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門神的來歷

  據說有這麼一段傳說:唐貞觀十三年,長安城裏有位課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誠,專為人算命,據稱能知陰陽,斷生死。這人的來頭倒也不簡單,是那當朝欽天監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而袁天罡,則是唐朝有名的星相家,曾經發明了流傳至今的稱骨算命法。

  有一群在長安城外靠涇河吃飯的漁人,每日孝敬袁守誠一尾金色大鯉,袁守誠便會指引他們在何時何處下網捕魚,必然網網不落空,捉去許多涇河的水族。不知道怎麼的,這事傳到了涇河龍王的耳中,它一怒之下,化身為一個白衣秀士,潛入長安,尋那袁守誠的麻煩。


  袁守誠在長安西門繁華大街上賣卦,生意自是十分興隆,涇河龍王尋到卦攤前,本想當場發作,卻被袁守誠先生清奇不凡的相貌所震懾,於是收了輕視之心,向袁守誠問上一卦。


  先生問曰:「公來問何事?」


  龍王曰:「請卜天上陰晴事如何?」


  先生即袖傳一課,斷曰:「雲迷山頂,霧罩林梢。若占雨澤,准在明朝。」


  龍王曰:「明日甚時下雨?雨有多少尺寸?」


  先生道:「明日辰時布雲,巳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


  龍王笑曰:「此言不可作戲。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斷的時辰數目,我送課金五十兩奉謝。若無雨,或不按時辰數目,我與你實說,定要打壞你的門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時趕出長安,不許在此惑眾!」


  先生欣然而答:「這個一定任你。請了,請了,明朝雨後來會。」


  涇河龍王自認身為司雨龍神,那凡人袁守誠怎麼可能比自己還先知道天上下雨的時辰,這場賭賽,自己定是贏了。誰知剛回到涇河水府,天上便下令明日雨降長安,降雨的時辰與水量和袁守誠所言不差分毫。龍王雖然大驚失色,嘆這世間竟有如此通天曉地的能人,但它性情極剛烈,怎也不肯輕易服輸,那爭強好勝之心讓它暈了頭,竟然決定私下更改降雨的時辰,又剋扣了雨量。


  次日,龍王挨到巳時方布雲,午時發雷,未時落雨,申時雨止,共降雨三尺零四十點,改了一個時辰,克了三寸八點。


  雨後,龍王化為人形,徑直去那袁守誠的卦攤前,一口氣將卦攤砸了個稀爛,還要袁守誠立即滾出長安城。可袁守誠只是安靜地看着龍王打砸,末了冷笑一聲,說道:「我小小卦攤不值錢,只怕有人犯了死罪尚不自知,我認得你,你不是什麼白衣秀士,你是那涇河龍王,你私改時辰,剋扣雨量,犯了天條,明日恐難免一刀!」


  涇河龍王這才慌了手腳,後悔自己一時衝動,連忙跪倒在地,求袁守誠救命。


  袁守誠嘆道:「求我無用,明日午時三刻,你該被魏徵處斬,那魏徵是當朝丞相,你若能在唐王處討個人情,尚有生路一條。」


  涇河龍王拜謝袁守誠後,匆匆趕到皇宮,直待到子時,唐王李世民入夢之後,它才潛入李世民夢中,口中直叫:「陛下,救我!」


  唐王吃了一驚:「你是何人?朕當救你?」


  龍王道:「臣乃長安城外涇河龍王,陛下是真龍,臣是業龍,臣因犯下天條,當被陛下賢臣魏徵處斬,故來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


  唐王見它苦苦哀求,心生惻隱,便答應了它:「既是魏徵處斬,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


  龍王這才放心,叩謝隱去。


  唐王李世民從夢中醒轉,思量龍王所託,想來想去,決定明日將魏徵留在身邊一日,不放他出宮門半步,應可救下那龍王。


  翌日,唐王退朝之後,獨留下魏徵一人,宣上金鑾,召入便殿,先議安邦之策,再論定國之謀,拖到巳末午初時候,見魏徵有些坐立不安,唐王暗笑,又命宮人取過棋枰,要與魏徵紋枰論道,魏徵不敢不應,只能謝了恩,與唐王對弈。


  魏徵棋力高強,唐王本意卻只是拖延時辰,廝殺至中盤,唐王已呈敗象,不由低頭陷入長考,待到唐王拈子落枰,再抬頭望向魏徵,魏丞相卻已伏在案頭,呼呼酣睡。唐王笑曰:「賢卿真是匡扶社稷之心勞,創立江山之力倦。」


  唐王任其盹睡,更不呼喚,眼見午時三刻已至,想那涇河龍王,應已逃過一劫。


  忽而伏案之魏徵,額前汗珠密佈,神情微有焦躁,唐王恐因天熱,心疼賢臣,便親自為魏徵打扇,涼風徐來,魏徵密汗頓收,睡得甚是沉穩。


  突聞朝門外有人大呼小叫,唐王起身觀看,卻是徐茂功,秦叔寶等人,秦叔寶手中提有一物,見唐王在此,便將那東西擲在地上,那東西滾到唐王腳邊,竟是一個血淋淋的龍頭!那龍頭鬚髮戟張,一雙眼還未閉合,正正瞪着唐王。唐王嚇得後退,驚問:「此乃何物?」秦叔寶答道:「千步廊南,十字街頭,雲端里落下這顆龍頭,微臣不敢不奏!」


  魏徵被喧鬧聲驚醒,步至唐王身邊,俯伏在地道:「臣該萬死!適才暈困,不知所為,望陛下恕臣慢君之罪。」


  唐王道:「卿有何慢罪?且起來,但看這龍頭,卻是何說?」魏徵仍伏在地,並未起身,說道:「此龍是臣適才夢中所斬!」


  唐王聞言大驚:「賢卿困睡,並未見動身,更無刀兵,如何斬卻此龍?」


  魏徵答道:「此龍犯下天條,當被臣於今日處斬,臣雖身在君前對局,卻夢離陛下駕雲提劍追斬此龍,誰知孽龍倉皇逃竄,一時竟追不上,臣正心中焦躁,幸有陛下為臣打扇,借那三扇涼風,臣撩衣進步追上孽龍,手執霜鋒一舉斬下龍頭,那龍頭就此滾落虛空。」


  唐王心中一時悲喜不一,喜者,有魏徵如此能人豪傑相助,江山豈有不穩之理。悲者,夢中曾許救龍,豈知竟致遭誅,魏徵更是借自己三扇涼風之力才斬了龍王。無奈,唐王強打精神賞了魏徵,眾人散去。


  入夜二更時分,唐王竟聽聞宮門外有悽慘號泣之聲,驚恐之餘,唐王朦朧睡去,誰知夢中那無頭的涇河龍王,提着血淋淋的首級,撲到唐王身邊,擒住其手直呼其名:「李世民!還我命來!還我命來!虧你允諾救我,不救也罷,怎還助那魏徵追斬我?快快出來!與我到閻王處說理!」


  唐王有口難言,驚的汗流遍體,怎也掙不脫龍王糾纏,大叫一聲有鬼,方從夢中醒轉。至此連續幾日,唐王夜夜被龍王鬼魂驚擾,竟落下脈弱體虛之症。


  唐王病重,鄂國公尉遲恭與護國公秦叔寶入宮探視,得知寢宮門外,入夜就拋磚弄瓦,鬼魅呼號。二將軍勸慰唐王,秦叔寶道:「陛下寬心,今晚臣與敬德把守宮門,看有甚麼鬼祟。」唐王准奏,二人謝恩而出。


  當日晚,兩位將軍各取披掛穿戴整齊,金盔銀甲,威風凜凜,持劍舉斧在宮門外把守。一夜間,竟再無半點響動,唐王因此安寢無事。


  雖有二位將軍把守,皇宮清靜了幾日,但唐王終究不忍二將辛苦,為難兩人夜夜守候,便尋那丹青妙手,將尉遲恭秦叔寶披掛在身的真容繪於宮門之上,前宮門從此夜間無事。而兩位將軍的威風儀容,就成了民間流傳至今的門神。


出自 平行學社

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出離心須觀破

蓮生/文

  我喜讀「羅狀元」的詩,共有二十首,都是「出離」的,大家且看:


  貪利逐名滿世間,不如破衲道人閒,

  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富貴百年難保守,輪迴六道易循環,
  勸君早辦生死路,一失人身萬劫難。

  又:


  榮辱紛紛滿眼前,誰能安分且隨緣,

  身貧少慮為清福,名重如山長孽冤,
  淡飯儘堪充一飽,錦衣那得幾千年,
  世間最大惟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

  又:


  衣食無虧便好修,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崇未享千年富,韓信空成十面謀,
  花添三春鶯帶恨,菊開九月暗念愁,
  山林幽靜多清樂,何必榮封萬戶侯。

  又:


  終日忙忙無了期,不如退步隱山居,

  布衣遮體同綾緞,野菜充餓勝肉魚,
  世世紛紛如電閃,輪迴滾滾似雲飛,
  今朝不計明朝事,那有工夫理是非。

  又:


  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營家計,昏昏昧昧為己謀,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我列這五首,已很夠了。


  明知世間無所得。


  你求什麼?


  你得什麼?


  心經上明明寫著:


  「因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你難道不知道嗎?

  外器世界無常。


  內情世間無常。


  天帝人王無常。


  英雄豪傑無常。


  富貴名位無常。


  青春美貌無常。


  一切一切無常。


  死法無定。


  死決定至。


  那你不修行,等什麼?


  釋迦牟尼佛是太子,富貴中人,未來是國王。

  有財勢。


  釋迦牟尼佛有耶輸陀羅妻子,嬪妃無數。


  有女色。


  釋迦牟尼佛有名望地位,才學聰慧。


  有名位。


  王子為何出離?


  因為他看見生、老、病、死的無常,因此才決定修行,找尋解脫之道。


  王子享受無盡,尚且放棄。


  吾等凡凡庸庸,何不速速尋求解脫之道?


  出離。


  告訴你:

  人生那個無塵垢。

  我怎肯空自罷休。
  我怎肯名利妄求。
  斷然不落無常手。
  拜名師去把道求。

  快啊!快啊!快啊!

  快回頭!快回頭!快回頭!


  才能成佛!


盧勝彥文集249《來自佛國的語言》出離心須觀破

臉上黑痣

  從懂事的時候起,他就開始注意自己臉上的那顆黑痣了。痣正好長在左臉的中間,黑黑的,圓圓的,無比顯眼。要說他一生下來,臉上就帶著這顆痣,他早已經看慣了,只是在一天天的懂事中,他從其他孩子的眼光中,發現了大家對這顆痣的異樣。

  的確,這顆痣長得太不是地方了,竟然長在了臉的中間!自從他開始注意這顆痣,心裡便感到別扭。於是,他開始用手去摳它,希望把它鏟除。然而除了紅腫發炎,並無一點作用。


  上學半年,同學們就給他改了名,叫他「大痣」。自然是原於他臉上的這顆黑痣。似乎這樣才省事,才准確。再後來,孩子們干脆就叫他「大黑」。指的也是這顆痣,怎麼像是狗的名。臉上的痣,終於讓他生出無限的苦惱。


  一晃,他的人生進入了青春歲月,一個漂亮的女孩兒漸漸地占滿了他的心,感覺雖然朦朧,但滋味卻美。一天,他和女孩聊天時,發現女孩子的一雙大眼睛緊緊盯著他臉上的那顆痣,他心裡陡然一顫。終於小心道:「沒辦法,爹媽給的。」


  女孩兒憂憂郁郁地說:「長在臉上的痣,不吉利,如果長在嘴上,就不一樣了!」


  回到家後,他竟拿起一把尖刀,對著鏡子狠狠地挖起了臉上的痣,血水順著刀子流下來,半邊臉血肉模糊。黑痣終於被他挖掉了。


  次日早上,他帶著傷口去上班。黑痣的地方被一塊紗布緊緊地蓋住,一剜剜地疼。他想,傷口好了,他的臉上就會同別人一樣光滑滋潤,再也不會有什麼黑痣。


  誰想,隨著傷口的愈合,肉皮裡又漸漸生出黑點,原來黑痣也是隨著肉皮生長的。其結果比以前更糟,新長出的黑痣更大,顏色更深。他驚呆了,後悔不已。


  從此,他再不敢動這顆痣了,去不掉的痣,在他心裡竟成了一塊心病,以致讓他在整個青春期裡都變得憂郁寡歡。還好,他總算找到了女朋友,並且結了婚。只是妻子同樣常常提起他臉上的這顆痣。而且每次都把這顆痣歸於他的人生弱項:「也就是我不嫌棄你吧。」妻子和他拌嘴時總會這樣說:「就衝你臉上的這顆黑疙瘩,別的女人也不會看上你!」


  黑痣,有時竟成了他人生的一個「污點」,這是多麼不公平的事情。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去痣的藥品,美容院也可以做割痣的手術。為此他花了數千元。但是邪了,別人臉上的痣都能去掉,惟有他臉上的這顆痣,總是去了再長,長了再去。他終於灰了心,徹底地放棄了。他想,也許是自己上輩子造孽,老天就是要在他臉上整點標記。


  大約在三十五歲的時候,他升遷了,從科員升到了科長,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很快他又升為了副處……一天,同事望著他臉上的黑痣道:「怪不得,原來你臉上長著一顆福痣。就憑這顆痣,你命裡也該有福氣!」他聽了一愣,從小到大,這是第一次有人誇講他這顆痣,並把它說成是福痣。他從來沒有為這顆痣高興過。他第一次對著鏡子,望著這顆黑痣露出了微笑。福痣,真的嗎?!


