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先盡人事,再聽天命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恭接懿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駕前九天玄女仙姑 降


詩曰:嵐煙繞嶺峰,往事淡隨風;

   毓秀虛原殿,經聲伴遠松。


聖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璧月幽幽皓滿襟,煙霞逸氣洗俗心;

   人能知命隨緣過,若夢浮生處處欣。


懿示:娘今日以「先盡人事,再聽天命」為題,供諸兒女悟勉。


  先盡人事,再聽天命


  「盡人事」是指竭盡自己的能力去做事。


  「聽天命」是指聽從上天及命運的安排,隨其因緣自然發展。


  不論是運籌帷幄、經營事業,抑或是教導子女、勸善規過,有時會牽涉到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往往是非人為可以控制的範圍。因此,「盡人事,聽天命」,不強求,不妄為,問心無愧,人生就不會患得患失。


  例如,有一位年輕人在遭逢家庭遽變,背負債務後,並沒有因此懷憂喪志,反而奮鬥不懈力圖改變命運。他先從房地產行業的房仲業務做起,力爭上游,空檔時還兼職當外送、做粗工。


  三年後,他積累了不少積蓄,不但幫家裡還清債務,並在當年獲得公司賞識,升職加薪。這就是他做到了盡人事,而天命也順勢成全他應得的,因此翻轉人生。


  盡人事,聽天命是有先後順序的,那就是「先盡人事,再聽天命」,因為人事未盡,無以言天命。有些人還沒有盡到人事,就冀望能獲得機遇垂青,最後將結果歸咎給天命;有些人則喜歡哀嘆蒼天不公,只要結果不如己意,就怨東怨西。其實,這些都是逃避現實的鴕鳥心態。


  聽天命,是用胸懷接納不能改變的事情。這是一種擔當,一種坦然面對結局的胸懷。一個人,既能盡人事,又能聽天命,才會能進能退,遇坡爬坡,遇險過險,把失敗也變成人生的一種風景。


  昔時,諸葛武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然而最終也未能克復中原。有一次,諸葛武侯絞盡腦汁、精心設計把司馬懿父子誘入山谷內,並且以乾柴火把截斷谷口,接著火箭地雷齊發。司馬懿父子與魏兵進退無路,面臨火焚滅頂之災。恰好此時狂風大作、驟雨傾盆,滿谷大火盡被大雨澆滅,於是司馬懿父子趁機殺出重圍。


  事後諸葛武侯只得仰天長歎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也!」


  古往今來的成功者,哪一個沒有經歷過一番寒徹骨?一個人如果凡事能夠盡人事,知天命,順天意,不強求任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萬事順其自然,常懷感恩之心,就必能悠然自得、瀟灑一生。


虛原雜誌第307-「皇母慈音」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白紙上的黑點

 

  有個禪師講道時拿了一張白紙給弟子們看,上面畫有一個黑點。


  禪師問:「這是什麼?」


  弟子們回答:「那是一個黑點。」


  禪師又問:「一張白紙上,有了一個黑點,你們說好不好看?」


  大家異口同聲說:「不好看。」


  禪師又繼續問:「這張白紙就好像一個純潔的人,而這個黑點就好像一個人有了缺點。」


  然後禪師停了一下,又問:「一個人有了缺點,那該怎麼辦?」


  弟子們說:「應該改正過來。」


  禪師點點頭說:「對了,就是把它改掉。」


  後來,禪師拿起筆來,在黑點上畫了幾筆後,變成了一朵蓮花。


  於是對弟子們說:「一個人有了缺點,只要肯改正過來,就好像那個黑點一樣,可以變成一朵美麗的蓮花。」


 ※ ※


  天地有道,道在虛無,人有善惡,正如太極之圖,一善之格,黑白分清。然黑者有一白,白者中有一黑,此何征也?天地未生人之始,先付人以善惡,白者有黑,蓋表善中有惡,黑者有白,亦表惡者有善焉。


  人海之中,萬象俱備,倘人間世,只見其善,不見其惡,或見惡而不見善,則芸芸眾生,無分善惡,則無複皈止之期。如此無形中,已無欲界之存在。人生於世,起止均在欲界中。人之入世,本性明,性亦善,及其長也。為欲界之諸欲所累,諸情所擾,性亦隨之而變遷,善已不見其本源,而惡者朝夕環繞其身心,是故去善近惡。


  然惡者亦有其良知,良知者,性之蒂也。善者雖善,仍存意識,意識者,萬欲之芽也,能全善即為完人。今日之世,除真修之士,養性至純清者,可稱為一完人,餘不多覩也。


玄門內外雙修篇 - 外修篇 6.善惡與因果索引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輕蔑天民

 

  出自《太上感應篇》


  宋朝的鄭清臣,生性非常的刻薄寡恩。他當槐里縣的縣令,虐待縣民;等到他任滿離開的時候,槐里縣的百姓把道路都擠滿遮斷了,並且向鄭清臣吐口水咒罵他。


  鄭清臣就以轄內屬民侮辱長官的罪名奏報朝廷,宋真宗就說:「為政最重要的是在得民心,民心對你的施政,既然是如此的唾棄反彈,那麼你在槐里縣的施政和所作所為,不用問也就可以知道了!你竟然還敢抱怨,把民眾當街侮辱你的事情奏報朝廷,真是太膽大妄為了啊!」


  鄭清臣因此而被朝廷定罪貶官。


  唐太宗說:「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基礎。道德如果積得厚,人民就會感懷;人民生活安定,國家就能鞏固。所以身為君王者,若有仁厚的道德,那麼人民歸向他,就像是歸向父母一樣。所以能得到土地和財貨,那是很自然的道理。」


  由此可見,從古到今的聖王,尚且都不忍心輕視百姓,更何況是那些代理君王治理人民的地方官吏,可以不去體會這個道理嗎﹖


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拆了「不二」門

 

蓮生/文


  曾到某寺參訪,見山門入口,高高的矗立一大門樓,上書三個大字「不二門」。


  我說:


  「拆了不二門!」


  眾人訝異問:「為什麼?」


  我說:


  「畫蛇添足!」


  我不走「不二門」進寺,而是繞開「不二門」,從旁而過。我也來個「畫蛇添足」,嘻嘻!


  我今天,就告訴大家,何以「不二門」是「畫蛇添足」?其因何在?


