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病榻前的一景

蓮生/文

  在「神行」中──

  跟隨幾個陰吏到一家大醫院,陰間使者到醫院,不問可知,他們是去捉臨終者的靈魂(中陰身)。

  陰吏在病榻前一一巡行。

  「這位是高血壓中風病患?」

  「不是這位。」

  「這位是糖尿病重病患者?」

  「不是這位。」

  「這位是冠心病的重症?」

  「不是這位。」

  「這位是癌症末期患者?」

  「不是這位。」

  「這位是植物人?」

  「也不是這位。」

  陰吏巡行了一回,只見急診室抬進一位失血過多的年輕人,心跳急促。陰吏上前捉住此年輕人的中陰身,拖住年輕人的靈魂就走了。

  我問:「怎麼是這一位?老病的不走,倒捉了個年輕的。」

  陰吏告訴我:

  「年輕人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他們雙方火拼,此年輕人已殺了人,自己也負了傷,抬入急診室,我們是來捉這位年輕人,他要殺人償命啊!」

  我不勝嘆息,「哎哎」連聲。

  陰吏說:「沒辦法,他殺錯人了,那是無辜的路人啊!」

  我感嘆,年輕人長大不易,父母養育之恩未報,學業也未成,一切尚未開始,千萬勿順己之所為,放縱暴戾心性,成群結黨,不學好,專學壞,父母學校管教不嚴,我看到如此果報。

  父母傷透了心。(欲哭無淚)

  我傷透了心。

盧勝彥文集169冊《忘憂國的神行》病榻前的一景

牛是溫室效應的禍首

編譯/阿南

  牛與車輛比較起來,那一個更會產生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呢?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當然是天天排放廢氣的車輛啊!錯,不是車,也不是美國總統喬治.布希,而是牛。

  這個答案來自聯合國食品農業組織(FoodandAgriculturalOrganization)近期一份厚達400頁的「家畜業的長期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Livestock'sLongShadow--EnvironmentalIssuesandOptions)」研究報告。這份令人震驚的報告指出當今家畜業中發展最快速的蓄牛業是天候、森林與野生生物的最大威脅源。蓄牛業也被歸咎是其他產生像酸雨、引進外來物種、造成沙漠、死海、毒害河域與飲用水及破壞珊瑚礁等環境破壞的主因。這份報告調查了家畜業中的雞、豬、牛、羊等對環境的破壞影響,結果在全世界中佔有1.5億之多數量的牛,被發現是影響環境最大的。報告指出,家畜所產生出來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佔總量的百分之十八,比車輛、飛機及其他運輸工具等所產生出來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的總量還要高。

  其來有自目前全球的家畜佔用了整個地表面面積的百分之三十的土地。在拉丁美州,亞馬遜森林百分之七十的森林已被改成放牧用。造成酸雨的氨,有百分之六十四來自動物的排洩物。聯合國食品農業組織主席HenningSteinfeld表示必須採取緊急的行動來彌補目前這種狀況。

  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每年人們消耗愈來愈多的肉類與奶製品。全球肉類食品的產量,比起1999/2001的2億2千8百萬噸,在2050年將增加到4億6千5百萬噸,而奶製品的產量將由5億8千萬噸,增加到10億4千3百萬噸。家畜業比起其他農業是成長最快速的一種產業。家畜業提供了全球13億人口的生活需求,並且佔了全球農產輸出的百分之四十。在開發中國家,家畜是許多貧窮農夫所使用的再生能源的一項資源,同時也是他們農作物的有機肥料的來源。但是根據聯合國的這份報告,此一快速成長卻要環境付出相對的代價。這份報告警告說,每個家畜產品所產生的環境代價必須減底到一半,才能避免現階段環境破壞的惡化。

  據估計從家畜業所使用的土地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量,佔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的百分之九,可是在有害溫室效應氣體的產出量方面,比例上則更多。據估算,人類相關活動所產生的氧化亞氮,家畜業就佔了百分之六十五,它的「全球變暖潛勢(GlobalWarmingPotential)」是二氧化碳量的296倍。而這些氣體的產生大部分來自家畜業所需的肥料。

  甲烷對於全球溫度上升的影響是二氧化碳量的23倍,其中家畜業所產生的甲烷量佔人類相關活動所產生的甲烷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七,其主要來自於反芻類動物的消化系統。在影響酸雨的氨總量方面,家畜業所產生的氨則佔有百分之六十四的量。

  此同時,放牧造成大量土地利用率的降低,據估計有百分之二十的土地因為無限制的放牧與土地的腐蝕等原因,造成土地使用率大大的降低。在一些乾性土地,因為不當的政策與不良的家畜管理,這種情形更嚴重。

  為何說家畜業是破壞地球最嚴重的產業呢?在所有的污染當中,主要的污染源來自動物的排洩物、抗生素與荷爾蒙、製皮革廠的化學物質、肥料與殺蟲劑。無限制放牧的擴散進一步干擾了水的循環,並降低了地表與地下水的再補充。且大部分的水被汲取用來餵食這些家畜業。墨西哥灣一處2萬1千平方公里的海域,因為美國牧場排放的廢物延伸至密西西比河後流入當地海域形成一個「死亡區」。

  據估算,家畜是南中海中磷與氮污染的來源,這些污染是造成海洋生態多樣性降低的來源。

  這份報告指出目前各國的政策必須做修正才能補救家畜業所產生對全球環境與溫室效應的影響。事實上,素食飲食如果可以普及,就不會有放牧等所引起的各項環境破壞問題,溫室效應也可以大大的減輕,只是要達到這樣的一個共識還有待許多努力。

※ ※ ※

  全世界的氣候變化已非氣象專家所能精準的預測,北美冬天零下五十二度,連一向溫暖的美國南部都下起大雪;而夏天的南美洲,熱浪高達四十四度,已超過人類的體溫,眾生不是被冷死就是被熱死,哪裡還有適當的氣溫和環境?

  許多愛護環境與動物的環保及動保人士,已漸漸了解到動物、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微妙關係,知道吃素能救地球,不需拼命的畜養家禽、家畜供應人類的三餐,也就不需開闢更多的農地,砍掉雨林中之大樹和森林,栽種基因改造的農作物,破壞人類與環境的平衡。

  「不吃肉」可使農民不再畜養大批牲畜,不需基因改造糧食;人與動物之間只有慈悲關愛,沒有殺戮與恐懼;地球環境更青翠、美麗,到處都是和平相處的動物和昆蟲。望世人努力提倡素食,多留心周遭環境的保護,減少物質的消費,生活返樸歸真,吃的、喝的健康單純,相信地球生態才能生生不息。

全真月刊130期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心清自然涼

  有一天,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當時天氣十分酷熱,恆寂禪師卻悠然安靜地坐在房間內看經。

  白居易忍不住說:「禪師,房間太熱了,為什麼不找個涼快的地方讀經?」

  恆寂禪師淡淡地說:「三界如火宅,娑婆如熱爐,請問那裡清涼呢?」

  白居易說:「後院樹下、水邊涼亭,都比較清涼呀!」

  恆寂禪師看看室內,又看看室外說:「我也都到過,不過,我在房中心清自然涼。」

  白居易為禪師的禪功深受感動,於是作了一首詩: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自然涼。」

※ ※ ※

  炎夏季節,烈日高照,大地隨著剛強烈日之到來,人們困擾不已;而且隨著大地氣候不斷升溫,令人不覺汗流浹背,並且頭昏腦脹,精神不易集中。

  眾生啊!置身所處環境外熱之氣,經常引動世人體軀之內氣,進而產生浮躁,帶動而來的無名之火,遠比春季等季節來得高;因此,經常能夠輕易的發現,有不少眾生當街爭吵,甚至於沿街鬥毆的事情,層出不窮,此皆是炎熱夏天所帶來之無奈現象。雖然夏日有烈陽高照,眾生人人卻適宜止念寧靜,莫輕易隨酷日而起煩燥、惱亂之心,人們一旦氣行浮躁,則非常容易傷害身體,甚而困擾心緒,有時本有的一股清靈,卻因為氣行浮燥而染污滯濁,實在是無可奈何!酷陽高懸,唯有人人一心清靜,方得以克服烈日所帶來之心浮氣躁。

  有不少眾生,一到夏天時期,開始不斷的尋找戲水活動,雖然「智者樂水」,總是該注意人身安全才是上上之策;有些人則選擇親近山林之間,所謂:「仁者樂山」,山水之間確實調節了不少眾生身心之困擾,有些人則靜靜待在樹蔭下乘涼,以減少暑熱昏倒之可能機會,尚有不少眾生認為一動不如一靜。因此,修心至上,以靜心去克服烈日所帶來之苦惱,無論方法為何,只要能使身心受益,便為妙道。

  普天之下,群生各有其避暑之道,當知炎夏一來,眾生特別容易疲倦及精神不振,當知保養體軀,更該使心地安靜,以免心緒隨著烈日而起伏,氣則隨著高陽而浮躁也。

寶德雜誌127期

恣愛裸露,轉生裸國

濟公活佛 降

詩曰:凡夫舉世盡多求。求去求來百事糾。

   妄想雖成仍懊惱。只因欲望不停休。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聖示:人若有羞恥之心,就會懂得自省自勉,克制欲念,不使身心隨波逐流,行為也不會逾越尺度,如此自可避災穰禍,保全晚節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徒兒有一友人,很有經營頭腦,因此事業駿發,財源廣進,他生有一對兒女,女兒叛逆,兒子又不喜讀書,令他夫婦二人常生煩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乃天下父母共同之心,若是為人父母者碰到此種情況,應如何做呢?

濟佛曰:天下父母皆期望子女成龍成鳳,但並不是父母期望子女能出將入相,從事何種行業(如公務人員、國營事業員工、熱門行業)或與何人婚嫁,或一生無災無難到公卿,就能順利如願。因為一個人投胎到什麼家庭環境、接受什麼果報,都已依夙世「功」、「德」、「業」預先「註記」好,因此他們未來會與何人婚嫁,會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什麼工作,會與何人產生因果關係,以了因果業障,都已定案,若父母子女此生能「行善積德」,則子女的命運會因此「善緣」轉佳,若父母子女此生「頻造惡業」,則子女的命運則會因此「惡緣」轉壞,否則就會按照「生死簿」之劇本在人生舞臺上演出。

故為人父母者應多引導兒女接觸「修行」,多「行善積德」與「添福」自然歹命轉好命,好命轉貴命,至於其他「無法自主」之事就隨順因緣,莫過度期望兒女,否則就無法掙脫貪、嗔、癡的魔咒,而依世俗習氣流轉,反而易弄巧成拙。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正是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業報各人承當,父母子女之因果業障本就不同,其果報也不同,所以父母與子女所享的福份一定有異,唯有多「造福積德」才是最穩當的方式。

濟佛曰:然也。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目的地。)

濟佛曰:此處乃是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也是今日之目的地,因為時差之關,此地現在才剛要天亮,徒兒可隨為師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即是迷樣的綠色雨林,微亮的天空交錯在深綠的樹冠層上,雖然天尚未大白,但依然感覺熱氣蒸騰,而微風輕拂,更顯現出濃濃的南國風味。而且雨林深處出奇的寧靜,偶然從樹梢傳來一聲高亢的鳥鳴或猴嘯,都能「一鳴驚人」,不過地上有些泥濘,不太好走。

濟佛曰:因為現在正逢雨季,一小時前剛下過一陣傾盆大雨,所以泥濘潮濕,前方矮小的茅草房內有一戶人家,裡面有一位年輕女子尚在睡覺,待為師將其元靈調出來,你向她訪談為何會轉生此原始部落之因由即可。

(此時師徒二人進入茅草房內,濟佛佛扇往一搧,女子之元靈隨即被調出。)

王生曰:女菩薩叨擾了,看您生活在此大自然的林中,單純又幽靜,真是愜意,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所以可否請您將轉生此地之緣由簡要敘述,做為著書案例。

(女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女子曰:你少挖苦我了,轉生到這種地方,也不是我所願意的。我現在生活的地方屬於印第安小部落,長期以來,我們部落幾乎與世隔絕,一直和外界都沒有什麼接觸,部落男男女女幾乎不穿衣服。

