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寧行惡,勿行善

  故事說北宋年間,包拯為相時,發生在民間的一樁逸事。

  有一個村莊,住著一個十來歲、腿患殘疾、父母雙亡的孩子,生活十分困苦,甚至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活命。

  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往來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過,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十分不便,每當河床漲水時更是無法通行,但年復一年,誰也沒想改變它。

  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這個孩子天天撿石頭,堆在河邊。人問其故,孩子說要修一座石橋,為鄉鄰行走方便。眾人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在說瘋話,大多哈哈一笑置之。

  可是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石頭也堆成了一座小山。鄉鄰開始改變認知,並為這個孩子的精神所感動,也投入到撿石、採石、建橋的行動中。鄉鄰請來了工匠,開始建造石橋,而這個殘疾的孩子則將全部的身、心力量投入其中。

  橋尚未建成,而這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中,弄瞎了雙眼。人們痛惜、怨恨,怪老天爺不公!怎麼這麼可憐的一個孩子,一心為大家,卻招來這樣的報應。可是這個孩子毫無怨言,每天摸索著在修橋的現場上幹活著。

  在大家齊心合力下,橋終於建成了,眾人歡呼喜慶之餘,無不將憐惜、讚嘆的目光聚向那個孤苦伶仃,原本就一條腿殘疾,現在又瞎了雙眼的孩子。孩子雖然甚麼也看不到,但臉上露出了平生以來最歡樂的笑容。

  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為這座石橋洗去浮塵,壯壯行色。可是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雷過後,眾人發現孩子已被巨雷擊中,倒地身亡了。

  眾人被嚇傻了,隨後壓抑不住的情緒終於宣洩開來,嘆息孩子命苦,指責蒼天不公……。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因公路過此地,百姓紛紛攔住官轎,為孩子鳴不平、討公道。質問相爺:好人為何不得好報?今後好人何以做得?食人間煙火的包相爺被村民情緒所帶動,當場揮毫疾書,寫下了「寧行惡,勿行善」六個字後拂抽而去。

  回到京城,包拯將公幹之事,連同路上所見所聞奏明聖上,卻隱去了自己題字一事。因為儘管心中為那孩子行善事,卻得惡報之事十二萬分不解,但三思之後,還是為題那六個字覺得不安。沒想到皇上退朝後,非要拉他到後宮說些私房話。

  原來前些日子,皇上新添龍子,十分討人喜歡,可就是孩子整天啼哭,特意讓包拯前去看看。包拯見孩子肌膚如雪,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近前一看,正是自己的那六個字-「寧行惡,勿行善」。臉一下子紅到脖子根,趕忙伸手向字擦去。

  說來奇怪,字瞬間蹤跡全無。皇上見皇子手上的胎記被包拯抹去(別人看那行字只是一個胎記),唯恐抹去了福根,不依不饒的斥責包拯。

  包拯連忙跪下,口稱罪臣該死,將題字一事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皇上甚覺蹊蹺,命包拯用陰陽枕到地府一探究竟。

  包拯上陰陽枕到地府一遊,真相盡顯。原來那孩子前世做惡多端,罪業甚大,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神原來安排,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雙眼瞎了了卻殘生;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但痛改前非,只想為別人做好事。於是神就讓他一世還兩世的業,讓他崩瞎了雙眼。

  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為別人做好事。神就把他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所以雷擊斃命。閻王爺問包拯,三世惡業一世還,你說是好還是不好?

  一世還了三世業,因為他專行善事,心裡只是想到別人,毫不考慮自己,某些方面已達到「不修道卻已在道中的境界」,積德甚多,故而死後立即轉生為當今太子,享受天子福份。這個民間流傳的小故事,作為一個修行人來看,給我們的啓示良多。

  陽報、陰報、遲報、速報,終必有報。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孰謂無知。

※ ※ ※

  在寰宇間,常有行善之人,偏多坎坷,運勢欠佳,或子孫早殀,或父母帶疾,或自己破財,或有災厄臨身……,則必責怪天地鬼神不慈,不賜我以福,反報我以禍,則曰:「作善無報。」此皆不明大道,以致如是。

  凡人行善,屢受魔考,所謀諸事不如意,乃牽扯到己身累劫業障未除,祖宗餘凶未盡,待業除凶盡必昌也,焉有不報之理,況且行善可弭人罪愆,世人不可受些許的刺激,則放棄行善,那不就更加沉重嗎?天道循環,猶如轉轂,不差亳釐。如古昔賢德之人,皆樂善好施,見義勇為,流芳萬世。無意埋蛇,更顯厚爵,歷歷可考。可謂無報,只是來早遲而已。

  勸爾世人堅定意志,彌勵前程,天自錫爾福祿,洵不謬也。

關聖闡道篇 行善之報

當積財寶在天上

  有個人在一場瘟疫中死去,又死而復生。這位還魂者說:他在陰間見到了一位死去的老朋友,只見他衣服破舊不堪,頸上披枷帶鎖,形象十分狼狽。

  兩人相見,悲喜交集,他不覺握著老朋友的手嘆道:「你在人間富貴一生,如今為何落得這副慘相?難道人間的富貴就一點兒也帶不到陰間來嗎?」

  老朋友現出悲戚之色,皺著眉頭說:「人間的富貴,完全可以帶到陰間來,只是那些富貴人自己不肯帶罷了。在人間有功德的人,到了陰間怎能不富貴?你回去對那些活著的人們講,叫他們早作打算把富貴帶到陰間去吧!」

※ ※ ※

  我們看一看這世間的人,世間的人以什麼為重。

  答案很簡單,「錢財」乃看得最重。

  人的五欲(財、色、名、食、睡)。

  財仍然是第一。

  世間上還有比財更重的,那就是功德的「德」字。

  財聚了,必有散日,就算你不散,下一代,下下一代,也會散。

  財聚了,必有禍事,人見財起貪,爭奪錢財,就生出慘痛的災禍。

  財聚了,必有孽事,想享福,一妻一妾不夠,就造了孽事。

  財聚了,必有奢事,豪宅名車,奢侈浪費,驕傲我慢,惡習性也。

  財聚了,必不修行,只知享樂,靈根漸失,視修行是苦差也。

  真正的行者,積德重於積財。

  人死之後,唯有「業」隨身,財不隨身。

  以財濟人,是財施,有福德。有福德之人,才當得起財主,布施是因緣福報。

  如果無德,赤貧者多,聚財也會散盡。

  行者論財,溫飽便足,勿太享福,太享福,德不足,必有禍。

  修行人宜積德重於積財,世人也應該明白,積德才會有福報的道理啊!

  經上說:

  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

  只要積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趕快去浪跡天涯

蓮生/文

  台灣和平醫院的醫師馮錦良,是我的弟子,曾隨我旅行多次,出國多回。

  有一回,馮醫師對我說:「很多病人常常如此抱怨。」

  「抱怨什麼?」

  「年輕時,有體力出國旅行,但沒有錢,也沒有閒,日日為三餐奔波;等賺足了錢,也有時間了,卻病了,體力不行了,如何出國旅行呢!」

  病人告訴馮醫師:

  「以前很辛勞掙錢,當一切具足的時候,應該好好享受的時候,卻體力不支,一切免談,我實在不甘心,人生太苦了。」

  我聽了,悚然。

  我覺得馮醫師講得很有道理,這就是「人生」。

  又有一回。

  美國加州一家大醫院的護理長陳傳芳,在旅行中告訴我:「師尊!要旅行要快喔!」

  「為什麼?」

  陳傳芳說:

  「你不覺得嗎?每回旅行,便少了幾個,一個一個掛了,我們年歲大了,再不旅行,就機緣不再。」

  我聽了,大駭。

  我曾如此說:

  「這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如果有,是看山看水了平生了。」

  這一生,值得慶幸的是,我的弟子遍佈全世界五大洲,世界各國均有雷藏寺、分堂,我趁弘法之便,一邊弘法,一邊旅行各國景點,因此,我算是浪跡了天涯。

  我說,我是「天涯一遊僧。」

  我的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哉!

  在旅行中,我享受異國不同的氣氛,學習到新鮮事物,看世界十大奇景,人生一樂也。

  我始終覺得「浪跡天涯」才不會無聊,品嚐世界各國風味特色的食品:

  法國鵝肝。

  巴西窯烤。

  義大利麵。

  大陸北京鴨及涮羊肉。

  西藏酥油茶、糌巴。

  …………。

  就算我「隱居閉關」,也一樣去了韓國,繞塔繞寺,吃韓國的泡茶及最具名望的高麗參麵。

  我說:「浪跡天涯很快樂,而且當你回到固定的住家時,你也會覺得住家很溫暖。」

  居家久了,出去走走。

  浪跡久了,又回住家。

  這樣就是人生一樂。

  我奉勸人,人要偶而變換一下環境,從變換環境中,找到快樂的出口,不要「蹉跎」,就算「自助旅行」也可以,去浪跡天涯,會平衡你自己的心靈。

  我覺得這一生,最開心的事,是:

  「旅行。」

  詩:

  身子猶如一葉扁舟

  來往於人生洪濤之中

  乘興看楓葉

  也看山水

  又西又東

  堪笑老來才想去

  臨行卻住

  這實在無趣

  此時只是一味苦

  何時有體力

《登山觀浮雲》趕快去浪跡天涯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眾生難度終須度

  有一些人想學禪,禪宗總是鼓勵他們要提起話頭,就是種種的參、問,例如:念佛是誰?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什麼是祖師西來意?總是這樣問,那樣問,以觸發靈性,使其能夠大徹大悟。

  有一位信徒就問趙州從諗禪師說:「禪師,你平時參禪學道、修福修慧,人格至為完美,像你這種大徹大悟的禪師,假如百年之後,不知會到那裡去呢?」

  信者希望大徹大悟的趙州禪師,能夠在活著的時候就告訴大家,將來他會到那一個佛的世界,到那一個天堂去。

  沒想到趙州禪師竟然回答說:「到地獄去。」

  信徒聽了大為驚訝,就問說:「禪師,以您的修持、您的德行,百年之後怎麼會墮落到地獄裡去呢?」

  趙州禪師答:「你要知道,你現在所犯的殺、盜、淫、妄等罪業,還有你所造下的貪、瞋、愚、癡的惡業,會使你墮落到地獄裡去。假如我不到地獄去,將來誰來度你?誰來救你呢?」

  趙州禪師要到地獄裡去,和地藏菩薩的精神是一樣的。地獄,有罪業的人是不得不去,有大修行、大願力的人,則是發願到地獄裡去;同樣地獄,不過是去受罪業,還是願力去度生,這個就不一樣了。所以地藏菩薩也好,趙州禪師也好,他們都是懷著無限的悲心,帶著廣大的行願,到地獄裡救苦救難,這就是所謂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說到度眾生,我們並不一定要到有錢的地方、人多的地方,或是容易度化的地方去,真正的禪者行道,菩薩度生,是越苦的地方他越要去,越難的地方他越要去。就如同諸菩薩為什麼要到娑婆世界來成佛呢?

