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即心是佛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湖北襄陽人,俗姓鄭。幼年即出家,從師子荊州玉泉寺。其容貌清峻,性度剛敏,具有超人的記憶力,「凡百經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二十的時候,于龍興寺受具足戒,後參禮江西馬祖道一禪師。

 

  初禮馬祖,法常禪師便單刀直入地問:「如何是佛?」

 

  馬祖道:「即心是佛。」

 

  法常禪師言下大悟。

 

  開悟後,法常禪師離開了馬祖,前往四明仙尉梅子真昔日的隱居地,結茅隱修。

 

  唐貞元年間,鹽官齊安國師(馬祖弟子)座下有位僧人,因在山上採集拄杖,迷路了,無意中來到法常禪師隱修的庵所。

 

  那位僧人問法常禪師:「和尚在此多少時?」

 

  法常禪師回答道:「只見四山青又黃。」

 

  那位僧人又問:「出山路向甚麼處去?」

 

  法常禪師道:「隨流去。」

 

  那位僧人回去後,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鹽官齊安國師。鹽官道:「我在江西時曾見一僧,自後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

 

  於是便命令那位僧人回去招請法常禪師下山。法常禪師以詩偈回答鹽官國師道:

 

  「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後來馬祖聽法常禪師在大梅山住山隱修,便派手下的僧人前住勘驗,看他是不是徹悟了。

 

  那僧問道:「和尚見馬大師得個甚麼,便住此山?」

 

  法常禪師道「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

 

  那僧故意試探道:「大師近日佛法又別。」

 

  法常禪師問:「作麼生?」

 

  那僧道:「又道‘非心非佛’。」

 

  法常禪師道:「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那僧回去後,把勘驗法常的經過向馬祖作了彙報,馬祖大聲讚歎道:「梅子熟也!」

 

  後來叢林中便稱法常禪師為「大梅禪師」。

 

  法常禪師曾上堂示眾雲:「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識本,唯了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根本,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萬法本自如如。」

 

  這段開示,言簡而意賅,既揭示了禪宗之大本,同時也暗示了大梅禪師當初入道之所在,以及他一生受用之所在,轉機之所在。

 

  識心達本是修行的基礎,心不附物,不落兩邊,是修行的關要。二邊不去,心存彼此,則與道相背。法常禪師入寂于開成四年(839)春秋八十八。臨終前,法常禪師仍不忘向徒眾開示即心即佛之宗旨。

 

  一天,法常禪師告訴徒眾:「來莫可抑,往莫可追。」就在這個時候,室中的鼯鼠發出吱吱的叫聲,於是,法常禪師接著道:「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自護持,吾今逝矣。」

 

  完,便怡然而逝。

 

  後世永明延壽禪師讚歎法常禪師云:

 

  「師初得道,即心是佛。

 

  最後示徒,物非他物。

 

  窮萬法源,徹千聖骨。

 

  真化不移,何妨出沒。」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24.大梅法常禪師悟道因緣


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魏顆結草

 

  結草:在戰場上把草結起來絆倒敵人。比報恩。


  春秋時,晉國大夫魏武子病重,令他念念不忘的,是他那位無兒無女的愛妾。她年紀輕輕,無依無靠,以後的日子怎麼過?他把兒子魏顆叫到跟前,囑咐他道:「我死了以後,將她另外嫁人。」魏顆聽了,連忙答應下來。


  沒過幾天,魏武子病危,彌留之際,他對兒子魏顆:「我死了以後,拿她給我殉葬。」


  魏武子死了以後,魏顆將父親的愛妾嫁了出去。有人指責他不孝,沒有按照父親的臨終遺言行事,魏顆:「我聽從父親清醒時的遺言,沒有聽他神志不清時的糊塗話,這沒有甚麼不對。」


  公元前594年,秦桓公出兵攻打晉國,晉軍和秦兵在地輔氏(今陝西大荔)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殺得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看見一位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社回,將繩子猛地一拉,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轟然摔倒在地。魏顆連忙衝了上去,將杜回俘獲。


  秦軍大將被俘,立即亂了陣,晉軍趁機奮力追殺,大獲全勝。魏顆因為俘獲敵人的猛將,立下了大功。


  魏顆回頭再找那位老翁,卻不見了老翁的蹤影。他百思不得其解,這位老人是誰呀,為什麼幫助自己擒獲敵人猛將?