而所居住之房子乃是以草棚搭蓋,吊床以藤枝編成,沒有任何照明設備,狩獵和捕魚則用吹箭和魚叉,我們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一切所需全仰賴大自然。

而我會轉世此地,乃是因為我前生喜穿著單薄、暴露之衣服,以展現性感和美麗,且習以為常,後來又禁不起金錢誘惑而寬衣解帶,為色情雜誌拍攝裸體艷照,令人生起淫欲心,甚至因而犯罪,後來因為吸食毒品,不到三十歲就暴斃,死後墮入鐵床地獄受刑,一睡臥即被燒焦焚炙,受盡苦楚,經過一段時間後即轉生此處。

閻王說我生前既然不喜歡穿衣服,就讓我轉生到不用穿衣服的地方,於是轉生到此,過著最原始、最簡易的生活,連什麼是「修行」都沒聽過。所以奉勸世之女子,穿著要端莊,不要過於暴露,才不至於受報時,後悔莫及。

濟佛曰:現今時尚圈為了賣點,常以「暴露」做為訴求,並包裝成性感、藝術,不但在媒體、廣告照片、雜誌封面或插頁,都處處可見,令人臉紅心跳,並引起他人的淫欲心,凡參與其中者,未來都會得到類似之惡報,盼世之人要當心啊!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女子之元靈又重返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可,吾回。

(編者按:亞馬遜流域沒有春夏秋冬之分,只有分雨季和乾季,而十一月至隔年四月為雨季,五月至十月為乾季。)

因緣與果報-第十六章 恣愛裸露 轉生裸國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五戒的難與易

蓮生/文

  我閉關於「葉子湖」近四載,思索五戒的難與易,深深覺得「不飲酒戒」最容易,只要一滴也不碰就行了,他人請客,搖手堅持,不能飲酒即成。

  再來「不偷盜」也容易,行者當然不強取他人的東西,對小便宜的東西也不貪不偷,不偷漏稅,不偷電,不偷公家的東西、佛寺的東西,不私用,養成不貪小便宜的習慣,不偷盜就成了。

  再來「不邪淫」也容易,在家居士有妻子,容易守,正妻足矣!養成不喜其他美色,只要沒有邪緣來,很易守戒。邪緣來,固然不易守正拒絕,但思:傷身、傷名、傷財、傷地位、傷德等等,無一是處。短暫快樂,換來一世英名掃地,何苦家破人亡,自然慎之勿犯,「不邪淫」也就成了,出家人,但思清淨,否則出家不成,便成焦芽敗種,壞了佛門,何苦出家?

  我覺得「不妄語」頗難,這個口戒,隨口說說已成習慣,不自覺的談論,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隨口而出而不自知,很容易犯戒,偶而騙騙人,自以為樂,卻不知是妄語,聽來的,又傳播,妄語又兩舌,此唯隱居閉關,才容易戒之。

  「不殺生」不容易,像蚊子、蠅、蜘蛛、螞蟻、小蟲、蛇……。牠干擾你,不殺而驅之可也,然而驅也會變成殺,例如,買菜回來,菜中有蟲,怎辦?洗菜就成了殺生。蚊子趕不走,螞蟻趕不走,怎辦?還有細菌,怎能不殺?密教行者只有念咒超度了。一掃地,就殺了蜘蛛了。

  深深覺得,隱居閉關,前四戒均易守,唯不殺生最難,但望佛菩薩慈悲,接引遭厄之蚊、蟻等,早早往生。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五戒的難與易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金子與生命如何決擇

  《韓非子‧內儲說上篇》記載一則故事;楚國南部,麗水中盛產砂金,附近有很多的居民紛紛跑去那邊開採。

  後來,政府把它收為國有之後,官方就出了一道禁令:「偷採金砂者,被捉到者一律在市集上分屍處死,以儆效尤。」

  自從這一道禁令制訂後,處死了很多人,可是偷採金砂的人還是不停,像是不怕死似的。

  有一天,有一位官員對偷採金砂的人說:「若是把天下給你,可是要把你殺死,你肯嗎?」

  此人毫不猶豫地說:「就是天下最蠢的人,也不會答應的。」

  這一位官員就很疑惑的問:「金砂比起天下差的遠哩!為何要冒著分屍酷刑而盜採呢?」

  此人說:「因為不一定會被抓到啊!」

  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世上的一切,唯有生命存在之時才有用,生命都沒有了,即使擁有天下,賺得全世界,又有甚麼用?

  眾生皆知,生命無價,人最可貴的就是生命,但是為了貪得黃金,置生命而不顧,也不怕分屍酷刑,豈非本末倒置呢?

  人不是不怕死,而是心存僥倖,認為我不會那麼倒霉,就剛好被抓到,而且認為只要躲得過,就賺到了;所以,明知道政府有禁令,如果被抓到,必是死路一條,而且只要死了,一切都沒有用,可是照樣有那麼多人冒死去偷採砂金。

  人是有良知理性的,心中都有一個天秤,可以衡量事件的輕重對錯,判斷事物之是非善惡,應不應該,可不可以。但明知故犯,後悔遺憾之事幾乎在每個人身上發生過,明知不可為、不應為,但為什麼偏偏又要去做呢?無他,乃是僥倖的心在作祟!

  眾生存有僥倖心理的原因,其實就是對因果的實相完全不懂,以為不被人發現就好,而且自己小心謹慎一點,只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覺的地步,人哪會察覺到呢?既然人家不會發現,又有利益可得,為什麼不做呢?

  所謂:「菩薩畏因」,就是知道因果的可怕,不敢造惡因,所以心田清淨,既然沒有播下惡的種子,哪會雜草叢生蔓衍滋長而受果報呢?所謂:「眾生畏果」,就是只怕果報,因為不畏因,所以常種因造業,心田不清淨,既然種下惡的種子,沒有不滋長蔓生業障的道理,也沒有一個不受果報的。

  其實,因果存在於宇宙任何地方,因果報應和眾生的知與不知無關,但是與眾生的一舉一動卻是息息相關;因為眾生有所造作之時,種子是種在自己的心田裡,亦即儲存在意識之中,而不是種在別人的眼睛上或是耳朵上,儘管做得天衣無縫,雖然可以瞞過全天下人的耳目,可是種子照樣已經種在心田中;是以,只要時間一到,機緣成熟,照樣受報,無可倖免。

  俗話說:「暗路走久了,會碰到鬼;壞事做多了,會受惡報。」一個人在夜間或暗地裡做壞事,不要存有僥倖之心,以為一次、兩次、…,都可以平安通過,感到自己很幸運、很有福氣,久而久之,運晦之時,終有被發現或逮到,勢必受到懲罰。

  在這個過程之中,不知珍惜前世所造福德,又不懂得上天的恩賜,更不知懺悔改過,直到有一天,業已成熟,就無可挽救了。切記!切記!

  諸子要做的是自己心安理得,不要心存僥倖,一切要守法,而且「舉頭三尺有神明」,因為天律是森嚴的。以此共勉勵!

寶德雜誌124期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禪無界限

  湛堂文準禪師曾說:

  道是判定天下萬物輕重是非的正確標準。善於弘揚佛道的人,關鍵在於變通。若不知變通,拘泥文字,執著言教,凝滯名相,困於識情,這些都是不明權變的表現。

  所以當有僧人問趙州從諗禪師:「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從諗禪師便答道:「我在青州縫製了一件布衫,重七斤。」

  如果古代高僧不懂通權達變之理,能這樣回答問題嗎?

  古代聖人曾經說過:幽深的山谷空曠無物,所以能發出巨大的迴響;高懸的洪鐘中心虛空,所以叩擊則無不有聲。由此可知通達明道之士,他們要使萬物返歸永恆的佛法,就決不會執守一端而不隨機應變的。

※ ※ ※

  禪的真義,在於能開悟出思考來,孕育創意,利用創意解決問題,勘破煩惱,開創新生活。以期處處能有新的覺照與發現,綻放生活的光芒。

  開悟思考,能從刻板、成見的繭中走出來,看到無量無邊的精神生活法界,類同所謂「佛法無邊」一樣,有其不可思議之處。透過開悟思考,可在觸目遇緣中看到清新的感受。開悟思考的結果,是一種開解與發現,而不是一種限定與規範,開解一切的枷瑣,求得「藍天不礙白雲飛的」心靈自由。

  開悟思考,不是從自己的知識去看問題,而是從弦外之音去發現個中的奇特,同時還得有心平氣和的悠閒,才有清新的創意。

  開悟思考,是以無私、無偏見的去接納所有的意見,而達到「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的境界。

  開悟思考的真諦,就是能活潑心靈自由的聖境也。

禪-第四七章 禪明開悟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嫉恨

  出自《四十二品因果錄》

  昔日有一座寺院,主持僧二人,分為東西兩房。東房主持僧法堂前,有一蚯蚓,早晚聽經天性最靈,每至五更時分,蚯蚓便鳴,主持僧叫諸徒弟起來,參佛課誦經文,時刻準確無失。

  西房主持僧見東房師兄,每日五更早便起來,參佛課誦經文,遂對諸徒弟嚴責,罵曰:「你眾人何不看東房師兄弟,修行甚謹慎,五更早便就起來,參佛課誦,唸金剛經,爾等如此懶惰貪眠,非是修行之人。」

  忽一日,西房有一徒弟,就去問東房徒弟曰:「師兄,你眾人如此精神,每五更清早,因何知醒起來,此是何也?我等貪眠,睡到天明,尚不知醒。」

  東房徒弟答曰:「我個個亦是貪睡好眠,因是我師父法堂前,有一蚯蚓,每至五更時分便鳴,我師父若聽蚯蚓鳴,就叫眾人齊起來參佛誦經,因此時刻極準無有失誤。」西房徒弟聞此言,暗恨蚯蚓而回。

  有一日,西房師父出去,其徒弟就燒了一鍋熱湯,捧出來,看見東房師徒不在寺,遂將熱湯灌落蚯蚓穴中,蚯蚓即被燙死。次早天明,東房住持憎,無聽蚯蚓鳴,就叫徒弟起來尋匿,徒弟看見蚯蚓既死,就稟知師父,師父出來看見,就與他超渡。

  蚯蚓蒙師父超渡,後得轉人身,出世為樵子,每日賣柴生活。

  西房徒弟犯殺生戒,福氣消盡,墬落出世為猴,其靈性最精好供佛。其樵子亦是行善好供佛。

  樵子每日登山砍材,一日來到山中,看見有一座破廟,樵子就入廟內,見此廟半壞,有三尊佛像。頭頂厝瓦破壞露天,樵子恐三尊佛像,受雨露濕壞,即時回家買三頂大笠,來遮蓋佛像。

  一日正欲登山砍柴,來到溪邊,看見有七位秀士,欲過溪不能得過,樵子看見,連忙手抱七塊大石頭,舖於溪中,於是眾人得過去。

  是時山神土地,奏上天庭,凡間有樵子善心,起蓋三寶殿,造下七星橋。樵子每日登山砍柴,便手持鮮花,到山邊廟中供佛。

  其猴每日一手持花來奉佛,看瓶中有花,遂將瓶中花拔落去,就將自己花插在瓶中。其猴去後,樵子砍柴回來,經過廟口歇下,隧到廟內觀看,自己的花擲在地上,瓶中所插不是自己的花,就想此處乃是荒山僻地,無人來往,此花從何而來,自己花為何擲在地上?遂將柴挑回家中,明早又持花供佛,將花插在瓶中,就躲在廟們邊偷看。

  不一時,有一猴手持鮮花,來到佛祖殿上,將瓶中花抽下,將自己的花插在瓶中。樵子看著大喝一聲,其猴回頭就走,樵子隨後趕去,猴就走入空洞。

  樵子看見趕到洞口,就將洞門用大石塞住。其猴不能得出,遂在洞內餓死。此乃二人前世果報。

※ ※ ※

  嫉心之來,乃存乎於不如人,或是憤恨心、或是心存偏見使然,這種心態是偏失的,或造謠誹謗以中傷,或利用不實予以攻訐,造成恨火無邊的燃燒自己之功德,甚或因而嫉恨、憂鬱而毀了自己,這是多麼可憐之事!

