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醫院如同地獄

蓮生/文

  我有一個親人生病了,她不讓我們知道,主要是,她不想讓我們擔心她。


  她經常吃止痛的藥,半夜痛到醒來,趴在床旁痛哭,她感覺到有一個人,去拉扯她的腸子,她痛得每晚都哭泣。


  後來她進醫院了。


  她的:


  子宮。


  卵巢。


  腸子。


  粘貼在一起,而且腐爛了,她必須要動最大的手術。


  師母「蓮香上師」去看她。


  師母看到:


  一群重症患者,一個個躺臥病榻上。


  插管的。


  失智的。


  疼痛的。


  暈死的。


  開心的。


  開腦的。


  開腸的。


  截肢的……。


  師母說:


  「這裡真的是地獄!」


  這裡的病患,其實人人心中都很害怕,人人都很痛苦,生死存亡之際,每一個人都在受考驗,他她徬徨無依。


  事實上,沒有尊嚴,沒有虛假,沒有多大希望,那些穿白色制服的人,穿插在他她中間,穿白色制服的人,也麻木了!


  病人急。


  守護的人急。


  但,白色制服的人,麻木了。


  師母說:


  「這裡真的是地獄!」


  我個人當然了解生病之苦,我也曾經生病過,我到醫院去探訪病患,那裡躺的,全是扭曲變形的人。


  我確認:


  「醫院如同地獄!」


  我自已問自己:


  「你怕病嗎?」


  「怕。」


  「你怕痛嗎?」


  「怕。」


  「你怕你的器官出問題嗎?」


  「怕。」


  「你能預防嗎?」


  「防不勝防。」


  「如果你病了,而且是絕症,只有等死,你會怎麼樣?」


  我答:


  「認命!」


  「你會抱怨嗎?」


  「不會!每一個人都會死,抱怨也沒有用!」


  「你會怎麼想?」


  「心存一念,往生淨土,超生出苦,南無阿彌陀佛!」


  「有無遺憾?」


  「沒有。戲演完了!」


盧勝彥文集246冊《自己與自己聊天》這裡真的是「地獄」

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無約束規定

  1944年冬天,盟軍完成了對德國的鐵壁合圍,第三帝國覆亡在即。整個德國籠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圍裡,經濟崩潰,物資奇缺,老百姓的生活很快陷入嚴重困境。

  對普通平民來說,食品短缺就已經是人命關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於德國地處歐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裡如果沒有足夠的燃料,根本無法挨過漫長的冬天。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許讓老百姓上山砍樹。


  你能想像帝國崩潰前夕的德國人是如何砍樹的嗎?在生命受到威脅時,人們非但沒有去哄搶,而是先由政府部門的林業人員在林海雪原里拉網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殘的劣質樹木,做上記號,再告誡民眾:如果砍伐沒有做記號的樹,將要受到處罰。在有些人看來,這樣的規定簡直就是個笑話:國家都快要滅亡了,誰來執行處罰?


  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全德國竟然沒有發生過一起居民違章砍伐無記號樹木的事,每一個德國人都忠實地執行了這個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的規定。


  這是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回憶錄《留德十年》裡講的一個故事。當時他在德國留學,目睹了這一幕,所以事隔五十多年,他仍對此事感歎不已,說德國人「具備了無政府的條件,卻沒有無政府的現象」。


  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使得德國人在如此極端糟糕的情況下,仍能表現出超出一般人想像的自律?答案只有兩個字:認真。因為認真是一種習慣,它深入到一個人的骨髓中,融化到一個人的血液裡。因了這兩個字,德意志民族在經歷了上個世紀初、中葉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之後,又奇跡般地迅速崛起。


※ ※ ※


  人生在繁華的世界裡,猶如一艘在驚濤駭浪中航行的船隻,波浪時時猛烈拍打船身,必須仰賴舵手的經驗及技術,才能乘風破浪駛向目的,這道理反推回處世上,人生也需要經驗及技巧,才能走得平順無礙,而這經驗及技巧便是仰賴自律培養。


  自律即「自己立法,自己遵守」。但立法的圭臬,不可踰越社會規範為其基礎,因為社會規範是眾人共善齊心的目標。因此,踰越規範即違背律法,那麼自律有什麼好處呢?自律在健康及處世做人,甚至營謀事業均有實質效益。比如:能知自律,生活步調循規蹈矩,符合生理時鐘,疾病便不易產生;再者,自律的人有自我規範的標準,所以推及事業上,便能豎立標竿,供人見賢思齊。


  自律則少小人,且不易受到累世業障牽連,因為世人身處花花世界,難免小奸、小惡,而業障侵擾即藉由小奸、小惡的盲點插針,導致健康及事業一落千丈。再舉一例說明,昔有王某某白手起家,因其自律甚嚴,再加上懂得創新的服務,所以其底下之雇員便以為效仿的物件,而使事業一帆風順,年壽亦得到相當的福報。再簡言之,人若知自律,今生罪業便不易衍生,當今生罪業不再衍生,夙世福報綿延不息,如何能無法創造一番事業?


  人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自律者不僅需以修身為念,更應推己及人,以達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如此一來,自律不僅對己之健康、事業有利,更因己利而利人之風範,影響社會達到大同。


財祿因果論-第十五章 自律

我為苦因

  一天,阿那律等四個新學比丘一起談論什麼最苦。

  一個說:「人生最苦的是貪欲,貪欲得不到滿足,苦不堪言。」


  一個說:「人生最苦的是吃不飽飯,饑腸轆轆,其苦無比。」


  一個說:「人生最苦的是瞋恚,脾氣一發,火從眼眶裏冒出來。」


  一個說:「人生最苦的是膽小,前怕狼後怕虎,沒有一刻安寧。」


  剛好佛聽到他們的談話,就教誡說:「你們都沒說出苦的真諦,只是一種從習氣中帶來的偏見。你們中有的是淫鴿轉世,就以欲念為苦;有的是餓鷹轉世,就以饑餓為苦;有的是毒蛇轉世,就以瞋恚為苦;有的是兔子轉世,就以驚懼為苦。世間最大的苦,莫過於有身體。」(《法句經》)


※ ※ ※


  人間苦海,究其原因,莫不是為了一個我,為了我,一切之妄想貪念由斯而出矣。故,佛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眾生因執著有我,故為我而迷惑,實則世界之物,實無我也。因為我之迷惑,故造業,皆想提高我的勢力,提高我的地位,提高我的財富,提高我的人格,而要在眾人之前高高在上,而出人頭地,因此而坑人,而傷害到眾人。因有尊我之心,必有下人意,因有貴我之心,必有賤人之意,故高我必賤他也。


  為了我,早夜之忙碌,當然的下場就是苦,修道之人應該知道,人之一切享受,皆是苦惱,眾生不知道,所以就由苦又再生惑,永遠不能離苦得樂,故佛曰,流轉生死,永遠在流轉。


白陽天柱

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

晉文公自省治國

  晉文公有次出獵,車駕疾駛在一條平坦的大道上,忽然發現有條蟒蛇像長堤似的橫臥在路當中,晉文公見狀下令說:「原路返回。」

  其時他手下的一個衛士說:「下官曾經聽說,凡遇吉祥就去迎接;凡遭災厄,就去消滅。現在蟒蛇擋道,請陛下允許我去除掉它。」


  文公說:「不可妄動。我聽說天子夢中見凶,就要修正治國綱領;諸侯做惡夢必須撿點各項政令得失;士大夫做惡夢必須修正爲官之道;百姓做了惡夢,應當修身養性。大家若能做到這些,哪會招致災禍?現在我發覺凶兆,或許是行爲有過失,所以上天才以蟒爲警告。我如果殺了它,是違悖天意。」


  於是文公命令大隊繞道而行。回到宮裏,他齋戒了一夜。第二天即去堂廟禮拜反思:「我重耳無德無才,不能遵循天道,罪之一;爲政不賢,輔臣欠正,罪之二;發布政令有失慎重,以致百姓不能信服,罪之三;日理政務不勤,禍及百姓,罪之四;齋戒不莊重,祭祀谷物不清潔,罪之五。請蒼天允許我啓發賢能,修心養性以行善天下,不再重犯先前過失。」


  自此他足不出宮,致力於修政。三個月過後,一天夜裏晉文公夢見天神誅蟒,並且說:「你竟敢阻擋賢明君主的去路!」


  晉文公清晨醒來,令手下去看個究竟,果然看到蟒蛇已經腐爛。


  晉文公大喜,就此愈加堅信天道,不懈怠地按照天道行事,終於成就了霸業。


  賈子說,察覺怪異不祥,能用高尚的行爲對待它,不祥反而能轉爲吉祥,多福,無非就是這個意思。


※ ※ ※


  所謂:「檢討」,就是檢點或檢驗,進而省思與改過遷善。


  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道家的「悔過」,佛家的「懺悔」,凡此種種,皆是自我的「檢討」。


  一‧待人方面:


  如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時,不要怨天尤人;在生活上多一層的省思,對人應該多包容、多諒解,處處替對方的立場著想;久而久之,亦可廣結善緣 。


  二‧處事方面:


  當事情有重新開始的時候,就應該好好把握機會,免得一流失,成為千古的遺憾,永遠追不回來。為了善用這一難得的機會,應該對於過去的所作所為靜下心來,好好地檢討反省一番,什麼地方是錯誤的,而需要徹底改進的,什麼地方不夠圓滿、不夠圓融、不夠完美,而需要修正的,什麼地方是優良的,而需要保存的,都應該有所記錄。諸子切記!不要流於形式,只是讓人看看,毫無反省改過的真誠。


  日常生活之間,諸子能夠重新計劃來年的目標、方向與機會,若是沒有實質的幫助,那就失去意義了。有了重新再來的機會,希望你們可以做得更好。


  每一個人遇到困境,或是面臨失敗之時,相信都會有很多的遺憾、怨言、不滿和不捨,都希望有重新再來一次的機會。然而真的再重新來一次時,大多數的人還是手足無措,茫然若失,準備再一次接受失敗的打擊;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平時沒有做好面對困境的準備。是以,必須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當下是過去和未來的接觸點,也是一個最好的改變機會。


  趁著年終將至之際,希望諸子先行好好地省思或檢討,一則對於過去的言行舉止或待人處事,甚麼可以繼續進行,甚麼需要改進,必須妥善的調整,二則對於自己的心態亦要作歸零的動作,以便重新再出發,不受外界之連累也。


寶德雜誌第165期-述論:檢討之意義

瘟神從空降

蓮生/文

  有幾次在「葉子湖」禪定之中,看見許多瘟神從虛空中飛了下來,其形狀不一,有的如龐然大物,高數丈,頭腳分不清,口特大,一口可吞多牛(狂牛症)。


  有的瘟神,發出很大的巨響,從頭至腳全發異光,光中皆有細蟲,人只要中了細蟲,吸入細蟲,肺就會被吃掉,浸潤了,就死了。(煞死)


