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三緘其口,謹言慎行

  孔子前往周朝的都城,參觀太廟,發現太廟的右階之前邊,擺放一座銅鑄的人像,雕塑的人像乃是嘴巴緊閉著,並且貼了三張封條。

  雕像的背上刻有一篇銘文,寫道:

  這是古代說話謹慎的人啊!應該要謹慎警惕呀!不要隨便多說話,多言必有所閃失,容易得罪他人,失去善緣,則做事必然多引起失敗;不要隨便生事,隨便惹事生非,容易傷及他人,勢必招怨,則會時常帶來禍患。

  順境安逸之時,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做後悔的事情。不要說這有什麼危險,它的禍患將延續到很遠;不要認為沒有傷害,這樣禍患將會更大;不要認為無甚妨害,如此禍患必將降臨;不要說別人沒有聽見,天地神靈正在時刻巡視監察。

  丁點的火星,不加以撲滅,形成了熊熊大火,勢必就無法撲滅了;涓涓細流,不加以堵塞,終久會匯成溪流江河;連綿不絕的細線,可以織成捕捉飛禽走獸的網羅;小小的雜樹,不加以割除,到時只得求助斧頭之砍伐。

  如果言語不謹慎,它將是惹禍的根源;不要認為無關緊要,它正是打開禍患的大門。

  強橫的人,處處得罪人,將不得好死;好勝的人,不知江湖險惡,必然會遇到強敵。強盜埋怨主人門戶太嚴,百姓則痛恨權貴勢燄太熾。

  君子知道天下事蓋不住的,所以保持謙讓,甘居人後,讓別人羨慕他的美德。主動示弱,甘居人後,就沒有人與他爭先恐後或比較高下。

  別人都往高處走,追逐功名富貴,我卻寧願獨自守在低處,淡泊名利;眾人皆追隨時代的趨勢與潮流,我卻不隨波逐流;時時隱藏我的智慧,不跟別人比較能力與技藝;我的地位雖然崇高,別人卻不會來害我。

  江河之所以成為百流的匯聚,乃是因為它甘守低下的地方。天道雖然不帶感情,卻常常賜福給行善的好人。君子宜時時自我警惕呀!

  孔子轉過頭,對著弟子們說:「你們務必要記住!這些話語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合乎事理。《詩經》說:『做任何事之時,都必須小心翼翼,就好像攀登於懸崖峭壁或斷崖山谷之上,亦好像行走於初期結凍的薄冰之上,絲毫不敢大意,惟恐出問題,而無法挽救。』一個人於立身處世之間,像這樣的謹慎,還會因為說錯話而招致禍端嗎?」

※ ※ ※

  人生涉世,須以慎言,不可妄語,以求明哲保身,庶免招致禍端也。上天賦人能言之舌,而深藏於口內,再加以牙掩唇蓋,此乃天意在使人不可胡言亂語。人間私語,天聞如雷,但世人肆無忌憚而出言無狀,人能憑三寸不爛之舌,而抵十萬精兵,甚至一言而警四處,化頑石點頭,成為後世典則。反之,一言錯出而禍害臨身,一言喪邦,莫此為甚矣!

  故先哲有駟不及舌之喻,此乃言出而難追之意也,能不惕哉。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又曰:「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言之,失言,智者不失人,不失言」。故失言違道,適貽身害焉,不忍須臾為禍為敗,莫大於惡,一語可成小盆,弗忍罪如丘陵也。夫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皆以恥其言而罪行,作為行事準則,蓋因深明大道,知所當言而言之,不當言而不言,言必皆於正,不言則已,言必金石,此是可為後世之典範也。

  史記云:「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修於身矣!而不施於事,不見於言亦可也」。誠如復聖夫子在陋巷曲肱己臥而已,其群居則默然,有如愚人,然斯時孔聖門下皆推而遵之,以為不敢望而及時不朽而存者。故不待施於事放於言乎,是故崇善奉旨著書,教化愚蒙意義至為重大,願能慎於談吐,勿出口傷人,勿挑撥是非,在人面前之譽,不若無背後之毀,使人有詐處之歡,不若使人無九處之厭,人人仁愛和平,事事存心正直,尤須先平己見,而後可以聽人言。

  語云:禍之口出,故涉世之慎言為先,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過於言人之非。言行相顧,慎戒口過,修身者,奚不三緘其口,學金人焉!

儒宗寶典完結篇-話:述慎言修身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人生白忙

◎王如斯

  幾天前,我跟幾個朋友喝咖啡時聊到宗教,我說:「我大學畢業那年,很想出家。」此話一出,在座的人有的把咖啡差點噴到對面,有的被蛋糕嗆得咳嗽不止,一個朋友斜眼看我,慢慢的吐出幾個字:「你說的是出嫁吧?」然後繼續說笑,沒人拿我的話當真。其實「想出家」這事得從我上高中時的一戶鄰居說起。

  那戶鄰居姓趙,趙叔叔是一家公司的小主管,他很會投資理財,例如漁船、房地產、股票都是他投資的項目。那時,常聽他跟我爸說:「上個月我糊裡糊塗的就賺了好幾筆。」這話在自認腦袋清楚卻還賺不到錢的我們聽來,實在羨慕不已。

  比起趙叔叔,趙媽媽的生財有道也不遑多讓。她除了要照顧自己的三個孩子,還幫別人二十四小時照顧兩個嬰兒,空檔還做緞帶花代工,另外,還兼賣她自己包的冷凍水餃,他們家真是財源廣進。

  那個年代,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台電視。每到晚上看電視的時間,只見趙媽媽的眼睛忙著看電視,手忙著做緞帶花,腳忙著推嬰兒車,嘴一邊吃零食,一邊罵正在搶著轉頻道的三個孩子。然後三個孩子就為了搶看自己喜歡的節目而大打出手,結果零食灑在地上,汽水打翻在沙發上,兩個嬰兒被吵醒而哇哇大哭,客廳亂成一團。

  荒謬的是,他們吃的是我家的零食,喝的是我家的汽水,爭著看的是我家的電視,被搞得亂七八糟的是我家的客廳。我爸爸實在受不了了,他強忍怒氣,好言對趙媽媽說:「趙太太!現在的電視並不貴,你跟老趙又都這麼能賺錢,你們就買台電視嘛!再說我們家.....」

  我爸還沒說完,趙媽媽立刻聲淚俱下的說:「我的苦你們外人都不知道啊!老趙的薪水全拿去投資,賺了錢就去放高利貸,家裡的生活費跟孩子的學費全靠我張羅,我哪有閒錢去買電視?唉!真希望老天爺可憐我們,能送我們一台電視,其實我也不願意為了看個電視還得看人的臉色……」

  從此,我爸再也不敢跟趙媽媽提買電視的事。後來不知道老天爺是可憐我們或可憐趙媽媽,有一次,她寄了張明信片去參加電視台辦的「有獎徵答」活動,結果她抽中了一台電視,雖是小型的黑白電視,不過總算結束了我們家的電視惡夢。

  但是趙媽媽看自己家的電視卻沒看幾年,就驚傳罹患直腸癌,住進了榮總。那時,我在陽明山上大學,於是就近去探望她。

  那天中午我去看趙媽媽時,她的精神有些恍惚。她向我借了一千塊錢放衣袋裡,她說因為她快死了,她一輩子為錢辛苦,所以不甘心身無分文的走上黃泉路。我要回學校前,她在我耳邊說:「趙媽媽告訴妳一個秘密,妳趙叔叔把所有的財物證件,跟放高利貸的借據,全放在一個特製的腰包裡,成天綁在褲腰帶上,他呀,是名符其實的腰纏萬貫。」

  趙媽媽說完,還詭異的笑笑,我直覺她是在胡說八道。後來,我聽說當天下午她的大兒子來看她時,說學校要繳某項費用,就把我借她的那一千塊錢拿走了,當天晚上,趙媽媽就死了,她終歸還是身無分文的走上黃泉路。這件事對當時年輕的我造成心理不小的震撼!

  又過了幾年,在某個颱風天,趙叔叔說要出去收利息錢,然後就騎著機車消失在淹水的路段中。

  幾天後,他被人發現陳屍在鄰近鄉鎮的大溝圳裡,身上的衣物全被大水流走了。他的親友遍尋不著他的存款簿跟借據等證明,當大夥為這事吵翻天也找翻天時,他那上大學的兒子才哭著說:「拜託大家不要找了,也不要吵了,我爸平常都把那些東西放在腰包裏隨身帶著,所以這次一定都被大水流走了,他真是白忙了一輩子。」那時我才知道,原來當年趙媽媽不是在對我胡說八道,趙叔叔真的是名符其實的腰纏萬貫,只是最終卻盡付流水。

  趙叔叔出事時,我大學剛畢業,在一家製作電視節目的傳播公司當執行製作,每天都活在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中,因此自以為已看透生命,加上那時我有兩個學姊先後出家,所以我也很想從此長伴青燈古佛,告別紅塵。

  那天,我回老家看阿嬤,我上樓請阿嬤下去吃飯時,想到自己晚上十二點還要進棚,我慨歎道:「我今天半夜還要錄影,每天這麼忙,男朋友又快跟別的女孩跑了,想想趙叔叔賺這麼多錢,最後卻什麼都流走了,連他的後代都沒撈到好處,唉!人生既然如此,我乾脆出家算了。」

  我那高齡九十,一輩子吃齋念佛的阿嬤笑嘻嘻的說:「妳男朋友昨天打電話來,說好幾天找不到妳,他說妳如果今天再不打電話給他,他就要跟那個女模特兒去游泳了。」

  我一聽,連忙問阿嬤:「他要跟哪個女模特兒去游泳?他有沒有留電話?」

  阿嬤說:「都要出家的人了,還管那麼多幹嘛?連個男朋友都放不下,還想出家,老實告訴妳,日常生活就是學佛的最好道場,妳呀,就從生活裏去好好學吧!」

  從此,我再也不好意思提出家了。趙家的事跟阿嬤調侃我的話,讓我學會了把握當下,並且知足樂觀的去面對人生的每一件事,這才發現,原來處處有驚喜。

※ ※ ※

  善人端的似青山,惟有青山不改顏;你問青山何日老,青山問你幾時閑。

  世人一生忙忙碌碌,為的是生活欲望的企求,為的是財富多積的希望,為的是虛無幻化之一切,整個身心團團轉,無有平息之日,待無常時日一到,方才靈性顯現,醒知一無所得,悔恨終生不已,真是可憐。

  人所需之物質需要不多,所要的生活物質也不大。又為何要如此無窮無盡的去追求呢?這都是俗世紅塵污染所致,不能明確悟明使然,才會有錯誤的人生目標。故而惟知陶治己身心性,才能真正逍遙的過著愜意的生活,如不如此,只爭虛幻之物質享受,惟有靡爛心性,使之敗壞而已,所以窮一生而無任何之安慰。

  盼世人可藉生活的任何道德性之理念,來陶治己靈,那才是正確該走之路也,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心性陶治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虐待長者損福報

天上聖母 登台

聖示:在這末法時期人心已不復古昔之淳厚,更少了一份將心比心的同理心,應常反思自問若自己處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是否願意受到這種對待?普願世眾在日常生活中善用同理心,自可讓自己人際關係更加和諧,無形中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祿與貴人也,可,文筆靈體出竅。

文筆:叩見恩師聖安!