  因為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在這裡修道,容易證果,所以凡是參禪學道者,要如慈航法師所說:「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 ※ ※

  世人在世迷癡不知修者多,所以常違背良心,造罪造業,墜入罪惡之淵藪之中,所以說期待去變化的實在太多了,如不能及時的伸予援手,那恐怕就來不及了。

  世間之知修者,並不是只求得自己能有所功德而成證道果,此等之心理是多麼的渺小,就如同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情況是一樣的,只獨善其身而不能兼善天下也,雖善化蒼生之職責相當的艱巨,但只要有那份毅力不變的心志,照樣可以做到的。

  眾生難度終須度,這才是菩薩、仙佛之心情,也就可顯出你職志的偉大,如果只光求自己的美滿而不管眾生的死活,那你的功德就無法彰顯,希能多悟理,以他人如己之心地,齊歸於善,勉之。

皇母慈音第三輯 養生善化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仁念

  綿羊生性柔弱,不得不忍受許多動物的欺凌。於是,牠來到宙斯面前,請求宙斯減輕牠的苦難。

  宙斯對綿羊說:「看來,我是把你造得太缺少自衛能力啦。這樣吧,你來選擇一種克服這個缺點的辦法。讓我在你嘴裡裝上可怕的獠牙,在你腳上裝上尖利的爪子好不好?」

  「噢,不,」綿羊回答,「我完全不想跟那些猛獸一個樣子。」

  「那麼,就讓我給你的唾液加進毒素吧?」宙斯又說。

  綿羊搖搖頭說:「我也不願意與毒蛇為伍,毒蛇遭人痛恨!」

  「那在你的額頭安上角,並且讓你的脖子變得強勁起來。這樣可以嗎?」

  「也不要。那一來,我就會變得像山羊一樣好鬥了。」

  「可是,」宙斯說,「你想要保護自己不受別的動物傷害,就必須有傷害別的動物的能力呀!」

  「唉,」綿羊歎了口氣說,「仁慈的上帝啊,那就讓我還是老樣子吧。因為我擔心,有了傷害別的動物的能力,會喚起傷害別的動物的欲望。」

  從此,綿羊便不再訴苦和抱怨。

※ ※ ※

  心能存仁,乃屬人之秉性,即是人本之性,仁慈在於身中。凡為人處世離不開此性之作用:故再壞之人,其亦有善仁心之存在;再好之人,其心念之中亦有一不良之根源。惟有靠不斷之修持與鍊養,才能將心念中之不良去除,俾達聖賢之境。

  心念能多慈多仁,秉性表示於外越能接近先天之性,如受後天塵染,欲利之念加深,則漸離先天之秉性,此種之分不得不知,故能無利欲之心,且能空如的話,就是修持近達賢聖之境,否則則秉性只有沉墜了,徒想喚醒時則必花費甚長之工夫,有者得數世才能修回。

  人當明理,以求達仁慈,人須無欲,來喚回秉性之光明,如此方不愧為人也。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仁念

做大官不如做大事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通天本領多造功,禍國殃民天難容;
   玩弄法律貪賄賂,轉眼成空進牢籠。

聖示:娘見少數兒女仗著自己的權勢,享盡榮華富貴,以選舉手段圖謀一己之私,置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不禁悲從中來。可嘆愚癡之兒女,眼中盡是富貴榮華,不知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造福百姓,當惡報來臨時,刑具加身,身繫囹圄,悔之晚矣!娘今夜便以「做大官不如做大事」為題,與諸兒女共勉之。

  「做大官不如做大事」

  元朝霸業歷史可見,成吉思汗率領驃悍的蒙古騎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連西方國家都難逃戰禍,淪為其附屬國。

  當時中國正值宋朝末年,朝中積弊已久;官員貪贓枉法,收受賄賂,沈痾已久;皇帝本身無心朝政,內憂外患夾擊之下,如霜雪即將覆蓋的寒冬。

  少數文人志士勵精圖治,屢上奏摺,期望皇上能聽進諫言,使朝政有一番新氣象。當時山東縣令林德慶也是想有一番作為的好官。林縣令自從考取進士分發至山東當縣令後,努力從事改革,將地方貪污賄賂的情形革新一番。一開始不肖富紳紛紛說他「不識相、找麻煩」,但見其真有一番決心和作為,便不再批評,最後更豎起大拇指誇讚一番,很高興自己有一個好的父母官。

  有一年,潘姓老闆的兒子調戲良家婦女,被縣令責罰四十大板,打得屁滾尿流、皮開肉綻,剛開始潘老闆很不諒解,認為縣令太過份,打狗也要看主人,堂堂潘家少爺被打得像落水狗。

  想不到潘少爺自己卻被打醒了,怕再犯法被處罰,不敢再亂來,待在家好好學做生意,還娶了個門當戶對的好媳婦。潘員外從埋怨轉而感激縣令,更在喜宴時請縣令當主婚人,為其兒子主持婚禮。

  林縣令治縣有方,朝廷早有耳聞,但當時朝廷早被權貴人士把持,容不下任何清流,所以縣令最後也沒法入朝為官。但他從不抱怨,以百姓的福祉為己志,當個疼愛百姓的父母官,殁後位證上界神袛果位。

  娘以上述實例勸喻諸兒女,做人處事當光明磊落,以服務眾生為己志,莫迷戀榮華富貴,損傷自己的陰德,待歸空,陰懲有份矣!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 母娘今夜之語切合時事,苦口婆心殷殷告誡。為人父母者莫以「賺大錢」教育子女。人生如夢,富貴在天,錢是世間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連父母都思想偏差,就無法教育出「忠孝」兩全的子女。平時以「儉省」度日,讓子女體會省吃儉用勝過山珍海味、綾羅綢緞及華屋良田。子女才不會花費一生氣力在追逐金錢和名利,最悲哀的是,年紀終老時,還得看到子女為己之錢財罔顧人倫,你爭我奪。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好好盡己之力服務人群,盡己之力孝養父母、長輩,方不負 母娘之冀望也。可,吾退。

全真月刊121期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昨夜之夢

蓮生/文

  二零一二年七月十四日晚上,做了一個怪夢:

  夢見我昔日,那追求女孩的日子,那些女孩一一出現在夢中。

  一個一個全體現,如同「走秀」一般:

  玉肌瓊豔新妝飾。

  盈盈秋水姿態雅。

  天然嫩臉白中紅。

  秀色堪養真珠露。

  接著換了場景,我昔日追求的女孩,又一一「走秀」出來了:

  白髮。

  憔悴。

  老態。

  肥腫。

  這真是暮景淒涼、厭厭無寐了!

  我一剎那夢醒,大叫一聲:

  「此是大夢一場,更與何人說?」

  我想起《濟公傳》的幾首詩詞:

  兔走荒苔,狐眠敗葉,俱是當年歌舞之地;

  露冷黃花,煙迷剩草,亦係舊日征戰之場。

  又:

  南來北往走西東,看得浮生總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來來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土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官也空,職也空,數盡業緣恨無窮。

  朝走西來暮走東,人生恰是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夜深傾聽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

  從頭仔細思量看,便是南柯一夢中。

  想一想,執著什麼?

  我記得一首《更漏子》:

  星斗稀,鐘鼓歇,

  簾外曉鶯殘月。

  蘭露重,柳風斜,

  滿庭堆落花。

  虛閣上,倚闌望,

  還似去年惆悵。

  春欲暮,思無窮,

  舊歡如夢中。

  詩:

  在夢中到底誰做主

  從少到老是一團迷霧

  幾時才見曙光

  少年時代儘是學歌舞

  光陰的確容易虛度

  如今回顧

  徒呼負負

  人生的確苦

  汝只看看那些豪門朱戶

  問些些

  誰又有建樹



  呷呷!

  雨雨!

  一個枕頭萬迴千轉,暗想如花似面,醒來惹起舊愁無限,一個「夢」字了得啊!

《又一番雨過》昨夜之夢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去!無子用心處

  襄州石門獻蘊禪師,青林師虔禪師之法嗣,洞山良價禪師之嫡孫,京兆人。姓氏不詳。出家後,他一度雲遊參學,遍歷諸禪席。

  後投青林師虔禪師座下。

  一日,獻蘊禪師問青林和尚:「如何用心,得齊于諸聖?」

  青林和尚仰面良久,說道:「會麼?」

  獻蘊禪師道:「不會。」

  青林和尚道:「去!無子用心處。」

  獻蘊禪師便禮拜。就在額頭觸地的時候,他豁然契悟。

  從此以後,他便不再四處游方了,而是留在青林和尚的座下,充當園頭(負責種植和管理菜果花木)。

  「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 ※ ※

  無心者,即是無凡心、血心、色心,只有綿綿的道心,渾渾沌沌,有心亦無心。人之邪正善惡不定,要做了才看得出來,其實一起心、一動念,鬼神早已知之矣。世人為何有元神?元神在於人光光的頭頂之上,念正念善,其光明亮;念邪念惡,其光昏暗。神明在空中鑑察之,所以依人之元神明暗作為審查善惡之依據,沒有任何事情瞞得過的。

  修行人最忌有妄念,毀了誠正心意之功。心不妄想,就可止妄念。心經上說:「無顛倒夢想」,就是息妄止妄的意思。再者,輪迴是由心意而來,心意若偏於色,命終打入輪迴,受色之苦;如心意偏於財,命終打入輪迴,受財之苦。所以說,心意在哪裏,死後就會墮入在哪裏。昔有一僧人,心意愛蛇,一生養蛇,死後就打入蛇胎。所以說,「心意」二字險不險乎!

  經上云:「人只自度,佛不能度。」在人的一身之中有很多的眾生,眼耳是眾生、口鼻是眾生,心意一動,就會產生無邊無數之眾生。眼不貪色,是度了眼的眾生;耳不聞悅音,是度了耳的眾生;鼻不貪香,是度了鼻的眾生;口不貪味,是度了口的眾生。先度自己的眾生,才能度他人的眾生。所謂心生則法生,法生則有種種的苦厄;心滅則法滅,法滅則去種種的苦厄。金剛經上說:「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即是不著念於任何事物而生心,則道心自生矣。

處世修持珍要-第三十三章 煉心意(四)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待有暇而後讀書,必無讀書之時

  出自《三國志.魏志》

  東漢末年,漢獻帝的侍講官(負責教皇帝讀書的官員)董遇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對《左傳》、《老子》等經典很有研究,因此被當時的讀書人稱為「儒宗」。

  董遇小的時候家境並不富裕,經常要參加一些田間勞動,或出門做做小買賣。但不管做什麼,他隨身總是帶著一些書,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讀起來,即使後來做了官,他仍博覽群書,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

  當時有不少人想拜董遇為師,董遇就是不肯收徒,他說:「書本是最好的老師,你們只要『書讀百遍』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拜我做老師呢?」

  「為什麼要書讀百遍呢?」有人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讀了一百遍書,難道還不能理解書中的意義嗎?」董遇回答說。

  「我們哪裡會有這麼多時間呢?」又有人問。

  董遇笑著說:「可以利用三餘來讀呀!」

  「三餘?什麼是三餘?」幾個儒生紛紛問道。

  「冬天,是一年中最空餘的時間;夜間,是一天中最空餘的時間;陰雨天,是平時最空餘的時間。你們只要好好利用這三餘,怎麼會沒有時間讀書呢?」

  儒生們聽了都感到受益匪淺,滿意地告辭了。

※ ※ ※

  子曰:「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閱讀書籍,確實能讓人們從書中增長無上智慧,若是一個人太久的時間未能親近書本,並且閱讀,自然而然,人們在言語上便不能有善言語。所謂:「口無遮攔」,就是缺乏讀書的結果,因為口無遮攔,在態度上更令人厭惡,人際之間得不到好人緣。

