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神行於「代表國」

 

蓮生/文


  在「葉子湖」三昧中──


  我到一個奇怪的國度,此國度人煙稀少,要找到一個天人,都很不容易。


  明明此境界甚佳,有黃金屋、白銀屋、寶石屋、琉璃屋,食是仙饌,飲是仙酒,衣是天衣,行是神行,諸般快樂應有盡有。


  但,居此國度的天人,甚少!甚少!正應了「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才硬撞進來。」登天之路人少,入地獄之門人多是也。


  我找到一位天人,問:「此何天界?」


  天人答:「代表國。」


  我一聽「代表國」,非常訝異,感到好笑,又非常陌生,天界豈有「代表國」之名?


  天人見我疑惑,說:「此國度天人甚少,是因全是代表之故也!」


  「代表什麼?」


  天人答:「世人修行,有很多人並未實修,只想請人代行。例如:自己不修護摩,請人代修;自己不念經,請人代念;自己不修法,請人代修;自己不念佛,請人代念;又自己未施,請他人代施,這些代的人,全生到代表國去了,而請人代的人,並無究竟歸依處,並未實際修行,實在也沒有什麼功德,功德全在代表人身上。」


  「因此,」天人說:「實修的人有福了,會生天上界,而請人代的人,例如,自己並未佈施,只是請他人佈施,這等人,有名無實,全是虛誑,不生天上,反在地下。」


  我聽了大駭,原來修行並沒有代替的,還是實修重要,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神行於「代表國」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智伯欲伐衛

 

  參閱《戰國策‧智伯欲伐衛》的記載。


  智伯野心勃勃,四處侵略鄰國,以擴展版圖。某日,智伯心血來潮,設定目標是:衛國,以敦睦邦交的名義,派遣使者贈給衛侯禮物:四匹良馬、一枚白色璧玉。


  衛侯收到禮物之後,非常高興,摸著良馬,喜形於色,捧著璧玉,愛不釋手。群臣見到國君笑逐顏開,爭相恭賀不已;唯有上大夫南文子的想法就不一樣,反而面有憂色,悶聲不響。


  衛侯看見南文子的情形,奇怪的問道:「智伯與衛國相比,是個大國。如今,智伯看得起衛國,派遣使者贈送禮物:良馬與璧玉。群臣無不歡喜慶賀,為何只有你面有難色呢?」


  南文子回答:「所謂:『無功不受祿,無力不受禮』,因而必須仔細思索其中的原因。依照禮制而言,四匹良馬、一枚白色璧玉,皆是小國奉獻大國的禮物;如今,智伯是個大國,反而以重禮贈給小國的衛國。國君啊!難道您不會覺得奇怪嗎?更何況,智伯位居晉國四卿之一,獨攬晉國大權,常有吞併韓、趙、魏三家的野心,怎麼會向小國的衛國結好呢?是以,智伯定有吞併衛國的企圖,國君不得不嚴加戒備啊!」


  衛侯聽後,立即下令邊境守將,緊急提高防衛,嚴加戒備。


  不久,智伯果然率領軍隊準備偷襲衛國,來到衛國邊境,見到衛國的邊防戒備森嚴,嚴陣以待,大為吃驚說道:「衛國必有賢士,早已料到我的計謀。」於是,下令退兵。


  智伯返回晉國之後,絕不死心,又心生一計,乃與長公子顏密謀:首先假裝父子失和,公子顏被智伯驅逐;然後,公子顏再帶著部份兵力投奔衛國,裡應外合,以利滅掉衛國。


  結果,南文子再度識破陰謀,說道:「公子顏的賢名,遠近馳名,智伯非常寵愛;如今,無緣無故的逃亡衛國,其中必然有詐。」


  因而,南文子對晉國的密使,說道:「衛國可以收留公子顏,但是他的隨行車輛,若是超過五輛,則不許入境。」


  智伯知悉此事之後,讚嘆道:「衛國的南文子,真是料事如神啊!」


  從此之後,智伯打消偷襲衛國的念頭。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這就是我慢

 

  唐朝大將郭子儀,是中國歷史上智慧雙全的著名將領,安史之亂時,是他一柱挺天,擊敗史思明,打垮安碌山的叛軍主力,保住了李氏江山。


  然而,這位頂天立地,叱吒風雲,功蓋天下,權傾朝野的大將軍,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對於禪僧,更是禮敬有加。


  他的大軍之所以能橫掃天下如卷席,是因為有充足的糧食供應。而那購買糧草的軍費,有很大一部份是六祖慧能的弟子—神會禪師從佛門弟子手裡籌集來的。


  所以,儘管戰後郭大將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書令,但他時常到寺院進香禮佛,聆聽佛法。


  一天,他到寺廟參謁住持禪師時,他恭敬請教道:「師父,我在閱讀佛經時,經常看到經文中有‘我慢’一詞。請問,這如何解釋?」


  住持禪師大喝一聲,說道:「你這個呆頭呆腦的傢伙在胡說些什麼?」


  一時間,方丈裡所有的人都驚呆了,要知道,郭子儀是當時相國,連皇帝老子都要對他客客氣氣,禮敬三分.如此侮辱王候,豈不要掉腦袋!


  郭子儀一愣,心中一股憤怒之氣升騰起來,臉色陰沉得能滲出水來。


  正當他要指袖而去之時,禪師卻恢復了慈祥的面容,微笑著說道:「郭大人,這就是‘我慢’呀!」


  禪師以靈動幽默的現身說法,實實在在讓高高在上的郭子儀品嘗到了「我慢」的滋味。


 ※ ※


  謙虛的人不會鋒芒畢露,銳氣逼人,而是懂得尊重對方,心懷敬意。《北史》記載,北魏都官尚書賈思伯,個性謙和,禮賢下士,有人問賈思伯說:「公何以能不驕矜?」賈思伯回答說:「一個人將要衰敗時,便會變得很不謙虛,甚至盛氣凌人,不可一世。這是禍患來臨的前兆,所以,有什麼好驕矜的呢?」


  「我慢」是指自高自大,侮慢他人。當一個人在身份地位、財富、知識、健康等方面優於他人時,就會不經意表現出自視甚高,瞧不起別人的心態。「我慢」深植人心,它是如毛髮般微細的執著,比猛烈的情欲還要難以除去,所以,須直至證到四果阿羅漢的境界,才能將其根除,猶如蛇完全蛻去舊皮一般。


  「我慢」根源於對自我的信仰、自我的執著,而且是不容許任何人懷疑或挑戰的,例如:


  一、對自我出身感到驕傲:


  對自己的出身、家庭背景感到驕傲,瞧不起貧窮、落後(不文明)、低賤出身的升斗小民。因此,往來對象必須是有一定聲望和影響力者,如此才能攀龍附鳳,也衍生出門當戶對,名門望族的觀念。


  二、對財富感到驕傲:


  有錢人會對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名車、豪宅、土地感到驕傲,看輕家徒四壁或住在窮街陋巷的人。


