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君子立德.困猶守節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芝蘭生於幽林中,不因無人而不芬;真君子修道立德,不因困窮而敗節。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沒有忠貞義禮的人,往往為了個人的利益與安危,總會在臨危變節,見風轉舵。雖然有時會獲得現成的利益,然而世代的驟變,現世報即時呈於前,當世就嚐到果報,甚或禍留子孫,真是得不償失。


菩薩:自古聖賢生活的環境,都是不怎麼理想,甚至非常惡劣,唯有在這種境遇中,還能圓滿處世而不狂妄,才能展現光明的自性。諸子謹記在心,智慧就是從此產生的。


陳生:其實,人生在世,無論面對任何境遇,都是上天給我們學習待人處事最好的機會,從磨練中造就偉大的人格。


   凡人皆以富貴、貧窮、貴賤、夭壽來論人生的成敗,因而在成功中驕傲,在失敗中氣餒;而智者卻能從中深入探討形成的原因,進而改進自己的缺失,以造就盛德,這也就是我們要如何學習菩薩行誼的功夫。


菩薩:勝而驕,敗而餒,似乎已成為世人的常態,世人若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如果還不知道知足常樂,那就是在自掘墳墓。人的一生起伏,都是個人行為所造成的;是以,做事當要時時自我反省,才不至於樂極生悲,因富貴而喪失寶貴的生命。


陳生:普明兄弟二人,為了爭家產,長年訴訟,在官府進出,各自收集對自己有利的證人、證據,都想打贏官司。當案子告到清河太守那兒,太守傳喚兄弟二人說;「天下間最難得到的是兄弟,最容易得到的是田地,你們為了得到田地,而失了兄弟,不知你們作何感想。」普明聽了太守的話,感動而傷心落淚,在旁的證人也因而感動不已,兄弟二人乃互抱痛哭,不再爭田產而互讓,至此言和。


菩薩:貪得者,終究沒有幸福可言;依禮而守節,不但幸福可得,更受到他人之尊重。是以,期願諸子以福報來經營智慧。


陳生:回顧過去,我們應該為自己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謹慎負責。


菩薩:然也。人的一生,無論何時,均要戰戰兢兢,謹慎行事,絕對不可因事有成而驕,功有就而傲,前優後劣,先恭後暴,前功盡棄,最後釀成得不償失的後果。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所以有許多貪財專勢的政治人物,用盡機巧,獲得政權,利用權勢,結黨營私,禍害百姓,以為這是他們的福利,沒有人可以扳倒他們。


菩薩:一生只知道恃勢凌人,不知以福報經營智慧,會讓福報變成招罪的原凶,所以不可只知得勢時使勢,應知得勢時助人,在未來失勢時,方能得人助、天助。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十八章 君子立德.困猶守節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至善是一

蓮生/文


  我問一個人:「你為何無信仰?」


  他答:「宗教都一樣,教人行善而已。我只要行善,不害人即可,信仰什麼都一樣。」


  我問:「你確信你在行善嗎?你確信你不害人嗎?」


  他想了想:「一切都慢慢來。」


  我問:「慢到幾時?」


  他答:「總有一天會做到吧!」


  我問:「如果沒有這一天呢?」


  他:「嗯……。」


  我說:「三歲童子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



  我說:


  人之為善為惡,全在於每一個人的心。


  為聖人,心也。


  為凡夫,心也。


  純善是聖人也。


  純惡是小人也。


  善多惡少是君子。


  惡多善少是歹徒。


  善惡相等是常人。


  我說:


  日月光明是聖人。


  清心寡欲是君子。


  純乎為欲是凡夫。


  顛倒迷失是小人。



  人問:「什麼是善?」


  我答:「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是:


  善是一。


  善是中。


  一是不動,七情六欲未發,是聖是善。


  精於一,是心不動,是制心也。


  又:


  執中是抱道。


  抱道是至善。


  是道心。


  是天心。


  是本心。


  孔子與顏回的心法是:


  執中。


  制心。


  又:


  七情六慾不動是一。


  一心不亂是也。


  要入「三摩地」、「三昧地」、「三摩他」,只有一字。


  身不動。


  口不動。


  心不動。


  這是「定」的口訣。


  《黃庭經》曰:


  目常閉,耳勿聞,齒常叩,液宜吞,氣常平,心不動。是要訣!


盧勝彥文集249《來自佛國的語言》至善是一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忙碌奔波

本道院濟公活佛 登台


聖示:鳥為食亡,人為財死。前者是自然,毫無知覺的本能,而後者聲色名利,是人類有自覺在意識下自我焚燒的一種追逐。


陳生:學生恭向濟公活佛恩師頂禮五叩首!


濟公活佛:賢生免禮!


陳生:名利是個魔鬼,它會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侵蝕一個人的理想,甚至於誘發一個人在短暫的狂妄、享樂,並在權威滿足下,瞬間煙消雲散,最後卻成了生命中長久的奴隸和魔魘。


濟公活佛:來自天地中的一份純樸,也會因為添加色彩的面膜遊戲而更加剝離,更加難以追回。名利可真是眾生生命中甜蜜的毒藥,當毒發身亡,世間人還不知是因何而亡也。


陳生:有一天晚上,林三和一些客人閒坐聊天,一隻翅膀帶著粉彩的飛蛾繞著蠟燭飛來飛去,林三隨手用扇子揮趕牠,一會兒牠又飛回來繞著燭火忽上忽下,反覆了好幾回,最後飛蛾終於被燭火的火苗燒得焦頭爛額,粉彩的翅膀也成了枯焦,最後落地而亡。


客人們看了這一幕飛蛾撲火,嘲諷著飛蛾的愚蠢,而林三內心卻另有一份的感受,飛蛾的自我毀滅,足以讓人們省思現代追逐名利、熱衷權力的人,有一天身敗名裂之時,是否會懷疑、後悔,像油鍋的烈焰,毀滅生命?


濟公活佛:所以你們每天為賺錢而忙,除了賺錢以外,休閒活動也多,道心往外放,眼睛向外看,看多了,著迷了,道心就愈行愈遠啊!一個人為了名利而奔波、為了三餐而忙碌,這樣能自由嗎?


陳生:何謂:「自由」?


濟公活佛:無拘無束,謂之自由;隨方就圓,謂之自由;隨心所欲不踰矩,謂之自由。


自由並不是凡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不能自做主張的人,絕不自由;不能控制情緒的人,絕不自由;不能把握自己意志的人,絕不自由;不能正確自己行動的人,絕不自由。


陳生:所以說:我們要生活自由才能自在,超過範圍的自由是放縱自己在生活上的約束,這樣一來就不合規律,同樣也失去了自由的意義。因此,人的心如果受到私慾的控制,就不能活用;人的行動如果受到私慾的支配,就變成奴隸了。


濟公活佛:然也。身為心所主,意為心所發。修道當遣其欲、空其心、淨其意。盼諸生謹記在心!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濟公活佛恩師慈悲指導!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207期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遺失大道

  一日,皇帝來到赤水之北,登上崑崙山上去遊玩。 


  返回時,發現身上的一顆寶珠遺失了,名曰「大道」。


  他命令「知」用知識去尋找,「知」尋找不到。


  他令「離朱」用眼睛尋找,「離朱」也尋找不到。


  他令「喫詬」用耳朵尋找,同樣無功而還。


  最後,他令「無象」去尋找,才能找到「大道」。


  皇帝曰:『奇妙啊!只有「無象」才能看到「大道」啊!』


※ ※ ※


  夫先天大道,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聲無臭,只知陽氣上浮為天,陰氣下凝為地,乃屬道敎無為之法。


