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三文錢的高利貸

  從前有一海濱國的國王上山打獵,遇到一位苦行僧,國王即請他回宮中供養。

  有一晚僧人唱誦梵唄讚佛,梵音嘹亮國王聽了大為歡喜,認為僧人精通歌唱,便把他當作歌唱的使臣。


  國外有一信佛的商主來到海濱國做生意,受到國王的接見,國王即命僧人唱誦梵唄,商主聽了大為讚嘆,便和國王商量欲以一千萬金錢來為此僧人贖身,但國王不肯答應,一直加到三千萬金錢才同意。


  此時商主即對僧人說:「我花了三千萬元來為您贖身。」


  一彈指頃,僧人即飛到空中對商主說:「這三千萬元乃是你為你償還宿債並非是為我贖身,何故?乃因在過去世時,今世的國王在那時為一賣菜人,你向他買蔥,但尚缺三文錢,那時我為你作擔保,保證你會還三文錢給賣菜人(即今世的國王),誰知你竟不還,輾轉到現在,母錢雖只三文錢,但所生的利息即高達三千萬元,所以這三千萬元只是在償還你的宿債——歸還所欠的三文錢而已。」


  從這典故可知,不可隨意的為他人作擔保,以及借錢不還的嚴重後果,世眾當謹記為要。


※ ※ ※


  現今社會人心不古,常有人向人借錢而假藉種種名義而不還錢,以為可以永佔他人便宜,此種愚昧的行為,將為自己的來世造下更大的損失,何故?


  乃因今日向人借錢屆時不還,直到下一世方才償還,則依因果律來說,負債之人從此世今日借錢之日開始計算利息到下一世償還之日為止,至盼世人體悟之。


  倘若負債之人轉生為人,尚有福德自然有能力償還,倘若雖為人身但較貧窮,則為人服勞役以償其債,若無福德則墮入畜牲道中以勞力來償還,世人不可不慎啊!


天心雜誌-第111期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洗腳的木盆

  羅睺羅是佛陀出家之前所生的兒子,也是僧團第一個小沙彌。佛陀為了防止羅睺羅產生依賴心理,讓羅睺羅拜舍利弗為師。

  然而,在羅睺羅的內心深處,在其他人的心目中,都不能改變羅睺羅是佛陀兒子這一事實。所以,大家都很疼愛他,就算羅睺羅俏皮搗蛋,大家也都寬容一笑,不會嚴厲責備。


  貪玩,淘氣,是孩子的天性。羅睺羅雖然跟隨佛陀出了家,但畢竟正處在天真爛漫的年齡,免不了經常搞一些孩子式的惡作劇。他非常機靈,所以就以捉弄人取樂。


  羅睺羅時常在精舍門口玩耍,每當皈依佛教的居士來訪,大家都知道他是佛陀的兒子,就首先向他打聽佛陀現在正在什麼地方?於是,羅睺羅就趁機捉弄人,佛陀明明在河邊經行,他說佛陀在房間坐禪;佛陀若是打坐,他就說到最遠的僧舍探望病僧去了......他害得人家跑了冤枉路,自己還洋洋得意。


  羅睺羅的惡作劇雖然出於天真,沒有惡意,但他的撒謊,卻是不爭的事實。


  佛陀知道這些事情後,將他召到自己的住處來。羅睺羅見到父親非常愉快,像一隻撒歡的小鹿,不停地蹦蹦跳跳。當他看到佛陀鋪座位時,就按照以往的慣例,趕緊打來水給父親洗腳。


  佛陀指著洗過腳的水對羅睺羅說:「你喜歡喝這水嗎?」


  羅睺羅說:「洗過腳,水就髒了,不能喝。」


  佛陀說:「水本來是乾淨的,如同所有的人一樣。你生為國王之孫,卻能拋棄榮華富貴出家,但你不守沙門的戒律,口中撒謊,心中不潔,充滿貪嗔癡三毒,就如同潔淨的水洗過腳一樣,被污染了,變得骯髒了。」


  羅睺羅生怕父親真叫他喝洗腳水,趕緊將木盆中的水倒掉了。


  佛陀說:「羅睺羅,從今天起,你就用這個木盆盛飯吃吧。」


  羅睺羅的眉頭皺成了小山,吭吭哧哧說道:「它,它經常洗腳,污垢早已經滲到木頭內部,太髒了……」


  「你就像這木盆一樣。你雖然身為沙門,但你心不誠實,不思修行,仿佛這骯髒的木盆,不能盛裝精神食糧。」


  說著,佛陀一腳將木盆踢開。羅睺羅真的感到像踢在自己身上一樣。因為,他從來沒有見過父親這樣聲色俱厲。


  「羅睺羅,你在擔心這個木盆摔壞嗎?」


  「不。這個木盆本來就很簡陋廉價,現在又破又舊,還沾滿了污漬,沒人會為它可惜。」


  「你也是一樣。一個沙門,若總是口出謊言,不知修行,終將落到無人理睬,無人憐惜的地步。你要時時以木盆警覺自己啊!」


  羅睺羅冷汗如雨,渾身寒戰不已。從此,他拋棄惡習,認真修習佛陀親自傳授的安般(數息觀)法門,終於在二十歲時大徹大悟了。在十大弟子中,他以「密行」排位第一。


※ ※ ※


  人原秉之天性是善良的,是純明的,故有人善本性之來,但往往自落後天以後,受凡塵種種之習染,將此善性,善本而作離矣,甚者跟隨著墮落也,實堪悲焉!


  人可觀之,亦可明見之,幼孩生下時,其原本之性是那麼的天真無邪,心境是那麼清明無污,類似清白之白紙一張,無任何之瑕疵。待漸次成長,受到生活環境之物欲及企求,而漸漸的被蒙上一層陰影。以此之現象,如無法試圖把住定正自己原來之善性,就此而沈淪矣。又跟著年紀之增長,那此之善性被污染得更加嚴重,使得好端端清白的本性染塗成漆黑的一片(當然罪業也因而增加),待時日久後再怎麼設法去塗抹,想回復原來之潔白,已回天乏術矣!


  故當時慎的保護自己原本之善性,定正己身本帶有之善德,不受任何之影響,就此一點,你的靈光就能燦耀無比,成就大功德而歸仙道,到那時逍遙快樂無比,福祿永連綿也。故盼諸兒女能時知保護戒慎自己的本性,不要受到任何外來的影響而偏離,在此勉行之。


皇母慈音-定正本性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砥礪清節,淡泊名利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在現代價值觀、名位財富的判斷上,一無所求的人,若不是個智障癡呆,必然也是個心灰意冷的失敗者。


   經濟世代,到處講多元,談潮流,解析投資生財,講座多層次消費,多金、多卡、多元樣,神秘組合,多重角色,潮流在滾燙中,人影在風裡來火裡去,在風雲熾熱中,要人一無所求的平淡,豈不腐朽。


菩薩:然而名位富貴,求到有它的方法,得到也有它的機運,這種身外的幻變,強求不一定就能得到。這種求與得是沒有因果必然關係的,有求不一定就有得。


   現代人的觀念,日日忙碌於生活與工作之中,只一味的追求身外名利,卻不知幻化的機運,若不是命中註定,則有其枉然,也有其不確定性。縱使有所得而強去求,則結果是:得富貴,卻是因奸商或囤積而求來;得名位,卻是我上你下,踩著人頭而求來;得美貌,卻是整形塗抹或勾畫求來。


   是以,強求,有其程度,有其偽裝,更有其巔峰崩落的不安;強得,有其虛假,有其誇飾,更有其幻滅難測的驚悚。


   總而言之,一無所求,反而是生命唯我獨尊的翻覆。


陳生:蘇峻,字子高,東晉長廣郡掖縣人。


   晉成帝即位後。晉朝官員,活躍於東晉初年,曾參與討平王敦之亂,數年後,蘇峻趁機叛亂,並攻陷國都建康,外戚瘐亮與兄弟們四處逃命。


   吳郡內吏瘐冰在逃難中,和下屬分散,只剩下一個小郡卒陪著逃亡。小郡卒不顧個人安危,找到了一條船,把瘐冰覆蓋在蘆席下,冒險想逃出錢塘江。


   有一天,船來到一個渡口前,小郡卒看見前方有許多叛兵駐守,並逐一仔細盤查渡船,小郡卒不敢貿然前進,便停泊在江邊一座小酒市,讓自己喝得酩酊大醉,然後再回到船上,繼續向前划去。


   來到叛兵檢查渡口前,小郡卒藉著酒意,在船上大聲嚷嚷著說:「你們到哪裡找瘐冰,瘐冰就在本大爺船上,瘐冰在此,你們來捉人。」


   瘐冰藏在船板蘆席下,大吃一驚,心中很害怕,但也不敢輕舉妄動。叛兵看見酒氣四溢的酩酊醉漢,醉薰薰的,口出狂言,又見他船小,表面上也沒有什麼可疑之處,大聲吆喝:「哪兒來的醉漢在此撒野,還不快走,小心翻覆你的船。」


   小郡卒見叛兵也不查問,說著謊言將船向前划去,沿著錢塘江而下,逃出虎口,救了瘐冰一命。


   後來亂世平定,瘐冰為感激小郡卒智勇雙全的救命之恩,便賜予小郡卒高官厚祿,但小郡卒卻婉言拒絕說:「我出身卑下,無法接受如此的高官厚祿。」


   是以,小郡卒一一的婉謝。


菩薩:人世間有喜、怒、哀、樂,世間才有人情冷暖,世態才有翻覆炎涼。是故,修道要遣其慾、盡其心、改其過、從其善,超塵脫俗,達到格、致、誠、正之功。


陳生:想以僥倖的心,不守氣節,胡作非為,還想要得到更長遠的計劃發展,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歷史上找不到這樣的事例。


   小郡卒淡泊名利,逍遙過一生,應該是明智之舉,更是人生的選擇。


菩薩:歷史的故事,啟發你們不可貪一時的權勢或名利,若是享盡一時的榮華富貴,結果失節敗德,終歸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禍害,甚至給子孫後代帶來責罵;是以,守節的謹慎,不可不小心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十五章 砥礪清節,淡泊名利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列子須學無所謂

蓮生/文

  若干世之前,有一位列子,列子的學問很好,能掐能算,又博學多才,因此找他的人很多,列子的時代,聲名愈來愈大,很了不起。


  列子也善射箭,箭無虛發,又快又準,非常的敏捷。


  列子在射箭時,如木偶人,動作一致。


  列子有一回射給師友看。


  「他拉滿弓,右手發射,左手靜止著,可以放一杯水在手肘上,而水不動搖。發箭非常快,無以復加,箭一射出,第二支箭又已搭在弓上,第二支箭射出,第三支箭又已搭在弓上。他的取箭、搭箭、拉弓,動作一致,巧妙的非凡,別人射一支箭,列子可以連發三箭,而且箭箭中紅心。」


  列子說:


  「我的射箭如何?」


  師友答:


  「尚差著呢!」


  列子問:


  「為什麼差著?」


  師友說:


  「你仍然在有心的射箭之中,並不是無心忘懷的射箭。」


  列子不知,不能會得。


  師友帶著列子,爬上了高山,登上了危險的巖石,臨著百仞的深谷,那尖端的石上,八風吹拂,腳有三分之二在外,只剩一足尖,立在石上,師友神色自若,倒行後退,雙腳互換的搭弓射箭。


  師友請列子上來射箭。


  列子「咔」得冷汗直流,恐懼的伏在地上,根本不敢上去。


  師友說:


  「列子,你能射嗎?」


  列子答:


  「不能!」


  師友說:


  「如果是一個至人,生死置之於度外,放縱八極,神氣而不變,立足尖石,上測青天,下度黃泉,尚能無心,如此才可射也。你在惡劣環境之下,上高山,踏危石,就無法射,頭暈目眩,這能算善射嗎?」


  列子慌恐:


  「謝謝指教!」


  列子在那個年代,已是聲名響亮的大人物,但,還要學習「無心」。


  師友說:


  過人之處,當在無心。


  最有智慧的人也無法與「無心者」辯論。


  美色當前,也無法污穢。


  盜賊無法搶奪。


  生死亦不變色。


  貧賤也不能移。


  一切譭謗通通不影響。


  何況是一切爵祿小事。


  ………。


  師友說:


  「列子啊!神明充滿大地,唯此而已,高山不懼,深泉不驚,如此而已!」


  列子終於明白了:


  「列子未曾死,列子也未曾生。」


  我個人覺得,列子的這一世,給我的影響至大至極,大家不覺得嗎?我的這一世,和列子的那一世,有什麼分別呢?


