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花之魔法

   某個年輕女子對自己一成不變的生活很不滿意,覺得自己每天都像行屍走肉。


  偶然的機會下,她聽說某處有個很厲害的算命師,便前去向他請教,希望他能掐指算出自己無聊的生活什麼時候可以結束?


  算命師告訴她:「好想改變生活,有一個方法--去花店買一束花,把花插在家裡。切記,只要花一枯萎,就要馬上更換!」


  女子點點頭,回家馬上照辦。奇妙的是,換了幾瓶花之後,她漸漸地發現,自己的生活竟然真的轉變了!不但不再無聊,每天都過得非常快樂,甚至還交了一個男朋友。


  女子非常高興,特別前去感謝算命師:「真是感謝您的指引。不過,我很好奇為什麼這瓶花會改變我的生活?難道是可以為我開運招桃花嗎?」


  算命師反問:「妳想一想,剛買花的那天,發生了什麼事?」


  「我那天買了花,才發現家裡根本沒有花瓶,於是我又出門買花瓶……」女子努力回憶:「把花插好,我又發現放花瓶的桌子好亂,於是動手整理……整理好之後,我又鋪上一條桌布,讓桌子跟花更相稱……」


  算命師打斷女子的話,說:「然後,妳是不是每天一早起來,聞到花香,心情就很好?」


  「對對對,大師真是神機妙算!」


  「每當妳算到那盆花,是不是就覺得自己的命會有所改變,因此覺得生氣勃勃?」


  「你說的沒錯!」女子簡直佩服得五體頭地:「現在大師可以告訴我,這盆花究竟有什麼法術,為什麼能讓我改運?」


  「別傻了,一瓶花怎麼可能有法術!」算命師笑了:「你唯一需要的法術,只是『生活情趣』!」


※ ※ ※


  樂者乃身心調劑之樂也,亦即是能讓自己身心得到適當之調適,以致於能使身心達於健康為目的之謂也。非世人錯誤之念、之『縱欲樂』也,此等之樂,非但對身心無助,更受其害,不得不知。


  為何心當安於樂?如人之心不能安於樂,必使己心無法舒暢而結鬱,一旦身心結鬱,則必生疾也。尤其心不樂,會得致精神之異常,那情況就嚴重矣!現今之人甚多得此疾者都是此等原因之所致,如身不適其樂,亦會導身疾之來,那藥石緩效,甚至於罔效,故遲遲無法痊癒也。故世人當知每日得騰出些許之時間,讓自己之心能安於樂,以達己身適時之平衡而得健康。


  心安於樂,須能確切的認知與施行,才能身健而樂道,否則難能如己之願,難成達己之願也,齊勉知之。


方寸當知所安-第二十二章 心當安於樂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天眼道人

   一個相貌、才情出眾的少年,擺出美味佳餚來宴請客人。


  一個道人入坐不久,突然笑了起來,少年問他:「請問法師在笑什麼?」


  他回答:「我看到五萬里外的山,山下有條河,有隻頑皮的猴子掉入水中,所以忍不住笑了。」


  少年知道他在吹噓,也不說破,只讓人在其他客人的碗上盛滿各種好菜,而端給他的碗中,只見到飯,看不見菜。


  這位道人看了,發脾氣索性不吃了,少年問他為何不吃呢?他發怒瞪眼說:「碗裡沒菜,怎麼吃?」


  少年反問:「你看得見五萬里外的猴子,怎不見眼前飯底下有菜呢?」


  這位道人又羞又怒,趕緊跑了。


※ ※ ※


  所謂:「克己」,就是將自己的妄心克制,不讓生發,亦是將自我意識壓抑。


  人有了自我意識,就會有自私自利的心念、自作聰明的行為、自以為是的想法。人之弊病就是以自己的主觀來推斷別人,以自己的愛惡來猜測別人,以小人之心來度君子之腹;所以,人與人之間才會產生隔閡。日常生活中必須除我見、去私心,待人接物都應該先接納他人的意見,再以自己的判斷去解決問題。如果先有自我主觀,那麼他人的建議就是多餘的,因人的通病,都是逞強好勝,不肯向別人低頭、自尊心強、愛好面子,所以不要在人前逞己能,在背後議人短,自己未必比別人好、比人強,少開口,自然少是非。


  別人的成功是最好的榜樣,別人的失敗是最好的教訓,別人的經驗是最好的借鏡。所謂矜高色傲無非驕氣,降伏得驕氣下,而後正氣伸,情慾意識皆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見。


  所謂「反省」,就是不愧於天地,不欺於人我,內省不疚。孔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人要時常迴光返照,才能自性圓融,才能止於至善,故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不斷反省,才能及時改正錯誤,勇於改過,才能增進智慧。


  人是感情的動物,常有情緒高低潮、喜、怒、愛、惡形於外的表現,加上有時未能自律而常有把脾氣遷怒於他人的行為,更因隨著環境而使心境起變化,不能自主,往往因小事的摩擦而誤會,致使無明之火與嗔怒之氣爆發。所以修養的進步,是在逐漸擺脫情緒反應的束縛,解脫自我主觀的支配,以冷靜的心情來應變動亂,以判斷的思考來明辨是非,以熱誠的態度來待人接物。


  靜時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贈人以語,重於珠玉;傷人以言,勝於劍戟;一星之火,可燒萬頃之山;半句非言,誤損平生之德。上天造人,只賦與人兩耳、兩目,但只一口,無非是欲使人多聞、多見、少開口,故修行人當三緘其口,守口如瓶。是故,日常生活中就是在修養自己,就是要克己、反省、慎言也。


寶德雜誌第200期-述論:修身養性之意義


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白頭吟

   西漢時,臨邛(今四川邛峽)富商卓王孫有個女兒名叫文君。她聰明美麗,精通音樂詩賦,但不幸的是結婚不久便死了丈夫,只好守寡在家。


  後來,她在一次家中的宴會上看到了才名卓著的司馬相如,對他頓生愛慕之心。而司馬相如看到了卓文君,也深深愛上了她。但是,當時司馬相如很窮,卓文君知道父親不會同意這門親事,便毅然拋卻富裕的生活,和司馬相如私奔了。


  婚後的生活雖然艱苦,但他們相親相愛,日子過得很幸福。為了謀生,他們夫妻倆開了一家酒店,文君親自站框台賣酒,司馬相如則親自跑堂,招待顧客。


  不久,卓王孫感到文君和司馬相如的婚事木已成舟,便送給了他們一大筆錢,這才改善了他們夫妻的境遇。


  幾年以後,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被召到京城長安擔任郎官,但他官運並不亨通,沒多少時間,便被解除了職務。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把家搬到長安附近的茂陵。在茂陵,司馬相如結識了一個年輕絕色的女子,起先,他一直背著卓文君和這個女子幽會,後來,他竟公開地表示要娶這個女子為小老婆。


  文君對丈夫的所作所為十分痛心,但她秉性剛強,感到丈夫既然移情別戀,那末他們夫妻之間也已恩斷愛絕,於是,她寫了一首《白頭吟》的詩送給相如: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卓文君用這首《白頭吟》表明自己對愛情的態度:一心一意,白頭相守,同時譴責司馬相如的負心,決定從此和他一刀兩斷!


  司馬相如讀了《白頭吟》,想起文君當年不嫌貧窮,以身相許,甚至當街賣酒的情景,良心受到強烈的譴責,於是,他打消了娶妾的念頭,回到文君身邊,請求她的寬恕,文君看到司馬相如確實是真心改悔,便原諒了他,夫妻終於重歸於好。


  後來,「白頭吟」這一典故用來表示失去別人的歡心,或者失寵後的哀怨之情。


  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三:「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


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

我的金錢觀

 蓮生/文  

 

  我讀經典。


  「寧可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六度集經》〉


  又:


  「若人心無厭足,唯多求,罪惡增長。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覺知唯慧是業。」〈《八大人覺經》〉


  在《百緣經》中曰:


  「夫求富貴時甚苦,既得己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


  這三段經典,我意會到對金錢的態度:


  一、 取之有道。


  二、 知足。


  三、得失心重的人,無樂也。


  很早以前,我對金錢的觀念,已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又「知足則常樂也」!我又常常告誡自己。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要去做金錢的奴隸,不要患得患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的一生花費多少錢,命中福份有多少,皆是定數也!


