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姐弟情深

  李勛是唐朝人,一生功名顯赫,曾經幫助唐太宗平定天下,而被榮封為「英國公」。


  當年李勛初任僕射官職時,他姐姐生病,吃東西難以下嚥,李勛雖然公務十分忙碌,年紀也很大了,但他愛姐情深,心中時時不忍,便親自為姐姐下廚房,燒煮稀飯熬成很爛的米粥,以便姐姐能吞食得下。


  有一次他才點燃火要煮,一陣風吹來,撩起火燄,馬上燒到他的鬍鬚。當時,他雖然立刻撲滅,但鬍鬚已損燬了許多。


  這時,正趴在病床上的姐姐看到這情景,便著急心疼的說:「家中奴僕婢女很多,你有事差遣便是,何苦如此勞累!現在你的鬍鬚被焚燒了,多令我痛心惋惜啊!」


  李勛立刻回答:「這不礙事啊!雖然我可以請奴僕丫環們來煮,但我每一想到姐姐年紀這麼大,而我也老了,我縱然有心常想為姐姐燒粥,親自來奉養您,但世事無常,人生能有幾次這樣難得的機會呢!」


  姐姐一聽,深深的被李勛的真情感動不已。


  李勛這種不因榮華富貴而抹煞天倫、珍惜姐弟的真情,實在是千古永為美談啊!


※ ※ ※


  自古以來,手足乃是家庭興旺之最主要關鍵,手足之間必須攜手合作,才能使一個家庭不斷興隆昌旺,在地方上才有立足的空間。


  一個家庭裡,為人兄姐的必須做到對待弟弟妹妹的態度上,需要如同對待朋友一般的給予關懷,並且經常性的聊述一些生活點滴,從聊述中或許還能適時的發現弟弟妹妹們當前所面臨之種種困難,發現弟弟妹妹的困難後,便於從中互相商討對策,共同尋找足以排難解紛的方法;然後一起面對,並且一起處理,不要使弟弟妹妹們孤單面對所發生的一切困難,能得如此關懷弟弟妹妹,方可促進手足之間的良好情誼,從中增長家庭和諧的幸福指數。


  至於身為弟弟妹妹的,於面對兄姐時,應該時時刻刻心存恭敬的態度,千萬不可以任意與兄姐起紛爭,所謂:「長幼有序」,雖然兄弟姊妹之間,同屬於父母之血脈,但既然分為兄弟姊妹,就有其年紀長幼之分別排序,為人弟弟妹妹的,在面對兄姐時,自當心存恭敬,如此才能令兄姐產生憐愛之心相對待,切莫身為弟妹之晚輩者,總是想要與兄姐們爭東爭西,這樣將破壞手足良好之關係。


  家庭裡,凡是能夠兄友弟恭做得徹底的,必定可以使家庭不斷昌隆,做事業的事業亨通,一般上班族亦能藉由手足攜手共創家庭事業,以令後代子孫漸進擴大家族產業,縱使手足之間,無意於謀求事業,僅願朝九晚五之職場生涯,仍將因為兄友弟恭的精神做得很好,當彼此生活上,有其必須手足們協助時,屆時才有一股助力,以提供因應突來之困境。為人兄姐的,亦唯有秉持友愛弟弟妹妹的心量,才能放下一切計較心,屆時,疼惜憐愛弟弟妹妹的心,才能有機會散發出來,亦才不會經常為了小事情,與弟弟妹妹們多做計較而破壞手足感情。


  願普天之下的眾生,必須盡力做到友悌精神,為人兄姐的禮讓弟妹多一些,可保彼此之和諧,為人弟妹的面對兄姐多謙卑些,可免凡事爭奪,能得如此,家庭必然與日興旺昌隆也。


寶德雜誌第144期-述論:兄友弟恭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自傘自渡

  有一個信者在屋簷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於是就喊道:


  「禪師!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程如何?」


  禪師道:「我在雨裏,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簷下,站在雨中,說道:


  「現在我也在雨中,該度我了吧!」 


  禪師:「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說完便走了! 


  自傘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諸己,禪師不肯借傘,這就是禪師的大慈悲了。 


※ ※ ※


  修行乃是自我提昇靈性的階段,而非是靠外力來成就之,實乃自己渡自己,非是靠仙佛之渡化。古云:「自性自渡,佛不能渡」,之理乃在於此。


  自性的淨化即自己本來份內之事,修持者因為自己能提引自性而成就自己。在此本靈中,不受外在的牽絆,達至如如不動的如來藏-即真如佛性。佛性是人人本來所具足的,而非靠外來的引渡,由此明白「自性自渡,佛不能渡」的本意即在於此。非是仙佛不慈不渡,乃是自己份內的本質原已具足,外面加入的物質能合適否?即明也!


  人在世上的修持,能自己提昇自我的本來,亦在於自己能自我的轉化,方能不墜於輪迴,否則自己不能轉化僅靠外在的仙佛渡化,是不能長遠的成就自己。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給人溫暖即菩薩

本院關聖帝君 登台


詩曰:將心比心同此理。隨手助人不虛棄。

   常存此心積厚福。福報綿綿無盡期。


聖示:「菩薩」一詞乃指發菩提心,願意利益眾生之行者,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處處充滿了太多缺陷與不圓滿,若能彌補他人之不圓滿及缺憾,此行者除可為自己累積功果外,也將增添人世間許多溫暖,若能推廣此心,那人間淨土必將早日來臨也,希世眾思悟之。可,智筆靈出。


智筆:參叩恩師聖安!


關帝:免禮,準備隨為師出遊吧!


(與師步出院外登上蓮台,隨即升空而馳…。)


智筆:恩師之開示乃在期許世人皆為堯、舜之意嗎?


關帝:然也!若人人皆為堯、舜,自然天下太平也!關鍵在於世人是否願意發心利益眾生並保持之。可,目的地已到準備下蓮台。


(只見蓮台停於一十字路口旁邊之空地上,此時燈光號誌正亮起紅燈…。)


智筆:請問恩師,不知今夜著書之對象何在呢?


關帝:汝眼前所見之大眾即是也。


智筆:弟子愚昧,尚請恩師開示。


關帝:汝前方是否正有人在發送廣告宣傳單呢?


(智筆定眼一瞧)


智筆:有,但有人接受,有人則相應不理。


關帝:利益眾生隨手隨處皆可為之,並且不需大費金錢也,如前面這些發廣告單者,乃是以此為生,謀生不易家境困難方以此為生也,只要今日所應發之數量發送完畢即可早點下班,何不隨手接受呢?


智筆:難道隨手接過廣告單也有功德?


關帝:然也!因心愍弱勢、謀生不易,若隨手接過他所發之廣告單,他即可早點發完今日之工作量,而能完成今天之業績也。若順手接過廣告單助其完成今日工作量,依律錄記一百小功,但若接過便隨手丟棄於地上,因製造髒亂又踐踏字紙亦扣三大功,若不需要可將廣告單投入資源回收筒,轉變為再生紙再利用,亦可減少樹木之砍伐減緩地球村之破壞,此細微的行為亦可再加賜一大功而且珍惜文字依天律亦可開智啟慧,增添功名可謂是『隨手做功德』。


智筆:那購買玉蘭花或殘疾人士之口香糖呢?


關帝:所購買之金錢總額即視同財佈施之功德,新台幣一佰元錄記一大功,因若非家境困難,何人願意日曬雨淋街頭兜售呢?且你的購買正可幫助他(他們)渡過困境;能夠自立並且願意自食其力,更應鼓勵才是呀!


智筆:原來如此!若人人發揮此慈悲心來幫助周遭之世人,那此世間將處處有溫情啊!