  有的瘟神如蛇狀,頭大身細,頭大如巴斗,身細如針,口吐氣,一口氣便毒死許多飛禽,雞鴨等全部死光光,這類瘟神只要來幾個,全世界都遭殃。(禽流感)


  有的瘟神,實在凶惡,兩個眼睛大似酒杯,形狀猙獰很可怕,豬羊皆驚,瘟神腥臭異常,皮膚潰爛,不像神,也不像鬼,是麻瘋病人狀。(口蹄疫)


  有的瘟神如鬼兵,數目很多,其中也有鬼將,身上穿著凱甲,腰間掛著大刀,逢之血肉橫飛,死傷不計其數,這些鬼兵,不見得高大,如小黑影一般,一團又一團的,大部份穿黑衣,甲冑有白點。(登革熱)


  還有,很多不知名的。………


  我看見的不只如此,有些瘟神鬼怪是應「天命」而降的,有的早已藏身在人心中,此類瘟神一至,人類的大災難就來了,天災人禍,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我入諸弟子夢:


  「速念金母心咒!嗡。金母。悉地。吽。南無無極大聖金母大天尊。」


  據我所知,瑤池金母掌控所有瘟神,瘟神皆懼之,要人間太平,起居如常,生活安樂,人人念「瑤池金母大天尊」,瘟神就不敢相逼。


  否則,


  瘟神時代來了,瘟疫橫行。


  人間遭殃。


  瘟神如微塵般時。


  人類就沒有存活的空間了。


  因此,我很緊張,入許多弟子夢中。


盧勝彥文集173《一夢一世界》瘟神從空降

2020年1月25日 星期六

共同的業力

本堂玄天上帝 登台

詩曰:山路崎嶇少有平,閑時常走識分明。

   能言未必真君子,久處方知德與行。

聖示:吾今日以「共業」為題,供世人參悟。


  共業


  一個人所造的業,由個人去承擔;團體所造的的業,則由團體成員共同去承擔,所以,共業就是指「共同的業力」,它有可能是二個人造的業,或一家人造的業,一個村造的業,一個城鎮造的業,甚至一個國家造的業。


  有一次,一位名叫生漏的婆羅門問佛陀:


  「世尊!請問,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緣,什麼樣的過去宿世業行,會使得一個地區的人民全部滅盡,或是減少?讓曾經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城,如今只剩斷垣殘壁的廢墟?昔日人聲鼎沸、熙來攘往的市集,卻變成荒草土丘呢?」


  佛陀回答說:「婆羅門!那是因為當地人民多行非法之事,導致過去的城廓,如今變成廢墟;本來人口聚集的繁華城市,如今只剩下荒丘。這一切都是因為人民愛慾熾盛,被慳吝及貪愛纏縛,導致風雨不調,在不該下雨的時候雨水傾盆而洩,農作物無法成長,由於長期缺乏糧食,因此路上滿是餓死的災民。緣於這些因素,使得一個國家民生凋蔽,走向衰敗。」


  佛陀又說:「再者,因為人民多做違背天理、違法犯紀之事,引生雷、電、霹靂等大自然的災害,天降冰雹豪雨,毀壞農作穀苗,造成人民死傷難計。


  又由於人民所行非法,彼此惡性競爭,或拳腳鬥毆、或持武器互殘喪命。所以,當人們已喜好逞凶鬥狠,不再安居樂業,社會也動盪不寧,便引起國家之間各自興兵攻伐,烽火四起,無數眾生受刀傷箭射而死。由此惡業因緣,使人民減少,民生蕭條。


  還有,因為人民目無法紀,神祇不再庇佑,於是災厄乘虛而入,使得人民或遭逢困厄,或罹患疾病在床,痊癒者少,疫死者多。婆羅門!由此惡因緣,使人民減少,不再興盛。」


  生漏婆羅門對世尊說:「今日世尊所說的法真是太棒了!一切的災患皆由違法喪義的惡行所招感。就像盜賊被官兵捕捉,最後被處以死刑,都是因為小偷非法而生盜心;因生盜心而後被執行死刑。因為邪業日益叢生,讓邪魔厲鬼有機可趁,由此因緣,因而喪命,人民大幅減少,所以城廓荒無,無人居住。」


  由此對話可知,一個地區從富裕昌盛,演變到後來變成自然災害不斷、貧窮困厄,甚至荒蕪的地步。其中的因緣,就是人民所做所為違背了天理、法紀,而產生共同的惡業,共受其害。


  故,小至一個人的成敗,大至一個家庭的盛衰,都可從其中是否順應天理,或違反天理看出一二。因此,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人生短短幾十年,每個人都應該負起自己的責任,多做善事,少造惡業,如此不但可以增進自己的福報,也能影響周遭的人,共造善業,互蒙其利也。


虛原雜誌273期

2020年1月24日 星期五

殺孽牽纏多病痛

  出自《地府判例》

  在台南,有一姓謝之婦道,在三年前,罹患一惡疾,乃為背部生一惡瘡。初始僅為紅腫痛癢,愈抓愈癢,抓破見血,敷藥不癒。日久惡化,創深可見骨,血膿併流,醫者無效。


  後有老輩人,請示於神,曰:百鳥朝鳳。此疾之由來,乃投業頗重所致,故藥石無以奏效,須戒殺放生,始得消業平創。此案乃為本殿所判,吾將其來龍去脈,詳述於后,並將判例為註,以期惕勵世人。


  按謝姓婦人,此世已為第三世,造此投業,乃在第一世,實為清乾隆廿八年,生於奉天府人,本為富家子,姓胡名拯蒼,家道富裕,財勢兩足,乃為其福報之深。


  但,胡某生性喜嚐烤味,常命人獵鳥,患烤加味,一生烤味食鳥,不下數萬隻;雖然生平無大罪,且富家子弟,尚能沽名釣譽,以作佈施,但微功不足抵重業,享年四十有五,一命歸陰,冥王判例如下:


  一、查胡某生為富家子,享福報,能略行佈施,行功德,乃准再轉人身。


  二、胡某一生烤味殺鳥參萬柒仟捌佰參拾陸隻,數萬冤氣綰於一生;乃判為三世轉為女身,生生世世,受百鳥啄背,生瘡纏痛之苦。


  三、胡某雖為釣舉,但佈施行功,自有德澤,及准為三世之中,受貴人之助,能受點化,消此殺業,准予地府重新定案,以利自新。


  以上,乃為現世實例,案經本殿所判,藉此闡述,以資警世。


※ ※ ※


  開春以來,諸般流感疾病侵襲眾生,致使患病者不計其數,甚至有無端猝死者,時有所聞,此皆是殺業現前,無常之催逼所形成之現象。


  諸天聖神每每談及娑婆眾生為病磨所苦,多有不捨之情,無奈是普天之下的眾生為貪圖口腹之慾,頻頻殺害生靈,以取其血肉。自古有云:「裁剪、屠宰必有其時節,方才興製衣及宰殺」,現代眾生物資生活富裕,飲食多元化,吃喝之間任君選擇之下,不免得持續造作殺生害命之業債,惡性循環之下,促使寰宇充斥著怨戾之氣,而且居高不下;因此,每逢季節交替之際,此般緣熟之殺業怨氣,便伴隨節氣變化形成病菌,導致世間流感不斷,甚而衍生其他災害。一旦有氣行薄弱者,難免身患病症,哀悽不已。


  殺業之糾纏,尚能造成眾生人際關係之敗壞,甚至於陌生人走在路上偶然相遇,乃有一股莫名之怨怒,此乃宿世惡業的關係;亦有眾生年紀輕輕,藥石從不離身,本該是強壯之身驅,竟然軟弱不堪,皆是宿世有殺生業債之緣故。


  眾生有時無端疲憊,兩眼昏花,頭部暈眩,思緒暫不清晰,乃至胃腸不佳,胸部鬱悶不歡,此般種種無奈不得其門而解。幸上天慈憫芸芸蒼生,不捨眾生身軀業愆遲遲不能解,乃敕命懿敕寶德大道院舉行甲午年春季放生大法會,讓大眾有排解消減殺業牽纏之機會。放生海族魚苗,令魚苗回歸大海之領域,重返自由自在之大自然懷抱中,使生命延續,代代繁衍,生生不息,隨著放生造作多寡之功德力,殺業相對消減就有多寡。


  古來有云:「放生」乃消減殺業,緩和身體諸病,令思緒清明靈捷,同時也是破血關、化車厄、增福慧之不二法門。但願仁人君子皆能把握如此殊勝之放生大法會,多方著力為本身、為天地盡一份護持生命之心力也。


寶德雜誌131期-述論:殊勝放生‧化解殺業

2020年1月23日 星期四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甲午年秋季放生法會】參贊的大德,比往年稍稍增加了一些。認真說起來,能夠參與本道院放生活動是一件非常殊勝的事。除了放流魚苗,亦要顧及環境與生態的平衡,感謝苗栗縣政府漁業科承辦人員,謝謝你們的支持,讓我們對放生活動得以永續經營。


當然,放生的過程,我們一切依據規定行事,這一部份永林師兄教導同修以身作則,無論做什麼事,每個人都必須遵守規則。


菩薩:是的。若是行事有所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必會失去了道與良心。長期以來,吳生在這一方面帶領大家之學習,可喜可賀!


放生是一件很神聖的活動,不但是救靈,也是救命。若是隨意的放生,造成放生物的不適生存或危及生命,千萬不可放生;另一方面,若是放生而造成破壞環境與生態,亦是不如不放。


是以,一切的放生活動,必須計劃周詳,放生過程必須合乎規矩,就像你們修道必須秉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心。


陳生:謝謝菩薩慈語!近日以來,沸沸揚揚的食安事件,荼毒全國百姓,鬧得滿城風雨,吃與不吃各有看法。


曾經聽過:有一小姐過世後,在餿水桶翻找食物吃,妹妹在夢中看了不忍心,好奇而問道:「姐姐!為何不回家吃乾淨食物,卻來到這兒吃餿水呢?」


姐姐說:「這些食物是我生前所浪費的,死了之後,殘靈被判罰到此吃餿水;妹妹旁邊這一桶是妳的,將來妳也會來此吃餿水的!」妹妹乍聽之下,嚇得花容失色。


早期農業時代,餿水是豬吃的食物,現在卻變成人畜共吃的食物了;由此可見,人類浪費的食物已經超乎想像的程度,不但引起上蒼的震怒,而且顯然「冥罰」改為「陽罰」;是以,世人還未到地府報到,在世間就必須先享用哩!


如此驚世駭俗的食品荼毒現象,觸目驚心,難道世人沒有警覺過度的浪費食物嗎?