  昔日。


  波斯匿王問世尊:


  「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若言無,智不應二。若言有,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義云何?」


  世尊答:


  「大王,汝於過去龍光佛中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名為一義二義。」


  又:


  世尊一日見文殊在門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門來?」


  文殊曰:


  「我不見一法在門外,何以教我入門。」


  第一則是說,波斯匿王與世尊的對答,勝義諦、世俗諦的智慧,是一?是二?


  世尊的回答,重點在「我今無說,汝今無聽」,試問,是一義,還是二義?試參看看!什麼玩意?


  第二則更清楚,世尊叫文殊菩薩入門,文殊菩薩答得妙:


  「門外無法,門內豈有法?」所以文殊菩薩說,何以叫我入門?


  試參看看!法在何處?


  我覺得有一件事,簡直太好笑了,想起來,便哈哈大笑一番。


  我有一、二位弟子,自認佛法高妙。


  在我這兒學佛,久久卻「無所得」。於是跑到一個自稱「不二門」、「勝義諦」的道場,在那裡高唱:


  「哇!終於破參了!」


  「哇!終於開悟了!」


  「哇!終於見道了!」


  於是,在別的道場中搖旗吶喊,耀武揚威。


  對著我這位「無所得」的師父,高喊:「快過來,這邊才對!」


  我今天,看了看這些「蠢蛋」弟子,他們尚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呢!我很想問問:


  你說,這邊是「哪邊」?


  你說,勝義諦是哪一個「義」?


  你說,見道是見個什麼「道」?


  你說,入不二門,「門」在哪裡?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仔細聽好。


  世尊說:


  「我今無說,汝今無聽。」


  (這才是法)


  文殊菩薩說:


  「門外無法,門內豈有法?」


  (無法才是法)


  我寫這篇短短的文字,智慧高超的弟子,參參看!你如果參得明白,便隨我哈哈大笑。如果仍然不明白,隨便大家去哪裡,反正你在我這兒,得不到什麼的!我要罵這幾個毛頭小子:


  「蠢蛋!你破殼了沒?」


  「蠢蛋!你孵出什麼鳥?」


盧勝彥文集184《給你點上心燈》拆了「不二」門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曹操一次逃難到老朋友家,老朋友叫家人殺豬招待。可是曹操聽見外面議論如何殺法,誤以為老朋友要殺他,就將老朋友一家幾十口人盡數殺了,待到發現案上捆著的豬,方知殺錯。


  出去後,迎面遇上老朋友回來,問:「正要殺豬招待,你為何走呢?」但曹操隨即將老朋友也殺了。


  部下問曹操:「你明知殺錯了,為什麼還要殺他?」


  曹操說了一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如果我不殺他,他回去發現家人死了,一定會報告我的行蹤,不如斬草除根。」


 ※ ※


  俗言人心險惡,此話說來有其道理,因為一個人如心起惡念,為了達到目地自會不擇手段,就算傷害到別人性命也會做到底。就此可見人的心念能善亦可惡,只要動了壞念頭定做出違背良心事,一旦心起邪思惡念,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一心就是要把他()人講成壞人,白的說成黑的,這都是惡念下做出來的事。


  世人需謹慎每一心念行為,不能起惡心,不能造作傷天害理的事,要知所作所為當下雖未受到上天懲罰,但命終一定難逃地獄審判,所有自作因必還自受。


  世人都知心既能善,何不好好借用善心行善道與善事,只要將心保持正心正念,行為舉止不違背道義,那命終自不落幽冥之苦。


慈聖雜誌-第一九八期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廣結善緣.老僧投生

  參閱《玉堂閒話》的記載。


  崔慎由,因為沒有兒子而經常歎息,心中十分焦急。


  有個和尚經常到崔家作客,於是崔慎由把這件事告訴他,並且問他有什麼辦法。


  和尚說:「請夫人好好打扮修飾自己,虔心去朝拜長安大寺。如果有老年和尚就去拜見。他若不理你們,再到其它的寺廟。假如遇到熱情接待你們的和尚,你們就要同他好好廣結善緣。如果能夠打動他的心,那麼他死後一定會轉生為你們的兒子。」


  按照和尚的說法,他們起初到過三個寺院,都沒有遇到願意接待他們的和尚。後來,來到一座寺廟,遇到一個老和尚已年近六十,接待他們非常周到,崔慎由也施捨了他很多錢財。從這以後,崔家不間斷地供養與布施這個和尚。


  和尚說:「我老了,自己揣度沒有什麼可以報答您的,願我死後,來生做您的兒子。」


  經過幾年,和尚死了,而崔慎由竟然獲得麟兒。有人說:「孩子的手紋有『綱僧』二字。」


 ※ ※


  世人隨前因前緣而來,那一切眾生亦如是。從家庭中的因緣說起,那可說緣結甚深,每一個人都與父親或母親過去生結下了因果因緣,故才投胎來了斷,這個因緣分別有報恩與討債。


  明孝順而顧家、敬老尊長大多是報恩而來,而若是前因結下怨尤、虧欠,必對父母不孝、不敬長者,不顧及家庭,敗毀產業。再言兄弟姐妹因緣有者較薄,除非在過去生中結有至善因緣,那兄弟姐妹親情必非常的好,相互恭敬,相互照顧,然如過去生只結下少許善緣或從無結何善緣,那兄弟姐妹自是緣薄,甚至難融洽。


  每一個人皆有過去生結下的善因或惡因,善緣或惡緣,那一切的眾生自然也與每一世人結過因緣,這點是世間人需明白的事,有了前因前緣才會在這人世中共存與逢遇,親朋好友也一樣,都牽連過去生種種因緣,故能相聚在這世間就要明白此聚會是非常不容易,要懂得珍惜每一個因緣,用最至善的心對待一切眾生才對,何以故?


  乃過去生結有因緣,那這些結下因緣者,有可能因前世造惡墮落三途,就連過去生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兒、親朋好友都如是,可能在這三途因緣相遇,此時有可能因為世人對三途眾生有別異之見,故而殺害傷害,這等如是殺害傷害至親何等殘忍乎?


  再言人都會有姻緣締結,夫妻子女前因前緣頗是深,能結為夫妻可說不容易,若無數百年的結緣,也有數段的因果,今生才會結下姻緣來了前緣,對此一代一代相傳,都是過去生所結下的因緣。是以在因緣聚會下的每一眾生都要能守住前緣來善了此緣,如此才不枉此生結緣,要明此生緣結一旦不珍惜,恐不知道哪世才能再聚會啊!