關帝:然也!今時已晚,吾等回院…(與師步上蓮台,隨即升空返回道場…)院已到,今日著書至此,智筆靈入。可,吾退。


智筆:恭送恩師聖駕。


言行功過錄 第十四回 給人溫暖即菩薩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一默一聲雷

蓮生/文


  昔日。


  釋迦牟尼佛在摩竭提國,二十一日中掩室,不說一句話。


  毗耶離城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獨有維摩詰大士,不說一句話,文殊菩薩大大讚揚維摩詰大士的不說一句話。


  須菩提尊者在岩洞中獨坐,也無言無說,不說一句話。


  (釋提桓因,看見須菩提尊者,在洞中不說一句話,便灑下天華供養須菩提,只灑天華如雨,也不說一句話。)


  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也不說一句話。


  歷代很多祖師,不說話的很多。


  曾有人問我:「為何不說話的多?」


  我答:「有緣者少,無緣者多,所以話不多。」


  我又說:「言不及義,所以不說一句話。」


  孔子聖人原來也不想多話,所以最後只講「忠恕而已」!


  老子聖人原也不想多話,所以最後只講「無為」!


  莊子聖人不想多說話,八個字「非言非默,義有所極」!


  我在「葉子湖」閉關,無話可說,只有寫作,我的主旨只教汝:


  「汝生前在何處?」


  「汝死後何處去?」


  (這即是生死大事,有緣者才說)


  詩:


  將燈熄滅了


  汝明白汝的黑暗


  不說一句話的人


  也許最是清楚明瞭


  歲月就在面前


  沉默以對


  只要過去的貫通了未來


  就是了了


  我這首短詩汝若明白了


  淨土佛國並非遠遙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一默一聲雷

小偉的新鄰居

  小偉是樂隊裡的薩克斯手,平時總是很用功地練習。


  最近他碰到一件讓他很為光火的事情。搞得他很煩,於是他把他的好朋友約出來散散心。


  他們在一家咖啡店裡坐下後,小偉開始向朋友大發牢騷:「你知道嗎?我隔壁新搬來的那戶真要把我氣死!」


  「到底怎麼了?」朋友問道。


  「你不知道!」小偉神情激動地說:「隔壁那家的小孩每天晚上三更半夜的跑我房間門口使勁地敲門。等我出來瞧瞧,嘿,好傢伙!跑了。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是怎麼教的!」


  「是不太像話,你怎麼沒跟居委會反應呢?」朋友說。


  小偉撇嘴笑了笑說:「我才懶得跟他一般見識,就當他神經病。我還是接著練習我的薩克斯。」


  朋友啞口無言。


※ ※ ※


  人易將不悅波及別人,更易將自我過錯推卸,凡事都有因起,此造非別人所使,故世間人不能只在乎自我感受,而將所有過錯全歸屬於別人。  


  自省是一種增長也是一種品德,一個知錯能改之人,是君子,不知悔悟的人是愚人,世俗人有幾人能在做錯事情反省呢?可能寥寥無幾,大部份皆不認錯,更藉用種種理由來掩飾自己過錯,此等都是世俗人通病。  


  要明白已之行為舉止會影響週遭,有子女者更易將這不好毛病給子女壞榜樣,久之子女怎不會受染習而偏呢?故世理要明,事理要正,為人者居萬靈之最,那就應於力勸所有眾生往善處善境走才對。  


  一念之間能造惡業,一念之間能積福田,此端在一念之間,希世間人都能明白,而從善修身,更要懂得「知錯能改,善善莫大焉」道理。 


慈聖雜誌 第一三五期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塵緣未了

  古時,有一婆羅門教之修行人,原為印度某地富商之子,在娶妻生子後,其聽聞修行之好處,便對家人曉以大義,宣揚修行之好處。


  家人瞭解修行可為其解脫肉體痛苦之好機會,便答應修行人之提議,讓他獨自一人至山邊湖泊清靜之地修行。


  一開始,修行人因家境優渥,食、衣、住、行樣樣不缺,家裡的僕人常送東西來供養他。例如:修行人肚子餓時,不用花錢買食物,不用升火煮飯,堅固的小屋儲藏了足夠的乾糧和飲水,一氣冷時,屋裡還可供取暖的小爐,生活樣樣不虞匱乏。


  對於自己的修行生活,婆羅門修子滿意極了,其獨立生活不靠他人服侍,對清幽的環境相當滿意。


  在修行的三年中,修行人看了很多修行的梵文經典,認為自己下了很多功夫,一定能解脫生命的羈絆,成為靈魂的主宰。


  好景不常,其父親事業經營不善,妻子太年輕,沒獨立謀生過,更遑論幼小的兒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家裡送來的供養物資愈來愈少,偶而還得自己到外面向附近農家要食物吃。到了冷颼颼的冬天,小屋的村火很快用完,冷風陣陣吹拂,不像以前溫暖的感覺,一切都不太對勁了。


  幾經思考過後,修行人決定先離開冰冷的小屋回家瞧一瞧。一回到家,他發現家裡只剩下空殼,所有貴重的家飾、家當早就消失殆盡,父母、妻兒一臉憔悴,看到他回來,不禁流下淚來,哭訴境況改變帶來的痛苦。


  在全家一起商量後,修行人決定留在家裡重新習做生意,解決家中的困境,先將修行的事放一邊。


  時間過得飛快,在修行人為家裡付出十年後,總算家境又變得富有。但是修行人終於體認,這十年為了負責,努力於家業,使心靈提升不少,每天辛苦的活著,在看到親人的微笑時,一切都值得了。


  不久,修行人在家業穩定後,他又拎著簡單的行李,開始一餐飽,一餐餓的修行生活,這次他放下一切的欲望,放棄一切的舒適,領悟了人生真諦,成證道果。


  並非離開家庭就叫出家。雖然身居俗世,若能收攝身心,便與出家無異;雖然身居山林,若念念不捨俗世欲樂,便徒有出家之名。善惡皆從心生,修習梵行不在於身,而在於心,在家同樣能修道證果。


※ ※ ※


  落在凡塵世間,哪個無累?上有父母該當孝養,不敢說是拖累,至於夫妻、兒女、一切親眷,皆是拖累。修持之人,如果清不了拖累者,終必披枷帶鎖,到死方休,哪有出苦之日,真是忙得可憐!憂得無味,這才真正叫做拖累。


  累者,並非不要妻子兒女,既有了妻子兒女,怎可拋棄,要知道如何去安排,這才是最重要的。若能夫妻同修,兒女作伴,那就更妙了;如果夫修妻不修,那得設法調停;果真無法同心同修,那就各了各事,不可相互牽扯,耽誤了正事。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該了之事,早日了斷,果真有無法了之事,拋開去罷,千萬不可癡呆,想了這個,又想那個,待三寸氣斷,還有甚多未了之事。


  世間男女,應該明白,夫妻兒女原是一台假戲,鑼鼓一歇,各自散去,什麼山盟海誓、什麼悲歡離合都是假的。既已看破紅塵,不想富貴,不圖門面熱鬧,自然少了許多拖累。想進道者,先將恩愛如何割捨,妻子兒女如何安頓,詳細算計一番;已進道者,應把七分精神放在修持上,以三分精神應付凡事。眼前世間男女,名說學道,究竟落空,都因無法清除拖累故耳。


處世修持珍要-第六章 清拖累(一)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棄親不顧

  杭州人陳子樂,生有兩個兒子,老大叫陳桐阙。因為父母年紀漸大,眼看著就只能吃活不能干活了,老大對老二說:“我們不如分了家好。”


  老二說:“我早就想分了。”於是倆兄弟分開產業,各自開伙,誰都不管父母的饑餓寒冷。


  鄰居們看不過,但怎麼勸說都不管用。老父母生活無著,只得乞討度日。


  不久,老大生了兒子,沒耳朵沒鼻子,其丑無比;老二也生下兒子,渾身是毛,像是猴子。


  兄弟倆還不知悔改,怨天怨地,認為自己沒做壞事,怎麼生的兒子會這樣?怨恨的話還沒說完,晴天一聲霹雳,把老大打死在地。


  又過幾天,老二上山砍柴,被兩只老虎分屍,血骨遍地。遠近的人都說,這是不孝養父母的惡報。


※ ※ ※


  常言: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試思父母老邁,春秋殘年無幾?病弱膏肓,輾轉床榻,燈火照耀頹顏,此刻雙親正賴子時;落日餘暉白髮,父母老身仰子孝養。