  三、對外貌感到驕傲:


  包含對容貌、身材、高矮、膚色等的驕傲。


  四、對學識感到驕傲:


  包含對學位、才華、專業、名校等的驕傲。


  五、對名聲感到驕傲:


  包含對名聲、地位、頭銜、權勢、人品等的驕傲。


  然而,不論是出身、財富、外貌、名聲或外在的種種,都有無常變異的一天,一旦面臨變化,我慢愈重者,所受到的打擊也往往是愈強大。因為,我慢的果報就是以後讓人看不起而無地自容。所以,學會謙卑,不但可以讓人身心輕安自在,也可以更輕鬆的經營自己的人生。


  吾舉一例,在《雜寶藏經》中記載:


  有一位長者的小孩,年約五、六歲,長者請有名相師為他占卜,相師說:「此子福德俱足,可惜壽命不長。」


  於是,長者帶著小孩至各大教派求助,但都沒有長壽之道可以相助。最後,長者來到佛前,對佛陀說:「此子短壽,唯願世尊能賜予他長壽。」


  佛陀說:「我並無任何法術或神力能延長你的小孩的壽命。」


  長者說:「哪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小孩延長壽命呢?」


  佛陀透過神通了解小孩短命的因果,因此,對長者說:「你可教導小孩至城門口,見有人出城門,就向對方恭敬行禮;見有人進城門,也向對方恭敬行禮。」


  當時有一名鬼神,化身成婆羅門,欲走進城內,小孩隨即向他恭敬行禮。鬼神見小孩如此謙卑有禮,便順口的說:「願你長命百歲!」


  豈知這名鬼神進城的目的,就是欲奪取小孩之生命,但鬼神世界是不得妄語的,既然已經祝願小孩長命百歲,即不得再殺害小孩。這名小孩也就因為謙忍恭敬,而得以延壽。


遠離煩惱的生活-第三章 煩惱的種類

第二節 我慢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做你最想做的事

 

  凡事做給別人看的話,最後往往會傷害了自己。


  我很喜歡畫畫,但我就是不能畫!


  高中時,我的一位同學向我訴苦,為什麼?


  我好奇的問,他心情沉重地說著:「因為我媽媽說畫畫沒出息!」


  前一陣子,遇見一位老朋友,看他年紀輕輕,就已經繼承家中事業,當上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我不禁連聲恭賀他。


  怎知三天後他打電話來訴苦,說他根本對作生意沒興趣,雖然身為總經理,但是不論大小事都要向他爸爸和大姊報備,公司一些老幹部意見也特別多,讓他越做越難過,正準備離家出走和女朋友私奔。


  太在意別人的想法,為別人而活,或是凡事做給別人看的人,內傷的痛,只有自己知道!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都能順著自己的心意,不管你長的帥或不帥,不管妳是千金小姐或家庭主婦,每個人都有一些人生義務和人生課題要去完成。


  或許你有高齡父母要扶養;或許你有另一半和小孩要照顧;或許你必須賺錢去買一棟房子;或許你有親人生病要靠你協助……但是,你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這些事,不需要凡事都做給別人看。


  即使是自己的工作,興趣和生涯,甚至感情和婚姻,也都不要放棄自己的自主權,因為人生有限,扣掉一些義務和工作的時間,你能有的生命真的不多,你應該珍惜這些生命,讓自己活得快樂!


  我想,不得不上班,養家,交會錢,付貸款的你,心中多少有一些壓力。


  如果可以,想辦法讓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現實不允許,請你每天給自己一些時間,做自己的主人,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做一些讓你覺得有成就感,讓你快樂的事吧!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總有一天我會不見

 

蓮生/文


  我告訴大家:


  「總有一天,我只過清明節!」


  大家說:


  「盧師尊!你不會,你不會!」


  我說:


  「我一定會!」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我告訴大家:


  「我已意識到不久的將來,我看不見大家,大家也看不見我。」


  大家仍說:


  「你不會!你不會!」


  我說:


  就算是「佛陀」,祂仍然有病痛,祂有「偏頭痛」有「骨刺」有「腸胃」的疾病。


  佛陀到了八十歲那年。


  祂要侍者的扶著才能行走。


  體如破車。


  衰老寫在祂的臉上。


  佛陀說:


  「我現在已經八十,人老體弱,已經走到人生的終點。如同一輛破車,只有在布帶的綑綁下才能移動,同樣的,如來的身體也只有在攙扶下才能行走,但,我仍然能入深定之中,一心不亂,斷除妄念及散亂,一切仍然安穩。」


  這句話大家警惕:


  「定,一心不亂,無妄無亂,安穩。」


  佛陀提到:


  要依止佛。


  要依止法。


  要依止僧。


  有一點很重要提示:


  「自己為自己的依估,因為佛、法、僧,最重要的是在你的心中。」


  又說:


  「要精進、要正思維、要警醒、要勿有貪念。」


  又說:


  「以戒為師。」


  又說:


  「皈依佛法僧,是佛能指明解脫,法是方法,僧是生活的榜樣。」


  佛陀說:


  我傳授真正的真理是:


  四念處。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菩提支。


  八聖道


  (三十七道品)


  以戒、定、慧為三無漏學。


  又說:


  如何是佛說,如何是非佛說,如何分別正邪?


  佛說:


  如果與經律對照,它們和經典相吻合,與戒律相一致,這肯定是世尊所言。


  佛說:


  如何恭敬佛陀?佛說以正法來修行,就是最大的恭敬。


  尊敬、頂禮、崇拜、讚美是外相。


  修習正法是最大的恭敬,這才是內相。


  佛陀最後教誨是:


  眾弟子,諦聽,我告誡大家,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


  努力精進修法解脫。


盧勝彥文集第260冊《天上的鑰匙》總有一天我會不見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災妖不勝善政,寤夢不勝善行

 

  魯哀公有一回向孔子請教說:「國家的存亡禍福,確實是天意,不單是由人決定的啊。」


  孔子回答說:「禍福都決定於自己罷了,天災地妖對它是不能施加影響的。」


  哀公說:「好。但您所說的,難道有什麼事實根據嗎?」


  孔子說:「過去,在殷紂王的時候,有一隻小麻雀在城樓上生了一隻大鳥,占卜說:『凡是小的養育大的,則國家必定興旺,國運一定昌盛。』


  於是紂王憑藉著雀的吉兆,不治理國家政務,殘暴到了極點,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能阻止他的,以致敵軍來了,殷國就被滅了。這就是因為自己的行為違背了上天的意志,使得本來是奇福反而變成了大禍。


  還有紂王的先祖殷王太戊的時候,政治紊亂,法制敗壞,以致廟堂之上長出了桑和谷的幼芽,才七天就長成雙手合抱那麼大。


  占卦的說:『桑和谷本來應該生長在田野,不應長在廟堂之上,料想國家可能要被滅亡了吧?』


  太戊聽了非常害怕,於是很謹慎地修養身心,考察先王的仁政,明確養民的良法。這樣過了三年,遠方的人仰慕他的仁義,展轉到殷國來的有十六國。這也是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上天的意志,轉禍為福。


