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洗鉢之水

 

蓮生/文


  我讀《五燈會元》卷第十,記載著杭州,五雲山,華嚴院,志逢禪師的事,此事是關於「洗鉢之水」的。


  志逢禪師,是餘杭人。從小厭惡葷血之食,皮膚及身體香潔。


  年幼就出家,在臨安東山朗瞻院,受具足戒。他通貫戒、定、慧三學,了達性相。


  曾夢至須彌山頂,看見有三佛列坐。第一位是釋迦牟尼佛,第二位是彌勒佛,他皆禮其足,唯有第三位佛不認識,他仰視之。


  釋迦牟尼佛說:


  「這位是補彌勒的師子月佛。」


  志逢禪師才禮拜之。


  後來志逢禪師閱大藏經,果然有師子月佛,附合其夢也。


  天福年間,遊方至「天台雲居」,參國師,頓發玄祕。


  有一天,入普賢殿宴坐,有一神跪在其膝前。


  志逢禪師問:


  「你是誰?」


  答:「護戒神也。」


  志逢禪師問:


  「吾有宿疾未愈,你知否?」


  神答:


  「你無惡業也,只有一小過失。」


  志逢禪師問:


  「何小過。」


  神答:


  「凡洗鉢之水,亦施主之供物,禪師每每傾棄之,這是不宜的。」


  說完神就消失了。


  自那回起,志逢禪師連洗鉢之水均喝掉,久了,便得脾臟之病,十年才痊癒。



  我看了大駭。


  今之出家人,食飯一半,一半傾棄,飲水一半,一半傾棄,其菜果,亦如是。


  浪費施主之物,有罪矣!


  (佛教制度,凡退回之飲食之物,甚至一切污穢的食物,均要彈指,默念功德咒,發施心,才可以傾棄之)


  志逢禪師把洗鉢水全部飲掉,結果生病,這也是不對的。


  在密教:


  要彈指。


  唸「嗡。阿。吽。」


  才傾棄之。


  另外有一點要特別注意,能吃的東西,能飲的水,均不可浪費,能用的東西,亦不可浪費,上施下化要得宜。


  我連水、電、都非常省。


  豈不知:


  施主一粒米。


  大如須彌山。


  修行不了道。


  披毛戴角還。



  僧人問我:


  「佛食供品否?」


  我答:


  「吃。」


  僧人問:「吃為何不見少?」


  我答:「看你怎麼吃!」


  問聖弟子,佛是怎麼吃?


盧勝彥文集217冊《海灘上的腳印》洗鉢之水

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唾面自乾

 

天上聖母 降


  忍辱者,忍受著任勞任怨與羞辱。負重者,負起重大的任務的意思。


  凡處世為人,須要有大度量,縱使別人對自己侮辱,也不與計較,還要把脾氣捺住,不改笑容來承受,所謂「唾面自乾」也。


  唾面自乾,乃唐朝一位大臣,姓婁名師德,待人接物度量很大。他的弟弟被派任代州刺史,臨行時師德對其弟弟叮嚀說:「你我都受了國家的大恩,太過顯榮了,這是很容易招惹別人的妒忌,倘有人在你面上唾液,你要怎麼辦?」


  弟弟說:「我將它擦乾就是了。」


  師德說:「這還不夠,人家唾你的臉,就因為他對你生氣,如果你把唾沫擦去的話,他便更恨你了。所以你不要擦,讓它自乾,還要推出笑容來承受他,這才能化干戈為玉帛呢!」


  所以忍辱乃表示寬宏大量,事事極力容忍,此乃在私人的恩怨上的態度,若對於為公眾做事,受了公眾的委託重大責任的時候,就應該永遠立在正義的立場,堅定意志,不屈不擾,對任何惡勢力的威脅都不應該表示絲毫的軟弱,而公正處事,此乃負重也。


  因為人,若若能忍辱,自能減少仇敵,自能負起重大任務來完成。忍辱與負重,是柔於外剛於內,是為人之本也。


《茫海歸舟》第三十一章述 忍辱與負重

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半日出家

 

  有一天,有位喝醉酒的婆羅門,跌跌撞撞地闖進了佛陀的祇園精舍,還醉醺醺地央求佛陀一定要為他剃度。


  一旁的大弟子們見狀,紛紛勸阻說:「佛陀!這醉漢瘋言瘋語的,根本不可聽信!」


  可是佛陀仍然微笑地應許了醉漢的出家,並指示阿難尊者即刻為婆羅門剃度。


  過了半日,婆羅門終於醒了過來,酒意也退了大半,驚見自己竟然一身出家相,因而恐慌地逃出精舍。


  弟子們看著逃走的醉漢,不禁疑惑地問:「佛陀!您明知酒醉下所說的話不可當真,為什麼還要答應醉婆羅門的要求呢?」


  佛陀慈悲地說:「這位婆羅門從無量劫以來,一直都未萌生出家的念頭。今日因為喝醉酒的緣故,好不容易生起一絲出家的善念,我們要為他種下得度解脫的因緣。只要種子落地了,即使時間再久,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醉漢以半日出家的因緣,將來必定會發出離心,出家得道。」


 ※ ※


  過去劫中欲求聞道,尚須跋山涉水、千生萬死經歷,方有機緣得受法華之薰陶。


  如今大道普傳,人人得以聞法修行、深入經藏,卻由於以往所造之不善因緣成熟形成阻障,致使與聖道咫尺天涯。雖然聖殿在身旁,亦因蒙障而無法常親近,甚至於根本不知所在。有者雖心想而受限制,或自身心理因素而一直無法實現聞道以修身養性之心願。


  人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佛不度人、由人自度,一切法門,以發心為第一難事、第一要事。經云:一發心即成佛,只此一念,關係重大不可思議,修行者不可視為初步而忽視之。


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惡者取名

  有個人名叫惡者,信佛出家,聽同修們「惡者!惡者!」地叫他,感覺非常彆扭,就想請師父為他改個吉祥的名字。


  師父說:「名字不過是個符號,只靠改名字什麼利益也得不到。」


  惡者是如此厭惡他的名字,就再三懇求師父為他更名得福。不久,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議論此事。


  佛陀聞知此事,告訴諸比丘:「惡者並不是今生才這樣,他前生也是個認為福運可以因名而得的人。」接著,佛陀就為大家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從前,有個著名導師,為五百弟子講解吠陀。弟子中有個叫惡者的少年,強烈要求師父為他換個好聽的名字。


  導師說:「你到城裡走走,找個合乎自己心意的名字,回來就用這個新名吧。」


  惡者歡歡喜喜地上路了,還未入城,就遇到送殯的隊伍。他向人們打聽死者的名字,人們告訴他:「死者的名字叫『有命』。」


  「名字叫『有命』的人也會死嗎?」他問。


  「不論叫『有命』或是『無命』,人都不免一死啊。你像是個不懂事理的人。」那人說。


  他來到城裡,發現一個人正在自家門口責打婢女,於是上前詢問:「為什麼要打這女人?她叫什麼名字?」


  「她借錢不還,名叫『守寶』。」主人回答。


  「名字既然叫『守寶』,為什麼連所借的錢都不償還呢?」惡者問。


  「不論名叫『守寶』或『無寶』,她總是個窮人。名字不過是符號罷了。你像是個不懂事理的人。」主人說。


  出了城,惡者走在大路上,遇到一個迷路的人,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迷路的人說:「我叫『善旅』。」


  「『善旅』也會迷路嗎?」惡者問。


  「我迷不迷路跟名字有什麼關係?你像是個不懂事理的人。」迷路的人說。


  惡者完全放棄了對名字的偏見,回到住處,把旅途的見聞告訴大家,從此不再討厭自己的名字了。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夢裏境界多

 

蓮生/文


  過去,我常常做很多夢,夢中的境遇是述說不盡的,當然包含了種種的「悲歡」,悲的時候,痛哭而醒;歡的時候,大笑而醒。醒來的時候,始知原來是夢,但這些夢均非常的逼真。


  夢的境界,人人都知道是幻,是夢,非真。


  但正在夢中的人,有誰知其非真?


