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多子多孫為何因

  多子多孫為何因?前世開籠放鳥人。


  經文明白告訴世人,凡今生能有健康長壽、子孫滿堂者,前世必是愛護生命、尊重生命之人。現今能有五代同堂和樂融融的家庭少之又少,然能有福壽俱足,子孫相依身邊,必是造深放生護生之慈悲功德,何故如此說?放生延增福壽是確實,因心發慈悲救助正面臨災劫生靈脫離劫難,此功德乃延其生靈生命。使生靈有延續子孫之不斷,故相對功德自延添自己福壽多子多孫。


  實例闡述:台南地區有一老翁姓名張○財,今年歲數已九十有四,育有三子二女,直至現在子女都與其共住,子孫加起來已有三十七人五代同堂,身體尚健康。張氏今生能有此福氣長壽,端因前世時造放生之功德。


  張氏前世為湖北人氏,為採藥草販賣營生之人,然常在山林採藥,見有設阱捕捉受創生靈都心生不忍,發慈悲心將生靈帶回醫治,待生靈恢復再將其帶至較偏僻地方放生。更常見街上有人提著鳥籠喊價,見狀都會買下,將受劫生靈鳥類帶到偏僻山林放生,期間受到張氏所放生生靈不計其數,生靈受到慈悲放生,在無害森林生存續延後代至今已百餘年,不論任何受恩放生生靈,能夠繼續生存延傳代代一百九十七年,此之延續當都是張氏所恩賜,才能避劫生生不息,是以張氏今生福壽俱足子孫滿堂就是前因造作,今生得此善果。


三世因果傳記-經章十四:「多子多孫為何因?前世開籠放鳥人。」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長壽與健康

蓮生/文 


  我最近體驗較深的是:


  「長壽者一定要健康,否則,人老了,老和病魔纏鬥,苦都苦死了,長壽沒什麼意思!」


  我研討「長壽健康」之道,覺得要做到下列幾點:


  一、動──一定要「運動」。走路甩手最方便,不一定要激烈運動,視自己的狀況而定,運動時間宜分開,不過勞,也不過久,注意這四個字:「養身以動」。


  二、睡──睡眠宜正常,良好的睡眠,就是精神肉體疲勞的恢復,身體正常的運作,一定要睡得好,睡得香又甜,精神會飽滿,無煩無惱,就健康。 


  三、吃──要吃有營養的食物,酸性食物、鹼性食物要「平衡」,記得,油、糖、鹽少吃,吃淡一點,消化不好的東西少吃,血壓正常、血糖正常,一切正常,不可偏食。


  四、放──名利要放得開,一切煩惱不放心上,困擾原是執著自我纏縛,學佛的人,要懂得這一點。不要太固執己見,名車、豪宅、金銀珠寶、財利、名位,如果還放不下,要快樂就困難了,注意:「心理與生理,二者均重要。」


  五、工──我的意思是「工作」。找有意義的工作來做,例如當志工、教學、寫作、繪畫、音樂、佛學講座、修法、經行、禪定。等等這樣的生命才有創造力,也才有人生的目標,行者此時此刻,要一心修「往生法」了。


  六、樂──要樂觀的過日子,不要悲觀。要自己結交朋友,打開心胸,不可自閉,閉了自己的心,會憂悒,會苦悶,會孤寂,想辦法打開自己生活的空間,要開開心心的過著健康長壽的晚年。


  七、慈──我曾說過,年輕時英俊美麗,年紀大了,要慈悲莊嚴。給人快樂,拔除他人的痛苦,行善事深生歡喜心,捨之而不執著,怨親平等,不起愛憎。這就是佛教的「四無量心」。


  八、學──學就是「學佛」。年紀大了修法不一定要太長,修念佛持咒,心咒「四字佛號」均可,愈簡單,愈自然,愈好,修往生淨土,就愈接近佛,佛性自顯,心光發露,煩惱自然就不見了,智慧就增長了。


  老行者,心情開朗,健康又長壽。


  又可往生,人生如此,又求什麼?


盧勝彥文集164《一日一小語》長壽與健康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戒殺茹素免刀兵

本院關聖帝君 登台


詩曰:心愍眾生殺業重。相殺相食互轉逢。

   鼓勵茹素減殺業。低價供應有奇功。


聖示:五濁惡世刀兵不斷,刀兵劫起受苦最深的還是百姓,因刀兵戰亂而起,以致人民流離失所,推究其因,皆為眾生殺業所感,因此古德有云:「欲免世上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誠為警世良言,至盼上根者立斷之,中下根者漸斷之也。可,智筆靈出。


智筆:參叩恩師聖安!


關帝:免禮!準備隨為師靈遊吧!


(與師步出院外,登上蓮台升空往北而馳…)


智筆:恩師之開示希望能讓世人學習茹素,以漸減我人之殺業也!恩師,茹素到底是否有功德呢?學生聽人說:「你不吃牠,將來他自不吃你。」茹素有何功德呢?


關帝:若發願茹素,則吃一餐素食上天則錄記三大功,此功德屬於「持茹素戒」的功德,若無發願,只因平日油膩太多,不想再吃魚肉想清清腸胃,則無功德,雖無功德,但亦有減少與物靈糾纏與業障之累積也,今日你吃牠則必須撥轉你的功德來超渡牠,方能免去物靈之糾纏也。目的地已到,賢生準備下蓮台(只見蓮台停於一素食館之前,此地福神已在等候之…。)智筆快向福神請安。


智筆:學生參叩福神恩師道安!


福神:免禮!小神向關帝請安!


關帝:道友太客氣了,今夜皇命在身尚請道友全力助之,以增寶書光彩。


福神:小神自當全力助之,智筆儘可提問。


智筆:蓮台停於此處,莫非今夜之例證是這間素食館?


福神:賢生真聰明。


智筆:素食館很普遍,為何會選此間素食館為本書之例證呢?


福神:乃因這間素食館之老闆有慈悲心,憐憫世人殺業重,而吃素之人吃素亦不方便,且有些素食館價格亦偏高,因此為鼓勵世人茹素而開設此間素食館,且價錢為新台幣伍拾元整,並且任你吃到飽。


智筆:真是一位具有慈悲心的菩薩,弟子茹素二十多年,常覺得茹素所花的餐費常會比他人吃葷的要高,在金錢的考量下一般人比較不會選擇素食。


福神:乃因大都以賺錢為出發點,並非以鼓勵世人茹素以減輕世人之殺業也。


智筆:那不知這間素食館的老闆會有什麼功德呢?


