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名作家的成長

  有個作家非常有名,且對母親十分孝順,母親為此感到萬分光榮。

  每當有人問這名母親:「妳是用了什麼方法,才教出一個名作家?」她就會滔滔不絕,說個沒完沒了。


  「我從小就規定他每天都要看一本書,當時他還覺得壓力大呢!現在他可知道了!」


  「他小學時就被我送去上作文班、蹺課還被我打!現在他可知道了!」


  「我總是親自修改他的作文,寫不好就叫他重寫,那時候他還不情願呢!現在他可知道了!」


  某天,母親得知兒子舉行一場演講,講題是「如何促進孩子的寫作能力」,她想給兒子一個驚喜,就偷偷跑到演講會場,低著頭躲在聽講的人群裡。


  演講開始了,說著說著,作家準備開始分享他小時候受到的寫作教育。


  母親洋洋得意,認為孩子一定會深深感謝她。


  不料,講台上的作家卻說:「小時候,母親規定我每天都要看一本書,我照做了,但其實只是捧著書,根本沒看進去。」


  「我被送去上作文課,但老師卻規定我一定要怎麼寫,一點樂趣也沒有。」


  「母親覺得我作文寫得不好,就要我重寫一遍又一遍,讓寫作文成為我最痛苦的事。」


  最後作家的結論是:「所有希望孩子寫好作文的父母,請千萬不要逼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視寫作為畏途。」


  母親聽了氣得七竅生煙,氣沖沖地走了。


※ ※ ※
  

  人生在宇宙間,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各人有各人的興趣,每一個人要有良好的興趣,才可修養品性,端正待人處事的行為,造成樂觀、奮鬥。同樣地,一個人如有不良的嗜好,即會摧殘自己原來善良的天性,造成墮落、消沉。

  所以對子弟不可強迫他做沒有興趣的工作,以免引起犯法行為。每個人的良好習慣與興趣,要靠自己正確的選擇,有耐心的培養,有恒心的求知,有信心的求行,才能達成。諸位的選擇,只要是正當的娛樂活動,即可以培養成一項良好的興趣。


  比方說:自己的興趣是音樂、郊遊、登山、打球、運動、讀書等各不相同,為人父母者,要自自然然地讓他選擇,不要勉強子弟去做某種沒有興趣的活動,或勉強他讀書,要順從子女的喜好興趣,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


  總之:天下間事,要順其自然發展,做長輩的從旁協助指正勉勵即可,如此自然會得到第一步成功,進而耐心培養、體驗、實踐,才是真正的基礎。


  諸位做任何事,必項要有堅強的信心,有信心才能修心養性,培養堅毅不拔的耐心,有信心作事方有成,才可免半途而廢,前功盡棄也。


儒宗寶典第四卷-論:培養自己的興趣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一口吸盡西江水

  襄州(今湖北襄陽)龐蘊居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字道玄,衡州(今湖南衡陽)衡陽縣人。其祖上世代以儒為業。龐居士少年時,即悟塵勞苦空,遂發心探求解脫之真諦。

  唐貞元年間,龐居士前往南嶽,參謁石頭希遷禪師。


  龐居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石頭禪師連忙用手掩住龐居士的嘴。龐居士豁然有省。於是留在石頭座下參學,並與丹霞禪師成為好朋友。


  有一天,石頭禪師問道:「子見老僧以來,日用事作麼生?」(你自從見老僧以來,在日常事務中,如何用心)


  龐居士回答說「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說完,遂呈上自己寫的悟道偈子:


  「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


   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


   神通並妙用,運水及般(搬)柴。」


  石頭禪師看了他的偈子,點頭表示肯定,並希望他出家,問道:「子以緇邪,素邪?」(你是打算出家還是當居士)


  龐居士道:「願從所慕。」


  因此,他選擇了居士生活,而沒有落髮出家。


  龐居士在石頭座下參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又前往江西洪州,參禮馬祖。


  初見馬祖,他又拋出了那個老問題:「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馬祖道:「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龐居士於言下頓領玄旨,從前所殘留的疑情一掃而光。


  開悟後,龐居士繼續留在馬祖座下參學,時間長達兩年。通過這兩年的朝夕參承,他的修證日趨高峻,機辯迅捷,為諸方之所仰慕。


  離開馬祖後,龐居士便過起了雲遊的生活。龐居士所到之處,禪門老宿都爭相往復問酬。龐居士皆隨機應響,為人解粘去縛。其機鋒言辯,皆超出常規,令人難以捉摸。


  有一天,龐居士來到一處講肆,隨喜聽某位座主講《金剛經》。當座主講到「無我相無人相」的時候,龐居士問道:「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座主被問得無言以對。


  龐居士道:「某甲雖是俗人,粗知信向(消息)。」


  座主問:「只如居士意作麼生?」(依居士之見,如何回答)


  龐居士於是作偈答曰:


  「無我複無人,作麼有疏親。


   勸君休曆座,不似直求真。


   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


   我聞並信受,總是假名陳。」


  座主聞偈,心意豁然,歡欣踴躍,歸仰讚歎。


※ ※ ※


  離言實相,就是說佛法無定相,常常依照眾生之根基而立言,因是佛法亦不著文字,不入思維,總要方便眾生,以眾生之根基為根基,因此佛法便有多門,因人而施,因事而定。


  又有人不明佛法之途,往往諸多猜疑,某教與某教之不同點甚多,凈土宗如何,密宗又如何,種種懷疑,其實等於在大霧中去看廬山一樣,各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你所站的地方或者見廬山是扁的,我之角度看來又似是圓的,其實是圓是偏,均是廬山,不過所看不同而已。


  又等於盲人摸象一般,同是一樣道理,因此之故,各人對佛法,宜以本人之見加以悟澈透達,便是真理,不可以人之是為是,以人之非為非,切盼切盼。


雨華集-離言實相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臨終價值觀

  在病床上,我頻繁地回憶起我自己的一生,發現曾經讓我感到無限得意的所有社會名譽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已全部變得暗淡無光,毫無意義了。

  作為一個世界500強公司的總裁,我曾經叱咤商界,無往不勝,在別人眼裡,我的人生當然是成功的典範。


  但是除了工作,我的樂趣並不多,到後來,財富於我已經變成一種習慣的事實,正如我肥胖的身體——都是多餘的東西組成。


  此刻,在病床上,我頻繁地回憶起我自己的一生,發現曾經讓我感到無限得意的所有社會名譽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已全部變得暗淡無光,毫無意義了。


  我也在深夜裡多次反問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估價後,已經失去了價值,那麼我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即我一生的金錢和名譽都沒能給我的是什麼?有沒有?黑暗中,我看著那些金屬檢測儀器發出的幽綠的光和吱吱的聲響,似乎感到死神溫熱的呼吸正向我靠攏。


  現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該去追求其他與財富無關的,應該是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感情,也許是藝術,也許只是一個兒時的夢想。


  無休止的追求財富只會讓人變得貪婪和無趣,變成一個變態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寫照。


  上帝造人時,給我們以豐富的感官,是為了讓我們去感受他預設在所有人心底的愛,而不是財富帶來的虛幻。


  我生前贏得的所有財富我都無法帶走,能帶走的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純真的感動以及和物質無關的愛和情感,它們無法否認也不會自己消失,它們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 ※ ※


  人世非久境,一生的辛勞為什麼?日夜煩惱牽掛執著又為什麼?何不都只是一瞬間的事,相終不只是一個空而已,遇事煩心此事何在?遇牽掛何在?只是一個空,執著亦不如是乎,凡都只在一個起心動念,如此心無有亦無動,那什麼都沒有啊!


  需知這世間與此身所有一切只是暫時的擁有,絕非是永久的,世人何不想想辛勞賺的錢,不只是讓您有此生暫時運用而已,如用之不當,無意義,何不只是增加煩惱,痛苦而已,那其它的財產高樓亦或車子等等,有哪個到兩腳一攤拿得去?帶得走呢?


  當然皆無一可得,因此能修行之人是大福報者,何以故?乃能學習效法諸佛菩薩從聞法習修達至証覺之途,這點是非常重要之事,要明唯有如諸佛菩薩的大智大覺,才能永脫六道束縛,更不墮六道輪迴。


慈聖雜誌-第一四二期

早知晚知

蓮生/文

  佛陀當王子的時候,遊了四門,看見了人們「生、老、病、死」的景相。


  佛陀(悉達多太子)問侍者:「我將來也會這樣嗎?」


  「是的,太子。」侍者回答。


  太子回宮,從此悶悶不樂。


  (這是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的因緣)


  有人問我:


  「諸行無常的道理,是早知道好?還是晚知道好?」


  我沉吟未答。


  心中細思,如果孩童時代,便知生、老、病、死,諸苦皆不可免,豈不是讓少年人、青年人都得了「憂鬱症」或「燥鬱症」,那豈不是失去了快樂的天真歲月。


  如果讓世人不知「諸行無常」之理,等「老了」、「病了」、「死了」,才知之。又豈不是無法早早「修行」(消業障),不肯修身養性克治省察,這一切又太遲了。


  我未答的原因,即在此也。


  最後我告訴他:


  「這一切順其自然吧!早知無常,晚知無常,都有因緣在,幡然覺悟,自非偶然。」


  我說:


  「不管怎麼樣,活在當下很重要,聖哲告訴我們,活一天,感恩一天,活一天,快樂一天,活一天,修行一天,多愁善感也沒有用,反正無常也會到的。」


  (就算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夜我也在園中栽滿蓮花)


  我又說:


  「我們要學習平衡的道理,不要太早,也不宜太遲,任何一件事自然平衡最好,過與不及均不妙,活在當下很重要,確實是禪理也。」


  學佛,偏「空」不好!


