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默默無語

  神學院畢業後,我帶著一包表示我淵博知識和良好口才的獎狀證書,到一個小鎮當上了神父。我精心準備著給教民們的每一次佈道,我要讓他們知道我簡歷中的輝煌記載是名符其實的。

  我擁有的教學條件簡陋,專職神父僅我一人,好多事情需要教民們幫忙。維拉斯就是教堂的熱心人,他50多歲,身強力壯,是一個靠體力活的工人。他對教堂的大小事務都特別關心,經常主動義務幫工。

  一個星期一的晚上,我將維拉斯請到教堂一起商量即將舉行的聖公會的籌備方案,很遲我們才分手回家。我剛跨入家門,電話就響了,是維拉斯。他回到家後,發現他的妻子倒在廚房的地上,已經死了。這天晚上他們還在一起共進晚餐的———她精神很好,並看不出有什麼不適,沒有想到竟然會突然去了。我得去看維拉斯,這也是我的工作。

  我步行往維拉斯家走去,這不只是他家離我的住所不遠,而且,我需要有時間考慮一下,到了那裡,我說什麼?我做什麼?我對他能有什麼幫助?這不同於準備一次佈道,因為準備佈道我有時間也有書籍可以參考。維拉斯剛剛還和我在一起談笑風生,而現在他的妻子,他的伴侶與摯愛,也是他的孩子們的母親,死了。雖然作為神父,在這種時候出現,是我的工作,但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好。

  所以整個晚上幾乎都處於這種手足無措的狀態之中,我始終緘默無言。驗屍的醫生來了走了,屍體整容了運走了。我和維拉斯在起居室裡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默默無語,兩個人誰也不說話。期間我只是例行公事般念了幾句禱告詞。我第一次遇到生離死別的事情,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我回家的時候天已經亮了。我頹喪極了:一個神職人員在別人遭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時,竟然袖手旁觀無能為力,我為此感到自責。

  兩年以後,我接到調令,要去另一所教堂擔任神父。得知我要離開的消息後,許多教民前來與我道別。在這些人當中,我見到了維拉斯。他握住我的手,淚流滿面,說:「羅伯特,沒有你,那晚我肯定挺不過來。」

  當然,我很快能明白他說的「那晚」指的是什麼事情,但我不明白為什麼那晚沒有我他就「挺不過來」。那個晚上我明明是那麼無用,那麼無能,什麼也做不了,也就是那個晚上我痛苦地認識到我的語言是多麼蒼白,力量是多麼渺小,既不能讓死者復生,又不能讓生者感到慰藉。但是,對於維拉斯來說,那晚正是由於有了我,他才「挺」了過來。為什麼同樣的事,我們卻有不同的記憶?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可能阻止不了不幸的降臨;但我們只要努力去「做人」,便能生成一種無限的力量,它能穿透心靈,潤物無聲,灑下一片希望的陽光。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普照諸世間,助長益民生。」眾生置身於五濁惡世當中,生活周遭經常充滿許多不可思議事。

  世事無常,瞬息萬變,不可思議;人心千變萬化,不可思議。仁人君子若能秉持大愛無私之精神,將一己之慈愛光輝,普照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則能讓眾生感到溫暖;君子若能讓自己無私的愛,充分關注到日常所面對的任何人事物,則必能使人我關係更親近,令人際間有更加良好之互動關係。當本身學有專精之時,宜善用本能幫助人群、造福地方,該以技能不斷帶給社會溫馨,更有教無類的傳授所學,讓優良文化傳統,生活上種種謀生技能與技藝得以傳承,讓人人生活更有規律,令人人心中有大愛,能持續將大無畏精神以及至誠慈愛的光芒,閃耀到天邊海角,促進人人共同培養無私相互照應的精神。
  大愛無國界,於近代更是表現得非常明顯,日常生活間,若是碰上有沮喪、志氣萎靡不振者,理當施予慈愛的力量,多關懷對方,多聆聽對方的心事,設法了解對方感到沮喪的原因,進而善加開導對方,並針對沮喪的原因,予以鼓勵沮喪之眾生走出傷痛,重新振作精神,展開活力。此外,引導觀摩一些與他同樣挫折的人,不但不被命運打倒,反而能意志更振奮,反而能更努力生活,不但能克服層層障礙,更將障礙予以消化且吸收成為生命中的經驗;有了那層挫折經驗,此後在處理任何事物上,就能免去摸索時間以及輕易的避免重蹈覆轍,更以自己的經驗談,提供有緣人分享,藉此經驗指點別人迷津,讓眾人可以早些避開不必要的難關與挫敗,則更具振奮沮喪者信心的條件。

  仁心慈懷的君子,提供其人生寶貴挫折際遇與轉變心境之後,重新出發,改造的經驗,著實使眾生遠離困惑,人人增長智慧,則德澤民生,千秋流芳也。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99期-述論:普照諸世間‧助長益民生

善自珍重

蓮生/文

  有一位靈訓禪師在盧山歸宗寺學佛參禪十三年,覺得始終不得要領。

  有一天,忽然動念,想下山去了,於是他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動身下山。

  歸宗禪師看見了就問:「你要到何處去?」

  靈訓禪師照實回答:「下山去。」

  歸宗禪師很慈悲關懷的說:

  「這娑婆世界,各處都一樣,你在此參學十三年,今天要走,我應該為你講一點佛法心要,等你行李整理好,再來找我一下。」

  靈訓禪師將整理好的行李放在法堂門外,就穿了海青,披了袈裟,依禮參見歸宗禪師,向他請辭。

  歸宗禪師對靈訓禪師說:「佛法心要只在,你今日下山,正逢天氣嚴寒,山下紅塵滾滾,途中善自珍重。」

  靈訓禪師聽了這一句話,猛然徹悟。

  很多人對於這則禪宗公案有興趣,原因在於這句話非常平凡。

  聽了如何大徹大悟?

  其實,「途中善自珍重」不是一般的關懷,而是法味重重的禪語。

  「途中」──人生也。

  「善自」──明白自己。

  「珍重」──做有意義之事。

  這就是佛法心要。

  這世間上的事就是這麼的奇怪,天天講禪,天天講空,天天佛心佛語,反而離開佛越遠;有的時候,沒有講禪,沒有講明心見性,只是一句又平凡又世俗的一句話,反而徹悟了。

  所以,開悟在於:「飯米未熟,不要妄自一開;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

  對於這則公案,我的想法是:

  娑婆世界,其實各處都一個樣。

  都是紅塵滾滾的。

  山上一樣。

  山下一樣。

  善自珍重,就是明白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意思。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做有意義的事,也正是我以前說的,每一天,做好每一天的小事。

  這就是禪。

  這就是佛。

  這就是人生。

  很多人以為,人間紅塵是喧囂的,人間紅塵是污穢的,人間紅塵是鬥爭的,人間紅塵是醜陋的,於是他想脫離紅塵滾滾。

  然而,你知道嗎?

  人間是大紅塵。

  山上寺院是小紅塵。

  一樣的。

  我們學佛的人,要開悟知見,一定要在紅塵滾滾中千錘百鍊。

  不深入塵世,豈能超越塵世。

  在我的一生之中,我能「善自珍重」,就不會隨同他人放浪形骸,為世俗的慾念所左右,我在紅塵之中,也能寧靜,修出清淨的思想,認清世俗的一切虛妄。

  我能夠日日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在塵世中,能有堅忍不拔的耐性,這是人世間給予我的。

  這就是蓮花的道理:

  根扎於污濁的泥土中。

  在滾滾爛泥巴的水中。

  成長亭亭玉立清淨的蓮花!

  維摩詰大士說:「羅漢分天上界、地下界。菩薩走在天地之間。而佛呢!天上地下都一樣。」(錄者註:維摩詰大士的原句是:「羅漢分兩邊。菩薩走中間。佛是一個樣。」) 

《虛空中的孤鳥》紅塵滾滾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世間治病良方

  在杭州一地,錢塘縣地方有一出名藥鋪,店主何泰,何仙姑便是其女兒,自幼悟道修行,供奉觀世音菩薩聖像,真是仙風道骨,善氣沖天。

  何仙姑天生聰明,智慧超群,上天派下呂洞賓仙翁渡她回天,呂仙祖上店就在黑板寫:「一要家和散,二要順氣湯,三要消毒飲,四要化氣丹。」

  店主遍尋不著藥,乃與呂洞賓爭吵起來,驚動樓上姑娘,就問丫嬛:「店中為何吵鬧?」

  丫嬛言:「有個道人在此,要買幾味藥,老爺回他不賣,他一定要買!」

  姑娘聽了,立刻下樓,就叫:「爹爹!不要叫喊,有禮不待高聲,待女兒拿藥與他。」

  姑娘走向前就說:「仙長請坐!你要買什麼藥,我來查出賣你?」

  呂仙祖回道:「姑娘!妳小小年紀,曉得什麼?」

  姑娘回道:「仙長說話差矣!說我年小志氣輕,秤鉈雖小壓千斤;如何就把人貌相,海水茫茫用斗量。」

  呂仙祖就道:「寫在黑板上。」

  姑娘一看:「請問仙長!是自幼出家,中年出家?」

  呂仙祖回答:「這有什麼關係!」

  姑娘道:「自幼出家,不知此藥,中年出家,才知此藥。」

  呂仙祖回她:「我是中年出家。」

  姑娘道:「父慈子孝家和散,弟忍兄寬順氣湯,妯娌和睦消毒飲,家有賢妻化氣方。」

  呂仙祖一聽心想,果然靈巧,人間少有,又說:「這是人家四味藥的比方,還有人身中,也有四味藥,妳可知道?」

  姑娘回道:「眼耳鼻舌家和散,筋骨皮膚順氣湯,慈悲忍耐消毒飲,心無煩惱化氣方。」

  呂仙祖道:「這是世人外在四味妙藥,內中有四般妙用玄機,妳可知道?」

  姑娘又回道:「三花聚頂家和散,五氣朝元順氣湯,內轉真經消毒飲,戒律精嚴化氣方。」

  呂祖心想,這四句妙偈,最深最廣,奧妙無窮。

  呂仙祖又問姑娘:「這四味妙藥,能治幾樣病症?」

  何姑娘回道:「病百四十症,藥有八百八十方,各人巧妙,用度不同,此方玄機,無窮無盡,能治天下男女老少,十惡大病。通玄通妙好良方,能醫男女作賢良,信受此藥超三界,永証雲城極樂鄉。」

