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百歲老人,不如一日修行

蓮生/文

  我隱居閉關於「葉子湖」,匆匆已過了五載多,有時候,自己想想,今夕何夕?

  今年又是什麼年?我今年幾歲?似乎全忘了。

  天竺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在度化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時,似乎「伽耶舍多」尊者也有如此的狀況發生,我們且看看他兩人,如何問答:

  十七祖遊化至一峰,見峰頂有紫雲如蓋,祖師便說:「此峰有聖人居。」

  不久,見一位童子持一圓鑑來見祖師。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問:「汝幾歲耶?」

  童子答:「百歲!」

  祖問:「汝尚年幼,何言百歲?」

  童子答:「我不會算,我正百歲。」

  祖問:「汝善機耶?」

  童子答:「佛言,若人生一百歲,不會諸佛機,若未生一日,而得決了之。」

  祖問:「汝手中者,當何所表?」

  童子答:「諸佛大圓鑑,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

  後來,十七祖給這位童子剃度,授具戒。童子聞風吹殿鈴聲。

  祖問:「鈴鳴耶?風鳴耶?」

  童子答:「非風鈴鳴,我心鳴耳。」

  祖問:「心是誰?」

  童子答:「寂靜。」

  祖說:「善哉!善哉!繼吾道者,非子而誰?」

  付法偈曰:

  心地本無生。

  因地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

  華果亦復爾。

  我讀了此段文字,最可喜的是,童子自言「百歲」,問童子怎麼算?童子自言,不會算,聽了令人發噱。

  最近,我常自思,我盧勝彥到底幾歲?如果連前世今世一起算,莫不有千歲、萬歲,恐怕自己一樣也不會算了。

  這位童子又說,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好像一日也未活。

  這句話說得妙哉!妙哉!我始終覺得,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就算過了百年,壽命算是很長了,但,他根本不懂佛法,也未一日修行,自始至終不知佛法真諦。

  我也一樣認為是白活,百歲老人,不如一日修行。

  至於「鈴鳴風鳴?」

  童子答:「心鳴。」

  「心是誰?」

  童子答:「寂靜。」

  這一段類似中土六祖盧行者的「風動」、「幡動」、「仁者心動」。

  也是禪機的大玄妙了。

  這位童子就是天竺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如果有不明佛理的人來問我:

  「盧師尊貴庚?」

  「萬歲。」

  「盧師尊起犭肖也否?」(神經有問題)

  「我佛阿彌陀如來是無量壽佛,萬歲還算得少呢!」我答。

  「那你看我幾歲?」來人問。

  「你尚未出生呢!」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看這世間,實在沒有幾個人能達到像我這樣的境界,這世間根本無人活著,看來荒蕪一片,風風塵塵,我如同走在無人世界,我隱居閉關,閉關出關是一個樣了。

盧勝彥文集184冊《給你點上心燈》不知今年幾歲?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雷公電母

  雷神,又稱雷公,乃是司雷之神。《搜神記》記載雷神是「色如丹,目如鑑,毛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獼猴桃」。

  相傳雷公乃是周文王的義子:雷震子,背插二翅,額有三目,臉赤如猴,足如鷹爪,左執楔,右持槌,能辨人間善惡,代天執法,懲奸罰惡。電母則是閃電之神,協助雷公明辨善惡,再發射雷殛,以免誤傷好人。

  傳說,電母原是凡間一個孝順的寡婦,她總是很盡心的侍奉著與她相依為命的瞎眼婆婆。

  有一年,碰到大旱,田裏的稻子全部枯死。為了讓婆婆吃僅有的白飯,她三餐都喝絲瓜種子湯,或吃菜根、菜渣等。

  有一天,婆婆無意間發現實情,十分心疼,不忍心媳婦挨餓受苦,與媳婦搶喝菜根湯,卻不小心把湯潑到窗外,雷公剛好看到,以為她是一個不肖媳婦,於是就把她劈死了。

  玉皇大帝知道內情後,命令雷公娶此女為妻,並說:「為了怕你又打錯人,以後打雷前,都要請閃電娘娘先用寶鏡照一照。」這就是為什麼打雷前,會先看到閃電的由來。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石頭路滑

  五臺山隱峰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建州邵武人,俗姓鄧,人稱鄧隱峰。幼年時狂頑不慧,父母管不了他,於是聽任他出家。

  出家受戒後,鄧隱峰禪師即遊學四方。他最初來到江西馬祖門下,參學多年,未能見道。後聽說石頭希遷禪師在南嶽大開禪席,於是心嚮往之。

  一日,鄧隱峰禪師向馬祖辭別。馬祖問:「甚麼處去?」

  鄧隱峰禪師道:「石頭也(到石頭禪師那兒去)。」

  馬祖道:「石頭路滑(你可要小心石頭路滑啊)。」

  鄧隱峰禪師道:「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說完便開了馬祖,前往南嶽。

  剛一到石頭禪師那兒,鄧隱峰禪師也不禮拜,卻繞石頭禪師的禪床一周,然後將錫杖卓地一聲,問道:「是何宗旨?」

  石頭禪師回答道:「蒼天,蒼天!」

  鄧隱峰禪師一聽,如墮雲裡霧裡,不知該如何應對。

  於是他又回到馬祖那兒,並把自己參石頭時的情景告訴了馬祖。

  馬祖道:「汝更去問,待他有答,汝便噓兩聲。」

  於是鄧隱峰禪師又前往南嶽。見了石頭,依舊象上次一樣問道:「是何宗旨?」

  石頭禪師於是「噓」了兩聲。鄧隱峰禪師又一次啞口無言。他只好垂頭喪氣地又回到馬祖那兒,並且把自己失敗的情形報告了馬祖。

  馬祖哈哈大笑道:「向汝道石頭路滑!」

  鄧隱峰禪師經過這兩次挫敗,決定不再四處亂跑,一心呆在馬祖門下,用心參究。

※ ※ ※

  人之心最怕的是彷徨無定,最忌諱的是不能明堅己心,以致於離道亂事,這也是最常見之事實。常見世間上甚多之修子,一會兒信這個教,一會兒信那個教,心猿意馬,總是在摸索,無法定志猛進於道程,往往最後不得其是,學道有何其功?

  其實進道不在於高深之奧理,全在於生活的正當性!在生活的倫理性與生活的道德性,這就是「修道」。但世人卻偏偏在各種道門、教派中尋其分野,以致於使得自己的心莫衷一是,到頭來該修的沒修到,卻反而在各種教別上迷惘了自我,一無所成,真是悲哀!至於要修何道派,認擇其正者,秉志不變的前行!就必有所成就!加之在日常生活中求得其適,道就可成之矣。這麼簡單的「道」理,世人卻將之複雜化,難怪道之難明,終究一無所悟也。

  道本於人之正善,偏離者非道也,也並不是懂了一些佛理、道理,就說自己了不起了,這都是錯誤的,心不能守住,彷徨不知其依,且無法於正善之上!怎會有道成呢?所以世人該多研悟以上幾項提示,作為真正修己之參考,否則任憑你鑽研再高深之佛、道理,還是枉然,所以「道」一定得堅心,並守住其要研悟之,才能有所得也。盼世人能多修、多明、多悟,以期住守己心。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君子協定

  英國蘇格蘭高地警衛團24歲士兵凱文·艾略特和他的好友巴里·迪蘭尼曾在一次玩笑中達成一個秘密的「君子協定」:他們兩人以後不管誰先去世,活著的那個都要穿上一件女性連衣裙參加死者的葬禮。

  赴阿富汗服役的凱文在巡邏時遭遇手榴彈襲擊不幸被炸死,他的遺體被安葬在了英國敦提市的一座教堂墓地中。

  巴里對好友的去世悲痛欲絕,為了履行凱文生前和他訂下的「君子協定」:巴里竟真的穿上一件亮綠色的女性連衣裙和一雙粉紅色長靴,含淚趕到墓地參加了自己最好朋友的葬禮。

  9月15日,凱文的遺體在家鄉英國敦提市下葬,數百名親戚好友和凱文的軍隊戰友參加了凱文的葬禮。當穿著亮綠色緊身連衣裙和粉紅色女士長靴的巴里在凱文墓前失聲痛哭時,現場卻沒有任何人對他的裝扮報以嘲笑。

  一些知道巴里和凱文之間「君子協定」的朋友,甚至上前對巴里進行安慰。

  一名凱文的朋友談論巴里身穿連衣裙的「承諾」行為說:「身穿女性連衣裙參加亡友的葬禮,我想只有真正的朋友才會遵守這樣的諾言。」

美味與糞溺

蓮生/文

  我在三昧之中。......

  看見有人擺了一桌的菜饌請我吃飯,有幾個人已入座,獨空兩個位子。

  那幾個已入座的人,看見我來,便曳我入座,而現在已剩下一個空位了。

  我問:

  「剩下的一個座位是誰呢?」

  眾答:

  「是普光功德山王佛的座位,他有事,所以遲到一回,今天是山王佛擺下了宴席,請活佛吃飯的。」

  我「哦」了一聲,沒有說話。

  我看桌上,杯盤雜陳珍錯,再看菜色,這些菜是人間所沒有的。

  是瓊漿玉液。

  是甘露。

  是仙果。

  是佛掌。

  是珍珠。

  ......。

  這時,普光功德山王佛來了,眾皆立起,迎接主人。山王佛說:「剛剛有一件小事需處理,所以遲來,請活佛見諒!」

  「不客氣!不客氣!」我說。

  山王佛說,大家用餐吧!於是,大家飲嚥起來,菜饌均是佛品、仙品,果然與眾不同,不只是美味而已,可以說齒邊留香,入口即化,吃了心神舒暢,渾身清爽。

  這時,我心中想,我竟然能吃到這天上的佛味仙漿,而在這人間的菜肴,真的如同糞溺了,想起人間糞溺,頓時心中作嘔。

  我這一念,眾人不知。

  但,一看桌面的菜饌,卻變了:

  瓊漿玉液化為腥臭的「精液」。

  甘露化為「溺水」。

  仙果化為「鼻涕」。

  佛掌化為「糞便」。

  珍珠化為「口沫」。

  我大駭,不敢再舉筷子,不敢再飲仙漿。

  但,普光功德山王佛與眾等,卻若無其事,繼續吃下去。他們大口的吃大便,飲小便,品嚐精液、鼻涕、唾液......。

  山王佛及眾等,大喊:「痛快!」

  我則啞然。

  飲後吃甜點,煮出來的,竟然是「蜥蝪甜湯」,我嚇得不敢吭聲。

  普光功德山王佛說:「蓮生,你有束縛!」

  我說:「我沒有。」

  山王佛說:「你為香臭束縛!」又說:「此乃人身之物。」

  我無言以對。

  普光功德山王佛說:「你難道不明白『香臭一如』嗎?我且問你,飽魚、魚翅、烏魚子、燕窩、熊掌......。是香耶?是臭耶?」

  我答不出。

  最後,我終於明白普光功德山王佛的啓示,他擺一座宴席,是教導我,是明明白白的指出:

  外是「皮」。

  內是「肉」。

  中有「骨」。

  骨有「髓」。

  如果要達「明心見性」,非皮、非肉、非骨、非髓,而是「X」。

  請問大家,「X」是什麼?

盧勝彥文集185冊《神行悠悠》美味與糞溺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福祿由天定

  從前有位名叫趙衛公的人,當年他貧困時,有一天因為供養堂上老母親,財力不足,而夫妻傷心對哭。

  第二天他們在路上拾到一錠銀子,重二十五兩,才解除他們的燃眉之急。

  後來當他做到宰相時,原本薪奉當領一百錠的銀子,但是在他第一次收到的時候,卻少了一錠;他不禁心中起疑,準備隔天責問管錢庫的官員。

  沒想到當天夜裏,就夢到神來告訴他:「某年某月某日,你所撿到的一錠銀子,已經先預支你了。」

  第二天夢醒,他驚懼不已,才知道人的福澤是有定數的;不但由上天負責分配,並且不可貪求半毫;否則所有貪求的,仍然得由自己原有的福祿中扣除。如此算來算去,畢竟絲毫不差啊!