  學佛,偏「有」不好!


  管它什麼「空」,管它什麼「有」,反正有了錯,懺悔改過,行善終其一生。


  活一天,快樂修行一天,其他的,管它去!


盧勝彥文集171冊《玻璃缸裏的金魚》又來說「無常」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愛為苦本

  有一次,佛陀在恆河中游北岸的末羅國遊化,來到一個叫做「優樓頻螺」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樹林裡。

  當地的驢姓村長,聽說佛陀來了,想到佛陀常教導人知苦、滅苦,心中有著幾分的仰慕,也嚮往能親自聽個究竟,就前往拜見請益。


  驢姓村長禮見佛陀後,問佛陀說:


  「世尊!聽說您能為人解說苦的成因,以及如何滅除,這真是太好了,請世尊慈悲,也能為我解說。」


   「村長!我如果以『過去如何如何』、『將來如何如何』來為你說明苦的成因、苦的滅除,那麼,你或許會相信,也或許不信而可能徒增你的疑惑。村長!現在我們都坐在這兒,我就舉眼前周遭會發生的事,來為你說明吧,你要好好聽,仔細思惟了。」


  「好的,世尊!」


  「村長!你想想看:你會因為你們村裡的哪個人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而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嗎?」


  「會的,世尊!」


  「然而,村長!是不是你們村裡的任何一個人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時,你都會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呢?」


  「不會,世尊!」


  「村長!同樣是村中的人,為什麼你對某人會,而對其他人就不會?」


  「世尊!會讓我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的那些人,是因為那是我所眷愛、關切的人,我對他們有欲愛的緣故,反之,則是跟我無關的人。」


  「村長!所以依此而類推於過去與未來,可知眾生的種種痛苦,不論過去發生的,現在存在的,或是將來產生的,一切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


  「世尊!這真是個殊勝的比喻啊!世尊!真是稀有啊!世尊!您說:『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真是巧妙的解說啊!


  世尊!我有一個兒子,名叫智羅瓦西。有一次,智羅瓦西在外過夜,隔天,我起了個大早,馬上派人去探望他。當我派遣的人還沒回來通報的等待期間,我只能情緒低落地老是念著『希望智羅瓦西沒事』。」


  「村長!如果智羅瓦西出了事,那你會不會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


  「會啊,世尊!」


  「所以,村長!從這件事也可以瞭解到『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的道理。


  村長!在你還沒認識智羅瓦西的母親前,你會對她有欲愛之情嗎?」


  「不會,世尊!」


  「是當你認識她之後,才有欲愛之情產生的是吧,村長!」


  「是的,世尊!」


  「村長!如果智羅瓦西的母親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你會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嗎?」


  「會啊,世尊!」


  「村長!這也可以讓你瞭解到『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的道理。


  村長!如果心中有四種愛念,當這四種所愛念的無常變化了,那麼,就有四種憂苦生起;如果有三種、兩種、一種愛念,當所愛念的起了無常變化,就會有幾種憂苦生起。


  村長!如果都沒有愛念,那麼,就不會有憂悲惱苦了。


  沒有愛念的人,


  不會有憂悲惱苦;


  沒有憂悲惱苦的人,


  如出水蓮花般的超脫。」


  當世尊這樣解說時,驢姓村長當場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疑惑,不再畏懼,合掌對佛陀說:


  「世尊!我已經超越了。從現在起,我歸依佛、法、僧眾,願意終身為佛弟子,請為我見證。」


取材自《相應部第四二相應第一一經》、《雜阿含第九一三經》、《別譯雜阿含第一二八經》。


※ ※ ※
 

  諸行無常

  宇宙是靠運行不息,來維持其本體。因此遷移流轉,永不停頓。可知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動中。所以佛說:「諸行無常」。


  學佛人士必先透徹無常之理,方可啟發智慧。深知世上一切無常,無一可戀,然後才可免除一切慾念。


  人生數十年,經歷幾許事物變遷,看過多少陰晴圓缺,見過幾許盛衰離合,本該早悟無常。明白世間無一永遠不變的事物,就可很清楚知道:甚麼財物,甚麼環境,都要順行,故無爭取之心。樂得一個心平無礙之境界,久之自可入空門,何來煩惱?何來瞋怨?正所謂世局如棋,有何必斤斤計較?


  金剛經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幻夢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信然!


  無常經


  佛祖曾就無常意義,講述無常經。指出俗世諸子,對塵世事物,莫不愛戀,只有三法為世所厭。此三法就是老、病、死。但厭者自厭,總無法避得過老病死之階段。佛祖特就此點激勵學佛人士,俾知無常意義。世事不足戀,不足爭,更不足留。得來如是,捨去如是,無縈於心,無掛於懷,如此則可達心平境界。


  無常經之偈頌,應經常誦念,今時修無常,勝過往生受經萬場也。偈頌: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常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繞,
  如其壽命盡,須叟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于凡夫?
  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雨華四集 - 無常  (諸行無常    無常經)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茶已滿

  有位學者,聽說某禪師學問很高,內心不服,故找禪師論一高低。

  禪師在接待這位傲氣十足的學者時,給學者倒茶,一直倒滿學者的茶杯,乃至溢出,流淌一桌子,禪師還在倒。


  學者實在忍不住說:「禪師,茶已經倒滿了。」


  禪師微笑著回答說:「我慢成見,法水不入,猶如裝滿水的茶杯,已無法再裝茶水了。」


  一切學問,需從虛心中得。具足成見、我慢貢高的人,雖然聞法,法水不入,難得法益。


※ ※ ※


  一切萬緣當須放下,才能夠真心誠意的去學好道義;也唯有空了心的人,才有容量去吸收來自於十方三界的一切萬法;能容下這萬法之人,才有機緣彰顯內智,而逐漸啟發自性心法。修道之人若做到了此點,才能夠再進一步的去學習。


  修道之大礙,均出自於己身志之無法達於「虛空」之境,虛者能容,空者能納,此之能容能納,並非加其任何之欲念於內,此之能容能納,主在於心境達於此狀之時,就可無形的吸入道之妙,這就是道妙之容納、之意義也。


  諸兒女心念之內所存的都是一般俗塵之利、俗塵之欲,且充塞的滿滿的,哪有空間能再存納真正之道妙之所在呢?故而造成無道入而道去也。這是修的最大忌諱,所以說,「虛空」始能明道之真妙也。


  當然要想鍊就「虛空」的境界,並非一蹴可及,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只要諸兒女能從看淡世俗之一切是幻、是假開始,就會慢慢體悟到虛空之美妙處,本來是虛無、空無的世事,總被諸兒女誤認為是實、是有之情境,所以總難以去明道虛空。盼能在此多多反復領悟道的真味,才能歷鍊出來,亦才能無罣無礙的真正逍遙快樂也。


皇母慈音第一輯-虛空明道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胎教

  從前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從小就賢良溫婉,敬慎威儀。長大後,文王的父親季歷,娶以為妻。

  太任端莊淑麗,最重德行,三從四德,一一兼備。她扶助香歷肅清教化,敦陸邦鄰,四方人民無不愛戴。


  等到她懷文王時,不論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倍加敬慎小心,克明胎教,深恐自己一個不小心而有礙聖胎。所以當她懷孕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神色肅穆莊重、行止輕安寧靜、說話溫雅有容、進退恭敬有禮、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不與惡人言、也不立於邪穢地,身心清靜,腹胎受化。


  後來文王出生時,天垂祥瑞徵兆,而文王終成聖明賢王,可見鈶教的重要,而太任也大有智慧,能慎其始而先蘊化聖胎啊!


  最初文王的祖母太姜,雖有貌美,但卻貞節溫順,謹守婦德,賢淑智慧,早有美名。並且教導子女自幼即以身示道,皆少有過失而無不成德成材。可見教化之功,首甚其始,世間父母,不可不知。


※ ※ ※


  夫,世道衰極矣,人各望治,但不知其根本也,亦徒空勞其根所在,急宜知之。家中母教,乃是才賢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也,若不由此講求治,何能可得乎?