  然一切之世事,當力求明白其原因,絕不可因自我之私念而嫉恨,不但對事無益,更因而傷害了自己。人之於善,請問何恨嫉之有?莫因自身之不明而誤人於不義,所以應能坦蕩自己之心地,只要是對世人有益之事,不有任何內心之芥蒂,全力以成之,這才可顯示自己是明理、明性之人,否則空己嫉恨,怎能安修?那所有之修都是枉然也。希能明而自審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不有嫉心,坦蕩明修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貪看美女

蓮生/文

  笑話一則:

  太太對先生說:

  「你這個人,也不太正經了,每次看見漂亮的美女,雙眼如蒼蠅,就盯住美女不放,簡直忘掉自己已是結了婚的人。」

  先生回答:

  「剛剛相反,我每次看見漂亮的女人,心裡最耿耿於懷,後悔不已的事,就是想起我已經是結婚的人。」

  哈!哈!哈!

* 

  又有一則:

  瑪麗蓮夢露,走在天橋之上,穿白紗,她是要走上天堂的。

  突然有一位男天使出現。

  夢露問天使:

  「天堂路怎麼走?」

  天使答:

  「直直走便是,但,勿胡思亂想,否則會掉下地獄裡去。」

  於是夢露就直直的走,一陣風吹來,白紗裙狂舞,露出了雙白玉腿。

  那位男天使,咚的一聲,掉到地獄裡去了!

  哈!哈!哈!

* 

  對於這兩則笑話,全是「貪看美女」的,美麗的,人皆喜之,「看」也是七情六欲之一,只要是人,就是那麼一回事。

  我用第一義解析:

  請聖弟子參──什麼是美醜?

  請聖弟子參──美醜是永遠的嗎?

  請聖弟子參──人死為白骨,白骨也美嗎?

  請聖弟子參──美醜的究竟是什麼?

  請聖弟子參──美醜會迷惑你嗎?

  請聖弟子參──你見美醜,心動否?如何才會心不動?

* 

  郢州,大陽山,警玄禪師,是江夏張氏子。

  依智通禪師出家,十九歲為大僧。

  聽《圓覺經》,無能及者,遂遊方去。

  初訪梁山。

  警玄禪師問梁山觀禪師:

  「如何是無相道場?」

  觀禪師手指觀音:

  「這個是吳處士處的。」(吳處士即吳道子)

  警玄禪師想發言。

  觀禪師反問:

  「這箇是有相的,哪箇才是無相的?」

  這時警玄禪師,驀然有悟。

  寫一偈呈上:

  我昔初機學道迷。

  萬水千山覓見知。

  明今辨古終難會。

  直說無心轉更疑。

  蒙師點出秦時鏡。

  照見父母未生時。

  如今覺了何所得。

  夜放烏雞帶雪飛。

* 

  盧師尊提示:

  美女是有相的,什麼才是無相的?請直說什麼是無相?

  美女會迷人,如何才不迷?

  父母未生你的時候,你在哪裡?

  你能永遠得到美女嗎?

  開悟明心之後,你可以知道什麼是無所得,你也能知道無所謂,更能知道是無所住,而美女就在其中。

盧勝彥文集第232冊《笑話中的禪機》貪看美女

生命短暫,速醒覺悟

  曇彌夫婦住在舍衛城。有一天,他告訴懷孕的妻子說,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請他等孩子出生後再出家。

  孩子誕生後,他又向妻子重提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會走路時再出家。

  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無益的,我應該自己努力,解脫輪迴的苦痛。」心意已定後,他就逕自出家為比丘,並且依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精進修行,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幾年後,他回到裡,向妻子和孩子傳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並且證得阿羅漢果。

  這時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這樣,她也出家修行,同樣證得阿羅漢果。

  有一次,在比丘聚集的場合,有人告訴佛陀關於曇彌出家修行並引導全家人修行也證果的事。

  佛陀說:「比丘們!智者不會為了追求自己或別人的利益,而造作惡業以獲取財富與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脫生死輪迴,而無法依賴別人。」

※ ※ ※

  俗話常雲:【人生只不過數十寒暑。】其實這句話說的還太寬容了,如果仔細細研之,人生亦只不過十餘年真正生命的涵養而已,此話怎麼講呢?

  試想:打從娘胎出來,小都是無知的過日,差不多得六年時間,不知行,也不知修,接著受教育也得十餘年之時間,在這段日子裡,總是忙於求知,對世事以及己身之修習上亦無法加以規劃,這已近去了人生之三分之一。一旦學成,出了社會,又忙著成家立業,總在事業上努力,亦甚少考慮到什麼社會善道的施行(雖有心,但財力亦無法如願)。同時,再扣掉老年歲月,雖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下,總共又去掉三分之一多。再扣去必須的生活、休息、睡覺的時光,請問真正致力於善修、於道上則有多少時間呢?就以八十歲來講(有些人還活不到這個年紀呢),試想最多也只不過十來年的歲月可修涵而已,實在是太短暫了,在這短暫的人生中得到的修功是多少?也只有看個人去體會與努力了。

  談到此,吾亦非戲言,因世人甚少有人如此的盤算過,這人生生命的呈現也只不過是如此而已,如再加上有些世人懵懵懂懂的過活,那不就等於零嗎?

  盼世人能細加體悟,人生確實真正的短暫,能速速醒悟,及時行舉善修之道才是聰明之人,只要能有所知悟,隨時力行,必定會比他人得利(此利乃真福之利)更多且豐矣。勉行之。

思歸覺路-第五十四章 生命短暫,速醒覺悟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沙彌救蟻

  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已證道果,得六神通,知道隨侍身邊的小沙彌,再過七天,性命將盡。

  因此命沙彌回家探省母親,並吩咐他說:「八天以後再回來。」其目的就是要他命終在家中。

  小沙彌在家度過了八天,就回到師父的身邊,比丘覺得很奇怪,於是入定觀察究竟。

  原來沙彌在回家途中,看見螞蟻穴被水浸入,千萬螞蟻被困水中,將要淹死,沙彌頓發一念慈心,隨即脫下袈裟堵住水流,並以竹作橋救渡,萬千螞蟻因而得免溺死。由此功德,轉短壽而成長壽。

  後來沙彌活到八十高夀,並證羅漢果,永離六道輪回之苦。

※ ※ ※

  世人應知如何才能護己之身,肉身之安護,始可藉藉假以修真,否則難稱願道心也,又有些世人連護假肉身之理都不懂,何來之道修,這是最為悲哀之事,也是最令人感嘆者也。

  護祐假肉身不難,唯靠多修心,修己歸德,就可護身,因德功可成就一個人之靈性光明,靈性光明則氣血暢達,那身內肉體循環正常,肉身必可強健,即可藉假修真,藉修以成證也。

  故盼世人能明而行之、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 修德護身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楚莊絕纓

  中國是一個講究涵養和寬容的國度,人們認為克制和大度能夠化解是非,讓自己心境平和。成語「楚莊絕纓」就是告訴人們,寬大容人,以善心處理事情,最終能獲得好報。

  春秋時期,中國有許多諸侯國並存。楚國的國王楚莊王,是一個英明、果決的人,在他的治理下,楚國由一個新興的小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

  有一天,楚莊王宴請文武百官,宮內的妃嬪們也都出席,大家一起飲酒作樂,聽歌賞舞。宴會一直進行到傍晚,天色漸黑,但是君臣興致越來越高,都不想散去,於是,楚莊王命令在大廳裏點上蠟燭,繼續喝酒狂歡。

  楚莊王坐在寶座上放眼望去,只見燭光照映之下,歡歌笑語,人影朦朧,別有一番景致,不禁興致大發,讓自己最寵愛的兩個妃子麥姬和許姬到大臣座前,輪流給各位大臣敬酒。

  忽然,一陣風吹來,廳上燭火全被吹滅了,眾人都陷入了黑暗之中。這時,許姬感到有人拉住她的手撫摸了一把。許姬很惱怒,順手就扯斷了那人帽子上的纓飾,然後趕緊回到楚莊王身邊,悄悄地對楚莊王說:「剛才有人調戲我,我已經扯斷了他帽子上的纓飾,一會兒點燃了燭火,大王看看誰的帽子上沒有纓飾,就治他的罪。」

  誰知楚莊王聽完許姬的話後,卻高聲說:「先別點蠟燭了,乘著黑喝酒,多有意思。」

  於是,大家就在黑暗中繼續飲酒玩樂。過了一會兒,楚莊王問:「今天我請大家喝酒,各位喝得高興嗎?」

  群臣齊聲說:「感謝大王,我們喝得非常高興。」

  楚莊王又說:「是真高興嗎?咱們不拽斷帽纓,就不算盡興!」

  大臣們一聽,紛紛摘下帽子,扯斷帽子上的纓飾。這時,楚莊王才吩咐把蠟燭點燃。

  眾人互相一看,各自的帽子都已面目全非,無一完好,形狀非常有趣,不禁都哈哈大笑起來,喝得更加痛快。直到天亮,君臣才心滿意足地散去。

  許姬回到宮裏,非常生氣,埋怨楚莊王故意包庇調戲她的人。按照當時的法律,調戲王妃的人是要被處以死罪的。

  許姬說:「大王這樣縱容他們,以後他們還會做更多冒犯您的事。」

  楚莊王卻笑一笑,說:「我請大臣喝酒,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玩得盡興。酒後失態,是人之常情。如果我為了這點小事而治大臣的罪,不僅讓宴會大煞風景,而且會讓大臣覺得羞辱,這就不是我設宴的本意了。」

  後來,楚莊王攻打鄭國,有一位名叫唐狡的將軍特別勇敢,他衝鋒陷陣,斬將奪關,屢建奇功,令楚軍士氣高漲。楚國軍隊一直打到鄭國的首都方才收兵,楚莊王也因此威名大振。原來唐狡就是在宴會上被許姬扯斷帽纓的人,他奮勇殺敵,正是為了報答楚莊王的寬容大度。

  楚莊王為了包容犯錯誤的大臣,而命令大家一起扯斷帽纓的這次宴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絕纓會」,「楚莊絕纓」這個成語也因此產生。人們用這個成語勸誡大家要寬容待人。

※ ※ ※

  寬者,宏大度量之謂也。夫寬宏度量,心廣怡怡,不較不逆,順中道自然,來之不妒,去之不嫉,遠之如是,邇之亦如是心地坦蕩蕩,量大且忍,人之心地也。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此則君子之心地,寬宏如太虛,度量遠大,而且態度從容不迫,安而且穩。昔有諺話曰:「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非大大夫,不能有此度量!振衣千仞岡,珠藏澤自媚,玉韞山含輝;非大大夫,不能有此蘊藉!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懷!」夫小人則心存物欲,妄求多生,名利為爭,量小器狹,終日爭患於得失,日損其道,心不自安焉。

  寬者,忍人之謂也。寬心之德,曰仁忍之德,過事含養,不亂其心,寬之以仁,忍人之心,耐而且忍,不以一髮之怒而動其身、寬其度量、而且靜思,靜而且思者,思之乎?心之動乎?靜乎?忍乎?心靜寬其忍者,過事不傾,臨危不蹶,仁心之寬也。昔有諺語曰:「度量如海涵春育,應接如流水行雲,操存如青天白日,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霽月。」夫人不寬,不忍其心,必亂大謀矣!論語衛靈公篇,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君子之寬眾,則得眾,小人之收歛物欲於眾,則失之於眾。故寬人之仁德,為之博愛之德,君子博愛仁人,人亦愛其行,民德歸厚矣,此則寬之功也。

  寬者,寬宥他人之過失也。出於容人之量,待人常帶春風,勵己常存秋色。克己寬人,不爭不怨,不責不怒,寬宥他人之過錯,則恨者希矣。寬宥他人之過失,恕之發端,仁之實踐也。君子以此德濟世利人渡眾,其仁心也。度量寬宏,化眾以善,故仁人寬宏之德,恭己以敬人,事務信實待人,勤敏其事,恩惠及眾,以寬大仁愛之德化眾者也,則天下歸仁矣。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一章第一節 寬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爭什麼

蓮生/文

  記得八仙中的「鍾離權」嗎?