  姑娘又道:「仙長,我這藥方,一治百千萬劫不解病,二治海闊天涯罪孽病,三治三途路上輪迴病,四治四生六道冤孽病,五治五刑十惡狼毒病,六治六根不淨,七治七情纏縛不脫病,八治八難八苦煎熬病,九治九品蓮臺不淨病,十治十方不信塵勞病,毀謗病,後代賢良能依此,生生世世永無病。此藥靈丹在目前,透出玄機通大千,玉爐煉就長生藥,金鼎燒成不死丹,大眾若能參妙理,不枉傳方說法人,男女誠心服此藥,超凡入聖不難因。」

  呂仙祖再問姑娘:「以上病症可以用靈丹妙調治,其它還有難治病症嗎?」

  何姑娘回道:「也有幾樣病症難治,世上之人,不仁是病,不義是病,貪嗔是病,嫉妒是病,懷怨是病,狠毒是病,破人婚姻是病,騙害是病,佔人田產是病,瞞心昧己是病,大斗小科是病,行兇作惡是病,諸樣雜症難說盡;還有十六條大病。」

  呂仙祖又問:「何謂十六條大病?」

  何姑娘道:「世上之人,不敬天地十惡病,不孝父母忤逆病,不怕國法持強病,兄弟相爭不睦病,妯娌不和攪家病,六親疏失無義病,鄉鄰不和生分病,不信道法毀謗病,借債不還纏殺病,倚富欺貧勢利病,背心說人壞心病,欺善怕惡小人病,全無慈悲刻薄病,忌賢妒能嫉妒病,暗笑旁人奸巧病,損人利己瞞心病,即是十六條大病。」

  呂祖又問:「這些大病,可有藥醫治?」

  何姑娘道:「有藥可調治。慈悲是藥,忍耐是藥,方便是藥,積德是藥,濟困扶危是藥,愛老憐貧是藥,平等公道是藥。」

  呂仙祖又問:「此藥出在何處?」

  何姑娘道:「要向十字街前去買,饒人鋪內去尋,要至誠老實人一個,好肚腸一條,慈悲心、孝順心各一片,溫柔八兩,道理三分,忠直忍耐全用,陰騭方便不拘多少,醍醐甘草三分,智慧刀上斷,寬心鍋內炒,乾坤磨裡磨,三思篩裡篩,以波羅蜜為丸,要菩提子大,在本地八卦爐煉成,用順氣湯吃在寬心腹內,只要一百零八顆,每日三服,有人服用此藥,就是長生不老靈丹,能除一切病根。」

  呂仙祖又問:「此藥可用藥引子?」

  何姑娘道:「要用好舌頭一個做藥引子。」

  呂仙祖問:「這般妙藥可有發物要忌口?」

  何姑娘道:「全憑忌口,藥才靈驗,不可用草裡井,暗中箭,笑裡刀,兩頭蛇,心中毒,平地起風波。此病若還不除,還有幾味補藥除此病根,忍一聲禍根從此無處生,饒一著不與人爭強弱,耐一時火炕化作白蓮池,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若能全忌此口消除病根,永不發世。」

  呂仙祖心中大喜讚嘆:「多謝賢良說妙方,道中奧義廣含藏,家家男女能持受,處處開壇作道場。步步禪機人有機,言言道德世無雙,女中君子紅塵少,萬古留名落在杭。並授予深入妙方,何姑娘修煉有素,終能遊化隨機救劫度厄,闡揚道義,令四方依德,秉以仙家惻隱救苦救難,為八仙中唯一女仙,其聖德萬世流芳。」

轉載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見怪不怪怪自亡

  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戶部尚書曹竹虛說:他的族兄從歙縣往楊州,路過友人的家。這時正是盛夏,友人請他進入書屋裡坐。那書屋很是寬敝高爽。

  晚上,他准備在裏面安置一個卧榻,友人說:「這裏有鬼魅,夜晚不能住。」

  曹却一定要住宿。到了半夜,有一種薄得像夾紙的東西從門縫裡蠕蠕地爬進來。進入室內以後,漸漸展開成人的形狀,竟是一名女子。

  曹見後,卻一點也不害怕。忽然,那女子披散頭發,吐出舌頭,做出吊死鬼的様子。

  曹笑著說:「還是頭髮,只是稍亂;還是舌頭,只是稍長,又有什麼好怕的?」

  忽然,女子又自己摘下頭顱,放在桌上。

  曹又笑著說:「有頭尚且不足以懼怕,何況沒有頭呢!」

  鬼的伎倆用盡,忽然消失。等到返回的途中,曹又住在這裏。

  半夜,門縫裏又有東西在爬動。剛露出頭,曹就向它吐著唾沫說:「又是這個讓人掃興的東西嗎?」那東西就沒有進來。

  虎不吃酒醉的人,因為他不知道害怕。大概怕就心亂,心亂神就渙散,神渙散,那麼鬼就得以乘虛而入。

  不怕就心定,心定就神全,神全,那妖邪之氣就不能侵犯,這就是「神志清醒,鬼慚而去」。

※ ※ ※

  能「安」即能定,能定即可靜、可淨、可純。「平」可見其舒暢,覓其美。「安平」即是一切世事之完美、和諧也。

  為人處世(事)亦當思境於安、於平,那面對一切亦可見其圓滿、和詳。大凡世事之不能稱心如意,其病之所在,一定是躁躍不平所導致者。然安平之情境,當得由鍊「心」開始,心主一人從事之源頭,心之不能安,則行則必亂,亂則窮斯濫矣!當然心即無以為安,怎會致其平呢?既無以能平,則隨之浮濫其行,導根罪源。

  世事奇幻無比,如不能「安平」,就難於明心與澈見,易受外界所迷惑,亂了方寸,失了方針,違了善良的本性,必為世人所詬病,待自己醒知,亦必後悔不已。

  處世能安、能平,見證於修持的工夫上,亦當深切的去體認,並能期勉自己臻於安平,使得在道修境界更上層樓,亦可使你在生活上更加清高、性明。勉之!

摘錄自斷迷悟理-第三十七章 處世(事)安平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千難萬難

  有三位比丘談論著,世界上什麼東西最難得?

  第一位比丘說:「世界上,最難得的是青春永駐,健康長壽。一個人即使家財萬貫,但是老病來時,再也享受不到五欲的快樂。」

  第二位比丘說:「最難得的是知心伴侶,能夠患難與共。一個人賺到全世界的權勢,如果沒有一個肝膽相照的朋友,寂寞孤單,就像失去香味的花,不會有蜂蝶的環繞。」

  第三位比丘說:「我認為最難得的是美滿的眷屬。一個人有健康的身體,有知心的朋友,但是眷屬相怨爭鬥,又有何用?每天像生活在人間的煉獄,求出無期。」

  佛陀聽到三位比丘的議論,於是決定召集大眾。佛陀告諸比丘說:「世界上什麼最難得?不是健康長壽,不是知心伴侶,不是美滿眷屬。我來說一個故事給你們聽。」

  「大海中,有一隻盲龜,它的壽命無量劫數,歷經千百億的滄海桑田。它平時深藏於千丈深海,百年才得以出水一次。又有一塊浮木,中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經是機會渺茫,更何況要值遇浮木的孔洞,馱負它登岸?盲龜和木孔相遇,尚有千萬分之一的機會,但是凡夫漂流五趣之海,想要還復人身,比盲龜登岸難上萬倍!」

  佛陀撮取地上的泥塵,打開手掌,對比丘說:「眾生得人身者,如我手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塵。什麼最難得?人身最難得。比丘們!你們要諦聽思惟呀!」

  一失人身,萬劫難逢,這不是佛經的古老格言,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認知,使我們珍惜此生,疼惜當前的因緣。什麼最難得?人身難得。人是萬物之靈,也只有人可以修煉,可以修成佛,修成道,所以要珍惜機緣。

※ ※ ※

  夫時間即人之生命,現今世道分秒必爭,各爭取時間,雖然時間是金錢,對學道人來言,時間是生命,人應把握時間來揚天道警世修身,應珍惜時間,不得浪費寶貴時刻,珍惜分秒來爭研天道奧義,以免在白白浪費時間。

  人之壽齡本有限,一分過去生命減一分,所以把握時聞來爭究天道玄機妙理,人身難得,有了人身才能修成大羅天仙,若無凡身何能修成乎?今天了悟學道之貴,應珍惜時光來做些有意義之普化工作,深究天道玄機,了徹人生之道,生何來歸那去,上天各給蒼生一張考卷在手,在圓寂之日必交此張考卷,才能評定分數,人身之貴珍惜自己,莫看輕自己,意志莫消沈,堅強奮鬥,各為未來開發追求理想實現於眼前。一切之命運操持在各人之手中,人之價值只在三寸氣在,一旦無常來到,一切休矣!

  時間不多,靠己珍惜,莫將考卷無法交上,那時對生身父母如何交代,在天之父母全賴在世子孫行功造德蔭九玄七祖,當今學道與昔日不同,明師在眼前,道本在身四週繞,道本不離人,人自離道,人之心即一切之主宰,善惡由心起,先向己心再行,善惡即分明,時間是人之生命應珍惜,今日開創明日,今宵簡略闡此「時間」來奉告眾生,時間莫浪費掉。

摘錄自儒宗寶典完結篇-談:時間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我寫孟浩然

蓮生/文

  〈新唐書。孟浩然傳〉是如此寫孟浩然的:

  孟浩然,隱居於鹿門山。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到了京師,孟浩然於太學詩文,眾人無不嘆服,沒有一個人可以抗爭的。孟浩然的才學卓絕,如鶴立雞群一般。

  後來,唐玄宗皇帝聽到了孟浩然的大名,又看到了他的詩句中有「不才明主棄」之句。

  唐玄宗說:

  「孟浩然不求仕途,而朕也末曾棄孟浩然,為何說朕棄他呢?」

  孟浩然仍然隱居在鹿門山。

  唐玄宗後來派一位使者探訪孟浩然,這位使者便是韓朝宗,要請孟浩然到京師,貢獻給朝廷。

  剛好孟浩然招待朋友,孟浩然與諸友均暢飲歡樂。

  好友說:

  「你與韓朝宗有約,要出山了。」

  孟浩然說:

  「我們如此快樂,不要談韓朝宗之事。」

  孟浩然不赴約,也不去京師。

  韓朝宗生氣了,來辭行。

  孟浩然對於赴京師,出山入仕途,自始至終並不後悔。

  (這是〈孟浩然傳〉中記載的)

  我欣賞孟浩然的是:

  仕途高官,孟浩然不動心。

  榮華富貴,孟浩然無此欲。

  才學高超,孟浩然樂教化。

  老子曰:

  「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靜而復命也,生生積浸潤,滋酌留滯,玄冒沾洽元氣包之,其根益深,乃四固,中無心,故能致萬物精華,無極之物,自然來歸之,以其虛無欲故也。」

  大家三思。

  孟浩然的詩,超然獨妙,氣象高遠,涵涵然有雲霄之志。

  孟浩然的〈望廬山〉: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逄。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此詩大家知之)

  又:

  山頭禪室掛僧衣,

  窗外無人水鳥飛,

  黃昏半在下山路,

  卻聽泉聲戀翠微。

  記得我未隱居時:

  有人赴我處:

  「盧勝彥隨我入仕途。」

  「我不懂。」

  「寄給幾本書,你就懂。」

  「我只懂佛法。」

  「你不入仕途?」來人追問。

  「方外之士,實不懂仕途。」我答。

  「你未來將如何?」

  「隱居。」

  來人覺得,現代人不是爭著當官,就是爭著在生意場中經商發大財,連宗教界也是山頭林立,互比苗頭,沒有例外的。

  獨獨有一個盧勝彥,竟然是隱居,太不可思議了!