  然,子卻全無痛癢,關心不顧,抱子嬉樂於房,嬖妻歡呼其室;華衣美食,娛妻悅子,可憐父母,滿眼淒淚,吃一味而不能,此時言之淚酸,誰道暮年有後?殊不知瓦屋前簷點滴皆依前跡,雙親既歿,空灑無情之淚。


  緃爾修齋設祭,戴孝喪哀,豈不知美食難施於白骨;甚且兄弟愈眾,紛爭愈盛,為爭權厝而停殯,或暫寄蕭寺間廊,多者皆為覓地而停殯。如欲葬出,幾經年後,逐不興順,遷怪風水,而欲搬移骨骸;今視父母骨骸為求富求貴之具,在世既不知孝親,此罪難容,蒼天豈有賜於福利,報於吉地。


  鳴呼!烏鴉反哺,羔羊跪乳,草木水源猶知報恩,人為靈首,豈可喪其天性,而不知報親思親乎!


修緣寶典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大寒與大熱

蓮生/文


  在佛典上,有根本地獄,其根本地獄,就是「八熱」及「八寒」,這八熱及八寒,其苦最甚。


  我曾應邀,去看一位精神病患,這位精神病患,所有精神科醫師均覺得特殊。


  他發病時——


  便覺得全身發熱,熱到衣服一件又一件的脫到精光,似乎脫光還不夠,連皮也要扒了。耍泡到冷水中,再不行,便泡在冰水中,或冰塊中,才感覺好一點。


  等他泡冰塊一會,又覺得全身發冷了,冷得渾身發抖,牙齒打顫,便開始穿衣,內衣、外衣、夾克、風衣、連棉被也穿上了,還覺得冷。


  等大寒過了,又大熱了,又脫衣。


  等大熱過了,又大寒了,又穿衣。


  在一天之中,就在那裏穿衣脫衣,脫衣穿衣的表演,衆精神科醫師,束手無策。我看了。


  直覺這位精神病患,是在「大寒」及「大熱」的地獄受煎熬。





  我下陰間去問冥王,這個人是怎麽回事?


  冥王答:「我們拘住他的一魂一魄,在陰間的地府中,一會兒在大寒地獄,一會兒在大熱地獄,所以,這個人有一寒一熱的現象。」


  「此人所犯何業?」


  冥王答:


  「此人販賣人口,將女子推入火坑,便得大熱地獄之報;又將女子等爲奴爲仆,或逼當乞丐,便得大寒地獄之報,如此之人,你還救他嗎?」


  我聽了悚然。


  後來,我探聽此人的職業,原來表面上是開「職業介紹所」,而在裏面,確實販賣人口,逼女爲娼,逼殘障者爲丐。


  也有人不堪折磨,****而死!


  由於有人不堪折磨而死,這位主人老板便得了如此的精神病,一寒一熱的。


  在陰間得冥王告之。


  在陽間,我亦探的明白。


  我雖有大法,卻也不敢也不能救此等之人。





  我問冥王:


  「大寒如何?」


  冥王答:


  「如爬冰山。」


  「大熱如何?」


  「如熱鍋蟻。」


  我問冥王:「何等之人,入八寒及八熱地獄?」


  冥王答:


  「殘暴之人、無仁之人、無義之人,入八寒及八熱,暴君最多。也有爲人小氣者,不能容人者,有殘虐的生性者,對人斥罵鞭打者。」


  「君王何以入八寒八熱?」


  「爭地掠城,死無辜百姓。」


  「如果是爲保家衛國?」


  「另當別論。但,無辜而死者,亦有報應在君王身上。」


  我抽了一口冷氣,問:


  「這樣何人敢當君王?」


  冥王回我:


  「何人不想當君王?」





  我有一問題問大家:「你願意當君王?還是當法王?」


  當法王,需要播揚大教,須是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佛性,蓋天蓋地,始是大丈夫所爲。


  試問,君王大?還是法王大?


  此乃千古一問。


盧勝彥文集第187冊─《地獄變現記》大寒與大熱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對面多寒暄

  每天在一個辦公室工作的人就好比呆在一個範圍很小的圈子裏,近距離的接觸使得彼此之間的關系不得不親密起來。而新人剛剛到來的時的時候,很不容易跨進這個圈子,常常會有一種徘徊在國外的孤獨感。


  我的朋友珊珊大學畢業後,已經換了三次工作,雖然每次在一個地方呆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她卻能和同事成爲很好的朋友,並且在離開的時候讓人感到依依不舍。我很羨慕她,就向她請教有什麽秘訣。


  珊珊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位外國主婦,看見對門新搬來一家人,做晚飯的時候就過去借雞蛋來烤蛋糕。蛋糕烤出來了,她又送過去一塊請人家品嘗。


  一來二去,她跟那家的主婦就熟了起來。而其實呢,她的冰箱裏還有好多雞蛋,她不過是用借雞蛋的辦法制造與那家人接觸的機會,爲日後形成良好的鄰裏關系打下基礎。


  珊珊說,辦公室裏的同事關系也需要用一點心思來「經營」。初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只有靠自己找機會增加與周圍同事的接觸,盡早與大家熟悉起來,才能很快地適應新工作。


  除了工作中的接觸,珊珊還有她特別的「小手段」。比如午間休息時到超市買來一包漂亮的小糖果,回到辦公室把它分發給每位同事,有的人即使不喜歡吃糖,至少也會以一個微笑作爲回報。如此過不了一個月,珊珊便和同事們「打成一片」了,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小兔子」(珊珊屬兔)。


  但是這樣做有一個前提你必須是真心誠意地與同事交往,如果僅僅爲了功利的目的,那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會招人討厭。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對面多寒暄,左右常招呼」。眾生在日常生活上,無論置身處於何種生活環境,都應該秉持華夏民族傳統優良素養,做好人際關係,很多時候,生活上居家對面的鄰居們,一旦早晚進出,彼此經常會有碰面的機會,當互相碰面之際,每一個人都應該彼此互相問候一番,千萬不能當作沒看見一樣,轉頭就走。


  大眾每一天打開家門,最先可以很明顯看到的便是對面的人家,因此,在這種對面而居的情況下,戶戶都該做好睦鄰的本份事,最簡易的方法,亦是最方便做的一件事,就是:寒暄一番。在彼此不趕時間的情形下,互相聊聊生活事,或是最近期間所遇上的種種事,與對面鄰居聊聊,至少能夠促進與對面人家的友好關係。又眾生相鄰而居的人家,雖然並不一定每天都能夠有碰面的機會,但多少於偶然之間亦能碰上幾次面,既然有緣相鄰而居,那麼碰上面自然應該彼此打個招呼,逐漸奠深彼此友好關係。如若可以經常撥出時間與左鄰右舍聊聊,亦是一種人際基本禮儀,不但居家生活如此,就連職場上亦然如此。


  有些人在職場上,經常是對面而坐的,或是前後坐的,都應該打好關係,尤其是工作職場上,人際關係若是處得不好,那麼每一天工作起來,必定會感覺很無奈,甚至做事情很無助,因為平常與同事間關係不良的緣故。當自己需要別人幫助時,雖然僅是抬頭可見的同事,卻沒有任何人願意予以協助,果真如此,長期下來,恐怕自己在職場上都要待不下去。有一些職場通常是相鄰做事的,在這種情形下,左右同事之間應該經常互相問候一番,空閒時,彼此就閒話家常,以促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將能使工作方面更有朝氣,互相有個工作上的助力,方不至於各做各的互相不肯協助,不但容易拖延到工作進度與時間,本身亦會感覺到工作上缺乏助力。