  現代眾生,尤其是華夏民族,從文字不識到普遍接受國民義務教育,少說都有九年教育水平,對於書籍內容不能說不懂。普天之下,有關於心靈勵志的善良書籍不下萬千,而且有關各種工作技能方面的書籍更是不少,並且坊間有成千上萬之文學、藝術、園藝、人文、…等善良書籍;無奈是華夏百姓閱讀書籍之風氣卻遠不及文盲時期,在文盲時期由於普遍的人們未受教育而不識字,但總是能夠邀請地方上之讀書人說書,雖然文字不懂,卻也不斷的在吸收各方面之善知識,以彌補教育之不足。

  隨時代變遷,人們教育普及,昔日許多父母們本身雖然不識字,卻為了讓子女能更明白道德倫理,在親自督促下,硬是讓子女將每日所教之課程述說一遍,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當時閱讀之風氣可說是非常普遍。但是隨著科技進步,華夏民族之百姓不但教育水平增長,並且生活水準提昇,從原本之簡單到多元化生活,亦即現在這個年代裡,可說是博士滿街走的年代,讀書風氣反而更加減少。

  現代的人們,縱使身為各家報紙之長期訂戶,卻不見得每日能撥出時間翻看社論,或閱讀國內外大事,就連走在路上看到廣告招牌,都懶得停下腳步看一下廣告內容,形成科技昌明而人們的心靈卻空空洞洞而不踏實;雖說這種情形和工作時間太長有非常大之直接關係,但眾生總是該利用下班後,特別撥時間,每日至少閱讀一篇文章,讓自己天天不虛度,使自己日日夠充實。

  能如此利用時間,則每日必有新見解及新收穫,在與人言談間言而有物,在與人討論事情方面便能有充分的發表能力,在做歲末檢討時,於提議上便能充滿藝術,用藝術的文辭述說哪一位同事或幹部的錯誤所在,憑此提高各自人文風尚,及使對方知悉有疏失而予以改善,如此為增上緣。若是久未閱書,則恐怕容易造成口舌之戰,各皆吃力不討好,終其一生只會讓人感到厭惡,少說少錯、多說多被人厭惡。

  願普天下的眾生,不論自己學歷有多高、不論在社會地位之貴賤榮辱,都該於日常生活之中,能勤閱讀善良書刊,增長見聞,以開啟善智慧於時時也。

寶德雜誌111期 述論:讀書風氣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李真的不歸路

  李真是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五年間就由一般職工升到廳級幹部,三十五歲就擔任河北省國稅局局長,還被列為國家稅務總局和河北省人民政府雙料後備領導幹部。

  他曾發誓做焦裕祿式的好幹部;他曾為了這個理想而拼命工作,以至於累得暈倒;他曾流著淚資助田間收割的老八路,並真心懺悔自己的罪惡……

  然而,正義感最終沒有戰勝權力和金錢的誘惑。

  1990年,二十七歲的李真第一次接受別人送的錢,一開始他堅決不要,再三推辭,最後還是沒有攔住。後來在領導的勸說下,通過別人把錢退了回去。

  在一次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與會工作人員每人發了一件羊絨衫紀念品,李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收下了。

  事後他問辦公廳的人:「我該不該收下羊絨衫?」

  得到的回答是:「人人有份,你為什麼不拿回去呢?」

  過後不久,滄州市的一位領導到省裡彙報工作,悄悄送給他一條中華煙和一套刮胡刀。當李真將東西送回宿舍時,怎麼也打不開宿舍門──他竟嚇得用錯了鑰匙……

  但是,貪欲最終戰勝了恐懼,李真一步一步走上了不歸路。

  2002年8月30日,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受賄罪、貪污罪判處李真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2003年11月13日上午7點40分,法院留給李真半小時時間和家人告別。隨後,他被帶到行刑車上。8時30分,屍體運往殯儀館。

  臨終前,他對記者表白自己的理想:假如有一天我真的能出去,我就要過一種無職無權、逍遙自在、無榮無辱的生活,歸隱到那山清水秀的地方……

※ ※ ※

  人自降生以來,受環境種種之污染,心念逐漸受到影響而沉墜,使得原本潔淨之仁善、之心念漸次轉移了本質,而朝向利欲之方向而迷戀,致而造下罪業,再加上原本重重疊疊無邊之罪業,使得在爾後之生活更陷於痛苦之中而無法去除,真令人惋惜!

  人本著慈善之心念降世,無法一直保持此顆正善之心,實在可惜!是故當盡量清己心念,朝向善正的方向,不變的去力行,莫讓使之偏向,那就可保持矣!惟世人往往受到誘惑,無法自己而迷醉下去,當盡量於道程上來加以支住,來加以維持正當之心念,完成幸福之人生,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心地的歸善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什麼都要忘記

蓮生/文

  有一位官員問我:「我是官,可以學佛成就否?」

  我答:「很難說!」

  官員問:「盧師尊的意思是說,官員不可能學佛成就了?」

  我答:「唉!這又是那裡的話!」

  官員再問:「盧師尊一會兒說,很難,一會兒又說,那裡的話,也就是不肯定後又肯定,這是什麼意思?我實在聽不懂。」

  我說:「其實明心見性,了生脫死,煩惱斷盡,不受輪迴,即身成佛之道,不必說官員或一般人,本來成就與否,就很難說。但,不管是官員或一般人,如果精進尋覓,仍然都有成佛之可能,所以我說不肯定及肯定的原因,全在於此了。」

  官員問:「難在何處?」

  我答:「成佛之道,不是聰明的人就可以成就;成佛之道,不是用技巧就可以成就;成佛之道,不是有錢就可以成就;成佛之道,不是會讀書就可以成就;成佛之道,不是當大官就可以成就;成佛之道,不是做一個大善人就可以成就,成佛之道,不是建立佛寺就可以成就;成佛之道,不是研讀佛經就可以成就;成佛之道,不是習禪定就可以成就。……」

  官員問:「既然什麼都不可以成就,何等人才可成就?」

  我答:「什麼都要忘卻,才是成就者!」

  官員大駭:「忘什麼?」

  我答:「忘了自身,忘了自心,忘了世間,忘了名望,忘了利益,忘了眷屬,忘了家園,忘了事業,忘了享用,忘了讚譽,忘了毀謗,忘了知見,忘了覺受,忘了喜樂,忘了憂煩,忘了記習,忘了……。」

  官員問:「那豈不是失智?」

  我答:「非失智的失智,具菩提心。」

  我又說:「此人身隨時都會破滅,何況是身外之人、事、物。只要證得自己的佛性,本自清淨,本自廣大,本自具足,本無生滅,本無來去,本自法爾,本自本然,這就是正覺。」

  我說:「誰都不容易成佛,誰都可以成佛。」

  我說:「六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空」,也是「了」。方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十方世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這時的行者,不妨以菩提心,行願於幻化的世間,做幻化的救度,出沒卷舒,自在任運。

  誰是六祖?

  密、密、密。

《解脫的玄談》什麼都要忘記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庸人自擾

  從前有個持戒僧,一生嚴格持戒,絲毫不曾懈怠。

  一個夜晚,他在回寺的途中,路過池塘時,突然踩到一個軟綿綿的東西,還聽到「吱哇」一聲。

  他想壞了,是不是踩到蛤蟆了?天呐!我竟然殺生了!

  回到寺中,持戒僧越想越怕,一夜都沒睡好。恍惚中,他看到數百隻蛤蟆前來索命。

  好不容易等天亮了,持戒僧急急忙忙地趕到昨晚路過的池塘,哪裡有什麼蛤蟆,池邊只有一隻被踩爛的老茄子。這時,持戒僧才如釋重負。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只要不是故意作惡,發生了一些不測時,順其自然就好,不要去想太多。

※ ※ ※

  人最怕的就是受己身心念及執性所束縛,致而造成無邊的苦楚與煩惱,簡言之,即是一切之懊惱痛苦都是自尋的,並非是外界或他人來危害。

  試看,明明是一件簡單平凡無爭之事,偏偏就在自己的心中煩撓不去,試想會不痛苦與煩惱嗎?造成自身無比的悔恨,不止肉身受害,連心靈也受到了創傷,如果長此下去,則將危及生命也,不可不知。

  人心求其靜,求其安,更求其事業如來。何謂如來呢?即是一切順其自然,不可過於無謂的企思與顧慮,那如此就可養心於靜和,養性於安詳,如此肉身、靈體自可清淨光明矣。希世人能在自己的生活上作妥適的安排,不要受到外界來困擾,那你就能真正於道的歸途上前進矣。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心性如來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惡鬼害惡人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敬神畏鬼人之常,勿過迷信失準則;
   多行善功修己身,何懼怨靈害人命。

聖示:吾見世人對仙佛不敬,反而常常被鬼嚇得臉色發白,所謂:「疑心生暗鬼」,只要平時多行善,心地善良,保持正念,何懼沖煞與怨靈之干擾?反之,若多行惡事,常計算他人,自私自利者,氣不正,心不正,就免不了惡運臨身,鬼魅之加害也。吾今夜便以「惡鬼害惡人」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惡鬼害惡人」

  民國初年,有一黃姓人家,在嘉義當地為一旺族,黃家老爺喜歡造橋鋪路,救濟貧苦人家,在當地人人只要提起黃某某老爺,眾人皆肅然起敬,豎起大姆指。

  有一年,黃老爺的二媳婦害喜很嚴重,黃夫人便請大夫找幾帖安胎藥,請丫鬟煎給二媳婦喝。但大媳婦見不得二媳婦因懷孕受寵,便在湯藥裡加了瀉藥,二媳婦雖不致喪命,但身體虛弱,再加上染上風寒,不久便去世了,可憐二媳婦一屍兩命,黃家上下都相當哀悽。大媳婦見家裡出了人命,內心驚惶不已,雖不是自己直接下毒手,但間接害弟媳去世,心裡也不好過。

  出殯當天,大媳婦假裝不適,請其他人代為接待喪禮賓客,自己躲在房中休息。忽然眼皮一重,便睡了過去。睡夢中,見到二媳婦身著壽衣,手裡抱著一個嬰兒,走進大媳婦房中。大媳婦見二媳進來,便好聲的招呼:「妳回來啦!」只見二媳婦臉青青的瞪著她,大媳婦卻動彈不得,想大聲叫其他人進來也叫不出口,如此一折騰,二媳婦又慢慢站起身,抱著孩子走出去。

  從那天開始,只要大媳婦一闔眼,二媳婦就來「拜訪」,大媳婦有苦說不出,偷偷去求了些「淨符」回家淨灑,一點效果也沒有,每天擔驚受怕,最後發狂跳井自殺。

  家人見二個媳婦接連病死、自殺,覺得事有蹊蹺,便請道士回來招魂祭祀。道士建議老爺、夫人帶著家人搬遷到別處,以免煞氣太重。黃家搬遷到臺南後,在當地發展不錯。黃家原來的老屋,在當時還是赫赫有名的鬼屋。

  吾以上述實例勸喻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千萬不要有任何害人或整人的念頭,因為一個小小的念頭常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若不是人的貪、瞋、癡、慢、疑,世界怎會每天都有不幸的事件發生?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能細思悟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110期