  盧生的「黃粱一夢」最具盛名,這是唐朝沈既濟記述下來的,名叫「枕中記」,述說一名赴京趕試的盧生,在邯鄲旅店裏,店主人蒸黃粱的時候睡著了,在夢中考中狀元,聚妻生子,富貴榮華,一生到老,其中情節繁多,一覺醒來,黃粱還沒有蒸熟呢!


  這「黃粱一夢」,在後人的記述之中甚多,元朝的馬致遠寫了「黃粱夢」,明朝湯顯祖寫的「邯鄲夢」,清朝蒲松齡的聊齋誌異裏,也寫了「續黃粱」等等。盧生的黃粱一夢,令盧生感慨良多,他突然之間大澈大悟,不再上京去赴考,反而收拾行裏,找了一位明師,入山去修行去了。為什麼一位赴京趕考的盧生,會改變主意,因為他已覺悟,人生也是一場大夢,在這小夢之中,已涵蓋了一生的大夢。


  小夢雖短,也是一生,大夢雖長,也是一生。在夢中,又當官又發財,又娶妻又生子,這夢中時間雖短,但也一夢數十年之久,等醒來的時候,才知在夢中從少到老竟然是南柯一夢。這嬌妻美妾、榮華富貴、光宗耀祖、位至極臣,看看是真的,等醒來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夢啊!


  現代人,感嘆世事無常,常常說「人生如夢」,事實上又何嘗不是「人生如夢」?


  我當年在國內時,未曾想到國外來,等身在國外時,想想國內國外,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種族。......如同置身在夢中一樣,一覺醒來,有時猶不自知身在海外,遙遠又遙遠的地方,這也是一段不相連的夢境啊!有弟子告訴我,他曾在夢中當皇帝,坐金鸞寶座,群臣禮拜,皇宮華麗,后妃三千,前呼後湧,享受了種種的人生樂趣,但醒來時,才知是「皇帝夢」,從最高點跌到最低點,他是一名理髮匠,早上還要趕去幫人理髮。


  也有一位弟子,他做了一個「殺人夢」,由於在夢中嫉恨某人,結果把人給殺了,殺了人之後,非常後悔,到處躲避警方的追緝,等到被捉住時,他才大哭而醒,醒來時,淚珠把枕巾全弄濕了。


  多少歡欣,夢境中現。


  多少悲哀,夢境中顯。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之一生,如同「客塵」二字,所謂客塵,就是滾滾塵埃,游移不定的,不能永遠安住一處的。人生是變化無常的,例如我們的念頭,念念生滅,沒有清淨圓明的一念,卻是經常顛倒行事的,這就是身境顛倒,自取生死流轉,如夢一般。


  釋迦牟尼佛明白告訴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日又一日的暗移,一日一日不覺,一月一月不覺,一年一年就有知覺了,若以十年來論,相貌就完全不同了,少年時,顏色紅潤,青年時,精神旺盛,中年時,血氣猶剛,老年時,衰老枯朽,老態龍鍾。其實這就是「客塵」,豈止是年年在變,事實是月月在變,日日在變,時刻在變。這人生根本就是一場夢的縮影,須知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也有夢醒之時。


  世尊說,不知這色身之外,一切山河大地,虛空世界,宇宙萬有,無一超出自心之外,也即是全是夢,夢幻泡影。


  一個得證悟的人,便可以把「夢幻泡影」來觀破,於是這個境界是非常玄妙的,這可以稱「攝無量劫為一念」,而「一念又是無量劫」。這種證悟,又稱為同時無礙的境界,把過去、現在、未來全部打通,也可以把過去及未來當成現在,完完全全的「無礙」。


  我如此解釋,也許大家不明白,我再比喻如下:


  一個得證悟的人,他已知妙淨明心,一切照徹三世(甚至百世)因果,得到了圓滿了知,寂然常生,也照徹古今。於是這位得證悟的人,他在寂然常住之中,便可以看見自己過去世的一些泡泡(夢幻泡影),看見自己未來將如何救度眾生,這過去世,唾手可得,這未來世亦在目前,這即是「三際一如」,過去現在未來,打成一片的境界。


  現在的十方諸佛,均是明白佛性的,均是「三際一如」的,是「勝妙莊嚴」,「寂然常住」的,祂們能成佛,均是觀破了「人生大夢」之百年之夢。世上觀不破的人,都是不知自己本有一常住不變的真如。眾生完全以意識妄想,作為自己的真正體性。其實妄想非真,如夢非真,但眾生認假為真,所以才沉浮生死苦海,輪迴六道,求出無期。


  眾生可憐,在於認自己的身體為「真」,這身體是一定要敗壞的,所以一日一日,一月一月,一年一年的老化,身體是要分散的,我們保有這肉體不是永恒的,要觀破它。


  名利都不是「真」,「名」是空幻的,「利」也是暫時的享樂而已,均是帶不去的世間之物,追求「名」與「利」,均是眾生的俗念,而這「俗念」也不是「真如」,要觀破它。因為「名」是「空」,「利」也不能永遠保有啊!


  我認為,「人生如夢」這句話太對了,夢裏的境界雖美,非「真」。夢裏的境界是醜,也非「真」。這僅僅是一念之間的百年大夢,要觀破這百年大夢,才能知修,才是菩提要道,這是修行的妙門,迷悟的根源,真妄的大本。


  「紅冠聖冕金剛上師」,教人修行,就是要人從理去悟入,再實修而澈見本源,想想人生的真象,分別什麼是「夢」,什麼是「真」,這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斷絕煩惱的根源。


  須知,密宗行者,應當知道這人生如夢是緣化幻境,須知虛空圓滿,周遍十方,無所不在就是「妙真如性」,對世間的如夢煩惱要能觀得破,觀得破才能「明心見性」。


  「真」──是常住。


  「夢」──是變易。


  如來藏性是真正的一真圓融。


盧勝彥文集第59冊《真佛法語》 夢裏境界多

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

獲取知識

 

  晉代的大文學家陶淵明隱居田園後,某一天,有一個讀書的少年前來拜訪他,向他請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從陶淵明這裏討得獲得知識的絕妙之法。