盧勝彥文集228《法王的大轉世》列子須學無所謂

團結一致,力量無窮

  一位老人不久將離開人世,他把三個兒子召喚到病榻前說:「親愛的孩子,你們試試能否把這捆箭折斷,我還要給你們講講它們捆在一起的原因是什麼。」

  長子拿起這捆箭,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也沒折斷:「把它交給力氣大的人才行。」


  他把箭交給了老二。二兒子接著使勁折,也是白費力氣。小兒子想來試試也只是徒勞,一捆箭一根也沒折斷,還是老樣子。


  「沒有力氣的人,」父親說,「你們瞧瞧,看看你們父親的力氣如何?」三個兒子以為父親在說笑,都笑而不答,但他們都誤解了。


  老人拆開這捆箭,毫不費勁地一一折斷。「你們看,」他接著說,「這就是團結一致的力量。孩子們,你們要團結,用手足情意把你們擰成一股繩。這樣,任何人、任何困難都打不垮你們。」這是他在患病期間說話說得最多的一次。


  說完後,老人感到自己就要撒手歸西了,對孩子們說:「孩子們,記住我的話,你們要始終團結,在臨終前我要得到你們的誓言。」三個兒子一個個都哭成了淚人,他們向父親保證會照他的話去做。父親滿意地閉上了雙眼。


  三兄弟清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父親留下了一筆豐厚的財產,但留下的麻煩也不少,有個債主要扣押財產,另一個鄰居又因為土地要和他們打官司。


  開始時,三兄弟還能協商處理,問題很快解決了。然而這兄弟之情是如此短暫,雖有共同的血統,但各自的利益促使他們分離。欲望、嫉妒和法律問題困擾著三兄弟,他們爭吵著分家,法官不得不在許多事情上對他們一一課以處罰。


  債主和鄰居重新翻案,一個說錯判要重新起訴,另一個則由於前次訴訟不合手續又提出申訴。不團結的兄弟們內部分歧更大了,互相使壞,最後他們丟失了全部的家產。當想起捆在一起又被拆散的箭和父親的教誨時,他們都後悔莫及。


  團結一致,力量無窮,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家和才能萬事興,內耗就會走向衰敗;家庭如此,國家亦如此。


※ ※ ※


  所謂向心力者,即乃力量團結聚合之共通力。如若沒有此向心力,將處於散漫紊亂之地步,而各自為政,已無法收拾。好比一個人,身體各器官之主宰若全數依其法則而運行,並受元神之支配,那麼身體將運用合宜;若各自主宰皆不受控制,便要造成氣行歸氣行,而眼耳鼻舌身意俱皆各自為用,而無法統合協商,那便要身體各處紊亂,將成百病叢生以致衰弱。


  若將向心力比喻於一個家庭,在家庭裡的成員,基礎便是為父母,再則為兄弟姐妹。成員中以父母為尊,子女則依于父母之慈嚴之中。如若子女不聽父命、不遵母言,那麼一個家將成為數個個體;一旦互不相讓,容忍日久必定各自分離,各自為政,而成為散戶;亦即一個大家庭不團結而分裂成數個小家庭之散戶,若此時再不想辦法聚合便要成為真正之散戶也!


  將向心力比為道場亦如是。一個道場以主事為領導中心,而副主事為輔佐中心,其餘執事為協助力量,而修子便為服務成員。此一系列成員乃為對外善信之服務分編,如若能各自依此層層尊重,層層關愛,時時聚合檢討及計畫,基層人員時時留意堂務之不足處,並將諸般建議事項,于開會時予以提出;而領導者便須將各部人員之所有建議事項予以分析彙整,而厘清施政方針,再層層下達,如此一個道場將興盛有期。如若成員皆各不容忍退讓,上不愛,而下不敬,彼此不合,則遑論道場要興盛,實無其日也。


  依此上推於政府組織亦複如是。期盼世上修子以此依循而行,如此事事將可圓滿順利也。


修道心法衍繹-第六章 向心力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瓶中鵝

  唐朝陸宣大夫,向南泉禪師問:「古代有一個人在瓶中養了一隻鵝,鵝漸漸長大,出不了瓶子。既不能把瓶子打破,也不能損傷鵝,有什麼辦法讓牠出來!」

  南泉禪師叫道:「陸大夫!」


  陸宣回答:「有!」


  南泉禪師道:「出來囉!」


  當下,陸宣立即悟到了自己的真性。


  南泉禪師叫道:「陸大夫!」,陸宣回答:「有!」,這是本能的直接反應,其中所經歷的只有第一剎那的一念,這一念卻是無雜染、無妄念,也就是自己的本來真性。


  如此一來,南泉禪師告訴陸宣說:「鵝已出來囉!你還在愣什麼!」


※ ※ ※


  修行的目的在於解決自己的身心煩惱與痛苦,而三教聖人所教導離苦之法,皆以真心實用為貴,而不以玄虛作事。《中阿含經》尊者鬘童子問佛:「世間是常、無常?世間有邊、無邊?如來死後有還是無?……」這些問題,佛陀總是不予回答,而稱為「無記」,因為修行是要解決煩惱,脫離生死輪迴,趣向涅槃。而十四無記與煩惱的止息無關,也無法幫助修行者擺脫貪、瞋、癡的桎梏,與其浪費生命在這些閒談上,不如精進學習能止息煩惱苦迫的正法。


  《論語‧先進篇》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曰:「敢問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由此可知孔子對死後問題的態度。若非因緣特殊,佛陀平日亦不喜談論死後之事,因為談論死後的話題,對苦的止息沒有什麼幫助。死後之事對修行者而言並不重要,因為未來是建立在現今的行為上,現今若沒有煩惱,死後就不會有煩惱;現在憂悲惱苦一籮筐,死後要得到清淨沒有煩惱乃是不可能之事。


  《雜阿含三一九經》記載:「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佛言:你所謂的一切法,云何名一切?佛告訴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假使還有人說:『此非一切,沙門瞿曇(佛陀出家前的俗名)所說的一切是不足的,我今捨棄瞿曇的說法,另外建立不同的一切』的話。他也許只有空談,問他云何名一切?他也是不知,只會徒然讓人增加疑惑而已。」故釋迦牟尼迦所說的「一切法」並不是沒有際限的萬事萬物,或是玄玄妙妙一般人無法經驗到的事物,而是指只有能被世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經驗、體會、認知到的事物,才是「法」的範圍。


  離開了解決六根對六塵煩惱的論談,就是《箭喻經》中所指的「不可說者,則不說」。浪費精力於探索這些玄虛,虛度年華,其結果,就會正如佛陀所說的:「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之可憐也。


修道基本功-第二十五章 不玄虛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眼高手低

  錢先生會下棋,但只是和少數幾位朋友一起玩,很少和別人比賽。所以錢先生不太了解自己下棋的能力如何。

  有一次,錢先生到蘇州去拜訪朋友,在蘇州的朋友家,看到一位白衣人在和他朋友在下棋。錢先生坐在一旁觀看,發現那位白衣人時常下錯棋子,錢先生想:「咦,他怎麼老是下錯棋呀?這麼容易輸。」


  眼看白衣人連續敗了三局。錢先生想著:「真笨,又下錯棋了,如果是我的話,絕對不會那麼下。太可惜了,又下錯了,如果是我下,就不會輸掉,這太可惜了。」


  白衣人看到錢先生很想下棋的樣子,便邀請他下一盤:「老兄,看來你有點技癢的樣子,來下盤如何?」


  錢先生觀看了很久,看對方時常下錯棋,自以為必然大勝,就很高興答應:「那我就跟你下一盤看看!」


  可是沒想到才下了幾個子兒,白衣人就已經佔上風;錢先生心裡開始著急:「怎麼搞得,我一再下錯棋。」


  眼看全局才下一半,錢先生卻己陷入困境:「我怎麼又下錯棋呢?」錢先生知道大勢己去不得不提早認輸了。但是錢先生實在不太相信自己竟會敗給白衣人:「剛才看了半天,明知道白衣人棋技很平常,為什麼自己會輸給他?」


  錢先生認為是自己的運氣不好,於是要求再下三局。結果三局下來,錢先生雖然用盡全力,卻仍然每局都輸。


  「慚愧,慚愧。」錢先生感到非常的尷尬承認失敗,同時想著:「剛才觀看的時候,分明看到白衣人不行,可是一與他交手,為什麼我卻一再輸給他?」


  錢先生覺得很奇怪,回家之後反省了很久,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是眼高手低,看別人都不行,等到自己動手,才知道自己也不怎麼樣。」


  從此以後錢先生再也不敢輕易瞧不起別人了,也不敢隨便批評指責別人。在別人下棋時,他總會虛心的研究,從別人的錯誤中,記取教訓。日子久了,錢先生的棋力也越來越進步了。


※ ※ ※


  世人大多喜好談論別人是非,批評別人缺失,這種事情在今時社會到處可見,其時對別人的是非或缺失應當作是明鏡,從所見所聞時時自我反省,我人是否也有相同過錯缺失,如能保持此心態,來看每一所見所聞,自可無何造作錯誤與過錯。 


  修行人乃聞法修身,對這些世俗人易犯過錯理要謹慎,更要不時的反省,要知不能對別人的過錯過於挑剔,更不能到處散播別人的缺失,此是非常嚴重事情,不但毀了自身的德行,也毀了自身慧命。 


  修行是修正自身的壞習氣,修正自己的不良習氣,改過導正,並不是借用修行來責備別人,所謂修行為正自身,非為禍及他人,一個人的品德修養,都是從不斷的反省與改進,唯是才能真正出俗入聖。


慈聖雜誌-第一三三期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七支坐的解釋

蓮生/文

  一般的禪定,身有七支坐,我述之如下:


  一、座後微高。


  高約二寸。


  若不如此,身往後傾,不能坐正。


  二、雙盤坐。


  也就是跏趺坐。


  右足壓左足。


  這雙盤有人做不來,所以有單盤座,如意坐,自在坐。


  三、手結定印。


  二手抑置腳上,左手壓右手,二大指相對。


  有用右手壓左手的,是定印。


  但,也因為左屬水,右屬火,左手壓右手是平息煩惱之意。


  四、兩肩平正。


  五、調息和平。


  六、兩眼視鼻。


  七、舌抵上腭。


  我本人重視「氣、脈」的關係,因此,我認為重點是:


  一、跏趺坐。


  能令下行氣入中脈。


  坐的好,生法宮的拙火暖相易生。


  二、定印。


  抑置臍下,能令平住氣入中脈。


  而拙火也易生。


  三、脊直肩張。


  能令徧行氣入中脈。


  氣不易傷害,引起氣傷及過失。


  四、頷壓喉結。


  能令上行氣入中脈。


  心易止。


  妄念易止。


  五、舌抵上腭。


  能令命氣,安住中脈。


  同時觀想會比較明晰。


  我說:


  大部分的人能雙足跏趺坐,但,也有人坐不來,我個人認為不要勉強。


  單盤也可以。


  如意坐也可以。


  自在坐也可以。


  甚至在椅子上正坐也可以。


  總之,脊骨要直,雙肩要平,壓喉結,舌抵上腭,雙手定印。


  能坐得久。


  是至要、至要。


  不管怎麼坐,若能以左足跟抵肛門,以右足跟或右足踝抵密處,竭力收提下氣,也能令下行氣,入中脈。


  這也是口訣。


  只要身儀坐對了,能夠消除:


  嫉妒煩惱。


  瞋怒。


  愚痴。


  貪愛。


  輕慢。


  等等等等。


  我說:


  七支坐是一切禪定的開始,也是身儀、身不動、身清淨的開始。


  至於:


  六灶坐、仙人坐、跨鶴坐、象坐、獅子坐,那是修特別法才坐的。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七支坐的解釋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人生旅程,謹言慎行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一個人行事遇到困難的時候,在百思無策之下,應該要謙卑地誠心請教,避免為了面子一意孤行,甚而窮追不捨,以致失去回頭的機會,進而導致失敗而一蹶不振。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對於陌生的環境,如果光靠自己毫無頭緒地硬闖,恐怕成功的機會將相對地減少,尤其對於自信心過強而自負的人,恐怕在受創以後,將對自己的信心會有所傷害。

彌勒菩薩:諸子要隨時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周遭人事物的互動,是否能夠有效,是非常必要的的手段;如有問題,應該要改進。

  一般而言,對於尚未經歷過的事情,難免心中會有疑惑或猶豫不決,因而當你們遇到困難不順的時候,應該多請教一些有經驗的人,請他們傳授經驗,絕對不可恃才傲物,恥於下問,致使發生危險;如此一來,不但不能得到好的結果,恐怕也會傷害到自己的性命財產。希望大家能夠予以調整自己的日常生活態度、學習心境,不要落於形式、安於現狀,能夠領悟而自省。依天律記載,一日三省者有功,真誠省思者三功。

  猶如到山中打獵,要去獵取山羌,卻沒有熟悉山路的獵人引導,雖然看見山羌,而且距離接近了,但在追逐中因一心要獲得山羌而迷路,如此進去山林的行為是很危險的。

  如果你們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當要識時務,並捨棄追求獵物,以安全離開山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為了追逐一隻山羌,卻失去自己的性命,那就非常不值得。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人間為了生存,難免為了生活打拼,有時縱然有朋友相勸,或是親人加以制止,恐怕都會不領情,不但充耳不聞,甚至嗤之以鼻。

陳生:總之,要聽從善知識的勸化。我們處在順境之時,不容易看見自己的缺點,有時還是會把缺點當優點使用;有時可能運氣好,勉強暫時順利過關而獲得想要的成果。這種情況過多了,會讓我們的思考邏輯變調,它將牽制我們走向失敗的地方,沒有方向,即會迷失。所以,學習要專心,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結果,否則茫茫學海,難以有所學成。

  現在是科技時代,資訊發達,人人皆有手機,而且聯絡方便。譬如說:想安安靜靜吃個飯,聽到咚咚有人「賴」過來了,趕緊架著手機,邊回訊、邊吃飯;是以,我看見灶王爺常常拿住簿記都在搖頭唷!灶君彙集一家人的記錄,於每月農曆月底呈報上天。

  之前,怎麼沒有想到要請大家注意,真是對不起。希望現在提出,還可以讓大家修正。

  在辦公室有時正忙著工作,手機響了一下,趕緊放開手邊的工作,看一下手機,是否有人傳訊私人事情。真是抱歉!我們領薪水的,不能太過份偷老闆的時間啦!因為三司神也是逐筆記錄下來,鐵定是過錯的。

  例假日到廟宇參加法會,想要好好的跟著師父誦經、拜懺,消減業障;手機咚咚又響了,立即放下誦經法本,慢慢拿出手機,讓手機螢幕在莊嚴佛堂裡放出異彩;是以,休息時間,到處都可以見到手機在充電。

  恩師呀!大家不是都想利用休閒假日好好充電嗎?怎麼看起來,好像不是如此耶!

彌勒菩薩:人生百態啊!參加法會,若有這些動作,司禮神一定一筆一筆記錄下來,法會一天下來,本來就有善功、福德,只因自律不夠或種種小細節,有可能被扣分啊!

