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我人眾生壽者

蓮生/文

  弟子問:


  我們常讀誦「金剛經」,裡面佛陀時時提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我們望文生義,知道都是指「人」來說,尤其「壽者」這兩個字,初讀之不甚明白,難道佛陀是指「長壽」、「短壽」、「夭壽」?


  我回答:


  這「四相」都是指人沒錯,但含義不同,說明如下:


  「我相」是指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我們誤認「地、水、火、風」就是我,這就是「我相」。


  「人相」是指人性,貪、嗔、痴、疑、慢、愛、憎、妒等等,凡夫之人,看見喜歡的就愛,看見討厭的就憎,這就是「人相」。


  「眾生相」是人心,一般人活在世界上,從生到死,他心中所想的,只是俗世之事,俗世之物,從來未曾想過要學佛修行得解脫,這就是「眾生相」。


  「壽者相」果然是指時間,一般人都希望長命百壽,甚至都認為命會永存,未曾想到「無常一到」就得死亡,以為世間才是永遠的,不知世間生命是幻,不去領悟「不生不滅」的佛理,而不得解脫,這就是「壽者相」。


  執著「色身」是我,是「我相」。


  恩愛、仇恨是「人相」。


  太世俗是「眾生相」。


  執著人間時光是「壽者相」。


  簡單一分析,大家都明白。


  真正的實相是: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弟子問疑之十一〉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學會用愛傾聽

  那段日子,我被樓上樓下的住戶折騰得快瘋掉了。我家住在二樓。

  住在我樓下的是一對下崗夫妻。為生活,這對夫妻買了一輛破舊的三輪摩托車,那輛摩托車破舊得像個嚴重的哮喘病人,噪聲巨大。


  每晚,我躺在床上,剛有一點睡意的時候,那輛摩托車就拼命「咳嗽」著回來了,攪得我睡意全消。


  我樓上的那家住戶,給女兒買了一支簫。每天天剛麻麻亮,就逼著女兒練習。


  那聲音嗚嗚咽咽,聽在耳裡,像鬼哭狼嚎。我每晚被樓下摩托車的「咳嗽」攪得沒有睡意,早晨又被樓上的簫聲「哭醒」。


  我想,是該好好與樓上樓下的住戶談一談了。


  但臨到伯伯們的家門口,我又猶豫了,樓下的那個住戶,破摩托車就是他們的飯碗,樓上的那個住戶,簫聲就是家長對孩子的希望,難道我要他們放棄飯碗、放棄希望?我不忍心開口。


  幾經考慮,我決定搬家,搬到一個清靜的地方,那樣有利於我的寫作,也有利於我的健康。


  我找到一位朋友,訴說了我的苦衷,叫他幫我物色一個好的住所。


  朋友笑瞇瞇地聽著,然後問我:「你覺得我居住的環境怎樣?」


  我說:「就是覺得你這裡清靜,所以叫你幫我找住的地方。」


  朋友點點頭說:「好吧你先在我家裡坐一個小時,感受一下。」


  我在朋友家裡呆了一個小時,這裡的環境確實安靜,但一個小時後,人們陸續下班回家,嘈雜開始顯現。最要命的是,隔壁的陽台上,傳來一陣類似於說話的聲音,像原始部落的人用特殊的聲音在喊叫,聲音刺耳而模糊,聽了格外不舒服。我問朋友這是什麼聲音。


  朋友說:「一個9歲的男孩,在學說話。你仔細聽聽,他說的是什麼?」


  我側耳傾聽,那男孩無疑在重複一句話,但我怎麼聽都聽不明白他在說什麼,我猜測說:「他好像在說,羊剛撲倒在地。


  朋友哈哈大笑,說:「你錯了,他是說,陽光普照大地。」說著話,他拉開了通往陽台的門,使那孩子傳過來的聲音更大一些。


  我聽到,有一位婦女在不斷地糾正那個男孩的發音。


  婦女說的正是「陽光普照大地」。


  但無論怎麼糾正,那男孩說的仍是「羊剛撲倒在地」。


  朋友問我:「如果讓你住在這裡每天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感覺如何?」


  我直搖頭,實話實說:「受不了,不但聲音太吵,而且他怎麼學都學不會,聽著都替他急死。」


  但是朋友說:「在我的耳朵裡,這孩子的聲音簡直就是一曲美妙的音樂,不但我有這樣的感覺,住在我們這棟樓裡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


  朋友見我一臉詫異,便解釋說:


  這孩子是個棄兒,一出生就又聾又啞,所以他的生身父母拋棄了他,是我的鄰居將他撿了回來,不但撫養他,而且到處求醫問藥為他治療。


  從他4歲開始,我的鄰居就教他說話,我們都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的鄰居鍥而不捨,堅持每天教他。到他5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居然開口叫媽媽了,雖然聲音那麼模糊,但我們都聽清楚了。


  我的鄰居當時就激動得哭了,我們在場的許多人都熱淚盈眶。我的鄰居含辛茹苦這麼多年,終於讓這孩子開口說話了,你說這怎麼不讓人激動?


  從這以後,我的鄰居更加認真地教他說話。我們這棟樓裡的住戶,都覺得這聲音就是美妙的音樂。


  在我離開朋友家的時候,朋友說:「你聽這孩子的聲音,很刺耳,讓你很不舒服,是因為你是用耳朵在聽。而我們聽這孩子的聲音,很動聽,是因為我們用愛在聽。只要學會用愛去傾聽,這世間許多聲音,都是美妙的音樂。上帝給了我們耳朵,是讓我們聆聽世間所有紛雜的聲音;而人類給了自己的心,是讓我們將所有紛雜的聲音,轉換成美妙動聽的音樂。」


  如果你想享受美妙動聽的音樂,就要學會用愛傾聽。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不知身在寂寥中

  台州國清簡堂行機禪師,是繼承護國景元禪師衣缽之人,他早年時跟從師父學道有成,為求徹底的覺悟,自願進入番陽莞山苦修。

  他獨自在深山裡住了十七個年頭。某年,正值冬天最冷的時期,雨和雪連番落下,屋裡卻沒柴可生火,也沒存糧可充飢。


  如此險惡的生存環境,他卻彷彿無知無覺,依舊自在過日,並寫下一偈:「地爐無火客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拾得斷麻穿壞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 ※ ※


  以前的人單純生活,那時候並沒有那麼多花花世界的東西吸引他們,所以他們的心是很純樸的;但是走向嶄新紀元的時代,每個人要在這花花世界當中修行,是不容易的。


  在這五濁惡世中,修練自性確實不容易,所以每個人的心猿意馬要牢拴住,人的心總是最難以控制,所以修行就是要修這一顆心。大家在修道都知道不論修持各宗各教都是要修心養性,這顆心首先要能攝住,人的心從一出生都是不定的,所以修行首先就要收攝自己的心,心攝住之後,這是修行第一步。要你的心攝收,對外境一切的變化都不會有任何的影響及干擾;接著對外境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再來,第二層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又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所以第一步驟,就是在人事中修行,要守好自己的心猿意馬,意志要集中,讓信念集中,不要散亂,要時時的把持住這一顆心,因為大家容易受眼耳鼻舌身意及六塵所影響。諸位賢生已在進德修業,皆知法門、法義,就應該將一言一行好好的修練,讓道表現在你們的身上。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所需不多

  有一天,蘇格拉底突然心血來潮,對學生說:「來,我們去熱鬧的市集逛一逛。」

  學生們都覺得很訝異,因為老師從來不買漂亮的衣服,器具、珠寶……之類的東西,他去逛市集幹啥?