  後來,他在不同的年份裡,又遇到一些好事。人們都說:「是你臉上的福痣給你帶來的好運。就衝你這個痣,今生也必是有福之人!」


  他膩煩了半生、苦惱了半生的這顆黑痣,竟然變成了一種福分!連妻子也轉變了對這顆痣的看法。全家人出去吃飯,妻子總是把飯店給的有獎發票遞到他的手上,說你刮,你臉上有福痣。他心裡美滋滋的。


  「福痣」,他從此變得愛照鏡子,愛看自己的這張臉了。他也從此變得對生活更有信心。自從這顆痣被人稱做福痣以來,他的心情和精神狀態似乎一天比一天好。喜悅的日子似乎也總是多於郁悶的日子。


  一顆去不掉的痣,前半生給他的生活帶來的是無盡的煩惱,後半生卻給他帶來了莫大的愉快。實際情況到底怎樣,這顆痣到底是一顆倒霉蛋,還是一顆福星,其實誰也說不清楚。


  然而天下事,好好壞壞,往往卻是取決於人們的不同看法,不同的看法給人們帶來的又是完全不同的心態。


  努力去接受現實,把不願意的變為願意的,把不順眼的變為順眼的,把不吉的念頭變為對吉祥的等盼。讓心和命運一起相安,這,大概就是我們全部福分的奧秘。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四位如願女

  據說,有四個人一起去訪仙求道,他們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後來,終於遇上了龍王。

  龍王遇見了他們,並對他們說:「鑒於你們不畏險阻,精誠求進,每人特賞你們如願女一人,你們各自把她們帶走吧!」隨即召喚出四名絕色女子來,每人一位,與之同行。


  其中有一個人和如願女生活在一起,欲望無所不得,他感到非常舒適而滿意。但是,沒過幾個月,他便身染重病。


  眼看即將死去,那願女對他說:「你今生今世所享受的一切,全是你上輩子的積蓄。這些積蓄,已經被你在這幾個月之內享用完了。請允許我回去交差吧!」這個人果然一命嗚呼!


  另一個人也是有求必得,但他依然是不知滿足。到了冬天,他竟想吃西瓜那麼大的鮮荔枝。


  如願女對他說:「山間河谷有填滿之日,你的貪欲之心總是難以滿足,你的需求是神道所不允許的。」說完毅然辭別而去。


  第三個人的請求,有實現的,也有不實現的,他便因此責怪如願女。


  如願女說:「神道在施展法力的時候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要求可能被滿足,有的就很難達到。太陽有熾熱的中午,也必有夕陽西下的晚上;月亮有滿月當空之時,也有鈎月獨掛之際。有所滿足、又有所不滿足,正是你的福份所在。你已經看到了,我的那兩位姐妹不是離他們而去了嗎?」


  此人聽了如願女的話,現出恐懼的神情,連連點頭稱是。如願女便繼續跟隨他過日子。


  第四個人也是事事如意,但他本身的生活意向卻是無所追求。如願女常常主動滿足他的生活需求,他卻總是緊皺眉頭,心中惴惴不安。


  如願女說:「你的道德修養很高,是位很有福份的人。這一切,天地明鑒,神鬼保佑。所以,沒有追求的獲取,比有請求的獲取高十倍。這些,都無需我去張羅,只要我在私下裏幫你料理一下就夠了。」


  過了些日子,這三個人又相見,各自說了自己的境遇。有的欣喜,有的愁悵,相互感嘆說:「可惜的是,我們死去的那位兄弟已聽不到這些了!」


  虎狼等猛獸容易制伏,但要降服人心卻是難上加難;溝谷容易填平,但人的心卻像無底洞一般,永無填滿之時。


※ ※ ※


  多欲多求利,苦惱多;少欲,無利無欲,無此患。況且少欲又可造立功德,不可不知也。


  世人總在於欲利之中打滾,所以苦惱特別多,除了住要住舒適之高樓大廈,穿則一般普通之衣服還不能滿足,非得名牌的不穿,甚者一般百貨公司之衣物還嫌不夠好,必須跑什麼委託行買泊來品才認為是榮耀,這些是多麼的苦惱。在吃的方面,三餐淡食能飽就好,還論什麼三餐外的點心,甚至於宵夜等非上等之菜餚不吃,一張小小的嘴能吃那麼多嗎?在此之中,無形殺害多少生靈而造業,甚者因豐食而帶來了文明病,痛苦自己,這都是多欲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浪費而造罪,也都是因多欲惹來的麻煩。


  少欲者能安然,平日淡食,自自然然,同時因無欲利之念頭,所以也無任何之苦惱,多麼悠然自在,所以說「少欲能身安」,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少欲」得多加學習與悟理才能有得,看他人在享受,要能心不起動念,也實在是不容易,所以必須靠修持來克服,始能成功。少欲可造立功德,何因?因少欲即無所求,無所求之念則必不貪,始能施捨,多欲者必想多求多得,不可能會有施捨,同而不造功,反造業也。因此世人當明白「少欲」是安身立命之根本,多加修持歷鍊,自可成就無量之功德也,齊勉行之。


心志歸向-第五十八章 少欲身安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儉而知禮

  有一次晏子正在吃飯,梁丘據恰好來訪,看到晏子吃得很簡單,菜餚中沒有什麼肉,就把這種狀況告訴齊景公。

  第二天,齊景公便贈送給晏子一塊封地,但晏子堅持不接受,還對齊景公說:「臣不曾聽說有富貴而驕奢的人,臣能身處貧窮但沒有任何埋怨,是因為臣將貧窮當作老師,現在拿封地來換臣的老師,是看重封地,輕賤老師,所以臣不能接受。」


  晏子以力行節儉而為齊國人所看重。但他是節儉而不是吝嗇。


  晉國大夫叔向曾問晏子兩者的差異,晏子回答說衡量自己財富多寡來用度,經濟寬裕但不需要累積很多財富,經濟不寬裕者也不要跟人借貨,造成負債,這樣就是節儉;至於累積了很多財富卻只是獨厚己身,不懂得幫助他人,造福社會,或是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成為社會的負擔,這樣就叫吝嗇。


  身為一個君子,自然懂得節儉的道理,而小氣、吝嗇,那是小人才有的作為。


  孔子的學生有若聽說曾子認為晏子知禮,故意舉一些晏子不知禮的事例做反證,表達其認為晏子不知禮。


  首先有若認為狐裘貴在輕且新,晏子卻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這是過分節儉,不叫知禮;又如晏子的父親晏桓子是齊國大夫,所以他的喪禮應遣車五乘,但晏子卻只用一乘,是儉而失禮。而父親棺木入葬後,晏子應該贈禮給參加葬禮的親友,晏子卻下葬完就立刻回家,沒有拜送賓客,還是儉而失禮。


  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認為就一般禮儀而言,與其奢侈鋪張,寧可樸素節儉;就喪禮來說,與其只有周到的儀式,寧可態度誠懇哀戚。如果只講究禮儀形式上的繁文縟節,不如著重在禮的實質意義和精神上,才不會給捨本逐未。


  《禮記.檀弓》也記載子路說:「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不如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人人好禮儀,地方慶祥寧」,人與人之間,原本應該是相見歡,彼此恭敬有禮,縱使面對素昧平生之人,亦該秉以誠心相對待,人人互相效法,則地方上必定永享吉慶祥和的日子,與共同擁有寧靜之生活。


  一個人喜好禮制,則必然在行住坐臥之間,皆能表現出微妙儀態,持奉禮節者必然自我要求行儀於最佳狀態。人心好禮則能善待萬事萬物,絕不造作一些不合時宜的種種事情來,比如:衣飾,本來只要日常間夠用即可,凡好禮者非時必不輕易裁製衣裳。大凡添衣增裘,必定於春節時期才添購衣飾這才符合禮度。雖然現代衣飾多元,並且隨時皆可為替自己與家人添購新衣,但若經常不自制的購買衣物,總是認為家中少一件衣飾的人,導致居家衣滿為患,像這種情形都屬於有失禮節秩序的行為。眾生必須換一個想法,就因為現代物質多元化,所以裁製衣裳不再像往昔的費時間,並且隨手可得之,所以更不能任意的想要就要,必須是真正有需要才加購,這樣子就不會失禮違反時序了。


  娑婆眾生,由於熱愛禮度,於是一切崇尚儉約樸實以為樂,飲食不鋪張愈簡單愈好。因為簡單好處理,簡單好收拾,一切以儉約為根本,所以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在酒食的準備及膳後的清理,於是有更多時間可以騰出來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諸如:家庭聯誼、益友怡情、左鄰右舍交誼、親友相訪、…等等。或許尚能善用一些時間,藉一杯茶水彰顯簡樸所帶來的喜悅,人我之間藉一杯茶水之因緣,互道心事以舒暢胸懷,彼此以一杯水的機會,培養知之權益。


  樸實之人最好禮尚,能好禮者,其行儀必然端莊,於一言一行舉止之間,都能力保儀態之優雅,是乃氣質之使然,事事輕巧乃端莊之表現,舉止間徐徐生風,一切不急不躁,自能散發出一股令人喜悅的感德;由一個人帶動到一個家庭,由親友帶動其他親友皆能有好禮之志,以禮制約,培育出本身舉止能正派,進而容納萬物。雖物非我所有,卻能視同己有之對待公物,以仁心維護公眾之物,是為禮之表現。


  人人都彼此以愛己之心愛人,以愛己之意善待一切事物,則大眾互相以禮相待,故而地方遍佈吉祥之氣,鄰里人人和睦,戶戶清寧無爭也。


寶德雜誌155期-述論:人人好禮儀‧地方慶祥寧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真正的大福

蓮生/文

  在靜坐禪定入「三昧」時,突然一切無著了,無依了,一下子全部脫落了,我執、法執,消失得無影無蹤,只覺心光透四周,清淨光明湧現。


  在這清淨境界中的天人,只有淨光,並無身子,此淨光全是智慧所出生,光光相照,一切舒暢,煩惱全化掉了,一切均是莊嚴殊勝的。


  我問天人:「此何處?」


  「遍淨天。」


  「如何到遍淨天?」


  「非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可得,須是大福之力方勘成就。」


  「大福?」


  「心清淨是真正的大福也!」


  大家想想看,此大福非指居高位,非指賺很多錢,大富大貴,而是心清淨,才是真正的大福。我的金剛號是「大福金剛」,指的是斷煩惱、心清淨啊!