  所以天災地妖,不過是上天用來警告君主;異夢怪兆,不過是上天用來警戒人臣。災妖不能勝過良善的政治,寤夢不能抵過人的善行。能夠明瞭這一點,便可以實現最好的政治目標。唯有明王能通達此理。」


  哀公說:「我要是不這麼鄙陋,一再向您請教,也不可能聽到這番很受益的話啊!」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

 

  山上的寺院裏,有一小和尚向其師父請教:「師父,徒兒有一事不明白?」


  師父:「嗯,是什麼事呢?」


  小和尚說:


  東街的大伯稱我為大師。


  西巷的大嬸罵我是禿驢。


  張家的阿哥讚我清心寡慾,四大皆空。


  李家的小姐卻指摘我色膽包天,凡心未了。


  師父笑而不語,指指身邊的一塊大石頭。之後又拿起面前的一盆花觀看。


  小和尚略加沈思,當下大悟。


  石頭是石頭。


  花朵是花朵。


  自己就是自己。


  別人說的,由得別人去說,那只是別人的看法。


  而己,根本不必因為別人的說三道四而煩惱。


 ※ ※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如同小斑馬,在人云亦云中迷失自我,活在「別人說」、「別人的評價」裡。例如:


  在事業上,在意別人的評價與認同;


  在社交圈,在意朋友的評價與認同;


  在宗教圈,在意教友的評價與認同;


  身為學生,在意同儕的評價與認同;


  身為老師,在意學生或家長的評價與認同;


  身為員工,在意同事或主管的評價與認同;……。


  因此,絕大多數的人會用他人的標準,去束縛裝飾自我,有者四處旅行,分享美食,以表現出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有者冠上各種頭銜,彰顯自己的成功。有者穿著名牌服飾、駕名車,突顯自己的財富、實力。有者加入各種宗教、社團、政黨、名流社交等以示存在感。然而在背地裡,卻是過著艱難曲折的生活。


  若一個人能夠如理思維,就會發現以上種種只是虛幻的認同,只能暫時性的安慰自己,對內心世界根本就沒有幫助,甚至有時還會成為焦慮不安的來源。因為,當一個人除了苦於經濟壓力、生活壓力之外,還要苦於人情世故,帶著無奈、虛榮、虛偽的面具生活,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自然沒有灑脫的日子可享。


  故,只要能自律,能做好自己,即使被他人貼標籤,「我依然是我,後果依然是要自己來承擔」,如此一來,自然沒有恐懼、沒有焦慮、沒有患得患失、沒有障礙,沒有「我」的執著,也不會在意別人的評價,遠離不安和擔心,過著清靜無染的日子。


虛原雜誌289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公道的價格

 

  尼希文請朋友到自己家吃晚飯,打算為他們做一個醬汁肉。突然,他意識到家裡沒有鹽了。


  所以,尼希文把兒子叫過來。


  「你去村子裡買點鹽,但是,你要付一個公道的價錢: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


  他兒子感到很驚奇。


  「我可以明白不應該付太高價錢的原因,爸爸,但是,如果我能討價還價把價錢壓下來,省點錢不好嗎?」


  「在大城市裡,這樣做是對的,但是,在我們這種小村子,如果這樣做,就會毀了整個村子。」


  尼希文的客人們聽到他們父子的對話後,都想知道能夠買到更加便宜的鹽卻為什麼不買的原因。


  對此,尼希文回答:「一個人願意以低於正常價錢把鹽賣掉,其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急需錢。而利用當時這種有利條件的人,表現出的是他對勞動者缺乏尊重,因為勞動者為了生產鹽付出了汗水和辛勞。」


  「但是,這麼一件小事不可能毀了整個村子。」


  「開始的時候,世界上只有很少的不公平,但是,由於每個人都認為這是很小的事情,根本無關緊要,這樣一來,後來者所做的每一件事累積起來,世界就變成了當今的這個樣子。」


 ※ ※


  道德之尺寸在每個世人之心中各有不同之標準,也因為如此參差不齊,才會導致今日道德之日益沒落,誠當慎思之。


  道德者,凡是正、是善為其主要之標準,且不以違背良心行事為其準則,如果出乎前者等,就是不德矣。如德者,當勉心勵進,非德者,當戒慎除之,人人如此,個個這樣,社會道德就可提昇矣。


  如世人降低理念標準而姑息之,那就會有違良知而失德,所以世人應多勉行自己於正確的理念上,不打折扣的力行,就可成就真正的自我。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道德之分野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空海大師修行的二巖洞

 

蓮生/文


  我們一行來到了四國最南端海邊,名叫「室戶岬廚人窟」的二個大巖洞。


  這二個大巖洞非常有名,只因為空海大師在這二個巖洞裏面修行,正禪定中,見虛空中星星轉動,下墜,飛入自己的口中,於是開悟了。


  又說,這二巖洞,坐裏面望外看,只有二景物,一個是「天空」,一個是「海洋」。


  空海大師自取法號,叫︰「空海」。


  然而,蓮花瑞琴師姐告訴我們︰


  「空海大師又叫弘法,其原名是無空、知空、教海。後來開悟了,合起來就是空海。


  這二巖洞,高大而深邃,非常壯觀,竟然是天然的,洞裏面非常黑,岩石的壁上有濕濕的水氣,亦有地下泉水冒出,濕氣很重。


  我在印度、尼泊爾,看過密教祖師那洛巴、蓮華生大士閉關修行的巖洞。


  他們的巖洞又小又窄又矮,幾乎一進入,轉身都很困難,站起來會碰到頭。


  而空海大師的巖洞,除了濕氣重以外,非常寬暢,容納五十人,也沒有問題。


  有人說︰「空海在右洞吃飯,在左洞修行。」


  我反問︰「為何右洞是吃飯洞,左洞是修行洞?為什麼要這樣分?」


  他回答不出︰「這。………」


  我說︰「右洞雖是吃飯,也可修行,左洞是修行,也可吃飯。認真講起來,吃飯亦是修行,吃飯即修行。」


我告訴大家︰


  「以前有一個故事,一隻小老鼠很聰明,牠原本有一個小洞,但,由於太聰明,所以牠又打了另一個洞,人家問牠為什麼?牠說,一個洞出,另一個洞入。」


  大家一聽,原來是多此一舉。


  談到吃飯即是修行,大家可以打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由經文指出︰


  一、著衣持缽--衣的修行。


  二、大城乞食--行的修行。


  三、飯食訖--食的修行。


  四、洗足已--洗澡修行。


  五、敷座而坐--住的修行。


  在這一小段經文中,已明明白白告訢我們,修行之事在日常生活之中,食、衣、住、行、沐浴、坐、臥均是修行的一法,修行不在於「坐」,而在於一切行止。


  我問一位同門︰「空海在巖洞吃飯吃什麼?」


  他想了想,答不出︰「………。」


  飯糰(素細)? 生魚片(殺希米)? 便當?


