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人生之九難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人身難得今已得,中國難生今已生;

   大道難逢今已逢,無修無證是更難。


聖示: 娘今夜以「人生之九難」為題,訓勉諸兒女。


  「人生之九難」


  人生之種種難, 娘分述如下:


  一、得為人難


  人能離開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逆、畜生道),再度出生為人,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昔日佛住世的時候,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來問弟子,有一天佛用手在地上隨手抓了一把泥土,就問所有弟子:「你們說說看,是我手中的泥土多,還是大地的泥土多?每一個人都要說。」


  此時,所有弟子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當然是佛手中的泥土少,大地的泥土多。這還用說嗎?」


  佛說:「從三惡道裡邊,再能出世做人的,就像我手中的泥土這麼少;而不能得到人身的,猶如大地的泥土般多。」


  由此證明,人能離開三惡道,重新做人,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說「得為人難」。


  二、得男身體


  既然出生為人是很難得的一件事,但做人當中,不做女人而做男人,這是更難的。


  三、六根完具難


  你得到人身,也得為男人,可是要得「六根完具」又很難了。六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雖然做了人,但沒有眼睛或者是眼睛瞎了,如盲人。有的耳根壞了,是個聾子。有人鼻根壞了,鼻子不通氣或是得了鼻咽癌。有人舌根壞了,不能說話、嚐不出任何滋味或是得了舌癌。有人身根壞了,如中風、半身不遂。有人意根壞了,不會想事情,什麼也不懂。這是六根不完,是很容易的;若要完具呢?這是很不容易的、很難的,所以說「六根完具難」。


  四、生中國難


  六根既然完具了,生中國難。在中國來講,南方的人叫蠻子,北方叫貊,東邊的叫九人,西邊的叫狄人,這叫「邊地下賤」。生在邊地是很容易的。所以說「生中國難」。


  五、值佛世難


  既然生在中國,又遇到佛出世的時候,是很難、不容易的。


  六、遇道者難


  既然遇到佛住世的時候,又再能遇到「道者(善知識)」,遇到有道之人,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說「遇道者難」。


  七、興信心難


  既然你遇到了善知識,明白了佛法,也明白修道的法門了,但要你生出一種信心,那又不容易了。


  八、發菩提心難


  你若生了信心,想依法修行,又不容易了。


  九、無修無證難


  你已經發菩提心了,可是你能到「修無所修、證無所證」,那又是不容易了。「無修無證」就是已經修完了,已經證得了,所以不需要再修了。比如已經證得佛果了,上無佛道可求,不無眾生可度,這就是「無修無證」。


  可, 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臺


聖示:今夜 母娘之懿訓在說明「人生之九難」,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當明白,已具備的(難)當珍惜,未具備的(難)當自我檢討,勤修功德,以期這九難皆能達成,證果超脫六道輪迴之苦,齊勉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第147期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心清意靜

  廣成子是黃帝軒轅氏時人,隱居修煉的在崆峒山的仙室中。


  黃帝曾親來拜訪,向廣成子請教得道的精義要訣。


  廣成子回答說:


  「大道精深,深邃而空廣;大道高極,渺茫而安寂。什麽也看不見,什麽也聽不到,只有空靜地保守你的元神,萬象必將自然合于正道。


  必要心清,必要意靜。不可因趨利避害而勞身奔走;不可因七情六欲而神不守舍。不使自己思慮重重,才可求得出世而長生。


  保守內心純寂,身外別無所求。機巧之慮多,求道之事敗。我心存道之根本一理,而處身自然平如,所以一千二百年至今不曾衰老。」


※ ※ ※


  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天地何以常清常靜?常者真常,永久不變之謂也;清靜者,清心寡慾以靜其神。常清常靜者,元神可事。體之於道,用之於理,真常得性之境界也。


  然天得純陽,故輕清而浮上。因其清虛,故能靈感玄通,神妙無比。故運行日月,普施甘露,而化育大地眾生,澤及萬物,皆因其清虛之妙用也。然地得純陰,故重濁而下凝。因其重濁,故能博厚載物,寧靜致遠,載華嶽而不重,震河海而不洩,蓄萬物滋生,群庶皆因其寧靜而妙用也。


  故清靜經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但老子恐後人拘泥於頑空,而不知真空妙有之意,故又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六祖惠能祖師曰:「不應住於色,不應住於空,不應住於法。」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世間一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皆是性法皆空,妙行無住之境。不為色聲所奪,情慾所牽,故人能常清靜,天她悉皆歸。由後天返先天,天地定位,乾坤復元,如是能天地常清常靜,而參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同參矣。故曰:「清靜為天下正。」


  天下之人皆因不能清靜,所以不得其正。學道之人果能一塵不染,萬緣放下,去其驕態之心,守其清靜之正,充塞於天地之間,無處不是聖人之道,無處不是聖人之德者也。


慈懷普澤-清靜之概論

賽月的父親

  有一個非常貧窮的人,辛辛苦苦積攢了一袋穀子,為了提防老鼠和盜賊,就用繩子把這袋穀子繫在梁上。


  當天晚上,他睡在袋子底下守護,心開始馳騁起來:「如果我把穀子賣了,就能賺一筆錢,賺了錢就能買更多的穀子,然後再賣出去,不久就可以發財了,受到大家的肯定,很多女孩就會來追我,我將討一個漂亮的為老婆,她會為我生一個小孩,一定會是個男孩……我該為他取個什麼名字呢?」


  他向窗外望去,看到掛在半空的月亮,「多美的月亮!」


  他想:「多麼吉祥的徵兆!那確實是個好名字,我要叫他賽月!」


  正當他胡思亂想的時候,梁上的一隻老鼠咬斷了繩子,就在他說「賽月」這兩個字的同時,那袋穀子落下來,當場將他砸死了。


  當然,賽月從來也沒有出生過。(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書》)


※ ※ ※


  許多人都常發開眼夢,終日以為人生有常,一切有相,以為萬物永存,世間常在。有時更幻想到前途錦繡,處處康莊。如此夢夢不絕,無有醒時,等到了無常一至,然後方知是夢。


  此時也,始知自愚;雖然夢醒,但已經太遲,流轉下世,到了下世來生,未必又是人身,學佛機會無從把握,可能延至後三、四世,來生來生再來生,也未可定。此一場白日夢真是誤了大事。


  欲求不入夢,首宜摒除一切實相,摒除妄想,心安寡慾,意識清淨,既無夢根,何得有夢?淨心經有說:「白日無妄念,夜來夢不侵」。只要明白此一句經文,便可思過半矣。


雨華再集 28-夢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佛性是自然顯現的

蓮生/文


  有人問我:


  「你是如何見證佛性的?」


  我答:


  「自然。」


  人問:


  「為什麼是自然?不是要很精進的去發覺它嗎?」


  我答:


  「不!只要把妄念去除,佛性就在那裡了。」


  我強調:


  佛性恆在。


  無垢光明。


  不假修持。


  (佛性不是修出來的,而是,只要精進的達到無念,佛性自顯)


  說的明白一點是:


  雲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


  人牛俱不見,正是月明時。


  最重要的口訣是:


  「不用求見證佛性,只將妄念息了即是也。」


  我講二個笑話:


  妻子問:


  「你對一夫一妻制,看法如何?」


  丈夫答:


  「贊成一半。」


  妻子問:


  「怎麼說?」


  丈夫說:


  「我贊成一夫,反對一妻。」


  (哈哈哈!我也贊成一半,只要妄去,不用求真。因為妄去了,真就自然顯現)


  又:


  甲問乙:


  「你不是有一輛新的跑車嗎?為何每次和太太出遊,仍然開著那輛破舊的老爺車?」


  乙答:


  「唉!唯有那輛老爺車的響聲,才能壓制太太的嘮叨聲。」


  哈哈哈!


  只要嘮叨聲沒有。


  清淨的佛性就自然顯現了!


  我說:


  心經裡面有一句:


  「遠離顛倒夢想,也就是究竟涅槃。」


  要離開顛倒夢想,千萬不要執著:


  一、虛妄不實的人間,以為是真實的存在,而且會永恆的存在。


  二、把世俗的快樂認為是追求的目標,緊緊捉住財、色、名、食、睡。且認為這就是人生快樂的根本。


  三、一天到晚在比較分別,分別正邪、好壞、對錯、美醜、是非、分合……。生活在二元次第對立之中,妄念無法止息。


  四、以「自我」為中心,認為真正有一個「我」,以為肉體的我,就是真實的我,一切只為這個我,產生種種的顛倒妄想。


  修行口訣是:


  一、人間是幻。


  二、無有苦樂。


  三、真如絕對。


  四、我是無我。


  我是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諸聖弟子把口訣牢牢的記在心中,去精進努力的實踐,自度也度他。


  解脫及菩提,盡在其中。


盧勝彥文集240冊《打開寶庫之門》佛性是自然顯現的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義理行事

本道院五聖之關聖 登台


聖示:人生因為有逆境,所以就會有痛苦,心情也難開朗;其實,這些都是世人自找煩惱來困住自己,或盲目追求自己做不到或不想做的事,這叫自作自受。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我們為了生活,必須努力賺錢養活色身,然而身體之本在於心靈,因而一生對於身心靈的健全,是我們人生追求美滿生活的重點工作。然而許多人在此卻誤解了人生,以為利用機會,不擇手段,盡力賺取金錢,才是人生的目標,因此卻疏忽了心靈的健康。