大話因果業報 第五章 因緣聚會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受恩容易知恩難

 

觀世音菩薩 降


聖示: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受恩容易知恩難,知恩容易報恩難。


陳生:學生恭向觀音菩薩恩師接駕五叩首!


觀音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有多數人承受恩澤,而不自知,只因它來得太自然,人們也就受得很自在,毫無感覺。有多數司機開車開在寬廣的坦途上會知道感謝,一旦有窟窿,咒罵聲隨之而起。有多數人天天飯吃在口裡,香噴噴、熱騰騰而知感謝;一旦不熟了、燒焦了,抱怨之聲不絕於耳。有多數人豐衣足食、安和樂利而知感謝;一旦水火不濟,欠收了,怨聲載道。


觀音菩薩:受恩太容易了,知恩何其難;知恩太容易了,報恩何其難;知恩不報非君子,感恩圖報才是人之常情。


報恩之道何其多,除了推恩,時時不忘把一切榮耀推給上天,所有功勞歸於貴人,能有今天的成就,全仗上天的慈悲恩賜、貴人的提拔;如此一來,再大的功勞,再尊的榮耀,也不足以自豪自炫。


陳生:學生深信最佳的報恩,就是盡職,確實做好本分內的工作,扮好自己的角色,做一個好演員;做一個貴人愛心的轉播站,時時縈心,刻刻警惕,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深信自己才是最佳的後台,除了自己,再硬的後台也不足恃,再好的背景也靠不住。


觀音菩薩:然也。


陳生:有一座龐大的旅館,設備陳舊,管理鬆散,業績一落千丈。旅館的所有人,聘請一位專家來從事革新與整頓。三個月後,這位專家對旅館的現況有了透徹的了解,做出一份詳細的計畫,主張將房子打掉重新建設大樓,現有工作人員一律遣散,重新招考訓練。旅館所有人無法接受這樣的計畫,於是聘請另外一位專家來擔任經理。這位專家視察旅館的業務之後,下令換裝所有房間的自來水龍頭。新的水龍頭,式樣美觀,操作方便,絕不漏水,半夜裡旅客再也聽不到滴漏之聲,可以安享一夜好眠。就這樣,新任經理從小處著手,積小為大,終於使旅館的作風煥然一新。旅客們發現,這間旅館的房間雖然陳舊,但是堅固,式樣雖然古老,但是引人。


觀音菩薩:近者悅,遠者來。長於治事的人總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他們深知為大於微,圖難於易。小問題容易解決,從小處著手,遭遇的抵抗力也最小。是以,忠,就是凡事都從自己做起,孔子說:「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教帶動一切,以行動改造一切,也是力行的功夫。


陳生:一般人最大的缺失,就是經常在無意之間用無形的身教削弱言教的力量。有位學生回家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我們學校來了幾千萬人。」媽媽一聽,心裡很不是味道,當下喝道:「小麥!媽媽跟你說過幾千萬遍了,說話不要誇大其詞,你又誇大其詞了。」


觀音菩薩:哈!…。要知道,時時都是教育的良機,處處都是教育的場所,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下,早已習以為常,母親一時的言教,又能產生多大的力量呢?


陳生:其實,媽媽已經先給孩子一種身教了。


觀音菩薩:恕,就是凡事都替別人想想。孔子所謂:「仁者之方,能近取譬。」何者最近,就是自己,將心比心,必無大錯,就是現在所謂同理心的培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心永不渝,此理永不變。


陳生:日本人的廁所保持得非常乾淨,纖塵不染,無非是同理心的發揮使然,他們認定誰都喜歡一進廁所是乾淨的;既然如此,在使用過廁所後,保持乾淨,讓下一位使用者樂於使用,沒有怨言,那才是自己的最大榮耀。此外,日本人不隨意按喇叭,不任意爭車道,想來都是基於同理心吧!


觀音菩薩:身為修行人,凡事都從自己做起。忠,凡事都替別人想想;恕,無論到哪裡或處在哪裡,都能隨方就圓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廉潔勤奉公-第十章 小處著手‧積小為大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天上的鑰匙總集

蓮生/文


  佛陀教授佛法是:


  苦、集、滅、道。


  (四聖諦)--證阿羅漢。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滅,如此則眾苦皆滅。


  (十二因緣)--證十二因緣(緣覺)。


  布施。


  持戒。


  精進。


  忍辱。


  禪定。


  智慧。


  (六度)--證菩薩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正道)


  我說:


  「戰勝一切、覺悟一切、不著一切、去捨一切、致心一處、自覺一切。」


  又說:


  「獨證圓覺,清涼安穩,轉動法論,普化眾生」


  「證有餘、無餘湼槃。」


  這即是「佛」。


  另:


  我個人常常漫步到墳場,去看一個又一個的墳墓(饅頭)。


  我想到:


  「有生必有死。」


  「唯有業隨身。」


  我聽到鄭森隆醫師的話:


  「在他的醫院中,一年之中,有四位年輕的醫師,因為得了癌症,年紀輕輕就離世往生了。」


  (這是無常)


  還有很多:


  車禍。


  橫死。


  凶死。


  自殺。


  他殺。


  (這人生實無常態,故曰無常,無常一到,也不知什麼時候死)


  還有我記住一句話,這是(中論):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由這句話,我想到「無自性」,我是假合,屋子是假合,車子是假合,山河大地無不是假合。如果把因緣分散了,那就是「空」了。


  我們看是「人」。


  但,地水火風分散了,就是「空」。


  骨肉、液體、溫度、呼吸,一一分解後,人就不存在了。


  由此證知:


  「無我」。


  「無常」。


  「苦空」。


  這些都是我們要修行的原因,佛陀為一大事因緣而來。


  我能領悟,信受奉行。


盧勝彥文集第260冊《天上的鑰匙》天上的鑰匙總集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比利的父親

 

  球王比利出生在巴西一個貧困小鎮,他從小酷愛足球,很早就顯露出驚人的天份。


  十歲時,比利就因優秀的踢球技術在小鎮頗有名氣,當他走在路上,常有許多人熱情的和他打招呼,甚至會有人遞菸給年紀小小的他說:「嘿!老兄!來一根吧!」


  比利也很享受這種被當成大人的感覺。


  漸漸的,比利染上菸癮,因為買不起菸,便四處向人討菸抽。


  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要菸時,被父親撞見了,父親的眼底充滿著憂傷與憤怒。


  回家後,父親問比利:「你抽菸多久了?」


  比利低聲辨解道:「只有幾次.......。」


  忽然,他父親猛然伸出手,比利嚇得趕緊捂住自己的臉,他父親從來沒有打過他,可是比利知道,自己真的闖下大禍了!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落在他身上的,並非預期的耳光,而是一個緊緊的擁抱。