  我告訴大家︰六世紀以前,約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蕭衍以前,佛教和尚是吃葷的。吃素,是梁武帝蕭衍改的。


  空海大師到中國長安青龍寺求法,約一千二百年前的事,這時間上看來,相差二百年。


  空海大師是吃葷?空海大師是吃素?


  這個問題留給大家想一想,空海行跡,遍於四海全島,在二巖洞,他吃什麼?

  ●

  提到修行的巖洞,我就想起巖洞裏會不會有蛇的問題。巖洞是好,蛇卻不好。空海大師的巖洞,有蛇嗎?


  我記得釋迦牟尼佛時代,佛陀如何去度化優樓頻螺迦葉尊者的故事,那時佛陀去了伽耶山。


  佛陀對迦葉說︰「我來自王舍城,名叫釋迦牟尼悉達多,請您准我借住一宿吧!」迦葉一聽,知道佛陀是另一教派的教主,而他自己是一個教派的領導人。


  他心理上,馬上產生敵對。


  迦葉心中不懷好意︰


  「我們已沒有可住的地方,不過儲物的巖洞空著,就請您住了。」


  原來這巖洞裏,住著一條大蛇,大蛇由迦葉養著,是守護用,已多天未吃,佛陀住進去,等於給大蛇送上一頓豐富的晚餐了。


  佛陀對大蛇說︰「我心平靜,暫住一夜,明早就走。」


  蛇原本要攻擊,見佛陀無敵意,就靜下來。


  佛陀在洞中舖草睡覺,面向洞外。蛇在內睡,佛陀外睡。人蛇睡一起。


  二者相安無事。


  原本迦葉以為佛陀已被大蛇吃掉,想不到釋迦牟尼佛還活著。


  佛陀對迦葉說︰「平靜的心很重要,只要將面目猙獰的毒蛇之心,引向平靜,就不會被襲擊。」


  迦葉深受感動,又聽了佛陀的至理,便引導自己全部的弟子皈依佛陀。最後連自己的二個弟弟,也全皈依佛陀,這是三迦葉來皈依。


  住巖洞修行,心嚮往之。


  但巖洞內若有蛇。


  誰敢?


盧勝彥文集143《人生的空海》空海大師修行的二巖洞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貪戀脂粉

 

  賈曾的父親賈言忠,在高宗李治朝任侍御史、吏部員外郎,官階很高。賈曾年少時,受父母的影響,好讀書,尚氣節,工文詞,頗有名氣。


  睿宗李旦立李隆基為太子後,選派賈曾為太子舍人。李隆基即位後,任命賈曾為諫議大夫、知制誥(相職),朝令文告多出其手。


  賈曾之所以受到李隆基器重,是因為他敢於直言進諫。李隆基做太子時,經常命手下人四處訪求美貌的女子,教她們學習音樂,供自己玩樂。


  賈曾直言進諫說︰「從前魯國重用孔子,幾乎稱霸於世。齊國懼怕魯國,就向魯君進獻美貌的女伎,以迷惑魯君。魯君接受了,孔子就離開了魯國。西戎重用由余治理國家,兵強國富。秦人施行反間計,送上女伎蠱惑戎王,由余就逃離戎地。這都是聖賢名士所忌諱的。


  經常尋歡作樂的王孫們,就會喪失志氣,不務正業。上邊這麼做,下邊也就仿效去做,這樣淫風惡習就將形成。希望殿下能夠下令擯除樂伎,敦正教化,傾听德音,使雅、頌之樂發揚光大,不要再令臣下訪求女樂了。這樣一來,朝野內外的人都知道殿下您遠離聲色佞臣,就會忠心擁戴您。」


  李隆基聽了他的忠告,便禁絕了女樂。


 ※ ※


  苦海無邊,埋卻幾輩浪子;愛河有岸,淘盡多少英雄。迷昧心性,莫如淫慾;貪戀脂粉,自損精神。


  夫!人身之精力有限,精力耗,而肌膚銷;肌膚銷,而性命危。然而,青年情竇初開,見花柳,如狂蝶穿枝;戀床第,如蒼蠅逐臭。憐鐙泣夜,只顧貪歡;蓋不知寡慾男多,好色嗣乏,此乃人生自造之禍福。凡有血氣者,不可不知而自重自愛也。為人父兄者,欲使兒孫昌盛,瓜瓞綿綿,必須焚燒案上之淫書,多藏古人之格言,俾之多覽,子弟自然而然,遠色節慾。


  末世青年,每犯邪淫之條,可惜!不敦禮義之訓,竊玉偷香,恩愛纏綿,急宜反省,以保身軀。


修緣寶典-青年色慾必戒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別無他心處


  一個和尚問趙州從諗禪師:「每天子丑寅卯等十二個時辰中,對不同的時辰,我應該怎樣用心去修行呢??」


  趙州禪師說::「你呀,被十二個時辰弄得團團轉,而我卻把十二個時辰弄得團團轉。」


  又說:「兄弟,別站得太久,有事就商量,沒事就坐到長車床窮究事理去。老僧當年行腳時,除了兩頓粥飯時為雜務用心,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用心處。假如不這樣,那就離禪太遠啦。」


 ※ ※


  《大念處經》記載:「比丘行往或歸來時,以正知而行。前瞻或旁觀時,以正知而行。屈伸肢體時,以正知而行。穿著袈裟、持衣缽時,以正知而行。吃飯、喝水、咀嚼、嚐味時,以正知而行。大小便利時,以正知而行。於行、住、坐、臥、醒、語、默時,亦以正知而行。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


  「比丘以正知而行」意思是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保持正知,沒有片刻與正知分離。故此段經文是指,不論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時刻,都要依正念來覺知所有的身體動作。


  觀察每一個動作中的肢體、器官細微變化。觀察自己的變化,也觀察他人的變化,再進而思惟自己、他人變化中一切無我。


  觀照身體舉止生起的現象,觀照身體舉止滅去的現象,同時觀照身體舉止生起與滅去的現象,最後觀照到身體舉止生起與滅去的因素。


  《大念處經》所言的正知,包含「四正知」,即:


  一、有益正知:向前進是否有利益(修行)


  二、適宜正知:思惟是否適合之後,而瞭解適合做之事的正知。


  三、行處正知:在行走途中專注一種業處(如出入息、佛隨念、五蘊觀、不淨觀……),如此就是在修習行處正知。(行處正知為止禪)


  四、不癡正知:在向前進等動作時不迷惑(凡夫只會想:「我在向前進;向前進的行為是由我產生的」)(不癡正知為觀禪)


  禪修者以「四正知」修行,則無時無刻都貫穿了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因此,既使是在日常例行的種種活動中,也可以見到無常、苦、無我三法印,而洞見事物的真實本質。