  蘇格拉底看到學生滿臉狐疑,便很輕快的說:「等我逛完街後,再跟你們說吧!」


  結果,在市集裡,他們看到玲瓏滿目的日用品,舉凡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有,看得好興奮!他真正感到「滿載而歸」─雖然手裡仍是空空如也。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到教室,學生們立刻蜂踴而上,要他談談此行的收穫。


  「此行,我有一個最大的收穫……」只見蘇格拉底頓了一頓說道:「就是發現─原來我並不需要這麼多的東西。」


 ※ ※ ※


  現代科技進步下所生活的修道子,最普遍經常見到的便是貪欲之念頻頻,分明生活上所必需要的並不多,偏偏心中想要的非常的多,並且是有了這個,又還想要那個,造成普天之下的修道子,一生中永遠都快樂不起來,或者是愉悅的時光並不多。


  普天之下的修行者,大都是由於不懂得做事必須要適可而止的重要性,因此才會不斷的讓自己之人生發展到「痛苦、煩惱、憂愁、不喜悅、…等窘境」。有很多時候,自己明明本來已經獲取了日常生活中所必需要的種種物質,卻因為本身還有心中想要擁有的物質,使得一心不斷地想要去擁有它。但當自己盡其可能的達到心目中長期所想要的物品時,在不久之後,卻又會出現另一個心中急欲想要擁有之物品,還未能獲得。例如:房子,手中擁有了東區的房子之後,還看上西區的房子,但缺乏經濟能力,導致無法順利獲得,為此而終日身心不喜悅、煩惱、憂愁、痛苦。


  本來已經獲得心目中思思念念想要的物品時,應該從此抱持著歡喜快樂的心情認真生活才對,但快樂倒是有,只不過才維持沒多久之時間,就又再度失去快樂的心情,因為下一個想要的東西已經出現,卻都還是獲得不到,於是促使自己內心是更加的苦楚、煩惱,日復一日,人生就全都是生活在痛苦、憂愁、煩惱、不滿意當中度過。


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  -第十八章  貪念頻頻‧修行障礙

「無念」的解析

蓮生/文

  有僧人從他國到美國西雅圖雷藏寺,特別來問《真佛經》的「無念」。


  僧人說:


  「無念是無妄念是嗎?無妄念即是正念是嗎?」


  我答:


  「我曾說過,無念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要正念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僧人說:


  「這話不怎麼懂?」


  我答:


  「不要被念頭所轉是也!」


  僧人說:


  「無念,無念,是不是同木頭、石頭一樣嗎?」


  我答:


  「無念是常應常靜,是指於心無事,於事無心,這才是無念。」


  僧人說:


  「《四十二章經》曰:『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這是怎麼說?」


  我答:


  「這是比喻,其實是等同。無念無忘念、無住無造作、無修是正修、無證是自證。」


  僧人說:


  「盧師尊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證?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我答:


  「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真如為證,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僧人說:


  「什麼是妄念?什麼又是正念?」


  我答:


  「念有念無,是妄念。不念有無,是正念。」


  僧人說:


  「不懂!」


  我再答:


  「正念唯念菩提,邪念者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是名邪念。」


  僧人說:


  「菩提可得否?」


  我答:


  「不可得,唯是名耳,為了無念,才取名也。」


  僧人說:


  「仍然不懂。」


  我答:


  「所謂禪,是不為外境所轉;所謂定,是不為念頭所轉。這是為了致虛守靜,要知道致虛守靜,才能明心見性。」


  呷呷!雨雨!

  「無念」此二字,非同小可。實難解說清楚,唯有境界到了,自然明白也。


  詩:


  這無念是至神至聖

  凡夫俗子如何能明了
  只能用假名
  才能形成一個徵兆

  工夫不容易

  雖是咫尺也是天遙
  說破了金仙偷偷笑

盧勝彥文集230冊《又一番雨過》「無念」的解析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污染河川禍子孫

本院關聖帝君 登台

詩曰:枉顧眾生圖便利。排放廢水入河溪。

   為省開銷失陰德。禍延子孫報慘悽。

聖示:河川乃眾生飲水之根源及甚多水族眾生依此而居,倘若加以污染則不只直接毒害水族眾生,最終亦讓世人無水可喝,希世眾體悟之,「人無公德心即無功德財。」可,智筆靈出。


智筆:弟子叩見恩師聖安!


關帝:免禮!準備出遊吧!


(師徒步出院外登上蓮台,隨即往南而馳…)


智筆:剛才恩師之開示讓弟子想起人身之中水約佔七成,倘若幾天沒喝水即會渴死啊!


關帝:然也!水為四大「地水火風」之一,可見其重要性。(目的地已到,賢生準備下蓮台,隨即此地福神及另一中年女子已迎面而來…)智筆快向福神及河神請安!


智筆:學生參見福神及河神二位恩師聖安!


福神、河神同:免禮!小神等參叩關帝福安!未曾遠迎尚請恕罪。


關帝:二位道友免禮,不用客氣也!今夜皇命在身尚請二位道友協助之,以贊寶書光采。


福神、河神同:自當全力助之。


福神:智筆是否覺得此地有何異樣呢?


智筆:此地臨近河川本應清爽宜人,但卻為何有陣陣異味呢?


福神:乃此工廠之故也,此工廠乃為一化工廠,常常排放工業廢水,不久之後此河川的魚蝦等水族眾生已然絕跡。


智筆:那此工廠未遭人檢舉及稽查嗎?


河神:乃因此地屬河川之上游人跡罕至,且其排放廢水的時間都為三更半夜也。


智筆:那像這種枉顧眾生飲水安全及水族眾生生命者,結果會被如何懲處呢?


福神:經吾與河神一同上奏皇天,經鑑查無誤後,已判此工廠之陳姓老闆,削減其財祿人生總量的五分之四、減壽二紀(二十四年)、註食道癌、名註地獄黑籍,且禍延子孫七代困苦、七代子孫皆註籍因食道癌命喪四十歲那年,而且陳氏七代祖先及陳老闆的七世累世父母現皆已入地獄受苦。


智筆:那工廠排放工業廢水入河川中,那河神恩師不就很倒楣?


河神:以前此地是山林幽靜好念經,現在真是無言啊!所以吾已向上天申請避水珠已蒙上天恩賜也。


智筆:真想不到陳老闆只為了節省開銷竟然禍延子孫,且拖累其祖先及累世父母啊!


關帝:然也!乃因其所為之結果牽連甚廣,故語云:「為善必昌,為善若不昌,祖先有餘殃,殃盡乃昌;為惡必殃,為惡若不殃,祖先有餘福,福盡必殃。」即說明吾人與子孫及祖先、累世父母皆有很深之關連也,故吾人之善惡影響子孫、祖先、累世父母甚鉅也,吾人豈可不謹言慎行、積功累德以報祖先及累世父母之恩呢?今時已晚,感謝二位道友之協助,智筆快向福神及河神辭駕之…


智筆:學生感謝二位恩師之解說,就此拜別。


福神、河神同:既因時間關係,那吾倆就不再挽留,就此恭送賢師徒。


關帝:可,就此別過,吾等回院…,院已到,智筆靈入,著書至此。可,吾退。


智筆:恭送恩師聖駕!


言行功過錄-第七回 污染河川禍子孫』\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身苦心不苦

  昔時,有一位高壽一百二十歲的老人,名叫那拘羅,因年老力衰,苦病纏身,因此覲見世尊,問說:「世尊!我年紀已長,羸劣苦病,行走吃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讓我可以長夜安樂!」

  世尊告訴那拘羅說:「善哉長者!上了年紀的人,身體必然多病痛……,因此應當從病痛的苦中,學習不被這種苦所煎迫。」


  老人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後來,舍利弗尊者看見那拘羅長者,就問說:「汝今諸根和悅,容光煥發,莫非於世尊那兒聽聞了妙法耶?」


  於是,那拘羅長者就將佛陀的教導轉述一遍,並請舍利弗尊者指導。


  舍利弗尊者當即更詳細的闡明佛陀說法:「因為一般凡夫,對色身產生了貪愛樂著,以致於誤以為色身是『我』、是我『所有』的。所以,當色身發生變化或是病痛敗壞,心就隨著波動,而生起憂、悲、惱、苦、恐怖、不捨、障礙了。


  同樣的道理,對自己的感受、思想、意志、意識等也一樣,誤以為是『我』、是我『所有』的。當發生變化時,心就隨著波動,其結果就必然是:色身有苦時,心也跟著受苦。


  而有修行的聖弟子,對於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生生滅滅,如實知曉,所以不生愛樂,心不會被轉,惱苦也不會產生,自然不會憂、悲、惱、苦、恐怖、不捨、障礙。是名身苦心不苦。」


  當來自身體的因緣不和合時,自然會產生身苦,任何人也無法避免,即使是佛陀,也無法例外。


  如經中記載:「世尊腳被碎石片刺傷流血而疼痛。」又記載:「世尊患背痛」,但是佛陀卻不會因此生起煩惱。故凡夫於遭受身苦時,心情惡劣,甚至啼哭呼號,憂悲稱怨,心生狂亂,「身苦心也苦」,不得解脫;但修行聖弟子雖然同樣遭受身苦,知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故不會生起憂悲稱怨,心不狂亂,乃是「身苦心不苦」,因此當世就不會為癡所驅使,而得解脫自在也。