盧勝彥文集183冊《走出紅塵》我寫孟浩然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念念散亂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江西吉安人,最初排佛,後來在明教禪師(即佛日契嵩禪師)處受到啟迪,改變對佛教的觀念。

  有一次,遊廬山禮拜祖印禪師,祖印禪師引用百家之說,讓他對佛法有另一番的認識,心中肅然起敬,省悟自己:「不知天地之廣大,不知佛法之奧妙,更不知佛之為聖者,今胸中釋然矣。」於是開始信仰佛教,自號「六一居士」,與佛門高僧酬唱往來,行文勸善,成為當時文壇佳話。

  有一次,歐陽修遊訪嵩山,見到一位老和尚獨自在閱讀經典,少與人交談。他心中很好奇,上前請教:「老禪師,您住在此山多久了?」

  老禪師回答:「非常久了。」

  「平日都誦讀什麼經典呢?」歐陽修問。

  老禪師簡捷地回答:「《法華經》。」

  歐陽修立刻把握時機問道:「古代高僧,臨命終時,能夠預知時至,談笑自若,生死自如,這是什麼原因呢?」

  老禪師回答:「這是定慧的力量。」

  歐陽修不解,再問:「現代的人寂寥無幾,又是什麼原因呢?」

  老禪師悠悠地說:「古德念念定慧,臨終那會散亂?今人念念散亂,臨終那會有定慧?」

  歐陽修聽後,默然無語,恍若有悟,走近禪師座前再三頂禮,感謝他的開示。

※ ※ ※

  亂者雜陳無章,事亂使人心煩躁,心亂則必事敗無成,所以「亂」必滋生其毒也。

  俗談修道,修何道?修心也,修心者讓心能靜、能明、能清,如此心則不亂矣,毒也因而不會侵身。故當知心亂無道可修,修道必無其果,因心亂,神則難定無依,神無依,竅不開,心志散亂也,所以滋長出來的非止對修道無益,也會導致肉身之不寧。

  世人處世也必須能「定靜以治亂」,事才能合宜妥當,倘若心亂則事無不敗者也,因亂會導致神志不清,處世自會有差錯,故而敗之也。

  亂乃禍之源,能修靜以安亂,使亂消弭,這就是修的好處,要鍊到「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之靜狀,則修可有成矣。治亂是必要的,絕不可輕忽,莫讓亂來毒害自己。勉之!

摘錄自蠱-第四十章 亂蠱

不拘禮數

  在晏子輔佐齊景公初期,有一次,齊景公設宴與群臣共飲。酒宴上,君臣彼此祝酒,喝得興起之時,景公突然心血來潮,把手一擺,對著眾臣子們說:「今日寡人願與諸位大夫喝個痛快,請各位不必拘禮。」

  晏子一聽此言,馬上顯出不安的神色來,向景公回答道:「君上所言差矣!臣子們自然是希望國君能不拘禮數。然而,力多足以戰勝長上,勇多足以殺害國君;禽獸靠著自己的氣力彼此攻擊,勝者為王,所以經常更換它們的領袖;人高貴於禽獸者,正是因為有禮數約束這些行為啊!如今君上希望群臣不必拘禮,就形同禽獸了。」

  晏子勸得懇切,然而景公沈迷於杯中之物,正有興致,聽到晏子的話,反倒覺得掃興。因此,景公對晏子的勸告也背而不理,好像沒有聽到似的。

  晏子見景公不答,也沒有強作解釋,群臣們又繼續飲酒歡樂。過了一會兒,景公因事離席,在出去的時候,晏子竟然不起身恭送;等到景公由外入座,晏子又不起身相迎;在交杯互敬時,晏子更是搶先飲酒,好似景公不在場似的。

  齊景公看到晏子如此無禮,不禁氣惱起來。終於,景公忍無可忍,怒目責問晏子道:「剛才先生還教寡人,人之相處不可以無禮。但寡人出入席次,你不起身迎送,交杯敬酒,你又搶先來飲,這難道合禮嗎?」

  晏子聽了,立即離席起身,禮貌地稽首禮拜,向景公回答:「晏嬰怎敢忘記剛才向君上講的話呢?臣只不過用行動來說明無禮的實際樣子罷了。君上如若要不拘禮數,那就是這個樣子啊!」

  景公這才明白晏子的用意,心中很感慨,慚愧地說道:「這樣看來,的確是寡人之過!先生請入席,寡人聽從先生的諫言就是了。」

  酒過三巡之後,景公便依禮停止了這次飲宴。

  「禮」,不僅僅是外在的一個表現形式,它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愛護。當別人對我們有禮、尊重時,我們內心也會感受歡喜。反之,若他人對我們無禮,縱然是在喜慶的宴會上,也會感到不舒服,甚至覺得受辱、憤怒。倘若人與人之間真的不拘禮數,晚輩隨意欺凌長輩,強大任意捉弄弱小,失去禮的規範,那豈不真的與禽獸無異嗎?

※ ※ ※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有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者通理、合理、中正之理;用為作用、應用、實行也;和者中和、平和、和諧之可貴;而古聖先王之治事道理準則,是乃至公至正至平至和,處事非但和諧圓融,更有節度規矩,治事處事達乎中庸之道;其天下不治而平、不理而諧,一切大大小小之政治等事務,皆由禮制節度,以和共調之,正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也。知悉以和平相處事,若不知以禮節制,任由無限度之合流求合,將必導致越規逾矩,倫常序亂,長幼無分之弊;反之,只知凡事依禮行事而不知和諧調節,將又過於苛嚴而無情。

  是以故,人生在世,無論其身擔任何種職務,僅須切記,一切依禮儀節度,予以和諧調節中和之,必走遍天下無阻障,留步其間無所困也。

  亦即和平相處在人事上何其珍貴,但無節制之求和平,處事必綱常倫理失序,為下者不知禮儀而好犯上,為上者又有人事調度之無奈,故處事不可一昧求和融,疏忽適度之節制,以免規矩錯亂而難以挽回也.

摘錄自修身養性-第十五章 禮之用和為貴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玩具

蓮生/文

  記得我小時候,可以算是童年,玩具只有三項:

  一、玻璃球。

  二、橡皮圈。

  三、紙牌。

  童年玩具,乏善可陳,玻璃珠、橡皮圈、紙牌,玩法甚多,那時候我很精於玩法,現在想想,很可笑。說可笑也並不可笑,但這三項玩具竟然陪伴了整個的童年。

  我寫童年的玩具,大家以為幼稚,不過大家想一想,長大之後,大家的玩具改變了。

  一、名位。

  二、錢財。

  三、男女。

  這三項是大人的玩具。

  我覺得童年的玩具很偉大,大人的玩具很偉大,大人也玩得不亦樂乎,沒有人想過可笑或幼稚,或其意義及價值的何在?大家明白嗎,在某一個階層裡,人們並沒有想到有另一個更偉大的階層(境界)。

  大人的玩具玩完了,人生也差不多了,哈哈!

  寫一首詩吧!

  世人多半是這樣子玩的

  一個階段玩一種

  玩的時光消杳了

  最後就離去

  蜂只懂去吸取花蜜

  蝴蝶也只在花間遊戲

  這些是自然現象

  春來秋去

  誰明白生命的意義

  何不找一找大善知識呢

  更上一層去尋覓

  玩具玩或不玩

  當我在「葉子湖」,悟出小時候的玩具是「玻璃珠」、「橡皮圈」、「紙牌」。而大人的玩具是「名位」、「錢財」、「男女」。當這些玩具玩完了,人生也差不多玩完子。(完蛋了也)

  現在接著的問題是:「玩或不玩?」

  我答:「玩。」

  接著我說:

  「玩是玩,但,玩有玩的規則,這即是老子的無為而為。」

  《維摩經》云:「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即名受記。」

  我說:

  「玩是玩,但不取不捨,名位得也可,不得也可;錢財得也可,不得也可;男女得也可,不得也可,其他皆是如此。」

  問:

  「為何如此?」

  我答:「畢竟空。」我又說:「有一天萬緣俱絕了,豈不是畢竟空,得也未得,哈哈哈!」

  我告訴大家:「己事要明,己事若明,自然解脫。己事若不明,天天玩玩具,與道愈來愈遠,怎能與道合一?人生勿使空度,怎麼來,怎麼去,明白沒有?」

  詩:

  名位是變化來的

  錢財是變化來的

  男女是變化來的

  得得得

  也失失失

  人生最害怕的是

  玩得太迷糊

  我發現了現實

  也發現了根本不現實

  走遍天下始悟自自如如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玩具

去幻情

  在羅閱祗城有一個婆羅門,他常聽說舍衛國人民多心存道德,信仰佛法,而且善於修道。他心中十分嚮往,便想到舍衛國拜見佛陀,請求開示並修學佛法。

  到了舍衛國,他看見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種。忽然,有一條毒蛇爬到那兒子的跟前,將他咬死,然而那父親依舊照常幹活,連頭也不抬,兒子的死對他並沒有很大影響。

  這個婆羅門覺得很奇怪,便上前問道:「你兒子被毒蛇咬死,你卻一點悲傷也沒有,反而繼續耕地播種?」

  老人回答:「人之生老病死及萬物的興衰成敗,皆有它的自然規律,人既然死了,如果他有善因,自有好報,假如他的惡因成熟,惡報就現於其前,這有什麼好悲傷的?如果傷心得飯也不吃,覺也不睡,只是憂愁啼哭,對死者又有什麼好處?你若進城,路過我家時,請替我傳話給我家人,說兒子已被毒蛇咬死,送我一個人的飯菜就行了。」

  這個婆羅門心裡暗想:兒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還想吃飯,真沒人情味啊!