  虛者能空,空者能納萬物,能容萬情,故而虛即可清明本靈之元,故鍊虛以正己靈,這是非常重要之課題。


  無虛則實,實則滿,滿難納而溢,淺顯無實,如能鍊心虛空,則即是道養之最高境界,因虛之無而能成萬物,即是無中生有,有中及無之理也,然世人每於鍊道之無法突破,就在於不能識破此「虛」之奧秘而難以成就,致使本靈越加趨於硬化,難有成就也。


  希世人能經常見廣宇宙虛空之奧,以為鍊心修心之指標,使之己心能類宙宇之情形而效仿之,這即是道明真之處也。


皇母慈音第二輯-虛元為心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暢通自然

  有個人在田野走著,剛好有一頭母牛帶著小牛走在田埂,擋住了他的去路。


  他一直揮手想趕走母牛和小牛,但牠們對他不理不睬。


  正當他進退不得之際,旁邊看牛的老人,見他無計可施,於是便對他說:「先生,只要你自然的朝母牛走過去,牠就會自然的走開了。」


  他半信半疑地照做了,果然母牛自動的走開了。


  他問老人:「這是什麼道理,難道牛會怕人嗎?」


  老人說:「這不是怕不怕的問題,而是『自然』的問題。」


  老人又說:「因為你走來,牠擋住了你的路,自然會走開;如果你揮手趕牠,牠會以為你要侵犯牠,牠就會和你敵對,就更不會走開了。」


  在回家的途中,他不禁想著:人與人相處之道不正是如此嗎?


  平和待人的人,他腳下的路有千萬條。面對別人的鋒芒,他們能夠以和相待,化干戈為玉帛,從而獲得他人的尊重。


  反之,如果有敵意的前進,前程將是困難重重;處處鋒芒畢露的人,只有走獨木橋,因為他們從不讓步,總是咄咄逼人,不懂得用平和的態度去解決問題,這樣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而自然的行走,才真正能暢行無阻!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湖神

蓮生/文


  偶而,我會前往湖畔,去看「閃密米西湖」,湖畔常有水鴨及盛開的蓮花。


  我喜歡走上湖畔的浮橋,在那兒,可以看見湖底的細沙,及游於細沙上的魚。


  很多真佛宗的弟子,前來西雅圖雷藏寺朝拜,他們也會抽空,去看「閃密米西湖」。


  有一回,我看著湖底細沙,看沙上的魚自由自在的游著,有一尾、二尾……。


  牠們扭著腰,以齒齧水草,令水草在水中躲躲閃閃。


  驀然,我看見水底下影子恍動,有髮鬢出現,隔了不久,水中現出一臉,有眼、耳、鼻、口,其人目若瞑,我看了,大駭。


  這並不是水中浮屍,而是此臉除了五官之外,是透明的,我仍然可以看見此臉之下的游魚,三三兩兩,此臉在水中,呈透明狀,飄然而行。


  在這張臉出現的時候,我還聽見爵士音樂鳴聒,而且聞到了蘭麝之香。


  我神異之,但不明白。


  在我來說,看到水中的一張臉,如果是別人,一定會大呼小叫,但我不會,我已習以為常。我站立了起來,我確定那不是我的臉在水中的倒影,因為我沒有頭髮,也沒有鬍子。


  我安靜走回雷藏寺的方向--


  就在此時,我警覺到有東西移動,有牽曳傾踣草沙的聲音,就靠在我的頰際。


  祂對我說:


  「你是神,我也是神。」


  「我不是神。」我回答。


  「但你有神的徵象。」


  我不回答,我反問:


  「你為何在水中露臉?」


  「因為我感應到你就是雷藏寺的盧上師。」


  「見我如何?」


  「乞杯水酒。」


  我點點頭答應。


  我在同「湖中人」對話的時候,我相信周圍如果有人看見,只會看見我一個人在自言自語,及一個人在點頭,其他,什麼也看不見。


  我又問:


  「你是湖中鬼?」


  「真名士也,西雅圖雷藏寺的盧上師,果然名不虛傳,你果然具有慧眼,一眼就看穿我是鬼,而不是湖神。」


  我笑了,我說:


  「這世界上的神光,以水神的光最美,可謂異彩紛綸,水神亦有侍者,如果出現時,能見者,滿湖皆虹彩,那會像你,一臉鬍鬢。而且我見過閃密米西湖的湖神,祂叫『沙里夫』,而你是誰,叫什麼名?」


  「我叫大衛,是喝醉酒,一腳掉入湖,溺斃的。」


  「哈哈!原來是醉鬼?」


  「不要笑我,盧上師。」


  我正色的問祂:


  「你入湖中如何?」


  祂告訴我:


  「這世界太不公平,我聽說『沙里夫』也是醉後失足掉入湖中,但祂遇見龍王,龍王欣賞祂的才華,便成了湖神。而我也是醉後掉入湖中,無人理會,就成了湖鬼,這真是命運,何其幸,也何其不幸,真是太懸殊了!」


  「這是因緣!」我說:「沙里夫戒酒修行,而你沒有!」


  「不能怪我,盧上師,因為我只要一喝酒,就自覺是神仙了。」


  哦!我無話可說。


  在那一段日子,我常常攜帶一小瓶酒,去湖畔看湖,把酒灑在湖濱的沙上。


  「大衛,喝酒。」我叫。


  那酒鬼就出現了。


  我差不多隔幾天,就去湖邊,將酒灑了出去,一個人,冷冷寞寞的。


  「大衛,我來了,喝酒。」


  我由於常常失蹤一會兒,而且跑到湖邊去看湖,有些人就覺得我行蹤怪異。


  「盧師尊經常會無緣無故失蹤。」


  「盧師尊有其他的秘密。」


  「盧師尊是密行尊者。」


  甚至。……


  「盧師尊有秘密約會?」


  我對弟子們只是笑笑:


  「我只是喜歡看湖!」


  曾經,我描寫湖:


  湖,好美,藍色光明映輝。


  湖,好美,像尊貴的聖者。


  湖,好美,赤子般純真與神秘。


  曾經寫一首詩,讚美「閃密米西湖」:


  「在這兒只是合掌,


   沒有所謂心靈的飄蕩;


   一切全部遺忘,


   包含了種種的憂傷。


   閃密米西湖的黃昏,


   沐浴著聖光如佛樣;


   自然就是一首聖潔的歌,


   不必用雙眸來觀看。」


  有一回,大衛與我坐於松樹下乘涼。


  大衛問我:


  「你已入籍?」


  「是的,美國籍。」


  「你呢?」我反問。


  「哈哈!我是溺籍。」大衛答。


  「什麼叫溺籍?」


  「盧上師,你是活佛,知道佛教的六道輪迴,但,你不知道什麼叫溺籍吧!溺籍就是水淹死的,全列名在溺籍之中。據我所知,火燒死的,叫焚籍。」


  「原來有這回事!」我呆住了,又問:


  「溺籍人數,在閃密米西湖,人數幾何?」


  「百二五人。」


  「屬誰管?」


  「湖神。」


  「你如何出溺籍?」


  「要出溺籍,是要等待,等待時機,如同一家公司,員工五十名,工作量剛剛好,所以進來一個,才能夠走一個,若無人進來,誰也不能走。」


  「找替身。」


  「對,對,找替身。」


  我想起中國古代的傳說,水鬼是找替身的。小時候,聽到有人到河邊打水,竟然從河中,伸出一隻手來,拉扯打水的人。幸好有一老婦經過,看見了,大叫「有水鬼,有水鬼」,那水鬼受了驚嚇,才不見了。


  傳聞中的那條河,常常有「水鬼」出沒,有很多人死在水中,我小時候喜歡游泳,但,那條河不敢去游。


  確實有小孩子成群結隊去游泳,出了事,沉溺了,成了溺籍水鬼。


  原來中國水鬼找替身,西方的水鬼也一樣找替身。


  我半開玩笑的說:「你會找我當替身?」


  「哈哈!怎麼可能,你是活佛,全身有光,護法成群,我若非得你應允,無法近身的。」


  「那第一次顯影?」


  「水中是我疆域,你的眼光撞入我們的世界。」


  大衛突然站立起來說:


