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什麼是你的?

  世界上到底什麼是你的,這個問題可能有好多的人都不清楚。


  愛人是你的嗎?


  不是。


  你們雖然風雨同舟、快樂同享、身體交融、情感交匯,但總有一天要分手,同生有可能,但共死決不會,白頭到老只是美好的願望。


  子女是你的嗎?


  不是。


  你們雖然有著濃濃的血緣關係,有著難捨難分的骨肉親情,那也只能有團聚、孝道、看望、互相關懷……等天倫之樂,即便是你到另一個世界,他們也只是為你送行,卻沒能把你又重新接回人間的能力。


  金錢是你的嗎?


  不是。


  雖然你拼命的賺錢,但又想方設法把它花出去,即便是銀行有再多的存款,那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


  房子和車是你的嗎?


  不是。


  雖然你住著溫馨、舒服,但當你離開的那一天,就什麼都不是了。


  那麼究竟什麼是你的呢?


  你的身體。


  只有它才是始終不離不棄地陪伴你的生命,走完人生的全部歷程。只有它才能拼命地呵護、保護你的生命,直到耗盡它全部的能量為止,如果你的身體健康狀況越好,陪你所走的路程就越遠。


  沒有了身體,你的生命也就終止了。因此,你要把這唯一屬於你的東西「身體」,看做無價之寶,愛護它、滿足它的一切需求。


  鍛煉、營養、作息、防病治病、講究衛生、心情舒暢、不受傷害等等一切保護性的措施全部跟上,一刻也不能鬆懈。


  身體健康,生活才會有品質,身體健康,生命就會延長,沒有了健康的身體,就沒有了生命,有了生命就擁有了一切,沒有了生命,一切就都不是你的了。


  所以我們只要活著一天,就是福氣,就該珍惜,對待健康,偏見比無知更可怕。


  人生最大的錯誤,是用健康換取身外之物;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換取個人的煩惱;


  人生最大的浪費,是用生命解決自己製造的麻煩!


  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健康。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珍惜你現在擁有的!


  新時代人生新標準:


  最聰明的人:老玩,老樂,老豁達,老幽默;


  最呆傻的人:老急,老氣,老鬱悶,老加班;


  最健康的人:老走,老動,老鍛煉,老擁抱;


  最快樂的人:老說,老笑,老聯繫,老給老朋友發郵件!


  什麼是你的?


  愛人是你的嗎?


  子女是你的嗎?


  金錢是你的嗎?


  房子和車是你的嗎?


  都不是。


  只有你的身體才是始終不離不棄地陪伴你的生命,走完人生的全部歷程。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從忙到死

蓮生/文


  我說,這世間的人,都在「睡覺」,或者都在「暈迷」,或者不知在「忙」些什麼,人是難得清靜了。


  想一想看──


  你是不是天天趕著上班做生意!


  你是不是天天熬夜加班開會!


  你是不是天天家事永遠也做不完!


  你是不是天天有很多的瑣事永遠也無止無休!


  你是不是天天能安穩的吃一頓飯!


  你是不是每一個夜晚都能睡一個好覺!


  ……。


  活著忙,一直忙到病了、死了方休。


  我發覺,人生瑣碎的雜事太多,忙才是正常,不忙才是不正常。人們已成了狂亂的動物,這個世界,太多的欲求,心中想這,又想那。


  「時間太少!」大家都這麼說。


  佛陀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阿彌陀佛說:「一心不亂,往生佛國!」


  我們行者是講「心」的,當然你不能光講「心」,而把日常生活全割捨了,班也不上,生意也不做,家事全不清洗,瑣事全不理。我的意思是說,要懂得輕重緩急,該割捨的要割捨,不能什麼都要,什麼都要,拼命消耗人們的精力,反而什麼都做不好的。


  現代人──「心力分散」、「心猿意馬」。


  我們行者──「制心一處」。


  我們每一天,要修法一回,就是要你的心不要太浮動,不要懈怠修行,不要昏昏沉沉,要清醒一下子,保持著心靈的平靜,體會一下「制心一處」。


  實在太忙,太疲憊,念十分鐘佛,念十分鐘的咒吧!


  想一想,這世間一切物欲,四面八方而來,但,有什麼才能真正永遠的擁有?


  要知割捨啊!


  「制心一處」,才是清醒的人啊!  


盧勝彥文集第164冊《一日一小語》制心一處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庸俗地獄

  欣逢一年一度的地獄新年,在這一天裡,從「寒冰地獄」、「號叫地獄」……到「阿鼻地獄」等千百座大小地獄中的亡魂,都可穿上新衣來到閻王殿前申訴,藉此縮短刑期,早日投胎到陽間。所以這一天又稱為「冤屈平反日」,大鬼小鬼為了等待這一天的來臨,興奮得用牙齒咬鐵鍊,高興得睡不著覺。


  「我佛慈悲,又到了令人期待的日子……」閻王一上朝,便看見座下密密麻麻的「鬼頭鬼腦」晃動,連忙掏出手帕擦汗:「各位有何冤情,即刻奏上,本王一定秉公處理!」


  小鬼搶先舉手發言:「報告大王,我雖然不務正業,但對人類也有功勞,應該從輕發落!」


  「你有什麼功勞?」閻王問。


  「我經常幫人免費搬家!」閻王呸的一聲。


  換縱火犯發言:「我對人類也有貢獻,我用火焰清洗街道、整頓市容。」


  「簡直胡說八道,下一個!」閻王大聲怒斥。


  輪到黑道大哥發言:「我替財寶尋找新主人,提供警察升官嘉獎的機會,我幫富翁抽脂減肥!」


  「而我的貢獻,就是喚醒沈睡的世人……」炸彈暴徒說。


  「我提醒人們要買保險,重新享受在地球表面旅行的樂趣!」劫機犯說。


  從黃種人、白人、黑人、總統、律師、股票大亨到販夫走卒,三百六十行的冤鬼都陸續發言,最後輪到一個鬼魂發言:


  「我一輩子沒做過好事也沒做過壞事,不,正確的說法,我好像什麼事情也沒做過;雖然窮卻也餓不死,不快樂也不悲傷,不忙碌卻整天閒不下來……我實在太平凡了,平凡得地球上沒有任何人記得我就死掉了,墬入“庸俗地獄”受苦。唉呀大王,我……我實在是滿腹委屈啊!」


  閻王聽了深表同情,眼光來回巡視大殿做了宣布:


  「今天大家鬼話連篇,聽來聽去,只有“平凡鬼”最有道理,他讓天下的母親不會失業,讓太陽與河流正常上下班,與任何人站在一起,對方的優點立刻突顯出來,他對人類的貢獻非凡!本王宣布縮短他的刑期一千年,讓他早日投胎做人!」


  從此以後,「庸俗地獄」消失了,陽間卻越來越多平凡人,但是平凡的日子過久了,他們又開始迷惘,滿腹牢騷、抱怨平凡是多麼單調無聊……


※ ※ ※


  現今世人,不知人生的價值,很多人都希望清閒,無事最好。其生也愚,其死也蠢,渾渾噩噩了結一生,迷迷糊糊不知所終,最後含著悲恨,痛苦於地獄苦海中,實是人生一大憾事。


  人生之貴,就在於本身是否有被利用的能力,只要一己之能力可以備受運用,那麼人生的價值就有了。一個人若是日日無所事事,縱然一生悠閒,卻毫無值得貢獻之處,既無善的結緣,更無能力的展現,則必永無真實福氣,壽命終了,無德支撐,只能淪落惡趣而無法出離,不是枉費生有人身嗎?


  因此,希望眾生皆能了悟此理,勿一迷再迷,盡情發揮長才,造福人群,廣積福德,方為真利益。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如何是定慧

  王維出生在一個佛學世家,他的母親師事神秀大師的弟子普寂禪師三十余年,所以,他自幼就學習參禪打坐,並在誦讀《維摩詰經》時豁然有醒,從此將自己的名字改成「維」,字「「摩結」。他的名與字合起來,就是佛經所記載的最神奇的居士--維摩結。


  禪的修行,使得王維穎悟異常,年僅二十歲就高中了進士。仕途得意,並沒有削弱他的向佛之心,每日退朝久后,他獨自焚香靜坐,以修禪誦經為事。


  妻子亡故之后,他不在續弦,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世的煩惱。可以說,他是身在家而心已經出了家,與那些住山修行的禪師相比,他只是沒有落發而已。


  唐開元二十八年,王維與六祖慧能的弟子--神會相遇了。王維問他,怎樣禪修才能得到解脫?