  於是,他將這個實情及神所告訴他的話,遍告所有在朝同做官的,從此朝廷上很少再有人貪求強取了。

※ ※ ※

  夫人生在世,如電光一閃即逝,在此短短一生之中,人之福祿有限。在世一生之間,欲得若干財富,乃由前世因果而定,領憑而來,故任你如何絞盡腦汁徒然矣。

  又一生之財富與壽命,聯繫關係很大矣,因你所領憑之財富,恰配你之壽數,故富貴由天,絲毫勉強不得也。比如你一生該得萬貫,定享財富萬貫,一生該得若干,不得再多,再橫取多者必折壽數也。余言此之下,諸位可能笑為無稽,但余再比一例:如有一人正在中年騰達之時,無故而亡,這就是他之福盡矣。但諸位切莫誤會,如此就抱有其他思想,而不肯勞力奮鬥為幸,因各人因果不同有分也。

  再言之福祿與壽命,有連繫關係,又說如果你若知行善,濟傾扶溺者,對於壽數關係更大矣。比如你一生該得萬元,而你施善二分或三分,故你必壽數加長矣。何也?因施捨不在你該得之範圍也。又如果你到中年得志發財,千萬不可奢靡,有折福祿之慮也。前面所言,一個人之福祿,一生配合有限,故不得超前,一旦福盡壽終矣。如果中年得志,不妨盡量行善,其福源源不斷而來,又增添壽數也。

  又言人生千萬看他人發財,一心不願落人之後,無經濟基礎,就變賣祖產,而抱僥倖之心,孤注一擲亦徒然也。因福份有定數,如果能由你左右者,然則無財無產之人,如何了之?豈不甚多白手成家者乎。又說人生一旦得志不可奢靡,比如你無福享受豐盛菜餚,一旦嚐之身體承受不了,如此就可想而知。

  凡人生在世,富而奢華,不可費盡心機,而取其不義之財,如果僥倖得成,只增加兒孫之罪孽也,有何益乎?余今宵到此無甚良言,以此簡草不成文之句,希讀者善信,千萬不可笑為無稽不信,自己試試便知也。

人生真宗--冥府第一殿秦廣王-論福祿與壽命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三身四智

  智通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之義。於是前往曹溪,禮拜六祖,求解其義。

  六祖道:「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智通禪師又問:「三身的含義我已經明白了,那麼四智之義又是什麼呢?」

  六祖道:「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邪?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複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轉識為智者,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智通禪師聞偈,當下契悟三身四智一心本有之妙旨,連忙向六祖再次頂禮致謝,並作偈贊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非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污染名。」

※ ※ ※

  一個人得透過自我的慧性,轉識成智,依自己的根性去實現,將先天俱有之本質加以昇華,加以實現,如實的做到大乘菩薩行,樂利有情眾生,那每一個都可圓滿與平等的。

  合自性自度就可見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本生萬法。」

  「摩訶般若波羅蜜」可得智慧。摩訶是廣大的意思。廣大心量,猶如虛空,放下種種的一切,心胸開朗了,那就會覺得自在。只要不抑制自己的本質,心體無礙,讓自己任運的實現,就可悟入「空」的功德。

  一、成所作智:清淨自己,讓一切法由自心中去實現。

  二、平等性智:每個人的根性與因緣雖不同,但都可圓滿,成證佛果。

  三、妙觀察智:不陷於是非、虛幻,事事無礙,不向外覓佛,而由自見性中成佛。

  四、大圓滿智:對外布施,服務眾生;對內而不執行,無所住而悟入空境。

  以上四智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相融合,亦即是見性之不二法門也。

禪-第四一章 見性法門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金錢迷思

  洛克菲勒四十三歲創建了標準石油公司,成為石油大王,十年後,緊張的工作和長期失眠破壞了他的健康,「他看起來像個木乃伊」,這是給他寫傳記的約翰.溫克勒透露的。

  他患了奇怪的消化病症,頭髮全部掉光,甚至連睫毛也一樣,只剩下淡淡的一撮眉毛,他只得戴上假髮;他雙肩下垂,走路搖擺,挺不起腰,儼然一個垂死的老人。

  他每週收入一百萬美元,但醫生只准他吃酸奶和餅乾,只需幾美元就夠了。

  他一生為錢而瘋狂,甚至不擇手段。五十三歲那年,因為浪費了一百五十美元的保險費,他失魂落魄地躺倒了。醫生告訴他:「必須在金錢和退休之間作出選擇。」

  在這生死關頭,他終於醒悟過來,放棄了掙錢的觀念——金錢沒有帶給他快樂,卻奪去了他寶貴的時間。他跳出了金錢的圈套,終於有時間自我反省了。

  他開始了另一種生活,捐錢給一家即將關閉的學校,捐錢給黑人大學基金會,捐助醫學專家史泰爾博士,使他完成自己的研究,更積極成立了國際性的洛克菲勒基金會,致力於消滅世界各地的疾病和文盲。

  他完全改變了,變得十分快樂,以至於後來在事業遭受嚴重挫折的時候仍能安然入睡。

  他健康地活到九十八歲。(《上海老年報》二○○一年一月十二日)

※ ※ ※

  世人總是響往那些富貴人家,自己都會想著有錢真好,如此心態雖是一般人的心思,然若是一個有智慧之人,那看法可就大不同。 

  所謂窮則志在,富則多憂。一個人如果只是勤勞工作,靠著努力賺來錢財過活,而這錢財只能夠讓生活無慮,如此自不會對富有產生迷茫,這種人是知足常樂之人。再相比較那些有財富之人,每天都被財利給控制,一天到晚就只想著錢多還要再多,傷透了腦筋就是想著錢財,這種人還有一大憂心之事,那就是深怕哪天本來有的財富一頭空,以上兩者是平淡生活過日子的人自在呢?還是那些空有財富之人自在呢? 

  世人都應瞭解錢財是身外物,亦只是給予世人方便運用,不可貪求、不可受制而迷茫,多用在濟度他人身上,如此定能身心自在。

慈聖雜誌118期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人生就是一場戲

蓮生/文

  那一天,我們去看一場戲,這一場戲是「哈比人」。

  裡面的演員是:

  哈比人。

  半獸人。

  精靈人。

  惡龍。

  戲的開始是山下國王,去奪回先祖的權位及祖先的金銀珠寶。

  這個戲,無始也無終。在這場戲中,如果不連結「魔戒三部曲」,根本無始也無終的。

  戲中打鬥很精彩。

  我們的心融入那驚險的打鬥之中。

  後來,電影結束了。吁!我們呼了一口氣,我是我,電影是電影。

  結論是:

  「我們只是看一場戲!」

  我在這裡告訴大家「人生就是一場戲」,這就是「口訣」。

  行者以旁觀者的心態來看一場戲,這場戲不管如何?

  你始終是一名「旁觀者」。

  那你反觀自己,你自己的一生,從生到死,還不是一場戲嗎?

  你要醒悟,你也是一場戲,如果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自己。

  你就會有悟境。

  你哈哈哈大笑,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看一場戲,演一場戲。

  戲結束了。應該就「開悟」了吧!身心不是解脫了嗎?

  我們最好是「旁觀者」,保持這樣,你就是一個清清楚楚的明白人。

  就算你是主角,你也明白,這只是一場戲,你身心就自由自在的解脫了。

  有一個笑話是:

  陸先生與陸太太去逛街,逛街回來,陸太太高興的說:「剛才在路上,好多男人看我哩!」

  陸先生冷冷的說:

  「讓他們看吧!否則一回到家,根本就沒有人看你了!」

  哈哈哈!

  大家從這個笑話,能意會到什麼嗎?

  你活著,就是演戲、看戲。

  你死了,戲沒了,戲沒了。

  人總是難免一死的,在歸於黃土的一剎那,名利、地位、權勢、美女,都將易主。有生必有死,這是宇宙間顛扑不變的真理。

  你是演戲者。

  你也是一名旁觀者。

  老弟!

  輕輕鬆鬆的過日子吧!何必那麼緊緊張張的做什麼?

  這世間上,有什麼是重要的事?

  不過是一場戲而已!

  我這篇文章的口訣是「一場戲」。也只有這樣,你才能以「無事」的心情,「無心」的態度,進入「專一」的三摩地(禪定)。

  你如果還是:

  無明。

  煩惱。

  散亂。

  固執。

  鬥爭。

  唉!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盧勝彥文集240冊《打開寶庫之門》我們去看一場戲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不行正道招災惹難

濟公活佛 降

詩曰:乖違正道運難明 貌厚欺人禍不停

   守己澹泊勤作善 無殃無悔享清平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聖示:人心好勝,以好勝心應之則必敗,故世之人凡事若能存心寬舒,待己嚴明,與人和氣,以患難心居安樂,則自然與人無患,與世靡爭,逍遙自在矣。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唸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徒兒常聽人於言談中,將「空」字掛在嘴邊,但似乎又非真正瞭解「空」的真諦,故可否請恩師開釋文義,以解眾生之疑?

濟佛曰:世人常口說一切「空」,但又於愛處生愛,於瞋處生瞋,於慢處生慢,於癡處生癡,此即是未真正明白「空」的真義使然。「空」的定義是「沒有自性」,亦即是「緣起的」,所謂緣起乃是指一切事物皆依賴各種因緣條件而生起,因緣條件發生變化時,事物也隨之產生變化;如果因緣條件消失了,物也就消滅不存在了。

故心經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雜阿含經中,世尊說偈言:「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即是此理。世間森羅萬象皆是四大假合而成,緣聚則生,緣滅則散,但凡夫因執著眼前所見為實有,認妄為真,故在六道中生死流轉不已,無法出離。而真正明白「空」理之人,會對境觀心,如實放下煩惱,自然能超俗脫塵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依恩師所言,「空」並不是「無」,只是「緣起性空」,所以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也希望世人不要再被世間假象所蒙蔽了。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咖啡店。)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只見一空間寬敞、鬧中取靜之咖啡店,店內隨風飄來陣陣濃郁的咖啡香,店外則有稀疏的客人,在聚會聊天或是獨自沈思,氣氛顯得悠閒自在。叩問恩師,今日是要先喝杯咖啡再辦聖務嗎?

濟佛曰:非也,今日乃是要訪談坐在角落邊,鬱鬱寡歡的男子,待為師調其元靈出來,你向他訪談近十餘年來潮起潮落的人生即可。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男子之元靈隨即被調出。)

王生曰:先生您好!叨擾您愜意的休閒時光,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領我奉旨訪遊著書勸化世人,所以希望您能將近十餘年來潮起潮落的人生簡要敘述,做為後人之警惕,積一些功德。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生於偏鄉,因為父母早亡,故很早就隻身一人來到城市打拼,雖然我經營的是傳統生意,但因我能吃苦,加上早年風生水起,所以一年收入有二、三百萬元,在短短幾年之中,就有車有房,生活富足,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老闆,可說是獲得了福報。

後來因我貪念不斷孳生,也為期獲得更大之利益,但「陽春白雪無人聽,下裡巴人有人和」,因此我即常以業務為幌子,請有生意往來之人吃喝嫖賭,而且出手大方。結果自己也不知不覺深陷其中,沉溺在淫色之樂,令我難以自拔。因為「淫」和「邪」是一體的,故犯了淫色後,我身上的正氣就不斷流失,惡友日日增多,感染一身俗氣。

十年前我與妻子風光結婚,但婚後我的運勢就急轉直下,一年不如一年。我心中難以理解,於是四處求人問卜。算命師告訴我,我的妻子與我命中相剋,所以,從結婚以後,我的運勢就坎坷乖舛。其實探究真正原因,乃是我貪念大,小事看不上眼,大事又輪不到我做,因此慢慢地,我僅有的數百萬的家資逐漸耗盡,最後連回家與妻子女兒團聚的信心都喪失了。

後來,我為了應付一些應酬或週轉救急,只得頻頻向朋友調錢借貸,雖然我每次借錢都會承諾還錢日期,但幾年中,舊賬未償又有新帳,拆了東牆補西牆,漏洞越補越大,最後都沒有遵守承諾,也無能力還錢,故而朋友遠離,從此一蹶不振。

王生曰:俗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你不行正道,多虛少實,因此招災惹難乃是遲早之事,其實一個人命好運好,不是沒道理的,而一個人命不好運不佳,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希望你從今日起能懺悔前非,遠離邪徑,莫好高騖遠,以內精明、外渾厚之原則營商,應該還有翻身之日。

濟佛曰:然也,所有的惡業之中,就數淫色最能敗壞一個人的道德,而淫色又最易招來橫禍,故你首要之舉要斷邪淫,培信用,厚德行,記住「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把握這些要領,方有再振翼高飛之機會也。

男子曰:叩謝濟公活佛開示,我會好好改過遷善的。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男子之元靈又重返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可,吾回。

因緣與果報-第九章 不行正道招災惹難

無明習氣

  從前有一位佛海禪師在山上打坐,禪定功夫很深。有一天,梁武帝看到這座山的氣勢雄偉,而且,當其他的山頭都是大雪封頂的時候,這座山卻連一點雪痕都沒有。於是梁武帝就請教他的師父誌公禪師:「師父,這座山為什麼一點雪都沒有,而其餘的山都是白雪蓋頂呢?」

  誌公禪師回答說:「因為這山中有位大修行人在巖洞裡打坐,所以積雪都融化了。」

  梁武帝聽說山上有禪定功夫這麼高深的修行人,就派隨從侍衛去迎請佛海禪師到皇宮裡接受供養,並且和誌公禪師平起平坐。

  這天,梁武帝問誌公禪師:「佛海禪師的定力如何?」

  誌公回答:「佛海禪師的定力功夫很高,但仍有無明在。」

  武帝覺得奇怪,定力高深的人為什麼還有無明呢?誌公知道武帝心中的疑惑,就對武帝說:「不信您可以試試。從明天起,將他的菜減少幾樣,而且以普通的菜飯來供養,看看他反應如何?」

