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另結新歡,損福取禍

  裴章,是山西省河東地區人,他的父親與神僧曇照法師極友善。曇師精於相術,他看裴章的相,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將來的功名事業,一定很有成就。

  裴章二十歲時,娶妻李氏,新婚的時候,尚能相安無事。可是李氏人很老實呆板,貌又不美,難以博得丈夫的歡心。夫妻之間,毫無感情可言。


  過了一年,裴章到太原去做官,把妻留在家中。舊時代的官,是女孩子們最羡慕的物件。不久以後,裴章在太原結識了一位少女,年齡比李氏輕,貌也很美,二人就在太原同居,把家中妻子,置之不顧。


  李氏孤獨的住在裴章家鄉的老宅中,既沒有接到裴章一封信,更沒有獲得裴章金錢上的接濟。雖然李氏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女人,卻無法抑制內心的痛苦與憤怒,終於憂憤致病,不幸去世。


  數年以後,裴章又遇見曇照法師,曇師看了他的相,十分驚訝的說:「多年以前,我看你是顯貴之相,怎麼現在變了呢?過去你的天庭飽滿,現在怎麼天庭有傾陷之象呢?過去你的地閣方圓,現在怎麼地閣尖削了呢?再看你的手相,掌心有黑氣盤繞,恐有不測災禍,宜謹慎防範。你的相變得這樣多,不知做了什麼缺德的事?」


  裴章聽了,自己反省數年來的所作所為,覺得其他的事,尚無有虧良心,只有在太原另結新歡同居,以致家中妻子憂憤致死,大概這就是最缺德的事。


  曇照法師歎了一口氣說:「你本來有美好的前程,奈何不知珍重,家中有了很好的妻子,卻要在外邪淫,你這樣自己摧殘前途,實在太可惜。」


  十天以後,裴章在浴室洗澡時,他的部下進入行刺,刀中腹部,五臟盡出而死。曇照法師曾經說他將有不測災禍,不幸言中了。


 ※ ※ ※


  世人這個「意」,就好像一匹野馬似的,難調難伏。一不小心,就為我們惹出殺身之禍來,世人不可不小心!


  又無論男色、女色都應該離它遠一點比較好,你若不遠離它,恐怕就會有禍事發生。從無量劫以來,眾生恣情縱欲,常常和「無明」、「愛見」及「我慢」在一起,所以在六道輪迴裡面打滾,出苦無期。


  願眾生要小心謹慎,不與「色」會,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勉之。


全真月刊146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不生氣的神仙

蓮生/文

  在「神行」中──


  到一洞天府地,是神仙所居。


  見一位聖賢,身放祥光,普天照地。我但受光一照,就覺得清涼無比,一切煩躁盡去。


  我問:「聖仙何名諱?」


  答:「唐若山。」


  「如何修行?」


  答:「不生氣。」


  我說:「這不生氣也難,娑婆人間,到處都是不平,國與國,家與家,公司人事,人與人,怎能不生氣?」


  唐若山答:


  「練氣的人,不宜生氣。《胎息經》曰: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中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和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我想了一下,覺得有其理在。


  一、平和神氣(禪)。


  二、守虛無(無欲)。


  三、心不動念(無念)。


  四、自然常住(守戒)。


  五、無來無去(定)。


  六、勤而行之(精進)。


  一個人只要修「不生氣」,無「忿瞋」,神氣就能常住,其實「無所謂」則「近道」也。


  罵你也無所謂。


  打你也無所謂。


  譭謗也無所謂。


  殺你也無所謂。


  被欺也無所謂。


  凡夫所以是凡夫,就是有「火氣」,修至一點火氣也無,神氣相注,心不動念,就是神仙!


  神仙無忿恚,沒有什麼好生氣的!想一想啊!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字王

  據說清朝康熙皇帝酷愛私下出訪民間、巡視自己的轄地。一天上午,他又心血來潮摘掉金龍冠,脫去黃龍袍,換上一般的長袍馬褂,出門去也。來到懷鎮很熱鬧的一條大街上,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突然皇帝注意到前頭一家小鋪的門前圍著一大群人,於是也上前欲看看熱鬧。

  原來是一個後生踩著高凳子在掛「酒望」(舊時酒店用布做成的招牌)。突然人群中有人喊叫:「王兄,酒望掛低了。」顯然掛酒望者姓王。康熙見酒望上寫著「開市大吉」四個字,字鬚飛動,氣勢雄媚,也禁不住暗暗叫聲好。


  看完了四個大字,康煕用眼又掃視了一下「酒望」,立刻臉色大變,因為他看見「酒望」上的落款是「字王」,康熙心底想:「雖說寫得不俗,但是自封起『字王』,也未免太狂妄、目中無人了吧?」


  康熙心想教訓教訓這個自稱「字王」的初生之犢,就問掌櫃這位寫字的人平日為人如何。掌櫃回答說:「他人很不錯啊,非常認真上進,謙虛好學,不恥下問,所以才練就一筆好字。」康熙聽完不相信自稱「字王」的人還能不恥下問,當即向掌櫃的要求來筆、墨、布在上面龍飛鳳舞地寫上「生意興隆」四個大字,並落款為「地王」。


  掌櫃一看,這字比「開市大吉」寫得還好,立刻讓夥計掛出去,和「開市大吉」對著挑在門前。圍觀的人立即齊聲喝彩:「好字!好字!真乃神筆也。」康熙聽了,心裏很愜意。猛一回頭,看到那個自稱「字王」的年輕人,正羞慚滿面地摘下自己寫的「酒望」。不一會兒,就見那位「字王」來到他的眼前,態度誠懇,語言和藹,向康煕請教。


  而康熙皇帝只冷冷地回道:「你不是字王嗎?字王怎能向人請教書法呢?」「我是字王?誰說的?」「看看酒望上的落款。」年輕書法家摸不著頭緒,只好展開「酒望」請康熙過目。原來落款寫的是「王字」,康熙把王字看成「字王」了。當康熙愣神的當兒,這個後生向康熙介紹 「王字」的由來。他說:「鄙姓王,俺家祖祖輩輩沒有一個識字的,到了我這一輩,為了讓我識「字」起名叫「字」,所以,我的名字叫王字。」


  康熙為了表示一點歉意,告訴他一些書法要領,並囑咐他在家好好練字。最後說:「兩年後的今天,我們在京師棋盤街上見。」


  兩年後的這一天,王字來到京師棋盤街上賣字,又遇見了康熙,康熙看他寫的字大有進步,立即封他為翰林院學士。


 ※ ※ ※


  大眾於日常生活當中,之所以經常的面臨種種障礙與挫敗,原因繁瑣,通常是本身歷練不夠,經驗不足,而且有所心浮氣躁、心大氣傲,以致產生障礙,再加上無法接納他人的意見,進而導致的挫敗。


  世人只要能夠謙卑於自己,將本身視為一張白紙,僅具有最基本之知識與卑微的身份,盡力的學習,盡量吸取他人所給予的智慧與經驗,甚至於虛心接納別人的寶貴意見,從中整理一切經驗與知識,善加冷靜思慮,找出適合自己的獨特方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


  眾生若是自私自利,不斷的搞個人主義,不肯接受他人誠信之互助,若是不能接納他人良心的建議,那麼將令自己獨自在人生旅程中摸索,俗世之間任何事物皆有其摸索期,但為何有人一生都處於摸索階段,卻從未見有過成功的時候?這便是本身貢高、我慢,不肯謙虛的請教於前輩,更不肯虛心的接受指導,一付高高在上的心態,導致自己永遠處於摸索層次,對生活處於摸索層次,連事業都處在摸索之中,不但浪費金錢,而且浪費寶貴的生命與時間,甚至於徒勞無功,進而導致失敗。


  雖然他人之經驗不見得完全適用於自己,但只要肯接納別人的好意見,只要肯學習別人良好的經驗,便能令本身減少一些摸索的時間,距離成功就更快一步。


  是故,謙虛的人時時成長,日日茁壯,福份必然滿滿,前途自然平坦無障礙也。


增福開運寶鑑-第二十七章  謙讓未皇增福運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不悲過去,不貪未來

  有人曾問釋迦牟尼佛:「梵行聖者,你們居住在樹林簡陋的茅屋裡,每天僅僅吃一頓飯,為什麼還這麼快樂?」

  釋迦牟尼說:「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系當下,由此安詳。」


  佛祖簡簡單單的回答,告訴了人們人生自在的真諦在於活在當下。當下指的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你現在所在的地方、現在與你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當下是我們唯一能夠支配的時間、人和物。「活在當下」就是要你放下過去的煩惱、捨棄未來的憂思,把全副的精神用來承擔眼前的這一刻,快樂來臨的時候就享受快樂,痛苦來臨的時候就迎向痛苦,在黑暗與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離,以坦然自然的態度來面對人生。


  然而,現實中的人們,有活在過去的,有活在未來的,但能真正活在當下的,少。我們習慣說「等到……的時候,我就會很快樂。」到了年老就變成說「過去……的時候,我很快樂」,然而無論未來你怎麼樣,或是過去你曾怎麼樣,結果都是一樣,當下的你並不多麼快樂。真正的快樂不在你的過去,也不在你的未來,它一直都在現在。


  怎樣忘記過去和未來呢?蓮花生大師在《直指覺性赤見自解》中說:「過去之跡不追,拋棄過去的觀念。未來不迎,斷絕意識的關聯。眼前念起不執不取,心如虛空。」


  活在過去就會失去現在。


  人不能沒有過去,但不能總是沉迷於過去。過去是一種無法更改的東西,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不管過去有多麼幸福,有多麼好的心愛的東西和心愛的人,而現在不在身邊,你都不用過多地去追憶。如果我們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經常沉溺在以往過失的悔恨中,那我們就無法享受當下的生活快樂。