陳生:早就知道囉!現代人生活忙碌以及緊張,常常費了很多力氣,想要擁有平靜祥和的好心情,把自己從鬱悶、憂鬱、煩躁、空虛、茫然之負面情緒徹底拔出來;所以,例假日選擇參加寺廟或道場的活動。但是許多人常常犯了恩師所言的過錯而不知曉。以往我也不知道,後來看到司禮神逐筆記錄下來,有些不良習慣,我都會謹慎,並且隨時提醒大家了。可是說多了,就變成口頭禪囉!

  因為日常生活自由習慣了,不喜歡有人管束,於是參加任何活動時,自律行為就顯得較差;所以,三不五時就會違犯佛規禮節或一般禮儀了。還有,服裝儀容、言談舉止均列入佛規禮儀,而司禮神、護法神也將日常生活的行為都納入日常生活規範之中。因此,「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

彌勒菩薩:參加法會之時,真心護持者,頭上會發光,仙佛則予註記善功。有些藉由法會祈求平安者,無法淨心,以致善功不多,可惜呀!觀修子在進德修業過程中,順境時往往找藉口、找理由,因此懈怠者愈來愈多了。

陳生:嗯!我們在接觸凡塵日久,受到塵境的影響產生慾望,污染心源,使得佛性漸漸遮掩,而污染使我們成為凡塵的眾生,污垢深厚,終至無法辨認塵封已久的自性,讓其自性蒙上陰影而沉淪。聖神仙佛有鑑於此,深知人人都有元神,只要將元神喚醒,自然可脫離凡塵煩惱痛苦的折磨,於是以神道來教化百姓,期使人人平時能藉著拜外在神佛,以啟發自性佛。於是,設立道場提供眾生可以修身養性之處。

彌勒菩薩:如此一來,自性佛才能彰顯。有些人就是喜歡用一堆計劃做成登高梯,想讓自己爬上快樂的那一格;極少數的人做到了,卻為了符合所有計劃和原則,搞得自己很累;更大多數人制定一堆做不到的計劃,原本已經夠多事的生活,又多添一筆沒完成計劃的挫折感,計劃也許很好用,但放進充滿意外的日常生活中,你們會發現,其實它沒那麼好用,隨便來個小意外,都能輕易推翻整盤計劃。是以,想要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人生法寶,不是外在的計劃,而是內在一顆溫暖安定的心。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句話是你們都熟悉的老生常談,世界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是以,積功累德,猶如「滴水成河,積沙成塔」,積少成多,必須於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漸漸累積下來,並且持之以恆,才能漸入佳境。可 。停 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示!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 -第十四章   人生旅程,謹言慎行

藏六如龜,防意如城

  過去佛住世時,有一比丘發心遠離塵囂,來到鄰近河邊的僻靜森林,獨自一人於樹下靜坐,心中滿懷希求能在道業有所成就。

  不過這位比丘,身雖處於僻靜的林中,過著寂靜的生活,外表看似無求,但心中的欲望總是蠢蠢欲動。當今日食用到好蔬果,飲用到甜美的泉水,景色怡人,身心就舒服暢快;若遇到氣候不佳、或飲食粗糙,便心生煩惱,甚至怨天尤人。心念隨著色、聲、香、味、觸等外境起伏不定,時而歡喜、時而憂愁,心中始終無法安定。


  如此日復一日、春去秋來,匆匆十二年的歲月過去了,這位比丘依然沒有得道,於是心生煩惱,想著:我如此的用功,為何還是凡夫一個?


  佛陀知道這位比丘得度的因緣即將到來,就化作一位沙門,來到比丘所居住的森林,與比丘一起精進用功。


  一日,當夜幕低垂,明月高掛之際,兩位比丘共同看見一隻烏龜從河中慢慢的爬上岸邊,而遠處正來了一隻饑餓的狐狸急於尋找食物。


  狐狸看見烏龜,張口就咬。烏龜為了保命,急急忙忙將頭、尾、四肢往殼內收。狐狸以前爪撥弄龜殼,發現莫可奈何,就漸漸遠去。


  當狐狸離開之後,好不容易保全性命的烏龜也緩緩將頭尾、四肢向外伸展,最後又爬回河中。


  兩人皆看到這一幕,比丘告訴佛陀化現成的沙門,烏龜有保護生命的龜殼,所以狐狸無法傷害牠。


  化沙門回答說:「世間的人,還比不上這隻烏龜呢!烏龜遇到危難,知道收起頭尾、四肢。而世間人完全不知無常殺鬼時時窺視,要想奪取自己的生命,反而恣情放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追逐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造做種種惡業,使得煩惱魔、死魔、病魔有機可趁,就這樣隨著業力的牽引,在六道的輪轉中,無有止盡受百千萬種的苦難。這一切都是由於心念無法作主,才會感招生死流轉的苦果。」


  化沙門接著以一首偈勸告比丘:「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比丘聽聞此偈語心開意解,斷除對世間色、聲、香、味、觸的種種貪求,專注一心修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


  「險之道,儉於目可以養神;儉於言可養氣;儉於慾可以養精,儉於事可以養心,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儉為萬化之柄。」


※ ※ ※


  眾生在日常起居上,通常處於偏頗之中,有失莊嚴之言行舉止,失儀者卻在日漸增加當中。


  世間人的(眼根)原本只是作用在觀察之(視覺)感官上,讓眾生在走路時,行車方面,不會互相追撞;(眼根)的作用,原本僅供在適當時察覺路況,何時可以前進,何時可以向左轉或向右轉,及何時應該停止步伐,如此的作用而已。但眾生卻是眼根常不莊嚴,在行車間偏愛觀看美色,因此經常發生一些不必要之車禍事端;原本眼睛只是給世人用來觀察學習知識,明白真理的用途,卻有人失去眼的莊嚴性,移用在淫詩穢詞及春宮圖上。


  (耳根)原是作用在聽取真理,聆聽師長訓誡及人際相處的溝通上,卻有人將耳根用來聽取是非言語,造成世間紛亂,致使耳根不淨不莊嚴,導致常患耳部諸疾以敗壞耳根。


  (鼻根)原是用在嗅聞大自然的氣息及供呼吸用,然而世間人卻常用鼻來嗅聞肉品味及男(女)人香水味,導致鼻子不莊嚴,常產生鼻部諸疾而敗壞身體。


  (舌根)原僅供眾生辨別口味(酸甜苦辣澀)等之辨別,卻被世人用來遍嚐人間百味,使之好逞是非、兩舌,造作諸業障,令舌根莊嚴不在,敗壞身體而使口舌常產生諸疾。


  (身體)原本僅供眾生造福人群之用,卻被用來拿取權勢名利,而敗壞身體,使身體不清淨、不莊嚴,於行住坐臥無法自在,更不能莊嚴。


  (意根)原本僅供眾生,用來分析事理及決定事務之用途,卻被世人用以謀奪、興訟、欺詐、拐騙,使意根不能莊嚴,敗壞五臟六腑。


  因不能莊嚴,致使六根無法清淨,只有腐化身心靈;眾生若身心靈獲得健全、康泰,應莊嚴六根,使六根趨向清淨,始能通達天心人意也。


寶德雜誌第39期-述論:六根清淨道心明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真捨無求

  從前有位官吏,曾經救過一個人的命,後來,被救的人漸漸富裕起來,而這位官吏卻變得窮困潦倒。

  一次,他偶然經過被救人的家,這家人全家出來拜謝,並把他留在家裡殷勤款待。酒過三巡,這位官吏就說起了大話:「如果不是我以前出力營救你,你早就死了,今天怎麼可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呢?你有了錢,我反而變窮了,這是什麼道理呢?」


  當晚,他睡在主人家裡。主人暗自算計:「這個人希望回報的心也太過分了!我就是報答他也不能滿他的意;若是不報答他,恐怕要惹禍上身了。不如趁他睡著了把他殺了。」於是就用繩子把他勒死了。


  「德色」,也就是幫助別人的時候臉上露出要求回報的樣子。「德色」一露出來,被幫助的人就會覺得慚愧不安,等慚愧化掉了,就會生起怨恨之心。


※ ※ ※


  娑婆世界眾生,每造作一件事情,只要牽扯到其他人或團體,都很容易在心中留下一股求願的希望;但往往造作之善行,卻遠遠不足以充抵心中所要祈求之心願。


  世道上難免有人會一心想要布施,以及行造世間諸般善良美好的事情,並且在恭敬的誠心布施付出之後,心中並不留下任何曾經布施過的念頭,更無所求祈之情形。


  芸芸蒼生,有時候勤用物資布施以利益廣泛之群眾,通常可見於世上偶然間傳出某些地方,亦或某些國家於某個時候發生災難之際,散發出的那種「人溺己溺」之精神,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有些人則甘願施捨一些錢財讓那些困苦人家可以自行添購日常生活所必須使用到之用品,凡是真心布施,願意捨下所有一切以利濟群生者,這些人通常是心無所祈願的,亦因為心無所求,故而輸誠之心志足以永恆持續下去,善行造作起來也比較能夠產生歡喜心。


  當一個人秉以歡喜心做布施於諸善行時,必然是心甘情願的,而且每當捨下諸資具以利濟群眾時,同時亦替自己換取了不少輕鬆,因為受到自己幫助的人愈多,自己的責任就愈減輕,仁者之心,永遠是如此認為;因此,長期捨下諸資具,協助天地救苦救難,本身之德力便能永續擴大,縱然已經成為菩薩行者仍舊不遺餘力。


  反倒是迷愚者,縱然對於社會人群施捨一些小許恩惠,亦惦記於懷,稍有施點善行,便要求願無所限度,甚至尚未實際造作任何善行於世間,已然祈求之願廣發到無邊盡的程度;像這樣的一種人,實在是看不開,雖小捨而求大願望,乃福願不相當。難怪乎!眾生常有「求不得苦」之煩憂。


  芸芸蒼生,置身於俗世之間,必須效法聖賢之人,應一心載道,唯願眾生得以離苦,雖一己之能力有限,卻能盡其心力而為之,完全不以自我之欲念做期許;像這種大無畏之精神,雖然不容易造作,但凡我娑婆眾生,理應盡力做,才不負古聖先賢教化之德澤也。


寶德雜誌第143期-述論:真捨無求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禪定利益說

蓮生/文

  根據佛陀的開示及《月燈三昧經》,除了禪定得解脫之外,明心見性之外,即身成佛之外,還有很多的利益。


  一、修禪定的人,面相愈來愈莊嚴,相由心生,心平和,相就平和。


  二、在舉止方面,修禪定的,不偏激、不忿忿不平,自然賢明。


  三、修禪定的人,因已轉化,故:


  心柔軟。


  恭謙心。


  慈悲心。


  四、知天下是一大幻,故可破除陼苦。


  五、修禪定,精神能夠集中,不會被外界誘惑,而心浮動。


  六、在禪定中,在食物匱乏之時,可以:


  甘露食。


  法樂食。


  氣食。


  禪悅食。


  七、世上一切慾望,漸漸變淡。


  八、一切執著,漸漸放下。


  九、修禪定的過程中,一分一秒不浪費。每一個分秒,都有善果,並不是浪費時間。


  十、禪定堅固,自成結界,邪魔不能侵。


  十一、如同置身佛國之中。得:


  上師加持。


  本尊攝受。


  護法擁戴。


  十二、解脫道漸漸的成熟了,菩提道也漸漸的成熟了。


  十三、離苦得樂。


  十四、身上的光明,漸漸的產生。


  十五、善神擁護,福分增長,有能力行一切大善事。


  十六、累世的惡業消除了。


  十七、六大神通力開發了:


  天眼通。


  天耳通。


  神足通。


  他心通。


  宿命通。


  漏盡通。


  (擁有了證量及法力)


  十八、所有佛菩薩現全身加持。


  十九、所有空行母來幫助行者。


  二十、佛慧得之。


  二十一、生死能自主。


  二十二、成就圓滿的佛。


  我寫的禪詩:


  千塵百劫只空空。

  小別人間便不同。
  入定境界人不識。
  只緣身在極樂中。

  又:


  鏡中才色實超群。

  學禪自然本尊臨。
  二者相應瑜伽時。
  藉此幻身上天庭。

  又:


  法身原在如來天。

  報身卻在極樂園。
  只為人間淨土客。
  應身接引現在前。

  (寫詩只是表心意,無他)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禪定利益說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緣之意義

  年輕,我們都曾經年輕過,都有自己感情的期待、傷心,隨著歲月的流逝,等我們人到中年,生活的壓力、責任,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結婚、生子、孩子、父母、家庭、事業……似乎,那些都曾經以為自己生命中最在乎的情感,都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消失殆盡。剩下的,只是習慣與無可奈何。

  生活中沒有激情、沒有幸福感動,總想問自己,我這樣的辛苦,到底為什麼?為什麼家人都不知道感恩?總是在晚上夜深人靜時,想努力的掙脫這樣的枷鎖,總覺得如果換一種活法,那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可以輕松一些?也許前面的風景可以更好?


  每個女人、男人結婚時都必定抱著一個自己設想的家庭生活,也發誓要相攜走過一生一世。可是,經過時間的磨礪,才發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總是那麼大。婚前、婚後的差距怎麼那麼大。我想信,大家都在努力,努力去適應對方,努力按對方的想法去改變自己。可是,無論自己怎樣的努力,總是達不到對方要的要求,只好選擇沉默與放棄。


  或許男人只能選擇責任來束縛著自己,女人只好選擇責任來栓住男人,兩人的距離起來越遠,卻不知該如何來彌補這樣的裂痕。或許因為找不到辦法來修補,只好任由這樣的裂痕越來越大。最後,把心裡對彼此的那一份感情變成了對對方的怨懟,想的是對方的錯、對方的狠……當所有的一切都變味時,剩下的就只有恨了。


  其實真的要問問自己的內心,我真的恨過他(她)嗎?他(她)真的就沒有一點好嗎?如果真是那樣,為什麼當初我們要那樣毅然決然的相約相攜走過這一生?