  若於平常不斷打好彼此良好關係,當自己的工作流程做不了,左右同事便樂意代為操作,使流程順利運行,不至於有人會閒著等上一道流程,有人則工作堆積如山,這全都仰賴平時與對面、左右同事,有足夠的機會,打好彼此之友好的關係。


  願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無論置身在何種環境之下,或因居家、或因工作、或因種種情形之下,都容易有對面及左右的人家出現,此時誠心的寒暄一番,便能夠促進彼此的友好關係,如若絲毫不願與他人相處,則不但職場上容易被孤立,就連居家生活上,亦缺乏左鄰右舍的友善對待,因為彼此都陌生也。


寶德雜誌145期-述論:對面多寒暄‧左右常招呼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觀井習靜

  以前有一口靈井,井邊有座寺廟,獨居之聖僧,名叫大觀。經年閑來無事,掬水飲之,坐井觀天,禪得不少聖理。


  後來收一位徒弟名叫習靜,以作道伴。大觀要習靜每日觀井,習靜即從師命行之。


  剛開始,見井無任何一物,後久久觀之,井則虛空,無見一塵,自己也跟著進入無我、忘我的境界。


  後來,大觀問之有何所得?習靜答曰:「渾然忘我而無一物之存在。」


  大觀曰:「你已近道矣!」


  後來再觀之,有無始無終的感覺,使得大觀非常高興,教有所傳矣。


  大觀後來不久圓寂,讓井寺由習靜接掌,也找了個徒弟名叫幻化,與之同住。


  習靜以師父之法教幻化,但幻化不以為然,心上乃雜念未息,只想豐衣足食、高樓大廈、嬌妻美妾。心一下子動、一下子靜,又想到自己落魄無依的現象,總是心無法靜下來。


  習靜問之,幻化曰:「無法適應井中無物啊。」


  習靜曰:「心一動,幻即來,業隨之;心一靜,業自除矣。你就是無法靜修悟得,故而雜念四起,必受障業之苦。」


  這時幻化才悟出,願靜心與習靜習道而道成。


  由這三位籍天地之靈以悟道,實屬難得,非井之真靈,而是人與天地相互靈焉。世人若能藉以多觀悟世上之事物,以理禪悟,自有所得矣。


※ ※ ※


  禪定主在能靜,禪機之道妙難盡言也。玄機大道雖難解,妙理真詮雖難知,習靜而任自然,掃開萬事,蕩空一切,心無一物,希學玄妙,靜真可得矣。


  「靜」之要,萬事無懷放休,煩惱盡除無憂,清幽靈台悟修,清淨本性憂憂。不能「靜」,則心必荒亂,靈智飄散,本性無以可安,惶惶不定,道苗難滋生也。


  「靜」可激發慧能,性靈清放呈幽;「靜」可啟發靈智,則本靈無患安詳。性靈清朗,了一切法,性光圓融,靜妙之機如此,蓋不明而習乎!


清、靜得、思省-第八章 靜禪妙機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裘衣情

  出自《聖道千秋錄》


  昔時在京城地帶,有何氏常年旅居外地,雖曰經商貿易,卻常有盤纏用盡,猶未能適時歸鄉。人情冷暖,若非久識,欲求暫時之助遙不可得。


  話說冬至時節,何氏尚客居異鄉,離家路程尚有五日,身上卻僅足餐飽之資糧,天下雖大卻無求助之門,欲求暫賒寒衣以禦寒,乃苦不可得。


  幸於性命攸關之際,有某寺僧人路過到此,憫其境遇,乃帶回寺院暫渡寒冬,從此以後何氏領悟人生無常,世事多變,行善得及時,從此何氏每逢有盈餘,必家施捨助貧困及寺院,每逢冬季時分,便常佈施裘衣送給窮苦人家及寺院,乃至於遊客可禦寒。


  因為發心至誠,樂善好施,從不為己求,積其一生所有功果,依天律第二級功,得以生生不畏寒、世世有華衣麗服在身。


※ ※ ※


  每趨寒冬,諸眾便穿起厚衣禦寒,當開啟門來便一陣寒氣直侵,令人頓覺若似處身寒冰之中,若稍微有些暖氣也是珍貴的。


  在這樣的季節裡,人人都窩在家中享受豐盛且熱騰騰的大餐,然而在這人人足不出戶的日子裡,於某些的家庭卻是過著凍不死且吃不飽的生活。有些家庭雖然有家人在工作以賺取微薄收入,卻每個月要有固定的支出,這樣的家庭在許多地方實無法受到資助及照顧;在世界各角落過著這種生活之家庭為數不少。


  冬令救濟正如雪中送炭一般,適其需要,得中切實。盼諸眾研之!


修道心法衍繹-第十二章 冬令救濟之意義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鳥窠禪師二三事

蓮生/文


  鳥窠禪師又名道林禪師,這位禪師的事蹟,我們佛弟子,大部份都知道一些,大家對鳥窠禪師不是很陌生才對。


  鳥窠禪師是道欽禪師的法嗣(傳承)。


  他的二三事,如下:


  禪師的侍者「會通」,忽一日辭去。


  鳥窠問:


  「汝今何往?」


  侍者答:


  「會通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


  鳥窠說:


  「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


  侍者問:


  「如何是和尚佛法?」


  鳥窠禪師於自己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答:「就是這個。」


  (這個布毛就是佛法,我現在問大家,什麼是佛法?佛法是什麼?什麼不是佛法?什麼都是佛法?)





  白居易侍郎,大文學家,入山參訪鳥窠禪師,禪師棲止在大松樹上。


  白居易問:


  「禪師住處太危險了?」


  鳥窠答:


  「太守危險尤甚。」


  白問:


  「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鳥窠答:


  「薪火相交,識性不停,怎麼不險?」


  白又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鳥窠答: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說:


  「這三歲孩兒也知道。」


  鳥窠答:


  「三歲孩兒都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作禮而退。





  鳥窠禪師的一句:「布毛是佛法」等於「什麼都是佛法。」


  這是維摩詰大士的法旨,維摩詰大士說:「淫、怒、癡均是佛法。」


  這樣的佛理,唯有達到「一乘」的人,始能明白會意,若非一乘,是不會明白的。


  財神法是不是佛法?我答是。


  雙身法是不是佛法?我答是。


  我認為佛法,什麼都是。


  再說:「諸莫作,眾善奉行。」


  這二句看來平常,但,一切應用全在這二句上,所謂「興慈運悲」常養菩提心,修行人要熏修業的種子,全靠這二句。


  這二句簡單。


  但八十老翁行不得也。


  所有惡的種子不生。


  所有善的種子遵行。


  (這即是修行)


  眼、耳、鼻、舌、身、意根。止惡行善,自能讓清淨自性顯現了出來。


  自淨其意之後,佛性湛湛然而見證之,這就是佛法大意。


盧勝彥文集188冊《送你一盞明燈》鳥窠禪師二三事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廉潔總統

  林肯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方傑出的領導人,他爲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廢除黑人奴隸制度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同時,他還具有許多可貴的優秀品質,因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林肯曾在伊利諾斯州的紐薩拉姆村的一家小店當店員。一次一個顧客多付了五分錢就走了,他發現以後,馬上冒風雪跑了六裏路退還給人家。那時候,他還兼任著紐薩拉姆郵務所郵務員的職務。