  第二天,佛海禪師和武帝、誌公禪師一起用齋。佛海禪師看到自己的菜比其他人的差,心中就生起了無明。靠著定力,還有一些反照能力,就告訴自己:「自己是個修行人,怎麼能為了飯菜而生氣呢?」於是暫時將脾氣壓了下去,一餐、二餐都是這樣忍耐過去。

  梁武帝看到佛海禪師對於供養的差別,心無所動,很讚歎,但是仍想再試一試。於是隔天,武帝廣設齋食,供養僧眾。用齋完畢後,武帝又派宮女以珍品供養誌公和佛海禪師,並交待宮女將較好的東西供養誌公,較差的供養佛海。

  這個時候,佛海禪師再也忍不住了,心想:「皇帝瞧不起我也就罷了,現在連宮女都瞧不起我。」多日來的怒火一舉而發。

  這個公案給我們的啟示是,修行除了修定之外,還要時時起覺照,平常就要反照自心,這就是修慧,以智慧力來漏除煩惱。定慧等持,才能達到「十字街頭好打坐」的功夫,即使身處鬧市也不起煩惱,動、靜、順、逆等境界現前時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大定,才能證到無上菩提,才能超凡入聖。

※ ※ ※

  修行者欲求超脫凡俗習氣,必須了知俗性所在,再針對自身所有之俗氣,加以消減。

  所謂:【俗性】,乃因血肉之軀,故常執著【有我】之想,相對存在【有人】之心,因此產生有眾生相,而有壽者相;然而此四相一直纏擾我人之心,在心中揮之不去,形成人人相較;又因人性本存在【爭先恐後】之心理,在於境現前之時,因為本身無法克制,而造成俗習日深。

  難怪乎!心時常不清淨,而身常產生不喜悅,是以,初入道門求修之人,當知自我要求降伏四相之心念,用以清淨我人靈識;世間人由於靈識中,常因為瑣事而左右,以至於本身所行所為,尤其是在談吐之間,無遺顯露出俗家氣息;若無法時常將俗性降伏,而欲求能深入道藏,確實不容易。

  因此,修行在於培養先天佛性,但在此之前,必須先將蒙蔽佛性之魔障加以清除,而諸般魔障無不是深藏於心裡,與先天佛性形成強烈對抗;是故,藉由修身養性,將隔阻佛性之俗流掃淨,則我人欲得超脫凡塵並不為難,難的是明知魔障深重,卻不肯去對抗魔性,反而任其自由,形成道消魔長。期勉有心向道之修子,知魔所在,力抵魔障,以得超脫俗塵之性也。

祥光初現-第十一章 超凡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魏神醫

  清朝初年,常州城裡出了一位魏神醫,不管什麼疑難雜症,他都能藥到病除。更難得的是,他對於上門求醫的人,不論貧富,一視同仁,都能盡心治療,因此,鄉親們都稱他為---活菩薩。

  因為他在明末清初的動盪時期,曾經為了躲避戰亂,在天寧寺做了一名行者。他在寺院參了幾年禪,沒有成佛,卻從一個無名郎中一躍成了常州城最有名的醫生,別的醫館經常門庭冷落,獨有他的醫館擠滿了來求醫的人。

  同行中有人忍不住好奇,向他請教訣竅。他說:「給人看病,要善於使用藥引子。比如,鄉下人來城裡看病,一定要先給他食用一些點心;而貧窮的病人,不但要施捨醫藥,還要奉送他一些錢糧,因為……」

  還不等他說完,同行便拂袖而去,心想:我是開醫館的,又不是慈善機構,又送點心又送錢糧,這跟治病有何關係?你不肯說秘訣就算了,何必戲弄人?

  魏神醫只能苦笑而已。因為這確實是他行醫的訣竅。鄉下百姓進城來看病,要走很遠的路,一定又累又餓,所以血脈十分紊亂。若是此時把脈,很難準確診斷出病症,給他一些茶點,就能把准病情,從而精確用藥,藥到病除。而貧窮的病人,體質虛弱,藥物無法發揮作用,所以,在治病的同時,必須同時補充營養。

  這些道理很好懂,只是其他郎中沒有他那份慈悲心腸,不願做罷了。

  一次,魏神醫到一位危重病人家診脈,病人枕頭下的十兩銀子不見了。那銀子是病人的兒子剛剛借來的,預備給老人請醫買藥用。病人的兒子聽信其他郎中的讒言,懷疑是魏神醫拿了,便捧了一炷香,跪在他家門前,將事情說了出來。

  沒想到,魏神醫痛快地承認了,說「確有此事!我有急事要用銀子,一時手頭不便,就悄悄拿了你家的銀子。我本想今天給你父親診脈時,再神不知,鬼不覺地放回去,既然你發現了,我現在就還給你。」

  說完,魏神醫拿出十兩銀子,交給了他。本來大家都認為魏神醫是個道德君子,一聽此事,紛紛議論說他原來是個偽君子。魏神醫絲毫不把這些議論放在心上,每天神態自若,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半月以後,病人痊癒,在清掃病床時,從褥子底下找到了那十兩銀子,這才明白冤枉了魏神醫。於是,羞愧難當的父子倆雙雙捧香,跌倒在魏神醫大門前請罪。

  魏神醫問:「你們這是幹什麼呢?」

  那對父子磕頭如搗蒜,痛哭流涕地說:「我們家的銀子沒有丟失,卻誣陷了先生,使您蒙受了不白之冤。今天我們來還銀子,可是怎麼能彌補您受過的冤屈呢?請先生重重地責罰我們吧!」

  魏神醫將他們拉起來,真誠地說:「沒關係,事情都過去了,不要再說了!」

  病人的兒子不解地問:「您當初為什麼不一口否定呢?以先生的德望,只要您說聲不是,我絕不敢認為是您拿了!」

  魏神醫說:「我給你父親看病時,知道你們家境貧寒,那銀子是借來的,多麼珍貴。你父親的病情正在緊要關頭,若是知道丟了銀子,心急上火,病情可能惡化。所以,我說銀子是我偷的,不過損害一點虛名,總不至於要了性命,有什麼關係呢?」

  病人父子再次雙膝跪倒,磕頭不止。

※ ※ ※

  醫,治病也。診病理,察脈理,處藥方,起沉屙以活人者也。是故世人稱醫者為大夫,醫師或活菩薩,蓋其若精醫理,則舉手投足之間可活人之命,故有著手回春之譽,但亦因其知醫理藥方,故欲害人亦易如反掌。是以醫者首重醫德。

  為醫者欲懸壺濟世,醫德必具而醫理亦必須深研,如此方可澤施十方,名傳遐邇,而受大眾之尊仰。反之,若只以皮毛之醫理及略識藥方,而妄談為醫,則流為庸,誤投藥石,庸醫害人之深,非止醫病不愈,重則枉送他人之命矣!

  又為醫者,以救人,代人解除病痛為第一職責,切不可將金錢放在前面,切莫醫病,先談金錢,有錢則盡力醫之,無錢則馬虎從事。如此者不但有損己身之陰鷙,而禍患接踵而至也。更不可利用行醫之際,對女病患生出非非之想,若涉邪思而行邪惡,則報應立到也。

茫海歸舟-第二十四章 論【醫】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不可得也不可得

蓮生/文

  有一名秀才,他叫「張拙」,其人好佛,因為禪月大師的指引,叫他去參訪石霜禪師。

  石霜禪師問:

  「秀才何姓?」

  秀才回答:

  「姓張名拙。」

  石霜禪師直接說:

  「覓巧尚不可得,拙又如何可得,拙自何來也?」

  這位張拙秀才,一聽這句話,猛然有悟,竟然得了玄旨。

  張拙秀才寫了一偈,呈上給石霜禪師看。

  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這首偈,有那麼一點「任運」的味道。

  我在這裡先講一則笑話:

  有一位報社的主編對一位作家說:

  「先生,你的這篇文章寫得太鬆散了。」

  作家說:「那當散文發表,我同意。」

  主編說:「但寫得太雜亂了。」

  作家說:「那就按雜文發表吧!」

  主編說:「作品顯得太幼稚。」

  作家說:「那就請發表在兒童園地。」

  主編說:「說實在的,沒有一點新意。」

  作家說:「是嗎?那就按古文發表吧!」

  我讀了這則笑話,會心一笑,就有這麼一點「任運」的味道。



  張拙秀才由「巧拙」得玄旨。

  觀音菩薩由「色空」得玄旨。

  慧能大師由「善惡」得玄旨。

  這是對立相違的二門,例如「自他」、「水波」、「實虛」、「真假」、「黑白」、「香臭」、「聖凡」、「天地」、「有無」、「內外」、「短長」、「東西」、「勝敗」、「生死」、「好壞」、「對錯」、「苦樂」、……。

  我說:

  「彼此二物,互相融入,而無乖隔,如同光明,光光相合也,圓融而無礙。」

  我說:

  「真如的體相,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根本無有增減。不是前際生,不是後際滅,畢竟常恆。從本以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具大智慧光明,肩照法界,真實識知,自性清淨,常樂我淨,不變自在。」

  我說:

  煩惱菩提是。

  輪迴涅槃是。

  聖人凡夫是。

  拙與巧亦是。

  我說:

  從對立相違到「一合相」,不知大家悟也未悟?

  如果我是石霜禪師,看見張拙秀才寫了一偈呈上來。

  我會讀了一遍,說:

  「仍然不得。」

  「拿去燒了!」

  大家可知,「不可得」及「燒了」,是什麼意?

盧勝彥文集203冊《孤影的對話》不可得也不可得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鼻的修行

  眾生由於無法認清鼻識產生的過程,錯誤的認為是「我」嗅到氣味,而引起種種的痛苦。

  其實鼻根只是嗅覺的助緣,世人當嗅到氣味時,因落入「觸」而引發「受」,故對氣味產生分別心,若是合意的氣味即產生貪婪;聞到不合意的味道即起瞋心,因而造出各種惡因。然而嗅覺可以造業,但亦能善用修行轉識成智,達到清靜無我的境界。

  昔時佛陀弟子周利槃陀迦,累世曾因吝惜所知經法不教予弟子,而獲愚痴無智慧之報。最初其雖能隨佛出家,但要背誦如來所教之四句偈:「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卻因天生魯鈍,故而記前忘後,記後忘前,即使於一百天那麼長的時間內,還是未能將一個偈頌背熟。

  世尊憐其魯鈍不能多聞熏習,卻又努力用功以求突破,遂教其不要強記偈語,改為去灑掃寺院。周利槃陀迦於灑掃寺院時,體悟掃除內心污垢亦當如掃除寺院垃圾般,先將其掃集在一起,然後裝入桶中棄掉。

  然後佛陀教其「觀鼻息法門」:就是於安居靜坐時,調出入息,用功觀息之出入。此種觀察呼吸的出入,是「隨息」而非「數息」。即是從觀察(非計次數)呼吸的進出、長短、冷熱、粗細等變化著手。

  周利槃陀迦於觀察過程中,體悟出所謂的「呼吸現象」,乃身體不斷新陳代謝之故,而新陳代謝者,只是隨順著因緣之變化。故既不是我要呼吸,也不是我在呼吸,一切乃無常、無我、虛妄、空寂。隨後其心豁然通達,能脫色身束縛,通達十方界,得無礙智,乃至漏盡成就阿羅漢果位。

  「觀鼻息法門」適合所有欲精進修持之行者,因為它是一種方便、安全的修法,且不必依靠外物,故修行者可於靜坐時依下列步驟藉鼻根修持:

  一、呼氣長時,知道自己呼氣長,吸氣長時,知道自己吸氣長。

  二、呼氣短時,知道自己呼氣短,吸氣短時,知道自己吸氣短。

  三、觀察呼吸和身體的關係,呼吸若粗,身體舉動就粗,情緒就跟著粗;呼吸若細,身體就柔、鬆,因為呼吸和身體是一體的。

  四、知覺隨呼吸氣息走及守觀,即調節呼吸,使呼吸漸漸的平穩下來,而且是愈來愈柔,愈來愈細。

  要注意的是不要故意把呼氣和吸氣增長或縮短,而是知道自己的呼氣長或吸氣長;呼氣短或吸氣短。

  修行者能一心專注時,也就是專注在呼吸上,不再注意其他東西,只有呼吸,沒有他人,沒有自己,沒有男人,女人,沒有我和我所,只專注在呼吸,沒有念及其他東西,呼氣長知呼氣長,呼氣短知呼氣短。一段時日之後,你便會很清楚地看到心和身的微細處,貪欲或邪見不再罣礙,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執著或依靠的東西,於是心靈漸漸平靜與淨化。