  家,母教,一為胎教,乃教於品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以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於誠、於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常,懷慈善,令開於秉受母之正氣,及其生時,必定安然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


  及至初開智識,即為彼說做人之道理,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輪迴之轉變,俾彼心中常常有所警愓,不許說謊話,說是非,罵人打人,不許糟塌字紙,不許糟塌五穀,不許糟塌一切物類。稍長令識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並一一為其略說大義,以為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尊也。


  有時如是,則愈讀書愈行善,不喚不到聖賢之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則任性驕慣,養成敗類,縱有好天資,亦不知讀書,學聖學賢。古今大奸大惡之人,皆是有好天資,大有作用之人,只因父母均不知教學聖賢之道,故讀書愈多愈昏,只令學文字為應世謀利樂之據也。其智識之卑劣已到極致,以至演出只顧我活,不怕人死,舉世爭奪,民不聊生,終就同歸於盡之惡極。此種禍亂,皆父母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自身惹禍之孽,造大惡極壞亂世道人心之罪,當與彼子弟同受惡報,淪於永劫不復之地矣。故曰:「教子乃天下太平之根本也。」


  而教女尤為重要,以人之幼時,瑞賴母教,父不能常在家中,則母常不離子,母若賢慧,則其所行所言,皆足為法,見聞於熟,潛移默化,心中有所成規,再加於常常訓誨,則習己成性。如似鎔金鑄器模形,若好器決不會不好,故教女比教子尤為謹要也。


  今賢母由賢女而來,如無賢女而何由來賢母。既無賢母,而何由有賢女哉。此種之道理,人人自酌為之,何由而故,所痛惜者絕少提倡之人,俾為母者,唯智者不致溺愛,為父者,亦無善教,及至入塾讀書,為師者,由於幼時未聞此義,故亦絕不知讀書為學聖賢,不教生徒,躬行實踐聖賢所說之道,但只學其文字以謀為利祿計,而不知學聖賢有莫大之利益,自己與子孫生生世報,受用不盡矣。謀利祿謀之善,不過現在小富貴而已;謀之不善,現生身敗名裂,子夭孫絕者,比比皆是。


  人與天地共稱三才者,以是以先覺覺後覺,繼往聖開來,學之功能也,故一此尊稱。若不學聖賢事蹟,是行屍走肉,惟知飲食男女之愛,與禽獸何異?人之一字,倘是冒名,況以天地共稱三才乎?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只作佛,而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只有聖德,無有克己復禮,閒暇存誠及修戒定慧,斷貪嗔痴之修德矣。此之修德最初,由賢父母師長啓發之,繼則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雖未能到堯舜與佛之地位,其氣下愚之人,日在人慾中埋沒者,以天淵懸殊矣。


  書云:「唯能妄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經云:「迷者佛即眾生,悟者眾生即佛。」幸其為堯舜作佛之機在我,有血性漢子,豈肯以此聖地任人所固弊,永為沉淪苦海之下愚眾生矣。願世之為父母,為師長,為子女生徒者,各自勉之,則吾國安定幸甚,全球幸甚。


  與世俗稱婦人曰:「太太。」須知此二字,其意義甚尊。再查「太太」二字之淵源,遠起周代與太姜、太任、太姒,皆女中聖人,皆能相夫教子。太姜生泰伯、仲雍、季歷,三聖人,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周公,此祖孫三代女聖人,生祖孫三代,教聖人為千古最盛之治。後世稱婦人為「太太」者,蓋以其人比三太焉。由此觀之,「太太」為至尊無上之稱呼,女子須有三太之德,方不負此尊稱。


  甚願現世女英賢,實行相夫教子,俾所生兒女皆成賢善,庶不負此優美之稱號焉。衰來罪孽都是盛盛時所作,老來疾病都是壯年所招。天若以榮華富貴與我,我便同與約己,濟人答天。若只持榮華富貴,絕不順到約己濟人,天終有怒我之時。天若以貧賤困阨與我,我當以守正修節答天,絕不怨貧賤困阨,天終有憐我之時。子孫作富貴,十敗其九,為人作善方便,其後必昌。因兒如我,不用留多財與他;如兒不如我,留多財與他亦屬無用,千萬家財片刻揮霍而盡,到時反為人恥笑我。若以我多作善事,為人方便,倒好與子孫留個福田。


  俗言:「廣廈千間,夜眠七尺,珍饌百味,不過三餐。」此為天下諸眾共勉之。


警世箴言-論教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改名字與改運

蓮生/文

  人問:


  「改名字可以改運嗎?據說還可以改前世名字的,真有可能嗎?」


  又問:


  「朋友改過名字,往生後,欲幫他助印經書,應該用哪個名字?」


  我先舉例子說明:


  以前在台灣,取名字往往與家庭的背景與需求互相關聯著:


  一、招弟──家中常生女孩,取「招弟」,是招來弟弟,生個男孩。


  二、添丁──也是招男孩的意思,例如,有名義賊「廖添丁」。


  三、添財──是希望有福報,添大產業,招財進寶之意。


  四、進添──這名字,是「增益」的意思,作家「鐘進添」是也。


  五、罔市──台語發音,也就是「勉強養」,以前小孩常常夭折,取「罔市」,討個吉利,就會養大成人。


  六、罔腰──與「罔市」相同。


  七、雞屎──名字不雅,但因其下賤,拋棄之,反而能夠長命百歲。


  ……。


  這些名字雖然粗俗些,但為了「改運」,以前台灣照樣取,照樣用。


  我認為:


  姓名學用來改運,有其道理存在,但,姓名影響命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八字,影響命運。


  星座,影響命運。


  出生地,影響命運。


  姓名,影響命運。


  環境,影響命運。


  風水,影響命運。


  生肖,影響命運。


  善惡,影響命運。


  我們曉得「姓名學」的重點有三:


  一、字劃數的吉凶。


  二、名字的聲音吉凶。


  三、名字的意義吉凶。


  「姓名學」確實影響了一個人命運,但,影響的範圍,並非全面性的,也非百分之一百,而是小部分影響。


  我覺得:


  出生的年、月、日、時、分,才是影響較大的,「鐵版神數」邵康節大師的「邵子易數」,其影響面比姓名大更多。


  另外,善惡果報的因果報應,最具有威力,《了凡四訓》的<立命之學>,正是善惡的命運吉凶影響力。


  改前世之名?當然是「通靈者」的把戲,前世無盡,難道要改名無數?


  前世命已定,改前世名,何用?


  改過姓名的,要印經書,我認為,哪個名字用最多最久,就用那個。


  釋迦牟尼佛對「星相論命」不表贊同,因為修行者,執著「星相論命」,不是「內求」,而是「外求」,自然是外道學說。


  佛陀認為:


  修行自能改運。


  修行與道合。


  修行力大過一切力。


  一個密教行者,修習「息災」、「增益」、「降伏」、「敬愛」,這都是入世改變命運的方法,其影響力大於一切命運。


  因此,佛陀斥責「命運之說」。


  一個學佛者不用去太相信命運,只用參考而已!


盧勝彥文集220冊《當代法王答疑惑》改名字與改運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愈挫愈勇

  解救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一生經歷無數次的失敗與打擊,他都能坦然面對,堅毅挺過,不服輸勇於任事的精神,在美國留下盛名。

  林肯年輕時失業了,他決定參與政治,競選州議員。可惜,他既無經濟實力,又毫無名氣,當然競選失敗了。在一年連續落選兩次,開始步上坎坷的道路。


  為了能夠在往後競選處於有利的位置,林肯著手開辦企業,然而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就倒閉了,林肯費了好多時間到處奔波,償還債務,歷盡人生不少苦楚。


  隨後,林肯再一次參選州議員,這次他選上了,內心燃起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命有了轉機,可能會在政壇上平步青雲了。


  一八三五年,他訂婚了。未婚妻在仕途上幫他策劃發展步驟,在精神上更是他的有力支柱。但就在結婚前,未婚妻不幸罹病去世。這對林肯打擊甚大,心力交瘁,甚至得了精神衰弱症。


  一八三八年,林肯身體狀況好轉,他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但他失敗了,一八四三年,他又參選美國國會議員,仍然敗北。


  林肯雖然一次次勇於嘗試,卻是連番受挫,包括企業倒閉、情人去逝、競選失利。然而林肯智慧過人,具有執著的性格,他沒有放棄,也沒有想『失敗會怎樣?』一八四六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兩任任期過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盡心盡力,表現出色,相信選民會繼續支持他,結果事與願違,他落選了。


  為了這次競選,他入不敷出,經濟陷入困絀,林肯申請擔任該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案退回,主要的理由為:『擔任本州的土地官員,必須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商,你的申請未能符合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兩次失敗,不過,林肯依舊沒有服輸。一八五四年,他競選參議員,又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再過兩年,繼續競選參議員,還是敗北。


  林肯嘗試了十一次,只成功了二次,一直沒有放棄理想的追求,一直堅定的做自己生活的主宰,他的戮力不懈,一八六○年,他終於當選美國總統。


  其實,林肯屢遭挫折,很多人都經歷過。只因林肯面對困境,毫無退卻,勇往直前,披荊斬棘,堅持到最後一分鐘,才能品嚐成功的果實。林肯一生的行持,在這變動加劇,困挫橫生的時代,更值得我們效法而力踐。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無字經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佛教歷史上著名的在家大護法,他不僅信仰虔誠,深入經藏,還經常參拜叢林各大寺院,甚至將自己中了翰林學士的兒子,特地送到寺院裡學習出世的生活。

  當時,他寫了一首〈送子出家警策箴〉,成為叢林中大眾修行學道的重要教材。


  有一天,裴休宰相在寺裡遇到一位正在認真讀經的沙彌,自認為已經飽讀內典的裴休宰相,隨口問沙彌說:「你在讀什麼經啊?」


  可是,裴休宰相沒想到沙彌的回答,竟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


  這位沙彌說:「我讀的是無字真經。」


  裴休宰相疑惑地問說:「既然無字,何叫真經?」


  那位沙彌回答說:「有字的是人經,無字的是佛經。」


  裴休宰相仍舊不解地問:「佛經為何無字?」


  沙彌回答說:「既是佛經,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裴休宰相再問沙彌:「既曰不可說、不可說,你又讀它做什麼呢?」


  沙彌再回答說:「我要讀會它來跟你說。」


  裴休宰相終於抱拳合掌,對這位沙彌說:「佩服、佩服。」


※ ※ ※


  蓋文字之學,不能洞當人之性源,徒與後學障先佛之智眼。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門。資口舌則可勝淺聞,廓神機終難極妙證。故行於解,多致參差。


  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當求妙悟。超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死神的帳單