菩薩:所謂的「惜福」,諸子不可能不懂吧!


陳生:應該很多人不懂唷!因為大部份的人認為現在又不是早期的農業社會,食物不容易取得,而且經濟也不允許讓人太過於享受。如今,由於時代變遷,工商發達,物資流通昌盛,現在食物取得容易,經濟也都中康;食衣住行育樂,人人都很方便,只要有錢就買得到。因此,無意或有意之間,很多人對於物品就很容易隨意浪費了。


曾經看過一篇小文章,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去小吃店用餐,用餐過程中,媽媽不斷提醒孩子要珍惜食物,不要浪費了可吃的東西,而身旁的客人也頻頻點頭微笑,讚嘆這位媽媽教導有方。


然而用餐之後,媽媽卻忘了身教、言教的重要性,因為她把放在桌上的餐巾紙一張又一張的抽,一張又抽過一張的使用,瞬間一包餐巾紙就讓她母子三人用光了。


老闆、客人同時都傻眼的互看,這位媽媽卻大言不慚地說:「我吃飯付錢,當然可以用它囉!」


故事的結語是這麼寫的,每個人使用的所用東西,地府皆有記錄,不會讓你多用,也不會讓你少用,一切的一切剛剛好。


菩薩:一生之中,每個人各有註定之福報所帶來的物品,諸如:柴、米、油、鹽、醬、醋、茶、……等,若是先行用盡,未來就得浪跡天涯了;因此,奉勸世人:「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學生恭送菩薩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41期-飲水思源.愛惜資源【三】

大禮拜有何利益

蓮生/文

  有弟子問我:


  「西藏人從自己的故鄉去拉薩朝禮大昭寺、小昭寺,三步一拜,到底有何益?」


  我答:


  藏人的三步一拜,這一拜是全身投地的大禮拜,與中土的跪拜有不同。


  前者是全身投地(全拜)。


  後者下跪頂禮(半拜)。


  藏密的大禮拜是屬於前者。


  大部分的藏人,做大禮拜,有的是去朝禮寺廟,有的是去朝禮聖山,有的是朝禮聖湖,繞寺、繞塔、繞山、繞湖。


  其利益有:


  堅定自己修行的決心及毅力。


  獲得修行的資糧。


  理解人身的可貴。


  鍛練體魄。


  斷惡行善。


  訓練一心。


  降伏行者自己的傲慢。


  結佛緣。


  等等等等。


  弟子問:


  「哇!這麼多的利益,想也沒有想過!那盧師尊,你認爲哪一項最重要?」


  我想了一想,答:


  訓練一心及降伏自己的傲慢最重要。 |


  因爲,做大禮拜時,全神貫注在頭、手、腳、全身。動作一致的時候,就不容易產生了妄念,沒有妄念,就是一心。


  另外,行者全身投地,就是置身於卑下,自己頂天俯地,那是表現最大的恭敬,傲慢的公就消失了 。


  我們行者的修心,主要是斷除貪念、瞋念、痴念、疑念、慢念。


  這個傲慢的心不除,就有了驕傲,我們曉得驕傲會成了「阿修羅」道,會有鬥爭的心,鬥爭使我們不知不覺變成魔。


  弟子問:


  「大禮拜有什麼口訣嗎?」


  我答:


  我個人的經歷如下:


  我做大禮拜時,口中誦:


  「南摩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心中念:


  「眼前阿彌陀佛千百億化身,出現在對面虛空。」


  如此一個大禮拜。


  等於念了無數的佛號。


  等於拜了無數的佛。


  如此:


  資糧無盡。


  功德無盡。


  我講一則笑話:


  妻子說:


  「我們結婚多年,你不曾對我說過好話,缺點卻全講出來了 ,但,你也該講一講我的一些優點啊!」


  丈夫說:


  「除了缺點,那剩下的就是優點!」


  妻子說:


  「那就說吧!我有什麼優點?」


  丈夫說:


  「哎!那有什麼好說的!」


  我的意思是說:


  一個行者,多做大禮拜,少說無聊的廢話。


盧勝彥文集240冊《打開寶庫之門》大禮拜有何利益

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以藥施人得無病報

本院藥上菩薩 登台

詩曰:世人業重多病苦。助人病癒功德殊。

   利人終究得自利。人生長享安康福。

聖示:人生八苦,病苦為其中之一,人身秉四大(地、水、火、風)而生,倘若四大不調則會衍生四百四病,當他人身患病苦之時,若能助其病癒則功德無量也。今以「濟一病僧,投河不死」之典故供世人學習之。


  釋迦如來聲聞弟子中有一薄拘羅尊者,他在毗婆尸佛之時為一貧窮人,有一天遇見一位生病的比丘身患頭痛,那時他看見這位比丘非常痛苦就心起憐憫,但他只是一位窮人,手上只有一顆訶梨勒果,因此就將此訶梨勒果給這位生病的比丘食用,這位比丘食用之後頭痛竟然消除。


  因此因緣功德果報,從此薄拘羅就來往天上人間九十一劫都未曾生過病,在天福享盡之後,轉生人間為一婆羅門之子,他的母親因難產早死,而他的繼母三番二次都要害死他,但都害不死。最後將薄拘羅投入大河中,打算讓他溺水而死,或被河中的大魚所吞食。


  薄拘羅被丟入大河之中,隨即被一隻大魚所吞食,這隻大魚不久即被漁夫所捕獲,漁夫拿刀剖開魚肚竟然發現有一位嬰兒,探其呼吸尚有氣息,就將他當作自己的兒子扶養長大。後來得遇釋迦如來而出家修行證得阿羅漢果。


  從這典故可知「以藥施人得無病報」,薄拘羅尊者只是拿一顆訶梨勒果助一病僧解除病苦,就感得九十一劫身無病苦,而薄拘羅遭其後母種種陷害皆不會被害而亡,則是佈施給比丘僧眾,僧眾乃是殊勝福田也。


  今時五濁惡世末法時期,無論出家或在家皆身多病苦,若能助人解除病苦那將來果報將非常殊勝也,世眾何不勉力為之?


※ ※ ※


  「藥石」乃為治療身體疾病之妙法寶,華夏民族古來禁忌以藥相贈,然而釋迦佛在印度講經說法數十年,卻不斷鼓勵大眾要時常佈施(醫術)診療眾生,及希望大眾能佈施(藥物)醫治病苦中的眾生。


  雖然多數眾生無法體會到疾病纏身的痛苦,卻每當自身罹患疾病時,哪怕只是某部位微微作痛,都會感覺到自己是非常的難受,卻怎麼也都不能去「體悟」到芸芸蒼生之病苦。幸好在這宗教林立、法脈萬千之時代裡,乃有部分宗門提倡「懸壺濟世」之義舉,甚至有不少醫療單位,讓一些困苦人家有免費接受醫療之機會。但有心人付出醫藥的速度與量,卻遠遠無法使潦倒窮困且產生病苦的家庭擺脫病魔的侵擾,所謂:「緩不濟急」,更多病苦眾生正缺乏醫藥之療治。雖然部分醫療團隊非常發心著力於懸壺濟世,但最終礙於經費之問題,而使醫療之義善行為無法長久持續,進而影響不少窮苦人家,令原本生活已是困難的家庭,又遭逢病疾纏身之擾亂卻無能為力,使得窮苦人家必須終日身心陷入煩惱、痛苦當中。因此佛云:「佈施醫藥」,可見「醫藥」的施贈義行乃古今中外不能漏失之項目。


  佛云:「佈施醫藥能得生生世世健康長壽。」如今俗世人人大都有穩定而良好之工作及收入,因此應該善用此時福氣尚在時,量力佈施醫藥,提供懸壺濟世之宗門可以繼續為天下病苦眾生治療身體病痛的經費,使普遍大眾皆在自己的一分慈愛之助力下,勇敢的與病魔對抗而存活過來,當眼見有眾生因為自己的一分正義慈愛之力道,能夠順利擺脫病苦之纏身而重獲健康時,那是一項多麼令人感到愉悅、感動的事,那一種法喜、那一種成就感的喜悅,多麼令人感動。


  俗世之中每一個人,都渴求自己能夠永遠擁有「平安、健康」,確實也有不少的人們長期擁有健康,雖偶而患有小疾症卻不曾染上大病,皆乃「養生有術」,並且宿累當中經常佈施醫藥的緣故,因為過去佈施醫藥讓眾生免於病苦的行為,現時獲得遠離疾病的善果。


寶德雜誌第87期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虎項金鈴,繫者解得

  當泰欽禪師還是學僧時,性情豪邁,無所事事,大家都看不起他。

  有一天法眼禪師問眾人︰「老虎的頸子上綁了一只金鈴,有誰能夠將它解下來?」


  眾人聽了,面面相覷,無言以對。


  此時剛好泰欽禪師來了,法眼禪師也以同樣的問題問他,泰欽回答︰「誰把金鈴繫上去的,誰就可以解下來。」


  法眼聽了就對眾人說︰「你們不可以看小看他啊。」


  繫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比喻問題由誰製造,仍由誰去解決。


※ ※ ※


  自縛者,猶言自囿於繩索,不能施展手足,即如自入陷阱,難出生天。


  例如:飛蛾好光,乃有撲燈自滅之舉,鹹謂之愚,何奈彼難自主;蚯蚓圖熱,是以自致暴亡;蠶吐絲,本意護身,熟知人取絲反害身;蜂釀蜜,思以養命,而人取蜜將傷命。前兩物為圖快意而滅亡,後兩物求厚生反喪命。利害依伏,當非初衷,卻無以自主,此非自縛為何耶?