  ●


  我常常想:


  在這世界上,第一偉大的力量,就是「道」。


  然而,在這世界上,第二偉大的力量,就是「金錢」。


  我從來不否認「金錢」的力量。


  我常常說:


  「有錢」是有煩惱。


  然而,「有錢」的煩惱,勝於「沒有錢」的煩惱,我的意思是說,「有錢」當然勝過「沒有錢」。


  我確實重視「金錢」。


  但是,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金錢」只有在娑婆人間用得著。


  在「天上界」,在「四聖界」,用不著。


  在「心靈上」,用不著。


  修行的人,夠用就好。


  如果天天想錢,天天去賺錢,為錢捨命,這是凡夫俗人,修行人是要靈修的。


  對「金錢」的觀念:


  一、 中性。不善不惡。


  二、 無取捨。


  三、 隨緣。


  四、 努力而不執著。


  五、 善用。


  六、 濟世慈善。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不是一位貪愛金錢的人〈見錢如生命〉,反之,我倒是一位「輕財重義」的人。


  因為我知道,「金錢」如流水,是流來流去的,這一世,流到你這裡,下一世,流到別人那裡,「金錢」是無常態的,所以我們有一句俗語:「富不過三代。」


  又,「金錢」如果不善於應用,「金錢」如果不花費掉,它只是一張紙,這張紙毫無意義可言,再多的錢,全部不用,也等於是一個窮漢,表面風光,卻無實益。


  《尼乾子經》曰:


  「貪人多積集,得不生厭足,無明心顛倒,常念侵損他;現在怨憎多,捨身墮惡道。是故智者,富念知足。」


  ●


  我坦白的告訴大家,對「金錢」的觀念,我經過了三個時期:


  第一期「錢就是錢」──年輕時,我很貧困,我知道金錢的重要,有機會賺錢,我就賺,想盡了辦法也要賺錢,因此,我寫了《財源滾滾術》一書,那是我賺錢的理想,那一段日子,我愛錢愛的要死,這是「錢就是錢」的時期,世俗人都一樣的心理。


  第二期「錢不是錢」──我終於走上修行的路子了,由於讀佛經,明白學佛比金錢重要,明白「道」比「金錢」更高,「金錢」只在娑婆世界有用,與修行毫無干涉,又,修行人視金錢如毒蛇,金錢太多反而惹禍上身者,比比皆是,因此,視錢財如糞土,有錢馬上施捨出去,不積集金錢,這時已是「錢不是錢」的時期,這是清清白白與金錢毫無瓜葛。


  第三期「錢仍然是錢」──當我的境界漸入妙境,我豁然開悟,錢仍然是錢。我變得「不取不捨」,「隨緣來去」,隨錢來,隨錢去,我仍然重視金錢的功用,只是我善用金錢,做濟世慈善可也,做菩提事業可也。


  第三期的境界是:


  一、不受金錢的迷惑。


  二、仍然重視金錢的功用。


  三、接觸錢,但不動心。


  四、任運錢,又立斷錢。


  五、離而未離。


  〈連遠離金錢的心也徹底除去,而達到一無所離、離無所離的境界〉


  六、自然來去。


  七、金錢自在。富則富也,窮則窮也。


  八、無所謂。


  我曾經是一個很節儉的人,我的節儉是出了名的,例如:


  剛到美國西雅圖的前四年,我為了節省冬季的暖氣費用,我竟然有四年的時間,在冬季未開暖氣,我只是把門窗緊閉,衣服穿多一點,如此耗費電量就不大。


  這種省電,假如告訴西方人,西方人說,可以有足夠的證據,到法院告我盧勝彥虐待。


  剛到美國,我沒有什麼錢,衣物帶的不多,於是從大件的傢具,到小件的碗杯等等,全部是到「二手店」選購,「二手店」是西方人用過的,我們用很便宜的價錢買來。


  我的上衣、西褲、西裝、帽子、皮鞋,全是由「二手店」買的,包括睡覺的棉被、毛氈等等。


  我住七十年的舊屋。


  吃「超級市場」要拋棄,賣給我們過期的菜,也就是較不新鮮的,我們吃得津津有味。


  我的節儉,包括:


  別人上廁所,用二張衛生紙。


  我一定減半,只用一張。


  別人家吃海鮮。


  我們到海邊撿海帶、紫菜,撿貝蛤,我們同樣有海鮮吃。


  人家說我吝嗇。


  我則說是節省。


  ●


  我這一生,有一個堅固不破的習性,也就是從未向人借錢。從出生活到今天五十歲,未曾開口向人借錢。


  也即是別人的錢,我絕對不借用,我若沒有錢,我就不買算了,若沒有錢,就不吃算了。


  但,我同樣有一個習性,也就是不願意借錢給別人。然而,我若借錢給你,亦即是「奉送」的意思,根本就不想準備收回來,也就是只要一借出,我就準備「有去無回」。


  我這一生,我借過很多錢給別人,這些錢也可算一個人一生的全部財產。


  我根本不想去要。


  我從來沒有開口跟人要過錢還我。


  我若借錢給你──


  不用收據。


  不用支票。


  不用抵押。


  你只是口頭一句話。


  你記住也好,你忘了也好。


  我就是這樣。


  ●


  最近幾年來,我的弟子眾多,而且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很快的達到兩百多萬了。〈相信也很快達到三百萬〉


  其實我仍然保持過去生活節儉的習性。


  食──仍然簡單。


  衣──喇嘛裝。


  住──睡地板。


  行──是弟子供養的車。


  〈曾有一部勞斯萊斯車,但賣掉了〉


  我永遠是自己開車,並無司機。


  另外我有一個習慣是,我雖節儉,但,對會計、理財,完全一竅不通。


  錢的出入,我全不管。


  我未曾出入過一次銀行,未曾開過一張支票,我就是這樣子的一位密教行者。


  我們曉得「金錢」是生不帶來,死也不會帶去的,我們雙手空空的來,自然也雙手空空的離去。


  當我立志追求真理的時候,就本著以真理為重的心性去修行,我追尋的目標有三:


  一、圓滿清淨的心。


  二、斷一切煩惱。


  三、無上的智慧。


  對於「金錢」,最開始是覺得「俗氣」,我只是修心,不要去理會這些「俗物」。


  按著我完全遠離「金錢」。


  現在,我知道自己的色身是虛幻的,金錢及物質都是虛幻的,只要不去執著就可以了。


  對於「金錢」及物質,只要有利於弘揚真佛密法,不必故意的去遠離。


  所以我們重視「金錢」,只有在建立菩提事業,在追求無上的智慧,或使人們離苦得樂的情況之下,「金錢」才有了高尚的意義。


  所以,我創辦了「華光功德會」及「內明佛教協會」,內明佛教協會是建立菩提事業及追求無上的智慧的,而華光功德會就是使人們離苦得樂的。


  我發覺我心如虛空。


  生活儉樸!


  但,能運用「金錢」弘法,能運用「金錢」造福人群。


  ●


  最早開始的時候,我創辦的「真佛宗」完全以實修密宗為主,也就是只重視佛法實際的修持。


  遠離「金錢」。


  遠離「組織」。


  後來,佛教界竟然出現了二大團體,一個團體是完全利用「金錢」慈善的濟世方式出現,這種傳統的慈善形式是非常明確的,有名有實的,其經營走向現代化及多元化,風格獨特,且獲得的風評甚佳。


  在「佛法」及「布施行善」的大前提之下,風起雲湧,集合大眾的力量〈金錢〉來行善。


  另外,第二個大團體,是以「搞組織」出名的,其經營方式是「政治」性的統治及「商業」性的領導,當然,「商業」性的領導方式,也是不避開「金錢」的,這個佛教團體,美其名是「人間佛教」,最大不同點是,要錢的方法多花樣,凡是到這個團體,走一步路,都有確切的價格,任何法會均有價目表,要錢的方式,比比皆是。


  前一個團體──


  是金字塔式的老鼠繁殖。〈由會員固定認捐開始〉


  〈以慈善為號召〉


  後一個團體──


  是商業經營坐大。


  〈以嚴密領導為號召〉


  這兩個團體,均離不開「金錢」,金錢的功用,使人一目瞭然,金錢如滾雪球,愈滾愈大。


  ●


  由於我的「金錢」觀念,和前面二個團體不同,我的生活節儉,但是確實有輕視金錢的缺點。例如:


  一、我不願擔任寺廟的所有權人。〈房地產均非我名下〉


  二、我不任住持、董事長。〈一切名位全捨〉


  三、我不管錢。〈不碰金錢〉


  四、我不喜與有錢人來往。〈天性〉


  五、我不規定價目。〈完全隨緣隨意〉


  我這種完全任信徒弟子隨緣隨意,不拘泥於金錢的方式,在佛教團體之中,只此一家了。我的「金錢觀」並非要獲得世人較高的評價或是博得別人的好感,我的「金錢觀」,只有四個字:


  「自然而然。」


  「真佛宗」是「實修」的宗派,我偏重於佛法密宗的修練,也就是重視「內在心靈的探討」,當然,這並非不重視金錢的功用,而是金錢的功用只在其次,是次要的,不是主要。


  我的重點是創造真正的自己──佛。


  而不是建多少房子濟貧,蓋多少間廟擴大組織,更不是某某宗教領袖榮譽等等的。


  最後我的「金錢」觀是:


  我一無所有。


盧勝彥第109冊《盧勝彥的哲思》我的金錢觀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

   語見《資治通鑒。唐貞觀》。


  唐太宗時期,有個大臣名叫魏征,他的官至諌議大夫、秘書丞。這個人非常耿直敢言,前後諫正唐太宗決策不當的事和行為達二百餘次,唐太宗對他又敬又畏。


  有一次他正在玩一只珍禽,魏征來了,唐太宗怕他批評自己,慌忙把鳥兒塞進懷裏,等到魏征走後取出來一看,已悶死了。


  又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後鐵青著臉,氣忿忿地說:「我遲早要殺掉這個家伙!」


  皇后問道:「你要殺誰?」


  太宗說:「魏征,這個混蛋當面揭我的短處,一點也不給我留面子,讓我下不了台。」


  皇後立刻整理衣冠,向太宗拜賀道:「我聽說"主賢臣直",你有魏征這樣的直臣,是國家之福啊!」


  唐太宗醒悟過來,越來越覺得魏征直言的可貴,越來越尊重魏征,曾說:「和魏征相處日久,倍覺其嫵媚。」


  魏征病死了,唐太宗痛哭流涕,對近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我曾經決心保存這三面鏡子,內心嚴格要求自己,以防出現什麼過失。如今魏徵沒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寧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寧為君子所責備,毋為小人所包容。