  「盧上師,我該走了,我們溺籍同伴找我呢!」


  我忽見羽葆人馬,紛立水面。


  大衛走向水面,遂不復見。


  有一天。


  大衛對我說:「盧上師,我要離開閃密米西湖了,我終於解脫溺籍了。」


  我說:「這是好事,很好的消息。」


  然而,我稍微思索,問:


  「這是找到替身了?」


  「是。有一初中生,名叫『雷諾』會到湖畔來玩水,就在明天下什,他會忍不住下水游泳,他下水游泳的地方水草很多,會纏住他的腳……」


  「那時你在那裡?」


  「我就在他身傍,我的手會夾纏在水草中,拉緊他的腳。」


  我緊張的問:「那他會怎樣?」


  大衛哈哈大笑:


  「這還用問,他會口張欲動,兩個瞳子直直如死魚,全身扭動而不可耐。接著一切靜止下來,不覺神搖意奪,恍然凝想,心忽飄飄如駕雲霧,剎那剎那,非復人世,一切全非。」


  「他父母呢?」


  「痛苦萬狀。學校會舉行追悼會,很多同學會落淚,會述說他的生平。……」


  我默默的不說話。


  「盧上師,你怎麼了?」


  我說:


  「我們學佛的人,做人做事,有可為與不可為。一、自己有利,而他人無利的事不做。二,自己有利,他人有利的事可做。三、自己無利,他人無利的事不可做。四,自己無利,他人有利的事可做。」


  「這是什麼意思?」


  我答:


  「佛陀教我們,是以陽光去溶解冰雪,是教示我們捨棄生命去救人,所以佛陀有捨身餵虎,割肉飼鷹的事。佛教是以慈悲的心,廣闊如虛空一般,如祥雲,如雷聲,如雨水,做救度的工作。」


  大衛問我:「我拉住他的腳,讓他不能呼吸,是惡行?是惡念嗎?」


  「難道拉住他的腳,讓人不能呼吸,是善行?是善念?」


  「這。……」大衛說不出話來。


  大衛說:


  「當今的世界,只有講求自我權益,保護自己,人與人,甚至國家對國家,都是心懷仇隙,為了自己施用各種毒計,社會新聞全是暴虐行為,大家任意胡為,如同鬼迷心竅一般。我自己智慧力量不大,如今,我只是依照自己的緣份,行事罷了,如何算是惡念?」


  我說:「我認為佛教是吉祥微妙的,你遇到我,總是有緣。如今,你又要掉入惡緣的槽中,輪迴而去,這是非常危險,有因果,也有報應。」


  「難道你要我永住溺籍。」


  「不。」


  「如果不,我又如何脫身?」


  「這。……。我可以想想辦法。」


  大衛施施然的走向湖,漸遠,遂迷所在。


  我有一段日子,沒有去「閃密米西湖」。


  約三個月後,我又去湖畔。


  湖原來的面目未變,煙波浩浩,靜靜的依著山,就像滌慮身心的塵埃。數隻水鴨仍然歡笑的嘎嘎叫,永遠無榮無辱無煩惱。


  湖上的扁舟小,更顯出湖的大,如果盪漾在小舟上,就是雲水仙鄉。仍然有垂釣者,很安靜的坐著等待,那是一個希望接一個希望。


  湖中紅蓮白蓮很繁盛的開著,湖中的蘆葉隨風而搖曳。這碧天是清遠而遼闊,這湖水只要一點漣漪,就使整個天都動了。


  偶而也有飛雁飛過,偶而也有飛雁會下降湖畔,我不只閒看白雲飛,也閒看飛雁下降的姿態,在湖畔倒不只是閒看,我是性定果然知浪靜,身安自是覺風微。


  我寫一偈:


  舟停綠水煙波中,


  多利心頭無計算;


  偏愛湖畔白蓮花,


  自開自閉自放蕩。


  正在觀看,卻來一陣小雨,又來一陣小風,更加的濛濛朧朧。卻見湖上如香雲靄靄,從雲霧中出現光華,先現出四位女侍,一個個蛾眉橫翠,粉面生春,飄飄迴絕塵的。


  正中多彩光華中,現出湖神,是骨清神爽,髮鬚短束,服飾自然遶霧,長袖飄風,豐采異常非俗輩的形象。


  祂一近身,那雙眼是熟悉的。


  「是大衛?」我訝異。


  「盧上師,是我。」


  「怎麼回事,你還在?」


  「還在。」


  「你現在是?」


  「湖神。你是神,我亦是神。」


  大衛湖神對我說:


  「那天,『雷諾』果然來游泳,我就在旁等待,水草果然纏了他的腳,我也伸出了手。」


  「啊!你拉住他的腳。」我大叫。


  「不,我解了那些水草。」


  我吁了一口氣。


  大衛湖神說:


  「我沒有找到替代,我也沒有轉世輪迴。所有溺籍的水鬼都知道我將轉世,但,沒有轉成,同伴都為我叫屈。我自己倒沒有什麼,因為我自覺這樣做很快樂,是應該的,盧上師,你說的對,自己有利,他人無利的,不要做。」


  大衛湖神接著說:


  「從此,我自心有光。」


  「有光?」


  「是善光。」大衛說:「我一連救了四個人。有一部車子衝進湖,是我打開車門。」


  「啊!」我無限的讚嘆。


  「原來的湖神高陞去了,我自然而然成了現任的湖神,我現在是,◆命湖河總,驅雨掣風行,能飛施雨澤,普濟眾生靈。」


  「哇!是真神也!」


  「是盧上師教導,盧上師是恩人。」大衛很高興。


  「你還喝酒嗎?」


  「不!」大衛說:「現在我是湖神,是正神。豐姿英偉,聳壑昂霄,步履端祥,循規蹈矩。我要學佛法,我要皈依上師。」


  我為祂授「四皈五戒」,這位大衛湖神正式修習真佛密法了。


盧勝彥文集129《走入最隱密的陰陽界》湖神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獄中冤死

  戰國時代,李斯和韓非同是苟子的學生。李斯先到秦國被秦王所任用,後來韓非出使秦國,見面之後,秦王非常欣賞韓非的應對。


  李斯知道了以後,自知自己的才能不如韓非,深怕韓非得到寵信,所以就誣告韓非,使他入獄,還用毒藥想毒害韓非。


  最後韓非請求親見秦王以說明案情,但是被李斯拒絕,終於冤死在牢獄之中。


  後來李斯也被趙高所誣告,也請求親自向秦王陳訴案情而被趙高所拒絕,最後也如同韓非一樣冤死在獄中。


  由此可見,我們所行所為終究還是會回到自己的身上的!