※ ※ ※


  所謂:「緣」,就是順著某種東西或某個地方行走,或是憑藉著感覺而待人接物。一般而言,乃有因由、緣份、緣起、因緣、緣故等。宿命論者,認為人與人之間命中注定的遇合機會,泛指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發生聯繫的可能性。因此,有人說夫妻是緣,無論是惡緣、善緣,無緣不結;父子是債,無論是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乍聽之下,頗覺有理,仔細端詳,又未必盡然。若此則人類的責任感勢必蕩然無存,甚而消失殆盡。例如:妳天天跟先生吵架也是應該的,因為你們是惡緣,如此這般,豈非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把罪過歸之於「緣」,又哪裡是做人的本份。


  是以,緣無善惡,但看如何自處,把握了就是善緣,忽略了就無緣,糟蹋了就是惡緣。跟祖先有緣,是善緣,跟父母有緣,是善緣,跟先生有緣,是善緣,跟子女有緣,是善緣,跟親友有緣,是善緣,跟同事有緣,是善緣,跟大家有緣,是善緣,如能把一切的責任加諸於己,才是自處之道。


  「人生無常」這句話,乍看之下,隱約暗藏著消極、悲觀的論調,大有無常一到萬事休的意味,這是直覺的感受,但只要再度省思、細加體會,亦不難發現其中的積極性、激勵性。就因為人生無常,好的未必永遠是好的,壞的也不見得一定是壞的。所謂:「狂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終有改變的可能,就因為人生無常,改變才有可能,奮鬥才有指望,發憤才有意義;是以,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自是最佳的例證。


  是故,處順境不必喜,處逆境何須悲,居安思危,一切隨緣,亦一切盡人事而聽天命,自然而然,就會否極泰來;《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一切但看自己所作所為,自然可得不同的果報。


寶德雜誌第169期-述論:緣之意義


畸形之手

  有位信徒向默仙禪師說道:

  「我的妻子慳貪吝嗇,對於好事,一財不捨,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開示,行些善事好嗎?」


  默仙非常慈悲的答允。


  當默仙到達信徒家時,信徒的妻子出來迎接,但一杯茶水都捨不得端出來供養,禪師就握著一個拳頭說道:


  「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這樣,你覺得如何?」


  夫人:「如果手天天這個樣子,這是有毛病,畸形呀!」


  「這樣子是畸形!」接著默仙禪師把手伸張成一個手掌,問道:「假如天天這樣子呢?」


  夫人:「這樣子也是畸形!」


  默仙禪師立刻道:


  「夫人!不錯,這都是畸形,錢只知道貪取,不知道佈施,是畸形;錢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儲蓄,也是畸形。錢要流通,要能進能出,要量入為出。」


  居士妻子的臉紅了。因為她明白了,禪師所做的一切,都是變相地說服她不要吝嗇。但她總覺得像受了挫折,想給禪師出個難題,給自己找回面子。


  這時,她養的一隻小猴子跑了進來,她靈機一動,將小猴子抱起來,對禪師說:「大師,您看這小猴子多可愛呀!跟我們人類的模樣差不多。」


  禪師開玩笑說:「它比人多了一身毛,若肯捨棄,就可以做人了。」


  居士的妻子說:「您法力無邊,請想個方法把它變成人吧!」


  居士一邊訓斥妻子荒唐,一邊向禪師道歉。誰知,禪師認認真真地說:「好吧,我可以試試看,不過,能不能變成人,主要看它自己了。」


  禪師伸手拔了一根猴毛,小猴子痛得吱吱亂叫,從女主人懷裡掙脫出來,逃之夭夭,不見蹤影。禪師長長歎了一口氣,搖著頭說:「唉,它一毛不拔,怎麼能做人呢?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絲毫不捨,如何能得?」


  居士的妻子羞紅了臉,再也無話可說了。


  事情的結果往往是這樣:捨得,可使人得到許多回報;相反的,捨不得,可能使人遺憾終生。


  貧窮之人,若不布施,後世會更貧窮;富貴之人,如不布施,福報享盡,終墮三塗。


※ ※ ※


  般若就是智慧,一個人把種種之罣礙、塵勞、煩惱洗淨之後,心智就能獲得自由,能作清醒的回應,那時般若發光,智慧出現,所以說,般若是智慧的源頭。而一個人的心智,若不被物欲所矇蔽,不被成見所障礙,不被情緒所干擾時,那般若自然流露出透徹的省察力,這就是智慧。


  禪家認為,智慧產生是空與有兩個因素的作用,就像一個人須將雙手所握住的東西放下(空),才能再拿取另外所想要的東西。空與有兩者微妙的關係是生活的最高智慧。只有入於色相,不被色相所迷才有智慧;讀一切書,不被知識所縛才有智慧;謀利資財,不被利欲所役才有智慧。這叫「於相而離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去來自如,心體無滯。」


  真空妙有之法門,是要能排除心中的無明與障礙,流露出真正如來的慧性,過實現的生活。


禪-第二九章 空與智慧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人道荒險,鬼道利通

  人道荒險,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尋鬼道。

  那連提黎耶舍在四方遊歷之時,有一次來到雪山的北方。那裡是地勢較為險峻的山區,尤其山頂的路況更是陡峭難走。


  當耶舍來到山頂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叉路,有兩條不同的路。一條是荒涼險阻的小徑,一條是寬坦通達的平路,但荒涼的小徑是正常的山路,寬坦的平路卻是惡鬼所變現的幻象。


  當行人走到這個叉路時,多數的人都會被惡鬼所變現的平路所迷惑,不自覺的往鬼道走去,然而行人慢慢的走進鬼道,不久之後就會為惡鬼所加害。


  世上有兩條路,一條是生路,這條生路,是走向永生之家的。不過,這絛路很狹窄,也很崎嶇,可是必有柳暗花明之時。一條是死路,這條路是走向滅亡的,但是極其廣大,且平坦快樂,最後是黑暗,永遠痛苦。


  一般人都喜歡走寬路,從表面看是快樂的,所以人人都願走。修道之士是走窄路的,從表面看,生活很不自由,很困苦的,可是生命是無限大的。肉體的快樂,多屬魔鬼的,令人死亡。諸子若明白生死的道路,則應下決心修道了。


※ ※ ※


  世人千百種,各因智愚的善異而選擇走自己不同之路,在這裡頭就呈現了光明層與晦黯路的差別,智者走得光明稱心如意;愚者,走得唉聲歎氣、悔恨的路,實在有天壤之別也。


  今日吾提此題綱,就是有鑑於此,故而說明之,可給世人有個參考與選擇,作為自己該如何去走自己之光明路也。世人往往不是不知,有些人只是執頑不化而迷失,走入黑暗罪惡的不歸路;有者知錯,速改而歸正自己的光明路。在種種之人生旅途上,總該有休息、反省之時段,總不能一味不停的行走下去,而無任何之檢討與思醒,那必定是無法糾正自己的。


  為人父母者,別光以為結婚了就可有所交代──傳承香煙等之意念,其實責任重大,當時時教導自己之子女該如何去抉擇該走好自己之路,這得都要費心費力,否則難以達成。除此之外,還得為自己打算,怎麼去作為表率模範,怎麼去思慮自己之明路,否則終窮一生,自己毀了自己,還害了後代,致而無法光明的走下去,這是多麼的悲哀!


  所以在人生之路途,雖各階段不同,但最後還是得在未老時專於「道」之修,方屬真正該走且是一條好的、光明之路也,希世人能以簡單之述明而得到了悟,勉之。


思歸覺路-第三十八章 走好該走之路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身有何有?

蓮生/文

  〈莊子。知北游〉內載:


  舜問老師丞:


  「道可得而有乎?」


  丞答:「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再問老師丞:


  「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丞答:


  「是天地之委形也。」


  大舜的老師丞認為:每一個人的身體,都並非人所有的,而是天地所委託給人使用的外在形體。


  有形的形體,能得個什麼道?


  (此是大舜的老師丞的見解)


  在這方面,老子說的更清楚些:


  「神能飛形,並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


  老子又說:


  「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身為惱本,痛癢寒溫。意為形思,愁讀憂煩。吾拘於身,知為大患。觀古視今,誰能形完。」


  老子是說:「人的身子是灰土。」


  老子是說:「眼耳鼻舌身,都是煩惱的根本,意念更是憂愁苦惱的源頭。」


  老子是說:


  「身子才是大患。」


  佛教典籍更進一步:


  《金剛經》云:


  「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人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


  意念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假合和。


  無有我,是真理也。


  《十地經》云:


  「無我有二種,我空法空。」


  《大乘義章》云:


  「法無性實,故曰無我。」


  《俱舍光記》云:


  「非自在故,故非我。」


  《原人論》云:


  「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之,執之為我。實此我故,即起貪瞋癡等三毒,三毒繫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我們從莊子、老子,到佛家的思想,都是認為:「身有何有?」


  在意念方面也是:


  「心有何有?」


  那麼試問:


  「道何有?」


  「佛何有?」


  大家從這裡「參下去!」那佛性、佛心就已經快要顯現了。


  要直參,便明心了。


  要直參,便見性了。


  我覺得世間上的修道人或學佛行者,大半把道把佛看得高深莫測,而且愈學愈雜,反而不易參透。


  想一想我無、心無,畢竟無何可得!


  想一想,見相非相,畢竟諸佛現全身!


  這還不悟嗎?


  我覺得學佛人,只要把「見道」身體力行,也就是「實修」,是很容易達到究竟位的,得道成佛不難。


  難的是,看不破這個「我」身!


盧勝彥文集183《走出紅塵》身有何有?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解開電腦密碼

  羅伯特是個電腦高手,也是個大富翁,但他的兒子傑克卻不學無術、不務正業,讓他很失望。

  之後,羅伯特卻不幸得了絕症,在臨終錢留給兒子一份遺囑:


  「我留下的財富鎖在保險箱裡,而開啟保險箱的密碼存放在電腦裡,當你解開電腦程式取得密碼時,便可繼承我的財富,如試圖支解保險箱,保險箱中的財富會自動化為灰燼。」


  傑克辦完了父親的後事,立即請來父親生前最得力的助手莫拉德,希望能幫他解開電腦程式密碼。


  半個月過去了,卻毫無進展,莫拉德很抱歉的對他說:「你父親設計的程式太艱深了,我無法幫你解開密碼,請您另請高明。」


  傑克失望之餘,立即又以重金禮聘另一位更高銘的電腦駭客,經過一個月的時間,也因無法解開而失敗。


  此時,傑克非常生氣的說:「哼!我就不相信我做不到,我一定要親手解開父親設計的密碼。」


  之後,傑克從基本的電腦知識入門,鑽研了一本又一本深奧的電腦書籍,請教過無數的專家,教授。


  經過五年認真的學習,經歷無數的挫折,最後終於在電腦螢幕上秀出了保險箱的密碼。


  傑克高興的打開保險箱。然而保險箱內只有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恭喜你已繼承了我的遺產,知識是我一生的財富,你得到的是不斷學習、不怕挫折、不斷開拓的精神,這是你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傑克終於明白父親的苦心,後來也像父親一樣,憑藉專業知識及永不放棄的精神,成為網路時代的科技新貴。


※ ※ ※


  知識是可以改變一切的偉大力量,學習則是改變一切的原動力;是以,堅持不斷的學習,才是諸子能夠獲得的力量。


  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從學習中得來的,一個人從出生到這個世界上就開始學習,諸如:學習說話、學習走路、學習禮儀、學習知識、學習待人接物、學習做事,甚而學習一切事物。如果不學習與成長,就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因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擁有一切的,而是從學習中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當諸子獲得了某種知識,任何人都搶不走,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寶貴財富就會永遠跟隨著;是以,你們要懂得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知識確有強大的功能,它能改造世界,也能造就世人;它能增強人的智慧、能力,充實人的精神世界;它能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也能改變人,使人更加完美。所以,人生在世,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你們要想跟上時代發展,必須要不斷的學習,把學習當成習慣,變成生活的一部份,如同洗臉刷牙一樣,離開學習一天就感覺不舒服。當學習成為一種習慣之時,你們就不會感覺學習是一種負擔,是一種壓力,而是把它當做一種樂趣,當做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電池不充電,電量會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流失,世人亦是同樣的道理,若是不學習,腦筋也會一天天的變遲緩;所以,要想不讓自己貶值,或是需要增加自己的價值,就要不停地充電,而且不斷的學習。


  當諸子擁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時,除了能力之外,首先就是必須不斷的學習,諸如:技術、技能、…等,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增加自己付出的努力,去開創價值;其次,諸子不僅需要一顆熱情的心去對待你們的工作,還要在工作中不斷地摸索與提升,並以心靈進行有效的自我督促,嚴格自律,才能更出色的完成工作,然後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


寶德雜誌159期-述論:學習的意義


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由利宜牧和尚是日本明治年間臨濟宗天龍寺的高僧。他過去在岡山縣的曹源寺參學時,由於隨手將桶內剩餘的水灑在地上,被他的老師儀山善來和尚喝斥,此後就以「滴水」為字號,藉以勉勵自己要時時心懷感恩,即使微小如滴水的恩澤,也不可輕慢。

  滴水禪師學成出外弘法後,曾有一段時期,每年春秋會應邀講《臨濟錄》並且指導坐禪,參與者十分熱絡。


  有一次,一位學生要求與滴水和尚會談,見了面以後,學生開始滔滔不絕講他的文明科學新論,滴水禪師始終在一旁靜靜聆聽。等這位學生講完之後,滴水禪師才開口說 :「你的父母親都還健在嗎?」


  學生說:「我的雙親都還健在。」


  滴水禪師接著問:「那麼,他們現在幾歲了?」


  學生愣了一下,一時回答不出來。於是滴水禪師訓勉他說:


  「孩子,雖然你目前是在本國的最高學府修學文明知識,但是你口中所說的,都是一些表相的語言,並沒有一絲一毫的真理。你的父母親辛辛苦苦供應你讀到大學,可是對於這麼有恩於你的雙親,你卻不曾記得他們的年齡。你認為『學問』究竟是怎麼而來的呢?」


  聽了滴水禪師的一番話,學生深深感到慚愧,終於收起自己的傲慢心。他問滴水禪師:「那我該怎麼辦?」


  禪師回答說:「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啊!」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無論佛仙神,修持不離孝」,華夏民族以孝傳家,故能造就聖賢之輩以穩定國家,使之強國安邦屹立不搖。


  芸芸蒼生,無論本身所信仰之宗教為何,亦無論本身所依止之道場類別為何,其根本條件必定以孝立基,蓋因眾生哪怕是本有坐擁高官厚祿,一旦缺乏孝之精神,則恐怕甚難做一名勤政愛民的好官,更不必說要忠於國家、義於職位,就連最基本的誠信都很難盡到。是以,諸佛菩薩及歷代聖神,盡皆落實孝德,並且將孝之德行精神,轉化成為人臣之忠君愛國情操,並且各宗教之立教聖人,超越俗世事親之小孝進而蛻變成為教化群黎之大孝,澤利家族之德望,不但本身深受群眾之愛戴,就連本姓都備感威儀與榮耀。


  孝之澤蔭家邦,可以從釋迦牟尼佛及太上道祖首見端倪,至於其他高真亦然。盡孝至極,最後才能獲得諸天之器重,此後予以推任守護萬民之仙神,全天下一切教法當中,孝德皆做為首推之宗旨,行者稍有偏離孝之德目,其修身立德方面必常有欠缺,總是難以取得正品果位。


  因此,眾生欲從凡夫走入修真之路途,切宜提昇一己面對父母之孝道精神,噓寒問暖乃不可或缺;有些眾生雖然父母有其不待,尚能秉持父母過去之教戒,讓本身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言行無偏無頗,便能確保父母在外不受他人之辱。


  古來聖賢之人,如此善盡於孝道,後繼之群生,亦當效法聖賢之步履,揚孝以立德,學聖做賢,自能輕而易舉也。


寶德雜訫163期-述論:無論佛仙神‧修持不離孝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義大利一個感人的強姦犯故事

  義大利一個真實強姦犯故事——你會原諒他嗎?

  一則令人感動落淚的故事!

  2002年底,義大利的一些報紙上出現了一條特殊的尋人啟事:

  1992年5月17日,在瓦耶市商業區第5大道的停車場,一個白人婦女被一個黑人小夥子強姦。不久後,女人生下一個黑皮膚的女孩。她和她的丈夫毅然擔當起撫養女孩的責任。

  然而不幸的是,如今這個女孩得了白血病,緊急需要做骨髓移植手術,她的生父是拯救她生命的唯一希望,希望當年的當事人看到啟事後,速與伊莉莎白醫院的安德列醫生聯繫。

  這則尋人啟事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人們議論的焦點是:這個黑人會站出來嗎?顯然他面臨著兩難選擇,如果站出來,他將面臨名譽掃地、家庭破裂的危險;如果保持沈默,他將再一次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

  這個故事將是一種怎樣的結局呢?

  白血病女孩牽出了一個恥辱的隱私。

  在義大利瓦耶市的一個居民區,35歲的瑪爾達是個備受人們議論的女人。她和丈夫比特斯都是白皮膚,但她的兩個孩子中,卻有一個是黑色的皮膚。這個奇怪的現象引起周圍鄰居好奇的猜疑,瑪爾達總是微笑著告訴他們,由於自己的祖母是黑人,祖父是白種人,所以女兒莫妮卡出現了返祖現象。

  2002年秋,黑皮膚的莫妮卡接連不斷地發高燒。最後安德列醫生診斷莫妮卡患的是白血病,唯一的治療辦法是做骨髓移植手術。

  醫生分析道:要那些與莫妮卡有血緣關係的人中,最容易尋找到合適的骨髓,你們全家以及親屬,最好都來醫院做骨髓匹配實驗。

  瑪爾達面露難色,但還是讓全家來做了骨髓匹配實驗,結果沒有一個合適的。

  醫生又告訴他們,像莫妮卡這種情況,尋找合適的骨髓的幾率非常小。現在還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瑪爾達與丈夫再生一個孩子,把這個孩子的臍血輸給莫妮卡。

  這個建議讓瑪爾達突然怔住了,她失聲說:「天哪,為什麼會這樣?」她望著丈夫,眼彌漫著驚恐和絕望。比特斯也眉頭緊鎖。

  安德列醫生反復向他們解釋,現在很多人都採用這種辦法拯救了白血病人的生命,而且對新生兒的健康也沒有任何影響。

  這對夫妻只是聽著,久久沈默。

  最後他們說:「讓我們再想想吧。」

  第二天晚上,安德列醫生正在值班,突然值班室的門被推開了,是瑪爾達夫婦。

  瑪爾達緊咬著嘴唇,丈夫比特斯握著她的手,神色肅穆地對醫生說:「我們有一件事要告訴您,但您必須保證為我們保密,因為這是我們夫婦多年的秘密。」醫生鄭重地點點頭。

  那是10年前,1992年5月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大女兒伊蓮娜已經兩歲了,瑪爾達在一家速食店上班,每天晚上10點才下班。

  那天晚上下著很大的雨,瑪爾達下班時街上已經幾乎空無一人了。在經過一個廢棄的停車場時,瑪爾達聽到身後有腳步聲,驚恐地轉頭看,一個黑人男青年正站在她身後。

  那黑人手拿著一根木棒,將她打昏,並強姦了她。

  等到瑪爾達從昏迷中醒來,踉蹌地回到家時,已是淩晨1點多了,我當時發了瘋一樣沖出去找那個黑人算賬,可是早已沒有人影了。

  那晚我們抱頭痛哭,仿佛整個天空塌了下來。說到這,比特斯的眼已經蓄滿了淚水。

  他接著道:不久瑪爾達發現自己懷孕了。我們感到非常可怕,擔心這個孩子是那個黑人的。瑪爾達想打掉那個胎兒,但是,我還是心存僥倖,也許這孩子是我們的呢。就這樣,我們惶恐地等待了幾個月。

  1993年3月,瑪爾達生下了一個女嬰,是黑色的皮膚。我們絕望了,曾經想過把孩子送給孤兒院,可是一聽到她的哭聲,我們就捨不得了。畢竟瑪爾達孕育了她,她也是條生命啊。

  我和瑪爾達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我們最後決定養育她,給她取名莫妮卡。

  安德列醫生的眼眶也濕潤了,他終於明白這對夫妻為什麼這麼懼怕再生一個孩子。他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這樣的話,你們哪怕再生10個,也很難生出適合給莫妮卡移植骨髓的孩子!

  他望著瑪爾達,試探著說:你們必須找到莫妮卡的親生父親,也許他的骨髓,或者他孩子的骨髓能適合莫妮卡。

  但是,你們願意讓他再出現在你們的生活中嗎?

  瑪爾達說:「為了孩子,我願意寬恕他。如果他肯出來救孩子,我是不會起訴他的。」

  安德列醫生被這份沉重的母愛深深地震撼了。特殊的尋人啟事掀起骨髓捐獻熱潮人海茫茫,況且事隔多年,哪里去找這個強姦犯呢?

  瑪爾達和比特斯考慮再三,決定以匿名的形式,在報紙上刊登一則尋人啟事。

  2002年11月,在瓦耶市的各報紙上,都刊登著一則特殊的如前所述的尋人啟事,啟事懇求那位強姦者能站出來,為那個可憐的白血病女孩生命做最後的拯救!

  啟事一經刊出,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安德列醫生的信箱和電話都被打爆了,人們紛紛詢問這個女人是誰,他們很想見見她,希望能給她提供幫助。

  但瑪爾達拒絕了人們的關心,她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姓名,更不刻意讓別人知道莫妮卡就是那個強姦犯的女兒。

  此時媒體對這個啟事所預告的結局進行了討論。

  《羅馬報》這樣評論道:這個黑人會出現嗎?如果這個黑人勇敢地站出來了,那我們將會將如何看待他?我們的法律該如何制裁他?他是應該為昨天的罪惡而受到懲罰,還是應該為今天的勇敢而受到讚美?

  《瓦耶新聞》還展開了,如果你是那個黑人,你該怎麼辦?這個討論,向廣大讀者提出了一個兩難討論。

  當地的監獄也積極地幫助瑪爾達。他們為醫院提供了一份1992年後的罪犯名單,由於該市的黑人很少,所以10年來該市的黑人罪犯也很少。

  他們對瑪爾達說:「儘管有些人當年並不是因為強姦而被判刑,但也有可能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情。」有些人有的已經出獄,有的還在獄中,瑪爾達和比特斯與這些人一一取得聯繫,許多當年的罪犯都表現出足夠的真誠和關注,紛紛提供了線索。

  但遺憾的是,他們都不是當年強姦她的那個黑人。不久瑪爾達的故事在監獄中傳開,不少罪犯被她的母愛所感動,不論是黑皮膚還是白皮膚,他們都自願申報接受了骨髓匹配檢查,希望能為莫妮卡捐獻骨髓,但他們中間也沒有出現合適的骨髓,這則啟事感動了許許多多人,不少人自願接受骨髓匹配檢查,看自己的骨髓是不是合適。

  志願者越來越多,在瓦耶里市掀起了一個骨髓捐獻熱潮,這些自願者的骨髓意外地挽救了不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然而莫妮卡卻不屬於這個幸運兒。

  瑪爾達和比特斯焦急地等待著那個黑人出現,然而兩個月過去了,這個人沒有出現。他們忐忑不安地想,也許那個黑人已經不在人世了?也許他已經遠走他鄉,早已不在義大利?也許他不願意破壞自己的生活,不想站出來?

  但無論如何,只要莫妮卡活一天,他們就不願放棄尋找那個黑人的希望。那一個靈魂在痛苦掙扎著,希望總是在絕望的時候出現。

  當這則特殊的尋人啟事出現在那不勒斯市的報紙上後,一個30歲的酒店老闆的心中起了波瀾。

  他是個黑人,叫阿奇里。1992年5月17日,在他的生命中經歷過這樣一個噩夢般的雨夜,他就是那個故事的肇事者。

  沒人能想到如今腰纏萬貫的阿奇里曾經是個被人呼來喝去的洗碗工。由於父母早逝,沒有讀多少書的他很早就工作了。聰明能幹的他希望用自己的勤勞換取金錢以及別人的尊重,但不幸的是他的老闆是個種族歧視者,不論他如何努力,總是對他非打即罵。

  1992年5月17日,那天是阿奇里的20歲生日,他打算早點下班慶祝一下生日,哪知忙亂中打碎了一個盤子,老闆居然按住他的頭逼他把盤子碎片吞掉。

  阿奇里憤恨地給了老闆一拳,沖出餐館。怒氣未消的他決心報復白人,雨夜的路上幾乎沒有行人,在停車場他遇到瑪爾達,出於對種族歧視的報復,他無情地強姦了那個無辜的女人。

  事後,阿奇里惶恐不安。當晚他用過生日的錢買了一張開往那不勒斯市的火車票,逃離這座城市。在那不勒斯,他交了好運。

  阿奇里順利地在一個美國人開的餐館找到工作,那對美國夫婦很欣賞勤勞肯幹的他,還把女兒麗娜嫁給了他,最後甚至還把整個餐館委託他經營。幾年來,精明的他不但把餐館發展成了一個生意興隆的大酒店,還有了三個可愛的孩子。

  在員工和家人眼中,阿奇里是個好老闆、好丈夫、好父親。然而他內心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犯下的罪惡,他祈禱上帝保佑那個被他強姦的女人,希望她能平安無事。

  但他從沒把心底的秘密告訴過任何人。那天早晨阿奇里反復將那條新聞看了好幾遍,他直覺上判斷自己正是那個被尋找的強姦犯。他萬萬沒有想到,那個可憐的女人竟然懷孕了,並撫養了本不屬於她的孩子。

  這天,阿奇里幾次想撥通安德列醫生的電話,但每次電話號碼還沒撥完,他就掛斷了電話。阿奇里在內心掙扎著,如果自己站出來承認這一切,人們將知道他最醜陋的一面,他的孩子將不再愛他,他會失去幸福的家庭和美麗的妻子,也會失去社會對他的尊重。這一切是他辛苦奮鬥多年換來的啊!

  那天晚上吃飯的時候,全家人和往常一樣議論著報紙上的有關瑪爾達的新聞。妻子麗娜說:「非常敬佩瑪爾達。如果換了我,是沒有勇氣將一個因強姦生下的女兒養大的。我更佩服瑪爾達的丈夫,他真是個值得尊重的男人,竟然能夠接受一個這樣的孩子。」

  阿奇里默默地聽著妻子的談論,突然問道:「你怎麼看待那個強姦犯?」

  「我絕對不能寬恕他,當年他就已經做錯了,現在關鍵時刻他又縮著頭。他實在是太卑鄙,太自私了,太膽怯了!他是個膽小鬼!」妻子義憤填膺地說。

  阿奇里怔怔地聽著,想把真相告訴妻子。那晚由於5歲的兒子不肯睡覺,阿奇里第一次失手打了他一耳光。

  兒子哭著說:「你是壞爸爸,我再也不理你了。我不要你做我爸爸。」

  阿奇里的內心被猛烈地撞擊了,他一把抱住兒子,說:「對不起,爸爸再也不打你了。是爸爸錯了,你原諒爸爸好嗎?」說到這,阿奇里竟然流淚了。

  兒子被嚇壞了,剛剛開始懂事的他趕緊安慰阿奇里:「好吧,我原諒你了。老師說,能改錯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深夜未眠的阿奇里覺得自己仿佛在地獄煎熬,眼前總是交替地出現那個罪惡的雨夜,和那個女人的影子。他仿佛能聽到那個女人的呼喚聲和哭泣聲。他不斷地問自己:我到底是個好人,還是個壞人?而聽著身旁妻子均勻的呼吸,他就失去了站出來的勇氣。

  第二天他神情憔悴不堪。妻子很快察覺出了他的反常,關心地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藉口身體不舒服逃避過去!