  他進入舍衛城,找到老人的家,對老婦人說:「你的兒子被毒蛇咬死了,他的父親叫我傳話,中午只送他一個人的飯。」

  婦人聽了這話,只向來人感謝,並無悲傷。

  婆羅門奇怪的問:「老婦人,你不感到難過嗎?」

  老婦人很自然的回答:「兒子的去來,是隨他的業緣,他要來時我不能阻止;他要走時我亦不能挽留。正如旅店的客人,晚上路過寄宿,天亮各自離去,我們母子之間,也是如此,一切隨緣而來,隨緣而去。」

  這個婆羅門又告訴了那死者的妻子。

  死者的妻子平靜的說:「我們夫妻的結合,和空中的飛鳥一樣,夜間停宿在一起,天亮便各自散去,鳥兒一旦飛開便不再回來。這是他的造化,我既代替不了他,也無法為他承擔業力,大難來時各自飛去。」

  婆羅門對他們的反應百思不得其解,決定去請教偉大的佛陀。他來到佛所,向佛頂禮,退坐一邊,一臉的愁雲。

  佛陀已明白他的來意,故意問道:「什麼事使你如此憂愁?」

  婆羅門如實向佛稟告了他路上所見之事。

  佛陀說道:「善男子,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人啊!他們知道人生無常,人在出生的時候,就註定有死亡,人不能永遠保持自己有為色身的生命,這是從古至今,所有聖凡都是一樣。塵世之人不明白生死無常的道理,互相貪著愛戀,等到死亡一來,即懊惱、痛苦、甚至痛不欲生,如此生喜死悲,是世俗對於生死的迷惑,所以在生死的流轉中,永遠也沒有止息的時候。」

  佛陀接著說:「世間眾生若能理解無常之理,明白苦、集,滅、道、成、住、壞、空,正視世間及人生的自然規律,那麼自然煩惱盡除,無有憂愁。這些人皆可以證道!」

  婆羅門聽了佛陀的開示後,心開意解,於是他皈依佛法,受持五戒,精進而修持出世之法。

※ ※ ※

  「人生不過幾春秋,牽腸掛肚為誰憂?該放下時終須放,莫為情感擾不休。」

  大劫難即將降臨,世之眾生,尚不知努力行功立德以脫劫難,整日為兒女私情牽腸掛肚,憂心忡忡,無有了時,難不成要等浩劫之降臨,方才肯放下乎?該醒醒了!該好好想想自己日後之出路,勉之。

轉載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什麼我會感到自卑

  一天,一個高傲的武士,前來拜訪禪宗大師。他本是一個出色且頗具威名的武士,但當他看到大師俊朗的外形,優雅的舉止,猛然自卑起來。

  他對大師說道:「為什麼我會感到自卑?僅僅在一分鐘前,我還是好好的。但我剛跨進你的院子,便突然自卑起來。以前,我從沒有過這種感覺。我曾經無數次面對死亡,但從沒有感到恐懼,為什麼現在感到有些驚恐了呢?」

  大師對他說道:「你耐心地等一下,等這裏所有的人都離開後,我會告訴你答案。」

  一整天,前來拜訪大師的人都絡繹不絕,武士等得心急火燎。直到晚上,房間裏才空寂起來。武士急切地說道:「現在,你可以回答我了吧?」

  大師說:「到外面來吧。」

  這是一個滿月的夜晚,剛剛沖出地平線的月亮發出皎潔的光輝,大師說道:「看看這些樹,這棵樹高入雲端,而它旁邊的這棵,還不及它的一半高,它們在我的窗戶外面已經存在好多年了,從沒有發生過什麼問題。這棵小樹也從沒有對大樹說:“為什麼在你面前我總感到自卑?”一個這麼高,一個這麼矮,為什麼我卻從未聽到抱怨呢?」

  武士說道:「因為它們不會比較。」

  大師回答道:「那麼你就不需要問我了。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 ※ ※

  清醒的覺性,即是積極精進的心志,以換取真正幸福快樂的泉源。每個人都可以開創自己的幸福,每個人也都應該為自己所面對的種種問題負起責任,藉以激進清醒的本質。

  人的生活大多是隨著環境的更迭而變化,這就是禪所謂的「隨境枉遷性」。在這種情況下,人完全是為環境的奴隸,而非真正清醒的主人。由於失去了清醒的覺性,所以環境會對他產生不良的感受性,從而影響到正確的判斷,影響到情緒無法開懷。所以必須將自己的覺性清醒過來,勾勒出真正人生的真諦。

  一般人的弊病,總是給自己一個虛幻價值的評估,總是希望自己要比別人好,要比別人強,受到他人的讚美,同時,以此種虛幻的價值性與比較性作為努力的目標,忽略了「實現性」的本質,更受到虛幻性的迷惑,以及比較性的刺激,讓自己疲憊不堪,痛苦難耐。

  每一個人應該不可受盛名所累,被權勢名利所牽,受環境色相所矇蔽,做到真正的「無心道人」。忠於真我,實現自己,無事於心,無心於事,空而靈虛而妙之真諦。希悟勉之!

摘錄自禪-第十二章 清醒的覺性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虛度的日子

  一位年輕人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成了一位富翁。他幾乎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賺錢上,犧牲掉了很多和家人共處的時光。

  他有了錢之後,買了一幢豪華的別墅。但是從他住進別墅的那天起,幾乎每天下班回來,他都看見有個人從他的花園裡扛走一隻箱子,裝上卡車拉走。

  他每次都想要阻止那個人,但是,那個人的行動很迅速,總是在他還來不及叫喊時,就已經走掉了。

  有一天,他終於決定開車去追,他一路跟蹤那輛卡車,那輛卡車走得很慢,絲毫不像是要逃跑的樣子,最後停在城郊的峽谷旁。

  那個搬箱子的陌生人停了車,把箱子卸下來扔進了山谷。富翁頗為好奇,於是下車去看。

  他發現山谷裡已經堆滿了箱子,規格式樣都差不多。富翁覺得很奇怪,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家裡有這麼多一模一樣的箱子,而且也不知道這個人把箱子運來這裡做什麼。

  他走過去問那個陌生人:「剛才我看見你從我家扛走一隻箱子,箱子裡裝的是什麼?這一堆箱子又是幹什麼用的?你為什麼把他們扔在山谷裡?」

  然後,他自言自語地說:「好像我們家沒有這麼多這樣的箱子,你到底從哪裡找到它們的?」

  那人打量了他一番,微微一笑說:「你家還有許多箱子要運走,你不知道?這些箱子都是你虛度的日子。」

  富翁覺得奇怪:「什麼日子?」

  「你虛度的日子。」

  「我虛度的日子?怎麼會!我每一天都忙著賺錢,為擁有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我沒有虛度過任何一天。」富翁不相信地說。

  「不,這就是你虛度的日子、你白白浪費掉的年華。你認為自己把所有的時間花在賺錢上就是沒有虛度時光嗎?你朝夕盼望美好的時光,但美好時光到來後,你又幹了些什麼呢?你瞧,它們個個完美無缺,根本沒有用,不過現在,你想用也來不及了。」

  富翁走過來,順手打開了第一隻箱子。他想看看哪些日子被自己虛度了。

  那個箱子裡有一條秋日的道路,他的未婚妻獨自一人踏著落葉慢慢走著,眼神落寞孤單。

  他打開第二隻箱子,裡面是一間病房。他的老母親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似乎是支撐著等他回去。

  他打開第三只箱子,裡面是他老家的房子。他的老父親站在大門口,眼巴巴的望著他回家的方向,唉聲歎氣。

  富翁感到一陣心酸,他不顧一切地抓住那個陌生人說:「先生,請你讓我取回這三隻箱子,我求求您。我有錢,您要多少都行。只要您肯讓我取回這三隻箱子,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陌生人遺憾地搖頭,說:「不行了,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我們的時間會在不知不覺間過去,所以,人生總有很多事在你不經意間成為永久的遺憾。我們無法增加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善用時間來提高生命的密度,這樣,才能提高人生的品質,擴充我們有限的生命內涵。善用時間,進行有效的時間管理,實際上,就是為我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善用時間,就是善待生命。

※ ※ ※

  世人之愚,莫過於身邊所擁有的而不知加以珍惜,待失去了,才在那兒哀傷痛心,最令人費解!人生的每一階段,都存含著每階段的要點,在這要點之中,都得隨時知道去把握、去珍惜,才不會在日後懊惱、後悔。同時,在每階段所擁有的,也要知道能去寶貴與愛惜,那就會充實的過著有意義的人生。

  年少不經事,惟以充實自己的學識為主要的責任,當然就不可蹉跎光陰,認真的學習,作為日後生活的基礎,莫待年老想學而空悲嘆!及待成人,不論從事何行何業,只要是正當的行業,以造福人群為目的,努力把握的去發展,莫待機會失去了,才悔恨一事無成。年老了,也不可認老,將你所累積的生活經驗傳授予人,供作參考,絕不可老而頹廢、哀怨殘生,或入道、或學道、或傳道,老而益壯,老而彌堅,那多麼的令人欣羨!這些都是每個人當及時擁有的,莫讓其流失。

  當然在人的一生中所擁有的:像是親情、友情、對社會的真情等,除了應多方的付出外,還得用心去珍惜它、保有它,以免失去了才悔恨。及時的珍惜身邊的一切,在你失去時,可減輕你的懊悔。

摘錄自斷迷悟理-第三十二章 失才知珍惜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泰姬陵的感懷

蓮生/文

  在印度及尼泊爾,朝禮佛陀(釋迦牟尼佛)八大聖地的時候,我們在新德里,順道去參訪「泰姬陵」。

  這座舉世聞名的「泰姬陵」出現在我眼前時,我不禁暗暗吃驚。

  這是一座純白色的陵墓。

  上下左右工整對稱。

  中央圓頂高六二公尺。

  四周四尖塔,四一公尺。

  鑲滿三十五種不同的寶石。

  泰姬陵的每一處都是精雕細琢而成。

  它矗立大地。

  俯視著「朱木拿河」。

  (這座陵墓用了二十二年才建造完成)

  最讓我動容的是:

  印度莫臥兒王朝帝王「沙賈漢」為愛妃「泰吉‧瑪哈爾」所建造的。

  據說,沙賈漢深愛泰吉‧瑪哈爾,泰吉‧瑪哈爾一死,沙賈漢,一夜白頭。

  為了紀念愛妃,傾舉國之力,耗盡錢財,建了這座晶瑩剔透的「泰姬陵」。

  我動容的是:

  愛情的力量果然偉大!