禪修的重要-第八章 禪修身苦心不苦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感恩節

  一六二一年,歐洲一些白人因不堪英國統治者的壓迫,紛紛駕船漂洋過海,尋找新的生計。

  他們當中很多人被大西洋的巨浪吞沒,一些人更死於疾病;最後只有一船人到了現在的美國。


  他們雖然渡過了海洋的風浪,但沒有躲過陌生大陸的疾病,三分之一的人病死、餓死了。


  幸虧當地的印第安人發現了他們,多方給予幫助和照顧,不僅用草藥為他們治病,而且教他們種南瓜、養火雞,讓他們逐步適應了美洲的生活。


  後來,這些歐洲移民為了不忘印地安人在患難中對他們的恩惠,就把到達美國大陸的那一天(十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每逢這一天,他們家家戶戶準備豐盛的食物,熱情招待印第安人。(穆青)


 ※ ※ ※


  人與人相處謙恭以對,相惜因緣,這個基本為人處事道理,世人應明白才是。 


  而人要懂得感恩,不論是別人給了我們一樣東西,一個問侯,一句好話等等,都要有感恩、感謝的心。要知別人並無虧欠我們什麼,能珍惜因緣,更知捨將歡樂建在我們身上,如此善緣善因就已是無畏施。 


  社會是群居體制,大家能結為鄰居亦或認識為友,此就是有緣,既是有緣,更應懂得珍惜相互照顧,相互勉勵,用真善來植結每一段因緣,如此才能盡善盡美。


慈聖雜誌 第一三五期

謊言太尋常

蓮生/文

  好朋友剛結婚不久,開了一家化妝品店,生意好的不得了。


  我有一天進去。


  看見一位四十多歲的女人,問小李:


  「這款化妝品效果怎麼樣?」


  小李說:


  「哦!這款我不很熟。請等一等,我媽媽給妳介紹。」


  說著,就把太太拉了出來。


  女顧客直視他太太有數分鐘。


  什麼也沒問就掏出錢包。


  買了!


  (這也是謊言,太太是活招牌,卻謊言說是自己的媽媽)


  又:


  有一位先生就要死了,他捉住妻子的手,講了良心話:


  「對不起!我有一件事瞞著妳,我這一生,有一次婚外情。」


  妻子說:


  「不要緊,你放心去吧!我不會怪你。」


  先生說:


  「謝謝妳的寬諒!」


  妻子說:


  「唉!這是小事,小事就是小事,你看看,你生的這些孩子,哪一個像你?」


  哈哈哈!


  所以,有人說:


  「夫妻就是互欺。」


  我說:


  這世界上說謊的人太多,而且習以為常,說謊說了半天,沒有感覺自己在說謊呢!


  甚至說謊久了,卻自己覺得是真的。


  各行各業,都在說謊。


  尤其是政治人物,選舉前誓言旦旦,選舉後,一一跳票。臉不紅、氣不喘。說謊本來就是正常,不說謊才是怪物。


  所以有智慧的人:


  判斷力要足。


  因為媒體也一樣說謊。


  對任何事不要急著相信,多多觀察為要,不要急著判斷,因為急著判斷,會出乖出醜,不好收拾。


  凡事站在多方面觀察。


  我們密教的祖師曾言:


  弟子要觀察師父三年才皈依,師父擇弟子也要觀察三年,才收其為徒。


  告訴大家:


  言語可以行騙。


  動作亦可以騙。


  所以聖賢說:


  「直心是道場!」


  詩:


  這世事

  是真是假難判定
  所以要觀察久久
  需要心靜

  也許是雙併

  有真些
  有假些
  五花筒的人性

  學佛不同

  一步一腳印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謊言太尋常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簡單的謝謝

  嘉敏是我的學生,我對她印象深刻,是因為她曾主動跟我說:「我爸媽在我國中畢業那年離婚了,讓我鬆了一口氣。所以我很讚成老師說的,夫妻如果相處很痛苦,真的不必拿孩子當藉口,苦苦維持。」

  嘉敏說在她的記憶中,父母親總是在吵架,自她國小開始,爺爺中風了,從看護病人到操持家務,都是母親肩上的重擔,那幾年外婆的身體也不太好,加上舅舅投資失利,整個家族裡都是烏雲罩頂。她的父親偏又去了大陸工作,只要打電話回家,便是爭吵。


  「那時候聽見電話鈴響,我就覺得頭好痛喔。」嘉敏看過母親崩潰大哭,她覺得那是很折磨的耗損,所以,當母親告訴她決定和父親離婚,她立刻表示支持。


  沒想到十年之後,奶奶又中風了,而母親竟然常去照應奶奶,和父親的關係似乎也變好了。


  那一天,他們一家三口共進晚餐,父親送了一條碎鑽手鍊給母親,他親手幫母親戴上,並且,對母親說:「謝謝妳,謝謝妳為我和我的家人付出那麼多。」


  嘉敏有些錯愕,看著父母親臉上柔和的表情,她真的很想問:「現在是在演哪一齣啊?」回家之後,她問母親為什麼過去照顧爺爺時,一天到晚和父親吵,現在照顧奶奶,竟然可以和父親有說有笑,甚至還有些情意流動?


  母親想了想,對她說:「心境不同了。以前這些事覺得是我該做的,不管怎麼努力都不夠好,心力交瘁,壓力好大。現在做這些事只是在幫忙,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忙,奶奶都會跟我說『謝謝』,妳爸爸也跟我說謝謝,我覺得做起來很開心。」


  嘉敏沒想到大學畢業三年後,父母親竟然有了復合跡象。「只因為我爸說了謝謝,很誇張吧?我到底應該促成還是阻撓呀?如果他們再婚了,我爸會不會又覺得這一切都是我媽該做的,再也不說謝謝了?」


  她說完之後沉默了,我也沒有說話。但我不禁思索,當我們與人建立了親密關係之後,是否對方的一切付出都成了理所當然?是否連最簡單的「謝謝」也說不出口?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不談世俗事

  宋朝光孝安禪師,一次在禪定中看見寺內兩個僧人靠著欄杆在談話。

  一開始有護法天神在旁護衛並傾聽,過一陣便離去。


  一會兒,來了些惡鬼,唾罵他們,並掃他們的腳印。


  孝安禪師後來詢知兩人,開始時談論佛法,次談別情,最後談生活。


  禪師從此終生不談論世俗事。(出《溈山警策》注釋)


 ※ ※ ※


  所謂正語即是指「正當的言語」,也就是純真而且有益的話。正語可分「世間正語」與「出世間正語」。經中記載所謂「世間正語」是指:遠離妄語(謊話)、兩舌(挑撥)、惡口(粗話)、綺語(花言巧語),是名正語。


  除此之外,有心修行至脫離輪迴的人,也不要浪費時間談論與修行、證道果無關的話語,例如:「國王之論、盜賊之論、大臣之論、軍隊之論、怖畏之論、戰爭之論、食物之論、飲料之論、衣服之論、臥具之論、花環之論、氣味之論、鄰里之論、車乘之論、村落之論、城鎮之論、國土之論、女人之論、英雄之論、街道之論、水井之論、祖靈之論、世界起源之論、海洋起源之論、如是有無之論等。」因為對修行者而言,這些言論容易造成身心的「放逸」,是屬於「不善」的說話習慣。


  「出世間正語」則是指:「布施之論、持戒之論、正定之論、智慧之論、解脫之論、解脫知見之論、漸損之論、不作聚眾之論、少欲之論、知足之論、無欲之論、斷之論、滅之論、坐禪之論、緣起之論。」這些言論可以令人內心柔和,持續精進於道程上,免除色、受、想、行、識等之矇蔽。


  俗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一句讚美、鼓勵、安慰的好話,可以讓人如沐春風,衷心銘感;說一句諷刺、譏笑、中傷的壞話,卻會讓人喪志打擊,如身陷冰冷寒冬中。因此,即使語言的表達包裝華麗,但是卻傷害了對方,讓對方生起煩惱,生出邪見、邪思,那就不是好語言,也不是正語。


  尤其是對一位修行者而言,更要把握已經聽聞正法的難得機會,珍惜有限人生,行住坐臥、言談舉止,都要在生活中與修行相契相印,時時口吐蓮花,如此自然可以道業提升,邁向解脫之路也。