  半夜裏魏顆做了一個夢,夢見了那位老翁,老翁對他:「我就是你嫁出去的那位女子的父親,今天特地來報答你。」


  魏顆一下子醒了過來,回想起剛才的夢境,一下子全明白了。呀,原來是這麼回事!


  《左傳·宣公十五年》:「願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莊子的南華經

 

蓮生/文


  學道時,我很欣賞莊子的「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這文字載於莊子的「在宥篇」中。


  莊子的道,是無為之道,如物本是虛空的,萬事萬物皆有道,這是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物未嘗有其死,所以長生者,不是一個人能,而是人人皆能,所以學道成就者,上為仙,下為王,仙是精,王是粗。


  莊子的成就:


  宇宙原是幻化,莊子也是幻化,幻化對幻化,入於窈冥之門,天地同參,萬物皆是道。這就是合一也。


  莊子姓莊,名周,後世稱為莊周真人,一為宋國的蒙邑人,也就在趙文王、齊宣王、梁惠王時代,師法桑公子,隱居於抱犢山,服食大丹而昇天。有人,他在世時,為官位至「太極韋編郎」。又有,他師事涓子,為官「漆園吏」,著書三十三篇。


  莊子的另一傳,係楚王之後,與孟子之時差不多,太上老君下降,授莊子無為之大道,莊子著有「南華經」及「逍遙經」等書。其道家的法派,就是「南華派」。


  莊子有一段韻事,記載於「今古奇觀」一書中,很有意思,大意如下:


  有一天,莊子從墳墓區經過,見到一位白衣素服的婦人哭得很淒慘,哭聲不的傳了過來,令莊子聞之,亦甚感傷,同時那位白衣素服的婦人,手中持著扇子,又拼命的墳,這動作又令莊子感到詫異。


  莊子問:「墓中何人?」


  「是敝先夫。」


  「為何哭得如此淒慘?」


  「先夫在世,與我恩愛異常。」白衣素服的婦人答。


  「那夫人為何又墳?」莊子感到奇怪。


  「先夫臨終時有言,祇要墳墓的土乾了,就准許我再改嫁他人,困而就持著扇子,拼命的墳。」


  莊子聞言,為之語塞,感嘆夫妻恩愛,也是明日黃花。在當時,莊子已是一位有道法的人,便施了一法,幫助了白衣素服的婦人,墳墓的士很快的乾枯,那位婦人深深的向莊子道謝,歡歡喜喜的便下山去改嫁。


  莊子回到家後,便一五一十的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美貌妻子。


  妻子聞言,便開口罵那婦人「無恥」。


  同時責備莊子,怎可施法去幫助一個毫無廉恥的女人。


  「假如我死了呢!」莊子問。


  「那我決不改嫁,我當守節守寡,從一而終。」


  莊子不答,祗是嘆了一口氣而已。


  隔了不多久,有一天清晨,莊子突然的生了一場病,而痰昇在喉,把氣息給阻塞了,延醫救治來不及,便兩眼一翻,雙腿一蹬,就那麼簡單的一命嗚呼哀哉!


  當然莊子的美貌妻子非常傷心,趕忙的在家中辦理喪事。正在此時,有一位年輕的書生帶著一位老佣人,來尋莊子,自稱是莊子的學生,這位年輕書生一聽莊子已死,就堅決留下替莊子守孝,以盡弟子之禮。


  這位年輕書生,長得極為俏俊,正是風流少年。在莊子的靈棺之前,莊妻早就怦然心動,口雖不言,眉目之中早就流落出萬種風情,而年輕書生,也不時目視莊妻,眉目傳情,雙方均有意思。