  神會說:「眾生的心本來就是清淨的,若是再起心動念刻意去修行,即是在清淨心中增添妄念,就無法得到解脫了。」


  心有靈犀一點通,王維恍然大悟了:自心本淨,妄想不生,即得解脫。


  然而,王維畢竟深受北宗漸修思想的影響,想了想,又問:「如何是定慧?」


  定,即是禪定;慧,就是智慧。對於佛法說來,禪定與智慧,如同飛鳥的兩翼,缺一不可。傳統佛學理論認為,先修禪定,由禪定而生智慧,由智慧而得解脫。而以慧能的頓悟理論為代表的南宗,主張定慧一體,沒有先後之別。即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持,定慧不二。


  神會最後總結說:「自心清淨,湛然常寂,有無數的妙用。這就是定慧等學。」


※ ※ ※


  定慧是佛門第一步,明白此兩字之真諦,纔懂得如何去學佛。何謂定?定就是襌定,襌定是事之體,以人而言,定就是本體,可亦說作本人之身體。但身體人人有,何以叫得做定?人體能在六根涉境中而不隨緣,始得謂之定。


  何謂「六根涉境不隨緣」呢?人到底是人,在未成正果之前,頗難說得六根清淨,所以時時有涉境之時,但雖涉境,萬不可隨緣。思念已經不對,如果再隨緣實行,就完全不入襌定。要時時用襌理去掣定你的思維,管束住你的行動,方能入定。任何邪魔引誘,任何邪說譭謗,亦不變其旨,不攺其宗,不忘其點傳之師,是謂之定。


  慧呢?是智慧。屬於用,是給體之用。何謂慧?「心體俱空,一切鑑照」謂之慧。


  定慧不是二體,等於一而二,二而一。慧為定用,定為慧行。不是二體,即定時,慧在定,即慧時,定在慧。


  譬如琉璃燈,定就是體,等於一個玻璃杯,慧就是火光,人心就是燈草。無燈草則無光,所以說慧為定用,從表面看,火光與琉璃燈,似是二體,其實有相連相因之關係,由此說明,便知定慧之形成,如不攝其心,即心不入定,心不入定,如明鏡蒙塵,怎能鑑照一切?連自已污點如何,亦不得見。故得總訣,就是「不入定,慧不生」。


  以上是佛第一步,第二步就要加多一個戒字。何謂戒?防非止惡謂之戒,未做之壞事謂之非,即做之壞事謂之惡。


雨華集-定慧戒

噉肉之欲

本堂 千手如是觀音菩薩 降


詩句:觀人嗜肉貪欲心,鹹謂理所成俗性,

   恣意戕殺廣積業,必愆誅亟惡報盡。


聖示:上天可歎世人噉肉嗜酒,不知貪著欲妄逐其漸重,然而世人肆虐屠戕毒害生物,到處可所見聞,甚有設陷阱布搜捉取,大而牛羊犬豬,小而蝦蟹魚鼈,無時不令饞食,卻鹹視理當之宜,孰不知生物皆有權苟存,然而世人可明了,哀哀父母,生吾劬勞之深意。倘若依賴貪婪口腹之欲而妄造斫殺或獨劫濫殺,故命終之時定將有禽魂前至索報之,且殁後亦墮落無間地獄受百千萬業之果報刑,在此希願世人應盡早斷除葷腥之欲念,方可斷惡運之牽絆。


菩薩曰:今日欲出訪著鸾聖書,賢生可有備妥之心緒,速隨本座而徑登蓮台。(菩薩即口念真言,立即將慈筆元神調出)


慈筆曰:弟子參見千手如是觀音菩薩蓮駕!


菩薩曰:賢生勿再磨蹭時辰,速與本座登坐蓮台,將出遊采集本書之實證。


慈筆曰:是的!弟子遵命!(二人即一前一後步履至天台上,眼簾即現一朵盛開豔麗大花瓣之蓮台)


菩薩曰:賢生隨本座足登。


慈筆曰:是!沒想到這蓮台金色鮮明,且蓮藕心蕊中有綻放五彩缤紛之彩光,真是美不勝收,戀動绮心啊!



菩薩曰:呵!呵!賢生何時成爲一位抒情中人!(待二位登足坐穩,蓮台即緩升而飛馳)


慈筆曰:恩師可別取笑弟子喔!弟子哪是什麽【抒情中人】,恐怕不被冠稱【鄉下土包子】就覺得慶幸啰!


菩薩曰:賢生近來敝堂精修【大乘法門經典】,汝可有開悟【十二因緣法之意】?


慈筆曰:回恩師!弟子雖帶領衆鸾徒常修【大乘聖法】,但想說若是能有朝一日,將此法宣說讓大家了解法要,日後說不定可避免更多一些災厄劫難!


菩薩曰:嗯!賢生有如此褒忠釋義且願心憫度弘願,故上天定當詳實庇佑,助汝羲法佛性堅定,且廣布流傳之妙聖殊法,希賢生勿枉皇母懿心慈恩,持續普及此部【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之典籍。


慈筆曰:是的!既然此部經典之殊勝,相信應該可以傳百千世,對了!請示恩師方才在堂中有開訓世人枉造殺業之因果論述,不知是否與今日著鸾之采證攸關?


菩薩曰:然也!


慈筆曰:那弟子有一疑問可否先請示呢?(此時蓮台緩慢飛馳,且幾乎停滯新竹市淩空處)


菩薩曰:賢生有何疑慮,盡可發問!


慈筆曰:是!其實食肉之人,經常謬說吃素很不方便或經常認爲吃素營養不均衡,故而吃肉之人雖有經常食肉,但偶爾也會食蔬菜,如此是否觀念正確呢?


菩薩曰:其世人自恒古而來,即雖不是靠殺業而迄,但農工業中,依有諸多偏頗之觀念而締造殺生,此可分爲三法而闡:


其一、人與人之互相殘殺,多半爲了法律之抵償或爲了戰鬥而自衛,此爲凶暴之殺,故世人認定此爲違反法規常理。


其二、乃世人戕殘禽獸之殺,卻視爲理所當然且祭饞口腹之貪欲,故而世人習惡爲常態。


其三、乃禽獸殺人而殘暴食噉之,稱爲駭怪而見殺。


以上三種世人只畏懼被殘害毒殺,孰不知所有衆生皆爲物命之,故在形體上有大小截然不同,亦然即有畏懼被弒時之心念,然而世人不論于生胎、壽辰、婚宴、入居或先人亡殁等,凡類皆有斫殺,卻孰欲求命或運程祈望可扭轉,孰不願忏思自身之惡習欲,方認爲上天不憐憫人類,如此那些諸衆牛羊犬豬、魚蝦蟹龞、蚊蠅蝼蟻、濕蚤等,何嘗未祈禱求命或轉運呢?


慈筆曰:是!恩師所開示,弟子明白,然而每當有很多信衆來本堂祈求運程或事業或財祿等,可說非常虔誠,然而卻不知廣造惡業,堆積如須彌山之高,有時不但無法解厄,反而再度造下更多兩舌惡口,所以世人不但無法福祿俱全,日後更有可能墜入地獄受果報。


菩薩曰:就如聖賢所雲:【仁列五常首、慈居萬德先】,此乃做人必備應有之條件。今日本座將攜汝至一處訪遊衆禽魂之心聲。(此刻,蓮台臆測菩薩之指令,即刻降于新竹某一間餐廳前)


慈筆曰:咦!這是弟子以前經常路過之餐廳嘛!也是在新竹小有名氣的餐館。


菩薩曰:賢生切不可道出店名,方能固守道德觀,汝可先下蓮台吧!(蓮台已停置餐廳之前方行道路旁處)


菩薩曰:吾等可大方徑入吧!


慈筆曰:恩師,不行啦!這地方汙濁腥味如此熏重,深怕恩師染著穢氣在身,弟子會過意不去,畢竟恩師是菩薩仙氣,何必染著汙濁穢氣呢?


菩薩曰:賢生無須驚懼,吾等不致受汙濁穢氣所染,且盡管入境內采證,方可明了真相之!(這是菩薩即走上前入至門坎處,慈筆即萎縮緩慢而行)


慈筆曰:沒想到弟子曾經來過的地方,竟是今日受訪之處。(此時慈筆喃喃自語且蹑手蹑腳邊走邊看)


菩薩曰:嗯!賢生快進來入內。(這時門坎兩旁早已有服務生各站侍兩邊排)


衆服務生:歡迎光臨!


慈筆曰:餵!唉!你們怎麽都可以看得見我呢?


菩薩曰:賢生胡塗了!汝已是靈體之軀,何來有色身之相呢?


慈筆曰:那爲何他們見到我踏入要喊【歡迎光臨】呢?而且並無他人現身啊?


菩薩曰:呵!呵!賢生會錯意了,此乃貴餐廳之政策!


慈筆曰:啊!難道是……


菩薩曰:汝細聽即可明了!


服務生領班:各位在喊【歡迎光臨】時要把精神拿出來,而且聲音要洪亮一致!再重新練習五次!才可以解散。


服務生群:歡迎光臨!


慈筆曰:喔;原來如此!那已經開始陸續有很多賓客上門啰。


菩薩曰:賢生隨本座先至廚房觀看。


慈筆曰:是!恩師爲何您不曾來過,竟然可明了此環境,而且這裏的環境非常古色古香,入至櫃台進入廂房外,即有見一處大型魚池,而且水池裝飾燈光非常古典雅美,不知來了這麽多人是否今日有人舉辦喜宴?


菩薩曰:吾不須來此亦然可一目了然得知貴地,汝可細心觀證之。(二人即經櫃台入右側走廊往廚房去處)


慈筆曰:嘩!廚房極大且有諸多廚師進進出出,忙裏忙外,而且有二位正在掌廚,其余人等正在切菜或洗菜或准備餐盤等,非常混亂。


菩薩曰:賢生難道未見還有其它不同之處?