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春花不懂秋

   鬼谷子,是春秋時人。姓王名诩,曾到雲夢山采藥,學得道術,面色常如少年一般。


  他住在青溪鬼谷。蘇秦張儀去他那裏問道,學習三年後辭去。


  鬼谷子給他們寫了一封書函道:「二位弟子功名赫赫,但是,春天的花不會持續茂盛到秋天。現在,你們二人追慕像朝霞一樣的榮譽,忽視長久的功業,輕視喬木青松的永不枯竭,而珍視一時的爵位榮耀。這就好象男歡女愛未終席就散席,未盡興就罷酒一樣,真令人悲歎。」


  鬼谷子在人間活了幾百年,以後不去向。留有《陰符·鬼谷子》一書行於後世。


※ ※ ※


  迅速光陰不可留,年年只見水東流。


  不信試把青菱照,昔日朱顏今白頭。


  試看人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歲次很快的更迭,轉眼間由小而少,由少而老,由老而頹廢,這是很快可以見到的事。


  然人生走這麼一遭,難道就這麼的隨著時光在顛沛、在流離而一無所成嗎?其實這得看世人如何去做了,其實能在每日堅定的修持,日積月累,功果乃大也。如果任由時日拖漫,或任由時光的浪費,不思道進,那也只有空度一生了。同時應及早知醒修,更可多得也。


  現下有很多人在年輕時都無法明白此理之可貴,只拼命在名情財利方面打滾,待年邁力衰醒悟要修了,那已是力不從心,空遺憾!至此又能如何呢?惟只淚流兩腮,徒生悲耳。以此勉之,盼希早日悟明向修。


皇母慈音第四輯-春勉醒修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偷竊財物墮牛身

 南海古佛 降


詩曰:鸞門清韻吟善歌。賢志同濟齊顯德。


   聖圓果機累世應。招福納祥益時和。


聖示:今期天降甘霖滌除塵世戾氣,可謂大地耕物蒙受其益,皆能欣欣向榮,遠眺觀覽是為翠綠之景,但世象輪轉皆有其緣機,當無能常保此景況,亦如修道歷途,有平順之時,亦有魔阻障難之刻,惟能當下調舒心境起伏,方能於順逆分刻,皆能持保平心以應外境緣變也。可,妙筆靈體出竅。


妙筆:弟子參叩師尊聖安!隔了一期方再著書至盼師尊莫怪!


古佛:何來怪罪呢!諸生齊力於聖業宏展,至今頗有建樹,此皆諸賢之功,嘉讚不及何來責怪!爾儘可寬心,未來弘化亦需共其心力方可成事,於責任範圍之內儘以圓滿,乃為師所樂見。


妙筆:如此,弟子當可放下罣心再往前推進。


古佛:甚佳!爾當知道務推展否,將決定一道場未來能否承擔教化之責,其主事與內護持生亦佔甚重之要位,諸賢生當悟此點矣!


妙筆:弟子知曉,定全力以赴。


(但見蓮台已停於今夜探訪之地。)


妙筆:此為何地?


古佛:爾再用心細觀。


妙筆:此地似乎曾遊歷過,好像是…,弟子想起來了,於幼時先父曾帶弟子遊歷,雖經一、二十載亦忘不了此地之景。


古佛:此為台疆西岸中邑之鄉村,今已不如前之境貌。


妙筆:猶記幼時家父因營生之關,常至此地營販,因待人和善,結交甚多之善友,弟子亦常隨其往返,今再重回此地,景況已非昔比,人事景物總有變化,世事無常把握當下,弟子謹記在心莫敢言忘。


古佛:人生至理乃為借假修真,無論人、事、物皆需面對無常生滅,爾心當記方能於此道途中,奮力不懈破阻邁進。


妙筆:弟子知曉。


古佛:前方有一草棚,咱們往前探查。


(見師徒往前,於此草棚內有一靈生。)


妙筆:這是…,原來是一頭黃牛,此靈生於台疆之地已屬少見,為何會出現在此?


古佛:唉!前世造因今世亦需償還,今就由其自言其夙業造作吧!


(見古佛唸動真言,未幾其靈已調出。)


牛靈:不知何方神德,為何打擾今夜之眠?


妙筆:此為吾師南海古佛,下生為天心寶院正鸞生。今期奉旨著書,欲探爾之因果前生,為何今世墮於牛身。


古佛:爾夙世造下甚多罪業,若能將經歷託篇於此書中,當能減化爾之業障,當有轉化人身之機。


牛靈:罪魂感謝南海古佛不捨不棄,今當從前世說起,於前世本為貧戶之子,家親為三餐溫飽而勤力工作,故而疏於關心照護日常生活,因此結識不良損友,終日無所事事,於課業上亦荒廢,及長,入於社會之中,於個性上亦無改變,見有心喜之物,即千方百計以得之,無論偷、搶、拐、騙,只要能入手者盡以為之,有次三五損友因無錢財花用,便計議於當夜,擇一富商宅園入侵,而偷其內許多財物,此次大有斬獲,自此吃喝玩樂皆能滿願,過此數月後財物用盡,因而再次策劃下次之目標。


妙筆:爾可食髓知味、膽大妄為,計思後續之計劃。


牛靈:為滿私慾已昏了頭,當下只怕無錢財可用,已無心想後續如何收場,當再次行動時,其內屋主經前次損失財物後,已有所防備,當下衍生拉扯,慌忙間因天色昏暗,忘卻前有一頗為深寬之溪流,只顧慌忙逃離以致衝跌入溪中,因不諳水性而溺斃於此溪中,一屢靈魂受制押往冥司受審,於關關受刑之後方落此身,藉由此身之勞動以償還夙業。


妙筆:那爾現世之主人,是否為前世被爾行偷之眾?


牛靈:是也,現世主人乃前世樂善好施積累不少功果,因前世偷其財物今世當須償還。


妙筆:原來如此,但現期耕作皆為機械化,而利用獸力為之者幾已絕跡,爾當如何償還?


牛靈:此點因果定律有其安排,讓我的主人有昔時之觀念,以耕田視為其樂,而非用於填飽生活,寧用獸力而不願使用現今播耕機械以磨我身,藉以償還夙業。


妙筆:那爾可辛苦了!


牛靈:前世自造,今世受此苦果,亦無法怪罪他人,惟希諸世眾以我墮牛身之例而自我警悟,為人處世當無愧於心,方能脫於冥王之掌。


古佛:甚佳,爾能用自身警例醒化世眾當有功也,於適當之期,定渡爾回修善道,以嘉勉爾今日參著寶書之功也。可,牛靈靈體入竅。咱們回院吧…,院已到,妙筆靈體入竅,今夜著書至此。可,吾回。


妙筆:恭送恩師聖駕。


《塗道悲音》第五回『世境無常勤道修』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我所說的『雜』

蓮生/文


  我在「二○一九」年的年初,記者的專訪中。


  記者問:


  「盧師尊!你提出一個字,代表今年的世界運勢好嗎?」


  我答:


  「雜。」


  記者茫然。又問:


  「什麼是雜?」


  我答:


  「混沌。」


  記者問:


  「混沌的雜,又是何意?」


  我答:


  「道德衰微了!六親也不和了!科技搞亂了整個自然!國家也昏亂了!全世界亂七八糟,又複雜,又矛盾。」


  記者問:


  「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人們如何自處?」


  我答:


  「不動。」



  我想起老子的話:


  一、大道廢,有仁義。


  二、智慧出,有大偽。


  三、六親不和,有孝慈。


  四、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是說:


  一、因為道德衰微了,所以有人提出仁義的教育。


  (反思:如果道德興旺,何必提仁義教育。)


  二、因為智慧發達,人們利用智慧,陰謀詭詐更多,詐騙集團到處都是。


  (反思:如果智慧不發達,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人愚直,豈不是一片祥和。)


  三、六親指父母兄弟夫婦,不和指矛盾、衝突。


  由於不和,才會出現有孝子,有慈愛。


  (反思:如果六親和,就不會有比較,不必孝子,不必慈愛,因為人人都是孝子,人人都是慈愛。)


  四、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是指,因為國家太昏亂了,才會出現忠臣義士。


  (反思:如果國家太平,人人都是忠臣義士,根本不用強調忠臣義士。)


  但,


  這些現象的出現,在二○一九年,都是負面的,而不是正面的。


  我答:「不動」。又是什麼意?


  我們了解人生的苦。


  除了「修行」,還有什麼辦法?


  釋迦牟尼佛,了解一切皆苦,所以給我們「空觀」、「假觀」、「中觀」。


  直至解脫。


  佛陀給的世界:


  「華嚴淨土。」


  「東方琉璃淨土。」


  「西方極樂淨土。」


  ……………………。


  我蓮生活佛,不排斥其他的宗教,因為「華胥國」、「天堂」、「理想國」、「烏托邦」,全是為了離苦得樂啊!


  我的「雜」,用「不動」,用「修行」,其意在此。


盧勝彥文集第271冊《七海一燈》第47篇《我所說的『雜』》


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誠信待人

 道德天尊 降


聖示:誠信的人,語調充滿信心和熱忱;誠信的人,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篤定從容。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道德天尊:賢生免禮!