  父親將比利摟在懷中說:「孩子,你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運動員,但若不愛惜身體,怎能在比賽中維持體力呢?如果你染上壞習慣,那足球生涯可能就到此為止了,將來的路怎麼走,你自己決定吧!」


  接著,父親拿出錢包,掏出僅有的幾張紙幣說:「如果你真想抽菸,就拿這些錢去買吧!向別人索要,會讓你喪失尊嚴。」


  比利羞愧萬分,眼淚奪眶而出,當他抬起頭來,發現父親臉上也已淚水縱橫。


  從此,比利再也沒有抽過菸,憑著精湛技術,他成為一位偉大的運動員;成名後的比利,曾有廣告商力邀代言,然而不論價碼多高,他都拒拍菸草、酒精的廣告。


  當有人問他,為何能如此堅持時,比利回憶著說:「在我差點踏上歧路時,父親那個溫暖的擁抱,比給我幾個耳光都更有力量!那也讓我日後能堅定的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知非便捨

 

  北野禪師年輕的時候喜好四方雲遊,二十歲那年在行腳途中遇到一位喜歡吸煙的行人,兩人結伴走過一段山路,在一株樹下休息。


  那位行人供養了北野一袋煙。因為當時他非常饑餓,所以也就接受了。抽過煙後,北野稱讚味道甚佳,那人便把煙具和煙絲送給他。


  那人走後,北野想到:這樣令人舒服的東西,也許會侵擾禪定,應當立即停止,以免積惡成習。於是他拋掉了煙具和煙絲。


  三年之後,他開始研究《易經》。時值冬季,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寫了一封信,委託一位旅人帶給數百里外的一位老師。


  但整個冬季幾乎過去了,音訊全無。北野就用《易經》占卜了此事,結果表明信沒有送達。不久,老師寄來一封信,果然沒提到寒衣之事。


  北野又生起警惕之心:如果我以《易經》去做如此準確的占卜,也許會毀壞我的禪學課程。於是,他又丟棄了不可思議的《易經》。


  二十八歲那年,北野愛上了書法和唐詩,每日鑽研,進步很快,居然獲得了老師的讚賞。但他想道:如果我不及時停止,我就要成為一名書法家或詩人而非禪師了,此非我願。


  從此,他不再舞文弄墨,終於成為一名禪門大師。(《一味禪》)


 ※ ※


  娑婆世界,人海茫茫,人心就像大海一樣深不見底,並且變化莫測。


  人生在世,最可貴的是把持自心,尤其是純真向道之心。社會上有太多的因素引誘世人,並使世人逐漸沉淪,並不斷植下種種不善之因緣,甚至驅往三惡道中,最後恐怕一失人身而萬劫不復。


  每一個人的心思不見得完全一樣,但都有一顆善念,這個善的念頭只差深淺不一罷了。有些人在面對逆境初期,善心尚存,但逆境時間久了,原本行道的心志逐漸走偏;一旦心志偏行,便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若能及早覺察內心有所偏頗、觀察自己行為方面已經有所差池,儘快導正則尚可保有成就在即。


  一個人的心念,往往容易緣於各種因素而產生變化。有些人在順境或是置身在權勢名位中,一旦有機會,不免將心一偏,淪為貪婪邪端之輩;若處逆境時,亦將順勢淪為賊寇,屆時萬劫不復。修行人,無論身旁的人如何變化,本身對於敬天禮神、大道真理的推行以及世俗的教化,永遠保持其精神不受任何影響。縱使身擁權勢名位,亦隨時在趁勢導迷向覺,哪怕是人生旅程再如何坎坷顛簸,都不能改變其志,更不能改變敬天禮神的精神;有了這般毅力,自然可以持續在各種變化中,順勢推行大道真理以導迷向覺。當時勢該隱藏之時,則暗度賢良;當時勢該顯然時,則趁勢普度群生,如此萬般皆自在,一切皆得宜。


  奉勸大眾,平時宜養成自我護道的決心,並把持住真心,雖然外界有太多誘惑,但仍不為所動,雖然本身已朝不保夕,一切但求心安。孟子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表示行事光明正大,問心無愧。這樣以聖賢為學習目標,身體力行;是故,窮而不變節,是為修行人長養道德之志節也。


寶德雜誌第230-述論:推道訓俗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景差覆衽

 

  景差是鄭國的相國,一次,景差坐著馬車帶著隨從外出,出都城走了一段路,發現前面車馬擁擠,道路堵塞,景差讓隨從上前察看。原來前面很長一段路淤泥堆積,坑坑窪窪,車、馬每行到此便難以前進,馬摔倒路邊,車陷進泥裡,人只好下車去拼命推拉那些車、馬,搞得十分狼狽。


  堵在後面的行人十分焦急。見此狀況,景差忙命自己的隨從都下去幫忙推車拉馬,自己也親自下車前去指揮,使混亂的局面慢慢變得有秩序起來。


  又有一次,景差坐車經過一條河邊,只見一個老百姓卷起褲腳走過河,因為時值隆冬,那人上得岸來,兩條腿已經凍僵,全身也哆嗦成一團。景差看到這個情況,趕緊叫隨行的人把那凍得渾身發紫的百姓扶到後面的車上,拿過一件棉衣蓋在他身上。好半天那人才緩過氣來,對景差真是千恩萬謝,感激不盡。


  景差關懷老百姓疾苦的事情傳開了,大家都稱贊景差是個了不起的人。


  可是晉國大夫叔向卻與眾人持相反的態度。叔向說:「作為一個相國,景差並不稱職,只不過是個庸才罷了。假如他真正勝任本職工作,就該對交通情況、橋梁道路了如指掌。對泥濘的路面及時加以維修而不致於到了走不通時去指揮疏通。


  至於橋梁,他該在春季就動員百姓把河溝渠道清理好,在秋季就組織人力物力將渡口橋梁修復、架好。到了寒冷的冬季,連牲畜都不能走過河了,何況人呢?可見景差胸無全局,不會深謀遠慮,算不得稱職的相國。」


  看來,叔向的評價是有道理的,作為一國之相,關心老百姓就必須從大事抓起,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有一位狂士來訪

 