  活在未來可能會失去現在。


  還有許多渴望成功的人士不是活在過去,而是活在未來,他們與家人在一起休閒時,也表情凝重,有人甚至皺著眉頭,不知道在擔心什麼;又有些人不一定是在想某一件事,但他們整體的精神狀態,會讓人覺得他們存在於另一個遙遠的地方,飄飄蕩蕩的。


  我們可以通過做一些事來改變未來,但是它們發生的方式是我們無法預料的。所以要把握未來,就要清空頭腦對未來的妄念,全神貫注地做好當下該做的。做好當下該做的,就必定能改善現在,這是對過去最好的回報,也是對未來最大的貢獻。


  活在當下就是專心地享受現在。


  有一個佛經故事,說的是:一個人被老虎追趕,他拼命地跑,一不小心掉下懸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條,身體懸掛在空中。


  他抬頭向上看,是虎視眈眈的猛獸;往下看,是不見底的萬丈深淵;他往中間看,發現身邊有一朵花,裡面有一滴花蜜正要滴下來。這個人忘記了老虎、毒蛇以及將要斷掉的藤條,專心地去品嘗這一滴甜美的花蜜。這種心態就是活在當下的幸福。


  可能有人會說眼看著就要死的人了,怎麼還有閒情逸致品嘗蜂蜜?關鍵在於他還沒有死。活在當下的人,即使死亡即將到來也無所謂,因為那是下一刻,而他一直活在此時此刻。當我們存在時,我們就還沒死,而當我們死亡之後,我們就不存在了,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活在當下益處多多。


  好好享受當下生活給你的一切,把心思全放在當下的努力和享受上,可以讓你增添愉悅感。林清玄對此深有體會:每一次把茶拿起來喝的時候,先生起一個念頭,好好地喝這杯茶吧!因為這輩子再也不可能喝到兩杯一模一樣的茶,這樣,你會覺得那杯茶真好喝,因為你整個身心融入了那一刻,融入了那個當下。


  好好享受當下可以讓你融洽關係。


  當你和別人相處時全身心投入,去聆聽他們,那麼你就會是一個更好的父親、丈夫、朋友、女兒或是朋友。你們可以更好地對話,令關係得到維繫。


  活在當下可以減輕壓力帶來的焦慮情緒。


  只要抓住每一天每一刻,就可以把精力拉回到現在,不為將來的事情擔憂焦慮。


  當然,活在當下不等於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一種生命的灑脫和豁達。當你活在當下,而沒有過去拖在你後面,也沒有未來拉著你往前時,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時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種強烈的張力。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訪談証道靈修士

南屏濟公活佛 登台

活佛:可,賜符化飲。化筆靈體出竅。 


化筆:弟子參見師尊,前回訪遊觀音淨土中,弟子有看見,觀音淨土中,一切花草與飛禽走獸,皆不同凡世間的一切境相,此不知是否在淨土中,所有一切皆如此? 


活佛:凡淨土中所見,不論花草或靈鳥、靈獸,皆已聞法久遠,亦修行功夫都比世俗中修行人高,故不能與世俗相提並論,往後幾回訪談,徒兒皆能再見淨土殊勝莊嚴。好了,隨吾上蓮台,今夜將至彌陀淨土,訪談証道靈修士。 


化筆:師尊啊!今日從南天門入門後,就一直往西方向走,這是否要去西方,阿彌陀佛淨土? 


活佛:沒錯,前方有個光環旋渦狀,乃是直通西方淨土,必經之路。 


化筆:弟子有一事請益,在塵間有人說,要到各個淨土,是要出地球大氣層才能到達,此不知是否對? 


活佛:俗世所道天界,為大氣層之內,而出大氣層,無邊無境虛空,則是通往各淨土,此說是有些許可融通處,故對此說也非,完全不正確或完全正確。如要直進淨土,那也必需塵世間人,真正能放得下,不執假境,如有一點執著,則難至淨土,修行功績德晉重要,而覺悟能捨更是重要,世間人皆認假為真,要放下捨得塵境,說是容易,真正做到難上難。徒兒看前方,一道毫光照向這方向,此乃佛菩薩,放光接引毫光,進入此道光,就是彌陀淨土了。徒兒要注意禮節,不可讓為師失顏,隨吾進入。 


化筆:師尊,弟子眼前所看到,真的難以形容,好多好多佛菩薩啊!快行禮。 


活佛:徒兒明禮,恭敬就對了。彌陀淨土,是諸佛菩薩,時來聽聞佛陀說法之地,此景皆無所疑。 


釋迦牟尼佛:活佛親臨,淨土大放光彩,今吾接命普化寶書開著,訪談証道靈修士,吾為普化旨命,特安排訪談修士,恭請隨吾入殿。 


活佛:我佛慈悲,寶書問世,旨在普化世間有情,指引明燈,覺悟修行,以圓慧命。帶領劣徒到淨土參訪,為負旨命,恭請我佛大願悲憫,接納世間有情,眾生早歸淨土。 


釋迦牟尼佛:蒼生佛性未滅,淨土永放光接引。 


活佛:感謝佛恩。 


釋迦牟尼佛:書著訪談証道靈修士,已在前庭恭候,活佛可上前作訪。 


証道修士無盡願尊者(彭乾忠):恭迎活佛蒞臨,吾有禮恭迎。 


活佛:吾為寶書「金闕御綬靈修院訪遊傳真」前來,想借寶書訪談,將証道靈修士証道後續,作明白實境闡示,以使世間人更明瞭,靈修院保舉靈修之殊勝可貴。 


尊者:末法時期,萬法齊發,為渡眾生,諸佛菩薩慈悲頻頻示現,旨在讓世間有情眾生,早日覺悟,修真回歸。奈塵間萬相,迷惑人眼人心,導致世人眼迷心迷,認假為真,難以了脫輪迴。吾幸有塵世之內人,佛緣俱備,相助保舉靈修院潛修功果,在諸佛菩薩教化習修,方能証道直超淨土。 


活佛:敢問尊者,自証道以來,淨土職命,都是在做哪些聖事? 


尊者:吾在淨土,尚屬初証尊者,因此研經聞法,都是必修,對於職命,此非有特定,暫於修持精進中。另則與諸佛菩薩研經,將佛說法,立註為冊。 


活佛:証道至今,可有回陽世探視? 


尊者:塵世雖有妻女,但眾生平等,吾無私情之執,自靈修証道初期,有探視幾回。 


活佛:尊者有無對陽世親人,說法為訓? 


尊者:塵緣盡,只願陽間眾生,能勤修功累果,莫再執迷假相之境,多給自己時間,勤聞法修身。凡世間所有,一切相終必空,早把慧命延續,解脫輪迴苦。 


活佛:塵間故然美好,但比不上淨土一絲毫,世間人大都眼見為實,不依慧眼看世間,故而再再墮落六道難止息。 


尊者:大道普傳,能降殊勝聖堂,為普化聖業負命,世間人之福音,唯世間佛魔同道,殊法難盡得發揮,人世間太多執著、執法,以致殊法頻遭污蔑,此境此景何堪矣。 


活佛:尊者慈悲,願今日訪談能將實証,帶給世間人覺悟才是。徒兒上前向尊者恭禮拜別。 


化筆:謝謝尊者成全書著。 


尊者:阿彌陀佛。 


活佛:徒兒隨師回堂。 


…… 


活佛:堂已到,化筆靈投體,可,吾退。 


眾鸞生:恭送恩師聖駕。

金闕御綬靈修院訪遊傳真-第二十五回 訪談証道靈修士(二)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以「無我」為第一的教戒

蓮生/文

  我問白空行母:


  「無我法是何義?」


  白空行母答:


  「佛性的修練。」


  我問:


  「如何修練?」


  白空行母答:


  「漸漸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


  我問:


  「如何實修?」


  白空行母答:


  「離開一切的造作。」


  我問:


  「是自然嗎?」


  白空行母答:


  「對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了了於心,但,心不受束縛,而是讓心休息。無念、無念,不執、不執。」


  我問:


  「是三輪體空嗎?」


  白空行母答:


  「正是,正是。」


  白空行母說:


  「很多修行人,都有自私的念頭,還有一些自私的人,去追隨自私的修行人。這些修行人實在愚蠢而無知,而追隨者更是無明深重。只要有自私的念頭,或是執著二元分別的人,就無法證悟無我的佛性。不但如此,還會下三惡道之中呢!」


  白空行母說:


  「自私的修行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以自我為中心者,必然有敵、友之分,有自、他之分。如此,就與菩提心背道而馳。如此之行者,必愈陷愈深,無可救藥,墮入三惡道之中。行者自己,及一切追隨者全部入火坑。」


  「為什麼全部入火坑?」我問。


  白空行母回答:


  「二元性,認定有利的為友,認定傷害的為敵。如此一來,便產生了貪愛與憎恨,由這二項,就造出了惡業,由惡業便入輪迴及下三惡道之中了。」


  白空行母說:


  「拔除人的自私吧!這自我是魔!」


  白空行母的法教是:


  自修無我,教授人人無我。


  追隨無我者。


  追隨無我的根本上師及無我的大善知識,不要追隨自私的行者,自利的行者,因為,他們沒有證悟無我。


  要捨棄分別,例如國家、家族、地域、階級、敵人、友人等等。


  不要貪名。


  不要貪利。


  不要貪自己的肉身。


  不要貪自己的家族。


  認識無我。


  認識佛性。


  要知道一切的名相皆無實性。


  要知道世界眾生及萬法皆無實性。


  要知道好像有,其實如夢幻泡影。


  無可得。


  無可有。


  無可住。


盧勝彥文集214《瑜伽士的寶劍》以「無我」為第一的教戒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捨身取義