  見到陶淵明,那少年說:「老先生,晚輩十分仰慕您老的學識與才華,不知您老在年輕時讀書有無妙法?若有,敬請授予晚輩,晚輩定將鐘聲感激!」


  陶淵明聽後,捋須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麼學習的妙法?只有笨法,全憑刻苦用功、持之以恆,勤學則進,怠之則退。」


  少年似乎沒聽明白,陶淵明便拉着少年的手來到田邊,指着一顆稻秧說:「你好好地看,認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長高?」


  少年很少聽話,怎麼看,也沒見稻秧長高,便起身對陶淵明說:「晚輩沒看見它長高。」


  陶淵明道:「它不能長高,為何能從一棵秧苗,長到現在這等高度呢?其實,它每時每刻都在長,只是我們的肉眼無法看到罷了。讀書求知以及知識的積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於苦讀,天長日久,豐富的知識就裝在自己的大腦里了。」


  說完這番話,陶淵明又指着河邊一塊大魔石問少年:「那塊魔石為什麼會有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鐮刀磨的。」


  陶淵明又問:「具體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無言以對,陶淵明說:「村裏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個樣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求知也是這樣,若不持之以恆地求知,每天都會有所虧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淵明見此子可教,又興致極好地送了少年兩句話:


  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昔時,子夏夫子曾經言道:「各行各業之人,只有透過認真學習以成就各種器物,君子者亦必須用心學習一切知能,才足以通達一切的道理。」


  眾生想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裡謀得一定的地位,必須不斷的審視及覺察本身之性向所屬,再朝屬性中的知識及專才認真的用心學習,並且加以落實,才能夠令學習來的技能有所成長。就好比眾生在學堂上,教師非常勤奮的想要將所知道的學問傳授給每一位學生,但身為學生的自己,卻未能用心的聆聽,並且未專注的記取上課教師的一切教授;回到家又不願意實地的將課堂上所教授的進度再復習一遍,導致雖然教師殷勤的教導,但學生們懶得實地習作,那麼必然無法有所成長,何況是想學以致用呢!


  謙謙君子在社會上時時行道,對於各種道理、學識亦必須用心的加以學習,使本身知的領域廣闊並不斷的增長見聞,讓新舊的一切所知更能夠融會貫通;若能夠如此勤以行持,自然而然的可以達到知無不周、行無不利的境界,並且一切所學之道理皆能實際上活用在日常生活間。


  能者,不但其所學的足以印證其所知的程度,並且用其所行尚能印證其所知的領域,以此知行如一,學用相符之間便無有不利,乃無有不妥,皆可以學用兼備,就這樣知行相益也。


寶德雜誌160-述論:君子達通


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春來草自青,月上已天明

 

  《法華和尚》


  問:「如何是學人著力處?」


  師曰:「春來草自青,月上已天明。」


  曰:「如何是不著力處?」


  師曰:「崩山石頭落,平川燒火行。」


 ※ ※


  聖佛慈悲,法界一心,真空浩大,禪明三寶,道本無為,心常湛寂,性原不昧,事盡圓通。


  剸五蘊,修萬德,自超四聖之門;著三心,繫八識,自墜六凡之境。清淨法身,同蓮花之上品;聖智圓明,等竹節之高凌。學面壁以參禪,清齋心而鍊道,使靈台清如寶鏡,鍊法身純如金剛,身堅於外,心虔於內,靈達於上,道歸於中。


  意識非之,空無所空,心歸化化,寂無所寂,所以菩提日日長於聖境,智慧時時增乎於靈台,可明三千大千世界,亦可見於無極、太極之摩訶。


  大道無情,惟清開英,長養萬物,祐育群生,當知了悟,修鍊性靈,心清如鏡,一見光明,身中內景,無濁純清,不為物誘,不為情縈,拋開妄作,心地坦平,時時溫養,潤澤五行,功圓行滿,可就瑤京。


清、靜得、思省-第五章 清禪悟得

心靈雜草

  戰國時期,有位擔任長梧的封疆官使遇見了孔子的弟子子牢,便對他說:「您處理政事時不要鹵莽,管理百姓不要草率。從前我種田,耕地時粗心,收成就不好;耘草時草率,結的果實就不飽實。後來我改變作法,深耕土地,仔細耘草,稻禾就繁茂,收成也豐盛了,吃一整年都吃不完呢!」


  莊周聽了以後,說:「現在的人對待自己的身體,修養自己的心性,就很像這位官吏所講的,遁逆自然、違背本性、泯滅真情、喪失心神、終日忙忙碌碌,這便是鹵莽他的本性,還以為物欲罪惡才是自己的本性,於是荒穢的雜草開始萌芽,與形體相表裡,戕害本性,終於導致精氣渙散,百病叢生,無可救藥。」


 ※ ※


  人處於花花世界,每受凡塵五花十色所惑,或貪眼前事,執觀外物,心中本性了然,卻已蒙上一層陰影。每每沈溺酒色財氣,自取為樂,劃地自限,時而久之,氣血衰竭,體力耗盡,終難回春,百病叢生,呻吟無奈!


  眾生肉體病痛,乃受日常生活偏離軌道所致,倘謀生有道,規律正常,日出而做,日落而歸,修心養性,少思寡慾,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侵。一個人要有健全的身心,才能做大事,成大業,度己並度眾,諸生來此修道,身心可健全否?


  吾觀世人多者身心有損而不知,有者身強心弱,有者心強體弱,有者心弱體弱,無一兩全,終致身心遭劫,豈不衰哉!人生苦短,苦海無邊,莫貪慾而犯心疾,萬病由心起,萬善由心造。今吾賜諸生一人一株無憂草,隨身攜帶,有病治疾,無疾強身,既可治人又治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切不可隨手拋棄。


修緣寶典-談:病由心起


2022年8月23日 星期二

空、明、樂的三部曲

 

蓮生/文


  我常常提到三界天的分別是:


  空──無色界天。


  明──色界天。


  樂──欲界天。


  這個「空」是指空(四空天),「明」是指光明莊嚴,「樂」是指受用快樂無比。


  要到這空、明、樂,須要一步一步的修行。


  有人問我:


  「空、明、樂與佛的法、報、應三身,是不是有關聯性?」


  我答:


  「有同有不同!」


  我如此解釋佛的三身如下:


  法身──這是諸法形象的本體。稱呼甚多,真如、空性、真實、實相、真心等等。是非常難以解釋的。


  所以:


  恆在、不審、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無差別、無分別、平等、實性。又是身空、心空、法空、性空。


  我們常說「法身佛」是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


  (這個空性比四空天,更高超)


  報身──是佛的圓滿功德所感的圓滿色身,具有三十二種莊嚴,八十種隨形好,是一種光明無盡,無自性的幻化。盧舍那佛即是報身佛。


  所有的佛國淨土顯化出來的佛,都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是常居色究竟天。


  (佛的報身,比色界天的光明,更無盡)


  應身──是慈悲六道眾生,應世顯出來度眾生而化現的。


  出現在世間是為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變化出來,度化眾生的明師即是也。


  促使眾生因應身佛(化佛)的指引,利益有情眾生而出現。


  世界存在,輪迴不空,所以(化佛)就不停的出現。


  應身佛教導眾生的修行。


  應身佛的形象不一,也無所不在。


  在人間的「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應身佛。


  我認為:


  空性──法身。


  光明──報身。


  光明覺性──應身。(化身)


  簡單的說:


  「空、明、明空」。


  空性證法身佛。


  光明莊嚴證報身佛。


  光明覺性證應身佛(化佛)。


  講了這麼多,到底口訣是什麼?口訣在一個字:「修」。


  有一個笑話:


  甲說:


  「我太太最近迷上吹口琴,我好喜歡!」


  乙問:


  「為什麼?」


  甲答:


  「她天天練習吹口琴,就不會對我嘮叨了!」


  哈哈哈!