陳生:近年來,學生時常有機會接觸士農工商的人,見面時總是喜歡仔細地欣賞、觀察他們的態度以及言談舉止,同時也發現會做事的人,都是肯思考、願意負責、熱心而能與人合作的人。所以,每個人要多多參加各項活動,學習人際關係,培養熱心和積極的態度,進而應用於待人處事之上。


道德天尊:所以,汝沒有遇到挫敗的經驗了!


陳生:恩師啊!我說沒有,一定不是真話啦!屆時,您老必定會告訴我,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如果我說有,您老也一定會追問是什麼原因、要怎麼處理、事後感受到如何…等等。


其實,自從進德修業之後,我學會努力找原因,從中學習,然後把事情做好,最重要的是有了反省的好習慣。


道德天尊:哈!…。自我誇讚喔!


生活必須建立在真實的態度上,誠懇地面對問題,看清它,想方設法解決,萬不可抱著掩飾迴避逃離的態度。解決問題必須運用專業能力,就好像生病時,必須找適當的醫生;發生法律諍訟,必須找合適的律師,認清事實,對症下藥,是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對每個人好,不是從表面上的色相來,而是對人的真愛。愛是沒有條件的,子女扶著老態龍鍾的父母在公園散步,這已是溫暖人間的夕照。


現代人很缺乏這種堅如磐石的真愛,因為大家都不懂得惜福,一味追求新鮮的色相之美,服飾退流行就丟掉,傢俱稍有瑕疵便棄置,好像只有新的才喜歡,只有美的才令自己歡喜。就連夫妻感情也摻入這種的消費情境,談得來就來電,談不來就拉倒,在生活中已經很少人重視真愛、真情,而生活在互相遺棄的無情之中,這就是離婚率節節升高的原因;至於夫妻冷漠之中,成為不能相攜相伴的怨偶,那就大有人在了。


陳生:在大時代環境的變遷下,謊言害人害己。謊言,幾乎每個人都說過,雖然有些謊言是善意的,但大部份的謊言都具有殺傷力。譬如:為了諉過說謊,硬是把自己的過失推到他人身上,或者遇事不肯承擔,不願負責,便以說謊來推卸責任。有時,為了覬覦別人的財務,心中生起了貪念,便不惜運用一切的謊言來巧取豪奪;甚至有些人為了瞋心報復,或處心積慮要陷人於罪而刻意說謊。


因此,一般人說謊,多半不出以下幾種原因,諸如:巧言、圖利、卸責、諉過、瞋恨、貪心、…等。


道德天尊:在佛教裡面,有一個根本戒,叫做五戒。五戒中的第四條就是不妄語戒,不論在家、出家都必須遵守不妄語戒;由此可知,佛教把謊言看成一件嚴重的事情。


謊言常常顛倒事實,黑白不分,有人有時候往往因為一句小小的謊言,傷害了自己,甚至結下世仇,或造成團體的分裂、國家的滅亡。


律己甚寬,待人以嚴,似乎是世人的通病。希望修子能夠待人如己,以體恤慈和的心善待,才合乎人道。


陳生:學生聽明白了。每一個可愛的孩子,都是他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應該視同己出。若能用這種慈悲心去善待眾人,則人人都會坦誠相待。


道德天尊:是呀!正如溫和的春風化育萬物一般,所到之處,草偃風行且無所爭執,一片祥和。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誠信人之本-第廿一章 戒不妄語‧誠信待人


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

   語見《太平廣記》卷一七四。


  隋朝有個吏部侍郎叫薛道衡,一天到金陵鐘山開善寺游覽。


  開善寺大門內有四大金剛塑像,一個個頂盔帶甲,圓睜雙目,非常威猛。


  進入殿內,則看到每一尊菩薩像,都微閉著眼睛,垂下眉毛。


  薛道衡問一個小和尚道:「金剛為什麼怒目?菩薩為什麼低眉?」


  小和尚合掌答道:「金剛怒目,是因為他在降伏四方魔妖;菩薩低眉,是因為他對六道慈悲。」


  薛道衡聽後,聯想到當時農民不堪壓迫,紛紛起義,而政府又一味暴力鎮壓的現實,深深嘆息,說道:「唉!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啊!」


  威猛高壓,不如慈悲為懷更能服人。


※ ※ ※


  人本原之心,乃仁、乃慈、乃善,然失落後,心跟著腐蛀,造成了原來安祥社會之亂根。如世人均能存心仁慈,則社會不治而安良。


  現今社會會如此之猖狂,主要因素是在於心態已變,仁慈已失之關,故當明白關鍵之所在予以根治,始有善良和樂社會之呈現。世人往往不能自己向內探討,只怪他人之不對,這是錯誤的,更當體悟社會現象之好壞,在於全體世人心態之所歸向,否則社會是無法安定的。


  世人應探討:『心』是否歸於仁慈?『心』是否慈良於社會?每個人均能內省,則社會就可呈祥矣。


方寸當知所安-第五章 心當安於仁慈

2021年2月17日 星期三

安穩可恥

  西元一一二七年,金兵南下,擄走宋朝的宋徽宗和宋欽宗,史稱「靖康之恥」。同年五月,宋徽宗的兒子趙構即位,即宋高宗。宋高宗原本有心收復河山,因此任命李綱為宰相,和金兵對抗。不久,他因為害怕金兵的強盛,於是罷免李綱,逃往南方。


  逃到南方的趙構,定都於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從此偏安在江南一隅,一味求和,不再有北伐中原、拯救父兄的打算。當時雖然有韓世忠、岳飛等大將,足以和金兵抗衡,但是趙構卻枉殺岳飛,簽訂紹興和議。


  和議中,高宗不顧念父兄之仇,不但向金國稱臣,還割讓大量土地,甚至定期向金國進貢大量的金錢布帛,以換取短暫和平。


  南宋的臣民並不因此認同宋高宗的做法,因為他們認為,和平雖可貴的,但是向惡勢力低頭而得到的和平卻是可恥的。為了正義,寧可抗爭到底。


  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坐視惡人為惡,固然可以避免捲入紛爭,但這種做法卻助長了惡人的氣燄,無異就是幫凶。「君子作事謀始」,意指做人故事應該了解什麼事應該放在第一位。


  為人處事應把正義放在第一位,少了正義這個前提,紛爭是罪惡,和平也是罪惡。

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婚後進行曲

 蓮生/文


  有一則笑話:


  小美問媽媽:


  「媽!我將來如何找到伴侶?」


  媽媽答:


  「投緣的。」


  小美問:


  「頭扁的不可以嗎?」


  哈哈哈。


  有弟子問我:


  「盧師尊!我如何找到伴侶?」


  我的回答:


  「投緣的。」


  弟子問:


  「為什麼我的緣份,那麼久都沒到?」


  我的回答:


  「緣份的問題,有的早到,有的晚到,有的根本沒有,有的根本太多……。」


  (太複雜了)


  我問瑤池金母:


  「有關伴侶的事?」


  瑤池金母說:


  「緣份到。伴侶自來。但與伴侶相處,也有很多現象。


  一、完美、熱情、親密、興奮。


  二、激情淡了、興奮沒了。


  三、剩下方便在一起。


  四、相敬如「冰」了。


  五、冷戰開始。


  六、互相討厭對方。


  七、分居。


  八、離婚。


  呵!呵!緣份沒有了!


  瑤池金母又說:


  現代婚後進行曲。大半都是這個樣,有的緣份長些,有的緣份短些。


  能夠白頭偕老,是因為條件。


  條件是:


  經濟上的。


  社會上的。


  地位上的。


  孩子上的。


  趣味上的。


  工作上的。


  ……。


  瑤池金母再說:


  愛與恨是同出一源。


  愛通常被誤解「佔有」、「依賴」。


  愛其實是祝福。


  恨是:


  「求不得。」


  「無所有。」


  「不滿足。」


  「失去了。」


  我問瑤池金母:


  「如何與伴侶相處?」


  金母答:


  「先了解自己與他在那個階段。」


  我問:


  「又能如何?」


  金母答:


  「為他想,自他互換。」


  我問:


  「這是什麼?」


  金母答:「相知、相惜、相愛。彼此調整。」


盧勝彥文集第272冊《淨光的撫摸》婚後進行曲


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

福分左右命運

 本堂玄天上帝 登台


詩曰:自古人人怕困窮,依財煮酒論英雄。


   奈何此世福分少,無語茫然問顥穹。


聖示:吾今日以「福分左右命運」為題,供世人參悟。


  福分左右命運


  一般人都嚮往富貴的生活,但因為各自的夙世因緣,有的人能安享富貴,有的人只能貧困度日;有的人一生暢旺,也有的人只有早年暢旺,或是中年暢旺、晚年暢旺。然而,不論是富貴也好,貧困也罷,都是與自身的福分有關,而福分愈大者,生活愈富足;福分愈薄者,生活愈艱辛。


  在唐朝貞觀年間,有一姓張名寶藏之人,出身貧困,成年以後任職金吾長史(保衛京城治安的小官),因為他為人耿直,不善逢迎,所以不受上司的重用。當張寶藏年屆七十歲,因為年老體衰又不得志,就棄官回老家櫟陽。


  在回櫟陽的半路上,碰到一位年少豪傑打獵,並將獵物置於野地上燒烤,配著美酒吃喝。張寶藏看了頓時垂涎三尺,靠著樹長嘆說:「我張寶藏年已七十,未曾像人家一樣這麼痛快的喝酒吃肉,真是太可悲了。」