  四、四界分別觀


  《大念處經》記載:「復次,諸比丘!比丘於任何姿勢中,以各種界思惟觀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比丘!猶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屠宰牛隻,並將其肢解成塊後,坐於十字路口。


  如是,諸比丘!比丘於任何姿勢中,以各種界思惟觀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是,比丘安住於身,觀照內身……。」


  禪修者在於當下的任何姿勢中,都要以地、水、火、風四界的角度來思惟觀察身體,也就是進一步深入的觀察身體只是由四種物質原素所構成,如此才能破除「人」的概念。


  例如不淨觀中的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大腸、小腸、胃中物、屎、腦屬於地界,而此地界中又含有微量的水界、火界、風界;膿、痰、膽汁、血、汗、脂肪、淚、油、唾、涕、關節液、尿屬於水界,而此水界中又含有微量的地界、火界、風界。


  除此之外,身體中也含有四大十二特相:硬、粗、重、軟、滑、輕(地界的特相)、流動、黏結(水界的特相)、熱、冷(火界的特相)、支持、推動(風界的特相)。


  又例如屠夫在餵牛時、將牛趕到屠宰場時、綁牛時、殺牛時乃至看著牛的屍體時,他的心裏都還有牛的概念。直到他將牛的屍體切成肉塊之後,牛的概念才消失,而肉塊的概念生起。對屠夫而言,他不會想:「我在賣牛,這些人帶走牛……。」而會想:「我在賣肉,這些人帶走肉……。」


  同樣地,對禪修者而言,在尚未以各種界來觀察身體之前,他的心裏還有眾生、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的概念存在。然而在他以各種界觀察身體,觀察到身體內色聚中四界的原素後,那時眾生、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的概念消失,而各種「界」的概念在他心中生起。


  因此世尊說:「無論身體如何被擺置或安放,比丘都以各種界來觀察這個身體:『在這個身體裏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除此之外,沒有一個我,沒有主宰者,沒有屬於「我」的事物,如此才能邁向解脫。


禪修的重要-三、正知(或稱明覺)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倒霉的樣子

 

  一天,美國的開國無勛富蘭克林和年輕的助手一道外出辦事,來到辦公樓的出口處時,看見前面不遠處正走著一位妙齡女郎。也許是她步腹太匆忙突然腳下一個趔趄,身體失去平衡,一下子就跌坐在地上。


  富蘭克林一眼就認出了她,她是一位平時很注重自己的外在形像的職員,總是修飾得大方得體、光彩照人。助手見狀,剛要邁開大步,上前去扶她,卻被富蘭克林一把拉住,並示意他暫時回避。


  於是,兩人很快折回到走廊的拐角處,悄悄地關注著那個女職員的動靜。


  面對助手滿臉困惑的神情,富蘭克林只輕輕地告訴他:「不是不要幫她,而是現在還不是時候,再等等看吧。」


  一會兒,那位女職員就站起來,她環顧四周,撣去身上的塵土,很快恢復了常態,若無其事地繼續前行。等那個女職員漸行漸遠,助於仍有些不解。


  富蘭克林淡淡一笑,反問道:「年輕人,你難道就願意讓人看到自己摔跤時那副倒霉的樣子嗎?」


  助手聽後,頓時恍然大悟。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鶴林寺的箭

 

蓮生/文 


  鶴林寺的本堂之前,立有雙鶴之像,那是因為空海大師在此地修行的時候,有雌雄二羽的雙白鶴飛臨,在空海大師之前舞蹈,所以取名鶴林寺。


  這座山亦名靈鷲山,因為像靈鷲形。所以第二十番,全名是靈鷲山鶴林寺。


  鶴林寺有一個傳說:


  這山中住著一位獵人,其人捕殺動物技藝不凡,他若用刀,就如同慶雲籠頂上,如果用鎗,就如同紫氣照長空,如果用箭矢,說是長虹飛紫電,若用斧,那就是天邊皓月皎光輝。


  這位獵人殺生太多,野獸逢之,死於非命。


  有一回,一隻大山豬現形。獵人取箭欲射,一陣黑風捲起,大山豬不見。


  獵人沿跡追蹤,就追到鶴林寺附近。


  獵人遠遠又看到大山豬,這回,說時遲,那時快,從背後取下一箭,一箭射出,只一霎那,那大山豬中箭而倒,獵人大喜,便奔近欲捉。想不到大山豬奔入鶴林寺內。獵人追入寺內,怎麼找也找不到大山豬,最後竟然發現,鶴林寺的主尊菩薩,口中含著的,正是獵人射出去的箭。獵人見狀大駭。


  獵人想了一想自己平日的所為,殺業實在太重了,即刻在菩薩面前懺悔。


  從此發願不再殺生,改做別種行業。


  因而,此尊菩薩又名「負矢菩薩」。


  我聽了這個傳說,寫一偈:


  菩薩慈悲少人知。

  變化隨機事亦奇。

  為度獵人殺生業。

  奉勸世人勿迷痴。


  可能是這個傳說吧!此靈鷲山被列為「鳥獸保護區」,該區鳥獸,一律不准捕殺。

  ‧

  我個人覺得四國八十八靈場,第二十番靈鷲山鶴林寺及第二十一番舍心山太龍寺,這二寺的風景是最優異的,二寺均在高山杉林之間。


  舍心山太龍寺更是八十八靈場的最高峰。鶴林寺的四周有整整齊齊的杉林,有蜻蜓、蜜蜂穿梭飛舞,有千蟲啁啁啾啾,我們要延著蜿蜒的山路,在綠林中上山,又要爬著石階,一步一佛號。


  我看那山頂甚是嵯峨,一峰接著一峰,而一棵又一棵的杉樹,彷彿接著藍藍的雲霄,那綠色的樹葉堆中,傳來自然的天韻,也許是蟬鳴吧!想一想鶴林寺,莫非是鶴唳,風吹過了林梢,百鳥飛起,煞是好看極了,這山坡道說平是平,說斜是斜,說四圍險峻,也是四圍險峻。


  也有古怪的松枝盤住翠嶺,更有那槎枒的老樹纏著藤蘿,遙望,亦可看見綠水清流,那是「那賀川」的上游,有野花,陣陣異香馥郁,有不知名的花,增加了峰峰的色彩。


  我們覺得彷彿在爬山郊遊,一路上有說有笑。講笑話最多的是「陳傳芳」,她被封為「笑話上人」。


  而笑聲最大,最能笑的是「田力維」,他被封為「哈哈上人」,哈哈一聲,聲震四野!