  我教大家修行,是有益處:


  修行之後,有了證悟,便不會生貪心,不生妄念,不生煩惱,不生迷惑,清淨無染了。這「修」之一字,是眾生獲得解脫的基點,要離開六道輪迴。


  只有一個字:「修」。


盧勝彥文集240《打開寶庫之門》空、明、樂的三部曲

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奉公守法‧與人為善

 

觀世音菩薩 降


聖示:在同一個團體做事,為了整體的發展,每個人應盡職責,在自己的本位上做好工作。


陳生:學生恭向觀音菩薩恩師接駕五叩首!


觀音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世上人人各有其長,就各有其短,各民族也不例外。而成功者就是懂的截人之長,補己之短,借助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所謂:「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就是「以人為鏡」的道理,看看別人何以有今日,豈是偶然,想想自己何以淪落至此,自然事出有因。省思之後,檢討自己的缺點、短處,學習他人的優點、長處,必能邁向成功之路。


觀音菩薩:找出可供自己借鏡的地方,例如:守法、誠實。人人以守法為榮,以違法而不重罰為恥。人人以誠實為貴,以自欺欺人為賤。


陳生:嗯!有些人儘管在公家機構服務,卻能固守本分,公私分明。他們可以把公家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把公家的錢視同自己的錢來珍惜,例如:出差,當日可以來回,絕不花兩天;兩天可以解決,絕不花三天;來回票可以處理,不打單程票;區間車可以坐,不搭自強號;免費公車可以解決,不花錢搭計程車;有事主動加班,不申請加班費。有幸能與這樣廉潔的同仁共事,真是無限欣慰的。


觀音菩薩:日常生活上的待人接物,若是多一念善,就是多結一分好緣,看似付出,其實是為自己增加了善的目標。付出之後,切勿執念,就要放下;若得如此,心靈清淨無染,不驕傲,不懷疑,更無貪念。


人心因循怠惰,以為今天不好好學習,還有明天;今天不改習性,還有明天;今天不把握因緣付出,還有明天;凡此種種,不知一旦無常到來,則追悔莫及。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指導!菩薩慈言深寓哲理,智慧長才,發人省思。


假如有個職位,儘管顯赫,人人夢寐以求,卻遠超越自己的能力,它需要縝密的思考、精心的策劃、果斷的決定,還要忍受冷嘲熱諷、百般奚落、各種挑剔,廣大的社會大眾又寄以厚望;由此觀之,其心理壓力之重,精神承受之大。若此,雖居高位,雖享厚祿,卻如擁愁城、如坐針氈,時時膽顫心驚,刻刻憂心如焚,即使全力以赴,亦難勝任愉快,鮮有樂趣可言。


觀音菩薩:自古以來,權貴弄勢,藉著高位的背景,殘害無辜,比比皆是。在位高權重時,只知使勢發威而不知自我反省,以致殘害賢良,造下滔天大罪,這就是失了廉潔之德澤。


人之樂,在於適得其所,找出可以讓自己盡情發揮潛能、舒展長才的地方,做全盤的奉獻、無畏的犧牲,那才是人生至樂。


陳生:有一個旅行者,走進了有去無回的沙漠,看見了很多骷髏頭,他決定要埋葬這些骷髏頭,並立了十字架。途中,旅行者的糧食和水漸漸不夠,也分不清方向了,…;正要放棄的時候,一回頭,他笑了。旅行者成了第一個走出沙漠的人。聽道理,受教育,慧命增長;聽惡言,起煩惱,無明叢生。


心要定,心要靜,聽話、說話,都必須謹言慎行,並以感恩心看待一切人事物。


觀音菩薩: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剛直的人有戾氣,俊逸的人有妄氣;忠厚老實近乎愚,辯才縱橫近乎肆。因此,世界並無十全十美的人。


但你們仍然要保持對人的愛心,一如你們仍然喜歡海棠或鰣魚。每個人是一個月球,都以其光明皎潔的一面向人,並且不斷努力使之團欒。是以,對人如對月,最好忘記他背後的陰影。


陳生:也就是說,我們最佳的選擇就是與人為善。


觀音菩薩: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指導!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廉潔勤奉公-第五章 奉公守法‧與人為善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輪回生死皆從汝一念生

 

  杭州千頃山楚南禪師,黃檗希運禪師之法嗣,福州張氏子。


  幼年即投開元寺曇藹禪師出家,二十歲時於五臺山受具足戒,隨後赴趙郡學習小乘相部律,又赴上都學習《淨名經》。


  楚南禪師雖然對經教有了較深的研究,但是深感自己的本分事尚未解決。於是前往常州禮謁芙蓉太毓禪師(馬祖法嗣)。


  芙蓉禪師一見楚南,便知道他的因緣不在此,於是對他說:「吾非汝師。汝師江外黃檗是也。」


  楚南禪師於是又前往江西參黃檗禪師。


  黃檗禪師問:「子未現三界影像時,如何?」


  楚南禪師道:「即今豈是有邪?」


  黃檗禪師道:「有無且置。即今如何?」


  楚南禪師道:「非今古。」


  黃檗禪師一聽,知道他見性了,遂稱讚道:「吾之法眼,已在汝躬。」


  於是,楚南禪師便留在黃檗禪師的身邊,執巾侍盥,朝夕請益。


  會昌法難以後,楚南禪師入住杭州千頃山慈雲禪院,大振黃檗禪風,應機不倦。在這期間,他常常入定,或十天,或半月,或月餘。


  楚南禪師曾接眾云:「諸子設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乃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無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繫絆。」


  時有僧問:「無漏道如何修?」


  師曰:「未有闍黎時體取。」


  曰:「未有某甲時教誰體?」


  師曰:「體者亦無。」


  另有僧問:「如何是易?」


  師曰:「著衣吃飯,不有讀經看教,不用行道禮拜、燒身煉頂,豈不易邪?」


  曰:「如何是難?」


  師曰:「微有念生,便具五陰三界,輪回生死皆從汝一念生。所以佛教諸菩薩云『佛所護念』。」


 ※ ※


  無礙,就是身智融合體之意。三身以四智為體,四智以三身為用。體用合一,謂之無礙。


  現在教你們一個清心法門。佛祖有一句偈:「佛說一切法,專度一切心。」何謂一切心呢?一切心就是人們所應運而起的一切念頭,而堅持要尋求一種結論,就謂之一切心。


  人之所以煩惱隨來,心濁體重之原因,不外是一切心所累。佛說一切法,就是專度此一切心之用。為人欲求心清理正,消滅煩惱,就要從無一切心做起。如果無一切心,就八風不能動。