  這句話正好被經過此處的一位僧人聽到,那僧人停下腳步,對他端詳一番後,說:「六十日之內,你的官職會升到三品,又有什麼好嘆息的呢?」說完又匆匆趕路離開。


  張寶藏聽後,心想:「我已經是垂暮之年了,也沒有什麼功績,怎麼可能會突然升官呢?」然而他不想抱恨終天,於是半信半疑地又重返京城。


  當時,恰巧唐太宗罹患痢疾,經過許多御醫治療都不見效果,於是唐太宗就下詔書詢問殿庭中的左右大臣,有能治此病的,必有重賞。張寶藏因曾罹患此疾後服藥痊癒,於是就寫了一份奏疏獻出用「乳汁煎蓽茇」的藥方。


  唐太宗服完藥之後,痢疾症狀很快就治好了。於是下詔給宰相魏徵,授予張寶藏五品官職。魏徵心想,一個人僅僅因為一個藥方就得加官進爵,感覺不太合理,因此有意為難,過了一個多月也不擬文授官。


  後來唐太宗的病又犯了,詢問左右侍臣:「以前吃了乳汁煎蓽茇的藥方甚為有效。」於是再召醫調理,吃完藥方後又得以痊癒。唐太宗想起了張寶藏,就詢問:「我曾下詔授予進藥方之人五品官,到現在不見授官於他,是何原因?」


  魏徵心虛的說:「因為奉詔那時候,不知是要授文官還是武官。」


  唐太宗不悅的說:「以前有治好宰相的醫官,被授予三品官職,我貴為天子, 難道不如一位宰相嗎?」接著口氣嚴肅地說:「授予張寶藏三品鴻臚卿的文官職。」


  張寶藏由一個潦倒的七十歲老漢,一躍升任三品鴻臚卿,前後時間算起來,正好是僧人所說的六十天。這就是典型命運是由人的福分決定,誰又能夠真正違背因果法則呢?


  現今社會上,許多人常自怨自哀,覺得自己才高運蹇,付出的努力不比別人少,甚至比別人更打拼,但是為什麼成就差人一大截?這些問題若是追根究底,絕大部分就是福淺命薄的關係。所以,此時若是能夠達觀知命,多行善積德以補不足,則未來一定是可以改善命運的。


虛原雜誌276期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美貌也是一種福

  任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財富來自施捨,尊貴來自謙恭一樣,美麗的容顏來自柔和善良的性情。

  人到中年以後,就顯現出,現世性格影響所致的面相了。

  寬厚的人多半一臉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麗。

  性格格外粗暴的人,總是一臉的凶相;許多品性不太好的中老年婦女,往往一臉的刻薄相,這就是所謂的薄命相、剋夫相。

  實際上不是生就的相貌,而是長期的心與行為的修煉在臉上的投影,這些相貌也在預示著其未來的命運。

  相術也就是一種經驗積累,相由心生,由臉觀心,由心知未來。

  那麼幼年與少年、青年時期,相貌的成因是什麼?

  相貌特徵與父母的遺傳因素有關,臉型身材與稟受的先天之氣有關;漂亮程度是前一生帶來的習氣所致。

  人的前半生是活在前世的影響之下,下半生更多地活在前半生的影響之下。

  所以說,人到中年以後,要對自己的臉負責任。

  慈悲心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

  比較有愛心的人,往往從內而外,散發出一種過人的光華;讓人越看越順眼,越來越喜歡與其接觸。

  而過於自私、狡猾、計較的,是很不耐看的,甚至感到醜陋。

  即使僥倖生得姣好的容貌,也會在臉上逐漸顯現出一些不招人喜歡的地方,比如面無和氣,僅是「第一眼順眼」,稍多接觸就毫無吸引力了。

  請相信「相貌」是能逐步改變的,尤其是美好的相貌是會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吸引力,讓見者不知不覺心生傾慕。

  很多時候,美麗與否,是從看到的人心裡生出來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若要相貌美,先要心靈美!

一)心甘情願吃虧的人,終究吃不了虧。

  能吃虧的人,人緣必好,人緣好的人,機會自然多;人的一生,能抓住一兩次機會,足矣!

二)愛佔便宜的人,終究占不了便宜,撿到一棵草,失去一片森林。

  你看那些一到買單就上廁所或錢包半天掏不出來的聰明人,基本上都沒啥成就。

三)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

  朋友聚會時,三句話不離自己和自家的人,是蝸牛轉世,內心空虛、自私。

  心裡只有自家的事,其它的事慢慢也就與他無關。

四)只有惜緣才能續緣。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其實有緣才能相聚,親人多半是前世的好友,好友多半是前世的親人,給你帶來煩惱的,多半是你前世傷害過的。

  因此切記:善待身邊的親人,多關心身邊的朋友,寬恕那些傷害你的人。這就是因果。

五)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

  快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

六)解決煩惱的最佳辦法,就是放下煩惱。

七)笑看風雲淡,坐對雲起時,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八)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九)今生註定我們什麼也帶不走,那就活在當下、笑在當下、悟在當下吧!


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粗人與君子

   景公的背上長了個毒瘡,高子、國子請求看望。


  景公說:「你們的職責應該為我按摩瘡塊。」


  高子走近景公並為他按摩瘡塊。


  景公說:「發熱嗎?」


  高子說:「發熱。」


  景公問:「它熱的程度怎樣?」


  高子說:「像火一樣。」


  「它的顏色怎樣?」


  回答說:「像沒有熟的李子。」


  「大小怎樣?」


  回答說:「像高腳小盤。」


  問:「瘡下陷處怎樣?」


  回答說:「像破裂的皮革鞋子。」


  兩人出去以後,晏子請求拜見。


  景公說:「我有病,不能穿戴好衣帽出去會見先生,先生可以親臨病榻來看我嗎?」


  晏子進來後,呼喚家臣準備盥洗用具,侍臣準備浴巾,洗手後為景公浴身子。


  然後晏子離開坐席,走到景公的病榻前,跪下來請求給他按摩毒瘡。


  景公問:「瘡塊發熱的程度怎樣?」


  晏子說:「像烈日。」


  景公說:「它是什麼顏色?」


  回答說:「像青色的玉。」


  景公問:「大小怎樣?」


  晏子說:「像璧玉那麼大。」


  景公問:「裂陷之處怎樣?」


  晏子說:「像珪玉。」


  晏子出去以後,景公感慨地說:「我如果沒有看見君子,就不知道粗野人的笨拙啊!」


※ ※ ※


  人間之興旺,乃由於彼此善巧溝通、能言善道,則容易培育人際巧妙關係;人之將敗,亦由於言語所形成,一個人用文遣字若是不當,則容易讓別人產生不悅,一旦自己的言語用詞上剛好觸動他人禁忌,則容易因此產生不必要之麻煩。


  眾生一句言語文詞不當時,有可能因此得罪於官員,促使此官員對眾生行運百般刁難,或使事業常不能順利、或使工程常不能標取,乃至種種不如意事發生,此皆言語得罪官員所導致之不如意。若是一個言語不當得罪於小人,則雖自己在職場上勞心勞力、認真付出,亦將有不利於自己的流言產生。言語得罪主管,則必然常遭主管所不悅。言語得罪同事,則必遭排斥。一旦言語不當而得罪於同學,則在學堂裡必常遭受到作弄與欺凌。言語得罪廠商,則恐怕訂單要受到刁難,甚至從此失去一名廠商。若是在家庭裡言語有欠妥當,則必令家庭起風波。


  一名君子,不但要做到本身言語皆令人中聽,並且得在文詞上不得罪於任何人,或對任何人有所禁忌,才能表現出君子之翩翩風範。佛云:「廣結善緣」,因為君子或小人並不會寫在臉上,也不會掛上名牌,分別我是小人、我是君子,於是謹慎言語,在與人談吐上,保持正心誠意,於文詞上要能夠有內涵、有人文,才能讓他人聽聞自己的言語時,心中產生法喜,並將原本的煩憂事給取代掉,如此便是修練有素,道化人間也。


寶德雜誌第99期-述論:慎言


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財神法

 蓮生/文


  有人問我:


  「財色名食睡」是之大欲,又名「地獄五條根」,為什麼密教有財神法?


  我答:


  密教為度眾生,悲願廣大,知世人都愛財,所以「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


  問:修財神法,如何入佛智?


  答:神修持方法,也一樣會修出「法味」,人們自然而然會轉化欲望,最後乃至轉識成智,得到成就了。


  問:密教有什財神法?


  答:黃財神、紅財神、綠財神、黑財神、白財神、五路財神,另外,龍王寶瓶法、地神法、山神法等等,都是財神法。


  問:修財神法,要相應,有何條件?


  答:修法相應的條件一定要發菩提心,得大財之後,一定要施法財,要有行善佈施的願。所以菩提心廣大,福德會綿綿而來,同時行善佈施,也會將貪欲轉化成清淨的慈悲。


  問:密教財神法,以那一個最好?


  答:平等,平等。只要相應了,就是最好的財神法。


  我說:財神法裏面的精神就是「捨」,捨就是得,有捨才會有得,捨一分得一分利益,捨得十分得十分利益,捨了全部就得了一切也。就好像你手上有東西一直緊抓不放,怎麼能取更珍貴的寶物!