  這種心靈平靜與淨化的結果,可以增加一個人的觀察力與覺察力,進而不會被妄念、習氣拉著走,自然做起事來不易緊張,也不會遇事馬上就使性子發大脾氣,人間淨土就現前了。

在家修行法要 第十三節 「鼻」的修行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運逢貴緣的因果

  梁武帝尚未顯貴的時候,曾經認識一個貧困的人。等到他當上皇帝之後,有一天在苑裡遊玩,見到那人在岸上牽舟。

  梁武帝問他近況如何,才知道他還是和以前一樣貧賤。於是梁武帝就說:「明天來謁見我,我給你當個縣令。」

  這人就奉皇帝的命令去覲見,但卻見不到。他又去了好幾次,總是無法通報。他覺得很奇怪,就想要請問沙門寶誌。

  當時寶誌和尚正在為大眾講經,有幾千人在聽,因此他根本無法近前去問。

  寶誌和尚告訴眾人說:「有人有問題想來問我,請大家開道讓他過來。」於是大家就讓出一條通道。

  他走向誌公,誌公也迎向他的時候說:「你是不是想問為什麼當不上縣令?最後還是當不上的,只是得到一個虛假的口頭承諾而已。」

  「過去世的時候,當今皇帝當齋主時,你在功德簿上寫布施五百錢,結果竟不給。因此今日也只能獲得皇上口頭給你官做,而最後還是做不成。」

  這人聽了這段因緣之後,就不再去找梁武帝,而梁武帝也沒有再找他。

※ ※ ※

  末法時期,多災多難,皆起於人心之多惡、少善,致使身體常行惡事,而導致惡業成熟時,產生災劫頻仍;但有眾生於一生行運當中,經常能適逢貴人助力,使行運更加順暢,讓人生旅程更為精彩,並且昌旺富足生活之一切。

  世人欲圖在行運當中,能有貴人顯現相助,實在並非容易之事,但只要可以經常在心中存著感恩之人,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於待人接物,並且能夠秉持熱忱心而無懈無怠者,雖然運程中多有低落之時,乃能在緊要關頭出現貴人助力,而再度提昇運勢之順遂。有人事業常遇挫折,卻能適時出現貴人提攜,而使事業更加平坦順暢。此乃於往昔曾經廣結善因緣,在過去生之中多有提拔或幫助過他人走出事業創傷的因緣,有此般善因緣之造作;如今我人事業突逢挫折之際,一旦因緣際會,則有貴人助力。

  有人在一生行運當中,時常遭受到意外事件,卻能經常獲得貴人之助力,使損失減至最低程度。此乃於往昔曾經在他人遭逢突發情事之時,予以救助或解圍,而結下善因緣的緣故;如今我人突逢意外事件之際,乃能獲得諸貴人相助,使我人之損失尚能減輕許多。

  有人在人生運程當中,常有為短少金錢而致無法順利購得生活或事業必要物品,有時因為短缺少量金錢而無法購得回家的車票,此時最希望有人可以從中相助,但開口向陌生人求助,談何容易;此時可說是一文錢而急死一條英雄好漢,然而在緊要關頭出現貴人相助,乃是天大之福氣。此皆為往昔曾經慈悲喜捨或助人為樂之習慣,有時見別人有急需要時,更能盡力相挺;時至如今,因緣際會,正當我人同樣遭逢急需之時,貴人適時的出現,解決我人急難之事;有時正急在眉頭,但所欠缺的卻不一定是很大筆的金錢,此時別人的幫助正是我人所或缺者,如此恩德,實在是畢生難忘。

  有人經常性的變換工作,有時是因為個人因素,有時是因為工作因素,而在工作經常變異的狀態下,卻能於短短時間讓工作接續下去,而不致於在工作轉換期間待業太久。此乃於往昔能盡一己能力、憑一己所結識,為善良企業謀得善良員工,並且能為善良人家謀求善良工作,而使人盡其才,企業盡其納賢,彼此互助合作,共創美好前程;如今我人雖然工作上多逢變異,乃能經常出現貴人相助,使我人工作一直平順成長。

  是以故,平時之廣行諸善,常喜捨利益眾生,能常慈悲救災救難,行菩薩道,則可得貴人常相助也。

因果形成之業報因暨命格之果報-第卅四章 運逢貴緣的因果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貪新忘舊現世報

出自《諺語闡因》

濟公活佛  降

諺云八:【乞食有食會弄拐仔花】

解繹:人總是常在一時得意之際,忘卻受苦之時。

諺意:諷譏為人賺了一點錢,就高傲的得意忘形。

述例:桃園地區有一位租住老舊平房者廖某,每天靠拾荒維生,有子女二男一女,但未與他同住,放其一人落寞貧苦獨居,生活全靠自己,而此中當然有其原因。

  廖氏原本務農,雙親亡故後,留下數分農田,當時已娶妻生子,生活上尚可靠這幾分農地維生,原本家庭和樂,日子過得去。但就在都市計劃後,廖氏農田小部分徵收開通成省道,其餘暴漲成建地,就這樣廖氏成為暴發戶。

  人言要知足惜福!廖氏賣了田地,得了近億元,卻沒有珍惜眼前福報,有錢便揮霍胡為,好像錢會咬他或使他亂性一樣,一天不花錢,人就不舒服,不但如此,不多久即整日喝得醉醺醺回家。廖妻本是農家女出身,心地善良樸實,對丈夫甚是關心,見丈夫如此,只有盡力照顧,奈何丈夫越來越過份。起初一兩天沒回家,後來卻整個星期都不見人。廖妻四處查尋,得知丈夫在外另結新歡,更時常帶這女人到處遊玩。廖妻雖生活無慮,可是卻常隻身在家,形同被棄。子女亦知父在外胡為,不負父責,親情亦是逐漸冷漠淡薄。

  這樣過了十餘載,廖氏要求離婚,但廖妻善良,不忍丈夫墮落,極力挽回,故並未答應。可是廖氏情婦也生下一子,在左右為難之下,廖氏竟決定放棄糟糠,因此常藉故吵鬧,或藉酒裝瘋,逼妻離婚。如此再經十餘載,廖妻已忍無可忍,就連子女都勸母親放棄,至此三十餘年的夫妻離異,各走各路,而子女都僅願陪伴母親生活。廖氏依法留下贍養費,從此再也沒與妻兒聯絡。

  事過境遷,如今廖氏變成現今之狼狽。在與髮妻離婚後,揮霍更是可怕,又沈迷於賭博,胡亂的投資,最後錢財散盡,身無分文,最後新歡攜子也棄他而去。

  人生苦海,為何要自造惡因,而自食惡果呢?廖氏的做為已失良知,又不知惜福,一有了錢財就做怪,胡亂非為的結果就成為現世報應!由此例勸勉世人應知足常樂,勤儉致富,時時都要珍惜眼前,並造就往後的福份,莫違背良知與不惜財物,慎知!福之不惜於今則易招禍於未來!

※ ※ ※

  今日社會之如此紊亂,全在於人心受貪、嗔、癡三毒的蠱惑而來,且時日已久矣!漸次進入無法收拾的地步,是故,爾後社會之亂象,亦會因而更加嚴重也。

  先談社會最基本的家庭,如今之家庭因為散亂,所以社會統而無有秩序,也是主要的原因。

  現今家庭數代同堂遵循古訓的不多,大多是小家庭,只不過是夫婦及單純的一、二個小孩而已。由於社會的變遷,基礎的家庭觀念不夠深入,男歡女愛,並沒有深入的瞭解基礎而結合。又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只貪圖自身的享樂,男一有機會賺到了錢,就在外面胡來,金屋藏嬌,棄家庭於不顧。女或因丈夫無財產,棄而另結新歡,把好好的家庭搞亂了,害了那些無辜單純的孩子,而小孩受到父母的冷落,自小心裡受創,當然長大就會有陰影,如此再延續下去,家庭的結構怎會健全呢?這就是如社會中家庭的悲哀!家亂,社會當然也跟著亂矣。

  如男守份,女守德,家庭必然和樂,在完整家庭成長的小孩,也必是健康的,如果大家都能如此的做,社會怎會有亂源呢?這也是值得醒覺的地方,是以,世人當把亂源迷失之處找出,徹底的改進,那就會帶來了幸福。

世態迷失與醒覺-第十四章 社會亂象,安忍守分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程式與基因

蓮生/文

  明白因果的人都會說:「一飲一啄皆有定數。」

  我為這句話,請教了「大梵天」。

  這「大梵天」就是印度教的創造神,另外二位,就是頂頂大名「大自在天」是破壞神,「偏入天」是保護神,這是印度教的三位大神。

  我禪定在「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覺知陰陽」、「其中有物」。我是「知者」,也是「識天機者」。

  這是:

  幻身雖小配周天。

  說與知者仔細參。

  三藏雖有十二部。

  盡在人身內外安。

  我問:

  「什麼是人生之路?」

  大梵天回答:

  「程式。」

  「程式的組合就是人生的命運是嗎?」我問。

  「正是。」

  「程式的源頭,由何而來?」

  大梵天回答:

  「因果的因。」

  「莫非就是現代科學的基因?」

  「不錯。」

  「程式與基因,就是每一個人的命運,如何知道每一個人的命運?」

  大梵天回答:

  「解讀基因及程式的密碼。這就是佛教六大神通的宿命通。」

  「人由何者組成?」

  「細胞。」大梵天回答。

  「細胞由何組成?」

  「基因組合。」大梵天說。

  「這細胞基因組合起來的程式,就是赤條條的一個人?」

  「是。」

  「有缺點嗎?」

  「有。」大梵天說。

  「例如?」我問。

  「人有眼睛,可惜有眼無珠。人有耳朵,可惜聽信謠言。人有心,可惜心念不正。」

  「人心是什麼樣?」

  「人心難測。」大梵天說。

  「人有口,說什麼?」

  「人有口,心口不一,言不由衷。」

  我再問大梵天:

  「你不是說,每一個人的基因程式都是定好的密碼,命運也都是安排好的,甚至吃一頓飯,喝一口水,用什麼香水,結交什麼朋友,都是命運安排定數,這怎能怪人呢?」

  大梵天回答:

  「基因是定數,程式是定數,基因程式的密碼也是定數,所以,每一個人的呼吸、運動、身高、疾病、遺傳、個性...‥...,全是定數。如你所說,一飲一啄都是定數,但密碼是可以改變的,基因是可以改變的。」

  我聽了大驚奇。

  「如何改變命運?」

  大梵天回答:

  「在人類科學上來說,就是基因移植,由基因移植改變了排列程式,整個密碼全變了,命運就改變了。在宗教上來說,就是修行,修行可以改變基因,改變命運,也就是說,大修行人是掌握命運的。」

  「修行究竟是什麼?」

  大梵天回答:

  「基因變成完美無缺,無苦極樂,光明無礙,上升天界......。」

  「人的基因呢?」

  「永遠都是有缺點的。」

  我問:

  「遺傳基因可以解釋因果嗎?」

  大梵天回答:

  「因果本是不可思議的難思議,而遺傳基因也是不可思議的難思議。祖先與孫子血脈相傳,確實互相牽纏不休,要知道曾祖父可轉世為孫子,孫子可轉世為未來的嫡孫,這正是遺傳基因。」

  「疾病也在基因中!」

  「正是。」

  「那麼細胞的長?」

  「人就長高。」

  「細胞的短!」

  「人就長矮」

  「細胞較活躍?」

  「人就好動。」

  「細胞活動力小?」

  「人就文靜。」

  「某部份的細胞弱?」

  「某部份的器官先衰竭。」

  「聽說也有犯罪基因?」我好奇。

  「不錯。」大梵天說:「犯罪基因也在遺傳基因之中,例如遺傳基因之中,性慾很強,在犯罪基因之中,易犯強暴罪。遺傳基因之中,殺生之念強勢,在犯罪基因中,易犯殺人罪,如此類推。」

  「我聽說,連災難發生,也在基因中?」

  大梵天回答:

  「人有人的基因,動物有動物的基因,連地球也有地球的基因,只要有形的東西,皆有基因,皆在因果輪迴之中,像地震、水災、火災、風災,皆是基因也。」

  「飛機失事?車禍?翻船?意外死亡?」我問。

  大梵天回答:

  「看來是意外,事實上皆有原因,也就是事出有因也,連意外也是基因」

  我很訝異:

  「這麼多不同國家,不同的人,坐在同一部飛機上,難道發生災難的基因都相同?」

  「不錯」大梵天說。

  大梵天解釋:

  「如果人們能解讀基因密碼,他們將會發現,這些飛機死亡的乘客,皆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基因密碼同時中斷,也就是奉命中止。」

  「這是.........。」我駭然。

  「災星入宮。」大梵天說:「另一種說法就是剋,就是煞,在時間、空間的遇合之下消失。戰爭也是一樣,戰爭也有戰爭的密碼。」

  我提到現科學的複製細胞複製器官及複製人。

  我問:

  「複製的東西,也有因果嗎?也有基因嗎?」

  大梵天回答:

  「人類不管複製細胞,複製器官,或複製動物及複製人,都須要用精子、卵子、細胞去複製。就算採用『基因移植』,製造出『萬能細胞』,可將人類的疾病消除,壽命延長,犯罪率下降,智慧超群。你可以想一想,『萬能細胞』當然也有基因,也當然有因果,這只不過基因好一點,因果好一點,未來的遠景好一點,人類的境界好一點。」

  「複製人也有倫理?」

  大梵天回答:

  「當然有。是誰的精、卵、細胞。誰百分之幾,又誰百分之幾,綜合起來的。原本單純的倫理,變得較複雜而已。我們可以如此說,這複製人是你百分之幾的祖父,如此而已!」

  「我明白了,這宇宙是大基因,人類是小小基因,個人是更小基因,其中是密密麻麻的密碼。而複製人只是在那裡面,把密碼移來移去。」

  「正是。」大梵天說。

盧勝彥文集第146冊《虛空中的孤鳥》一飲一啄皆有定數

十四難的問題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著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

  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

  佛陀看著這位比丘,感慨地說:「你真愚癡啊!我一生說法度眾,幫助所有眾生解脫老病死的煩惱。此老病死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你問的十四難,只是無意義的辯論而已,對於實際的解脫煩惱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解釋給你聽,既非真實道之理,對修行、解脫又有何助益。」

  接著佛陀又舉了一個譬喻繼續說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親人急著幫他找醫生取出毒箭治療,但是這個人卻說不行。他要先知道醫生姓什麼?住那裏?父母是誰?今年幾歲?還要問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麼樹木造的?用什麼羽毛當箭翎?什麼人製作的?射箭的弓是什麼材質做的?箭上的毒藥出自何地?藥名是什麼?……這位中箭受傷的人,非要等到問清全部的問題才肯接受治療。」

  這時,佛陀停頓了一下,反問比丘:「這個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問題問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藥啊?」

  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毒發身亡,命喪黃泉了。」

  聽到比丘的回答,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繼續說:「你現在的處境就是如此。被邪見的毒箭射中了,不趕快求醫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間是常、無常、有邊、無邊等十四難問題解答了,才願意拔箭療傷。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喪失法身慧命,墮入三塗惡道的黑暗深淵了。」

  比丘聽了佛陀的開示,心生慚愧。誠心領受佛陀的教導,晝夜依循佛法精進用功,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入道須是木偶人始得

  舒州投子楚山幻叟荊璧紹琦禪師,東普無際明悟禪師之法嗣,俗姓雷,四川唐安人。紹琦禪師自幼不凡,不好世樂,動止謹慎,寡於言笑。九歲喪父,遂從玄極通和尚出家學禪。

  玄極和尚初見紹琦禪師,知是法器,心中默而器之,經常相語終日。每次談到修行的關要處,紹琦禪師總是跪著請益,以示求法之誠。但是他太過於聰明,知見很重,這對他修禪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障礙,

  一日,玄極和尚歎息道:「子根性太利,難於入道。」

  紹琦禪師聽了,非常驚愕,反問道:「木偶人可入道耶?」

  玄極和尚笑道:「入道須是木偶人始得。」

  紹琦禪師未能領會玄極和尚的意思,遂憤然而出。但是他對玄極和尚所說的話,畢竟生起了大的疑情,既透不得,又放不得,心中象壓了塊石頭似的,寢食難安。經過幾晝夜的折騰,紹琦禪師忽然轉念一想:「吾師豈欺我哉!」於是便重新入室請益。玄極和尚雖然用盡心力,反復開示,但是紹琦禪師仍然未能契旨。

  不得已,紹琦禪師便辭別玄極和尚,前往他方參學。在此期間,紹琦禪師雖然拜謁了不少叢林尊宿,但是都因為機緣不成熟,未能契悟。後聽說無際明悟禪師在普州東林開法,門庭興盛,於是便前往參禮。

  初禮東普,無際禪師便教紹琦禪師參究趙州無字公案。紹琦禪師於是謹遵師教,暫時離去,卓庵隱修,奮志用功。數年之後,也就是正統六年(1441),紹琦禪師又重新回到無際禪師座下請益。

  無際禪師問:「子數年以來,在什麼處住?」

  紹琦禪師道:「我所住處,廓然無定。」

  無際禪師又問:「有何所得?」

  紹琦禪師道:「本自無失,何得之有?」

  無際禪師道:「學將來底堪作什麼!」

  紹琦禪師道:「一法不有,學自何來?」

  無際禪師道:「汝落空耶?」

  紹琦禪師道:「我尚非我,誰落誰空?」

  無際禪師道:「畢竟如何?」

  紹琦禪師道:「水淺石出,雨霽雲收。」

  無際禪師道:「莫亂道!只如佛祖來,也不許。縱爾橫吞藏海,現百千神通,到者(這)裡更是不許。」

  紹琦禪師道:「和尚雖則把住要津,其奈勞神不少。」

  無際禪師於是拍了一下膝蓋。紹琦禪師便大喝一聲。

  無際禪師道:「克家須是破家兒,恁麼幹蠱也省力。」

  [幹蠱,見《易經》中的蠱卦,「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幹蠱,就是指子孫處事能幹,能矯正父母之過,恢宏祖業。]

  紹琦禪師一聽,便掩耳而出。

  到了晚上,無際禪師複將紹琦禪師召入室中,反復勘驗詰問。

  無際禪師道:「汝將平昔次第發明處,說來看。」

  紹琦禪師於是詳細地作了彙報。

  無際禪師聽了之後,便道:「還我無字意來!」

  紹琦禪師正要開口擬對,無際禪師遂連聲喝叱,將他趕出丈室。

  紹琦禪師退出之後,一連數日,心大慚愧,不敢仰視。

  後來有一天晚上,紹琦禪師偶然聽到淨板(叢林中統一剃髮淨頭的信號)的聲音,終於豁然大悟,於是急忙起座披衣,入丈室禮拜無際禪師,並呈偈雲:

  「者僧問處偏多事,趙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透露,翻成特地使人疑。」

  無際禪師聽了,便問:「如何是汝不疑處?」

  紹琦禪師道:「青山綠水,燕語鶯啼。歷歷分明,更明何事。」

  無際禪師道:「未在更道。」

  紹琦禪師道:「頭頂虛空,腳踏實地。」

  無際禪師於是鳴鐘集眾,授予紹琦禪師袈裟和拂子,以示付法。

  紹琦禪師得法後,為報師恩,繼續留在無際禪師身邊,服勤數載。

  紹琦禪師最初出世于天柱山,次遷皖山,後又移住投子山、成都天成寺等道場。

  紹琦禪師生前經常弘揚念佛禪。念佛禪就是借助參究念佛的是誰,得以明心見性。紹琦禪師曾經示秀峰居士雲:

  「夫念佛者,當知佛即是心。未審心是何物,須要看這一念佛心,從何處念起,複又要看破這看的人畢竟是誰?……祖師雲:‘惦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所言心者,非妄想緣慮之心,乃虛明圓湛廣大無相之心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證此心也。六道眾生之所昧,昧此心也。……但將平日所蘊一切智見掃蕩乾淨,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置之懷抱,默然體究,常時鞭時起疑情,這個念佛的畢竟是誰,反復參究,不可作有無蔔度,又不得將心待悟。但有微塵許妄念存心,皆為障礙,直須打並。教胸中空蕩蕩,無一物,而於行住坐臥之中,乃至靜鬧閑忙之處,都不用分別計較,但要念念相續,心心無間,久久功功夫純一,自然寂靜輕安,便有禪定現前。……豁開頂門正眼,洞徹性空源底,自當點首一笑,始知涅槃生死、穢土淨邦,俱為剩語。」

  又示月庭居士雲:「夫格外真機,難容湊泊,初參之士,必假筌蹄。所謂梵語阿彌陀佛,此雲無量壽。佛者覺也,覺即當人之自心,心即本來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假外面馳求。馬大師所雲即心即佛是也。……要信自心是佛,則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無間,忽爾念到心思路絕處,當下根塵迥脫,當體空寂,始知無念無心,無心無念,心念既無,佛亦不可得矣。……居士果能于此洞徹自心源底,始信火宅凡居即是西方安養,舉手動足無非古佛道場。溪光山色,頭頭彰紫磨金容,穀韻風聲,歷歷展紅蓮舌相。塵塵契妙,法法該宗,不即不離,心心解脫。」

  紹琦禪師最後圓寂于大明憲宗成化九年(1473),春秋七十歲。其手下得法弟子有一百二十八人。臨終前,紹琦禪師留偈雲:

  「今年今日,推車撞壁。

  撞破虛空,晴天霹靂。

  阿呵呵!

  泥牛吞卻老龍珠,澄澄必海漚華息。」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幫人就是幫自己

  有一位小夥子,出差到北方時帶回一些玉米良種,但他摸不透這種子是否真的能高產,便在自家的責任田裡試種了一塊。

  結果到收穫時,這塊地裡玉米的產量比往年翻了一番,小夥子高興極了。

  村民們都知道了這事,紛紛來到這位小夥子的家,要求購買他的玉米良種,可無論怎麼跟他說,小夥子就是不答應出售這玉米種子。村民們見小夥子執意不肯,只好作罷。

  第二年春天,小夥子將自家的責任田全都種上了玉米良種,等待著一個豐收季節的到來。

  誰曾想到事與願違,這一年他家的玉米不但沒有豐收,而且比過去普通玉米種子的產量還低。小夥子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懷疑村鄰們因為沒有得到玉米良種而暗中對他家的玉米做了手腳。

  有一次,鄉里的一個農技員來到這個村,聽說了此事,便去實地看了看,然後地小夥子說:“這是良種玉米接受了附近普通玉米訴花粉所致,假如大家都種上良種玉米,就不會出現這種結果。”

  小夥子這才醒悟,感歎道:幫人就是幫自己啊!

※ ※ ※

  每一個人在因緣聚會之下總成團體生活,也成為一區域性的共同生活體制,因此才會有鄉里村落;在此因緣下自然的對某些團體性事物有所共識,如文化、信仰等;又如喜宴,鄰里夥同賀祝,總有著那一份純樸互助之人情。

  但是現今社會沉迷於各自之私利,或有各掃門前雪之心態,把以往純樸互助團結之鄉情鄰誼,全因私念或恐怕引起不必要之麻煩而生出不與他人往來之心態,使得就算僅只相隔一牆也從不互相會話,互結善緣,一遇他家有事也避之唯恐不及;但卻沒有想到一旦換成自身有難之時,有誰會伸出援手呢?

  以上情形,使每個人心性受到這股不善心態的影響,造成群體不健康的心理,使群體感疏離,區域安全受到考驗;亦使一些心懷不軌者有破壞社區秩序之機,進而波及整個社會動盪不安。所以在居家的群體中,鄰居好友個個都必須有守望相助,敦親睦鄰的精神,以改變整個社會,而能得到祥和樂利之人間淨土也!

談心論道話家常 述論:敦親睦鄰

全家死光光

蓮生/文

  在陰間,我看見一城廓,裏面住的人,全是「一家」又「一家」的。我這句話,也自覺好笑,難道不是一家又一家的嗎?

  我解釋如下:

  大凡人死,正常的狀況之下,祖輩先死,接著是父輩,再接著是子輩,再接著才是孫輩……。

  也就是「祖死、父死、子死、孫死」。

  所以,陰間不是一家大小全在,而是有人活在陽間,也有人死在陰間,這是「不全」。

  然而,我在一城廓,發現,有一家一家,大大小小,老老幼幼,全在的現象。

  這正是:

  「全家死光光!」

  我繼續追察死因,他們在陽間是如何死的?我發覺到:

  一、全家燒炭自殺。

  二、全家服毒自殺。

  三、全家土石流活埋。

  四、全家遭地震壓死。

  五、全家火災燒死。

  六、全家海潚淹死。

  七、全家車、船、飛機意外死。

  八、全家瘟疫死。

  等等等等。

  我實在無法了解,這全家人死光光的因果,難道他們一家人的因緣果報是一樣的。老者及出生的嬰孩,怎會全死成一堆。

  我問冥王:

  「如何是全家死光光的因緣?」

  冥王答:

  「老幼走同樣的一條路。」

  我問:

  「業障相同?」

  「如天,今天溫度相同。」

  「為何沒有早晚?」

  「一起斷送,便省事了些。」冥王答的輕鬆。

  「因果?」

  「物以類聚。」

  我與冥王之間的問答,大家請仔細的意會,你會發覺,原來全家人都是互為因果的,全家人會同時同地一起死光光,原來有微細的因果在其中。

  我曾問及冥王:

  「為何有一宋姓家人,全家死光光?」

  冥王答:

  「其家主人有一口頭禪,每每發詛咒,如果有這回事,就讓我全家死光光。」

  冥王接著說:

  「此詛咒,主人亂發誓,結果給咒誓神記載了。到了因果報應的時候,其全家人大致上果報一致,於是,便全家死光光了。」

  「誓咒也不能亂發?」

  「不錯。」

  「亂發誓咒也會有報應?」

  「自然,是口業也。」

  「全家人因果,為何聚一處?」

  冥王答:

  「如織布機,一匹布,一件衣,生時全生,廢時全廢。」

  「也有例外的?」

  冥王說:「因果不可思議!」

  我今天在此問大家:「我們學佛的人,當然不會亂發誓願,誓願咒力何其重要,我請問大家,你應該發什麼誓願,才是真正的學佛人?」

盧勝彥文集187冊《地獄變現記》全家死光光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自省

  唐朝宰相魏徵從小遍讀諸子百家,尊崇孔、孟之教誨,尤其佩服顏淵刻苦治學之精神,常以顏淵「不貳過」為自己的座右銘。

  每天一早,魏徵就要求自己打掃庭院,將環境整理乾淨才盥洗吃飯,飯菜皆是簡單之食物,從不挑剔食物的美味與否。吃完早飯後立刻到房裡讀書,讀到中午才肯離開。

  吃完中飯,稍打盹一下又立刻入房念書,日復一日,學問基礎紮實。逢人見面,除了打聲招呼,絕不花時間在閒聊,行、住、坐、臥都在思考自身之學問或品德精進與否。

  見不對的事,魏徵先反省自己有沒有做,而不是觀別人的過錯;如別人有錯,魏徵皆會委婉勤諫,從不大聲喝斥;在別人面前,其謙沖為懷,縱使位至宰相也從不驕傲。

  對唐太宗來說,魏徵讓他又氣又愛,氣的是-在魏徵的面前,自己不能犯任何錯,否則無法受魏徵的敬重;愛的是-如果朝中沒有魏徵,百官如何上行下效,帶動朝中善良風氣?