  怎樣做纔可以無一切心?說來簡單,很容易做。佛說假使習氣未盡,嗔念應運而起,不必著急,衹無殺他仇恨他人之心,便不傷德。設使貪念應運而起,無期求務得心,見富貴之人,無嫉妒勝心,又無自卑自賤心等等,謂之無一切心。能無一切心,自然心清神爽。


  此一法門,不叫你們滅絕生念,衹求念起之時,不可有務得之心而已。


  此一法門方便得很,又稱方便法門。


雨華集-無礙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打獵的果報

 

  隔壁的劉某吆三喝四,呼朋喚友,賭牌下館子,拉幫結派,橫行鄉里。有一次,他賭博輸了錢,就獨自一人來到後山,以除煩惱。


  他剛到山上,就碰見本村的一個獵人,扛著獵槍,領著獵狗,興高采烈地往回走。他便問道:「曉永,今天打了幾隻野兔?」


  曉永道:「打了3只野兔,一隻野雞。」


  劉某看著曉永背簍中裝的獵物,不由得羨慕起來,想,我如果也能和他一樣,到山上打些野兔到鎮上去賣,不就可以賭博了嗎?不幾天,他便從別人手中買回一支獵槍。


  劉某很快學得了一套打獵的本領,幾乎每次出去,都沒有落空過。當我每次看到他背著血淋淋的野兔時,心中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看著有的兔子還懷著幼兔,也被他無情地獵殺,我心中就更加難受。有一次,我還發現他把一隻剛出世不久的小兔打死,這真是慘無人道啊。


  時間又過了兩年,他家養的一頭老黃牛,一次上山吃草時,不慎從峭壁上跌落下來,跌斷了一條後腿。劉某想,這頭老牛腿斷了,不能耕田了,不如將它賣掉,可是斷了腿的牛有誰肯買呢?正犯愁間,他靈機一動,乾脆把它打死賣肉,這樣,還可以多賣些錢。


  一天早上,我剛起床,走出院子,突見隔壁的劉某正拿著槍在裝彈藥,旁邊還站著幾個大小不一的觀看者。再向前看,他家的那頭老黃牛已被拴在大樹下。頓時,我已完全明白了眼前的一切,心中猶如大海波濤一樣,不能平靜,欲上前阻止,又覺無能為力。


  一聲槍響,鮮血從老牛的體內湧流出來,這時,老牛「哞、哞」地叫著、哭著、掙扎著。好像是求救於旁邊站著的人。可是,它那痛苦的呼救,並沒有換來他們的同情,而是換來開心的笑聲。那時,人所具有的善良、仁慈、不忍之心都到哪裡去了?


  可憐的老牛,經過一番痛苦的掙扎,終於一動不動了。可憐的老牛,勤勤懇懇為劉某耕耘了一生,不慎折斷後腿,而劉某卻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不但不給予治療,反而用槍把它打死,真是天理難容……


  沒過幾天,劉某又到山上打獵,剛到山腳下就獵取一隻野兔,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興奮之餘,他又拿出彈藥往槍管內裝,剛裝好,不慎槍碰著地,槍口正對他的胸膛。「呼」的一聲,槍子穿過他的胸膛,就這樣,結束了他的生命。


 ※ ※


  世道日陷魔障,昔時良善不復存在,雖然平日少起事端,卻也頻傳擄人勒贖案件,在人權高舉之年代,自由民主之社會裡,經常傳有綁架,因求財之方便,造成他人身心受創之磨苦,致使彼此怨愆糾纏不清。


  凡此皆是過去生中,身為獵戶,強制萬物生靈,捆綁販售,換取銀兩而結因;在輾轉輪迴中,此起彼落,因緣際會,形成人綁架人,令失自由,身心恐惶驚怖,非但事主身心難安及清淨,更是日夜不寧,皆因貪而成積造怨債。彼時獵戶,如今成為他人販售以換取金錢之對象,以償果報。


  但今時擄人者,相對造下剁手地獄、控心地獄、抽腸地獄、吊死地獄如是等地獄苦報;機緣成熟,投生猛虎、野獅、毒蛇等身,常須躲避同類及天敵,更受獵戶之撲捕因緣。畜生報盡,復受地獄諸刑,因緣成熟轉世人身,諸不俱足,更淪貪賤身;若遇善知識引渡修行,再准解業除 罰,重獲人生;若旋信旋疑,果報還得自受,無由怨天尤人也。


寶德雜誌第17-述論:勒贖

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誰綁了汝?

 

蓮生/文


  有一則禪宗公案:


  有人問禪師:


  「請問大師,我修禪這麼久,為何未得解脫?」


  禪師答:


  「誰綁了汝?」


  那人啞口:


  「???」


  現今有人問我:


  「到底是誰綁了?」


  我答:


  「自己。」


  人問:


  「自己為什麼綁自己?」


  我答:


  「當一個人尚在迷戀之中,尚在貪愛之中,尚在執著之中,這就是自己綁自己的人,這種人如何解脫?」


  人問:


  「那是要超越迷戀、超越貪愛、超越執著是嗎?」


  我答:


  「不錯。是至高的超越!」


  人問:


  「用什麼方法超越?」


  我答:


  「用禪定入三摩地法。」


  人問:


  「入三摩地有這等力量?」


  我答:


  「入三摩地能尋找到本我的佛性。」


  人問:


  「那又如何?」


  我答:


  「認得佛性之後,一切的器世界,全是一合相,連自我也是一合相,所以得到證悟,證悟之後,便知一切無所得,於是迷戀是空、貪愛是空、執著是空。」


  人問:


  「若不悟空,就一定會有執著?」


  我答:


  「真正入三摩地,知了空,對一切執著都不感興趣了。」


  人問:


  「那還是捨去執著?」


  我答:


  「去執著是理論上的,還有更精微的,例如我們執著感應,執著覺受,執著通靈,執著看光,執著聽內在音,執著五眼六通………,全部要捨去,才算能夠解脫。」


  人問:


  「什麼是解脫?」


  我答:


  「一切應該成就的,已圓滿。一切引起煩惱的,已徹底消失。永遠不用六道輪迴了,無生也無死了!」


  人問:


  「這種人活在世上,尚有何意義?」


  我答:


  「這樣的人外表是有作為的,但,內在是無生無著、無事無心的,心是完全無所執著的。」


  人問:


  「消極?」


  我答:


  「積極!」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


盧勝彥文集第261冊《定中之定》誰綁了汝?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綁架勒贖

 

  案由:十餘年前,中國河南有位小企業老闆遭綁架,歹徒索取贖款甚鉅,唯不足36小時即已繩之以法,其人僅受些微皮肉之傷,安全返家,其眷屬亦未付出贖金。


  說明:此人緣何得以遇險,而得安然?實際上,必需以其人甚有公義之心說起。在其創業之初,即頗能體恤員工辛勞,在吃、宿上不苛待員工,並且盡力利潤分享。在平素間,亦能見義勇為;曾有一次在路程中,見有發生車禍事件,不但立即打電話叫救護車,並且下車幫忙傷患。


  另有一件,在其出遊之時,曾救起一位失足落水之小女孩,使其免於溺水之危。諸此公義善行,且其平素雖非大善、大德,但少行惡孽,故漸積善福已達施福標準。


  但是其人累世亦有惡業註成今生報業,即是遭歹徒擄掠勒贖;因而有司兩相權衡,乃將此福報化轉此惡,使遭受綁架以了夙世惡業之報,但轉化貴人契機,使歹徒在百密一疏間敗露行跡,終致警方可以快速破案,救回人質,免其厄難。


  註解:于今末法清算,因果報業接踵緣熟,眾生時受果報之苦;加上天律已成現世律報,因而惡業果報加速且烈。故眾生當知,既需承受累業所註,又需面對今生速速招報之天律,因此當宜發心仁善,力造功德,行善積德、積福報,以期夙業緣熟之際,可以將今生善福消弭惡報。當然有造惡者,切莫心存僥倖,天律現世報,昭炯無遺!


