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攻訐他教

 

  宋朝丞相張商英初不知佛法,一次到寺院遊覽,見佛經莊嚴殊勝,氣憤地:「胡人之書如此莊嚴,吾聖人之書尚不能及!」夜間執筆呻吟,卻沒寫出一個字。


  夫人向氏(頗信佛)問他為了什麼事呻吟。他:「我想寫一篇〈無佛論〉。」


  夫人:「既然沒有佛,那拿什麼論呢?況且,你讀過佛經嗎?」


  他回答:「我怎麼肯讀他們的經!」


  夫人:「既沒有讀他們的經,那根據什麼義理立論呢?」


  他只得作罷。


  後來,在同僚家裡發現一部《維摩詰經》,偶然一翻,感覺詞理超妙,就請回家研讀,還沒讀到一半,大生悔悟,發願終身弘揚佛法。


  他所寫的《護法論》被收入大藏經。(《印光法師文鈔續編.重修九華山志序》)


※ ※ ※


  際末法之世,雖曰世道澆漓,人心不古,但是上天大開普度之門,諸大正教佛聖與賢達,莫不盡心弘法利生。然則,事有正反,諸大宗脈之賢達,雖然甚盡心力以弘教法引度有緣,但亦因此執識過甚,乃致心有偏頗之認知;想要廣佈自身宗脈之教法,于焉略有攻訐他宗教法,甚至貶抑而謗詆。故形成各宗脈之修子執於我宗教法,獨尊而殊勝,他宗教法則屬平庸無奇!因而攻訐形成教爭,乃致諸大正教反有護法自身教脈,而謗詆他教教法。


  是以故,眾生見修行者之間相互攻訐,各道場互不相容,眾生先是迷茫混淆,最後生不信任,甚至是反感!諸教脈之賢達是有真誠護法,卻是適得其反!


  吾要奉勸諸教賢達,際此末法之世,應體 昊天用心良苦大開普度之門,乃要因應諸眾有情之根器,因材施教,乃有各宗各教之法門應運傳世;除非另闢蹊徑,自立言論,但卻不符情理法之要素,反多譁眾取巧,甚致擷取正法寶典而斷章取義,諸此邪行、異端等,始能撻伐。


  否則,當應各弘自身宗脈之法教,少涉他宗之攻訐,如此各度有緣,以各大正教賢達之用心及誠志,當可事半功倍於此普化聖務之推展。


拱衡雜誌第271-述論:各度有緣

苟信不繼,盟無益也

  在《三國演義》中,先有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桃園結義,後有袁紹為盟主的十八路諸候討伐董卓,前後有者強烈的對照關係。


  劉備、關羽、張飛的結盟,表面上「雖為君臣」,實際上三人「恩若兄弟」,更發下「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於是在關羽敗走麥城,遭到孫的擒斬後,劉備跟張飛基於結義兄弟的情誼,憤然為關羽復仇。當年盟誓的效力,沒有隨時間而消失,足見三人之誠心誠意。


  反觀十八路討伐董卓的聯盟相當大,「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都是為了聲援「清君側」討伐董卓的號召。


  他們訂下盟約:「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然而在接下來的戰役中,每路諸侯皆懷有私心且不斷盤算,如當袁紹派孫堅與董卓作戰時,盟軍中的濟北相鮑信,怕孫堅奪了首功,於是不聽安排,暗中部署手下與呂布對戰而吃了敗仗。


  當孫堅需要糧草時,袁術聽信讒言,不使孫堅有功而坐大,不發糧草,導致兵敗。


  當孫堅發現傳國玉璽,卻想獨占,導致盟軍部出現紛爭,終究瓦解失敗,印證了「苟信不繼,盟無益也」。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什麼是大圓滿?

 

蓮生/文


  當修行的「加行法」、「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一一得到經驗。


  同時,以這個經驗作為法的工具,證驗到「心的究竟」,便是「大圓滿」。


  大圓滿是什麼?