蓮生/文



  有一位狂士來訪


  有一天,有一位狂傲的修行人,來參訪我。這位狂士,出生時,有一特徵,母親曾夢見巨大之神,賜下一燈,燈照天地皆亮,因而有孕。


  出生時,其手掌紋,如燈形,光明四射,掌紋特奇。


  其父覺得稀有,取名「燈明」。


  「燈明」從小,喜佛經,讀過就記得住,倒背如流。


  小時候,去一寺,住持見之,認定他是一位大菩薩再來。


  他上山時,不拜佛、不拜僧,見到我,也不合掌,隨口出狂言。


  他說:


  「我從雲水處來!」


  我說:


  「來的是什麼東西?」


  他說:


  「心行。」


  我說:


  「你悟了什麼?」


  他說:


  「一個圓。」


  我說:


  「一個圓作什麼?」


  他說:


  「拋棄了!」


  我說:


  「既然一個圓拋棄了,何來找我對話?」


  他說:


  「想問你,認得不認得自己?」


  我說:


  「月亮。」


  他說:


  「你錯了!」


  我說:


  「月亮豈有對?豈有錯?」


  他說:


  「畢竟有物!」


  我說:


  「日光明、月光明,日面佛,月面佛。」


  他說:


  「吾不喜佛字。」


  我說:


  「暫時用之。」


  他說:


  「你未悟,我是殺佛者。」


  我說:


  「空劫真佛宗,一切問已窮,只依新活計,清淨舊家風。」


  他說:


  「應在三乘外,寥寥一印中,諸宗行異類,不如我空空。」


  我問:


  「佛誕日,你拜佛不?」


  他答:


  「拜什麼?」


  我問:


  「你度眾生不?」


  他答:


  「豈有眾生?」


  我問:


  「你發菩提心不?」


  他答:


  「既無眾生,發個什麼菩提心,你也算大師嗎?」


  (他與我對話,諸弟子,豈不參參)


盧勝彥文集256《拜訪大師》有一位狂士來訪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做事勤勞莫懈怠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閃,令人流連不捨,未久來到一處農場,蓮台緩緩下降。


   在這農場裡,只見有一對父子正在忙碌著工作,這小孩看起來大約不到十歲的年紀,卻是給人感覺一臉聰穎之情形。〉


菩薩:今夜,賢生盡情將此父子之對話逐一傳述,以導正當下之民風。


邱生:學生恐有辱菩薩之厚望!


菩薩:賢生僅需盡力為之,當能收其效益。


邱生:那麼學生只好認真看看了。


   〈此時,邱生但見農家之父帶領著孩子認真的在農地裡拔草。〉


小孩言道:老爸!為什麼要拔草呢?


農夫言道:雜草若不除,日後會與農作物搶養分。


小孩言道:分一點養分給小草,不就好了嗎?


農夫言道:如果小草與農作物分取養份,那麼日後農作物必定會有一部分導致養份不均勻,長得大小不一,影響到收成的好壞。


小孩言道:原來拔草是為了防止養份被其它小草給分瓜了,導致農作物成長得不優良。


農夫言道:就是這樣。


小孩言道:但我們每天都得出來拔除小草嗎?


農夫言道:因小草有水分就長得快,所以要每天拔草,並注意發芽的草叢,盡速給予清除,這樣可避免因疏失,讓草苗長成大草叢。


小孩言道:有些地方看起來沒草苗,是不是我們不用那麼花費時間及功夫去特別巡視呢?


農夫言道:不行喔!雖然這些沒有草苗的地方,看不到小草,但不代表有朝一日,哪一天不會有小草,一直擴展延伸到那個地方喔!


   有時候只要風兒稍微吹動,可能將某些草籽吹到原本都沒有草苗的地方,這些草籽再遇到水,就會長成草叢來,水愈多草叢就會愈長愈密;因此,必須仔細搜尋才行的。


小孩言道:原來,小草也會透過風兒的散播,遇到水而迅速長成啊!


農夫言道:是啊!所以要認真勤拔雜草才好。


小孩言道:好的。我也要認真拔草,讓我們所種植的農作物,每一棵都擁有良好的成長空間,這樣農作物就比較能有好收成了。


農夫言道:若看到有石子,壓住了農作物的根部,無論大小要一併移開來,才行喔!


小孩言道:為什麼要將位於農作物根部的石子,移開農作物的根部呢?


農夫言道:因為石子壓住農作物的根部,容易使農作物生長曲線逐漸錯亂歪七扭八,並且很容易使農作物,無法順利吸取從上面所噴灑下來的水份,以及施灑的各種營養成分,進而導致作物本身慢慢的乾枯與萎縮。


小孩言道:原來如此。但若是沒有將石子移開,真的會那麼大的影響嗎?


農夫言道:縱使有倖存的農作物,也會長相不佳,甚至比其它農作物還要小。


小孩言道:那可要認真拔除雜草才行。


菩薩:做事如同做人,絲毫都不能馬虎或者鬆懈怠慢。做事情只要稍微有懈怠心,緊接就是止步不前,若變成這樣的話,恐怕將事倍功半,乃至於一事無成,在娑婆世界生活的每一位眾生,豈能不多加予以戒慎恐懼之。


邱生:菩薩方才所言,做事情就好像要做人,請示菩薩,這句話又應該怎麼來解釋呢?


菩薩:這句話是說,凡事只要從一個人做事情的態度方面,就可以很準確的,看出這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實際狀況。


邱生:待人接物的實際狀況,居然能夠從一個人做事的態度上面,將之一覽無遺,那倒是令人感到非常的奇妙又不可思議呢!


菩薩:待人重在態度,做事則重在精神。


   誠懇的態度像農夫勤除草,雖然本身狀況良好,仍須審慎內省積極觀照自我心思,藉內觀,適時發現阻障人際關係的問題所在,以拔除障礙人際關係的雜草,保持人際關係在良好水平,儒家「一日三省吾身」做日常生活功課,即修身養性功夫,這道理可使行者保持身口意的善,不斷排除身口意的惡。


邱生:原來勤做內省觀照,亦能助益於促進人際關係,保持人我之間營造和諧的氣氛啊!