※ ※ ※


  《太上感應篇》云:「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娑婆凡夫迷昧、智鈍,個性頑強,難調難伏,不斷對於忠厚老實之人做出誹謗,及訕動一些迷愚無知者對老實人進行人身攻擊等事。自古以來,行為端正之輩,總是容易受到有心人士之污陷,使得名譽盡失;縱然最後獲得平反冤屈,卻已喚不回先前之幸福。


  俗世之中,往往存在著更多罔顧真理、不守道德之人,劣等眾生常以欺壓善良民眾為樂趣,帶給大眾傷害與痛苦,仍不願罷手。是以,忠厚者訴諸無門、滿腹委屈,而且無處申訴之時,往往以心事訴諸天地,所謂:「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忠厚者本來就具足道德在身心靈,且深受鬼神所敬重,一旦所吐露之心事,必定件件被鬼神往上稟報,因緣成熟時,自然有相關單位依其所受屈辱,予以相當之懲處報應在當初傷害忠厚老實人之惡徒身上,不但惡徒予以削福減壽,使之多災多難,有時更以刀兵、血光之災,做為報應之惡果。


  ……


  願世人「戒之在口」,切莫以顧及一己之私心而陷聖哲賢良之人於不義之中。凡世間有知守道德且能忠貞者,理應予以衛護,切莫輕易傷毀其身心靈,以免冒瀆聖賢之過,如同滅佛一樣之罪;是以故,欲圖少災長壽者不能不慎也。


消災延壽錄 第二十五章  訕謗聖賢‧侵凌道德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大智若愚

  古代,山東高密曾有位姓張的書生在崂山的一個道觀中借住讀書。觀裏有位老道士,形貌怪異醜陋,在道觀裏一向做砍柴的工作,平日裏也都是默默無聞的。張姓書生因此一向比較輕視他。


  一日書生買了兩頭牛,因爲其家距崂山有一百多裏,身邊無人爲他把牛送回家,因此頗爲煩惱。


  這時,那道士忽然對他說:「你似有所思,是不是因爲這兩頭牛的原因呀?不用煩,我爲你送吧。」


  張書生對道士的話感到很奇怪,不一會兒他就發現自己的兩頭牛不見了。書生聯想到道士的話,心頭有些詫異。


  後來,書生回家後果然看見了這兩頭牛,便問家人,家人告訴他:「某日某時,有位道人將兩頭牛送來了。」


  張書生這時想起家人說的某日某時,正好是那道士與他交談,說要爲他送牛的時候。他這才悟到:道士在頃刻間,就爲他把牛送到了一百多裏外的家裏,這個道士實乃有神通的高人,從此對待那道士非常恭敬。


  後來的某一天傍晚,崂山上忽然下起了大雨,電閃雷鳴。張書生見此趕忙關窗閉門,這時他從窗戶縫隙中見到此刻有數百位神靈,正圍繞著道士的房間,看他們的動作好像正在恭敬行禮。書生見此驚訝的不敢喘息。


  這場大雨一直下到了第二天早上才停,這時書生連忙去探望那道士,只見道士房中早已是寂靜無人了。後來一打聽,在那個雨夜裏整個崂山近百處道觀都有人看到了那位道士。至於這位道人去了哪裏,那就誰都不知道了。


  僅僅從人世間地位的高低看,這位道人只是一個砍柴的,在人間乃至宗教界中的地位與職務都很低,而且容貌怪醜;然而他卻是一個真正有道的高人,被衆多的神靈恭敬環繞。可見修道的成就如何與修道者的社會地位、階層、職務高低、相貌美醜都無關系。


(資料來源:《池北偶談》)


※ ※ ※


  大智者,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之性,故其靈台明朗,不矇蔽其心,作事皆合平道與義,不自誇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評他人之長短,通達事理,凡事逆來順受、不驕不餒,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樣。


  好自誇其才,必容易得罪於人。好批評他人之長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實則非愚也,誰都不識其智耳。


  所以學智不難,若苦心精研而修之,則可得到其智。但,學愚則難也,因世人,均有好名之心理,均有好誇之行為,故,「愚」難學也。孔夫子曰:「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大道康莊-述:「大智若愚」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進門通告

  孟母乃孟子之母親也。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為子思子之門下生。從小就喪失了父親,由孟母一手教養成人。


  孟子在二十歲時,就結婚了。有一次,因他有急事,沒經過叩門,就匆匆忙忙跑進寢室,不料發現他的妻子竟蹲在房中。(註:蹲,虛坐也。)


  在那時,婦女不正襟而坐,是很不禮貌的,孟子就很生氣地跑去告訴母親說:「我的妻子不懂禮貌,我要跟地離婚。」


  孟母忙著問他:「她有什麼不對的行為嗎?」


  孟子答道:「她在房中不端端正正地坐著,卻蹲著!」


  孟母又問:「你怎樣會知道她蹲在房中呢?」


  孟子回答道:「是我親眼看到的。」


  孟母又問:「你進房間之前,先喊了一聲嗎?」


  孟子回答道:「沒有。」


  孟母就說:「這樣看來,不懂禮貌的卻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妻子。《禮記》上不是說了嗎?將進門,問誰在;將上堂,高聲揚;將入戶,眼向下。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不讓自己看到別人狼狽整理的模樣。這些都是為了讓居室裏邊的人有個準備。如今你進妻子的寢室前,連個招呼也不打,就闖了進去,因而看到她蹲著的樣子,這是你禮節不周,怎麼能怪你妻子呢?」


  孟子得到了這番教訓後,知道是自己有失禮貌,感覺非常地慚愧和不安,於是以後都隨時隨地注意禮貌,恐怕有失禮的地方。


  為人必須遵守禮節與禮貌,我以禮貌待人,人亦以禮貌待我。語云:「人無禮則野」,人若無禮,則與禽獸何異?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修「止」

蓮生/文


  我說:


  密教修「徹切」翻譯成「立斷」,又說是「止」,也即是「本淨」。


  這「止」甚難!


  因為「心猿意馬」之故。


  心如猿猴靜不下來!


  意如匹馬亂撞亂跳!


  心動氣就動。


  氣動心也動。


  所以修行人要修「止」,唯有「止」,才能看見本來的清淨,本來的面目才能顯現。


  若不能「止」,怎辦?


  方法如下:


  毘盧七支坐。


  身止——跏跌坐。


  語止——靜默。


  意止——過去的不去想,未來的不去想,現在的不去分別。


  (過去,不思已作。未來,不思將作。現在,不去分別。)


  意無緣其他。


  平等住。


  如此繼續下去,可達「止」境。


  又:


  點一根香。


  目視香上的紅色的點。


  專心一意。


  但也不用太用力,任運注視即可。


  如果不能靜下心,雜念紛起時,須注視香上的紅點。


  勿令再起妄念。


  如此相續,便是「一緣禪定法」。


  專注物也可用:


  佛像。


  咒字。


  圓月。


  等等等等。


  這叫「有依」而止。


  又:


  什麼叫「無依」而止?我答:


  「觀自性」。


  也就是不注視外物,自自然然而住,自自然然而止。


  觀自性是觀什麼?


  最高明是什麼都不觀。


  或觀念頭。


  或觀佛性光。


  或觀氣。


  或觀神。


  又:


  昏沉怎辦?


  將身挺直,眼上視,精神提起。


  或立起持咒。


  或打金剛拳。


  又:


  掉舉怎辦?精神太興奮。


  身放鬆,眼下視,休息狀,令身心自然。


  我說:


  心氣是「一」。


  有個比喻是:


  氣是無眼之馬,亂跳亂跑。


  心是跛足之人,騎瞎馬之上。


  (這是凡夫)


  要用「止」法圍住跛足瞎馬。


  這就是「立斷」!


盧勝彥文集249《來自佛國的語言》修「止」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嗟來之食

  瑞士詩人約翰,卡斯帕。拉瓦特爾說:「在表現出施惠者的品德方面,施惠的態度比施與的物品更加重要。」


  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有一個名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擺了一些食物,打算救濟那些路過的災民。


  過了一會兒,一個災民用袖子遮著臉,拖著踉蹌的步伐,緩緩走了過來。


  黔敖一手拿著食物,一手端著水,大聲地喊著:「嗟!來食!」這語氣十分不客氣。


  災民聽到黔敖的話,生氣地看了他一眼,說:「我就是不肯吃那種會侮辱我的食物,才會落到這種下場的,你以為我會接受你的侮辱嗎?」說完就走了,寧死不願接受黔敖的施捨。


  《禮記》裡的這段故事,就是「嗟來之食」這句成語的出處。


  「嗟來之食」就是無禮的施捨。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於「喂」。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形接受了「嗟來之食」,心中肯定不會存有感激的意思。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作善親有益