  詩:


  護摩爐燒盡煩惱薪

  光光互相射
  富貴榮華風雲散
  灰燼淡
.
  且憶起人影參差

  嬉笑年華
  車如流水馬如龍
  也一樣舊情褪謝
  一翻轉便是煩惱也褪盡
  遍淨最雅

盧勝彥文集第174冊《一道彩虹》遍淨天

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男女當婚配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男女姻緣多行善,消災解業好對象;
   天助自助要積極,莫待空過錯緣分。

聖示:月老仙翁每天忙個一停,希望能將天下男女適當婚配。古時有媒人公、媒人婆幫忙,男、女願將終身大事交給長輩決定,所以不結婚者少。反觀現代社會強調個人主義,大家眼高於頂,看得到別人的優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業力與福報。尤其現代人強調自由「戀愛」,把「結婚」晾在一旁,都會男女更實行「同居(不婚主義)」,把男女關係搞得更複雜,不但對自己不利,對未來更有不好的影響。


  吾今夜便以「男女當婚配」為題,與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參研之。


  「男女當婚配」


  古時有一位跛腳男性,外表長得很帥氣,但天生跛腳,所以很難找到好對象,他想要找一位身材婀娜多姿、面容嬌美的女性結婚。


  同鄉有一位身材苗條但面容有塊胎記的女性,剛好也想找個英俊的男性婚配,可是找了好久,每次男方一看到她臉上的胎記,都紛紛打退堂鼓。


  眼見媒人公、媒人婆都沒辦法為自己找到合適的對象,兩人不約而同,找到傳言中「使命必達」的超級媒人婆--楊婆。


  楊婆分別打量了兩人的外表,又聽了兩人的擇偶標準,著實有些為難,但兩人皆許諾會包個大紅包酬謝,楊婆只好勉為其難答應。


  楊婆回到家後,翻閱自己做的姻緣薄,實在找不到適合的對象。煩惱了三天,突然靈機一動,決定把兩人配對看看。楊婆告訴跛腳的男方,借匹黑馬騎過市集,要抬頭挺胸,展現出英姿煥發的模樣,跛腳要藏在馬的另一側。楊婆告訴女方,隔天要找她一起狂市集,去看一下男方,但要準備大手絹,側面看即可,要穿漂亮合身的衣服。


  到了當天,楊婆帶著女方等在市集攤位旁,側臉看著來往的馬車與行人。只見男方騎著馬,英姿煥發的從旁經過,唇紅齒白,笑容燦爛,還跟楊婆及女方揮揮手。


  兩人回到家後,茶飯不思。男方覺得女方側著臉很迷人,身村又婀娜多姿。女方則不斷回想男方英俊的笑容,兩人央求雙方父母及楊婆趕快為其訂親結婚。


  楊婆火速包辦結婚事宜,而兩人第二次見面就在洞房時。隔天天亮,男女雙方終於看清對方的缺點,不禁互相挑剔指責,甚至大吵起來,決定告官府,說陽婆詐欺。


  縣太爺聽了三方陳述,也知陽婆難為,就命人拿了一條手絹和板凳出來,請兩人表演當時見面的情景。縣太爺請他們將動作停在最美的一剎那,便問男方,除了女方的胎記,她有什麼缺點?男方啞口無言。縣太爺又問女方,除了男方的跛腳外,男方有何缺點?女方則低頭不語。


  縣太爺溫和的告訴雙方,只要不看對方的小缺點,她(他)不就是個完美的對象嗎?兩人終於領悟,也決定攜手白頭,最後還包弓個超大紅包給楊婆。


  吾以上述實例勸告天下有情男女,要學會欣賞異性的優點,標準不能打太高,才能在月老仙翁的協助下,找到合適的伴侶,更能一起行善、修行、度化眾生,才是更重要的使命。可,吾退。


全真月刊145期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內心清潔

  衛國有一個做清潔工作的婦人,天天打掃街道,十分勤勞。她的衣服很骯髒,市民都討厭她,見到她,總是掩著鼻子走過。

  佛陀叫她來聽佛法,鼓勵他精進、城內的人不贊成,跑來責問道:「佛陀啊!你常說清潔的話,教人做清淨的行為,為什麼要和骯髒的女人談話呢?難道你不覺得討厭嗎?」


  佛陀嚴肅地看他一眼,回答:「這婦人保持城市清潔,對社會貢獻極大,而且她謙卑、勤力,做事負責,為什麼討厭她呢?」 


  這時,那婦人洗過澡,換了衣服,容光煥發,出來和大家見面。佛陀繼續說:「你們外表雖然清潔,但是驕傲、無禮,心靈污穢。要知道:她外表的骯髒容易洗淨,你們內心的骯髒才難於改善呀!」城內的人知道錯了,再也不敢譏笑別人。


  人們皆注意到環境的清掃,卻不注意心境的除垢,只知道美化環境,卻不知道美化心境,只知道改變環境,卻不知道改變心境。


※ ※ ※


  眾生之心,經常受到生活上種種污濁所襲擾,卻遲遲無法察覺,導致心靈積污成垢,久久難以清潔淨化。修道之原理與平常生活並無兩樣,只是心態上做些轉換,便稱之為:行道。


  心靈環保,譬如:同樣是在飲酒,過去的日子裡,尚未能知悉修身之前,總是經常性的酗酒而不能自制,但自從知道修身之後,慢慢的將酗酒習慣調整,到最後不再飲用非藥用酒以及不飲非身體保健之酒品,且每次飲酒都不要超過一百CC,此為保健用量,一旦飲酒超出這個保健用量,縱使是飲用藥酒,亦成為酗酒而非保健。


  譬如:平常喜歡情緒用事,自從修身之後,加以控制自己的脾氣毛病,而且行為上有了正確的轉變,持之以恆,必定使心中那顆放逸的心,淨化成標準值內來生活;亦即藉修身使心靈有了淨化空間,日久原本不好的心識就正式轉為正確心靈,既不太過於俗氣,亦不太過脫離世道塵囂,則能勤作菩薩行者。


  當眾生內心裡充滿了太多雜亂思惟,有些雜思容易造成眾生的情緒不穩,甚至於令眾生行為異於往常,如未能適時察覺而予以轉化洗滌內心污濁,則容易令自己落入魔障之中,無法自拔。行者透過自我內省,常能察覺到本身近況是否異常,思惟是否有異端;當察覺之後,乃能立即的逐次將心中不好的思緒、將身體不好的行徑,次第修改,導歸正途,心靈必能純淨無污染。


  雖然想要做到心靈環保不容易,但只要人人肯用心,每天予以淨化,日積月累,乃能將深染著污垢的心淨化,回復清淨心靈,以促進本身效法菩薩道行,亦即學習過程不斷進步,因進步而令身心靈更淨白無瑕,則心靈環保便有了成果也。


  修行者,通常以行者之名義,實做凡夫之事,起凡夫之心不能自淨,甚至有可能染污到他人;因此,諸位行者,切莫以為自身掛名在道門,就叫做修道人,真正的修道人必須身心不離道,然而道又在日常生活中,生活上與人常不合、口常出惡語、誑語,實非道中人。是以故,心靈之環保在於清淨身、口、意,修道除此無它也。


寶德雜誌107期 述論:心靈環保

糟蹋穀物折天祿

本院關聖帝君 登台

詩曰:萬民生存賴榖物。榖物即為天之祿。

   輕棄糟蹋不珍惜。名註餓殍折財福。

聖示:語云:『民以食為天。』即說明食物對人民之重要性,何故?乃因人民若無食物即無法生存,而五榖水果即是人民食物之主要來源,是上天所給予人民生存的養命寶,珍惜之即是珍惜自己之福祿,若輕棄糟蹋之即是折損自己之福祿也,希世眾思悟之。可,智筆靈出。


智筆:參叩恩師聖安!


關帝:免禮,準備隨為師出遊吧!


(與師步出院外登上蓮台,隨即升空往北而馳…)


智筆:恩師之開示實在是發人深省,世人皆想要擁有深厚的福報,而厚福之擁有則來自於,其一乃是積極的三施並行,即是開源創造,其二則是減少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浪費或消耗,即是節流,而珍惜食物即是節流之一種。


關帝:賢生所言甚是,目的地已到準備下蓮台。(只見蓮台停於一農地附近,旁有一招牌上面寫著○○觀光草莓園,此地福神已在等候。)賢生快向福神請安。


智筆:學生參見福神福安!


福神:免禮,小神參叩關帝道安!未曾遠迎尚請見諒。


關帝:道友何必客氣呢?只因著書所需故多所打擾,尚請海涵,並請全力協助之。


福神:能參與普化乃小神之光榮,自當全力助之,智筆儘可提問。


智筆:不知今夜所要探訪之對象何在呢?


福神:待吾施法。(只見福神咒語輕喃,隨即出現一片場景,只見其中似乎有一家人正在採草莓,有一男孩子不管草莓是否完全成熟皆一見即採之,其旁之姊看到後即說有些尚未完全成熟吃起來會比較酸,男孩聽到之後,隨即將籃子內所採未完全成熟者挑出,並隨意丟棄之…)


智筆:古德有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如此糟蹋水果真是…,那不知這位小男孩的功過簿上如何錄記呢?


福神:糟蹋水果是以顆來計,當然種類不同扣功亦不同,以草莓而言,糟蹋一顆則扣一大功,削減人生『食祿』萬分之一,若糟蹋一百顆(含)以上,則扣一千大功,削減人生財祿、食祿千分之一,名註【餓殍籍】。


智筆:扣這麼重啊!一顆小草莓扣一大功,還削減食祿啊!


福神:當然,乃因五榖水果皆是上天給予人民生存之養命寶,謂之『天祿』,糟蹋『天祿』其罪甚重。


智筆:那如果其父母未加以勸導或阻止,或老師帶學生來而未事先加以宣導,致其學生犯此錯誤呢?


福神:若父母知情而不加以阻止並彌補改正之,則以當事人之四分之三來扣功之,而學校老師事先未加以宣導,則以當事人之十分之一來扣功之。


關帝:世界上正有許多人正處於飢餓邊緣,有福安然的享受食物及水果更應惜福才是啊!今時已晚,感謝福神協助,吾等回院,智筆快向福神辭駕之。


智筆:學生感謝福神之解說,就此拜別。


福神:既然如此,那就恭送賢師徒。


關帝:可,請留步,吾等回院…,院已到,著書至此,智筆靈入。可,吾退。


智筆:恭送恩師聖駕。


言行功過錄-第十五回『糟蹋穀物折天祿』


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一飲一啄皆有定數

蓮生/文

  有一位柯姓弟子,讀了我書中的「一飲一啄皆有定數」,又曾經去算過「鐵板神數」,他嚇了一大跳,他相信「什麼事都是命中注定的」。


  柯姓弟子,非常相信「宿命論」,他認為一切都是命運安排好了的。


  柯姓弟子問:


  「既然一切事都是命中注定的,還是認命算了,又為什麼要修行呢?我又聽另一位師父說,改變命運是不容易的,所以,我現在真的有點心灰意冷了,請盧師尊指點,我該如何做?如何做才是對的?」


  我的回覆如下:


  關於「鐵板神數」,又名「邵子易數」,正是古代玄學家邵康節,所編列的命運「條書」,由每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分。算出一個人的出生至死亡的一些遭遇大事。


  例如:


  父親屬姓,母親屬姓。


  兄弟姐妹的情形。


  自己幾歲成親。多少子女。


  遭逢的人生境遇,甚至薪水多少。


  自己幾歲死亡。


  (只要依照算出的「條數」,按照書去查閱,無一不準)


  所以,邵康節的「邵子易數」,是所有算命術當中,比較靈驗的一種。


  我個人覺得,算命算到如此精確,連一生吃多少米都知道,這是一飲一啄皆有定數的。


  這也即是佛教六神通之一:


  「宿命通」。


  然而,佛陀的教法,並不是要我們完全在「命運注定」之下低頭,服從命運。


  佛教提出了改造命運(個人)及改造世界(共業)的實踐方法。


  這就是佛法。


  釋迦牟尼佛不主張消極的屈服於命運,而是主張改造命運。所謂「因果論」的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來世果。


  佛陀認為:


  定數──難改。


  未定數──易改。


  (雖然定數很難改,但,仍然在精進的努力之下,是可以改變的)


  這種「立命之學」,可以參見「了凡四訓」一書,便可明白。應該依「了凡四訓」努力去改運。


  佛陀說:


  「人能成佛,苦能變樂」。這正是改變命運的最高目標了。


  孫愛珍師姐,也算過「鐵板神數」,同樣準的不得了,一生遭逢,如數家珍。


  其中一條,言明多少歲,會遭遇一個大劫數。


  她來找我。


  我教她如何改變。


  孫師姐依照我的方法努力去行持。


  結果大劫數沒有發生,這不是邵康節的神數不準了。而是正確的佛法,確實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盧勝彥文集第196冊《清涼的書箋》什麼事都是命中注定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美人勸酒

  王敦、王愷、石崇三人以奢侈著稱。一次,王敦前往王愷的府上作客,王愷讓美女伺候客人喝酒,客人如果不喝的話,就要殺掉美人。

  輪到王敦時,他居然不喝就是不喝,美人這下惶恐起來了,但王敦還是視而不見。


  根據《世說新語》記載,王敦到石崇家作客時,就讓石崇連殺了三個美人。


  由此不難發現王敦性格中殘忍無情的一面,寧可讓人受死,也不願意喝下一杯酒救人一命。


  後來王敦起兵叛變,不料卻突然生病死去。晉明帝平定王敦的餘黨之後,竟挖開王敦的墳墓,拖出他的屍體、燒掉他的衣服,還砍下腦袋,懸掛在南桁。


  王敦的死狀非常慘烈,當時的人卻認為這是他罪有應得。


※ ※ ※


  每個眾生本都具有佛性,但因累世造作諸般善惡之業,迭經輪迴,而分判善福、惡苦,以迄六道。


  自號「十全老人」的清朝乾隆皇帝,當過太子、皇帝、太上皇,雖享盡人間榮華富貴,但亦不過八十餘年的人生,轉瞬之間,肉化清風骨化泥,就如夢幻泡影般消失。故人生在世數十年間,光陰如電,且功如韓信,富如石崇,也難免無常,何必惡作!


  人之所患,莫甚於不知其惡;人之所美,莫甚于樂聞己過。人之所貴,莫甚于明理好義;人之所鄙,莫甚於寡廉鮮恥。為人使盡機巧,終屬枉然,害人者適以自害,利人者就是利己。


因緣與果報 跋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酒色財氣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到大相國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不巧,了元外出,住持和尚就請蘇東坡在禪房休息,並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肴款待。

  蘇東坡就獨自斟酌,不覺有些微醉,偶然一抬頭,見粉牆上新題有了元的詩一首:「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東坡見詩寫得頗有哲理,但覺得四大皆空,禪味太濃,既然人世間離不開酒色財氣,是躲也躲不開的事,那為何不能來個因勢利導,化害為利呢?問題的關鍵不是掌握一個「度」嗎。


  於是,就在了元題詩右側題上《和佛印禪師詩》一首:「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題畢,把筆一擲,乘著醉意,就離開了禪房。


  翌日,宋神宗趙頊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亦來到大相國寺休閒,宋神宗看了佛印與東坡的題詩,饒有風趣。於是就笑著對王安石說:「愛卿,你何不和一首?」


  王安石應命,略一思考,即揮筆在佛印題詩左側題《亦和佛印禪師詩》一首:「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王安石真不愧為大政治家、大改革家,以詩人的慧眼,跳出了前人的巢臼,巧妙地將酒色財氣與國家社稷、人民生計結合起來,把人們恐懼的酒色財氣賦予新的勃勃生機和喜慶色彩。


  宋神宗深為讚賞,乘興也和詩一首:「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君臣在大相國寺以酒色財氣為題,先後和詩,各抒己見,別有一番情趣,自此被傳為千古佳話。只可惜,大相國寺那堵粉牆上所題的君臣和唱墨寶早已不復存在了。


※ ※ ※


  四劫者,酒、色、財、氣是也。世人因不知修持收歛,對之特別嗜好,致使害人害己而無以悔改者甚多,實可嘆也。


  酒者乃古時敬神祭祀之用,誠敬之禮。如用在人身適其量,可促進血液循環兼代謝作用,現今之人卻用來交際應酬,嗜好無度的暢飲,因而心神顛倒悶悶沉沉以誤大事;或藉酒瘋,滋事傷人;或開車肇禍,害人害己。劫之一也。


  色者,目之所觀睹。眼及人生生活之需要,以看事物,以觀自然景色,非是用來見淫慾之樂。夫婦之道乃是以禮開端,以傳宗接代為正道,故夫妻乃天經地義之性事。今之世人,悖逆道德,以邪淫為能事,加上社會開放,無法無天,良知斷喪,罪惡滋生,家庭破碎,人道淪落,劫之二也。


  財者,乃身外流通之幣,其實只不過用以養命而已。然財當知善其用,以濟事濟人,造功立德;相反的,如不能全其用亦會害人,罪業由而成生。諺云:「有錢能使鬼推磨來害人。」故財以水喻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明錢可成正善德,亦可使之罪孽滿盈,看每個人如何的去運用了。所以,世人應以「德為本,財為末。」來自勉。倘無法明識,劫三然也。


  氣者,乃表現於人身行止道義的顯現,故正與邪氣之別,因而產生清、濁之分。善正者,其氣清而明,邪惡者,其氣濁而晦。清明者上昇以通太虛,濁晦者,下墜通達幽冥之境;清明氣正,清淨透徹能達聖佛仙神之聖境,下濁晦暗者,只墜落地獄六道輪迴之途,劫之四是也。


  是故,為人當慎酒、色、財、氣,辨理其利害關係,審慎己身之行止,避劫以致福。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理明四劫

貴人靈符

  傳說中世上有一位術數高人,他姓「道」,大家都尊稱他為道居士。他之所以聞名於世,因為他推算不用生辰,占卜不靠八字,只要你把前半生際遇告訴他,他便能準確預測你往後的命運,而且化解之法往往出人意表,但效用無窮,因此引起八方善信,求教前程。

  一日,有一信男前來求教,道居事問了他所遇的問題,信男簡單地回答:「職場不如意,每一家公司工作也長不過兩年,每次離開都是無故被辭退!」


  道居士續問:「過去的公司中,同事一定不可信!」


  信男道:「正是!不知前世做錯了什麼,今生總是遇不到好人。我對人其實很好很真,從不作假,不會人前人後兩個樣!」


  道居士屈指一算,嘆息道:「運難逆轉!」


  信男聽後氣憤地怒罵他:「欺世盜名,無料扮神仙!」


  道居士反問曰:「這就是你口中的人生態度吧,哈哈!今天我真是幫不了你,來日你定必再因同樣的問題再來找我,下一回才再談吧!」


  信男吃了閉門羹之後,氣沖沖地走了。


  一年之後,信男果然再次來找道居士,他的氣焰比前收歛了一點,再次問道:「又一次被公司中的壞人逼走了,你說我會再來,你定是有解決之法,就是不願告訴我,今次我再來找你,你會給我法寶嗎?」


  道居士再次問信男,同事中有否好人,信男表示他們也是如前般壞。


  道居士問道:「那公司中與你同期進公司的人中,有沒有人同樣被逼走?」


  信男回答說:「沒有,同事總是喜歡針對我呢,我在公司只是專注做自己的事,也沒有理他們,但可能因為我太叻,所以便齊來攻擊我。」


  道居士聽畢信男演繹,搖了搖頭,只回答說:「天外有天!你的命運仍是改不了!到你放棄了,接受自己一世也只是如此之日,你才再來吧!」


  信男又火起了,再罵他道:「我接受了命運仍要來找你嗎!廢話!我去求教於其他高人,求得靈符仙丹之日,一定來拆你招牌,讓大家知道你是大騙子!」


  信男再罵了一會,罵到夠了之後再一次離開。


  時間飛逝,五年又過去了,信男低著頭再來,道居士未有待他說話,已經對他說:「次次無故被辭退,必是犯了錯而不知,人際關係出了事;總是遇人不淑,必是物以類聚,自己心中太多計算;自命不作假,說話無分寸,早已埋下與人不和的伏線。你從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不求自變,事情當然會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發生。既然你今天已經夠累了,我便送你一道吹旺貴人的靈符。」


  道居士從懷中取了一張字條,信男打開一看,內裡寫了八個大字:


  「尊重別人,持禮於心。」


  信男看罷,哭了。


  這位高人居士,姓「道」名「德」,世代早相傳,人人也曾收過他的靈符,可是世人總是不到絕處也不去想他,認為自己聰慧,便可背道而馳,到碰壁之時,便怨天尤人,認為自己沒有半點錯失。


  單是一道「貴人靈符」,已經有很多人不肖一看。沒有道居士指點迷津,再聰明的人也不一定覓得快樂!


※ ※ ※


  敬即是尊重,是道德修養的功夫。對內以敬存心,則會自重,發乎於誠;對外慎重其事,便可以誠待人。因此敬與誠是焦孟不離的唇齒關係。


  世人常有不受尊重的感受,然而,果真是不受他人尊重嗎?其實不然,世人只要反躬自省,就會發現自己先不尊重自己,才會引起連坐效應。比如:你與同事共同營謀一筆生意,卻以偏狹的手段取得,短時間內可能引起他人羡慕的眼光,但常此以往,你的品格已經漸漸的流逝,因為他人恐懼你以相同的手段對待。所以眾叛親離的情況,猶如電視劇般在生活中上演,這都是因為你已先不尊重自己,他人又何有尊重你的責任呢?


  無法自敬就無法獲得他人的尊重,更有甚者,他人會以防衛姿態、攻擊姿態對付你,而時以謠言散播,引起更多人對你反感的共鳴。因此,世人會感覺運途財帛受到阻礙,此皆因敬己不足,誘發小人的現世報。


  論語提及:「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雖然這是古時勉勵君王的德行,要先內聖方可外王,但將此理念延伸到處世修行,乃至於商場上,自敬則不畏讒言,以勇猛心面對困難。所以當「自敬、自尊」的因成熟,便可獲取「尊嚴、利益」的果。


財祿因果論-第三章 敬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散花天女的散花

蓮生/文

  我入三昧禪定。


  忽然虛空中,飄來一朵祥雲,雲中站立一位持著花籃的天女。


  此天女挽一鳳髻,五官絕美,旋伸手臂,其手指細長,潔白如玉一般。


  天女拈起花籃的一朵花,撒向虛空,變成千千萬萬朵仙花,紛紛的落在我的四周。


  只少頃,我的四周已成花的世界。天女又拈一朵花,一樣撒向虛空,卻變化成一道彩虹般的花環道路,等於虛空中佈了一條花的道路。


  天女不說話,只在前引路。


  而我冉冉飛起,足踏仙花,隨天女而行。


  只走了一會兒。


  散花天女引我見了「金粟如來」。


  那是黃金般的宮殿,金粟如來果然名不虛傳,廣大無邊的宮殿,現出莊嚴皇帝的金身,身旁艷美的天女無數。


  我問:


  「金粟如來,豈是此等享受?」(這可不像病維摩了)


  (註:金粟如來,入輪迴,下生為維摩詰居士,演化了「維摩詰經」。)


  如來答:


  「盡虛空遍法界,常、樂、我、淨。」


  如來問我:


  「你離煩惱求菩提耶?」


  「是。」我答。


  如來再問:


  「你厭生死欣涅槃耶?」


  「是。」我答。


  如來說:


  「非道!」


  如來問:


  「你有心耶?無心耶?」


  我答:


  「無心!」


  我想起密教祖師不是常常教導我們,入三昧地的大口訣是「無事、無心嗎?」


  金粟如來不說話,舉起長袖叫我看,那袖口內,看見了芸芸眾生,芸芸眾生在吃飯、穿衣、睡覺、旅行。芸芸眾生在讀書,芸芸眾生在上班,芸芸眾生在結婚生子,芸芸眾生在求富貴榮華,芸芸眾生在老去,芸芸眾生在生病,芸芸眾生死了。


  金粟如來不說話,又舉起另一袖口叫我看,那袖口內,是另一番景相,是行者在行佈施、行精進、行守戒、行禪定、行智慧、行忍辱。………


  我見了大駭。


  金粟如來說:


  「二者均是芸芸眾生,有心耶?無心耶?」


  我說:


  「有心!」(我認定他們都是有心)


  金粟如來說:


  「個中滋味如何?唯佛能知。你是有心耶?無心耶?」


  這回,我啞口了。我算是「有心」還是「無心」,有心,只是芸芸眾生,無心是修行的大口訣,但行者離煩惱求菩提、厭生死欣涅槃豈是無心?仍然是有心也!