聖母:免禮,準備隨為師出遊吧(隨即登上水雲一路往北飛行::。)

文筆:恩師之開示真是一語點出當今社會之寫照,大眾若能如恩師之言,易地而處,善用同理心,社會便可更加溫馨與和樂。

聖母:然也,目的地已到達,準備下蓮臺著書(只見蓮台已抵達療養院內之三樓病房內,正有一護士在為病人用鼻胃管餵食著……)。

文筆:恩師!這些病人眼神呆滯莫非是老人癡呆症之患者。

聖母:然也!

文筆:護士餵食病人這很普通呀,恩師為何會選此地作為著書之例證呢?

聖母:徒兒仔細觀察護士餵食之動作。(只見護士很不耐煩的並且手法粗糙的將一些營養品注入鼻胃管…:因灌食的太快,老人家嗆到而咳嗽欲用手撥開護士的手但卻被護士不耐煩的甩開……。

護士:你們這些死老鬼,也不早一點死一死,每天要為你們把屎把尿還要為你們擦拭身體,真的是活著拖累自己也累到我們,早死早投胎啦……(說完將另一半的營養品倒給另一位老人繼續灌食…。)

文筆:天阿!這個護士真的很差勁,不只很粗魯而且還口出如此之惡言厲語欺負這些老人家,不只一直在詛咒這些病人並且將應該給病人的營養品份量都減半,真的是離譜到極點了!

聖母:乃因其照顧這些病人是為了薪水而非有一顆慈悲憫人之心腸,故易生煩躁不耐之心,而為了能早點休息,便將其等之營養份量減半,而病患之身體也隨便的擦拭一下應付了事!

文筆:語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個人都有父母,誰會希望自己的父母受到這樣的待遇?而且自己有一天也會變老、也會變的行動遲緩需要人家照護,難道自己也希望受到這樣的對待嗎?

聖母:正因其一念之差故福禍立判!

文筆:那不知這位護士將會有如何的下場呢?

聖母:因其食人之祿未能忠人之事,乃為不忠,且惡言惡語詛咒他人早死,乃為無仁,故冥司己削減其人生福祿總量百分之二十並減壽五年,且日後年老之時亦為百病纏身,行動難以自如並將遇之與其同樣之照護人員令其親嚐其中之痛苦矣!

文筆:古之聖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生就是一個圓圈,前之「因」,便造就後之「果」。

聖母:然也!因果不昧啊!可,今夜採訪至此、就此回院,……

院已到,文筆靈體入竅!可、吾回!

文筆:恭送恩師聖駕!

禍福一念間-二十一回 敷衍損福報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老之將至

蓮生/文

  四念處之一:「觀受是苦。」而釋迦牟尼佛的四聖諦,最先開始講的是「苦諦」,也即是苦的真理。

  人生是一種生命痛苦的延伸,煩惱幾乎無止無盡的糾纏不休,不止是人,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都是憂患痛苦煩惱較多。(畜生道是肉弱強食)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很多人在沒有嚐到苦頭時,曾對我說:「你老是說苦,人生哪有苦?我每天平安快樂的活著。」

  有一天這人老了,他說:「無法接受老化的事實!」

  齒搖搖、髮蒼蒼、目茫茫、百病叢生、身衰體弱,他現在知道老苦、病苦的可怖,連耳朵都聾了。

  他對我說:「才一眨眼,就老了,平安快樂健康不是永恆的,這人世間,是求不到平安快樂健康,佛說,要解脫苦諦,唯有證得菩提道、解脫道。」年齡老化是殘酷的事實。

  所以,我說,少年、青年、壯年不知老苦,等年紀一到,老苦降臨了,老病相互糾纏,真的苦不堪言。

  寫一詩:

  雨落花落面目全非

  艷麗正紅的時候

  怎麼知道再來的就是斜暉



  佛說苦諦

  我最初也不肯相信

  初覺腦力似乎有點退化萎縮

  始知無常果然迅速

  如果不急急勘破精進修持

  如何化得彩虹歸

盧勝彥文集第174冊《一道彩虹》苦的真諦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人是很容易盲從

  去年八月,我和一些朋友去呼倫貝爾草原,我們三輛越野吉普組成一個小隊,興高采烈地開到了草原深處。

  草原像無邊無際的綠色地毯,高低起伏地延伸向地平線,廣闊得讓人心醉。

  我開著第二輛吉普車,跟在第一輛車後面,翻過幾個起伏的草坡後,看到遠處出現了一個碧藍的湖泊,像藍寶石一樣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於是我們就向湖邊駛去。

  當時我們距離湖邊還有兩個草坡,草坡之間有一塊低窪地。第一輛車對準湖的方向沖著低窪地直開了過去,後面的兩輛車自然也跟著過去。

  開著開著,第一輛車的前部突然陷下去了。原來低窪處潮濕鬆軟,形成了一片沼澤,被草覆蓋著,看不出來。我們後面的兩輛車緊急刹車,才避免了同樣的命運。

  最後我們用了一個多小時,兩輛車拉得直冒青煙,才終於把第一輛車從泥潭里拉了出來。結果三輛車都大受創傷,草原上的盡興暢遊也變成了搶險救車,大家最後帶著遺憾離開了草原。

  其實當時我在後面,看到低窪處的草呈深綠色,就犯嘀咕,直覺告訴我可能有危險。環顧周圍,發現只要稍微繞道,也可以抵達湖邊,同車的人也有同感。但覺得前車的司機開得那麼有把握,或許他以前來過此地,沒想到其實不然。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人是很容易盲從的,甚至對一些明顯錯誤的決定也不例外。

  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片,一群黃羊被頭羊領著走進冰雪覆蓋著的雪窟窿,結果所有的羊都凍死、餓死在裡面。我當時還想,動物真笨,看到前面掉下去了,後面的停下來不就行了嗎?現在發現人並不比動物更聰明。

  我在這件事情上犯了三個明顯的錯誤:第一是盲目信任前面的那輛車,第二是明明看到危險還跟過去,第三是看到有更好的路卻沒果斷改變方向。

※ ※ ※

  現今生活與古往相去甚多,這是時代進步的好現象,也是缺點。好的是不管什麼事,沒有時空的限制,很快的大家都可知道什麼地方發生什麼事。壞的是如果有什麼風吹草動,整個宇宙就可很快的了解明白,這好比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是這個意思。在這種大環境裡頭生活,應如何把持自己好好的生活呢?這其中就值得好好的省思。

  就好比現今社會,有人為了私人恩怨,在大眾媒體一傳播,一窩蜂不分青紅皂白的人就跟著起鬨,使得整個社會生活亂了腳步,這就是應該醒覺的地方。一般人盲目服從的群眾心理是很容易受鼓動的,所以應該避免被人利用而做無意義的事情,這也是大環境中最容易失控的一件事。又好比什麼地方賣什麼東西,媒體一傳播,就一窩蜂擁進購買的人潮,有很多人不明白、不加以控制的跟進,到覺醒時,後悔莫及,這就是大環境中生活很容易受引誘的事實。

  是故,世人在這種生活環境,最主要還是要保持冷靜,以智慧去看現實的問題,深入的去分析探討,才不會陷入迷坑裡頭,你生活才能愉如,而且比別人清醒,否則懵懂的過盲目的生活害苦了自己。

世態迷失與醒覺-第四七章 大環境生活的醒覺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遇佛殺佛

  臨濟有一天去拜訪達摩靈塔,守塔的和尚問:「你是先拜佛,還是先拜祖呢?」

  臨濟說:「佛和祖,我都不拜!」

  塔主覺得不可思議,又問道:「佛和祖,跟你究竟有什麼冤仇啊?」

  臨濟這一次卻隻字末答,逕自拂袖而去!

  後來臨濟禪師回到住處後,告誡學僧:「如今學習禪道的人,且要自信,莫向自己之外去尋覓什麼;如果一個人求佛,便失去了佛;求道,便失去了道;求祖,便失去了祖。求道者,如果想證悟到真理,就決不要受任何人的迷惑!向裡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只有這樣才能解脫,不被外物拘束,自由自在。」

  這段公案,乍一看很是嚇人。對於達摩這個被禪門弟子歷代認定了的中國初祖,不拜也就不拜了吧,幹嘛還要逢著便殺?

  其實,這裡的殺,當然不是要你真的去用刀子殺人,而是要你放下,當下遠離這些可能讓你迷失自己本來面目的外在牽掛和障礙。只有放下和遠離,才能自由,才能自在,也才能見到你內心的自性真佛。

※ ※ ※

  佛者,覺也。我們學佛,就是要先皈依形像三寶。佛、法、僧,就是形像三寶。但形像三寶,根本亦是無相。

  佛就是覺,法就是正,僧就是凈。我們不衹要皈依佛、法、僧,最緊要由形像三寶而入自性三寶,乃謂之真正佛徒。

  我們不要拘坭於形像三寶,終日跪在形像佛前,倒不如清抋一悟。終日供養憎眾,倒不如凈一凈己心。從佛說要旨依照做去,便是皈依佛法。

  皈者,投也,依者,靠也。佛、法、僧,也就是覺、正、淨,就是一隻拯溺之舟。俗人在海中浮沉,無所依止,苟能投靠拯溺之舟-佛、法、僧,均得到達彼岸。皈依者,如是如是。

  世人有終身皈依形像三寶,而未能成佛者甚眾。其原因則為捨本求末,執相太過,以為佛就是一尊實有之佛,而不知自性就是真正本覺。如果不求自性三寶,跪一百世亦是徒然。真正佛徒,應求正覺,應覓自性,為是。

雨華集-自性三寶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聽經聞法之難得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難得人身好修行,聽經聞法多自省;
   修心度人脫輪迴,證得涅槃好回天。

聖示:藉由堂主童生明清每週六中午及晚上,二個時段講經說法,堂內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同沾法益,吾更暗中助佑聽經聞法者能增長智慧,避免貪、瞋、癡三毒逼害而墮入三惡道出苦無期。吾今夜便以「聽經聞法之難得」為題,與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聽經聞法之難得」

  若非因緣具足,眾生要聽經聞法誠屬難得。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袛樹給孤獨園說法時,皆是藉眾生之苦隨機教化,一篇篇的宿世因果令人不勝唏噓。在佛解說完畢後,眾人皆能放下貪、瞋、癡之執著,當下證得阿羅漢果位。這不是佛法無邊,而是釋迦牟尼佛能善巧度化眾人,引導眾人產生自體佛性,才能得到度化。吾今夜便說一因果,使汝等在修行上有所助益。

  唐朝百丈禪師為一代高僧,年輕時就非常孝順父母。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時遇見一道家修子,他見道士仙風道骨,銀髮白髯,貌似畫中仙人,甚為讚嘆。道士告訴他修行的重要,年輕人便心生嚮往,但一想起家中的老父、老母,立刻打消遠離塵世修行的念頭。