菩薩:雖然當下與他人保持良好關係,恐有朝一日,難免受外在環境影響,使原本良好的關係產生一些變化;嚴重時,可能造成友好關係,形成反目成仇之情形,也不無可能。


邱生:依菩薩之言,做好人際關係並常內省,以適時覺察日常間不佳處予以改善。


菩薩:內省觀照,有不佳時便立即予以改善,正如同農夫勤於拔草,移除石子一樣,每一位眾生,將心中能夠障礙行運的不良影響適時的拔除,才不會連自己都想要放棄自己。


邱生:原來如此。感恩菩薩殷勤指導!


菩薩:時間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二十回 做事勤勞莫懈怠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荒廢破廟

 

  三個和尚在一所破廟相遇了。他們看到這座曾經興盛一時的廟宇而今斷瓦殘垣,一片頹廢的景象,於是三人在菩薩面前感慨萬千的議論開了:

  

  「一定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薩不靈。」甲和尚說。


  「一定是和尚不勤,所以廟產不修。」乙和尚說。


  「一定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說。


  於是甲和尚禮佛念經,心無旁騖。


  乙和尚募集資金修茸廟舍,為佛重鍍金身。


  丙和尚化緣講經,修身修德。


  不久後果然香火大盛,香客不絕,重現往日的盛景。


  「都是我禮佛虔心,所以菩薩顯靈。」甲和尚說。


  「都是我勤加管理,所以廟務周全。」乙和尚說。


  「都是我勸世奔走,所以香客眾多。」丙和尚說。


  三人日夜爭執不休,廟裡的盛況又漸漸消失了。各奔東西的那天,他們總算得出一致的結論:


  這廟的荒廢,既不是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不是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 ※


  所謂親和也者,乃是互相親愛,彼此和睦之意者也。親和二字,不但是世人成功之座右銘,亦是奠定社會安祥進步之基石。


  因為一個家庭上上下下都能守此親和相處,則父慈子孝,夫婦和順,兄弟友愛,歡樂充滿於家庭,顯露親情之關愛與和諧,大家身心既安且樂,那曾有不健全之思想和行為?!以此推之而擴展於社會,人際之間以親和二字奉守之,那麼,有困難則互相幫忙,意見相左則互相禮讓,凡事先替對方多想想,則社會那來之爭紛?!


  縱覽古今歷史,但凡功續顯著名垂後世之人,無不是襟懷坦蕩、度量恢宏者,因為和氣乃興旺、昌盛之根本。而現今之人爭名逐利,日夜思之,猶未之能得者,多是違逆「 和氣致祥」、「和氣生財」之道。而人與人之間唯有真正建立了和諧的合作關係,才能事業發達,社會和睦,此亦方是真正求財之道。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解鈴還須系鈴人

 

  有個行為惡劣的青年人,經常虐待自己的父母。有一次,他患了寒症,在昏昏沉沉之中,他魂不守舍,已是走出了自己的家們,不知不覺之中就到了陰曹地府。


  他碰上一位官,恰好生前是他的老鄉。這位冥官便細心地為他查了半天生死薄,皺著眉頭對這位惡少說:「你經常欺壓虐待父母,犯的是忤逆不孝之罪,根據冥司的條律,你犯的這個罪是要下湯鍋的。不過,你的壽數還沒到,你先回去,到了時候再說。」


  惡少聽罷,惶死萬狀,咕咚一下跪了在地上磕頭,求這位老鄉無論如何也要幫助找個解脫之計。


  那冥官卻連連搖頭,說:「你犯的這個罪過太大了。甭說我這芝麻大的冥官兒,就是大慈大悲的佛祖釋迦牟尼來了,怕也無能為力!」


  惡少一聽,頓時放聲大哭,連連磕響頭,肯求不已。


  那冥官沉思良久,說:「你先起來。你聽說過這麼一個故事沒有?有位老禪師登壇講經,未開講之前,先向眾僧徒提個問題:有頭老虎的脖子下拴了個金鈴鐺,問誰能把它解下來?眾僧徒聽了膛目結舌,個個一籌莫展。


  這時候,有個不起眼的小和尚走來,老禪師就用這話來問他,小和尚說:何不讓拴鈴人去解?這就叫『解鈴還須系鈴人』。


  如今,你忤逆了自己的父母,只有去向父母懺悔恕罪,痛改前非,也許能有免罪的希望!」


  冥官說罷,便派遣一名鬼卒將他送回陽間。他霍然驚醒,出了一身大汗,病也全好了。


  從此,他洗心從善,誠心贍養父母,孝順具道,最終活了個七十多歲,得以壽終正寢。


 ※ ※


  結者,打結;心結,即是心之打結。喻心之想不開,或自以為是而執著、而固執不化、而我行我素而自若,此皆屬心之障礙也。


  心結者,心礙、執著也;即是起心念而執礙於心、而難予解開心念。心結起於無明,然易患者,則以較聰明、或心量較狹隘居多、或較淺見者亦易受左右,甚有者心結重重而不自知、或難解、或打死結(執固不化)而無以解開矣。


  人無有不生心結,亦無不受心結所礙所害,致而引生諸多變化而影響人之運命甚矣!凡修而易患心結心礙而不察,輕者,阻道不前,無以精進;重者,執固不化,滯死道心,即停滯道程、滯死己心佛。可鑑患心結者,乃最礙害己身心靈之靈明與修持,誠屬修之大忌、之大障礙,慇切修者最須注意己心態,應時存戒慎恐懼之心以防患之。


  何生心結?存有成見、偏見、或好爭求與好執己見之心態使然。全屬理念之不苟同,即主在對人事物情理之觀點有所差別對立,而心生是非對錯之爭持,而使之不平不悅,甚而氣憤難抑,或付諸暴力傾向。然把執念耿在心頭而不去不化者,大多會另覓己適之道場,有者依己想法而自修,有者就難再以真心行功立德,然人無德行,就無功可言,寡德微功者,道果停滯不長矣,那談何內外雙修呢?爾此讓己心不能平衡、釋懷之念,即是「心結」。


  凡心存有我相我念者,就有心結,只在大小多寡與易不易患之差別耳!故凡未能澈悟道之真諦者皆易受蠱惑而迷昧,或遐道外求,或妄心內迷,或受我識重,或主見強,或自尊高,或心量窄,或脾氣大,或秉性劣等皆屬易患心結心礙而不自知,而終難自行覺醒者多。


  何以解不開?主在心念鬱結而昧靈難明。原因礙在執己是人非,執理者有如鑽進牛角尖似的。然全在心礙者個性與情緒化之關而會引生諸多不良心態:如摒棄、抹煞、排斥、否定別人一切,或起爭執、誹謗、記恨、不滿等,此皆近乎執念不化。故只要一念有滯,萬般皆礙,影響一人身心與行徑實深。