  一個是風流俏書生,一個是年輕美貌的新寡,這正是乾柴烈火。


  莊妻透過老佣人,給老佣人很多好處,希望年輕的書生能娶她。


  而年輕的書生也默許之。


  正在此時,這年輕的書生,竟然病了,這個病是非常奇特的痛,是頭痛欲裂,哀聲慘叫,而莊妻也慇勤的照顧,體貼入微。


  「妳為何待我如此好?」年輕的書生間。


  「莊子的學生,就是我的學生,當師母的對待弟子好,這也是應該的,是當師母的責任。」莊妻如此同答。


  想不到,這年輕書生的頭痛病原來是宿疾,須服食新喪者的人腦,才能止住頭痛,這種情形已發生過數次。但這次發生在莊子的家中,地處偏僻,無法可想。


  莊妻及年輕書生均想起莊子是新喪,一位是莊子的妻子,一位是莊子的弟子。但,為了兩人的未來幸福,為了未來的新婚丈夫,這位貌美的莊妻,竟然提了一把大斧頭爬到莊子的靈棺之上,把靈棺用斧頭劈開,想取出莊子的腦汁,給「新愛」服食,以止頭痛之症。


  棺木一劈開。


  莊子嘆了一口氣,從棺木站了起來,莊子根本末死。


  那老佣人及年輕俏俊書生全不見了。


  莊子吟了一首喝:


  青竹蛇兒口,

  黃蜂尾上針;

  兩者皆不毒,

  最毒婦人心。


  這段故事,就是有名的「莊子試妻」及「大劈棺」。其實莊子是一位有道法的人,他死的這段時日,自己以「木遁」出了棺木,再化身成老佣人及俏俊書生回來試試他的妻子。


  沒有想到,莊子的妻子比起那位「墳」的婦人更加嚴重,也更加無恥,那「墳」的婦人,反而顯得直言的可貴,貌美而蛇蝎心腸的女人,應該自省。


  莊子的道,與老子的道,都是崇尚無為的,老莊思想,淵源流長,其中的深意,不是一般俗世之人可以意會。尤其莊子的思想,甚為高超,裹面甚為寬闊,我讀南華經,就如同飛行在千山之上一樣,心等宇宙,其中之變化自在,不可等量。


  為莊子寫一偈:


  恩愛原是明日花,

  人生如戲何有家;

  悟了真理祇一笑,

  飛行隱遁達無涯。


盧勝文集第061冊《道林妙法音》莊子的南華經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遷怒他人

 

  范純仁年屆七十高齡的時候,當時的宰相章惇,把元祐年間曾經擔任過宰相的重要大臣,全部都放逐到嶺南地區。


  范純仁也是其中的一位,他接到朝廷的命令,立即欣然的動身前往嶺南。


  然而范純仁仍不忘教誨他的兒子們:「心中不可存有一點點的不平啊!」只要他聽到孩子們稍有埋怨章惇的話語,就一定會很生氣的制止。


  而坐船前往嶺南的路上,不小心在江中翻覆了,不過幸好,他只是弄濕了衣服而已,這時候他回頭對孩子們:「難道船翻了,也是章惇害的嗎?」


※ ※ ※


  現代人較容易意氣用事,做事諸有不順心意,就怨天怨地,把所有怨恨不平都加罪在親人或社會之不對,更將此問題轉嫁別人。 


  以上病態,是時下人一種在心病,其實要有遇不順,需有逆來順受,順來要忍受,忍久要接受的心態,有了這樣的心自然給自己一個動力上進,勇於面對一切逆境,圓滿的處理與化解。 


  世人在處事上往往易動氣,這氣如是和氣那就好,若是怒氣那可就不得安寧,所謂和氣生財,此話講得真貼切,人與人相互往來本就是有緣相聚,既是有緣則應惜緣,無有何相互植怨才是。


慈聖雜誌129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神像和木魚

 

  有位雕刻大師在森林中漫步,找到了一塊上等的木材。


  大師將木材拿回家之後,決定將木材雕刻成一尊神像。


  他花了許多時間,用盡心血終於雕出自己心目中滿意的一尊神像。


  大師完工之後,看一看一旁剩下的木材,撿起其中一塊較大的,順手將它做成了一個木魚。


  被安置在廟裡的神像,日日受到信徒的頂禮膜拜,享受著香火和供奉,身份地位尊榮備至。


  而那個木魚則被放到神桌前,隨著和尚早課晚課的頌經聲,不斷地被敲打著……


  一天夜裡,木魚問神像道:「我們來自同一塊木頭,你可以享受供奉,而我卻每天要被人敲打難過死了,為什麼我們的命運相差這麼大呢?」


  神像:「當初你不受刀斧加身,而我所受到雕琢之苦,實非言語可以形容的。因此,今天你我所受的待遇,當然會有天壤之別了。」


※ ※ ※


  樂,世人所欲者也;苦,世人所惡者也。離苦而得樂,均是世人所嚮往者,但世人均不知有苦、有樂才是真正的人生也。只樂無苦,怎算是人生呢?又全是苦而無樂,人生亦失其意義矣!故有苦、有樂,才能真正平衡人生之真意也。