白龍王

  泰國的傳奇人物─白龍王指出,人只要脾氣好,凡事就會好。

  「要決定前途好不好、事事好不好,最重要是要有好脾氣,不要迷信,要尊敬父母比尊敬神明更多。」

  充滿神秘感的白龍王,在泰國白龍王廟,三十年來首度接受了記者的訪問,現年七十二歲的他身穿紅色上衣和米色外套,頭發灰白、皮膚黝黑的他雙眼炯炯有神,抽著雪茄。

  泰國白龍王是當地著名的奇人異士,懂得替人消災解厄,名聲遠播海內外,香港許多紅星和藝人,都曾向他討教賜運。

  他行事獨特,一般接見參訪的信眾和弟子都不超過五分鐘,不管你是普通民眾,還是巨星、聞人,他都一視同仁,就連天王劉德華、梁朝偉等也一樣。

  白龍王指出,他在知道自己是白龍王轉世後,一般只接見民眾信徒,其他都不見,而接見信徒和弟子,也都只是五分鐘,就連名人也是一視同仁。

  白龍王接見弟子的時間是在每逢週五(1月15日)至週日(1月17日),每次見一百人,有時人多也會見至一百五十人。

  白龍王很出名,信徒眾多,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

  不少人甚至組團專程到白龍王廟,渴望見到白龍王,請師傅指點迷津。

  雖然白龍王廟每天早上八時才開門,清晨五時已經開始派發編號,讓信徒拿。

  清晨六時,白龍王廟一開,先讓弟子進去上香拜神,隨後八時才開始問事,直到下午一二時才休息。清晨三時排隊拿編號。一般上,弟子們在清晨三時就會去排隊拿編號。踫上大日子時,一些弟子在凌晨十二時就去排隊,就為了得到白龍王的一句真言。

  白龍王說,他的妻子、孩子和孫子就住在附近,他本身則住在廟里,每天大部份的時間都花在打座上。

  白龍王在接見記者後,給了記者一張他親筆簽名的五元人民幣鈔票,表示見過他的人都認得這張鈔票。

  他堅持不肯拍照,表示不想宣傳。

  他說,白龍王廟的經費都是由弟子捐獻。「來問事的人我不收費,一切由他本身決定要給多少香油錢。」

  他說,這麼多年來他不曾受訪,因為他不想宣傳,只想幫人,只要有事的人都能去找他幫忙。

  記者整理出白龍王的九大信條語錄,列出共大家參考︰

  1.很多人來到這裡都問我︰我的事業好不好?家庭好不好?孩子好不好?姻緣好不好?我只是回答一句︰你的脾氣好不好?一切都會有答案。

  2.拜神求平安,回家卻和父母頂嘴,要怎樣得到平安?

  3.父母才是真神,對父母比神好一點,一切便順順利利。

  4.心好有好日-這也是白龍王的座右銘。

  5.讀書讀得高就好,脾氣高就很不好。

  6.神不會騙人,只有人騙神。死人不會罵人,只有人罵死人。

  7.無論是甚麼人,壞人、好人、有錢人、窮人,來到這裡都要排隊。

  8.拜神不要迷信。

  9.好樹生好火,家中夫妻和諧,孩子才會學習去遷就人家。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登山觀浮雲」的感覺

蓮生/文

  我登過台灣的「阿里山」。阿里山最有名的是,觀日出,觀雲海。

  雲海令我的感覺是,壯闊、澎湃、悠悠、變化、洪濤、滄溟、濃淡、卷舒、虛實……。

  我實在無法形容。

  我寫這浮雲世界,有一首詩:

  華胥如雲色

  大地山河同一白

  東南西北

  立於山顛成一點

  浮雲妙境

  天上人間去又來

  幻化身世

  潮起潮落六十載

  老子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列子說:「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

  我看雲海,心中昇起的感覺,不可名狀,若說是真,是真。若說是假,是假。什麼又是真?什麼又是假?真假難分。

  有人說:

  「看得見的東西全是假,看不見的東西全是真。初學佛者,可以如此觀之。」

  然而學佛久了,卻也悟到:「即真即假即中。」

  看雲海,曾震撼我的內心,雲海的幻化,不正是象徵人生虛幻不實嗎?想緊緊捉住一樣東西,或捉住一樣價值,好像均捉不住。

  可以回首來時路。

  人生的探索。

  無限寬廣的生涯,你得到什麼「成就」?

  有人只信「錢」,其他一概不信。

  有人追逐「名」,掌握「權位」。

  有人追求「美女」,認為「性欲」的滿足,是真。

  有人追求「美食」。

  有人也讀「春秋」也愛「眠」。

  有比較「高雅」的人,認為「平靜」的過日子,健健康康的,有陽光,有清新的空氣,有甜美的水,覺得無煩無惱,生命中充滿感恩,就是很愜意的生活了。

  我嚮往最後者。

  我也認為「財、色、名、食、睡」,適可而止,過與不及均不好。

  但,現代人,忙忙碌碌、紛紛擾擾,想過「高雅」的日子,「平靜」的日子,「不缺」的日子。

  難!難!難!

  在觀「雲海」的時候,看那「浮雲」變幻之中,我認為最重要是須要有「方向」。

  我的方向是:

  自覺覺他。

  自度度他。

  目標:「西方極樂世界,摩訶雙蓮池」淨土。

  管它「雲海」怎麼變幻?

  管它「浮雲」怎麼飛?

  只有一個方向:

  西方極樂世界,摩訶雙蓮池。

  勉之。

  勉之。

  也算是「序」。

《登山觀浮雲》「登山觀浮雲」的感覺(序)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比翼連理

  戰國末期,宋國的國君宋康王,雖然將國勢維持強盛,但為人殘暴不仁,諸侯稱他為:「桀宋」,意思是說他像夏朝的暴君桀一樣凶殘。

  有一天,宋康王看見大夫韓憑的妻子何氏是一位大美人,就想佔為己有,立刻召她入宮,強立她為妃子。宋康王看見韓憑一副怨恨至極的樣子,索性將韓憑囚禁在大牢裡;此時,失去妻子又失去自由,韓憑在監獄中自殺身亡。

  何氏聽到消息,悲傷萬分,趁著陪伴康王登上城牆之機,乃從城牆上縱身躍下,也自殺而亡。她身上還留下一封遺書,希望自己死後能和丈夫埋在一起。

  宋康王看了很不是滋味,故意把兩人的墳墓分開;沒想到,過一陣子後,兩座墳墓各長出一棵相思樹,而且兩棵樹的樹幹慢慢纏連在一起,連樹枝也纏繞在一起,後來又來了一對鶼鰈在樹上築巢。

  宋國人流傳說:相思樹和比翼鳥一定都是韓憑夫婦所化生而來的。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因此,延伸為【比翼連理】,形容夫妻相愛而永不分離。

※ ※ ※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身邊,也不乏這樣的情形:兩個相愛的人,或因為誤會,或因為經濟、性格、父母等種種原因,只好黯然分手,他們也只能慨歎造化弄人。

  俗話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人世間的姻緣畢竟得來不易,但願每一對夫妻都能珍惜難得的緣份,不要輕言別離,也莫輕易將它毀於一旦,否則「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矣。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心性

  一位修禪者問無德禪師:「人人皆有一顆心,為什麼卻有心量大小的區別?」

  禪師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對修禪者說:「請你閉上眼睛,在心中默想構建一座城池。」於是修禪者依言閉目冥思。

  禪師接著又說:「請你再閉上眼睛,在心中默想構造一根毫毛。」修禪者又在心中默造了一根毫毛。

  禪師於是問道:「你在構建城池時,是用你一個人的心去建造,還是借用了別人的心來建造呢?」

  修禪者答:「我的心。」

  禪師又問:「你在造毫毛時,是用你全部的心,還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

  修禪者答:「全部的心。」

  於是禪師對修禪者說:「建造一座龐大的城池,只需要一顆心;構建一根小小的毫毛,仍是用一顆心。由此可見,人心是能大能小啊。」

※ ※ ※

  無極老母:「何謂心?心是變化的樞機。心的本身,原是一無所有。常無欲,以觀其妙,此「妙」字,即變化的樞機,亦即心也。心無方所,既不在內,也不在外,只是變化的一個樞機。

  樞機是變化之所出,而非變化,故心是所以生,而非所生。故稱之曰「妙」。宇宙在無窮的變化中,此變化均生於心。而心又無形體,無方所。如指出心之形體,或指出心的方所,便不成為心矣。心乃由天而降,故稱之曰:「天心」。

  何謂性?「天命之謂性」,性為萬有之本。性是由無極自然而來的,自然為混元的景象,這個混元的景象,即太易,為真空的宇宙。在這真空中,慢慢開始運動,遂產生第一粒種籽──即「原靈之性」。第一粒種籽,原為無極,即是「道」既由天而降,故稱之曰:「天道」。既稱之曰「道」,又何以稱之曰「性」?性為無極之靜態,命為無極之動態,其實「一」也。言性,命自在其中。言命,性自在其中,性命不可分。性命是宇宙的基本,也是人生的要道。

  所以,天道之最高修養在心性。性為原靈之本體,未動之初,心為樞機,將動之際。樞機之發動在性,性之流露在心,心性總綰人生,可知其重要也。

  然則,修養天道的心性之道,應如何?人別之可分為「先天」與「後天」二類。後天,拜神──勸善規過。先天──修養心性。希望達於最高的境界。即是修「內聖」與「外王」也。

  所以,「心性」是修天道最高之工夫。

  一念之善,即是「正心」。全心之正,即是「盡性」。

  有一個善念,就是正心,這是多麼容易。善就是「天堂」,一念之善即昇天堂。惡就是地獄,一念之惡,即墜地獄。所注意者是「全心之正」,心無時無刻不正,果如此則盡性也。只要從善念下功夫,一日一善念,二日二善念。久之自然達到全心之正,亦即心無不善,即盡性也。此乃修「天道」入聖超凡之捷徑也。

  欲求盡性,必從正心入手。蓋以心之正,或不正,人人可以自求,下手容易耳。心性原是一體,性之動為心,心之正歸性也。

  修心性,確實容易,其方法如下:

  一、慎獨──戒慎乎所不睹,恐懼乎所不聞,正心之道,首重慎獨。心之動,原為人所不可見,所不可聞。顯現者,心之動也。動則感應,絲毫不爽。一件行為,看來似很複雜,實為無數之「心動」集合而已。

  二、塞其兌──兌為欲根,視、聽、嗅、味、觸、性、法。所謂塞者,使其不放縱耳。此七根為人生之需要,求其適中,不失其正可也。

  三、閉其門──欲之經過,有其門徑:耳、目、口、鼻、身、色、意、此為七門。七門當有其用途,不可偏廢。但欲念經此七門而入,故不可不閉之。閉非棄而不用。是閉其邪惡者,行其善良者也。

  是故,性為天命之所由來,為宇宙之本。修天道者,在「原始要終」,即反其本也。性功既成,返於道也。既歸於道,則是天人合一,宇宙在握,所謂執大象也。心原是由性海中產生的一種波紋,心性為一體。萬化生於心,此為宇宙變化的樞機,性為體,心為用,體用兼備,始為修道之結果,故修天道之功夫在於心性。

天道奧義-第十二章 心性

改變命運

  袁了凡是明朝人,小時候家庭環境不好,父親很早就過世了,因為家裡沒有背景,心想習醫是不用求人的謀生之路,便放棄了仕進求取功名之心。

  有一天,恰好在慈雲寺遇見一孔姓老者,這老者精通命理之術,一見袁了凡便直道:「先生乃為官之格,明年科舉定可仕第,當把握這難得之機遇!」

  袁了凡心中有了疑惑,便請孔老先生回家,並告知之母親原委,母親心想這老者不知所言真假,便隨便談過往之事,請孔先生直斷,無料全皆測中,至此母子兩人對孔老先生深信不疑。