  早晨上班的時候,員工們親切地向他問好:總經理先生!他臉色蒼白地一一回禮,心底滿是尷尬和羞愧。阿奇里覺得自己要崩潰了!

  幾天後,阿奇里無法沈默了,忍不住在公共電話亭給安德列醫生打了個匿名電話。

  他極力讓自己的聲音顯得平靜:我很想知道那個不幸女孩的病情。

  安德烈醫生告訴他,女孩病情很嚴重。最後安德列醫生傷懷地說:「不知道她能不能等到親生父親出現的那一天。」

  這話深深觸動了阿奇里,一種父愛在靈魂深處甦醒了,那女孩畢竟也是自己的骨肉啊!他決定站出來拯救莫妮卡,他已經錯過一次,不能繼續錯下去了。

  那天晚上他鼓起勇氣,把一切都告訴了妻子。最後他說:「我很有可能就是莫妮卡的父親!我必須去拯救她!」

  她震驚、憤怒、傷心,聽完這一切她氣憤地說:「你這個騙子!」

  那晚她帶著三個孩子,開車跑到父母的家。當她把阿奇里的一切告訴父母時,這對老夫婦在盛怒後,很快就平靜了下來。畢竟是歷經人生滄桑的老人,他們告訴女兒:「我們應該對阿奇里過去的行為憤怒。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他能夠挺身而出,需要多麼大的勇氣,這證明他的良心並未泯滅。你是希望要一個曾經犯過錯誤,但現在能改正的丈夫?還是要一個永遠把邪惡埋在內心的丈夫呢?」

  她沈默了。第二天一大早麗娜回到阿奇里身邊時,看著眼睛佈滿血絲的阿奇里,麗娜堅定地說:「阿奇里,你去找安德列醫生吧!我陪你一起去!」

  2003年2月3日,阿奇里夫婦與安德列醫生取得聯繫,2月8日,阿奇里夫婦趕到伊莉莎白醫院,醫院為阿奇里做了DNA檢測,結果證明阿奇里的確就是莫妮卡的生父。

  當瑪爾達得知那個強姦她的黑人終於勇敢地站出來時,她熱淚橫流。她對阿奇里整整仇恨了10年,但這一刻她充滿了感動。

  一切都在極為嚴密的情況下進行。為了保護阿奇里夫婦和瑪爾達夫婦的隱私,醫院沒有對媒體說出他們的真實姓名和詳細身份,只是告訴記者莫妮卡的生父已經找到了。

  這個消息振奮了所有關心這件事的市民們,他們紛紛打電話、寫信給安德烈醫生,拜託他轉達他們對這個黑人的寬恕和尊敬。他們說:「他曾經是個罪犯,但現在他是個英雄!」

  2月10日,瑪爾達夫婦要求和阿奇里見面。阿奇里一開始沒勇氣見他們,但在瑪爾達再三懇求下,他最終同意了。

  2月18日,在醫院的秘密安排下,瑪爾達在醫院會客室裡見到了阿奇里。

  他的頭髮顯然剛剛理過,看到瑪爾達時,他的腳步顯得沉重難移,臉色蒼白。

  瑪爾達和丈夫走上前去,緊緊握住他的手,頓時三個人失聲痛哭,三個人的淚水流到了一起。

  良久,阿奇里聲音哽咽地說:「對不起,請原諒我!這句話我在心底說了10年,今天終於有機會親口對您說。」

  瑪爾達說:「謝謝你能夠站出來。願上帝保佑,你的骨髓能拯救我的女兒!」

  2月19日,醫生為阿奇里做了骨髓匹配實驗,幸運的是他的骨髓完全適合莫妮卡!醫生激動地說:「這真是奇跡!」

  2003年2月22日,人們期盼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了。阿奇里的骨髓輸入了莫妮卡的身體,很快,莫妮卡就度過了危險期。

  一個星期後,莫妮卡健康地出院了。瑪爾達夫婦完全原諒了阿奇里,盛情邀請他和安德列醫生到家做客。但那一天阿奇里卻沒有來,他托安德列醫生帶來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愧疚萬分地說:「我不能再去打擾你們平靜的生活了。我只希望莫妮卡和你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你們有什麼困難,請告訴我,我會幫助你們!同時,我也非常感激莫妮卡,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她給了我一個贖罪的機會,是她讓我擁有了一個快樂的後半生!這是她送給我的禮物!」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自他互換法

蓮生/文


  佛教重視「發菩提心」。

  密教的三大重點:


  發菩提心。


  出離心。


  中觀正見。


  所以菩提心是第一等重要。


  「阿底峽尊者」求法於「金洲大師」時,金洲大師教導阿底峽尊者很多「發菩提心」的方法,這些方法有很多。


  一、知恩。


  二、念恩。


  三、報恩。


  四、樂喜。


  五、大慈。


  六、相應法發心。


  七、發菩提心。


  八、平等法。


  九、自他互換法。


  十、利他。


  我覺得「自他互換法」非常的好,所以我常常用「自他互換法」來教導眾生。這是發菩提心的一個重要口訣。


  中國大聖人孔子說:


  「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這就是:


  「自他互換法了!」


  例如:


  你喜歡被人殺嗎?不!


  那你就不能殺人。


  你喜歡自己的東西被人偷盜嗎?不!


  那你就不能偷盜他人。


  你喜歡被人施暴嗎?不!


  那你就不能施暴他人。


  你喜歡被人騙、被人中傷、被人罵嗎?不!


  那你就不能騙人。


  你不能中傷他人。


  你不能罵人。


  再例如:


  你看見一個貧窮無依的人在撿垃圾吃的時候。


  自他互換。


  你就發菩提心去幫助他。


  你看見一個人病了,受盡病痛之苦。


  自他互換。


  你就會同情他,協助他。


  你看見一個老人孤苦無依的。


  自他互換。


  你發心當老人們的志工。


  如此。……


  所以「自他互換」是一個大口訣。


  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恩,天、地、君、親、師,都是恩。


  因此要報恩。


  人人平等,因為每一個人都具足佛性。


  利他,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當一名菩薩就一定要利他。


  我常說:


  慈──去救苦救難。給人快樂!


  悲──拔除人的痛苦。


  喜──歡喜做。


  捨──平等心的捨。


  發了願,就要去實踐,行菩提心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學佛的人,若離開這些,就是:


  「學魔的人!」


盧勝彥文集249《來自佛國的語言》自他互換法(自他是一)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美玉上的瑕疵

  有一位在森林裏修行的人,非常的純淨,也非常的虔誠,每天只是在大樹下思維,冥想,打坐。

  一天,他打坐感到昏沉,就起身在林間散步,偶然走到一個蓮花池畔,看到蓮花正在盛開,十分的美麗。


  修行人心裏升起了一個念頭:這麼美的蓮花,我如果摘一朵放在身邊,聞著蓮花的芬芳,精神一定會好得多呀!


  於是,他彎下身來,在池邊摘了一朵,正要離開的時候,聽到一個低沉而巨大的聲音說:是誰?竟敢偷采我的蓮花!


  修行人環顧四周,什麼也看不到,只好對著虛空問說:「你是誰?怎麼說蓮花是你的呢?」


  「我是蓮花池神,這森林裏的蓮花都是我的,枉費你是個修行人,偷采了我的蓮花,心裏起了貪念,不知道反省,檢討,慚愧,還敢問這蓮花是不是我的!」空中的聲音說。


  修行人的內心升起了深深的慚愧,就對著空中頂禮懺悔:「蓮花池神!我知道自己錯了,從今以後痛改前非,絕對不會貪取任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修行人正在慚愧懺悔的時候,有一個人走到池邊,自言自語:「看!這蓮花開得多肥,我該采去山下販賣,賣點錢,看能不能把昨天賭博輸的錢贏回來!」


  那人說著就跳進蓮花池,踩過來踩過去,把整池的蓮花摘個精光,蓮葉全被踐踏得不成樣子,池底的汙泥也翻了起來。然後,他捧著一大束蓮花,大笑揚長而去了。


  修行人期待著蓮花池神會現身制止,斥責或處罰那摘蓮花的人,但是池畔一片靜默。


  他充滿疑感的對著虛空問道:「蓮花池神呀!我只不過謙卑虔誠的采了一朵蓮花,你就嚴厲的斥責我,剛剛那個人采了所有的蓮花,毀了整個蓮花池,你為何一句話也不說呢?」


  空中蓮花池神說:「你本來是修行人,就像一匹白布,一點點的汙點就很明顯,所以我才提醒你,趕快去除汙濁的地方,回復純淨。那個人本來是個惡棍,就像一塊抹布,再髒再黑他也無所謂,我也幫不上他的忙,只能任他自已去承受惡業,所以才保持沉默。你不要埋怨,應該歡喜,你有缺點還能被人看見,看見了還願意糾正教導你,表示你的布還很白,值得清洗,這是值得慶倖的事呀!」


※ ※ ※


  正人君子偶爾犯下些微過失,稍有差錯,所見所聞者便指點責備不已。而小人之輩早晚經常有惡言惡行,人們卻不將它當作一回事。這是為甚麼呢?


  古代將正人君子的德行比作美玉。美玉若是內裏有了瑕疵,在外面必然有所顯示。所以看見的人就覺得異乎尋常,便不得不將它指出來。至於小人之輩,他們日常的所作所為無不充滿過錯,又何必要一一將它們指出呢?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縱有仙根,亦須修煉

  宋元豐年間(西元一零七八~一零八五年),江南地方發生大洪水,山洪橫流,溝壑暴溢。幾個漁人看到一截尺餘長的浮木在河面飄來蕩去,於是幾人聯合將浮木撈起,卻發現浮木非木而是人,而且是大活人。

  那人身上的衣服已經朽爛,但身體不僅完好無缺,了無傷痕,而且冗膚青白如玉,雙眼瞳仁炯炯有神。只見他眨了一下眼睛,打了呵欠,伸了伸懶腰,仿佛剛剛睡醒一般。「現在是嘉佑幾年?」是這奇人開口的第一句話。


  旁人便告訴他,仁宗早已在嘉祐八年(西元一零六三年)逝世,他的兒子英宗也過世了,現在是他的孫子神宗,號「元豐」。那人聽後,長長地歎一口氣道:「唉,我這一覺睡得好長啊。」並娓娓道出他的故事。


  原來這人是一個商人,經商失敗後的一天,他遇見兩位道人,道人驚異地看著他說:「你風標清奇,有方外之趣,你啊,可以修仙學道。」於是,他就尾隨二位道人一起到了江南茅山。到了茅山,他們任在一個洞穴中,二位道人天天向他傳授如何修道成為神仙之術。


  直到他學習到一半,二位道人告訴他說:「我二人有事遠行。我倆走後,你要繼續修持,勿惰勿畏,戒躁戒驕,融神寂慮,定有所成。」說完,二道人就化作兩股清煙飛去。


  自此,他就居於岩洞之中,茫茫然不知天地之變,物換星移,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汲汲營營也完全遠離他的洞穴。「沒有想到,我剛剛一覺醒來,竟有你們諸位在我身邊。」


  大家聽了非常驚奇,就為他設置齋室、館舍,把他當作神明一樣供奉祭拜、日奉素果。當地的百姓,甚至官員聽到傳言也紛紛趕來造訪拜謁,探求命運之機。甚至還有外地人慕名遠道前來。


  但是這位「半仙」其實修煉仍未成果,也尚未能參透玄機,但隨著聲望日高,竟也就把自己當成「活神仙」。開始時,他僅稍取一些供果食物來吃,漸漸的所有饋禮宴席都來者不拒,供奉的衣衾錢帛也是坦然接受。


  他本來就是鑽營錢財的商人,至此貪婪的慾望又死灰復燃,大肆放縱耽溺肉體之樂,漸漸變得滿腦腸肥、痴呆遲鈍起來,所謂的「活神仙」最後竟是因血壓太高而一命鳴呼哀哉,只留下一旁錯愕的凡人。


  有位老人就嘆息道:「縱有仙根,亦須修煉。此人不思進取,背叛師教,終致累年之養,損之俄傾之間。惜哉!」


※ ※ ※


  行者于初修行之時其堅定之心志直沖雲霄,但修行之路必有考題,即所謂「道考」此現象有如學校之考試,以此檢測修子於此階段學習或進步多少。古聖亦曰:「無考道難成」其亦有幫助修子檢視入聖門修行以來我人是否心性平穩、脾氣祥和、不良之毛病是否有所改變?故遇考之際,修子若能以平常心看待,且認理歸真,不為困境所挫倒,爾修子便可順利通過主考官之考試,可謂「九品蓮台果自成」,修持之步階又更上一層樓。若反之,修子遇考境所磨便心生退道之心或怨天尤人,修行之路便難以成就。


  所謂「道考」便乃測試修子之道心是否堅定不退轉,入四相(酒色財氣)心不為所迷,不為境所惑。因修子之道心定力如不足,若入仙鄉亦易受欲界之引誘而心有所搖動,應此緣與劫又投身人界再淬練之,故道考亦可謂之造就一修子功果圓滿之原動力。


  一心一念不離道,一思一維不離真,便可任考而心不退。籲修行者勿一時之頹志或無明萌生退道之意!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修子應珍惜尚有肉體之身,力行修行之路,莫待他日已然為一縷幽魂,直墜冥府或輪回時,方知悔恨卻時已遲!可、文筆靈體入竅,吾、退!