  當戰國時代泰始皇併吞六國的時候,泰國攻打魏國,魏國的王族慘遭殺滅,幾乎全部罹難,只有魏王的小兒子被逃走了。

  泰軍抓不到他,就對魏國人民下令:「如果有人找到公子,立刻當金一千斤,如果有人敢藏匿不報,抓到的話,處罪是十族的親人,將會全部被殺死。」


  這時公子的奶媽瞞著別人暗中帶著公子一起逃亡,有人對奶媽說:「你大概知道公子藏匿的地方吧!現在秦軍賞金很重,你就把他說出來吧!」


  奶媽憤慨地回答:「我怎麼知道公子藏匿的地方,即便知道,我也不會說出來,死就死吧!我怕什麼?如果替人撫養孩子,不能把他隱匿起來讓他活命,還要把他說出來,這是背叛長上,自己貪生怕死的行為,我聽說忠心的人不會背叛長上,勇敢的人更不怕死,凡是撫養孩子的責任,就是要讓他生存長大,而不是要讓他死啊!今天我怎麼可以因為貪愛錢財和怕被殺害的緣故而廢棄道義,做出傷天害理、欺騙主上的事呢!我絕對不會只顧自己求生而獨使公子死亡的!」


  奶媽這一番義正辭嚴的話語,說得周遭聽的人無不感佩、汗顏!後來奶媽和公子每天東躲西藏,最後逃到一處湖澤邊時,被泰軍尋獲,以箭射殺他們。


  當泰軍發箭時,奶媽十分勇敢,忠君愛主,完全不顧自己的生命,一直用身體遮蔽公子,結果她身中十二支箭而死,但魏公子卻一支也沒被射中。


  泰王雖殘暴,但一聽到奶媽忠義兩全,為主犧牲的感人事蹟,不但十分感佩她,事後用三牲來祭杞她的英靈,並封她的哥哥做大夫的官,以表示自己的謝過。


  試想以此一位未讀書識字的乳母,竟然能有如此忠義兩全的高行,我們讀聖賢書的人,豈能反而不知而愧對往聖先賢呢!


 ※ ※ ※


  義者,理之宜也,所以制事也。人莫不有義,而亦未嘗不知義。在乎蔽與不蔽之判而已。


  利為義之賊。蔽義者,其為利而無義,苟為利所蔽,則弒父與君,害人禍己,無所不為,胥基於此。若事事由義所裁判,則為聖為賢、成仙成佛者,亦在是也。


  義之用於君臣之間,君必有禮而臣必忠;用於父子之間,父必慈而子必孝;兄弟夫婦朋友,皆守之以義,則兄必友而弟必恭,夫賢而婦順。不以貧富而易交,不以始情而終敵。雖造次顛沛,不能易其志,推之君父或罹不測之憂,而臣子本義之所在以制心,則必以身殉之,其利害在所不計,鞠躬盡瘁,至死靡他,非不知生之樂,而死之苦,為義所不許故也。楊震畏「四知」而辭金,非不知金之利,亦為義所不容。


  世之昧卻良心者,往往因利而忘義。利心一動,則義無存焉。為官者罔上殃民;為子者毆兄逆父;為妾婦者背禮離婚;與朋友交,口蜜腹劍,以義結而以利斷者有之。嗚呼!義之用大矣!不義之害亦大矣!


  吾勸世之靈種,所作所為,事無大小,必思其義而後行。若出乎義者,雖利不為,如合乎義者,雖無利亦當急進而勇為之,不可後人一步,勉之!


修緣寶典-五常之「義常」文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滅罪心法

  一位居士信佛十分虔誠,他嚴守戒律,連一隻小螞蟻也不肯傷害。

  他三十歲時,患上了嚴重的痛風病,痛得他死去活來。他以為,自己之所以得這種病,之所以受病魔折磨的痛苦,都是自己未信佛之前以及曆生所造的罪業,所以,他一邊默默忍受病痛的蹂躪,一邊發心懺悔罪業。


  然而,他十年的懺悔,並未使得病情好轉,反而越來越重。時常發作的病魔,使他痛不欲生——若不是佛教禁止殺生——包括自殺,他早在最痛苦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後來,北齊天平二年,絕望中的他,聽說禪宗二祖慧可得到了達摩祖師的心印,是一位道行深不可測的高僧。於是,他便千里迢迢而來,期望借助祖師的無限慈悲與廣大神通,為他消除罪業。


  他匍匐在二祖慧可面前,磕頭如搗蒜,痛哭流涕地哀求道:


  「弟子罪業深重,以致身患痛風頑症,十年不愈。請大師為我懺悔罪業。」


  慧可聞聽此言,將自己那只僅存的大手猛然伸到居士的鼻子底下,炸雷一般大喝道:「你將罪業拿出來,我為你懺悔!」


  居士一下子陵睜了:人的罪業如同心裡的念頭,無形無相,沒有實質,如何能拿得出來呢?何況,思量之時,那罪業似乎無處不在,真要尋找它了,卻在身體內外哪兒都找不到。居士皺著眉頭說:「大和尚,我找不到罪業呀!」


  「我已經為你懺悔完畢了!」慧可大笑。


  是啊,既然罪業沒有實質,找尋不到,豈不是已經消失了?!果然,居士的病痛好像真的立刻痊癒了,他直起腰,臉上洋溢著輕鬆的微笑。


  二祖慧可說:「你最好皈依佛、法、僧三寶。」


  居士說道:「我見到了大師,真正知道了什麼是僧。那麼,何為佛與法?」


  二祖說:「心就是佛,心就是法,佛與法無二無別。」


  居士豁然大悟:「啊,我今天終於明白了,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病由業生,業由心造,心空則業消。如心與身不二,佛與法不二!」


 ※ ※ ※


  罪也者,由心起念,執入六根而成不滅之罪源。念念於惡,征奪一切善行;念念於善,巧破萬般惡劫,是以心識變化起滅,善惡永作輪迴,是難引滅。是故《法寶壇經.疑問品第三》無相頌雲: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


  由此可知,一切罪業皆由心造而難滅,若能滅得心中罪源根,何懼業不消也!是以始雲:「心物茲蔓,莫不自閉己性焉。」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者,心物未動也,雖未動而持之一慎,則心物終無也。心物終無,則自性常皓。自性常皓,則複性初也。方知罪根乃因心性物欲之不斷,貪求之不足,而屢犯常規,自造業因,故是以從心格物而複本性光明也。


修道心法衍繹-第二十八章 滅罪心法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心不在焉

  古時候有個名叫秋的棋手,由於他的棋下得好,當地人都稱他為弈秋。

  弈秋收了兩個徒弟,他每天盡心盡力教導他們,想把自己高超的棋藝傾囊相授。但這兩個徒弟完全不一樣。


  一個徒弟生性踏實認真。他謙虛好學,非常專注,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下棋上,認真思索老師所做的每一步安排,仔細品味老師的每一句言談。所以,他極為準確地領悟了老師下棋的精髓,棋藝進步飛快,連老師都為之驚歎。


  另一個徒弟正好相反。他雖然天天跟在老師身邊學習,但老師講解下棋要領的時候,他的眼睛好像是在盯著棋子,可心思卻被空中的大雁佔據,恨不得馬上搭弓射箭,射下一隻。結果,老師的講解他一句也沒聽進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棋藝依舊拙劣不堪,一絲一毫的進步都沒有,老師對他極為失望。


  這兩個徒弟,一個成了棋藝高超的名手,另一個一無所獲。其中的原因就在於:一個專心致志,另一個心不在焉。 (《孟子.告子章句上》)


 ※ ※ ※


  《荀子。性惡》中寫道:「今使塗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其意為,假使現在有個資質平凡的普通人有心於學,只要他肯善加思索、仔細觀察,長期不懈地致力追求,假以時日,也可通於神明、參於天地,其行為興聖人並無二致。荀子的這段話也意味著,普通人慼藉著後天的學習與努力,專心精進,日積月累下來,想要成為聖人並非不可能之事。


  唐朝文學家韓愈,其〈進學解〉中之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學業的精進是由於勤勉,而荒廢是由於玩耍嬉戲;德行的成就是由於慎思,而敗壞是由於苟且隨便。此乃韓愈任職國子博士時,訓誨公郷大夫子弟的一席話,強調學習精進全在於個人勤勉努力的工夫,反之則無法成就任何學業。


  《朱子語類》為南宋理學家朱熹與其弟子的問答語錄,其中記載朱熹曾語:「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教導弟子讀書必須心無旁騖、惠心一志,方能融會貫通書本中的知識,在其所謂的「三到」之中,朱熹認為「心到」是最重要的,讀書時把全副心思專注於書本上,眼、口豈有不配合的道理?若是不能專心求學,終日隨意散漫地誦讀,必定記不住讀過些什麼,就算好不容易強記下來,也無法記住很久,;易言之,「心到」等同「三到」全部到齊了;學習又怎麼可能不精進呢?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般若法要

蓮生/文

  有弟子問:「佛陀的般若法要是什麼?」


  我答:「戒、定、慧。」


  「金剛乘比較不重視戒律吧?」弟子說。


  我說:「非也!」


  我個人認為:


  守戒律能夠把「外在」的行為污穢限制住和幫助我們遠離煩惱,修禪定與智慧則可以完全斷除心中「內在」的種種無明污穢。


  金剛乘由於對「內在」的修練較多,所以才被誤解為不重視外在的戒律。


  其實,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金剛乘的戒律甚至比其他宗派來的多,其戒律更細,沒有不持戒,而能得定慧。


  弟子問:「戒、定、慧三學之要旨?」


  我答:「防非止惡謂之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心境皆空,照覽無惑名慧。」


  我以為:


  如果要徹底的絕滅污穢的無明,要先從外在的持戒開始,由外而內,在眾戒律中,比丘有十戒、具足戒。在家有五戒 、八戒等。由持戒抑制惡業及培養身、口、意的善業,學佛的人如果堅守戒律修行的話,污穢的心將很容易清除。


  也即是:


  持身如玉。


  守口如瓶。


  防意如城。


  楞嚴文句曰:「執身是律儀戒,執心是定道共戒。跡在藏教,而身心一切通利,則密悟如來藏性。所謂清淨法身,常住真心矣!」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 》般若法要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克服障礙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人生在世,生活在一個千變萬化與多元化的世界中,沒有清明的立志,沒有堅持一份理想,隨波逐流而漂浮四海,最後將落得一無所有,在歲月的醃漬中,連生命足跡也沒點下一滴。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昔時,在四川偏僻的地方,住著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有一天,貧窮和尚對富和尚說道:「我想到南海拜謁佛門勝地。」
     

富和尚聽了,不信的回答:「你這麼窮,要怎麼去那麼遙遠的地方呢?」
    
窮和尚充滿信心的回答:「我有一個盛水的瓶子、一只盛飯的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卻再次疑惑的態度說著:「多少年來,我就想買一艘小船,順著江水到南海,但至今還是沒有實現過,你這麼窮要如何去呀?」
     

一年過後,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他把到南海的經歷及拜見佛門勝地的情形說給富和尚聽。富和尚聽了,不由得面紅耳赤,西蜀與南海相差幾千里,富和尚去不得,窮和尚倒是去了。
     

其實,一個人的念頭會影響其一生的成與敗,有的人從小在什麼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念頭,不好的念頭可以成為長大後的陰影,而好的念頭也許會成為以後成功的助力。因此,心念一轉,既可以海闊天空,也可以走入死胡同;所以,道在其中,真快樂也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彌勒菩薩:理想的達成,不是在明天的空中樓閣繪畫揮灑,只在於現在一小步、一小步往前的累積,而困難更不是達成目標的藉口與理由。
     

生命的旅程中,挫折的挑戰,都不是可以擊倒自己的勁風暴雨,生命都能擊倒自己的,只有自己藉口推託懶散、享樂自私,以及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是以,自己成了自己最大、最可怕、最不能依靠的敵人。

陳生:嗯!現代人一直想要擁有平靜祥和的好心情,把自己從煩躁、空虛、茫然的負面情緒中徹底拔出來。
     

有些人喜歡用一堆計劃做成登高梯,想讓自己爬上快樂的那一格,極少數的人做到了,為了符合所有計劃和原則,卻累死了自己。更大多數的人,制定一堆做不到的計劃,原本已經夠多事的生活,後來又多增添一筆沒有完成計劃的挫折感。

彌勒菩薩:哈!…。計劃也許很好用,但放進充滿意外的日常生活中,你們會發現,其實它沒那麼好用,隨便來個小意外,都能輕而易舉的推翻整盤計劃。若是想要「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人生法寶,不是外在計劃,而是內在一顆穩定的心。


陳生:許多人想要安安靜靜地吃個平安齋,結果朋友臨時LINE過來了,於是趕緊架起手機,邊回訊息,邊吃飯;手上正忙著,手機響了一下,趕緊放下工作,又看一下手機,是否有甚麼吩咐;或者正想好好穩定下心來參加佛教的法會,才開始誦經或拜懺,手機又叫了一下,拋下誦經本,慢慢拿出手機,讓手機螢幕在莊嚴的佛堂放出光芒。
     

唉!好不容易挨到下課休息了,四處皆可見躺下來充電的手機,…。奇怪!我們不是也想利用休假日充電,怎麼還是無法按照計劃走呢?

彌勒菩薩:所以,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句話是你們都熟悉的好朋友。世界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希望你們能夠好好的體會之!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 -第十章  按照計劃.克服困難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孫淵貞勸夫修行

  出自《七真史傳》第四回

  寧海西北有個馬家庄,在內有個馬員外,名鈺,是個單名。父母棄世得早,又無弟無兄,獨自一人娶妻孫氏,小名淵貞。


  這孫淵貞容貌端莊,心性幽靜,且能識字觀書,追古窮今,不愛捉針弄線,挑花繡朵,雖是女流身分,卻有男子氣慨,大凡馬員外有不決斷的事情,必來咨問,另在孫淵貞一言半語,頓絕疑惑。


  所以,他兩口兒相敬如賓,情同師友,只是膝下並無一男半女,眼看已到中年,馬員外那日對孫淵貞說道:「你我二人離四十歲不遠,膝下乏嗣無後,這萬貫家財,也不知落於何人之手?」


  孫淵貞曰:「


  三皇治世久,五帝建大功,堯舜相揖遜,禹疏九河通。


  成湯聘伊尹,文王訪太公,五霸展謀略,七雄使心胸。


  贏秦吞六國,楚漢兩爭雄,吳魏爭漢鼎,劉備請臥龍。


  東晉與西晉,事業杳無蹤,南魏與北魏,江山屬朦朧。


  唐宋到於今,許多富貴翁,試問人何在?總是一場空。


  自古及今數萬餘年,帝王將相幾千餘人,到頭盡空,轉眼皆虛,你我夫妻,把前後的事一齊付之於空,只當天下莫得我們,這一家父母未生我二人。」


  馬鈺聞言笑曰:「別人雖空,猶有苗裔,我們這一空,連根都空斷了。」


  孫淵貞曰:「空到無根,是為太空。」


  空到極時為太空,無今無古似洪濛。


  若人識得太空理,真到靈山睹大雄。


  孫淵貞又曰:「若說有子無子,有子也空,無子也空,文王當年有百子之說,於今有幾個姓姬的人?誰是他萬代子孫?有幾人與他掛掃墳臺?


  又相傳張公藝有九男二女,郭子儀七子八婿,竇燕山五桂聯芳,劉元普雙萼競秀,此數人皆斯衍慶,子嗣繁盛者也,如今又有幾個兒孫在那裏?


  依然悽風冷雨,荒臺古墓,愁雲滿天,蓬蒿遍地,豈不是有無都歸於空也。孤墳壘壘,難道盡是乏嗣之人?佳城鬱鬱,未必定有兒孫之輩。


  我想人生在世數十年光景,只在須臾之間,好比石火電光隨起隨滅,又如夢幻泡影非實非真。大廈千間不過夜眠七尺,良田萬頃無非日食三餐,空有許多美味珍餚,枉自無數綾羅綢緞,轉眼之間無常來到,瞬息之內萬事皆休,丟下許多榮華,不能享受,枉有無數金錢,難買生死,枉自變人一場。」


  經營世故日忙忙,古往今來皆不在。


  錯認迷途是本鄉,無非借鏡混時光。


  孫淵貞又對馬員外曰:「我們於空無所空之處,尋一個實而又實的事情,做一番不生不滅的工夫,學一個長生不死之法。」


  馬員外曰:「娘子妄言了,自古有生必有死,那有長生不死之理,從來有始必有終,那有人作不息之事?」


  孫淵貞曰:「妾嘗看道書,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使真性常存,靈光不滅,即是長生之道。若學得此道,比那有兒女的人,更強百倍!」


  馬員外曰:「話雖這樣講,精又如何能使之化氣?氣又如何能使之化神?神又如何使之還虛?志得真性常存?焉能靈光不滅?」


  孫淵貞說:「你要參拜師傅,才能得此妙理。」


  馬鈺曰:「我便拜你為師,你可傳我功夫。」


  淵貞曰:「妾乃女流之輩,不過略識得幾個字,看過幾本書,焉能解悟妙理?若要真心學道,離不得參訪明師。」


  馬員外曰:「參師訪友,是我生平所好,但修道之人要有根基,若無根基,成不了仙,作不了佛,所以我自量根基淺薄,再不言修道二字也。」


  孫淵貞曰:「夫君之言差矣,但在世上變人,俱是有根基,若無根基,焉得變人?不過深淺之不同為。根基淺者六根不全,或眼失於明,耳失於聰,手缺腳跛,痴聾瘖啞,鰥寡孤獨,貧窮下賤,此根基之淺者也。


  至於根基深者,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或尊居宰輔而管萬民,或身為官宦,聲名顯耀,或家道豐裕,樂享田園,六根完好,耳目聰明,心性慈良,意氣和平,此根基之深者也。


  世間所重者富貴,這富貴之人又比那尋常之人,根基分外深厚,若再做些濟人利物的事兒,越把根基培大了,成仙成佛成聖賢,俱可以成也。


  所以說根基要隨時增補,不可以為一定是前生帶來的。若果是前生帶來,又何愁來生帶不去?譬如為山,越累越大,越累越高,休說我們無根基,若無根基,焉能享受這若大家園,以及呼奴使婢,一呼百諾,如此看來,也算大有根基之人也。」


  馬員外本是好道之人,不過一時迷昧,今聞孫娘子剖晰分明,義理清楚,恍然大悟。


 ※ ※ ※


  世人隨順情慾,求於聲名利祿,然當聲名利祿雙收之時,卻多已是步入人生盡頭階段,故若只知貪世上常名,而不知學道,乃是枉功勞形,此譬如燒香,雖人聞其香,並發出各種讚歎,然此時香已燼矣之理同也。


  修真學道,若能視性命,為一大事,看破塵緣,將情境一刀兩段,萬有皆空,急以脫塵離俗,世人若不尋個出頭路徑,終日爭名奪利,貪妻愛子,至壽終,無常一到,萬事皆空矣。至此死期臨頭,何是我之財物,何是我之妻子,己經無半項是自己之物,只有善惡二字,可隨身帶去。


  六萬年來,世間眾生,所流之眼淚,比地球海洋還深,死後之枯骨堆疊起來,比喜馬拉雅山還高,所造之罪業則更是難以計其數。若以世人短短數十年之生命,力行有限的財施而欲超脫輪迴,此舉就如一匙砂糖倒入水庫中,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故而生命不斷地輪迴,業力的纏縛也永無止境。因此為了擺脫生死宿命,古聖先賢皆不遺餘力地探求大道之法門,潛心參悟,而實現了生脫死之事跡。