  福建林承美,在幼年時,父親就已去世,他母親艱苦的守節,才把他撫養成人。承美想到父母的深恩,恐難報答,因此日夜哭泣。


  有一位禪師對他說:「孝子思念親恩,痛哭是沒有益處的,當求怎樣報答的道理。古語說:“作善親有益,作惡親有憂。”你要報答親恩,只有戒殺放生,廣積陰德,才是真正的孝道。」


  承美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以後,立志戒殺放生,廣修救人濟世的善事,後來他享九十六歲的高,得到很高的科第。(取材自陰騭文廣義)


  湘清按: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親,孝之終也。」可見立身行道,是孝的終極,而林承美的戒殺放生,廣修善事,尤為立身行道,報答親恩的好榜樣。


※ ※ ※


  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緯也。天惟賴以立,地惟賴以張。自有人類以來,莫不皆以「孝」為立身、處世之基也。


  然孝有大孝、小孝、達孝、愚孝……等之別,所謂「大孝」者乃「移孝做忠」把父母之孝提升為對國家之盡忠,如歷史上有名之「精忠報國」岳飛,一生為國盡忠,雖在風波亭上被秦檜假傳聖諭,連下十二道金牌給害死,但其對國家之大忠乃留芳百世,萬古流名,此乃「大孝」是也。


  又所謂「小孝」者乃世人口體之養,照顧父母生活起居,晨昏定省,此乃「小孝」,亦是為人最基本當盡者。


  所謂「達孝」者乃行功立德,讓世人皆知汝之善德義行,留下美好名聲,如「立德」、「立言」、「立功」立下三不朽之美名以傳後世,以彰顯父母之德、之教,乃謂之「達孝」。


  所謂「愚孝」者,乃指只知孝順父母,順從父母之心意,但卻不管父母所命你為之事為何?只是一味順從,如父母叫汝下海賣淫、販毒、走私、偷竊、搶奪,做出一切傷天害理之事汝皆順從,則不但無功,反倒過、惡連連,此謂之「愚孝」者也。


  望諸世人能深悟老衲之言,體而行之,則功莫大也。

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以易為常

  屈瑕是楚武王的兒子,他在魯桓公十一年奉命和貳國、軫國結盟,卻遇到鄖國的挑戰。


  他因為聽從了斗廉的建議,所以在蒲騷這個地方打敗了敵軍。


  第二年,屈瑕跟著楚軍打絞國。屈瑕說:「紋國人沒有什麼謀略。不妨派一些人,卸下武裝,偽裝成砍柴的樵夫,把敵人引誘到山裡。這時我軍再加以伏擊,必然大勝。」楚王依計行事,果然打敗了絞國。


  魯桓公十三年,楚國準備攻打羅國。由於屈瑕接連打敗了鄖國、絞國,所以就由他領兵出征。出征前,大夫斗伯比看到屈瑕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非常擔心,因而委婉請楚王督促楚軍並且告誡屈瑕。然而,楚王並未及時領悟,以致屈瑕因兵敗而自殺。


  魏晉南北朝時,前秦苻堅因為重用王猛而使得國勢強大。王猛剛過世時,苻堅表現得極為謹慎,後來打了幾場勝仗,就驕傲了起來。


  驕傲的苻堅不聽王猛生前的建議,領兵攻打東晉,導致日後「淝水之戰」的慘敗。


  對於這些史事,呂祖謙認為,屈瑕和苻堅是因為一開始做事就太順利,才會把事情都看得太簡單,等到吃虧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由此推論「先遇其易,則以易為常,是禍之源」的道理。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與地藏菩薩論道

蓮生/文


  蓮花童子於地獄中,曾在翠雲聖宮與地藏菩薩論道:


  蓮花童子問:「貪欲心一生,要用何法對治?」


  地藏菩薩答:「貪心可以覆蓋善心,因貪心如火,愈燒愈強烈,欲望也愈強。修行人要用『不淨觀』、『觀苦』、『觀無常』、『觀無我』,去對治之。這四個念,正是對治貪欲的,是保持正思正念的一種觀想,四念處不但是外境,而且要自己的身心常起觀照,如此身心才會有進步。」


  地藏菩薩又說:「貪欲重的人,自然是煩惱的根源。所謂『著魔』,是行者心裡突現貪欲之時,附近恰好有鬼神經過而與之相應,這就是著魔的根源。」


  蓮花童子問:「瞋心一起時,又如何對治?」


  地藏菩薩答:「性格剛強的人,就是瞋心重的人,固執的人,容易產生瞋心。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中,瞋心最重的,應該是屬大迦葉尊者,佛陀看他年老,勸他放棄頭陀苦行,他也固執得不肯妥協。瞋心如何引起,事實上先天個性使然,再由外境勾起的。」


  地藏菩薩接著說:「瞋心一起,也自然是煩惱的根源,若轉變厭離心,這還無所謂。若因心火一發,不可收拾,這便是障礙了聖道。修行人對付瞋的煩惱,就是要『不動』,不動就是空,空流露智慧,想一想如何緣起的,要以慈悲去度他,去加持他,行者要轉化不動為慈悲,用慈悲去對治,這『慈悲』是無量心,平等心。」


  蓮花童子問:「癡心一起,又如何對治?」


  地藏菩薩答:「癡是因為無明才引起的,世上眾生多半是愚癡的,因為愚癡,才會產生貪瞋之心,貪瞋癡是障礙聖道的,癡是沒有明覺觀照的力量。就是因為眾生愚癡,所以才需要釋迦牟尼佛下生人間,蓮花童子下生人間,彌勒菩薩下生人間,這佛菩薩下生娑婆說法,正是傳播大智慧,有明覺觀照的方法,就是對治愚癡的,對治愚癡,正是要用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瞭解無我、無常、因緣、空的道理。對治愚癡,要用觀照的力量,用智慧分辨,明確的智慧,專門對治愚癡。」


  蓮花童子問:「將來到娑婆,要以何法教人?」


  地藏菩薩答:「最好是教人實際的修行。世人多半是好疑輕信的,而且喜歡速捷法,更喜歡新奇古怪的修行法,對於簡單的修行方法不去重視。其實簡易的方法,祇要『實修』一定會修行成功的,如果有信心,再加上用功用的好,簡易的實修,就非常受用了。汝降娑婆,就教人實修,改正世人慢法的毛病,也改正世人空談理論。」


  蓮花童子問:「地藏菩薩以何度眾生?」


  地藏菩薩答:「我在世時,表現了在外的善相,用敬師,尊敬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孝敬父母,佈施,持戒,供養佛法僧,多聞熏修,這是我外在的教導眾生,發大願力。」


  地藏菩薩說:「而內在的善相,我用佛陀教導禪定的方法而內修,以對治世俗人的毛病,身心調伏妄念,入於真正的定中,以心眼見身內諸物,得善根發相,在定中發心慈念眾生,先度親人得樂,內心悅樂不可為喻。如此才發大願度地獄苦眾生。」


  蓮花童子問:「如何分別正禪及偽禪?」


  地藏菩薩答:「正禪及偽禪,要用智慧觀照來分辨,因為修禪定的人,身心都會漸漸的轉變。」


  「正禪--外相慈悲,內心寂靜光明。」


  「偽禪--外相凶惡,內心妄動黑暗。」


  「有了高傲的心出現,有自大的心出現,有嫉妒的心出現,有好強的心出現,有鬥爭的心出現,這是邪惡的變化。行者要用正觀及空觀來破除之,如此才能定境加深。凡在禪定中見一切相,悉知虛誑,要不憂不怖,亦不取不捨,不妄計分別,息掉此見相欴心,自然寂然也。」


  蓮花童子問:「我降娑婆,菩薩何以助我?」


  地藏菩薩答:「汝一遇逆境,我當顯身指引,教汝用觀照的力量。」


  地藏菩薩說偈曰:


  聖尊時觀心。


  不染五濁欲。


  逆境我顯身。


  導之入寂靜。


盧勝彥文集第76冊《幽靈湖之夜》與地藏菩薩論道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第466號囚犯的番茄