  得失的法味在其中。


盧勝彥文集154《智慧的光環》財神法


2021年2月11日 星期四

禍不單行,福無雙至

   王羲之是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一帖「蘭亭集序」風靡古今,王羲之不但書法寫的好,文學造詣也相當高,還是一位幽默的大學問家呢!


  某年的除夕,王家剛好有喬遷之喜,王羲之心情歡暢,就寫了一對嶄新的門聯貼在新屋的大門上,寫著:「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人」,充滿著一片迎新年的喜氣洋洋味道,豈知沒多久就被人家偷撕去了。


  原來王羲之的筆墨是無價之寶,就有雅賊偷去典藏了,王羲之不以為然,就笑笑地振筆疾書再寫了一聯貼上,豈知沒多久又不見了。


  這下子糗大了,王羲之忽然靈機一動,就再寫一聯,只簡單八個字:「禍不單行,福無雙至」


  由於是大過年的,這個聯語就沒人再撕了,不過看過的人都覺得怪怪的,但沒有人敢說出來。


  隔天元旦一大清早,王羲之再蘸墨水補上了數字,就成為:「禍不單行昨夜行,福無雙至今朝至」昨夜已過去了,今朝正好是元旦,大家才恍然大悟,盡皆大聲鼓掌叫好!


※ ※ ※


  人身為業報身,故一生中所經歷身體病痛,運途不彰,禍厄臨身,破財等等都是前世因,今生受的果。


  世間人常言我無做惡怎都遇災禍不斷,我的心腸又不是不好,怎麼身體病苦連連。世人無明亦無知,不了解前世因,今生受的真理。凡所有的一切福報、災禍都是前造的罪業與福田,隨著今生投胎相繫成為業報身,當然果報承受於自身,這個真理要明悟,速予懺悔,當下修善積福,修行累功,以淨化消弭業力糾纏,唯是如此,此生運途才有福蔭昌興,無災無禍,身心方能少病苦,更要修自我內果,以斷輪迴。


  人易迷在認假為真,人易墮在享福不知修,需明此生福報是用得盡,如不加緊修福修慧,待那天福耗業臨,恐是磨難不堪。


慈聖雜誌-第一四五期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靜慮法門

   達摩咐囑慧可後,便與弟子前往禹門千聖寺,盤桓三日。


  當時,有期城太守楊衒之,對佛法心慕已久,前來請問大士說:「在西天五印度,要被人們稱得上祖師,對佛法要具備什麼程度?」


  達摩大士回答說:「須明佛心宗,行解相應,才堪稱作祖。」


  楊太守又問:「此外如何?」


  大士答:「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於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為祖。」


  楊太守又說:「弟子歸依三寶,已數年了。但依然智慧未開,不明佛法真義。適才聽大士所言,仍有些罔然,願師慈悲,開示法旨。」


  大士聽後,知其心誠,乃為他說一法偈:


  「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楊太守聽完法偈,頓時悲欣交集。對大士說:「願大士久住世間,化導群迷。」


  大士說:「我即將入滅,不能久駐。眾生根性萬差,多逢患難。」


  楊太守說:「不知何人欲害大士,弟子願為大士除難。」


  大士說:「我傳佛心印,為的就是利益眾生,為我害彼自安,無此必要。」


  楊太守說:「大士不肯明言,又何必向我等開示通變觀照之力呢?」


  大士不得已,作一讖語曰:


  「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楊太守聽完讖語,不明意旨,只得默記於心,禮謝大士而去。大士所說讖語,在當時,人人不測其端,但後來都逐一應驗。


※ ※ ※


  人之心境,本如一片平湖,靜如明鏡,水波不興。湖水如鏡時,不獨光可鑑人,整個天外環境,亦可照於湖中,星光月亮,滿湖皆是。但偶或風吹縐,就混濁不清,一無所見。人心亦如是,心不正則慮生。欲求靜慮,可作如下之修持:


  第一:「離欲,離惡,離不善,有尋有伺」。如此,自然離苦得樂。但有樂仍然未能究竟。


  第二:「內正心平,無尋無伺」。尋者尋覓,伺者等待。有尋有伺仍然尚有牽掛,故不能徹底,因而要內正。內者心也,正者平也。不去尋,不去伺,簡直連一個離字都不在心,然後才是真樂。達到此境仍未究竟。因仍有一個樂字縈繞胸前,心中仍有物存在。學佛最忌有所住,雖有真樂,仍嫌住心不捨。


  第三:「離樂等靜」。等者一切也。此時便入正樂。雖入正樂,仍未成就。


  第四:「離樂方正」。此時也,自然而然,不知善惡,不明憂樂,一切無所住於心。如此,方達到靜境。


雨華三集33-靜慮法門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五不祥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有關吉凶禍福之事,魯哀公認為如果在房子東邊增蓋房子,就會引來不吉祥的事。可是孔子不以為然,他認為只有五種作為,才會引來不吉祥的事。


  第一種是損人利已,損人者人恆損之,所以對自己是不吉祥的。


  第二種是拋棄老人而只撫養小孩子,由於棄老於不顧,所以將來孩子也會棄自己於不顧,這對家庭是不吉祥。


  第三種是拋棄賢能的人而任用不肖之徒,於是朝政把持於惡人之手,這對國家是不吉祥。


  第四種是年長的人不願教導別人,而幼小的人卻不願向別人學習,像這樣的話,社會風俗失去觀摩學習的機會,這對整體社會而言是不吉祥。


  第五種是賢能的人隱伏藏匿,不願出來治理國家,可是愚笨不肖的人,卻往往專擅著國家大權,像這樣的話,他們一定會為非作歹,這對百姓而言是不吉祥。


  從孔子的回答來看,很明顯孔子要魯哀公著重在「人事」之道,而非「鬼神」之道。只有掌握「人事」之道,深入各層面治理人民,政治方能步上正軌。


  如果僅是對天命鬼禮、吉祥禍福之道在意,而棄人民於不顧的話,那麼所有不祥之事,都會因此衍生。


 

2021年2月8日 星期一

土大權大又如何?

 蓮生/文 


  在漢武帝時代,有一位大將軍,統率了兵馬,與他的一位偏將周處,到西方去征服吐蕃,這是一場很激烈的戰事。


  平定吐審,大小戰事甚多,大將軍有一回大意,中了埋伏,兵卒皆喪,獨自一人一騎,奔逃,不辨東西,後有追兵,如此不知奔逃多少里。到了夜深之時,進入了一片密林,又到了一條山澗之旁,口渴下馬飲水。


  猛一抬頭,見對面山嶺,立著一位胡僧,這位胡人的出家僧,穿著草衣,頭髮也沒有整理,蓬頭垢面。


  大將軍問胡僧,附近可有人家?


  那胡僧便帶著大將軍,走了數里路,便來到一處環境狠幽雅的村莊。胡僧對大將軍說:「此村莊正是東華帝君的成道處,將軍可以在這兒,吃點東西,休息歇息矣!」胡僧揖手而自別去。


  大將軍不敢冒然的去叩村莊的大門,過了許久,突然聽到一位老者的聲音:「這一定是胡僧太多嘴了,把將軍引到此處。」這位老者穿著白鹿裘,持著一支青藜的拐杖。


  出外,對大將軍說:「來者莫非就是漢大將軍,鍾離權耶?」


  這位大將軍,正是漢壽年間官拜大將軍的鐘離權。


  鍾離權心中大驚,老者莫非神仙,否則怎知我是誰?


  「汝為何不寄宿山人之處?」老者將鍾離權引入內。


  老者問:「爭戰為何?」


  鍾答:「為土。」(為了土地更寬潤)


  老者又問:「汝為如何?」


  鐘答:「為權。」(為了權勢更高)


  「土大權大,又有如何?」


  鐘離權答不出來,此時鐘離權曉得老者是一位高山的異人,正是高人隱土,他自己想想,權勢更高又有何用,自己爭戰生死未卜,就有了修道之心,便向老者下跪,請求修道之方。


  老者應允之,便傳授鐘離權「長生真訣」、「金丹秘法」、「赤符經」、「金科靈文」、「青龍寶典」……。老者囑之,要鍾離權勤而修持。


  鍾離權一離開村莊,再一回頭,村莊已不見了,但見一片荒原,何有村莊?此時鍾離權才知遇到上仙。從此明白玄門真旨,知道自己要修道。


  鍾離權後來再遇到「華陽真人」,華陽真人又傳授「太乙刀圭」、「火符內丹」。後來鍾離權雲遊各處名山,曾至崆峒山、羊角山、終南山。


  證道時,所受的封號是:「太極左官真人。」


  據我所知,鐘離權真人,大有來歷,他是一位古仙的轉生,古仙名是「黃神氏」也。


  因此,他在出生的時候,便有異光數丈,長得頂圓額寬,耳朵厚,眉毛長,目深而鼻聳,口方大而且面頰也大,臂甚長。


  出生第七日,開口道:


  身遊紫府。

  名書玉京。


  鍾離權小時聰慧過人,文章蓋世,曾官至燕台侯、諫議大夫。他是一位有仙骨的人,因而,雖在宦途,祇一點醒,便可修道。據聞,他在羊角山修道時,亦得到上仙的「玉匣秘訣」。


  鍾離權祖師的法派稱為「正陽派」。


  鐘離權祖師就是呂洞賓祖師的師父也。這當中有「鐘離權十試呂洞賓」,在道家是有名的韻事。


  青城派第十四代祖清真道長曾經如此的告訴我:「鐘離權祖師所學的『玉匣秘訣』是古仙之物,一遇有道之土,會自然而然的在古洞中出現,而學完煉成,這『玉匣秘訣』會自然凌空飛去。此『玉匣秘訣』收存於天帝的真經寶庫之中,二千年來才有一現。」