  「究竟的智慧」。


  「達到證悟的完整之道」。


  「一切皆圓滿」。


  「阿達爾瑪佛」。


  「佛性」。


  「無上」。


  「心的不變純淨本質。」


  ……………。


  曾經有一個人,到我處,他告訴盧師尊。


  「我已證悟大圓滿了!」


  他


  「我能『立斷』,也能『頓超』。」


  我


  「很好!很好!那是阿底瑜伽。」


  他


  「以後,你若不明白,可以來見我!」


  我


  「是的!是的!」


  他臨走前,我給他「密勒日巴」的幾句偈子:


  圓滿無我念。


  圓滿無善惡。


  圓滿真實義。


  圓滿無修修。


  圓滿住本然。


  圓滿法爾境。


  圓滿無佛魔。


  圓滿自與他。


  圓滿自他一。


  他看了我給他的偈子,他問我:


  「什麼義?」


  我答:


  「再無其他的智慧了!這是根本智。」


  他問我:


  「如何能達到?」


  我


  「大圓滿」,只是一個名詞而已,並沒有其他的意義存在的。


  心馴服了是至要。(因為沒有心)


  沒有自己了,倒是「利他」是大願。


  一切住,住在「法爾本然」。


  沒有「世間法」。


  更沒有「出世間法」。


  一切皆夢,一切皆幻。


  煩惱是什麼?不知道。


  無求。


  無得。


  根本就沒有什麼可執著的了。


  一切皆靜止。(不動)


  無大無小,無高無低,你不是你,我不是我,無處可覓。


  他聽了


  「這是最高境界!」


  我


  「也不是境界。」


  他


  「謝謝盧師尊!」


  我


  「不用謝!本來就是這樣的,未來一切眾生,都是佛!」


盧勝文集第283冊《千艘法船》什麼是大圓滿?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炮火下的決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有兩位好友,同在那悲慘的歐洲戰場的泥濘戰壕中服役。數月之後,他們在寒冷泥濘的戰壕中共度,在他們上面的是砲彈和長官的命令。


  敵對雙方不時從戰壕中跑出來,向對方進攻,然後跑回戰壕中療傷,埋葬死人,等待從頭再來一次。在過程中,士兵之間的同袍之情日益加深,其中兩位士兵尤其親近。


  日以繼夜,在百般恐怖中,他們談到人生、家庭、希望,和假如有幸回的話,他們將做的事。


  再一次無效的攻擊行動中,「詹姆」倒下去,受了重傷,他的朋友「比爾」則僥倖逃回附近的戰壕中。此時詹姆痛苦地躺臥在夜晚的閃光之下,在雙方的戰壕中間,孤單一人。


  砲火繼續,危險到了極點,戰壕之間非安全之地。雖然如此,比爾仍想救他的伙伴,安慰他,提供唯有朋友能給的鼓舞。負責的軍官不許比爾離開戰壕,


  因為實在太危險了,但當軍官一轉身,比爾便衝了出去,不管空中火藥的味道、砲彈的震撼和胸口的跳動,比爾跑到詹姆的旁邊。


  過了些時候,他想把詹姆帶回安全的戰壕,但太遲了,他的朋友已經去世。


  那位有一點自以為是的軍官,看著詹姆的屍體,問:「是否得如此冒險?」


  比爾毫不猶豫地:「長官得!」


  「我朋友臨終的話尤其讓我認為得。他看著我:『我知道你會來!』」


※ ※ ※


  人與人之間需有誠信互待的心,在今時的社會甚多人皆依財利來衡量交往,亦或有所利益上才攀緣,這些在時下甚為多。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不是用金錢利益來衡量,也非用這些東西來論定情誼的深淺,要明心如無所誠待亦無信之守,是很容易在一稍有變化下情誼就破滅。

 

  是以友誼要誠之對待,而對朋友之義要信守以對,這樣才能相互保有珍貴的情感。


慈聖雜誌-第一七九期



掉舉

 

南海古佛 降


詩曰:幽巖古刹隱山林,暮鼓雄渾曠遠吟;


   靜坐長廊無念想,潛滋暗長入禪心。


聖示:吾今日降著:「遠離煩惱的生活」


  第三章 煩惱的種類


  第十一節 掉舉


  掉是指「心的下沉」,舉是指「心的上浮」。所以,掉舉是指一顆心七上八下散亂晃動,不穩定,也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例如一個人在發呆,或者胡思亂想,而這種胡思亂想是雜亂無章,沒有系統的思維,即稱為掉舉。


  會發生掉舉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貪愛執取」,也就是對於欲望的貪愛執取,讓心無法寂靜。第二個原因是攀緣外境,往外馳求,導致心散亂。