  我這個人,一向反對人類死亡之後,還要在大地上,挖了一些坑坑洞洞。

  製造出一些雜亂的饅頭,互相推推擠擠的,佔了大地的一席之地。

  弄得大地髒兮兮的。

  死人與活人爭地,活人與死人爭地。

  爭大地,正是戰爭的源頭。

  最終的,爭了一個饅頭。

  大人物大饅頭,中人物中饅頭,小人物小饅頭。

  爭到最後,沒有地可放饅頭,住宅和饅頭就擠在一起了。

  實在沒辦法了,建一棟住宅,存放饅頭,這就是「靈骨塔」的由來吧!

  有些大富豪,仍然一再建大饅頭,好山好水給佔了,我反對。

  但是……

  我對「泰姬陵」,覺得情有可原!

  因為它是紀念愛情的偉大!

  我們人類沒有什麼?

  生過、活過、死過,那還有什麼?

  立德、立功、立言最有意義!但,太少數了,太少數了。

  修成佛陀、菩薩最有價值!

  還有剩下愛情,我認為,「真愛」很可貴,所以,我寧可看見「泰姬陵」立在大地上。

  因為它紀念愛情。

  寫一首詩給愛情:

  愛是禁不住的風

  真愛吹不散

  真愛也不會無影無蹤

  雖是故園

  依舊的峙立在夕陽中

  英雄也一定有末路

  事業也一定有榮枯

  怎知愛情了得

  永遠烙在心中的飛鴻

  誰說剪不斷

  誰說理還亂

  就算是白髮老翁

  遍映落霞紅

《寫給大地》泰姬陵的感懷

難得糊塗

  有兩位落水者,一位視力極好,一位患有近視;兩位落水者在寬闊的河面上掙扎,很快就筋疲力盡了。

  突然,視力好的那位看到了前面不遠處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們這邊漂來;患有近視的那位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於是,兩人便鼓起勇氣,奮力向小船游去。

  游著、游著,視力好的那位便停了下來;因為,他看清楚了,那不是一艘小船,只是一截枯朽的木頭。

  患有近視的人卻並不知道那是一截木頭,他還在奮力向前游著;當他終於游到目的地,纔發現那竟然是一截枯朽的木頭時,他已離岸不遠了。視力好的那位就這樣在水裏喪失了生命;患有近視的那位卻獲得了新生。

  有兩位患有癌症的病人,一位耳朵靈便,從醫生的談話中聽到他們只能活三個月時間了,於是,整天鬱鬱寡歡;結果,還沒到三個月就死了。另一位耳朵有些背,別說偷聽醫生的談話,就是你跟他直接說,他還聽不大清楚。奇怪的是,他不但活過了三個月,到現在已是兩年過去了,他還好好地活著。

  在美國,有兩家同樣大小的公司,它們的總裁一位叫羅伯特、一位叫史蒂夫。羅伯特是一位精於算計的人,凡事都比別人看得長遠;因為,他早就預測到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所以,他決定將公司解散,還能給自己和員工們留一些生活費,不然,到時肯定會負債累累。

  他分析到,在2008年,美國有30%的公司要倒閉;像他現在這樣的小公司,肯定在那30%之中。

  史蒂夫不但不是一位善於算計的人,甚至還給人一種愚笨的感覺;他憨憨地認為,未來永遠是無法預測的,就算你將世界上最完美的計畫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會相信;因為,未來還沒有真正到來。

  他覺得,自己的公司只要能夠生存一天,他就一定要讓它支撐下去;結果,他的公司竟然奇蹟般地度過了這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

  最終,會算計的人將公司解散了;不會算計的人,卻將公司比以前辦得更紅火了。

  人生中,很多事,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好;不靈通的比靈通的要好;不精明的比精明的要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難得糊塗。其實,人生,本來就是糊塗的,所有的快樂和幸福都藏在糊塗中;一旦,清醒了,可能所有的快樂和幸福也就跟著煙消雲散了。

轉載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為伊不成佛

  郢州興陽山的清讓禪師,是五代時候溈仰宗的僧人,屬南嶽懷讓禪師下第七世,為郢州芭蕉山慧清禪師之法嗣。

  某天,有一位學僧以《法華經‧化城喻品》大通智勝佛為例,詢問興陽清讓禪師說:「請問禪師,大通智勝佛歷經十小劫坐道場,仍然未領悟佛法,無法成就佛道,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興陽清讓禪師點點頭,回答說:「你問得恰到好處。」

  對於興陽清讓禪師這樣的回答,學僧仍是無法了解,因此又進一步問說:「既然能端坐道場修行十劫,為什麼還是無法成就佛道呢?」

  興陽清讓禪師答說:「為伊不成佛!」意思是說,因為他不想成佛。

  菩薩不想成佛,主要是為了救度眾生,他們其實都是古佛乘願再來。如觀世音菩薩的「倒駕慈航」,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華嚴經》所說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等,可說都是慈悲的示現。

  菩薩早已體證佛法的內涵,雖說是「不想成佛」,其實早已具備成佛的條件。而一些急於成佛的人,卻是離道日遠,因為抱持著愈是急切成佛的心態,反倒是離佛心愈遠。

※ ※ ※

  世間之苦,何其之多,如能捨己之苦,而歸向解他人之苦,那這種之情操是何等之偉大,如同地藏王菩薩之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理念是相同的,如世人先有其樂,然後再與之同樂,那是何等之高怡啊!

  但塵凡之世人總是相反而行,先己之樂而樂,後他人之苦而苦,試想這種偏私窄見是多麼的渺小、是多麼的卑下,然己身於世,本來就是受苦無樂可言,不是還債,就是去業,哪來的舒暢?如能本己心志,先解世人他人之苦,即是解除己身之苦之業,待同臻善境之時,再行合同於真樂,始可算是真實的逍遙也。

  這種理念雖非人人之所能及者,但不立願、不去力行,永遠還是空的,雖言理念崇高,但總得志向歸趨,才有成就的時機。盼世人能多以此來勉行自己,讓生活得其真。

摘錄自心志歸向-第四十三章 先世間之苦,後世間之樂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富人吃餃子

  一個富家子弟特別愛吃餃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別嘴刁,只吃餃子的餡,餃子兩頭的皮就隨便丟到後面的小河裡去。

  好景不長,在他十六歲那年,一把大火燒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繼病逝。

  這下他身無分文,又不好意思向別人要飯。鄰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給他吃一碗麵糊糊。

  富家子過意不去,不知該如何感謝鄰居大嫂對他的恩德。

  大嫂對他說:「不要感謝我。我沒有給你什麼,這都是我收集你當年丟棄的餃子皮,曬乾後裝了好幾麻袋,本來是想備不時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還給你了。」

  富家子聽後羞愧不已。

※ ※ ※

  福壽高陞,世間人欣喜之,但福壽欲圖求能夠高陞,則後天上修身行道之功夫不可或缺也。

  世人貪求福報,卻往往不知福氣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被自己給漏失掉,並且未能積極造福人群以添本身之福德,反而坐失良機者比比皆是。日常生活上有哪些會導致世人損福的呢?經常可見有眾生便當吃不完,就予以棄置在垃圾桶,而不是投入廚餘桶中,像這種行為是很缺德的。若想擺脫損福的惡果,過去的要懺悔,現在的要改正,立即必須做的就是好好珍惜身邊一切資源,整理好家中沒用到的東西,捐出來讓物命得以延續,則家中可以多少清出一些空間,又能送愛心到千里萬里以廣結善因緣。

  亦有眾生明明飲料喝不完一大杯,卻從來不肯買小杯,導致飲料喝不完也不放進冰箱,就直接放到壞掉;若是用來與花草樹木結一分水因緣,尚能使之養命。但迷愚之眾生,總是時常浪費掉一切福報資源,於是損福事件日積月累,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到健康,甚至壽命減少。

摘錄自寶德雜誌112期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批判」外一章

蓮生/文

  年輕的時候,我寫文章,陽剛之氣甚重,常常指名道姓罵,因而有「罵人第一」的評價。

  年歲漸長,我寫文章,尖銳的文字漸少,又修了「忍辱」,反過來了,常常被罵,而我,一氣也不吭聲,唯有沉默以對,成了「被罵第一」了。

  我認為:

  古人云:「蓋棺可以論定」。

  我說:「蓋棺也不能論定」。

  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圓寂了二千六百年,到今天,仍然有人歌頌,但同樣有人毀佛。在中國,「三武一周」法難不是嗎?「破四舊」不是嗎?

  在外國,毀佛的文章,舉不勝舉。

  我過去常說:

  有大才能的,有大敵人。

  有小才能的,有小敵人。

  沒有才能的,沒有敵人。

  古代希臘智者,有幾句名言:如果做官做的好,有壞人罵你;如果做官做的壞,有好人罵你。

  反過來說:如果做官做得好,有好人歌頌你;如果做官做得壞,有壞人歌頌你。

  中國的秦始皇,用了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殺知識份子四百六十餘人於咸陽,只有盧生等逃亡而去。收天下之書,盡燒之,除了秦紀、醫藥、卜巫、種樹的書例外。

  秦始皇用的是「愚民政策」,然而,也有人歌頌他,歌頌他的是史學家呂思勉。

  好像廣東話有一句俚語:

  曹操有知心友。

  關公有對頭人。

  關公原是忠義千秋的人物,是正義的化身,甚至近代,推舉他在天上稱神,成了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佛教也尊他為護法迦藍尊者。

  然而,作家李敖,一樣把關公的偶像推倒,把關公的形像打碎。

  我現在明白,凡事難盡如人意。

  一句話: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價值判斷,觀點各異。

  因此,我知道:

  就算我「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就算我證如來妙覺,就算「無上正等正覺」,己達到了最高境界了。

  但,世人的批判與評價,是永達不斷的。

  寫一詩:

  就算是佛

  也有提婆達多來傷害

  就算是耶穌

  也有猶大來出賣

  林肯解放黑奴

  被害

  甘地拯救印度

  被害

  貞德救了法國

  被害

  被害被害被害……

  蘇格拉底被下毒

  孔子也要困於陳蔡

  但望淨土佛國

  一心金閣玉樓

  念佛念法念僧

  八功德水洗滌

  七寶行樹團團繞

  幾番修持

  微透此生本無礙

《小雨繽紛集》「批判」外一章

和平獎的陰謀

  當資深評委羅克提出將本屆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剛上任沒幾天的美國總統時,所有評委都以為羅克瘋了。