福神:因開設達三十年之久,故已錄記增添人生福祿總量百分之十五,延壽十年,削減累世冥司註籍之業力四成。


關帝:利益眾生,自然能得上天之賞賜,正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之意也。今時已晚,吾等就此辭別,智筆向福神辭駕之。


智筆:學生向福神恩師拜別。


福神:既然如此,那就不再挽留,恭送賢師徒。


關帝:可,請留步,吾等回院…,院已到,智筆靈入,著書至此。可,吾退。


智筆:恭送恩師聖駕。


言行功過錄-第十回 戒殺茹素免刀兵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心淨國土淨

  有個得道高僧,自小離開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來,他每天青燈黃卷,早誦晚唱,晨鐘暮鼓,自感沾山水之靈氣,吸佛道之精華,已經六根清淨,六塵不染,了卻一切塵緣。


  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時間,使得圓心寺香客不斷,來參禪解悟的人也絡繹不絕。


  一天,寺裡來了一個青年,想了卻塵緣,皈依佛門,在這裡尋一份清淨,找一方淨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說:「師傅,請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拿出一個早已蒙塵的銅鏡,遞給青年,說:「佛門淨地,纖塵不染。這面鏡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淨,就請你再來。」


  青年拿起銅鏡跪別而去。回到家,淨了身,燃了香,心無雜念,虔誠地拿起銅鏡擦了起來。上面的浮塵輕輕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幾個黑色的印痕卻怎麼也擦不掉。


  於是,青年拿出一塊磨石,打磨起來。就這樣,青年起早貪黑打磨了半個月,銅鏡終於光亮照人。


  青年高興地拿著銅鏡又來見高僧。


  高僧看了看,微笑說:「鏡子如果蒙上了灰塵,照出的世界就會一片灰暗,一旦把表面的塵埃擦去之後,鏡中所照的世界就會明亮清晰。經上曰:心淨國土淨,我們的心就像一面鏡子,要是我們能把心中的灰塵除去,所見的世界便是淨土,又何必另外去尋覓?」


  青年聽後,茅塞頓開,從此便努力從心性上用功。


※ ※ ※


  人之性本良、本善,只因後天塵染,逐漸將此良善之本性給遮蒙了,本來清淨純良之性,使之越成晦暗,失去了光明。


  人本之性雖受塵蒙,但如能設法煉性、少欲,逐次的將此塵垢抹拭,自可使之清明,但世人往往不去理會,就讓己心沉淪,不願設法去除,當然只有跟隨著沉淪也。


  激發本身秉賦之善性,讓成不受世間一切之影響,如此之人生才有意義。故言激發潛性,就是要世人莫忘本身原本秉有之善性外,還得經常注意去激發,並發揚光大之,盼齊思悟之。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激發潛性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鹿車共挽

  鮑宣是漢朝時渤海這地方的人。


  他娶了桓家的小姐,名叫少君。因為鮑宣曾經跟少君的父親學習讀書,她父親認為鮑宣特別吃苦耐勞,而且清高,所以才把女兒嫁給他,而且送他很多貴重的禮物。


  鮑宣不太高興,告訴妻子說:「你生在富貴人家,習慣裝飾打扮,可是我家境貧窮,不敢收下這麼貴重的禮物!」


  妻子回答:「家父因為你修德而且守信,所以叫我嫁你,我既然已經嫁你,便應聽從你的話!」


  鮑宣說:「你能夠這麼做,不愧是我理想的好妻子!」


  桓少君把所有華麗的服飾全部退回娘家,改穿上短布衣,與鮑宣一齊駕著鹿車回到鄉裏。拜完婆婆,婚禮結束後,她便提著甕出去汲水。她將一般婦道人家的事情做得很好,鄉裏的人各個稱讚不已。


  (評)我曾經見到驕傲淫佚的富家女,動則嘲笑丈夫家境貧窮。雖然她已嫁了窮丈夫,但仍然過著華麗奢侈的生活,處處想與人爭勝。對於孝敬公婆、和睦妯娌的事,完全不聞不問。她沒有想到,假如陪嫁來的財物全部花光以後,應該怎麼辦呢?


  娶到富家女的先生剛開始雖然好像沾光不少,可是一舉一動受人限制,不敢吭聲,好像寄人籬下,不能推辭。


  像桓少君那麼謙虛柔順,鮑宣那種志節,實在不多見啊!(《德育古監》第二十九頁)。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娘子莫嫌夫家貧,公婆奉敬似爹娘」。自古以來,女子深具婦德,其重要一個因素,在於「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亦即任勞任怨,生活上無所抱怨,故而婦之美德流傳中外。


  時至今日,現代化的為人女者,愛富者多,因此,經常可聽聞某些名媛或學識淵博者,竟遭到不肖之徒詐騙錢財不斐,甚至有人財兩失之遺憾,此皆女子們不能固守傳統之優良美德所致。古來對於女子選擇配偶,教誡女子們,擇夫以德為要,願天下間之女子,每當論及婚配之後,無論夫家再如何的貧窮,只要未至挨饑受凍,都不該對於夫家有所嫌棄,並且一旦嫁作人婦,理該做好本份事,孝敬公婆如同孝敬自己的爹娘一樣,無有差別對待,這樣婦德才能圓滿。


  普天之下的女子們,隨著時代變遷,教育普及,知識水準提高,在東西方思想交雜之下,未能思及民族性不同,卻也一味吸收外來的觀念,雖然多看、多聞、多學,有益本身之知識,但如若未能顧及中華固有美德之安守本份,那麼將會造成時時與他人格格不入,首先最直接的便是與夫家的相處。


  世間上一個不能安貧樂道的女子,雖然在夫家獲得丈夫之疼惜,並且公公、婆婆視如親生一樣憐愛,但由於本身不喜貧苦生活,即使有再多的關愛及再多的呵護,卻不能取代嫌棄貧窮夫家的心態,故而常有遺棄公婆於不顧或不告而別者,此皆是愛慕虛榮之輩;甚至有太多這樣的女子,後來真的跟隨到所謂的富公子哥,但終究未能得到真正的富足,反倒是還得自己不斷付出更多勞力、血汗,去滿足自己所謂的好歸宿。


  然而,婦德深深具足者,仍然大有人在,凡是能夠好好過生活,不求太高及不必要之物質享受,那麼每一天都能夠充滿法喜,與丈夫可以長保愉悅之心,在奉敬公婆方面,亦能秉以恭敬、禮拜之心對待。


  凡我眾生,雖為女流之輩,只要能夠善守本份,好好生活於每一天,讓自己時時心存感恩,自然身行能夠禮敬諸佛也。


寶德雜誌129期-述論:娘子莫嫌夫家貧‧公婆奉敬似爹娘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三不朽

蓮生/文


  讀書時期,就已讀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我駭然發現||


  芸芸眾生,真正一個人能影響全世界的人,不是很多,而是無知無覺如夢幻泡影的居多。


  在世上留名不朽的是有,但非常有限。


  很可笑的是,中國的皇帝,是眾百姓之上,一人獨尊,中國五千年歷史,有多少皇帝?你記住幾位?誰真正不朽?


  除了中國之外的他國天皇、國王、總統,你又記住幾位?