  後來孔老先生再為袁了凡推算說:「你做童生縣考為十四名,府會考錄七十二名,而提學考為第九名。」

  袁了凡這一路讀書考試之路,皆完全如孔老先生所預言。尤其仕途,孔老先生更為袁了凡看了未來:「未來可任四川的知縣,在上任三年後便告退,陽壽至五十三歲,唯一的遺憾是一生沒有兒子。」

  孔老先生說完,袁了凡突然看開了一切,因為一切都己經命中註定。人生再努力進取,也脫不了命理的掌握,有些哀憾,更帶著無奈。

  又一日,袁了凡至棲霞山會見知名的「雲谷禪師」,兩個都是修行中人。在一室內面對面坐著互證心法,接連三日均不曾歇眼。雲谷禪師大為驚奇說道:「老僧多年以來從未曾看過像先生般有定力的人,似乎人間功名利祿,先生皆可不生念頭,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袁了凡說:「我很早就被孔先生算定一生榮辱,這些都是不能改變的,想又有什麼用呢?」

  雲谷禪師聽完說道:「我以為遇到了高人,原來你還只是個凡夫。其實人生的富貴是未定的,就像是福禍之數是可以改變的。」

  雲谷禪師繼續說到:「人的命是自己造成的。若是行善命就會好,即使無禍也會添福。做了壞事也會損害到我們的福氣,即使有福也會變成無福。一切福田都不離開心中,只要你能感動別人,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你能夠向自己的內心深處去發掘,那不但內心裡的仁義道德可以擁有,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貴亦會伴隨而來。」

  聽完之後,袁了凡才大徹大悟,相信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由內心做起,說好話、存善心、做好事、增強自己的福報,人的命運自然會有所改變。

  依雲谷禪師的教導,袁了凡願意每一天反省自己,把每天所做的功德與過失記錄下來,讓他透過覺察改過向善。

  每日行善的袁了凡,不只是自己力行善舉,更在施政上為善。遇天災時,減賦稅、捐官糧、濟飢民,一年以後禮部科考,孔老先生原先算第三,袁了凡考到了第一。原先無子嗣的,袁了凡卻有了後,孔老先生說他只能活到五十三,袁了凡卻活到七十四而壽終正寢,明熹宗皇帝特追贈為「尚寶司少卿」。

※ ※ ※

  人之命於降後天,可說好壞全掌握於自己之手中,也就是說欲得福或受禍,亦或是在生活上能求諸美滿如意,全在於世人個人如何的去做,非上天特別之眷顧某些人,或是刻意討厭某些人而有不同之差別也。

  己之命與運,原由自己原先之宿業以關之,宿業亦是由己之所作所為來決定的,所以造成每個人運命之差異也。故而福者不必沾沾自喜,在善方面尚須自勵,而禍者亦不必自艾自怨,怨天尤人,更當捫心自問:善功之不足所致,更須期以自勉才對,所以司己之命運,全在於你是否願去改己心於善而變化之,這就是所謂操之在我的真諦也。盼世人能知悟而行之,莫可昧愚而不行。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 盡司己命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三界如火宅

蓮生/文

  法華經說: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這意思是說,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燒著的房子一樣,眾生住在裡面,苦不堪言。

  我記得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帶著很多弟子遊化在象頭山,佛陀在象頭山的高處,向弟子們說:

  「向東方看,有尼蓮襌河,向東北方看,就是伽耶城,更深入,就是我靜坐修定體悟人生悟道的地方了。」佛陀又說:「站立在山頂,看山河大地,世間萬物,一切全在燃燒之中。」

  「燃燒?」弟子們不怎明白。

  佛陀說:

  「認真的想,確實在燃燒,眼發火,貪色。耳發火,貪音。鼻發火,貪香。舌發火,貪食。身發火,貪觸。意發火,貪圖享受。除了這些,得與不得,瞋心發火,不斷的受煎熬,於是幹下了愚昧的痴業。」

  佛陀再說:

  「貪欲之火,瞋心之火,愚痴之火,這不是一個人在燃燒,而是眾生都在燃燒,三界就是火宅。」

  我說:

  佛就是用這個例子。

  我們住在娑婆世間的房子裡,自己以為很平安。

  佛說,火燒屋了,大家快逃吧!

  眾生一聽火燒屋,便人人逃出。

  急急忙忙,生命要緊,什麼也顧不得了。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比喻:三界如同火宅,苦不堪言,要速速出離三界為要。

  坦白說:

  我這人生追求的目標,無啥!我就是修行,要出離三界火宅啊!

  我現在一心一意,只是向三本尊祈禱,出離火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摩訶雙蓮池。

《一日一小語》火宅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程鵬舉與韓玉娘

  參閱《元代陶宗儀‧輟耕錄》的記載。

  程鵬舉,宋末被金國所擄獲,在興元版橋張萬戶的府上為奴僕,工作勤奮,忠實可靠。

  張萬戶另有擄獲到官家女韓玉娘,亦是在府上為婢女,乃將此女匹配給程鵬舉為妻。結婚三日之後,韓玉娘私下對程鵬舉說:「妾觀郎君品貌不凡,非久在人後之人,為何不計劃逃走而回到故土,卻甘心留於此地呢?」

  程鵬舉懷疑韓玉娘乃是張萬戶派來試探自己,於是程鵬舉竟向張萬戶告密;張萬戶命人將韓玉娘捆綁起來,鞭笞重打,韓玉娘被打得皮開肉綻,死去活來。

  經過三日,韓玉娘為了程鵬舉的前途著想,私下再次對程鵬舉說:「此時,郎君若是離去,回到故土,必可成大器,否則終其一生只是在此為人奴僕而已。」

  程鵬舉聽到此話,嚇了一跳,更加懷疑韓玉娘的動機,程鵬舉不加思索,竟然再次向張萬戶告密。

  因此,張萬戶勃然大怒,拆散兩人婚約,更將韓玉娘賣給街市的商人家。韓玉娘挨了張萬戶一頓訓斥,忍受無限委屈,臨行之前,以她所穿的繡鞋一隻送給程鵬舉留作紀念,並要求程鵬舉給她一隻鞋子,哭哭啼啼的說:「日後,希望以此鞋子為憑證,得以再度相見。」

  此時,程鵬舉見到韓玉娘的真情流露,頗受感動,心有戚戚焉,悔不當初,有所感悟;不久,就趁機逃跑,奔回南宋故里,當時的年齡才十七、八歲。後來,以祖上曾經當官而受蔭遞補為官。〈另有傳說:程鵬舉獻上金國張萬戶轄區的軍事防衛圖,後來被南宋將軍率兵大破,因為有功,所以保舉為官。〉

  直至元朝統一天下,程鵬舉擔任陝西行省參知政事,自從與妻子韓玉娘離別,已經三十多年,程鵬舉受到妻子韓玉娘的義氣所感動,依然單身,未嘗再娶妻室。

  此時,程鵬舉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越發思念尚在北方受苦受難的妻子,以致寢食不安。因而,程鵬舉派遣使者攜帶韓玉娘以前所留下的一隻繡鞋,前往興元之地尋訪韓玉娘。

  使者到達興元之地,經過一番查訪,果然找到那位商人家,商人說:「韓玉娘賣到我家之後,不茍言笑,但是工作勤奮,到了晚上,依然衣冠整齊,不曾寬衣解帶去就寢,每每利用夜間的時間紡紗織布,一直忙到天亮,從不間斷,毅然之志,令人欽佩,貞節之志,不可侵犯。我的妻子見此情形,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對她特別疼惜,乃視如自己的親生女兒。

  大約經過將近半年左右,韓玉娘累積努力所織成的布匹,託人販賣,以所得錢財,拿來償還賣身之債,並取回原來所賣之賣身契,以恢復自由之身;當時,並表明從今之後願意出家修行為尼姑,以了此殘生。

  我的妻子受到感動,另外佈施一筆錢財給尼姑庵,幫助韓玉娘進入尼姑庵,帶髮修行,以成全韓玉娘的修行之志。如今,尚居住於城南的尼姑庵中。」

  據說,韓玉娘進入尼姑庵之後,每日整理佛堂、種菜澆水和做些雜活之外,一有空閒,就是靜心誦讀經卷;由於心裡惦記著程鵬舉,日夜祈求神靈護佑程鵬舉平安無事,並且鵬程萬里。

  使者按照商人的指點,立即前往尼姑庵尋訪,經過老尼的引見,果然見到那位韓玉娘。使者為了確認韓玉娘的身份,於是打開包袱,取出一隻繡鞋,請求韓玉娘辨識。韓玉娘見到繡鞋,非常眼熟,大吃一驚,神情激動的詢問這隻繡鞋從何而來。

  程鵬舉所遣之使者說:「這隻繡鞋乃是我的長官程參政所保留,憑此想要尋找他失散已久的妻子。」

  韓玉娘進入禪房,取出另一隻繡鞋,比對之下,結果兩隻繡鞋的樣式一模一樣,而且尺寸吻合。此時,使者又驚又喜,確認是程參政之妻,立即施禮拜見。

  韓玉娘說:「繡鞋核對,完全符合,當初我成全相公出仕的願望已經達成。請你返回見到程相公與夫人,請代為致意。」韓玉娘表示不願回程府。使者告訴韓玉娘,程參政並未曾娶妻,可是韓玉娘表示終生不再入凡塵俗世。

  使者回去稟報後,程參政移文該省省府幫忙,省府下達公文給興元縣地方官員,地方官員備禮,委託幕僚李克復保護韓玉娘之車輿至陝西。至此,程鵬舉與韓玉娘乃重新結為夫婦。

欲望是什麼

  一位行者到寺廟中拜謁在這裡修行的禪師,希望禪師能夠解開他心中的疑惑。

  行者問道:「禪師,人的欲望是什麼?」

  禪師看了一眼行者,說道:「你先回去吧,明天中午的時候再來,記住不要吃飯,也不要喝水。」

  儘管行者並不明白禪師的用意,但還是照辦了。第二天,他再次來到禪師面前。

  「你現在是不是饑腸轆轆、饑渴難耐?」禪師問道。

  「是的,我現在可以吃下一頭牛,喝下一池水。」行者舔著乾裂的嘴唇回答道。

  禪師笑了笑:「那麼你現在隨我來吧。」

  二人走了很長一段路,來到了一片果林前。禪師遞給行者一隻碩大的口袋,說:「現在你可以到果林裡盡情地採摘鮮美誘人的水果,但必須把它們帶回寺廟才可以享用。」說罷轉身離去。

  夕陽西下的時候,行者肩扛著滿滿的一袋水果,步履蹣跚、汗流浹背地走到禪師面前。

  「現在你可以享用這些美味了。」禪師說道。

  行者迫不及待地伸手抓過兩個很大的蘋果,大口大口地咀嚼起來。頃刻間,兩個蘋果便被他狼吞虎嚥地吃了個乾淨。行者撫摸著自己鼓脹的肚子疑惑地看著禪師。

  「你現在還饑渴嗎?」禪師問道。

  「不,我現在什麼也吃不下了。」

  「那麼這些你千辛萬苦背回來卻沒有被你吃下去的水果又有什麼用呢?」禪師指著那剩下的幾乎是滿滿一袋的水果問。

  行者頓時恍然大悟。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其實真正需要的僅僅是兩個足夠充饑的「蘋果」,而剩餘的欲望只不過是些毫無用處的累贅罷了。