  一蓄須評委對羅克說:「你這樣做,等於讓咱的獎項貶值,將來倒貼錢都沒人要咱的獎了。」

  一歇頂評委說:「當初老諾的遺言是只獎勵已經取得成就的人,咱的獎換句話說,是馬後炮獎。」

  羅克喝了一口咖啡,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我小時候的故事。我上小學時,我們班上全是羊,小綿羊,就我一匹狼。我們班主任拿我沒辦法,她雖然是老虎,比我厲害,但她特怕我趁她不注意時偷吃同學,她的職責之一是不能少學生。後來她想出一個高招兒,讓我當班長。你們想呀,我當了班長,就得拿著班長的勁了,我要以身作則事事帶頭呀!」

  蓄須評委不信:「老師推薦你當班長,同學們會投你的票?」

  羅克說:「老師這樣提議我當班長,她說:“我提議羅克當班長,不同意的請舉手。”誰敢舉手?然後老師就宣佈:“全票通過。”」

  歇頂評委說:「我敢說,老師如果說同意的請舉手,也保准沒人舉手。」

  羅克點頭:「那當然。所以我認為,民主不是一種制度,而是一種素質。」

  蓄須評委若有所思地說:「你的意思是,咱們把諾貝爾和平獎給了對全世界和平舉足輕重的美國總統,他就拿著和平獎得主的勁了,只能做有利於世界和平的事,不好意思發動戰爭了?」

  羅克說:「在下就是這麼想的。如果等他下臺時再給他和平獎,對世界和平就沒用了。以後只要美國新總統一上臺,咱就給他頒諾貝爾和平獎,等於給他戴上了緊箍咒,他只能和平,不能不和平。依我說,這才真正發揮了咱和平獎的作用。」

  大家頻頻點頭,都說這是大智慧。

  從此,諾貝爾和平獎就每四年或八年頒發給美國新總統一次。世界變得歌舞昇平。

轉載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文章與品德

  江陰的張畏岩,學習很久,又能寫文章,在文藝界頗有名望。

  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一五九四年),他沒考上鄉試,破口大罵考試官。

  有一位道人在旁邊,微笑地對他說:「相公的文章一定不佳!」

  張畏嚴很氣怒地斥叱道人:「你怎麼知道呢?」

  道人回答:「我聽說寫文章貴在心平氣和,你脾氣這麼暴躁,文章怎麼寫得好呢?」

  張畏嚴不但不再氣怒,而且虛心請教。

  道人說:「文字固然要寫得好,但如果命中不該考取,文字寫得再精美,也沒有用!所以你自己先要做個大轉變才行!」

  張畏嚴問:「如果我命中註定考不取,要怎麼轉變呢?」

  道人回答:「造命者是天,可是立命者在我。只要我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又加上謙虛、謹慎,逆來順受,以承天命,什麼福不可以求得到呢?」

  張畏嚴問:「我只是一個窮書生,那裏有錢行善事、積福德呢?」

  道人回答:「善事和陰德都是由心創造的,常存善心,自然功德無量,就像謙虛這一項美德,並不需要花錢啊?你怎麼不自我反省,而罵考試官呢?」

  張畏嚴從此感悟,虛心好學,果然在萬曆二十五年考取鄉試。

《德育古監》

※ ※ ※

  世人通常僅知自我之才華洋溢,不受矚目,一般人只知以一己之微薄技倆,便欲求受到大眾之重視,一旦未能如願,便大為忿怨,或者怨天尤人。

  世間人應當知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許多人往往不能低心下氣的去觀察明白一件事之始末原由,僅以自我之偏執,便認定事物應當如何,卻不曾去想過他人之是非善惡,從未真心誠意去體悟他人為何如此對待我身?反而一昧全針對他人之短處在看,便迷惘的對他人有所不滿,以為我身真的超越群眾,而自以是,甚至於落入沽名釣譽之輩,從未虛心省思,為何我身已付出許多,卻未得相對效應?

  孔聖教導修道之人進德修業,不要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華學識,而要憂慮自己不知道別人的是非善惡,因為觀察人要用心去觀察,而非以表象觀察,因為表象容易誤導眾生,故應取其心而洞悉自我;如有餘力,則更加充實學問技藝,以便有朝一日得以應用,不應自怨自艾於自我之不受重視,甚而歸咎於他人之不識己,其實乃自不量力、不自識也。

  反觀一個付出超過眾人心力者,皆能時時反省自我之不受歡迎處,加以改善,並常虛心請教有德者指點我身不足處,予以改善精進;長期行持,則知自我實力。以我身之實力,輔以對他人之觀察,針對他人短處乃自我警惕不犯,他人長處宜加以學習精進,而自身的優點須予以保持,此之學習,便是真正的「知己知彼」。

  常論他人缺點,而不思自我短處,是許多人的通病,非但新生初學者如此,就連修行多年之前輩者亦常如此;不知反省自我,實乃一大憾事,也盼有如此現象者,如欲進德修業,得以修持有成者,速能懺悔改過,並予以改進之,則再接再厲、永常歡也。

摘錄自修身養性-第十九章 知己知彼

不可忽視習性

蓮生/文

  對於人的習性,我有一例:

  很早以前,賓士車的車頭,從上至下,是齊頭。

  我看久了。

  後來改了型,賓士車的車頭,從上至下,從標誌開始,變成斜斜的。

  我初看,覺得難看,當時我想:

  那位設計師,真是驢,難看死了!

  還是舊款的好看!

  這新款的簡直受不了,如同下巴伸出來,尾屁股還的!

  我把新型的賓士車設計師罵了一頓。

  約隔兩年。

  我看新型的賓士車看習慣了,就不覺得新型的難看了。

  有一回,有人開那齊頭老款的賓士車從我面前走過,我竟然發覺:

  齊頭,笨笨的。

  車頭車尾,平庸。

  根本沒有特色。

  還是新款的賓士車好看!

  這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是「習性」在作祟,看久了,就習慣了!

  另外,又有一例:

  以前女士的皮鞋是流行「圓頭」。

  現在是流行「尖頭」。

  很多人的看法是:

  尖頭皮鞋剛剛推出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怪怪的,很難看,不習慣。

  後來很多人穿。

  看久了,自己也買來穿,已經不覺得難看,反而覺得圓頭的皮鞋,毫無美感,不輕巧。

  尖頭的比較美。

  這是什麼?

  我說這是「習性」。

  子曰:「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都是「習性」使然。

  還有:「小時後,偷採人家的絲瓜,長大了,就會偷牽人家的牛」。

  現在是:「小時後,偷父母的小錢,長大了,就會偷銀行的大錢」。

  我說,不要以為偷採一條絲瓜不要緊,或偷一點小錢不要緊,養成了「習性」就不好了,「習性」會變得成了習慣,習慣會越來越大。

  所以「非義而動」會「死亦及之」啊!

  我們凡要做一件事,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去做,不合道理的就不做。就算是很小很小的過錯也不可輕忽。

  最重要的是,從小培養,不正經的事不要做,不正經的地方不要去,這是「不履邪徑」。也就是從小在打點上,是堂堂正正的,雖然是一點絲毫的邪路,所關係的甚是微小,也斷然的不去做。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要想一想,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是善。逆天理,拂人心,非義非信,就是惡。仁義理智信,是正人要守的。

  如果自己做了錯事,應該急急的喚醒,早早的克制,因為做錯事,做壞事也會變成「習性」,積久了,就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久而久之,就會幹下彌天的大災禍。

  我現在覺得,一個人能夠從小端正自己的行為,用至誠的心來學習學問是非常重要的,如此,才能透徹明白,自己的判斷力才不會錯亂顛倒。

  「習性」太重要了!

  「習性」要從小教育培養!

《讓陽光照進來》不可忽視習性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本來面目

  昔日,五祖弘忍祕密付法付祖衣給六祖慧能,其他弟子不服,即率眾追殺六祖,爭奪衣缽。

  在「大庾嶺」追上。

  六祖見慧明禪師追至,即擲衣缽於磐石,說:「此衣表徵信物,可力爭,任君拿去。」

  慧明禪師上前取之。

  「衣缽」如山不動。

  慧明禪師大駭。

  慧明說:「我是來求法的,不是為了祖衣,願盧行者開示於我。」

  六祖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良久,六祖答了一句千古名言:「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慧明一聽,當下大悟。遍體汗流,泣而拜之。

  慧明禪師又問:「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別密意否?」

  六祖答:「我今與汝說,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卻在汝那邊。」

  慧明禪師說:「我雖在五祖弘忍處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天,六祖即是我師了。」

  六祖答:「汝我同師承五祖,善自護持吧!」

※ ※ ※

  每一個人均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心,心若向外,謂之情;心若向內,才可謂之性;如順情而去謂之識,逆來方可成智。又如何才能轉情識為成智呢?須反觀自己的心性,因「反」,才能回復天地之性;「觀」,才能了照一切慾念。

  人之神在心,心之機在目,目如內向,除去一切外來之染,心可自在安然,亦可由定而靜,妙然之合,對於養生亦有莫大的助益也。

  人只有一個真心,為何而妄?為何而迷?迷與妄,雖屬可見,但全不實,亦難久存,悟明此理,就不會隨妄、隨迷矣。故世人當無妄知妄,誠實去假,存敬慢放,由淺入深,遇妄念來時,先看看自己的內心,到底心裡想的是什麼?久久常行,迴光一照,所想瞬息。故學道之法無它,只在於能「反照自己的心性」,就可入道矣。

  學道之人,有一分向內之心,就有一分助力;有二分向內之心,就有二分助力;緊緊相扣,不為物役,心自可正矣。常觀察己心,心無依息,息住就可心神永固,學道之妙就在於此也。當明而悟之!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四十章反照心性,正心學道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心情婆婆

  周末午後,無緣由被點名訓話,帶著一肚子氣步出辦公室,迎面而來是陰冷的的天氣;加上陰冷的情緒,心情一下跌至了谷底。

  細雨紛飛的站牌下,不禁對諸事不順遂而怪嗔、怨懟起來。

  無意識上了公車,在擁擠的沙丁魚陣中仍為自己的際遇不平而怨天尤人。

  想著他人憑著家世背景,一進公司便在眾人之上,而為公司賣命多年的自己,仍只是別人的出氣筒。想及此,臉色就更加陰黯了。

  快要下車前,走到司機身旁摸索著找零錢,卻越摸越著急,身上竟沒有半個銅板!

  眼看車已靠站,司機、乘客面面相覷,卻沒有一個人準備同情我!