  然在人生之中不要全想安樂,如能多些勞苦,不但可磨鍊心志,更可由磨鍊之中體悟出真正之心性來,同時可因心中常存有能吃苦、嘗苦之意昧,不會讓本身心性因樂而墜落,可常保心性艱苦的意念,讓心靈能有好之推動,讓本性可因苦而漸次成熟。


  莫因苦而怨恨,或可因苦而磨鍊壯志;莫可因苦而感嘆!可能會因苦而成長自己。把心常安於苦,苦後之樂,才會更加甜美,勉之。


方寸當知所安-第二十六章 心當安於苦

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骷髏報仇

 

  出自《子不語》


  常熟有位名叫孫君壽的人,性格猙獰醜惡,非常喜歡虐罵鬼神。


  有一次與人遊山時,肚子脹要上廁所,戲取荒冢骷髏,蹲在上面,讓骷髏吞大便,道:「你吃的美不美味啊?」


  骷髏張口道:「美味。」


  君壽大吃一驚,急忙離開。骷髏跟隨著他滾到地上,像車輪一般。


  君壽跑到了橋上,骷髏上不去。君壽爬到高處看去,骷髏仍舊滾回了原處。


  君壽回到家,面如死灰,大病一場。每日便溺,就用手取來吞食,自語道:「你吃的美不美味啊?」


  吃完又拉,拉完又吃,三天後就死了。


※ ※ ※


  時下有云:「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有些道路平直,有些道路崎嶇,有些道路則不乾不淨。眾生在日常生活上,進進出出難免會經過墳墓區域,有時是不經意的路過,有時是為了慎終追遠的孝道,必須前往墳墓區進行祭祀。


  大眾無論日常之間行經墳墓區之理由是什麼?墳墓都是讓人有一股敬而遠之的感覺存在,畢竟墳墓區蓋得再豪華,都讓人無由的不樂於接近,無論墳墓區整理得多麼漂亮都屬於陰地,然而陽世人居於陽境,陰陽之間本該相隔為妙,無奈的是一年到頭,總有那麼一、二次必需要前往墳墓區去祭祀。既然前往墳墓區是避免不掉的事實,那麼在那種陰質磁場的區域裡,必須人人秉持一股正念,必須人人心無邪思,才不容易與陰人相契機,而遭受到亡靈的招呼;果真如此,恐怕眾生就此身心開始異於往常,就是所謂的「卡到陰」,通常是因為世人念頭不正直以及正磁場能量不足所生的狀況。


  世人沖犯到陰人,尚有一種情況就是口無遮攔的話,而且所的言語容,讓亡靈聽了心裡不舒服,乃予以作祟干擾;因為得罪的是屬於沒有形體的亡魂,所以亡靈就跟隨那個口無遮攔的人,此人便會眼神呆滯。眾生若是自我未能察覺本身身體之異狀,但行為舉止卻讓旁人驚覺異常,家人若能適時尋求神靈化解,則可保平安。


  若是世人沖犯到亡魂,一旦遲遲無法自覺身體之不適,周遭的親人及朋友們又未能適時的洞察出此人之異樣變化時,將會令此人日夜衰耗元氣,終日精神不濟。若再不知進行化解,則無異將因為氣衰而導致無心力繼續做事,則終將促使工作不能獲得保障,甚至於無端而經常性的因為頭部昏沉、暈眩嘔吐、疲倦無力;因此,進出醫院,卻又檢不出發生症狀之實際原因所在,醫學上既然無病因,找不到病源,當然就無法開立處方進行治療。