  一般而言,煩惱或興奮都能造成掉舉,例如罪惡感會令人緊張、躁動不安,而一件樂事會令人興奮得想個不停。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基本現象都是念頭接連不斷。所以,修行人掉舉時,就會坐不住,心猿意馬,安不下心。


  上班族掉舉時,就會答非所問,出錯連連。


  運動員掉舉時,就容易恍神失誤,影響成敗。


  作業員掉舉時,就容易作業錯誤,甚至發生工安事件。


  學生掉舉時,就會心不在焉,影響學習效果。


  廚師掉舉時,就會手忙亂,料理失準。


  一般人不易察覺自己有掉舉現象,而是在有禪修經驗者身上方容易察覺,也就是要準備打坐或禪修時,才發現自己的心難以安住在一處。掉舉可分為三類:


  一、身掉舉:指身體的躁動,這種躁動是帶著貪、嗔痴而行的。


  二、口掉舉:指喜歡談玄妙,講口頭禪,無益的戲論,人我是非等等,這種是帶著貪、嗔、痴而的。


  三、意掉舉:指心中妄念叢生,喜歡攀緣,或喜歡在名相裡打轉。這種想是帶著貪、嗔、痴而想的。


  要克服掉舉,可以運用下列方法修持:


  一、提起正念、正知:


  正念就是對於當下自己身、心的反應,清楚明白。


  正知就是對於當下的事物、舉止,清楚不忘失。有了正念、正知,就能條理分明、從容不迫的做好各種事情。


  二、修習死隨念、無常觀:


  念頭的生滅是飛快無比的,若一個人去執取或不斷追憶它,就會造成散亂掉舉,而修習死隨念、無常觀,可以放下貪愛執取,讓諸念頭隨因緣生滅,自然能生起智慧。


  三、學習守戒:


  掉舉的心是不善的,不平靜的,也是修行解的障礙。


  時常憶念戒條,守住戒條底線,不善的掉舉就難以盤據心頭,清涼自在。


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惡賊自相殘殺

 

  在河北省安平縣有江秋荻和夏錢二人,皆不謀正業,自甘墮落,朋比為奸。少時,則怙惡為非,人多被其害,而不敢與之計較;壯則結黨為盜,人多被其劫而不敢投告,實為地方之蟊賊,社會之毒蟲。


  朝廷雖每須辦諭令,官憲常發拘捕之命,奈二人行蹤莫定,出沒無常,據山野之險,人與獸群,劫人財物,擾亂民心。


  江抗山之北豺狼結隊,夏據山之南虎豹成群,附近村莊一帶,談虎色變,官長接報,束手無策,兩人作俑,萬民被害,劫奪財貨,以顯威風。旗樹一竿,人莫能折,惡貫滿盈,天自滅之。


  緣江有子名實,夏有女月,各觀其父之惡,無心合,共伸你我之情,有意交往。男過弱冠,女近摽梅,兩家過從,不避嫌疑。雙情繾綣,款曲常通,乾柴烈火,無怪其燃,不遵禮教,擅自野合。


  事被女家察覺,錢大怒,不殺江子,其恨難消。於是按計行兇。此事入男父之耳,狄荻大為恐慌,心想不先下手定受其虧,想出一計策,自首於官,願充前導,以贖前尤。


  官許之,立刻召集大隊官兵,馳向南麓而來。錢大敗,越嶺而逃,一時悲憤交集,帶領殘眾,殺向北麓狄荻之窠穴而去。


  狄荻聞知,引眾回拒,同黨相攻,大肆斯殺,終至兩者俱亡。迨官兵包圍而至,賊眾見首領已死,皆四散潛逃,官兵舉火將兩窠穴燒為平地,地方遂告寧靜。


  官長念得滅賊窠,皆因狄荻自首之功,而亦由江、夏子女私情暴露而致,且不與父同流合,其情可義,以成其美事,並勸其圖謀正業,以作良民。


  自此實與月成立小家庭,即亦安份守己。後舉一男,眇其目而跛其足,家道式微,蓋亦半受其父之餘孽,半由自己之愆。自由戀愛,不遵禮教,私行野合,致使兩家之父相爭而亡,而受惡報也。


  如江與夏聚眾行兇,據險作亂,官兵無法剿除,自謂安如泰山,可以橫行肆虐矣。然則終至自相殺戮,兩惡俱亡者,何哉?豈非天道循報應之機乎!是故八德不修,五倫不守,非為妄作,傷天害理而不知自悔,欲期不受惡報者,必無此理也。明乎哉!