現世報律例

修道的基礎─持戒

 

濟公活佛 降


詩曰:廣袤無垠越野疇,鶴飛千里欲歸樓;

   流金歲月曇花過,守戒積德不再愁。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三章 修道的基礎─持戒


  戒是一切善法的前導,能長養一切諸善根,而且戒就像是所有建築物的地基,地基若穩固,就能蓋出一座座的高樓大廈。


  在《增一阿含.高幢品》中記載:


  佛陀說:「吾今能成佛,都是由於持戒而來的。所謂五戒、十善,無願不獲。諸比丘!若欲成就其道者,應當作如是學。」


  《雜阿含‧爪甲經》中記載:


  佛陀說:「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人,就像指甲上的泥土一樣稀少。而不持守五戒的人,就像大地上的泥土一樣廣大無垠。」


  在這個世間裡,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會做布施的義舉,就算是作奸犯科的強盜或是詐騙集團的人,也可以做得到,但是絕大部分的人是不持戒,也做不到的。所以佛陀會說,持戒的人就像指甲上的泥土一樣的稀少。


  《長阿含‧遊行經》中記載:佛陀對在家居士說: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雜阿含‧圓珠經》中記載:佛陀說:「


  若遠離殺生,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長壽。


  不偷盜,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錢財不喪。


  不邪淫,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妻室修良。


  不妄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被譏論。


  不兩舌,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親友堅固。


  不惡口,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常聞妙音。


  不綺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言見信用。」


  《長阿含‧種德經》中記載:佛陀對種德婆羅門說:


  「如人洗手,左右相須,左手能洗淨右手,右手能洗淨左手,此亦如是,有慧則有戒,有戒則有慧,戒能淨慧,慧能淨戒。」


  一般而言,佛陀對在家居士的開示,大多是從最初階的行善造福開始教導,教導如何佈施、如何持戒?因為布施能讓一個人衣食充足,生活條件較佳。而比佈施功德更高的持戒善行,可以讓一個人命終之後再轉生為人或是生天,不會落入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戒可以約束身、口、意的不善行,由於持戒者沒有造惡,所以內心得以淨化、安樂,能做為修持禪定和開發智慧的基礎。在八正道中,與戒直接有關的就有三項,即正語、正業、正命,由此即可見持戒對修行之重要性。


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落花生

 

  我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母親說:「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闢出來種花生吧。」


  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穫了。


  母親說:「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穫節,請你們的父親也來嚐嚐我們的新花生,好不好?」


  我們都說好。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吩咐就在後園的茅亭裡過這個節。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說:「你們愛吃花生嗎?」


  我們爭著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姐姐說:「花生的味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


  我說:「花生的價錢便宜,誰都可以買來吃,都喜歡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裡,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出來才知道。」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不實用的東西。」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了。」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 ※


  因人秉至善,故性有好美之情也,然美者是一切事物之真,所以呈現在人之心念上均是純善的,往往就是因為人之善性受惑,而沉醉於美的事物上,不得不慎慮戒化也。


  世間可見,自然就是美之存在,細悟體會一草一木、一事一情都是美的,但諸美之中尚存含甚多之虛假,如美中有其真在,方屬真美也,故而當知求美得求其實質,並非在於其外表之美,如同世人有云:「娶妻娶德,不在外表之美。」如只外表之美,心地無德如毒,那再美亦是枉然。又如事物上,只求外觀之美麗漂亮而不實用,亦同枉費也。


  但是世人往往受虛榮心之驅使,捨本而逐末,最後待了悟時悔之已晚。同時世人亦受生活環境虛美之誘惑,造罪造業者亦多也,不得不慎心去面對體悟。心不受虛美之惑,不但可光明心地,更可藉以真正了悟美的真諦。盼世人齊明之!


-第五章 美 惑

如幻如夢如戲


蓮生/文


  就是最近。


  我看見一位權位最高的領導人,陳水扁先生,淪為階下囚,從最高到最低。


  我看見經營之神,大富豪王永慶先生,他走了,身後的產業,四房爭產,紛紛擾擾。


  我啞然。


  頓覺人生如幻如夢如戲。

  我學習佛法。


  釋迦牟尼佛曾如此教導行者們,以「無我法為第一」。


  我知道,身子是成、住、壞、空的,是生、滅、死、絕的,老死不可避免。


  所以身子如幻。


  我知道,心是找不到的,無形無相,無味無聲。


  所以心亦如幻。


  存在的世界,從古至今,一直不停的變,永無止盡的變幻,一切器世界均在變化之中。


  所以世界如幻。


  密教有:


  陽焰觀──陽光如水波。


  夢觀──如黃樑一夢。


  幻觀──一切器世界如幻。


  還有「光影」、「谷響」、「水中月」、「鏡中花」、「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我是由「如幻三昧」,達到了「無我觀」,然後,引發了「如來的無量妙智三昧」的。


  我證明:


  身心是幻。


  世界如夢。


  人生是戲。


  我開悟之後,從此明白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真理。


  我真的明白了。


  因為開悟之故,我得到了一切佛法的總持,一切法門圓滿,我已證知一切的智慧,得:


  無礙。


  無我。


  無私。


  自在。


  任運。


  我能夠在一切時中,宣揚佛法,達到無窮無盡,利益眾生永無止盡。

  有人問我:


  「盧師尊,你為什麼對所有眾生,都能無私地去愛、去包容、去救度?」


  我答:


  「無我法!」


  這世間的凡夫俗子,只關心自己,關心自己的子女,關心自己的孫子,關心自己的親人,關心自己的好友。


  這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當你明白,「如幻三昧」的時候,行者會明白一切的人,原來是平等無二的。


  這時的你,不再會有私心的愛,而是大愛,視一切眾生如己一般。


  自己是幻。


  眾生是幻。


  菩薩的行止也是幻。我是在夢中,行一切菩薩的幻行啊!


  這一小篇文字,是對自私自利的人,當頭一記棒喝,難道還不夠清楚嗎?


  哈哈哈!  