慈筆曰:嗯!沒有啊!只有雜亂不齊之餐具擺放多處而已而且有很多草蝦在水槽蹦跳著。(此時,菩薩將輕便舉起右掌遮蔽慈筆眼前之鏡頭亦又瞬間擺下)


菩薩曰:賢生再看清楚,方可明了有何不同之處?(慈筆即搓揉眼睛後,即眼簾眸一亮,竟有諸多靈體遊魂飄來飛去)


慈筆曰:嘩!好…好恐怖喔!怎麽有如此多魚魂飄來飛去,而且有蝦子千萬只的靈體遊來蹦跳的,亦有更多龍蝦及章魚及各式各樣的魚類及蛤蜊浮遊在半空中,幾乎整間廚房彌漫著瘴氣毒煙更是氤氲中。


菩薩曰:此乃衆生之靈體受到戕殺宰割後,畸戀自身之肉軀,而尚未趨離之!


慈筆曰:可是牠們之肉軀應該不在此處了吧!而且應該早就被人吃下肚子,葬于【五髒廟】啰!


菩薩曰:言雖如此!但衆生依舊薦存三毒之心念,其一爲己身之命受殘而伺機欲望複仇。其二甚眷畸戀自身之肉軀被人類貪饞而眷顧迷惘心,不知何去何從,故只可停留本處,待見時機轉報或可找交替身!


慈筆曰:那牠們會牽纏來此之客人嗎?


菩薩曰:然也!凡來此地之人絕非聖賢者,故而適逢氣度微弱或運程較低之人,將有尾隨回至此人之住宅,輕者幹擾運程、工作、財運皆諸不順遂,重者恐締造車關災厄或病菌入體,導致癌症或不知名之並發症等。


慈筆曰:喔!那難道世間之住世仙神不會阻止嗎?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類?


菩薩曰:賢生!可得知並非人間仙神不予制止相助,而是此乃冤親相報之夙業孽債,倘若仙神任意相助,須此人尚有大福報資糧,方可護鼎相助,倘若已無福資者,仙神絕不輕易相助抵觸,惟恐亦會被革除仙籍且即打入六道輪回之果報,故而古諺語:【菩薩畏因,衆生畏果】此之道理。


慈筆曰:唉!天理循環,本有道理,世人絕非無緣無故衰運或生病,所以衆神佛才屢屢降世勸化之!希望世人勿再造彌天大惡之罪孽。


菩薩曰:嗯!其三毒之心念亦非乃世人之專利,其萬物衆生皆是如此,欲斷三毒之心,其應先願心看破放下諸種塵緣惡因,方可有機緣扭轉六道輪回之運程。今日因時辰之屆限,吾等先回程,下回即再造訪之!


慈筆曰:恩師句句勸化普念衆生之疾苦,且願心渡化更多衆生,值得弟子們永遠學習之榜樣。


菩薩曰:賢生應將上天所賦予之殊法智慧多發揮于各處,且普及渡化迷惘陷障之衆生,以不致災厄頻臨。可!汝速上蓮台坐穩回程。


慈筆曰:是!弟子牢記在心、現在已坐穩了!


菩薩曰:世人噉肉之欲時,若多思維誰無父母親眷骨肉,何故傷及殘害禽畜之肉身,而導致鳥驚離群而奔飛四處,禽畜畏懼而離走躲藏,試想若世人被追殺之時所際遇如此暴殘,可有何心境!璧慈佛堂已到;賢生元神投體。可!吾回之!


三毒之害因果論證-第五回 訪證人間貪婪下之禽獸魂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迷魔之種種

蓮生/文


  天地之間,迷魔處處有,筆者讀書,偶得西江月四首:


  天帝喪身因酒毒,江邊李白損其軀;
  勸君休飲無情水,醉後叫人心意迷。


  尾生橋下水涓涓,吳國西施事可憐;
  貪戀花枝終有禍,好緣翻來是惡緣。


  有財有勢是英雄,命若無時枉用功;
  昔日石崇因富死,銅山不助鄧通窮。


  霸王自刎在烏江,有志周瑜命不長;
  多少陣前雄猛將,皆因爭氣一身亡。


  「平帝」是西漢平帝(劉衍),因貪酒,是被王莽用毒酒毒死。而「尾生」,傳說與一位美女相約橋下相會,水上漲,尾生不願失信,因而溺死,有京戲,「藍橋會」就是演這故事。霸王就是楚霸王項羽也。


  原來這四首詩,是勸人勿為「酒、色、財、氣」所迷。這四樣東西,本是無情物,若心一動,身心被魔所附,至死不悟。


  我有兩位學生,一位叫陳秉飛,一位叫寥睡輕,此兩人是被酒迷的代表,兩人都善飲,但善飲也會醉。每回一醉,便醜態百出,有時出拳頭,翻桌掀椅,有時高叫高歌,粗話穢語全部出籠。另有一位姓張,目前住療養院,酒精中毒語無倫次,迷酒的人,速醒醒。


  我有兩位學生,一位叫林沖人,一位叫阮秀全,此二位正是迷色的代表。要知道消遣色情,凡心不淨,是「退道之心」。慾火是燒身火焰,色是割肉的鋼刀。有了色心,迷魔就來相就,或變化美女之相,或入心魔,「色、聲、香、味、觸、法」全部走調。此色之迷魔,最難自制。修道人須要一心修道絕凡塵,那些迷魔自然會退散而去,若毫光現出,眾魔也不敢來觸身。


  再說財多如石崇,也因財多取禍,鄧通空有錢山,也不能救其餓死。所以金錢有時是無益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才不會出了差錯。我有兩位學生,一叫李連良,一叫林宏傲,此兩位正是迷財勢的代表,要知道金錢雖好,也能損情懷,若以金錢來布施,是財施,尚有功行。若財富在身,不能善用,於修道本身卻無什麼益處。


  又說「氣」之一字,修道人自然更珍重,混沌初開的天地,氣便運行在大小周天,元氣之乘,萬物才動,人秉真氣,才能活命。修道者修的是正氣真氣,不是瞋怒含逆之氣也。記得更不要「大爭閒氣」。我的學生中也有兩位喜爭閒氣的代表,一位叫王利單,一位叫莊名足。動不動壯膽就要打人,雖有英雄氣概,但非修道人之真如本性也。


  我奉勸諸君:


  飲酒不醉最為高,
  好色不亂是英豪;
  無義之財君莫取,
  忍氣饒人禍自消。


  我知道,迷魔是乘人之心一動,便附了過來,一入迷,就永遠不悟,雖仁人君子去勸,也不易回頭的。我啟靈眼,所見的迷魔,是這樣的,有一個很大很大的頭,有很多手多足,全生在頭的四周,手足皆長有毛勾,可以緊緊的勾住人身,使人掙扎不掉。


  萬事萬物,皆有「迷魔」存在,不單指「酒、色、財、氣」才有,連宗教亦有迷魔存在,有很多人修道,走入邪道,迷魔上身,便入了魔。例如筆者所書前文的一位少女亦是如此。筆者也曾看見一虔誠的基督徒,因日夜迫切的祈禱而入了魔境,大街上高唱聖歌,逢人便罵人有罪,自稱耶蘇借體說話,跑上講台搶走牧師的麥克風,大吼大叫。


  我認為凡是任何事,都要保持頭腦的清晰,用理智去分辨是佛是魔。正邪由來從心辨,不可一味入迷,而無止無休。像打麻將一樣,明知不好,但常常找理由來自我解嘲和解脫罪名。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要努力的去研究,但卻要保持清晰的分析力,不可迷而不悟。


  對於「酒、色、財、氣」不迷的人,萬不得一。而魔更會利用此四個字,來迷倒天下眾生。魔的厲害,任你使盡千般大力,也自動彈不得,有人雖喜好修道,但這四魔不除,修道永遠不會有成就的。


盧勝彥文集第44冊《伏魔平妖傳》迷魔之種種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時光盒子

  在西方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孩,十分不喜歡父母常叫他做家務,也討厭老師要他上課讀書;每天都不情願地去上課,到下午一、兩點便等著回家。


  有一天,這個小孩走到森林裡面,他見遍地綠草野花,非常舒服,於是躺下來休息。忽然,一位美麗的仙女出現,對他說:「小寶,我這邊有一件非常奇妙的禮物想送給你。」


  小寶興奮地問:「是什麼東西呀?」


  仙女拿出一個圓形的銀盒,答道:「這是一個奇妙的寶盒。」


  銀盒看起來很漂亮,小寶覺得很好玩,便問:「它有什麼用處呢?」


  它可神奇了!這裡面有一條金絲代表時間,當你覺得不快樂時,只要把金絲抽一下,不快樂的時光便會立即溜走。不過,你不能把金絲再拉回去,如果你這樣做,便會死去;當你把金絲全部抽完,你也會死去。此外,你千萬不能給其他人看見這寶物,否則你也會死去。」


  小寶高興極了。「非常謝謝你,我會好好保管使用它的!」說完便從仙女手中接過銀盒金絲,小心翼翼地收入懷裡。


   他害怕給別人看見,但又懷疑這個寶物是否真那麼神奇,心裡迫不急待要試用它。


  第二天下午,小寶已經想要回家了,可是老師仍然說個不停,看情況可能起碼要多留一小時左右。小寶覺的無聊極了,於是偷偷地伸手入懷裡,輕輕地抽出一小段金絲。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老師突然叫他們收拾書本,可以下課回家了。小寶非常高興,第一個衝出課堂,一蹦一跳地回家玩耍去。


  從那天開始,每當小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都會把金絲輕輕一抽,不愉快的事便會在一剎那間消失。