  「良田萬頃三餐飽,廣廈千間八尺床。千載田園八百主,一人口插匙幾張?」

※ ※ ※

  世人之大病,乃在於欲念之存心,不能自己,無的想有,有者想多,多者還想更多,如此的在世間不斷的打滾,亦因而造下無邊的罪業,實在令人想不通也。

  人嘛!吃,只不過少許之物;用者,只不過甚少之東西;睡者,只不過六尺左右,何須貪圖那麼多呢?既使讓你擁有甚多的財物,不加善用,實屬浪費也。

  誠己之心,摒除貪欲之念,不只可求得己身心之安然,更有助於修持的功成,然而世間之所以會敗亂,主在於人心貪欲之過重所引起的,也因而造成社會不少之道德問題,值得深思。能少欲,多在心於善道,才可安然,此等之人生才有真實的意義也。盼世人能細悟之!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 少欲存心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白領精英被「豪車洋房嬌妻」夢榨乾人生

李志題/文

  兩年前的那個夏天,我的一位老領導在游泳的時候突發心臟病過世了。說是老領導,其實他去世的時候還不滿四十歲,正是人的一生中最春風得意的年齡,金錢,地位,幸福的家庭,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一夜之間,人世間的這一切對於他來說都失去了意義。

  現在我們都知道,他能擁有世俗地看一個成功男人該有的一切,都是拿生命換來的。那時候,作為公司的管理者之一,他卻總是比我們這些一線員工上班早、下班遲,工作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上行下效,逼得大家想要偷懶也沒那個膽量。我進公司的時候,面試的最後一關就是他,至今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刻。進入公司後不多的交流也都是業務上的探討,儘管如此,他的英年早逝,還是經常讓我想起。他去世的那個夏天,聽說公司不少的中層領導都放棄了游泳健身的計畫。

  還有一位也是面試過我的行業精英,記得那天我們見面的時候,他滿臉倦容,一身的疲憊,見面先說一聲抱歉,說這兩天工作太多,沒休息好。超強度的工作讓他正值壯年卻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纏身,腰椎也不好。後來聽說有一次他獨自在辦公室心臟病突發,暈厥過去,後來奇跡般的醒過來了,爬到門口呼救,才引來同事將他送醫,否則,否則那之後恐怕我們再也沒有機會見到他了。

  正所謂業績上去了,身體垮掉了,我們這個時代,有太多的拼命三郎熬不過三五年,身體就垮了,再難勝任高強度的工作安排。倒不是說我們都有不要命的拼搏精神,而是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逼得你要想立足不被淘汰就不得不獻身。記得那還是我沖在一線最前沿的時候,我和不少同事,每天早晨七點來到公司,一直忙到中午十二點,有的時候一上午連廁所都去不了一回,到了中午吃午飯的時間,卻發現早餐還原封不動地放在手邊。

  有一段時間,我發現身邊不少的同事都是面色蠟黃的病怏怏相。有一位朋友因為上夜班太多太密,生活飲食也不規律,最後胃病嚴重,做了胃大切手術。手術恢復後,他卻再難重拾當初的工作激情,最後他堅決離開了這個行業。後來聽他說,因為上夜班太多,他總是晚出早歸,和正常人的作息規律完全相反,想和女朋友做愛都沒有機會。再到後來,他發現自己陽痿早洩,連性能力都快要廢掉了。辭掉工作後,他先用半年的時間做了環球旅行,後來又選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國家去留學。回憶起最初的工作狀態,他自己都覺得難以理解為什麼當初會那樣折磨自己,因為家庭經濟實力還算雄厚的他,本沒有必要這樣賣命賺錢,更何況這樣的交換根本不值得。

  每年公司統一組織體檢的時候,我都發現,身邊這些看似工作優雅生活有情調的辦公室白領,身體的各項指標均正常就像買彩票中了獎一樣值得驚喜。許多人不是有胃病,就是便秘、痔瘡,不是血脂高就是脂肪肝、肝硬化,心臟出各種問題常有,而頸椎、肩腕關節病更是普遍。不良生活習慣、環境惡化固然是人們普遍體質變差的一些原因,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為追求理想的生活狀態而不斷透支青春讓身心不堪重負更是罪魁禍首。可是即便是你一廂情願地主動減損幾年陽壽折去身體健康去換取所謂的成功人士的優雅生活,又有幾人能如願呢?

  回首我來北京的五年時間裡,一個「漲」字幾乎可以概括一切,除了工資收入。我經常和身邊的朋友感慨,五年前我們去一家餐館點他們最贊的一道菜「東坡肘子」的時候,只需要45元,五年的時間不到,今天我們再去點這一道菜,已經漲到78元,而現在剛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所領到的薪水,和五年前相比幾乎沒有增加,而且可能會因為畢業生增多工作機會少有所壓低。而這五年的時間,我們的房租已經翻番,我們的各項生活成本基本也已經翻番。五年前的我們作為大學畢業生拿到的薪水只能解決溫飽的問題,五年後的今天他們還是這樣的收入數字,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要想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買房子買車娶個城市媳婦尚屬癡人說夢。所以,對於相當數量的青年人來說,生存在大城市的生活水準,往往不是取決於你是不是賣命,而是背後有沒有一個有錢有權的親爹或者乾爹。

  儘管生存現狀越來越艱難,發展空間越來越逼仄,但是每一個剛進城的小青年都急切地做著同一個相同的買房、買車過上生優雅生活的春夢。可是春夢究竟是春夢,不能當飯吃,不能給含辛茹苦將你養大,人至老年還要為你操碎心的父母半點慰藉,不能挽留「寧肯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的戀人嫁作他人婦。若任由理想漸行漸遠,現實的欲望越來越強烈,許許多多迷惘的年輕人必然被壓垮,到頭來除了一頭灰白的頭髮一臉的滄桑,和一腔對現實的憤懣,再也找不到對這些人更貼切的形容詞。

  在這個物欲橫流、人情冷漠,全民掉進錢眼裡的社會,剛剛進入社會的青年人的未來道路真的越走越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儘管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要想立足、發展必然要付出很多,我們只要把握住自己的人生節奏,不為世俗的成功學標準所左右,走好自己的路,照樣能活得出彩。生活無止境,人生不是為了一輛車、一套房、外加一張刷不爆的信用卡。記得許多年前,一位老師對我說,小李,你不要一開始就被這個勢利的社會所迷惑,只管做好你喜歡做的、該做的事,只要你做得足夠好,什麼房子車子金錢都是浮雲,你能得到的都是你恐怕從來沒有想過的一切。若是在人生的開始滿腦子就都是車子、房子,就必然被這些浮華的東西綁架了人生,最終的結果卻可能是什麼也得不到,看一看那些做了一輩子的發財夢到了遲暮之年卻還一窮二白、一事無成的人就知道。

  關於成功,這個世俗的社會最坑人的評價尺規,就是因為別人有,所以我要有。當我們看到滿大街的人都在用iphone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別人開豪車、住洋房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開始蠢蠢欲動,繼而憤憤不平,對自己恨鐵不成鋼。可是這些真的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必須的嗎?難道真的只有像乳腺癌晚期的復旦大學青年教師于娟那樣瀕臨死亡時才能明白,這個世界上對於每個人來說最寶貴的財富其實不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物質財富,而是我們的父母親情、真摯友情和純真愛情嗎?我們絕不能因為走得太久就忘記為什麼要出發,絕不能因為生活的誘惑太多,卻忘記了什麼是生活的本來面目。

  時間本無所謂快慢,不管你急與不急,它都是那樣度多,一秒,一分,不增不減。可是這個被稱作快時代的時代,我們總是非常的急切,急切得第一次與人約會就想開房上床,畢業生還沒找著進入社會的感覺,就幻想著豪車洋房嬌妻。我們的一生被資料量化,被無限切割,被各種心靈雞湯成功學裹挾,越來越失去生活的本真,越來越迷失自我,最後變成為功名利祿不斷運轉的工業時代機器。成功本來無定例,人生本來無標準,可是看看我們身邊的人,看看我們自己,除了掙錢和以為有了錢就有了想要的生活,我們還剩下什麼?

  幸福的生活本來有無限種可能,可是如今,對於大多數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來說,房子、車子這些通往幸福生活的可選工具選擇,卻成為生活的終極目標。手段最終成了結果,房奴,車奴,孩奴,時代洪流的裹挾下,自願或者隨波逐流,生命的本錢被過度消耗,人生的面貌扭曲得猙獰,即便換來了夠得上這個社會成功標準的一切,你還有機會享用嗎?

  每個人都想過上想要的生活,可是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沒有人想明白過。想要的生活,就像一個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它不存在,卻引導者我們向他走去,最終卻會什麼都得不到。所以,還是提前想明白的好。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無論這個社會的節奏快的多麼令人應接不暇,最應該擁有的還是一顆平靜的平常心,處亂不驚,經得住誘惑才能笑到最後,經得起得失才能去蕪存菁。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不被欲望的魔鬼迷了心竅,不因這個欲望世界的奢華沖亂了心緒,不被沉重的心理負擔壓垮,這才是生活本來的面目。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修出離心是至要

蓮生/文

  有聖弟子語我:

  「輪迴即是涅槃。」

  我說:

  「煩惱就是菩提。」

  聖弟子說:

  「無善惡。」

  我答:

  「無去來。」

  聖弟子說:

  「大圓滿住。」

  我答:

  「方便修去。」

  我個人覺得,在「大圓滿」的境界之中,輪迴、涅槃、煩惱、菩提、善惡、去來……,都是「一味」的,但,這是最高的境界了。



  我講的「方便修去」,是學佛的人,都要如是思維的。

  第一是「出離心」。

  阿底峽尊者將入滅時,其弟子請問法要:

  弟子問:

  「師去後,我修定為重?」

  尊者答:

  「修定不是法。」

  弟子問:

  「講經弘法否?」

  尊者答:

  「講經弘法亦非要。」

  弟子問:

  「到底如何才是?」

  阿底峽尊者答:

  「修出離心是至要。」

  修「出離心」的人,當如是思維:

  佛陀說:

  「三界輪迴,無片時樂。地獄有寒熱苦,餓鬼有飢渴苦,畜生有無明苦,人有三苦八苦,修羅有戰鬥苦,天界有下墮苦。」

  (人間如火宅,要思出離)

  宗喀巴在世時。

  有比丘繞聖山聖湖。

  宗喀巴說:

  「佳。」

  有比丘念經坐禪。

  宗喀巴說:

  「佳。」

  宗喀巴說:

  「修定可以治病,顯現神通可以得受用。念經可以感得福報,但都不是究竟行持,要修出離才是。」

  尊者蕩巴桑結說:

  「受用如雲,一下子全散了。名譽雖好,只如空谷回聲。衣服飲食,如虹如穢。人聚快樂,不如林下水邊。妄念生時,當以出離心對治。」

  這使我想起:

  總統。(名)

  富豪。(利)

  美女。(色)

  這名、利、色全煙消雲散了。親友初相見,極歡喜愛樂,今日我邀他,明日赴他約。這能夠幾時?