行者之迷思-第十九章    淺述:「行者之道心」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崇尚武力

  清末民初,河南魯山縣有一個知名的拳師,名叫張根,體格魁梧,仗義好勇,時常出手擊斃那些他眼中的為非作歹之徒,人稱「回師爐」,意思是說讓那些人把所學還給師門,並回爐燒成骨灰。

  張根因為殺人太多,所以常遇見有人埋伏,意圖報復。但他自恃武功高強,不以為意。


  有一天傍晚,天色昏暗,加上山中起了大霧,所以視野不明,張根看到路邊有半截枯死的大樹,誤認為有人要襲擊他,就立即以全身之力向大樹撞去,結果被粗枝洞穿肺部而死。死時還不到三十歲。


※ ※ ※


  古書提及:「子不語:力」,本文之「力」,意指勇力、武力、暴力。孔老夫子頓時停止說話,乃是因為深怕耗散精神、損失氣力,但不語之後,尚有可講之道理。


  所謂:「勇力」,「勇」乃為勇猛,「力」則為氣力壯碩之稱,通常運用於正式競賽中。自古以來,仁人君子經常有擂台比試,或是以武會友之情形,往昔勇武之壯力,比比皆是,甚至於稍有社會地位者,嫁女兒時更有比武招親之說,曾經風行一時。現代人仍然保有勇力競賽,諸如:各界跆拳道比賽、柔道比賽、劍道比賽,以及武術大會等,此般都是正規勇力情形。


  所謂:「武力」,指的是武備之軍力,通常出現在國防上或者內政上;做為國家邊防之防衛,亦稱武力,但正規軍之國防,自我防禦之動干戈,乃屬點到為止。由於動用武力,以保家衛國,使用到敵軍離開為止,便不再做窮寇之追擊,尚在防禦中,不被冠稱武力;若有妄想侵犯鄰國,大動干戈,普興戰火,搞得烽火連天,民不聊生,此等將被稱之為武力,亦即以武備傷害他人,造成鄰國,將亡民傷,農傢損毀,此等武力乃是最要不得的。


  若是類似古代諸侯,因為得知某個封地之諸侯國,軍閥暴政,民不聊生,在忍無可忍之下,體恤受苦的百姓,不忍無辜百姓繼續受苦,方興干戈而啟動正義之師者,雖亦為武力,但有其動武之道理存在,將不被否決其安定社會之功勳。


  所謂:「暴力」,指的是百姓之間,彼此逞血氣之勇以互鬥,或貴族對賤民之間的苛虐對待,以及家庭間成員之互鬥,以及社會上種種抗爭產生出來之衝突情形,皆稱之為暴力。朋友之間,或有因為某些意見不合,由口角衍生至肢體衝突,亦稱之為暴力;社會上常傳有大企業家迫害員工或其他同業之生存,乃至欺凌下游廠商等,亦屬於暴力。在孔夫子周遊列國之年代,像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多到難以言述;是以,君子:「言德不言力。」


  孔老夫子為了學習新知識,藉以充實本身之智慧,都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哪還有多餘之時間去談論勇力、武力、暴力等事呢?孔老夫子為了求學問,通常閱讀書籍到達廢寢忘食的境界,故而平日並不主動與他人談論勇力、武力、暴力諸事,乃以修身養德、增長禮儀諸品德為首要;在平常閒暇之間,做為討論生活落實之心得交換,為能增長一切道德修為等正事,才會主動討論,並用更多時間為前來請益者宣揚自己對道德上的見解。至於勇力、武力、暴力諸事僅略過而不談,不落入茶餘飯後之話題,但當代卻有很多人不談正事以及好論武力之事。


  現今雖然宗教多元化,眾生親近宗門,輕而易舉,因而在各宗脈上亦有少數修行者,平日好談勇力、武力、暴力諸事;若有這種情況的修子,宜盡力減少繼續談論,改採修德為主,才能符合修行之方針也。


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第卅六章 勇力武力‧避而不論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走出「自了」的陰影

蓮生/文

  我在墨西哥「波多牙媽塔」時,就想到大文豪海明威,因為海明威就住在傍山面海的「波多牙媽塔」。


  這位文壇巨擘,其最終的路竟然是自殺身亡,這真是夠淒美的。才華洋溢,智慧如海,也走上這條不歸路?


  忘了是誰說的:「海明威一家人的血液裡,生來就有酒精,也有自殺的種子。」


  根據調查,海明威的家人,連海明威一起算,一共是六個人死於「自殺」,


  最後一個是好萊塢好星「瑪歌,海明威」,她是海明威的孫女。


  又據我所知,在寶島台灣,每一天,平均有九個人死於自殺身亡,這是一個恐怖的數字。我看全世界各國,自殺的數字,不輸於寶島台灣。


  這是怎麼一回事?


  日本文壇名家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微。」(廚川白村之語)


  苦悶,這人間到處是苦悶?考察「自殺」的理由是:


  一、壓力太大。


  二、剌激。


  三、老病,久病厭世。


  四、走投無路。


  種種的原因,不一而足,這種自暴自棄悲劇性的結局,令人不寒而慄。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面對一連串的挫折,失敗與磨難,世上又有幾人能夠達觀起來?又有幾人能重新振作?又有幾人不陷入楚霸王烏江「自殺」的困境?走投無路了,「自殺」彷彿是最後的解脫?


  我們常說:


  山窮水盡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真的沒有路了,再怎麼轉,也轉不出去了。上天入地,上有天羅,下有地網,你掙扎不出這種情緒,只有追隨「屈原」?


  這世上:


  「憂鬱症」的人愈來愈多。


  「躁鬱症」的人也很多。


  「歇斯底里」的人也很多。


  沉溺、沉溺、沉溺、逃避、逃避、逃避,當沉溺到底,逃無可逃,又能如何?


  可憐的眾生,「生不如死」的想念,便在腦海中日夜的翻滾,就算「新生」,又能支撐多久?


  我寫詩:


  自殺之客知多少

  枉死城中人兒滿街道
  此事當請教高明之士
  否則一任我盧郎愁到老

  紓解是唯一的巧妙
  如來的智慧可以保
  入佛門
  知自了並非解脫之道

  夕陽深鎖綠苔門
  帳底不教春夢到
  人事是非如秋草
  看破
  本來幻夢
  不用吵

  人生是彩色的
  人生不是黑白的
  捉住當下的意義去精進
  真是漂亮的不得了
  走出去
  才能紓解真正的困擾

盧勝彥文集176冊《小雨繽紛集》走出「自了」的陰影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天堂和地獄

  有一個人被帶去觀賞天堂和地獄,以便比較之後,能理智地選擇他的歸宿。

  他先去看地獄。第一眼看去,令人十分吃驚,因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擺滿了各種佳餚,然而當他仔細看那些人時,發現沒有一張笑臉,他們看起來無精打采,而且皮包骨。


  再仔細觀察,發現他們都左臂捆著一把叉,右臂捆著一把刀,刀叉都有四尺長的把手,不能用來吃飯。所以,即使有豐盛的食物擺在他們面前,結果還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餓。


  他又去天堂。景象完全一樣,同樣豐盛的食物、長柄的刀叉。然而,天堂裡的居民卻都在歡笑。


  這位參觀者困惑了一下,「為什麼情況相同,結果卻如此不同?」


  最後,他終於看到答案了:地獄裡的人都試圖餵自己,可是刀叉的把手太長,根本不可能吃到東西;天堂裡的人都在餵對面的人,而且也被對面的人所餵,因為幫助了對方,結果幫助了自己。


※ ※ ※


  仁:親也。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論語:「汎愛眾,而親仁」。有仁德之稱。親切之謂也。


  「仁」乃天下五大教,教理之源,儒教曰:「仁德心」。道教曰:「善良心」。釋教曰:「慈悲心」。耶教曰:「博愛心」。回教曰:「惻隱心」均不出於「仁」也。


  所以「仁」就是心德,亦即是天理良心也。聖人曰:「萬物同體,惻隱之心,仁也。」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就是去了私心,博愛及眾,濟人利物者,為仁也。亦郎佛之慈悲與佈施也。成人之美,亦曰仁也。


  世人有意勤修「大道」者,必須由「仁」修養持久。人與人相處,要有親切和氣的心意,有了親切和氣的心意,發出於外表者,則有愛人,敬人的行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此即「仁」之發端也。


  凡有仁心者,常存成人成己的美德,絕無自私自利的心意,彼此視為一體,同存親愛之心,此心乃仁慈、善良、博愛、惻隱、慈悲之心德也。


  行仁的方法:乃先修養自己,而后達於待人接物的地步。所謂:「己立而后立人,己達而后達人,推己而后及人者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即仁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即仁心之發現也。


  欲達到仁心之發現,必須完成五大美德,此美德即「親、寬、恕,慈、惠」也。


  親者,親愛也,親切也。


  寬者,寬宏大量也。寬宏如太虛,度量如海深。能忍人之謂也。


  恕者,推己及人,立仁成人,同情他人,恕之於人,恕之於物也。


  慈者,慈悲也,上安下,上愛下也。悲天憫人之心也。


  惠者,仁愛也,恩也,佈施也。


  此五大美德,既能完成,則康莊大道可行,絕無阻礙也。願世人,善為行之,則「仁」成矣。


大道康莊-述「大道康莊之謂仁」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不著佛求

  黃檗希運禪師在鹽殿上禮佛次,時唐宣宗為沙彌,問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

  師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


  沙彌曰:「用禮何為?」


  師便掌。


  沙彌曰:「太粗生。」


  師云:「這裏是什麼所在,說粗、說細?」


  隨後又掌,沙彌便走。


  希運答:「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不過就是經常禮拜。」希運的意思是禮拜就是禮拜,就像每天需要吃飯、睡覺一樣,並不著心,並無所求。


  小和尚不解,問:「那還用禮拜干什麼?」說明小和尚迷悟自心,心有所執。


  未達道者,則必在妄境之中,一切思惟識,一切思想惟色,一切思想惟物,一切思想惟利,雖有義,而是識之物慾也。故宜拜佛,是以佛做標杆,而學佛也,故求道須要拜佛。


※ ※ ※


  修佛,乃「修而契之」-其真意旨在涵養以昇化己心靈之善性,以臻佛之慈仁悲憫、之至善心性,此即「修己善性以契佛性而成佛」。非是「有所求而得之」-即凡是為了自己想成佛而有所為、有欲求、有目的而做作、而造功、而修學之,皆非真修也。因皆屬存有私我之心,既為自己,何能昇化之?既去不了私我,也就難純真己心,既難純真己心,就難讓心自然生發善愛心念,既無善愛心念,又如何昇化善性、佛性之來?故凡心有所為或有條件而修者,可謂修而尚處在為自己著想,心有欲求,自心不空,又豈能契佛之空心空性?或契道之空境?有欲者,亦如心有裂痕之間隙,永無法吻合、契合也。


  觀一般修者之心態,由於一心想修佛、成佛心切,這原也無可厚非,然就是因存有此心念,而會產生凡有利於修佛之機會,則就會用心計較去爭取、爭得、爭功,幾乎無所不欲求之,卻忽略「佛」者何而妄求之,殊不知佛即慈心悲心、無物無我,奈為何偏為「我」而追求呢?故之,修佛最忌諱在存有私我,蓋有我就有私,有私就有欲求,越欲求即是越為自己,越為自己即是越私心,有私心者焉能成佛?此即越想自己成佛,那越追求則離佛越遠矣。


  總之,欲修佛真,亦非那麼遙不可冀,鑑古今能成證仙佛者亦多,則別人能,我們也可見賢思齊而學之、而跟隨之。只要秉持「堅勤」二字,試問何事不成乎?應足可達成一個人真正想要完成之事吧!共勉之。


修回真心(第一輯)五-自心是佛自心修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厚妻薄母

  恩平縣有個人叫倫芬,很小就死了父親,母親含辛茹苦撫養他成人,後來,倫芬到佛山做小生意發了,買了房子,娶了老婆。

  他一直拼命賺錢,生怕餓著老婆,凍著兒子,卻從沒想到老母一人在家辛苦過日子。


  有朋友勸他:「你疼愛老婆孩子,可說是無微不至,但你老母親一人在家,不知過得如何,你能放得下心嗎?」


  倫芬竟然回答說:「我母親雖老,身體還好。家中有兩畝田,她可以自耕自食。老年人不用吃多少,穿多少,用不著我照顧。」


  朋友後來在背後感慨歎息說:「父母是樹根樹干,妻兒是樹枝樹葉。不顧老母只顧老婆兒子,就如壞了樹根,還妄想開花結果呢!」


  果然,倫芬的老婆很早就死去了。他的兩個兒子既無出息也不孝順。到他年老的時候,以致凍餓而死。正是「忤逆還生忤逆兒」,這話說得確切。


※ ※ ※


  好似又是老生常譚,就是因為常談之小事,最易為世人所淡忘、所背行,同時現今之世人對於『孝』之意念與施行,更趨於沒落矣,亦將此『孝』之真諦給曲解矣,是而此代不孝,後代亦必反孝於你,因果正理之循環也。


  孝在今之社會,只知能養即是孝,事實上你不養,爹娘亦不會餓死,故可明非只能養而已。首先亦得盡己之所能,安好自己,這也是孝之一途,因所有天下之父母,唯其子女之好壞為憂,既讓父母有所其憂,就是不孝。其次能順雙親長輩之意,亦屬孝也。現今之人違反者甚多,故可見孝之不行也。再者能正誠、正善,更是大孝,如為惡者,就是悖逆不孝人也。


  『孝』非不能達,而是人不去做而已,非常簡單易事,為什麼不做呢?盼世人能將汝之心常常存念於孝,不只會使你事業有成,更可因而德功福厚也,勉行之。


摘錄自方寸當知所安-第十五章 心當安於孝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燃燈佛授記的故事

蓮生/文

  有人要我講「燃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的故事。


  我覺得這故事,很美、很善,又有一段因緣,所以我說,述之如下:


  在古印度,有個英俊絕倫的童子,名善慧。


  他很聰明,立志學梵學。


  他施捨全部的財物。


  捨去世俗的欲望。


  入雪山修行。


  證得五通及定力,被稱為善慧童子。


  有一天——


  燃燈佛帶著諸大阿羅漢,到喜樂城說法。


  喜樂城百姓歡迎大成就者。


  路平坦清淨。


  鋪銀色細沙。


  香水灑地。


  沿路掛寶幢經幡。


  國王命令,全國的鮮花,全部給國王,不得買賣。


  這些鮮花要供養燃燈佛。


  善慧童子到了喜樂城,找不到花供佛。

  這時,有位女子,在井旁洗瓶子,瓶中有七朵美麗的青蓮花。


  善慧要買青蓮花。


  女子不賣,自稱要私下供佛的,偷偷藏起來的。


  二人互相商討。


  由於善慧太英俊了,打動了女子的心。


  女子說:


  「這五支青蓮花給你供佛,二支代我供佛,你將來一定成佛,但,未成佛前,你要娶我為妻。」


  善慧說:


  「未成佛前,妳不阻撓我出家修行,就娶妳為妻。」


  後來,善慧成佛。


  妻子是耶輸陀羅,是王子妃。


  此是因緣也!