  年輕人回到家後悶悶不樂,三天三夜吃不下飯,父母以為兒子上山砍柴遇著鬼魅,因而魂不守舍。想不出法子的父母,只好請附近寺院的法師幫忙。年輕人見法師相貌莊嚴,不禁看得癡迷,一心想解脫人間煩惱,跟隨法師遁入空門。

  法師見其決定,便要年輕人在三天後到佛寺一趟,年輕人當場歡喜應允。三天後,年輕人精神愉快的到佛寺拜見法師。

  法師一見到年輕人,便問他:「如何報父母恩?」

  年輕人先是一愣,接著回答:「同入佛土,一同修行。」

  法師又問:「如何『同入佛土,一起修行』?」

  年輕人回答:「斷惡修善,解脫輪迴。」

  法師嘆其慧根深厚,當下答應他可以每天到佛寺同修。

  從此,年輕人每天做完勞勤,便帶著父母一起去聽經聞法,並與父母在佛寺打掃做義工。只要聽聞善知識,必與父母分享。最後,其父母皆無疾而終,待父母命終後,年輕人立刻落髮為僧,並刻父母牌位一同帶入佛寺,早晚誦輕給父母聽,更為佛寺立下千年規章,提升佛教在中國的地位。

  吾以上述實例勸諭賢生暨眾善信大德,修行貴在即知即行,一刻也不能遲疑,百丈禪師不只自度,更能以佛法報父母恩,實為大孝之表現也。可,吾退。

全真月刊144期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佛經的作者是誰

蓮生/文

  曾有弟子問我:「我讀佛經,只見譯者之名,未見作者之名,不知佛經的作者到底是誰?」

  我說:「當為你說。」

  事實上,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只是說法,述而不著。

  「述」只是說。

  「著」並無著作。

  在古印度天竺,據說聖者在上座說法,聽法的人,不可以記錄或做筆記,在那個時代,如果記錄或做筆記,被視為「不禮貌」,是大不敬的行為。

  在佛陀圓寂之後,為了確保佛陀說法的持續流傳,就由佛陀的大弟子之一,出類拔萃的摩訶迦葉,倡議舉行五百羅漢的大結集,那是在公元前四八O年相聚。

  地點在王舍城不遠的「七葉窟」。

  (七葉窟我曾去過)

  由「阿難」升高座。

  大迦葉告訴阿難:「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薩藏集著一處,聲聞藏集著一處,戒律藏集著一處。」

  博聞強記的阿難,發聲唱言:「如是我聞。」

  於是結集經典,胎化藏第一、中陰藏第二、摩訶衍方等藏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薩藏第五、雜藏第六、金剛藏第七、佛藏第八。

  於是,決定權威和具體的經文便出現了,也就是「經」(法),「律」(戒)這兩種筐筐。

  又有第二次結集,在毗舍離城舉行。

  又有第三次結集,由迦膩色迦國王的倡議結集。

  後來除了「經」、「律」二藏之外,又加入「論」藏,而成了三藏,論藏被稱為「阿毘達磨藏」,被稱為無上最勝教法。

  (論藏是一批對於佛教法做了系統論述之著)

  像:

  龍樹的著作。

  聖天的著作。

  無著的著作。

  世親的著作。

  等等。

  原則上說來,佛經的作者是誰?經及戒藏,是由阿難轉述佛陀的說法,五百羅漢集體創作,所以佛的作者是誰?

  應該是「集體創作」。

  說者是佛陀,轉述者阿難,集體創作者五百羅漢也。(五百羅漢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至於「論藏」就有作者了。

  我又要告訴大家,在數量龐大的大乘經典中,例如:《普曜經》、《方廣大莊嚴經》、《妙法蓮華經》、《楞伽經》、《佛說月燈三昧經》、《三昧王經》、《金光明經》、《大寶積經》、《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這些經典出自何處?

  其出處有多種說法:

  一、有說是無形的法身菩薩,例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金剛手菩薩等,向行者的啓示,有時在無垢自性山,有時在靈鷲山。

  二、有說西藏的諸法寶經典,是從虛空之中,自行掉一來的。

  三、《高王觀世音經》是一本「夢授經」。

  四、《真實佛法息災賜福經》〈真佛經〉,是自心流露的經典,也算天啓之經。

  大乘經典的核心,是《大般若經》、《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有的思想架構在「性空」、「法空」、「心空」、「身空」、「自性皆空」。

  我對經、律、論,也有一種感受:

  「如幻如化。」

盧勝彥文集179冊《夢裡的花落》佛經的作者是誰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拜佛的好處

濟公活佛 降

詩曰:明日清風酒半壺,流金歲月指尖浮
   出家了道經文悟,方是紅塵大丈夫

聖示:世人養身方式五花八門,卻不知養身最重要的是在於養心,而所謂養心就是六根清淨,因為六根若清淨,則精、氣、神飽滿,色身康健,內心平靜,如此即是最佳養生方法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徒兒曾聽一出家師父說,一天若能拜佛三百拜,對身體助益甚大,但因內容簡略,不夠完全,故可否請恩師能說明拜佛的好處,讓人人樂於拜佛?

濟佛曰:其實佛不需要人拜,但因為拜佛的好處甚多,所以人需要拜佛,至於拜佛的好處,吾略述如下:

一、促進身體健康:拜佛可活絡筋脈,強化腰腎、內臟,增加肺活量,矯正脊椎,增進血液循環,改善貧血,消除腰酸背痛……等,利益甚大。

二、減輕失眠症狀:拜佛可以平衡上下半身的氣血,對治現代人缺乏運動,大量動腦所造成「虛火上升」的毛病,增進睡眠品質。

三、拜佛可增加大腦活動,打開心量,開啟智慧,讓全身全心都清淨光明。

四、消除我慢,減輕我執:拜佛可以無形中降伏內在的慢心,培養恭敬謙卑的心。

五、相好莊嚴:佛的相是最好的相,心中有佛、拜佛,則相貌會變得更莊嚴美好。

六、消冤解業:拜佛的宗旨在懺悔業障,若能日日拜佛懺悔,冤親債主也會被感動而和解的。

其實拜佛好處還有更多,吾僅略述幾點,供世人參悟之。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徒兒在家天天禮拜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一佛一跪拜,少則一次,時間充裕時則早、晚各拜一次,即使在寒風凜冽的隆冬,也是拜得大汗淋漓,身心舒暢,不但消業又健康,真是一舉數得。

濟佛曰:當然,徒兒是真實的受益者,自然能體會箇中的滋味。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西藏。)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看見一片草原,前方有一座寺廟,以及幾位喇嘛,此時眼前出現一隻黑色藏獒,外相威猛,卻搖著尾巴來到面前,叩問恩師,今日是要訪談誰呢?

濟佛曰:就是你眼前的藏獒,待為師將其元靈調出,你訪問他為何會轉生藏獒,請他說明以做為世人之警惕。

(此時濟佛以佛扇一搧,藏獒之元靈隨即被調出,並現出家人相。)

王生曰:阿彌陀佛,大菩薩你好,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而我看

您肉身是藏獒,元靈卻顯現出家人之相,不知是何因由,可否簡略說明,作為著書案例,積一些功德。

喇嘛曰:慚愧!慚愧!我前生於十六歲懵懂少年時,就被父母送到寺廟裡出家當小喇嘛,喇嘛是藏語,在藏傳佛教中它和「和尚」是一樣的意思。

一般而言,出家是捨去功名富貴,棄妻室兒女,就如捨敝履、棄枷鎖般,跳出紅塵,擺脫束縛,故古人有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然而我因少年出家,食宿都由寺院提供,每個月還可以領到一些零用錢,因此不知什麼是功名富貴,也不知什麼是妻室兒女。

雖然我已出家,過著單調的僧侶生活,但世俗習氣仍然很重,尤其是看待錢財甚重,不但沒有斷煩惱,也無法說法利益眾生,反而為貪圖供養,迭出妄語,犯偷盜業,且一生都沒有醒悟,因此命終魂墮地獄受刑,受刑一段時間後就轉世為藏獒了。

濟佛曰:出家人不能經營事業,而接受施主的供養,享用十方布施之財,若沒有好好修行,貪戀眾生供養,渾渾噩噩度日,來世就只好披毛戴甲還了,有心出家者豈不慎哉!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喇嘛之元靈又重返藏獒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因緣與果報-第三十一章 貪圖供養 畜道來還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福慧雙修

  從前印度有一個羅漢,這個羅漢依印度的規矩,每天都要出去托缽,就是拿個大碗,沿街去討東西吃。

  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還未討到東西,缽裡還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宮的門口,看見一隻大象,滿身掛滿了珍珠瓔珞,顯然已吃得飽飽地,站在王宮的門口。

  羅漢看了這只象,不禁心生感歎,他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

  他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經典,但沒有去修福德,所以雖然成了阿羅漢,卻因沒福報,所以今天沒人供養,缽裡還是空空的。

  這只大象,往世只曉得修福,沒修智慧。他福報大,養在王宮裡,吃得飽飽的,滿身都掛滿了瓔珞珍寶,可是終究是只呆象。

  福慧雙修,兩者之間不可偏廢,偏廢則不能知佛性。佛是福慧雙修之最高成就者,修行三大阿儈祇劫所得之福報與慧報,正果報身,兩足尊如來。倘若一意偏修福,雖能有所福報,可惜諸如愚蠢之大象一般,生命亦失其意義!若是一意偏修慧,雖能有所慧報,可惜諸如乞丐,生活上缺乏基本之福緣,怎能濟世活命,廣宣正法?

※ ※ ※

  人類在人世間生活的目的,無非是要改造生活的品質,因此要先具備「福」與「慧」兩者皆能具足。

  而在福與慧兩者中,必須要慧比福長,倘若不能慧比福長之時,有時會因福長而迷失了自己,甚而造下了無邊的罪孽而不知。然而慧比福要更具足之時,則不會因無明而造業,不會讓自己再入於輪迴之中。因而必須要了知「福與慧」是相輔相成,才能具備在人世間,有「智慧與福報」兩相具足,也不會因無福而入於修持的困境。

  《金剛經宗通》云:「修福不修慧,則法身不圓;修慧不修福,則報化不圓。」福慧如同車乘之雙輪,如同飛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必須福慧二圓,才能三身具足圓滿。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手抄佛經,廣結佛緣

濟公活佛 登台

聖示:世眾所求千百種,各仙佛沒有太太,卻要幫世人娶老婆,還要負責夫妻合好、無爭吵,又要護祐生得一男一女恰恰好,孩子還要生的白泡泡,並且快快長大書讀的好,更是年年考試要榜首,爸爸媽媽身體好,一切包、一切到、一點不能有操勞…,唉!真是仙佛難為啊!可、文筆靈體出竅!

文筆:叩見恩師!恩師的順口溜,當中道盡了諸天仙佛之難為啊!