禪修的重要-第十九章 禪修的前行(五)正語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正真面目

  有一個人清晨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種怪異妖魔,他驚慌地躲在床底……

  他緊閉雙眸,心神不定,祈禱惡夢趕緊甦醒。


  他往鏡子輕移腳步,試圖再看清楚。


  一旁的小貓仔細計算,說著:「嗯,五十雙手,是你平常的貪求;五十張口是你平常的口欲;五十個頭是你平常的妄念。」


  這個人嚇呆了,站著不動。


  小貓揚眉凝望:「有什麼奇怪的?這才是真正的你啊!」


 ※ ※ ※


  人之初,性本善。由善而變惡者,乃受六塵所染,而非本性中帶有惡念也。


  試看嬰兒,祗會用手攫食物,不會用手打人。打人屬惡,攫食屬慾。慾是天賦因生存所需,故不能視為惡。嬰兒飢餓時就求食,得食之後,便感滿足,不求精美,不求多有,這就是人之本性。


  人之慾念因受環境所誘,逐漸擴展,不獨求得,得而求精,精且貪多;得則可,不得則巧取豪奪,結果弄成罪惡。此乃慾之擴展而成性之轉變。因此,勸人為善,不外是規範慾之擴展,使不致泛濫而成為罪惡而已。


雨華再集-2-性善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床上還安床嗎

蓮生/文

  我對南嶽,「金輪可觀禪師」的印象是,他去參訪雪峰禪師時,雪峰禪師叫他「近前來」。可觀禪師一近前,雪峰禪師「踢他一腳」,而可觀禪師竟然開悟了。


  可觀禪師說:


  「我在雪峰禪師處,被踢一腳,直至如今眼不開,不知是何境界?」


  (如今眼不開,此句了不起,開眼作啥?)


  (不知是何境界,此句了不起,真悟者,何有境界?)


  僧人問:

  「古人道毘盧有師,法身有主,如何是毘盧師、法身主?」


  可觀禪師答:


  「不可床上安床。」(此句妙答)


  「如何是日用事?」


  可觀禪師拊掌三下。


  僧人問:


  「學人未領此意?」


  可觀禪師說:


  「你還期待什麼?」(法味重重)


  僧人問:


  「從上宗乘,如何為人?」


  可觀禪師說:


  「我今日尚未喫茶。」


  僧人問:


  「請師指示?」


  可觀禪師答:


  「太超過了!」


  雪峰禪師曾書一信給可觀禪師,說:「年歲已大,何不回山一下。」

  可觀禪師回信,說:「等師父另有見解,我再回山。」


  僧人問:


  「如何是雪峰禪師另有見解?」


  可觀禪師答:


  「我也驚。」


  我今天在此,實實在在地告訴大家,一個開悟者,一悟永悟,一明永明,實在是別無其他的見解了,若還有其他見解。只是:

  是「床上安床!」


  是「頭上安頭!」


  可觀禪師表明,「我也驚」。意思是說,根本不可能。


  除此之外,別無他解。


  「毘盧有師,法身有主。」


  這句話,一般學佛者,可以說,因為尚未開悟之故。還在學禪的過程。


  小悟、中悟,尚在「毘廬有師、法身有主」之中,真正的大悟,就沒有了。


  行者「日用事」、「如何為人」等等等等。


  可觀禪師根本不用回答,拊掌三下,已經很慈悲了也!


  坦白說,在台灣的大和尚,大部分是禪宗的傳承,例如:


  法鼓山、中台山、佛光山…………。


  但是,能真開悟的大和尚,我不敢說沒有,然而從倡言「人間淨土」而言,創辦「大學」,創辦「電視台」……。(這些全與第一義諦,毫無關係)


  我說:


  「我也驚!」


  如果是無為而為,我欽佩!


  如果是有為而為,我也驚!


  聖弟子!明白盧師尊的含意否?
 

盧勝彥文集207冊《拈花手的秘密》床上還安床嗎?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割席斷交

  三國時候的管寧節操高尚,不貪名利,是當時有名的高士。

  管寧年輕的時候和華歆一道讀書,兩人同坐一條席子學習,同在一塊菜園種菜,結成了好朋友。


  一天,兩人在菜園鋤地。管寧用鋤頭翻地時,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若無其事地繼續翻地,不去拾取金子,好像它跟瓦礫沒有什麼不同。


  華歆也看到了這塊金子,他馬上跑過去撿了起來,看看金子,又看看管寧,他見管寧不把金子當一回事,也就扔掉了。


  有一次,他倆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忽然外面傳來鼓樂之聲。華歆很好奇,就到窗前看個究竟,原來是一位達官貴人經過這裡,華歆連書也不讀了,尾隨著車隊細看達官貴人的排場。管寧對此不以為然,坐在原處繼續讀書。


  華歆回來後,管寧用刀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說:「我們兩人的志趣太不一致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割開的席子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世說新語.德行》)


 ※ ※ ※


  世之朋友,列於五倫之中,昔時之豪傑秀士,重誼多情,結善訂金蘭之後,有勝於手足,患難相扶,富貴同享。


  而今末劫,道德廢,五常毀,都是狂徒放蕩之流,無賴魚肉之輩。出入則酒家茶館,往來則花街柳巷,無分晝夜,豪興嬉遊,暢談中冓之事,慣說非禮之言。野蠻成性,絕無老成,狡詐輕佻,櫴惰放肆,不知不覺走入邪僻之途。 樂而忘返,只顧流連。


  是以人欲戒邪行,首必慎擇交遊。爾雅秀士,必宜親而近之,才得道德,培養後天,德業日進。狂蕩子弟,必須疏而遠之,自然匪行潛消也。寧遠魚肉之友,須結仁義之朋。君子之交淡如水,永敦馨氣;小人之締濃如蜜,難訂心衷。應急當遠之,以免將來株連致禍,以累身家也。


關聖闡道篇—交友宜慎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化解仇恨

  小沙彌去擔水,回來的路上被蛇咬了。

  回寺院處理好傷口之後,小沙彌找到一根長長的竹竿,准備去打蛇。慧清法師見狀,過來詢問。


  小沙彌把事情對慧清法師講了,法師問事發地點在哪裡,小沙彌說在寺院北坡的草地。


  慧清法師又問道:「你的傷口還疼嗎?」小沙彌說不疼了。


  「既然不疼了,為什麼還要去打蛇?」


  「因為我恨它!」


  「它咬疼了你,你就恨它,那你踩疼了它,它也恨你,也該咬你。你們雙方因恨結怨,可你是人,你該早些放下心頭的仇恨。」


  小沙彌一臉的不服:「可我不是聖人,做不到心中無恨。」


  慧清法師微微笑道:「聖人不是沒有仇恨,而是善於化解仇恨。」


  小沙彌搶白說:「難道說我把被蛇咬當做被松果打中腦袋,或者半路被雨淋一樣,我就成了聖人?如此說來,做聖人也太容易了吧!」


  慧清法師搖搖頭:「聖人不僅只是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善於化解對頭的仇恨。」


  小沙彌怔住了,呆呆地望著慧清法師。


  法師說:「世人對待仇恨有三種做法。


  第一種是記仇,等於在心裡擱了一塊土坷垃,自己總是生活在恨意帶來的痛苦中。


  第二種是盡快忘掉仇恨,還自己平和與快樂,等於把土坷垃弄碎,在上面種了花。


  第三種是主動與仇人和解,解開對方的心結,等於是把花朵贈給對頭。


  能做到第三種,就與聖人的境界差不遠了。」


  小沙彌點點頭。


  不久,北坡草地上出現了一條高於地面的窄窄的石板路,那是小沙彌修建的,之後這裡再也沒有發生過蛇傷人的事情。


 ※ ※ ※


  六祖惠能大師有云:『若是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古往今來,世之人在輪迴中不能解脫,即是人與人之間常互相傷害,糾葛不斷,不願觀察別人之恩德,而是觀察別人的過失和對不起自己的地方,故若能秉持『觀功念恩』之處世哲學,則自能漸漸提升本具有的智慧與靈性,進而超脫塵寰。


  觀功念恩者,即是所見盡是他人之功勞與恩情,凡事皆往好處想,一個人若懂得不斷地感激他人給予自己的恩惠,就會少計較、乃至不計較不如意之處,在境隨心轉下,自己內在詳和達觀,善緣日增,他人也心扉沁涼,己身之智慧和判斷事情的能力亦會逐漸地顯露,故『念人之善,不念人之惡』,不但可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染污,生活品質亦能同步提高。