  人亦如此,人心原本是清靜無染,卻因執著一切外在非實假相,使清靜心靈染垢,日久則難清除,心一染著就會隨這假境一切外相沈淪迷惑矣。

2020年1月20日 星期一

隨遇而安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偈曰:擴展法理學聖賢。大放異彩智慧展。

   共赴瑤京會仙人。修身養性立根源。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菩薩慈悲!許久未見靈修士排班的情景了,希望仙佛慈悲安排「二月擴大共修法會」之際,能夠看見靈修士近期修業的情況。


一直以來,很少見到陽世人叩求保調七世父母、六親眷屬、祖靈、冤親眷屬入列靈修後,前來叩謝仙佛或者向靈修士做懺悔者。


菩薩:諸眾萬不可有花錢消災的念頭。因為有道場的願力以及仙佛願意做擔保,才能神人共辦聖事,諸眾也才有此方便法門,得以化冤釋結。


陳生:早期見證《院尊》做擔保的影幕,的確我們能夠有機緣保調七世父母、六親眷屬、祖靈、冤親眷屬入列靈修,是天大的福報。


〈此時,示現【化景】:午供科儀,施食靈修士接受施食。〉


叩謝菩薩慈悲成全!佛號悠揚的輕輕響起,靈修士整齊劃一的隊伍隨著佛號前進,接受菩薩施食。靈修士在《無極五方證道院》經過諸聖仙佛指導下,學習良好,從靈修士更換新衣及法身的增長,可以證實。


菩薩:教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課程。在人間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各階段都有必須學習的人事物,靈界亦然。亡魂若在四處遊蕩,誠然無法長進,若得安置,自然有學習機會;因此,他日更上一層樓,方能脫離苦海。


陳生:修道是要啟發自性,不為他人修,而是為自己做、為自己聽、為自己學。其實,在進德修業的旅程中,大家都已經有根基了,因此,在心靈上應該要不斷提昇,在知識上更要力求長進,希望大家再精進、再努力。


菩薩:然也。


陳生:有的人三餐一定要吃山珍海味,沒有豐盛的飲食,就覺得食不知味。有的人一定要穿名牌服飾,一定要住高樓大廈、洋房別墅,如果不能如願,就覺得日子不好過。甚至有的人坐車子,捨國產汽車不坐,一定要外國進口的汽車,否則就感覺不自在。


菩薩:哈!…。這就使生活不能安寧。然而對諸子們來說,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只是借假修真的方便,因此在你們心中,有無、好壞,一點都不計較。


例如:唐朝大梅法常法師,荷葉可以做衣服,松子可以當飲食,一點也不覺得生活很苦。元朝高峰原妙禪師,一個人住在山洞裡修行,每天只靠別人用繩索吊一點飲食讓他充飢,大家認為他的生活一定很苦,但是他卻是甘之如飴。沒有衣服穿,他說道德可以莊嚴儀表;沒有水洗澡,他認為佛法可以清淨身心;沒有朋友,他可以和大自然為良朋友伴。一個小小的山洞,於他卻如法界之寬,這就是隨遇而安。所以,有了進德修業,在食衣住行裡面就能安住。


陳生:經濟上,有的人有了一百萬元,還想著兩百萬元;有了兩百萬元,又想要一千萬元,永遠不會滿足。如果我們生活中有禪,則不管榮辱得失,都能處之泰然。例如近代弘一大師,有一次到一個寺院去,寺僧不認識他,不接受他掛單,他一點都不介意,隨即若無其事的離開。後來,有一個人認識他,趕快通知住持大和尚,馬上撞鐘擂鼓歡迎他,他也沒有覺得很榮耀。因為弘一大師有禪,有佛法,所以在榮辱得失裡,都能安住。


菩薩:六祖大師的一生,可以說魔難重重,但是在遭逢各種打擊迫害時,他都能安之若素,甚至在獵人群中也能隨遇而安。又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有一世做忍辱仙人,被一個無道的國王割截身體,卻能無怨無悔。為什麼?因為禪的力量,能夠勝過一切的迫害。


陳生:人是有情眾生,離不開感情生活,但是在感情的世界裡,好好壞壞,是是非非,善善惡惡,都沒有一定的標準。一般凡夫眾生,往往執著不當的感情,被感情束縛,產生煩惱痛苦。如果有了禪,則能超越、淨化、昇華世俗的感情,成為對眾生的慈悲,自然不會陷溺在感情的是非裡,而能隨遇而安。


菩薩:現在的社會,常常有所謂的經濟危機、能源危機,必須要到山中、海裡開採能源,甚至利用太陽能發電等;其實,真正的能源是在你們的心裡。如果你們能把自己的禪心佛性開發出來,則在生活裡面,有也好,無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真是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飽能餓,能早能晚,能前能後,能進能退,能冷能熱。禪的世界,無有限量,有了禪,大自然都是你們的,有了禪,永恆的生命都已具足,還會斤斤計較於世間的五欲塵勞,還會在乎小小的人我是非、利害得失嗎?


所以,要想在生活裡能隨遇而安,一定要把你們的禪心佛性開發出來。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學生恭送菩薩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97期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福禍休咎

蓮生/文

  問事期間,替人占算福禍休咎,因而得知福禍相依之理,福乃禍之伏也,禍乃福之依也,吉凶福禍,是福是禍,天數而已!


  因而,我學會:


  福來不可享盡。


  禍來忍辱對之。


  有一位馬先生,原是某報記者,後來昇採訪主任,他來問吉凶禍福。


  我答:「福。」


  他說:「是耶!剛昇採訪主任。」


  我又說:「禍耶。」


  他大驚:「禍由何至?」


  「不日即知。」


  這位採訪主任,半信半疑的回去。


  我是如何知其福禍的,因為我先看見有福神隨其進入寒舍;後來,我又看見有二兇鬼把福神推開,兇鬼隨其兩側,故知又有禍事。


  我的這對眼睛,先看見福神,後看見兇鬼,因而知道先是吉,後是凶。


  其實神算不只是依此,有時是觀氣,來人氣色如何,相士善觀氣色,泛紅者吉,泛黑者凶,此紅此黑,非指晒太陽之紅之黑,而是指神氣。


  另外吉凶休咎,也有鬼神來報,這屬「耳報」法,問事時,鬼神在耳際通報。


  還有「心通」者,來問事者,不必說一切,神算者心血來潮,略一盤算便知一切事。


  至於──


  鐵板神算(數)。


  皇極天數。


  一丈青。


  奇門遁甲


  紫微斗數。


  麻衣相術。


  三亭相法。


  文王八卦


  撲克、水晶球、神桌、面相、手相、骨相、水影……等等,是等而下之了。


  我看這天地之間,人雖是萬物之靈,但,鬼神在期間作祟,是鬼神左右著人,也可以說是人左右鬼神,彼此之間,互相影響。


  我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你不信。


  我不勉強你,但,我看的,就是如此。


  馬記者昇採訪主任,職位高昇,又薪水加倍,自然是福。

  報社同仁便藉此慶賀,在一家餐館聚餐。


  同仁左一聲:「恭喜主任。」


  右一聲:「恭喜主任。」


  左一杯。


  右一杯。


  這酒就喝多了,平時馬先生酒量是不錯的,有酒量通海之稱,為人也相當豪氣海派,這個慶賀之宴,毫無節制,換了好幾「攤」。


  換攤是這一攤喝完,又換另外一攤。


  一連換了三、四攤。


  爛醉如泥。


  回到家後,入了浴室,熱水一泡,採訪主任就在浴缸睡著了。


  第二天,家人一探視,竟然早已沒有呼吸了,樂極生悲,竟然死了,這昇職竟然昇上西天去了。


  這件事,由他的同事到我處,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我,我才知道,感嘆不已,喝酒喝得中風,又斷了腦筋,是禍事矣!糟糕透了。


  有一晚,馬採訪主任的魂魄來找我。

  「盧師父,你說對了,先福後禍。」


  「正是如此。」


  「你如何知,我有大禍?」


  「你任記者時,知一女子祕辛,欲報導之,而女子求你,你趁機威嚇,又取了財,又得了色,有否?」


  「有。」


  「先享福,後得禍。」


  「你任記者時,有食品公司,用粗油偽稱精油,你欲報導之,公司派員溝通,你收受賄賂,有否?」


  「有。」


  「先享福,後得禍。」我說。


  「有別的記者亦如此為之,為何他們安好,且未有大禍臨身?」馬主任憤憤不平。


  我回答:


  「他們的福未盡,福若盡了,禍自來也!」


  又有一位朱姓記者,來問我福禍休咎?

  我答:「凶兆。」


  朱記者因有馬採訪主任的前車之鑑,憂心忡忡,愁形於色,一直問我趨吉避凶之法。


  我說:「在佛法來說,趨吉避凶之法,有放生、誦經千座、護摩得證驗、行善佈施、持咒唸佛達百萬遍、印經或印善書、修息災法等等。」


  朱記者想了想,問:


  「印何經?」


  「《高王經》。」我拿《高王經》給他。


  「唸何經最好?」


  「你就唸《高王經》吧!」


  他再問:「這樣就可以了嗎?」


  「盡力為之。」


  我拿了一個真佛宗的護身牌給朱記者掛在脖子上,這一掛上,我看見朱記者背後的一位兇鬼,適時的退後三步,雙目發兇光,怒目瞪我,我哈哈一笑,才不理會那位兇鬼。


  這位朱記者回去後,很快印了《高王經》三千本,同時每天唸《高王經》,一有空就唸,誠惶誠恐的唸,很快的就唸滿千遍,還繼續不停的唸下去,護身牌也一直隨身,不敢或忘。


  朱記者甚至問我:


  「洗澡怎辦?」


  「暫時拿下吧!」我說。


  「不行,馬主任就是洗澡死的。」


  我說:「好吧!我給你一個防水的護身牌。」


  又問:「上廁所怎辦?」


  「暫時拿下吧!」


  「不行!」他也不敢。


  「這樣吧!你就掛著上廁所,上完廁所,用香清淨護身牌就可以了。」


  朱記者唯唯諾諾。


  有一天,朱記者駕車去採訪新聞,開車過火車平交道,想不到欄杆壞了,沒有放下,朱記者的車開上鐵軌。


  前面有車擋住去路,後面有車擋住後路,而列車急馳而至。


  說時遲,那時快,「轟然」一聲,朱記者的車「稀巴爛」,一切全完了,車子被列車推行二百公尺才停下。


  令人想不到的,朱記者安然坐在車中,竟然亳髮無傷,車子全毀,而人完全無恙,真是奇也怪哉,見者均說:「朱記者命大!」


  我占算朱記者是凶。


  但凶中帶吉。


  這也是禍福相依之理啊!


盧勝彥文集第177冊《見神見鬼記》福禍休咎

2020年1月18日 星期六

臨難不棄

  有一次,錢氏返回娘家省親。當時,正好瘟疫流行,相互傳染,不但有全家數人俱皆死於瘟疫的,也有整條巷子死於瘟疫而剩下沒幾個人的,令人惶恐不安,就算是父母子女這樣的至親也都不敢探訪慰問,惟恐被瘟疫所傳染。

  顧成首先感染瘟疫,妻子和兒子們一家計有八個人,都病臥在家中床舖上,聽天由命。錢氏聽說這個消息,急忙要返回夫家探視,娘家的父母則竭力阻止。


  錢氏說:「丈夫娶妻,本來就是為了照顧翁姑的生死大事。如今,翁姑都病得很重,我卻置之不顧而忍心不歸,則與禽獸有何區別?我前往若是得病而死,亦不敢讓父母看顧。」


  於是,隻身上路。顧成在家裡白日看見鬼魂緊張的說:「諸神皆護著孝婦回來了,我們若是不儘速避開,少不了要受諸神的責罰了。」


  後來,顧成一家八口逃過瘟疫之災,俱得存活,此是清朝順治甲午三月之事也。


※ ※ ※


  人間有情眾生,雖是身軀有異,但有一樣是無有分別,那就是母愛。


  在這世間一切有情,養育下一代可說是勞心勞力,用心用命,不論畜道或人道,哪個做父母不是愛子如命,百般的呵護,就怕子女受到一丁點傷害,這是有情眾生啊!