  「三不朽」幾人得之?


  我曾經深入的研究,精密的分析,仔細的計算,我竟然發覺這世上「三不朽」好像是剩下「虛名」,又有誰真正明白什麼是:


  立德。


  立功。


  立言。


  立德是祈禱嗎?恭順守禮嗎?立功是開疆闢土嗎?是捨己救人嗎?立言是著文立說嗎?是發掘真相嗎?


  很多很多的問題向我湧了過來,誰又能規畫得出來,誰又能褒?誰又能貶?什麼是蓋棺論定?歷史的公平性何在?


  我發覺,要真正去了解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自己明白自己的內心更不容易,這「三不朽」太抽象了,就像現在有「光環」的人,只一下子,轉瞬即逝。


  我要告訴大家一首詩:


  不必去刻意讓人們了解你


  不須要口舌去辯護


  你只是靜默的守戒


  發出你最大的菩提心


 
  不要用污濁邋遢的手


  去想做出清淨的大饅頭


  你真正去尋訪自己的本來面目


  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


  這種心就是不朽


盧勝彥文集第168冊《孤獨的傾訴》三不朽

夾谷會齊

  《孔子家語•相魯第一》


  魯定公與齊景公要在夾谷舉行盟會,孔子正任魯國的代理國相。


  孔子對定公說:「臣聽聞以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必定要有武力作後盾;以戰爭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糾紛,也要有和平解決的準備。古代諸侯同時離開國境,一定要配備應有的官員作為隨從,請君上配備左右司馬隨行吧。」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議,配備了掌管軍事的左右司馬。


  到了盟會的地方,除土為壇,上設席位,用土壘成三級的階梯,以諸侯會遇的禮節與齊侯會了面。賓主互相揖讓著登上壇,又互相敬完了酒。然而,齊方卻暗地裡嗾使萊人手執兵器,鼓噪喧呼,想要劫持定公。


  當此危急之際,孔子立即登上階梯,走向前,扶著定公退下壇來。


  隨後,孔子對著魯國的衛士們說:「你們可以拿起兵器殺了他們。我們兩國君主結盟,邊遠的東夷,戰敗的俘虜,竟敢稱兵鬧事,破壞兩國友誼,這不是齊君對待別國諸侯的道理。邊遠的人不應參與中夏的政事,東夷之屬不應干擾華夏的活動,俘虜不得干預盟約,兵士不得威逼友邦。以神道來說是不祥,從道德而言是違義,於人之交往是失禮。齊君必定不會這麼做。」


  齊侯聽了很慚愧,於是揮了手讓萊人退避下去。不久,齊人又演奏起宮中的音樂,還使歌舞雜技的藝人嬉戲於前,以此想戲弄定公。


  孔子見了,立刻上前,登階而上,還有一個階梯來不及登便高聲說:「匹夫熒惑侮慢諸侯,論罪當殺,請右司馬趕快行刑吧。」於是斬殺了雜技藝人,手腳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齊侯不料有此結果,緊張起來,臉上露出了羞愧的顏色。


  在將要正式訂盟的時候,齊人又故意在盟約上加了一條說:「如果不派出兵車三百乘跟著我軍去征戰,就要像盟約中所約束的那樣。」


  孔子也不甘示弱,使魯大夫茲無還回答道:「若不歸還侵佔我國汶陽之田,而要我軍遵照出兵之命的,也同樣受到盟約的制裁。」


  之後,齊侯準備要宴會定公,孔子對著齊國的大夫梁丘據說道:「齊魯兩國的傳統制度,先生難道沒有聽說過嗎?盟約已經訂好,如果又要設宴來招待,不是太麻煩你們的官員麼?而且牛形或象形的酒器,是在宗廟與宮廷內用來祀神或宴賓的,不應當拿到野外來;饗燕的音樂,也是設於宗廟或宮廷,不應到野外來合奏。宴會上如果配齊了這些東西,那就是丟掉了先王之禮;如果不配備這些東西,那就絲毫價值也沒有。沒有絲毫價值,我君會感到羞辱,丟棄先王的禮節,齊侯會因此背上惡名。您何不仔細考慮考慮?說到宴會,那是顯示一種政治道德和政治風度的,如果顯示不出來,那還不如作罷的好。」


  於是,齊侯最終沒有設宴來招待定公。等齊侯回到國內,為當日的事頗感到羞愧,便責怪他的群臣百官說:「魯人拿君子的道義去輔佐他的君主,你們卻使用夷狄的辦法來教嗾我,使我犯下不少過失。」於是,齊侯便歸還了過去侵戰的魯國四邑以及汶陽的田地。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男大當婚,女大須嫁

  禮部楊傑居士,字次公,號無為,歷參諸名宿,晚年的時候與天衣禪師同遊。天衣經常引用龐居士的機語,讓他仔細研究。


  後來楊傑奉祠泰山,有一天,雄雞正鳴的時候,他看到太陽升起如盤之湧出,一下省悟。


  他以前為了表明向佛的決心和信仰,曾寫過不少的偈語,其中有:「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類。


  這次開悟之後,有了新的偈語:「男大當婚,女大須嫁,討甚閒工夫,更說無生話。」


  真正的道,就在無做作的日常生活中。他把此偈寄給天衣,得到了天衣的好評。


  在臨終之時,楊傑的辭世偈是這樣的:「無一可戀,無一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 ※ ※


  有人以為學佛一定要出家才能有成。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知在家學佛,一樣可成,居士成佛者大不乏人。不過比較起來,出家減少了不必要的阻礙;在家居士則煩俗事務常在眼前,心志未免受了影響。但苟能心如,則又有何分別?


  譬如唐朝之龐太師,出世入世,普渡不少壞人歸正。龐太師俗名蘊,法號道玄,本為富家子,仕宦之家,父為太守,家產頗豐,因慕佛盡去家財,薄留田宅,以居士身份,夫婦雙修,竟成大道,究竟成佛。當其成正果之後,亦有數偈留與後學之士,甚合初基者採用。今特錄出,以供在家學佛者之修持:


  一、心如即是定,境如即是禪。如如都不動,大道無中邊。若能達此意,所謂火中蓮。


  (註:如就是不動,就境不興思。如如似固結,就叫心如。只要心如,便是入定。境如便是處何境界就何境界,既就此境,不作境外之想。)


  二、無貪勝佈施,無痴勝坐禪,無嗔勝持戒,無念勝求緣。盡看凡夫事,夜來安樂眠。寒時向火坐,火本實無煙,不忌黑暗女,不求功德天。任運行方便,皆是般若船。如能照此學,功德實無邊。