濟佛:然也!世人只知舉手三枝香,萬般祈求仙佛賜助,卻不知「福由己造,運由己改」改造之機,掌握在自己手裡也!時間已晚、準備靈遊吧!

(水雲一路飛馳著,到了一山上雄偉之豪宅…。)

文筆:哇!從未見過如此之豪宅,氣派非凡真是大開眼界呀!

濟佛:傻徒兒,此皆假物,他日徒兒證得果位,瑪瑙、瓔珞應有盡有,此處便是今夜採訪之目的地,跟隨為師入書房吧!(隨著恩師入書房看見一位年約四十多歲之男子正講著電話。)

文筆:恩師!此善士很面熟,好像是○○汽車第二代的負責人耶!最近常看到他的廣告。

濟佛:然也!原本第一代負責人開發的車輛亦曾風光一時,但因無法跟上潮流,故業績直落下滑,可說是進入黃昏期!但所幸第二代主理後,因眼光獨到思想開闊且融會貫通並懂得善用策略與設計,是以在這些年來公司之業績扶搖直上。

文筆:原來如此!但是否有特別的原因,所以有如此之智慧經營與識人之慧眼呢?

濟佛:然也、其於唐朝為一秀才,時值佛法興起,接觸之後崇尚佛理,又因當時無先進影印機可影印佛經,故心起一念:「佛法這麼殊勝,可惜太少人知道,我可於閒暇之時抄寫整理佛經,跟他人分享」。因此閒餘之時即手抄佛經與友人廣結佛緣,多人閱讀過其所抄寫整編之佛書,無不讚嘆佛理之殊勝!故其為他人開智啟悟又得眾人之讚賞,是以今世其有宿善之優勢,在眾人對其要接掌汽車公司時,多有不安與疑問;但因其宿世一念之善,書寫經書流傳渡人開明啟悟,故植下厚福與善緣再加上後天之努力與智慧,廣引人才入駐,因而成就另一片天。

文筆:原來如此!恩師,那不就有如現代助印善書或與人法佈施之意相同,只是模式過程不同而已。

濟佛:然也!助印善書可為自身植下智慧之啟,並導引迷茫之眾生開悟啟蒙,此亦為己身植下明心見性之善因與廣結善緣(得人和),是以今世其以智慧、敏銳之思維及得貴人之相助,挽救整個事業體並走向新紀元。

文筆:恩師所言甚是,有位善信聽徒兒之建議長期為女兒助印善書祈求心性穩定,果然成績從最後三名,到現在位居前十名,且女兒變很貼心,不再像以前喜歡頂嘴,非常聰明巧慧。

濟佛:當然啦,助印或流通善書利益甚多,對於開智啟慧並穩定心性,斷除惡緣及增添貴人或功名有甚大之助益!今日採訪至此!可、回院······,院已到,文筆靈入,吾回!

文筆:徒兒恭送恩師聖駕!

禍福一念間-第二回 法施顯貴人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昇天就好?

蓮生/文

  最近聽聞人言:

  「我們先昇上諸天就好,等到了天上界,再修行成菩薩,再修行成佛。」

  我個人認為「諸天」果然引人入勝。

  「天」有五義:

  一、光明之義。

  二、自然之義。

  三、清淨之義。

  四、自在之義。

  五、最勝之義。

  單憑這「五義」,就夠吸引人的了,有誰不想昇入天界?

  又:

  「於諸樂趣中,天趣最樂,天趣最善,最樂最善故名為天。」

  天食是須陀味,如酥,消融變化,無以倫比。

  天衣光明潔淨,一塵不染。

  天宮,七寶所成,殊妙莊嚴。

  天行,天車。

  天冠、天香、天華、天眼、天鼓、天寶、天壽、天語、天蓋……。

  在天上界,最美妙的,是天上的樂趣,有無限的種種娛樂。

  目不暫捨。

  時時皆樂。

  是眾伎樂也。



  我舉一例:

  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上昇忉利天宮,去找醫界之王耆婆。

  (耆婆是目犍連弟子)

  只見,忉利天的耆婆,開著「天車」狂飛,見目犍連尊者到來,也不停止。

  只略略一點頭。

  耆婆駕天車,趕著去參加天上樂園的伎樂,無暇理會師父的到來。

  令目犍連尊者,搖頭嘆息。

  又一例:

  佛陀度其弟,難陀出家。

  佛將難陀帶到忉利天宮,見一天宮,有殊勝的天女,而無主人。

  難陀問:

  「何以此宮,無主人?」

  天女答:

  「難陀出家,命終生此天宮。」

  (難陀一聽,便想住天宮)

  天女說:

  「我等是天,汝今是人,須捨人壽,便昇天宮。」

  佛陀又將其弟帶至地獄。見一油鍋,內中無人。

  難陀問:

  「何以油鍋無人?」

  獄卒答:

  「難陀昇天宮,天福享盡,必墮此獄,是故我等,準備油鍋煮之。」

  於是難陀大驚,遂隨佛陀出家,證阿羅漢,不入天宮,也不入地獄。



  我說:

  「六道輪迴,如蜂在瓶,或上或下,終不得出。昇天雖好,但,未出三界,縱然天趣殊勝,仍會墮落。」

  《入菩提行論》曰:

  「小孩舐糖刀,糖盡舌傷。」

  佛經中,處處說明:

  「唯人道好修行,太樂太苦均不易修。」

  我問諸聖弟子:

  「昇天就好?對否?」

盧勝彥文集209冊《魔眼》昇天就好?

守住口業,成佛一半

  九華山有位老尼師,年紀已一百三十六歲,身體健朗,從出家至今從不講任何閒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

  有人問她話,若有關修行,則正面開示數言;若非關修行,則閉口不答。生活簡樸,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從不假手他人。

  老尼師之德行馳名鄉里,若有人生病,醫藥難治,皆來乞求老尼師加持,老尼師皆以手掌拍頭三次加持,病即獲痊癒,此為念佛三昧功德之力。

  老尼師之德名感召大陸數家電視臺爭相採訪,老尼師於鏡頭前,仍一心念佛,泰然自若,不為所動,任憑記者訪問,從不答話。

  師父曾言:「女眾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若能守住口業,則成佛一半。」從老尼師之修行,便可體悟念佛實相功德與口業的真實相。當知:

  「口業」是女眾修行最難克服的業力;

  「口業」是女眾修行證道的最大阻力;

  「口業」是女眾修行最大致命殺傷力;

  「口業」是女眾墮入惡道的主要業力;

  「口業」是女眾往生西方的最大抗力;

  「口業」令道場不得清淨,是非不斷;

  「口業」令僧團不得和合,法道不興;

  「口業」令眾生退失道心,斷人善根;

  口業之罪甚重無比,女眾修行若不斷「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四種口業,當永遠在惡道受「苦口無量」,出脫絕對無期。

  故女眾修行。為人處事當要謹言慎口為是,方能不墮入惡道輪回受苦,得證西方菩提。

※ ※ ※

  天之降生人於世,總有其真正聖用,但世人往往不知,偏偏以此微妙之人身來造罪造業,不但有愧天地之造,亦有愧對先人之蔭也。

  如人之口,本來是用以維生食物之用,以作安養肉身作為進道的基礎,但甚多世人因口不適其當,而胡言亂語,造下甚多口業而不自知,同樣由口而出之聲語,一善言,一惡語,差別甚大,且影響亦至巨,這就是造功與生業之差異也。更有甚者,利用口舌撥弄是非,使得他人無有安寧之日,那罪孽更是深重也。且又有因而造成永生遺憾之事來,後悔莫及。

  故盼世人能深知己身天造之目的何在!多予以善用,發揮其功能,造就己身之德,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身口之用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六問六祖

  有一天,六祖上堂,告訴大眾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禪師從大眾中走出來,回答道:「是諸法之本源,乃神會之佛性。」

  六祖訶斥道:「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神會禪師於是禮拜而退。

  六祖道:「此子向後,設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得個知解宗徒(這小子今後,即便住庵苦修,也只是個玩弄語言文字的知解宗徒)。」

  在曹溪學法期間,神會禪師曾一度北上西京(長安)受戒。唐景龍年中,又回到曹溪,閱讀大藏經。在閱藏的過程中,他曾就六處疑問,請問六祖,六祖一一為他作了解答:

  第一問,關於「戒定慧」:「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

  六祖答道:「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答道:「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六祖答道:「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裡常迷悶。」

  六祖答道:「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何生為正?」

  六祖答道:「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六祖答道:「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裡出。」

  這六個問題是當時乃至後世經常引起人們爭論的話題,同時也涉及到禪宗的一些根本性的東西。六祖對這六個問題的回答,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料,值得我們仔細地品味。

※ ※ ※

  學佛人都希望達到最終目的―解脫。達到解脫的捷徑,就是頓悟。

  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見自性,這就叫頓悟。修頓悟之法,必須從根本做起。何謂根本?心楞枷經有云:「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又維摩經云:「欲求淨土,必先淨心」。由此可知,心即根本。因為心寂則神寂,心亂則神亂。因此,從根本修起,乃是一定之路。佛經有云:「聖者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有此顯明道理,修持顯不能外求,只從內觀覺,萬事可決也。

  至於如何從根本修?應從禪定修起。禪就是妄念不生,定就是坐見自性,所謂坐見自性,就是對境無心,八風不動。何謂對境無心呢?就是面對任何境界而無動於中,不生好醜美惡之念,不起分別之心,故能不生妄念。又何謂八風呢?利、哀、毀、譽、稱、譏、苦、樂,謂之八風。有定力的人就是遇著八風之吹,心亦寂然不動。八風不動,雖屬凡夫,可登佛籙。

  禪定中,定字之修又從何入手?金剛經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一句,所謂心無所住,不住一切之謂,又即住無住處。何謂無住處?即不住有無,不住中間,不住善惡,不住一切。這個住處,就是心之住處,亦即所謂不住心。不住心者,不停於任何色相,不執於有無,不執於來去,就叫不住心,亦稱佛心。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紫;不大不小,不長不短,湛然長寂,不起微波,此乃本心。頓悟入門,就是去修此不住之心。頓悟法以無念為宗,以妄念不起為旨,以清靜為體,以智為用。

  無念者,無邪念之謂。邪念就是有無之念,善惡存有之念。亦即見相有相,見色有色,謂之邪念。正念則見相無相,見無所見。即雖見其相不作相想。等於見其有不作其有想,又等於見也好,不見也好;有也好,無也好,對於此相,不留一點痕跡,亦不分別取捨、苦樂、美惡、憎愛、怨親,絕不有此種種念頭,就是正念。譬如本心如鏡,鏡內空空如也,不著一相。但有時色相照入,只見其相,鏡中雖有相,但相去影去,不留鏡中。雖經色色相相,不斷照入,但亦不斷消滅,始終不染著於鏡中,此為無念,務以此為宗。