  金粟如來大喝說:「送客!」


  散花天女引我出殿,我在迷迷糊糊之中,聽天女唱歌:


  「花非花。……」


  我猛然醒悟:「啊!非有想,非無想,是心非心。」


  我向金粟如來遙拜。我終於明白金粟如來的教示「心非心」。(心非心是真如)


盧勝彥文集第185冊《神行悠悠》散花天女的散花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無盡燈

  出自《維摩詰經》

  一日,持世菩薩在靜室中靜坐思維法義,魔王波旬化作天帝釋的形相,率領一萬二千天女前來敬禮。


  魔王:「持世菩薩,由於您修行的誠懇,感動了天帝我,請收下這一萬二千天女吧,可讓她們擔任打掃門庭之工作。」


  持世菩薩以為是天帝,便說:「修行人已經捨棄了世間各種欲樂,修持解脫,我實在不宜收下這些天女,天帝還是請回吧。」


  話還沒說完,這時維摩詰出現,說:「持世菩薩,這人不是天帝釋啊,他只是來擾亂你修行的魔王波旬罷了。」


  隨即又對波旬說:「這些天女你可以贈送給我,像我這樣的居士是不妨接受的。」


  魔王波旬當下大為驚慌懼怕,心中想道:「莫不是維摩詰要對我發怒?」


  魔王想要隱形逃走卻無法隱形,用盡了神力也無法逃去,這時聽到半空中有聲音說:「波旬,把天女給他吧,這樣才可以離開。」


  魔王由於心懷畏懼,躊躇再三下,終於將天女贈予維摩詰。


  這時,維摩詰對眾位天女發言:「魔王已將你們贈給了我,現在你們都應當發起求取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於是維摩詰隨她們的要求而說法,使之發起求道之意。又對她們說:「你們既然己經發心求道,就應當以法樂自娛,不應沉迷世間之欲樂。」


  天女問:「什麼是法樂?」


  維摩詰答:「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僧眾,樂離欲樂享受,樂觀愛恨如怨賊,樂觀貪欲如毒蛇,樂觀色身如空聚,樂護持求道之心,樂造福眾生,樂敬仰師長,樂行佈施,樂守戒律,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發揚善心,樂降伏眾魔,樂斷除煩惱,樂淨佛國土,樂勤修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得解脫,樂近善知識,樂不生怨怒,樂開導眾生,樂心喜清淨,樂勤修法。這就是菩薩的法樂。」


  這時,魔王波旬對眾天女說:「大家和我一同回到天宮去吧。」


  天女們答:「你已經將我們贈與這位居士。我們在法樂中感受到極大的快樂,不願再沉迷於世間的歡樂。」


  魔王說:「居士,請捨棄這些女子給我吧。將自己所有的施捨給別人,這才是菩薩的作為啊。」


  維摩詰說:「你就帶她們走吧,願一切眾生求法的願望如願。」


  於是眾天女向維摩詰問道:「我們回到魔宮,應當怎樣修行?」


  維摩詰答:「有一法門名叫『無盡燈』,所謂無盡燈者,譬如用一盞燈去燃亮千百盞燈,使黑暗都成為光明,而最初那盞燈的光明也不會因此而減少。就是這樣,一位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使他們發起求取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而菩薩的菩提心並不會減少,世間的善法卻會不斷增益,這就是無盡燈的涵義啊。你們雖然住在魔宮之中,卻能使無數的天子天女發起求取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這就是報答佛恩,也大大有益於一切眾生。」


  此時,天女們向維摩詰行禮後,便跟隨魔王波旬返回魔宮,過一會兒便不見蹤影。


(重載)

※ ※ ※

  有限與無盡是相對的,前者屬於有形相,後者屬於無形相。人之年壽,乃屬於有限,任你怎樣都不能逃出有限之關。金錢財帛也是不能超越因果定數之限。其他眾生萬物,莫不如是。一果一樹、一花一木、一犬一貓,都受有限之關官束著。


  至於無盡,就是不論用何尺度都難以衡量其究竟。如天之高,如佛之光,如如來之胸懷,如大勢至之慈悲,到底有多高多大?難以衡量,是謂之無盡。


  佛陀稱為無盡燈,就是因為他的光普照塵世之任何一角落,而且光照不知萬千百年,永恆不熄。


  佛徒最終目的,就是捨有限而就無盡。有關:無常、無我、無相等等佛理,不外是教我們捨有限而就無盡而已。
 

雨華三集46-有限與無盡

茶館壁畫

  幾個朋友在一個茶館聊天,談得興起,其中一個人正大發高論,手舞足蹈時,沒注意到旁邊經過的店小二,一下子打翻了他手中的盤子,滿杯茶全濺在了牆壁上。

  店主見到牆被茶漬玷污了一大片,堅持要這一桌的客人賠償損失。


  正在他們僵持不下時,鄰桌的一個老者把店主叫到一旁,跟他說了幾句什麼,然後走回自己的位置旁,從隨身攜帶的包裹裡拿出毛筆和墨後,走向那面粘著茶漬的牆。


  沒費多會兒工夫,污漬變成了一幅畫:一匹深色的駿馬安詳地在草地上吃著草,不遠處站著一位傾國傾城的女子。


  大家紛紛拍手鼓掌,對畫家的手筆讚不絕口。這幅壁畫為整個茶館添色不少,店主也很高興,閉口不提賠償的事了。


  牆上的污漬可以變為一幅美圖,人生的瑕玷又如何遮掩呢?不要因為一步錯了,就自甘沉淪,收回你的腳步,陽光會讓你的瑕玷也顯得光彩。


※ ※ ※


  人先天賦存之靈,本來明淨清澈,奈因墜入塵海,隨之受到利欲等情況的污染而使之污穢,難清難明,所以因而積其垢而毀及靈也。


  人之靈智有如一幅潔淨無汙之一張畫紙,世人當應在此一張明淨之紙張裡,繪畫出一幅美麗漂亮彩圖,如此才能供人欣賞,以及博得他人之讚賞。如果不能存心認真的作畫,任意的塗鴉,不只破壞了畫面,更難以彩繪出一幅美景,除了讓人唾棄而外,不屑一視,更增添你無謂的心力。


  在如此一張之畫紙上,是否能彩繪出美麗的景象,完全在於你能否善用你的靈智,也就是說你是否能將你的靈智完全貫入在圖畫裡,顯現出來你靈智的光芒。然而在一幅彩繪中,其中之色彩就是代表了你的靈智,而這靈智之中也影射出你功善的多寡,因功善多者,靈智之色彩才會漂亮、才能奪目、才能真正的散發出其真正的美點。又如靈智,如同一位歌者是否能發出其極至,導致歌聲的美妙與感人,其情況是相同的,歌者靈智感情無法融入歌中,那是無法感人的,這種理悟,世人一定可以明白的。


  所以說,人當能及時在各方面喚回、喚醒你自己的靈智,才能有所功成,才能有所成就,生活才能真正的逍遙自在,勉悟之。


思歸覺路-第五十章 靈智思歸

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

胼手胝足到白頭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用得不多徒積存,帶得不走費人生;

   累積福德勝財富,子孫賢孝永世存。

聖示:娘見世之兒女每日辛苦工作,一直抱怨錢不夠用。貧窮的夫妻為薪水不足而煩惱,爭執每天的柴、米、油、鹽從何而來?電費、水費、電話費,還有汽、機車的規費從何而來?開口閉口都是錢,娘為諸兒女感到辛酸。娘今夜便以「胼手胝足到白頭」為題,與諸兒女共同研之。


  「胼手胝足到白頭」


  有對黃姓夫婦,年輕時由長輩介紹認識,彼此對對方的外在不甚滿意,但也沒什麼好挑剔的。


  好不容易結為連理,孩子一個個出生。家境不好的黃先生,倒也苦幹實幹,想要多賺點錢讓妻兒花用。


  辭掉薪水低又辛苦的警察工作,夫妻倆一起賣早點。有一手好工夫的黃先生,不到幾年很快就賺了二棟房子,錢也交給太太打理。太太很節省,只想把錢存起來,不浪費也不隨便花用,固定給先生的花費很少,先生只好做資源回收賺零用錢,不想向太太伸手要錢。


  隨著家裡經濟轉好,孩子長大獨立,兩位老人卻爭執不斷。老是計較「你花了什麼錢?」「你把錢用到哪去了?」孩子在場,兩人吵鬧一番就算了;孩子搬出去獨立,兩人終於鬧到不可開交而決定分居。黃老先生獨守家宅,黃老太太搬去住兒子家,賭氣不想再搬回來。


  縱觀時下的年輕人,以及活了大半輩子的中年人,甚至行將就木的老年人,有誰真正了解人的一生該追求的是什麼?


  遇到挫折熬不過的修子,甚至逃避人群、逃避家人、逃避感情、負債,走避荒郊野外,出家修行……等。這些兒女得面對一次次的輪迴,然後不斷的尋找讓自己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迴的方法。


  眼睛、耳朵、鼻子、皮膚、舌頭,所有的感官皆會誤導諸兒女的修行。喜好美食者,被舌頭牽著走;欣賞美好事物、被美景、美物牽著走。想聽好話、好聽的聲音;想聞香氣厭惡臭味;喜歡感受柔軟舒適的物體;連周圍的親人、朋友皆被諸兒女分門別類;哪些我喜歡?哪些我討厭?我希望他如何如何?我希望他怎麼樣?這樣訂出與人相處的標準,稍有不順諸兒女的意,就與人磨擦衝突。


  每天工作結束後,應當反省自己在工作上,是否與他人有良好的互動?是否以身作則度化他人?是否善巧接納他人的不足?是否有智慧化解工作或人際關係的衝突?回到家後,是否親切,和氣的面對家人?是否善巧度化家人修身養性?包容家人的不足?不與家人意氣之爭?全心幫助家人適應生活,為未來修行做準備?