警明因果例證-第四十八目 惡受誅滅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禪觀中的魔相

 

蓮生/文


  我曾經在「禪觀」之中,做「身觀的視」,當觀想進入腦海時。


  我發覺自己進入三界天,非常的快樂,很多想像不到「享樂」的事,水無比的甜,地無比的柔,天氣溫度,讓你舒暢,風輕輕拂。


  還有玩樂無盡。


  在觀想腦海時,進入天界,沒有興趣再回到人間了。


  可以在天上飛翔遨遊,那是最快樂的一件事。


  另外一方面。


  當我觀想指頭的時候,我卻一下子掉到地獄道之中。


  這如同一個人突然掉落懸崖,立刻就進到地獄。


  在火鍋中油炸。


  在劍樹中死去活來。


  在惡獸中被咬噬。


  在冰天雪地凍死。


  在太陽火中燒焦。


  在飢餓中餓死。


  在刀兵中被砍死。


  這時我在困頓中,掙扎的,想走出煉獄,掙扎到無法呼吸,終於跳,從此再也不敢「視」指頭了。


  我能在我的身中漫遊,我卻無法區別真實的體驗和虛假的幻相。


  師父告訴我:


  「這仍然是魔相!」


  在這個階段,我見到的鬼神非常多,有一件事,印象特別的深。


  有一天。


  我看見一個人,是初相識的,身後跟了四個鬼,一直跳躍。


  一鬼凸眼。


  一鬼闊嘴。


  一鬼吐舌。


  一鬼凹鼻。


  我擋住四鬼,問:


  「祢等四鬼跟這個人幹什麼?」


  鬼相當驚懼我。但,鬼答:


  「我等四人要抓交替!」


  我問:


  「為何只跟隨,而未抓呢?」


  鬼答:


  「我等已跟二年了,此人氣正旺,抓不得!今年氣衰了,可以抓。」


  我問:


  「氣衰可以抓,為何又未抓?」


  鬼答:


  「等到這一天,時機已到,待會兒,他同一婦人通姦約會,我們可抓他也。」


  我問:


  「我可以阻止這件事發生嗎?」


  鬼答:


  「今天你可阻止我等,但,只要隔幾天,我等一定逮到他!」


  我嘆了一口氣:


  「這是天道輪迴,無可違逆啊!我也無法規勸這個人,勸他改邪歸正,可以避禍!」


  這四鬼趕緊去追那個人了!


  第二天,我看到一則新聞:


  「一位刑警,與一婦人通姦,馬上風,猝死了!」


盧勝259冊文集《鬼與盧師尊》禪觀中的魔相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積善半生,生活貧困

  

  明世宗嘉靖年間,江西有一位教書先生,姓,名都,字良臣。他博學多才,十八時便考取了秀才。因家境貧窮與幾位朋友一起開館教書,敬惜字紙、戒邪淫等不正行為及各種口過。幾年間他參加了七次科考,都沒有考上舉人。


  都有五個兒子,四個女兒。四個兒子生病夭折,第三兒子健康聰明,沒想到八那年在外邊玩時失蹤了。四個女兒只剩下一個。妻因傷心過度哭瞎了雙眼。學館因沒有生源也不得不關閉,都生活愈來愈貧困,他心裏想:「我平生並無大過失,為甚麼卻慘遭上天懲罰呢?」


  都每日寫疏文向灶神祈禱,請求代向天庭轉達。這樣經過了數年,也沒有反應。到了四十七那一年的除夕夜,都借了些糧食,跟哭瞎眼睛的妻子和女兒,圍坐在淒涼的房屋中,愁容相對。


  這時忽然有人叩門,都開門見是一位頭裹角巾、身穿皂衣的老者,他:「敝姓張,從遠路而來,聽你家愁苦感嘆,特來安慰你!」


  都恭敬的對張公:「我平生讀書積行,可是至今功名未取,家庭屢遭不測,生活無以維持。」


  張公:「我知道你家的事已經很久了!你專務虛名,惡意太重,疏文中充滿著怨恨,恐怕所受的罪罰不止這樣!」


  都大吃一驚,:「我發誓行善很長時間了,怎麼全都屬於虛名呢?」


  張公回答:「例如敬惜字紙這一項,你的朋友和學生經常用舊的書冊字紙包裹物品和擦桌子,你看到卻從不勸導他們。只是在路上撿幾張字紙回來焚化做給別人看,有甚麼益處呢?