  深夜,危重病房裏,癌症患者迎來了他生命的最後一分鐘,死神如期來到他的身邊。

  隔著氧氣罩,他含糊地對死神說:「再給我一分鐘,就一分鐘,好嗎? 」


  他說:「我要用這一分鐘,最後一次看看天,看看地,想想我的朋友和敵人,或者聽一片樹葉從樹上飛落到地上的那一聲歎息;運氣好的話,我也許能看到一朵花兒由含苞到開放。」


  死神說:「你的想法不壞,但我不能答應你。因爲這一切,我都留了時間給你欣賞,你卻沒有珍惜。在你的生命中,我從來沒有見過你像珍惜這一分鐘一樣,珍惜任何一個小時或一天。不信,你看一下我給你列的一份賬單:  


  在你60年的生命中,你有一半時間在睡覺,這不怪你,這30年權且算是我佔了你的便宜。  


  在餘下的30年中,你曾歎息時間過得太慢的次數是一萬次,平均每天一次,其中包括你少年時期在課堂上,青年時期在約會的長椅上,中年時期下班前和老年時期等待退休的日子裏。在你的生命中,你幾乎每天都覺得時間太慢、太難熬,你也因此想出了許許多多排遣無聊消磨時間的辦法,其明細賬大致可羅列如下:  


   搓麻將(以每天2小時計),從青年到老年,你一共耗去了6500小時,折合成分鐘是39萬分鐘。


   喝酒,每頓以1小時計(實際遠非這個數),從青年到老年,也不低於打麻將的時間。


   同事之間的應酬,上班時間狂侃甲A聯賽以及各種臭電視劇,拿著一張報紙出神,吐煙圈,對張三說李四的壞話、對李四又說張三的壞話,又耗去了你不低於打麻將和喝酒的時間。


   你還無數次歎息生命的無聊空虛寂寞。爲此,你還強拉鄰居、同事或下屬打麻將、撲克,甚至強搶小孩子的電子遊戲機。後來,你還趕潮流學人家上網,化名「溫柔帥哥」,每天十幾小時地泡在聊天室裏和一大群真真假假的女人找感覺……


   你還和人煲電話粥。沒事上街閒逛,在馬路上看人下棋,一看報就是數小時。


   你還開了無數有較強催眠作用的會,這使得你的睡眠時間遠遠超出了30年。而且你又主持了許多類似的會,使更多的人的睡眠也和你一樣超標……。


   還有……


  死神想繼續往下念的時候,發現病人的眼中,生命之火已經熄滅了,於是長歎一口氣說:「如果你活著時,能想著節約一分鐘的話,你就可以聽完我給你記下的賬單了,真可惜,我辛辛苦苦的工作又算白費了,世人怎麽都是這樣,總等不到我動手,就後悔得——死了。」


※ ※ ※


  今日工業發達,科學昌明,帶來社會繁榮,使一般人生活水準提高,有豐厚的收入,物質享受自然無缺,可說到處是一片歡樂氣氛。


  奉勸諸位,現代人愛好娛樂,行善做功德者,愈來愈少。大家將娛樂用於正途,追求真理,此對身心有益,千萬不可將精力用於享樂。醇酒美人,非法睹博,此對身心有害,酒色二字危害身心。今之社會除物質享受外,在賭博場、在夜總會通宵達旦,在酒樓中,迷戀美女,樂而忘返。如此醉生夢死的生活,實乃觀念上的錯覺,思想上的偏差,因此,端正眾生觀念,此其時矣。


  追求歡樂人生,端正不良觀念,不浪費時間作不當玩樂,凡此種可由自己培養。人有精明思維,學道修身,行善積德,全在一念之間。正當的觀念,可達到身心和諧,自然智慧增進,在精神上、學術上、體能上,亦必有良好的收穫,進而追求完美無缺的人生。俗語云:「境由心造」,端正自己不偏袒、不自私的觀念,自然道長魔消,終底於成。


儒宗寶典第二卷- 論:端正觀念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岩石上的靜坐

蓮生/文

  找到一塊「平實」的岩石,我坐了上去,觀照自己的心,觀照自己的心做什麼?不要讓心紛亂,為什麼心要定,因為心定才會有智慧。心若紛亂,就算發大菩提心,也無濟於事。


  要守住自己的心,才生廣大無礙的智慧,如此對眾生才有大益。


  岩石上的靜坐——


  思念如來,觀想佛無厭息。


  信念堅定,莊嚴威儀。


  清淨諸根,修身口意。


  精進禪定,苦樂不以為意。


  止觀現前,入於三昧。


  智慧放光無量矣!


  我明白,佛陀時代的弟子,有的在樹下坐,有的在岩洞中坐,有的在塚間坐,有的在溪邊坐,有的在空曠處坐,有的在茅蓬中坐,很少有人在人群中坐。


  為什麼?


  因為人聲噪雜,人心紛亂,人們也會覺得怪異!


  最初的行者,要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坐著,我自覺像一個啞吧,或像一個白癡。


  如果有一個人,偷偷的跟著我,偷偷看我在岩石上靜坐,會以為我是一個瘋子,或是木偶石雕,或者早以為我死了。


  寫一首「岩石上靜坐」的詩:


  其實我仍然是我

  這個時候才是一個完整的內容
  要真正了解一個人的內在
  自心明白何去何從
  

  不須要世人的大肆讚揚我
  也不須要世人去了解我
  贏的不是勝利
  在這人間會讓人愈來愈迷惑
  我到底做了什麼
  你們怎麼猜也猜不著

盧勝彥文集第168冊《孤獨的傾訴》岩石上的靜坐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忠人之事‧感恩圖報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四海之內皆兄弟,雖然以前不認識,一旦有緣相聚,受人重託,就要忠人之事,這就是守節的行為。


   李勉,字玄卿。唐朝宗室、官員。


   李勉年輕之時,曾經旅遊到梁宋一帶,正巧和一位書生同住在一家旅店。此時,書生罹患重病,將要死亡,於是拿出所攜帶的白金,對李勉說:「我已經不行了,我死後請你用這些白金為我辦理後事,剩餘的就全部送給你。」


   李勉依照書生的遺言,將他安葬後,並不貪圖剩餘的白金,而是把多餘的白金暗中放在棺材底下。


   後來,書生的家屬知悉書生已然逝世,打開墳墓時,掘出白金,最後,白金還是歸還他的家人。


菩薩: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就是義的表現,並且不貪財,這就是守節的精神,亦是正人君子的風範。


   人之所以會昧著良心作事,就是私心作祟,以為沒有人知道,豈知「天惘恢恢,疏而不漏」。


陳生: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友愛、關懷,不只關心家人,也要擴大心量,普及於大眾,亦即是菩薩道。


菩薩:是以,人生最美的德性,就是感恩圖報。但是,眾生之私欲繁重,卻常常恩將仇報,甚而冤冤相報,致使人人怨天尤人,社會則不得安寧,既是可怕又可悲!


   因此,大家應該珍惜現在的平安歲月,珍惜這份福緣,惟有人人平安、社會祥和、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沒有戰亂,人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陳生:也就是說,我們平時的居心要正直,不可心存邪曲,並要有義氣幫助各方的人。此外,要學習成為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平時更加要以誠敬正直存心,與外人接觸,應該本於義理行事。


   如果平時待人接物或處世之道,能將誠敬和義理做得周到,德量必然宏大,德不孤,必有鄰,人氣旺,必可得到自助天助的好結果。


菩薩:你們在社會上的行事風格,如果能順此原則,從自己本身的誠意出發,到處樂意幫助他人,從一己影響一家,一家影響一里,一里影響一縣,一縣影響一省,一省影響一國,最後延伸達於全世界;因而,好的德行,必能感動他人,也必然能逐漸遍及全球,世界大同又有何難也。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第十六章 忠人之事‧感恩圖報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養生之道

  廣成子是古代仙人,住在崆峒山石室中。黃帝聽說就去見他,說:「請問至道的精要。」

  廣成子說:「你治理天下,雲沒有集聚就飛散了,草木沒有黃就凋落了,怎麼值得跟你談論至道呢!」


  黃帝退回,閒居了三個月,又去見他。廣成子正頭向北而臥,黃帝跪著向前行進,連著下拜兩次,請問修身的道術。


  廣成子迅疾翻身而起,說:「你問得很好啊!至道的精粹,深遠暗昧;至道的極致,幽深寂靜。不要外視,不要收聽,保持精神寧靜,形體將自然正常。一定要寧靜,一定要清明,不勞累你的形體,不擾動你的精神,就可以長生。慎守內心的靜定,關閉感官,智巧運用多了就會敗壞。我保持先天真性,處於陰陽之和,所以活了一千二百歲而形體沒有衰老。得到我說的至道的人,上者可以為皇;修入我說的道的人,下者也可以為王。我要離開你,與天地共存。人們都不免於死,而我獨自永存下去。」


 ※ ※ ※


  養生之道 延年益壽之觀念,人人俱同此心,不論是達官貴胄、方外修真或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之道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


  人體生命由『形、神、氣』三要素組成。形者,生之舍也,即人體生命的『房舍』;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組織、自康復能力,是生命的主宰;氣者,生之充也,即是溝通形與神之間關係的使者,世之人若能『將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自然調和陰陽,得保康泰。


  道家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之功利主義,強調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莫違反『天時、地性、人心』,而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故道家生之道者有三:


  一、清靜無為


  清靜者心神寧靜也;無為者不輕舉妄動也,具體而言,即是<<道德經>>所言『少私寡欲』之理。因為一個人若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若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若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欲、清靜無為,可使人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也。