  不得已之下,我只好拿出千元大鈔,顫抖著手準備投入「恕不找零」的投幣口,突然一位婆婆丟進十五元,告訴司機:「兩票」便拉著我下車。

  下車後我才知道其實婆婆自己坐是不用錢的,她身上的零錢只是隨時為有緣人準備;而且今天也為了我提早兩站下車,只因看我臉色不佳,想陪我一下而已。

  知道這件事後,我滿臉羞赧,想到婆婆剛才就站在我身邊,而我卻沒有起身讓坐,後來反倒讓她來幫助我,真令我無地自容,一小段路程,婆婆一直溫柔地執著我的手,解開我的眉銷,融化我的怨怒。

  臨別前她送了一個晴天小和尚給我,是她親手縫製的,上面寫著:「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婆婆說世上本來就不公平,我們際遇不好,卻有人比我們更糟;我們怨上天不公平,那麼換成我們是老天爺呢?我們能做得更好嗎?凡事要多方面想想,其實自己是很幸運的了。

  當婆婆說這話時,陽光在她慈祥的背影後綜放,而我也才發現她的腿不太方便,但竟為了一個陌生人,辛苦地多走一段路,反倒快樂無比,我的淚水滑落,自己的任性造成了別人的不便,原來自己也處處給別人惹麻煩哪!

  婆婆,謝謝您!您說的話我都聽進去了,現在的我每天都很快樂。

※ ※ ※

  凡是上天所賦與之「靈」,均有其秉賦之「愛心」存在,不管是高靈或低靈均是如此,同時亦可見證其親情(愛)之溫暖也,故此等「愛心」可說是與生俱來,且均自然的流露,無任何之虛假也。

  但由於後天環境之污染,此等先天之愛心漸次之沒落,但亦只局限在於小部份,如至親之人及其較有接觸之人而已,並不能將此等之「愛心」真正的推廣及於其他人、或是社會等,甚為可惜也。

  又愛心可說就是「善心」,但善心與愛心相較之下,就是愛心的推廣,也就是說:善心就是無私的愛心,善心就是推廣的愛心也。今之社會缺乏的就是這股強力的善心,如能長期培養,就等於愛心的廣被,就是愛心的昇華。世人如不能好好將此原本先天所秉賦之愛心發展為博愛的善心,那可能會因而受到腐蛀而敗亂,久久戾心、狠心、暴心就會萌芽,而造成毀滅自己、不堪收拾之後果。希世人能己心歸向於「愛」,慢慢的去培養它,不只可豐潤你的生命,更能滋養整個人群,盼齊勉之。

摘錄自心志歸向-第五章 愛心的培養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婚姻存摺

  「婚姻存摺」是出嫁那天,媽媽遞到我手上的。

  當時,我以為會是一大筆錢,打開一看發現只有1000元。

  我用失望的眼神看著媽媽,媽媽卻笑著說:「這是我特意為你們辦理的『婚姻存摺』,以後每逢值得紀念的日子,都可以存一筆錢,等到老的時候,裏面除了錢,還有無限的幸福。」

  當時,我對母親這份心思不以為然,倒是丈夫記在了心上。

  婚後沒多久,他就先後存了兩個500元,一個是因為他升職了,第二個是因為我手術治癒出院。

  當時我嘴上笑他無聊,其實心裏甜蜜無比,畢竟他把我的健康也當作一件讓他感到幸福的事。

  沒過多久,我懷孕了。這一次,我足足往裏面存了2000元。

  但很快,我們開始有了爭吵和冷漠;孩子出生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洗不完的尿布、喂不完的奶,進一步加劇了我們感情的惡化。

  而那本婚姻存摺像被遺忘了,寂寞地躺在抽屜角落,上面的數字久未見漲。

  我們鬧離婚的時候,媽媽說,你們先把存摺上面的錢花光了再離吧!雖然錢不多,但是你們共同的財產。

  於是,我第一次取了1000元,然後拎著幾件心儀已久的衣服離開商場時,我又回去對售貨小姐說:「對不起,我不買了,請你退回我剛才付給你的錢。」

  也許當時的局面窘迫極了,但我腦海裏想到的是那1000元婚姻積蓄的來源。

  他是個害羞的男人,但曾在街頭大聲地對我說『我愛你』,我為此存下100元;他記得我的生日、鞋號、密碼及最怕的事,我為此在生日那天存下300元;他對女人有風度,也有距離,不給暗戀他的女下屬任何機會,我為此存下500元。

  啊,這1000元裏就有這麼多的幸福積累,再看看婚姻存摺上的兩萬多元,我的眼睛忽然就有些濕潤起來。

  晚上回到家,我把存摺交給他,說:「趕緊花吧,花光了好離婚。」

  第二天晚上,他把存摺遞到我手上,我打開一看,發現反而多了1000元。

  他說:「那上面的每一元錢都記錄著我們走過的歷程,我第一次發覺原來是這樣的愛你,索性又存進了1000元。」

  我們從此又和好如初了。

  還是媽媽說得對,以愛情的名義為婚姻開個戶口,把夫妻間所有快樂的、幸福的、浪漫的事,通通存進銀行。

  有了這本日積月累的婚姻存摺,即使是再貧窮的婚姻,也決不害怕透支。

※ ※ ※

  塵間夫妻一世情,姻緣締結自有前因與緣,而能在茫茫人海中相互認識此緣得來不易,故夫妻相處就應互相體諒與珍惜。

  現代人對婚姻觀其概念難能有相互包容各退一步的現象,看今社會離婚率如此的高,這等現象非好事,對社會整體而言乃會形成不良風氣。夫妻要如何避免紛爭,那就必須放下執著,對相互爭議的事情應各自理性,互相溝通,相互尊重對方的見解,再與珍惜,如此就可避免執見成怨。

  一般夫妻會有爭執,多為雙方有一方對夫妻情緣不忠或為金錢等事爭吵,以上都是夫妻離婚的一大因素。蓋夫妻相敬就要能真情付出,無有半點私心、私情,這樣才有可能美滿安定,白頭偕老。

摘錄自慈聖雜誌-第101期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公園一叟

蓮生/文

  我坐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公園裡,在一條長椅上,我很想把腿盤成跏趺座、蓮花座的形式,而雙手亦疊在自己的雙腿之上,雙目閉著,就像一名「老僧入定」的姿態。

  然而我沒有做,想歸想,做歸做,在小公園裡,從來沒有人,以這種姿態坐在這裡,如果有人看見,一定會說:

  「肖也!」

  我看看四周,清晨的空氣很清新,雲高氣爽,清風微微。

  整個小公園,只有我這個老叟,園繞著公園的小水泥路,空空蕩蕩的。

  綠色的草中,圍了幾個小花園,長了幾朵合歡花、紅色的玫瑰、五彩苿莉、桂花……,這是公園的誰一景緻了。

  也許有人會問:

  「這老叟坐在公園長椅做什麼?」

  我會答:

  「只是坐著。」

  「坐著?」

  「對,坐著,無用。」

  我乾笑二聲,嘿!嘿!

  就像我最近,突然之間讀起歷史來了。讀了《戰國策》、《史記》、《漢史》、《後漢史》、《三國志》、《東周列國志》……。

  這老叟讀又古又老又舊的歷史幹什麼?

  不幹什麼!

  只是讀。應該也是「無用」吧!

  我的父親在很早以前,曾經告訴我,他從前的一位叱吒風雲的長官人物,在他的晚年,每天就是帶著一條狗。

  在異邦加拿大多倫多。

  一座小公園裡,坐在長椅上,拖著一條老狗。

  我父親說:

  「這就是老長官的晚年。」

  當年,聽父親提到老長官的晚年,我沒有什麼太在意,但是,現在想想自己,自己連一條老狗也沒有。說實在話,我本人也不怎麼喜歡狗,狗有狗味,不合我心。我這個時候的心情,倒也真的能體會老長官的心情了。

  我對自己的一生,倒不會有什麼怨尤,因為我知道: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一切事不能盡合人意。

  一切的一切都有宿命在。

  但盡人意。

  成敗在天。

  我有一絲絲的了解!

  諸葛亮(孔明)的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白居易的二位侍妾,一位是「小蠻」,先離開白居易,另一位「樊素」又離開白居易,白居易為此,變得一無所有,痛不欲生。

  韓愈的「諫迎佛骨」,發配嶺南。

  王安石的變法,變失敗了。

  蘇東坡《朝雲墓志銘》,浮屠是瞻,伽藍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歸!

  還有隱居的陶淵明。

  在在都是:

  「嗚呼哀哉,尚饗!」

  我覺得我還是好的,我雖然少了些朝氣、希望、快樂。

  但我擁有,公園獨坐:

  欣賞的眼睛。

  美麗的心情。

《走出紅塵》公園一叟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而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塔爾賓-夏哈爾,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

  許多學生向學校反應,這兩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美國主流媒體爭相報導,包括«波士頓全球報»、«紐約時報»,以及CNN、CBS、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夏哈爾教授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所以,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夏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夏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若干條小貼紙:

  1.從你內心的熱情:

  選擇做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事情,不要只是為了輕鬆而選擇,或選擇只是別人認為你應該做的事。

  2.學會失敗:

  成功沒有快捷方式,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3.接受自己全然為人:

  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4.有規律地鍛煉:

  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5.睡眠:

  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6.慷慨:

  現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7.勇敢:

  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雖然心中恐懼,仍依然向前。

  8.表達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你的「至高財富-幸福感」一定會不斷上升!