  此母愛如山高、如海深,非能用言語來道出此母愛偉大,但看一切為父母者,一見子女有些許災難時,父母當下奮不顧身的就只想到要救子女,就算自己賠上了這條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母愛之偉大啊!世人應多體父母的心思,多瞭解父母愛子之心,盡孝在當下也。


慈聖雜誌148期

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平易之道

  日本的峨山慈棹禪師在月船禪慧禪師處得到印可,月船對他說:「你堪為法器,現今也有了初步的成就,從今以後,你應該發心再去親近善知識,不要忘記行腳雲遊,因為行腳雲遊是禪者的任務,是禪者的修行。」

  有一年,峨山聽說白隱慧鶴禪師在江戶開講《碧巖錄》,於是前往參訪白隱禪師,並呈上自己的見解,誰知白隱禪師看了以後卻說:「你從惡知識處得來的見解,大多臭氣薰人。」然後將峨山趕了出去。


  峨山不服,再三請求,但是都被拒絕。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難道我和白隱禪師沒有緣嗎?他看不出我已對禪有心得了嗎?或許白隱禪師在考驗我吧!


  這樣一想,他又再鼓起勇氣去叩見白隱禪師,並說:「前幾次,都因為弟子無知觸犯了禪師,願垂慈悲,我一定虛心納受。」


  白隱禪師說:「你雖擔了一肚皮的禪,到了生死岸頭,總無著力;如果你要痛快平生,須聽我『隻手之聲』。所謂『隻手之聲』,就是你去參一隻手所發出來的音聲。」


  峨山禪師便在白隱禪師座下,隨侍四年,在三十歲那年終於開悟。他是白隱禪師晚年的高足,後來大振白隱的門風。


  峨山年老時,在庭院裡整理自己的被單,信徒看了覺得可憐,便說:「禪師啊!您年紀已經這麼老了,門下有那麼多的弟子,為什麼您還要這麼辛苦,親自做這些雜務呢?」


  峨山禪師說:「雜務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麼呢?」


  信徒回答:「老年人可以修行啊!」


  峨山禪師非常不滿地反問:「你以為處理雜務就不是修行嗎?那麼,佛陀為弟子穿針,為弟子煎藥,又算什麼呢?」


  信徒終於了解到生活中的禪。


※ ※ ※


  道之為道,平易為貴,蓋平則不偏不倚,易則不奇不異也。是以,天有四時,曰:「春夏秋冬」,地有五行,曰:「金木水火土」,人有三寶,曰:「精氣神」。


  然春為初長,萬物孕育之始;夏為盛長,萬物暢茂之期;至秋而冬,乃歸藏之日矣!是以,四時不同,而生而化亦隨其異。豈人之目所見而為之耶?抑或為而知之耶?此皆因大道之平易,各隨其自然之運使之也。


  《中庸》云:「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一個人的生活有規律,持守中道,凡事不操之過及,亦不可太過鬆懈,盲目急功燥進則容易事與願違,甚至事倍功半,乃至最後功虧一簣;但若懈怠,則容易止步不前。因此,平常心看待世間一切變化,外境雖有其變化多端之時,但精進的心恆持不變,求知的心堅毅不變,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人生在世,雖處於種種變化中,卻是自然之道,如四時之變化,變化中但規律依舊,「春暖、夏暑、秋涼、冬寒」,四季變化雖然在默默中不斷改變,但時序卻不會因而錯亂。


  大道之珍貴所在,並非於極端之處,乃是在平實中,平實中所散發出來的才是難能可貴,所謂:「道在日常生活中」,生活上的待人接物能秉持真誠,應對上存在恭敬,雖然很不起眼的小事,但內心卻是很謹慎的,需要順從的時候絕不產生太多個人意見,需要自己執行的時候,絕不會措手不及,亦不至於毫無主見。


  一個看似平常無奇特之處,但能恆持,並且不任意停擺的,這才是自然之道。


寶德雜誌196期-述論:道貴平易

司馬光

  司馬光六歲時,就具有非同尋常的氣質。有一次他聽到《春秋左傳》的故事之後,非常地興奮,回到家裡就講給家人聽,對其中的道理都很清楚地講述出來。從那以後他就手不釋卷、刻苦讀書,有時讀到入神了,連吃飯睡覺都忘記了。

  在拜讀聖賢書的過程中,他不但種下了對歷史殷鑒的深刻印象,從而奠定了編纂《資治通鑒》深厚的史學基礎,而且也樹立了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所以,他一生不但在學問上博古通今,在品德上更是卓絕超邁。


  到他二十歲,不但品格超群,而且書讀得非常地精博,就在這一年考中了進士。生性簡樸的他,一向不喜歡華麗,中了進士之後,要參加喜筵、覲見皇上,大家都穿上最華美的衣服,戴上大紅花,而唯有司馬光不願意戴花。


  同僚就跟他說,這是皇帝所賞賜的,不能不戴,他才勉強地插上一支。由此可見,他是何其地勤儉。尤其當他官宰相時,也依然粗茶淡飯,衣著簡單,生活簡樸,一生保持著勤儉清廉的風範。


  早年,司馬光並沒有小孩,他的夫人很著急,就為他尋覓了一個小妾,趁機送入書房,正氣凜然的司馬光明白夫人的意思,但卻連正眼都不瞧一眼。此妾很想試探他,順手取了一本書,柔柔地問他:「這是什麼書?」話語間還故作嫵媚之態。


  司馬光不為所動,非常鄭重地回答:「這是《尚書》」。結果本想大獻殷勤的妾,也知難而退。正由於接受了聖賢的教誨,剛正廉明的司馬光才能把持住做人的分寸,絲毫不為所動。


  司馬溫公一生不愛名利,行誼謹慎,從來不說虛妄不實的話。尤其他晚年曾說過,他一生光明磊落,立身處世堂堂正正,從來沒有一件事是不可告人的。也就因為他的磊落風範,這一段話成為流傳千古的美德,也是後人對他最推崇的德行之一。


  當時王安石提出了新法,司馬光看出新政對百姓的危害很大,所以他不畏權貴的迫害,極力地反對,得罪不少當權的政客,因此埋下了禍患,被降職外放,但他並未因此而畏懼權勢,完全不計個人得失,仍然深切關懷著百姓的疾苦。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就是他高潔的風範。


  當時,司馬光居住洛陽,想就此隱退,終老餘生,但是百姓卻希望他能繼續在朝廷任職。史書記載,他們在家中日夜禱告,甚至在路上號呼哭泣,苦苦哀求他不要離開。這樣的民心所向,哪裡是普通的才智德能所能感得的?這是非比尋常的德行與真誠愛民,才能得到民心如此地擁戴。到了哲宗的時候,司馬光重新被重用,成為當時的宰相。


  與司馬光卓絕高邁的品格一樣流傳久遠的,是他用了十九年的時間,以畢生的精力和心血所編纂的《資治通鑒》。《資治通鑒》這部史書,記載了上下起戰國、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與凡和民生休戚、國家政務有關的事蹟,無論是善惡功過、是非成敗,凡是可用來告誡後人的歷史經驗,都節錄下來,以嚴謹的態度彙集整理成冊,期望能作為往後的施政參考,借此惕勵後人不要再重蹈歷史的覆轍。展讀這部《資治通鑒》,綿延不絕的歷史經驗,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感恩先賢的用心良苦。這是歷經多少心血才得以承傳,使我們能夠汲取這麼多先人寶貴的智慧與經驗。《資治通鑒》的歷史經驗無非就是我們最好的借鑒之鏡。


  勤政愛民的司馬溫公在晚年病重的時候,仍然拖著虛弱的身體,親自處理公務,甚至通宵達旦地工作。有一次他病情加劇,昏迷了過去,口中仍喃喃自語,仔細一聽,所說的全都是天下大事。


  作為一位賢臣良相,司馬溫公貶官之時豁達超然,而當他重新掌握大權時,則毅然承擔起拯治天下的重任,廣開言路,舉薦賢才,振興國家,《宋史》稱讚他建立的是扭轉乾坤的不朽功業。他勤政愛民的風範,得到了天下百姓對他的愛戴,他也以光耀千古的德澤,得到了一代代的華夏子孫,對他無盡的感恩和追念。


2020年1月14日 星期二

『名譽』無有

蓮生/文

  (一)


  人們的口頭禪的一句話:「名譽是人的第二生命。」


  而我對這句話覺得最是可笑。因為我根本不要名譽,不喜愛名譽,反對名譽,甚至要破除名譽,踢倒名譽。


  要知道,「名譽」是天地間的至害之物。人類實在是被「名譽」二字,害得七顛八倒,禍害連連,永無休止。


  自古以來,兩國爭戰,都是為「名譽」。爭的是「大國」、「小國」,爭的是「正統」與「偽統」,「主國」與「附屬國」。……


  小至個人,愛面子就是「名譽」。過份的愛「名譽」,就必然要付出重大的耗費。


  世人相爭,為了一個「面子名譽」。固執頑冥。


  世人上法庭,為了一個「面子名譽」。打誹謗官司。


  輸人不輸陣,屈辱不可忍。


  於是,一切的「鬥爭」就在這間隙之中產生。


  「名譽」使人表現堅強固執,「名譽」使人表現驕氣,「名譽」使人有高低尊卑之分,「名譽」使世人爭執不休。


  「名譽」的益處何在?豈有益處?