  1964年,羅本島監獄來了一位新犯人。


  像其他犯人一樣,他一進門就被扒去衣服,換上了統一的囚服,上面寫著︰第466號。


  他是一個政治犯,所以被推進了一個不足4.5平方米的單人牢房。從此,他過上了「暗無天日」的生活。


  陰暗的牢房,頭頂上吊著一盞昏黃的燈,每天被囚禁23個小時,僅僅在上午和下午各有半個小時的放風時間。


  他幾乎從來沒有見過羅本島監獄的太陽,也很少有機會感受到窗外的絲絲風聲,唯一能感知的只有灰頭土臉的囚犯,還有他們的呻吟聲。


  羅本島監獄是個人間地獄,那裡的獄警動輒就對已決犯們揮起皮鞭,殘忍地在綻開的皮肉上潑辣椒水,大多數人都是在獄警的皮鞭和辣椒水下度日的,幸虧他是監獄長特別安置的要犯,要不然,他也一樣逃脫不了獄警的魔爪。


  已經記不清多少個日子,他幾乎每天都目睹兩個獄警拖著一個犯人,死屍一樣地從刑訊室出來,每次都看得他義憤填膺,他想改變監獄的現狀,無奈的是,身為要犯的他也是自身難保。


  後來,他和眾已決犯被安排到羅本島監獄的採石場上去做苦工,每天在持槍看守的監督下拼命地搬運石頭,動作稍慢就有被毒打的威脅。


  另外,所有的已決犯只準逗留在這個採石場裡,一旦踏出採石場的邊緣,就會被無情地射殺。


  由於石灰石在太陽的照射下具有極強的反光,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他,每天看到的只有刺眼的白色強光,以至於他的視力逐漸下降。


  雖然他的視線逐漸變得模糊,但他的目光卻依然炯炯有神。


  有一次,他利用放風的機會,大膽地向監獄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監獄的院子裡開闢一片園子!


  他的這一想法剛一退場門,就被監獄當局無情地否決了。但他並沒有灰心,幾乎一有機會就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經過了無數次的否決,大約過了5年左右,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監獄當局同意了在監獄牆腳的一片狹長地帶供他開闢園子,並且破天荒地給他提供了番茄、辣椒等蔬菜的種子,羅本島監獄的院子裡從此多了一抹動人的綠色。


  他每天從採石場回來就潛心照料自己的園子,許多人都說他是監獄裡的「植物學家」,而他自己則把那片園子看作自己的心靈園地,每當採石場上的鍛石刺傷了他的眼睛,他就回到自己的園子四處看一看,那一片生命的綠色舒緩他眼睛的疲勞,消解了在採石場裡所遭受的疲憊和委屈。


  但是,由於氣候的惡劣,園子的第一次收成並不是很好,僅僅收獲了一籃子不怎麼紅潤的番茄,他一個也捨不得吃,都分給了自己的獄友和獄警們。


  令人驚訝的是,自從有了這片菜地之後,整個監獄有了很大的改觀,每到放風時間,許多獄友都會幫助他來照料一下滿園的蔬菜,在獄警們不注意的時候,他們還能揣幾個番茄回去。


  更令人稱奇的是,獄警們的態度似乎也變得和藹多了,因為,他總是把新採摘的番茄發給獄友們,然後再由他們送到獄警們手中,吃了犯人的番茄,獄警們拿鞭子的手,也不再那麼蠻橫了。


  一個黑人獄警說,每當我莽撞地舉起鞭子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這是一群給我番茄吃的人,在我的眼裡不再有什麼已決犯,他們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人……


  已決犯和獄警們的關係逐漸融洽起來,羅本島監獄不再是冷酷無情的「人間地獄」了。


  這位第466號囚犯,在羅本島監獄整整種了18年的菜園,直至他被轉到另一家監獄。


  這位第466號已決犯不是別人,正是南非黑人總統曼德拉。


  他用幾只番茄就讓整個監獄變得融洽起來,他不是在經營菜園,而是在耕耘人心。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浮生如茶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對他說:「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麽意思呢?」


  釋圓靜靜聽著年輕人的歎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壺溫水。」


  稍頃,小和尚送來了溫水。釋圓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用溫水沏了,茶葉靜靜地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刹怎麽用溫水泡茶?」


  釋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呢。」


  釋圓說:「這可是名茶鐵觀音啊。」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壺沸水。」


  稍頃,小和尚提著一壺沸水進來。釋圓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茶葉在杯子裏上下沈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釋圓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騰。


  釋圓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終于滿了,那綠綠的茶水,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著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爲什麽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忖著說:「衝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沈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複幾次,茶葉沈沈浮浮,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


  世間芸芸衆生,又何嘗不是沈浮的茶葉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酽茶,在滄桑歲月裏幾度沈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在眼花缭亂之中,在浮躁渾濁之中,再讀這個故事,悟到的應該遠不止梅花香自苦寒來這麽簡單。


  學問如茶!學習和學問都是要花心血的,而我們的惰性和名利的侵蝕,使得我們疏於思考,躲于耕作。這樣的學問難道不是溫水中的茶?


  浮生如茶!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韻味。溫水也吧,沸水也罷,豈不是人世間的種種機遇與命運?那些經曆風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酽茶,其沁人心脾的清香,來自于生命幾經磨砺的結果;而一帆風順的人生,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茶葉,其境遇誠如溫水沏茶。在滄桑歲月裏幾度沈浮的人生,才有那沁人的香味,才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的人生。


※ ※ ※


  人的一生總是在順逆之間起伏,總是在成功與失敗之間交替,總是在稱心與委曲之間反覆。禪家認為順境、成功、稱心,未必就是好的,因為在順境成功的背後隱藏著失敗的陰影,要能在稱心如意時,知道其意義與價值。相反的,失敗並非一件不幸之事,只要能看出失敗的啟示,失敗確實能帶來了成長與智慧,從中吸取成功的經驗,所以說,失敗並不是一件可怕之事。


  好的開始,未必是成功的一半;開頭失敗,並不是就不會成功。成功與否?最主要的是能否看出啟示與意義?能否看出其契機?能否看出其禪意?這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順逆當以禪的法眼去突破,看出它的光明面,看出其中的啟示,同時也要能勇於去面對,這才能迎接到光明,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圓滿法」。


  一切順逆,心中必須一念光明,一顆清淨的心,懷著崇高的理想,鍥而不捨的讓自己堅持的努力下去,這就是禪門的真諦也。


禪-第六一章 順逆的意義

吃虧之後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曾在課堂上問他的學生:「如果你們吃了虧,會怎麼做?」


  一位學生回答說:「我一定要想辦法補償我失去的東西。」


  「那你能確保自己一定能夠找到補償的途徑嗎?」教授追問道。


  那位學生低下頭想了想,最終無奈地說:「如果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那只能算我倒霉了。」


  聽到這裏,教授又問其他的學生:「那麼你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怎樣開導自己呢?」


  一名學生站起來說道:「就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樣,我吃了虧就一定會有其他人佔了便宜,與其計較不如大方一點,就當把機會讓給了他。」


  這時,另一名學生也站起來說道:「上帝讓你在這件事情上吃虧,肯定會在其他地方補償給你的。」


  「人生不會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把吃虧當成一次人生經歷,從中可以學習到很多的東西,以後也許就不會吃同樣的虧了。」又一名學生站起來說道。


  教授聽了這些回答,很欣忍地點了點頭,對學生說道:「你們的心靈已經可以容得下海洋了。正如你們所說,吃虧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看開一點,糊塗一點,它其實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它還有可能會給你帶來意外的幸福。」