  所以世人,觀看世上,所有萬物皆是真,於佛視之,如浮雲朝露,亦如夢幻泡影或風前燈,雖然三期修法,學道應在火宅,而心須能無塵俗之念,妻為朋,子為伴,千魔百障,順其自然,生死存亡,苦樂富貧,任憑天斷,立大丈夫之品行,抱古聖賢仙佛之志念,用此一點真氣,時時使其上昇,念念皆仁,如此即真向道,何懼而憂道之不顯明哉。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無形財富

  有一天,西域來了一個經商的人。他將珠寶拿到集市上出售。這些珠寶琳琅滿目,全部價值不菲。

  其中有一顆叫「珊」的寶珠,更是引人注目。它的顏色純正亦紅,就像是朱紅色的櫻桃一般,直徑有一寸,價值高達數十萬元以上,引來了許多圍觀,大家都嘖嘖稱奇,讚歎道:「這可是寶貝啊!」


  恰好憨然大師這天也來逛集市,見了好多人圍著什麼議論紛紛,便也帶著弟子擠進了人群。


  憨然大師仔仔細細地瞧了瞧寶珠:「珊可以拿來填飽肚子嗎?」


  商人回答說:「不行。」


  憨然大師又問:「那它可以治病嗎?」


  商人又回答說:「不行。」


  憨然大師接著問:「那能夠驅除災禍嗎?」


  商人還是回答:「不能。」


  「那能使人孝悌嗎?」


  回答仍是:「不能。」


  憨然大師說道:「真奇怪,這顆珠子什麼用都沒有,價錢卻超過了數十萬,這是為什麼呢?」


  商人告訴他:「這是因為它產生很遠很遠沒有人煙的地方,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歷經不少艱險,吃了不少苦頭,好不容易才能得到它,它是非常稀罕的寶貝啊!


  憨然大師聽了,只是笑了一笑,什麼也沒說便離開了。


  憨然大師的一位弟子對師父的問話很不解,不禁向他請教。


  憨然大師便教導他說:「古人曾經說過,黃金雖是重寶,但是人生吞了它就會死;就是它的粉末掉進人的眼睛也會致瞎。我已經很久不去追求這些寶貝了,但是我身上也有貴重的寶貝,它的價值絕不只值數十萬,而且水不能淹沒它,火也燒毀不了它,風吹日曬全都絲毫無法損壞它,用它可以使天下安定,可以使我自身舒適安然。人們對這些的至寶不知道朝夕去追求,卻把尋求珠寶當作唯一要緊的事,這豈不是捨近求遠嗎?看來人心已死了很久了!」


  憨然大師所說的「至寶」,就是人們自身的美德。


 ※ ※ ※


  財可分有形無形之財,什麼是有形之財呢?即是世人眼睛看得到之金錢、珠寶、華屋、美廈、證券等有形、質可觸摸、可稱數、可看得見之物,皆數有形之財。「凡外具有形、有質之體者,其內著有色、有相之跡,合返本返元,均沒為烏有。」是故不管你擁有再多之財富,終歸是烏有,無法永久保有。


  什麼是無形之財呢?「陰功積德」是也,像放棄一切物質之享樂,虔誠效勞於聖門之下,即是最聰慧之人,窮其一生之力,可積累無數之無形之財,可做為歸空返回天界之資材,也不枉來人世一遭。


  在這述明了有形與無形之財的定義後,世人啊!你可選好了你要賺取的財富嗎?盼望你們不要選錯,以免落入六道輪迴,求出苦而無期也,勉之。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眾生的心

蓮生/文

  弟子問我:


  「這世間,器世界,什麼是永恆?」


  我回答:「實無永恆。」


  弟子又問:


  「心呢?」


  我答:「意識的存在沒有永恆。凡夫因為不能明察實相而誤認為意識的存在是永恆的。佛陀為了要讓眾生能察照這意識的無常,所以教導眾生觀心無常。」


  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眾生的心」,不間斷的警覺、洞察與分析,便可明白「心的變易」。


  例如:


  愛會轉變成恨,善會轉變成惡,快樂會轉變成痛苦,美麗會轉變成醜陋,真誠會轉變成虛偽,清淨會轉變成污穢,滿足會轉變成空虛。……


  身體不是永恆!


  心也不是!


  佛陀告訴我們,知自己的「心」實不易,知「眾生的心」更難,所以滾滾塵世,迷霧漫漫。


  我知道,眾生的心如水,水可載舟,水亦可覆舟。


  據我所知,有三位偉大的智者,「姜波羅」仁波切、「持珠」仁波切、「貢祖」仁波切。他們在「眾生的心」的海洋中翻覆了,被眾生淹沒,這是受眾生的拖累糾纏。


  所以,佛陀要初學禪定的行者,先退居到:


  一、岩洞。


  二、森林樹下。


  三、塚間。


  也就是隱僻無人之處,才能保持寧靜的心,如此修學才能專一而成就。隱居與閉關是必要的,這是佛陀的教示。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眾生的心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修行的障礙

本堂玄天上帝    降

詩曰:內斂外揚滿目柔,慈悲喜捨在心頭。

        相逢一笑恩仇泯,快意人生對洪流。

聖示:吾今日以「修行的障礙」為題,供世人參悟。

    
  修行的障礙

  
  許多人在修行一段時間後,會產生一些修行的障礙,讓自己提不起心力來修行,或找藉口不想修行,為什麼?這是「業」在阻擋著一個人。

      
  例如,人人都知道適當運動的好處,但絕大多數的人就是不運動,這就是「業」在阻撓。

   
  昔時,舍利弗尊者有兩位弟子,其中一位出家以前是鍛金匠,舍利弗教他修白骨觀,另外一位弟子出家前是洗衣匠,舍利弗教他修數息觀,這兩位弟子雖然精勤禪修卻徒勞無功。這兩位比丘因為過去生的因緣關係,雖然舍利弗尊者給了他們禪修目標,他們還是無法體證。
     

  一段時間過後,他們有機會見到佛陀,佛陀將二人禪修業處對調,鍛金匠教他修數息觀,洗衣匠教他修白骨觀,沒多久他們便證果了。
         
  有些人會誤解,認為舍利弗尊者的兩位弟子能夠證果,都是因為佛陀的緣故,其實這只是看見事情的表面。


  因為,當舍利弗尊者給予他們禪修目標時,他們過去生的不善業正在阻撓他體證。但同時,他們新的善業也在累積著,直到他們見到佛陀的時候,佛陀有能力看見他們過去生的因,也看到他們今生的善業,佛陀知道時機已成熟,於是給他們開示,他們就證悟了。

   
  然而,佛陀已經入滅二千餘年,那現今之人要如何減少不善業障礙修行呢?答案就是修「慈心」。


  為什麼需要修慈心呢?因為,一般人的心裡或多或少,都有瞋恚、生氣與不必要的念頭在對抗他人。這類性質的念頭,經由慈心的修習能被減少或被移除,而快樂、舒服、柔軟、平靜則會增加。因此,修行者將會成為一位更柔軟、更舒服的人。

  
  「慈心」是一種禪修的所緣,它可以訓練一個人以友愛的心對待世間的眾生,包括天人、人、畜生、鬼道、地獄眾生。

    
  所以,當一個人(不論有無修行)常說:「願一切有情眾生遠離危難,願他們遠離精神上的痛苦,願他們遠離身體上的痛苦,願他們永遠安祥快樂。」這種強大的慈心,流露出一個人慈愛的感情,就可以減少很多逆緣,未來在修行上,一定可以更加得力。


虛原雜誌第251期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禪板和蒲團

  龍牙居遁禪師由於參禪很久,為了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誠懇地到終南山翠微無學禪師處參禪。可是一住多月,均未蒙翠微禪師召見開示。

  有一天,他直接走進法堂問說:「學僧來到禪師的座下參學,已經好幾個月,為何禪師不開示一法?」


  翠微禪師聽了以後,反問他:「嫌什麼?」


  居遁禪師因不得要領,只好告別翠微禪師,前往參禮洞山良價禪師。


  洞山禪師道:「爭怪得老僧?」


  龍牙禪師仍然不明白。


  於是他又回來,再問翠微禪師:「如何是祖師意?」


  翠微禪師道:「把禪板拿來給我。」


  龍牙禪師把禪板遞給臨濟禪師時,臨濟禪師拿起禪板就朝龍牙禪師打過去。


  龍牙禪師:「老師打我沒有關係,但總要告訴我如何是祖師意吧!」


  翠微禪師道:「剛才的禪板難道沒有告訴你嗎?」


  無奈之下,龍牙禪師又前往參問臨濟禪師,又請示道:「如何是祖師意?」


  臨濟禪師道:「把蒲團給我拿來!」


  龍牙禪師將蒲團交到臨濟禪師手中時,臨濟禪師順手就把蒲團往龍牙禪師身上打去!