關聖:殊不知,貪念正是產生心理病態的首要因素,世人如能看開人生,而進德修業;如此一來,人生才有〈究竟〉方向與目標。


陳生:人生在世,猶如一場戲,在鑼鼓喧天時,生旦丑角各顯其能,等到戲劇落幕時,人生又有甚麼樂趣,人一生的過程,有如夢幻泡影。是以,我們若能澈悟真理,便會知道祂是無形、無象、無大、無小。


關聖:只要你們以誠心體道,不難突破。


陳生: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每天一定要用心思考,如何去行義理,對於自己的言行一點也不馬虎,不涉入世俗凡事,清心修道,常行禪定,去除世俗雜念。


關聖:然也。


陳生:李沆,宋朝人,宋真宗即位,任用為宰相,在位期間,恪守條制,反對任用輕薄喜造事端的人,常將各地艱難的事情向朝廷奏聞,以勸戒官員們奢侈的心態。


他在朝為相時,有一個行為放蕩不拘的狂人,勒住他乘騎的馬,呈上建議書,並一直詆毀他的缺點。李沆謙遜的謝謝他說:「讓我回去詳細看你文書中的內容。」


那個狂人卻很生氣地毀謗說:「你居高位,既不能讓天下的人過著安康的生活,又不辭官退隱,妨礙賢人貢獻能力的機會。你難道不會感到慚愧嗎?」


李沆在馬上很恭敬又覺得不安的說:「我多次請求退隱,奈何皇帝不准;是以,不敢擅自行事,自行退隱啊!」


關聖:所謂:「待人接物」,待人之道要誠懇,態度要溫和,即使遇到繁瑣之事,亦能夠從頭到尾沒有一點怒容,這就是風度。處理事情則要善用智慧,公平公正,並做出合乎義理的處置,而不以意氣用事,讓無謂的事情,變成困擾。


陳生: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意謂著要任職宰相,必須要有遠大的眼光,並且具有寬廣的度量與瀟灑的風度,才能受到朝廷的委任,以處理萬機。


關聖:是以,期盼諸生能夠明白義理的行事風度。


可。停筆。吾退!


陳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十九章 義理行事‧無愧於心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但得此心無障礙,何須世外覓蓬萊

  清朝中後期,樓觀台附近來了一個李姓老道,衆人不知他爲何處之人,也不知他年紀有多大。這位老道平日總是身穿一件大袖的道袍,無論寒暑都是赤足而行,從來不見他換過衣服,而那衣服卻從來也不髒。


  白天,李姓老道常常到集市上向人化緣討要食物吃,卻從不向人索要錢財;每天晚上他都是整夜在磚槽上打坐入定,人們從來不曾見他躺下睡覺。


  李姓老道平日所談的大多都是明末清初時期的事情,有時候也說說各地的風土人情、名山勝迹等事,說起來都宛如親身經曆一般。當地一些年過九旬的老人都說:他們從小就看到老道如此了,真是不知道他有多大了。因此大家都尊稱他爲“赤腳李半仙”。


  樓觀台那兒有位公子與李姓老道關系很好,頗爲親近,常與他談論道家之事。一天早上,他被老道單獨請至書齋,老道讓他看一本放在書桌之上的書,他打看閱讀,只記住了其中“但得此心無障礙,何須世外覓蓬萊”這一句話。老道說:你記住這一句話,便足矣了,說完就把書收了起來。


  老道接著就盤膝而坐,開始打坐入定。這一入定,就從辰時定到酉時,也就是從早上七點一直入定到晚上七點一動也不動。那位公子一直在旁等候他出定。


  老道出定後,對公子說:你明日淩晨到我這裏來一敘如何。公子回答說:沒有父命,不敢離開家中。


  次日公子也就沒有去,只讓一位仆人回複老道,說今天不能來了。


  老道聽仆人說完後,就非常惋惜的說:這也是定數啊,只好以後有緣再相逢了。


  當天晚上,老道就坐化于石洞之中了。公子聽說後,爲自己錯過機緣而惋惜數日。當地人聽說老道坐化的消息後,紛紛趕來祭奠。


  數年後,當地有人從四川回來,說看見了李姓老道,衣冠面貌皆如舊,只是行走迅速,沒來得及說上話。這時大家猜測:老道坐化,可能並不是真的死,而是屍解走了。


  看了這位老道的故事,我想那位公子如果能去見老道,可能就能得到道法的傳授,只可惜他沒有去呀。由此一念之差而錯過機緣的故事,也可知道過去修道之難啊。


  至于老道對公子說的:只要記住“但得此心無障礙,何須世外覓蓬萊”這一句話就足夠了,我想這也是他在用此方式點化公子修道人一定要修心性才行。


  然而曆史上能明白神靈點悟的人又有多少呢,從公子因錯過機緣而只惋惜了數日這一點看,修道在他的心目中並不是十分重要,他很可能並沒有領悟這句話的內涵。過去很多修煉上的東西都不講明,而要人自己去悟的。過去修煉真是難上加難啊。所以過去很多想修道的人都歎息道:“讀遍丹經千萬卷,最後一招沒人傳”。


(資料來源:《咫聞錄》)


※ ※ ※


  心隨念轉,念可縛心,可知心是常受外境之影響,被動而不能自主。正心篇云:「住則生心」。住者住著,念秧住著在心中,生根茁芽,妄念頻生。所謂心有掛礙,其心必生,則心不能清靜,不靜即惑,有惑則迷。


  心最好無念,但即使有念,能不住,就可還原。故無論發生任何念頭,切不可把念秧住著心內。來者自來,去者自去,空無所住,則心可回復清靜。儆修篇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凡夫有七情六欲,實在不易不起念,如能有念即覺,就可不住生心。覺者醒覺,對念頭想一想,想通想透,研究後果,後果一明,其心自覺,故覺乃止念良方。


  說到覺字,當然以悟字來解釋,但覺與悟仍有分野。覺就是知道,亦可謂知其然。悟則較覺更深入,乃是澈底的明白。怎樣去求覺?人生最大之阻礙就是念生,姑無論好念惡念,有念就不能靜心,所以必要去念。念來時要用無相去抵擋,無相就是覺。無相之淺解,可用「不外如是」四個字。心中有念,念乃想財,用不外如是四個字想透一下,便可不想要財,此乃覺來念自消也。


雨華三集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無常力最大

  過去,有一個村落的長者們,聽說佛陀要到村落來,立刻徵召年輕力士整頓道,村內的壯士競相參與,人數共計五百名。


  整治中,發現道路中央橫著一塊大石頭,任憑五百力士如何使力,都無法搬動。


  這時,正巧佛陀路過,詢問原因之後便說道:「我來幫你們把石頭移開。」


  只見佛陀輕輕一提,便舉起石頭拋向空中,「咻!」地一聲,瞬間就不見石頭蹤影。


  在場大眾個個目瞪口呆,驚訝不已,不一會兒,天空落下像微塵般的粉末。


  五百力士好奇地請問佛陀,為何會有微塵從天而降?


  佛陀說道:「這是如來神力,令大石碎為微塵。」


  五百力士惋惜這麼大的石頭碎成微塵,所以,佛陀又用解脫力將碎石微塵組合成以前的大石頭。


  石頭恢復原貌後,佛陀便坐在大石上,五百力士也一同就坐,請問佛陀:「世尊,您是用什麼力量舉起大石、粉碎大石,又將它恢復原狀呢?」


  佛陀說:「我是用父母所生力舉起大石,用禪定力擊碎大石。而解脫力勝過禪定力,所以能將這些微塵恢復成石頭的原狀。」


  這些力士又問:「世尊!除了父母所生力、解脫力,還有沒有更大的力量呢?」


  佛陀回答:「還有福德力。佛陀因為修行圓滿的福德力,才能於菩提樹下,降伏魔障,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五百力士又問:「世尊!除了福德力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力量?」


  佛陀說:「還有智慧力。智慧圓滿,才能斷盡無始劫來積習的煩惱。」


  五百位力士又問:「除了智慧力之外,還有更大的力量嗎?」


  佛陀就講:「還有神通力。有神通力可以降伏耆舊無智、貢高的六師外道。」


  五百力士接著又問:「除了神通力,還有其他更大的力量嗎?」


  佛陀回答:「雖然有父母力、禪定力、解脫力、福德力、智慧力和神通力,另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力量,誰也逃不過,就是無常力。」


  接著佛陀為大眾說了這麼一個偈子:


  「禪定與解脫,福德智慧力,如斯諸力等,無常力最大。」


  佛陀告訴五百力士:


  「當知如來之身雖如金山般地堅固,最後還是歸於無常。有智慧的人,應當追求無常不能逼迫的境界。」


  佛陀又說:「你們應當知道,今日世人的壽命漸漸減短,色力薄劣。其實這顆大石,只是過去的人平常拋擲戲弄的石頭而已,你們可以看看石頭的兩旁,還留下手指拿取的痕跡。」


  一旁專注諦聽的五百力士,個個驚訝不已,生起稀有之心,摧伏了內心的驕慢。


  佛陀知道他們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就繼續為他們開示四諦法門,五百力士無始以來積習的錯誤知見,就此摧破,證得了初果羅漢。