※ ※ ※


  所謂:「貪念」,就是貪求的心念,也就是貪戀而不知足。


  無論是做生意或博奕,世人因為心中的一點貪心,吃了一些虧,心裡頗不甘心,很想把損失彌補回來,因而,又再一次的吃了虧。再次吃虧,使你們更不甘心,因此,更想補回虧損,心急之下,腦筋愈不靈光,虧損愈大,漸漸地越陷越深。最後,只有鋌而走險,觸犯法網,做出損人害己的事業。


  其實,吃虧也是沒關係,吃一次虧,學一次乖。若是能從中得到教訓,趕快覺醒,而且痛定思痛,不再犯下同樣的錯誤,亦是一種學習過程的成長。


  印度的獵人,為了捕捉猴子,常以麻糬做餌,獵人把麻糬丟在山上的小徑上,猴子從山上下來,看見麻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一時好奇,就把麻糬撿了起來。


  麻糬的黏性很強,猴子用右手把它撿起來,麻糬就黏在右手上。猴子一時驚慌,就用左手去撥開,可是猴子一看,更加的驚慌,情急之下,又用右腳去撥開,當然,麻糬也黏到右腳上來了,猴子手腳被黏上了麻糬,因此牠掙扎得更厲害了;在掙扎之間,又用左腳去撥,最後,連左腳也黏上了麻糬。


  由於猴子的手腳,都被麻糬給黏上了,牠拼命地掙扎,終於倒在地上,全身黏滿了麻糬。此刻,獵人才從容的走出來,輕鬆地把猴子捉了回去。


  這則故事,看似好笑,也許你們會覺得猴子傻得可笑可憐,然而在你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有一樣的翻版。


  俗話說的好:「不怕外亂,只怕內亂。」是以,世間最困難的事情,就是降伏有所得之心;即使僥倖得到了,能提升身心靈嗎?


  總而言之,世人的貪念無窮無盡,永遠無法滿足,最後不但害了別人,也會害了自己。是故,只有知足,才會最快樂。


寶德雜訫163期 專題:戒之貪念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物以類聚

蓮生/文


  一般社會大眾,對「因果輪迴」的道理,有些人是很相信,有些人根本就不信。


  對於根本就不信的人來說,佛教的因果,他們直斥是無稽,佛教的六道輪迴,直斥是荒唐,他們認為萬萬無此道理。


  尤其目前的社會現象,世人長期沈迷於物質世界,在五濁惡世之中,正邪參雜,黑白交錯,種種鬥爭,種種嫉妒,種種詐欺,種種勒索敲詐,甚至是威脅到了生命,人間已變成了一種無可彌補的缺憾和痛苦。


  在如此的社會之中,相信因果,不敢為惡,相信輪迴,不敢造業,這就成了迂腐與落伍了。


  不相信「因果輪迴」的人很多,主要是他們須要現實的利益,即時享樂,道義放兩邊,因果輪迴,管它的。


  但是,我今天要在這裏提醒大家:


  因果的道理,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道理淺白,仔細思之,自有真理存在。


  輪迴的道理,完全是「物以類聚」之理,「物以類聚」大家總該相信吧!


  好瞋怒的人,像不像毒蛇?


  好淫欲的人,像不像狗鴨?


  好狡滑的人,像不像狐狼?


  好懶惰的人,像不像蠢豬?


  好偷盜的人,像不像鼠輩?


  大道輪迴,說高深,也高深,說淺白,也淺白,心性的「物以類聚」而已矣!


盧勝彥文集第110冊《活佛的方塊》物以類聚

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一笑百病除

  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綱目》,到處去採藥問方。某日,他路過一座府城,見城門口圍著一堆人,心生好奇,擠身一看,卻是在看一份告示。


  那告示說:「本府知府得個怪病:通身不痛不癢,不燒不冷,整天不思飲食茶水。如有高明郎中能妙手除病,願謝紋銀百兩。」


  李時珍心裡在想,我多年行醫,各種病症也診過不少,不知這病是何症;如果診好了,將來修《本草》也會給後人多留一條驗方。心動手伸,立即把告示扯了。


  看告示的人見他風塵僕僕,衣裳破舊,都說:「你這過路郎中吃了豹子膽!府城的郎中都沒有診好,你診得好嗎?莫讓屁股叫板子開花啊!」


  知府的家人心裡也看不起李時珍,見告示已經扯了,只好把他帶回府衙。


  李時珍見了知府,已經病得骨瘦如柴,二話不說,先把知府的兩隻手把脈,心裡有底,才對他說:「你這病本不是什麼大病,只是那些郎中亂用人參、鹿茸給耽誤了。」


  「我得的什麼病,你快說,說對了,有重賞!」


  李時珍說:「老爺的病是經血不調,只要吃了我的藥包好不誤。」


  「什麼?什麼?」知府懷疑耳朵聽錯,沒有聽清楚,連忙再追問。


  李時珍對知府又重說了一遍:「老爺這個病是婦人之症,每月經潮不定,只要吃我幾包藥,保證藥到病除。」


  「胡說!」知府眼睛瞪得比牛眼睛還大,說:「你是哪處刁民,敢假充郎中來蒙哄本官?快快實招免打。」


  李時珍不在意地一笑,對知府說:「我說的句句是實話,你要不信,只怕病就好不了。」


  知府見李時珍敢強嘴,氣得半死,他手拍床喊人:「來人啦!把這個刁民給我打出去!」


  家丁一擁而進,把李時珍連打帶搡地趕出大門。李時珍回頭對知府說:「不要打!過些時我還是要來討診病錢的。」


  趕走了李時珍,知府越想越好笑。他想,我的病看過的郎中不少,他們雖說本領不大,也沒有一個像這過路郎中那樣瘋癲的,把個男人當成女人診,這真是世上有五穀雜糧,人亦有千奇百怪的。


  每天,他想起這件事就要大笑一陣,說也奇怪,往日他不感到餓,笑過以後就曉得餓了,要吃東西。開頭還是要吃粥,過兩天就想吃乾飯。


  一天、兩天,十天半月,飯量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健旺,也沒有再找郎中看病吃藥,病就自己好了。


  有一天,知府正在後花園喝酒賞花。家人進來說李時珍又來了,口口聲聲要討上次看病的錢。知府聽說上次那個瘋瘋癲癲的過路郎中又來了,有心要戲弄他,就叫把他帶進來。


  李時珍剛進花亭,知府就問:「莫不是你又扯了告示來給我看病?」


  李時珍說:「你的病上次我診好了,這次來討診病錢的。」


  知府一聽,心裡狐疑,這個過路的郎中還想訛我的錢,真是老鼠捋貓鬍鬚,想找死!他把手裡的酒杯朝桌上一頓,拍著桌子對李時珍說:「你哪給我看過病?莫不是想訛老爺的錢不成?」


  李時珍說:「我看病向來是按病收錢,貧寒人家無錢也診,還要給藥,為什麼要訛你?」


  「不是訛錢,你沒有看病,沒有給藥,幹嘛跑到我府衙來要錢?」


  李時珍說:「我沒有看病,你的病是怎樣好的?」


  知府得意地說:「上次你胡說老爺是經血不調,男人得了婦人病,我想起你說的話就好笑,病就慢慢好了。」


  李時珍說:「對啊!你的病還是我診好的,錢還是賴不掉的。」


  知府見李時珍說他賴帳,氣得眼珠翻白,說:「你說老爺的病是你診好的,你說出病症我聽,說對了症就算了,要是瞎說,老爺就辦你強嘴胡說,欺騙官府之罪。」


  李時珍說:「實話相告,你得的是氣悶在胸、五焦不通的陰鬱惘仲之症。」


  知府問:「為什麼要說我得的是經血不調的病呢?」


  李時珍一笑,說:「你這病只有用笑才診得好。一笑百病除,自能散氣順心,通脈活血,疏鬱愁為暢意,要是我直說病症,你就笑不起來,病也診不好。我故意說你男人得了婦人病,你會覺得荒唐,想起來要笑,病才好得了。」


  知府聽李時珍說得有枝有葉,入情入理,像廟裡的菩薩變成了呆神。好半天,他才醒轉過來,知道李時珍是醫道高明的醫聖,付給診療費,並恭恭敬敬地把他送出了府衙。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一切不安,名真安心

  稠禪師意問:大乘安心入道之法云何?