  最後,娘誠心勸告諸兒女,有時該停下腳步,看看周圍,看看前後,看看自己的家庭是否愈來愈圓滿?看看自己的工作對修行度眾是否有意義?看看自己辛苦的學習是否對未來離苦得樂有幫助?答案若是肯定的,代表諸兒女辛苦的方向正確;答案若是否定的,就必須修正方向,不要像鬥牛一般,只知氣惱,拼命的「衝衝衝」,卻衝錯了方向。


  全真諸兒女在 法主聖君吾兒帶領下,已漸能領略在家修行的重要性。望全真諸兒女在人道上精進修行,面對親愛的家人,改進自己的言行舉止,莫以為家庭是安全的避風港,任性而為,不好好經營,最終落得家破人亡或妻離子散的下場,望諸兒女細思悟之。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 母娘今夜之慈訓,切中在家修行之要害。有些修子只重自己修行,忘了家庭也要經營;有些修子擁抱宗教,想要獨身不婚,若非有堅定出塵之信心,常因人道不圓滿而輾轉輪迴。不管出家或在家修行,人際關係皆會受考。出家能否與僧團和諧相處?在家是否能妥善經營家庭關係?在在考驗修子之脾氣與智慧。若希望自己能順利返回理天,就不能獨善自身,還要兼善周圍眾生,否則與眾生結下惡緣,必再入六道輪迴,何苦來哉?可,吾退。


全真月刊138期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能不能不修「禪定」

蓮生/文

  周姓弟子問:


  「盧師尊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行就是修除自己的惡習,修行就是修菩薩行。這些我們都可以了解。盧師尊又說,修行要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這些我們也知道。」


  「我佈施做的到,持戒也做的到,精進也做的到,忍辱也做的到,智慧也做的到,唯一很難做的到的是禪定。」


  「我能不能不修禪定?」


  周姓弟子說:


  「我可以從參禪宗公案中,得到了明心見性的智慧,可以有悟境。但,我試著修禪定,經過長久的時間,一點進境也沒有,覺得枯坐不是辦法,束手無策,我能不能不修禪定呢?請師尊開示!」

  我的答覆很直接:

  「不行!」


  我說,我們從禪宗的參公案中,所獲得的悟境,可以說浮光掠影,我們固然能夠從公案中得到啟示。


  但,要有深刻的完全覺悟,一定要自己身體力行,才算證得。


  參公案很容易流於形式:


  「猜!」


  「辯論!」


  「想!」


  「口頭禪!」


  就算答案正確,但,自己仍然是原來的自己,無法實踐。


  所以一定要修「禪定」,「禪定」很重要、很重要。


  我說:


  禪定就是「住心」。


  禪定就是「調伏」。


  禪定就是「持戒」。


  禪定就是「智慧」。


  沒有定,持戒不可得。


  沒有定,智慧不可得。


  清心寡欲的心定神清,心定神清才能明察秋毫,「正見」是如此才能獲得。


  這句話已包含「戒、定、慧」。


  我告訴大家:


  修行一定要修禪定,心定不下來,那裡會有悟境,若說有,也只是口頭上說說的(口頭禪),唯有能夠調伏散亂的心,制心一處,才能證得真正的覺悟。


  「明心」是禪定的結果。


  「見性」是禪定的結果。


  「斷煩惱」是禪定的結果。


  「了生死」是禪定的結果。


  我們要制服散亂的心,制服放逸的粗心,制服一切累世習性,全在於「調伏」,而「調伏」就是「禪定」。


  「不去想」是禪定。


  「住心一處」是禪定。


  「看破念」是禪定。


  「悟後起修」,縱然你有了悟境,但一定要修禪定才可以證得「如來的智慧」。


  要斷累世惡習,非「禪定」不可。


盧勝彥文集196冊《清涼的書箋》能不能不修「禪定」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忠實之史官

  客觀的史官不容易當。西元前五四八年,齊國的大崔杼殺死了國君齊莊公,史官在史書上記下「崔杼弒其君」幾個字。

  崔杼惱羞成怒,殺了史官,命令史官之弟接替史官的職位,重寫一遍。


  史官的弟弟毫無畏懼地再次寫下「崔杼弒其君」這幾個字。崔杼仍殺了他,再命令史官另一個弟弟接替職位。


  這一位弟弟還是不肯屈服,於是仍被殺。擔任史官的人即使被殺,仍前仆後繼忠於史實記載。


  殺到後來,崔杼手軟不再殺史官了,這件事才被寫在歷史上。


  在稱讚那些勇敢的史官同時,也必須知道,未必每一位史官都有為真理而犧牲的勇氣。現代的史學家著重於整理過去歷史事實,古代史學家則要兼及記錄當時事件的任務。換言之,古代的史學家也要從事現代記者的工作。


  從前只能用文字記錄時事,文字的意義可能會受到扭曲甚至篡改。篡改歷史的實際證據不易發現,不過還是有跡可尋。


  據記載,唐太宗曾對史官的記載加以「潤飾」。他既然開了這個惡例,難保後代的皇帝不會起而效尤。


※ ※ ※


  所謂『忠』,即是盡己之謂也,忠即是得須使己心於不偏不倚之地,那才是真正之忠也。


  忠得先忠於自己,就是先能將己之心對得起自己。甚多之人不明白真義,以為忠者得忠於他人,忠於國家、民族、社會,其實這也是對的,並非有錯。然如未能先忠於自己,使得己心能按常規常理,使心能於倫理道德之根本上去做,那就對自己不忠,對己不忠,談什麼其他層次之忠呢?如地基之不穩,哪來的高樓大廈呢?故得先忠於自己,再行擴大於其他的層次,那才會完美。


  希世人能明白個中道理,忠於自己最為重要,否則反忠自己,作惡造罪,則必難以控制,在此勉行之。


方寸當知所安-第十四章 心當安於忠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隨息觀

  佛門規矩,出家做比丘、比丘尼的,不留鬚髮。釋迦牟尼佛應化這個世界時,也現比丘身,當然也照比丘的規矩,鬚髮長時,就得剃去。

  一次,佛在王舍城的時候,竟沒有人敢為佛剃髮。只有一童子,名優波離,能為佛剃髮。


  剃的時候,他的父母從旁監視,合掌問佛道:「小兒剃髮還可以嗎?」


  佛說:「很能剃髮,只是他身子何必彎得這樣曲。」


  父母便教小兒站直些。


  佛又說:「剃髮是剃得好,只是身體又嫌太直了。」


  父母又教他不要站得太直。


  於是小兒站得曲直適當了。


  佛說:「剃是剃得好,可惜入息(呼吸的吸氣)太粗。」


  父母便囑咐他入息勿粗,令佛不安。


  佛又說:「髮是剃得不錯,但出息(呼氣)太粗。」


  父母又教誡他不得粗出息,令佛不安。


  那時優波離出入息都細得沒有了,登時入定至第四禪。


  佛告阿難(佛的徒弟,隨佛出家,為佛侍者。)說:「優波離已入定至第四禪,定中不能持刀剃頭,你把他的刀接下吧。」


  阿難領命,接了刀,又取向來所用舊的盛髮器,收取世尊剃下的髮。


  佛說:「今天不用這舊器盛。」阿難就換新器盛了。


※ ※ ※


  想要馴伏野生小牛的牛仔,會將小牛綁在牢固深埋的木樁,同樣地,禪修者想要馴伏長時間處在聲色欲樂等目標的難調之心,初期就應將自己的心,用「正念」之繩將心牢牢地綁在「呼吸」這個禪修的目標上。


  一個人修持身念處第一階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慢慢培養出覺性,若能持續不斷地覺知呼吸十五到二十分鐘時,即表示已經相當熟悉呼吸,心中也會生起強烈的修行意願。此時,禪修者會逐漸觀察到呼吸之間各有不同的長短分別,於是開始進入第二階觀察呼吸長短的訓練。


  《念處經》中記載有關身念處第二階的禪修方法為:


  「吸氣長時,了知『我吸氣長』;呼氣長時,了知『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了知『我吸氣短』;呼氣短時,了知『我呼氣短』。就如熟練的轆轤(井上汲水用具)匠,或轆轤匠之弟子,當拉長時,了知『我拉長』;拉短時,了知『我拉短』。」


  經中所謂的長短乃是以前、後的呼吸作比較:呼吸的時候,如果心夠穩定就會察覺到這一次呼吸比上一次呼吸長還是短,是呼氣比較長還是吸氣比較長。此處出現的呼吸長短,並不是刻意勉強,也不是靠意念控制,而是自然的呼吸現象,因此禪修時只要靜觀覺知呼吸的長、短即可,千萬不要去嘗試控制呼吸。


  在第二階的禪修中,除了有呼吸長、短的覺知外,也會伴隨出現冷熱、粗滑的觸覺。一般而言,吸氣時的空氣會比較涼,呼氣時的氣息會比較暖一些,但是,當呼吸愈來愈微細時,則冷熱就會變得不明顯。粗滑則是指呼吸時風的強度,呼吸的風較強就是粗,風較弱就是滑。一般而言,吸氣入身的氣息較粗,呼氣出身的氣息較滑。


  經過第一階的訓練後,由於禪修者覺性增強,修行意願強烈,因此吸氣、呼氣的時間變長,又由於修行意願的緣故,吸呼的時間長而且氣息變得更微細時,心中會生起喜悅。對修行禪定而言,生起喜悅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沒有喜悅,定力就不能持續進步。而禪修者只要不散亂,能夠持續不斷地專注於長的微細呼吸,如此就能提升定力,喜悅也自然會在心中生起。


禪修的重要-第廿四章 身念處禪修第一階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重者勿疑,疑者勿重

  曹操南下攻打東吳,曹操的軍隊本來不善水戰,但任用了善於水戰的降將蔡瑁、張允為統帥,這讓周瑜十分擔心。

  剛好曹操帳下的蔣幹到東吳當說客,要游說周瑜投降。周瑜假作不知情,不但在蔣幹面前宣揚軍威,還故意留他在自己的帳中。


  蔣幹整夜輾轉難眠,看到周瑜的桌上放著一封信,就偷偷拆開來看。裡面居然寫著蔡瑁、張允密謀刺殺曹操的消息。


  蔣幹把信帶回曹營,曹操在盛怒之下殺了蔡瑁、張允兩人。事後才領悟到這是周瑜所使的反間計,密信的內容則是周瑜所假造的,但是為時已晚,兩人的的生命已經再也無法挽回了。


※ ※ ※


  夫,疑則生怪,怪則萬事皆虛,所以為人處世若能斷疑,自能生信。疑者,凡事皆有疑問而無信心。多疑則寡斷,有疑則魔鬼纏其心,無法明白事理,未能生出信心。是故,為人處世,必須斷疑始能成業,否則永無成就之日。


  多疑者,最容易被人視其弱點而陷之,往往因疑而受其害。三國時代,曹操有智慧,但其性多疑而奸詐。在赤壁鏖兵之時,被東吳都督周瑜視其弱點,以反間之計而使其疑心,殺其水軍都督蔡瑁與張允,是故,赤壁一戰而曹瞞大敗。此皆疑而致敗,致中他人之計也。


  所以世人,若要斷疑,必須生信,所謂「重者勿疑,疑者勿重」,自能生出信心,則不易被人所乘也。因而斷疑生信,乃修道者必須修養而行之,始能進道,若一味多疑,則道自遠矣。願諸迷子,悟而勤修之。


大道心德 論:「斷疑生信」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搞什麼「人間淨土」

蓮生/文

  在台灣的佛教界,突然興起了一陣「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的口號,這口號叫得震天震地,震耳欲聾。


  我的皈依師父之一的「印順導師」也寫了一本《契機契理的人間佛教》。


  慈濟的大菩薩們,對往生者勸導:


  「再來當慈濟人!」


  佛光山的星雲大師高唱:


  「人間、人間、人間。」


  法鼓山教人:


  「六倫、六倫、六倫。」


  ……。


  一時之間,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於焉成形,彷彿人間已變成真的淨土了。


  我們聖嚴法師圓寂前。


  有僧人問:


  「再來否?」


  聖嚴法師答:


  「再來。」


  「再來何處?」


  聖嚴法師答:


  「再回法鼓山,創造人間淨土。」


  我們且看,《法華經》「譬喻品」: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法華經》七喻之一:


  「一切世間,大善知識,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佛理,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


  「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速出火宅。」


  又:


  《阿彌陀經》說:


  「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阿彌陀經》中,世尊不斷地說:


  「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此國土即彌陀淨土)


  從這簡簡單單的佛理中,釋迦牟尼佛早已指出「人間火宅」要急思「出離」。

  娑婆人間,是五濁惡世。


  人間眾苦充滿,熾然不息。


  密教中心思想是:


  「出離心。」


  「菩提心。」


  「中觀正見。」


  反觀今天的台灣「人間淨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一種理想、夢想、癡想、幻想、妄想,「人間淨土」真的可成嗎?


  我當然佩服大菩薩的發心,創造「人間淨土」的大誓願。


  但,五濁惡世,真能掃除?連「佛陀」都不能做得到。


  我個人認為:


  把人間淨土,當「口號」喊一喊,當理想做一個「美夢」,發發大誓願,「虎卵」一下,這是可以的,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渣泥如何變黃金?