  談到言語的過失,你習慣強詞奪理,話刻薄甚至譏諷別人。你的話被神靈記錄了多少過失,而你還以簡樸忠厚自居,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你雖然沒有做出邪淫的事情,但是你遇到漂亮的女子一定仔細瞧看,心立即動搖,而不驅除邪念,你卻終身無邪色,又怎樣面對天地鬼神呢!


  這些你發誓做到的戒條,尚且如此,何況其它呢?你每日的祈禱,我都轉呈天庭。上帝派遣日遊使者考察你的善惡,發現你數年沒有一件可記錄的善行,只是在你獨居時,看見你的心中充滿著嫉妒、不平、急功好利、貪求回報、貪愛、輕視他人而不自製。這些不好的念頭都已被記錄了,上天的責罰越來越嚴重,你逃避災禍都來不及,還祈求福報嗎?」


  都聽了十分惶恐,他哭著:「您既然知道我暗中所做那些事情,您一定是灶神,請您救救我吧!」


  張公回答:「你讀書明理,也應知道慕善為樂的道理。由於你沒有恆心,所以平生的善言善行都是敷衍而隨俗浮沉,何嘗踏實地去做一件事情呢?從今以後,你應摒除各種雜念,時時存著善念。不圖回報,不求名利,不論大小和難易,切切實實的做善事。這樣日子久了,自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們家虔誠信神,所以我才特別告訴你這些事。只要你趕快行善,便可能挽回天意!」


  張公完告辭,走到灶旁就不見了,都明白他就是司命的灶神。


  此後,都痛改前非,不斷淨化自己的心念,一言一行都覺的好像有神明在旁,不敢欺心放肆。做到動則萬善相隨,靜則雜念不起。力行善事,凡是對別人有幫助,不論事的大小、自己的忙閑、別人的知不知,都盡力做好。他還逢人就勸善,以誠心敬神與因果報應的道理化導他們,不厭不倦。


  三年後,都被許多人推薦京師任教,在京師受到宰相張江陵的敬重,被薦入太學。次年,都又高中進士。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夫人的雙目後來也突然恢復了光明。人們欽佩都品德高尚,紛紛讓子弟隨他讀書。大家都認為這是都行善挽回定數的果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要知道天理是對公正的,善惡有報是天理。命由天定,事在人為,這需要人的悟性和對上天的至誠。一個人應該珍惜天賜福蔭,多做善事,他的福份才會往更長來延續。


※ ※ ※


  吾念宇宙間,常有行善之人,偏多坎坷,運氣不佳,或子孫早殀;或父母帶疾;或自己破財種種,則曰:「作善無報,天地鬼神不慈;不賜我以福,反報我以禍。」此皆不明大道,以致如是。


  凡人行善,屢受魔考,所作事業,不如意,皆是祖宗餘凶未盡,凶盡必昌。那有無報之理?世人不可因有微少之刺激,則放棄行善,天道循環,猶如轉殼,不差毫釐。


  漢之于公、趙熹、丙吉,皆樂善好施,見義勇為,名芳萬世,衍慶千秋。試看片篾救蟻,高中狀元;無意埋蛇,更顯厚爵,何謂無報?只爭來早來遲而已。勸爾堅定心志,彌勵前程,天自賜爾福祿,實不謬也。


修緣寶典 行善之報

2023年6月22日 星期四

路還得靠自己走

 

  在印度北方一個叫舍衛城的都市中,佛陀有一個傳法的中心。有一位年輕人每天晚上都會來聽佛陀法,可是好多年過去了,他還是沒有任何修為。


  一天晚上,年輕人早早就來到了佛所,發現只有佛陀一個人,便走向佛陀:「佛陀,我心中常常生起一個疑問!」


  「哦?在修行的道路上是不應該有任何疑問的,讓我們來理清它們吧,你的問題是什麼呢?」


  「佛陀,這麼多年來,我一直來您的道場聽你法。我注意到在您的周圍,有許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還有為數更多的居士,或男、或女。其中一些人已經持續地來您這兒好幾年了。我還看到有些人已經達到了修行的最終境界,他們已全然解了。我也看到有些人的生活確實獲得了改善,雖然我不能他們已完全地解,但他們活得比以前好了。