  他原是一位大將軍,後來,因為爭戰中,匆匆在夜暮林中,走到一座茅舍,遇一老者。老者是一位修行的隱者。

  老者問:

  「將軍爭什麼?」

  「爭土而戰。」

  「爭土為何?」

  「大。」

  「大為何?」

  「大者大國也!」

  「殺人百萬,為一大國之名,何其冤哉!大國又如何?小國又如何?」

  大將軍一時啞口,答不出。

  後來,大將軍醒悟了,人生危危,國土危危,在這人世間,何事不危危!連自己的身子亦危危。

  我們且看,這世上何有那一片乾淨土,不管是古歐洲,不管是亞洲,不管是非洲,不管是東南亞、東北亞。不管是中國大陸,或是美洲,哪一片土地不是用鮮血去染的?

  那位大將軍,後來修道,成了八仙之一。

  這娑婆世界,原是「瞋怒無忍」的世界,這瞋怒也是因貪而起,我爭奪你的,你爭奪我的。連佛陀時代,琉璃王還不是滅了釋迦族嗎?

  想一想──

  大地是誰的?

  國是誰的?

  家是誰的?

  最後你可以想,你的身子是何人的?

  今之世人,俗人為「家產」而爭,修行人為「廟產」而爭,當權者為「權位」而爭。求之不得,則生瞋怒,造下傷天害理的罪業了。

  佛說:

  貪多業亦多。

  取少業亦少。

  萬般苦惱事。

  除貪一時了。

盧勝彥文集164冊《一日一小語》爭什麼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雙頭蛇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小的時候到野外遊玩,碰見一條雙頭蛇,非常嚇人。孫叔敖曾聽說誰看見雙頭蛇就會死掉。他急忙撿起石頭把蛇打死,並把牠埋了起來。

  孫叔敖回到家裡,看見母親就放聲大哭起來。母親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哭著說:「我活不成了。剛才我看見雙頭蛇了,我要死了,怎麼辦?」

  母親連忙問:「那條蛇現在在哪兒呀?」

  孫叔敖回答:「我怕別人看見牠,又要死去,就把牠打死埋了。」

  母親臉上露出了笑容,給孫叔敖擦了擦眼淚,安慰他說:「你做得對,孩子!你自己在危險的時候還能想著別人,像這樣的好心,會感動天地,你不會死的,孩子!」

  孫叔敖當然沒有死,長大以後還做了楚國的令尹(宰相)。(《列女傳.孫叔敖母》)

※ ※ ※

  善,合乎理的就是善,良善乃是一股正向之能量,能滌淨世人不好的習氣。

  善由念而發,身體力行,而成善德;善屬良知良能,無需教導學習,乃人自性自然生發之德行。奈何現今社會許多積非成是,似是而非之論點,使行為漸漸偏離正道,實可嘆也!

  世人當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向內自省,念念要求己身舉止,方可煉就本心於正善不阿。勉之!

虛原雜誌204期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只這個也不背

  昇州清涼院休複悟空禪師,羅漢桂琛禪師之法嗣,俗姓王,北海人。

  休複禪師自幼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雖然他精進修習禪定和學習經教,但是因為理路未通,故收穫甚微。

  他曾經自我反省道:「苟尚能詮,則為滯筏;將趣凝寂,複患墮空。既進退莫決,舍二何之?」

  (如果偏于文字義理,則成滯筏之病;如果偏於枯坐,沉空滯寂,又容易墮入頑空。既然進退兩難,無由抉擇,那麼,除此二途,還有其它的修行方法嗎?)

  於是,休複禪師便決定四方行腳,參尋宗匠。他來到福建漳州,參禮地藏桂琛禪師。經過一年多的請益,休複禪師不僅未能契旨,反而身染重病,住進了涅槃堂。

  一天晚上,地藏和尚去涅槃堂看望休複禪師,問道:「複上座安樂麼?」

  休複禪師道:「某甲為和尚因緣背。」(我跟和尚的緣分不契)

  地藏和尚於是指著燈籠,問道:「見麼?」

  休複禪師道:「見。」

  地藏和尚道:「只這個也不背。」

  休複禪師一聽,言下有省,隨即病也減輕了一大半。

  後來,修山主(龍濟紹修禪師)前來問訊地藏和尚,休複禪師當時也在場。

  修山主謂地藏和尚道:「某甲百劫千生,曾與和尚違背,來此者又值和尚不安。」

  地藏和尚於是豎起拄杖,說道:「只這個也不背。」

  休複禪師這下子豁然大悟,從前疑滯,頓時化為烏有。

  休複禪師後繼法眼禪師住崇壽寺。不久江南國主創建清涼道場,休複禪師應邀前往住持。後圓寂於天福八年。

※ ※ ※

  沒有「悟性」,衍生不出智慧與理性,不能擺脫對一切法的執著,就會障蔽般若,也無法產生悟性。所以智慧與醒覺是建立在不斷的解脫和不斷的成長之中,所以說:「一心有滯,諸法不通。」

  人因「放不下」,所以心智變為殘廢,而且愚笨與無知,所以「空」即是禪法,只有透過空的實踐,才能「來去自爾,靈通萬物。」

  空要有般若實性的本質,不可誤為「守空修定」,產生斷滅,形成枯木死灰,則又執著於空中裡頭,所以要做到「空空」,從空中解脫出來,這就是「定慧等持」的禪法。

  禪的宗旨,就是要能醒覺自性的般若,而不是空心靜坐,不思一物,而是要用自真如性,以智慧去觀照,對一切法不取不捨,那般若就會大放光明,生活才會圓滿自在。

  對禪而言,就是要能放下,或勘破一切心理的障礙,把一切知障及煩惱障統統放下。空它不屬於善,也不屬於惡,也不屬於淨,也不屬於不淨,它是形而上的,是智慧的本質,是般若的妙用,所以說:「般若空性能生萬法。」

般若空性與三無性(生無相、性無相、勝義無相)是相通的,有異曲同功之妙也。

禪-第三四章 般若空性

銅汁地獄

。。。。。。省略

大帝曰:「此獄已經了解,可以去矣。」

於是三人又向銅汁獄而來,卻說這銅汁獄,亦距此獄不遠,三人出門,定一抬頭一望,只見火燄沖天,爐煙蔽日,甚覺猛烈。行不多步,已至獄門之外,獄吏迎入,到了場中,果然支了十餘座大爐,眾鬼卒正在用力扯火。定一引首一看,見爐內盡是銅水,滾滾沸騰。

俄獄官吩咐鬼卒:「速將獄內犯人,提出場中,聽候施刑。」

鬼卒應命,霎時提出犯人無數,用繩索綑綁,縛於木樁之上,一鬼用鐵鉗將嘴敲開,一鬼即向爐中用鐵瓢盛銅汁,直向犯人口裏灌下。(與獸醫灌牛馬藥相似)見犯人大叫一聲,腹內生煙,五臟爆裂,登時氣絕。(這樣凶險)鬼卒以扇煽轉還魂,又復再灌。

犯人哀哀告饒曰:「求鬼哥饒命,這苦楚受不過了。」(此時才知利害可惜遲了)

獄官在旁罵曰:「爾等在生搜刮金錢,貪心不足,今到此地,又未見爾等帶來一文。吾想爾等用度缺乏,故採取石崇之金穴,鄧通之銅山,及人間之銅臭孽錢,化成此汁,灌入爾等之腹中,以饜爾欲,何為假稱不受?再三告饒,無乃太矯情了。」(生前百計千方,取之不足,今日灌之不受,真真矯情。)

眾犯淚灑胸膛,無詞以對。定一在旁,亦覺不忍。對獄官曰:「請看在弟子面上,暫饒過他這次,弟子還要請教,這些人似覺可疑,究竟在生是何等人物?致犯此罪,望乞指示。」

獄官曰:「善君疑得不錯,今既要問,說來可嘆。(未說先嘆,獄中之人,定非尋常。)這般人卻不是尋常人,乃達官顯宦也。其外還有牧令、吏胥、土豪、劣紳、奸商、滑賈、兵丁、盜賊,各色人物,(俱是些要錢的東西)尚在獄中,未遑懲治。此輩人乃是由三殿鏟皮、吸血、刮脂三獄,及四殿斷筋、(金匽)肩、(金耑)膚三獄解來者,最居多數。緩一刻,方照律處治也。」

定一曰:「這達官顯宦,罪狀若何?請詳言之。」

獄官曰:「世之達官顯宦,內而朝廷,如宰輔、三公,六部、九卿,權要大臣。外而封疆,如督撫、藩臬、鹽政、稅務等司是已。夫宰相用人,進賢退不肖,一秉大公,非藉此為賣官鬻爵,搜刮罔利之階也。乃自貪臣秉國,注重金錢,收門生,納義子,苞苴夜進,賄賂公行,不憚言官之彈章,不避薏苡之譏謗,門庭若市,朝士側目,小人驟躋於要津,賢才退處於閒散,此等權姦,貪冒於財,終誤國計。(如宋之蔡京、童貫、秦檜。明之張居正、嚴嵩父子。清之攬權納賄者更不可枚舉。)

其次戶工部臣,操財政之權,司出納之柄,每歲度支,任其舞弊。僚屬書吏,狼獻為奸,不矢公忠,不敦廉介,罔上欺君,是謂國蠹。(此輩為害最深)又有外廷大吏,督撫疆臣,營私植黨,手可遮天,行政用人,不秉公道。至於差缺之得否?惟視賄賂之有無。賂重者差優,賄薄者缺苦。牧令既輸款於上憲,勢必取償於民間,由是任其枉法貪贓,而受其賄賂者,不惟不舉劾,反從而袒庇之。(上憲如此,小民何以聊生乎?唉!)

其外又有提鎮武臣,虛糜帑項,妄造報銷,或練兵而有名無實,或發餉而剋扣稽延。大兵所至,不嚴軍律,聽其騷擾,以敗為勝,以虛為確,種種作弊,藉以歛錢。(學差臬司之弊)尤可駭者,當今時局,與洋交通,或購機器軍械,而二八四六抽成。或私賣鐵路,而十萬百萬入己。只圖肥家,不計誤國,如是者屢屢見之。(清時盛宣懷端方,等輩賣國肥家可誅可殺,今日則更多矣,可不悲哉!)

至於司藩政,司鹽鹺,榷關稅者,蒙混侵蝕,動以萬計,其報解公家者半,入私囊者亦半,(藩鹽關吏之弊)貪心不足,可勝道哉!其餘牧令縣知事以下,鑽營不義之財者,不可枚舉矣。常謂此等貪官污吏,病國病民,天律昭昭,宜火其廬,罰其子孫,遭奇禍,作餓莩,身死之日,裂其腹,入冥永受銅汁之刑,斯足以蔽其辜也。」(如此等輩,何嘗不以奇禍降之,冥罰加之,而彼不知懼,良可悲也!)