  一天,小寶忽然想:「為什麼我要到學校上課啊?我想立即長大,像其他大人一樣去工作賺錢。」


  於是小寶把金絲抽出比平時要長的一段,小寶立即變成了年輕力壯的人。他到一間工廠去做木工,有了收入,更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了。小寶有一個女朋友,這時也和小寶一樣長大了。兩人非常親近,生活十分快樂。


  不幸地,他們的國家和別國開戰,小寶被徵召去當兵。他非常害怕會戰死沙場。「戰爭是多麼的冷酷無情啊!咦──我可以用我的寶貝來使戰爭結束。」於是小寶又把金絲抽出長長的一段。


  一下子,一群好戰的軍人被打垮了,至於那些在戰事中贏了的,此時都已經年老了。


  小寶沒有受任何傷,愉快地回到家中。


  他的女朋友一直在等他,見他平安回來非常高興。那一天,小寶向女朋友求婚,卻被她一口拒絕了。


  女朋友說:「我們要多等一年,因為我需要時間來學習如何照顧家庭。」


  小寶沒有法子,只好落漠地回到家裡。想起了自己的銀盒,便又抽出長長的一段金絲。一年一晃便過去了,他順利地和女友步入教堂。


  就在眾人歡呼鼓掌的一刻,小寶忽然發覺自己的母親老態漸露。他心裡有一絲的難過,但很快就被歡樂的氣氛沖淡了。


  一年之後,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但不久就生病,無法入睡。小寶見兒子如此痛苦,愛子心切,又把銀盒內的金絲輕輕一抽,兒子馬上康復了。後來夫婦兩又再添了四個兒子。


  每當兒子患病時,小寶都會把金絲抽出一點點,孩子便都馬上復原,患病的痛苦和壓力便馬上消失。


  後來小寶突發奇想:「如果我的兒子能快點長大成人的話,不是很好嗎?這樣它們便可以分擔我的工作了。」隨即又把金絲抽出長長的一段,他的兒子都長大成人,可以幫忙小寶的工作。


  正當小寶滿意於自己的傑作時,他忽然注意到妻子蒼老了許多,母親更是老態龍鍾。此時,他告戒自己,不可動不動就使用金絲,否則時光立刻消失不能倒流的。


  有一天他的妻子生病了,十分痛苦。小寶想再把金絲抽出一點,卻擔心自己會因金絲被全部抽出而死去。


  小寶猶豫著,但他實在不忍心看妻子受苦,最終還是小心地把金絲抽出了一點,他的妻子便康復了,但小寶的母親卻更加衰老了。


  不久之後,小寶的母親因為年老體弱,得了重病,小寶想起了自己的金絲,心想抽出一段,母親便可以像妻子和兒子一樣復原過來。可是當他用手一抽,母親便把眼睛閉上,永遠不再張開了。


  母親的逝世給小寶的衝擊很大,他非常地困擾和痛苦。「為什麼生命是如此的短促、冷酷、無情?我的母親一下子就離我而去,妻子也一天比一天衰老!」


  他想要靜下來,於是返回從前那個森林,發現一切景致和初次來訪時機乎是一模一樣。不過小寶現在也年老力衰,沒走多久便已覺得疲倦,於是坐下來休息,不一會就睡著了。


  就在這個時後,那位送他銀盒金絲的仙女突然出現,她問小寶:「這個法寶是不是很好用呢?」


  小寶回答:「妳還說它好用!它把我害慘了。」


  仙女不高興的說:「妳這個不知感恩的人,我給你天下最好的禮物,你卻一點也不欣賞它、珍惜它!」


  小寶說:「我的母親死了,妻子也衰老了。妳還說不是在害我!」


  仙女見小寶一臉的痛苦,怒氣漸消,道:「我想這樣好了,你把銀盒金絲還給我, 我答應你幫你完成一個心願,好不好?」


  小寶毫不猶豫地說:「好!我希望能回到最初第一次遇見妳的時候。銀盒金絲我不要了。」


  仙女點頭微笑著,把銀盒金絲收回來。


  此時小寶突然聽見母親的聲音:「小寶,你還不快起來,你的女朋友在外面等你一起去上學呢!」


  小寶睜開眼,發現自己正睡在自己的床上,「原來是一場惡夢!怎麼感覺這麼真實!不過,幸好是夢。我以後一定要好好珍惜生命時光,我不要因痛苦,就把生命時光拋棄!」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人生最快樂的事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五位國王,雖國界相近,但不相互攻打討伐,常互相友好往來,彼此都是好友。


  其中最年長的國王,叫普安王,跟隨釋迦牟尼佛修習菩薩行,其他四個年紀較小的國王,則常習邪行。普安王憐愍四小王,想要度他們。


  一天,普安王請四小王上殿,共相娛樂,連續七日七夜。七日後,四小王一起對大王說:「我們還有很多國事要處理,請允許我們先告辭了。」大王就派人備好車馬,和群臣大眾一起給四小王送行。


  半途中,普安王為了度四小王,說:「請各自說一下你們人生的願望和認為最快樂的事是什麼?」


  一王說:「我希望能在陽春三月,樹木蔥綠鮮花滿枝的時候,在田野上游玩娛樂。」


  另一王說:「我希望能夠常作國王,好鞍寶馬服飾端嚴,樓閣殿堂明亮輝煌,臣民圍繞左右,鐘鼓齊鳴,出入之時路人都傾心瞻仰。」


  另一王說:「我的願望不一樣。我希望有好妻子好兒子,都端正無雙,我們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第四小王說:「我的願望也不一樣。我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兒女,一起享受錦衣美食,聆聽美樂,共相娛樂。」


  四小王說完各自的願望後,都詢問大王:「您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普安王回答:「我先說一下你們的願望,再說我自己的吧。你們一個人說在陽春三月,樹木蔥綠鮮花滿枝的時候,游戲原野;可是秋天來了樹木鮮花都會凋零落敗,所以不是長久之樂。」


  「另一個人說希望常作國王很威風;自古以來的帝王,雖然很神氣很快樂,但是當福德耗盡的時候,國家之間互相征戰討伐,瞬間國破人亡,所以這個不是長久之樂。」


  「另一個人說希望有好妻子好兒子,共享天倫之樂;可是一旦妻子兒子生了病就難免憂愁萬分,所以不是長久之樂。」


  「另一個人說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小孩,一起享受錦衣美食,聆聽美樂,共相娛樂;可是哪天出了事,被關進牢獄,無人救護就悲慘了,所以不是長久之樂。」


  四小王於是問道:「那麼大王的願望是什麼呢?」


  大王答道:「我的願望是不生不死、不苦不惱、不饑不渴、不寒不熱,生死自在。」


  四小王問:「這樣的快樂在哪裡?您應該是有明師指點吧!」


  大王回答:「我老師的尊號是‘佛’,他就在附近的祇園精捨。」


  四小國王聽了很歡喜,一起隨著普安王來到佛陀處,頂禮世尊後退坐一旁。聽世尊為宣說苦的真谛。


  佛陀就給他們詳細解說,人生在世要經歷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憂悲惱苦八苦。


  五位國王,聆聽佛陀慈悲宣說人生八苦的真谛,心開意解,即證得初果須陀洹,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四小王隨即棄捨王位,將國政托付給弟弟,都出家學佛修行,每日精進不已。


※ ※ ※


  末法時期,亂象橫生,能在這亂世之際有普化道場,明燈指路,可說是世人福音。  


  修行人能進聖門,聞法接觸,是俱備了種種善因緣,當應懂得珍惜才是。而進入聖門修行,理要明白,進聖門到底為了誰,亦為了什麼修行,如果不能了悟,那只不過是結善因緣。  


  要知一般人皆對快樂的定義,截然在身心的感受,但是這種感受並非實意,一剎那就消逝無影無蹤,那什麼才是永恒的快樂。唯是在修行當中了悟解脫,不受一塵所染,不受諸相所惑,清靜自在,這個才是真正的快樂。再言進入聖門修行,乃是學習諸佛菩薩大悲大願,因而應念念眾生,一心一念都繫在眾生,將身心付之眾生,這種慈悲大願,才是大無量光、大無量海。  


  快樂是要建築在每一眾生身上,修行能達到如此,如是佛菩薩啊!


慈聖雜誌129期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一百元拍賣會

  有一家禮品店要結束營業,店主決定將店內的禮品以拍賣的方式處理。因為店內都是高級禮品,一般人平時買不起,這是一次撿便宜的好機會,所以拍賣時吸引了大批的人潮。


  拍賣進行中,每次都是一位婦人先喊價,且每次都是一百元,但隨後都被以五、六百元,或者上千元買走了。中場休息時,有人問她為什麼每次都出一百元,不出高一些的價錢時,婦人說她想送兒子生日禮物,可是她身上只有一百元而已。


  幾分鐘後,拍賣會又開始了,婦人還是出相同的價錢,然後又一次次地被以較高的價錢買走。漸漸地,人們都注意到這位每次都先出價的婦人了。


  最後店主拿出一個最好也是最後的一個禮品,作為拍賣會的壓軸。


  開始喊價時,圍觀群眾面面相覷、鴉雀無聲,直到那位婦人怯生生地出價一百元後,現場還是靜悄悄的。店主喊了三次都沒有人出價,於是將這份壓軸禮品賣給婦人。此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 ※ ※


  悲憫之心,乃人慈之所在,亦即是人人均有惻隱之心之謂也,也因有此惻隱悲憫之心,才會有仁心之滋生也。


  世人往往有時失去了此種之心念,而造成了狠戾之心,亦因缺乏此種悲憫之心而橫逆行事,造成社會種種不安、不良之現象,甚為可怕!如能將心比心(即是悲憫心常存於心中),就不會有所強圖不軌之意念,也不會有傷害無辜而利己之情況,故而悲憫之心懷,是和祥社會之主要依據,能不知乎!