  何謂妄念不起?妄念者,不可得而求得,明知無而想有,明知苦而以為樂,此皆為妄念。總之,人不能無念,但不可起妄念,以此為旨。

  何謂清靜?心無所染,無有纖塵,湛然常寂,無礙無掛,無善無惡,此之所謂清靜心。

  何謂以智為用?所謂智,就是二空性。二空就是無愛無憎,即空愛又空憎;無美無惡,即無美又無惡,兩者皆空,亦即是無分別心,務以此為用。

  宗、旨、體、用已明,頓悟便可入門。

  佛祖有一句偈:「覺諸相空,心中無念,念生則覺,覺之則無。修行妙法,至此可以。」細味此偈,必有所悟。

雨華再集-41-頓悟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道歉是一種美德

  在無人售票車上,一位中年婦女和司機爭吵著。

  年輕的司機厲聲說道:「你怎麼少投一角錢,總共才九枚,不信你來看看啊!」

  那婦女說道:「我明明投進去的是10個一角錢的硬幣,怎麼可能少呢?」

  車上乘客也忙著打圓場,都說:「算了算了,不就是一角錢嗎?」

  「互相讓讓不就行了嗎?值的嗎?」

  司機氣乎乎的,發動了車了。

  車上人議論紛紛,有位年長的乘客小聲的問她:「你到底有沒有少投錢啊?」

  那婦女忿忿不平地說:「我投的是正好的,我敢發誓……」

  大家聽了,不好說什麼,只怪司機太那個了。

  後來,司機在晚上下班收錢的時候,意外發現投幣箱入口處內有一枚硬幣被卡住了,因擋住了視線,所以司機沒有發現,謎底終於解開了,司機追悔莫及。雖然不知道那位女乘客的姓名電話,但他決定向乘客公開說明並道歉。

  第天,他就在自己的公交車上的投幣箱附近掛了一個小牌子,牌子雖小,但字很醒目,內容大意是向那位不知名的乘客道歉之類的話。

  對司機來說,這是舉手之勞,這是發自內心的道歉,對乘客來說,卻引起不小的善意的波動。

  向這樣不經意的道歉,我還是很少碰到,幾句誠懇的話語,掛在乘客們的顏面,贏的了乘客們的嘖嘖讚歎。在以後的開車生涯中,這位默默無聞的司機多次受到省市相關部門的表彰。

  生活中難免會犯錯誤,可是這些不經意的錯誤,會被時間的推移而遺忘,被生活的瑣事所沖淡,被工作的壓力所掩蓋,使你不曾憶起,錯誤的永遠成為錯誤。就像被一塊鵝卵石壓著,若干年後,當那塊鵝卵石下的錯誤不留意被我們掀開時,不禁恍然大悟,錯誤原來不是這個樣子的,你能番然醒悟嗎?

  你能給自己的心靈深處交一份美麗的答卷嗎?事實上,我們能夠很容易找出問題的根源,但更重要的是勇敢的承認自己的「美麗錯誤」。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容易被我們所忽略。而忽略的正是我們所要找尋的。偶然的拾起,生命的長空中,才會五彩繽紛,才會更有意義。

  道歉既不傷害道歉者,也不傷害接受道歉的人。道歉是一種美德,不僅能化解很多矛盾,而且會給自己及對方帶來輕鬆和快樂。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降伏魔女

蓮生/文

  我認為,阻礙修行的最大誘惑是「色欲」。

  昔日。

  「通方自在羅漢」,被一美女「孫陀利」,依靠她艷麗的容貌,鳳眼含情,蛾眉帶秀,腰如弱柳,面似嬌花,言語輕柔,終於使大羅漢陷入色欲之中,不能自拔,喪失了所有的道行。

  「瞿曇羅漢」,被一位美女「佳勝妃」,就輕輕一笑,數年的功行,長年累月的禪定,便魂飛魄散,神魂顛倒,從此不再禪定。

  「勝渠仙人」,為了一名美女,連仙人也不做了,掉進無底的愛慾深淵。

  「毘尸婆羅漢」,這位是大羅漢,有三萬年的禪定功力,是三果的大阿羅漢,但,有一位天女,從空中而過,讚嘆大羅漢的定功,就這一剎那,大阿羅漢就喪失了他的定力,起了色欲之心。

  女人的力量。

  果然勝過梵行。

  尤其女人的妖艷媚態,扭腰擺臀,斜著眸子送情,揚眉露齒,微吐香舌,薄薄細衫,細皮白肉,迷人的香腮,嬌態撩人,婬姿調戲………。

  世上有幾人?不為所動?



  釋迦牟尼佛降伏魔王波旬的三位魔女,更突顯了佛陀的偉大––––

  三位魔女的名字是:

  「欲染」。「能悅」。「愛樂」。

  魔女說:

  「仁在天空如釋天,左右端正諸天女,夜摩兜率及化樂,他化自在並魔宮,具足翫好無所虧,但愛五欲莫寂寞。」

  佛陀說:

  「五欲如霜不久住,亦如秋雲雨暫時,汝女可畏如蛇瞋,帝釋夜摩兜率等,悉屬魔王不自在,慾事百怨何可貴。」

  魔女又說:

  「仁可不見樹木花,諸蜂諸鳥雜音響,地生青色柔軟草,復出種種諸妙林,緊那諸天作妓聲,為是妙時可受樂。」

  佛陀說:

  「樹木依時著花果,蜂鳥飢渴取妙香,日炎至時地自乾,唯佛甘露不可盡。」

  三位魔女以色誘之。

  無功而退。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維摩詰居士在修行時,也度化了一群魔女。

  這些魔女,害怕自己退了道心,而問道於維摩詰居士,於是維摩詰便將「心燈」傳給了她們諸多魔女。

  這就是有名的「傳心燈」。

  什麼是「心燈」?

  開神悅體,蕩除心垢,心垢一除,則現心燈。

  心燈是不變之心體,是自性清淨心也。

  去除四大之相,則心燈如水月。

  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

  這是:

  花空覺性了。

  月盡知心燈。



  我認為,要破「色欲」最好修「白骨觀」與「不淨觀」。

  在白骨觀的定境中:

  隨時隨地,自己化為一具白骨,而且自己頭顱倒下,倒入髖骨中間。

  對方美女,同樣化為一具白骨,也同樣頭骨傾倒入髖骨之中。

  再觀見所有美女,全是傾倒頭骨的白骨人。

  美女白骨,縱橫倒地散落,頭骨碎了,背脊骨碎了,腰骨折斷,腿手骨分散,大大小小,紛紛亂亂。

  白骨觀,一一觀想明白。

  一心不亂,凝然住心不散。

  此時,觀自身內火,起大火焰,先燃自己,再燃其他白骨,如明炎火流,大火熊熊,四面燒來。

  此時,我身空寂,四大無主,我身他身,悉皆亦空。

  這正是四禪的「火光三昧」:

  如來爾時。

  亦入火光。

  身出大火。

  一切寂靜。

盧勝彥文集第101冊《蝴蝶的風采》降伏魔女

為員工盛飯的董事長

  很早以前我曾經在風景區的「山莊」旅館服務過。

  有一次接了某大企業的旅行團,前來度假的員工約有三百多人。

  其中有位面容慈祥,頭髮斑白卻雙目有神的老者,不時的問著領隊說:「同事們的房間都安排好了嗎?」

  領隊忙把房間配置表拿給老者校閱。

  晚餐的時候,赫然又看到這位老人家,首先盤踞在大飯鍋旁,很「堅持」的為每位同事在盛飯。

  只見到很多人很不好意思,卻很開心接過他盛的飯,這時候,我才知道他是這家公司的董事長。

  到了晚上,所有旅客均已就寢之後,我整理了當天房間的住宿表,竟然發現了這個旅行團所有的人都住進了高級套房,只有那位董事長是睡在一般塌塌米的通鋪。

  第二天清晨,我特地請教了這位董事長,為什麼他要選擇睡在塌塌米的床鋪上。

  他說:「早年生活清苦,住的是無法遮風蔽雨的『土角厝』,現在有了這麼舒適的塌塌米,已經心滿意足了。而安排讓員工睡套房,是對他們的尊重,符合他們的需求。」

  一般身為高級主管的人,很難去體會基層員工的感覺與艱辛,角色互換時,因為身歷其境,便能感同身受。

  我很敬佩董事長的為人處世,他卻對著我說:「你想,他們肯為我工作,我為什麼不能幫他們設想呢?」

  看著老者自在的笑容,我心想;讓下屬倒茶、盛飯的董事長未必就是不夠好的董事長。但是就屬下而言,肯放下身段幫員工倒茶、盛飯,甚至處處為下屬設想的董事長,那一定是所有人願意尊崇以及追隨的企業主。

※ ※ ※

  現代有很多領導,在走上領導崗位以前,總是兢兢業業,勤儉持家,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同事極為客氣尊重,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但當他自認為在領導的位置上坐穩以後,就慢慢開始體恤不到自己手下員工的疾苦,不能或者不願真正地去瞭解他們的工作與生活,開始變得高高在上,大肆揮霍。

  在中國,自古以來官本位思想一直制約著很多人,這使人們在掌握了權力以後總會不知不覺從心裡產生一種自滿情緒,只看到前面的似錦前程,卻忘了腳下鋪路的碎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掌握權利之柄,更要重視底層民眾,這也是管理好一個團隊必須具有的素質和才能。當一個人或一個企業認為他們很成功時,也正是他們「瓦匠吃中飯--走下坡路」的時候了。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雲水隨緣

  五代的僧人法眼文益,是浙江餘杭人,七歲就出家。他曾在長慶慧稜禪師處參禪,過了許久,始終不能契悟入道,於是辭別慧稜禪師,開始四方雲遊。

  有一次,法眼禪師行腳到福建石山,半路忽然下起大雨來,他看到附近有一間地藏院,於是趕上前去避雨、掛單。

  地藏院裡的知客師見有人來掛單,就問:「禪師,您打算往那裡去?」

  法眼禪師回答:「其實我沒有什麼目的地,只是隨意走走罷了。」

  知客師聽了以後又問:「像你們雲遊行腳的禪師,經常四方來去,這種雲水生活有何感受?」

  法眼禪師答:「雲水隨緣。」

  知客師對法眼的這個回答非常欣賞,就說:「啊,你這一句『雲水隨緣』真是最逍遙自在了。」

  法眼禪師聽了知客師的話,對於雲水隨緣的逍遙自在,忽然頓有所悟。

  在禪林裡,給許多禪者掛單的地方,叫做雲水堂,這表示禪者的生活像天上的雲,那樣自由自在的飄浮,又像大海裡的水,那樣的隨波流動,所以禪者是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遇而安,隨機應化。

  我們生活在世間,要做到隨緣自在是多麼不容易!名枷利鎖,種種的牽絆,種種的束縛,使得我們的生活難以自在。若能像禪師們雲水隨緣,放下一切,隨它東南西北,生也好,死也好,只要雲水隨緣,逍遙自在,那麼生活將會是多麼的美妙。

※ ※ ※

  「萬般變化總由心,至誠行道貫古今。百年光陰如流水,一世浮華似行雲。」

  人之本性,自降後天,受塵俗之習染,受七情六欲之束縛,造成自性之局限,將本來光明逍遙之本性給埋沒掉了,甚為可惜!如果一個人能秉持先天之至性,安性而為,那就是逍遙的基點,也因為如此,現今世人逍遙不起來,都是自性受困擾所使然也。