  二、貴柔以返璞歸真


  新生的生命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若經常處在平和不強出頭之狀態,即可避免過早衰老。而無欲、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之單純狀態,即所謂『返璞歸真』也。


  三、形神兼養


  去物欲、致虛靜可以養神;吐故納新、熊經鳥申(乃形容狀如熊之攀枝可以自懸,鳥之飛空而伸其腳),可以養形。養神之法,或參禪入定,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自調也。故形神兼養能調和氣血,達到健康長壽之效。


  吾再述『養生訣要』如下:


  一、名過傷肺,因名人每多言,言多則損肺氣,故肺病者宜逃名。


    色過傷腎,因色鬼每虧精,精虧則損腎氣,故腎病者宜戒色。


    財過傷肝,因財主每使氣,氣盛則損肝氣,故肝病者宜散財。


    食過傷脾,因食客每多納,納多則損脾氣,故脾病者宜節食。


    睡過傷心,因睡蟲每多眠,眠多則損心氣,故心病者宜減睡。


  二、以默養氣,以瞑養血,以睡養精,以靜養神。


  三、動能生陽亦能散陽,靜能傷陽亦能斂陽,故無病時以勞動養陽,有病時以安靜養陽。


  四、病有百藥不痊者,當靜室問心,知因達果,可以無惑。治法宜在懺悔中求之,體力不足,輔以心力,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云:『致心一處,無事不辦。』治病亦如是也。
 

虛原雜誌183期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切身利益

  美國一所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要求學生們在下面的三種情況下,選擇其中的一種,對其進行捐助。


  一) 非洲中部遭遇嚴重旱災,許多人正面臨死亡的威脅。


  二) 大學中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爲無力負擔學費,已處于無法繼續學習的困境。


  三) 購置一台複印機,放在系辦公室裏供學生們使用。


  學生們以不記名方式選擇,結果有百分之八十五選擇捐錢買複印機。


  有百分之十二的學生選擇捐錢資助成績優異的學生完成學業。


  只有百分之三的學生,選擇捐錢援助非洲的難民。


  這個實驗一方面說明每個學生都程度不同地關心他人的困難,願意給予幫助;另一方面說明大多數學生更關心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


 ※ ※ ※


  何屬為「惠」?惠指嘉惠之意。今社會之人對於嘉惠自己之心特濃,如欲嘉惠於他人之心則淡薄矣,故在此之道德觀念日趨於敗落也,不得不加以述明提醒。


  社會之成長,以及個人之成就,端賴於惠心之光明,如社會無此惠心之激勵,那整個社會無法順利和諧也。人之成就亦是由他人及本身相關之人來相輔相成的,否則難以伸展自身之志望也,當能明白此理,就會充滿嘉惠之心來回饋社會。


  今社會之如此混亂,就是黑暗面大於光明面,赤黑心強於嘉惠之心,故此種善良之道德「惠心」,須當檢討與反省,及時予以更進,讓整個社會活躍起來,使整個社會祥和起來,齊勉之。


社會道德省思-第二十三章 惠心道德省思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無為道之體

蓮生/文

  中國的老子曾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而張伯端認為:


  道──虛無。


  一──氣。(炁)


  二──陰陽。


  三──三體。


  我們看張伯端的詩,可以看出他的理念:


  道自虛無生一氣。


  便從一氣產陰陽。


  陰陽再合成三體。


  三體重生萬物昌。


  又:


  一自虛無質兆兩儀。


  因一開根。


  四象不離。


  二體八卦。


  互為祖孫。


  萬物生乎變動。


  吉凶悔吝茲分。


  張伯端說:


  「夫欲免乎患者,莫若體夫至道,欲體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此心非心鏡朗然,神珠廓明,則何以使諸相頓離,纖塵不染,心源自在,決定無生者哉?然其明心體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亂其真。」


  在這段文字之中,包含:


  明心。


  見性。


  禪──不受外境影響。


  定──一心不亂。


  張伯端說:


  「不假施功,頓超彼岸。」


  「了悟真如性。」


  「頓超無漏作真人。」


  這就是張伯端(紫陽真人)的禪定的體會了!


  張伯端說:


  「無為是道之體。」


  「有為是道的根基。」


  我說:


  佛性無為。


  有為是禪。


  從禪修上回到了無為狀態。


  我個人認為:


  這雖然是道家的功夫,但,在佛法中的禪定,互相關聯。


  孔子也說:


  「大道之明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一段是前行。


  (修善功也)


  又: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修禪法也)


  我告訴大家:


  道教與密教的禪修,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有修法上略有差異。


  在理念上似乎一致!


  道家──後天返回先天。


  密教──子光返回母光。


  紫陽真人張伯端,值得參考。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張伯端的理念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曾子自得其樂

  曾子名參,字子輿,以孝順父母著稱,儒家經典之一《大學》就是他的著作。

  曾子是魯國南武城(山東費縣)人,但他在衛國(河南滑縣)居住了許多年,過著極端貧窮的生活,手掌和腳底長滿厚厚的老繭;頭上戴有帽子,但不敢去碰一下,因為稍一觸動,上面的帶子就會斷散;穿的是亂麻當絮但沒有面子的長袍,顏色剝錯難看,要是整一下衣襟,胳臂肘就會露出來;腳上的鞋子,也是藏頭而露跟。他十年沒有做過一件新衣服。有時沒有米,一連三天不生火做飯。


  儘管曾子窮得這樣,但他始終自得其樂。他常常拖著破鞋朗誦《商頌》,聲音像敲擊金石發出的響聲一樣宏亮,簡直能震天動地。他生活得自由自在,天子不能得到他當臣子,諸侯不能得到他當朋友。(《莊子 .讓王》)


 ※ ※ ※


  世人生活在忙碌的日子當中,追逐名利,凡事以階段結果而論,乃有所謂的「成就」。甚而往往錯將成就感放置在錢財的多寡,更誤認為成就感是要有大事業、大財團的力量,而終日盲目的追求名利,使身、心陷入名利的泥沼當中,使日子過得非常不自在,並且不愉悅。雖然手中握有不少財利與擁有名氣地位,但是卻生活在苦惱與緊張之中,有時情緒非常的差,甚至於常有理智失控的情形產生出來。


  一個有正確認知的人,一個有用心在過生活的人,都能夠學習好管理自己的情緒,成就感來自於自己的情緒能夠善加做好管理;並且讓情緒保持在法喜的模式下過著每一天。所謂:「法喜充滿」,乃是自我情緒掌控得宜,不會因為外境的突發事件而造成身心不安,更不會因為聽聞他人無端而來的不善言論加諸於己,而產生怨惱,因為肚大能容,包容一切是與非,體諒一切對與錯,因此情緒永保平穩,生活永遠處於安樂中。


  再者成就感更在於能養活自己,眾生欲圖養活自己不難,難就難在一個人有著太多的物質欲望,求名車、求豪宅,使得心裡充滿物慾,永遠無法得到滿足,更養活不了自己超出的物欲,同時成就感大打折扣。


  一個成功管理自我情緒的人,進一步減少自己對物質的需求,因為想要的太多,而實際上可以使用到的微乎其微,只是世人並不善於克服,並減少自我對於物質需求的不當想念,才會造成生活上經常苦不得自在,才使得人生一直遇不著成就的歡呼。


  當眾生能夠落實減少物欲的不必要貪求時,則能成功的管理好自我的情緒,成就感的法喜,生活的自在逍遙,都將分佈在每一天。絲毫都不會浪費掉任何學習的時間,更無時無刻,不在修身養性及培德當中。


  願眾生享受生活,充實人生,生活得有條有理,超然自在的享受成功,積極開創成就的人生也。


寶德雜誌第83期-述論:成就感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聲聲同源一音聲

  這是咕嚕噶拉噶拉大師的故事。他非常的愛說話,住在比裡城市,是屬於平民階級。

  他由於往昔的習性,非常的多話,講個不停。比裡市的人民非常的厭煩,將他驅逐趕走。


  他心中很難過,最後自己即前往屍陀林中居住,自己將心向內反省。


  這時有一位瑜伽士經過這裡,問他在屍陀林中作什麼?他就將自己以前所發生的事情告訴了瑜伽士。


  瑜伽士問他:「你想要得到能去除悲傷和輪回痛苦的方法嗎?」他就向瑜伽士求法,瑜伽士就要他先頂禮並供養,之後給予他密集金剛的灌頂。並且開示他顯現本來解脫的口訣如下:


  自聲他聲種種聲,聲聲同源一音聲;


  雷鳴響震破虛空,煩囂頓寂天雨花。


  他就依照上師所開示的努力來禪修,心中的暴躁和對人的敵意,漸漸消卻。所有罵音,和自身的聲音,都融入自心空性之中,心中法喜悠然而生,寧靜美妙如天雨花般微妙香潔。


  如是禪修,證入音聲顯現與空性一如的境界,契合大手印悉地,得身心自在。其後以大聲公而自居,弘法利生,細心教導弟子。


  在自述其證悟過程後,帶同三百弟子前往卡雀空行淨土。


 ※ ※ ※


  凡人的眼睛見前不能見後,見明不能見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然而耳根在旭日下聽得見,在黑夜中一樣聽得一清二楚,無論是明、暗、動、靜、遠、近、前、後、牆外、牆內,只要人們一靜下來都能聽得見,故耳根是很聰利的,亦是不分時地最方便修持的。