  巡禮「鶴林寺」,留下一偈:


  春入杉林綠遮面。

  銀水環繞,

  掩映寶珠院。

  霽日遲遲撒金片。

  步上石階,

  花香拂拂,

  天光草色均非淺。

  說說笑笑,

  哈哈一聲,

  追尋鶴林寶津瓊苑。


盧勝彥文集第143冊《人生的空海》鶴林寺的箭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心靈重量

 

  一個黑人小孩在他父親的葡萄酒廠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將一個個木桶擦拭乾淨,然後一排排整齊地擺放好。令他生氣的是:往往一夜之間,風就把他排列整齊的木桶吹得東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親摸著男孩的頭說:「孩子,別傷心,我們可以想辦法去征服風。」


  於是小男孩擦乾了眼淚坐在木桶邊想啊想啊,想了半天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去井上挑來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後把它們倒進那些空空的橡木桶裡,然後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覺了。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小男孩就匆匆爬了起來,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個個排列得整整齊齊,沒有一個被風吹倒的,也沒有一個被風吹歪的。


  小男孩高興地笑了,他對父親說:「木桶要想不被風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己的重量。」男孩的父親讚許地微笑了。


  是的,我們可能改變不了風,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和社會上的許多東西,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我們自身的重量和我們自己心靈的重量,這樣我們就可以穩穩地站在這個世界生活了,不被風和其他東西吹倒和打翻。


  給自我加重,這是一個人不被打翻的惟一方法。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枯木裏龍吟

 

  僧問香嚴︰「如何是道?」


  香嚴云︰「枯木裏龍吟?」


  僧問︰「如何是道中人?」


  香嚴云︰「髑髏裏眼睛。」


  僧不領,乃問石霜禪師︰「如何是枯木裏龍吟?」


  石霜云︰「猶帶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髏裏眼睛?」


  石霜云︰「猶帶識在。」


  又不領,乃問師︰「如何是枯木裏龍吟?」


  師云︰「血脈不斷。」


  僧云︰「如何是髑髏裏眼睛?」


  師云︰「乾不盡。」


  僧云︰「未審還有得聞者麼?」


  師云︰「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


  僧云︰「未審枯木裏龍吟是何章句?」


  師云︰「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遂示偈云︰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 ※


  道者理,道者路,超越自然,凡有理之境即為應遵循之路,路之坦途與陡斜由心而造。凡理之所器路之始,故求道是求事物真理,而循正途而行,是為正道。


  道之清清無明,路之險偏離行,道本清明,無任何之障,是人心中生疑被無明之因蒙蔽雙眼,而道之路正直且顯見,然眾人正路不行偏行歪路,致不明修道根本只求顯化,是不正確之路矣!


  道本天地間一原石,無始至今,其性不移,原始之「道」本無名,是存在天地間浩然真理,因循事物正理。然修道即是求事物真象真義,而非偏離正道行歪路,這般只會讓道不復存在,真理不明。故修者求道乃求事物、道理真義,更多方明瞭各經要真理,故求道不可不求甚解,而忽略了道的本質,偏離了正道悖道而行。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窮烏入懷,仁人所憫

  周靈王太子晉說:「幫烹飪官做事,可得品味食物,幫助鬥毆,就要遭到傷害。」這話的意思是做善事就參與,做壞事就離去,不希望自己的親族鄉黨做不合道義的事情。


  凡是有損於人、事的,都不參與。然而當無處可飛的鳥投入懷中,這是具有仁愛之心的人所憐恤的;更何況是勇敢不畏死的人投靠於我,當棄之不理嗎?


  像伍員的投身漁舟渡江,季布的棲身廣柳車中,孔融的藏匿張儉,孫嵩的隱匿趙岐,前代所敬重的,也就是我所當行的,因此遭到罪咎,也是心甘情願死而無憾的。至於像郭解的替人報仇,灌夫的怒罵求田的籍福,這是游俠的徒輩,不是君子的所當為。如果違逆叛亂的行為,獲罪於君親的,這就更不值得顧惜了。


  親戚朋友的遭逢危險困難,出錢出力,儘量幫助,不當有所吝嗇;若要不擇手段地圖謀詭計,毫無道義地請求謁拜,這絕不是我所要效法的。像墨翟的徒輩,世人都說是過於熱心,楊朱的徒眾,世人都說是過於薄情;過於薄情固不可以,過於熱心也不可以,應當以仁義作為合情合理的節制才是。


顏氏家訓—省事第十二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尋常與自然

 

蓮生/文


  我讀書,頗欣賞「隆興府」寶峰克文雲庵真淨禪師。


  禪師問僧:「了也未?」


  僧答:「未了?」


  禪師問:「你吃粥了也未?」


  僧答:「了。」


  禪師問僧:「門外是什麼聲?」


  僧答:「雨聲。」(聲)


  師說:「仍然未了?」


  又問:「面前是什麼?」


  僧答:「屏風。」(色)


  禪師說:「仍然是未了?」


  復問:「還會嗎?」


  僧答:「不會。」


  禪師乃教僧一偈:


  隨緣事事了。


  日用何久少。


  一切但尋常。


  自然不顛倒。


  我寫詩:


  日出東方是尋常


  日落西山是自然


  一日一日的逝去


  何曾世事牽又纏

  行腳只是揚灰塵


  經行從來未趕場


  但知度眾亦如此如此


  大地日日自草長

  風聲雨聲自了了


  什麼事情未曾了


  尋常自然未顛倒


  不留一點痕跡


  只要相應從來就沒有缺少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尋常與自然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種菊謠

 

  民間一直都有九九重陽賞菊花的傳統,這其中還有一段故事呢!


  相傳,在京杭大運河的邊上,住著一位叫阿牛的窮孩子,自幼就沒有父親,一直靠母親紡織撫養。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懂事的小阿牛十三歲就開始四處打短工,但這時阿牛的母親卻患上眼病,不久竟雙目失明了。


  阿牛覺得母親是為了養育他操勞過度才瞎的,於是在做工的同時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藥醫治眼睛。就這樣,過了好幾年,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


  一天夜裏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漂亮的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距運河西邊幾十里地有個天花蕩,蕩中有一株只有在九月初九才開放的白色菊花,用這花煎湯能治眼病。」


  重陽節這天一早,阿牛便帶著乾糧去天花蕩尋找白菊花。天花蕩又稱天荒蕩,是一個長滿雜草的荒蕩,那裏有很多黃菊花,唯獨不見白菊花。阿牛一直找到傍晚,才在草蕩中一個小土墩旁,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


  這株白菊花一梗分出九枝,但只開放一朵白色的花,其餘的八個枝條上有八個花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獨特的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的屋前。經過精心的護理和澆灌,其餘八枚花朵也陸續綻放,整個院子充滿了花香。


  阿牛按照姑娘說的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吃到第七天時,阿牛母親的眼睛就開始復明了。白菊花治好阿牛母親眼病的消息,很快就傳出去了,村裏人都紛紛前來欣賞這株不尋常的野菊花。


  這一消息也傳到了一個惡霸耳中,惡霸便來到阿牛家強搶那株白菊花。由於阿牛護花心切,爭奪中菊花被折斷,阿牛見這株為母親治好眼疾的白菊花橫遭摧殘傷心欲絕,望著被折斷的白菊花一直哭到天黑。