說畢,大帝在旁誇獎道:「爾獄官這篇議論,真能將中國前數百年之積弊,洞見癥瘢,真不愧獄官矣。(我亦云然)定一師弟,須要緊緊記下。」

定一曰:「弟子謹誌,不敢遺忘。」

。。。。。。省略

洞冥記-第十五回 楊定一補遊諸獄 張大帝重到森羅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法性最大

蓮生/文

  天竺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弘法至「南印度」,見一國王「香至」,有三位王子,第一位「月淨多羅」、第二位「功德多羅」、第三位「菩提多羅」(菩提達摩)。

  二十七祖欲試三位王子的智慧,便取出圓潤的寶珠,給三位王子看。

  問三位王子:「此珠圓明,有能及否?」

  第一位及第二位王子均回答:

  「此珠七寶之中,均不能及。」

  唯有第三王子「菩提達摩」說:

  「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

  「菩提達摩」說完。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心中讚嘆。

  祖問菩提達摩:「於諸物中,何物無相?」

  答:「於諸物中,不起無相。」

  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

  答:「於諸物中,人我最高。」

  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

  答:「於諸物中,法性最大。」

  於是,天竺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知道「菩提達摩」是大法器。

  最後付法給「菩提達摩」,付法偈是:

  心地生諸種。

  因事復生理。

  果滿菩提圓。

  華開世界起。

  我讀了此段文字,明眼人即知,「法寶」、「智光」、「心明」最是無上。

  這:

  「念不起」就是無相。

  「人我」靈性最高。

  「法性」最大而不可思議。

  「菩提達摩」已一一說了出來也。

  這位天竺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不是別人,也正是東土初祖第一代的「菩提達摩」,中土佛教禪法的開宗祖師爺。

  天竺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交代:

  「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中土),設大法藥,接引上根。」

  「中土有法器否?」

  「汝所化之方,獲菩提者不可勝數。」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預言:

  「南方勿住。彼只好有為功德,不見佛理。」(此指梁武帝蕭衍)

  第二十七代祖師的預言甚多,後來一一應驗。

  在這方面,我感到最可笑的是梁武帝蕭衍,梁武帝見達摩大師,竟然就問自己的功德多大?這些「有為功德」,在達摩大師看來,根本就是沒有功德的。

  這叫「有為功德,不見佛理。」

  達摩祖師認為:

  「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我住美國西雅圖時,曾有一人嘗對人言:「我功德第一大,我功德第一大,有誰的功德比我大?」

  我聽了,不敢出聲。(因為世人只見有為功德)

  我見到他,如同小老鼠遇見大老虎一樣,只有噤不出聲。

  大老虎到處宣揚他的功德第一大,我內心同情他,小小「有為功德」,竟然是大大功德,實非法器也!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一切「有為功德」,是應該做,盡本份去做。但,不做功德想。

  更重要的是「明心見性」,因為「法性」最大!

盧勝彥文集184冊《給你點上心燈》法性最大

致富之家

  河南省章豐縣城,有位鄧吏胥者,身居公門,卻不知在公門中是最好修行的地方,偏要藉勢欺人,從中取利,以宦途為發財捷徑,以衙門為剝削機關,作奸舞弊,危害不少之人。

  兩、三年之間,變得非常富有,出則車馬簇擁,入則婢僕環迎,度量小而自以為榮耀,過度逸樂,故上天終不容也。

  某日,其大廈落成,擬掛匾額,不知如何是好,趴在茶几上尋思,竟然墜入夢鄉;見一位老爺送來一匾,金字輝煌,書曰:「入德之門」高懸於門上。

  鄧自思新屋落成,該來些什麼發財的字句才對,何云入德,覺得沒什麼妙趣,乃取下其匾。

  接著看見幾個小差,搬進二個匾額;文曰:「寶藏之室」,又曰:「致富之家」,鄧見之,正中下懷,乃謝曰:你們等不愧公門中人,能知我內心的想法。話一說完,醒了過來,大廈依然四壁空空,一無所有,乃將寶藏之室,致富之家,二句,自書兩匾,製作懸掛於前、後門之上。

  不數日後,大宴貴客,一連三天,晝夜笙歌,權貴臨門,絡繹不絕,但凡有乞丐倚戶,一文不捨,一飯不施,迨三天宴客完畢,計所收賀禮,扣除筵席的費用,尚剩千金,怡然得意,說新居乃招財吉宅。

  自此過後,連數夜,都夢見凶狠惡漢,破門入室,將其眷屬綁走。鄧驚醒,汗流夾背,原來是南柯一夢,戰慄而告其家人,焉知其家人亦皆異床同夢。

  鄧自思:「因我寶藏之室,被盜賊覬覦,必遭強盜之兆也,我當慎之。」

  鄧左思右想,要搬遷到鬧市之中,高樓之上,就是有強盜,也奈何不了我。此時其兄剛好回來,鄧將夢事告訴其兄,並將擬搬遷之事告知。

  兄知其素行,乃告之曰:「沒有這回事啦!像我家接近軍營,兵士日夜巡邏護衛,強盜絕不敢來,且強盜是為了財物,綁人做什麼呢?此夢非同弟你所解釋的那樣。似乎是冤鬼臨宅的癥兆吧!弟你在衙門多年,或誤害於人,以召冤愆糾纏。俗話說:公門中,好修行,若失慎,即易召冤孽,難到沒聽說一世為官,九世為牛,這都是藉勢剝削民脂之故也。你當速速對天懺悔,從此,謹慎辦公,或可化凶為吉,也不必移至他處矣。」

  鄧聽完其兄所說的話後,很生氣的答說:我不聽這無稽之談。毅然買下市中心某油行樓上,其樓巍峨壯麗,四壁鞏固,鄧將眷屬、財物移到高樓,自認可高枕無憂,無人敢犯,安享財物,樂我妻小,便是市上神仙。

  然當遷徙之夜,鄧有小兒五歲,忽然發病,高燒不退,迷糊狂叫,說樓上怪人很多,都是青面獠牙,舉火要燒死爸爸,非常可怕,請爸爸搬回舊宅,整夜狂叫不停。

  鄧睡熟沒聽見,鄧妻則愁懼交集而不敢言。第二天晚上,鄧妹來到新家,抱鄧之小兒下樓,上市遊玩,因樓下油行不小心失火,延樓上燒,樓高人不能逃,人財兩空。鄧妹抱子回來,已無人可見矣。

  查鄧幼子,乃其兄所過房,故天不滅善人之後,而鄧不聽兄之言,過而不改,罪惡貫滿,天乃滅之。

  世云:人千算,不敵天之一畫。嗟呼!連枝兄弟,一善一惡,而善存惡滅,誠報應昭彰,不爽絲毫,誰說天理無報,只在遲早之間耳。易曰:惠迪吉從逆凶,其斯之謂歟!《警明因果例證》

※ ※ ※

  冥府三殿文判 降

  本殿司判,世人身具公務之人,常有為此而借職權之便,圖利自身或近親、遠戚、好友等。甚至僅因賦性隨興,竟以執行公務之便而好惡隨之。雖然,有者未造成甚大傷害,但有者卻造成浪費公帑、人力等貽患頗深,均在本殿小地獄中受苦。故乃將本殿依循職權之案例,轉換現世報之定律,頒明闡示,啟悟世人「有,則改之;無,則勉之」,以作惕勵。

  凡執行公務不力,若能力不足,三次累積,剝削一祿。

  凡執行公務不力,是為自身好惡之心,一次削一祿,可以累計。然若嚴重延宕,則可以削除一福,危及甚多人生命、財產,更可以奪其壽元。

  凡執行公務,先設想自身利益者,即削一祿。有所行動,即削一福,可以累計。

  凡執行公務之人,常以自身之時間因素、經濟利益,甚或處心積慮藉此職權之便,而有圖謀之目的,除削除三福三祿之外,並有惡緣顯前,牽引敗事或自身事端、波折、病苦,以作警戒。

  凡執行公務盡心盡力,不為私心之利,則可增祿添福,顯現貴人善緣助力。

玉律規箴八、執行公務之人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防微杜漸

  無德禪師駐錫的大明寺就在海邊,住在附近的村民幾乎都是從事海裡採珍珠的工作。村裡有一位喜愛禪法的信士,經常前來和無德禪師討論佛法。

  有一天,這位信士又到寺裡拜訪老禪師,問他說:「人怎麼樣才能防患不犯過失呢?」

  無德禪師舉頭一看,剛好看到一位海女穿著蓑衣從寺前經過。無德禪師便指著這位海女對信徒說:「你看到這位海女嗎?」

  信徒回答說:「當然。」

  無德禪師再問他:「她到海裡做什麼呢?」

  信徒說:「她到海裡採珍珠啊 !」

  無德禪師說:「她既然要到海水裡,為什麼還要穿蓑衣呢?

  信徒理直氣壯地說:「她為了防水啊!怕雨水淋溼了身體呀!」

  無德禪師反問信徒:「既然要到海裡,還要怕什麼水呢?」

  這位信徒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

  無德禪師哈哈一笑說:「防微杜漸哦!」

  一塊布若染上了一點墨汁,我們會想辦法把它洗乾淨,可是一塊抹布若完全骯髒了,我們就不管它了。這就好比一個人,有了一點小的過失,要及時防備,才能糾正,才能恢復清淨;不然等到變成了一塊髒污不堪的抹布,那就好比陷身泥淖裡,難以自拔,只有由它去了。

  海女穿著蓑衣走在陸地上,是為了防備雨水點滴的淋溼;然而一旦下到海裡,也就顧不得那麼許多了。所以,一個人在平常的時候,就要注意小過不犯,不然,就像陷身到過失的大海裡,也就忘記自己的染污了。

※ ※ ※

  淹沒山丘的滔天巨浪,那是堤防上滲漏的涓涓細流造成。水流細微的時候,一捧黃土就可以將它堵住。然而等到它形成洪流之後,其勢就可以沖毀村莊,淹沒房屋,漂木走石,包圍丘陵。

  草原上熊熊的大火,那本是微小的火星點燃。當火光星星點的時候,一勺清水就可以將它澆滅。然而等到火劫熊熊之時,它就可以將城市鄉鎮燒成一片焦土,焚毀山林。

  這與人世間的愛欲之水、瞋怒之火,又有甚麼不同呢?聖賢治理人心,在世人欲念未起、俗情未生時便加以預防,所以費力甚微而所獲得功效卻甚大。等到世俗欲望擾亂了人的本性,內心各種情感紛紛交攻,對於自己則戕害生命,對於他人則傷及對方,此時已經非常危險,不可挽救了。是故,聖賢教人修養心性,使人在性情未亂、惡意未萌之前便先加以防範。因為早作防範,故而沒有禍患,其原因也就在於此了。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巴西前總統盧拉

  1945年10月,男孩出生於巴西伯南布哥州的一個農民家庭。

  因家裡窮,從4歲起,他就得到街上販賣花生,但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上小學後,他常和兩個小伙伴在課餘時間到街上擦鞋,如果沒有顧客就得挨餓。

  十二歲那年的一個傍晚,一家洗染舖的老闆來擦鞋,三個小男孩都圍了過去。

  老闆看著三個孩子渴求的目光,很是為難。

  最後,他拿出兩枚硬幣說:「誰最缺錢,我的鞋子就讓他擦,並且支付他兩元錢。」

  那時擦一雙皮鞋頂多20分錢,這十倍的錢簡直是天上掉餡餅,三雙眼睛發出異樣的光芒。

  「我從早上到現在都沒吃東西,如果再沒錢買吃的,我可能會餓死。」一個小伙伴說。

  「我家裡已經斷糧三天,媽媽又生病了,我得給家人買吃的回去,不然晚上又得挨打……」另一個小伙伴說。

  男孩看了看老闆手裡的兩元錢,頓了一會兒,說:「如果這兩元錢真的讓我掙,我會分給他們一人一元錢!」

  男孩的回答讓洗染鋪老闆和兩個小伙伴大感意外。

  男孩說:「他們是我最好的朋友,已經餓了一天了,而我至少中午還吃了點花生,有力氣擦鞋。您讓我擦吧,我一定讓您滿意。」

  老闆被男孩感動了,待男孩擦好鞋後,他真的將兩元錢付給了男孩。

  而男孩並不食言,直接將錢分給了兩個小伙伴。

  幾天後,老闆找到男孩,讓男孩每天放學後到他的洗染鋪當學徒工,還管晚飯。

  雖然學徒工工資很低,但比擦鞋強多了。

  男孩知道,是因為自己向比自己窘困的人伸出援手,才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從此,只要有能力,他都會去幫助那些生活比自己困難的人。

  後來他輟學進入工廠當工人,為爭取工人的權益,他二十一歲加入工會,四十五歲創立勞工黨。

  2002年,他提出「讓這個國家所有的人一日三餐有飯吃」的競選綱領,贏得了選民的支持,當選總統。

  2006年,他競選連任,又再次當選總統,任期4年。

  8年來,他踐行「達則兼濟天下」的承諾,使這個國家93%的兒童和83%的成年人一日三餐都得到了食物。

  而他帶領的巴西也從「草食恐龍」變成了「美洲雄獅」,一躍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

  沒錯,他就是2010年底任期屆滿而卸任的巴西前總統盧拉。

※ ※ ※

  芸芸眾生,賦予之智愚不一。迷愚者,不知服務大眾之意義,心有私念,一心圖求他人恩賜;智者,知悉人生之理,但求一生當中,能有多一些付出,可以貢獻給社會,更希望自己能有造福人群之機會。

  前者妄求而甚少施與,自然植福未深;然而後者一心但求付出,服務精神堅毅,慈悲之心彰顯,能佈施,肯喜捨,又能力濟蒼生,撫慰不安,造福日深,普獲人人之敬重,所到之處,自然威勢浩浩,其福厚德重。

  若有善德者於日裡夜間,能慈悲喜捨,甚而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利益眾生;憑此仁風德範,自然遍地福昌、處處威旺,應驗「德不孤,必有鄰」,千秋福隨,萬世運亨,無往不利也。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隨其所宜

蓮生/文

  先提一公案:

  文殊菩薩問菴提遮女曰:「生以何為義?」

  女答:「生以不生生為生義。」

  文殊又問:「如何是生以不生生為生義?」

  女答:「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是為生義。」

  文殊問:「死以何為義?」

  女答:「死以不死死為死義。」

  文殊又問:「如何是死以不死死為死義?」

  女答:「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離散而能隨其所宜,是為死義。」

  菴提遮女問文殊菩薩:「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什麼卻被生死之所流傳?」

  文殊菩薩答:「其力未充。」



  這則公案中,是探討生死的。

  明眼人一看即知:

  生──四大假合。

  死──四大分散。

  四大都是未嘗自得,所以是不生生,不死死,也即是不生而生,不死而死。

  為何流轉生死中?