  魏徵一生做到「不貳過」,如同一面明亮的鏡子,使人又愛又怕,非魏徵會責罵人,而是在君子的面前,小人自然會有所警惕。

  魏徵以明鏡之姿勤諫唐太宗,使太宗兢兢業業在朝政上,獲得一代「君正臣忠」之美名。

  修行當如魏徵,不斷要求自己進步,改正脾氣、習性,斷除惡念、惡業,莫要拿別人的過錯當作自己修行退步的藉口。「人可欺,天不可瞞」,自己無法進步,最大的問題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望聰明的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能醒悟之。

※ ※ ※

  世人之弊,見人有失、有誤,定必指責、斥駡,不能停息,至於己身有錯,則想盡辦法圓說、掩飾,真是奇也。然人難免有錯、有失,有錯之時,應及時醒予救治才對,如同人之有疾,當求醫診治,始可平復,否則病重沉疴,就無法醫治矣。

  人之有錯失,如一味讓其滋長漫延,則罪業將隨之不斷的伸長,這就可怕了,所以當時時設法治己身,使之能健全,無品德之失,那始可正修、正德,這點是非常的重要。

  世人宜在各方面設法以求正自己,診治自我,即使無大功德,亦能屬純善之輩,功果亦可不貲也,並齊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 力身治我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火堆上安睡

  靈源惟清禪師曾對黃庭堅太史說:

  古人比諭道,有人將火種安放在柴堆下面,而人睡在柴堆上方,火暫時未燒到身邊,便以為處境安全。

  以此來比喻生死之理,真像明日當空一樣清清楚楚;用它來形容安危之所由來,其緊迫處真是刻不容緩。

  人們平時安居自在悠閒,很少想到要證悟佛法、解脫生死,以消除世間之禍患。一旦發生未曾預料的變故,這時才扼腕頓足,迫悔歎恨不已,想到挽救的辦法。然而為時已晚,終究無濟於事。

※ ※ ※

  凡眾皆是原出無極孕育,隨各因緣果報寄生無邊之境。然有緣得人身之眾,當應明白此身得之不易,要好好利用此身,將宿願了才對。 

  但看世間為人之眾難離五蘊迷惑,更是自我墮落,以致靈性迷失,方向都走錯了,瑤池之路,歸鄉之途已忘得一乾二淨,實是可憐啊!大道普傳真理傳教,為指引世眾早修歸鄉,諸天菩薩、眾聖仙真再再慈憫降臨開啟眾人智珠。指引覺悟之途,世人怎可不懂聖佛之悲憫慈心。 

  未法時期災難頻至,世人莫還不知醒悟快快把道精進,積果証悟,齊登瑤境,共赴瑤華聖會。

慈聖雜誌119期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殺業深重‧劫數難逃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人者,仁也。凡是生而為人,不管是不是有宗教信仰,都要遵守不殺之戒,這是根本戒,只要犯了,就是有罪過。

陳生:學生恭接菩薩聖駕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菩薩慈悲!許多的體驗,學生想與大家分享,可以嗎?

菩薩:好的。讓世人也清楚明白病痛與突如其來的病狀,究竟因何而來!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當業障顯現時,啥事都有可能遇上的。在宗教上,我們都說【因果病】,不是宗教界的人士便說:「人吃五穀雜糧,那兒不生病的。」最主要的是,世間有許多的病症,卻查不出病因!

當然,飲食應該要注意,我們不該讓五臟六腑負擔太重,清淡飲食對人體健康有幫助,乃是眾人皆知。但是業障來報到時,不管我們如何保養、照顧,病痛仍然悄悄的降臨,它會流竄在我們的血液裡、臟腑內、骨髓中,慢慢的聚集,久而久之,破壞免疫力,便形成了所謂的「腫瘤」,也就是「癌症」。

各位前賢大德!你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突然感覺像坐船在大海中搖晃,一陣陰冷之氣在你的身體裡流竄,令人寒冷;或是湍急的漩渦,突如其來的出現在你眼前,令人暈眩;或是感覺像一條洪河,就在你眼前沖瀉而下,令人身體不適;或是快樂的與三五好友喝著下午茶,突然之間,頭便痛不欲生的好像隨時會爆炸一般;或是盡忠職守的工作,虛晃一下,就這樣一命蒙主寵召。

前些天的新聞報導:一位運將司機開車,開著開著,突然身體不適,剎那間連撞數台車子,從新聞畫面看起來很慘的。其實,這些的症狀,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隨時隨地都有感受到。當你會感覺漂浮在海裡搖晃,有所暈眩,乃是海洋世界的朋友,即是海族、水族在向你招手囉!

星期三晚上鸞期後,與同修談天說地,突然一陣暈眩襲來。哇塞!學生看見仙佛給予的【化景】,一艘汪洋中的小船,觸目驚心的就在我們眼前游走,並看見許多的小人兒〈即是:殘靈〉,一個個從黑潮中傾瀉而下。像這樣的情形,若是有親身體驗的人,身體必然會產生極度的不適,甚而暈眩,這就是奇妙的世界,無法讓人們見著的地方。即使修子不說「怪力亂神」,但它就是真實的存在於每一個三度空間之中。

大年初四,彰化一位師姐前來向仙佛禮佛,並且祭拜靈修士〈亡夫〉,心中的傷痛仍然顯現在臉上。一年多前,她的先生被公司調往外地上班,有天夜裡,師姐突然接到電話,先生無緣無故暈倒在宿舍,被送進醫院,隔日當他們趕到大陸時,已是第二天了,於是將昏迷不醒的先生接回台灣就醫,數日後,仍然天人永隔。留下的是,許多未解開的疑問!

這位師姐一直想問,為何他先生會發生這樣的不幸!病症應該可以醫治的,又為何沒有貴人相助呢?

親愛的前賢!你們看到這裡,應該很清楚知道這位師姐的先生遇到啥事,以致離開人世了!

菩薩:生命誠可貴,希望爾等好好的珍惜生命。【放生】就是希望世人不要貪圖口腹之欲,而妄殺生命。

平時人家罵你一聲,你都要回罵人家一句,人家打你一下,你也要踢人家一腳,現實就是如此!那麼人家要殺你,喝你的血,啃你的骨頭,還將你的肉油炸或火烤,你願意嗎?

當然不願意!那就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你何不為君子,卻甘為小人呢?人死了,就葬在土裡,若是你吃肉,就是把豬、牛、雞、鴨那些屍體葬到你肚子裡,你那個肚子不就變成了墳墓嗎?久而久之,你那個肚子也不知有多少的冤鬼在裡頭啊!難怪現代人的五臟裡都有病,就是牠們在裡頭作祟,那都是冤親債主,冤家在肚子裡面,你能安樂舒適嗎?

如果畜牲的靈魂進到你的身體裡面,使你遍身都是疼痛,醫生幫你檢查,總是檢查不出病因,醫生說你沒有病,你說:「我是真正的痛苦嘛!頭也疼,心臟也疼,就是不舒服。」其實,那就是冤業所感召的業障病,這些業障病,多數是從口中吃來的呀!

在道德方面,現代人乃比不上古代的人,但在生活起居上,現代人的頭腦是比較靈敏,應該要有一點現代的觀念,既然知道素食營養又衛生,不要老是執著於「吃素沒有營養,人只要心好就好了,還要吃個甚麼素!」

你為了吃葷,把那些畜牲殺了,無論是煎煮,或是放在鍋裡油炸與火烤,都是非常殘忍,你還敢說你的心好,豈不是給人家笑話!至於,那些畜牲被殺的情形,就好像是戰爭的情形,敵軍來侵略了,見到甚麼就殺、燒、擄、掠、淫,是以,一般百姓看到敵軍一到,那種心裡害怕,而且驚恐奔跑的樣子,就好像平常雞要被抓了,狗要被打了,到處亂竄,那兒有個洞,有甚麼可以躲的地方,就朝裡頭鑽,鑽進去,就跑不出來,都是死路一條!

自古以來,遇到戰爭而遭受死亡驚恐的人,這都是宿世冤怨殺業所招來的業報。

陳生:古有警句,告訴我們:「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所指出的,即是【殺業】。

世界上為什麼有【刀兵劫】呢?其實,都是從口中所吃而累積的殺業。

菩薩:然也。為了這個三寸口舌而貪圖滋味,殺了多少生命,造了多少殺業,積少成多,因緣成熟之時,就有這些兵災、禍亂。

你若是害怕遇到【刀兵劫】,那就趕快立志改口吃素吧!

可。停筆。吾退!

寶德雜誌120期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福禍相依

蓮生/文

  若干世前,有一個人住在深山岩洞之中,他學習「觀心」法門,良久良久。

  這個人後來下出了,開始傳「天道」的至理。

  他說:

  「天是無私的。」

  「天是愛世人的。」

  「人若如天,就可以進天之門。」

  道理就是這麼的簡單,但,世俗凡夫就是沒辦法做得到。

  這個人的傳道吸引了很多人、很多人。

  後來,他被王室誤會,認為他利用群眾,會成為王中之王。

  就把他害死了。

  這個人是誰?

  密、密、密。

  又:

  有一句話說: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句話隱含著「天道」之理,如果達到這樣,就沒有什麼是福?什麼是禍?

  韓非子有句話:

  「安危相易,禍福相生。」

  《道德經》說: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韓非子說:

  人因為非常害怕災禍的到來,所以行為上小心謹慎,於是就端正了。

  人的行為端正,正是他的思慮有了正念的緣故。有了正念,就是人情事理均清楚明白。

  如果沒有災禍的發生,這個人就會享盡天年,也能成功及富貴,而這成功及富貴,其實是害怕有災禍而來的。

  韓非子又說:

  人如果有了成功及富貴,他穿衣則錦繡,食則美饌。於是驕傲的心就產生了,一有了富貴兼驕傲的心,行為就會邪僻,行為有了邪僻,就容易身死壽夭了,大禍也就自然的降臨了,所以禍本生於福,互為因果。
  

  韓非子說:

  至人是把「彼此」、「物我」、「生死」、「壽夭」、「是非」、「福禍」……,全看成一樣的。是看成絕對的,沒有分別的,所以一切沒有貪求。

  韓非子是誰?

  密、密、密。

  我們回頭再看看那位領悟「天道」的那個人。

  他如果終身住山頂岩洞,他不會有夭壽的禍事,他領悟「天道」是福,領悟「天道」也正是禍。

  他住山是福,下山是禍。

  眾生跟隨他,是福;眾生跟隨他,也是禍。

  無名是福,有名是禍。

  福禍相依啊!