  俗云:『一善可驅百惡,胸懷一仁可致百祥。』一個人生活在五濁惡世中,很難不受到傷害,然而傷害也是一個人修正、成長之契機,故若能徹底觀察自己內心的貪婪和仇恨,然後依法對治,自然可心趨淡泊,達到無求品自高之境界也。


坤道與習氣-第二五章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快樂就是讓自己快樂

  我們相信人是需要享受生命的。

  無論你多忙,你總得選擇兩件事:快樂還是不快樂。


  有一位老師教小學生寫作文,題目是:「快樂是什麼?」


  一個小女孩寫道:「快樂就是在寒冷的夜晚鑽進厚厚的被子去。快樂就是,讓自己快樂。」是的,快樂就是讓自己快樂。


  歷史學家維爾‧杜蘭特希望在知識中尋找快樂,卻只找到幻滅;他在旅行中尋找快樂,卻只找到紛亂憂慮;他在寫作中尋找快樂,卻只找到身心疲憊。


  有一天他看見一個女人坐在車子裡等人,懷中抱著一個熟睡的嬰兒。一個男人從火車上走下來,走到那對母子身邊,溫柔地親吻女人和她懷中的嬰兒,小心翼翼地不敢驚醒他。


  然後這一家人開車走了,留下杜蘭特深思地望著他們離去的方向。他猛然驚醒,原來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都蘊藏著快樂。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上山去吧!

蓮生/文

  上山去吧!

  當你的身心在滾滾紅塵之中,在擾擾紛紛的世間,在喧喧鬧鬧的世界。你一直的在漂泊,心起起伏伏,徬徨不定。

  你很想找個寧靜的港灣憩息。

  何不上山去?

  去看:

  緣草如茵。

  春暖花開。

  生機勃勃。

  迎接朝陽。

  或像一隻蝴蝶一樣,在百花中飛舞,倦了,孤零零地停落在一片樹葉上,翅膀折合起來,無聲無息。

  進入了一片寂靜。

  你已經脫離凡塵了,靜靜的像潺潺的小溪,所有的干擾、雜亂,隨風而去了!

  色。

  聲。

  香。

  味。

  觸。

  消失了!

  所有自然的真諦似乎就在你的四周。

  穿過寂靜的森林,來到巍峨的青山,在山之巔。

  你體會到:

  遼闊。

  壯觀。

  空曠。

  你將會知道,有一天,你會一無所有,你也會知道你不會失去什麼。

  (無得無失)

  現在你將知道:

  空洞。

  虛無。

  無盡。

  但,你從這裡會得到如意寶,無法形容的珍寶。

  你會知道:

  以前的你,追名逐利,享受酒甜美女,這種繁華,就是你一生的理想嗎?

  現在:

  你會明白,渾渾噩噩,糊里糊塗的現實的夢,已遠離你了!

  上山隱居,會讓你醒過來!
  要「天人合一」就要有這樣的心境。

  要「相應」就要有這樣的環境。

  你可知道:

  我在美國西雅圖「巴拉」的「靈仙閣」隱居三年是為了什麼嗎?

  我在:

  苦學苦修。

  苦行苦煉。

  茅屋陋室,非苦也!

  簞食瓢飲,非苦也!

  破衣芒鞋,非苦也!

  最後:

  無貪求。

  無嫉忌。

  無怨尤。

  無苦樂。

  修行要達到「一」,口訣是:

  「無色聲香味觸」。

盧勝彥文集249冊《來自佛國的語言》上山去吧!

愛憎得失之心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真正的快樂,不在獲得更多的財富,而是祈求心靈的淨化,享受生命的喜悅。


菩薩:處事能有超曠高遠之風,能有灑脫不凡之致,能有瀟灑出凡之志,其人格自能超人一等、高人一著。


陳生:人往往被自己的得失之心所駕馭,導致處處看不開、放不下;因此,痛苦、煩惱、憂慮伴隨而來。


菩薩:有了得失之心,就有了悲歡喜樂。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只為凡事呆滯,凡事執迷,看不開,放不下,在世俗中生活,擺脫不了世俗氣習,總以世俗眼勢看萬物。如此一來,又何能住世而超世、入凡而超凡也。


陳生:有一位將軍,生性喜好珍藏古玩。


   有一天,在家中又把玩著他心愛的古玩,在把玩中,一個不小心,差一點從手中滑落出去,雖然並沒有摔破,卻已使自己嚇出一身冷汗來。


   此時,他心想:「我帶領著百萬大軍,出生入死,未曾害怕過,為何今日只為了一只小玩意,就驚嚇成這樣?」


   最後,他終於悟通了,因為有了愛憎之心而使自己驚駭,於是,他隨手將古玩意兒就隨手一丟。


菩薩:故事中的主角確實難得,能由差點打破古玩,嚇出一身冷汗而得以省悟其中的道理,終又捨得丟棄心愛的古玩,以求自心的解脫,不但是位勇者,亦是具有智慧之人。


陳生:世上很多東西,刻意要去追求,卻未必能得到,佛家有求不得苦之嘆!求不得苦心如痴,心不在焉神若失,並非上天不作美,心中所欲命中無。


菩薩:諸子可知:「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誠然,很多人用心計,耍心機,費心勞神,處心積慮,爭名位,求財富,術用盡了道無存,爭得一時難持久,眼看他起高樓,又見他樓塌了,枉費心機,架空不實,徒勞無功,終究落得一場空。還不如那些腳踏實地、默默耕耘、不計名利、不求聞達的人,來得踏實穩紮。


   本固枝榮,源遠流長,豈是虛話,故而不必刻意去追求甚麼,只要善盡自己的一份職責就夠了,不求名而名至,不求利而利來,自古以來,流芳百世的人都是如此。


   孔夫子只想善盡自己的一分職責:有教無類,也只想讓人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材施教,未料人人感恩圖報,感念於他,尊為至聖,崇為師表,這是孔夫子始料所不及的。


   君未聞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七章 本固枝榮‧源遠流長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野鴨子哪裏去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福州長樂(今福州東南)人,俗姓王。幼年即從西山慧照和尚出家,後到衡山法朝律師處受具足戒。聽說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傳法,遂前往投師參學,與當時的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並為馬祖座下的三大入室弟子。

  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馬祖突然轉過身,使勁地擰懷海禪師的鼻子。懷海禪師疼得失聲大叫。


  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


  懷海禪師言下恍然大悟。


  事後,懷海禪師回到侍者寮,悲傷地大哭起來。


  同寮見他這個樣子,便問:「汝億父母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又問:「被人罵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道:「哭作甚麼?」


  懷海禪師道:「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


  同寮問:「有甚因緣不契?」


  懷海禪師道:「汝問取和尚去。」


  於是,同寮來到方丈室問馬祖:「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請)和尚為某甲說。」


  馬大師道:「是伊會也(他已經開悟了)。汝自問取他。」


  同寮重新回到寮房,說:「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


  懷海禪師於是呵呵大笑起來。同寮感到莫名其妙,問道:「適來(剛才)哭,如今為甚卻笑?」


  懷海禪師道:「適來哭,如今笑。」


  同寮聽了罔然不知所以。


  第二天,馬祖升堂說法。大眾才集在一起,懷海禪師卻走出來,把馬祖的座席捲走了。馬祖於是下座,回到方丈室。懷海禪師也跟著進去了。


  馬祖問:「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


  懷海禪師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


  馬祖問:「汝昨日向甚處留心?」


  懷海禪師道:「鼻頭今日又不痛也。」


  馬祖道:「汝深明昨日事。」


  懷海禪師遂作禮而退。


  又有一天,懷海禪師再參馬祖,侍立在馬祖身邊。馬祖拿起繩床邊的拂子,高高擎起。


  懷海禪師問:「即此用,離此用?」


  馬祖於是將拂子放回原處。


  過了一會兒,馬祖問:「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你今後開口說法,將如何教人)?」


  懷海禪師也擎起繩床邊的拂子。


  馬祖道:「即此用,離此用?」


  懷海禪師聽了,也將拂子放回原地。


  這時,馬祖忽然振威一喝。這一喝如此厲害,直震得懷海禪師三日耳聾!