  (註:能佈施必然無貪。坐禪目的是攝心,既無妄念,何用坐禪。縱然持足四十九戒,只要一嗔,等於縱火自焚,四十九戒均成泡影。無念則心清若泉,何必到處求緣。凡夫俗事,就是煩惱窮困,明白因果債緣,自然樂於接受,苦難而不怨恨,可以安穩熟睡。無分別心無邪善念,雖暗室之女,何用顧忌。立心靜修,不求功德之心,不求洪福之念,任運行方便,就是最大的智慧。)


  三、無念清涼寺,蘊空真五台。對境心不垢,當情心死灰。妙理於中現,優曇空裡開。無求真法眼,離相見如來。若能如是學,不動出三災。


  (註:心中無念一定清涼。自空五蘊便是登五台。對境不著境,任何善惡美醜,概不生境,則心不垢。人當有情時,心如死灰,七情不入,此又何在乎身外事?惟有心靜,妙理始從內心而生,一切法門都在眼前矣。猶如太空優曇朵朵,從空而生。萬法無邊,遍佈宇宙,不一定要求得法眼法門始可成佛。種種色相,不能執有,能離種種相,不生有相念,便見如來。便可不動而出三災。三災者,三途也。)


  四、日輪漸短促,光陰去何速?身似水中沫,命如當風燭。常須慎四蛇,持心除三毒。


  (註:人壽幾何?生命短促,轉瞬無常即到。應該早空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四相一存,自性難現。故四相稱為四蛇,言其有毒,阻礙菩提精進也。同時痛下功夫,滅盡貪嗔痴三毒。如此做去,當可立地成佛也。)


  上述第一偈是要如如不動,靜心止念。第二偈是說明在家學佛,雖未受戒坐禪,如能自行方便,就與出家受戒一樣可以成佛。第三偈是要從止念中做工夫,色空兩者皆不生相念。龐太師能悟出無念離相,當有獨到之妙處。第四偈是空四相。人心有住則難空四相。有相執,就算一切功成,亦不能達到究竟境界。


  總之,龐太師各偈,均是另開法眼,以金剛為本,法華為幹。靜心止慮,攝心有術。故能以居士之身,得成正果。以此一簡單法門亦可成佛,此又何必處處燒香?


雨華再集-39 在家與出家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凡事不與人爭

  有戶農家住在山腳底下,靠著耕種幾畝田地為生,由於地勢較低,必須仰賴山上的泉水供應灌溉。


  可是,上面的田主自私欺人,每當天候乾旱時,便將流水的缺口堵住,不讓水流下來,時常欺負下面的田主,而下面的田主是個敦厚善良的老實人,度量很大,不喜歡計較。


  有一次大乾旱,好幾個月都不下雨,眼看田中的稻子快要枯萎了,善良的田主不得已,只好把上面的缺口挖開,讓水流入田中。


  恰巧上面的惡田主發現這件事,就叫人把他毒打一頓。下面的田主忍氣吞聲回家,兒子們看見父親受傷,頻頻詢問原因,他不願意將真相說出來,只說是自己不小心跌倒,不想兒子替他報仇而惹出大禍。


  過了一年後,下面的田主為避免在發生不愉快的事,將這塊田賣掉,到別處買了農地,從此脫離了上面田主的欺負。


  然而,這位新田主同樣受到上面田主的欺負,不過他是個強悍兇暴的人,不可能白白吃虧,便和上面的田主理論,但上面的田主仍持蠻橫的態度,慣用暴力來制服。


  誰知新田主一怒之下,竟用力過猛而將上面田主打死。雙方相敵為仇,打官司訴訟多年,弄得雙方傾家蕩產、兩敗俱傷。


※ ※ ※


  有句俗語:「軟土深掘」,意思是有些人很善良,老是被一些比較強勢的眾生欺負。這時善良的人該如何調適心理?你可以想:在前世可能欺負過他,所以這輩子他看到我,他來還報於我、欺負我,所以這前世的帳一筆勾銷。如果前世沒有欺負他,而他卻欺負我,是消我的業障,也是我的恩人,感恩他就好。


  有句話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人治不了的事就交給上天處理,即使再兇狠的匪徒,也有伏因果的一天。所以對於欺負我們的人,「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幾年你且看他。」這句話的意思是,就讓因果去收拾他就好了。


  我們只要做個善良的人,不要欺負人,也不要製造因果。當別人欺負自己的時候,就以:「感恩啊!阿彌陀佛!」來回報對方,難得有人來幫你消業,高興都來不及了,就算他一刀把你捅下去,也不要懷恨,還要感恩他,提早讓你證道回天。


  修行就是一個「轉念」的功夫,一般世俗者遇到欺負他的人,一定是打回去,但這樣又形成就的因果怨結,所以修行者是最聰明的人,凡事不與人爭。


  處世三原則:


  一、不與人爭。即不與人結怨之意。


  二、不與人對立。


  三、以退為進。


  凡事相爭必會起利益的糾葛,一起利益的糾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你要,就讓給你,不要與人起任何衝突。


全真月刊137期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初發心與長遠心

蓮生/文


  人問:


  「我當初學佛,才一發心,修持猛烈。但,後來就覺得愈來愈懶,為何這樣?」


  我答:


  「一般人都是這樣的。」


  人問:


  「如何才能保持久遠?」


  我答:


  「道心要堅固,的確不容易,人的習性,總是很難道心堅固。」


  我說:


  「蜉蝣的生命,只有一天,這一天就是一世。」


  我們人類雖有百年,百年就是一世。


  在我來說:


  一天一世及百年一世,是沒有差別的。


  為什麼我如此說?



  所謂:


  出場亮相(一歲)。


  學業至上(十歲)。


  青春蕩漾(二十歲)。


  職場闖蕩(三十歲)。


  稍微發胖(四十歲)。


  老當益壯(五十歲)。


  血壓向上(六十歲)。


  偶而遺忘(七十歲)。


  搖搖晃晃(八十歲)。


  迷失方向(九十歲)。


  掛在牆上(百歲)。


  想想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人、死。和蜉蝣有何不同?


  想想,時光如矢。


  一去不返,怎可浪費生命時光。


  佛是第一等人。


  菩薩是第二等人。


  帝王是第三等人。


  英雄豪傑第四等人。


  富貴功名第五等人。


  等而下之,風雲人物是第六等人。


  七、八、九、十等人了。


  萬般皆下品。


  唯有學佛高。


  想想:


  唯有「佛」才是永恆。「菩薩」才是永恆。


  其他全是六道中輪迴。


  我們學的是:


  解脫生死。


  自了生死。


  無生無死。


  無死無生。


  立乎天地之間,超乎天地之外!


  我們要時時自己勉勵自己,才能道心堅固,有長遠心。


  常常如此想。


  道心不會退。


  學佛人是志願最大。


  學佛人是志願最遠。


  學佛人是志願最堅。


  要想一想啊!世上萬事萬物,全在「無常」之中,也都是「不可得」的。


  唯有學佛才是最有意義的。


  「存思」至此,至重,至重,至要,至要。常常自勉,道心不退。


  我能夠堅持,是明乎此也,世上之人,不可不知,做一個上上人吧!尤其有了「相應」,更當努力向上!