  龍牙禪師道:「別急著打我!您還沒有告訴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呀?」


  臨濟禪師道:「剛才的蒲團,難道沒有告訴你嗎?」


  龍牙禪師不得要領,後來,又去參禮洞山良價禪師,同樣又問:「佛法緊要處,乞師一言,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洞山良價回答:「等到洞水逆流的時候,我再來回答你。」


  龍牙禪師聞言,這才恍然大悟。


  後來有位僧人問龍牙禪師:「和尚行腳時,曾參學訪問臨濟與翠微二位大德,對他們印象如何?」


  龍牙禪師道:「印象很好,就是沒有告訴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學僧道:「為什麼他二老不告訴你呢?」


  龍牙禪師回答道:「因為禪板和蒲團都早有消息了。」


  為報師恩,龍牙禪師繼續執侍洞山禪師八年之久。後受湖南馬氏之邀請,住龍牙山妙濟禪苑,開法接眾,號證空大師。座下有徒眾五百餘人。


  龍牙禪師接人,語言雖平實,但乾淨利索,決不留一絲一毫的尾巴。試舉數則如下:


  1.問:「十二時中如何著力?」師曰:「如無手人欲行拳始得。」


  2.問:「終日區區(辛苦奔波),如何頓息?」師曰:「如孝子喪卻父母始得。」


  3.問:「如何是道?」師曰:「無異人心是。」乃曰:「若人體得道無異人心,始是道人。若是言說,則沒交涉。道者,汝知行底道人否?十二時中,除卻著衣吃飯,無絲發異于人心,無誑人心,此個始是道人。若道我得我會,則沒交涉,大不容易。」


  4.問:「古人得個甚麼,便休去?」師曰:「如賊入空室。」


  5.問:「二鼠侵藤時如何?」師曰:「須有隱身處始得。」曰:「如何是隱身處?」師曰:「還見儂家麼?」


  6.問:「知有底人,為甚麼卻有生死?」師曰:「恰似道者未悟時。」


  7.問:「如何是無事沙門?」師曰:「若是沙門,不得無事。」曰:「為甚麼不得無事?」師曰:「覓一個也難得。」


  龍牙禪師示寂于後樑龍德三年。春秋八十九歲。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安實自己

  在科舉時代,必須經過重重關卡才能能舉人、中進士。李表業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可以說是少年得志。

  順治皇帝派李振業當順天府的鄉試主考,他本來可以用心選拔人才,為國家做事。然而,從李振業考上進士後,他的目標就是要建立個人的勢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打算提拔交游廣闊的考生張漢。


  李振業把自己愛妾李氏送給張漢以結交並監視他。李振業對李氏說:「你可以叫張漢去找幾個有心又有錢的考生,開價六千兩,你我對分。」


  李氏就去找張漢幫忙。想不到,張漢卻對李氏說:「給別人賺不如讓自己賺。六千兩由你我對分,如何?」李氏再把張漢的話告訴了李振業。李振業因此知道張漢不可靠,就故意讓他落榜。


  張漢落榜後,就向京城告發了李振業貪污舞弊一事。經過調查之後,相關單位掌握了李振業貪污無弊的證據,李振業因而被處斬,家產全部被沒收,家人遭到流放。


  李振漢一開始立志時就存了私心,即使未曾遇上張漢,也終將沒有好下場。原因就是:「失其始而求其終,理之所必無也。」


 ※ ※ ※


  俗話云:「就是因為不能安實,人才會有罪業之來。」可見只要能安實自己,一切罪業自然可消弭於無形。


  安者能不貪求、不妄求、不有越踰,一切實實在在,不有非分之想,適得本分,這就是安的真諦。能如此,當然可進德,更無罪過之形成。人總是在不能安實上發生問題,不是造罪,就是造業,無有了時,所以安實自己,是造德的根本所在。


  人要安實,得由誠正為基礎,不能誠與正,就無法按部就班,安然而行,如不能誠正,一切欺違己心之事必定隨之而生,所以無「誠正」,就無法「安實」,其理在此也。所以先有誠正的理念,始得「安實」的成果,以一物之兩面,缺一不可也,希世人勉力行之。


心志歸向-第四十五章 誠正理念,安實自己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禪定的過失

蓮生/文

  人問:


  「禪定時產生的過失與偏差,主要有哪些?請盧師尊指教。」


  我答:


  「過失或偏差,其實滿多的,我指出比較普遍性的。」


  人問:


  「最普通的是什麼?」


  我哈哈大笑:


  「第一,根本是鬧著玩的。」


  人問:


  「什麼是鬧著玩?」


  我答:


  「一天捕魚,三天哂網。聽說禪修很好,他就跟著坐,有樣學樣,坐一次,休息多次,沒有次第,坐下來,胡思亂想。」


  人問:


  「如何才是真正修禪定?」


  我答:


  「不懈怠是第一。」


  人問:


  「第二是什麼?」


  我答:


  「有很多人想禪定,但,不知道怎麼開始;聽根本上師的開示,旋聽旋忘;看盧師尊的書,捉不到重點;想禪定,不知從何下手。」


  人問:


  「怎辦?」


  我答:


  「讀完《三摩地玄機》,捉住重點,就有下手處。這是第二要緊。」


  人問:


  「那第三種過失,又是什麼?」


  我答:


  「一上座,就睡著了。哈哈!這就是昏沉,禪定不是睡覺啊!」


  人問:


  「那怎辦?」


  我答:


  「要不睡著,只有精神提一提,要警醒一些,按著次第方法前進,密教修氣、修拙火、修明點、修通脈、修開五輪。」


  人問:


  「我知道了!第四種過失一定是掉舉,精神太高昂了,對吧!」


  我答:


  「精神太興奮,腦海胡思亂想,對入三摩地是一大障礙,主要是鬆一些,保持冷靜;不管禪定修哪一種法,都是放鬆,保持冷靜,這才是對的。」


  人問:


  「還有什麼過失?」


  我答:


  「你若對睡著或精神太亢奮,隨著它去,不採取止法,這就是沒有適時反應,睡著就睡著,亢奮就亢奮,這也是過失。」


  人問:


  「還有什麼?」

  我答:


  「總之,要對禪定法有信心,有夠精進,貫徹自己的恆心。也不一定要用苦行,古時的不食、倒吊、學動物、入水中、針刺……,不要太極端。另外,常常記住上師的教誨,不明白時,趕快問,必墮魔境。」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禪定的過失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道德仁義.立身處世

本道院五聖之關聖  登台   

聖示:真正具有道德仁義的仁人君子,時時內省,刻刻勉勵,就能夠有足夠的智慧,去辨別是非,允當的認定善惡。


論及「是非」,對於一個人來說,則關係到這個人的善惡;對於一個鄉鎮而言,則關係到這個鄉鎮的利害;對天下國家而言,則關係到天下國家的安危。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樣,要用規矩禮法來作為堤防,堤防若是構築的不夠堅固,最後必定崩潰,水就會到處的奔騰流竄,氾濫成災了。


關聖:人的性情,若是不加以約束控制的話,則必定會肆無忌憚、違法亂紀,所以要去除煩惱、情慾,止息妄心,禁止做惡,停止邪行,就得要一刻也不可以忘記禮法規矩。


陳生:駿馬向前奔騰而不敢隨意的亂跑,主要的是因為有繮繩在控制牠;小人雖然蠻橫不講道理,而又不敢過份的放縱,甚而肆無忌憚,就是因為有刑罰法律的制裁和約束;我們的意識,不敢隨便的起心動念到處攀緣,就是因為心中有了覺照的工夫。


關聖:一個人的內心,若是沒有了覺照的能力,就會像駿馬沒有了繮繩的控制、小人沒有了刑責的嚇阻一樣,那將如何能夠斷除內心的貪念以及對治心中的慾望呢?


陳生:一般世俗的觀念,所認定的富貴,並不是本性中的富貴,所以眼睛就喜歡拼命的向外看好看的顏色,耳朵喜歡沉溺在好聽的音聲之中。


若是我們的心,棲息安住在道義和天理之上,就不會因為外在的遭遇和境界動了心,而為人處世,就能夠自然而然的守住道義和依循天理了。


關聖:現在人之所以會敢違背道義而動惡念,違背天理而做壞事,就是因為對於道義和天理的認識與體會不夠清楚;是以,期望修子能夠謹遵聖賢之行誼而修持。


陳生:在社會上待人處事,往往可以看到一些牆頭草之類的人,隨風傾斜,為了本身的利益,不惜毀棄承諾與忠貞。這種人雖然可得到目前的小利,就長遠來說,將讓自己陷於惡名昭彰的情境。


關聖:忠貞的精神,是在各種不同的逆境中,還能繼續堅持原則,歷經考驗,最後勢必獲得人們的喝采。


是以,修子更應加強學養,讓自己待人接物的方針更能成熟圓滿。你們今世能獲得福份,更要將這些福報經營智慧,使得福慧齊頭並進也。期望諸子福慧雙修也。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指導!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 -第四十章  道德仁義‧立身處世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戲中演戲

  北宋的五祖法演禪師,四川人,為臨濟宗楊岐派白雲守端禪師的法嗣弟子。

  有一天,法演禪師上堂說法,為大家說了一個故事,他說:


  老僧昨天進城辦事,忽然聽到不遠處有鑼鼓聲傳來,原來是一個戲棚子正在上演傀儡戲。台上有各式各樣的木偶,有的穿戴豪貴,有的衣衫破爛,有的醜陋不堪,也有的俊美秀麗。


  總之,高矮胖瘦,各有千秋;每個木偶都能說能唱,會哭會笑,生動不已。


  正看得入神時,忽然發現布幔後有人在操縱木偶,口中配合著每個木偶的動作,模擬不同的聲音對話。


  老僧看到這一幕,不禁感到佩服,等到這齣戲中場休息,就到後台找那個人,問他:「請問先生尊姓大名?」


  不料,那個舞弄傀儡的老先生冷冷地看了我一眼,喝斥說:「老和尚!你看戲就好了,還問姓名做什麼?」說完就不再理會我了,轉過身去整理他的道具。


  我被他這麼一喝,簡直是無言以對,無理可申。


  請問在座的各位,昨天老僧在城裡跌了一跤,今天在法堂裡,你們有誰能替我翻這個案嗎?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無人回應。這時,有一位學僧走出來,說:「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舞弄傀儡的老先生本來就不把這件事當做一回事,禪師您偏偏要問他的姓名,豈不是戲中演戲,難怪被人喝斥了。」


  法演禪師聽了點頭微笑:「戲中雷聲,好聽、好聽!」認可了這位青年僧的回答。


  所謂禪者,對世間的事物都應有一些獨特的見解,因此去詢問耍木偶戲的老者尊姓大名,這就是沒有意義的多此一舉。演戲的老者倒也表現出本來面目,看戲就看戲,何必還要涉及其他呢?