  這真是令人神往的一部寶典。我寫一偈:


  身遊紫府是古仙,

  名書玉京天外天;

  權勢原來如糞土,

  不如學道雲空間。


盧勝彥文集第061冊《道林妙法音》大將軍學道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氣量大者富大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夏種瓜蔬綠映扉,風颺柳動帶鶯歸。


   閑來拄杖看雲去,不向人前聽是非。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六章 鄙吝勤勞,亦有大富小康之別,宜觀其量;


     奢侈靡麗,寧無奇人浪子之分,必視其才。


白話:


  節儉勤勞的人,有者富足寬裕,有者貧苦困乏,關鍵在於這個人的心量,是否心胸寬闊、廣施恩德。


  生活奢侈豪華的人,有些是浪蕩子弟,但是也有奇才之人,關鍵在於這個人的才學。


說明:


  除了因果影響之外,有些人一輩子勤勞而且節儉,卻只能得個小康,生活馬馬虎虎過得去;但有些人一樣勤勞節儉,卻生活富裕、倉廩充足,為什麼會如此呢?那就是心量之關,心量大的人福才大,也才能得大富。因為一個人對自己勤勞、節儉,對別人卻能布施、服務,讓人家安樂,此種心量就能得到大富。


  所以相書上說:「氣量大者富大,氣量小者財輕」即是此理。


  例如,昔時台疆有一位年輕人,年少喪父,靠著當童工的微薄收入撫養寡母,由於家貧,所以生活勤儉又惜福。在工作一段時間後,於因緣聚會中自行創業,並且陸續開創數家公司。


  他雖然是一位老闆,但是身行正道,不怕部屬功高鎮主,對提拔部屬不餘遺力,有才者則用其才、有德者則用其德,並且時時感恩過去對他有恩的人,抱持「有什麼樣的心量,就會成就什麼樣的事業」來經營。三十年後,就成為四十餘家企業、數萬名員工的大老闆,而其成功的最大因素就是「無私」和「心量」。


  「奢侈靡麗」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恃才傲物、輕視金錢的人,這種人多為鬼才奇士,因為他有特殊的才能,所以他能夠恃才傲物,生活奢侈也無所謂;另一種是紈絝子弟,專愛炫富、賣弄身家,但其實是無才無學又無德的繡花枕頭,這種人初期生活奢華,到頭來卻落魄潦倒。


  例如,昔時台疆有一位大官之子,生活奢華,尤愛名車、名酒與名女人,雖然人生中期賺進大把鈔票,但一生風流,放蕩不羈,在晚年時卻貧困潦倒,那些曾經擁有的財富、名利和美女,早已杳如黃鶴,悄然撤離,最後孤獨離開人世,身邊沒有一個人在他身邊。


人間的智慧 第十六章


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末法修行

   十世紀平安末期,日本社會動亂的局面逐漸形成,不安的人心日益擴大,佛家所說的「末法」行將來臨,依當時的界定,西元一O五二年,世界將進入「末法」時代。在末法將臨之際,厭離穢土往生淨土的願望因之而生,這是念佛之起。


  惠心僧都源信生於一九四二年,大和國(今奈良縣南部)葛城下郡當麻村人。父親占部正親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但為人樸直;母親清原氏是虔誠信佛的善女,曾向郡裡高尾寺觀音祈請她子嗣。她夢見一個住持給她一個串珠,因而懷孕生下一子,這男嬰就是源信。


  源信九歲上比叡山,十五歲出家,師事良源上人,學天台教學。在橫川,他全心向學,無論修行問道,都是群儕中最出色的人。


  一次,應朝廷之詔,參與佛法議論,獲得許多奬賞。他從中選出佳者給母親,母親哭泣著寫一封信給他:「你送美好的東西給我,我當然高興。但是,我最大的願望不是要你以僧侶出人頭地,而是希望你遁世修道。」


  接到信,源信深受刺激,隨後斷絕一切俗緣,四十歲即入橫川山谷,修淨土之業。


  往昔,有人問源信:


  「和尚,您的智行舉世無雙,所修行法以何者為最要?」


  「以念佛為要。」


  「諸行中,以理為首要。念佛時,你是否觀法身?」


  「只稱名號。」


  「為何不觀理?」


  「往生之業,稱名就夠了。原本只思想此事,所以不用觀法身。想觀法身,也不能說不好。觀法身時,心明而至清爽之境,往生之業不會受到妨害……」


  後來,源信過世,有弟子夢見源信:


  「……我不是很懂師父的意思,真的往生了嗎?」


  「是的。」


  「達成本來的意願,不是非常可喜嗎?」


  「是的,最可歡喜。」


  「既然可以往生,為何剛才說『也可以說未往生』?」


  「眾聖雲集環繞佛四周,我在最外圍,也就是說離佛最遠,所以說未往生。」


  「我可以往生極樂淨土嗎?」


  「不能往生。」


  「我有何過錯,不能往生?」


  「因為你怠慢。」


  「無論如何都不能往生嗎?」


  「你雖怠慢,但有成佛的真切願望,這樣非常好。譬如被關深牢之人,有智慧,就可以自力逃出。有無論如何都要成佛的願望,就是這樣,即使沉淪於生死,也可以出離。」


  「如此,只要有成佛之願,就能往生極樂淨土嗎?」


  「即使有願望,但無對此願望之行,往生仍是至難之事。」


  「如果悔改往昔過錯,勤修淨土之業,可以完成往生之願嗎?」


  惠心僧都源信停下思考,回道:


  「畢竟困難。往生極樂,乃至難之事,所以我在極樂眾聖的最外側。」


  徒弟聽了這席話,非常慚愧。


※ ※ ※


  佛是住在極樂國,根據阿彌陀經所說,距此十億八千萬里。只憑這個數字看來,可知佛離我們是多麼遙遠。但何以經書又謂有善根的人去佛不遠?其實這個遠字是假體實例。


  在事體而言,是十億八千萬里;在心境而言,就不同說法,心境一專一誠,就可以轉瞬即達。憶佛念佛,佛說可以立刻在你跟前,此就是互念相親的道理。孫悟空一個跟斗,可以打到十萬八千里,此亦是心境奔馳,並非實體奔馳也。


  由此可知,專心誠意,就不管十億百億里路之遙,亦如近在眼前。學佛者,若將所學只當一種課本研究,只求一個知字,總不肯去行,則不但談不到專誠,更談不到精進,如此一來,去佛確遠也。


雨華再集-65-去佛不遠


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忘恩奪財

   北魏孝莊帝時,藩臣爾朱榮勢力強大,雖居封地,仍能遙控朝政。孝莊帝心懷憂懼,聽從城陽王徽的勸諫,召爾朱榮入朝,將他殺死。


  不久,爾朱榮的侄子汾州刺史爾朱兆興兵攻入洛陽,要弒殺孝莊帝。孝莊帝命王徽率兵抵抗。


  王徽受命,不知所措,整理財物,倉惶逃遁。孝莊帝也發覺大勢已去,向城外出逃,逃至雲龍門外,看見王徽正乘馬飛奔,孝莊帝大聲呼喊,王徽竟不顧而去。孝莊帝終被爾朱兆捕獲殺死。


  徽逃至山南,抵達洛陽縣令寇祖仁家。寇祖仁一家有三人官居刺史,都是王徽提拔的,因有這段舊恩,故來投靠。


  王徽攜帶了一編黃金和五十匹馬。寇祖仁垂涎這批財貨,竟忘舊恩,表面上容納,私下卻對子弟說:「聽說爾朱兆現在正高價懸賞捉拿王徽,得到他的首級就可封為千戶侯,今天富貴降臨我家了。」


  於是,寇祖仁恐嚇王徽說:「爾朱兆的人就要追來了,你還是趕緊逃往別處吧。」王徽信以為真,急忙逃命。寇祖仁卻命人在半路攔截,殺死了他,並將首級獻給爾朱兆,不料爾朱兆並未給予任何賞賜。


  不久,爾朱兆夢見王徽告訴他說:「我有黃金二編、馬百匹,在寇祖仁家,你可前往收取。」爾朱兆認為所夢真實,於是前往拘捕寇祖仁,追繳黃金馬匹。寇祖仁原以為有人告密,一聽說是王徽托夢,當下服罪,照實交出黃金馬匹。


  爾朱兆發覺數目不對,懷疑寇祖仁另有隱藏,逼令交出。寇祖仁無奈,只得將自家的三十斤黃金和三十匹馬全部交出。爾朱兆見數目還未湊齊,大發雷霆,拘捕寇祖仁,吊在樹上刑訊,用大石頭砸他的腳。寇祖仁終被折磨而死。(《紀事本末》)


  乘人之危,昧心奪財,結果賠上了自家財貨及性命。報應奇巧,絲毫不爽。(《歷史感應統紀》)


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

顏回之樂

 蓮生/文


  偶而從陋巷走過,我會想起顏回,那位居住在陋巷,一簞食,而不改其樂的先聖先賢,顏回的快樂得自他的心境,而不是物質上的享受。


  很早以前,我家也是窮困的。學生時代,我打零工,曾到花蓮電力公司修理工廠當工人,油漆變壓器。曾在高雄電力公司承裝部工作,高雄草衙附近的電桿,可以說是我去豎立的,小小的身軀也抬電線桿,一搖一晃的咬緊牙根。至於其他打零工的地方更多,我可以說什麼苦也吃過。