  病入膏肓有藥也難救!


  還有,我要問問這些大菩薩,你認識「人間」嗎?你明白「人間」嗎?你清楚「人間」嗎?


  我最後問一句最重要的:


  「到底有沒有人間?」


盧勝彥文集209《魔眼》搞什麼「人間淨土」

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來生善報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佈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滴,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地藏菩薩本願經》)

  為什麼你很幸福?因為你過去世造過善業。


  為什麼你很健康?因為你過去世悉心照顧生病及年邁的父母。


  為什麼你很長壽?因為你曾將動物放生,使它們重獲自由。


  為什麼你比別人更有智慧?因為你曾協助僧人弘揚佛法。


  為什麼你出生在富裕之家?因為你前世熱心於慈善事業。


  為什麼你長得美麗英俊?因為你用鮮花供佛,對他人沒有敵意和瞋恨心。


  為什麼你擁有良好的視力?因為你為寺院或公共場所提供燈光。


  為什麼你擁有甜美的聲音?因為你過去世談吐文雅,經常為人宣講佛法。


  為什麼你擁有富足的美食?因為你曾佈施食物給挨餓的人。


  為什麼你擁有漂亮的衣服?因為你用袈裟等必需品供養過僧人或窮人。


  為什麼你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因為你曾捐建寺院和學校。


  為什麼你能擁有快樂和諧的家庭?因為你曾恭敬虔誠地禮敬佛陀。


  為什麼有些夫妻能和睦相處?因為他們曾一起締造善業。


  為什麼你能在父母的長期照顧下快樂成長?因為你曾悉心照顧弱小的動物。


  為什麼你可以駕車旅遊?因為你做過有益社會的工作,如:造橋修路。


  為什麼你生活在不受污染的環境中?因為你曾熱心於環保事業。


……(《生活課本》)

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靜能生智

  在很久以前,有一名中年男子,厭倦了平日的忙碌生活,一心想要尋找高僧,成為高僧的皈依弟子。

  某日,中年男子開始展開拜訪高僧的旅程,一路上走著走著又渴又累,男子仍然打起精神朝訪僧之路邁進。


  一段時間過去了,就在高僧居住的山下,被一顆大石頭絆倒了,男子生氣的口中唸唸有詞,待男子腳部的痛苦減輕了,便繼續往山上的路走著。


  之後,終於看到高僧居住所在的廟,此時卻又被一個石頭絆倒了,這時候男子心想:「為何我想要拜師修行,連石頭都要與我作對?」隨後又唸唸有詞。


  後來,男子好不容易走到廟門口,就在步入廟門時,又不慎撞上了門板,男子心中無名火再度燃起,便口起怨言,連連踢了廟門板數腳,經一陣發洩過後,才在其他僧人的引領下見到了高僧。


  男子說明來意,高僧言道:「你先去向大石頭和廟門板道歉,我才能收你為徒。」


  男子不明所以,但為了能拜師於高僧門下,乃連連向大石頭以及廟門板一一行禮道歉。


  道歉之後,男子便誠心的請教高僧:「為什麼要我跟石頭及廟門板道歉呢?」


  高僧回答:「因為你是要來求我收你為徒的,但是你怒氣沖沖,根本無法修行,但當你向大石頭及廟門板道歉後,已經心平氣和,這時你才有修行的善心,修行方面才能全心思索領悟,如此才有成道的機會。」


※ ※ ※


  人難從動中取靜,從靜中養心,更不懂由動中練體,這是時下人們很大問題。


  在這亂象紛飛社會裡,大眾易多紊念稍有事情意無法平撫,一意執於這些煩雜問題事情上,此時心靈無法平靜氣亂意迷,如此者皆為愚癡,試想心靜一日,心亂一日,此分無煩此分多愁,這兩面、兩極應選擇那個較好?此都在一念間的問題而己。心所能靜能生智,心能靜可增慧,養心是非常的重要,故不能時時在紊念煩雜念頭中過日子,心靈若不靜,身易隨之影響。


  再言今時人們甚易動氣,一有不悅就大發雷霆,氣個半死,更是動粗打架,這些在今時社會是常發生之事,這些人如能將氣平息,將這些動作轉為練體養身,不是更好嗎?是以人於世間為了什麼而活?為了什麼而生?這是要非常清楚,不能受一些事相問題來主導於汝,心能自在,清靜,是最逍遙的事,身能健康是最有福之事,不能讓自己落於煩惱不平靜,莫讓身體陷入苦疾之障。


慈聖雜誌-第一四五期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立德、立功、立言

  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出使到晉國,晉國大臣范宣子到郊外迎接他,向他請教「死而不朽」的意思。

  穆叔沒有回答,范宣子說:「從前我的祖先,在虞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龍氏,在商朝是豕韋氏,在周朝是唐杜氏,在晉國時則是我們范氏為國君主持盟會。能自三代綿延至今,所謂的不朽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穆叔則反駁:「我曾聽過『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說法,這指立德、立功、立言能讓人自身的意義和價值永垂青史,備受景仰。魯國過去有一位名叫臧文仲的大夫,雖然已身死,但他的言論經過這六十八年來,仍世代相傳,所謂不朽,說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至於您所說的保存姓氏守住宗廟,世代不斷絕祭祀,這是世祿相傳,沒有一個國家沒有這種情況的,稱不上不朽。」


  對於三不朽,唐人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裡說:「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中國古代歷史上能同時兼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不多,以「成一家之言」期許自己的司馬遷,不過立言而已;就連言為經論、語為世法的孔子都還不能算。孔子立德、立言、卻欠立功的機會,若真能如孔子所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相信孔子是一定能立功的。


※ ※ ※


  古人云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所謂:「行功立德」,行者,就是實行、施行或建立;功者,功業或功用〈修道業要行功立德〉;立者,樹立或造就;德者,美德〈能建造功德,才能樹立美德〉。總之,不惜勞苦、不思名利,而為社會人群謀福利,叫做行功立德。


  行功,可分內功、外功。內功,自己正心修身、克己復禮、一言一行,不敢有一毫之私;外功,在行道的過程中,對眾生之貢獻所得的成果,就是外功。


  外功的方法有三種,即是: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以財施捨,救難濟急,諸如:印贈善書、買物放生、贈米施棺、修橋舖路,種種利人方便之事。法施,勸人為善、代天宣化、講道德、說仁義、談因果玄妙,使人修善或明理修道。無畏施,守住道心,忍辱受屈,受辱不怨,逆來順受,立標竿使人效法,也是立功的一種。


  立德,乃是修道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德者,樹立品德,有功無德,變成自高妄大,有德無功,冤孽障不消,修道難成。所以,功與德要相輔相成,大海能容細流,故能成其大海之德行,人能效法,何憂難成大器。


  立德之法,有心德、身德、口德。分述如下:


  一‧心德:就是心存慈悲,處世公平,謙恭有禮,與世無爭,敬天地,禮神明,孝父母,待人無驕無妒,無怒無嗔。


  二‧身德:端正品行,修持謹慎,戒除殺盜淫妄酒,事事平和,樸實勤儉,承先啟後,為人楷模。


  三‧口德:忠言勸世使人修行,代天宣化,講道德,說仁義,談因果玄妙,使人修善,成全他人明理修道,不道人短,不炫己長。


  是以,期望諸子行功立德,務必要做到公正無私,敦親睦鄰,承上啟下,恭敬師長,敬天地,禮神明,孝父母,講究根本,安份守己,代天宣化,為人模範。


寶德雜誌第143期-述論:行功立德之義證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做一些有意義的小事

蓮生/文

  釋迦牟尼佛在沙婆世界,教所有的佛弟子要:


  「修行」。


  修聲聞乘一一苦、集、滅、道。


  修緣覺乘一一十二因緣法。


  修菩薩乘一一六度萬行。


  要:


  「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小乘解脫。


  大乘利他。(菩提)


  然而今天的佛弟子,有些只是重視「名聞利養」,在「世間八法」上用功夫。


  重視「利」。


  重視「譽」。


  重視「讚」。


  重視「樂」。


  他們已經忘卻了「受一食法」、「常乞食」、「次第乞食」、「節量食」、「不取餘食」、「穿糞掃衣」、「著三衣」、「露地坐」、「樹下坐」、「塚間坐」、「但坐不臥」。


  這些古律遠矣!


  他們忘卻:


  持戒即是最上的幸福。


  持戒即是解脫的妙道。


  持戒即是功德的源泉。


  持戒即是成佛的正因。


  所以我在此,提醒佛弟子,不要以爲這些是「小事」,眞正的「小事」,就是最具意義的。」


  我個人已知覺到:


  現代人以自己的聰明


  逞自己的俗劣。


  逞自己的貪腐。


  逞自己的詐欺。


  逞自己的威風。


  逞自己的獸慾。


  那種淳良操守的人愈來愈少,人際間的恩情全不見了。


  貪著商場上的偉績,不擇手段。


  誹謗他人的惡形惡狀。


  惡劣行爲的人太多:


  出賣。


  欺騙。


  造謠。


  威嚇。


  傷害。


  比比皆是。


  有人問我:「在這樣的時代,盧師尊,請你教導我們做什麼事?」


  我答:「有意義的小事。」


  人問:「爲什麼是小事?」


  我答:「小事集合,便是大事。」


  我說:


  目前的我,每天,只寫少少的一篇文章、少少的修一壇佛法、少少的讀一滴滴的佛法、少少的畫一張畫、少少的講佛法、少少的運動、少少的整理家務、少少的唸佛、少少的唸咒、少少的布施一點小錢、少少的幫他人解除他的困難……。


  我不是做大事的人。


  而是做有意義小事的人。


  我始終不會忘記自己是怎樣的人,不管外面的風多麼大,外面的雨多麼大,我每天一樣的做著這些小事,不忘根本。


  人人都想做大事!


  只有我,天天做小事!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做一些有意義的小事

積德防業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我們現在能過得豐衣足食的生活,乃是過去生所累積的福報,既有此厚福,就應該珍惜。是以,人生在世,務必好好努力行善,經營福報,藉著福報來增長智慧,亦讓福慧能相互成長。


菩薩:諸子謹記!如果以為目前擁有了福報,就可以隨心所欲而胡作非為,認為無人可擋,這是錯誤的觀念;務必要知道,當福報享盡之日,業障來襲,即是災禍或苦難來臨之時,不得不謹慎小心。


陳生:學生明白。德行來自於平素的自我要求與檢討,有過錯歸罪自己,有善德推崇他人,使得他人感到能與其一起共事,是一種無上的榮耀,並且願意為其效勞,這就是德行的感召。


   是以,德行的感召,乃是出自於自願而無絲毫的強迫與造作。


菩薩:自古以來,無論是個人或團體,只要能虛心檢討,及時改進缺失,必定是會有大進步的,否則只有讓累積的過失壓垮自己,進而阻礙進步。


   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如果你們不知道因果報應的原理,自作還要自受,別人還代替不了,神佛也愛莫能助;如此一來,日常生活之間,就容易造下滔天大罪。


   因而當自己快意之時,應該虛心想一想,當自己失意之時,也應該靜心想一想,只要能夠省思與檢討,當有助於自己收斂囂張的行為,使自己回歸正道,以免失節的行為造成悔不當初的遺憾。


陳生:身處一個團體,對於上級和同輩的排斥與誹謗,能不加入戰局,獨善其身就不得了了。如果還能考慮到整體的發展,不計私怨與前嫌,全心為團體合作發展作出貢獻,這種守節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菩薩:自古以來,聖佛為了救度眾生,也經常是無怨無悔地為眾生出離苦海而努力,精神之偉大,堪為修子的楷模。


   一個團體要能經營長久,且能和樂相處,必須是協助領導者的人,要為整體去著想,制定合情合理、共同遵循的規則,才能使大家在公平的制度下,心甘情願地遵守與付出,這就是守節的行為。