  世人常說:「我聽到一首旋律優美動人的歌曲。」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如果只有聲音存在,但耳朵是摀起來的,則聽覺不能產生;如果有耳根,但聲音不存在,則聽覺亦不能產生。故聆聽的那一刻是由於耳根接觸聲塵而產生耳識,並非「我在聽」或「我聽到」。


  例如汽車能奔馳,是因為引擎與油門互相接觸而產生,在引擎、油門及奔馳三者中,引擎如耳根,油門如聲塵,汽車的奔馳就如同耳識,少了油門加速或引擎轉動,汽車都無法運作,這當中並沒有一個「我」,也不是「我」讓汽車奔跑的。


  故世人若了解真正存在的只是色法(耳朵)和心法(耳識),那就不會錯認「耳朵是我」,或有一個「我」在聽。要不然對於讚嘆、恭維的聲音,即隨外境而起貪染執著;遇到毀謗、咒罵的聲音,即隨外境而起嗔恨厭惡,甚至因而造下各種惡業。


  修行者可依下列步驟修持耳根:


  一、觀察心隨聲塵而轉


  修行者應於靜坐或日常行、住、坐、臥中,針對聲塵的生滅變化專心思惟:此聲是好聽或不好聽?是順我意還是不順我意?我心何以會隨此聲塵起好惡?聲塵只是一種音波,哪有好惡之分別?起好惡心者,是我的習氣在攀緣作祟罷了!若能時常保持如此明覺,耳根自然就清淨了。


  二、觀察聲塵是無常的


  修行者若觀聲塵時,能不起好惡心,即不會被聲塵外境所轉。此時修行者宜進而觀一切聲塵起滅無常,當聲塵由發聲處起時,此是動塵起相;當發聲源之因滅卻後,聲塵音歸於幻滅。此有因緣即發出聲塵,因緣滅後,聲塵亦滅。如此現象,即世間一切法相、事物本然,本屬生滅法,一切法是無常性,故屬生滅法。此即守護耳根,轉識成智的修法。


  耳朵可以聽聞真理,增加智慧,進而斷惡修善;也可以聽聞是非,受愚癡擺弄,進而造惡業嚐苦果,世人不可不慎也!


在家修行法要-第十章十二節 「耳」的修行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新加坡治國之道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他在擔任新加坡總理之初,著實為國民缺乏國民意識而苦惱不已。

  有一天,當他苦苦思索治國之道時,突然看見一個男人拚命地追趕一扇被颱風刮跑的門板。


  這個畫面讓李光耀先生突然間有所體悟:這個男人家的門板能被風刮走,顯然是個窮人,一個窮人為了一扇門板都能如此拚命,假如他有更多的家產,那一定會為維護這個國家而拚命。


  從此,李光耀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要讓每個新加坡人都積累起財富,都有一棟美好的房子,如此一來,國家方能走向安定。


  孟子提出:沒有穩定的資產作為生活保證,卻又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恐怕只有賢達之人才能做到這點。


  一般的民眾,假如沒有穩定的資產收入,便會心神動搖。一旦心神動搖,便會放縱、驕奢、奸詐、欺騙,無所不為。


  等人們真的犯了罪,國家便用嚴峻的刑罰加以懲罰,這其實等於是國家張網故意去引導民眾犯錯而後又逮捕他們。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舉目皆非

蓮生/文

  學佛的人要打破三關:


  名關——此關若不破,毀譽之心則動之。


  利關——此關若不破,得失之心則動之。


  色關——此關若不破,慾念之心則動之。


  學佛的人總以清淨為第一要義,打坐即是要清淨也。


  一上座。


  一切外緣全部放下。


  一入靜。


  一切事物俱泯。


  清淨久久自能入道。


  明心。


  見性。


  也就是這個時候。


  我在這境界之中,有一種「覺」。


  這種「覺」如《心經》:


  有不是。


  無亦不是。


  非有非無亦不是。


  著不得有,亦著不得空,亦著不得非有及非空。


  想不著。


  法不著。


  佛亦是不著。


  到了這個時候——


  有知皆非,有言皆非,有佛亦非,不有亦非。


  著空相固非,著有相更非,色相空相俱著俱不著亦非。


  舉目皆非。


  動念皆非。


  擬議皆非。


  開口即非。


  有了這個麼!


  佛是什麼?法是什麼?憎是什麼?


  請大家試答。


  有一則禪宗公案:


  圜悟禪師開示大慧: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自問自答曰:


  「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難道是熏風微涼時分就是嗎?


  世間萬物有情,草木山川,有什麼義?


  人類的萬般智慧如何能測?


  只有寄于:


  「自然!」


  花、草、枝、葉。


  春、夏、秋、冬。


  我在修「咕嚕咕咧佛母十方射箭法」時,射出十方箭。


  十方箭射向虛空。


  射出法流光。


  有弟子拍攝到當下奇觀,並在網路上流傳。


  這是什麼?


  不是什麼?


  是什麼的不是什麼?諸位有何意見?


盧勝彥文集248《天垂異象》十方射箭法的光

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

安於自然

  春秋時期,楚人肩吾問孫叔敖說:「您曾經三次做過楚國的宰相卻不覺得榮華,三次被免去宰相的職務也沒有憂慮的神色。起初我很懷疑您怎麼能夠這麼淡泊,如今見您氣度寬和、容色歡暢的樣子,請問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孫叔敖回答:「我哪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我只是因為富貴來了,不能推辭;富貴去了,也不能挽回罷了。我認為外物的得失並不是我所能夠做主的,因此沒有憂愁或喜樂的心情。況且我不知道真正可貴的是令尹這個職位呢?還是我?如果是令尹的職位,那麼與我無關;如果是我,則與令尹的職位無關,既然我正怡然自得,放眼天下,又哪有工夫留心外界對我是貴或賤的看法呢?」


  孔子聽了以後說:「古代真人,有智慧的人不得和他辯說、美色不能淫濫他、盜賊無法劫奪他,連伏羲和黃帝也做不了他的朋友。生死是一件大事,卻無法改變影響他,何況只是爵祿呢?像這樣的人,神遊大山而沒有阻礙、潛入深泉而不會沾濕、屈處卑賤而不覺得疲憊,神明充滿天地,愈是付出自己,愈是富有啊!」


 ※ ※ ※


  天地萬物,有其自然定律。如人之生老病死,如木之茁葉花果,均依著自然定律而生滅。如人先有生,然後有老病死。決不能死老病生。木亦不能果花葉茁。


  以佛義解釋,自然之所序,第一就是初緣。初緣是胚胎,然後經過大化之轉變。所謂大化,就是遷移流轉。其轉變有規有律,決不違反定律而行。所謂自然,就是如此。


  人是來也自然,去也自然。而其中既來未去的一段時間,當然亦要順其自然,方得如如之理。若違反自然,等於緣木求魚,逆水行舟,必也吃力不討好。世間富貴貧賤,亦不能超出自然定律。安於自然,心境坦蕩,無物可宿。人生如此,煩惱何來?


雨華三集 13-自然

六根修行

  有一個少年,名字叫作郁多羅,是波羅奢那的弟子。他來拜見佛,到佛的住處恭敬問訊之後,在一旁坐下。

  當時,佛就問郁多羅說:「你師父波羅奢那,給你們講說修行諸根的法門嗎?」


  郁多羅回答說:「講說的。」


  佛又問郁多羅說:「你師父波羅奢那,他是怎麽講說的修行諸根的呢?」


  郁多羅對佛說:「我師父波羅奢那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就是叫做修行諸根。’」


  佛告訴郁多羅說:「如果象你師父波羅奢那所講那樣,那麽盲人是屬修根嗎?因為盲人他也是眼不見色的呀。」


  在那個時候,尊者阿難在佛的身後,拿著扇子給佛扇風。


  尊者阿難就對郁多羅說:「如果象你師父波羅奢那所講那樣,那麽聾人是屬修根嗎?因為聾人他也是耳不聽聲的呀。」


  當時,佛就對阿難說:「阿難!波羅奢那所講的這個法,不是賢聖法、不是賢聖律的修行諸根法門。」


  阿難對佛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們說賢聖法、賢聖律的無上修諸根(六根)。比丘們聽聞了之後,可以依此修行。」


  佛陀告訴阿難說:「仔細聽!好好的思惟,我這就給你們講說。


  緣眼根與色塵,生眼識。見可意色(喜愛的好色),這個時候要想到去修行如來一樣的厭離(舍離而不執著),具有正念正智。


  緣眼根與色塵,生眼識。見不可意色(討厭的壞色),這個時候要想到去修行如來一樣的不厭離(不生厭惡心而不執著),具有正念正智。


  緣眼根與色塵,生眼識。見可意色不可意色(含有喜愛也含有討厭的混雜諸色),這個時候要想到去修行如來一樣的厭離(舍離而不執著)、不厭離(不生厭惡心而不執著)、俱離舍心(平等而不執著),具有正念正智。


  緣耳根與聲塵,生耳識……(同上)


  緣鼻根與香塵,生鼻識……(同上)


  緣舌根與味塵,生舌識……(同上)


  緣身根與觸塵,生身識……(同上)


  緣意根與法塵,生意識……(同上)


  阿難!像這樣,能夠把心念妥善的調伏、妥善的關閉、妥善的守護、妥善的攝持、妥善的修習,在這五句話上面去用功。就是叫作於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中,無上的修根法門。阿難!這個就是叫作賢聖法、賢聖律的無上修根。」


 ※ ※ ※


  何謂「悟者」?修行之人常謂開悟、証悟,乃迄悟道,因此修行之人最終目標即是「悟」。


  但悟什麼?修行之人可曾細思量?世尊菩提樹下九年開悟,乃勘破一切假象,得無上智慧,故為大成就者。目下修行之人,是否亦如「有為者亦若是」:希冀大成就,如佛陀得無上智慧?理論上是如此,但是實踐上又難上加難!因此吾簡易拆解此一「悟」字,以供作眾生另類思考;雖未必大成就,但得悟則是必然!