  修道,首重修人道,是以,若是輕忽或有違待人處事,或罔顧人倫之做人道理,皆屬乖逆正道之行舉,此將越修越趨執我相而狹隘心地,恐越修越自閉。人與人相處,尤應重視「人際、忍辱、尊重、親和」諸要項來修涵,才能消弭己秉性、劣根性與習性等,才不會老突顯自我意識而執己見或失衡。也唯能學會「謙卑」自己,與能肯定、尊重、禮儀待人,否則將塑造自我個性之自滿、自負、自大,亦將益形傲慢、膨脹、槓高而孤僻、孤立自己,而隔絕與人往來。心只有我,我者乃心之障、之結,修有所執而偏失矣。


  「心若固執,無解;心有結,平心靜氣就可打開。」要修,就一定要把心「平靜」下來,不靜則怎麼進修?如何長進?更談何淨靈呢?爾能心平心靜者則智慧與日生焉!其實人能「誠信」,就能臻昇己天性之「摯誠」,摯誠者心明、心真。爾能持抱明心、真心、愛心之心懷而力行善愛於人間者,乃人性之昇華,更能活出生命之價值,可謂已修回本真心、顯現本天性矣。共勉之!


修回真心(第一輯)-八 心結最礙害修持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大師與大師

蓮生/文


  「永嘉大師」著有《證道歌》、《禪宗悟修圓旨》。永嘉玄覺禪師,出家後,


  遍探三藏,精通天臺止觀圓妙法門。一生於四威儀中,常冥禪觀。


  永嘉大師與「東陽策禪師」一同參訪六祖慧能禪師。


  我們且看二人會面情形:


  永嘉大師,初到振錫杖,繞六祖三匝,卓然而立。


  六祖說:「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永嘉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六祖說:「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永嘉說:「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六祖說:「如是,如是。」


  此時聽聞者無不愕然。


  永嘉大師這才具威儀的參禮六祖,隨即要告辭回去。


  六祖說:「返太速乎!」


  永嘉答:「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六祖問:「誰知非動?」


  永嘉說:「仁者自生分別。」


  六祖說:「你甚得無生之意。」


  永嘉說:「無生豈有意耶?」


  六祖說:「無意誰當分別?」


  永嘉說:「分別亦非意。」


  六祖嘆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


  永嘉大師就在六祖處,過了一夜,第二天下山,乃回溫州。



  這篇小文,我(蓮生)標題是〈大師與大師〉,且看兩位元初見面的對話,一旗一鼓,也算是相當了。


  例如:六祖要永嘉體取無生,了取無速。


  永嘉大師答:


  「體就是無生,既然無生,本無速慢之別了。」


  永嘉大師的這句話,明明已道出「佛性真如」的特性。


  因而六祖只能說:


  「如是,如是。」


  繼而談及動靜:


  六祖看見永嘉大師要走,說了一句:


  「返太速乎!」


  永嘉答:


  「沒有動(根本無住),怎有速呢?」


  六祖:「是誰知道沒有動?」


  永嘉答:「仁者自知!」


  (這仁者,象徵意味大,仁者,佛也,佛性也,大善知識也。)


  永嘉大師最後說:


  「無生非意,有分別亦非意。」


  (這是確實見性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若非見性者,是講不出來的。非見聞覺知的分別,分別亦非意也)



  我們知道,六祖是明心見性自主生死者(無生無死)的悟者。


  六祖印證永嘉大師也是明心見性無生無死者,這是大印證。


  大師與大師,爆出火花,光明燦爛,無以倫比,天地日月撼動。


  其實「印證」,全在於幾句話,這真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這一次,大師與大師的會面,可算非同小可。


  禪宗悟者家風,留下典範!


盧勝彥文集188冊《送你一盞明燈》大師與大師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帝釋天主生天因緣

濟公活佛 降


詩曰:歲月天天送客行,時光怎會返回程。

   霞思雲想清閑境,且速提燈照路明。


聖示:吾今日降著:「生天並不難」


  第八章 帝釋天主生天因緣


  兀鷹飛得高,卻以腐食維生。一位不懂修行的人,即使擁有高學歷而且事業有成,但在天人的眼中,就猶如兀鷹追逐腐食般,一無可取。


  欲界第二層天為忉利天,又稱為三十三天,天主是帝釋,他居住在天宮的善法堂內,兼統領其他三十二位天王,福德巍巍蕩蕩。那麼,帝釋是以何因?何緣成為忉利天的天主呢?


  其實,帝釋在過去為人時,是終生奉行七種善法,並以此因緣,而成為帝釋天主。這七種善法即是:


  一、供養父母。


  二、供養家中諸尊長。


  三、和顏悅色,並說柔軟恭遜語。


  四、不惡口,不說粗話,不惡言相向。


  五、不兩舌,不挑撥離間。


  六、不妄語,長夜言語真實,不幻、不偽,賢善、正直。


  七、於慳吝的世間,雖在居家而不慳貪、也不吝惜財物。廣行迴向解脫的布施,並勤於一般布施,樂於奉行布施善行,以及供養的布施,抱持平等心佈施一切。


  有一次,一名比丘來到佛陀前,頂禮佛足後,恭敬地退在一旁,問說:「世尊,是基於何因?何緣?帝釋天主的名字叫做釋提桓因?」


  佛陀說:「釋提桓因在過去世為人時,努力奉行布施善行,舉凡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沿路行乞的乞丐等,均能布施飲料、金錢、糧食、衣服、華香、棉被、燈燭等民生日用品,因為他很有能力精進布施,所以又叫做釋提桓因。」


  比丘又問:「世尊,是基於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又稱為娑婆婆?」


  佛陀說:「釋提桓因過去為人時,常常以質料極佳的絲綢衣服布施供養,以此因緣,他又稱為娑婆婆。」


  比丘又問:「世尊,是基於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又稱為千眼?」


  佛陀說:「釋提桓因過去為人時,聰明智慧,能於一瞬間,思惟千種義理,並且觀察力敏銳,以此因緣,他又稱為千眼。」


  比丘最後問佛:「是基於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又稱為因提利?」


  佛陀說:「天帝釋在所有三十三天天神之中,統領其他三十二位天王,以此因緣,他又稱為因提利。」


  佛陀最後總結地說:「釋提桓因過去為人時,終生奉行七種善法,以此因緣,成為天帝釋。」


  過去世時,曾有一神通廣大的夜叉惡鬼,容貌醜陋,相不端正,趁著天帝釋不在時,幻化成天帝釋的相貌,坐上其天王空座上。


  天神眷屬看見此夜叉惡鬼容貌醜陋,卻毫無顧忌、恣意放肆的坐在帝釋空座上,都感到異常憤怒。然而,這些天神愈激憤,夜叉鬼的容貌就隨著天神的激憤,反而愈來愈端正,變化得與天帝釋一模一樣,難以分辨真偽。