  典故摘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昆奈耶藥事‧卷七》


※ ※ ※


  現今世人可說福報深厚,食衣住行無所缺,就連聞法修身的道場四處林立,如此的善福報居住這個土地上人們,理應好好珍惜眼前所擁有的福報。  


  因此,世人需把握緣機勤自勉精進修行,在這人世生命只是數十寒暑,終究還是逃離不了生老病死,對這四個關卡應有所悟,早日修己靈性,不受塵埃迷惑。


  「人活百年終歸土,樹長千年劈柴燒。」世間沒有永遠存在的事物,唯有修行可以超脫「五行」的束縛,跳離「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希世人能明悟此理,把握難得之人身,好好修真。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回歸到淨土

蓮生/文


  曾經有人如此問我:「學佛修行,達彼岸,究竟要回歸何處?」


  我答:「淨土。」


  來人說:「不對、不對。」


  「為何不對?」


  「因為我見到慈濟人為慈濟人做佛事,均曰,要慈濟人再回來當慈濟人。這表示他們並不回歸淨土,而是再來人間,再做慈濟的工作。」


  「這......」我很驚訝。


  來人說:「盧師尊,你自己也一樣發願,要生生世世度眾生,這豈不是要生生世世來人間嗎?我們知道人間並非淨土,人間淨土目前只是一個烏托邦的理想,畢竟並非淨土。」


  「我......」我很尷尬。


  在這個問題上,我分析如下:


  據我所知,小乘行者重「出離心」,修行證果之後,便不再回人間了,成就了大阿羅漢之後,在四聖界便不返娑婆。


  就算在色界第四禪,這「不還果」之聖者,其居住地是「五淨居天」又稱「五不還天」,這五天即是:


  一、無煩天--無一切煩雜。


  二、無熱天--無一切熱惱。


  三、善現天--出現一切勝法。


  四、善見天--能見勝法。


  五、色究竟天--最勝之處。


  為什麼是「五不還天」,因為一進入,不用再返回娑婆人間了,人間甚苦,人間陰穢,人間險惡,五淨居天,可算是天界的淨土。


  另外,彌勒菩薩兜率天亦有淨土。


  文殊菩薩亦有金剛淨土。


  觀世音菩薩有圓通淨土。


  地藏王菩薩有翠微淨土。


  ......。


  淨土有佛地、菩薩地、緣覺地、聲聞地,甚至有諸天、有其他地淨土。


  佛部中各有淨土,其中以「阿隬陀佛」的西方淨土,最為殊勝。


  我個人如此認為,學佛修行,在大前提下,還是以「淨土」為依歸,學佛修行,達彼岸,以回歸「淨土」為第一理想。


  所以我常念:


  往生淨土。


  超生出苦。


  南摩阿彌陀佛!


  (真佛宗有摩訶雙蓮池的淨土)


  至於,發願再來當慈濟人,再來生生世世度眾生,那是大乘思想對大菩薩崇拜現象的發展,也就是「如佛度一切」,如「菩薩度一切」,修行有了證果,有了定慧,足堪為「天人師」,便可以在三界之中,來來回回、甚至到地獄、到餓鬼、到畜生、到傍生、到非人,去為生靈說法。


  如今,發大願的大乘菩薩,在不淨的世界,說法亦非常多。


  我個人認為,學佛修行,以回歸「淨土」為第一要義,我們從淨土來,又回到淨土去。如果要度眾生為職志,等定慧之力夠了,再來人間或其他穢土,繼續度眾生,如此才好。


  再來人是神袐的,是清淨的,是自在的,是自如的,不管出世間的淨土,或入世間的穢土,他都是清淨自在的。


  如果不是有特殊能力的再來人,必然會被「人心險惡」所淹沒啊!


盧勝彥文集179冊《夢裡的花落》回歸到淨土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被關心的感覺

  一位退休教授,跟老妻過著悠遊的生活,早上一起爬上小山崗舒展筋骨,下午他料理陽台的花草,又或看看雜誌,妻子則和朋友到咖啡室聊天。 


  他們唯一的女兒,在美國定居。 


  月前一個晚上,朦朧間他感到床墊濕了,是老妻尿床。他推推她,發覺她已沒有反應。 


  「節哀順變。」不少親戚朋友說。 


  「謝謝關心,我會的。」他極有禮貌地回答,沒失方寸,一派學者風範。 暗地裡,他部署一切。 


  花草贈給鄰居,向人借的書籍郵寄送還,然後,走上律師樓立遺囑。全部準備好了。 


  在月圓的晚上,銀光薄薄的灑滿一室,他亮起微黃的檯燈,寫下最後的話。 


  面前,是一瓶藥丸。 瓶子上,他看見老妻微笑。 


  就在他打開瓶蓋的時刻,電話響起。 


  他拿起電話筒,一把熟悉的聲音傳來:「爸爸,我在機場,我好想陪陪你。」他猛然醒覺。 


  老教授向我說完他的故事,喝一口香片,緩緩道:「最有效防止自殺的東西,不是學術修養,不是心理醫生,不是豐厚財富,原來是一種簡簡單單的關心的感覺。」  


※ ※ ※


  人們常說眼睛會說話,因為眼睛為靈魂之窗,常會透露出人的心境。


  心中有愛的人,時時用笑臉迎人,用慈眼看人,常說柔軟語、慈悲語、歡喜語;即使看到不喜、不悅的人或事,也能用慈眼以對,用讚美鼓勵來代替譏嘲怒罵。


  用真誠的態度,關懷的眼神,即使是一句簡單的問候,都會令別人感動,溫暖他們的心。


  每個人都擁有一顆誠摯又善良的心,千萬不要讓它沈睡了,因為它是人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誰也偷不走的寶藏。

善惡莫思量

  節使李端願居士,金山曇穎達觀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兒時在館舍學習,即經常閱讀禪宗典籍。成人後,雖然也結婚、當官,但是篤志祖道之心絲毫未曾改變。


  他曾經在自家的後花園內築一小室,類似蘭若,邀請達觀和尚居住,並朝夕請益參學,乃至廢寢忘食。


  一天,達觀和尚看望李公,說道:「非示現力,豈致爾哉?奈無個所入何!」


  李公問道:「天堂地獄,畢竟是有是無?請師明說。」


  達觀和尚道:「諸佛向無中說有,眼見空花。太尉就有裡尋無,手摣水月。堪笑眼前見牢獄不避,心外聞天堂欲生,殊不知忻怖在心,善惡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無惑。」


  李公又問:「心如何了?」


  達觀和尚道:「善惡都莫思量。」


  李公道:「不思量後,心歸何所?」


  達觀和尚道:「且請太尉歸宅。」


  李公又問:「只如人死後,心歸何所?」


  達觀和尚道:「未知生,焉知死?」


  李公道:「生則某已知之。」


  達觀和尚便追問道:「生從何來?」


  李公被這一問問得茫然不知所措。


  達觀和尚突然站起來,敲著李公的胸口道:「只在這裡,更擬思量個甚麼?」


  李公一聽,豁然有省,欣喜地說道:「會得也!」


  達觀和尚問:「作麼生會?」


  李公道:「只知貪程,不覺蹉路。」


  達觀和尚於是推開李公,說道:「百年一夢,今朝方省。」


  李公後作偈呈達觀和尚,偈雲:


  「三十八歲,懵然無知。


   及其有知,何異無知。


   滔滔汴水,隱隱隋堤。


   歸其歸矣,箭浪東馳。」


※ ※ ※


  聖賢仙佛,苦口婆心,度化世人,無非要世人能出迷津,同歸覺路。蓋人不知心,則無以明道,回心即是收回已發之遊心、放蕩心、及諸雜念之心,使之寂寂不動。守其心,定其心,收其心;守其未動,定其必動,收其已動。此即是治心的方法,最後使心空無一物。


  修心之道,儒曰:正心,釋曰:明心,道曰:煉心。心皆一心,法皆一法,無分別也,雖修持上稍有小異,其證果則同歸也。作聖、作佛、作仙、作神,在回求於心,從心起修,從心收拾,一真一切真,一得一切得。


  收修此心,使之寂寂不動,昏昏默默,不見生死,杳杳冥冥,不內不外,無絲毫之念起,故收回此心,不為外誘,不為習染,不為外動,除卻物心、人心,回歸道心、天心。


  心不回,則無心,無心道必不明,道不明,靈永被蒙蔽,無法明真,故而,回心即是收回已失之各種心,使之歸一聖途。


回心思道-第八章 作聖作佛,回求於心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販賣假藥

濟公活佛 降


詩曰:販營假藥誤人疾。惡業感召赴死期。

   算盡機關天不願。可憐淚眼盡淒迷。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第二十三章 販賣假藥 車禍橫死


聖示:一個人一旦被貪欲控制支配,雙手就會被貪欲繫縛,心就會被貪欲封閉,此時不但無法佈施,甚至連目睹他人慷慨佈施也會令自己痛苦,這種態度即是製造了投生餓鬼道的因緣,未來將時時刻刻受到饑渴的煎熬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以前徒兒因工作之需在看財經雜誌時,常見雜誌會刊登許多「投資成功」的案例,也會分析做哪一種投資才能賺錢,如黃金、股票、基金、期貨、房地產……等,但實際觀察周遭朋友,因投資賺錢的總是那少數幾個,而一般人多是望錢興嘆,不知其中道理為何?可否請恩師開示,以解疑惑?