  燃燈佛進城,信眾以寶衣鋪地,讓燃燈佛走過,而善慧沒有寶衣,用其髮鋪地,並獻上七朵青蓮花。

  燃燈佛大喜,七朵青蓮花,有五朵化蓮花座。燃燈佛坐其上,其他二朵立兩側。


  燃燈佛說:


  「未來,你必成佛,號釋迦牟尼。其他二朵蓮花,是未來你的妻所贈,號耶輸陀羅。」


  這就是燃燈佛授記的故事了。


  詩:


  又是善行

  又是慧光
  童子英俊又清秀
  長的不一樣

  要供燃燈佛
  心要虔誠
  青蓮花變化法台
  散髮鋪地上

  授記未來
  授記名號
  一位成佛陀
  一位成妃
  因緣一線也無障

  (這首詩歌:紀念燃燈佛授記,紀念耶輸陀羅成妃)


盧勝彥文集251冊《剪一襲夢的衣裳》燃燈佛授記的故事

同體大悲

   萬靈同體顯覺心 拔度同胞返全真
   煩惱無邊誓願斷 佛道無上大悲行   吾乃

   月慧菩薩 恭奉

㊣旨 靈臨紅塵 禮請

娘安 績參法文 白陽大道 漸逢清明 有志之士

   掌握機箴 以身作則 承古運新 咳 咳

  佛云:「三界十方一切諸如來,皆為一如來」此者示明萬靈同體之理,蓋吾人與一切眾生,本覺靈明妙性,上與虛空,並佛聖同一理體。基督云:「上帝與爾同在」亦即此意。無奈眾生自己不覺此同體之性,故謂之迷也。眾生因落後天,一點靈明寄在六根門頭照境,見色聞聲而被聲色所染變為業識,故名眾生。達摩祖師云:「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由上可把「同體大悲」淺釋為:一切眾生與吾同一理體,是以眾生有痛苦即是我有痛苦,(悲乃拔苦之意)萬物有缺陷即是我有缺陷。我要使自己幸福,必定要使所有眾生幸福,我才能幸福。我要使自己圓滿證佛,必要使所有萬物都圓滿,我才能證佛。因此只要在爾自性中所存在的眾生萬物有痛苦煩惱缺陷,同體大悲就不能畢竟完成。


  依眾生之眼光看來,這個存在世界的眾生萬物都有痛苦與缺陷,故而能體悟同體大悲者必能體會「眾生無邊誓願度」之宏願。白陽大道奉天承運要普度三曹,收圓九六,正是在實行「同體大悲」之偉大意義!故白陽弟子所追求地並不是小乘法之自了生死,而是真正同證無上道之大收圓!今日末法時運,有些人修道,是為求來生來世之大富大貴,或求昇天享受天福,或是為了逃避自己之劫難。故而天降真宗,普傳大道於火宅之中,提倡性理真傳,令眾生能體悟「同體大悲」之佛性,發大菩提心,行大乘法,而世世參贊化育與常轉法輪。白陽修子於此瞭解四生六道與己同體,千門萬教與我同悲同慈,如此自性之中就會先建立一個包容一切,拔度一切,平等一切,極樂一切之佛國,再由此推行成真正之大同世界,則覺行圓滿矣。


悟緣:弟子恭請 師母大人聖安!


   子曰:「民吾同胞,物吾同與」。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今應此末世, 上帝降下濟世寶筏,大施宏恩。苦海眾生,苟能真心體悟大道,照穿塵緣,辨明真假,堅定信心,自然能由小化大,由分而合,由殊而一,由迷而覺也。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故知行合一,覺行圓滿方是實相實境,否則徒落「口頭禪」、「文字道」中,予大道實無是處!弟子懇請 師母大人開示一條簡易覺行「同體大悲」之法!


師母:善哉!修子既有學道之志,理當效佛發心。四弘誓願乃三世諸佛實行「同體大悲」之實際,修子依之修行必然無誤!


   「眾生無邊誓願度」為第一願!修子學佛實行「同體大悲」,即少數之眾生要度,多數之眾生亦要度,此世之眾生要度,世世之眾生亦要度。眾生究竟多少?於地球之人類有四十億,此乃單算「人道」。「畜生道」之眾生就非算數所能及矣!此外還有餓鬼道、地獄道、修羅道,以及天人道之眾生。然而這還只指地球而言。虛空之內,有無量無邊之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既如此多,世界上面所住之眾生,數目更是不可思議。而彼無量之世界,無邊之眾生,皆有痛苦,都需要拔度!如果以為眾生太多而生退心,或只於一時肯度眾生,則皆非「同體大悲」之菩提心也。故修子於日常生活中,見老年人之老態龍鍾,六根暗鈍,便生憐湣拔度之心。見同修之間不能明理進道,即能發心度化。若見年幼失親之人,見孤寡廢疾之人,亦皆能發心拔度其苦。今日社會人心,道德漸失,怨憎之苦愈盛,尤以現今武器之殺傷力,更非昔日之所可比擬,如果發生大戰…,想到這裡,趕快發心,去度化這些可憐的眾生。大陸上之同胞,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爾等能大發菩提心去拔度他們,則必會由修身、齊家好好做起,成為一個敬愛國家,忠於道德之好國民。故「眾生無邊誓願度」,但必需由以身作則起也。


   「煩惱無盡誓願斷」乃第二願也。眾生之煩惱痛苦缺陷真是多到無窮無盡!故應發大悲心拔度其苦也。修子必先能斬斷自己之煩惱障,覺悟煩惱皆因執緣認假為真而來。了悟「原來無一物」之諦,則能化煩惱為菩提,進一步成為拔度眾生煩惱之一大事因緣之主人。


   「法門無量誓願學」第三願也,眾生無量無邊,而眾生之根機也就無量無邊,因之度生之法門亦需要無量無邊。眾生根機不同,應當「觀機逗教」;觀眾生是甚麼根機,就用適合之法門度他。例如眾生喜歡「禪」,就度之以「禪」,眾生喜歡「密」,就度之以「密」。因眾生之心千千萬萬,故需無量法門,但需切記法乃權宜之門,雖要法法精通,但卻不可執法自障障人!


   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大乘道位有:「三賢」、「十聖」、「等覺」、「妙覺」。妙覺就是佛,佛即是原來,故曰佛道無上。亦即真正地完成「同體大悲」,雖然佛道如此高遠無上,但為度眾生,必需發大誓願,不至成佛不止!這四弘誓願,在修行歷程上,前三願為因,後一願為果。但在「所為」之「目的」上,則後三願為因,前一願為果。所謂為眾生而斷煩惱,而學法門而成佛道。斷煩惱,學法門,乃至成佛道,並非為「自利」,而悉是為「利他」,無非是「為令眾生了生死」!是故欲行「同體大悲」者,必學佛發此四大宏願也!


 悟緣:弟子叩謝 師母開示之恩!


   萬物本來一體,宇宙間之一切,都屬真理之一體,同有一個生命,共屬一個存在。雖然萬物間有差別相,但那只是表徵,只是這一體表現出來之屬性。在萬物同體之宇宙真像中,修士於自己因緣裡修行「同體大悲」,故其存在就會努力與眾生溝通,使人與人之間,使人與物之間,不發生衝突,而過一種和諧、互親互愛之生活。


師母:「同體大悲」之法心昭示一個真理:欺侮別人就是欺侮自己,損害別人就等於損害自己,人與人之間互相鬥爭,就是一種毀滅而製造痛苦的來源。因此小我若不能體悟大我,則自私自利之念頭就會帶來煩惱。故白陽弟子修習「同體大悲」,必需放棄私心,放棄個人個體化之觀念與生活,進而發展同體之大我,如此方能真正走向光明覺悟,充滿喜悅,充滿愛、和幸福之境界!


天道佛音-第九篇 同體大悲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念佛入心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藍天之上有晴日,兒女眼界尚未明;

   修行莫要求神通,老實念佛了天機。

聖示:修行沒有捷徑,老實做、老實修,斷妄念、雜念,滋養心園,雜草拔都不完,怎能使百花盛開,綠樹成蔭?娘今夜便以「念佛入心」為題,與諸兒女們共勉之。


  「念佛入心」


  諸兒女們念佛時有念入內心嗎?恐怕未必,還沒念多久,腦中又有生活瑣事一閃而過,今天回家要煮什麼菜?老公、小孩有什麼事要幫忙做?明天的工作進行到什麼程度?最近身體有些不舒服,要不要去看醫生?嘴裡念著佛,心沒有觀想佛,口誦心違,若不能專心就無法改變命運。


  明朝大儒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提到,其年輕時因家貧無錢買書,只能向有書之人借來閱讀,怕自己短暫忘記書中內容,便一字一句抄錄下來,並儘快將書還烚他人。向長輩請教時,心無怠慢,老是想著如何精進自己的學問。看到有錢的讀書人穿金戴玉、風流倜儻,一點也不羨慕,心中所求只有「念書」二字。


  修行人也必須專心「念佛」,既然求生理天,求生西方淨土,為何塵緣俗事一直念念不忘?「今日事,今日畢」,今日已盡力卻無法做完成或做好的事就是明日事,如果生命只到今天,又何必煩惱明天的事?當自己離開人世,人世間的一切更不是汝等能掌握的,干卿何事?


  老子在《道德經》中明示慾念之可怕,諸煩惱皆由五欲而生,而念佛是為了消除五欲之叢生,若邊念邊起妄念,則念佛無矣!堂主童生明清吾兒常勸諸兒女「沒事念佛,念佛沒事」,就是要汝等拋下一切雜念,停止身、口、意的造作,使心念澄清,映造佛光。若是心念之鏡蒙塵,不但無法攬鏡自照,更會扭曲真象,魔考立馬而至。


  娘今夜以「念佛」提示諸兒女修行之重點,更希冀諸兒女天天入睡之前皆能放下俗事,靜心念佛,使濁心漸清,莫引雜思入心,好似每天淨身除垢一舨,心裡的汙垢更應該清除乾淨。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心為境之考,凡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求修正道必先「治心」,心若不對治,則道修難成;更可惜的是,眾生常被俗境、俗事所轉,不是為了身後之事籌謀。想想未來歸空之時,汝等做了什麼準備?若平時不將善念、正心深植阿賴耶識中,歸空之瞬間必如凡夫俗子放不下萬緣,又被拉下地府,無法返回理天。每天要告訴自己,是否已做好準備,就像登法船前是否已備妥一切隨身物品沒?若不及早準備,等無常一到,不但上不了法船,更離不開地府之陰懲,望汝等細思悟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119期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輕神通

張果老仙翁 降

詩曰:騰雲駕霧上天庭 走壁飛簷水上行

   妄想神通失正念 光陰虛度蔽靈明

  修道者的嚮往很多,但沒有什麼能夠比神通更具吸引力,雖然神通的存在不容置疑,神通的獲得也有可能,但是不當的追求,反而會偏離慈悲和智慧的常軌,影響一個人成道證果,甚至因為藉著神通斂財騙色,而墮入罪惡的深淵。因為神通是修道的附屬產物,當一個人修行至一定層次且德行俱足而獲得神通時,神通就是助力;但當一個人德行不足卻因特殊機緣而獲得神通時,神通可能就是災難。


  昔時,有一位長者子名叫「堅固」,來詣佛所,頂禮佛陀後說:「善哉!世尊!唯願現在敕諸比丘們,在大眾面前顯現神通,顯示超乎凡人之法!」


  佛陀說:「堅固!我不會教諸比丘對居士們顯現神通,我只教導我的弟子遠離喧囂,靜默思惟正法,如果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過失,則當自我發露懺悔。」


  然而堅固仍再三地請求佛陀要比丘們為大眾顯現神通,以吸引更多人敬信佛陀。佛陀說:「堅固!有三種神通: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三是教誡神通。但是神足神通與他心神通,不但無法達到宣揚正法的目的,反而會讓貪玄好奇人產生誹謗,所以,我拒絕以各種神通宣揚佛理,只以教誡神通教導比丘、長者、在家居士,應該精勤,樂於獨住閒居,專念於道而安住其中。」


  處在現今宗教修行自由的時代,一般人仍然對神通與神蹟趨之若鶩,基本上與佛陀時代相差不多。但佛陀深知神通與解脫沒有必然的關係,煩惱的徹底止息與生命的解脫,是經由諄諄教誨,有次第地引導修學正法而成就,本來就與神通無關。而且佛陀時代,十位解脫的阿羅漢中,有將近七位是沒有神通能力,而是透過「慧解脫」證果的。因此,修道不需妄求超自然、無礙自在、神秘不可思議的神通,以免本末倒置,未受其益而先受其害也。


修道基本功-第卅五章 輕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