  自性要逍遙,得多參理以悟明,多能開闊心境,虛懷本裡之性空,那在無憂無慮、無煩無擾之下自可逍遙矣。否則日日受塵煩,天天受俗擾,內心未空,永難清淨,何來逍遙之機?所以境由心生,心控其境,全在於己也,悟理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自性逍遙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真心孝親終不遺憾

  從前有一位老婆婆,長年纏綿在病榻。她的兒子十分孝順,奉善無缺,也從不懈怠,侍候湯藥更是早晚都在她身邊。

  老婆婆疼愛兒子,看他如此盡心,非常辛勞,心中不忍,過意不去,又恐怕長年下來她媳婦不高興。

  有一天,老婆婆假裝的對兒子說:「我今天情況很好,夜晚一定可以安心的睡得好,孩子!你今晚回房睡,不用在這守候我。」

  兒子一聽,心中明白是母親慈悲的心意,為了讓母親安心,他也假裝回答說:「好!娘請放心!」

  那天到了半夜,老婆婆想下床小解,沒想到自己多年生病,早已筋骨無力,加上長年臥在床上,血服不通,想爬起來,卻渾身虛脫,反而掙出一身大汗,好不容易才起身卻又兩眼昏花,一時暈眩,忽然倒下,差點趺下床。

  就在這危險的當下,只見有個人從床頭迅速鑽出來,黑暗中,伸出雙手緊緊地抱住老婆婆。

  老婆婆問:「誰呀?」

  兒子回答:「是兒!」

  這時老婆婆不禁感動萬分,心中無限安慰,高興地落下淚說:「兒啊!你真是個孝子啊!娘看你長年服侍娘這麼久,娘心中實在不忍啊,今天娘也只是讓你暫時去歇歇,安心睡覺,誰知道你竟然是如此有心啊!」

  兒子回答:「孩兒知道娘您的病還未完全好轉,只是為了顧念孩兒,所以才這麼說。孩兒不忍心讓娘您心中牽掛,所以才聽您的話假裝避開,實際上孩兒始終不曾離開您啊!」

  一老婆婆聽完,心中便更加的寬心、歡喜,而更明白這孝順的孩子,心是永遠在娘的身上。

  試想當天夜晚,那兒子果真聽母親的話,放心地解衣安寢,他母親或許就因此跌倒而母子將從此永別,那兒子雖然長久以來事奉母親,始終盡心盡力,但卻可能就僅僅因為這一次的疏忽而造成終身的遺憾,前功盡棄而終歸不孝,那這又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呢!

  古人說:「父兮母兮,一去不復,上天下地,尋覓無門。」又說:「子孝父心寬,子賢親自樂。」希望天下父母都能生得孝子,而天下人子都能不留遺憾!

※ ※ ※

  孝者百行之原,精而極之,可以參贊化育,故謂之第一事。赤子離了母胎,在孩抱時便知得,故謂之第一事。捨此一事,並無功業;捨此而立言,則為無本之言;捨此而能功蓋天下,到底不從性分中流出,必作偽以欺國,負本以滅身。

  天地是孝德結成,日月是孝光發亮,孝之道,言不可得而盡也。為人子者,事富貴之父母易,事貧賤之父母難;事康健之父母易,事衰老之父母難;事具慶之父母易,事寡獨之父母難。

  夫富貴之父母,出入有人扶持,居止有人陪從,其願常給,其心常歡,故易事也。若貧賤之父母,捨卻白髮夫妻,誰為言笑?離了青年子媳,孰與追隨,人子一日在外,父母一日孤悽,為人子者,善體其情,能頃刻離左右也乎?

  健康之父母,行動可以自如,取携可以自便,朝作暮息,可以任意,訪親問舊,可以娛情,故易事也。若衰老之父母,兒子便是手足,不在面前,手足欲舉而不能;媳婦便是腹心,不在膝下,腹心有求而不遂。時而忿忿於內,時而戚戚於懷,為人子者,善體其情,能頃刻離左右也乎?

  具慶之父母,日則有以作伴,夜則有以相溫,晝無所事,相與論短談長;夜不成眠,互為知寒道冷,故易事也。若寡獨之父母,兒女雖有團圓之樂,夫妻已成離別之悲,家庭之內,獨行踽踽涼涼,形影之間,惟有悽悽楚楚,為人子者,善體其情,能頃刻離左右也乎?

  人所自有之心,見此章,而不動心者,非人也。見此章,而不墮淚者,非人也。逆子忤媳,見此章,而不化為孝子順婦者,與禽獸何異?人人得而誅之者也。

文昌帝君元旦勸孝文

酒醉不知恥

蓮生/文

  畢生之中,從未見過此等之「生物」,像人又不像人,有頭有身子,卻又無手無腳,更奇的是,頭在下,身子在上,頭頂平,可以略撐住身子。

  行動時,身子顫動,靠顫動而前進,相當不便而且艱難。

  睡眠時,躺下,如一條蟲,也可靠滾動而前進,但,全身容易皮破血流。

  吃東西時,因頭在下,逆流食物,往往又從口流出,吃十分,流出五分,如嘔吐狀。

  由於無手無腳,身子赤裸,其醜無比,天熱天寒均赤裸,無衣可遮,無尊貴相,說話時,含糊不清,語焉不詳,胡言亂語。

  此國之生物,壽命不長,往往腦充血,腦溢血便死了,死後又轉生此國,又死又轉生,來來回回,不知輪迴多少次,見之令人堪憐,此生物如寄生蟲一般。

  我到佛所,問佛:

  「此何國?」

  佛答:「顛倒國是也,屬邊地之地獄。」

  我問:「以何因緣,生此國?」

  「造酒,嗜酒者,生之。」

  我大駭。

  我想了想,人的醉酒之相,興奮、膽大、衝動、盲目、失去理智、胡言、瘓軟、嘔吐、行事顛倒,正是如此之相也。

  佛陀說:「住世時,有一位阿羅漢,名沙伽陀,他的神通力,能夠降伏毒龍。後來有一次,誤飲了一杯如水色之烈酒,竟然醉倒了,臥在路旁的臭水灘中,有數隻癩蛤蟆,在他身上跳來跳去。」

  佛陀說:

  醉酒者,均如是。

  能降伏毒龍者,卻降伏不了一隻癩蛤蟆。

  佛陀說,醉酒之人,脫衣脫褲亦不知恥;醉酒之人,罵人惡口亦不自知;醉酒之人,酒性發作,殺人放火亦敢為之;醉酒之人,亦暴行惡劣,酒能亂性,易犯殺生、邪淫、偷盜、妄語諸業障。

  佛陀說,酒有十過,三十六失。造酒或嗜酒、醉酒之人,臨命終時,墮「顛倒國」。

  我聽了大驚。

  我問:「如何飲而不犯戒?」

  佛答:「有酒之色,但不能酒醉於人的酒,飲者不犯戒!」

  佛又說:「以酒為藥,以酒精治瘡傷,不犯戒!」

  佛又說:「若人飲酒,一切能醉人者,便是墮落罪。」

  我覺得,佛陀說的極是,若人飲酒,一切能醉人者,便是墮落罪。世人能自制者少,不能自制者多,一般喝醉酒的人都說:「我沒有醉,我沒有醉,我……沒……有……醉!」

  真的是醜態百出。

  我們行者也千萬不可隨意飲藥酒,因藥酒也會醉人,同是墮落罪。藥酒要依醫者指示飲用,有節有度,才算不犯戒。

  我曾至一天界,天界的天人,飲天河流泉,有酒色、酒香、酒味,是仙酒也;唯一的至勝之處,並不醉天人。

  飲之精神足,能飽,亦有樂受,飲不及亂,天人以此流泉為生。

  算是酒國,但無醉酒的天人。我認為,一切戒,以「心」為主,只要能自主,一切戒不犯,不能自主,一切戒均犯,萬法唯「心」造。

  我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時,想到酒及醉酒,酒及甘露的問題,細細的沉思一回。

  一般人飲酒,和作樂有關,所以有「飲酒作樂」一詞,古來帝王將相,席宴之中,無酒不樂,酒有刺激作用,也有興奮作用,酒和女人又有關連,所以有「醇酒美人」之一詞也,一邊飲酒,一邊欣賞女人歌舞,正是一般人飲酒助興之作用。

  又有一種人,是因為有愁緒,有煩惱,所以便「借酒澆愁」,又言:「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酒成了麻醉劑。這和毒品又有什麼兩樣,酒吃到最後,就如同吃毒一般,到最終「酒精中毒」了,因飲酒而酒精中毒,太划不來。

  吃毒會上癮,喝酒也會上癮,而抽煙也會上癮,甚至喝咖啡也有上癮的,上了癮的,就不容易戒,坦白說,上癮就不能自主了,不能自主又如何當一名行者?

  有人借密教修行可以喝酒,稱酒就是甘露,事實上,酒的本身是「中性」,無善無惡,看你如何用之。你不能自主,就是「毒」;你能自主,就是「甘露」,酒是養生的藥,這種說法,我本人並不反對,有節有度的使用,便是甘露,你輸給了酒,酒會變成害你的毒藥了。

  天寒地凍的地方,一般人「借酒取暖」,這可以說的過去,「借酒驅寒」也可以說的過去,但,飲須適可而止,不可當成藉口。

  喝得爛醉如泥,又發酒瘋,又要人抬,已亂了性子,做出來的事,全是顛倒,這樣的人,最好不碰酒,一滴也不行,是墮落罪。

盧勝彥文集175《天涯一遊僧》神行至「顛倒國」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日日殺生,全身病痛

濟公活佛 降

詩曰:山楓片片代春紅,水自西來復向東。

   若問人生何處去,先將五戒守心中。

聖示:不論是過去、現在或者未來,娑婆眾生所造的罪業是難以形容的多,不但過去、今生已經造下了很多,未來依然會繼續造作,若要徹底斷除,就一定要修「菩提心」,否則,其他的善根是無法完全摧毀惡業相續的。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一開始恩師提到修「菩提心」的重要,可否請恩師再進一步闡明,讓世人更加明白?

濟佛曰:菩提是「覺」的意思,修行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要發菩提心,因為誦經、持咒、持戒、懺悔、修善……等,都是修行的初門,也是修行的「加行」,經過這些初門,業障減輕了,要進一步向上提昇,就要發菩提心,故《華嚴經》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業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使懺悔也收效甚微。例如小鐵管雖然很小,但放在水裡就會馬上沉下去,故若沒有菩提心攝持,罪業儘管微不足道,卻可以讓人墮落惡趣。而空心的鐵管雖然很大,但放在水裡依然可以浮起來,故一個人累世所造的業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就不會墮落下去。

而修菩提心的前行是:四無量心,所謂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四無量心成就,即稱之為慈悲三昧,能達到無人、無我、心行平等的境界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現今修行之人有很多是為了求「逢凶化吉」、「家庭和樂」、「婚姻美滿」、「子女上進」,乃至能「萬事如意」,將淨化身心的修行,變成滿足五欲的管道,難怪生生世世無法解脫。

濟佛曰:然也。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醫院。)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隨著恩師的腳步,步入醫院後,左彎右拐的進入一間病房內,病房內有二張病床,躺了二位病患,叩問恩師,今日是要訪談病患嗎?