濟佛曰:世人總在「果」上看事情,卻不知真正的「因」為何?其實一個人想賺錢,投資種類並非重點,有沒有「福德」才是重點。若是福報足夠,則工作順利,財運亨通,若是福報不夠,則不但財神遠避,生活中也會出現各種不順和問題。例如有人開個小店,福報鎮得住,因此生意很好,但小店做大了,反而員工開始不聽話,客人也流失了,不如意的麻煩事接踵而來,這就是福報不夠大。或是一份工作,別人做都很順,也沒啥問題,自己接任後,卻問題一個接一個,此亦是福報太少,鎮不住這份工作之關。


一個人的福報若超過豪宅別墅,他就會覺得「別墅也不怎樣」,因為別墅已經不能引他心動;福報若超過名車,他就會覺得「名車不怎麼樣」,名車不能引他心動,當他的福報往上提升,其智慧、想法、追求也會跟著改變,因此事事看得開、看得淡、放得下,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福報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一般人都看不開、放不下,因此「心」就會受到「折磨」,若是一輩子看不開則一輩子心都會痛苦,如作繭自縛真是辛苦啊!


濟佛曰:是啊!。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車禍現場。)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看到前方轉彎處有一車禍,車上前座一男一女被夾在變形的車子中,已無生命跡象,後座有一約六、七歲的小孩,因為有綁安全帶,所以只有受傷而已,此時黑、白無常出現,並向恩師打過招呼後,即往前拘拿一男一女之魂,叩問恩師,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濟佛曰:此一男一女為夫妻,因惡業現前而遭逢車禍身亡,待為師向黑、白無常暫留二魂,並將其點化後,你訪問他們為何會遭此死厄關,以做為世人之警惕。


(此時濟佛以佛扇一搧,點化了此對夫妻。)


王生曰:先生您好,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而我看你們不幸車禍喪生,令人感到甚為惋惜,不知你們為何會遭逢此死劫,可否簡略說明作為著書案例,積一些功德。


男子曰:嗚嗚嗚!我是開藥局的生意人,但藥局生意普通,賺不到大錢只能夠餬口而已,後來被朋友慫恿,開始賣一些假藥,包括治療各種病症的假藥,以及吃不死人的保健藥品,卻大放厥詞誆稱為仙丹妙藥,還常至鄉下村莊小鎮,以贈送小東西為餌,專騙老人家以引君入甕,讓他們掏錢買藥,因此大賺黑心錢而暴利發家。


然而就有一些人生病時卻相信我三寸不爛之舌,而花了很多錢買藥,結果買到的是假藥,也耽誤了治療時機,而加重病情,甚至有些買藥者是手頭拮据的貧困病人,故而造下很大的惡業,雖然我僥幸逃過了法律的懲罰,但卻逃不過因果的懲罰,因此今日載我太太和小孩出遊回程時,因為疲勞開車而發生車禍夫妻慘死,最可憐的是我小孩還那麼小,嗚嗚嗚!


濟佛曰:你可憐自己的小孩,卻不可憐別人家之生命,因此上天要早日收回你的性命,以免更多人受害,吾在此亦盼世人賺錢一定要遵紀守法,遵守職業道德,才能福壽綿長也,黑、白無常帶他們回去報到吧!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徒兒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可,吾回。


因緣與果報-第二十三章 販賣假藥 車禍橫死

愛情的幻滅

蓮生/文


  有人問我對「愛情」的觀感?


  對於這個問題,以我目前的境界來說,我實在不想回答。如果勉強要回答,在如此無一絲愛欲的心情之下,確實只有三個字:「XXX。」


  「XXX」當然是沒有修養的人講的,以我目前的身份,一個修行的行者,實在是不宜出口,但,「XXX」也正表示我對「愛情」兩字的否定與深痛惡絕了。


  我不敢否認,這世界上沒有有情人,也不敢否認,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愛情,然而,那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太稀世珍寶,如果有這樣的人,也算是稀有的動物吧!


  「愛情」這兩個字,最不牢靠,最難以說清楚。最糢糊,最糊塗,最白痴,最最無聊透頂。


  很多人都被這兩個字騙了。


  被騙的時候,都會講「我是你的」或是「你是我的」,等到清醒了,才知道「你仍然是你」,「我仍然是我」,當初會講那種話,簡直是「去校」(瘋了)。


  幸福的峰巔,就是絕望的地獄。


  深深愛你,亦即是深深害你。


  如痴如醉,就是夢魂擊碎。


  也不知是誰說的,也許就是我。遇到前世仇人,你就會產生「愛情」,仇結得愈深,你們就結婚定了,呵呵!真的好可怕,真是瞎了眼睛,聾了耳朵。


  告訴你,結婚就是滿身傷痕的開始!


  我現在只想好好寫幾篇好文章,安靜下來畫幾幅畫,修一壇密法,問我「愛情」的觀點?「去你的」吧!


  「愛情」!滾到一邊去!


盧勝彥文集第158冊《孤燈下的思維》愛情的幻滅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不完美的完美

  劉墉先生說道:我有一個朋友,單身半輩子,快五十歲。


  突然結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齡差不多,徐娘半老、風韻猶存。


  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竊竊私語:「那女人以前是個演員,嫁了兩任丈夫,都離了婚,現在不紅了,由他撿了個剩貨。」


  話不知道是不是傳到了他耳裏。


  有一天,他跟我出去,一邊開車、一邊笑道:「我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盼開賓士車,沒錢,買不起,現在呀!還是買不起,買輛三手車。」


  他開的確實是輛老賓士,我左右看看說:「三手?看來很好哇!馬力也足!」


  「是啊!」他大笑了起來。


  「舊車有什麼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個四川人,又嫁個上海人,還在演藝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場面見多了。現在老了,收了心,沒了以前的嬌氣、浮華氣,卻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佈置家。講句實在話,她真正最完美的時候,反而都被我遇上了。」


  「你說得真有理!」我說:「別人不說,我真看不出來,她竟然是當年的明星。」


  「是啊!」


  他拍著方向盤:「其實想想我自己,我又完美嗎?我還不是千瘡百孔,有過許多往事、許多荒唐,正因為我們都走過了這些,所以兩個人都成熟,都知道讓、都知道忍,這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啊!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


  「我們老了、都鏽了、都千瘡百孔了。


  「總隔一陣子就去看醫生,來修補我們殘破的身軀,我們又何必要求自己擁有的人、事物,都完美無瑕,沒有缺點呢?


  「看得慣殘破,也是歷練、是豁達、是成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啊!」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放下包袱

  人,在生活中,常常背著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包袱,然後被這些重重的包袱壓彎了脊梁。


  比如有一個人,懷著滿腹憂傷走去探訪一位禪師。


  禪師給他準備了一個大背包。他很愕然,因為背包裏裝了很多塊大石頭,石頭上都寫著字:怨恨、苦惱、生氣、悲傷、嫉妒、煩躁、憂鬱、猶豫、萎靡、頹廢、消極、虛偽……


  他不解地問:「這些是用來做什麼的?」


  禪師示意他彎身,揹上包袱,結果滿滿一袋石頭,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禪師提醒他,可以從背包裏拿出石頭,讀一讀上面的字,然後用力地扔在地上。


  他照此來做。每掏出一塊,就大聲地念道:「嫉妒、煩躁、萎靡……」然後像扔糞便一樣,狠狠地摔在地上。


  直到最後一塊石頭從袋裏取出。


  禪師問:「現在舒服了嗎?」


  他站起身,拍拍手,大聲說,舒服了!


  禪師又問:為什麼要給自己的心靈,背負上那麼重的石頭?他終於明白了自己終年愁苦的緣由,感激涕零。


  放下包袱,何等自在!


※ ※ ※


  「自在」二字淺白易懂,卻少有人做到,此即是心無罣礙,只是眾生放不下的事物太多,擔心這個、又擔心那個,一顆心背負這麼多東西,生活會覺得輕鬆嗎?


  太上清靜經有云:「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清者,一念不生也;靜者,萬緣頓息也,眾生該如何常常保持內心清靜呢?就在「放下」二字,人的行為是由無數的念頭組成,當放下雜念,心就較為清;當放下攀緣,心就不會起起伏伏,較為安靜。然而「放下」,說容易很容易,說不容易,也並不容易,此須要足夠的定力與智慧。


  世上的一切皆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本來皆空,又有甚麼無法放下呢?當捨棄不必要的負擔,心就能更加自在。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棄老國

  從前有一個國家叫「棄老國」,這個國家的法律規定,人民若是六十歲以上都要棄於山,讓他自生自滅,不讓他住在家裡。在他們的觀念,老人總是吃閒飯,不會做事是國家的累贅,因而要把老人棄於深山。


  有一位大臣的父親已經六十歲了,大臣不忍把他丟棄於深山,就在家裡挖個地下室,讓他父親居住,三餐飲食都親自奉送,所以沒有人知道他有一位父親已六十歲。


  有一天,鄰國派一個使者,牽了兩隻白馬一模一樣,要國王辨認那一隻是母,那一隻是子,並說明一個道理,否則起兵攻打,其實鄰國老早就想吞併這個國家。


  其中一位大臣建議,先打探棄老國內有沒有能人再說,所以先牽兩隻白馬來試探。國王知道鄰國兵強馬壯,一旦打起來我國必吃虧,所以不敢和他敵對,於是召集了許多大臣商議,都沒有人能答覆。