  悲憫之心懷,當然亦得多加鍊修,才能純熟,不受腐壞,而導致心地的乖惡,亦得常加於歷鍊存懷,才會常行仁道,利益於社會,造成社會之和諧。人因有悲憫之慈懷,才會使得人與人相互的照顧、相互的疼惜、相互的和睦,沒有任何之隔閡、沒有任何之芥蒂、沒有任何之仇視,這才是安和社會最根本的路途。盼能時懷憫悲,仁心時現,那就是上等有功之人也。勉行之!


心志歸向-第十六章 悲憫的心懷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順應自然的心

蓮生/文


  曾經有一個想學佛的人,到我這裡來,問我一個問題:「請問盧師尊,你學佛之後,得到什麼?」


  我答:


  一、我必然會生病,無法避免。


  二、我必然會老,無法逃避。


  三、我必然會死,無法長生。


  四、至親的人,如兒子女兒,將會不能永遠相聚。


  五、我的業障,全要自己承受,沒有代受的人。


  那人見我如此回答,尷尬的笑了笑:


  「這是每一個人都一樣的,何必學了佛,才會知道呢?」


  我答:「這些雖然是自然的道理,但,很少人能看透,人人都為了這些而掙扎,都希望逃避。」


  那人想了想,覺得有些道理,又問:「既然如此,無法逃避,修學佛法,又有何益?」


  我答:


  一、雖然生病,但,信心不喪失。


  二、雖然老,但,很慈祥,不昏聵。


  三、雖然死,臨終心不顛倒。


  四、至親的人雖不在身旁,也為他們祝福,身心快樂。


  五、不管順逆的環境,都能自在的清除業障。


  那人一聽,就皈依了。


  我說: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活到了一百歲,也不一定能看清楚,看透生、老、病、死的實相。我學佛,只是去覺察生、老、病、死、苦,然後去順應。」


《清風小語》順應自然的心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讓奇蹟降臨

  有一天下午,我跟一個朋友到郊區散步。


  突然,有一個穿著破爛的老人靠了過來,手中提著一袋袋青菜推銷,那些青菜的外相很差,菜葉脫水枯黃,上面還有一個個蟲咬的小洞。


  但朋友二話不說,一口氣買了三袋。


  老人還很不好意思地解釋:「這菜是我自己種的。前陣子下大雨,菜都泡爛了,樣子不好看,真抱歉。」


  老人離去後,我問朋友:「你回家真的會吃這些菜嗎?」


  他想也不想地說:「不會,這些菜已經不能吃了。」


  「那你為什麼要買?」


  「因為那些菜不可能有人買。如果我也不買,那個老人恐怕就沒有收入了。」


  朋友的善行讓我十分佩服,所以我追上老人,也跟他買了一些菜。


  那老人非常高興地說:「我今天賣了一整天,只有你們肯買,真是謝謝你們。」


  幾把根本不能吃的青菜,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當我們陷於低潮的時候,都希望有奇蹟降臨在我們身上;但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是否願意去做那個創造奇蹟的人呢?


  有人認為這世界上沒有奇蹟,也有人老是盼望奇蹟降臨在自己身上。


  但我們是否曾經做過那個「製造奇蹟」的人?


  只要每個人都願意去做,微小的善行,其實也能凝聚出龐大的希望!


  「福」是來自一顆懂得布施的心。


  一、如果錢還寬裕,偷偷養幾個貧困山區的學生,你心裡一定會覺得舒坦。


  二、遇到夜裡擺地攤的尤其賣菜的,能買就多買一些,別還價,東西都不貴。家境哪怕好一點,誰會大冷天夜裡擺地攤;遇到學生出來勤工儉學的,特別是中學生、小姑娘,她賣什麼你就買點。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難,出來打工也需要勇氣的,鼓勵鼓勵她吧!


  三、撿到錢包就找找失主。如果你實在缺錢就把現金留下,打電話告訴失主說你在廁所裡撿到的。把信用卡、身份證、駕駛執照還給人家,一般別人也不會在乎錢了。把人家的地址記在你的筆記本上,以後發達了去找人家道個歉,把錢還給人家。


  四、遇到問路的,碰巧你又知道那個地址,就主動告訴一聲。別不好意思,沒有人笑話你。


  五、如果丟的垃圾裡有碎玻璃、大頭針、刀片等,請用膠帶把它們纏裹一下,並儘量多纏幾層。這樣就降低了保潔人員或者撿垃圾者被傷害的機率。他們大都是沒有醫保的弱勢群體,體貼體貼他們吧,好人會有好報的。


  六、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頭老太,能送回家就送回家,不能送回家的接上車、送到派出所也行。替老人或小孩打電話再走,反正你也不缺那兩個電話費。


  七、下雨的時候,遇到賣菜的、賣水果的小販,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買就全買,不能全買就買一份,反正吃什麼也是吃,買下來讓人早點回家。


  八、上車遇到老弱病人、孕婦,讓座的時候別大張旗鼓。站起來用身體擋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給需要的人,然後裝作就要下車走遠點。人太多實在走不遠,人家向你表示謝意的時候微笑一下。


  九、開車等紅燈,有人發各式各樣廣告傳單,記得搖下車窗順手拿一份吧!還有賣花的,能買就多買,頂著大太陽討生活賺取那微薄辛苦錢的確實不容易。就讓他們早發完、早賣完、早點回家去。


  十、有福報的人隨時隨地都可行善。


  十一、如果您的時間還寬裕,把這幾句話轉出去,網上會有很多人看。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春風冬陽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活潑守禮有秩序,循規蹈矩不呆板;

   勤勉自勵誦佛號,智慧善巧度化人。


聖示:娘見現代修子因嚴守身、口、意三業,不敢任意造惡。此原為好事一樁,但長期下來,除了約束自己,也用很多規矩去約束周圍的人。有些眾生因此對修行人有所誤解,覺得修行人過得很嚴肅、呆皮,每天吃青菜還面帶寒霜,令人難以親近。若勉強得和修行人在一起生活,又常被修行人嘮叨,一點也不得清淨。「嚴謹」是修行人對自己的要求,卻不能以「嚴肅」的態度對待眾生。和他人在一起,要讓人如沐春風,又如溫暖各陽,想多曬一會兒。娘今夜便以「春風冬陽」為題,與諸兒女共同參研之。


  「春風冬陽」


  明朝有位出家師父,年輕時縱情聲色。有一天,年輕人剛與朋友喝完酒走在回家的路上,剛好看到一位出家人剛托完缽準備回佛寺。出家人臉色祥和、面帶微笑,沒有急躁、沒有慍怒,在早晨的陽光照耀下,身上的袈裟似乎蒙上一圈金色的光芒。年輕人覺得出家人好美,令人不忍將眼珠轉開,連轉頭都是不必要的動作。


  一路上,出家人和周圍的群眾鞠躬點頭,口念「阿彌陀佛」,連跑跳的孩子也會停下來,跟著師父念「阿彌陀佛」,沒有一絲的勉強與笑鬧。路上的猫、狗、牛、羊經過,師父也為牠們恭念「阿彌陀佛」,祈禱牠們早日脫離畜牲道。師父走路輕柔,連腳下的螞蟻也不忍傷害;蚊、蠅靠近他,他也不揮走。他的出現令人著迷,大家都放下手邊的工作,欣賞師父的從容與優雅。


  酒醉的年輕人邁著顛顛斜斜的步伐往出家師父靠近,旁人聞到他身上的酒氣皆紛紛走避,出家師父不但不以為意,反而伸手攙扶,以免年輕人跌倒。年輕人雙眼迷濛盯著出家師父看,打量著師父有何神力,何以如此吸引眾生的目光。年輕人看著出家師父滿臉的皺紋,笑起來像個純真的孩子,當他開口念出佛號時,年輕人感覺自己似乎聽到寺院的大鐘「嗡嗡」作響,腦筋無法運轉,直到出家師父走遠了,他還是沒回過神。年輕人認為這場邂逅是因為酒醉神智不清,自己一臉的呆樣,所以讓人看了笑話。


  第二天,年輕人一早即在出家師父經過的路上等待,想看己己清醒時,師父會不會對自己有影響。親切的師父仍對每位眾生微笑念佛號,場景又和昨天一樣。年輕人故意擋住師父的去路,並伸手推了師父,只見師父被推後也不在意,微笑對著年輕人念完佛號,就繞過他的身旁走了,眾人原想看場好戲,不禁有些失望散場了。年輕人覺得出家師父一定是做表面工夫的人,在佛寺裡可能不像外面一般莊重。


  第三天,年輕人故意去佛寺參拜,還準備了豐盛的素齋,想看看師父如何反應。師父看到他,微笑念佛招呼後開始打掃佛寺、誦經、打坐,除了輕聲佛號,沒有其他的聲音。整個偌大的寺院沒有吵雜,不管年齡大小,數十位師父不用交談,每個人皆有自己的工作及功課,大家面容安詳,似乎在佛祖的座下修行,好似天堂一般。年輕人見師父表裡合一,似乎看不出什麼破綻,也覺得出家的生活挺有趣的。