盧勝彥文集208冊《大笑三聲》如幻如夢如戲


2022年8月14日 星期日

水鬼找替身

 

  從前有一位漁夫,名叫李正。他是松陵人,住在非常偏僻的港口。


  有一天晚上,他捕獲魚只,買酒回來獨自一個人喝。不久,有一個人站在門外。李正問:「你從那裏來呢?」


  對方回答:「我是鬼,死在水裏數年了。看見老先生一個人喝酒,我想要分一杯酒來品嘗!」


  李正說:「你要喝,可以入坐!」


  於是,鬼就入坐,和李正對面而飲。


  後來,鬼就時常到李正家裏喝酒。過了半個月,鬼說:「明天替代我的人就來了!」


  李正問:「你的替身是誰呢?」


  鬼回答:「是一位船夫!」


  翌日,李正一直等,果然看見一個船夫駕船來,但好像沒有遇到什麼障礙。


  到了晚上,鬼又來了。李正問:「你為什麼沒拉那船夫做你的替身呢?」


  鬼回答:「這位船夫少年喪父母,他現在撫養一個年幼的弟弟,如果我害他,他弟弟也無法生存,所以我放他一馬!」


  過了半個月,鬼又說:「明天代替我的人來了!」


  次日,果然有一個人來到岸邊徘徊走了數圈而離去。


  當天夜晚,鬼來了,李正又問他:「你為什麼不抓他做你的替身呢?」


  鬼回答:「這個人有位老母,無依無靠,所以我才釋放他!」


  李正說:「你有這種心,墮落黃泉必定不會太久!」


  隔了數天,鬼又說:「明天有一位婦人會來代替,我特別來向你道別!」


  次日,李正等了很久,直到晚上,才看見一位婦人走到岸邊,想要下水,又登上岸而後離去。


  鬼來了以後,李正問:「你為什麼放棄這位婦人呢?」


  鬼回答:「這位婦人已有身孕,如果我拉她下水,就害了兩條人命!我是一個大男人,溺水數年,尚且找不到生路,何況這孕婦,何日才能超生呢?所以我又放走她,就算我魂消魄散在水中,誓不敢損害她母子兩條命!」鬼一邊說,一邊潸然淚下。


  數日後,鬼忽然穿上華麗的衣袍、冠帽和腰帶,而且背後跟了許多隨從,來向李正告辭說:「上帝因為我仁德好生,命令我做本處的土地公!」說完,就不見了。


 ※ ※


  每個人之元靈本來自無極先天(先天屬無形浩翰真空之天垠,精純無雜質),靈降塵寰後天(後天屬有形之地球,有形者,指有形體相狀之物質界),附於人身,生之過程,須歷劫生、老、病、死諸苦,無人能避免之,又畢生難免受諸物情侵擾而苦楚身心,生生死死,沉淪於六道輪迴而無期限也,故終須藉修以返天(靈由天降,當可返天,此無須疑也),才屬究竟。


  人何以返天?靈淨可返天(輕清朝上昇,濁重往下沉),然要回天也地確是不容易,誠所謂由天降下容易,由地昇天則難,因靈已濁重不堪矣!紅塵如苦海,世人不願隨波逐流而想修回仙鄉者亦眾,無奈皆受塵染而難空欲淨靈(去不了私欲),故想回也回不去了;有者卻根本不知有個仙鄉的家可回;甚有者,已深受欲染而戀棧紅塵,壓根兒就不想回天了。真想要回天者,惟有回復本來清純潔淨之靈體一途,別無二路,故惟有藉修身(生命期限內)以鍊靈,鍊靈即淨靈,淨靈須鍊修心性以清靜,靜以靈明,明以生智,藉智慧之悟力以去欲,而少欲、淡欲,以期無欲,無欲則靈清淨矣。


  又何以淨靈?惟「善」可淨靈,因常做善事者,所想、所做、所為都放在別人身上,自少想自己。只照顧別人,自無暇顧自己,可謂助人愛人都來不及,那有時間想己、顧己、為己,既少想己、少顧己、少為己,則會少私、少欲、少執我,既少私、少欲、少我,則靈可趨清、趨淨矣,故之常做、多做善事者,靈自然而然不修而自修、不淨而自淨矣,此契修之竅妙也。


  然要一個人為善也不是一件易事,主私欲習染已甚影響人之性靈,此皆受執著所礙,因一執固,則心就不受使喚矣!故只要去不了私心,就難以為善,此即修之難也。人心可善(存含天性)、可不善(亦存私慾心),天性強,心易生慈仁而為善,則凡事皆會先為別人著想;若慾心強,受慾身蔽靈而心私難善,則不免事事為自己著想了。有私者寡愛,有愛則少私,修旨去私為善,為善即菩薩之修為。


  有機踏入道程,乃天賜之一大善緣,當緊緊把握以勤修,更須及時多行功立德,或更能立願多做有益人群事,可增添生活之美舉,與昇華生命之價值,奈世人大多不知常做善事乃最精進、最神速、最奧妙之修善法門。又有心修學,不可生怠惰,須知「勤」乃精進與造功之動力,故勤而不怠者,則日日可精進、可造功不輟矣。然人即使懂得勤於造立功德,難免受諸多條件所牽制,故累一生之努力,尚且不敢言諾有多大功果(需抵消宿世之業造)。故吾人若今日不修不做,那更待何日?可說永無行功善之日(今日不為,明日亦然,因每日都是一般樣),抱此心態者,無以為修矣。


  修之先決條件,首要把本天賦之慈仁性靈促醒,讓心靈能生發大愛之信念,有愛之心靈,才是具有生命力之心靈,這股生命力即人之良能,良能動則可完全改變一個人之心志,行修則無其阻力,行善則諸善奉行矣。反之,難生發愛心者,都是己私心在作祟而執固天性難以甦醒,此即私欲性較強,天性依然受私欲心所抑制、所遮蓋,既私我存心,則凡事為私為我,以自己為主為重,若突破不了心障,既私欲著心,則奢言道修。蓋「私欲」乃人性最嚴重之弱點、最致命之要害、最迷昧己性靈,以人之智能可面對任何強敵而制勝,面對任何困難而克服,惟就是沒辦法克制自己之私心,故言人之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多助人愛人、多做善事,此能發乎愛心而付出真誠行善者,最是能習養性善之成之定,且德功亦將隨善行而積累焉!故修之能否回天?全操在自己之作為,但問自己是否堅心努力在修學(修內性)?是否常不斷在做善事(行外功)?如此內外雙修,乃修之正法、之正軌。修旨淨靈,惟養性善,始能去私而少欲利,欲少靈自清自淨矣。藉修而能養性善、而為善者,其心近真純、趨善美,乃淨靈之道。可鑑每做善事者,藉行善以去私欲,才是真修,才是踐道,才是不斷在淨化己心靈,此即常做善事以淨靈之原由也。共勉之!