  悟字,豎「心」加「五口」,眾生可有所覺?即是六根是也!此六根由心主宰,因此「心偏」即難以入悟,「心執」更是入迷!因此要豎心、不偏不執。


  「五口」即眼、耳、鼻、舌、身,意即心也,因此需要以心主宰五根,使此五根不淪為「根賊」。故儒家有四非(四非即罪):非禮勿言、非禮勿視,均有節制於眼、舌之偏執,更戒慎于起心動念!


  故從五口而言,眼需不受五光十色、繁華色相所誘,乃可戒心;耳勿聞邪歧,乃可心不迷執;鼻、舌不嗜聞味香,則可不起口腹之欲,乃可節心;身不履邪徑,包含口之言語,非禮勿言是也,乃可不造身、口罪業,而使心清淨。


      綜此而言,修行者求悟,則由此六根入門著手;若自身六根尚難克制主宰,則何悟之有?一旦此一「悟」字之內涵,自身已達掌控無虞,使其循正軌而行,基本上是已悟透自身之心理;時日既久,六根不成六賊,反能仗此一心清淨,能深入善知識,不受外業、外騖所擾,則得智慧何難!有生之年縱未得有大成就,但成為修行智者,必能易如反掌!


  甚願修者得閱,細嚼吾言!


拱衡雜誌第289期-述論:悟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富有長者

  有一老者逢人就說他自己是富有的人。這番話引來政府稅務單位的注意,就派人來調查他。

  稅務員問:「請問你有多少財產?」


  老者答:「我有健康的身體。」


  「除了健康以外,你還有什麼財產?」


  「我還有一個賢慧的妻子。」


  「除此以外呢?」


  「我還有幾個孝順、聰明、健壯的兒女。」


  稅務員不滿地說:「除此以外,你有多少的房地產?銀行有多少的存款?」


  老者怡然地說:「除了我剛才所說的財產外,我什麼也沒有。」


 ※ ※ ※


  人的幸福,本來就不是自天而降的,必須靠自己創造方能獲得。然而因為人的個性不同,因此對於幸福的看法也各異。


  其中,有些人認為積聚財富是至高無上的快樂。因為金錢是一般人都想要追求的東西,但是卻很難到手。所以,擁有別人所想擁有的東西,會讓人們感受到滿足及優越感。也有人因熱衷於金錢的積聚,而沒能好好吃頓飯,以至營養失調而亡,或是因捨不得使用存款,而糊塗到使用偽錢。有些人明明有著億萬收入,卻要以逃稅方式積聚更多的錢,而被新聞媒體予以揭發。


  以上的做法,都絕對不能說是幸福,只為少數的偽鈔,就被關進牢房,接受法律制裁。或雖有用不完的錢,卻因逃漏稅,而使得自己的信用毀於一旦,都是非常不值得的。這些都是因為過度追求幸福所造成的不幸。可惜偏偏有不少人,往往把這種實際上對人們來說是不幸的事,稱為一種幸福。


  任何人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沉醉於酒精、麻藥所帶來的不幸;所以,看透眼前快樂和真幸福之間的差異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等到自己走到人生盡頭時,方可不用為自己一生的錯誤,而感到後悔不已。


寶德雜誌第139期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福禍相依的道理

蓮生/文

  記得有一位「長官」,請我幫他神算「官運」,我說,你即將「升官」矣!


  他大喜!


  「升官」那日,他大宴賓客,冠蓋雲集,他也有帖子給我,要請我坐他之旁。


  獨我沒去。因為我看出福禍相依之理,我去賀他什麼?


  只過了二年,出了弊端,他若不升官,不會受牽連,一升官反受牽連,慘哉!慘哉!


  他入獄了。後來,不知所終。


  又有一件:一位富有的商人,獨恨無子,來求我神算是否能得子,我神算的結果是「有子」。


  富商說:「若得子,我包大紅包給你。」


  富商後來果然得子,富商沒有忘記諾言,包來一疊大紅包給我。


  我將大紅包退回不收,因為我看出福禍相依的道理。


  富商問我:「何不收下?」


  我不敢收,也不敢講出理由,只是搖頭。


  約十六年後。


  我聽到一個訊息,富商被其子所殺,只為了要一部名車,富商沒答應,其子就殺了父親。


  另有一件:


  我對一位神聖的弟子說:


  「師尊的老運是玻璃缸裡的金魚,我不是佛海的巨鯨,是小金魚。」


  師尊愛說笑!」聖弟子不信:「師尊很尊貴,眾生拱月,哪有可能孤獨?」


  我嘆了一口氣,我早已看出福禍相依啊!(方正不容,賢能受忌)


  我說:「我要走了!」


  弟子們不信。


  告訴弟子,學無我,得阿羅漢。學十二因緣,得辟支佛。破空執,得成菩薩。破無明,破法執,除一切習氣,才證佛地。我這回,真的走了,哈哈!
 

盧勝彥文集171冊《玻璃缸裏的金魚》福禍相依的道理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堅持的原則

  喬治是紐約市最優秀的執業律師,生意絡繹不絕,但他有個堅持,就是當他發現委託人隱藏案情或沒有誠實陳述,他便會立即拒絕為此人辯護;就算客戶願意提出更高的價碼聘請他,喬治也不為所動。

  許多人笑他傻,白白錯失大賺一筆的機會,朋友忍不住問他:「又沒有人知道他說謊,你為什麼這麼堅持呢?」


  喬治微笑著,說出一段往事。


  童年時,有一次父母帶我到遊樂場玩,那天天氣很熱,我吵著要吃霜淇淋。


  父母帶我到了小吃攤,老闆邊幫我擠著霜淇淋,邊和父母攀談起來,三人聊得很愉快。


  回程時,父親突然問母親:「那霜淇淋多少錢呢?」


  母親則疑惑的反問:「不是你付的錢嗎?怎麼問我呢?」


  結果一問之下,才知道兩人都以為對方付了錢,而老闆自己大概也忘了,我高興的在旁拍手說:「太好囉!吃到免費的霜淇淋!」


  但父親突然正色道:「我們折回去吧!該付的錢還是要付。」


  當時我們離開已有一兩個鐘頭,遊樂場早就關了,父親想了想對母親說:「我們明天打電話過去說一聲,再把錢寄過去吧!」


  我不解的問:「一支霜淇淋又沒多少錢,老闆一定早就忘啦!」


  父親摸摸我的頭說:「不論價值多少、無論有沒有人知道,誠實是我們自己心中的原則,而不是要做給別人看的美德。」


  喬治笑著說:「這也就是我如今堅持的原則啊!」


 ※ ※ ※


  夫人立身處世,立己待人,言顧行,行顧言,篤守忠信。若言而無信,行不篤敬,言行不顧,則一事無成矣。言而有信,鄉里朋友皆樂於交往,自然中而然增加汝成功之機會。人固不能離群而獨居,一切皆須互助合作,汝以誠信待人,人亦以誠信待汝,誠信相待,敬業樂群,有不成功者,鮮矣。商人之信,秤量實,買賣公平,價格公道,苟能如此生意昌隆矣。


  信之於人大,人之無信,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豈可行之哉。人之守信而不堅,如舟之無舵,盲目航行,何時能登彼岸。子曰:「民無信不立。」夫人之道,以信求實,方得其真。故道學之真實,則不可須臾離於自心之誠信,而進修其道,如是方可通徹其玄,中乎其窔,抑朝三暮四,不顧信實,則其行必乘,作事反復,何以得道之至理乎?


  故君子誠篤其行,其志必信,則上不顛倒,而下不欺瞞,上下篤誠於信,則永不顛蹶,信之至也。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五章 信

獵鹿鬼事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鶴髮蒼顏遠少年,青春熱血已無緣。

   日升月落人生路,奔逸絕塵效古賢。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卅一章 獵鹿鬼事經

  在《小部》獵鹿鬼事經中記載:昔時,王舍城有位居住在郊區山中小屋,靠獵鹿為生的獵人。


  由於他平日習慣殺戮,所以心性不善,常喜害他物,對動物殘酷暴虐,即使鮮血沾染滿手,對這些惡行也絲毫不在意。


  他有一位朋友是信佛的優婆塞(在家居士),出於悲憫和同情,屢屢相勸說:「不要再做惡業了,以免將來會墮落惡趣。假如你希望死後幸福快樂,就要自制不要殺生。」


  雖然朋友一片肺腑之言,但是,這位獵人並未採納,依然我行我素,日日造作諸惡。


  獵人的朋友是一位賢明之人,因此仍然鍥而不捨地勸阻,最後讓他勉強答應在夜晚遠離殺生,受持不殺生戒的功德。不過,白天他仍然攜弓帶箭去打獵。


  後來,這位獵人命終之後投生為王舍城附近的天宮鬼。


  擁有天眼的那拉達長老看見這位奇怪的鬼:白天在荒塚上遭受著各種刑具的折磨與殺戮,並被許多條猛犬追逐、圍繞著撕咬,把他的全身啃得只剩一堆骨頭。


  但一到夜晚,這位天宮鬼便具足五欲功德,安住在高聳華麗的花園樓閣內,被天子、天女們圍繞服侍著,享受著各種欲樂和聆賞美妙的天樂。


  那拉達長老覺得很納悶,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由獵鹿人投生的。由於獵鹿人白天殺生的惡報之關,而遭受各種痛苦,又由於晚上持戒的功德,而享受殊勝的欲樂。