  郵務所開辦兩個月就關閉了。林肯認真地把賬目結好,把帳本和剩下的一些資金裝在一個紙袋裏保存好,准備上級來接收。但是人們早已忘了這個偏僻的小鎮,一直沒人來結賬。


  直到一年以後,他在路上遇到了郵局的稽查員,並將他請到家裏,把錢和賬目如實交清。這件事,使地方上的人非常欽佩,從此人們一提起他,就叫他「誠實的林肯」。


  林肯的誠實和廉潔,直到他成名以至當了總統後仍未改變。在他競選州議員時,朋友們爲他籌集了200美元經費。競選過後,林肯把199元又分退了回去。


  1860年,林肯作爲共和黨的候選人參加總結競選時,他沒有專車,只是買票乘車。每到一站,朋友們就爲他准備好一輛耕地用的馬拉車。


  他就站在車上,開始了競選演說:「有人寫信問我有多少財産。我有一位妻子和一個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還租有一個辦公室,室內有桌子一張,椅子三把,牆角還有大書架一個,架上的書值得每人一讀。我本人既窮又瘦,臉蛋很長,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麽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


  他對南方蓄奴制度持鮮明的反對態度,加上往日的聲譽,他一舉擊敗了競選對手———大富翁、民主黨人道格拉斯,就任美國總統。


  林肯上任後,有一次,一家新開張的銀行送給他一筆股金,林肯婉言謝絕道:「總統乃人民之主,而不應從他的地位中謀取好處。」


※ ※ ※


  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廉字有二義,售物價錢便宜曰廉價;心無貪求,非義不取曰廉潔。是故廉為崇儉之本,儉足以養廉也。不廉則奢,而儉德從此失焉。廉為公德之根,不廉則私,而公德從此破焉。


  楊震守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戒,伊尹慎一介之取,皆廉潔之心有以致知。故人之存心,不可不以廉為本,人之做事,不可不以廉為根本。


  廉者,人性本善之操守,時際淑世,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守廉尚公者,百無一焉。修道之士,妄念不起,心無貪著,修身養廉,推行天下,皆以廉相向,則天下安,國家治矣。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道爲至尊

  漢文帝時,老子以「廣成子」之名而化出,漢文帝派遺使者以皇帝之命向他問道。


  老子對使者說:「道爲至尊,德爲至貴,不能身在遙遠而打發你來問,要問就得皇帝親自來。」於是漢文帝便命人駕車前來見老子。


  一見面文帝便不高興地說:「宇宙中有四大,道大、無大、地大、王大。王占據四大之一。你雖然有道,但也還是我的百姓,即便不能受屈,可也太高傲了吧?要知道我身爲天子,完全可以支配你的命運,使你貧賤,或使你富貴。」


  老子聽罷,兩手一拍,從座中突然躍起,徐徐飄起在虛空中,就象是雲彩的升起一樣。升到離地面一百多丈的地方便停住在天空。


  呆了好一會兒,老子俯身向下對文帝說:「我現在上不在天,中不似人、下不落地,天、地、王都管轄不著,怎麽說我是你的百姓呢?陛下怎麽能使我貧賤或是富貴呢?」


  這時文帝才曉得道的精妙難測,忙從車上下來,以禮向老子道歉。老子便把《道》和《德》兩部經書給了文帝。


※ ※ ※


  大道之行,沛乎天地之間,道無形而運行日月,道無體存於眾生之中,道無量可載萬物,道無窮可爕陰陽。一道之微,超然於宇宙之間,一道之妙,配三才之主。


  先聖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先哲又云:「朝聞道,夕死可矣。」可知一道之大,萬物均不可離,更知一道之得,死而無憾。生不見道,歿而見之,謂之曰證道;生而有道,化而成道,謂之曰果證真道。生為因,滅為果,因果同證,故見真道。


  道之微妙,既不見,亦不聞,更無色,亦無觸,五蘊不沾,七情不染。又如雷電風馳,瞬息失其所在;若有若無,似實亦虛。靜若處子,動似風雲,降本源於微末,發自性於天心。天心有道,人心好之,此道之合因也,天心向道,人心惡之,此離果也。


  道居何處,住在人心,道行何處,曉日月而隨五行,人心住道,天地行道,此道之源也。人能行道,天地得常,此道之本也。源本匯合,能見真道,道既在人心,心念道動,心寂道靜,此道之皈止也。


  道可有亦可無,道可生不可滅,天生斯道而配於人心,行諸人身,合諸人體,身心兩正,道不離行,了源皈一,天人同合,道始可見。


玄門內外雙修篇-外修篇:論道索引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乞丐命

  清朝時,有一位姓陳的盲人,非常精通摸骨算命的小道,遠近馳名。當時漳州的一位總鎮官員(註:總鎮是清代負責地方軍事的官員)慕名把他請到自己的府上。


  總鎮先讓這位陳姓盲人摸其他人的骨相算命,都說的非常准。然後這位總鎮又讓其摸自己的骨相,但又不告訴他自己就是總鎮。


  結果這陳姓盲人摸到總鎮身體上的骨相時就說:這是一個要飯的,根本不值的一算。


  這時總鎮的隨從們都大聲斥責陳姓盲人對總鎮不尊敬。可總鎮並不生氣,只是讓他再摸一遍。


  於是這位陳姓盲人就又摸了一遍,一邊摸一邊肯定的說:這人身上的骨相的的確確是乞丐的骨相。但等陳姓盲人摸到總鎮頭部的時候,大為驚訝的說:這是總鎮之骨,命中當貴。


  這時總鎮非常驚訝,說這陳姓盲人是個真正有本事的人,摸的真準!總鎮同時告訴眾人他少年時發生的一件事情。


  這位總鎮青年時真是一個要飯的。一天他在討飯的路上撿到一個別人遺失的銀錢袋,於是將其收好,自己就在那裡等待失主。不久就有人沿路找來,他一問那人丟失的正是他撿到的錢袋。


  於是他便將錢袋取出交給失主,失主非常感謝,要分給他一部分銀兩。他堅決不接受,失主又問他姓名,希望日後能報答他,他也不告訴失主。因為他心裡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如何得到別人的回報。


  當天晚上,這位年輕的乞丐,也就是少年時的總鎮在睡覺時,做了一非常清晰的夢。夢中一位神靈給他換了一個頭。不久後,他就加入了軍隊,最後當上了總鎮。


  這時眾人才恍然大悟:原來總鎮原本真是乞丐命,身上的骨相也真是乞丐的骨相,後來因為他青年時拾金不昧,行善而不求回報,神靈便為其換頭改命,所以他頭部的骨相就是總鎮之骨,富貴非凡。


  行善而求回報,則是帶著有求之心在行善,那麼在神的眼裡這種善行並不純正;如果只是行善而心無所求,只是為別人好,沒有想到自己如何,那麼這種善行才是純正的。


※ ※ ※


  俗話說:「下土時,八字命」「命粘著骨,先削削不去。」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命與生俱來(且關係其前生之功過業障等等),是無法改變的,所以說,命中有時終是有,命中無時莫強求,說明了命中的一切均有定,就是沒有福份在,則必難以如願稱心也。


  就因世人愚昧,無法體會到這道理,在不可能中欲想強求,致而頭破血流,枉費苦心一場,真是悲哀!更且費盡一切心機來改變事實,或自欺,或欺人,走旁門左道,欲求順暢,到頭還是白忙一場,還是空無所有,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呢!