  可是,佛陀啊,我也看到很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還是跟以前一樣,一點兒都沒有改變,生活並沒有變得更好。為什麼會這樣呢,佛陀?人們來見您這樣一位偉大、全然覺悟、如此有力量又慈悲的人,您為什麼不用您的法力與慈悲,讓他們全都解呢?」


  佛陀微笑著:「年輕人啊,你打哪兒來啊?」


  「佛陀,我住在舍衛城,就是這裡薩羅國的首府。」


  「哦,可是你的樣子看起來不像是舍衛城的人。你的故在哪兒啊?」


  「佛陀,我從一個叫王舍城的小城來,是摩揭陀國的首府。我在幾年前來到舍衛城定居。」


  「那你是不是斷了所有與王舍城的聯系呢?」


  「沒有,佛陀,我在那裡還有親友,而且也還有生意的往來。」


  「那麼你一定要時常往來舍衛城與王舍城之間了?」


  「是的,佛陀,我一年要到王舍城好幾次,然後再回到舍衛城來。」


  「既然你已經往返舍衛城與王舍城之間許多趟了,你應該很清楚這條路了吧?」


  「是啊,佛陀,我非常清楚這條路,甚至可以,即使蒙上我的眼睛,我一樣可以找到去王舍城的路,因為我已經不知走了多少次了。」


  「那麼,那些非常了解你的朋友,他們一定知道你來王舍城,然後定居在此地吧?他們也一定知道你經常往返於王舍城吧,而且你也非常熟悉從這兒到王舍城的路吧?」


  「是啊,佛陀,所有和我走得比較近的人都知道,我常去王舍城,而且也非常熟悉那條路。」


  「那麼,一定有人會來向你請教到王舍城的路,你會不會隱瞞一些不,或是會解釋清楚呢?」


  「有什麼好隱瞞的呢,佛陀?我會盡我所知告訴他們:你們要先往東走到波羅捺斯城,然後繼續往前走到菩提伽耶,然後就到了王舍城。我會非常明白地告訴他們,佛陀!」


  「那麼你給了他們詳細的解釋之後,所有這些人是否都到達了王舍城呢?」


  「那怎麼可能呢,佛陀?只有那些從頭到尾走完全程的人,才能到達王舍城。」


  「這就是我想向你解釋的啊,年輕人!人們來見我,因為他們知道,我已經對這條路線非常熟悉。他們來問我:‘什麼是通往涅槃、通往解的道路?’而我有什麼好隱瞞的呢?我很清楚地向他們解釋:‘就是這條路。’如果有的人只是點點頭得好,真是一條正道’,可是一直也不踏上這條路;或者興高采烈地‘真是一條妙的正道啊’,卻不能走完這條路,那麼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到達最終的目標呢?


  「我不會把人扛在我的肩上,帶他到最終的目標。沒有任何人能把人扛在肩上背到最終目標。基於愛與慈悲,他會:‘就是這條路,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你也這樣做,也這樣走,你就能到達最終的目標。’但是每一個人都得自己走,自己走這正道上的每一步路。如果你往前一步,你就接近目標一步;如果往前走一百步,就接近目標一百步;如果走完了全程,就到達了最終的目標。你得自己走這條路。」


  佛陀的話再明白不過了——你得自己走這條路。佛家人常「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誰也替代不了。


※ ※ ※


  帆是舟之用以來乘風而進,一帆風順是祝人之前途順利。其實帆只是舟之附件,舟才是主體。


  學佛是靠慈航指引,故慈航是主體。帆是學佛者之本身。有帆無風,則白張帆;有風不揚帆,則帆亦白設。等於學佛者既登慈航,有尊者指引,本來彼岸在望,但自己不思前進,不肯依從,唯唯可可,等於舟之有風不揚帆,難於前進。如此於慈航無關,與風力無涉。


  既不能怪舟,亦不能怪風,只怨自己不張帆。所以一帆風順,仍須靠自己之努力。倘終日沉迷,營營役役,只在錢孔裏打轉,即使腰纏萬金,最後亦不是你之所有,何苦來?


雨華三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