  年輕人回家稟告父母想去佛寺住幾天,父母見他願遠離狐受狗友冷靜幾天,就很高興為他打包行李。這一去,年輕人就順順利利的住了下來,沒有任何不適應。到了第二年,在師父及父母的同意下,年輕人出家了,他看到修的「真、善、美」,找到解脫輪迴的方法,得到人間之淨土。


  娘以上述實例勸喻諸兒女,修行人是不會給人壓力,別人反而更喜歡靠近;修行人沒有滿腹經論,卻能用一句佛號震懾人心;修行人提升自己的身、心、靈,使眾生見賢思齊,願追逐修行者的腳步。


  「度化眾生」是一門「春風冬陽」的學問,急躁不得、勉強不得,若非眾生心服口服,否則仍會隨波逐流。願諸兒女多修少言,以修行豐富自己的氣質及內涵,讓眾生如沐冬陽與春風。可娘回。


本堂主度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 母娘今夜之慈訓,令人聞之動容。汝等常以為講經說法、召開法會……等活動能度化眾生,想不到修行人的一抹微笑、一句佛號,就能度化年輕人跟著出家修行。這樣的氣質絕非一蹴可及,一定得靠長期的反躬自省,才能悟得三味真火;看盡人世間的苦難與冷暖,才能顯露「真」、「善」、「美」之微笑,眾生看了只有喜悅、只有讚嘆。汝等應「學而時習之」,多要求自己身、口、意之精進,但對待眾生多些慈悲、多些寬容、多些體諒,減少他人對修行之壓力與恐懼,相信度化他人即可不著痕跡,水到渠成。可,吾退。


全真月刊141期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快樂女神

  古希臘有一則優美而動人的神話,講的是一位少年英雄海格立斯,當他剛踏上青春門檻時,就有兩位美豔女子走近他。


  走在前面的第一位首先開口對他說:「請你跟我走,你將得到享樂和幸福。你將在那盛宴上,靜聽歌者的吟唱;你將永遠不缺乏晶瑩的美酒、柔軟的衣服以及愉快適體的床榻;你將得到戀愛的快樂,女郎亮晶晶的媚眼會溫柔地落在你身上,她們的歌聲會在群星熠熠閃耀的時候送你入睡。」


  海格立斯問:「妳叫什麼名字?」


  那女子答道:「我的真名叫做快樂,但是我的敵人叫我為惡德。」


  這時第二位女子趕上來說:「年輕人,我不想應允美好的事物來哄騙你,我只想告訴你實話。沒有勞作的辛苦,絕不能得到真善美的事物。假如你要享受地上的果實,你必須親手耕耘播種;假如你想得到朋的摯愛,你必須報之以友愛和真誠;假如你想得到人們的尊敬,你必須為他們分憂獻身!你跟我來,我將使你得到真正的幸福。我的名字叫美德。」


  海格立斯聽從了美德女神的呼喚,放棄了個人的享樂,踏上了出生入死的征途,以生命的奉獻獲得了幸福,也獲得了榮譽與不朽。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寒冰地獄之我見

蓮生/文


  在「三昧」中──


  竟然到了「寒冰地獄」,我以為「烈火地獄」才苦,或「車輪旋轉地獄」最苦,想不到「寒冰地獄」是大苦。


  我見一人赤身裸體坐在冰塊之上,其冷不是發抖而已,而是凄然全身顫抖,全身發僵而亡,血骨全凍到碎了,結成了塊,硬了,竟然死了。


  死而又活,卻是在冰山爬。


  見東方一山溫暖些,便爬向東,但一到目地,又變冰山。


  見南方一山溫暖些,便爬向南,但一到目地,又變冰山。


  見西方一山溫暖些,便爬向西,但一到目地,又變冰山。


  見北方一山溫暖些,便爬向北,但一到目地,又變冰山。


  上方飛雪而下。


  下方飛霜而上。


  六方均躲不得,便累死,便凍死,便苦死。


  我大駭。


  又見獄卒,拋衣給地獄中人,獄中人大喜,拚命穿衣,一件、二件、三件、四、五、六,甚至二十、三十、五十,連連穿衣也是冷,冷到衣物全成冰衣,也是死。


  我極大不忍。


  獄吏告訴我:「聖者蓮生,汝心不忍,但這些人,全是殺人不眨眼的強盜,只要被看上,便搶其衣服財物,不只如此,每天都殺人來吃,飲其血,啃其骨,便全部吃個精光,故其中陰身便落入赤身裸體的寒冰地獄,死多少回皆有個定數,一刻都不鬆懈,如其人心冷如寒冰也。」


  這一聽更是悚然。心想,人若是不修行,光是造業,又造殺人的重業,將來業重難逃了。


  寫一偈:


  冥間寒冰獄。


  拋衣不可度。


  我勸人忍辱。


  勿殺人發怒。


  冷心不可有。


  慈悲是正悟。


盧勝彥文集173冊《一夢一世界》寒冰地獄之我見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憐憫孤老送愛心

本院關聖帝君 登台


詩曰:年老體弱身不便。日薄西山無人憐。

   心起惻隱親訪視。愛心溫暖人世間。


聖示:人一旦年老即身體機能日漸疲弱,自然行動愈見遲緩,在日常生活中即會有諸多不便,若能得到他人之協助,將增添人世間許多溫暖,普願有志之士能行孔聖「老者安之」之志願,來為此人世間消除諸多遺憾與不幸,為人間灑下一些芬芳也,可,智筆靈出。


智筆:參叩恩師聖安!


關帝:免禮,準備隨為師靈遊吧!


(與師步出院外登上蓮台,隨即升空往北而馳…)


智筆:現今社會已漸成老年社會加上少子化,因此有些老人家在晚年大都孤單的生活著,若無適當之安養與照顧,晚景將會非常淒涼,徒留人世間許多不幸與遺憾。


關帝:然也!故若有人能利益孤老之人,將使自己之晚年身康體健、福祿綿綿也,如古昔周文王敬老而得天下歸心、福澤其子周武王而得天下也。可,目的地已到,賢生準備下蓮台。(只見蓮台停於一公寓三樓之客廳內,正有一年輕人在清潔著一些擺設傢俱,隨即此間灶神迎面而來…)智筆快向灶神請安。


智筆:學生叩見灶神恩師福安!


灶神:免禮!小神參叩關帝道安!未曾遠迎尚請恕罪!


關帝:何罪之有呢?只因皇命在身故多所打擾,尚請全力助之,以增寶書光彩。


灶神:賢師徒不辭勞辛只為勸化世人,實令小神敬佩,況且又能增添寶書之光彩,自當全力助之,智筆儘可提問。


智筆:請問灶神恩師!蓮台為何會停於此處呢?


灶神:賢生有所不知,乃因此李姓年輕人為今夜寶書之例證也。


智筆:那此年輕人有何特殊之處呢?


灶神:賢生請聽他們之對話。


李某某:「陳伯伯我已將碗筷洗好,地板也已拖過了,最近寒流不斷天氣很冷,陳伯伯晚上睡覺要蓋好棉被喔!」


陳伯伯:(用著孱弱的語氣):「非常感謝你,你不只每日為我送餐,還撥空來為我整理清潔家中環境,如果沒有你的幫助,我將不知如何是好!」


智筆:原來李某某是一位送愛心餐的菩薩!那不知他為何會有如此的發心呢?


灶神:乃因此李某某為陳姓老者之鄰居,知曉陳姓老者孤老一人,只靠政府救濟金生活著,半個月前發生中風,故在生活上有所不便,李某某得知之後,便生起惻隱之心,每日下班後皆會送餐給陳姓老者,並每週撥空為其整理家中環境。


智筆:真是一位有愛心的善男子,那不知上天會如何錄記他的功德呢?


灶神:每送餐一次錄記二十大功,整理陳姓老者之家中環境一次錄記五十大功,並增賜福祿,釋消病劫災厄也。


關帝:只要能利益到他人皆功不虛棄也,若有人學習李某某之善行或集合眾人之愛心與力量來利益孤老貧寒者,便是人間菩薩也。今時已晚,吾等就此辭別,智筆向灶神辭駕之。


智筆:感謝灶神恩師之解說,學生就此拜別。


灶神:既然如此,那就不再挽留,恭送賢師徒。


關帝:可,請留步,吾等回院…,院已到,著書至此,智筆靈入。可,吾退。


智筆:恭送恩師聖駕。


言行功過錄-第十一回 憐憫孤老送愛心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丹霞燒佛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


  唐朝憲宗元和年間,天然禪師雲遊四方。「天然」是丹霞的法名,當初他投奔馬祖時,還未參禮,便騎坐在聖僧塑像頸上。馬祖說:「我子天然。」由此丹霞也稱為「天然法師」。


  有一年冬天,天然法師來到了洛陽城南的龍門香山惠林寺,認識了寺裡的伏牛和尚。兩人一起誦經參禪,修行悟道,十分融治。


  一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丹霞和伏牛兩人一起坐禪。坐禪完畢,手足都已凍僵了。


  丹霞想,天這麼冷,該找點木頭來烤火。


  但廟宇中沒別的木頭,只有木佛。於是,丹霞搬出一尊木佛來,點上火,與伏牛二人相對而坐,烤火取暖。


  廟宇的院主聞到異常的煙火味,尋找過來,見兩個和尚竟在燒木佛烤火,便大聲呵斥:「為什麼燒我的木佛?」


  丹霞一邊用小棍子撥著火,一邊說:「我是在燒佛骨取捨利子呢!」


  院主說:「木佛哪來舍利子?」


  丹霞說:「既然沒有舍利子,再取兩尊來燒。」


  院主氣得無話可說。在一般佛教徒眼裡,燒木佛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但在丹霞看來,燒的只是木頭,並無過錯。