  改命,神仙都無能為力,惟有靠自己自求多福,即是──造善、積善、造功、累功一途,因只有造善功、積功善,去累世業及解今世業,自然過惡了結,福祿可生,命當然可漸趨良善矣。無善無功,罪愆依舊,何來命改,此則至理,當知澈悟,不然任何道法亦是無能為力也。


  希世人能知曉改變心去,致力於功善,自可命暢矣。吾雖喜杯中物,但言則無虛,非吾之醉言,理悟之。


斷迷悟理-第二章 造福改命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胸前一塊大黑疤

蓮生/文


  范晉,是四十許人,家富足,自己是娛樂界的大老闆,其人身材高強大漢,像貌端正,一表人才。 


  有一天,范晉突然找我。 


  我遞給他一張問事的紙條,要他填問何事。 


  范晉沒填表。 


  我問﹕「欲知何事?」 


  他答﹕「沒事,只想請你靈示而已。」 


  對於這樣來造訪的客人,並非沒有,以前我神算的人之中,常常會踫到,他們沒有特定的事,只想你算他什麼就是什麼,當然也有一些人,是故意來試功力的,他什麼都不說,算準了就點點頭而已。 


  范晉的眼,直瞪瞪的看著我。 


  我閉上眼。 


  我開眼,我說﹕ 


  「你胸前有一塊大黑疤!」 


  范晉瞪起大眼﹕ 


  「你果然厲害,是透視眼。」 


  范晉來我處,穿的是深色的西褲,上身祇是白襯衫,外套毛線衣,毛衣之外是剪裁合宜的西裝,他扣子扣著,看不見大黑疤的。 


  「黑疤多大?」范晉明知故問。 


  我答﹕ 


  「從上到下,一整面,可以說胸前三分之二,全是黑的。」


  范晉確實嚇到了。 


  范晉問我﹕「是天生的嗎?」 


  人的身體上的青黑塊,有的是天生的,俗語說,床母作的記號,有些人在臉上,例如「水滸傳」的「青面獸」楊志,有些人在屁股,有些人在手臂上、腿上、胸前、背上均有。但范晉的胸前大黑疤,是少見那麼大片的,就如同外國人(西方人)的胸毛一樣的一大片。 


  我回答﹕「不知。」 


  我確實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的。 


  「你可以靈示嗎?」 


  這又是考功力的。 


  我閉上自己的雙眼,這回我進入深沉的禪定之中,這一大片黑疤痕,變成一面湖,一面海,黑色的湖海,我「咚」的一聲,掉入湖海之中,沉到湖底去了。…… 


  隔了一陣子,我張開眼。 


  這回,換我駭住了。 


  「這是怎麼回事?」我自己都大吃一驚。 


  「怎麼回事?」他問。 


  「這是被火燒出來的。」 


  「什麼火?」 


  「此火非凡間的火。」我回答﹕「如果我看得不錯,這是牽連到因果的,是因果的記號,也就是說你犯了一些業,因此才出現這些記號,這些事,你自己知道,你必然自己明明白白的。」 


  范晉點點頭,問﹕ 


  「你看見的景像是?」 


  「很多人推著你,進火坑。」 


  「很多人推著是對,但不是火坑。」 


  「圓圓的火柱。」我說。 


  范晉猛然的站了起來,向我下跪,向我磕頭,他的這一舉動太突然了,我來不及阻止。 


  范晉說﹕ 


  「我要皈依你,請你做我的師父,我要學習密法。」


  「怎麼回事?」換我莫名其妙。 


  范晉答﹕ 


  「說來話長。」 


  * 


  以下就是范晉告訴我的故事﹕ 


  范晉家庭富足,聰明有智慧,年輕、英俊、高壯,是少女們心目中的白馬王子。 


  從大學開始,他的身邊不乏女朋友。 


  到了社會,他身邊的女人更多。 


  尤其范晉是在娛樂界。 


  范晉是有名的花花公子。 


  范晉由於久處於女人堆中,滾紅滾綠,娛樂圈的女子見多了,覺得不是滋味,他反而喜歡清清白白的良家婦女。


  不管是誰,只要他看上眼,他就千方百計的弄上手,久了膩了,才放手。 


  如此,他得逞的女子,約達百名,他均辱了她們的名節。


  范晉所污辱的女子,包括﹕「律師」、「醫師」、「會計師」、「老師」,只要有一「師」字,他更喜之。


  他自認是「淫棍」。 


  是「英俊丈夫」。 


  他要做天下女人的「新郎」,這竟然是他的大志向。


  范晉告訴我﹕ 


  「天下女子,有『師』字的,自視甚高,往往自覺高高在上,對男子不屑一顧。這種女子弄到手,比較上有成就感,尤其征服她們時,她們羞不自勝,嬌啼宛轉,簡直是已極人間仙境之樂。」 


  范晉未婚。 


  但,夜夜當新郎,夜夜春宵。 


  * 


  有一夜,范晉作夢—— 


  他竟然夢見自己死了,自己躺在棺木裏,周圍很多的親戚朋友向他哀禱。 


  旋即有二陰人,面如鬼,綁其手,拖曳而行。 


  到一大殿,見閻君。 


  閻君查其簿子,認為范晉生平污辱良家婦女達百位,其佐證確實,完全無誣。 


  閻君問﹕ 


  「該判何刑?」 


  下人答﹕ 


  「炮烙。」 


  范晉一聽「炮烙」,尚不知是何刑罰。 


  陰人對他說﹕ 


  「你平生喜抱女人,這回一樣是抱抱。」 


  群鬼一聲令下,手拿刀槍,趕范晉登上一台,台前正是炮烙之刑也。 


  是一銅柱,高不可視。剛剛好,一人可以合抱。此銅柱中間是空的,台面升火,火到最熱時,裏面外面皆成赤紅色。而群鬼趕范晉去抱銅柱。 


  范晉不肯抱。 


  群鬼撻之。又綁他的手。 


  范晉不得不抱,初抱時,覺得微溫,尚無事,後來覺得愈來愈熱,最後是煙氣飛騰,焦了,范晉痛得「哀爸叫母」,范晉前胸焦黑,肉全裂開。 


  范晉慘叫一聲,死了。 


  接著復蘇。 


  又重頭演一次。 


  范晉早已驚嚇的手軟腳軟,渾身無力,任鬼擺佈。 


  慘叫一聲。 


  這回不是死了,而是醒了過來,他聽見自己的慘叫聲,在臥房的空間迴盪,原來是南柯一夢,他醒來後,才知是夢而已。摸摸胸前,熱得發燙,好像是真的,幸好只是一夢,否則真是極苦。 


  范晉自己苦笑,這叫樂極生悲,連夢也會來作怪,他並沒有悔改的心,他甚至還發願﹕ 


  「要讓女人滿床滾。」 


  「要讓女人在床上發顛。」 


  范晉讀過一本贈送的書,是「玉歷寶鈔」,內容是地獄業報的描寫,寫「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羅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轉輪王」,還有「轉劫所」、「孟婆神」、「枉死城」、「血污池」……。 


  他讀到,淫慾一節,如一男多女,佔人妻女,誤人姻緣,損人名節,齋日犯淫,非時非地非人,神前交媾,畫春宮,作淫書,製春藥……。 


  他全犯了。 


  他也讀到﹕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又讀到普菴祖師的偈﹕ 


  畜生本是人來作,人畜輪迴古到今,不要披毛並戴角,勸君休使畜生心。 


  他讀了「玉歷寶鈔」,讀了一下,便把書拋向虛空,大喊一聲﹕ 


  「騙人。」


  「迷信。」 


  「什麼畜生本是人來作,勸君休使畜生心。人就是人,畜生就是畜生,什麼輪迴?全是編造出來的。」 


  范晉不信這一套。 


  范晉根本是一位全無宗教信仰的人,對天堂地獄嗤之以鼻,他認為人死全沒有了,要及時行樂。 


  然而,問題來了,他自從發了一次「炮烙之刑」的夢之後,隨後每隔數日,便發同樣的夢境。 


  同樣的陰鬼來捉他。 


  同樣的冥判。 


  同樣的炮烙之刑。 


  同樣的「哀爸叫母」。 


  他驚駭慘叫中醒來。 


  范晉不得不面對這個令他「生又生不得,死又死不得」的問題,他重新回想﹕「大道無私,清淨一真,六道眾生,皆因妄成,緣妄造業,善惡攸分,因果不爽,毫釐分明,心念纔動,業相已形,人雖不見,神鬼早明,勿謂暗室,果報難遁。」 


  難道真的有因果報應? 


  范晉不得不想這個問題,為什麼別人沒有,又偏偏是他自己? 


  更莫名其妙的事情發生了—— 


  范晉的胸前先是紅。 


  漸漸轉黑。 


  最後胸前黑疤形成一大塊、一大片,就是燒焦的一模一樣。這「胸前一黑疤」,是事實,可不是夢! 