  朦朧中,阿牛夢見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出現在他的眼前,姑娘安慰阿牛:「不要再傷心了,菊花的梗子雖然斷了但根還沒有死,只要將根挖出來重新植種,按照〈種菊謠〉中說的︰『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繡球。』去做白菊花還會種活。」


  阿牛欣喜的問姑娘是什麼人?日後好報答。姑娘說:「我是菊花仙子,看到你勤勞、樸實特來助你,無需報答。」說完就不見了。


  阿牛回屋仔細推敲菊花仙子的〈種菊謠〉,終於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繡球狀美麗的白菊花。


  阿牛按照菊花仙子的指點,移植菊花老根後,這株白菊果然重新發芽並長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扡插後再按〈種菊謠〉方法栽培,第二年的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片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後來,阿牛將這〈種菊謠〉的技能教給了附近的百姓,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九月初九發現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在九九重陽日也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馬祖道一語錄

 

  江西道一禪師,漢州什方縣人也,姓馬氏,本邑羅漢寺出家,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


  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髮,受具於渝州圓律師。唐開元中,習定於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發明心地,始自建陽佛跡嶺。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大曆中,隸名於鍾陵開元寺,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


  祖示眾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僧問:如何是修道。


  曰: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又問:作何見解,即得達道?


  祖曰: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中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無量劫來,凡夫妄想,諂曲邪偽,我慢貢高,合為一體。故經云: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時唯法起,滅時唯法滅。此法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前念後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三昧。攝一切法,如百千異流,同歸大海,都名海水。住於一味,即攝眾味,住於大海,即混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


  所以聲聞悟迷,凡夫迷悟,聲聞不知聖心,本無地位因果階級。心量妄想,修因證果,住於空定,八萬劫二萬劫,雖即已悟,悟已卻迷。諸菩薩,觀如地獄苦,沈空滯寂,不見佛性。若是上根眾生,忽爾遇善知識指示,言下領會,更不歷於階級地位,頓悟本性。故經云:凡夫有反覆心,而聲聞無也。對迷說悟,本既無迷,悟亦不立。


  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喫飯,言談祗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返照,全體聖心,汝等諸人,各達自心,莫記吾語。縱饒說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縱說不得,其心亦不減。說得亦是汝心,說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現十八變,不如還我死灰來,淋過死灰無力。喻聲聞妄修因證果,未淋過死灰有力,喻菩薩道業純熟,諸惡不染。若說如來權教三藏,河沙劫說不盡,猶如鉤鎖亦不斷絕。若悟聖心,總無餘事,久立珍重。


  示眾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


  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經云: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名等義等,一切諸法皆等,純一無雜。若於教門中得,隨時自在,建立法界,盡是法界。若立真如,盡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盡是理;若立事,一切法盡是事。舉一千從,理事無別,盡是妙用,更無別理,皆由心之迴轉。


  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無若干;諸源水有若干,水性無若干;森羅萬象有若干,虛空無若干;說道理有若干,無礙慧無若干。種種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掃蕩亦得,盡是妙用,盡是自家。非離真而有立處,立處即真,盡是自家體。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是解脫,解脫者即是真如,諸法不出於真如。行住坐臥,悉是不思議用,不待時節。


  經云:在在處處,則為有佛。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機性,能破一切眾生疑網,出離有無等縛。凡聖情盡,人法俱空,轉無等倫,超於數量,所作無礙,事理雙通。如天起雲,忽有還無,不留礙跡;猶如畫水成文,不生不滅,是大寂滅。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淨法身,法身無窮,體無增減,能大能小,能方能圓,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滔滔運用,不立根栽,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有為是無為家用,無為是有為家依,不住於依。


  故云如空無所依,心生滅義,心真如義。心真如者,譬如明鏡照像,鏡喻於心,像喻諸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緣即是生滅義。不取諸法,即是真如義。聲聞聞見佛性,菩薩眼見佛性,了達無二,名平等性。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如日出時不合於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


  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無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禪,不修不坐,即是如來清淨禪。如今若見此理真正,不造諸業,隨分過生,一衣一衲,坐起相隨,戒行增薰,積於淨業。但能如是。何慮不通,久立諸人珍重。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吃山不養山

 

  古時候,有個燒木炭的老漢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紅山,老漢快去世時,把東崗分給了青山,把西崗分給了紅山。


  西崗樹木稠茂,能燒很好的木炭,紅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燒木炭,日子過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後,樹都被他伐光了,於是紅山就在崗上種了莊稼,不料一場暴雨沖走了紅山辛辛苦苦種下的全部莊稼。他沒有吃的,只好去東崗投奔哥哥。


  東崗原來樹木稀少,但青山很會規劃,他先把不成材的樹木伐了燒炭,然後又種上新苗。他在崗下開荒種田,養牛喂馬。前幾年生活很貧困,但三五年後,崗上樹苗長大,崗下莊稼連片,牛羊成群。下那場暴雨時東崗因為有樹木防護,所以莊稼一點也沒受損害。


  紅山見哥哥這邊山清水秀,一片興旺,非常奇怪,就問哥哥其中的緣故。


  哥哥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說:「你吃山不養山,終究會山窮水盡,先養成山后吃山,才會山清水秀啊!」


  後來,人們都稱讚青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


  萬物皆有印信,印信裡就寫著我們如何與大自然共處。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而我們卻不珍惜地球的資源,所以他回報給我們的是地球上的能源成本漸漸升高,糧食不夠食用,因為地球的印信在憤怒。


  我們人產生了許多二氧化碳給大氣層,使氣溫升高,氣候變的不穩定,這也是大氣層的印信在警告我們。同樣的,我們不愛護自己的身體,不會用智慧去改變自己的想法,因而侵犯萬物,結果受害的還是我們人類。如果我們懂的用智慧去克制自己的欲望,減少對大自然的傷害,甚至幫助大自然成長,我們留給後代的,將不在是污染及裋缺。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菩薩十地

 

蓮生/文


  菩薩分十地:


  初地--斷除身見、疑見、戒禁取。不再有執著恐怖、顛倒、夢想。不憂慮生活、不懼怕死亡,不怨人毀謗。


  《歡喜地》


  二地--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戒律,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淨,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


  《離垢地》


  三地--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動心,精修定學,得慈悲喜捨四無量定,不再為貪瞋痴遮蔽,聖格昇華,像光明一樣,驅散了一切冥暗。


  《發光地》


  四地--精進修三十七道品,除去我執、法執,沒有愚痴,思想無謬誤,不生愛染,不起瞋怒,智慧光像火燄熾盛。


  《燄慧地》


  五地--修滿禪定,得真諦,離戲論,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湼槃。甚難也。


  《難勝地》


  六地--圓滿智慧,安住滅盡定中,不起分別,照見緣起性空,悟自性,得真實佛法見地。


  《現前地》


  七地--在滅盡定中,出定入定,自由自在,不必用功,而行諸佛法,有無限方便,即將到達彼岸。


  《遠行地》


  八地--功德自生,煩惱不現,無煩惱,無境惑,只有大願力,已心不動。


  《不動地》


  九地--無相、無功、無用,一切自自然然,以純善、純慧教導眾生。


  《善慧地》


  十地--真正的法王子,補處菩薩,再上去就是佛了。大慈悲、大神通、智慧如雲,法雨、法雷、伏諸魔道,終成佛道。


  《法雲地》

  問:


  「菩薩初地,為什麼歡喜?」


  答:


  「看清楚苦。」(參請問在月球,苦是什麼?)