  上述兩則公案,極富戲劇性,充滿了禪機。千百年來,它們一直在禪林中傳頌著,成為參禪者參究的主要話頭之一。


 ※ ※ ※


  記,就是追憶。人世間,勞勞終日,腦海中留存了過去之種種印象,弄至煩惱諸多,迷津深入。


  世事繁瑣,日中所作,夜間所為,是否件件做得對?是否樣樣作得合?除了檢討之外,應該不留痕跡,才能清心寡念,才能專心去做領悟工作。


  所謂煩惱,就是不應記而記。譬如流水落花,逢場作慶,此乃一時虛幻,事過情遷,何必追憶?假如一有記憶,馬上心魔蕩漾,易入邪途,最低限度,亦陷於求不得苦之中,或者求而可再得,又陷於沉淪不拔之苦海,故應忘記,勿回首,勿思量。


  又如仇恨連綿,忘之可化敵為友,記之則嗔恨在心,忿忿不平,易入罪城,故應忘之。


  又或蒙恩深厚,受義難忘。為求了此因緣,常懷圖報之願,原屬合理,但仍有損本身修行之虞,亦應暫時放下,不要思量。他日力有所逮,然後見機行事,方合正理。


  但是佛理玄機,深文要訣,乃是應有所記,牢牢記之,不特不惹煩根,且可脫離苦海。


  記與不記,其效果有若天壤之別,可不慎耶!


雨華再集 10-記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了卻四千男女願

  西晉成寧年間,大司徒雍公泰,到兩淮(指淮東和淮西,今安徽淮河南北一帶)地區,巡視煮鹽業。雍公泰看到煉鹽工人中,有鰥夫近三千人。他把這事記在心裡,用了兩年時間,就使他們大都組成了家庭。
 

  他調任進京走後,兩淮地區的人們,久久感恩不忘,歌頌他說:「雍公巡視鹽業,來到愚昧落後的兩淮,使無依無靠的水上遺民,全成了家。這是多大的功德呀!」

  有人寫詩讚頌雍公泰:「了卻四千男女願,乘春泛舟去朝天!」


 ※ ※ ※


  試看今之世人,有許多人外在客觀條件均屬不差之人,但在婚姻路上(包含情緣)有甚多波折阻障。甚者有人未及談論感情,即已夭折、情路中斷;並且更有見不上幾面,即無音訊。不是條件差,而是情緣無法引起共鳴,乃至無疾而終。


  許多人會因此灰心喪志,有些人甚至轉性、轉觀念,形成所謂不成家也可以快樂過人生;甚至因此有所謂同性成戀之傾向。諸此種種,雖然有客觀上及經濟因素,但不可否認,最大關鍵即在情緣(包含婚緣)之緣機無成熟所致。


  會形成今生姻緣之顯成無力,不論是主觀上自己之因素,或客觀上整體社會現象之因素,其人在累世間至少有種下二世以上破壞他人姻緣之因業,在歷經輪迴,此一因業成熟,乃成為果報。所以遇此情形之人,當宜盡量在日常生活周遭、親朋好友間,可以成人之美;若此情形可遇不可求,則可從解因果著手,只要此一因業釋解,姻緣之機可以甚快顯現。


因果命程定論-第七章 姻緣之緣機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天曹星官

蓮生/文

  在「神行」中──


  偶逢主宰「人王」的天曹星官,過去的天曹星官藏有蟒袍玉帶,因為皇帝是天曹星官欽點的。


  我好奇的問:「天曹官,今年的總統誰入主?」


  天曹星官答:「應該是XX。」


  隔了一星期,我又「神行」到天曹星官處,這回天曹星官對我說:「蓮生活佛盧勝彥,上回我說是XX當總統,實是有誤。只因此人,在這星期內,收了三位大商人的錢財,這錢財是賄賂的錢財,不但當不成總統,當有陰禍也!」


  我大驚駭:「才一星期就改變了?未免太快了罷!」


  天曹星官說:「你自己觀星看看!」


  我在「葉子湖」的夜間,夜看「星象」見紫微星旁的小人星果然大放光芒,掩蓋了紫微星,這真是想不到的,才一星期,就整個全變了。


  這正是應了:


  天有不測的風雲。


  人有旦夕的禍福。


  禍福無門。


  唯人自召。


  這天上「星象」,也並非一成不變的,才一星期,原可當上總統的,現在卻當不成了。君不見:


  也有總統被逐出境的。


  也有總統被罷免下台的。


  也有總統成了獄囚被關。


  更有總統被一槍斃命的。


  我驀然醒悟到,爭個什麼爭,就算爭到最高地位,你可知道未來是什麼命運?


  星光暗淡無光矣!可憐哀哉!
 

 盧勝彥文集169《忘憂國的神行》 天曹星官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被踢的英國國王

  「沒有人會踢一隻死狗。」確實如此,越勇猛的狗,人們踢起來就越有成就感。


  後來登基為愛德華三世的英國威爾斯親王也有過這種經歷。他曾就讀達特萊斯學院——相當於美國的海軍學院,當時他十四歲。


  一天,一位海軍軍官發現他在哭,就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本來不肯說,不過後來終於說出事端:他被學校的學生踢了。


  校長把大家召集起來,告訴他們,雖然威爾斯王子並沒有抱怨,但校長一定要查清楚為什麼有人行為這麼粗魯。


  過了許久,那些學生才承認是他們幹的,原因是當他們以後服役英國海軍,成為軍官時,可以跟別人吹噓,他們曾經踢過英國國王。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小人常為偉人的缺點或過失而得意。」


  耶魯大學的前校長德懷特曾說:「如果此人當選美國總統,我們的國家將會合法賣淫,行為可鄙,是非不分,不再敬天愛人。」


 ※ ※ ※


  如今之世,道德沉淪已久矣,不只令人寒心,更是因而將陷於道德敗亂之境地,使得整個社會難以收拾,欲振無力,愈加沉墜也。


  試探為何會如此?主在於世人無法歸回古往純樸之道,而崇尚於低靡沉淪之地,所以才會造成今日之嚴重後果。所以要提升道德之層次,才有挽回之希望,才有重新回春之期待,首要須從「義」與「禮」上去著手。


  每於行事,不正當者不為,有違良心者不做,這就是存義。然而對所行所事,必須慎重的承擔,不可造罪造業,這也是義之真諦。能如此,德當然也跟著精進矣。


  其次,「禮」亦去人遠矣。現今之人不要說是遵守古禮,連基本之禮都無法施行,才會顯現整個社會之無法無天。年幼不敬長,人人不相敬,呈現橫行霸道之情況。另外,更不用說要什麼尊親長、睦鄉鄰、尊師重道了,如此之情況,社會怎會不亂?道德怎會不沉淪呢?


  所以義禮之於人是至為重要之培養基礎,怎可疏忽而不行呢?思歸於此,德可進道,亦可成矣,希能相互予以勉行之。


思歸覺路-第七十五章 義禮造德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一人也嫌多

  佛窟惟則禪師,宋朝長安人,少年出家後,在浙江天臺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葉蓋屋頂,結成草庵,以清水滋潤咽喉,每天只在中午採摘山中野果以充饑腹。


  一天,一個樵夫路過庵邊,見到一個修道老僧,好奇的向前問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佛窟禪師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者好奇的再問道:「你一個人在此修行嗎?」


  佛窟禪師點頭道:「叢林深山,一個人在此都已嫌多,還要多人何為?」


  樵夫再問道:「你沒有朋友嗎?」


  佛窟禪師以拍掌作聲,好多虎豹由庵後而出,樵夫大驚,佛窟禪師速說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後。


  禪師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樹木花草,蟲蛇野獸,都是法侶。」


  樵夫非常感動,自願皈依作為弟子。佛窟對樵者扼要的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雖是凡夫,但非凡夫;雖非凡夫,但不壞凡夫法。」


  樵者於言下契入,從此慕道者紛紛而來,翠屏岩上白雲飄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鳥飛蟲鳴,成為佛窟學的禪派。


  「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見之猶不採,郢人何事苦搜尋?」


 ※ ※ ※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昔時,孔聖對有志於進德修業而入道、學道、修道之人,明示理當注重心靈之提昇和追求,並探討宇宙真理、實象與人生之真諦。而對於外在物質的享受,理該看淡,如若太過於注重物質生活,則便無須再為其講論人生真諦與宇宙真相。