  夢已痛苦至極! 


  如今這大黑疤更叫他痛不欲生! 


  怎會如此? 


  范晉為此事,找過醫學界人士,也找心理醫生,他也找江湖奇人、高僧活佛。…… 


  均不得解。 


  * 


  又有一回,范晉又作「炮烙」之夢,他向閻君伏地哀鳴﹕


  「求求救度。」 


  閻君冷笑不語。 


  他轉頭向二陰鬼求救﹕ 


  「求求二位,賜一解救之方!」 


  二鬼亦冷峻無情,只是拖著范晉而行。 


  二鬼拖曳范晉到了一城,這城 全是沒有頭的,沒有手的,沒有腳的,或是四肢不全的,全聚集在一起,不知何故?


  二鬼問眾人﹕「何故聚集?」 


  眾人答﹕「今聞世上有一能者,能以『彌陀金針大法』超度四肢不全者,所以吾等在此,等候這位能者超度。」 


  問﹕「何時?」 


  答﹕「七月。」 


  問﹕「何人?」 

 
  答﹕「蓮生。」 


  范晉問二鬼﹕「什麼是『彌陀金針大法』?」 


  二鬼答﹕「此法我們亦不甚詳,但,對於四肢不全的鬼魂,卻能令其四肢恢復健全,不只是如此,還能往生極樂蓮邦。」 


  范晉問二鬼﹕「蓮生者,何人?」 


  二鬼答﹕「據我等所知,此人來歷不凡,凡幽冥眾生,依止他的,無不蒙其救度。此人之名,名動幽冥,他的救度密法,連十殿閻君,全都動容。」 


  「那一定是盛大的法會?」 


  「也不!」二鬼說﹕「心力大,其他不大。」 


  「不明白。」 


  二鬼答﹕ 


  「心力大。一香,一燈,一經,一咒,足矣!」 


  范晉仍然不明白,但他牢牢記住「蓮生」這個名字,既然知道名字,那就容易找,也有些希望。 


  * 


  范晉醒來後,就開始找尋「蓮生」之人,但無論問何人,何人皆不認識。 


  范晉問一位和尚,和尚說﹕ 


  「歷來高僧大德,無人叫蓮生。有一位叫道生,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道生,他是宋朝人。也有一位叫蓮池,是著有『梵網經疏發隱』及『沙彌要略』的蓮池大師,是明朝人。」 
 

  范晉說﹕ 


  「我又不是問古人,是現代人。」 


  和尚答﹕ 


  「現代人沒有。」 


  范晉問到一個修密教的。 


  密教行者想了想說﹕ 


  「有了。」 


  「什麼有了?」 


  密教行者答﹕「蓮生,一定是指聖者蓮華生大士,是從究竟的法界中出生的,是本初普賢王如來,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是蓮華中出生的法界王,蓮生就是蓮華生大士。」


  「他在那裏,快告訴我!」 


  密教行者答﹕「他在烏金銅山世界的淨土。」 


  「如何去?」 


  「修密法。」 


  「我是說,如何找到蓮華生大士?」 


  「我也不知道?」密教行者很沮喪。 


  「他是那一時代的人?」范晉已有經驗。 


  「蓮華生大士是烏仗那國的人,是印度天竺的北方國土,他是在達那郭夏海中的大蓮花化生的。」 


  「何時?」 


  「我也不知道,已久遠了。」密教行者說。 


  「我問的是現代人——蓮生。」范晉叫了。 


  范晉問很多人,沒有人知道。 


  范晉有一天,有人介紹他讀一本很神奇的書,書名是「靈機神算漫談」,他在第十七頁,「供養觀音菩薩的因緣」一文中,讀到「祂替我起個法號叫『蓮生』。」 


  范晉跳了起來。 


  「找到蓮生了。」 


  他大叫。 


  這是﹕ 


  踏破鐵鞋無覓處。 


  得來全不費功夫。 


  * 


  我靜靜的聽完范晉的故事。 


  范晉欲皈依,我答應。 


  范晉要我救他,免「炮烙之夢」。 


  我哈哈大笑﹕ 


  「我不能救你。」 


  范晉嚇了一跳﹕「連尊者皆不能救,何人能救?」 


  我問﹕「你聽不聽我語?」 


  「聽。」 


  「好,你立斷淫念,則夢自滅。自己可以救自己,非他人可救。」 


  「真的?」 


  「真的。」 


  「我教你歛神寂慮法,如果淫念一升,馬上修此法,淫火頓息。」 


  我教他把所有的「淫念之火」聚集在密輪,以「淫念之火」合聚成一紅色「吽」字,然後運氣燃燒自身,自己在一團火中化為灰燼,如此一切寂滅,進入禪定三昧地中,完完全全清清涼涼。 


  我傳授他口訣心要。 


  我說﹕ 


  「陰曹不與人世同,一念之私不可容。你但立斷淫念,我製一假紙人,放你床上,那二陰鬼來勾你,每次勾,均勾到那假紙人,而不會是你。等你確實斷了淫念,這炮烙之夢,自然不會再有。」 


  范晉問﹕ 


  「什麼是彌陀金針大法?」 


  我豎右手食指﹕ 


  「這指就是金針。全仗心力。」 


  他恍然大悟。 


  范晉來參加我農曆七月的「彌陀金針」超度,那個時候,也不過二十多人參加而已,但,人人得見靈異,看見斷頭斷手斷足的幽靈成千上萬,滿坑滿谷。


  看見的人皆大駭畏。 


  完全印證了范晉的夢中之見。 


  * 


  說來也怪—— 


  我作了假人陪范晉睡。 


  這假人上,我寫了「范晉眼耳鼻舌身意火斗」,就這樣,范晉從此夜夢平安。 


  更妙的是,胸前的大黑疤,漸漸的淡了,褪了色,才二個月的時光,便全白了,完全如初。 


  范晉好高興。 


  我個人知道﹕ 


  「大凡世間一切人事,心動皆有鬼神知之,不論大大小小微微的事,鬼神充滿虛空,可以說如影隨形。還有,其人若行惡事,後來自願悔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自獲吉慶,可轉禍為福。」


盧勝彥文集133冊《天南地北去無痕》胸前一塊大黑疤

誠信篤實,義行可佩

本道院五聖之關聖 登台


聖示:做人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可實行。君子以誠為貴,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誠實守信視為做人最起碼的準則。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做人的基本道理,首先就是誠實守信。在成語辭典中就有「言而有信」、「一諾千金」的故事。


   自古以來,文人就大力讚揚誠實的品行。一個人如果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言行一致,待人真誠,說話、辦事講信用,就會受到別人的尊重與信任。


關聖:誠實就是不欺騙。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


陳生:漢代樂羊子的妻子,大家都稱讚她誠實善良。


   有一天,樂羊子的妻子下田工作,只有樂羊子的妹妹留在家裡。樂妹妹看見鄰居家的母雞跑進自己家裡的菜園裡,便把牠抓來殺了做菜。


   晚餐時,樂嫂子看見碗裡的雞肉,問道:「妹子!咱們家的雞一隻也沒少,這雞肉從哪兒來的?」


   樂妹子也不敢欺騙嫂子,如實的回答。


   樂嫂子聽了以後,說道:「我們雖然家境較窮,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拿別人的東西,想一想,這雞也是人家辛辛苦苦所飼養的,我們怎麼能白吃?」


   樂嫂子說完之後,就抱著一隻雞去鄰居家登門致歉。


關聖:當今社會風氣丕變,道德日漸頹喪,功利抬頭,需要提倡誠信篤實,誠信篤實的人能活得舒心,也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寓言故事「狼來了」,那個故事裡的小孩,欺騙多了,就沒有什麼人會信任他了;尤其糟糕的是,最後吃虧的是自己。