盧勝彥文集249冊《來自佛國的語言》初發心與長遠心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化詛咒為祝福

  在奧勒岡州的波特蘭有一位牧師和他的太太,他們有個兒子,這兒子帶給他們許多煩惱;不只如此,這兒子離家出走、斷絕音訊三、四年了。


  牧師於是找了一位諮商師,把他心中的苦楚告訴對方,這名諮商師看著他說:「你已經咒詛兒子多久了?」


  這牧師很訝異,他說:「你說我在咒詛兒子,這是什麼意思?」


  諮商師回答說:「所謂咒詛的意思就是,說另一個人的不是。剛才你所說的,都在告訴我有關你兒子的不是。你這樣咒詛兒子多久了呢?」


  這位牧師低著頭,說:「是的,他一出生我就咒詛他到現在,對他,我從來都不曾說一句好話。」


  諮商師說:「結果是無效的,對吧?」


  牧師回答:「是的。」


  於是諮商師說:「我要挑戰你和你妻子,在接下來的兩個月,當你們想到這兒子時,要祝福他,而不是想到他的不好。我要你們禱告,求上天賜福給他。當你們說起兒子時,我要你們記得他好的一面,說他的好話。」


  牧師回家後,把這事告訴太太,他們同意這諮商師的意見,也願意這麼做。當他們為這兒子禱告時,他們求上天賜福予他;當他們談起兒子時,他們嘗試記得兒子的優點。他們每天都持續這麼做。


  大約過了第十天,牧師正在書房念書,電話響了。是的,電話的另一端竟是這位兒子。兒子說:「爸爸,我真的不確定為何我會打電話給你,我只想告訴你過去一個星期,我一直想到你和媽媽,還有我們的家人,所以我只想打電話給你,看看你們好不好。」


  這位父親說:「兒子啊!我真的很高興你打電話來。」他們在電話中聊了幾分鐘,然後父親問:「我不知道你心裡怎麼想,但週六要不要一起吃午餐?」兒子欣然答應。


  週末午餐時間,這對父子見面了。這位兒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留著一頭又亂又長的頭髮。過去,父親肯定會嚴厲苛責兒子,然而這次,父親以接納的態度面對兒子,在心裡祝福他。他問兒子問題後,他就聽兒子的回答,兒子說到一些對的地方,他也給予肯定。


  午餐約會快結束時,兒子望著父親說:「爸爸!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不過我很享受和你在一起的這段時間。」


  父親回應說:「兒子,我也很享受和你在一起啊!」


  兒子說:「嗯!爸爸,我想今晚在家裡過夜好嗎?就今晚而已,我想看看媽媽和家人,還有我那張舊舊的床!。」


  父親說:「當然可以啊!我們很高興你能和我們在一起。」


  那一整天,父親心裡驚覺當他停止咒詛兒子,而以祝福代之時,情況就有了極大的改變。


  那天晚上,當兒子躺在他自己的床上時,父親來到兒子房間,坐下來對兒子說:「孩子,過去麼多年來我對你很不好,你願意原諒我嗎?」


  兒子說:「爸爸,我當然原諒你啊!」


  然後他就抱著父親,他們的關係從此開始和好。然而這和好的關係真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從這對父母開始為兒子祝福時開始的。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不是很理解這是什麼原因,但當我們願意祝福他人而不再咒詛他們時,上天也會看重我們的祝福。


  我們種的是什麼就收成什麼。如果我們撒下咒詛的種子,我們就收咒詛;若我們撒下祝福的種子,我們的收成就是祝福。


  我願意收到祝福,而你呢?讓我們一起學習化詛咒為祝福,藉著祝福而非咒詛,把我們的「愛與祝福」給最親愛的家人,因為任何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家庭的失敗!!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何來山河大地

  秀州長水子璿講師,琅邪慧覺禪師之法嗣,俗姓鄭,號東平,又稱長水大師,嘉興人。


  子璿講師九歲出家,依普慧寺契宗法師受業,一直持誦《楞嚴經》不斷。十三歲受具足戒。初從秀州洪敏法師學習華嚴經教。


  一天,子璿講師聽洪敏法師講《楞嚴經》,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一句時,豁然有省,於是便告訴洪敏法師:「敲空擊木,尚落筌蹄。舉目揚眉,已成擬義。去此二途,方契斯旨。」


  洪敏法師一聽,便拍著他的臂膀,對他的見地給予了印證。然而,子璿講師不想停留在知見上。他想進一步深探禪源,可是卻不知道該如何用功,心裡很茫然。後聽說琅邪慧覺禪師道重當世,於是便往投座下。


  子璿講師到達琅邪的時候,正好趕上琅邪和尚上堂。於是他便從大眾中走出,向琅邪和尚提問道:「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琅邪和尚反問道:「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子璿講師言下契悟,於是禮謝道:「我願意侍奉和尚。」


  琅邪和尚道:「汝宗(指華嚴宗)不振久矣,宜厲志扶持,報佛恩德,勿以殊宗為介也。」


  了璿講師接受了琅邪和尚的教誨,再一次拜謝琅邪和尚的法乳之恩,然後離開琅邪。後住長水,繼續從事先前的講經事業,專以華嚴、楞嚴授徒,其門下徒眾多達千人。華嚴一宗,于宋代再興,子璿講師功不可沒。


  開法日,子璿講師示眾雲:「道非言象得,禪非擬議知。會意通宗,曾無別致。」


  因為他講經時,會通禪教,不厚此薄彼,因此禪教二宗的學人都很敬重他。


※ ※ ※


  心也,最玄最妙,通聖通靈,極高明、極廣大,化萬法之王,為群有之體,豎徹三界,橫遍十方。


  自混沌未闢之前,而已曾有;雖天地既壞之後,而未嘗無。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故曰:「三界唯心」。


  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見境是心;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對境不迷,逢緣不動,能所互成,一體無異。若能達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


  覺盡無始妄念,攝境歸心,出纏真如,離垢解脫,永合清淨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金出鑛終不更染塵泥。似木成灰,豈有再生枝葉。一得永得,盡未來際,永脫樊籠,長居聖域矣。


虛原雜誌204期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健康老人

  1987年左任俠教授曾被評爲上海市第二屆健康老人,1988年獲得老有所爲精英獎。


  談到他的養生之道,他說:「擁有寬大的胸懷、良好的心境,比什麽都重要。俗話說心寬體胖,是有道理的。」


  他進一步說:「當然,要做到心寬也不是很容易的。這要淡泊名利,不要什麽好事都搶先,要多想到別人,能讓的就讓。在我七十歲之後,當我收到有關心理學方面的會議通知時,有些在取得主辦單位的同意後,就派比我年輕的代表去參加。這樣,就我個人來說,可以避免旅途的勞累;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比我年輕的人得到學習和鍛煉。」