  對於物質,昔有顏回之:「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子路之:「衣蔽蘊袍,與衣狐貂者立而不恥」,此皆重道尊德、輕視物慾的態度;世人僅知與人談富論貴,與人相處俱在比談論錦衣華服、珍餚美味,比食之珍、衣之麗、住之豪、行之貴,甚而地位之尊,稍有不如人,則自覺卑下無顏,當知比財勢、比富貴、比妻妾,皆不能久常;應知錢財有散盡之時,勢有頹微之時,貌有衰老之時,一切原有之華麗將因時間而變,體有疾時,貴而亡時,一旦無常,萬事皆休,惟有業力隨身。


  是以,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孔聖之注重人生真諦、宇宙萬物之真理,那怕是早晨剛聽聞道的真諦、人生之義理,而心中有所體察領悟,卻在黃昏後即將往生,亦是值得的。此在勉世人於外在物質應盡一切心意去看淡而不染著,宜注重於求道、學道、修道,才有成道的機會。


  對於真心於道之人,便可互相講論人生的真諦,探討宇宙萬物之真理,由此可進一層的了悟;反之,只知重視物質享受者,則較難契入上述真諦、真理;蓋因著重物慾者,心中充滿迷惑與不真,如與彼論道談理,將枉費口舌、浪費光陰。


  總而言之,君子重道淡欲以成道,修道子若能深明此理,即知顏回之不改其樂的原因何在,則法喜可得充滿也。


修身養性-第廿一章 志道淡欲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不要輕視法律

  這是將近四百年前的事情了。1608年的某一天,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在宮中閒坐無聊,忽然想起,有一段時間沒有到皇家法院去親自審理幾件案子了。何不去一趟,審一樁小民案件,解解悶兒,也順便體察一下民情。


  國王一行來到法院,遇到普通訴訟法院首席大法官柯克(EdwardCoke)爵士。令國王頗感意外的是,他要審理案件的要求在柯克這兒碰上釘子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國家都在朕的統治之下,區區一樁案件,朕竟然無權御駕親審,這是什麼道理?」國王滿臉不快,質問柯克大法官。


  「陛下息怒,容臣禀告。陛下當然是國家的最高首腦,內政大事,外交方略,都由吾王總攬。但是,陛下要親審案件這事,卻是萬萬不可。」柯克顯得很恭順,但眼神中卻透出一份堅定不屈。


  「哈哈,國王不能審案,這倒是樁新鮮事。我的大法官閣下,你別給朕來這套抽象肯定,具體否定的花樣。朕知道,吾國法律以理性為依歸。你不讓朕審案,顯然是認為朕天生愚笨,不及你和你的同僚們有理性嘍。」國王語中帶刺兒。


  柯克並不退讓,一板一眼地說了一番話,這段話在英國法律史上極重要,——


  「不錯,上帝的確賦予陛下極其豐富的知識和無與倫比的天賦;但是,陛下對於英格蘭王國的法律並不精通。法官要處理的案件動輒涉及臣民的生命、繼承、動產或不動產,只有自然理性是不可能處理好的,更需要人工理性。法律是一門藝術,在一個人能夠獲得對它的認識之前,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


  這次沖突是英國法律專業化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後,英國的司法便成了職業法律家的壟斷領域。不只是英國,在當今的西方各國,從事法律職業都要以正規的大學法律教育為前提。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香港的人潮

蓮生/文

  香港應該是怎樣的香港?


  我寫過香港,但,香港是寫不完的,就像是香港的人潮一樣,滿街上都是人,人的故事是無止盡的。


  香港的人潮,數量極為驚人。


  大街小巷,舉目可見人如潮浪。


  香港的形成,是香港人操縱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其中充滿著一種社會寫實的背景。


  一棟一棟高大的建築物群,井然有序地排列著,那是現代城市的象徵物,取代了古代的森林,現代都市提供了現代人的工作賺錢的機會,同樣卻也成為人類的噩夢。


  我不能講,香港是香的,或是腥濁的,也不說是安寧的,或是噪雜的,但是這裡是一陣奇特飄浮的滋味啊!應該這樣子說,這裡的生機,日夜的不停運轉。


  香港是潮暖,有溫暖。


  香港是濁重,金錢世界。


  香港是腥羶,群聚傾軋。


  香港是爭鬥,有爭食。


  如果有人問我,香港應該如何形容它?


  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


  當我寫過香港的時候,就有香港弟子問我:


  「師尊對香港的印象?」


  「無。」


  「為什麼無?」


  「無具體。」


  「為什麼?」


  「太多。所以無法說。」


  弟子又問:


  「那麼,香港稱呼香港對嗎?九龍稱呼九龍對嗎?」


  「蠻合適的。」


  「為什麼?」


  「在開悟的人看來,香臭是一致的。九龍是多頭,也是適宜的稱呼。」


  弟子又問:


  「請師尊談一談香港的佛教?」


  我答:


  「只見無。」


  「就算是無,也有個東西存在。」


  「這東西早已不是東西。」


  「如何認清這東西?」


  我答:


  「在你自己的心中。」


  我深深的感覺到,香港是東方人的城市,應該是有佛教的城市,香港也有許多名剎古寺在周遭。


  但是,香港人潮就像汪洋大海,而學佛的人只像退潮的海浪,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令人感覺佛法的弘揚太過於靜謐深遠,很顯然的,香港的佛教行者,是較孤單的,要自行品嚐的。


  我記得日本佛學教授說:


  「日本佛教式微了。」


  而香港佛教呢?


  「香港本來就沒有佛教。」有人揶揄的說。


  驀然回首──


  說的也是。


  當我漫步在彌敦道,當人潮湧動的時候,我必須左閃右閃,人彷彿也要隨著人潮而蠕動,再怎麼走,人都是那麼濃,人都是那麼密。


  在「尖沙嘴」望向海,只見黃昏的陽光像海水一樣的浮動,雲彩翻滾。


  四周的水泥大廈,錯落有致。


  海面上有機動船,「碰碰」的在海上閃動。


  「師尊,喜歡不喜歡香港?」


  「我,曾經有過心酸,感受過一些缺憾,卻也跟著充滿希望,感覺生命的美好。......」


盧勝彥文集第113冊《小舟任浮飄》香港的人潮

自我省察。增上善根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古有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又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見到賢德多才的人,宜思索向他看齊與學習;遇到不求進步的人,宜內心反省自己,並自我改進。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現在的人總是自以為是的多,所以倫理道德才會蕩然無存。


彌勒菩薩:末法時代的眾生,劣根性確實來的驕縱、傲慢,因此,人間的人禍不斷。若不即早遵守規範,亦莫怨上天不慈、神佛不悲了。


陳生:天底下所有的好與壞,過得如意或不如意,美與醜,都是相對的。人生在世,只要我們善於觀察人事物,而且時時學習,無論是賢者或不賢者,其實都是我們的老師。


彌勒菩薩:所以,你們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陳生:學生明白。人吃五穀雜糧,亦在五行中運轉,有時候天降福祿二星,下一刻可能亦有災星降臨,結果是大禍臨頭;所以,必須時時謹慎,才能長保安康。


彌勒菩薩:是啊!你們居住的環境,昔日大家稱之為蓬萊仙島,而現在的種種現象,都在提醒大家,該是好好靜下心來,輕輕閉上眼睛,仔細想想,你們已經是多麼幸福的人了。


陳生:我知道。前天早上起床,耳鳴不已,隨之而來的痛楚,迅速傳播到頭部、臉頰、耳朵、眼睛等等,剎那間疼痛不已;到診所檢查,卻是一切都正常。


   中西醫並學的醫師,立即拿出銅人穴道圖解釋說:「問題出現在膽經的脈絡阻塞了,所以氣不能順暢。」於是醫師指導如何疏通膽經穴道,非常簡便的方式,效果極好耶!