陳生:諸聖仙佛之德性具有平和之氣、祥和之氣、浩然之氣,所以都可以影響到整個環境,甚至於利益眾生;因此,一個地方可以出聖人,是國家社會的一大福音。


   聖人以他的法語、智慧,可以引導眾生修道之外,他的浩然正氣還可以鎮壓邪魔,使宵小不敢亂來;所以,修道要修心,始可含蘊正氣。


菩薩:氣不是醞釀就有,而是聚集天地之間的精華,天地間善氣凝聚,這一定要靠眾生至誠的修道,有道者才能聚氣、養氣、含養它的氣。


   眾生由於思緒紛亂,言行脫序失常,以致常常常漏氣、散氣、躁氣,所以無法影響眾生好的方面;如果能夠時時觀照內心,謹言慎行,修練氣足,並且建立功德,就能事事得心應手。


   現在是因果清算年,若光是自己修氣、養氣,但是冤親濁氣一來,你們的身上還是有陰濁之氣,外來冤親之濁氣、陰氣附著在你們的身上,即使你們平日有修、不發脾氣、沒有躁氣、也不生氣,但是外來冤親的濁氣跟著你們,讓你們把這股氣揮不去,所以養氣既要了業,也要消因果,將冤親帶來的陰濁之氣撥除掉;因此,修子要修得往生天界或是淨土,欲求了消因果,功德就要足夠,始得償還。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十四章 規定制度.砥節礪行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百槍經

  世之人一生都在追求安詳、和諧、快樂,但卻常事與願違,因為,不論是達官顯貴或市井小民;也不論是富商巨賈或販夫走卒,每個人都無法避開人生八苦。此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生離死別)苦、怨僧會(怨家聚首)苦、求不得(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苦、五陰熾盛(色受想行識集聚成身,一旦失調則如火熾燃)苦。

  正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娑婆世界的人生,充滿百味雜陳,繁紛多變,磨難也如影隨形般出現。為了要徹底解決人生之苦,唯一的途徑就只有透過修行解脫,否則注定生生世世重複受苦。


  因此,修行對世人而言,就顯得非常重要,那修行到底有多重要呢?《雜阿含》第四○一百槍經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於波羅捺國的仙人住處之鹿野苑。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譬如一位男子,有一百年的壽命。有人對他說:『善男子!你如果想要聽聞正法,就必須於每日三個時間點堪受苦痛!如早晨受百槍所刺之苦,中午受百槍所刺之苦,傍晚也同樣受百槍所刺之苦。如此,一天得接受三百槍所刺之苦。


  如是,日日重複,直至一百歲,然後讓你聽聞正法,而得瞭解(現觀四聖諦),你是否能做到呢?』


  這時,那位男子為了能聽聞正法之故,願意悉數接受這些條件。


  為何如此呢?因為人生於世間,有如長夜受苦,有時墮入地獄,有時轉為畜生,有時變為餓鬼,在此三惡道中,徒受眾苦,也無法聽聞正法。因此之故,我現在為了得瞭解(現觀四聖諦)之故,不會將終身受三百槍所刺,當做為大苦。


  是故,諸比丘們!對於四聖諦,還未得瞭解之人,應當精勤方便,起增上之欲,忍受一切苦、樂,憂、悲,去學習瞭解。」


  本經敘述如年壽百歲之人,每日受三百槍之苦,也應堪忍其苦去聞法,去學得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才不會茫然無知,自己從哪裡來?未來往何處去?


經典的智慧-第一章 百槍經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男人的悲哀

  張敏和張蘭是堂姐妹,張敏生來膽小怕事,可她嫁給了一個喜歡惹事生非的田龍,隔三差五總要給她找點氣受受。

  張蘭是一個潑婦,卻嫁給了一個膽小怕事、頭腦簡單的趙曉生,老婆也隔三差五地給他找點氣受受,他總是一笑了之。


  這一天中午,張敏的丈夫與一男子發生口角,隨之雙方動手打了起來,各自都想把對方打敗,可是,誰也沒有辦法占上風。


  張敏的丈夫停手了,一溜煙跑回家,見妻子正在做午飯,就急忙說:「老婆,我回家拿鋤頭要給李虎的腦袋開個亮窗,要讓他知道我田龍的厲害!飯熟後,你等一會兒,我打完架回家吃飯。」


  張敏認真地說:「飯馬上就熟了,你稍等一會兒,吃飽肚子再去打架,人多有勁,一定能把人家打敗。」


  田龍聽了老婆的話,在家等飯吃,她說:「你拿鋤頭去挖人家的頭,一鋤下去會將人家挖死,你得賠命,如果人家也用鋤頭挖你的腦袋,人家先下手,可能將你挖死,白丟一條命,劃得來嗎?」


  田龍說:「沒想到你挺能說的,聽你的,我不去打架。」


  其實那天,李虎也從家裡拿來鋤頭,他要與田龍決一死戰,沒有想到田龍不前來參戰。一場血案就被一個膽小怕事的女人制止了。


  沒有過幾天,張蘭的丈夫趙曉生與胡偉發生口角,趙曉生不想與對方鬥下去,氣鼓鼓地回家。張蘭問他為何事生氣,他只好說實話。


  誰知張蘭斥責他:「你太沒用了!你拿把鋤頭出去,一定要將胡偉的腦袋開個口子,讓他嘗嘗你這個膽小怕事的老實人的厲害!」


  「老婆。你快點做飯,讓我吃飽肚子再去打架吧。」


  「你吃什麼吃?打完了再回家吃飯不遲。」


  趙曉生受了一肚子氣,拿著一把鋤頭出去了。對方見他手拿鋤頭,確信趙曉生是受他的老婆之命,前來跟自己拼命的,就強先下手,一鋤頭下去,使勁就將趙曉生的腦袋挖下半邊,趙曉生頓時倒在血泊之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找一個賢慧的女人,男人就會平安無事,如果找一個潑婦進門,這就是男人的悲哀。


※ ※ ※


  女子喜恚怒,蹲踞無禮,自謂是法:即是指女子喜現生氣憤怒之樣,為小事而亂發脾氣,態度踞傲放蕩,無有禮節,毫無謙遜。又女子喜自可,惡態醜對,言語無次:即是指女子喜剛愎自用,以醜惡之姿態、表情和怨恨之心對待別人,或胡言亂語,言語不合邏輯,沒有次第,前後互相矛盾。


  男子之本性應是忠良,女子之本性應是柔順。陰和陽之本性各有不同,男女之行為亦應有所別,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故男子以剛強為貴,女子以柔弱為美。其實若言婦德,不必才明絕異;若言婦言,不必辯口利辭;若言婦容,不必容貌美麗;若言婦工,不必工巧過人。女子只要能:貞靜清閑,舉止祥和,行己有恥,動靜依循法度,擇辭而言,不道惡語,該言時然後言,不受人厭,即是有德之人也。


  世間之事本就有曲與直,言語本就有是與非。自認為『直』的一方,通常會據理爭辯;自認為『曲』的一方,也會想方設法辯駁。然而一般人多會先挑別人之毛病,道別人的缺失,故當爭論辯駁一經催化,即會產生恚怒之情緒,其實說人『毛病缺失』者,本身亦多具備這些『毛病缺失』,只是情節輕重有別而已。


  故對於他人之瘡疤和缺失,應掩藏幾分,此乃是『渾厚養天』之胸懷,厚天者得天獨厚,己身與子孫之福祿富貴綿長,而好揭人瘡疤、道人缺失者,乃有傷天地之德氣,此舉不但會讓己之心性污染和墮落,福祿富貴亦會削減,引諸事不順遂也。


  許多人不想改變自己不良之行為,卻想藉道術之方法以形物來改命,此舉多會陷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之險境,因為上天未賜福,乃是其德承載不起之關,故若一個人之德行與其所受之待遇和福報不相稱時,就容易發生破財、罹患不明之疾或重病,發生意外事故,甚至產生危及性命之事,故經典中有云,菩薩已滿眾生之願,但因眾生業重獲取不到,即是此理也。思悟之!


坤道與習氣-第三四章 女子喜恚怒,蹲踞無禮,自謂是法;又喜自可,惡態醜對,言語無次

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丟掉垃圾

蓮生/文

  一個賣瓷碗的老人,挑著扁擔在人行道上走著走著。


  突然有一高低不平的坑,老人走路不小心,腳扭了一下,幸好無大礙。但,一個瓷碗卻掉到地上,摔碎了。


  但是老人頭也不回的繼續向前走。


  路人看到了覺得很奇怪。


  便問:


  「為什麼你的碗摔碎了,你卻不回頭看一下呢?」


  老人答:


  「我再怎麼回頭看,碗還是碎的。」


  我本人對這小小短文有二個小意見:


  一、老人要停下來,把摔破的瓷碗,全部撿個乾乾淨淨,用塑膠袋裝著,走到有垃圾筒的地方,把它丟掉。


  (以免傷了別人的腳)


  二、垃圾一定要丟掉,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這很重要。


  我發覺:


  有很多人,喜歡把一些悲傷的回憶、過去的挫折、昔日的傷痛、悲慘的遭遇……。


  全部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而且常常拿出來給他人分享。


  自己折磨自己不夠。


  還拿出來折磨他人。


  自己把人生的種種垃圾,堆在自己的心頭,讓垃圾:


  發霉。


  發臭。


  長菌。


  傳播。


  讓自己陷入憂鬱的情緒之中,最後終於難以自拔的地步,陷入了最重的憂鬱症中,嚴重的精神分裂。


  無知者,不懂遺忘。


  無知者,不懂無常。


  無知者,不懂拋棄。


  無知者,不懂幻滅。


  蠢人常常擁有破碎的心靈,而不能把破碎的因由丟掉。


  痛苦哀傷的人,不懂把「垃圾」丟進垃圾筒。


  膚淺的人,生活在苦惱中。


  淺薄的人,被種種的困厄,纏得透不過氣來。


  而智者:


  從不受過去的哀傷所影響,因為每一天,他都生氣勃勃,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一切的不愉快,根本不存在。


  詩:


  砍掉枯樹

  快刀斬亂麻
  讓新的生命力成長
  快速
.
  不須喃喃自語

  不用朝朝暮暮
  那些影響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傾倒在垃圾處
.
  一切重新上路

  汝是一個新鮮的人
  還我清淨
  快樂去人生擺渡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丟掉垃圾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國與國爭

  春秋時期,息國和鄭國發生了言語衝突,息國一怒之下,領兵攻打鄭國。

  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左傳》評論息國有五大罪過:「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辭,不察有罪。」


  息侯的道德不及鄭莊公,這是「不度德」;息國的兵力不及鄭國,這是「不量力」;息國和鄭國同姓而交戰,這是「不親親」;言語上有衝突,卻不在言語上辯明是非曲直,這是「不徵辭」;犯了這些罪過卻不知反省,這是「不察有罪」。


※ ※ ※


  一個治國執政者,如果能用禮法上的謙讓精神來治理國家,使人人效法禮讓,使上下和睦,沒有悖亂的事情發生,如此以達至國治,又有什麼困難呢?假若不能躬行禮讓,躬身教化,卻專務禮法之虛文外表,空有其殼,毫無實質,不能發揮作用,要這種禮法做什麼呢?


  禮為團體中的規範,國有紀律,家有家規。佛教中的叢林儀規、基督出世教士的三大戒律,無不皆是禮的運用與延伸,但禮最重實質,即內當有讓遜之心,外則有教人之儀。心誠克堅,勤修禮讓之道,在上者行此,必然上行下效,蔚成仁風。蓋宗教情趣的莊嚴肅穆,前賢與後學的相待以禮,皆足以影響社會風尚,成為禮儀之邦的中流砥柱,最值得加以闡揚與實踐。


  《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蓋儒家重禮的實質,尤以辭讓謙遜的精神為要,故孟子道:「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故知禮不重虛文外表,而重精神實質。在上位者能如此,最易影響部屬,形成風氣,故管子的「五輔篇」說:「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尊讓然後少長,少長貴賤不相踰越,故亂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禮不可不謹也。」這是提倡禮讓的效果。


全真月刊1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