   義行並不是要你們去做你們能力做不到的事,只要是舉手之勞,給人方便,何處無善可做。行善事都是出自本身的意願,並非受到他人的請求,只要能讓窮困無助的人給予及時的方便,就是義行。


陳生:昔時,有位金翁在家鄉開了一家當舖,江上的盜匪經常上岸,搶奪富貴人家,幾乎沒有一家倖免的,唯獨金翁一家沒有被搶劫過。


   當地的官府極力追查盜匪,卻也懷疑金翁和盜匪有來往。等到緝捕盜匪歸案之後,審問他們為何沒有搶奪金府,盜匪說:「曾經有幾次要前往搶劫金府時,都被穿金甲的神將追逐。」


   官府不相信盜匪所說的話,於是傳訊金府的鄰居們問話,大家異口同聲都說:「金翁為人寬厚,實在是積德的人家,各個當鋪都是拿出來的少,拿進去的多,唯獨他對於典當的出入都很公平。在冬天之時,免除禦寒衣物的利息,夏天之時,免除清涼衣物的利息,每年都是如此,給予有困難者很大的方便。」


   此外,官府又訪問年老而且貧窮的人,他們都受到金翁破例免利息的優待。


   經過一番的調查,官府相信冥冥之中神明暗中保佑著金府。


關聖:故事的主角金翁,從表面上看來,並沒有轟轟烈烈的豐功偉業,卻能讓窮困者受到及時的便利,免除挨餓、受凍的窘境。


   因為金翁心存善念,長期的惠施貧困之人,默默的行善積德;因此,感動上天,於是上天派金甲神來保護善良的人,道理就這麼簡單。諸子細思之。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語!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二十章 誠信篤實‧義行可佩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求心法

  南嶽雲峰文悅禪師,大愚守芝禪師之法嗣,俗姓徐,南昌人。出家後,投瑞州(今江西高安)大愚守芝禪師(汾陽善昭法嗣)座下。


  一日,大愚禪師示眾雲:「大家相聚吃莖虀(ji),若喚作一莖虀,入地獄如箭射。」說完便下座。


  聽了大愚禪師的這段法語,文悅禪師當時感到非常驚詫。於是,當天晚上,他便獨自來到方丈室,請求大愚禪師開示。


  大愚禪師問:「來何所求?」


  文悅禪師道:「求心法。」


  大愚禪師道:「*輪未轉,食輪先轉。後生趁色力健,何不為眾乞食?我忍饑不暇,何暇為汝說禪乎?」


  文悅禪師不敢違命,於是從第二天開始,便為寺眾乞食。


  過了一段時間,大愚禪師應邀移住翠岩,文悅禪師遂把化緣所得上交給寺院常住之後,亦前往翠岩,請求開示。


  大愚禪師道:「佛法未到爛卻,雪寒,宜為眾乞炭。」


  文悅禪師只好又奉命四處乞炭。乞炭完畢之後,文悅禪師又來到方丈室,請求大愚禪師指點。


  大愚禪師道:「堂司(維那寮,負責指導僧眾)闕(缺)人,今以煩汝。」


  文悅禪師雖然接受了這個任務,但是內心卻不高興,怨恨大愚禪師不為他開示心地法門。


  一天,文悅禪師坐在後架(本為僧堂後面供僧眾洗面之處,因其側多設廁所,故又稱架房)裡方便。突然掛在木架上裝水用的木桶之桶箍斷了,從木架上掉落到地上。文悅禪師被這突如其來的響聲打斷了念頭,當即便開悟了,突然明白了大愚禪師的良苦用心,心中既高興又感激。於是他一邊走,一邊穿僧伽梨衣,上丈室禮拜大愚禪師。


  大愚禪師迎出來,微笑道:「維那,且喜大事了畢。」


  文悅禪師心中激動得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是一再禮拜叩謝。


  文悅禪師悟道後,為報師恩,繼續留在大愚禪師身邊,服勤八年。後出世傳法,住翠岩。


  剛上翠岩的那一天,首座和尚領眾出山門迎接。首座和尚問文悅禪師:「德山宗乘即不問,如何是臨濟大用?」


  文悅禪師道:「你甚處去來?」


  首座和尚剛要開口,文悅禪師便打他一巴掌。


  首座和尚正想辨白,文悅禪師大聲喝道:「領眾歸去!」


  從此以後,寺院大眾無不敬服文悅禪師。


※ ※ ※


  修行是要在內外都能通達開悟,凡諸一切境相,即使一小動作皆有可使得悟處,若能專心去悟,何有用心而不得悟之理?


  修行深忌心外求法,這是不對的,如果修行不從根本心去作修,不從根本性作修,自然會離不了識、塵、滅、集,要知道【識】是有著分別,這是一種作用,【識】若不用根本心、根本性去淨化,作用一起必難脫離。


  修行之人常受自心、自性所牽動,而這自心自性實非根本心、根本性,因為參了【識】執,往往有分別無一平等。故大智修行者,在道程求法必是明心見性,知這【心】是什麼?知這【性】是什麼?非是一般心非是人言之心。修行人從始至終都需要不斷著手一個根本心、根本性作修,如此才能漸次了義解脫。


修行綱繹大解-修行需要由根本心根本性作修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安實生活

  出自《警世寶筏》


  所謂執鞭之士,就是古時替人駕禦車馬者,如現今之計程車司機雷同。職無分貴賤,但求人之有德,執鞭者有德,勝過高官而不守行,更為珍貴。


  例說:有陳一謀者,品貌端正,為人一絲不苟,家有老母,全靠其一人日奉甘旨。在同學中,大家都喜歡爭奪權貴,唯有他怕居官權危,不思仕途,替李道台為執鞭之士,閒時栽種園藝怡情,並進修己德。


  日間工作,夜時侍奉道台(以前官名)湯茗,做人實在,頗獲道台的信賴,願提拔當官,一謀總以各種理由推辭,故被道台招為募賓,道台凡有事皆與一謀共商大事。


  李道台原本是一位乖理、好財之人,自受一謀之感應,事事端行,不敢亂來。有見一謀母親年邁,將女兒仙丹妻之,一謀原先不敢接納,後來見道台一片真心!勉強受之。


  自後,道台表奏上級,提拔一謀為縣令,一謀本不願上任,但礙于岳父情面,不得已答應。自上任後,一絲不苟,大施德政,照顧百姓,凡鰥寡孤獨者皆受其照顧,生活得很好,名聲遠播。最後,一謀還是辭官,不願仕途,百姓甚為感念。


  由此事例,觀今社會,當明白職無高低,但求守德修德,安份而行,即是社會有用之人。如果位不高,再不守修自己,得必沉淪矣。勉之!


  詩曰:清心寡欲總無求,自在安然性不憂,看破世間諸幻化,勤修大道樂悠悠。


※ ※ ※


  能「安」則能穩,能「實」始可固也,如缺乏安實,難以平靜,永遠翻騰不已。


  人生必須在自己的生活上謀取踏實的步履,不可好高騖遠,或是虛幻不實,或是企心太強,或是貪欲過份,則無法安實也。然在這些之現象裡,非但無法實際得到什麼,反而會因此而造罪造業,不止傷害到自己,更會因而危及到他人,這是非常明顯之事實。


  如有人因做生意過分的貪求,倒人錢財,危害他人,更甚者影響到社會的經濟問題;有者因過分的貪求,不予任何之預防,一頭栽了進去,賠錢不計,更傷害到親戚朋友、兄弟姊妹無有安寧之日。這都是無法安實所惹出來之禍害也,社會上此等之情況比比皆是,說也說不完也。


  然「安實生活」,就是依本份的去生活,不有任何身外之企求,同時能在修持上作為生活的根源,這更是突顯出生活安實的可貴。人生嘛,什麼都是虛幻的,很快的將成雲煙,安實些,才能更穩當些,這方是人生的真諦,希世人能以此自勉行之。


心志歸向-第三十五章 安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