彌勒菩薩:哈!…。疾病發生在人看不見的地方,症狀則出現在人看得見的地方;所以,不想被人知道自己的劣根性和缺點,必須在人看不見的地方多加留意,而且多用心改正自己的缺失,不能以為別人不會知道,就隨意興起邪念,這樣一來,今生才不至於犯下大過錯。


陳生:是呀!常常一得一失的,如何才能補足一得一功一德。相由心生,有的人慈眉善目、有的人張牙舞爪,有人一靠近,許多人競相靠過來,有人一跨入,許多人競相走避。其實,很多人都明白這是因為不同的人散發出不同的氣質所引起,亦即是有人氣質和善,有人性情暴虐。


彌勒菩薩:所以,你們必須謹記的是,就算別人不知道,也要做到表裡如一,不可短視近利,看到眼前一點好處,就拿自尊、自我,以交換金錢和權力。在此,期望學習和成長,可以讓你們飛向快樂的天堂。


陳生:謝謝恩師嘉勉!我們觀察一隻蛹,牠蝶變之後,從蛹殼中鑽出而成了一隻小蝴蝶,再經過幾個小時,牠便可以展翅低飛,然後找一朵花蕊,開始吸吮花蜜。在逐漸成長中,再提昇高度,飛向更遠的花叢。


   由此看來,我們可以確定,牠將順利而自然的茁壯、成長、交配、繁衍、產卵,及至死亡。


彌勒菩薩:蜘蛛完美的結網,鮭魚千里也不迷路的逆游歸鄉,孔雀求偶的美麗和舞蹈,虎父無犬子的凶殘本性。生命本然都在輪迴中,一粒種子是前世和今世的轉換驛站,帶著前生經驗來到這一今世,潛意識之中,一切的信念與能力都已俱全。


   眾生輪迴不斷,沉溺在紅塵俗世太久,積習之塵垢污染,使得潛力逐漸退化而失落;是以,為了生命的突破,為了恢復本性,層層疊疊的科技外殼,你們怎能不好好的脫去。


   最後,期望每一個人做事,沒有自我的獨斷專行,亦即無我見,故能圓滿周到。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向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三章 自我省察‧增上善根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三彌離提經

  世人皆說這個世間是痛苦的,因此,每個人都想要滅除世間的痛苦,以坐享安心樂意的生活。

  然而,在耗盡一生汲汲營營於富貴榮利後,絕大多數人卻依舊愁眉鎖眼,最後眼穿心死,將理想放任自流,落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窠臼。


  世人會落得此情此景,究其原因乃是不解「世間」的真義,因此無法找到問題對症下藥。


  《雜阿含第二三○經》記載:


  有一次,一位名叫三彌離提的比丘,往詣佛所,然後問佛陀說:「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


  佛陀回答三彌離提說:「就是依眼(根)與色(境)與眼識,而為眼觸,由於眼觸的因緣而生感受:內覺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依耳、鼻、舌、身、意與聲、香、味、觸、法與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為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因緣而生感受:內覺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就名叫做世間。為什麼呢?因為由於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三彌離提!如果沒有眼,沒有色,沒有眼識,而沒有眼觸,沒有眼觸因緣而生感受:內覺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就沒有世間,也不會施設世間。為什麼呢?因為由於六入處滅盡則觸滅盡,…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盡。」


  本經敘述六根、六境、六識,乃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就稱為世間。因此,佛陀所說世間主要是指「五蘊世間」,也就是緣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緣於根、境、識而生觸,緣觸而生受,緣受而生愛、緣愛而生取、緣取而生有……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這樣的人生過程,而不是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故,修行並不是要逃離現實世間,尋找另外有一個清淨的世間,而是要在現實世間下手:「『眼不是我、眼識不是我,耳不是我、耳識不是我,……意不是我、意識不是我』,捐棄對五蘊的妄見」,如此才能捨除妄見與因為這個妄見所衍生的痛苦,也才是真正的「出世間」。


經典的智慧-第八章   三彌離提經

一蟹斷足,二蟹扶持

  沈宗正是松江幹山人。每到了深秋時分,他就在池塘裏設置竹籪(用竹片編成的方形或圓形籠子,用來誘捕魚蝦螃蟹),以便捉螃蟹來配菜。

  有一天,他看見三只螃蟹相靠在一起,很快地行走。他詳細一看,發現:有一只螃蟹八只手腕都斷了,不能行走。另外兩隻螃蟹扛它走過竹籪。


  沈宗正感歎地說:「人是萬物之靈,有些兄弟朋友相互爭訟,甚至還趁人之危,陷害對方。像螃蟹這麼微小卑賤的水族,尚且如此講義氣,我們能不感到慚愧嗎?」


  於是,他便叫人把竹籪拆除,從此以後,不再吃螃蟹。


 ※ ※ ※


  仁者何?仁者人也。仁遠乎哉?不遠也;我欲仁,則斯仁至矣。萬物以仁為核心,仁由兩個人所合成,一個是真人,一個是假人;秉天性即是真人,凡軀人身即是假人。是以,能行為人之道者,必能全性命者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克己復禮謂之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是以,仁最能顯現人類的道德性。仁者博愛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仁者人之心也。上天有好生之德,慈悲萬物;人有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秉仁德之心,而行仁德之事,則吉星祐之,災厄遠之,百老天年,必登聖域而成聖人。反之不仁,存不道德之心,貪圖口腹,恣意殺生,胡作非為,死後,必受地獄之懲也。


  仁乃是人之心德,心德是靈性的良知,良知即是天理,天理乃是人之元性,故當保守此性,而復還天理至正之公心,是以,回心仁道,乃是必須之課題,豈可疏忽哉!


回心思道-第十五章 回心仁道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當依何而住

蓮生/文

  我說:「我無所住、我無所得、我無所謂。」


  提示如下:


  有一位「障蔽魔王」,率領千萬眷屬,共有一千年之久。


  「障蔽魔王」一直隨著「金剛齊菩薩」,找尋「金剛齊菩薩」之處,始終不得見之。


  有一天突然見到金剛齊菩薩。


  魔王問:「汝當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覓汝不得。」


  金剛齊菩薩答:「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無住而住,如是而住。」


  我現在且問大家:


  「千百億化身,在何住?」


  「清淨妙法身,在何住?」


  「微塵相海身,在何住?」


  「解脫相嚴身,在何住?」


  「大乘根界身,在何住?」


  「十方化往身,在何住?」


  「遍法界諸身,在何住?」


  「萬億紫金身,在何住?」


  「無邊光熾身,在何住?」


  「滿分二嚴身,在何住?」


  「會嗎?」


  我再說《金剛經》的二段:

  莊嚴淨土分第十:「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此二段經文,已解答了一切。


  「會嗎?」


  今之世上:

  充斥著「找缺失」的人。


  充斥著「找缺陷」的人。


  充斥著「掲瘡疤」的人。


  充斥著「掲隱私」的人。


  這些人,凡能利用之事,無不利用。不應利用之事,也無所不利用。


  我看了。


  哈哈大笑。


  離「無所住」十萬八千里之遙,不但可憐復可悲,一點悟性也蕩然無存。


  他們以為:


  佛教即是「對手爭鋒。」


  我這位「無所住、無所得、無所謂」的人,無妨方便在這世間,與心術卑下之人相處,收他們為徒,隨緣教一教他們。


  我並不恐懼,也不可怕,也不用提防,也不用容忍,我也沒有不快,我只是早已無所覺。


  不對立。


  不搏鬥。


  不爭鋒。


  不駁斥。


  我從來不會無禮的鄙視他人,也從來不會惱怒他人,更不覺得他們可憎可鄙,我根本不會把人當敵人看。


  因為我是無我。


  因為我是無住。


  「會嗎?」


盧勝彥文集第190冊《無所謂的智慧》當依何而住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秋風鱸膾

  張季鷹奉了齊王徵召任職東曹祿的官位,當時人在洛陽,看見秋風興起,因而懷念家鄉吳中美味的菰菜、蓴羮和鱸魚膾。

  張季鷹說:「人生在世最可貴的是自在如意而已,為什麼要離開家鄉數千里來做官,只為了追求功名爵位呢?」


  於是叫人駕車返回家鄉。不久,齊王事敗而亡,當時的人都說張季鷹是一個懂得事先洞察事情變化的人。


  張翰辭官前作有一首〈鱸魚歌〉,歌云:「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從此「秋風鱸膾」成為羈旅在外之人,渴望放棄名利官爵牽絆,想早日返鄉過愜意日子的用語。


 ※ ※ ※


  人生世上,自童而壯而老,發奮爭雄世業。落後者,則鬱鬱終生;顯貴者,則揚眉振威,不可一世,此為淺看外表之象也。深察其內情,則未有一天安樂之心,常處於忙憂之境。


  試看黃土長埋之白骨,前是貴顯,或是賤貧,今則同是青山作鬼矣。世人忙碌終日,而汲汲營營於追求名利、地位,今日不知明日事,何勞計算造苦連連?


  所以對於人生,深明其循運環數之本理,不以此貴賤而擾心性,則逍遙終生,隨緣而安,時時皆是樂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