  由此經中可知:即使生起短暫的善心,也是有功德的。所以,世人應當好好地持戒!而持戒也是一種智慧。


  在《相應部》愛惜者經中也記載:


  有一次,在舍衛城內。波斯匿王對世尊說:「世尊,在我獨自一人休息時,我在想:『誰愛惜自己?誰不愛惜自己?』


  世尊,當時我這麼思惟:『凡任何以身行惡行、以語行惡行、以意行惡行者,是不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說:「我愛惜自己」,但其實他們並不愛惜自己。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們為自己所做的身、口、意惡行,是怨恨者對其敵人所做的事。所以他們並不愛惜自己。


  凡任何以身行善行、以語行善行、以意行善行者,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說:「我不愛惜自己」,他們還是愛惜自己。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們為自己所做的身、口、意善行,是朋友對其友人所做的。所以他們是真正地愛惜自己的人。』」


  世尊說:「的確如是,大王,的確如是。你所說的一切我一再重複,及印證它是正確的。」


  由上述二部經典中可知,「戒」為無上菩提本,能長養一切諸善根,而佛陀在入滅前,亦交代阿難尊者,佛滅度後大眾應「以戒為師」。因此,人人若能持戒清淨,真心敬信三寶,未來成就當不可限量也。


經典的智慧 - 第卅一章 獵鹿鬼事經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智慧應對‧以身作則

天上聖母 降

聖示:一個人生命的豐盈,在於心靈的慈悲;生活的美好,在於一顆平常心;不必雕琢,踏踏實實做事,簡簡單單做人。有的人生活本來就很幸福的,卻看起來很煩惱,這就是:「庸人自擾」。


人生在世,要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這既是能力,也是智慧,不然打垮自己的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敞開心房,接受外面溫暖的陽光,看淡一切,日子就會過得幸福。


陳生:學生恭向天上聖母恩師接駕五叩首!


天上聖母:賢生免禮!


陳生:人活著就是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人生才會是個快樂天堂。


天上聖母:然也。驕傲的人總以為自己有學識、有能力,應得天獨厚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然而驕傲來自於無知,固執的心終將殘害自己。人的世界最欠缺的是豁達,敞開心胸,接受逆境,別懊惱、別悔恨,幸福絕非是名利或身份,而是簡簡單單的生活。


陳生:有一位白人婦女,帶著她五歲大的孩子搭乘計程車,適巧計程車司機是一個黑人,小男孩從未出過遠門,所以沒看過黑人,因此,非常害怕地問了媽媽說:「媽媽!司機全身都是黑漆漆的,會不會是個壞人!」


媽媽說:「他是一個非常好的黑人司機!」小男孩沉思半刻,又問道:「他是不是犯什麼錯誤,上天在處罰他,才會變成黑色呀!」


此時此刻,這位黑人司機聽得滿頭大汗,不知道小男孩的媽媽會如何回答。


當下,小男孩的媽媽不慌不忙地向她的孩子說:「兒子呀!我們家的後花園裡開滿了各式各樣的花朵,有黃、有紫、有紅、有白,當然也有黑的呀!如此一來,我們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多采多姿,並且充滿著熱鬧與歡樂,你說是不是啊!」


小男孩聽了媽媽的解釋後,很高興地向黑人司機說:「謝謝司機先生!因為您的參與,讓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更多采多姿。」


到站時,黑人司機特地下車,到後門為這位婦人開門,並向她行了九十度的鞠躬禮,含著眼淚很感動地說:「謝謝夫人!因為妳的這番話,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好溫馨,也覺得這個世界真的是多采多姿起來。」


這位白人婦女好有智慧,學生深信幸福絕非是名利或身份,而是簡簡單單的生活。


天上聖母:這就是身教、言教。白人婦女踏踏實實、簡簡單單為她的孩子奠立了良好基礎。


語言的表達,確實是個高度藝術的表現。同樣一句話,會讓人聽了感到溫馨與安慰,但也會讓人聽了暴跳如雷,問題就在於你所用的心意及表達的方式。


陳生:白人婦女有智慧地應用愛語攝的方法,化解兒子緊盯不捨的問題,也維護黑人司機的尊嚴,並凸顯人性平等的觀念,化除了小男孩心目中對黑人的恐懼、歧視的傾向。


天上聖母:若是人人或為人師者、父母者、長者,都能學習白人婦女那種包容與欣賞的人生觀,這將是一個充滿溫暖及多采多姿的世界,願世人共同努力之。


陳生:有位讀經班老師學了《弟子規》,入則孝之後,覺得自己的孝道距離經典的教誨還有差距,所以她告訴自己一定要開始力行。


放假期間,她回到父母家裡,剛好遇上她的生日。她先搬了椅子請爸爸、媽媽坐,然後對爸媽說:「我已經三十來歲了,三十幾年來讓你們操了不少心,也做錯了一些事情,現在我已經學習聖賢教誨,往後我一定盡心盡力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今天是我的生日,更是媽媽的受難日,所以我要向媽媽行三跪九叩禮。」說完之後,就跪拜下去,第一拜時,媽媽眼淚就流下來,第二拜時,身旁看著這一幕的兒子,不由自主就走到自己爸爸的身邊開始幫父親按摩。其實並沒有人跟孩子說任何一句話,而他只是看到媽媽在跪拜自己的父母,在行孝道,那種德行力量無形當中給他很大震撼。他不由自主就覺得好像自己不為父母做些甚麼怪不對勁的,所以就去幫爸爸按摩。後來回到自己家裡,一進門,這個孩子就對著他的父母說:明年生日我也要拜你們兩個。可見教育最省力的方法是以身作則。我們在家裡就要先盡心盡力侍奉父母,做一個好榜樣給孩子看。


天上聖母:是呀!孝要怎麼教!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


教育當中最省力的做法是身教,以身作則。


陳生:有一天太累了,躺著還沒蓋被子就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身上已經蓋好被子了,孫女耘妞幫我蓋的〈另外一次是孫子蓋的〉。走進房間,看到被子疊好擺放的非常整齊,我奇怪的問:被子怎麼收拾的這麼好。耘妞說:「我疊好的。我常常看你們整理,所以我今天也學習疊好被子擺放,很漂亮吧!」


天上聖母:這一床被子美不美!美唷!這被子是孝心疊出來的,一定特別美啊!


可。停筆。吾退!


陳生:學生明白了。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學子奠良基 - 第八章 智慧應對‧以身作則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究竟人是什麼

蓮生/文

  小時候說小說,忘了作者是誰?作者說:


  「生者無聊,死了可惜!」


  中國的大聖人孔夫子說:「不知生,焉知死?」


  大畫家高更說:


  「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究竟人是什麼?」


  廣欽老和尚說:


  「無來無去,無代誌。」(無事)


  我發覺到,年輕時,青春就是本錢,很少去想這方面的問題。近來年齡痴長,歲月不饒人,這生死問題漸漸浮現,尤其我的老弟子走了好幾個,我懷念他們,心中不免寂然。


  我讀書時,也發現很多大哲學家、大聖人、大詩人、大文學家,甚至大醫學家,他們也有共同的疑惑:


  我是什麼?


  你是什麼?


  究竟人是什麼?


  佛陀說:「酬業。」


  我曾經說過:「宇宙之中的地球,是心靈殘缺的訓練中心,是最大的精神醫院;人生於地球,有業障才來,要消除業障才能走;業有善惡,善業多,受苦少些,惡業多,受苦多些。總之,人生於地球,是來消除業障的。」


  如何消除業障,就是以要「修行」,修正自己的行為──


  我寫一首詩:


  常常為逝去的人哭泣

  感覺上自己愈來愈是空虛
  為五濁惡世而叫屈
  為什麼人與人仍然那麼不爭氣

  不要再浪費時間了

  請將污濁心漸漸的澄清
  捨棄世俗的凡情
  你就能認識究竟人是什麼
  相應了常樂與我淨

盧勝彥文集168《孤獨的傾訴》究竟人是什麼

最好玩的日本旅遊

  日本某家航空公司舉辦字數不拘的徵文比賽,題目是「去日本旅遊,怎麼樣最好玩?」獲得冠軍的人,將可以獲得大獎──飛往日本頭等艙機票兩張與免費食宿招待。

  這項徵文活動得到廣泛的迴響,短時間內,航空公司就收到數百封來函,投稿的人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層,幾乎每一封投稿都別出心裁。


  頒獎當天,結果揭曉。獲得第三名的人是一名大學教授,他以日本的歷史故事搭配景點,寫出上萬字的「日本文化歷史行」。這名教授說:「深度旅遊最好玩!」


  第二名是一個已經造訪日本數十次的饕客。他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記載了日本各地的名產、佳餚、美酒,就連藏在巷子裡,名不見經傳卻美味的小餐廳都不放過,寫出數千字的「吃在日本」。這名饕客說:「美食旅遊最好玩!」


  接著,終於輪到第一名上台領獎了。跌破大家眼鏡的是,靦腆地站在台上、得到大獎的,竟然是一名小學生。而他,只寫了一句話:「跟好朋友去旅遊最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