  稍停,他又說:「追求名利,患得患失的人心情肯定是不得安甯的。所以我感到,一個人如果能夠淡泊名利,活得就輕松了。」


  「一個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會悶悶不樂,寬心不起來。請問你遇到這種情況,是怎樣調節自己的心情的?」我問。


  左老回答:「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就設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進行自我疏導。我通常是看古典文學作品,有針對性地默誦有關名言,以達到排憂解悶的效果。」


  左老說:「背誦一些名言,注意力朝高遠的方向轉移,心中的煩惱就漸漸疏導出去,也就心境平靜,心理平衡了。」


  不爲名利所累,便得一身輕松。冷眼觀看世人,無不形忽神倦,分明累及了生命,還認爲是爲了生命而費心。這就是由于他們心智不明,才得出錯誤的選擇。陷人物欲之中而不能自拔,弄得人神傷氣少,形體變樣,早早地就失去了生命的光采。


※ ※ ※


  人易因事困境起煩惱,更易使心不得平靜,暴躁氣息因此而生,此等都是一般世俗人毛病。  


  修行的好處不但能培養德行內涵,更能借假修真,這是一般世俗人很難想像之事。俗世人皆知猛獸易服,人心難制道理。此何不如是一隻猛獸出現眼前,人們都怕得要命,但這些猛獸在馴獸師的教導下,其獸性消減。就此來說,猛獸一點也不可怕。  


  人心呢?此心中有一隻更可怕的猛獸,卻一直無法馴服,難以壓制,心易受外境、外緣牽引,致使心中那猛獸大發雷霆,就像要吃人一樣,此兩照互比較,是猛獸可怕呢?還是人心可怕呢?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性不養,易生氣」。  


  修行就是要把這性修純、修端正,清靜自在,無煩無惱。對此以上問題說來淺白易懂,然真要能下功夫可就要有堅心,更要用心下功夫,才能真正達到自在平靜。 


慈聖雜誌-第一三八期 

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整形是否有助運勢

蓮生/文


  人問:


  「整形是否有助於運勢?五官真的象徵人的妻財子祿命運?」


  我答:


  「盧師尊曾說,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相貌負責。我的意思是說,相由心生,到了年紀大的時候,你的面貌,便顯示了你的這一生。」


  我答:


  「修行人有修行人的相,俗人有俗人的相,富貴人有富貴人的相,販夫走卒有販夫走卒的相,男人有男相,女人有女相,忠厚的人有忠厚之相,奸詐人有奸詐之相。………」


  我答:


  「我們人的思想意念,久而久之,就在你相貌中顯示了出來,是讀書人、是農夫、是工人、是商人、是貴人、是貧賤人,看相的人,是可以看出來的。」


  我答:


  「更高明的,可以看氣,只要一眼看那氣勢,便知此人是什麼東東,我盧師尊善觀氣色,從外貌便可看到這個人的心,正直人身上的氣,跟賊頭賊臉的身上之氣,是不同的。」



  我答:


  「雖然有例外,但事出必有因,仍然有蜘絲馬跡,找到例外的原因。」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


  一隻男青蛙跟一隻女青蛙結婚。


  結果生了一隻癩蛤蟆。


  雙方起爭執。


  女青蛙最後扭妮的說:


  「我在結婚之前,去整形了。」


  哈哈哈!


  我在這裡坦白的對大家說:


  「整形對外貌有益,但對內心幫助有限。」


  我說:


  整形可以令人對自己增加信心,自己整形的滿意,自己也會歡喜快樂。當然,這樣一來,運勢確實可以改。


  我個人不反對整形。


  (但,必須注意整形的後遺症及整形的失敗,這個例子也相當多)


  我說:


  整形不如整心(修心)。


  相由心生。


  心是非常重要的,密教的修行,主要是修心(意念及觀想),我們時時觀想「本尊」的莊嚴相,日子一久,「本尊」的莊嚴相會出現在你的臉面上。


  如此,外貌及內心才能合一。


  我曾說:


  眉毛──兄弟宮。


  耳朵──壽命宮。


  眼睛──智慧宮。


  眼尾──夫妻宮。


  眼下--田宅宮。


  下額──奴隸宮。


  鼻子──財帛宮。


  這些整形的好,確實有補助加分。


  我有一位弟子,鄭森隆醫師,他是整形外科醫師。他說,他要幫我整形,雙耳垂肩、目如澄海、鼻隆莊嚴、下額圓厚、慈眉善目、滿臉佛光照人、整形成一尊活的阿彌陀佛。


  我聽了很高興。


  但,我沒有整形。


  因為我認為,整形不如整心,心如彌陀,相就變成彌陀。


盧勝彥文集216冊《當代法王答客問》整形是否有助運勢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貪求供養苦無量

玄天上帝  降


詩曰:修行本為返源機。奈境成因惡愆起。

   惜入寶山空度日。堪嘆修子違空理。


聖示:現今天時、道降火宅,世眾皆可擇緣而修,可謂空前機緣,諸多修子於行持之際,皆能持守己身,言行意念不偏邪境;但亦有少數行者,雖曰身入聖門,習練諸仙聖神廣渡塵眾之慈願,但其識知依然環繞在你我是非之中,我執之念甚重,致而影響修程。雖修大半輩子,然其之靈識亦無能提昇,白費仙佛諄諄教誨,實令吾等悲嘆矣!於此寄語諸修眾欲行修聖道,必須逐一改變己之習性,棄惡從善方有位證瑤鄉之機。可,妙筆靈出。


妙筆:徒兒參叩師尊聖安!


玄帝:勿用多禮,蓮台已候,快隨為師出訪。


妙筆:剛才聞師尊感嘆之語,令徒兒能有此機會觀省己身造作。


玄帝:近日際逢凡業考關,為師希爾能反求諸己再調整,方能解為師之憂。


妙筆:徒兒心念難逃師尊法眼,非是徒兒向師尊訴苦,只是聖凡分際非一時能拿捏的準,徒兒儘力為之。


玄帝:為師並無責怪之意,只希爾無論處在任何環境之下,皆能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之氣勢,方能迎刃破除諸般阻礙也。


妙筆:徒兒受教了。


(但見蓮台已停於四殿轄地。)


玄帝:今夜冥王公忙,文判已於前恭候,徒兒快上前見禮。


妙筆:弟子參見文判!


文判:賢生辛苦了。參見玄天上帝。


玄帝:勿用多禮,實乃皇命於身,借此緣機揭顯冥獄苦狀醒悟世人。


妙筆:請問判官,今夜是否有安排採探之例?


文判:於前方有一獄,名曰「毒蜂地獄」。


妙筆:那受囚禁者其犯何罪而被囚於此獄?