  文殊菩薩答的非常妙:「其力未充。」

  也就是自己的力量,無法挽回不生而生,不死而死,生死流轉不休。

  我認為:這「力」是何義?

  文殊菩薩未說明。

  我未說明。

  請諸聖弟子答來:「力是何義?」

  試答二字如何?



  我個人很欣賞菴提遮女的四個字「隨其所宜」,這「隨」字,很接近「無所謂」,又「宜」字,是非常「合適」之義也。

  「隨其所宜」正是無所謂了!

  「隨其所宜」正是隨緣。

  「隨其所宜」正是戒定慧。

  「隨其所宜」正是平常心。

  「隨其所宜」正是堂堂氣象。

  「隨其所宜」正是善生與善逝啊!



  有很多人,喜歡探查師尊的意圖,或想探知師尊的情緒,或想知道師尊的想法,或想明白師尊的動向……。

  但這些,是我「密碼」。

  你們想了解師尊的「密碼」嗎?破解師尊的「密碼」嗎?

  坦白說,大家看到的,只看到我的背影,我從不以「密碼」示人,沒有人知道我手上的牌,我不是故意欺飾大家。

  不是審慎。

  不是矜謹。

  不是防人。

  而是我若公佈了我的全部意向,我就得終止我度生的工作。

  我那第一義諦若公佈了,我就不死死了。所以,「密碼」是不可以公佈的。我指的是現在。

  我現在只是「隨其所宜」的寫文章,這實在太好了,「隨其所宜」正是我現在的寫照了,「隨其所宜」萬歲!

盧勝彥文集第190冊《無所謂的智慧》隨其所宜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兒子的責任

  黃庭堅是宋朝的大文學家,字山谷,又稱山谷道人,其詩詞、書法非常出色,才華出眾,流傳至今。

  宋哲宗元祐年間,黃庭堅官至太史,是高官,工作非常的忙碌。

  但,黃庭堅早晚按時到母親房中向母親請安。對於母親的身邊瑣事,一律由他自己動手來料理,就是連母親使用的馬捅,黃庭堅也由自己來傾倒,並加以清洗。

  有人說:「為什麼他當了大官,不請佣人來服侍母親?」

  又說:「當了大官,親自倒馬桶,有失身份!」

  黃庭堅答:「我自幼服侍母親已久,母親已習慣我的服侍,這樣她才會高興。我當了大官,大官還是母親的兒子,親自照料,涮洗馬桶是兒子的責任啊!」

※ ※ ※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責任,而這種責任心之負荷,也是生為人本來應該負責的,也就是沒有推辭的道理,否則不能算是人也。

  人一生下來,其由父母擔當起養育你的責任,隨後你得擔當自己的責任,最後更須負起父母年老病苦的責任,這一切之情況都是互相背負的,可謂是應相互回饋的,絕不可忘恩負義而違背此責任之承擔,故當明而付出,沒有任何之怨言。試看世上所有為人父母者,誰埋怨了對子女的責任,都是無怨無悔默默的在付出,就是連子女長大成人了,甚至於年老了,還是放心不下呢!這都是責任的付出。再試問為人子女者肩負為父母親人簡單的照顧責任,難道就不應該嗎?人與人都是相互的關係,況乎親情的回饋會有怨言嗎?

  如今社會因道德之沉淪關係,導致責任付出的情況,不但淡忘、而且遺棄,試問良心何在?更有甚者,比起獸禽還不如呢!在今日社會令人惋惜之時,責任付出的道理更值思悟勉之。

思歸覺路-第四章 責任的付出

非言說

  台州瑞岩空室恕中無慍禪師,昆山薦嚴妙道禪師之法嗣,俗姓陳,本郡臨海人。無慍禪師少時有出世之志,後從徑山元叟行端禪師落髮,並于昭慶律寺受具足戒。

  此後,無慍禪師開始游方,初往淨慈,禮謁靈石芝禪師,次往湖州資福,參一源靈禪師,末後投台州紫籜山竺元妙道禪師座下。

  初登紫籜山,無慍禪師隔著一條小溪,望見對面有一老僧正坐在磐石上,旁邊站著一位侍者,風度蕭然,如畫中之應真。無慍禪師猜想這位老僧必是妙道禪師,於是具禮展拜。後一打聽,果然如是。

  無慍禪師於是便跟著妙道禪師來到丈室裡。

  無慍禪師正要開口請問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之公案,妙道禪師卻大喝一聲。

  在這突如其來的一喝之下,無慍禪師通身汗流,疑情頓消,遂呈偈曰:

  「狗了佛性無,春色滿皇都。

   趙州東院裡,壁上掛葫蘆。」

  妙道禪師覽其偈,為了進一步試探無慍禪師腳跟是否真的站穩了,便笑道:「恁麼會又怎得?」

  無慍禪師一聽,便拂袖而出。

  妙道禪師遂予印可。

  無慍禪師悟道後,曾經告訴同參們說:「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決不在言語文字上。我輩若不遇者(這)老和尚,幾被知解埋沒一生。他日設有把茅蓋頭(指卓庵住山傳法),當不忘所自。」

  無慍禪師最初出世于明州靈岩廣福禪寺,後移住台州瑞岩淨土禪寺。

  無慍禪師曾經上堂云:「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眾伎。大眾還識得心也未?若識得心便識得意,識得意便識得諸識,識得諸識便識得妄想。妄想滅則諸識滅,諸識滅則意滅,意滅則心滅,心滅則一切滅。所以道,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說到這裡,無慍禪師便大喝一聲,接著說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什麼過?」說完便下座。

  [工伎兒,隨著鑼鼓等樂器之節拍,表演各種雜技動作的演藝者。和伎者,調弄音樂以配合演藝者進行表演的伴奏者。]

  此外,無慍禪師曾自設三關,勘驗前來參學禪客,契則留住,不契則逐出。這三關是——

  「穩坐家堂,因甚主人翁不識?掀翻大海,摑碎須彌,平地上因甚抬腳不起?眼光爍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盡,因甚不見?」

  無慍禪師住持瑞岩的時候,道譽日隆,江湖英俊,爭相參禮。當時大元統治者對佛教非常崇信,國內高僧大德多受其賞賜,唯無慍禪師獨不屑世榮,保持著衲僧的本色。

  在瑞岩住持了三年之後,無慍禪師便辭去住持之職,獨居松岩頂上。洪武十七年(1384),無慍禪師應弟子居頂禪師之邀請,歸寧波翠山養老,兩年後便圓寂。春秋七十八歲。有辭世偈雲:

  「七十八年,無法可說。

   末後一句,露柱饒舌。」

  無慍禪師生前著有《二會語錄》、《三庵雜錄》及《淨土詩》行世。

※ ※ ※

  「驚世文章夢裏花,出塵悟解眼中沙。怪來不打這鼓苗,親見江西老作家。」

  正之修,總要由心。故儒曰存心。佛曰明心。道曰修心。耶曰洗心。回曰堅心。五教莫異口同音,皆以正心修道、行道參與天地,共與造化,契合自然,唯是五教同一之天命也歟。

  呂祖曰:「千言萬語,不過煉心二字。」煉者去雜求精之操法,治心之法特用煉字者,是心如賊王,難靜、難收、難制、難定故。綜之修道之難者,因道之難言也,因其無名、無形、無象、無方圓之,此以也。故五教之各立門庭,各執其法者亦為此。苟以言而詮其無名、無影、無踪之真理大道,難免易涉亦象而落偏差,易乖事物之真常。

  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若非有關尹子之故,死怕此五千言亦不留。堯子一貫之傳,釋迦一乘之演法,達摩祖師之東來,未曾說過一字,皆為避執象,因著則不得其正也乎。故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道豈在言乎。修道須若方得頓悟,立地成佛,毅力信修,切勿求知解,而廣涉雜聞、妄說。如斯者不但徒磨,反之有阻定靜,心萌疑惑之害。叮嚀諸子,真如法界不在証修施為事理,唯在本性自在中,慎之悟之。

善道薪傳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放生之兩極爭議

南極仙翁 降

  林生文煌問:社會上對於【放生】存在兩極爭議,贊成者積極放生,以期培功立德,反對者不斷攻奸,以求保護生態。如此情況應如何善誘?以期導正正確放生觀念及緩和對立氛圍?

  解答:儒家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世人貪生畏死,螻蟻尚且苟且偷生,生命必然找到一個生存的出口,所以放生確實是培養仁心,同理心最佳的管道。只是方法是否正確?若否,不僅培功不成,反而造業,實是得不償失。

  反對放生者,其實不是真正有心反對放生善舉,只是許多放生之人以為放之便有功德存在,以致於不管物命是否可以得到適當場地生存,更有以放生毒蛇,使是處居民人心惶惶,雖然毒蛇業以拔除毒牙,然則其原有習性仍在,仍會造成某種程度的環境破壞。況且又有者引進外來物種隨意放生,原生物種因此滅絕,所以反對者為期保有原來生態,情非得已而以攻奸方式阻止放生善舉。

  放生倘若能夠妥善選擇場地,物種來源,使物命適得其所,其實以仁心培德,功果甚巨。選擇適當的場地,一者使地方居民安心生活,二者不破壞生態。挑選適當的物命及瞭解來源,則可使物命終其壽元,不再受捕抓圈禁之苦,逍遙於野外。相對的施放者,藉由放生得生,獲得培仁養善之功德。

  放生不是放死,且放生科儀不是越隆重則其功德越大,而其關鍵在於啟靈。啟靈後的物命智慧便略勝於同物種,但其原有生存及抵禦外敵的習性仍在,是以,若是猛獸,仍會攻擊及繁衍的行為。因此場地慎選,啟靈得宜,則物命獲其長住之所,不危害其它物命,放生則是善舉。反之,僅以施放者自私求得功德,胡亂施放,無功更有過。