  ﹙二﹚


  而「蓮生活佛」不要名譽,所以能「活」。


  我已學會「謙下不爭」。


  我也學會「棄華取實」。


  我的一生,遭受到很多的挫折打擊,在逆境中,有數不盡的誹謗,但,我之所以能不動心的真正理由是:


  「名譽與我無涉」,我能承受不倒,迂迴轉進,全在於我根本沒有「名譽之心」。


  恢廓有容,是「名譽」無有。我根本不要面子,我根本不要臉,甚至我根本就沒有「臉」,是天下第一的不要臉。


  人們稱我「邪」,其實我「清淨自正」。


  人們稱我有「企圖」,其實我「無為自化」。


  人們絀我,我遠走異鄉,安眠高臥。


  人們告我,我不語不辯,無爭。


  我反對「名譽」,講求卑下。反對「名譽」,不尚虛名。反對「名譽」,教導無鬥無爭。我依循自然,而至於「無我」。


  我建寺,住持讓他人。


  我說法,弟子坐中位。


  慈善濟世,我不管錢。


  我無「權」,也無「錢」,什麼也無。


  因為我沒有「名譽之心」,我不要名份,我無言的教導「無鬥無爭」。


  「活佛」,空名而已。歸於虛空。


  「宗主」,空名而已。歸於虛空。


  當我一隱居,一切均可粉碎,本來就是虛空。


  ﹙三﹚


  當我靜坐禪定之時,我身虛空,生命已無,名譽更何有附?我無心,以天地宇宙為心。


  心光放射,成一無窮盡的圓光。我知道我一切均已死去,唯一活著的是我的意識,我的思想,我的道。其實,意識、思想、道,也不是「我的」。


  在「這些」當中,不會有「名譽」兩字。樸實的,實際的。已經去掉名譽的自大狂,去掉尊貴的驕傲,去掉虛名的貪戀,去掉妄想的執著。


  清虛自守的「禪」。


  卑弱自持的「無」。


  是近道也。最接近自然無為了。


  「名譽」是一個表面,不實在的最不實在。


  「名譽」是可厭惡的虛榮。


  宇宙的心,佛心,禪心,是天上最不可測的心,世人祇知其表,不知內在啊!


  「名譽是人的第二生命」,殆矣!


盧勝彥文集第74冊《無形之通》『名譽』無有

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口出違言,忘恩思怨

  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忘恩思小怨,功名難成。

  白話:


  未加思索就輕率地講一些不合情理或違心之論,最易折損自己的壽命;而忘恩負義、記恨小仇的人,則難以考取功名。


  說明:


  「違」者,違反、違背之意,故「違言」包含:


  一、違實之言:


  即違背事實或子虛烏有的話,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妄語」。


  二、違心之言:


  即心裡想一套,嘴裡說一套,心口不一的話。


  三、違情之言:


  即沒有口德,不顧情份、傷人的話。


  四、違理之言:


  即講話無理或強詞奪理的言語。


  一個人若口中輕出違言,便不會有好的口相,若是沒口德,甚至缺德,則一生少福多病痛。因為沒有口德的人,性中無和氣,有損生機,因此造口業會折損壽元而短命。


  故,若有上述習慣現象的人,必須要先守口德,要慎言,才能夠扭轉命運。


  忘恩思小怨,就是別人對他有再多的恩德他也不知感念,但稍有一點不滿意之處,就念念不忘。如此心地刻薄,恩怨纏縛在胸中,當然就功名無望,富貴無緣。


  忘恩是人生錯誤的開始,例如昔時江蘇有一客店老板,受當地福神托夢,告知隔日會有一位福建李姓秀才於上京趕考時,中途入住客店,而這位李秀才以後會高中,所以要好生招待他。隔日傍晚,即見李姓秀才風塵僕僕的入住客店,客店老板就將福神托夢的事告訴他。李姓秀才聽了,內心非常雀躍,臨入睡前就在思量:「我現在的妻子,長相不佳,不配當官夫人,等我當官了,我要休了她,另娶一個相貌出眾的娘子。」


  動了這個念頭後,福神於當晚又托夢給這位客店老板,說李姓秀才忘恩負義,居心不良,竟然想要在當官之後休妻,他因為忘恩,所以福報已經被削減,今年考試沒有希望了。於是客店老板就將福神再託夢之事,一五一十的告訴李姓秀才。


  後來李姓秀才果然名落孫山,無法考中功名。俗語云:「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故,欲求功名者真是應以此為戒。


  又例如多年前,一位王姓受刑人出獄後,投靠其林姓友人,並間接認識了林姓友人的邱姓朋友。一日,林、邱二人攜鉅款近三百萬,出外做買賣,此位王姓惡友,竟然開車尾隨二人,趁他們下車不注意之際,槍殺二人奪取鉅款。然而天網恢恢,此位忘恩負義的王姓惡友最終被捕,並被判處死刑而遭到槍決。


  因此,若想要功名成就,便要養成自然和少計較的性格,如果別人曾對自己有恩,更應該知恩圖報,未來好運才能漸漸降臨,改變命運。


人間的智慧 - 第六章口 出違言,忘恩思怨

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三句法門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 初得法於無相大師,乃居南陽白崖山。專務宴寂,經累歲,學者漸至,勤請不已,自此垂誨。雖廣演言教,而唯以無念為宗。
 

  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聞師名,思一瞻禮,遣使到山延請。時節度使崔寧亦命諸寺僧徒遠出,迎引至空慧寺。時杜公與戎帥召三學碩德俱會寺中,致禮訖,公問曰:

  「弟子聞今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是否?」


  師曰:「然。」


  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


  師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


  公曰:「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


  曰:「從汝者是也。」


  公曰:「有據否?」


  師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公聞疑情盪然。公又問:


  「師還以三句示人否?」


  師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


  於時庭樹鴉鳴。公問:


  「師聞否?」


  師曰:「聞,鴉去已。」


  又問:「師聞否?」


  師曰:「聞。」


  公曰:「鴉去無聲,云何言聞?」


  師乃普告大眾曰:「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


  公與僚屬大眾稽首。又問:


  「何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從何次第得入?」


  師曰:「第一義無有次第,亦無出入。世諦一切有,第一義即無。諸法無性性,說名第一義。佛言有法名俗諦,無性第一義。」


  公曰:「如師開示,實不可思議。」公又曰:


  「弟子性識微淺,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論章疏兩卷,可得稱佛法否?」


  師曰:「夫造章疏,皆用識心,思量分別,有為有作,起心動念,然可造成。據論文云:『當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既著種種相,云何是佛法?」


  公起作禮曰:「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皆讚弟子不可思議。當知彼等但徇人情,師今從理解說,合心地法,實是真理不可思議。」


  公又問:「云何不生?云何不滅?如何得解脫?」


  師曰:「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不生名無念,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舉要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外,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


  公曰:「何名識心見性?」


  師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蓋為不識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捨,不沈不浮,無為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


  公與大眾作禮稱讚,踊躍而去。


  師後居保唐寺而終。

2020年1月11日 星期六

素位而行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求人生理想,卻以簡陋的衣服和粗糙的食物為可恥,那就不值得和他討論什麼道理了。」


  孔子認為追求理想,必須要惠心一致,不能受到外界物質享受的干擾,要像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子罕。二十七〉),即使是一身破爛的棉袍,與穿著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會感到不好意思;或是像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九〉),這樣義無反顧的志學之士,才能夠實現理想。


※ ※ ※


  浮生不過百年,歲月如流,有者處於安順之境,有者處於困苦難挨之狀,雖各有差異,則無須羨慕與哀嘆,素位處於現境,隨遇而安,淡薄名利,知命安然,何等豁達。


  世事日遷,人情日亂,敗德亂行,怵目驚心,人當知處心恭敬,正心而樂道,莫可光陰虛擲,歲月蹉跎,堅定道心,入室升堂,撥露珠明以尋正路,則無憾矣。


  各本素位,勵志修途,或內果或外功,正善而行,造福黎庶,同歸正道,則幸甚矣。


關聖闡道篇-素位而行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你今年幾歲

蓮生/文

  笑話一則:一個男生問一位女生:「你看起來好年輕,你今年幾歲?」


  女生答:「比去年多一歲!」


  男生又問:「那你去年幾歲?」


  女生答:「當然比今年少一歲!」


  男生得不到要領,又問:「你到底今年幾歲?」


  女生答:「我不是答了嗎?」


  哈!哈!哈!


  盧師尊說,女人的年齡,永遠是一個祕密,她們永遠嚴守這個祕密的。


  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至於開悟,開悟的行者也是守這個祕密的,對於不成熟的人講開悟:


  一、他不信。世人不信。


  二、他大笑。世人譏嘲。


  三、他譭謗。世人惡謗。


  開悟不能隨便說,說出來,驚世駭俗,將會被大譭謗。


  開悟者只能向接近開悟者,略略點撥而已!


  含珠山真禪師。


  襄州,含珠山,真禪師。


  僧人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真禪師答:「含珠密意,同道者知。」(佛與佛知)


  僧人問:「怎麼則不假羽翼,便登霄漢去也?」


  真禪師答:「鈍。」(頓)


  僧人問:「古鏡未磨時如何?」


  真禪師答:「昧不得。」


  僧人問:「磨後如何?」


  真禪師答:「黑如漆!」(最妙)


  聖弟子看看我如何回答的。


  「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盧師尊答:「去年六十七歲,今年六十八歲。任何人均知。」


  「怎麼則不假羽翼,便登霄漢去也?」


  盧師尊答:「年齡已至!」(自來也)


  「古鏡未磨時如何?」


  「祕密。」我答。


  「磨後如何?」


  盧師尊答:「鏡子不見了!」(最妙)


  盧師尊解析如下:誰家曲?宗風阿誰?其實全是自己領悟出來的,皈依師父,不會告訴你,須自己去悟。所以是六十七、六十八。


  不假羽翼,「年齡已至」,是悟道了。


  古鏡未磨,佛性其中,自然是「祕密」。


  已領悟,是磨後。


  當然連「鏡子也無」,連「磨鏡的人也無」,更妙的是:「世人均無!」


盧勝彥文集232冊《笑話中的禪機》你今年幾歲?

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

羊祜修德守信

  羊祜,字叔子,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出身於漢魏名們士族之家。他清廉正直,博學多才,善於寫文,長於論辯而有盛名於世。博學能文,曾拒絕曹爽和司馬昭的多次征辭,後以功封為鉅平子,與荀勖共掌機密。

  後晉武帝命羊祜攻打江陵,沒有戰果。羊祜從江陵回來後,實施懷柔、攻心之計,致力於以道德信義而使吳人信服。每次與吳國交戰,都要約定日期才開戰,不做乘其不備、突然襲擊的打算。


  對主張偷襲的部將,羊祜用酒將他們灌醉,使他酒醉不能說話。有部下在邊界抓到吳軍兩位將領孩子,羊祜知道後,馬上命令將孩子送回。後來那兩位少年的父親率其部屬和別的將領一起歸降。


  羊祜的部隊行軍路過吳國邊境,收割田裡稻谷以充軍糧,但每次都根據收割數量用絹償還,每次與部眾在長江、兩水一帶打獵,羊祜都約束部下,不許超過邊界綫。如果獵物先被吳人所傷而後被晉兵所得,都要送還吳人。


  羊祜的這些做法,使吳國邊境的百姓對羊祜心悅誠服,十分尊重他,不稱呼他的名字,只稱「羊公」。


  連當時與羊祜邊境對峙的吳國主帥陸抗也為之悅服,吳將陸抗曾經害病,羊祜贈他醫藥,陸抗毫無疑心,把藥服下,左右勸諫不可服,陸抗說:「世間那會有毒人的羊叔子呢?」陸抗常對部屬說:「羊祜專修仁德,我乃專行暴力,這樣下去,不用兵戰,人心自然都會歸服對方了。」