  這位大臣回家,即將此事稟告父親,父親說:「這個很簡單,用飼料給他們吃,讓食者是母,搶食者是子。」大臣將此事此理,奏明國王,國王以此回答使者,就沒有事了。


  又一次使者,捉了二條黑蛇,也是一模一樣,要他們辨認雌雄。國王召大臣來辨認,也沒有人辨認得出來,這位大臣又回去稟父親,父親說:「這也很簡單,把兩條蛇放在軟棉上面,不動者是雌,多動者是雄。」


  使者再一次拿一枝杉木,全身頭尾一樣,要他們辨認頭尾,國王也召大臣來辨認,無人能辨認得出來。這位大臣回去稟父親,父親說:「這很簡單,把它放在水裡,頭即略沈,尾即略浮一點。」大臣將此事奏國王,國王也以如此回答使者,又一次的解除了國難。


  又一次使者牽一隻大象要他們秤看幾斤?國王召大臣也無人能知,這位大臣又回去稟父親,父親說:「把大象牽到船上,看看沈沒多少,把它劃一條線,大象牽起來再搬貨物上去,直到劃線為止,秤秤那些貨物就知道多少斤。」


  大臣以此奏稟國王,國王回答了使者,使者回去奏稟敵國國王。以此數次之試探看來,該國必有能人,不能起兵,起兵必吃虧,所以自此和睦無事。


  棄老國國王因數次都是這位大臣解決了國難,欲賞賜金銀財寶,這位大臣說:「臣什麼財寶都不要,只希望國王答應一件事。」


  王說:「什麼事你說,朕必定答應。」


  大臣說:「我國法律規定六十歲以上者棄於山,請國王取消,因為老人是國家之寶,智識經驗比較豐富,這幾次的難題都是我父親所答覆,所以希望取消這條法律,臣即感激不盡,萬民也都會感謝國王的恩德!」


  國王准許取消了這條法律,從此成為最孝順的國家。


※ ※ ※


  敬老是固有倫理道德之一環,自古至今都受到重視也。


  老者是生活經驗、生活成果之結晶,老者更是精品,老者是少者之導引指迷者,愈老愈值錢也,故可知為何古董那麼的受到尊重喜愛,其原因在此也,故老者不值得尊敬嗎?但由於社會之不斷遷異,人心之不斷受到壞風氣之薰侵,使得此種之觀念漸漸的淡沒,不由得在此來加以喚醒之。現今之社會,少不敬老,年輕自顧其心念,導致社會道德的失序,社會因而醞釀不良之風氣,喪失固有道德之美好,使得罪業也因而更加深重。


  今以此題綱來呼喚社會人心,敬老道德之回醒有賴世人齊心來勉勵,才能步入康莊美好之社會,使得大家能安詳,並能齊肩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聖境矣。


社會道德省思-第十五章 敬老道德省思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好好的修

蓮生/文


  我臨別弟子們時,常常只說平凡的四個字:


  「好好的修。」


  我記得「東山演」禪師,每回送別弟子,均說:


  「須將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討取個分曉。如只隨群作隊,打哄過日,他時閻王老子算飯錢,莫道我不曾說與你來。若是做功夫,須要時時檢點,刻刻提撕,那裏是得力處,那裏是不得力處,那裏是打失處,那裏是不打失處。有一等人,才上蒲團,便打瞌睡,及至醒來,胡思亂想;才下蒲團,便說雜話,如此辦道,直至彌勒下生,也未得入手。須是勇猛精進,提個話頭,晝參夜參,定有到家時節。」


  「東山演」禪師,我濃縮成四個字:


  「好好的修。」


  我倒喜歡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這九個字,很令人警愓不已,大家試想想──


  從出生嬰孩到二十歲───矇瞳少年。


  從五十歲以後,到死時──年漸老,病隨之年老力衰。


  再扣掉睡覺睡了一半───迷糊陣中。


  加上吃飯說話──────打混而過。


  真正能「辦道修持」的日子,剩下了多少時日,我這是指出家行者。如果是在家居士,日子更是少得可憐,在家居士還要養家,還要做事業,可憐哀哉!


  你想真正的測量「生」的時間嗎?


  還是「修」的時間?


  時間雖然無窮,不可量劫,但,事實上,你自己的生命光陰就是: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你把「生死」看成一條溪流的水,腳才伸進去,水就已經不一樣了。昨天是今天的回憶,今天是明天的回憶,未來的全是夢。


  誰敢說生命是無窮盡的。


  只一剎那而已,一瞬,一眨眼而已!


  我已經感受到那一種「生死」的時刻,已無法去分別是「快」或「慢」了,人生到底有多少個日子,好好算一算。


  我只跟你說四個字:


  「好好的修。」


盧勝彥文集167冊《靜聽心中的絮語》好好的修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成敗得失心態

  趙國有個叫王于期的駕車好手,駕車又快又穩,趙王拜他為師,向他學習駕車的技術。


  過沒多久,趙王覺得自己都學會了,就要求和王于期比賽。


  比賽時,一聲令下,兩人的馬車奮勇向前,結果,王于期贏了。趙王不服氣,要求換車再比,連續比賽三次,趙王都輸了。


  趙王很不高興,認為王于期留了一手,王于期說:「絕對沒有,我把技術全都教給你了,只不過在比賽時,我一心一意注意馬在跑,而您卻一心一意想看輸贏,跑快了就怕我追上,跑慢了就想追上我,心神不集中,怎能不輸呢?」


※ ※ ※


  世人往往被自己的得失之心所駕馭,導致處處看不開、放不下;因此,痛苦、煩惱、憂慮伴隨而來。


  人若能將情緒來持平,才可以真正作自己的主人。果若一昧受情緒的影響來左右,必有諸多難以達成的事情,亦必定是個失敗者。因人的情緒發洩,足可以影響自己,及一件事情的成敗與否。如何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最為重要,不然受負面情緒影響之時,早已是自己預先挖好陷阱之後,再等待自己跳入,如此絕非行事所應有的基本。


  當榮耀來到時,要「檢查自己的心」,否則傲慢的高牆會使我們迷失自我;瞋怒怨恨時,要「檢查自己的心」,否則瞋怨的火焰會焚毀理智的判斷。貪婪之心起時,要「檢查自己的心」,否則貪欲的洪流會淹沒自己的意志。得失憂患時,要「檢查自己的心」,否則疑嫉的邪風會吹垮自己的信心。


  人一旦能把名位看破,得失心捨棄,便是一個「隨意」的人,就好像碧空中的青雲般,不管是卷或是舒,都不礙於心,則處事自能自在逍遙!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自依止、法依止

道濟禪師 降


詩曰:山中隱士樂耕田 遠映浮屠入畫簷

   世道俗緣都徹了 自依依法放心眠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十章 自依止、法依止


  現今許多修行者常因崇拜仰止特定師父,而不知不覺落入「依人不依法」的方式修行;或是希望藉由「佛力」、「神力」加被,獲得清明無礙的解脫,如此想以不勞而獲,希望仙佛保佑事事順遂、增智增福,或「依人不依法」的方式修行,最後大多落得退道的下場,如此不但浪費了寶貴的生命,也令人惋惜。


  昔時,尊者舍利弗因為罹患疾病而涅槃,阿難尊者聽到之後,心裏非常難過,於是來見佛陀,佛陀告訴尊者阿難說:「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因緣所生的、因緣所聚的、因緣所作的,都是有為敗壞法,怎麼可能不會壞散呢?一切我們所喜愛的東西,所高興快意的事情,都會離我們而去,是難以常保不變的。譬如一棵大樹,根、莖、枝、葉、花、果茂盛,從大枝幹先折損;如大寶山,從大巖石塊先崩垮……阿難!當知如來(佛陀自稱)不久亦當過去(入滅)。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所謂「自洲而自依,法洲而法依,不異洲、不異依」,即是指修行除了依靠自己、依靠於法以外,就再也沒有其它可做為依靠的。因為修行、解決煩惱,是自力解脫,他人無法代勞,更無法因為仰仗外力而成就道業,就好像各人吃飯各人飽,沒有人可以幫你吃下任何一口飯一樣。故佛陀、師父能夠提供給弟子的,是正確方法、次第的引導,要解脫、覺悟,還是在於自己的身體力行。


  能夠做到「自依止」、「法依止」,那麼,不論是二千五百年前,或二千五百年後,不論是佛陀在與不在,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佛陀以及大師們,無法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當自己的依靠,所以,向佛陀與其弟子們學習了法。這個法就可以經由憶念,與自己長相左右,幫助自己覺悟解脫。


  編者備註:自洲而自依的「洲」,是「生命的小島」之意思。


禪修的重要-第十章 自依止、法依止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逆子現世報

  有一個逆子,家中有一年老的寡母,而仍每天差使老母下廚房煮三餐,弄得老母勞苦不塔,每每暗自傷心。


  有一天,有朋來訪,他立刻叫母親下廚房煮麵食,由於柴火潮濕,所以爐火不易生起,煮了很久,麵還沒熟,逆子便頻頻催促,並且罵個不停。


  這時在廚房的老母,心中很害怕,才一煮熟,便急著端出來,因為太緊張慌亂了,忘了放鹽。


  逆子大怒,就將熱燙的麵撥向母親,一時燙傷了老母的雙腳,母親痛苦之下放聲大哭,鄰居聞聲而來,個個為她憤怒不平。


  沒有多久,逆子因煮桐油,也一個不小心燙傷了腳,久久都沒辦法復原,反而皮破肉爛,看了許多醫生,仍然無效,最後竟疼痛而死。


  鄰居都說:「這是逆子的現世報。」只是不知道它來的這麼快又這麼湊巧啊!