  高僧燒佛像,可見得道之人,不拘泥於形式。只要佛在心中,率真地依照本性行事,並不違反佛教教義。


  後來,「丹霞燒佛」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蔑視成法,行為放縱。


※ ※ ※


  眾生生在閻浮提地、住在有情天裏,因此染著色相,無可厚非;但是修行者住於色、欲界,染著世間相,則無法有勘透、悟覺的境界。


  一心為王,「心」者,萬識之源,有情眾生如何由著相進階到無相?實非幾個蒲團坐破,或者數部經典,即可由染著乃致無垢。「相」者,諸假結構而成;眾生認之為真,智者知其為假。但是眼見又是實像,如何去之而還其本來?這就是修行的苦工。


  今日吾來為眾生打個禪機:所謂「著相」是假,「無相」就確係為真嗎?「唯識」講心之變化,均由所執而起,因此首先「去執」而已!簡單講,就是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定見,不要由眼見而判定其表象即為真實,不落入執識之中,則可以不著相;以現代名詞形容即是「客觀」。但是「不著相並不等於無相」,因為這個情境是智者的表現。


  修行者如何由普通凡俗(不論有無修行)轉變成智者,不使自身陷入相之執著陷阱?禪機中眾生耳熟能詳:「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到最後仍是「見山是山」。


拱衡雜誌第244期-述論:著相|無相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傅大士

  南朝有一位傅大士為了化導眾生,便先來勸化他的妻子,發起道心,施捨田地產業,設大法會來供養諸佛大眾。他作偈說:


  舍抱現天心,傾資為善會。

  願度群生盡,俱翔三界外。

  歸投無上士,仰恩普令蓋。


  剛好,那一年又遇上大荒年,大家都普遍在饑餓之中,他從設立大會之後,家中已無隔宿之糧。當他的同鄉人傅昉、傅子良等人進山來作供養時,他又勸導妻子,發願賣身救助會費。


  他的妻子劉妙光聽了以後,並不反對,就說:「但願一切眾生,因此同得解脫。」


  大通二年(528)三月,同鄉傅重昌、傅僧舉的母親,就出錢五萬,買了他的妻子。大士拿到了錢,就開救災大會,辦供養,賑濟窮苦人。


  他發願說:「弟子善慧,(傅大士又名善慧),稽首釋迦世尊,十方三世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今舍妻子,普為三界苦趣眾生,消災集福,滅除罪垢,同證菩提。」過了一個月,那位同鄉的傅母,又把他的妻子妙光送回山中來了。


  從此以後,許多人都受到他的感化,也有人捐供全部財產作佈施,大士都為他們轉贈於窮人或修道的人。他的事蹟,由此也傳播開去。但是,「謗隨名高」,污蔑他的謠言也愈來愈多。


  但大士不以為懺,反而增加他憐憫眾生的悲心。後來梁武帝多次召見他,備受敬重,並留下了他的許多神奇逸事。


  這是歷史上的記載。傅大士(傅翕)賣妻鬻子、種植蔬果、為人傭作、與妻子妙光共同設法會、廣佈施的慈悲精神曾經感染過無數的時人,以增進一己之善,帶動和激發他人之善,這就是智慧的實踐。


※ ※ ※


  世人之通病,往往不知事先有所準備未來之事,不能靜下來深思未來之事,總是懵懂的隨意生活,至使後來未能有所依靠而後悔,但到那時為時已晚矣。


  如人自生下來之後,自小受哺育長大成人,不論是讀書或是從事事業,接著就是為了事業及家庭子女等而忙碌不休,在此等生活過程中,總希望均能如意或是能擁有更多的錢財,但總無機會定靜下來,將來必定得走的一條路--修持,致使臨老時悔恨不已,在自己的一生生活過程裡,好像未留下來些什麼值得安慰之事(錢財之多,不是安慰的憑據)。所以,業隨滿身,無任何功德之存在也。


  聰明之人就知道在生活的每一階段,只要有機緣,就當多行善事,多利益眾生,以為將來臨終時安慰的依據,這才是真正人生的意義,才能真正為自己做到生活的綢繆而無後顧之憂,盼智者能悟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生活綢繆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論「退失道心」

蓮生/文


  我問白空行母:


  「如果戒律太嚴,或依佛陀的制度來實施,會不會令行者退失道心?」


  白空行母答:


  「道心建立在信心,信仰佛教的人,深信佛法能救度眾生出輪迴。一直依止這個信仰,有信心的人,一定會持戒,尊重佛陀的制度。」


  我問:


  「有人說,他退了道心。」


  白空行母答:


  「如果有道心,就不會退。」


  我問:


  「退了呢?」


  白空行母答:


  「他從來就沒有道心。」


  我為這個問題想了很久。


  道心,道心,退道心,退道心......。


  於是:


  有人說:「我要退道心了!」


  我回答:「有道心的人,不會退。你根本從來就沒有道心。」


  有人說:


  「我要還俗了!」


  我回答:


  「你幾時聖賢過,你根本就是俗,還需要還俗嗎?」


  (請三思這個問題)


  白空行母說:


  「道心如同大日,永遠的恆在。懸掛在虛空之中,是恆在的,永不退失。所謂退失,是自己的無明、貪、瞋、痴,去遮住了大日,大日永不失,是自己迷失,而不是道心退失。」


  我問白空行母:


  「我一向主張自由、民主,要大家守戒律,遵守佛陀的制度,會不會緊了些?」


  白空行母答:


  「所謂戒律是止惡。所謂制度是規矩。是教人免於過失。免於偏見,免於怨憎的,免於分別心的,免於模糊,免於失去禮儀。」


  白空行母答:


  「這樣子的行者,如同黎明的天空,一切清清朗朗。如同水晶球般的透明。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法,宗有宗法,廟有廟規。完全自由、民主,就是一片混亂。」


盧勝彥文集214冊《瑜伽仕的寶劍》論「退失道心」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人生的兩個包袱

  上帝指派了三個人,交給他們各兩個包袱,並且要他們在名為「人生」的道路上競走,目的地是叫做「幸福」的終點。


  第一個人走得很痛苦,他覺得身上的包袱很沉重,幾乎把他壓垮了;他一路上汗水淋漓,每跨一步,就要流下一行眼淚。


  第二個人走得很愉快,不過他走的速度很慢,漸漸地也覺得雙腿有些發酸。


  第三個人一邊走一邊快樂地哼著歌,而且他健步如飛,一下子就到達了目的地。


  上帝在終點等待著他們。


  第一個人忍不住埋怨:為什麼他們走得這麼快樂,我卻走得這麼痛苦?難道祢給我的行李特別重?


  「不,你們包袱重量都相同。」上帝回答:「這兩個包袱,一個裝的是「痛苦」,一個裝的是「快樂」,由於你把痛苦的包袱掛在前面,快樂包袱掛在身後,只看得到痛苦,卻看不到快樂,當然走得難過又疲憊。」


  接著上帝指著第二個人說:「他跟你正好相反,他把快樂的包袱掛在胸前,痛苦的包袱扔在背上,眼睛看到的都是快樂,一路走來當然喜悅。」


  至於第三個人。上帝繼續說:「他不但讓快樂在前.痛苦在後,還在痛苦的包袱上剪了一個洞。他一面走,痛苦就一面掉在地上,身上的擔子減輕了,所以走得比誰都快。」


  這則故事很虛幻,卻也很真實。


  因為上帝似乎真的給了每個人兩個包袱,裡面裝著快樂和痛苦;而也正是「樂」和「苦」交織出我們的人生,我們無法要求上帝收回痛苦的包袱,但我們卻可以自由選擇面對痛苦的方式。


  其實上帝除了給我們名為「快樂」和「痛苦」的包袱之外,還給了我們一樣東西,讓我們去剪破盛裝痛苦的包袱,這樣東西,是一把神奇剪刀,它的名字叫做「原諒」。


  心靈小語:


  如果仇恨不能讓昨天變得更好,只會讓明天變得更糟,那麼仇恨就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徒然折磨自己罷了!


  若能停止咀嚼痛苦,把目光放在快樂的事務上,我們就能漸漸忘記過去的陰霾,看到明天的希望!