  答:欲修大乘之道,先當安心。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言安心者,頓止諸緣,妄想永息﹔放捨身心,處壑其懷﹔不緣而照,起作恒寂。種種動作音聲刺,莫嫌為妨,何以然者?一切外緣,各無定相。是非生滅,一由自心。若能無心,於法即無障礙,無縛無解,自體無縛,名為解脫。


  無得,稱之為道。又復是非之見,出自妄想。若自心不心,誰嫌是非?若能俱亡,則諸相恆寂。以諸法等,故萬惑皆如如理。真照無法,非道此法,秘要非近情所惻,行者若欲開讀,蹔看實意,莫取文字。還自縮心,無令有閒。不得調戲,散心放逸。


  大道法不可輕示,所可默心自知以養神志。溫道育德,資成法身。三空自調,以充惠命。非是不肖之人,而能堪受要福。重人乃能修耳。內視不己見,返聽不我聞。乃知一切諸法滅,非智緣滅。若能行之觀者,體同空虛,名無邊三眛;無心入,名大寂三眛;諸量不起,是不思議三眛;不從緣變,名法住三眛。


  問曰:何云名禪?


  答曰:禪者定也,由坐得定,故名為禪!


  問曰:禪名定者,心定身定?


  答曰:結跏身定,攝心心定。


  問曰:心無形狀,云何看攝。


  答曰:如風無形,動物即知。心亦無形,緣物即知。攝心無緣,即名為定。


  問曰:五亭(停)十八境,見物乃名為定。眼須見色,心須見境,云何名定?


  答曰:見境即生心,物動即風起;風息而境安,心息即境滅。若心境俱滅,即自然寂定。


  問曰:既無心境同虛空,云何修行?


  答曰:心雖無形,而有大用,即是聖法。今稱心體,即定即聖,即真即正。非業非懙(煩惱),非邪非恧(惡),即斷三障,即成三學。即捨凡即聖法。


  夫安心者,要須常見本清淨心。亦不可見,如是不可見。如是不可見,心常須現前。雖常現前,而無一物可得。非但無一物可得,乃至少許相兒(貌),亦不可得。雖少許相兒亦不可得,如是行處分明了了,不被一切言教惑亂,而不捨是心;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不離此行。惟當漸漸寬廣,漸漸易成,畢竟歸空。雖作事業,具六度行,一切業常不捨,是心不覺。漸漸除疑惑,漸漸悟解,即須讀誦大乘經典,與心相應者。雖讀誦經時,亦不須分別,強作解釋。漸漸自當洞達一切諸法。


  上來雖言了了,分明見心。如是見心,非眼所見,亦非凡夫所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無力飲河池,詎能吞大海?


  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


  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


  無信誦大乘,空言無所益。


  具足諸善根,守護慈悲本。


  常樂攝利物,是名為大乘。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勤做公益積後福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 吾帶領宣筆出遊。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那蓮台昇空,但見星光閃耀,與燈光共譜綺麗美景。不一會兒時間,蓮台緩緩落在一處廣場,在這廣場上有某個角落高掛捐血做公益。〉


菩薩:未知賢生見此,有何感想?


邱生:菩薩啊!學生愚昧,不知捐血何以稱之為「公益」?所謂的「公益」,不是應該前往困苦的地方做救苦濟貧的動作嗎?


菩薩:話雖如此,但公益的事項非常廣泛,並不單單僅止於救苦濟貧這件事喔!


邱生:捐血稱之為「公益」,是怎麼一回事呢?


菩薩: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稱為「公益」。


   最主要因素,乃是愛心人士,能定期踴躍挽起袖子參加捐血,使一些正在等待輸血救命之患者,適時獲得血液進行輸送,以避免患者因為出血過多,造成生命之威脅,這項義舉,都出自於發心輸誠,毫無所償;再者,捐血者都是出自於發心赤誠,完全不求任何回報,因此,稱之為「公益」。


邱生:捐血又有什麼益處呢?


菩薩:捐血益處不少,其一可促進身體之新陳代謝,其二可藉由捐血之機會,檢測本身之健康程度,其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其四當捐血完畢,本身法喜充滿,有此種種益處,有志者當輸誠不懈之。


邱生:走到廣場另一處角落,不少人互邀,有手持夾子,有手持袋子,有各持掃帚,在地上輕鬆的揮動,都在維護環境的整潔,只見每一個人盡心盡力的進行清潔工作。


菩薩:賢生觀此景象,有何思維?


邱生:菩薩啊!眾人對於環境維護認真,整體都表現非常喜悅的心情,令人感動不已!尤其是當眾人清掃完一定範圍時,每一個人心中之法喜不已的精神,實在令人感佩!


菩薩:確實,環境清潔維護不易,雖各地方都有正式公聘人員定時做大環境清理,但整體環境清潔速度,卻不敵破壞環境整潔者快速,公德心敗壞至此,令人慨嘆不已!


   幸社會上仍然存在著一些熱衷於維護環境的人士,不定期的共同於街道上,乃至海灘,齊心為大環境清潔之維護,付出各自之心力,展開各自的護道之心志;像這樣的勤於施行公益事,實在令人欽敬、佩服!


邱生:原來維護環境也是一種公益事項啊!學生總算明白,為何有那麼多人願意犧牲寶貴的時間,並且經常要頂著大太陽,每一個人都不畏於勞苦、不懼怕流汗,仍能法喜充滿的做事情,原來這都是擁有維護大道整潔的心志者,真是令人感受到「修行無處不為,大道無所不在」的奧秘。


菩薩:這倒是。不過,雖修行可以清掃大地來表現,但群眾之間,有人輸誠於內,自動自發;有人則因人情相邀之故,才勉為其難而為之。前者乃修行表現,實際付出行動以力行,將來獲得之福慧,自然是不可思議;後者因為受到人情之影響,不得已才勉而為之,並非真正自己的發心,但尚且能夠力行於善,亦得積累一些福份,甚至在健康上能提昇不少,健康指數亦屬受益無窮的範圍。


邱生:世道上每一件公益事,都能自我發心,似乎不易;若能夠因人情招攬肯於實行公益事從中盡力而為,亦屬不簡單,仍值得敬佩。


菩薩:確實,願勤行公益者為數並不多,世上若有人肯因人情招攬而從事種種公益事,只要行持日久,便能成為生活習慣,那麼有朝一日亦能夠逐漸的萌生自我發心的境界。


   娑婆世界諸眾生行造社會公益諸事,無論其出發點為了何等因緣,只需長期行持不懈怠,最終將能於公益事項的付出中體悟人生真諦,從體悟中不斷增長自我向道之心,以廣結法慧、增長福德。勉之!


邱生:〈在廣場的另一邊,有一群人正在討論準備到某些偏遠地區運送醫療用品及進行義診服務,……。〉


   原來是一些有慈悲心的醫生與護士,正在研究路線要怎麼走,才能順利並盡快的到達偏遠地區,給予偏遠缺乏醫療設施的民眾,進行醫療義診服務,醫療團隊能有這樣的發心,慈心善念,真是令人欽佩!


菩薩:自古以來,醫者父母心,平常醫護人員展現自己愛護民眾之心,及為了維持足夠的生活條件,選擇從事醫療工作,但偶而能夠集結有志一同者,針對偏遠地區之群眾,進行義診服務,並提供簡便醫藥,這義舉實功不可沒。古人懸壺濟世,便屬如此,有志者當持之以恆也。


邱生:原來公益事範圍如此廣泛,願大眾能更發心輸誠於公益事,並且不懈不怠才好。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 - 第十六回 勤做公益積後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