濟佛曰:然也,今日要訪談一號病床的男子,待為師將其元靈調出,你訪問他為何會住院之因由,以做為世人之警惕。

(此時濟佛以佛扇一搧,男子之元靈隨即被調出。)

王生曰:先生您好,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而我看您年紀輕輕,但身虛體弱,外強中乾的躺在病床上,不知其中有何因由,可否現身說法作為著書案例,積一些功德。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隨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是啊!我今年還不滿三十歲,但卻因殺生太多,而病苦連連。先從我父親說起吧!我父親乃是以殺豬為業,後來因為罹患膽囊癌病故,於是我就子承父業,開始殺豬,除了特殊日子,否則幾乎天天都要殺一頭豬,遇節日還要多殺幾頭豬,以應付客人之需求,平均下來,一年至少要殺五百頭豬。經過五、六年後,開始出現下肢浮腫,血壓直線上升,成為重度高血壓,近日因為血尿求醫,被醫師診斷爲慢性腎衰竭,已產生尿毒症症狀,必須換腎以保命。

經過分析比對後,我母親適合,她也願意捐腎給我,因此我現在正等待安排開刀換腎,而這一切都是我殺生之報應啊!

濟佛曰:畜生並不永遠為畜生,惡報盡時仍可轉生為人。今日為畜,你要牠死;來世為人,他不要你活,一報還一報,絲毫不含糊。而你這是典型現世報的因果報應,如果能從今開始戒殺放生,未來可少受一些苦,否則,換完腎後,撐不到三年就會因為排斥而再挨刀也,你好自為之吧!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男子之元靈又重返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可,吾回。

因緣與果報-第二十五章 日日殺生 全身病痛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師姑原來是女人

  五台智通禪師在歸宗智常禪師那裡參禪,雖然經過多年的歲月,仍然不能開悟。

  有一天晚上,他在巡堂的時候,忽然大聲叫嚷起來,不斷地喊著:「我開悟了!我開悟了!」大眾聽了都嚇一跳。

  第二天上堂的時候,歸宗禪師集合門下的大眾,問說:「昨夜是誰自稱已經開悟了,請站出來!」

  智通禪師就走出來,回答說:「是我!」

  歸宗禪師問:「你悟了什麼?」

  智通禪師回答:「我悟的道不能說。」

  歸宗禪師再問:「如來降世,為示教利喜,總可方便一說,你不妨也一說。」

  智通禪師說:「師姑原來是女人!」

  師姑在佛教裡,是指在家學佛,沒有結婚,帶髮修行的女居士。師姑是女人,自古以來就沒有人懷疑過。可是,智通禪師經過了千辛萬苦,才悟到「師姑原來是女人」。

  愈是平常的道理,就愈是不平常。智通禪師悟的,當然不是師姑是不是師姑,女人是不是女人,主要是悟到了「真如佛性」乃不變的道理,這種道理確實是不好說,就是說了,也等於白說,不如來一句「師姑原來是女人」,這句話多麼平凡,又多麼的不平凡,多麼的微妙,多麼的透徹。

  我們看待世間上的一切事物,能把它歸於「本來面目」,一切「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這就是悟,就是認識了真理!

※ ※ ※

  學佛並無深奧秘密,亦不必向外尋求佛法。只要尋求本原真心,未受污染之真心,亦所謂本性,自性。最大膽說一句:「你自己的本原真心便是佛」。佛祖本亦凡人而已,何以叫如來?就是如如其來,如如其去。

  佛經中所有敍述,許多都是假設假相,是借作說真理之指針。所謂以指指月,指不是月。故不可執著。因此學佛只從自己本原真心去求。一味向外求佛,反而弄得你神志迷糊,誤入邪途。「凡事由心」這四個字,應認真檢討,是謂之有心學佛。

  念由心生,由緣而起。故人不能無念,只要明白緣乃幻影,不是實相。緣去幻影即滅,應無所住,應無所留,自可明心。故明心見性,絕非難事。第一要空,第二要不入徧計,第三要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因此,不執不著,無分別心,自然而然,無所留戀。無留戀,自然不入第八識。如此,與佛何異!

雨華四集-心即是佛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天生壞人

  東東漢時期,河南一代饑荒嚴重。一天深夜,有個小偷悄悄溜進陳餔家中,爬上屋樑,以便伺機行竊。

  陳餔發現後並不聲張,悄悄起床穿好衣服,裝作沒看見小偷,把兒孫們都叫來,教訓道:「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自律。所謂壞人,並不是他們天生就壞,而是因為一時的環境逼迫,為自己找到做壞事的藉口,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以至於此--那位樑上的君子就是這樣的。」

  小偷一聽,大吃一驚,「這分明是在教育我嘛!」於是從樑上下來,向陳餔認錯,表明自己確實不是天生就壞,並決心從此以後再也不當樑上君子了。(《後漢書.陳餔傳》)

※ ※ ※

  天之生人,賦與百般藝業,各從技能,可以謀生。士農工商,各依本職,註與衣祿。上可以養父母,下可以蓄妻子,守素安常,以樂本業,何曾使其窮餓,而終其身哉!

  無如宵小之流,不修品德,不務正業,每以巧智詐取,好為樑上君子。或截途搶劫,或打家劫舍,盜竊人家,種種胡為,以圖虛華娛樂,那顧被竊人家,富者猶可,貧者被害莫堪,幾至喪命者,以強盜殺人,罪應加等。攪亂治安,惹罪浩大,難逃法網之誅,逐至百身莫贖矣!

  上既負養育之恩,下無以保妻子之義,忘恩負義,不死何為?是社會之毒蟲也。然爾亦人也,我亦人也,何苦不學賢良,而樂為小人哉!無他,心志思想之不同矣!多因性相近,而習相遠。如柳下惠之人,可稱清正之聖;而盜賊之徒,可謂卑污之賊。同是兄弟,一聖一賊,蓋為根行所關,而為後世嘆惜無窮也。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過而能改,庶無過矣!所煩心勿生貪,則不生盜竊。改途向善,百藝可從,寧為君子儔,勿為小人輩,猶可光前裕後,丕振家聲,以流芳名於後世。

修緣寶典-訓盜賊文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母系社會的象徵

蓮生/文

  我在「千泉宮」的諸多雕像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雕像,這雕像我們同樣在「梵諦岡」也看見。

  石雕像是這樣:

  一名女子,頭上頂著冠,雙手向外伸張。

  露出胸部,胸部有數十個乳房,如同木瓜樹結的「木瓜」一般,由每一個奶頭,噴出細泉。

  這女子胸前亦掛飾物。

  頭上的冠冕甚奇特。

  據說:

  這女子來自於中東的地域。

  她是母系社會的象徵。

  象徵孕育眾生。

  又象徵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威。

  (母系社會如同女王一般,男性只是一群奴隸,男性被利用完了,便棄之如敝帚)

  例如:

  女王蜂。

  女王蟻。

  有人說,母系社會,當男性被利用完了便被殺死,屍體當成植物的肥料(人肥)。

  我聽了,哈哈大笑。



  蜜峰是母系社會的象徵吧!有學者說,女王蜂選配偶時,從群蜂中挑選一隻最雄壯的,最孔武有力的對象。

  舉行了交配的大典。

  正當雄蜂,欲仙欲死的時候,女王蜂就把雄蜂給剌咬死了。

  不如此。

  還把雄蜂當成大餐,飽食一頓了事。

  在母系社會裡,男性只是交配的工具,除此之外,便是奴隸或廢物。

  我記得在羅馬時代,埃及有一場王位之爭,美麗的公主「克麗奧帕德」與其弟「布突列麻帕德」,二人爭奪埃及的國王之位。

  公主請羅馬的英雄凱撤,助她一臂之力,凱撒軍隊和埃及軍隊的最後一戰,獲得勝利。

  於是擁護公主「克麗奧帕德」,當上了埃及女王。

  這位公主是誰?

  她就是赫赫有名的:

  「埃及艷后」。



  我們人類本來都是父系社會,但偶而也會出現異數,例如中國的:

  武則天。

  呂后。

  慈禧太后。

  等等等等。

  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說的好:「對於物理,我研究透澈,明白一切的現象。」

  但話頭一轉,他說:

  「我唯一不明白的是女人。」

  「女人」是什麼?

  一個是亳無常態,一個是慈與愛。前者經常起化學變化,後者延續著人類的生命。前者吃醋、猜疑,情緒全部一起來,後者有時可以奮力為之,也可孜孜經營。

  前者往往是極端的。

  後者又是天生的母性。

  前者是令人可憎。

  後者又是天下喝采。

  釋迦牟尼佛,最先是不度女人,後來被纏得無法,就解除禁令。但,佛陀也被女子所害,最後「正法」損失五百年。

盧勝彥文集189冊《神話與鬼話》母系社會的象徵

飲水思源,承歡膝下

本道院瑤池金母 登台

聖示:為人子女者,宜飲水思源。

陳生:徒兒恭接恩師聖駕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我們現在都是薪水階級的勞工,由於工商業的發達,迫使古代的農業大家庭解體,人們無法享受大團圓的天倫之樂,必須為了謀求溫飽而離鄉背井,等到事業稍有成就時,為了工作之便,就在外地結婚生子,落地生根,所以演變成今日小家庭的形態。這種小家庭的夫婦,通常都是必須要外出上班的薪水階級,他們每天為生活而奔波忙碌,幾乎沒有時間探望家鄉年邁的雙親。

相較之下,農業時代的父母親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在垂暮之年,能夠獲得兒女的曲意承歡,並且能夠含飴弄孫,享盡天倫之樂。在工業時代的今天,做兒女的只能利用星期假日返鄉探親,更遑論晨昏定省了。

金母:老年人因為孤獨寂寞,常變得舉止怪異。兒女們像翅膀長硬了的鳥兒,飛出了巢穴,遨遊於遼闊的天空中,孫兒們也不在身邊,偶而相見也是聚匆匆、散匆匆,祖孫之間感情淡薄,難怪老年人會覺得孤獨蕭索。

陳生:恩師啊!徒兒好像就是恩師所說的那一隻飛出去的鳥兒耶!久久的返鄉探親,見到的場景就是三合院內老人家各自獨坐沈默,那般兒的感受,讓我心情總是不好受的。

金母:對父母親要孝順這種話,如今似乎已成了口號,可是實際上,這卻是千秋不變的道德。因此,另組小家庭的薪水階級,應該盡可能的承歡於父母的膝下,讓生你們、育你們的父母能夠安享天年。

陳生:從現在起,徒兒會盡可能的承歡於父母的膝下。

金母:在中國的家庭裡,一向是父嚴母慈,所以你們通常只會溺在母親的身邊,而不願與父親接觸。

有人甚至畏父如畏虎,把父親看成敬鬼神而遠之的怪物,這是最不正確的想法。你們必須靜心思索,父親是生命的創造者,他把教育兒女之所以採取嚴格的態度,完全是為了要使兒女將來能做個頂天立地的人,絕不是為了使兒女怕他、畏他、躲他。

陳生:無論是總統、政務官員,或者是平民百姓,都必須盡自己的心力來侍奉雙親。尤其是我們修子,有心修道,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是區區小民,無法給予父母好的享受,便以為自己無法克盡孝道,只要誠心事親,孝順的本質和對象是沒有貴賤尊卑之分的。

金母:所以,諸子要將心比心,有一天你們也將為人父、為人母,難道你們希望自己的兒女不成器、不孝順嗎?為人子女的,應該敬愛父親像敬愛母親一樣。所以,諸位好好的孝順父母親。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百善孝為先-第四十五章 飲水思源‧承歡膝下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自己吃飯自己飽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參訪行腳,途中宗圓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幾次三番的鬧著要回去。

  道謙就安慰著說:「我們已發心出來參學,而且也走了這麼遠的路,現在半途放棄回去,實在可惜。這樣吧,從現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為你代勞,但只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宗圓問道:「那五件事呢?」

  道謙非常自然的說道:「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道謙的話,宗圓終於言下大悟,從此再也不敢說辛苦了。

  自己吃飯,自己飽,佛不能代替我們吃。自己生死自己了,佛不能代替我們了。佛若能替我們了生死,則過去諸佛祖早就把世界的人全部度回去,何必等到如今,還勞動諸天仙佛下凡塵普渡收圓呢?所以說本性本度,自能超度。悟之!