  小時候吃飯,我喜歡在飯上加上點醬油,我喜歡醬油加湯水再加飯,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吃起來也甚是夠味。


  父親是公務員,他喜歡講二個勤儉的故事。


  父親說,勤儉可以致富。他說有一個富有的人,他對兒女的教育是這樣的,每天早上吃早飯,飯桌上只擺上一盤醬油佐稀飯吃,那位富翁教導孩子們用筷子沾醬油只准豎著沾,不准橫著沾,原因是豎著沾,醬油沾的較少,橫著沾,醬油沾得較多,為了勤儉,所以孩子們只能豎著沾。那位富翁教導孩子極嚴,凡有橫沾的,必罰其吃白飯,一星期不准沾醬油吃稀飯。


  第二個故事,以前也有一位極勤儉的富翁,他教導兒子勤儉更是嚴厲,前者尚有醬油可沾,後者卻將一塊鹹魚,用線子穿過綁住,掛在飯桌之上,孩子們吃稀飯時,只能望望那塊鹹魚一眼,等引起食慾時,口水連著稀飯便吞了下去。若一連望著鹹魚二回,他的父親便走了過來,從後腦便是一巴掌,說:「只准望一回,不准望兩回,看二次就是浪費。」


  父親又告訴我說,以前有一種梅子便當,便當盒內只有一只梅子,其他就是白飯,吃飯時去想梅子的酸味,引出口水和食慾,如此便可吃白飯了。若實在忍不住,將梅子含在口中一回,引出食慾,然後將梅子吐出,再吃飯。一只梅子,一盒便當的飯便吃完了。


  父親講故事,無非是要我們勤儉致富,這些故事我一直沒敢忘。以前我上街,約有四公里的路程,我因父親的教訓,每次我省下一元五角的公共汽車票錢(現在已改二元五角),我用走路的,一步一步的走,我認為又省錢,又可鍛鍊身體呢!


  顏回的快樂是了不起的,那是金錢所買不到的。人的心靈,要像白雲般的灑脫,要像流水般的忘憂,千金散盡還復來,眼光看得更遠,天地萬物自自然然活潑起來,如此一事一物都是快樂的源頭。雖然風雨瀟瀟,但風是天樂,雨是甘露,如何不樂呢!


  雖然我過去做過許多苦差事,但,今天回想起來,這些苦,其實已變成甜蜜的回憶。今天,我的生活已不像從前那麼兩手空空的了,我擁有自己的小窩,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如同梁實秋先生的小小雅舍,但,我的生活仍然勤儉,仍然樸素。


  不要以為那些富翁都是快樂的,我有許多富翁的朋友,他們住高樓、食山珍海味、穿錦衣、出入有高級車,但是,他們都要找我,找我占卜;他們沒有「顏回之樂」,反而擁有數不清的痛苦。物質的快樂是空虛的,反而精神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覺得,「顏回之樂」,比物質肉慾之樂,更實際。


盧勝彥文集第032冊《載著靈思的小舟》顏回之樂


2021年2月2日 星期二

癡迷不悔

   天津一帶盛產河豚。當地人食用河豚,就像吃菜園裏生產的蔬菜一樣。然而,因食用河豚肉中毒而死的,也不乏其人。這是因為,不一定每一每都能很好地掌握河豚的加工和烹飪方法。


  當地有個人特別好吃河豚肉,終於因此中毒身死。他死後,他的妻子做了個夢,夢見丈夫責備她說:「為什麼祭祀的供品裏沒有河豚肉,你叫我怎麼安心?」這可真是個死而不悔的傢伙!


  另外,某地有個人,若論家境,也可算得小康。但是,他卻是個瘋狂的賭徒,一來二去,家產蕩盡,他終於落得窮困而死。


  臨死之前,他對兒子說:「我死後,一定把那些賭具給我放進棺材裏。如果說,世界上沒鬼,就讓那賭具與我的骸骨一齊化為糞土,這又有什麼不好?如果說世界上有鬼,那流落於荒效蔓草之間的鬼魂,不以此為消遣還有何事?」


  他死後,兒子嚴從父命,把賭具裝進了棺材裏。


※ ※ ※


  世人有兩種:一種是「迷」人,另一種是「癡」人。迷乃是明知而故犯,沉墜於不可收拾之地步;癡者,即是無法明理以昧誤,一意孤行,無法開智。這兩等人迷迷糊糊,終其一生的過活,有的造罪,有的造業,也因而造成社會種種悲慘的情事,使得整個社會因而無以安寧祥和,真是罪過。


  世間「迷」、「癡」百態,無以一一詳盡述明,像嗜酒誤事、傷身,偏偏有人還是醉薰薰的過日子,甚者還藉酒裝瘋,胡作非為,還有藉酒壯膽,持刀殺人,謀略姦色等等,諸多不幸,層出不窮。像如今交通發達,出入以車代步,在酒力作用下,神經無以調適,自毀己身還不打緊(自取滅亡,活該),故而車禍連連,傷及無辜,增添無數的冤魂,這不是「迷」是什麼?


  又世間還有些人,明明知道「賭」不好,總是壯烈的去冒險,甚至於妻離子散,傾家蕩產而在所不惜,這也是「迷」的活例。明知賭不好(不管什麼賭都一樣),偏偏往此死胡同裡鑽,更可悲的是還用不當、不法的手段去貪取,造成財殺的悲劇,還有人認為神佛會助賭,雕請聖像膜拜,一旦失靈,毀像丟棄比比可見,憐哉!


  神佛何辜?老衲之聖像被這些賭徒不知毀去了多少,此等之愚迷,神佛還管你那麼多?最令老衲痛惜的還是正神福德,有者被劈身,有者被斷手斷腳,河溝、垃圾堆到處可見,老衲見了都有些不忍,但福神還是安然不變,只是這些賭徒的迷誤,深罪了自己,俟到地府論罪,那必叫苦連天。


  又有世人明知不可能之事,因不能悟理者也很多,更因此造下不可收拾之地步,明明知道「情愛」困人,偏偏受愛所惑,不能理智的處理,就來什麼殉情、什麼上吊、什麼跳樓,花樣百出,難怪乎「枉死城」總是客滿。死結有解不開的嗎?其實要看你怎麼去解,這即是「癡昧」的所在。有的夫妻吵架,恩怨難解,迫兒女同死,何苦造下這幕慘絕人寰的悲劇,這對嗎?這也是癡的極端寫照。


  諸如此類的「迷、癡」說不完,一旦提及,老衲就要把它說個徹底,下回再談吧!


斷迷悟理-第六章 不迷不癡,向道存德


2021年2月1日 星期一

得失無所動

   有一年,佛陀和眾多比丘在某一婆羅門的邀請下,到鞞蘭若結夏安居。當他們到達時,這婆羅門受魔王的影響,卻不護持佛陀等人。當時又是饑荒,鞞蘭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眾弟子外出化緣時供養極少數的食物。


  面對這種困境,所有的比丘並不頹喪,仍然滿足於馬商每天供養的少許穀物。


  結夏安居結束後,佛陀等人在通知該婆羅門之後,就打道回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城的人喜悅地歡迎佛陀和眾多比丘回來,並供養他們。


  這時候,有一群人由於比丘們的慈悲,而留在精舍裡。


  這群人每次貪心地吃完比丘剩下的所有食物後,就只知道睡覺,一旦醒來時,又只知道到河邊去跳呀叫呀、打打鬧鬧地嬉戲。不管在那裡,他們都行為不檢,無所事事。


  有一天,比丘們互相討論這群人難以駕馴的行為:「在鞞蘭若時,由於飢荒,他們還相當恭敬有禮,舉止也合乎規矩。現在食物充足,他們就行為不檢了。」


  這時候,佛陀聽見眾人議論的話題,就說:「愚癡的人在諸事不順遂時,滿心哀愁,神情沮喪,一旦事事如意時,則又雀躍不已。這就是愚癡人的特性;智者則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動搖心志。」


※ ※ ※


  得與失到底是好、是壞?尺寸難以拿捏,亦即是說得與失到底是好或是壞,在世人之心目中往往受其所惑而困擾不已。


  世人喜得而患失,均以為能得就是好的,其實這都是欲念之作祟使然者也,世間甚多之事可以證實,其得並非完全是好的,那得看有無此等之福份來定之。


  在民間愛國獎券正風行之時,有位仁兄買了一張愛國獎券,同時到處求佛拜神,祈求能中得第一特獎,等開獎後,果然被其所中,欣喜之餘,買了一部豪華(賓士)轎車代步,但未及三日,開車撞到路邊大樹而亡,試問這等之得是好嗎?反而害其一條性命。又俗話有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意思是說:失去了,可能就會因失而得福。這就是很明顯之對照,然世人總是在欲利之衝擊下不願有失,而喜有得,這就是得惑之害也。


  得與失不要太過於執念,順其自然最為重要,應該你的,絕跑不掉;不該你的,強求不來,如果不能存此心念,可能就會因而招災惹禍,所以福得,無福必失,這也是自然之道也,希世人當一切順其然而善行之,不但無惑,更可生活的舒暢。


惑 第五十二章 得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