  這個領悟「天道」的人,傳「天道」的至理,也就是因為「天道」的福,而惹災禍上身了。

  我寫一偈;

  福禍本相依。

  如何又悲喜。

  心若無所求。

  管它任東西。

  由來即自在。

  隨順上天梯。

盧勝彥文集228《法王的大轉世》韓非子的無欲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宅心仁厚,福運必昌

  樊重,字君雲,西漢南陽湖陽人。性情溫和厚道,為人樂善好施,喜歡幫助別人,做事講究法度。家中三代沒有分家,財物共有,子孫都相互禮敬,家裡常常像官府一樣講究禮儀。

  樊重的家中世代擅長耕種莊稼,並且喜歡做生意。樊重經營家裡的產業,非常得法,一點損失浪費都沒有;他使用僕人、佣工,能夠人盡其用。所以家裡能夠上下同心戮力,財產和利潤每年都成倍增長,以至於後來擁有田地三百餘頃。樊重家還養魚、牲畜,鄉里有窮困緊急的人向他求助,樊重都一概滿足他們。

  樊重的錢財積累至成千上萬,他經常周濟本家同族,施惠於鄉里。樊重的外孫何氏,兄弟之間為一些財產而互相爭鬥。

  樊重為他們的行為感到羞恥,便送給他們兩頃田地,以化解他們兄弟之間的憤恨和訴訟。縣中的人都稱讚樊重的德行,將他推為「三老」。

  樊重八十多歲去世,他平素所借給別人的錢財多達數百萬。臨終前,他囑咐子女們將那些有關借貸的文書契約全部燒掉。向他借貸的那些人聽說後都感到很慚愧,爭先恐後的前去償還。樊重的孩子們都謹遵父親的遺囑,一概不接受。

  樊重的兒子樊宏也同樣宅心仁厚,為人謙虛謹慎。王莽末年的戰亂中,曾有軍士要殺樊宏的家人,但聽說樊重父子倆人,向來以禮義恩德行於鄉里,因此沒人敢亂來,樊宏家人得以倖免。

  樊宏後來辭官返鄉,與同族親屬們聚居而住,有老弱千餘家前去歸附他。當時赤眉賊殘殺無數,本欲攻打樊宏居住的地方,但聽說樊宏素來仁厚,喜歡行善,因此也就不忍前去攻打。

  樊重後來被追封為壽張敬侯,樊宏拜光祿大夫,封壽張侯,去世後皇帝為表彰他的德行賜錢千萬、布萬匹,謚為恭侯,贈以印綬,車駕親送葬;樊重的另一個兒子樊丹被封射陽侯;孫子一個被封平望侯,一個被封玄鄉侯。樊重一家人樂善好施,重德積德,成為當時的一大名門望族。

  人皆自以為善人,無殺人放火者即自認為良善之人,殊不知善人得要有善智慧,懂得助人為善,才能使自己的周遭移風化俗,否則只有自己是善人,豈不寂寞哉?

  發揚美德:使最壞的人,改變情操、最惡的人,潛移默化,人類會相處得更加和諧。在愛心的滋潤下,這優良美好的道德行為,擴張成愛國情操時,國家定會趨向強盛,也就是人民安居樂業之時。

※ ※ ※

  自古以來,流傳有至理名言:「宅心仁厚,福運必昌」,其大意是說,心識主宰一個人的言行,亦影響一個人的舉止;日積月累,一個人的福份與運勢,端賴心田之寬窄,而論定其福之深淺與運的長短。

  眾生若能培養寬廣之心量,則可不斷彰顯本身行運之暢順,使之無阻礙,並且可以持續使福德成長茁壯;就因為心量寬廣如同房子一樣,雖然外門可能不是很大,但進入房子之內,卻是能夠容納一切,不但容納各種人與物,尚且能夠使人們居住在房子裡頭,使居住的人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人生在世,由於心量能夠寬廣,於是對待一切的人事物,皆可以關懷、熱心的幫助與扶持,讓社會上處處充滿溫馨;只要任何地方需要自己的付出,只要任何人需要自己的服務,皆能夠秉持熱忱之心量,予以協助處理每一件事。

  一個擁有宅心仁厚的行者,在應對進退方面,乃能自我約束,寬容別人,無形中轉化各種俗氣為雅風,而且促進人際關係上之良好互動因緣;不但如此,心有雅量者,在人生旅途當中,無時無刻皆可以創造出自己被大眾利用的價值,因為不斷的學習成長,不斷的充實自己,讓自己被社會群體廣泛的接受,則從中永無止盡的為自己帶來一連串的福運。此外,因為肯用心增長自己的能力,由於自己願意接受社會群體的利用,並且是預備的被利用附加價值愈高,自然社會群體就更有意願來利用於世人,在這種巧妙的互動關係下,福報不斷的增生,運勢不斷的發展,乃是無法預估的。

  世人的心中,只要充滿仁德之大愛精神,自然在面對他人的無端刁難時,乃能具備挑戰之精神,愈有人為難自己,愈要改變對方看待自己的觀念,有了這種勇於面對逆境,富具挑戰的精神與毅力,便能提昇自己克服層層難關的力量,雖然前方阻礙重重,但內心一顆克服萬難的意志,永不退卻,障礙便能一件一件的耐心排除,不但能接納到別人無理之刁難,更能以更寬廣的心量善待每一個人,於是福德運轉不止,運勢愈顯旺盛也。

增福開運寶鑑-第二十二章 宅心仁厚增福運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堅定心

  一位年輕和尚想要尋求開悟之道,他聽說某寺院住著一名德高望重的禪師,有許多僧徒在這位禪師的教導下,都能明心見性。

  於是他便攀山涉水,經過千辛萬苦的旅途,他終於找到這位傳說中的師父,親自向他請教開悟之道。

  年輕和尚:「師父,您可不可以教我如何做,或是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開悟?」

  禪師:「你想開悟嗎?那跟著我走。」禪師說完之後,逕自朝著海邊走去。

  年輕和尚為了追求開悟之道,自然是緊緊尾隨在後。

  一直走著,走著。禪師竟引導這年輕和尚走進海裡面。

  越往前走水越深,水已經淹到胸部了,眼看著再走下去就要滅頂了。

  突然間,禪師將年輕和尚的頭用力地壓入水面下,他奮力地掙扎,急於跳脫困境。可是這禪師一點也不鬆手。

  約莫過了一分鐘,禪師才把手鬆開。

  年輕和尚立即跳出水面,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咆哮道:「老傢伙,你想淹死我呀?」

  「如果你渴望開悟的意志能夠像你剛剛想呼吸般地強烈的話,你定能明心見性。」禪師回答。

※ ※ ※

  對修行有了初步瞭解,再來就必需要有著一顆堅定的心。一般修行人,往往容易因自我的怠惰與放縱,導致修行中斷或沒能真正實踐。要知道心念的堅定是圓滿一切要素,甚多失敗都是因為沒有堅定的心念,導致半途而廢。

  好比一個人,心想在事業上有所一番作為,但卻常在遇到逆境時,退卻了向上的心;亦或如參加比賽,因自己的怠惰不知精進砥礪,漸漸的失去如當初參加的堅定心,那在比賽時又如何能如願得勝呢?

  是以修行俱足認知實踐時,特別要把持堅定心、精進心,始能在自我道程受益圓滿。世眾對於修行有了初步瞭解,接著就需入心開悟了。心與身行同步不偏不移、不怠不惰,有了這自主心力行堅定心深入參研,如此一來基石逐漸奠立,自然對修行就不會有不解之處。

修行─綱繹大解 對修行堅定與精進(三)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因果經

節錄

  昔日,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前生今世,後來因果,善惡報應,弟子一一皆知,心明意解,喜讚不盡也。經云:我若無能發問者,無問惟願重宣說,能令大眾,咸得聞知,可以上報佛恩,下度群品。唯願吾師,轉大法輪。」

  誌公嘆曰:「我王所問者,猶恐推而不信,況復大法,難投者哉!已發如是之意,吾將懺法,顯果報事,宣說幾種,令人加信。大眾當知,善惡二輪,未曾暫輟,果報連環,初無休息,貧富貴賤,隨行所生,非有無因,而妄招果,所以經言:

  為人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

  為人大富,從布施中來。

  為人長壽,從持戒中來。

  為人端正,從忍辱中來。

  為人勤修,無有懈怠,從精進中來。

  為人才明遠達,從智慧中來。

  為人音聲清澈,從歌詠三寶中來。

  為人潔淨,無有疾病,從慈心中來。

  為人長大殊好,恭敬人故。

  為人短小,輕慢人故。

  為人醜陋,喜瞋恚故。

  生無所知,不學問故。

  為人顓愚,不教人故。

  為人瘖啞,謗譭人故。

  為人下使,負債不償故。

  為人醜黑,遮佛光明故。

  生在裸國,輕衣搪突故。

  生馬蹄國,著屐履佛前行故。

  生穿胸國,作福布施,悔惜心故。

  生獐鹿中,驚怖人故。

  生墮龍中,喜調戲故。

  身生惡瘡,鞭撻眾生故。

  人見歡喜,見人歡喜故。

  生遭縣官,籠繫眾生故。

  聞說法語,於中兩舌,亂人聽受,後墮耽耳狗中。

  聞說法語,心不餐采,後生長耳驢中。

  慳貪獨食,墮餓鬼中,出生為人,貧窮饑餓。

  惡食飼人,後墮豬貓蜣蜋之中。

  劫奪人物,後墮羊中,人生剝皮,食噉其肉。

  喜偷盜人,後生牛馬,為人下使。

  喜說妄語,傳人惡者,死入地獄,烊銅灌口,拔出其舌,以牛耕之,罪畢得出,生鴝鴿中,人聞其聲,無不驚怖,皆言變怪,咒令其恐。

  喜飲酒醉,後墮沸屎,泥犁之中,罪畢得出,生猩猩中,猩猩罪畢,後得為人,頑無所知,人不齒錄。

  貪人力者,後生象中。

  夫處富貴,為人上者,鞭扑其下,為下之人,告訴無地,如是之人,死入地獄,數千萬歲,受諸苦報,從地獄出,生水牛中,貫穿鼻口,挽船牽車,犬杖打扑,償往宿債。

  為人不淨,從豬中來。

  慳貪不恕已者,從狗中來。

  狠戾自用,從羊中來。

  為人輕躁,不能忍事,從獼猴中來。

  身體腥臭,從魚鱉中來。

  為人含毒不息,從蛇中來。

  人無慈心,從虎狼中來。

  如經所說,甚可怖畏,一切大眾,當依佛語,改往修來,勿生譭謗,經云,不信之罪,眾罪之上,古人云: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武帝讚曰:「善哉善哉,吾今聽說者,如日當空,似月印潭,徹底分明,心無疑惑。吾師說法如流水,弟子聞經似甘露,朕今記錄,給付臣僚,流布天下,咸得聞知,普願一切人天眾信,入佛法大海中,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奈河」的密密密

蓮生/文

  我經過「奈河」,問冥吏:

  「為何稱奈河?」

  冥吏答:

  「奈河其實是奈何。」

  我問:

  「什麼又是奈何呢?」

  冥吏答:

  「陽世的人來到陰間,受地獄之苦,都是無可奈何的啊!」

  我問:

  「陰曹地府極苦,人人皆知之,為何偏偏走入極苦的地獄?」

  冥吏答:

  「一念而已!」

  冥吏告訴我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個人,痛恨女友移情別戀,這個人帶了刀,到女友住處,準備把女友大斬八塊。

  他出發時,凶神惡鬼早已隨他。(無形)

  令他更起惡心。

  他憤憤不平的到了女友的家,先沒有進去,在屋外走了一圈。

  他看見女友倒茶侍奉自己的老父親、老母親。

  又親自做糕點給父母吃。

  幫老父老母穿衣。

  給老父老母鋪床蓋被。

  細心軟語的孝敬老父老母。

  他這一看。

  回頭一想,我如果殺了女友,自己也自殺,她的老父老母,怎麼活?這一想,心就軟了。此時凶神惡鬼,本來是來看好戲的,沒想到凶手心軟了,便紛紛離去。

  這時,古祥的山神土地出現了,城隍爺也來了,吉神出現,把這位本想殺人的兇手,煞氣消去,化為光明。

  他想:

  殺一人,禍害多人,會造成她全家愁雲慘霧。

  殺一人害多人,不如不殺。

  自己不能為一已之私,而殺人啊!