修回真心(第一輯)-二六常做善事靈自淨

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三教融合

 

  契嵩禪師,俗姓李,字仲靈,自號潛子,藤州鐔津人。他於七歲出家,十三歲落髮為僧,十四歲受具足戒,十九歲時開始遊方,乃下江湘、陟衡廬,遍參高僧大德,而得法於雲門宗的洞山曉聰禪師。所以從禪宗譜系上講,契嵩是雲門宗僧人,屬青原下第十世。


  宋仁宗慶曆年間,契嵩來到杭州靈隱寺永安蘭若,遍讀佛學典藉,並潛心著述。


  當時朝野上下排斥佛教的風氣高漲,「天下之士學為古文,慕韓退之排佛而尊孔子。」而契嵩的態度則是調和分歧,會通儒佛。


  嘉祐六年,契嵩將所著之《禪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輔教篇》等獻上朝廷,宋仁宗覽後為之歎賞,下詔褒奬,並且賜號為「明教大師」。


  契嵩的思想,在於融合佛、儒、道三教。他在《輔教篇。原教》中說:「古之有聖人焉,曰佛、曰老、曰儒,其心則一,其跡則異。……天下不可無儒,不可無老,不可無佛。」


  在〈寂子解〉中又說:「儒、佛者,聖人之教也。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乎治。儒者,聖人之大有為者也。佛者,聖人之大無為者也。有為者以治世,無為者以治心。」


  正是在這種思想背景下,契嵩將儒家的仁義道德、義利之辨與佛門心性的修養結合起來,作為立身之本來加以提倡。


 ※ ※


  儒者以恕為中心標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忠恕之道。仁人愛物,凡事以仁為本,故仁人愛物不捨天地敬仰天地萬物,尊仰山川海河嶽等諸神佛。


  佛家之義,佛言因果,慈悲為懷。天下蒼生萬物皆平等,諸法諸要皆適於蒼生萬物間。凡心無明皆由己造,不亂分寸一心向佛,天下萬物皆平等看待,諸生諸眾皆現世佛、未來佛、過去佛,是婆娑世界各尊佛,故佛家講平等,而萬物皆萬法萬緣所生。


  道家之義,道說無為,無為之治明事理,賞罰分明辨黑白,萬法皆為空相,而諸法遵行是為道家之義。


  諸法本無相,庸人擾分之,萬法歸一,無有修行困擾,反而有互補教義不足,故綜合而修是再好不過。


2022年8月11日 星期四

災星臨降

 

  參閱《晏子春秋》的記載。


  春秋時代,齊景公當政之時,有一次,火星移入二十八星宿中「虛宿」的位置,並且整年都不移動。


  齊景公對此天象的異相,頗為憂心忡忡;於是,特地召見晏子,問道:「寡人聽說,人能行善,上天賜福,行不善則受天懲罰。現今火星居於虛宿之位,乃是災禍之相,試問此一天象所指的是哪一個國家呢?」


  晏子回答說:「上天垂象,指的就是齊國。」


  齊景公聽後,很不高興,問道:「如今天下的大國,有晉、秦、齊、楚、吳等十二個國家,皆號稱諸侯,為什麼偏偏是齊國應該承當呢?」


  晏子解釋道:「虛宿,屬於齊國的分野。況且天降災殃的對象,本是專門針對恃強為惡的國家,遇到善事不能勇為,推行政令反覆無常,而且疏遠賢人,以致讒言之人猖獗,百姓怨聲載道,卻充耳不聞;此外,還想暗自求神祈福,又常掩過飾非,其實已步向滅亡之路,猶不知顧影感傷,反而得意忘形。因此,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感應而紊亂分野,甚而彗星出現,熒惑示現,呈現不祥之兆,再加上國家有賢人卻不予以重用,若是長久持續下去,國家怎麼不滅亡呢?」


  齊景公聽後,不禁神情著急,問說:「這些不祥之兆,可以消除嗎?」


  晏子回答:「如果能夠消除政令弊病的辦法,利益百姓,致天地祥和,就可以消除不祥之兆;若是不能施行除弊之政,就沒辦法消除。」


  齊景公急切地追問:「先生!您看寡人應該怎樣做呢?」


  晏子答說:「第一先釋放獄中冤屈的囚犯,使他們回家團圓與安心種田;第二散發不當賞賜文武百官的錢財,以施給苦難的人民;第三盡力救助國內的孤兒寡母和年邁體衰、無依無靠的人,並尊敬老者。若能如此用心施政,造福百姓,不但百惡可消,更何況這一個災禍之異象呢?」


  齊景公聽後,不由振作精神,說:「好!就按照如此而施行。」


  是故,齊景公按照晏子的建議方案,頒布法令,施行仁政;三個月之後,火星果真離開了虛宿的位置,轉移到其他的位置。


 ※ ※


  眾生處于此際,是否常覺天有異象、世有狂人(魔)?間而許多莫名災事叢生,可謂天災人禍頻仍,宛如世界末日將至之前,多有徵兆。


  或許眾生尤怨上天不仁,迭降災星;實則 昊天至憫,時有警示!因此,天有異象是在警醒世人;再者,古時太平盛世,常見風調雨順之歌頌,但時至今日,可謂風不調、雨不順(吾非獨指台疆一地,舉世皆然!)


  緣何造成此一風不調、雨不順?乃世人自己造作,不但傷害大地臭氧層,更破壞雨林,如此作為,如何再尋女媧補天?遑論眾生持續之破壞!因此只會更嚴重,導致極異氣候,乃異象叢生,吾為眾生憂!


  世人:「共惡」足以牽引橫禍巨災,但「共善」卻可以消弭共惡之能量;若身處此際之眾生,能各自警惕,進而相互影響,同心共善,則縱然未必立時消弭此際末法中浩劫之端倪,但舒緩、甚而延後末劫之將至,必是可能!願世人細心研閱,期有所得。


拱衡雜誌第293-述論:諫世人

2022年8月10日 星期三

一切都非常「淡定」

 

蓮生/文


  一個學佛的人,到了最高的階段,幾乎變成「無事道人」、「無心道人」的狀況。


  如同現代人說的「淡定」。


  他的口頭語是:


  「沒關係!」


  「不要緊!」


  「隨它去!」


  「無所謂!」


  「隨緣吧!」


  主要的原因是,一個已經「明心」的人,沒有什麼好計較的。


  什麼事都不重要了,在這天底下,沒有什麼事會讓你激動,讓你憂傷,讓你消極,讓你積極,讓你狂喜,讓你憤怒,讓你狂歡。


  有人問:


  「有一個上師,退了道心,你會怎麼樣?」


  我答:


  「上師也是人,人本心性不定,隨他去吧!」


  有人問:


  「有一座雷藏寺,是大家贊助的,卻被人奪走了,怎麼辦?」


  我答:


  「命中若有終須有,命裡沒有莫強求。多一座,少一座,一樣。」


  有人問:


  「人家說真佛宗是邪,你覺得呢?」


  我答:


  「我沒有感覺,隨人說去!」


  有人問:


  「人家告你了,你會覺得冤枉嗎?會苦惱嗎?」


  我答:


  「我無法讓每一個都滿意,也無法讓每一個人都信任我,被告是自然的。我在任何狀況之下,都能靜心的修行。」


  有人問:


  「很多人毀謗你,無所不用其極,你會怎麼樣?」


  我答:


  「我不看、不聽、不說,有等於無。我看毀謗也是正常,有成就者,一定有人毀謗。」


  有人問:


  「在人間,人會動怒,人會懊惱,人會激情,人會哀傷,看你,怎麼都不會?」


  我答:


  「坦白說,我早已不是人!」


  (我已無生)


  詩:


  這一生

  已經無可換

  有誰能伴我呢

  到達彼岸

  任何事皆不能圓滿

  零零落落

  能管不能管

  不管


  飛雲已經快過盡

  天色也一直在轉

  應該是回航時候

  就是這模樣

  管它晚不晚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一切都非常「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