轉載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從生至死,就只是這個

  唐朝的五洩靈默禪師為馬祖道一禪師的弟子,他初參馬祖的時候,覺得很相契,便毅然在其座下披剃出家,受具足戒。

  然而,四時往來、寒暑變遷,靈默禪師始終不得消息。後來,接受馬祖道一禪師的指示,前往湖南拜謁石頭希遷禪師,尋求悟道的機緣。

  靈默禪師去參謁石頭希遷禪師的時候,才一到法堂門口,便對石頭禪師說:

  「請禪師開示一句,如果一言相契便住下來,如果不相契,學僧就走。」

  石頭希遷禪師聞言不動,端坐如磐石,一聲也不回應。

  靈默禪師走進法堂坐下來,斂目等待著。一陣風吹動木窗,嘎嘎作響,靈默禪師張眼一看,已經是黃昏夜暮低垂的時候了。他緩緩起身,理了理衣衫,轉頭準備離去。

  就在靈默禪師一腳跨出門檻的剎那,石頭希遷禪師在後頭一喚:「仁者!」

  靈默禪師很自然的回頭應聲:「諾?」

  石頭希遷禪師一雙眼炯炯有神地直視著靈默禪師,說:「從生至死,就只是這個,回頭轉腦做什麼?」

  這句話像雷一樣,打在靈默禪師的腦門上,頓然大悟。他即刻把手中的拄杖折斷,依著自己先前所說的話,在石頭希遷禪師門下住了下來。

※ ※ ※

  靈是天賦在每個世人身上,自始是那麼的圓融、純潔,沒有任何的瑕疵,但是落於後天久了之後,此靈就漸漸的被污染,而且迷失了,故而無法尋回歸家之路,自而沉墜、流落,茫茫然的度過了人生。

  先天之靈賦於人身,所表現出來的是人心態的表現,小時沒有心機,單純可愛,是非常美好的,接著每個人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以及各種的教育上,改變了靈的純度,有者被污染甚黑,有者則半白半黑,更加上塵凡各種欲利功名之薰染,更造成了根深蒂固的沉靈,更無法清白,也就因而永遠的失落了。

  是故,要尋回失落的靈根,想回復原來純潔善美之原靈,得細心去檢討,細心的去回思,到底自己是什麼地方失落了?心態改變的嚴重在那裏?這才能對症下藥,找到如何尋回失落靈根之所在。每個人不怕失落,怕的是不知如何去尋回?為何聖賢仙佛勸世人要知修?此修的目的,就是試圖尋回自己的原根。盼世人能靜心思考,慢慢的去找到真正的原因,那就可圓滿重拾原靈的美好。勉之!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一章尋回失落的靈根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死亡」隨時降臨

  為何要教導弟子,如何面對死亡?

  《法句經》第二十四品第二十一偈:

  「諸施法施勝。

   諸味法味勝。

   諸喜法喜勝。

   除愛勝諸苦。」

  大家好好體會這個偈,佛法是無上珍寶啊!這世上有什麼東西比佛法還珍貴?

  「死亡」是最直接的,最易體會的,是活生生的,是由生至死的實相。我說「生死無常」,死亡隨時降臨,莫道老來方學道,孤墳全是少年人。

  一下子,飛機失事了,這是活生生的死亡實相。

  一下子,車子撞車子,這是活生生的死亡實相。

  一下子,火災,逃生不及,這是活生生的死亡實相。

  一下子,恐怖份子用炸彈,這是活生生的死亡實相。

  一下子,船難,這是活生生的死亡實相。

  一下子,地震,這是活生生的死亡實相。

  一下子,龍捲風,這是活生生的死亡實相。

  我告訴大家,被判死刑誅戮、火焚、水溺、獸咬、墮崖、毒藥、凶殺…….。

  還有,我在大醫院中,看見抬進抬出的人,不一定是老人,年輕人也很多,甚至嬰孩,他們得了重症,也有癌症的,也有壞血症的,也有腦死的,蟲噉的。

  八萬四千種病,病死真的可怕!

  更有更可怖的:人類戰爭自我殺戮。

  對於「死亡」的突然降臨,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這時候,一旦進入「死亡中陰境界」,靈魂怎麼辦?你有控制之力嗎?剎那的死亡,你能免於恐懼嗎?

  你以為人生能獨立自主永恒的生存下去,存在世間是一種權利。但,你知道嗎?生命隨時會失去,「死亡」隨時會降臨,人人都有憂悲恐懼之情。

  過去,我常常教導弟子,要「知修」,要懂得珍惜時光寶貴,要「一日一修」,還要一日三時,憶念「三根本」。「三根本」就是根本「上師」、根本「本尊」、根本「護法」。

  密教行者為何要修「護法」?

  要知道護法是護持密教行者的,修護法可以避開很多的麻煩和苦惱,例如:

  一、惡法師咒術。

  二、降頭術。

  三、惡人陷害。

  四、避開橫禍。

  五、鬼神凶煞欺凌。

  六、非人奪精氣。

  七、凶惡之地不入。

  等等。。。

  但是,「生死無常」也是很厲害的,你如果不「一日一修」,不「憶念上師」,不「本尊住頂」,肉體上一疏忽,情感上一放逸,心理上一疑惑。內在的三根本無法永恒法住,原本不滅的自性光明滅了,那麼,「死亡無常」仍然剎那而至,堂堂一個密教行者,就成了「無常惡鬼」的點心了。

  我個人感應到,密教的三根本太重要了,上師是一切法的總持,本尊是行者的自性,護法是人間的守護神,這三者缺一不可,你的修行,如果有了相應(瑜伽),對死亡所懷的恐懼,如日出霧散一樣,自然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我常說:

  乘飛機時,要相應「本尊住頂」。(其實在任何場合,本尊住頂很重要。)

  一旦,無常一到。本尊一拉,自性本尊(自己)和智慧本尊(佛),合一而融合,就直接到淨土去了。我教導的「本尊住頂」其意義及價值完全在此,這是中陰(靈魂)直接轉變而成就,是能知與所知的一種正知正見。

  「本尊住頂」的相應,第一重要。

《度過生死的大海》「死亡」隨時降臨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歡樂與悲哀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一起參觀魯桓公廟,看到了一種叫“宥卮”的盛酒器具。

  孔子說:「我今天終於親眼見到了“宥卮”這種酒器了!」於是,孔子要他的弟子拿水來,把水裝進“宥卮”裏。

  水灌到酒器的一半時,傾斜的“宥卮”就變正了,但是再繼續用水灌滿“宥卮”,“宥卮”馬上就翻倒了。

  孔子一看到這種情形,臉色一變,便對弟子們說:「唉!這不就是“持盈”的道理嗎?」

  子貢聽了,便請孔子再次說明“持盈”的道理。

  孔子說:「事物發展到了極盛,就會轉而衰退;歡樂到了極點,就會接著產生悲哀;就好像太陽一旦到了正中午,就會開始西落;月亮一旦過了滿月的月圓,就會開始缺損。這就是一般人說的物極必反。所以啊,我們凡事應力求中庸,凡事適可而止。」

  後來「樂極生悲」就用來指歡樂到了極點,過份的享樂,招致發生悲哀的結果。

※ ※ ※

  世間上每個人都會經歷種種的「無常」,很多的內容都是一樣,只是不斷的一再重演而已。例如:勝-敗、生-死、苦-樂、喜-悲,這全是一個銅錢的兩面,本是一體,卻一分為二。

  韓非子有句話:「安危相易,禍福相生。」《道德經》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人生難保無災,花朵鮮明亦難百日完好,當福份到最高的時候,禍事就來臨了,當歡樂到最高的時候,悲哀就跟著來。這些福禍相依的事,世間上隨處可見。

  樂時何曾想起悲,悲時何曾憶起樂,很多人都在尋找歡樂,事實上,「歡樂」就是「悲哀」的轉換,「悲哀」的本質是「歡樂」。人生就是這樣,變幻來,變幻去。世界上沒有「永恆」,一切都在「變化」之中。

轉載

罹難知安樂

  從前有一位國王和一個波斯奴隸同坐一船。那奴隸從來沒有見過海洋,也沒有嘗過坐船的苦。

  波斯奴隸一路哭哭啼啼,戰慄不已。大家百般安慰他,他仍繼續哭鬧。

  國王被他擾得不能安靜,大家始終想不出辦法來。

  船上有一位哲學家說道:「您若許我一試,我可以使他安靜下來。」

  國王說道:「這真是功德無量。」

  哲學家立刻叫人把那奴隸拋到海裡去,他沉浮了幾次,大家才抓住他的頭髮把他拖到船邊。

  他連忙用雙手緊緊地抱著船舵,人們才把他拖到船上。

  他上船以後,坐在一個角落裡,不再作聲。

  對哲學家的這個主意,國王很讚許,便開口問道:「你這辦法,奧妙何在?」

  哲學家說:「原先他不知道滅頂的痛苦,便想不到穩坐船上的可貴。大凡一個人總要經歷過憂患才會知道安樂的價值。」

  沒有進過地獄的人,永遠都不認識天堂。一般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總要受過災患才知道平常生活的幸福。

轉載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水月觀音



  過去,觀世音菩薩來到姑蘇城(今南京),其時恰值兵燹之後,姑蘇的百姓,遭金兵慘殺的不下數十萬,冤魂遍野,苦惱萬分。

  菩薩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這些冤魂。於是,菩薩化作一個美麗的婦人,手持楊柳凈瓶,來到冤魂結聚之處,疊石成臺,趺坐於上,念誦《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每誦千遍,菩薩便用楊柳在凈瓶中蘸一下甘露,灑向四周;然後插好楊柳,繼續誦念。

  當地百姓看見菩薩如此情形,不明其故,一窩蜂前來圍觀,並且議論紛紛,詫為異事。

  菩薩見大眾疑惑,便對眾人說道:「此地不幸受金人之難,冤死數十萬無辜百姓,悽慘不堪,可是這許多冤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漂泊無歸,十分苦惱,貧尼本我佛慈悲之旨,既然有緣來到此地,不容不加拯拔,故此發願結臺,誦經四十九日,遍洒楊枝甘露,使他們脫離苦厄,往生樂土。眾位不必猜疑,貧尼既不要募緣,也不要化齋,只了此一願罷了。等四十九日功德圓滿之後,再與眾位詳細解說。」

  眾人知道她是在無償替姑蘇人做功德,就不再議論,紛紛散去。

  四十九日過去,菩薩功德圓滿,大眾也如期而集,聽菩薩說法。觀音菩薩向眾人詳細解說了所誦經文。其中一人悟到:這個美麗的婦人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於是,他走上前拜道:「我聽說觀音菩薩時常雲遊人間,各處時常現示寶相,不知我等這班人,有沒有福分看見菩薩真身?」

  菩薩說道:「心中有佛,心即是佛,你等既有欲見菩薩之念,心中就有了一菩薩,當然可以看見的了。」

  那人道︰「菩薩在於何處?」

  菩薩指著河邊道:「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薩嗎?」

  眾人順着指示處看去,看見水中有一個影子,現出七寶莊嚴之相。眾人急忙下拜。那一天正好是月中,一輪圓月,照得寰宇通明,水中團團的月影,也反映生輝,只見那菩薩的寶相,冉冉的走入水月中去,漸漸的隱沒,眾人拜罷起身,那石臺上的尼僧,卻已不知去向了。

  後來,一眾善信在菩薩誦經之處建築一座觀音庵,供奉觀世音菩薩誦經洒水的法像,民間都稱為「灑水觀音」。

  有一位擅長繪畫的人,名叫丘子靖,在河邊看到菩薩現出寶相。他將菩薩顯身時的情形,用工筆畫出,七寶莊嚴,名為「水月觀音」。後來,百姓紛紛向丘子靖求畫,並在家中供奉。

  至今,蘇杭一帶的民間所供仍以水月觀音居多。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