  我告訴聖弟子,要修「出離心」,至完全的「清淨」;等證了佛菩薩果位,不執不著,無有兩邊,菩提心,任運自在的時候,才可以說:

  「輪迴即是涅槃。」

  「煩惱就是菩提。」

  「無來無去。」

《魔眼》輪迴即是涅槃

鬼影

  泉州有個人,忽然發現自己映在燈光下的影子越來越不像自己,再仔細觀察,自己的身體一舉一動,影子也隨著舉動,倒是很和諧。

  只是那影子頭大如斗,頭髮蓬亂,像個羽毛車蓋;那手和腳的樣子都鉤曲著,看上去好像鷹爪子。

  他越看越覺自己像個奇形怪狀的惡鬼。此人嚇得失聲大叫,呼喊他的妻子出來觀看,妻子所看到的影子和他看到的完全相同。

  從此以後,每當夜間燈下,他的影子都呈現這種形象,又想不出是什麼原因,弄得他惶惶不可終日,不知如何是好。

  他有位鄰居,是個私塾先生。這位先生得知此事之後說:「妖怪不會無緣無故變現,必定因人自招。大概你的心裏存在著某種惡念,以致羅剎鬼乘機附在你身上現形,你仔細想想,有這種因素沒有?」

  此人聽了,現出恐懼的神色,並且很佩服這位老先生的見識。就坦誠地說:「不錯,我和某某人積有冤仇。我總是在想,有朝一日把他全家殺盡,叫他斷子絕孫,方解心頭之恨。然後我便逃到臺灣去投靠朱一貴。如今,我的身影起了這樣的現象,這可能是鬼神對我的惡念發出的警告!從今以後,我堅決斷了這個惡念,看看你的這個猜度靈驗不靈驗?」

  就在這天晚上起,此人的身影又恢復了正常。這可真是意念一轉,立分禍福啊!

  「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鏤。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面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

※ ※ ※

  魔者,乃屬不利於人靈,且違反人性,常理者,均叫之為魔。當然魔之侵害人身,不論在日常生活上,或是道修等,都會有甚大之影響,不得不知也。

  魔之來,因素甚多,分析之,大多由己心之偏念、己心之誤失為主要因素,即是俗云之走火入魔。因理念之不能暢達,違反了公理,違反了常性而不知,一味鑽營,由於心念長期的浸蝕,故而「念」無法轉向而入理,這就是魔之主因,當然外來者入身而危害者亦有之,但這種情況較少。

  前者之魔,較難醫治,不只傷己,亦會間接的傷人;而後者則屬外來者,較可用正道、正法予以除去。故而可知,人心當知明道之理,正當的修持,千萬不可歧途,或旁門左道,導致魔之入心,那要除魔就困難了,且前功盡棄,多麼可惜!希世人審慎理清己心,正心而行,魔自遠離矣。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 莫讓魔入心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禪機的較量

  在日本,一位飽學的雲遊禪師來到山寺前,當門叫道:「方丈在家嗎?貧僧希望與他切磋。」

  所謂「切磋」,就是通過隱語暗示和表情動作來「較量」佛法的高低。

  一個稚氣十足的小和尚,雙手往腰間一插,大咧咧的喝道:「先和我切磋一番吧,勝得了我,再請方丈出來。」

  雲遊僧不甘示弱,大場面都見過了,還怕你這小和尚?雲遊僧不言不語地向前伸出右手,用大姆指和食指比了個小圈,小和尚立即張開雙手劃了個大圈相對。

  雲遊僧接著豎起一指,小和尚五指一張作答。

  雲遊僧吃了一驚,再豎三指,小和尚馬上用手指翻開下眼皮扮了個鬼臉。

  雲遊僧大呼厲害,不敢再見方丈,轉身落荒而逃。

  方丈恰在門內目睹了,兩人交手的一幕,心中不由得駭然。根據方丈的理解,雙方問答的意思是這樣的:

  雲遊僧比個小圈,意思是「一圓相」,亦即問:「你的心?」

  小和尚伸手劃個大圓圈,答:「如大海」。

  雲遊僧豎起一指,意思是:「一身呢?」

  小和尚以五指回答:「守五戒。」

  雲遊僧又豎起三指問:「三界(三千大千世界)呢?」

  小和尚翻開下眼皮扮鬼臉相答:「在我眼下。」

  無聲的回答均直指佛法主旨,方丈百思不解小和尚入寺不久,怎會有如此深厚的佛學修養和領悟力,於是把小和尚叫到跟前。

  方丈問道:「小和尚,方才是怎麼回事?」

  「方才那個雲遊僧大概是打聽到我是糕團店的兒子吧。」

  「此話怎講?」

  「因為他用手指比個小圈問說,你和糕團都這麼小吧。豈有此理!於是我劃個大圓圈回答:有這麼大。」

  「他又問一個多少錢?我答五文錢。」

  「他接著討價還價,問說三文錢可不可以?我便扮鬼臉拒絕,他看來好像沒錢,就逃走了。」

  方丈捧腹大笑,看似正經的佛法辯論,竟是一場牛頭不對馬嘴的誤會。

※ ※ ※

  禪機妙化諸世間,然而何謂「禪」?其實一投足、一言行都含藏無上奧妙之禪機,端看各人是否用心洞察而已。

  「禪」為何物?譬如:有一個人將手高高舉起,此時內心充滿負面思惟的人,看到這個情形,必定打從心裡認為這個人難道是要打我嗎?我若不先發制人,豈不是任人欺凌!但事情往往並非想像中那樣,相反的,一個有正面思惟的人,同樣是看到有一個人將手高舉,打從心裡會認為這個人也許是看到我的處境艱苦,現在要安慰我一番!然而種種禪道妙義,只有正面思惟者才能深入禪機當中,人生無處不是禪機示現,只是眾生心中無禪而已。所謂:道在日常生活中之點點滴滴,禪機亦如是,在每一個人的一投足、一言行之間,心若能入禪,雖齡幼仍為禪師。禪風之振興,有賴各自之認真落實,正所謂:「借鏡為惕」,乃是禪道之表現。心中能入禪,就能隨時看透大自然界給予世人示現之禪機;唯真心體會,從變化中領悟人生,禪便入心門。

  禪機之妙,充斥在順境及逆境之間,能入禪者,自能從順境中或逆境中獲得豐富之禪道。順境中人,若一心明白禪之所在與用意,便能於順境生活中,言語表現得溫和,從順境中舉止表現得端莊優雅,有氣質,有風度,從順境中能隨時留意四周其他苦難者,予以盡一分心力,從中協助苦難人家早日走出苦難生活,這就是俗稱的「行義舉」、「行善事」。眾生以脫俗之心做同一件事,便稱之為「道」、為「禪」。

  處於逆境中者,若能一心入禪,將能體會原來上天安排我人的種種不如意及諸般折磨,原來是在提示我人雖生活在困境中,只要夠堅忍、肯耐勞、肯吃苦、肯奮發圖強,肯多用心學習、肯打好人際關係,就有突飛猛進的一天。所謂:「人脈」,大都是由付出與犧牲奉獻中感動而來,隨克勤、克儉、克難中,逐漸突飛猛進,這時必恍然大悟,原來過去的逆境是帶給我今天識人之深、識人之廣,過去的逆境帶給我成長非常重要的養分,如今我才能茁壯,才有擔當之力,俗云:「發憤圖強」或說「英雄不怕出身低」,這便是「道」的表現、「禪」的示現。

  願所有的行者,能更以脫俗的心看待生活周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因為任何事都有他的道理,人為何要有生、有死。「生」乃是一種傳承,薪火延續之道,「死」乃因為現世中有太多無奈,藉「死」重新到來世去完成現世「生」而未完成的夢想之道;是故,「生」與「死」都有深奧的禪機,看懂的人才能獲得無上甚深微妙法。

寶德雜誌111期 述論:禪妙人生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清廉

  唐初大臣崔玄暐的母親盧氏在教育為官的子弟時,總是要求他們做個清廉的官吏。

  盧氏告訴其子:「兒子你在外做官,如果有人告訴為母的說,你在外邊生活窮得過不下去了,這是好消息;如果聽說在外當官的兒子財貨充足、輕裘肥馬,過著豪華的生活,這是不好的事,你且聽我說的是否有道理?」

  盧氏接著說:「我看到族裡的那些當官的人,大都是用金錢物品以孝敬父母,而那些父母利慾薰心,見錢眼開,竟然都問也不問兒子的錢是如何得來的。如果確實是俸祿所得,倒是好事;如果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不義之財,那與盜賊又有何區別?難道內心不覺得慚愧麼?」

  盧氏再說:「三國時期吳國司空孟宗之母,因兒子管理漁業,兒子自製魚乾送她,老母堅決不收,以避嫌疑。你享受當官的俸祿,這已經是很幸運了;如果不廉潔奉公、盡忠職守,甚而忘記了養活你的百姓,反過來欺壓、剝奪他們,何以對得起天地覆戴之恩?所以你一定要修身潔己,千萬不要辜負我的一番心意啊。」

  元暐奉母訓,即以清廉自勵,盡忠愛民,成為一名清廉官員,盧氏所謂消息之好惡,豈非就是吉凶的分途?這話真似暮鼓晨鐘,足以發人深省了。

※ ※ ※

  廉:明也。察也。清白也。明白分辨不苟取也。潔己之謂也。

  「廉」乃潔己身心為本,寡欲而不貪不取,不越其軌,廉潔自持,克勤克儉,廉以持躬,接物以公私分明,品德高潔,無愧於心,正大光明。

  所以「廉」乃廉風清白,安貧樂道,窮而不變其志,心地清白,不貪不取,不妄營求名利,堅志端行,心無私慾邪念,不作虧心之事,以義為利,不作無廉恥之事,皆是廉也。

  廉潔之士,心無私邪,誠意待人,辦公做事,有始有終,對於美色財物,絕不動心,即是有清正之氣也。

大道康莊 述:大道康莊之謂廉

勸君勿登最高位

蓮生/文

  隱居閉關之後,對世間事非常淡泊,見世人煩惱無休無止,未能免除種種憂煩恐懼,種種糾纏之苦,我倒是慶幸自己,脫得了凡塵之勞。

  我見世人為了爭奪最高位,人人拼死拼活,日夜奔波勞頓,舌劍脣槍,費盡心機,就是要站在最高的位置。但是最高的位置要付出相當高的代價。其實最高位,有最大的煩憂,最高位有最大的孤寂,最高位有最大的苦楚,這是世人難以明白的;蝸牛角上爭何事,電光石火寄此身。

  我學過的「風水之學」告訴我,在最高之位,「八風」吹拂,危險極甚。往往最高位者,目標最明顯,世人的焦點,煩惱糾纏,比平凡人更多,所以修行的行者,如果未真正達到菩提,不能真正滅除煩惱,勸君勿登最高位。

  在最高位,瑣事更多,意見更多,譭謗更多,是非更多,危險更多……,好學深思者,勿登最高位。

  我學老子出「涵谷關」。

  因為我知道「虛空無為」。

  詩:

  葉子湖前小小屋

  看窗外月華

  夜宿斗室

  心中寬坦無混雜

  勸君勿登最高位

  無自由自在

  人喧嘩吵鬧

  鬥爭往來

  幾時能像我了悟無為法

《一道彩虹》勸君勿登最高位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善良被利用

  在南美洲,有一種很珍貴的動物叫樹虎。現在,這種動物滅絕了。滅絕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它的善良,而人類利用它的善良把它滅絕了。

  一百多年前,人們在亞馬遜河砍伐樹木,電鋸的隆隆聲嚇跑了那裡的所有動物,唯有樹虎不跑,而據說樹虎是最怕人的。最怕人的反而不跑,這個反常的現象讓人感到十分的不解。於是他們找來動物學家桑普,詢問原由。