※ ※ ※


  世間每一個人打從出生以來,就在嚐試痛苦與快樂,經由這嚐試的每一痛苦快樂,磨練自身的解脫能力。


  如似每一個小孩食用酸甜苦辣,其反應的表情定是痛苦,但又受不了食物誘惑再再的嚐試著。小孩自幼已經歷什麼是痛苦滋味與快樂滋味,到了年少、中年、老年歷經過程,點點滴滴回顧起,亦都是品嚐著每一經歷痛苦與快樂。


  對以上的種種,修行人是否能從中體悟出,在面對一生旅程經歷的種種痛苦快樂如何來融合,才不使原本光陀無染自性被牽引,又如何才不被種種經歷的痛苦困擾,起了煩惱無明。


  若未能體悟這關鍵,那就必須用心從每一經歷的痛苦快樂中參悟,唯是用心去悟,才能真達不受諸相所困。


慈聖雜誌第130期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閒行閒坐任榮枯

  有一天,藥山惟儼禪師在樹底下打坐,他的兩位弟子也跟隨在師父的身旁一起打坐,分別是雲巖曇晟禪師和道吾圓智禪師。


  三人禪坐了一段時間之後,藥山惟儼禪師忽然指著鄰近的兩棵樹,說:「這一棵樹長得多麼茂盛,可是另外一棵樹卻乾枯了。」


  藥山惟儼禪師轉過頭來,看著道吾禪師,問他說:「這兩棵樹,是榮的好?還是枯的好?」


  道吾圓智禪師毫不思索地回答:「榮的好!」


  藥山惟儼禪師又再問雲巖曇晟禪師,雲巖禪師卻回答:「枯的好!」


  這時候,有一位姓高的侍者正好走了過來,藥山禪師也用同樣的問題問他,侍者回答說:「枯的由它枯,榮的任它榮。」


  同樣一個問題,卻有三種截然不同的回答:道吾禪師說榮的好,表示道吾的性格熱忱、進取、奮發有為;雲巖禪師說枯的好,表示雲巖的個性淡泊、寂靜;侍者說枯的由他枯,榮的任他榮,這是順應自然,各有因緣,一切由它。


  所以,有一首詩說:「雲巖寂寂無窠臼,燦爛宗風是道吾;深信高禪知此意,閒行閒坐任榮枯。」顯現了他們三人對修道的方法各具特色。


※ ※ ※


  何謂寂然?在佛家語叫做心不動,寂然無所用心。修寂然之途徑非常簡單,就是一切不著於感受。冷也好,熱也好,無所動於中;得也好,失也好,無所著於悲喜。如此做法,可謂簡單易做。所謂冷暖自知,是從無著於感受而得。人能做到寂然境界,自然心如止水,心淨神清,何來煩惱?


  從前有一居士,吟過一句詩:「九月寒衣未剪裁」。本來他的佛緣甚深,大可成道。就因為這一句詩,而迷惑真智。他不能了著於感受,不能寂然於中,故阻礙精進。望各修士能從寂然下一點功夫,對於成道有莫大之助力也。


雨華三集 10-寂然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時髦女子的煩惱

  有一個打扮時髦的女子,一邊走路,嘴一邊不斷的嘀咕著:「真是煩死了,走了十幾家鞋店,就是找不到一雙理想的鞋。」


  於是她打算轉到另一條街上的鞋店去找。在街轉角的地方,正有一個失去雙腳的乞丐,趴在地上,向她爬過來乞討。


  這時時髦女子突然間儆醒了,很大方的給乞丐一百塊錢,連鞋子都不買,就滿足回家了。


※ ※ ※


  世人多犯虛榮之念,永無止境,因而煩惱重重,慾火熾烈。論及世間人的煩惱心事,不外乎「衣櫥裡,永遠少一件衣服;鞋櫃裡,永遠少一雙鞋子。」每當喜愛的新衣服順利獲得,又開始煩惱沒有可以搭配這件新衣服的鞋子及包包,於是又開始花費許多的時間,去挑選合適這件新衣服的鞋子與包包,但是才歡喜沒幾天的時間,又開始在煩惱沒有更好一點的衣服,因此,週而復始的煩惱不斷。


  所謂知足常樂,盡人皆知。但如何實踐,始能知足?答案就是「比較」二字。人若有比較之心,則自有滿足之日,既得滿足,慾念當熄。譬如:自己穿的是破鞋,應當比較沒有鞋穿之人,而你總算勝過他一級而得到滿足。沒有鞋穿者,又應該比較殘癈無腳之人,自然你又勝他一級。無腳者應該將沒有靈魂而死去之人比較一下,那麼你又可得滿足。如此下去,自可達到知足常樂之真諦。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空性覺性

蓮生/文


  首先我要說明:


  釋迦牟尼佛在二轉法輪的般若智慧中,特別強調「空性」的見解。


  尤其是「無自性」。


  為什麼要強調「空性」?


  因為我們一般人,總是認為「我」是真實存在的,那些「事物」也是真實存在的。


  釋迦牟尼佛為了破除人們的「真實存在」,因此要講「空性」。


  使人們能體會萬法的本質就是「空性」。


  有了「空性」,可以破除:


  執著。


  業障。


  煩惱。


  習氣。


  度過了生死輪迴的大海。





  釋迦牟尼佛在三轉法輪中,又講了「如來藏」,也就是如來藏中有如來。


  這是講「明性」及「覺性」的。


  我覺得:


  講「一切皆空」,彷彿已無一物,有何可說?


  講「明性」及「覺性」。


  如此才能說明,人人皆具有「佛性」。


  龍樹菩薩說:


  「一個才智非常高超的人,如果錯悟了「空性」,不能得大成就。」


  又:


  薩惹哈說:


  「那些將我及眾生事務,視為實有的人,比牛還笨,但,執著於一切都沒有的人,又比大笨牛還要笨。」


  如此一來───


  是空。


  是有。


  眾生不解也!





  我個人的見地是:


  「幻身」加「光明」即是佛。


  「空性」加「覺性」即是正覺。


  講:


  「心」。


  「心」是找不著的。


  講「覺性」,才能看得透真理的實相,這一點非常也很難能認出。


  但,我。已認出。


  所以我說,我是真正的「覺者」了。





  「遇見本尊」是立定在這個定點之上,也就是在「覺性」之上的。


  在「生」與「無生」之間。


  在「空」與「有」之間。


  在「幻生」與「幻受」之間。


  在「顯像」與「非像」之間。


  「遇見本尊」是變化出來的───真空妙有。


  例如:


  「法身」───空無一物。


  「報身」───光明莊嚴。


  「應身」───應化萬物。


  這本「遇見本尊」,就這麼神祕而新奇的出現了。敬請大家,按:


  「讚!」


盧勝彥文集241冊《遇見本尊》導讀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前世因緣

濟公活佛降


詩曰:慘慘淒淒滿目柔 滴滴點點淚先流

   只因前世積情怨 滿腹辛酸對月愁


聖示:世間人常愛抱怨,有的人抱怨工作、抱怨上司,有的人抱怨妻子、抱怨丈夫,卻不知這些都是自己感召來的,一個人善業強,就感召到善人,惡業強,就感召到惡人,故若能多行善積福,障礙就會減少,助緣就會增加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徒兒有一次到一間財神廟流通善書,看到財神廟中人聲鼎沸,善男信女無不人手一炷清香,祈求財源能滾滾如流水,生生不息,這樣有效嗎?


濟佛曰:哈哈!談到錢,眾生馬上就精神奕奕,其實世人要有正確的觀念,財神是無法憑空幫你創造財富的,但若是誠善之人祈求,財神是可以幫你調配財富,救急化解。也就是說,一個人若是片善不為,財庫空虛,財神也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是一個人樂善好施,積有財庫,遇危機時,雖自己掌控不了財富之安排,但真誠叩求財神,財神即可助你排除障礙,挪後向前,挪東向西的調配財富,讓誠善之人度過危機。


世人要明白,一個人不管是求財富、福報、健康、智慧還是名利,都必須先付出,只有播種才可能有收成,這也是「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的因果定律。故財神無法給你創造財富,所有的財富都是從自己的播種、善的福報當中帶來的,否則就違反因果律了。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因果是公平的,否則每個人都帶一籃水果,點炷清香祈求財運亨通,拜完水果又帶回家自己吃,若因此發財,豈不是無本之生意?


濟佛曰:是啊!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民宅。)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跟隨恩師的腳步進入屋內,看見屋內有一年約三十餘歲的女子,坐在沙發上,時而整理茶几上的文件,時而沉思,且面帶憂鬱,叩問恩師,今日是要訪談此位女子嗎?


濟佛曰:然也,待為師將其元靈調出,你訪問她為何會愁眉苦臉,鬱鬱寡歡,請他說明以做為世人之警惕。


(此時濟佛以佛扇一搧,女子昏昏欲睡,元靈隨即被調出。)


王生曰:女菩薩妳好,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而我看妳好像心情鬱悶,心事重重,不知是何因由,可否簡略說明,作為著書案例,積一些功德。


(女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女子曰:因為我正在整理我丈夫遞給我的離婚協議書,所以心情十分雜亂。我和我丈夫結婚七年,一直都無法生育,而我丈夫平日忙於生意,獲利豐厚,但因為我丈夫是獨子,因此面臨傳宗接代的問題,尤其是我公婆抱孫心切,故對我常冷嘲熱諷,令我承擔滿腹苦水和壓力,十分不開心。後來我丈夫因此婚姻出軌,在外面養女人,並且一直逼我離婚,最近那個女人懷了孕,我丈夫就直接表明,只要我肯離婚,就給我一筆贍養費。


剛剛經濟公活佛點化後,我才知道是業力之關。因為我前世曾因感情糾葛導致心灰意冷,而決定了結自己的性命,結果被一男子救起來並照顧我,後來更將我納為小妾,此舉令男子的元配傷心欲絕,而對我敵意甚深,但是因該男子甚為寵我,因此男子的元配一生都鬱鬱寡歡。


那位救我的男子就是我現在的丈夫,元配就是我丈夫外遇的女子,我今生嫁人,就是為了報答前世男子的救命之恩,而離婚,正是為了了我前世對其元配所造的業債。


濟佛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妳既已了然因果之來龍去脈,就放下心頭之怨恨吧!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女子之元靈又重返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因緣與果報-第三十二章 種前世因得後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