  羊祜五十八歲去世,南州人聽說羊祜去世,莫不哀號痛哭,停止營業,街頭巷尾哭聲相接,孫吳守邊將士也為之哭泣,羊祜一生仁德感召人心,竟有如此深厚。襄陽百姓在襄陽縣南峴山,建立石碑,逢年過節祭祀不斷,來往人士,望見石碑,莫不思慕流淚,因此名叫墮淚碑。

2020年1月8日 星期三

削減經

  許多修行者步入修道之途後,發覺修行的利益甚多,因此,積極想要度人修行,此本乃立意良善,但大部分人卻是執著度人的功德,在條件尚未成熟前,就熱衷於講道度人,此舉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因為許多人雖接觸宗教,但對修行的大綱、內容、次第,不清不楚;對所接觸的「法」,是正法還是扭曲的法,不明不白,最後常造成「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的後果。


  中部第八《削減經》中記載:


  有一次,世尊對純陀尊者說:「純陀!『一個自己身陷泥淖的人,想要將其他身陷泥淖中的人拉出來。』這是不可能的;純陀!『只有一個自己不陷於泥淖中的人,想要將其他身陷泥淖中的人拉出來。』才有可能。


  純陀!『一個自身是未調御、未受訓練、貪嗔癡未熄滅者,想要使其他人調御、訓練、貪嗔癡熄滅。』這是不可能的;純陀!『只有一個自身已調御、已受訓練、貪嗔癡熄滅者,想要使其他人調御、訓練、貪嗔癡熄滅。』才有可能。」


  又《船經》中記載:


  世尊云:「如果追隨低能愚昧,不明事義而妒忌心重的人,他就不可能領悟正法,驅除疑惑,而只能走向死亡。正如一個落水者,他自己只能在洶湧奔騰的河水中隨波沉浮,怎麼還能幫助別人渡過河去呢?同樣,一個人不明瞭正法,又不請教學問淵博的人,他自己都一竅不通,沒有驅除疑惑,怎能教誨別人呢?」


  所以,儘管一個人度人的意圖是多麼的崇高、偉大,假若那人根本沒有實質上的能力,幫人的努力只會是徒然,甚至誤導他人而已。故世尊在《增支部˙火葬柴經》中云:「


  既為自己,亦為他人的福祉而工作的人,是第一、最好、最頂級、最高、無上的。


  只為自己,不為他人的福祉而工作的人,次之。


  不為自己,只為他人的福祉而工作的人,又次之。


  不為自己,不為他人的福祉而工作的人,最愚痴。」


  從此段經文中可知,懂得先為自己修行打算的人,優於不懂得先為自己修行打算的人。這不是自私,因為對有心修行的人而言,要能把自己的心調伏,就須盡量減少外緣。若是修行者一顆心總是掛念他人,時常被外在的問題牽引,心如何能安靜下來?如何能不散亂?如何能專注集中呢?


  故,先幫助自己,正是踏出幫助別人的第一步,「懂得先為自己修行打算的人,優於不懂得先為自己修行打算的人。」因為這樣至少有一個人能真正得益,否則,那將會是一個雙輸的局面。


經典的智慧-第十章 削減經

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暴虎馮河

  參閱《詩經‧小雅》的記載。

  子路,性情剛烈,行事草率,身體強壯,卻是有勇無謀。顏回個性溫文儒雅,聰明謹慎。


  有一天,孔子和顏回、子路在一起談話,孔子對顏回說:「若是有人聘任時,我就出去當官;若是人家不用時,我就歸隱鄉野。如此的襟懷,只有我和你才做得到呀!」


  子路聽到孔子稱讚顏回,心中不服氣,問說:「老師啊!假使您統率三軍打仗的話,您會選擇誰和您一起去呢?」子路的想法,自認為十分勇敢,孔子一定會帶他去的。


  孔子認為不妥,回答說:「單靠雙手和凶猛的老虎博鬥,不使用船隻而赤腳渡河;即使到死也不後悔的人,我絕對不會叫他同去的,因為如此的匹夫之勇,在戰場是沒有多大用處的。我所需要的人才,務必要謹慎小心和思慮縝密的人,而且願意和大家商量,聽取他人意見;如此一來,始可保證獲勝。」


  「暴虎馮河」出自四書,論語述而篇。「暴虎」的意思,是僅憑雙手去打老虎,「馮河」的意思,是不用船隻而從水面上走過河去。赤手空拳鬥老虎,不用船隻渡河,都是危險的做法,雖然表示了自己的勇敢,但是智者所不取的。所以世人,凡在做事之時切不可僅憑一時的勇敢而為,應考慮主觀的條件和客觀的形勢,該行則行,該止則止。而貿然的盲目的去做一件事情,是很危險的,應多瞭解,多分析,多思考,才能化險為夷也。


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應該為的便去做

蓮生/文

  我在「葉子湖」隱居閉關經行,見到有一個人,他看見馬路上有坑洞,便馬上找來一塊堅固的木板,把坑洞蓋了起來,讓行人不會因坑洞而跌倒。


  他看見載貨的卡車,因沒有綁好貨品,從卡車上,掉下了幾個大紙箱,但,卡車司機不覺,他即刻停車,把幾個大紙箱移到路旁,以免阻礙了後面的來車。


  又有一回,一位老人,身體衰弱,過一條馬路要十來分鐘,他馬上扶助他,抱起,一下子就過了馬路。


  他看見一隻狗,在地下水溝中被困住,無法出來,狗在地下水溝中狂吠,由於不是自己一個人能救助的,於是他馬上報警,請求警方救出這條狗。


  這個人,不只是對佛菩薩恭敬,他對十方一切諸眾生,也一樣平等恭敬。


  我認為,應該為的便去做,這即是行菩薩道,也即是隨喜功德了。


  寫一首詩:


  打破世間的冷漠

  眾生與我何不同
  只要能做便去做
  隨喜功德自己也很樂

  嘆世人左鄰右舍老死不相往來

  嘆世人只偏向個人的利益
  有名有利便爭奪

  真正的功德卻放著不做

  要學菩薩
  服務眾生最為重

盧勝彥文集第174冊《一道彩虹》應該為的便去做

2020年1月5日 星期日

富貴的因果

院尊:今夜帶領宣筆邱生原章遊訪。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院尊》聖安!


院尊:賢生免禮!速隨  吾身後出遊。


邱生:〈師生二人共乘蓮台,瞬間蓮台昇空,飛行一段路程,乃飄飄然降落在一座豪宅當中。從外觀看來,這戶人家應該是非常懂得享受的人家,在外庭鋪滿草皮,並且種植有數棵柏樹及一些奇特花卉,整體看起來有些古典味道,住宅內更是大部份的古色古香擺設,顯露出一股藝術風情在裡頭,牆上掛有字畫,更具書香氣息。而中堂更是由木材設計成小盆景架與茶壺座,真是高貴幽雅。〉


《院尊》啊!怎麼到別人家裡,就只光看這些東西嗎?


院尊:當然不是如此簡單而已。


邱生:那麼,究竟來此,還有何用意呢?


院尊:賢生啊!汝仔細想一下,這戶人家的牆上及地上這些物品,到底值多少錢呢?


邱生:依學生估計,光是用來招待客人用的這張樹頭做的桌椅,也有二、三十萬元的價值,連這座放盆卉的架子少說也得十數萬元不等,這是一種高級的享受。


院尊:是的。這確實是非常高級的享受,而這戶人家卻只是用那如土一般的力量,便將之購置完全了。


邱生:怎麼有如此簡易的事,光是這一座木頭桌椅,學生得累積不少年的時間,才有這番機會來購買完成的,居然有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易的來擁有它,真是富裕的人家呀!


院尊:是啊!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想要的東西,隨心所欲便能輕易取得,而毫不困難,確實是只有富裕人家才能有此方便的。但汝可知道「富」的前因是什麼?


邱生:「佈施造善」是前因,還有什麼呢?


院尊:佈施造善,確實是可以讓一個人於未來世獲得富裕生活的首要條件,還有能捨珍愛物品轉送有緣人,甚至用於拯濟為眾生紓解困難。另外,則是佈施正法,無論是任何宗教,只要是依奉正法、行持正法,並且弘揚正法理諦的道場,能助使法輪常轉,更能讓自身於未來世中獲得富足生活。


邱生:原來「佈施」能有如此大妙益,看來有許多人在過去生中甚少造善植福,所以現在過的生活都僅差堪其溫飽而已。


院尊:是的。造少善、獲少福,但是能讓生活溫飽,卻已屬於不容易,此時還有更多眾生尚處於三餐不繼及三日一小餓、五日一大餓的困苦生活;因此,想要轉貧困為小康、轉小康為中康、富足者,理當更用心思量「佈施濟困之造福」,乃至襄助正法之永轉不朽,以讓自身福德與日俱增,使自身福慧日日增長。


邱生:依《院尊》所言,修福造善真是不可怠慢,每每在外碰到有造福的機會,應該「喜捨」身上一些錢財以助貧脫困,甚至幫助托缽者能得無後顧之憂,畢竟有些行者時常深居修行,偶而才出門化緣,自己除了在廟裡用於燒香拜拜的錢財之外,亦可當成是買另一束花供佛菩薩,當下捨給那位修行者,也好與未來佛菩薩結下一段善緣及法緣。


院尊:賢生說的妙,但是時下眾生面對一些修行者,或許尚知喜捨些身外物,對於有些困苦人家求助或販賣物品,反而捨不下身外物。汝可有其它看法?


邱生:依學生所知,現代人包括有在修行的人,確實對於一些化緣的行者樂意植福結緣,但對貧困的弱勢人家卻捨不得。若是每一個人的身上隨時都能準備些小額的硬幣,雖然在自己看起來不過只是小小的十元,或許能讓眼前的貧苦人家吃上一碗飯,而飽足活命,點滴造作,次次植福,便能深耕福田。


院尊:如此甚妙!一來不會感覺到捨不得,二來花小財而結大因緣,甚好、甚妙!但若能在喜捨的當下,更以「恭敬的心量」去喜捨手中的每一分錢,便能結造無量的福德。若用雜心以捨財助貧,所獲得利益回報只是一般,尚要造植更多善德,才能夠達到深耕福田的境界。


邱生:學生明白了。「佈施」給修行者或困苦人家,都要秉持恭敬的心情去喜捨,才能有大福德因緣。


院尊:很好,果然體悟不少,但願能從此讓天地之間,有更進一步的祥和氣息與人間溫馨。


因果形成之業報因暨命格之果報-第卅一章  富貴的因果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外相分別

  從前,有座不起眼的小廟,裡面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徒弟。這天,來了一個達官貴人,為小廟捐了很多財物,老和尚和小徒弟用最好的飯菜款待了他。

  過了幾天,一個衣衫襤褸的書生暈倒在廟門口,老和尚將他扶進廟裡,好茶好飯地招待他。


  小徒弟想:達官貴人為廟裡捐了那麼多的財物,自然有資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齋飯;一個不知哪兒來的「叫花子」,師父還如此厚待他,難道師父老糊塗了?