  培仁修德,行善而放生,啟靈之發其實十分簡易,僅要秉持仁心及丹誠,一句【啟靈放生】即可完成啟靈也。

醍醐灌頂 第四篇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最簡單的方法

蓮生/文

  二零一三年三月三十日,下午三時,我將在台灣雷藏寺,舉行「淨土三尊」的護摩火供及灌頂。

  在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的清晨六時,「淨土三尊」就下降在我面前。

  「淨土三尊」的中央,站立著全身放金色光芒的阿彌陀佛,其左手持金色蓮台,右手下垂「與願印」。

  「淨土三尊」的右方,站立著全身白色天衣重裙的觀世音菩薩,左手持淨瓶,右手持楊枝,灑淨水,周身大白光。

  「淨土三尊」的左方,站立著全身紫色天衣重裙的大勢至菩薩,其左手是「平等印」,右手持一朵含苞式的蓮花,放紫白光環繞。

  三尊站立在蓮花座上。

  相貌莊嚴,光彩奪目。

  我說:「我明天將供養淨土諸尊!」

  佛說:「就因為你要供養,我等才下降的。」

  我說:「我嚇了一大跳,還以為我要往生佛國淨土了,勞動三尊來接引。」

  佛說:「不是,不是,我們三尊,是想來教你,往生西方淨土,最簡單的修行方法。」

  我說:「最簡單的方法,不就是阿彌陀經所述的持名,一心不亂嗎?」

  佛說:「持名是簡單,但一心不亂就甚難。我要教你的是一心不亂的修持!」

  我問:「如何一心不亂?」

  佛說:「要訣只有二,一坐直,二想淨土三尊。」

  我問:「這不是觀相念佛嗎?」

  佛說:「一心不亂就是止,人的妄念不生非常難,所以很難止。念佛也不易,很多人念佛,但妄念紛飛,所以就很難相應。」

  我問:「那你的意思是教我們一面持名,一面專注觀相。」

  佛答:「我們坐直,坐直就是一,我們站直,站直就是一,這二者就很有感覺。」

  佛答:「專注想三尊,口誦佛號,如此而已。」

  我問:「那妄念怎辦?」

  佛答:「不要去理妄念,隨它去!我只要你想三尊,口誦佛號,如此而已,如此而已。就只有這些。」

  我問:「時間要多長?」

  佛答:「一秒,二秒,三秒,三十秒,一分鐘均可。這很容易辦到。持名,一心不亂全辦到了。」(口訣)

  我問:「這麼短?」

  佛答:「是短,但,持名,一心不亂全辦到了,開始時就是這樣。沒有妄念的問題。」佛說:「一天多做幾次,隨時做,就變長了,一定往生。」

  我問:「持名,想三尊,是嗎?」

  佛答:「就只有這些。」

盧勝彥文集235冊《虛空來的訪客》最簡單的方法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拜佛

  從前釋迦牟尼佛在羅閱祇國教化眾生時,曾派遣一位名叫須漫的羅漢,令他持佛的頭髮和指甲,到罽賓南山上建一座佛寺,並將佛的髮爪供奉其中。

  這座寺中有五百名羅漢常住,他們早晚燃香供佛,並繞著佛塔經行禮拜。

  當時,山上有五百隻獼猴,由於牠們時常看到羅漢們禮佛的模樣,就有樣學樣的到深山溪谷旁,運來泥土沙石,依樣畫葫蘆的建起了佛塔。牠們用木頭作支柱,再繫上布幔,每天早晚對此禮拜。

  後來,山中洪水暴發,這五百隻獼猴因為逃生不及,全都被淹死了。幸而憑藉牠們生前拜佛的功德,死後都升到忉利天上,化為天人。這五百天人以天眼觀照過去生中種種因果事蹟,於是拿著香花,演奏天樂,到他們前世的猴屍上方,誠敬的繞行七次。其他的天人遙望這一幕,也紛紛散花奏樂,圍繞在猴屍旁邊。

  這時,有五百位婆羅門外道,他們所學的是錯誤的邪見,對因果真相不能領悟。看到這一幕,便問天人:「你們為什麼要委屈自己去供奉死猴呢?」

  天人回答:「你們有所不知,這獼猴就是我們的前世啊!從前在人世間時,因為看沙門的行為舉止好玩,也就跟著建起了塔寺,沒想到竟以此供佛的功德升上天道。今日來此散花禮拜,就是為了報答過去的恩情。而你們這些邪見外道,生生世世勤苦修道,卻因所學不正確,而毫無所得。不如痛改前非,一同前往耆闍崛山,禮拜供養佛陀,這種功德才是不可限量的。」

  此時,婆羅門教五百位外道,頓悟真理,於是欣然前往佛陀居所,五體投地的虔誠禮拜,並散花供養。

  法華經上曾言:若有童子戲造塔像,禮拜供養,亦可憑此因緣,而得解脫。童子如此,畜牲自亦如是。

※ ※ ※

  紅塵滾滾,碌碌忙忙,心思飄渺,靈神虛幻,是以不知終日所為何事,只在名利中鑽營。有者佛性蘇醒,而藉一佛禮拜供養,期以尋得心靈之寄託,有者禮佛虔誠,頭面頂足而作禮拜,有者鞠躬行禮如儀,有者拜佛匆促,不知所為何來?

  世人須知拜佛要不急不躁,而須緩緩作禮;行三敬禮者,必彎腰向前傾四十五度,此為三敬禮法;行三跪九叩法門者,須頭頂跪墊,雙手置墊上,掌心向下,右掌在下,左掌在上。交迭成四十五度,此為三跪九叩禮拜法,行此法者切莫隨意而作,敷衍了事。三跪九叩絕無腰不彎、頭不著地者,此法手勢亦無兩掌平並,更無兩掌下垂,尤無兩手未合併者,希行此法門者注意之。除凡體有重疾而不便者,其餘行三跪九叩法門禮拜者,皆須依此正規科儀行之,切莫自誤而貽誤他人。

  世人須知拜佛究竟在拜什麼,是拜其精神?抑或拜其地位?亦或拜那銅鑄、木雕、鐵打、紙書之所謂【偶像】?修學道者尤須知曉自己心目中所敬拜者究為上述的那一點。須知敬拜一佛,當崇拜其永垂不朽之大無畏精神;而初入道學習者,依其偶像之莊嚴去禮拜,自然是非常自然而無可厚非的事,但習道久來必須昇華淨化,禮拜須依循其精神才是正法。

  雖然拜佛全憑一點誠心,但如若不知內心謙下,而外形於禮,又如何能培養出禮儀之心。世人更須知拜佛,乃在拜自性之佛,藉一外相之佛偶像,培養謙卑心,而彰顯自性真佛。如若世人對外相佛作禮不當,即對自我佛性散漫,若更狂言而論拜佛只在心誠;是以故,起心有邪見,不能見如來。眾生須研悟之。

修道心法衍繹-第四章 拜佛妙義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

文:妙智比丘尼

  多年前一天,有個中國的學者在某大會場向人們講佛祖絕對不可能存在。

  當聽眾感覺他言之有理時,他便高聲向佛祖挑戰說:「佛祖假如你果真有靈,請你下來,在這廣大的群眾面前把我殺死,我們便相信你是存在的了!」

  他故意靜靜地等候了幾分鐘,當然佛祖沒有下來殺死他。

  他便左顧右盼地向聽眾說:「你們都看見了,佛祖根本不存在!」

  有一位婦人,頭上裹著一條盤巾,站起來對他說:「先生,你的理論很高明,你是個飽學之士。我只是一個農村婦人,不能向你反駁,只想請你回答我心中的一個問題。」

  農村婦人接著說:「我信奉佛多年以來,心中有了佛的慈悲感恩,十分快樂;我心中充滿佛法給我的安慰祥和;因為信奉佛,人生有了最大的快樂。請問:假如我死時發現佛根本不存在,我這一輩子信奉佛,損失了什麼?」

  學者想了好一會兒,全場寂靜無聲,聽眾也很同意農村婦人的推理,連學者也驚嘆好單純的邏輯,他低聲回答:「女士,我想你一點兒損失也沒有。」

  農村婦人又向學者說道:「謝謝你的回答。我心中還有一個問題:當你死的時候,假如你發現果真有佛,是千真萬確,也有天堂和地獄的存在,我想請問,你損失了什麼?」

  學者想了許久,竟無言以對!

※ ※ ※

  宗教是屬靈生活的表現,是精神生活的一環,也是人性需求的一部份。宗教的活動是離不開情性,從情性信入悟出,也可以說是情感的信賴、淨化與提昇。情性的繫念,是宗教信仰入門的唯一條件,先須感通,再從醒覺與淨化的情感去證悟。

  宗教須透過「信、願、行」三方面,把自己的煩惱化為菩提,把混濁紛亂的情感化為純真的情感,以真情融攝,轉識成智,實踐大乘聖佛的人生,如此才能得到聖佛的護祐與啟發,步入淨土法界。

  宗教的信仰,不能以理智去分析,必然導致迷惘與困頓,因宗教的情操解體了。一個人不能生活在理智裡頭,更重要的是情感,理智是從情感中分離出來的,如果不能將理智導回情感中去,讓二者統整起來,那必註定過著疏離的生活。

  最高宗教信仰是「覺而有情」的信仰,真正自然流露出情愛之美,倫理之情,它孕育著渾厚的信心,不斷的悟出光明,增長智慧。

禪-第五八章 宗教情操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形人之醜,訐人之私

  明朝末年,蘇州有一位姓秦的書生,聰明好學,而且多才多藝,尤其擅長作詩詞。

  他才思敏捷,可以即刻寫成文章,他的缺點是個性輕狂刻薄,說話不讓人。見人有缺點,就寫詩攻擊對方,聽到某人作事可笑,就把這事寫成歌詞。

  有位鄰居,男女的事上不檢點,他知道後,當即寫了十首《黃鶯兒》的詞調笑,內容繪聲繪色,寫得很露骨。這首詞遠近流傳,因為這件事,他多次挨揍,當街被打,甚至被人剝開衣服來痛打。

  還有一次,也是因為填詞成歌,諷刺他人的行為,結果被人誣告吃官司。因為宿世的習氣太堅固,他一直改不過來。

  到晚年時,他染上了瘧疾病,病好了不久就精神錯亂,常常吃自己的糞便,又取刀割自己的舌頭,幸好被家人發現,奪下他的刀。

  家人也沒有辦法,只能把他關在一間空屋子裡頭。他找不到刀,就一點一點嚼自己的舌頭,再和著血吐出來。房間裡發出一股難聞的臭氣,讓人作嘔。而秦生自己卻一點知覺也沒有。

  有一天,他從窗戶的縫隙當中看見一把劈柴用的斧頭,就破窗而出,舉斧把自己砍死了。

  這是惡口的報應。秦生的問題出在哪里呢?就是人格刻薄,不寬厚不包容。一個人繪聲繪色地描述他人的缺點、隱私,以此爲樂,必定會引起對方的怨恨,況且把它作成詩歌,讓千百人都知道,更是惡口大面積的放大,所以無形之中福德消盡。

※ ※ ※

  《太上感應篇》云:「形人之醜,訐人之私。」「形」乃是形容、描述、傳播,「訐」乃是訐取、盯梢,「醜」乃是醜聞、醜態,「私」乃為隱私、機密。

  世間人非常喜愛刻意傳揚他人之醜聞,甚至於特別喜好發掘別人之隱私,若是為了「正義」去訐發他人之惡行,使之早日伏法認罪,接受法律之制裁,那麼便屬於正當性的。

  無奈是許多眾生,通常將他人之隱私與過去不願讓人知悉的事情,作為打擊、打壓或破壞他人之工具;縱使當事者於往昔曾經造作過不好的事項,但是對於已經真心確實悔過、改正往昔劣等行為的人,便不該再刻意去攻訐其陳年往事。無端訐人醜聞,乃是造業深重的,有時若是引其當事者負面之行為再度呈現,則難道不怕自己最後成為對方極欲滅除掉之目標嗎?

  願眾生多留點口德,切莫隨意「形人之醜,訐人之私」。若是圖謀正義、公理而舉報他人有確實的不法情形以及惡劣歪風,則尚能稱之為「正義」;如此乃是「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當為而不為之。」乃能為自己消災、延壽、增福田也。

消災延壽錄-第三十二章 形人之醜‧訐人之私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悟空與不空

蓮生/文

  以前讀《西遊記》,早已體會出唐三藏與一馬三徒的旨意,這是作者的細心佈局。

  一馬──直接意馬。

  悟空──直指不空。

  悟淨──直指不淨。

  悟能──直指無能。

  主角孫悟空。是毛毛躁躁的猴子。配角沙悟淨,是流沙河的水怪,專門吃人。配角豬八戒(悟能),更是不守戒,無能的貪愛之徒。

  作者也把孫悟空,指為「心猿」,正是:「唐三藏帶著心猿意馬,兼不淨無能,上西天取經。」

  我讀《西遊記》也是「真有趣」。

  大家可不要把《西遊記》當真成了「真有趣」,仔細自己想想看:

  現今的佛教界,很多很多的行者,很多很多的大和尚,如果不解密意,不解不明真實義。

  如果用「不空」、「不淨」、「無能」一套,倒是穿得非常合身哩!