  問:


  「離垢又是為什麼?」


  答:


  「知幻離幻,知苦離苦。」(參請問月球是什麼叫幻?)


  問:


  「為什麼會發光?」


  答:


  「定光佛。」(月球借太陽的光)


  問:


  「為什麼修行難勝?」


  答:


  「不世俗甚難。」(酬業,業太多)


  問:


  「功夫在那裡?」


  答:


  「維摩詰的一默。」(禪定三昧地)


  問:


  「什麼叫著遠行地?」


  答:


  「去莫窮!」(彼岸此岸一樣)


  問:


  「什麼是補處?」


  答:


  「等的一字了得!」(參補個什麼)


盧勝彥文集第264冊《虛空無變易》菩薩十地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一竅不通

 

  商朝紂王寵愛妲己,整日飲酒作樂,完全不理朝政,甚至於荒廢朝政,殺害忠良。


  紂王的叔父比干,勸諫紂王不要沉迷美色,遠離妲己,不要屈害忠良,枉殺無辜,應該重振朝綱,為百姓及國家設想。


  妲己知悉之後,懷恨在心,對紂王說:「聽說賢人的心,七竅皆通,如果比干真的是忠臣的話,為何不叫他剖胸取心以求驗證呢?」


  後來,紂王聽信妲己的讒言,命令比干剖胸取心;因此,比干不幸死亡。


  孔子針對這段歷史,感嘆地說:「紂王的心智不通,如果有一竅可通,比干就不會死了。」由此說明,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


  成語:一竅不通,比喻人之昏昧不明事理,不明是非,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喜運度古靈

 

  昔日,有一和尚,名曰古靈,收有一徒弟,名叫喜運。這喜運為人小心謹慎,早晚奉佛堅心,奉侍師父不離左右。


  古靈看喜運如此小心孝敬,一日對喜運言曰:「你跟隨我有許多年,我並無法對付你,我聞知江西省,一位馬祖師,盡日開堂說法,道德深高,你可速往拜他為師,若是有得法回來,我當反拜爾為師父。」


  喜運受命而去,行道江西,不幸馬祖師三日前已圓寂了。有一位徒弟名曰百丈,在禪房奉祀馬祖師香火。


  喜運行到靈前下拜,嘆曰:「弟子千里而來,不幸馬祖師圓寂,真是弟子緣薄。」


  百丈見他言語殷切,虔心求拜,就問曰:「我師與道友有何眷屬因緣?」


  喜運答曰:「我師與你師二人曾會道,深知爾師道德深高,命弟子前來拜他為師,不幸令師已圓寂了,是弟子命薄緣淺,不得會面,可痛可傷。」


  百丈言曰:「吾師雖然圓寂,其法尚留在東土。」


  喜運聞言心中轉喜,遂拜百丈為師。跟隨三年奉侍,百丈就要試他有真心否,遂詐病對喜運言曰:「我身發熱,口渴難忍,思欲飲百丈深潭之水,奈此時天色將晚,何能取得?」


  喜運答曰:「不妨,弟子就去取泉水來。」


  百丈言曰:「今晚風雨交作,天色昏暗,此時寸步難行。」


  喜運答曰:「此亦不妨,弟子即時就取來,不須師父掛意。」


  喜運就冒風雨淋漓到百丈深潭。取泉水回來之時,看見天氣清朗,萬里無雲,一輪明月清潔光明。


  喜運作偈曰:「狂風冒雨去,披星戴月回。不知身有苦,只恐病難痊。」


  喜運作偈已畢,行到半途,百丈師顯化一隻老虎阻住歸路,試他有堅心否。喜運看見老虎阻路,並無害怕之心,就對虎言曰:「我有負你前業?」


  老虎將頭點點。喜運曰:「若有欠你前因,我師父因得病口渴,待我將泉水捧與師父飲了,方出來還你前因。」


  虎頭點點,即時退去。喜運將水捧到寺中,與師父飲了。喜運就下拜曰:「弟子蒙師父大恩,尚未圖報,方纔取泉水回來,途中遇一隻老虎阻路。」


  百丈問曰:「你焉能脫身?」


  喜運作偈曰:「弟子對老虎約過,俟捧水回寺吾師飲了後,出去還他前因,不敢失信。」


  遂敗辭師父而去,就行到遇虎之所,久不見老虎,遂回到寺中。百丈師看見喜運,果有真心實意,遂把妙法付他。


  喜運受法回來,古靈問曰:「江西馬祖師,妙法如何?」


  喜運說曰:「弟子命真薄緣,去江西不幸馬祖師三日前已圓寂,弟子無得法回來。」


  古靈亦不解其意,竟不再問。有一日,命喜運燒熱湯在房中沐浴,喜運將古靈背上打了一下曰:「好一尊古佛,可惜不靈。」


  古靈曰:「我雖不靈,亦能得迴光反照。」


  有一日,古靈在禪房中看經,喜運在外觀見一隻蒼蠅,欲投紙窗而出,連撲數次,不能飛出。


  喜運作偈曰:「窗門誤深入,撲窗思飛出。不能鑽過紙,何日出頭時。」


  古靈亦不解其意,喜運就將紙窗用指托破,這隻蒼蠅即飛出窗外而去。


  喜運作偈曰:「點開通天眼,飛身到瑤池,低聲談佛法,明月照雙渠。」


  古靈聞此偈,心中轉悟,你有得法回來,為何瞞我?吾當反拜你為師,喜運便開堂說法,古靈命大眾下拜聽法。


  喜運作偈曰:


  靈光獨照 秋發傾塵 


  體露堂堂 不拘文字


  心景無染 各自圓明 


  離諸妄緣 即如如佛


《四十二品因果錄》第三十六品 喜運度古靈


 ※ ※


  道場佈法教化,乃上蒼悲憫慈設各道場來傳法佈道,而法的傳承開章明義,將為人之本來做修行基準,法的教化有緣聞者必能從法義中找回根本,而已入聖門聞法修行人更是最接近諸佛菩薩聖仙神聖之人。如不能在聞法中參透其法義,進而落實,那可就真的太可惜。 需明能在道場中修心養性,修身立德,可說過去生有種下多世之善福報,如不能在這大好機緣下努力的來改變自我,來練就自我真就愚痴啊!


  因這緣機一旦錯失,可就不知要再等多少世。是以道場殊勝,法音遍及,習修者已進修行這條路,定要一志精進不懈不怠,聞法當下就要實踐法義,如此才不枉入門修行。


慈聖雜誌-第一五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