※ ※ ※


  世之人,善莫大於孝,不善莫大於不孝。試思人子墮地時,口舌難言,手足難動,無識無知,為之含哺懷抱,體察饑寒,萬惜千憐,非親而誰也。則親之耳聾眼暗,齒落筋衰,步履艱難之日,回思從前,當孝乎,當不孝乎?


  再思襁褓時,患瘡患病,遺屎遺尿,與死為隣,為之撫摩調治,推乾就濕,萬苦千辛,非親而誰也。則親之疾病龍鍾,淹然牀榻,宛轉呻吟之日,回思從前,當孝乎,當不孝乎?


  又思長成時,為之求衣食,完婚娶,立財產,萬計千籌,非親而誰也。則親之形骸瘦瘁,精神耗散,非帛不溫,非肉不飽之日,回思從前,當孝乎,當不孝乎?


  然而富貴者,父有家業之豐饒,母有婢媼之使令,而生我鞠我,顧我復我,教誨遺謀我,罔極深恩,猶難酧報。而況貧賤者,乃忍饑以食之,忍寒以衣之,劬勞辛苦以養之,哀哀父母,欲報之德,寧有涯涘也。


  至於辛母存孤,焭焭孑立,淡薄自甘,苦節自持,一絲血吮,養育成人,天地為之改色,鬼神為之含悽,設有不孝,罪大尋常十倍。或有妾媵生子,遭嫡婦妒之虐,母命險若臨淵,子命危如纍卵,僥倖成立,苦楚備嘗,設有不孝,惡加忤逆三重,是故不孝之愆,陽律不赦,陰律所不原。


  又觀人子自幼而長,長而壯,親之養子之日頗長;父母自衰而耄,耄而死,子之養親之日甚短,崦嵫暮矣,桑榆廹矣。盡心盡孝,曾幾何時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言念及此,有不悲不懼者?其人天理已絕,人性已滅,必死賊殃,此自然之理數。


  故吾普勸世人,我能孝,自無逆子,子能孝,自無逆孫。繩繩克繼,葉葉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詢不誣也,勉哉。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誰縛汝

蓮生/文


  三祖得法,隱居於舒州之皖公山。那時正是後周武帝滅佛的時代。


  隋開皇十二年。


  道信來禮三祖僧璨:


  「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僧璨問:


  「誰縛汝?」(此句至要)


  道信回:


  「無人縛。」


  僧璨說:「無人縛,為何求解脫?」


  道信一聽,言下大悟,他隨侍僧璨,事師九年,三祖常考驗他,知道他已經成熟。


  於是付法付祖衣。


  偈曰:


  華種雖因地。


  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


  華地盡無生。


  我們且看三祖僧璨的一句:「誰縛汝?」,真是一語驚天動地,真是直指,鬼神震撼。


  是的,「誰縛汝」?想一想,全是自己縛自己,全是自作自受,若非自己,還有誰?


  再深一層想,佛性是:


  一、恆在。


  二、無染。


  三、自如。


  又有誰能縛?佛法認得清,認得明,能夠親證,才是真正大澈大悟的聖者。


  。


  我個人覺得三祖僧璨的《信心銘》,自有一番的見地,在本文中,只揀擇幾句,提供大家參一參,思慮思慮一番,且看:


  亳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又: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又: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我認為這三句偈,其境界已甚高絕,能達此者,已是聖賢,無爭無忿,煩惱斷盡。


  這如同: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更重要的是: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還有一句: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我實實在在告訴唯識家,這一句已道出「非見聞覺知所能測知。而是不即不離見聞覺知,才證真如法界。」


  我的這句話,只要有人懂得,始知吾心。


  最後更重要的一句: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佛心)


  。


  我個人評論《信心銘》,覺得三祖僧璨寫《信心銘》已夠透澈,然而,要明白《信心銘》,若非達此境界的人,仍然是不明白的。


  我本人很想把《信心銘》完全詮釋成白話文,然而我覺得,我若如此做,是不是畫蛇添足,愈說愈令人迷糊矣!世人能明白嗎?


盧勝彥文集188冊《送你一盞明燈》誰縛汝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天下第一棋手

  清朝名臣左宗棠非常喜歡下棋,平日在朝廷和喜歡下棋的同僚及其親友對弈。


  他只要遇到棋藝高超的人就一定要切磋一番。


  不過,由於他很少遇到強勁的敵手,自認為棋藝高超,並且他還在棋中參悟了許多戰事兵法,為此他一直感到得意。


  不久,新疆地區發生叛亂,清廷極為恐慌,下令鎮壓,左宗棠受朝廷之命前去平亂。


  出征已經準備好了,就等著既定啟程的那一天行軍上路。


  這一日,左宗棠趁閒暇,就換了便裝,在街上轉悠。


  他忽然看到一個老人在路邊擺著棋陣,旁邊有一塊大招牌,上面寫著幾個遒勁的大字:「天下第一棋手」,字裡行間透出幾分狂傲和不屑。


  左宗棠一見這招牌,心想不知是何等之輩,竟敢如此虛妄。


  他放眼看去,只見老人鬚髮皆白,面貌煥發,精神矍鑠。


  老人回頭正與左宗棠對視,雙眼炯炯有神。


  左宗棠立即被他眼中的鋒芒激起了挑戰的欲望,他信步走過去,要與老人對弈。


  老人看了看來者,欣然應允,隨即擺開了棋陣。


  雖然老人的棋藝有高明之處,但要配上「天下第一棋手」的稱號確實是相去甚遠。


  左宗棠連連進攻,勢不可擋,老人漸漸無還擊之功,連連敗北,下了幾局,竟一局也沒有取勝。


  左宗棠越發得意,說道:「依我看,你的這塊招牌還是趕緊撤掉的為好,要麼您老再回家繼續修煉一段時間,方能不辱沒這『天下第一棋手』的稱號。不要再丟人現眼了!」


  老人聽後,沒有說話,只是撚著鬍鬚,微微頷首。


  左宗棠平定了新疆的叛亂,在凱旋回來的路上又看見那位老人,他的旁邊居然還懸掛著那塊大招牌。


  左宗棠心中大為不悅,決定再和老人過過招,一定要讓他輸的心服口服,自動拆掉牌子。


  第二天,左宗棠又換上便裝,來到老人面前,說:「我再來見識一番『天下第一棋手』的厲害!」


  這次和上次截然不同,左宗棠竟然三戰三敗,被打得落花流水。


  他心中甚為不平,覺得可能是自己最近太累了。於是悻悻地回到家中,好好休息。


  第三天,又去了,可這一次仍然和上次一樣慘遭敗北。


  他很驚訝老人為什麼這麼短的時間內,棋藝能進步得如此飛快。


  老人笑著回答:「左大人承讓!恕小民不敬。您第一次微服出巡,我就知道您是左公。您即將出征平定戰亂的事情我早已有所耳聞,因此,我故意讓您贏,這樣您會有信心立大功。如今您已經凱旋歸來,我就不客氣了。」


  左宗棠聽了心服口服,不禁歎道:「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忍得一番橫逆,便增一番氣度。


※ ※ ※


  世人之心當煉其【虛】,虛者能容、能納、能存所有之事物,否則其實而滿,已無法再容矣。


  甚多人無法謙虛己心,愩高而自大、自滿,不論在為人處世上或者是學道求上進,都會受到相當的阻礙,不只無法學到什麼,更難以成就自己,故當知勤煉己之心能成其【虛】,一【虛】始得有【容】,無虛則滿溢,無法再存納,故如能煉心達於此之境界,更可容入世上所有之事事物物,並藉曆煉事理之真諦,作為己身進程之階梯。


  俗雲:【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煉心其容,始可再容再納,同時不可自大自傲,縱使你有再大的能耐,也因而僅如此而已,不能再有所包容,所以經常得煉己心最為重要,盼藉此共勉之。


思歸覺路第-五十六章 煉心太虛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棋仙談棋

  德昚斋家裏扶乩,乩仙下壇,不作下壇詩,自稱為劉仲甫,眾人皆不知這劉仲甫是何許人。


  當時,有一位圍棋國手在場,解釋道:「劉仲甫是南宋的圍棋名將,他著有《棋訣》一卷,共四篇。卷末還附有為宴天章《棋經》所作的注。」


  眾人一聽,就懇請與這位乩仙下一局棋。乩仙下判語說:「和你們擺陣,我必然要輸,還是不下為好。」


  眾人請求再三,乩仙才勉强下了一局,結果,乩仙果然輸了半路。


  眾人說:「大仙你是故意謙讓,以幫助後輩成名吧?」


  乩仙說:「那兒能這麼說呢?人們都說,今人事事不如古人,唯有在推步和棋技上,都超過古人了。或者是今人秉承了古人的成就,更精心鑽研、努力發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技術達到了更高的水平。當然,這裏是指進步而言,棋藝是談不到的。」