※ ※ ※
 

  學佛不外是求道,求一條直通佛國之道路。所以佛法不能只憑領略,知而不行,等於不知,絕對不能到達佛國。

  例如知道怎樣可以去了業障。但決不能以一個知字,就可以把煩惱和業障去掉,一定要行,始可收效。否則僅以佛徒二字而終其身,白白又耗了一次人身機會。須知人身難得,下一世能否再有機會去修行,尚在未知之數。

  導師只能指導正途,而不能駝著你行。既知其道,一定要自己開步走,依路而行,此乃必然之理;縱使能行,亦未必一定成功。原因是佛道亦有歧途,當走到分岔路口時,或受道外幻影所誘,就會誤入歧途。因此行的時候,必要一心一意,步步生機,眼眼向前,心心相扣,始能行不差,踏不錯,終可到達佛國也。

雨華再集-63-道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猶太人的10句話

1、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變污濁,一杯污水卻不會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變清澈。

2、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吃進胃裡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3、馬在鬆軟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語中易摔跤。

4、世界沒有悲劇和喜劇之分,如果你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如果你沉緬於喜劇之中,那它就是悲劇。

5、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

6、當你的鄰居在深夜兩點彈鋼琴時你別氣惱,你可以在四點鐘時叫醒他,並告訴他你很欣賞他的演奏。

7、如果你只是等待,發生的事情只會是你變老了。

8、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話,而是即使不說一句話也不覺得尷尬。

9、時間是治療心靈創傷的大師,但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10、寧願做過了後悔,也不要錯過了後悔!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修行即是工作

蓮生/文

  曾有一個人來對我說:

  「我已經放棄了工作。」

  「為什麼?」我反問。

  他答:「為了修行,我放棄了工作。」

  我告訴他:

  「修行即是工作。」(牛稠溪的孩子,天天工作。)

  我如此說: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要修也要行,行就是工作,把工作化為修行,二者合一,融入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修行不是枯坐。行、住、坐、臥、言談,都是修行。在修行之中,不忘工作,在工作中不忘修行,如此才是。

  我告訴他:

  我的「寫作」是我的修行。

  我的「繪畫」是我的修行。

  我的「弘法」是我的修行。

  我的「運動」是我的修行。

  等等等等。

ð

  我自己也做家事,我清理我的房間,我也擦地板,我更倒垃圾……。

  我隨時隨地,念佛持咒,念佛持咒在我的工作之中,我為的是:

  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

  感恩每一個人。

  修行每一個人。

  快樂每一個人。

  所以我主張:

  活一天,感恩一天。

  活一天,修行一天。

  活一天,快樂一天。

  感恩、修行、快樂,全由「工作」而起。

  修行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就會變成懶惰,懶惰就被歲月拋棄,被社會拋棄,被生命拋棄,就不能走向無限。

  請記住:

  工作是快樂的音樂。

  工作是一首歌。

  工作是進步進展。

  工作是收穫。

  工作是夢想的實踐。

  工作是生命的真實。

  工作是熱情。

  而我們行者,也需要工作,例如:「清潔道場」、「洗衣煮飯」、「超度亡靈」、「為人祈福」、「講經說法」、「種菜種地」…………。

  百丈禪師說: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ð

  世人學習知識,全為了「工作」。

  行者學習智慧,全為了「工作」。

  工作不是苦勞,工作是「修行」。

  例如:

  我精進的「寫作」,是將智慧織成一塊布,剪裁成衣服,讓眾生穿上。

  我精進的「繪畫」,是用情感融入,化為視覺的美,讓人喜悅收穫。

  我精進的「弘法」,是讓人的生命靈魂更加的尊貴,達到不生不滅。

  要懷著愛心「工作」。

  不要懷著憎恨「工作」。

  這樣就是修行。

  我們如此說,在任何的環境之下,工作即修行,修行即工作。

盧勝彥文集193〈牛稠溪的嗚咽〉《修行即是工作》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勿貪安逸

  公父文伯退朝回家,去見他的母親敬姜,他的母親正在紡麻。文伯說:「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母親還在紡麻,我恐怕會招惹我們季孫家族生氣,他們會以爲我不能侍奉母親啊!」

  他的母親歎息說:「魯國大概要滅亡了吧!朝廷讓你這樣不懂事的孩子做官,卻沒有把做官的道理告訴你嗎?」

  敬姜于是列舉了從上至天子、王後,下到布衣百姓及農家主婦,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都有需要做的事,以此告誡公父文伯,無論是什麽身份和地位,都不能貪圖安逸享樂,貪圖安逸享樂會讓人舉步不前,會消磨人的意志,難成大器。

  敬姜對兒子說道:「從前,賢明的君王安置老百姓,會挑選瘠薄的土地安置他們,老百姓們在這土地上辛勤勞動,聖賢君王的統治才能夠長久。這是因爲百姓勤勞了,知道勞動成果來之不易了,就會知道節儉和珍惜,知道節約和珍惜就會産生善心;而如果生活過份安逸了,就會産生放蕩之心,有了放蕩之心就會丟掉善心;丟掉善心,就會産生邪惡的念頭。生活在肥沃土地上的人不能成材,就是因爲貪圖安逸的緣故;住在瘠薄土地上的人民,沒有不走向正路的,這是因爲勤勞的緣故。」

  「所以,春分時,天子會穿上五彩的禮服朝拜日神,跟三公、九卿學習和了解五谷種植的情況;日中考察朝政和百官的政事,大夫官、衆士官、地方官和國相都幫助天子全面的安排百姓的事情;秋分時,天子會穿上三彩的禮服祭祀月神,和太史、司載恭敬的觀察上天顯示的征兆。太陽落山後則監督九嫔,讓他們把太祭、郊祭的祭品都料理好,操持潔淨,然後才睡覺。」

  「諸侯在早上處理天子交辦的任務和命令,白天察看自己邦國的事務,晚上檢查典常法令的執行情況,夜間告誡百官,使他們不敢怠慢和荒淫,然後才睡覺。卿大夫早上考察自己的職責,白天講習各種政事,傍晚安排自己辦的事務,夜裏治理自己封地的事務,然後才睡覺。士人早上接受任務,白天講習政事,晚上複習,夜間檢查自己有沒有過失,沒有什麽遺憾,而後才睡覺。從一般百姓以下,白天勞動,天黑休息,沒有一天可以怠惰。」

  「王後親自織王冠兩邊懸挂玉石的黑色絲繩;公侯的夫人還要加織系王冠所用的帶子和覆蓋在王冠上面的裝飾品;卿的妻子編織大帶;大夫的妻子做祭服;列士的妻子既做祭服,還要做朝服;下士以下的妻子都要給自己的丈夫做衣裳。」

  「春祭時分配事務;冬祭時獻上成果,男人婦女都要竭力做出成績,發生差錯就要治罪,這是古人的制度。君子們操勞心力,小人(百姓)們付出勞力,這是先王的教導。從上到下,誰還敢貪圖安逸省力氣呢?」

  「現在我是一個寡婦,你又只處在大夫的卑微職位上,即使起早貪黑、兢兢業業的努力工作,還恐怕忘了先人的業績,何況有了怠惰的行爲,又怎能避免罪過呢?我希望你早晚提醒我說‘一定不要廢棄先人的業績。’你現在卻說:‘爲什麽不自求安逸?’你用這樣的態度來承受國君任命的官職,我擔心你父親穆伯要斷絕後代啊!」

  孔子後來聽到敬姜教育兒子的一番話,就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要記住這些話,敬姜可以算是不貪圖安逸享樂的人了。」

※ ※ ※

  世間是勤勞者的天堂,懶惰者的牧場,好侈惡勞,必被埋葬,辛勤耕紜,天堂在望。

  自古道:「人生出世,一切靠自己耕紜。」即所謂:一分耕紜、才能得到一分收穫,種瓜得瓜、種豆也一定會得豆,此乃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之理,倘依賴他人,到頭來必一無所成。

  世人莫怨嘆自己遭遇,恨自己生不逢時,投錯了胎,而受盡貧賤之苦,如能退一步想,你未被打入畜類,而降生為人,已矚萬幸,夫復何求呢?須知人世的富貴貧賤,雖謂三世因果所定,但部份亦在人為;你如自甘墮落,驕奢淫侈,縱有億萬家財,剎時會揮霍消光,由富貴淪為貧賤者,數不勝計。倘克苦奮鬥,由貧賤轉至富貴者,亦復不少,茅屋裏出公卿,並非朱買臣一人,現以漢朝公孫弘為例吧!他家境貧困,而替人牧豬,好學不倦,又無錢買書,乃在寒竹林中,將竹子削去青皮,向人借得春秋一書抄寫其上熟讀之。後來於漢武帝時舉賢良,拜博士,繼為承相,封平津侯,這不是勤勞者,從貧而賤蛻變成富而貴的好榜樣嗎?

  常言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世人無論作任何事,只要盡心竭力而為,沒有不成功之理,你如有心向道,祇須存心正直,大公無私,忍讓謙恭,孝順為先,仁愛為懷,道自成矣。聖訓常謂:「佛在人心,人有佛性」。只要平時好自耕耘,多行功造果,有如農夫播種,勤於栽培,朝施肥、晚洒水,在日月雨露滋養下,自然茁壯成長,修道也靠自己去耕之耘之,日積善果、月種善苗,悉心培植,終會花開結果,果實纍纍,必有豐碩收穫也。

儒宗寶典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