  於是,眾天神即趕往天帝釋住所,對天帝釋說:「有一容貌醜陋的夜叉惡鬼,毫無顧忌、恣意放肆的霸坐在帝釋空座上,令我等憤怒異常。但我們愈激憤,夜叉鬼的容貌卻愈端正,變化得與天帝釋一模一樣,難以分辨,不知如何是好?」


  天帝釋說:「那是一位嗔恚對治鬼。」


  於是,天帝釋前往天王座位處,整理服裝端正儀容,雙手合掌,三稱名字說:「仁者!我是釋提桓因。」


  隨著天帝釋如是恭敬下意,夜叉惡鬼的容貌就現出原形,且變得愈來愈醜陋,然後消失不見。


  天帝釋即使貴為三十三天的天王,依然修行忍辱,亦復讚歎行忍辱者,世之人應當勤加學習。俗語有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就是這個道理。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佳偶天成

 

  楚地的士子呂鳳梧,有次到姑蘇遊覽。


  有一天,呂鳳梧去泛舟賞玩,看見另一艘船上有一個美人,雖然她轉眼就過去了,呂鳳梧對她卻是難以忘懷。


  當天夜裡,呂鳳梧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說:「舟中的女子,正是你將來的妻子。」


  由於呂鳳梧還沒有娶親,不免心花怒放,但遺憾的是,驚鴻一瞥,不但失之交臂,而且沒有來得及交談,又如何去尋訪芳蹤呢?


  次年,呂鳳梧以貢生進入成均〈古代的大學〉,來到京師,偶然於琉璃廠見到一幅畫,畫中女子的容貌酷似舟中的美人,上面題有一首詩,曰:


  新妝宜面出簾來。共數庭花幾朵開。

  我比敬君差解事。不曾輕去畫齊臺。


  呂鳳梧非常欣賞,於是購買這一幅畫。這一年,他被任命為知縣,到江西赴任,途中與同僚沈君相見,這位沈君是蘇州人。


  有一天,沈君來到呂鳳梧的住所,見到牆上的畫,大吃一驚,說:「這是我亡妻的畫像,是我親手繪畫的。去年在京師,我不小心丟失一個箱子,這幅畫就是置放在箱子裡。您是在京師都門的街市上得到的嗎?」


  呂鳳梧說:「難道我曾經見過的女子是您的夫人?」是以,相告在姑蘇泛舟所遇女子一事。


  沈君說:「不!不!不!我的妻子去年已經過世了。」


  呂鳳梧奇怪地問他:「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那女子和您的亡妻如此相似呢?」


  沈君肯定地說:「那一定是我的小姨子。我的岳父有二個女兒,容貌極為相同,家人也難以分辨。長者即是我的亡妻,您所見到的女子,應是妹妹。」


  呂鳳梧於是將夢中聽到的話,據實以告。沈君說:「我的小姨子也正待字閨中。應是有緣,我一定為您作媒。」後來,沈君作媒,成就佳緣。


  備註:一樁姻緣,從一個偶然的回眸開始,又在夢境的點化下,一連串的巧合,不但無意中購買一幅畫,而且巧遇沈君,又得沈君牽線,後來果真成就了天作之合,可謂是:「佳偶天成」。


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

乾隆皇帝解「夫」字

 

  乾隆到江南巡視,見一農夫扛著鋤頭,就故意跟身邊的宰相張玉書開玩笑:「這是什麼人?」


  張回答說:「他是個農夫。」


  乾隆又問:「農夫的『夫』字怎麼寫?」


  張順口答道:「就是二橫一撇一捺,轎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匹夫之夫都是這麼寫。」


  不料乾隆聽後搖頭說:「你這個宰相,連這個夫字的寫法也辨別不清。」


  乾隆皇帝說:「農夫是刨土之人,上寫土字,下加人字;轎夫肩上扛竿,先寫人字,再加二根竹竿;孔老夫子上通天文,下曉地理,這個夫字寫個天字出頭;夫妻是兩個人,先寫二字,後加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這個字先寫個大字,加一橫便是。用法不同,寫法有別,不能混為一談啊。」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面壁九年

蓮生/文


  達摩祖師,在嵩山少林寺的後山,岩洞中,面壁九年之久。


  我(盧師尊)問他:


  「有何心得?」


  他答:


  「無得無失!」


  我問:


  「為何面壁?」


  他答:


  「無是無非!」


  我問:


  「面壁有用功夫嗎?」


  他答:


  「似有似無!」


  我問:


  「有無之間呢?」


  他答:


  「空洞!」


  我問:


  「什麼意?」


  他答:


  「空空空。」


  我問:


  「除了空空空之外,有沒有更深的意義在啊?」


  他答:


  「識達本然!」


  我終於明白了,達摩祖師的面壁九年,這樣子的閉關,是非同小可的,真是驚天地,泣鬼神。


  我聽說,達摩祖師在面壁時,聞「蟻鬥如雷聲」。


  我問:


  「聞蟻鬥如雷聲嗎?」


  他答:


  「外人傳說!」


  我問:


  「事實呢?」


  他答: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我告訴達摩祖師:


  我盧師尊,當心氣合一在頂竅時,可以得見:


  一、天宮。


  二、天宮的天神。


  三、天神的王子與公主。


  天宮的豪華氣派,天神的權柄及威嚴,王子公主的華鬘,七珍八寶的飾物。


  歌。


  舞。


  華鬘。


  嬉戲。


  無限的快樂在心中流轉。


  達摩祖師說:


  「你之所見無差,那是你的禪定力已到了諸天的樂處。但那不是究竟,當自省,天人之樂在諸天之中,是有限,當樂因結束了,苦因又起,仍在輪迴。」


  我問:


  「當如何?」


  達摩祖師答:


  「無苦無樂。」


  「如何才是無苦無樂?」我問。


  達摩祖師答:


  「識達本然。」


盧勝彥文集第282集《遇見達摩祖師》面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