文判:受囚此獄者,大部分於陽世時為鸞門修子或於聖(佛)門 中負責行政工作,而於錢財未清者皆墮於此獄中。


(但見妙筆一步向前,往裡一探。)


妙筆:師尊咱們回去吧!實在太恐怖了,徒兒不敢看。


玄帝:徒兒速凝心神,莫被眼前之狀而嚇著了。


(只見其內毒蜂滿室飛舞其中,許多囚眾其身已受毒蜂叮咬而滿身腫脹不成人形。)


文判:現命獄卒入內押出二罪魂,作為今夜採探之案例。


(獄卒入內已押出二罪魂。)


罪魂甲:求求你們快幫我脫離此地,實在是痛苦難當!


文判:此為爾該受之罪,現此陽世台疆天心寶院著作善書,欲揭幽獄之狀,爾有參証寶書之機乃為殊勝因緣,快將於陽世所犯之過錯招出以補爾過失,否則可有罪受!


罪魂甲:若實語招出可減刑嗎?


文判:視爾之言以判,若實言者當減其刑;若虛者當加倍也。


罪魂甲:那好吧!於陽世時我亦為一宮堂之乩生,初時循規蹈矩無所求名,但因諸多善德護持而令宮名遠播,其後我未能於心性上有所自持,常於仙佛訓言中添加己身之意,假傳仙佛訓意滿己之貪慾,其後亦有多次假藉仙佛示意,行斷與我不睦之同門慧命,於一生中不知貪求善德多少之財物,待臨終之際,未見主師慈言提攜,只見主師怒斥:「爾身負渡世天命不知謹守分際,吾再三規勸,爾不但不悟;反而假藉吾之意行騙善眾,今已淪落至此,一切依天律而行吧!」於語畢之際,鎖鏈枷身,方知黑白無常已等候著,至此一切都晚了,其後經各殿審判,須於「毒蜂地獄」三十年、「挖心地獄」三十年,至今於此獄中還未滿一年,其後日子不知怎麼過。


文判:個人造業個人擔,勿再抱怨了,另一罪魂快將前過實招,參証寶書以減爾罪過。


罪魂乙:唉······,實無言以對。


妙筆:下生知爾無奈之處,若藉今夜緣機,將所犯之過失登載於寶書中醒化世人,那亦為功德一件。


罪魂乙:我本某佛門僧眾,因佛寺名聲顯揚,故每日出入善眾絡繹不絕,有者供養僧物、有者施助功德財。雖曰投身佛門,但貪小便宜陋習猶在,於善眾供養僧物之時,若為我所需求者,不經住持授意便偷偷私藏佔為己有,若有施主供養功德金,皆偷取部分飽於私囊,再利用外出辦事之際,添購自己日常所需,一生中貪取無數功德財,原以為往生之時能受佛祖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沒想到黑白無常早已等候,枷鎖鍊身拖往冥獄審判受刑,如今變成這副模樣,實在太苦了,希望世人當以我所犯為戒,不要步我後塵。


玄帝:二者案例堪為身擁天命渡世者,或佛門僧眾以此當作借鏡,莫為己身之慾求而假傳聖意或貪求功德財,盼有此心念者,當能速速悔改,方能不植墮幽冥之因也,今夜時已晚,採探至此,感謝文判相助並請轉達冥王,吾等就此回院。


文判:定當代為轉達,就此恭送賢師徒。


妙筆:拜別文判。


玄帝:回院吧!……,院已到,妙筆靈入,可,吾回。


酆冥刑錄傳實-第六回 僧道貪財被蜂螫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生前犯戒墮牛身

  寺院每半月要重溫一次戒律,以警戒僧眾。


  有一次,國清寺照例誦戒時,拾得卻將一群水牛趕到了堂前,自己騎在門框上撫掌大笑。


  主持和尚憤怒地呵斥他:「你這個瘋子,破了我說戒!」


  拾得說:「無嗔就是戒,心淨即出家。」說著,他竟然對著牛群呼喊起一些名字來。


  天哪,他呼喚的,都是寺院裡已經過世的僧人法號!更不可思議的是,牛居然應聲而鳴!


  拾得說道:


  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獸心。


  汝今招此報,怨恨與何人?


  佛力雖然大,汝辜於佛恩。


  一堂僧人們見此情形,個個冷汗如雨,毛骨悚然。試想,誰還敢犯戒呢!


※ ※ ※


  云何為「戒」?其義即是針對我人之劣根或惰性,以強力約束之規制。


  顯修之人大抵可將我佛戒儀朗朗上口,甚至了熟於心,但是關鍵就是「作不到」,甚至為自己找藉口。譬如說素食戒殺,若不具備慧根、恒毅堅行,無法抑制我人潛在口腹之欲;再譬如訂定功課,仍然會有許多修子找藉口:情緒不佳、身體不適、工作繁忙等等,悉皆是自己怠惰所找出的正當理由。所以,修行者在還沒有深入修行領域之前,就要藉諸戒律之科儀,強力導引、約制自身浮華之心志。


  云何是戒?乃針對我人有所不及、或力有不逮,而強制規律依循、戒行,即是由平凡之人脫胎換骨,成為修行者最重要的第一步。正如吾在「八關齋戒」中有所云及,修者身在閻浮提地,確有許多戒律不能嚴戒分明而慎守;要以八關齋戒作懺悔、作力行,自身深刻的認知而實踐。復次,對戒的認知而身體力行,更能潔淨此身在染著閻浮提地之污垢,進而更親近於佛菩薩。


  總而言之,修子既要修行大道,且慢奢談海濶天空之超証,當下的凡心在戒律之中,是否可以收斂而改正,將是你未來成就的指標。


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總論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好運自然來

  小時候,我是一個自私的孩子,有什麼好的東西,我總是想到自己,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結果同伴一個個離我而去,為此,我十分苦惱,常常在背後指責別人的不是。


  一天晚上,父親煮了兩碗麵,一碗麵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而另一碗麵看上去什麼都沒有。


  父親問我,你吃哪一碗?