  法演自覺碰了釘子,沒趣而歸,想在禪僧大眾裡找出一點消息。青年禪僧雖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戲外還演什麼戲呢?法演禪師一聽就讚歎「戲中雷聲,好聽、好聽」,這也可見法演禪師的幽默了。


※ ※ ※


  人生如舞台,各個角色不同,但所受之痛苦一也:拋不開七情六慾,捨不掉繁華世景,人人迷戀虛幻,認假為真,所以窮一生之奸污豪奪,自掘苦海而身陷其境,茫茫然不知何處是彼岸,是果報乎?是迷因乎?可憐復又可悲!


  人生短短數十年,雖說像舞台,亦應負起自扮之角色,好好的完成本身之責任。是誰唆使人類踰矩違規,而作出傷天害理之情事?識心之孽矣!見富而且貴者,則阿媚奸諂,甚或用搶使盜,總要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見貧而且賤者,則頤指使人,輕慢無禮,甚至依勢凌人,迫人就範。試觀此種人者,終身胡作非為,喪盡天良,其所得是幾何?惡而已矣!


  所以地獄受苦,六道輪迴,皆在世做惡多端,不施善行者,在生世人能不警惕乎?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天佑孝婦

  清朝順治年間,在晉陵城東有一位名叫顧成的人,娶妻錢氏,生性純孝。

  順治甲午年三月,晉陵縣流傳痕疫病十分嚴重,並且輾轉流傳相互感染,無數老百姓紛紛得病。


  有一家好幾口人全部斃命的,也有整條巷子死得留不到幾個人的。當待瘟疫肄虐,災情的慘重,提起來都還令神人同是心悸戰慄,甚至達得病者的親戚都不敢來過問一下。


  當時顧成也不幸染疫得疾,全家上下所有的孩子及婦女輩生病的共有八人,全都病倒在床,奄奄一息地伏臥在枕頭上。


  那時錢氏正好回到娘家探望父毋,當她一聽到公婆夫家全部染上瘟疫,病得嚴重的消息,心中著急萬分,便想立刻趨身前往探視家人。


  這時錢氏父母疼愛子女,那裏肯讓錢氏冒著生命危險回去,便極力阻止,不肯讓她當時回夫家。


  誰知錢氏孝心誠篤,雙膝跪下哀求父母,並說:「為人丈夫的之所以要娶妻媳,往往就是為了希望妻媳能夠孝順公婆。而生死是人生的大事,今天公婆病得這麼嚴重,我身為人家媳婦的,又怎麼忍心能夠不回去?在目前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我還無心回去救助公婆、家人,那我跟禽獸又有什麼兩樣呢?所以今天我一定要回婆家,縱然不幸也被染病而死,我也不敢冀望再麻煩爹娘你們來照顧我啊!」


  說完,她不敢回顧父母的擔憂、傷痛,只一心一意十分堅決地馬上起程,一個人獨自自急速地趕回家。


  等到她快回到家時,顧成臥倒在床上親眼看到散播瘟疫的鬼神相互談到:「許多天神都一路護送著孝婦錢氏回來,我們若不速速離去,必然會遭到上天不小的譴責。」


  就這樣,轉眼間,瘟疫神都不見了,而顧成全家八口也都活命過來。這都是由於錢氏一片孝忱感動神鬼,而上天慈悲愛人,處處護救善人啊!


※ ※ ※


  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也,自古言孝幾至汗牛充棟,然其每勸男子孝親之禮實多也,而婦女卻疏離少談焉。自古婦女奉養公婆名留萬古,自百人中二三人矣;忤虐翁姑貽臭百世者,百人中七八十多矣!殊不知女子雖由父母十月懷胎乳哺養大成人,及至笄年終嫁於歸;其身雖不為公婆所生,然,其本是夫家內之人,只不過寄養於娘家,一來可事先培養「孝」之親,二來又可兩家聯姻。既入夫家,理應續孝翁姑,不可視翁姑不為己生身父母,而有所分別。


  試想翁姑與兩家連親,費盡苦辛,辦粧嫁打首飾,迎賓客待友親,無非心望婦媳,能如女兒般孝敬老邁之春秋殘年。奈何,媳婦恃寵而嬌,懶惰異常,日睡三竿未問蓆前,視公婆如同陌路,使翁姑三餐枵腹,動輒瞋怒嘶吼,興杖以問罪,可憐自髮蟠蟠,公婆含淚不敢言,只嘆此身薄命,哭訴無門,祈蒼天降禍懲婦,以消翁姑心怒愆,忤逆之婦罪難恕,奉勸今之婦女不可不慎,謹記戒之。


修緣寶典

「精進」即無所謂

蓮生/文

  我說:


  「我是精進者。」


  只因為我無一日懈怠之故。


  我讀《四相偈》,看透了人生,故只有「精進」了,其他,「無所謂」了。


  《四相偈》如下:


  「識託浮泡起,生從愛慾來。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星眼隨人轉,朱唇向乳開。為憐迷覺性,還卻受輪迴。」


  「覽鏡容顏改,登階氣力衰。咄哉今已老,趨拜復還虧。身似臨崖樹,心如念水龜。尚猶耽有漏,不肯學無為。」


  「忽染沉疴病,因成臥病身。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楚痛抽千脈,呻吟徹四鄰。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瞋。」


  「精魄隨生路,遊魂入死關。只聞千人去,不見一人還。寶馬空嘶立,庭花永絕攀。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此四相偈:


  一、生。


  二、老。


  三、病。


  四、死。


  我們看透了「人生四相」,只有「精進」於「無上道」,其他旁支,「無所謂」了。

ð
  有人說我「邪」。

  我沒有空去理會。


  有人說我「魔」。


  我沒有空去理會。


  有人說我「假」。


  我沒有空去理會。


  有人說我「歪」。


  我沒空去理會。


  只因為人生時光短暫,我得「大善知識」教誨,除了精進追求無上道、身心無漏之外,實在沒有時間去理外間的諸多言論。


  說我「邪」也好,說我「魔」也好,說我「假」也好,說我「歪」也好。


  我得「無上道」。


  其他的,無所謂了。


  我飲「真佛水」。


  冷暖自知!

ð
  裴休曾說:

  「諸宗門下,皆有達人。然各安所習,通少局多。故數十年來,師法益壞。以承禀為戶牖,各自開張,以經論為干戈,互相攻擊。情隨函失而遷變,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紛拏,莫能辨析,則向者世尊菩薩諸方教宗,適足以起諍後人,增煩惱病,何利益之有?」


  我說:


  唯識攻擊中觀,何利益之有?


  中觀攻擊唯識,何利益之有?


  禪宗攻擊淨土,何利益之有?


  淨土攻擊禪宗,何利益之有?


  唯識攻擊密教,何利益之有?


  顯教攻擊密教,何利益之有?


  徒增「煩惱病」而已矣!


  今天,我只是「各安所習」,不理會各方攻訐,「精進」不已。


  今天「有證」、「無證」、「有學」、「無學」、「有漏」、「無漏」,皆明明白白矣!


  明如來心,證真佛性矣!


  至於,無始以來,無休無止的攻訐,我等視為「無物」。


盧勝彥文集190《無所謂的智慧》「精進」即無所謂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一念慈悲

  以前,在京城裏有一位負責釀酒的酒保,名叫王武,當他釀酒的時候,常常有蒼蠅飛來,投入酒中。

  王武就找了幾個盤子,裝上木炭灰放在旁邊。一看到蒼蠅掉入酒中,就趕快撈起來,放在炭灰上,讓炭灰把蒼蠅的翅膀吸幹,讓它能自由飛去。


  就這樣救活了很多蒼蠅。後來王武被人家冤枉,本來要判死刑的,但是,判官每次舉筆的時候,總是有一大群的蒼蠅飛來,集在筆端上。


  判官把蒼蠅揮去,它們立刻又飛回來,統統集中在筆端,使判官根本無法下筆,這樣連續好多次。於是,判官就知道,這個人必有冤情,就重新調查,後來釋放了他。


  王武這樣救蒼蠅,也許會有人很不以為然。但是,那是他仁慈之心的自然流露,非常的真實,非常的自然。他並沒有希求得到什麼好的果報,他也沒有希望放生,得到好的名聲,像他這樣救蒼蠅,頂多會被人罵是個傻瓜而已。


  但是他這一念慈悲的心,就感動了天地,也感動了微細的昆蟲。蒼蠅也是有佛性的,王武救了它們的命,到後來卻救了自己。


※ ※ ※


  慈者,上安下,上愛下也。天有慈心,萬物孕焉,地有慈心,萬物育焉,天地有慈心,日月合明,萬物生生不息。父母之慈心,出之於天性,順乎自然,此為慈也,此為愛也。或曰:子孝愛父母曰慈。父母有慈心,不辭劬勞,養育兒女,為人子亦當有發之於內心之慈愛報答之。知恩必報,仁也;有恩不報,不仁也。


  慈者,玆心也,亦即悲憫人之心,簡而言之,愛憐他人之心。此心即彼心,彼心之憂,吾心亦憂之,彼心之樂,吾心亦樂之。是謂樂人之善,憂人之憂,憫人之苦,己安人安之志,慈心之至矣。子曰:「修己以安人。」安人之功,乃天性之慈心也。天生萬物,各有其命,各得其所,不忍其心,而能仁惠及人之心者,可謂慈之行矣。慈仁在佛曰慈悲,儒曰仁,老子曰慈,基督曰博愛。夫天之生物,各賦其命,各有其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去病死,幼長壯老,大自然循環之道也。順其自然而憂之,悲之,憫之,此心發之於仁人之慈心也。