  桑普的話讓人的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桑普說,這些樹虎之所以不走,是因為有一隻樹虎被樹膠粘住了,別的樹虎要找食物輪番餵養它。

  在這個森林裡,總有這樣被樹膠粘住的樹虎。求助受難的樹虎是它們的傳統。工人們被樹虎的精神感動,他們找到了那只被樹膠粘住的樹虎,把它連同粘它的那段樹木一起移到了樹林的深處,從此,所有的樹虎也就都跟著走了。

  樹虎的皮毛很珍貴,人們利用樹虎的善良,把活著的樹虎粘在樹上誘捕別的樹虎,很快就把樹虎捕光了。僅幾十年,樹虎滅絕了。人的這一做法,不僅滅絕了樹虎,同時也在滅絕善良。

  透過樹虎等物種的滅絕,我們看到了人類良知的倒退。人類應該反思自己。面對樹虎的善良,人應該感到羞恥。遺憾的是,有些人對自己損德的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至發展到把對待動物的這一方法用來對待自己的同類。

  幾年前,媒體上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老李晚上開車,發現一群大孩子圍毆一個瘦小的孩子。老李看不過去,就大聲喝喊,猛按喇叭,趕走了打人的孩子。他抱起暈倒在地的傷者,打算送他去醫院。正要上車,孩子突然醒來,一把推開老李,轉身跑開。

  讓人不解的是,剛才打他的那群孩子,居然一個個從小巷中出來,表示了對這個孩子的熱情歡迎。

  直到後來,老李才發現,那個被打的孩子,利用老李抱他的機會偷走了他的錢包。哪個打人的場面,本來就是孩子們為偷錢而設的局。孩子居然也學會了利用別人的善良犯罪,社會道德敗壞程度可想而知。利用別人的善良做壞事,就是自己不善也不讓別人善良,比起一般的做壞事來,性質惡劣百倍。

  善良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很難脫離人群而獨立地生存下去。滅絕善良是人類的自殺行為。人本來就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善的一面得到發揚,惡的一面得到遏止,人類才會良性發展,人類才會走向美好繁榮;相反,人類就會走向混亂和毀滅。

  不管你信不信神佛和因果報應的存在,有一條不難預見:到了人類普遍沒有善念、為自身利益任意傷害別人的時候,人類危險至極啊。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 ※ ※

  紅塵滾滾,萬障迷染之境,眾生隨業來到這個世間,自需面臨一切誘惑。

  在人間生存各有依循,每一眾生則都隨著這依循生存,而為人者智慧高超各種生物,原本是要有帶頭照顧才是,奈這個依循卻變相。世人將天賦高超智慧錯誤的運用利用智慧謀取私利傷害眾生,將一切原本依循亂了秩序,這個造作,導致世間種種失衡,壞了依循,產生萬般的災難。如今社會更因世人貪妄執著,迷惑,一而再的造作種種罪業,致使善氣消逝,惡氣橫生,祥和不在,聚集都是名利私慾氣息,如此境地逐漸遭污染,眾生浩劫矣。

  天地各有其定律,人之處世也要有規律,若規律失去,那眾生如何共存,人們天賦智慧應能明辨是非善惡,對一切內心出處有了傷害眾生的念頭,理應當下斷除,更要時時的利用此一假身來愛護每一眾生,早放下自私自利的心,大釋大愛來對待世間一切生物啊!

慈聖雜誌第99期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無住著之心

  一日,洞山良價禪師上堂,座下有僧問:「時時勤拂拭,為甚麼不得他衣缽?未審甚麼人合得?」

  良價禪師道:「不入門者。」

  那僧道:「只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

  良價禪師道:「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

  說完,良價禪師又對眾人道:「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合得他衣缽。汝道甚麼人合得?這裡合下得一轉語,且道下得甚麼語?」

  當時有一位上座僧,下堂後,直入丈室,參禮良價禪師,連下九十六轉語,都不契旨,最後一轉語,始契良價禪師之意。

  良價禪師道:「闍黎何不早恁麼道?」

  就在良價禪師和上座僧酬答的過程中,另有一僧暗中偷聽,遺憾的是,他沒有聽清楚上座僧最末後的那一轉語是什麼。

  當上座僧出來之後,那僧便跟在後面,向他請益。上座僧卻不肯說破。於是,那僧便天天纏著他,堅決要他說破。這樣纏了三年,上座僧終不肯為他說破。

  一日,那僧生病了,想起三年來他天天請上座僧為他開示,但都遭到了上座僧的拒絕,心裡以為上座僧吝法,越想越氣憤不平,便道:「某三年請舉前話,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惡取去!」

  於是,他便爬起來,持刀來到上座僧的寮房,告訴上座僧說:「若不為某舉,即殺上座去也。」

  上座僧一聽,心裡很恐懼,便說道:「闍黎且待,我為你舉。」

  於是為那僧開示道:「直饒將來,亦無處著。」

  [即使是我和盤托出,告訴你了,亦無處可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一法。若認為修行到了最後,有個住處,是為大病。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無住才是佛法的根本。]

  那僧一聽,豁然有省,當即便向上座僧禮拜懺謝。

※ ※ ※

  無住著心,心則不罣礙於一切,無陰無陽,無空亦無不空,無任何之著心處,能自由自在,己心之著落處,不受任何地域時空之影響謂之。

  無此等住著之心,即是禪心,即是佛心、即是道心、即是聖賢菩薩之心,故當明而鍊之,使得心無著住,可清明靈智,可鍊純天性,即可返本還原矣,亦即是可成就道程矣,盼世人能明而勤修之,以達全功。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無住著之心

女人

  一天,有一位年輕的比丘請問佛陀道:

  「佛陀!像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五百人出家,她們剃發染衣,現出僧相,我們可以不把她們看作女人,但對社會上的婦女,我們應該抱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她們呢?」

  佛陀回答道:「最好是能避開她們,不要看她們;假使不能避開的話,要像沒有看到她們,不要講話;假若不能不講話,對她們講話一定要有純潔的心,要想到自己已經出家,好像汙泥中的蓮花,雖然汙穢,但蓮花畢竟是清靜無垢的。色欲是世間罪惡的淵藪。應該要讓身心清靜無垢的來生活在其中。見到年老的女人時,要把她們當作母親來看待;見到年輕的女人時,要把她們當作姐妹來看待。」

  「在人間最強大的就是煩惱色欲的力,最可怖畏的也是煩惱色欲的力。人要想戰勝煩惱色欲的話,那就得要用誠實忍耐的弓,銳利智慧的箭,頭戴正思和正念的盔,身披無我的甲。方能戰勝五欲的世間。」

  「學道的男人,沉迷於美麗的女人。學道的女人醉心於英俊的男子,淫欲就會關閉人們智慧的心的,對於真理就不容易明白。」

  「生在這個世間的女人,無論在走路的時候,站立的時候,坐著的時候,睡眠的時候,都希望別人注視她的姿勢。她們畫眉爭妍,熏衣競俏,一切都像花瓶似的為了給別人觀賞。別人讚揚的是衣履的美觀,其實與她並無關係,她也引以為歡喜榮耀。有時她們讓人家畫像,有時從人家面前經過,都想用自己的魅力能囚縛對方,她們對不動心的僧侶,也是同樣有此企圖。」

  「生在這個世間的男人,無論見到什麼女人,他也歡喜看上幾眼,他們的眼睛好像就是為了女人而長的,女人的一句話,能使他生命和名譽都付之一炬,做一件事好像也是為女人而做的。你問我這關於學道的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女人?那麼我告訴你,你務必記好,女人的眼淚,女人的微笑,要看作和敵人一樣;女人俯下去的姿勢,垂下去的手腕,要看作是收魂攝魄的鐵鉤;女人的秀發,化妝的面容,要看作是捆縛人的鐵鏈。謹慎管制自己的心,不要允許心放肆。」

※ ※ ※

  菩薩訶色欲經示: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著,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殃不至。

  行者既得捨之,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復思入,從狂得止,而復樂之,從病得差,復思得病,智者愍之,知其狂而顛,死無日矣!

  凡夫重女色,甘為僕使,終身馳驟,為之辛苦,雖復鐵鑽千刃,鋒鏑交至,甘心受之,不以為患,狂人狂樂,沉淪其中。

  行者若能棄之不顧,是則破枷脫鎖,惡狂厭病,離於衰禍,即安且吉,得出牢獄,永無患難。

  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停泉澄波,而蛟龍居之。金山寶窟,而獅子處之。當知此害,不可近也。室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為陰賊,滅人慧明,亦如獵圍,鮮得出者,譬如高羅網,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則刳腸俎肌,亦如闇坑,無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為此物之所惑也。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熱鐵屋」的密密密

蓮生/文

  我經過「熱鐵屋」地獄,是一組四間的鐵屋,我經過時,想起台灣的「組合屋」。

  我問:「這裡也有組合屋!」

  冥吏答:「這不是組合屋,是熱鐵屋地獄。」

  「什麼用途?」

  冥吏答:「將犯人關入,然後鐵屋慢慢的熱,加熱的速度不快,但也不慢,漸漸的熱了起來,犯人如在悶鍋之中,如熱鍋的螞蟻,走投無路,如此哀哀求告,皮破血流。最熱的時候,全身烤焦,成了黑炭,焦味四溢,最後一切全熟了,大叫一聲便死了!」

  我聽了,大駭!

  冥吏說:「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炸油鍋。等犯人死了,熱鐵屋變涼,死屍一風吹,又活了過來。熱鐵屋又重新加熱,熱到把犯人又烤成了焦炭,如此一生一死,一死一生,經歷多劫,求出無期。」

  我聽了,汗水直流。

  我走到一間熱鐵屋,進入一看,裡面什麼東西也沒有,四面鐵壁,空無一人。

  我問冥吏:「這間無人?」

  冥吏答:「這間尚在候客!」

  「候誰?」

  冥吏笑了:「一名女子。」

  「女的?」我問。

  「是的,是女的。」

  冥吏說:「此女淫念甚重,內心不清淨,男人與之行淫無數。且到處墮胎,(害死胎命。)不止如此,嫉妒心甚強,吃醋心甚強,男子若離去,設下陷阱害他。不是片刻瞋怒,而是怒害男人,從而取財。」

  我記得:「入菩薩行」有言:「無論你曾做多少善行,如供養諸佛或佈施眾生,這些千劫累世所集善業,都能因片刻瞋怒心而毀。」

  「入中論」有言:「瞬間生起的瞋恨心,足以毀盡百世累積之善業。」

  冥吏說:「此女所犯淫業無數,而且從中取財,害死胎命無數。若有男子不從她,便嫉妒、吃醋、陷害,所犯惡行,無止無盡。」

  又:「此女惡心不止,惡念不止,惡事不止,惡行不止,死後,當下『熱鐵屋』地獄。」

  又:「這不是片刻的瞋恨之火,而是大惡的瞋恨之火,放下如此之獄。」

  我記取古人之聖言:

  不要有陰險的心。

  不要有記仇的心。

  不要有揭人陰私的心。

  不要有揭人短處的心。

  不要有嫉妒人才的心。

  不要有毀謗聖賢的心。

  不要吃醋人的成就的心。

  不要有設計害人的心。

  不要有騙人錢財的心。

  我的感想是,熱鐵屋啊!熱鐵屋啊!

  芙蓉白面,帶肉骷髏!

  昔日風流,而今何在!

  瞋怒之火,轉眼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