  乩仙接著說:「如今,社會風尚日趨淡薄,世道人情愈發機巧,人與人之間相互傾軋、相互攻訐的技倆花樣翻新,詭譎得出奇,而且不留餘地。古人不敢做的事兒,現今之人敢做;古人不敢冒的險,現今之人毫無顧忌;古人不忍心出的壞主意,現今之人往往任意而行。所以說,今人處世鑽營的心計,處處超過了古人。棋術也是心計之一,怎能例外呢?」


  在座的有許多是久經世故的人,聽了乩仙的話,無不個個喟然嘆息。


※ ※ ※


  人心險惡,變本加厲,令人寒心,同時在心態的變化上更是令人難以忍受,罪業重重疊疊,更是沉淪無以復劫也。


  人心變異,非一日之來,時日已久矣,,尤其近期更是無法收拾,將善真變為惡戾,使美好良善的,均變為欺心昧智,讓整個滾滾之紅塵更加迷亂,同時亦使善良者無以適順。然真的名利那麼的好嗎?真的私心是那麼的使人舒愉嗎?其實到頭來總是一堆無法收拾的罪孽,待醒悟時,悔之晚矣。


  試觀現今社會那純真之善到哪兒去了呢?動不動總為私利蒙騙大眾,不管是用的、吃的,甚至於其他方面,均施以詐騙技倆,以成己利願,喪失了善真本性,然後你騙我,我騙你,要死,大家一起死,墜入罪惡深淵,大家一起跳,真是悽慘。盼世人能速予回復己身原本天賦之善真天性來行事,秉著純良來面對,不可再如此的毫無忌憚的我行我素,否則到頭真的悔恨就太遲了,思勉之。


社會道德省思-第四十四章 善真道德省思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防衛原子彈的武器

  全世界的第一颗原子彈,是在美國物理學家歐本海默博士的監製下所完成的。當時美國國會曾組織了一個國防特別委員會,調查有關原子彈製造的一切事宜。


  委員會裡的委員們,起初對原子彈這麼厲害的武器,也是抱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是必要之惡,也有人認為它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且遠非人類自己所能控制的「怪獸」。


  正在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之際,委員會主席問歐本海默說:「對於這樣厲害的武器,我們有什麼力量可以加以防衛?」


  「當然有!」歐本海默很堅定地回答:「那就是……」他頓了一頓,對著紛紛交頭接耳的列席議員們掃射了一眼,然後在麥克風前低聲說:「和平!」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對弘一大師的禮讚

蓮生/文


  對弘一大師,值得一提的是:


  弘一大師閉關於「慶福寺」時,他一心鑽研佛道,對外不聞不問,由於大師的名氣大,有官員林鶤翔,官員張宗祥想與大師相會交往,這些官員,對弘一大師全是慕名而來的。


  弘一大師的師父寂山老人深恐得罪了地方上的首長,便親自到關房與弘一商議接見之事。


  忽見弘一大師面目緋紅,如燃夕暉,剎那間又見弘一合掌急念:「阿彌陀佛」聖號,兩眼迸淚,顫慄的說:「師父!弟子棄俗出家,為了生死大事,妻子已棄之不顧,更何況世俗的應酬!請告訴他們弟子抱病,不能見客!」


  寂山老人終於感動,離開關房。


  弘一大師每有家人來信,他總在信封上批上:「本人他去,原信退回」八個字,從來不拆信,不看信,不回信,不作其他想,一顆心完全看破,破斧沉舟,念佛持戒,只為了生脫死。


  我讀書至此,思之久久──


  對弘一大師只有禮讚:


  「一代師表,平隱篤行。」


  「名利皆無,看破放下。」


  「不攀外緣,一心空靈。」


  我寫一首詩禮讚:


  淚為世間流也為自己流


  看是有情但又隨即超越


  一種稀有的芬芳在空氣中繚繞


  人間俗世何有求


  把自己拋棄在一片沙洲


  一步一腳印


  只為擷取佛海的貝殼


  一心不亂


  從來也無憂


  像這樣子的全神貫注


  如何不成就


盧勝彥文集168冊《孤獨的傾訴》對弘一大師的禮讚

棄了糟糠福不長

  出自《警明因果例證》


  江夏有常遇生者,自先代業農,父母單傳,故格外疼惜。年至十五,狀貌魁梧,隨父耕稼,從事隴畝,備極勤勞,故年年豐收,頗有餘裕。


  父母愛子情深,謂此子命帶財庫,以致家道小康,此亦是父母愛子之常情也。


  家有養女叫阿惜,自少孝順翁姑,既長助理中饋,操作甚勤,頗得翁姑眷顧。年當十五,忽染眼疾,雖多方經醫治療,偏眇其左眼,至十八歲與遇生結婚,夫婦亦頗相得。


  因遇生身有積蓄,往市上租得一間店舖,經營化妝品,閒時助父耕農。所謂狡兔有三窟,自經營以來,生意日隆,遂富而思奢,常見時髦之女,活潑嬌嬈,妄思痴想,便嫌髮妻阿惜,不願百年偕老,甚且即刻分離,輒告其父母,欲將阿惜轉嫁他人,另行再娶美貌之婦。


  父母聞知,初不應允,及疊聽其子之求,溺愛不明,遂亦許之,竟託媒以遣嫁。媒者有利可圖,何樂而不為?哪管其有夫之婦,便為其撮合,嫁與鄰村農家施大肥為繼室。


  阿惜雖諳大節,謂女子不事二夫,然在翁姑嚴命之下,夫婿厭棄之時,無可奈何,只好曲意聽從,憑媒改嫁施家。


  施本尋常佃戶,家素寒微,乃娶阿惜入門,才經三年,財丁兩旺,家業大發,此實乃阿惜命宮所福蔭也。


  遇生自得父母同意,再娶一富家摩登女性,名叫阿珍,入門驕態百端,翁姑不敢犯之。遇生以妻貌美,兼之岳父巨富,亦不敢犯之,任由其奢華浪漫。


  亦經三年,生意衰微,田園失敗,出多入少,家道漸窮。有一日,因圍籬動土,其妻阿珍受煞,導致雙眼失明,三餐須靠人餵食。遇生至此,方悔當初,若不以惜換珍,不致今日之受累,孽由自召,悔之已晚。


  噫!如遇生者,可謂棄順而效逆,厭舊而迎新,豈不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況阿惜孝順性成,深明婦道;而遇生偏悖古訓,分外營求,致干天怒,而受惡報也,宜矣,深願世人當以遇生為規鑑焉!


※ ※ ※


  娶妻應重娶德,語云:家有賢妻,夫少禍患。賢內助能夠勤儉持家,不畏辛勞困苦。所以,夫婦之義,應在平等互相,有了盡職婦道的妻子後,切莫不能知足,嫌棄糟糠黃臉婆,又是不夠美貌,又是風姿欠佳。


  語又云:糟糠之妻不下堂,棄了糟糠福不長。因為結髮妻室,與你共度苦難,這種婦德就是將來幸福的泉源。世人應明悟娶妻娶德的名言,莫貪美色,以致家庭迭起風波。須知,白頭偕老的恩愛,和諧的家庭才值得歡欣。

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開口便知有沒有

  有六位想學禪的年輕學僧,一起到黃檗禪師處參學。初見面時,其中五人都虔誠懇切地頂禮,只有一個人為了顯示自己是個禪者,故意不作禮,意思是他悟道了,然後提起坐具,用手畫了一圓圈,作一個圓相,一句話都不說,站立在一旁。


  黃檗禪師見狀,就對這些學僧說:「有一隻獵犬,非常兇惡。」


  那個畫圓相的學僧學著禪語說:「這隻獵犬一定是循羚羊聲而來的。」


  黃檗禪師反問:「你有聽到羚羊聲嗎?」


  這位學僧就回答:「那一定是循羚羊的足跡來的。」


  黃檗禪師追問:「你有看到羚羊的足跡嗎?」


  這個學僧又改口說:「那是跟蹤在羚羊後面來的。」


  黃檗禪師又再問:「你有看見羚羊的蹤影嗎?」


  學僧又再改口說:「那是隻死羚羊。」黃檗禪師就退堂而出。


  第二天,黃檗禪師在法堂仍然舊事重提:「昨天找羚羊的那位學僧站出來!」那位畫圓圈的學僧立即快步走出。


  黃檗禪師說:「昨日的公案未了,你怎麼解說呢?」學僧一時無語,不知所對。


  黃檗禪師就開示:「本來我以為你是個到家的禪僧,原來也只是個義學沙門,知解宗徒。」意思是這位學僧還沒有悟道,還不懂得禪,所講的話只是從知識上、從分別上來立說的。


  黃檗禪師說完後,大眾認為這個學僧是不知強為知,不悟強裝悟,卻還冒充禪僧,便將這名僧人趕出山門。


  禪是悟的,不是學的。知識可以學,禪無法學。自古禪僧,你莫以為他舉止怪異,言談奇特,但怪異中有真實,奇特中有常理。若非禪僧,只要一開口,行家面前就知有沒有。


※ ※ ※


  「悟」者,乃明白、領會、洞澈、覺醒之意。「悟」字,吾心也,簡述其意,即是用自己的心去想、去思考、去理解所欲參透之道義、或己所欲知之諸物情事理,或去解開己所不明白之問題、之心結等。爾此用心之工夫,即是藉腦力之深入,以增生心智心力,而圓己所欲達成之事於美滿,更期能臻昇己心性靈於圓明、於空然。