  夫仁之為慈悲者,不忍殺其生,不忍食其肉,順其自然而生長,此謂之仁以慈悲愛人,濟世,利人,憫人之生存者也。孟子曰:「君子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夫不忍殺生之德,仁慈之心也。有慈愛之人,必有容忍之心。俗語曰:「一點慈愛,不但是積德種子,亦是積福根苗,一念容忍,不但是無量德器,亦是無量福因。」神聖仙佛皆有慈悲之心,以渡人濟世為美事,如 地藏王菩薩發了宏大之願,要渡盡地獄鬼卒。故吾勸眾生要處處存有慈悲惻隱之心,渡人濟世,汝之子孫永昌矣。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四節 慈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踏踏實實

  志勤和尚曾拜溈山靈祐為師,他誠心誠意修行,心不外求,在寺院裡參禪打坐,天天如此,不知不覺度過了三十個寒暑,在道業上卻似乎沒有多大進步。

  他年年看到禪園裡的桃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對他來說漫不經心,熟視無睹,等於沒有。


  有一年春來到,當他偶然來到禪園中散步,在和風麗日下無意被那枝頭夭夭灼灼,開得正歡的桃花猛然一震,頓時跨進了徹悟的境界。


  多年來,他一直冥思苦想的「色空如一」,有無相生的道理,不就正在眼前嗎?為甚麼我日求夜求尋找不到呢?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他說:桃花從落到開,從無到有,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就是「空無」即「妙有」;「妙有」即「空無」的道理。在這裡所說的「色」,即是佛典中所指的「色法」——客觀世界。


  志勤和尚苦苦尋覓,一旦豁然貫通進入悟境的啟示,追求禪的目的在於此,無須標新立異,而是踏踏實實,平平凡凡,真理即在其中。同樣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守本份,日夜鑽營,不擇手段,害人害己,到頭來一場空悲餘恨!


※ ※ ※


  人所忌諱者,虛浮不定,不能誠敬確實,不管在為人處世上,這都是最大的敗筆,不論是在事業的成就上,或是修道之功果上是無法收到實際的效果的。枉費心機,更浪費了人生寶貴的時光。


  凡要成事,非一時即可蹴成,得須靠堅心毅力﹐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的腳程踏練出來,才能有所收穫,像是千倉萬穀亦得粒粒穀物堆積而來,否則難積其多,難堆其廣也,待時日一到,即能有所成就。故不管是為人或道修,亦得靠堅志慢慢的去積纍,慢慢的苦修,才能有好的結果。


  如今世人之大病,全在於看有無速成之效,快速之果,試想物理哪有如此之現象呢?盼能知理革弊,以修正自己,以成就自己。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踏實人生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師法自然。勸善人心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本是師法自然,天道總是順應人心的。是以,自古以來,人類唯有以仁慈之心來代天宣化,勸化人心積極向善。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自古以來,無論是個人或團體,只要能虛心檢討,及時改進缺失,必定是會有大進步的,否則只有讓過失來壓垮自己,阻礙進步。


菩薩:有德者的德行,可以感化人,其德行來自於自我檢討與要求,有過錯歸罪於自己,有善德推崇於他人,使得他人感到能與其一起共事,這就是德行的感召。


其實,此是出自於自願而無私毫的強迫與造作,且能身行合一,自然而然,周遭的人即能感受其展發的磁場。


陳生:後代子孫能出一位偉人,其祖先往往在平時累積許多的善德或陰德,日積月累,其德蔭的積存,到了適當時機就會顯現出來,亦是德蔭的表現。


菩薩:是的。若能貢獻自己一技之長,以利民生,不為自己求富貴,而為他人謀福利,如此大公的精神,亦是守節的表現;其德當能蔭及子孫、綿延子孫。


如果只為私利著想,運用專長,結黨營私,雖有時能得到短暫的享福,但失節的行為,恐怕難享盡其一生。


陳生:所以,我們要安心而歡喜的過生活,當不可隨一己的慾望,耍猴戲一般的愚弄他人,如此失節的行為,將會失信於人,也會得到不良的反應。


菩薩:諸子不斷行善,積有厚德,就應該珍惜,並且應該好好地經營福報,藉著福報以增長智慧,讓福慧能相互成長。


切莫以為有了福報,就可以享福,甚而胡作非為,無人可擋;當要知道福報享盡之日,即是災禍來臨之時。若是不知守節,以為可仗著權勢對人予取予求,亦是造業的行為,更是消耗福報能量的主因。


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如果不知因果報應的原理,自作還要自受,他人代替不了,仙佛也愛莫能助。因此,當自己快意時,應想一想,失意時,也應想一想,有助於自己收斂囂張的行為,使自己回歸正道,以免失節的行為,造成悔不當初之遺憾。


陳生:守節的行為好像很傻,然而不畏死亡以守住節操的勇氣,更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以,守節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效法。


菩薩:你們平時修身養性,謹言慎行,學習成為聖人的方法;因此,也期望你們的行為能端正社會風俗,而隨機教化,使其周邊的人能改惡向善,為社會盡一己之力也。
     

可 。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 第卅四章  師法自然‧勸善人心

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大知足天

蓮生/文

  我曾經說過:


  所謂人類都是「不滿足』的,任何人均是「不知足』,由於不知足,所以人間有鬥爭。


  大的鬥爭就是國家與國家。


  中的鬥爭就是家庭與家庭。(團體與團體)


  小的鬥爭就是人與人。


  政治、社會、經濟、宗教。


  讀書、愛情、事業、人際。


  無不是「不知足』。(俗人爭財產,僧人爭寺產)


  然而,我到了「兜率天』,始知這裡是「大知足天』,這裡的天人都是知足的。


  財-知足。


  色-知足。


  名-知足。


  食-知足。


  睡-知足。


  「兜率天』的天人,都是很滿足很滿足的。


  這個天的樹,自動的生出美食佳餚,令天人各個滿足。


  這個天的樹,自動的長出天衣,令天人各個在衣服上很滿足。


  這個天,自動的化出七寶屋,令天人各個住的很滿足。


  這個天的天人,意念一動,願到那裡,就到了那裡,這是行的滿足。


  因此:


  是「大知足』天。


  我們都知道,世間的人「不滿足』,追求「財、色、名、食、睡』。


  固然一時得之,但,還是「不滿足』,還要更大、更多、更美。


  修行人知道,這「五欲』不是永恆的,執迷者,正是執迷不悟者。


  真正的真理是:「無所得』。這「無所得』正是真正的「解脫智慧』了。


  行者專修「解脫智慧』,可生「兜率天』。


。。。。。


盧勝彥文集第191冊《諸天的階梯》大知足天

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禪讓帝位

  堯帝治理天下,仁德有智慧,使得萬民歸心。當堯帝年老時,便積極尋訪繼位人選,大臣放齊說:「您的長子丹朱十分英明,可以繼承帝位。」

  堯帝卻說:「這孩子不遵守德義,又好與人爭訟,不能治理天下。」


  大臣讙兜說:「共工能夠廣聚人力,興辦事業,應該可以繼承帝位。」


  堯帝卻說:「共工的話雖然說得好聽,但做事卻不循正道,不適合繼承帝位。」


  堯帝又說:「你們也可以從在朝的親貴或疏遠的隱士中推薦適當的人選。」大家便推薦了舜。


  舜是盲人之子,他的父母偏執、不講道理,弟弟又狂傲無禮,舜卻仍能孝順父母並且友愛兄弟。於是堯帝將兩個女兒嫁給舜做妻子,並且命他制訂典章,教化百姓,又入朝管理百官等等。三年來政績卓著,堯帝認為舜確實很聖明,後來就將帝位禪讓給舜。


  堯帝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不夠好,如果將天下交付舜,那麼可以使天下人得利;但如果將天下交付丹朱,只對丹朱一人有利而已,因此,堯帝說:「怎麼也不能讓天下人受害而令一人得利啊!」


  堯帝這種以天下人利益為先的想法,正是「天下為公」的精神,他雖然貴為天子,卻不將天下視為己有,反而積極物色賢德之人來繼承,如此無私、崇高的胸襟,實在偉大,故孔子讚美:「大哉,堯之為君也!」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萬緣放下

  有一位修行人,離開了他原先修行時所在的村莊,到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裡去進一步苦修。他只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裡去了。

  住了一段時間,他在洗衣服的時候,發現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就下了山,回到村裡,向村民們討一塊布當作衣服。


  村民們都知道他是一位虔誠的修行人,毫不猶豫地給了他一塊布。


  這位修行人回到山裡,不久,他發現在他住的茅草屋子裡,有一隻老鼠。這只老鼠經常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出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


  他在這以前已經發過誓,說自己一生會嚴格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只老鼠。


  可是,他又沒辦法趕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又回到村裡,向村民要了一隻貓來飼養。


  帶回了這只貓之後,他又想:「這只貓要吃什麼呢?牠是用來嚇走老鼠的,不是讓它去吃老鼠。但牠總不能跟我一樣,每天只吃一些水果和野菜吧!」


  於是他又向村民討了一隻奶牛,這樣,這只貓就可以靠喝牛奶活下去了。


  修行人在山裡住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只奶牛,所以他又回到村裡,找了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將他帶到山中,幫自己照顧奶牛。


  流浪漢在山中住了一段日子後,向修行人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女人,我想要過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行人一想,也有道理,我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自己一樣啊。


  於是他又下山,給流浪漢找了一個老婆……


  故事就這樣不斷地演了下去。到了後來,大半個村子都搬到山上去了。


※ ※ ※


  修行者,聞道修身養性,求取善知識,俱須萬緣放下。


  一切世間事物,皆乃十二因緣所造就,故所有事皆有我執、我知而障蔽,故而名利修行之榜者,當捨棄我執我知我見,方能得真道。


  一切修行者皆有其執處,有執於事業,有執於威勢,有執於感情,有執於兒女,有執於金錢、房舍……等,皆因無法看破,以致於形成我執之處,而修行之人便是要破我執,心有執念道德難成。


  是以故,修身養性之人,首先萬緣放下,事事盡其在我,而結果隨其自然,任其因緣,則以盡心盡力故,大道之可成也,修身有功也。


修身養性-第卅一章 萬緣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