  此時,眾生若能向坊間尋找化解之道,方能讓沖犯到亡靈的自己以及親友重獲生機,有人藉由請求神靈代為敕化,進而排解,但問題可以獲得改善,卻不一定能與該亡靈完全取得和解;若是遇上的亡靈與自己有因果業力,則其怨戾之氣難斷,因為眾生不知行功立德以迴向和解,則縱然此時該亡靈礙於神駕威儀而先行退開,但業力仍將跟隨世人到生生世世。


日常沖剋與刑煞第十章沖犯亡靈‧化解之法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心開意解

 

蓮生/文


  世人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心經》),很多人都會背誦,對《心經》很尊崇。


  但,能意會其真諦者不多。


  所以老僧明如下:



  我


  此《心經》是佛教智慧的精華。


  是觀世音菩薩,在甚深三摩地時,菩薩的心開意解。


  「五蘊皆空」是什麼?


  答:沒有色、受、想、行、識。


  如果沒有「五蘊」,苦亦不在。


  什麼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答:一元世界,無二元。


  對。


  雙運。


  本然。


  五蘊也是如此。


  ◇


  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哈!


  本來就是如此!


  這是「真實智慧」。


  其他,全是「幻夢」。


  ◇


  接著: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無意識界。


  無無明,無無明盡。


  無老死,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無所得。


  我告訴大家,我舉一個例子,例如在「月球」,月球上一個人也無。


  試問:這些「無」是真的也。


  我再回來,「地球」上有人,但,這些人也是暫時存在,最終也是「無」。


  在我的眼中,「地球」上根本也沒有人。


  「成、住、壞、空」。


  什麼也沒有啊!


  ◇


  所以證明:


  無罣礙。


  無有恐怖。


  無顛倒夢想。


  究竟槃。


  當一個行者走到這種境界的時候,已知無生之因,無死之果,這就是最高無上的真實智慧了。


  這就是「槃」。


  所以:


  「佛魔一如」。


  「生死一如」。


  「輪一如」。


  「樂空一如」。


  「得失一如」。


  只有一如,無二如。世俗、勝義,也是一如。


盧勝文集第284冊《七旬老僧述心懷》心開意解


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戒殺仁心.放生延壽

 

白衣大士 


聖示:佛法是講三世因果,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做善事得惡報,這是前世業感,因為今生行善,遠報改為近報,重報改為輕報了。俗眼不察,只看眼前,是不全面的。


陳生:學生恭向白衣大士恩師接駕五叩首!


白衣大士:賢生免禮!


陳生:戒殺吃素一天,世上殺生害生的事無我份。放生是救命,救牠命,牠定感恩不盡,結為善緣;殺一命,結下怨仇,因緣相遇時,一定會報復,所以:殺生還命,欠債還錢,是不虛的。


白衣大士:吃素等於是戒殺,戒殺等於是護生,放生等於是救命。所以,古德:「今天吃素了,今天,天下殺生無我份。」


陳生:如果人人戒殺放生,殺劫即可消除。因為沒有互相殘殺,如此一來,大家才能過著太平幸福的生活,這是祈求和平的好方法。


由於殺生食肉,故一日之殺,數逾恆沙,積之長久,遂成災禍;因此,本道院春秋二季特別舉辦放生消災法會,以遠離災厄。


白衣大士:戒殺放生壽命延,慈悲養性可成仙;三餐魚肉雖佳味,素菜清心更潔鮮。


天地之大德,曰好生,世人之大惡,曰殺生。生命是世間最可貴的東西,殺生是世間最悲慘的事情,上天好生是各隨其生而生,植物才是為人吃而生的;如果動物本是為人吃而生的,那麼山中老虎、獅子、熊、狼等好食人肉,難道上天生人也是讓這些動物吃的嗎?


陳生:當然不是!若是自己的孩子或親人被人殺,或被凶猛的野獸吃了,一定感到非常難過、痛心,非找人拼命,找野獸而除之不可。動物也是有生命的,只是人類為何只貪圖自己的口慾而殺害牠們的生命呢?