  我們不敢說,每一位修行人都一樣,至少在行者之中,確有高人存在。

  但,「不空」、「不淨」、「無能」也是事實普遍的存在,我一放眼,差一點笑出聲。

  哈哈哈!

  真有趣!

  我們談這「悟空」二字,是領悟了「空」,在佛法中,有二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一空、十三空、十六空、十八空、三十空、六十空、八十空等等。

  所謂「因緣所生法,究竟而無實體。」

  所謂「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所謂「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是不斷滅之無。」

  所謂「五蘊皆空。」

  所謂「佛為萬法之王,又曰空王。」

  所謂「真如為離我法二執之實體,故修空觀而離我法二執之處。真如之實體,躍然而顯,即依空而顯之實性,謂為空性。非謂真如之體是空也。」

  所謂「偏空之執念,謂固執偏空之理,撥無因果之理也,與空見同。」

  所謂「諸法之相,唯空唯無,然不以空無捨於大悲也。」

  所謂「諸法原非偏有偏空,空即為有之空,有即為空之有。故為互融雙絕,空有互不礙之。」

  所謂「所云大乘,不過二種,一則中觀,二則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斯並咸遵聖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何真何偽,意在斷除煩惑,拔濟眾生,豈欲廣致紛紜,重增沉結。」

  大家看了這些「空論」、「有論」,也許會理出一些頭緒。也許看不懂,頭更是大,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呢!

  我指出:

  虛空的空,是指空間。不是佛法的空性。

  佛法的空性,是離我法二執,真如的實體。

  我們要領悟「空」與「有」是合一的,也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是不增也不減的。

  空性在佛不增,在凡也不減。

  中觀派認為──入世則有,出世則空。(俗有真空)

  唯識宗認為──在外則空,在內則有。(外無內有)

  我問遊戲佛:

  「如何悟空?」

  遊戲佛答:

  「遊戲。」

  再問:「如何遊戲?」

  遊戲佛答:「自然去遊戲!」(你領悟自然去遊戲嗎?)

盧勝彥文集182冊《不可說之說》悟空與不空

業報差別

  金剛經論中,文殊師利菩薩問佛,玄何四生?造何等業?受形稟命種種不同?世尊曰:一切眾生,無始劫來種種顛倒,念念不善而深迷自性,久戀塵緣從貪嗔癡起,行殺盜淫,造諸罪業無量無邊,輸迴相遇受形不一,略說顛倒業本墮四生:

  一者卵生,是人先世貪心機謀計較為活,故墮卵生魚鳥之類。貪高為鳥,見人即高飛;謀深為魚,逢人即潛沉。在人際間城府甚深,以拐騙欺詐為能事之詐騙集團,可要放下屠刀了,以免來世淪為魚鳥類卵生業報。視財如命,見利不思義,置道義於不顧而侵奪他人錢財,為謀取財富而不擇手段,甚至錢一到手就惡意倒閉,致陷他人於困境,卑劣行徑必自食苦果。

  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貪戀淫慾,故墮胎生。人與畜生不同,是因人能尊五倫道德,重禮義規距。若為人心術不正,家有妻室仍嫌不足,在外拈花惹草,見美色圖思染指,甚至誘淫強姦,得逞後又奪財殺害,甚罪孽尤為深重,除受陽律服刑外,來日冥司嚴刑並判轉好淫畜類之苦報。

  三者溼生,是人先世貪食酒肉打鬧作樂,故墮溼生。爛蛆廁蟲蠛蠓之類。溼生為邪迷自性,心常隨塵世與酒朋肉林友朋為伍,每於酒後亂性胡作非為。橫柴入灶禍害鄉里,蓋其心不能自主也。

  四者化生,是人心多變異,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而墮化生,脫殼飛行蛾蟲之類趣性。昔保家衛國,貞節不改嫁之忠臣烈女,死後一縷陽剛正氣忠靈烈魂,直衝正宵敕封為神仙,深為賣國奸賊及淫亂為禍者戒。

  佛言文殊師利菩薩:六道四生,惟人為貴,佛從人中修成,業從人中造就。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造惡,全身受苦,福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人能修善決生天上,人能造惡必墮地獄,有德為神,有道成聖,臨命終時隨業受報,人道不修,餘道不足,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 ※ ※

  夫苦厄業者,夙累所積,因緣聚會,苦果現也,惡業顯也;是以娑婆世界乃四苦地也,水深火熱五濁世間,六根障道而失先天性也。昔時世尊住世對眾知識,而細分別演說業報差別諸事,唯細繁,故今略簡舉如下:【一切眾生系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之分:

  或有業能使眾生得短命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長命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多病報;

  或有業能使眾生得少病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醜陋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端正報;

  或有業能使眾生得小威勢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大威勢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下族姓報;

  或有業能使眾生得上族姓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少資生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多資生報;

  或有業能使眾生得邪智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正智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地獄報;

  或有業能使眾生得畜生報;或有業能使眾得餓鬼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阿修羅報;

  或有業能使眾生得人趣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欲天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色天報;

  或有業能使眾生得無色天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決定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不定報;

  或有業能使眾生得邊地報;或有業能使眾生得中國報;……;

  或有業能使眾生初樂後苦;或有業能使眾生初苦後樂;或有業能使眾生初苦後苦;

  或有業能使眾生初樂後樂;或有業能使眾生貧而樂施;或有業能使眾生富而慳貪;

  或有業能使眾生富而能施;或有業能使眾生貧而慳貪;或有業能使眾生身樂而心不樂;

  或有業能使眾生心樂而身不樂;或有業能使眾身心俱樂;或有業能使眾生身心俱不樂。】

  以上種種善惡各業分明俱報。殺生勸殺,見殺心喜,打胎溺女……必受短命。放生戒殺,見生而喜,勸放生故必得長命。

  以非藥施人或鄙他人病,或譏人病,故必受多病報。見病起悲,施藥濟人,體恤病患,得少病報也。

  凡有心惡譏人貌非,或破塔寺公共設施,受醜陋報。修飾塔廟、維護公物必貌端正。

  身樂而心不樂,正如凡夫有福但少慧命。心樂身不樂,系無福羅漢之故,雖身證羅漢,乞食供養,難得其緣。

  身心俱樂,有福羅漢,受供有人,慧命在心。身心不樂,系無福凡夫,慧命微薄,福德淺疏,正如人貧且吝施捨,故而無福。

  或有富者,樂善好施,富外得福。或人富耶,不知修福,如無福羅漢,心樂而身不樂。

  假若有人貧而好施,正如有福羅漢,心樂而身亦樂。

  此身譬如福德耳,心似慧也。是故以業報分別,各有十善十惡,因細且繁,故微闡略示,但希諸眾深而研之。

  凡諸業報善惡緣故,皆因煩惱而由心生,思求不得而心起惱,故便有苦境而干擾之。凡欲消業無牽,必先去煩惱。欲除煩惱,先止心念,心如止水,業隨之散也。

修道心法衍繹-第二十九章 業報差別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見性

  月溪禪師,生於清光緒五年,童年體弱多病,六歲從汪維寅先生讀書,好學不倦,十二歲讀《蘭亭序》,至「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句,慨然有解悟。

  問汪先生,如何方能不死不生,汪告以:「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此事須向學佛人求教。」

  月溪禪師乃問邑中學佛者,學佛者告以:「肉體有生死,靈性則輪回六道。」並授以《四十二章經》、《金剛經》。自是讀書之余,兼習佛經。

  及年長,到上海求學,曾遍參江浙名山梵刹,叩問諸大德,如何方能明心見性?凡所答案,皆未圓滿,有妙智和尚者,教以看「念佛是誰」話頭,讀《大智度論》。

  光緒二十三年,月溪禪師年十九,決志出家,父母勸阻,不聽,父母幼為訂婚,亦堅不娶。即於是歲,禮本境靜安和尚剃染受具,法名月溪。

  月溪禪師甫出家,勇猛精進,於佛前燃左無名及小二指,剪胸肉掌大,炷四十八燈供佛,併發三大願曰:

  一、不貪美衣美食,樂修苦行,永無退悔;

  二、遍閱三藏一切經典,苦心參禪;

  三、以修所得,演說示導.弘揚大法,廣利眾生。

  故於每日閱經外,誦佛號五千聲,以為日課。

  靜安老和尚告之曰:「如你所修,在家亦可,何必出家?要修向上一著法門,才是出家人本分大事。」乃教以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頭,並授以《傳燈錄》、《五燈會元》、《指月錄》。

  月溪禪師讀之,有些知,有些不知,最喜臨濟語,而於如何用功,還是茫然。

  數年後,遊行參訪,於金陵遇開明尊宿、告以牛首山獻花岩鐵岩和尚,是悟後人。月溪禪師聞之,星夜往參,問鐵岩曰:「老和尚在此作什麼?」

  岩告曰:「穿衣吃飯打眠,遊山玩水。」

  師曰:「可惜你空過?」

  岩曰:「我可空過,你不可以學我空過。你若到那一片田地,亦可以學我空過。」

  師問曰:「如何是那一片田地?」

  岩豎一指對月溪禪師曰:「我不知道。」

  月溪禪師問曰:「我今將妄念斷盡,不住有無,是那一片田地否?」

  岩告曰:「否,是無始無明境界。」

  師問曰:「臨濟祖師說是無明湛湛,黑暗深坑,實可畏怖,是否?」

  岩曰;「是。」

  師問:「如何方法用功,方能明心見性?」

  岩告曰:「汝不可斷妄念,用眼根向不住有無、黑暗深坑那裡返看,行住坐臥不要間斷,因緣葉至,無明湛湛黑暗深坑囫的一破,就可明心見性。」

  月溪禪師聞此言,如飲甘露,由此日夜用功苦參,形容憔悴,骨瘦如柴。至某中夜.聞窗外風吹梧桐葉聲,豁然有所悟。

  其後即雲遊四方,遍參名山,隨緣講經說法,行化各方。國內各省及諸大名山,均有他的足跡。

※ ※ ※

  夫為人也,一生所求何事?歷代聖賢修為何事?莫哉【性命】乎。自古以來,無以詳述性命乎。何為性?何為命?

  性者,乃原始一點清靈之氣,即先天之氣,微妙玄通,深不可測,至清至靜,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中庸雲:天命之謂性之性也。凡間謂之心,上天謂之靈,賦予人身謂之性。佛曰:佛性,儒曰:良心,乃天生所俱之至善,此性受於天,故曰天性,天性者乃循天理而行,是天與人之間之大道也。

  然而人有性即有命,有命即有性,人之性屬陽,人之命屬陰,一陰一陽謂之道,是性命之道也。人之性受七情之纏染與人之命受六欲之濁沾,即為凡神識性,由先天轉後天。然而須由斷七情,除六欲,方稱為性命雙修。

  聖賢由性命雙修而成方為聖賢。然性由命立,命由性修,若獨修性而不修命,或者修命不修性,皆不成也。由此可知修性煉命,性命雙修之重要,性與命缺一不可,修性者要改變氣質,除惡習,棄塵緣妄想,諸色相,始可神明入定,煉成大丹也。

  而人生在世,早晚必死,唯聖人深透此理,故借假修真,不以肉身求生而享樂,反以性體而求法,不憂肉身之死,而憂性身之壞,故老子曰:【吾身即無,吾有何患】。修身悟性,以期性命雙修,故行善功,立善德,其理於此也。

  故天下之修道者,必應性命雙修,方可達到清淨之本體,而成菩提之身。

明性傳真 述:性命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