  還是自己重新出發,開創自己的人生,說不定將來會有成就。

  於是他放棄殺人的念頭,折轉了回家。

  此時的他,臉有「和祥喜悅」的光。

  因為心念一轉,吉神光明注照的緣故啊!(無形)

  我問冥吏:

  「如果不轉念呢?」

  冥吏答:

  「奈河等著他!」

  我問冥吏:

  「奈河有何苦?」

  冥吏答:

  「奈河深不可測,不能載一毫毛。河中有食人鐵魚,牙如勾,將入河之眾,一一咬死,連肉帶骨吃得一乾二淨;死後再生,生後再死,如此輪迴不休。死時不是一口吞,而是慢慢一塊一塊的咬,其苦無比,整條奈河,全成血水。」

  我說:

  愛恨易走極端,慎之。

  喝酒易走極端,慎之。

  私欲易走極端,慎之。

  瞋怒易走極端,慎之。

  嫉妒易走極端,慎之。

  吃醋易走極端,慎之。

  疑心易走極端,慎之。

  勿記仇不忘。

  明至理才是最重要。

盧勝彥文集234冊《盧勝彥的密密密》「奈河」的密密密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軒轅皇帝拜廣成子

  昔日前朝軒轅皇帝,性善好道,參拜七十二師,師師能知住世之法,不知脫世之法。有一日,再出一張榜文,掛在午門上,若有人能知天下有真明師,引我去拜他,賞賜千金,官封萬戶侯,掛在午門朝外,命一位朝臣守榜。

  時有一小神仙,年登十三歲,名曰廣成子,德望深高,道理貫通。家中只有一位叔父,名曰:「養馬軍」。有一日清閑無事,信步行到朝門而來,看見出有一張榜文,掛在此處,養馬軍遂將榜文從頭至尾唸了一遍,說道原來是聖上拜師之事,就將榜文拆落,此時朝臣看見,引他去見皇帝。

  朝臣奏曰:「臣監守榜文,此人前來拆榜,諒必知情,未知聖意如何?」

  軒轅皇帝問曰:「你知天下真有明師麼?」

  養馬軍奏曰:「小民有一侄兒,名曰廣成子,道德深高,人人都稱他是天下大明師。」

  軒轅皇帝問曰:「你姪兒有多少年紀?」

  養馬軍奏曰:「我侄兒現今年登十三歲。」

  皇帝曰:「朕拜為師者共有七十二師,師師都是五十以上六十以下,只知住世之法,不知脫世之法,廣成子十三歲,有何道德深高?朕明日拜他為師,若能傳三日得成大道,即封你高官爵位,如若傳授三日不能成道,將你斬首不赦!」

  養馬軍聞言心中大驚,奏曰:「待草民先轉去與我侄兒說明,我主明日去拜他為師,好排著香案迎接聖駕。」皇帝就許他回去。

  養馬軍回轉家中,對廣成子言曰:「賢侄不好了,禍事到了!卻被為叔連累了你。」

  廣成子問曰:「何事如此慌張?」

  養馬軍曰:「當今軒轅皇帝欲拜明師,出了一張榜文說,有人能知天下真明師,引我去拜他者,就賞賜千金,官封萬戶侯。為叔看見賢侄,人人都稱你是大明師,我大膽將榜文拆落來,若封為叔高官爵位,豈不是好?誰知皇帝明日要來拜你為師,若能傳授三日成道,就封為叔高官爵位,如傳授三日不能成道,為叔與賢侄同受此罪,斬首不赦。這事卻被為叔累了你。」

  廣成子曰:「此乃小可之事,不妨。待他明日到此,我自然有話答應。」

  次日軒轅皇帝,帶領五百名御林軍保駕前來。廣成子即命道童,將這路邊樹木斬倒,擋住來路。軒轅皇帝駕到,御林軍奏曰:「啟奏我主,此樹木阻路,不能前進。」

  皇帝心中轉悟,是我心不虔誠,即回宮而去。

  明日命捲簾將軍,保駕步行,從小路而來。廣成子又命道童,你將路旁兩邊蘆草結成七十二結。皇帝步行到此處被蘆草橫住,不能經過,捲簾將軍性急,拔出寶劍要割斷蘆結。

  皇帝曰:「不可!不可!今日特來拜師,須當小心,你不如解一結,我拜一拜。」解了七十二結,拜了七十二拜,鞠躬而進。

  已經來到,看見一位道童,問曰:「此處是明師住處麼?」

  道童答偈曰:

  少林寂寞少人知 結草為門便是機

  道法平等無高下 驕傲逞強莫進來

  皇帝心中轉悟,就行到二門,看見一位道童,手持一枝仗打著桃樹。

  皇帝問曰:「道友你打此桃樹何事?」

  道童答曰:「我打他不快生桃子。」

  皇帝問曰:「桃栽有幾年?」

  道童曰:「桃栽有三日。」

  皇帝曰:「桃栽三日焉能生桃?」

  道童作偈曰:

  桃栽三日未生桃 學道三日啟成道

  寬心靜養待時到 根深葉茂結成果

  皇帝行到三門,看見一位老者在燒香併掃地。皇帝曰:「師兄啊!師父在何處?」

  老者答曰:「師父在東邊靜房內。」

  皇帝鞠躬而進,看見有一兒童端於靜坐。軒轅皇帝就跪在地下。

  廣成子曰:「下面跪者何人?」

  皇帝曰:「弟子軒轅是也。」

  廣成子曰:「聞得我主拜七十二師,何師有道?」

  軒轅皇帝曰:「師師有道,奈弟子薄緣不能學之。敢問尊師,如何脫離了生死?」

  廣成子答曰:「人離色不老,木離火不灰,小心學道,依法受持成道。」

  軒轅皇帝心中得悟,拜謝師父,作別回宮而去。

  捲簾將軍看見大怒曰:「小小兒童,好生大膽,聖上到此並無行禮,待我明日來斬你一千人眾!」

  再說山中眾徒弟,齊到師父面前賀喜。廣成子曰:「喜從何來?」

  眾徒弟曰:「聖上拜師父你為師,豈不是喜?」

  廣成子曰:「只是禍非是喜。現今保駕捲簾將軍大怒,明日要來斬了一千人眾。」

  眾徒弟曰:「可逃走如何?」

  廣成子曰:「此未是道。」

  眾弟子曰:「可去求其主看他如何?」

  廣成子曰:「此亦未是道,你等明日一起來參誦經懺,雙手拈香同我下山,便知端的。」

  次日保駕捲簾將軍,果然騎馬飛奔而來。廣成子同眾徒弟一齊就跪下。

  捲簾將軍問曰:「下面跪者何人?」

  廣成子曰:「小道廣成子是也,特來要迎接將軍。」

  將軍言曰:「我主昨日到此,你如此怠慢無禮,我比聖上是何等人,你今日雙手拈香,跪在此地何事?」

  廣成子曰:「聖上昨日特來向我求了生死之法,免後來落閻君之手,小道今日特來向將軍求生死。」

  捲簾將軍曰:「聞知小仙在西天,為何卻在深山草茅中?」

  廣成子曰:「人人都是大羅仙,道在心頭你自知。」

  捲簾將軍曰:「你既然知,我主性命在何人手?」

  廣成子曰:「聖上性命在小道手。」

  捲簾將軍曰:「你性命在何人手?」

  廣成子曰:「小道性命在將軍手。」

  捲簾將軍曰:「我性命在何人手?」

  廣成子曰:「將軍性命在閻君手。」

  廣成子作偈曰:

  君王問道怕生死 參求一字躲閻羅

  將軍爾來起殺意 命在你手當求你

  捲簾將軍聞得此偈,心中開悟,遂對廣成子曰:「我今欲拜你為師未知你意下如何?」

  廣成子答曰:「將軍你豈肯修行?」

  捲簾將軍曰:「弟子要求了生死,脫離輪迴之苦。」

  廣成子曰:「你既然要求了生死,隨我而來。」

  廣成子領前回到茅屋中,便端然靜坐。捲簾將軍就行到門口問曰:「師父你知我這一腳是欲出欲入?」

  廣成子答曰:「將軍你若進一步是上天堂,退一步是下地獄。」

  捲簾將軍心中開悟作偈曰:

  欺師滅祖罪之非 求師懺悔乞慈悲

  願捨一身劍下死 萬劫同超出苦期

  捲簾將軍作偈已畢,遂將腰上寶劍拔出曰:「多蒙師父慈悲,請為我授記。」言罷遂自刎而死。

  廣成子見他有真心,與他授記。作偈曰:

  狂風掃地一場空 善雨沾花萬色紅

  將軍今日回頭悟 韋馱天尊一般同

  將來軒轅皇帝亦同拜為師,勤修道德,修成正果。

四十二品因果錄-第一品 軒轅皇帝拜廣成子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黃庭堅的前世今生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省修水縣人,是書法界公認的「宋四家」之一,也是備受推崇的大詩人,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

  他平素就很喜歡吃芹菜,在他中了進士後,被朝廷任命為黃州地方的知州,就任時才二十六歲。

  有一天,當他正在午睡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州衙門的大門,一直來到一個村莊。他看到有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太婆,站在家門外的香案前,香案上祭拜一碗芹菜面,口中還叫着一個女孩子的姓名。

  黃庭堅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香噴噴的芹菜面,香味可口,不自覺就端起來吃,吃完後即回到衙門。一覺睡醒,嘴裏還留着芹菜的香味,夢境雖然十分清晰。但黃庭堅認為只是一場夢,因此並不以為意。

  接連二、三天,每天午睡時,都夢到同樣的情景,醒來嘴裏又都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認為不是在作夢,可能是真有此事,決心探個究竟。於是起身走出衙門,循着夢中的道路走去。

  令他詫異的是,一路行來,道路的景緻竟然和夢中的情景完全一樣,這樣一直走到一個村莊,果然看到有個老太婆在門外,擺着香案,口中還念念有詞,喊出一個女孩子的姓名,這個老婦人正是夢裡所見到的。

  黃庭堅問她為什麼擺着香案,供奉芹菜面,喊一個女人吃面。老太婆回答說:「前天是我女兒的忌辰,因為她生前喜歡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門外擺着香案,供奉芹菜面,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這樣祭拜,喊她。」

  「女兒死去多久了?」

  老婆婆回答說:「噎二十六年了!」

  黃庭堅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歲,前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於是再問她女兒生前的情形,家裡還有什麼人。

  老太婆說:「我只有一個女兒,她以前很喜歡讀書,念佛、吃素,非常孝順,就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歲時突然生了一場大病死了。死的時候對我說,她還要回來看我。」

  「她的閨房在哪裡?我可以看看嗎?」黃庭堅問道。

  老太婆指着一個房間說:「就是這一間,你自己進去看,我給你倒茶去。」

  黃庭堅走進房中,環顧四周,卧床桌椅,倍感親切,這裡的一切好像似曾相見。只見房裡除了桌椅,靠牆有一個鎖着的大櫃。

  黃庭堅問:「裏面是些什麼?」

  「全是我女兒的書。」

  「可以開嗎?」

  「鑰匙不知道放在哪裡,所以一直打不開。」

  黃庭堅想了一下,馬上記起放鑰匙的地方,便告訴老太婆鑰匙存放的位置,找出鑰匙,將打開書櫃,發現許多女孩從前所寫的文章。他細看之下,內心非常驚訝,他發現裏面存放他每次參加科舉考試所寫的試卷,而且一字不差。

  古人云:「書到今生讀已遲」,信不虛也。

  黃庭堅這時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親,老家只剩下她孤獨一人住着。於是黃庭堅跪拜在地上,說自己是她女兒轉世,認她為母,然後回到府衙叫人前來迎接老母,奉養余年。

  後來,黃庭堅在府衙後園植了一便片竹林,並建了一間涼亭,命名為「滴翠軒」,亭中有黃庭堅的石碑刻像,他自已在刻像上,題了贊文說:

  似僧有發,似俗脫塵;

  作夢中夢,悟身外身。

※ ※ ※

  世間一切現象皆有關輪迴迴圈,比如天降雨水,水蒸發成雲,風起雲湧,再降甘霖,如人之呼吸,吸入氧氣吐出二氧化碳等物質,經植物之作用,再吐出氧氣等等……,諸如此類,周而復始之天然定律所形成之動力,皆稱之為輪迴。然而輪迴並非局限於物質之轉換動力,凡天律明訂之重因得果或《易經》雲:陰陽、乾坤、開闔之變者皆是。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眾生因業力影響因果輪迴之相續,根據有情自作業識形成千差萬別之苦樂業報,尤其世人轉輪既久形成新舊積累業障,善惡之間儼然成為拔河相抗之力,是以,善著超升,惡墜苦途,實在咎由自取。因此,耶教雲:獲得永生;佛教雲:證入無生境界;道教雲:長生不老,諸如此類各教之旨意均是名異實同,為擺脫輪迴,遠離苦途之法教。

  現世眾生有者仍對輪迴猜疑,吾試舉一例闡述之,昔時夢東坡之母視懷有身孕,夜夢一瘦骨嶙峋之僧人入胎,嗣後,不久便產下蘇軾。及長,其弟轍任職于高安與真淨、文聖、壽聰法師參禪論道,是夜,眾人皆夢及五祖戒禪師將來造訪,羿日,東坡來訪,眾人齊聚論及夢事,東坡便雲:「兒時,七、八歲常常夢及身為僧侶,行化於陝右一帶。」

  淨身法師介面談及:「五祖戒禪師,乃陝右人士,歷經行化高安,五十年前圓寂大愚。」

  眾人詫異仔細詢問,東坡是年四十有九與五祖戒禪師圓寂輪迴轉世日相類,是以,東坡深信己前身即為五祖戒禪師。昔時大文豪,尚且深信輪迴,何如世人存疑?

  輪迴因果,無論佛道各宗脈各有所本,亦各有超生了死之法教,是以,至盼世人了悟輪迴,勘破輪迴,縱然一時不智,誤入輪迴,亦應當積極行善立德,廣植福田,援引善因緣而反璞歸真,永脫輪迴。

醒明寶鈔-第七章  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