白衣大士:牠們也有親情與知覺,只因牠們為業報所累,才生成披毛戴角的形狀。有人:「心好就好,何必持齋?」試問殺其身而食其肉,天地間之悲慘還有比這個更甚的嗎?心到底好在哪裡!佛家規戒中的五戒〈殺、盜、淫、妄、酒〉,戒殺列為首要,可知殺業罪孽之重。因此,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陳生:人人愛命,物物貪生,科學家已有證明,素食對人有益,醫學家亦已證明植物營養較動物豐富。而且現在各鎮增加不少的素食餐廳;所以,素食非常方便的。


白衣大士:世人茹素,一方面可保持身體清潔,去濁留清,自然健康長壽;一方面守仁德,不積冤業。盼修子皆識此理,持齋戒殺,積功累德,福慧雙修。長生之道,須經常要保持清心寡慾,萬事知足,心不被物役,物乃是上天賜給世人使用,用就可,不必妄貪妄求可減少煩惱。人之有病皆由心而起,然心病卻由七情六慾而生。修子謹記!虔誠行正道,將可豐富充實人生也。可。  吾回!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持齋‧戒殺‧放生-第廿九章  戒殺仁心‧放生延壽


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天界也能修行

 

本堂岳武穆王 登台


詩曰:


重任如山負上肩,養兒育女少安眠。


修行難遇擦身過,虛度年華最可憐。


聖示:吾今日以「天界也能修行」為題,供世人參悟。


  天界也能修行


  生於天界能否修行,是與個人宿世因緣和在人世時之習性有關,例如一個人平日並無修行,而是基於行善布施生天,此人在天界就只會享福報而難修行,也不會想要修行。一個人在人世時樂於禪修而生天,則此人在天界就依然會精進修行。


  因為,在人世時樂於修行者,生天之後就會遇到精進修行的天人,或是佛陀時代就生天的弟子法;而透過行善布施生天,沒有修行習慣者,生天之後就會與享福玩樂的天人聚在一起。故,平日不修行,卻寄望日後在天上會精進修行,此乃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在《增支部》與《雜阿含經》中有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曠野精舍。


  當時,有一位經營錢莊的曠野長者,罹患重病後命終,因他在生之時修習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並已修得四不壞淨(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清淨),故證得三果阿那含,往生至色界第四禪天的無熱天。


  他生至彼天後,思維著:「我不應一直安住於此,不去禮見世尊!」隨後就如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般短暫的瞬間,便從無熱天消失,同時顯現於佛前。其身上散發出的光色,照亮整座祇樹給孤獨園精舍。


  但因為天神的色身非常細軟,就猶如灑在地上的酥油般,身滲入地,無法站立。


  此時,世尊告訴這位天神:「你應當變化成比較粗重的身形,才能站立於地。」


  天神便依照世尊的指示自行變化人形,轉作欲界較粗重的身軀,站立在地上。天神站妥後,便向前頂禮佛足,恭敬地退坐在一旁。


  世尊問這位天神:「手天神,你還是人類的時候,所學習過的經法,到現在是否都還記得?」


  手天神回答:「世尊,我過去為人時所受持過的教法,至今都沒有忘記。而原本在人間所聽聞過的法,有些不甚明白的地方,現在也全都理解了。世尊得對,誠如世尊所言:『人如果處於安樂之地,比較能憶持學習佛法,而不是在那些有煩惱痛苦的地方。』這句話是真實的。


  就如同世尊在娑婆世界時,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國王的大臣、外道、外道弟子圍繞聽世尊法,他們聽聞佛陀所的法後,也都能依法奉行。我也是如此,於無熱天上,我被其他天神包圍,佛陀!諸天神從遠處來到我的面前:『我們要聽法!』因此,我為諸天神舉行大會法,這些天神也都能受持修學。」


  佛陀問手天神:「你於人間時,是修持哪幾種善法,心無厭煩滿足,而得以往生至無熱天中?」


  手天神回答:「世尊,我是修持以下三種善法心無厭煩滿足,在身壞命終之後,往生至無熱天。是哪三種善法呢?一是因我禮見佛陀心無厭煩滿足;二是因我於聽聞佛法心無厭煩滿足;三是因我供養眾僧心無厭煩滿足,故身壞命終之後往生至無熱天。」


  手天神完後,便歡喜、感恩地隱沒消失於精舍中,返回天宮。


虛原雜誌第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