  今世人因種種因緣際遇而學道、識道,然學道識道則是容易,故道理人人都知道,知道歸知道,但知道並不代表你就會去做,亦非你想做就可做得到,爾這個不做與做不到之癥結,就是讓無數修者畢一生行持,甚或力予苦修亦始終無法去超越、去突破之關卡,此即所謂修之難也。


  為何「知易行難」呢?其因就患在「心力之不足」所致,即心有餘而力不從心之謂也。世人易患在有口無心,常見修者三五相聚,一開口就把修字掛在嘴上,如此談修不已,而能真心踐行者又有幾人呢?故芸芸眾生,修佛修道者何止萬萬千千,但能證道、成佛者實無幾人?乃絕大多數易患在知道而卻無心去做,而這知道容易行道難,實已驗證古今修者皆患在心力有所不逮之通病上。


  既瞭解知易行難乃患在心力不足之弊,那欲踐道行修者勢必加強心力一途耳!然何以加強心力?欲提昇心力,惟在己心之「悟」。蓋學道義、誦經典,此非只是純理論而已矣,而是務須切切實實的去做,做了才能應道,才能相應相成。若始終知道而不做、或做不到者,就不難察覺其心力之薄弱,則必須在心悟上去力下工夫、去挖掘,因悟是啟動心力之動源。凡有所了悟,就有所力量,可謂有幾分了悟,就能生發幾分心力,能大澈大悟者,必是位大覺醒,能大覺醒才有大力量,有了力量才能有所突破,也才能做到空然一切。


  在修程中,之廣讀佛、道經藏善書籍、之勤誦各類經典、之持唸佛聖號而不離心、之早晚虔敬禮拜神佛,甚有者更專精而擅長譯經、寫著、講道、說法等,此無非主在藉各項修涵功能之充實,以提昇己身知能之力量,俾以去除塵念塵染、以及已根深身心之不良劣性、惡習,能去除多少就多少,惟必須要做到能有所去除,既使丁點亦無妨,積少成多,如此才能有所達到淨化心靈之成效。試問若無淨靈作用,那天天之充實又有何用、何益可言呢?修非是有所冀求或等待,而是必須懂得抓住機會去放(去除心靈之污念污垢等),故任何之修涵,都必須要能發生作用力,非只是要你天天認真充實些什麼,而是必須要能藉充實以加強己身靈明力,而能去放掉些什麼,不放何以空?何以淨?不空不淨,又何以返回靈本之潔淨光芒乎?


  然踏入道程,就須逐步放下一切(自願做),以清淨心性,否則到頭來(死亡),一切還是非得放掉不可(強迫做),故平時就得先習學施捨之習慣。就施捨這問題,卻也考倒無數修者,因大多皆礙於難以割捨而做不到。又做與不做,其實亦與人之聰愚有關,性聰者惱筋轉得快、想得多,凡遇事不免會先想到自己而保護自己,而只為自己著想,這即是為何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觀心性淳樸、憨厚、老實者,甚至不識字或知識較淺者,然卻能知一做一、知二做二,以此類推;能知一做一,知道做到者,不就是契「惟道是從」嗎?所謂「道」,做之即是,就是這麼簡單,何難乎?做與不做而已,故論道修之難易,對做得到者而言,則是「知難行易」;對不做者,則是「知易行難」。舉凡捐助公益、義不容辭參與志工等,這些常為別人著想者,在眾人眼裡即是所謂之愚人、傻瓜,爾所謂愚或傻,即是指肯犧牲、肯奉獻,也惟有常習學奉獻、犧牲者,才有可能做到少欲、少私我,慢慢也就可漸次放下一切而自若。然修而真能有所成果、或成證者,就屬這極少數之傻瓜、愚人。可鑑修之難易、之能否證果?其關鍵就在「做與不做」之分野。惜世人聰明者多,傻瓜少,否則能成證成果者將大可改觀。


  欲是股引力,悟即道心,是股掙脫力,二力常相爭恃抗衡著。當一個人欲心熾盛,道心弱矣,則甘願受引力束縛著,而眷戀塵凡物情欲利;反之道心強,欲心則弱,自可去除塵染諸欲於一身。心無欲,何事擾心乎?又有何事做不到呢?問君修何難?但問有心無心否?有心百事成,無心能成何事呢?所謂悟,找回「心」也;所謂悟,心之力也,指心力所能逮而謂也。凡知而不為、或乏心力去踐行,皆不足以言「悟」也。


  「達摩西來無一字,全在心上用工夫。」可瞭解祖師心悟工夫之專注精深,以及全在用心之悟得。可鑑修在心之悟,全在悟理以堅心固性,以至於明心見性,也惟有澈悟義理之明,才能使心性產生堅毅之力量(心有多明,即可生發多大之力量)。清靜經云:「..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心常清靜,這是何等高逸絕塵、無罣無礙之境界,而這即是悟者自得之寫實、之要竅、之真妙!然若不能在心悟上有所明靈、覺醒與力行,那即使修一輩子亦乏力行而徒勞無功,修亦枉然,既知心悟之竅妙,就讓我們多在悟理上虛心求進步吧。共勉之!


修回真心(第一輯)三一 修在悟悟者自得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沾染毒品斷前程

本院關聖帝君 登台


詩曰:放鬆壓力尋寄託。如夢如幻似仙佛。

   一沾上癮心成迷。大好人生自蹉跎。


聖示:人生工作之餘尋求休閒娛樂本無可厚非,但須尋找正當而有益之方式,方有助於身心靈之調合,如孔聖訂六藝之「樂」來陶冶學生之性情,故而學生英才輩出,有七十二賢之稱,至盼世眾尋求休閒娛樂須尋正當而有益之方式,莫沾染不良嗜好以免戕害自己身心靈斷送大好人生也。可,智筆靈出。


智筆:學生叩見恩師聖安!


關帝:免禮,準備隨為師靈遊吧!


(隨即與師步出院外登上蓮台,隨即升空往北而馳…)


智筆:恩師之開示學生心有同感,顧名思義休閒即在於放鬆身心靈,藉以舒緩多日來工作壓力之疲憊,若反而戕害身心靈,則與休閒之本意背道而馳。


關帝:然也!故而有智之士皆應尋找正當而有益之休閒方式也,可,目的地已到,準備下蓮台(只見蓮台穿越大樓直往地下一樓之


角落停駐,師徒下蓮台,看此地之大廳,搖滾音樂震耳欲聾,正有一些男女在跳舞著,隨即有一福神裝扮之神祇迎面而來…)智筆快向此地福神請安。


智筆:學生參見福神恩師道安!


福神:免禮,小神參見關帝道安!未曾遠迎尚請恕罪。


關帝:何罪之有呢?今夜著書所須故多所打擾,尚請海涵,並請全力助之。


福神:賢師徒乃奉皇命著書,小神能參贊寶書乃小神之光榮也,自當全力助之,智筆是否覺得此地有何不同呢?


智筆:看這環境莫非是舞廳或俱樂部之類的場所。


福神:此地即是某某俱樂部,出入須經多重審驗且須有熟識之人介紹方能成為會員。


智筆:為何須要那麼麻煩,莫非包廂內在進行非法之勾當。


福神:然也!賢生請看!


(只見福神輕喃咒語,隨即包廂內之情形一覽無遺,正有一些


年輕男女在吸食著粉沫之類…。)


智筆:莫非他們在吸食毒品。


福神:然也!他們正在吸食安非他命,另一包廂則在吸食大麻呢!


智筆:學生感到非常疑惑?毒品之害難道他們不知道嗎?為何會去沾染呢?


福神:乃因有的是因工作壓力繁重為求放鬆或覺得新奇或覺得生活苦悶,欲用毒品麻醉自己以短暫逃避現實也。


智筆:放鬆壓力或舒緩生活苦悶尚有其它之方式,何必非要沾染毒品呢?


福神:乃因他們不知吸食毒品之嚴重後果,及一沾染上癮斷除不易,及心靈空虛所致,故而有一正當的宗教信仰實在是非常重要。


智筆:那不知這些吸食毒品者之功過簿如何錄記呢?


福神:每吸食迷幻藥、安非他命者扣減伍佰大功、削減人生福祿總量千分之一,註籍衰耗籍(身體日漸衰弱、錢財日漸耗散),再犯則加倍扣除;若吸食大麻者,則扣減一仟大功、削減人生福祿總量之千分之五,註籍衰耗籍及地獄黑籍!


智筆:真的是破財、傷身又損福報,那請問關恩師有人則會說:「傷害他人固然有罪,那他並未販賣毒品只是自己吸食,難道也有罪過嗎?」


關帝:然也!因為自己吸食毒品即是傷害自己,即為忘恩之人,何故?因欲得此人身須有祖先及父母之德澤方有此身,且須有天地蓋載恩、國家保護恩、眾生供給恩以及自己本有佛性恩,忘恩之人、自甘墮落,豈能無罪呢?


智筆:原來如此,至盼有犯者儘速改過,積功累德彌補過錯,無則嘉勉,勇於向毒品說「不」!


關帝:然也!正所謂「上天不罪悔過之人也。」今時已晚,感謝福神之協助,智筆向福神辭駕之。


智筆:學生感謝福神恩師之解說,就此拜別。


福神:既然如此,那就恭送賢師徒。


關帝:可,請留步,吾等回院…,院已到,著書至此,智筆靈入。可,吾退。


智筆:恭送恩師聖駕。


言行功過錄-第十二回「沾染毒品斷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