  老和尚看出了小徒弟的想法後,將一個泥塑的菩薩放在廟堂正中,小徒弟每天都很認真地給菩薩上香,對著菩薩叩頭,虔誠地念經。


  一個月後,老和尚將泥菩薩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廟堂當中。小徒弟嚇了一跳,幾天都沒去上香。


  老和尚問:「怎麼不去上香了?」


  「師父,那菩薩變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再次削琢,一尊菩薩又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著師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頭上敲了一下,自顧念經,不再理他。這一敲打,使小徒弟頓悟過來。


  他說:「師父,我明白了。其實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這團泥,都是一樣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像而已。而我之所以對前面的達官貴人謙恭,對書生無禮,都是因為被其表像所迷惑啊。」老和尚笑了。


  其實,認識那平平淡淡卻奇妙得可以捏塑出無盡形像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所在。


※ ※ ※


  繁華世間萬變諸相最易迷誘、迷惑人心,世間人亦皆用凡眼看這世間,故甚易受到萬般牽引墮落諸相迷障當中,身心靈無法得到一絲寧靜安逸,從各種形相世人都總認為是真,因此才無以放下執著,從眼見心想都無法不落其障,那身心如何可得自在。


  萬般都在緣生緣滅中循環著,此如不用真實慧性,達悟智珠來洞悉了悟,是無法終止一切萬相的誘惑,是以真心用於參悟,真性用於覺悟,能參自可覺,能覺自可了脫。


慈聖雜誌-第170期

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活力人生

  有個老人一生十分坎坷,年輕時,由於戰亂他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一條腿也在一次空襲中被炸斷了;中年時,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不就,和他相依為命的兒子又再一次車禍中喪生了。

  可是,在別人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爽朗而又隨和。有一次某個人終於鼓足勇氣冒昧地問他:您經受了那麼多的苦難和不幸,可是為什麼看不出一點兒傷感?


  老人默默地看了此人很久,然後,將一片樹葉舉到那個人的眼前。


  你瞧,它像什麼?


  那是一片黃中透着的葉子。那個人想,這是白楊樹葉,可是,它到底像什麼呢?


  你能說它不像一顆心嗎?或者說就是一顆心?


  那個人仔細一看,還真的十分像心臟的形狀,心不禁輕輕一顫。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什麼?


  老人將樹葉更近地向那個人湊去。那個人清楚地看到了,樹葉上面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孔洞。


  老人收回樹葉,放到了掌中,用那厚重的聲音緩緩地說:它在春風中綻出,陽光中長大。從冰雪消融到寒冷的深秋,它走過了自己的一生。在這期間,它經受了蟲咬石擊,以致千瘡百孔,可是它並沒有凋零。它之所以得以享盡天年,完全是因為它熱愛陽光、泥土、雨露,它熱愛自己的生命!


  相比之下,那些打擊又算得了什麼呢?


※ ※ ※


  人生在世,最主要是做事能認真,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活力充沛,有活力的人,人生才有光明,有活力之人,人生才會精彩。


  大家希望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能擁有無比的活力,就得增養朝氣,一個人的朝氣,來自於每一天的法喜充滿程度,眾生的心原本是應該很自在,並且很法喜充滿的,因為每一天一大早起床便是一個全新的日子,昨日的種種將隨著一夜的沉靜而洗滌掉。在許多地方可以看到人們互相問候早安,除了進入一些百貨公司時,能夠讓眾生感受到備受尊榮的氣氛外,於登山步道的運動者,經常可以看見彼此不認識,卻能夠彼此互道早安,每一次只要獲得他人的問候,自己的心裡乃是會感受到無比的愉悅;因此,本身只要可以適時的給予他人一句招呼的話語,亦將使他人不斷的獲得法喜充滿,人人朝氣必定提振不少。


  近期寒凍之氣,襲擾著世間,眾生居家雖然門窗緊閉,卻依然深深的感受到寒氣逼人,似乎快熄滅眾人的活力,此時熱能量的補充是非常重要的,或飲一杯熱騰騰的茶水,以增加身體的舒服感,沖上一杯花果茶或咖啡,更可令大家補充活力,並增長喜悅。此外,在保暖衣物都已齊備,尚且凍意未退之際,讓身體慢跑起來,只需要慢跑一分鐘以上,就可以促使身體的熱量,由體內散發出來,當身軀的熱能足夠,活力便能湧現,朝氣也就隨之而來,眾生有了朝氣,做起任何事情,其精神便加倍,而效率亦能增長不少。


  但願每一個人都能勤於運動,來促進活力,常保持良好之體力,以提振朝氣;說一句有朝氣的話語向他人問候,以促進社會和諧,增進人際良好善緣也。


寶德雜誌131期-述論:活力與人生

朝生暮死

蓮生/文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每晚我均做「死想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活在這世上,已無他想,只剩下「死想」。大家不要以為我太消極,太悲觀,怎剩下「死想」?


  事實上,在這世上,天天有人出生,天天有人死亡。長壽一點百多歲,短壽一點的,幾十年,夭折的也不少。人的一生一世,長壽短壽不一,但,你不覺得嗎?一轉眼就過去了。你自己想一想,是不是?


  我是學佛人,以兜率天的天人來看人間,兜率天的一天,就是人間三百年,我們哪一個人活了三百歲的?


  所以佛看人間,是朝生暮死。


  人生確實苦短,人很快就要走了,哈哈哈!有什麼好爭執的,簡直笑破我的肚皮。無知短見的人太多。


  普賢菩薩的警策偈,常記我心:


  是日已過。


  命亦隨滅。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每晚我睡前,先自覺自己死了,四大分散,先地大分散,再水大分散,接著火大分散,用火把自己燒成灰,最後用風大分散,把灰燼吹向虛空之中,完全空無所有。


  只剩下光。


  只剩下神識。(中陰)


  肉身全死了,那只是一個人生暫時的房子,我只認取這本來的佛性,其他的全拋棄了。中陰進入光明中。


  我稱這叫「半死三昧」。


  為什麼我要做「死想」,因為我知道不做「死想」,生死難了,有一點點牽掛,就會「六道輪迴」,生死可怖,苦果連連,聰明的人,見微知著,因緣牽纏,豈有了時,我看眾生執著,爭來爭去,鬥來鬥去,不知發心修行,為使更多人得解脫道,便自己先力行「死想觀」,不要妄想執著。


  往生淨土。


  超生出苦。


  南摩阿彌陀佛。(嗡阿彌爹哇。些)


盧勝彥文集167冊《靜聽心中的絮語》每晚之死想觀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夢想的價值

  2002年11月28日,感恩節前3天,芝加哥一位名叫賽尼‧史密斯的中年男子身當地法院遞交了一份訴狀,要求贖回自己去埃及旅行的權利。這樣的訴求在美國社會,應該說十分普通。然而,該案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起案子的案情十分簡單,它發生在四十年前,當時賽尼‧史密斯六歲,在威靈頓讀一年級。有一天,品行老師瑪麗‧安小姐讓他們各說出一個自己的夢想,全班二十四名同學都非常踴躍,尤其是賽尼,他一口氣說出兩個:一個是擁有自己的一頭小母牛,另一個是去埃及旅行一次。


  可是當瑪麗‧安小姐問到一名叫傑米的男孩時,不知為什麽他竟然一下子沒了夢想。為了讓傑米也擁有夢想,她建議傑米向同學購買一個。


  於是在瑪麗。安小姐的見證下,傑米就用三美分向擁有兩個夢想的賽尼買了一個。由於賽尼當時太想有一頭小牛了,他就讓出第二個夢想——去埃及去旅行。


  四十年過去了,賽尼‧史密斯已人到中年,並且在商界小有成就。四十年來,也去過很多地方——瑞典、丹麥、希臘、沙特、中國,日本……然而他從來沒有涉足過埃及。難道他沒想過去埃及嗎?


  他說,從他賣掉去埃及的夢想之後,他就從來沒忘記過這個夢想。然而,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和一個誠信的商人,他不能去埃及,因為他把這一行為連同那個夢想一起賣掉了。


  2002年感恩節前夕,他和妻子打算到非洲旅行一次,在設計旅行路線時,妻子把埃及的金字塔作為其中的一個觀光項目。


  賽尼‧史密斯決定贖回那個夢想,因為他覺得只有那樣,他才能坦然地踏上那片土地。


  賽尼‧史密斯沒有能贖回那個夢想,因為經聯邦法院審定,那個夢想價值三千萬美元,賽尼‧史密斯要贖回去,就必須傾家蕩產。


  傑米的答辯狀中是這樣說的:在我接到史密斯先生的律師送達的副本時,我正在打點行裝,準備全家一起去埃及。這好像是我一口回絕史密斯先生要求贖回那個夢想的理由。


  其實,真正的理由不是我們正準備去埃及,而是這個夢想的價值。


  小時候我是個窮孩子。窮到我不敢有自己的夢想。然而,自從我在瑪麗小姐的鼓勵下,用3美分從史密斯先生那兒購買了一個夢想之後,我徹底心跡了,變得富有了。我不再散漫,我的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我之所以能考上華盛頓大學,我想完全利益於這個夢想。因為我想去埃及。


  我之所以能認識我美麗賢惠的妻子,也是得益於這個夢想。


  她是一個對埃及著迷的人。如果我不是購買了那個夢想,我們絕不會在圖書館裏相遇,更不會有一段浪漫迷人的戀愛。


  我的兒子現在在斯坦福大學讀書,我想也是得益於這個夢想。因為從小我就告訴他:「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去埃及。如果你能獲得好的成績,我就帶你去那個美麗的地方。」我想他是在埃及的召喚下,走入斯坦福大學的。


  現在,我在芝加哥擁有六家超市,總價值二千五萬美元左右。我想,如果我沒有那個去埃及旅行的夢想,我是絕對不會擁有這些財富的。


  尊敬的法官,我想假如這個夢想是你們的,你們一定會認為這個夢想已融入你們的生命之中,已經和你們的生活、你們的命運緊密相連,密不可分;一定會認為,這個夢想就是你們的無價之寶。


  贖回一個被三美分賣掉的夢想,要花三千萬美元,在我們看來,也許沒有必要,或者說根本就不值得。然而,據《芝加哥電訊報》報道,前不久,賽尼‧史密斯已經上訴到聯邦法院,說哪怕花三億,把官司打到自己的曾孫那一代,也贖回自己兒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