  那時雞蛋是十分珍貴的食品,若非逢年過節或生日,是很難吃到的,我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於是,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有雞蛋的那一碗。


  事實上,我的選擇是錯誤的,正當我洋洋得意地吃完那顆雞蛋時,我驚訝地發現父親的碗底竟然藏著兩顆雞蛋,我後悔不已,恨自己過於心急。


  見此,父親微笑著對我說:「孩子,你務必記住,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想占別人便宜的人最終會吃大虧。」


  第二天晚上,父親又煮了兩碗麵,仍然是一碗麵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而另一碗麵看上去什麼都沒有。


  父親讓我選擇,這一次我學乖了,選擇了麵上沒有雞蛋的那碗。父親默默地注視著我,一句話也沒說。


  我趕緊拿起筷子,將上面的麵條扒開,我滿以為下面會臥著兩顆白生生的雞蛋,但很快我失望地發現,碗底除了清湯,什麼也沒有。


  這時,父親意味深長地對我說:「孩子,你一定要記住,不要過分相信以往的經驗,因為生活有時也會欺騙你,不過,你不用氣惱,也不用悲傷,全當是一次人生體驗吧,這是你從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


  第三天晚上,父親同樣煮了兩碗麵,還是一碗麵上有一顆白生生的雞蛋,而另一碗麵看上去什麼都沒有。


  父親讓我先選,這一次我沒有貿然行事,而是情真意切地對父親說:「爸爸,您是長輩!又為我和這個家庭付出了太多,還是您先選吧!」


  父親沒有推辭,直接選了上面有一顆雞蛋的那碗。


  我猜想,剩下的那碗肯定沒有雞蛋,但出乎意料的是,我非常幸運,碗底臥著兩顆白生生的雞蛋。


  父親抬起頭,眼裏滿是慈愛,他淡淡地對我說:「孩子,你千萬要記住,當你為別人著想時,好運就會降臨到你的頭上。」


  父親的話令我慚愧不已。


  從那以後,我把這三句話當作了自己的人生準則,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我首先想到的總是別人的利益,果然如父親所言,好運接踵而至,我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 ※ ※


  「增添福德」乃是普天之下,每一位眾生,都非常渴望能夠獲得,以及企盼能夠擁有的,但應該如何做,才能夠不斷的增長福田呢?


  「增厚祿格」乃有一項妙法,無論身份尊卑,無論地位高低,亦不論高矮胖瘦,皆能容易做得到的,並且可以不斷增長福德之一種妙法,那就是「互助」。眾生透過彼此互相幫助,才能讓自己持續增長福德。


  但眾生究竟有哪些事物是能夠互助的呢?其實說穿了,該互助又能互助的項目,真的是多到無法盡述,當別人有自己可以幫助的地方與需要時,便該立即予以協助,就能達成互助的使命。細微到路上有人車子拋錨,代為向修車廠聯絡,亦是互助項目之一,偶而在路上遇上有人車子沒油發不動了,指引前往加油站的路線,甚至乾脆把自己車子裡的油抽一些給對方,讓對方可以將車子發動,開往加油站進行加油,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上,隨處可以互為、互助的地方,亦是令大眾增長福德之微妙善行也。


增福開運寶鑑-第七章 互助增福妙法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顛倒思維法

蓮生/文


  禪行者在參「公案」之中,有時候是「顛倒思維」的,反覆的顛倒對話,令人稱奇。


  例如:「如何煩惱解脫?」


  答:「誰縛你?」


  又:「如何成佛?」


  答:「佛是誰?」


  又:「請禪師賜一金言?」


  答:「已落第二句。」


  (這種類似的對話,非常的多,但,這種「顛倒思維」,有力,有效果,令人震撼心弦,反應快的話,很容易切入,馬上易開悟)





  翠巖參禪師的法嗣之中,有位龍冊「子興禪師」,子興禪師是這方面的高手了。


  僧人問:「開悟人中,有人成佛否?」


  子興禪師答:「誰是眾生?」(顛倒思維)


  僧人問:「那麼通通成佛了?」


  子興禪師答:「還我開悟來?」(顛倒思維)


  僧人問:「如何是開悟?」


  子興禪師答:「你是眾生?」(顛倒思維)


  僧人問:「如何是無價珍?」


  子興禪師答:「空抱有。」(顛倒思維)


  僧人問:「佛陀拈花是什麼意?」


  子興禪師答:「你舉例不全。」


  僧人又問:「如何舉得全?」


  子興禪師拈起袈裟。(顛倒思維)





  聖弟子看了僧人與「子興禪師」的對話,是不是感覺上有一種「明快」及「俐落」的舒適感,短短的回答,一針見血,快刀斬亂麻,一點也不含糊,這其中的「般若」,更是深遠矣!


  我在這裡問聖弟子,子興禪師的答話,全是有深意的,那如何是深意?諸聖弟子明白嗎?會嗎?





  鏡清禪師的法嗣中,有一位越州,清化,「師訥禪師」。


  僧人問:「十二時中如何得不疑惑去?」


  師訥禪師答:「好。」(顛倒思維)


  僧人問:「為什麼大眾久立?」


  師訥禪師答:「逼大眾作什麼?」(顛倒思維)


  僧人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訥禪師答:「新鮮。」(顛倒思維)


  (聖弟子從這幾句話,看出什麼端倪沒有,這可是大有來頭的,參中的,有奬!)


盧勝彥文集211冊《一支箭射向蒼天》顛倒思維法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欺凌弱小墜雞身

觀音菩薩 降


詩曰:作惡多端轉野雞。欺凌弱小任哀啼。

   利刃空身驚懼死。業債清償莫怨悽。


聖示:畜道將死,其聲哀悽,聞之惻然!但為何身受此報?必有其因,故著書闡述,用在警醒尚未淪入惡報之人,甚願眾生有所警覺!可也,著書,賢生靈神出竅。


勇筆:弟子參叩菩薩蓮駕。


菩薩:賢生少禮,走了。


勇筆:是。(師生步行而出)菩薩啊!您老前期提及已有既定主題,是否即是適才所云要去訪談雞靈?


菩薩:然也,目下世道日澆漓,及至年青甚至幼年之小朋友,都有樣學樣,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吾甚悲憫此一社會現象,因此找出在世仗勢行惡欺凌弱小之惡人,淪入畜道之判例,以期對未來主人翁之教育,能有所警愓戒慎。


勇筆:您老慈悲,可是單純校園霸凌事件,就會使學子判入畜道,那也未免太過嚴苛?


菩薩:當然不至於如此嚴重。學校霸凌事件不只當事人有錯,甚大部份,學校當局與家長也要負責。吾所選擇案例,倒不是學生被判入畜道;而是積累甚多欺凌弱小之事件,並且已是三世均有同樣類似事件,而達到閻君判處入畜道標準之事例。


勇筆:原來如此,弟子還以為單純學子之間欺凌事件,就足以判入畜道。哦!您老帶弟子往哪兒去?好像越走越往山裡來。


菩薩:當然往山裡來,否則到哪兒去找放山雞?到了,賢生看看這兒可有多少雞隻?


勇筆:弟子看到了,好像蠻多的,牠們不睡覺嗎?好像活蹦亂跳的。


菩薩:呵呵!不是不睡覺,吾要找目標,所以有些驚擾到牠們了。好了,吾已將目標雞靈調出來,賢生找他談談吧!


勇筆:(此際已看到面前多了一位最多也不超過四十歲的人,正畏畏縮縮的伏在一旁。)你這位老兄,大冷夜裡就不要趴著,拜完了菩薩,我們談談。對了,忘了自我介紹,我是鸞門正鸞,奉旨隨侍 觀音菩薩著造《畜道沈淪錄》。菩薩大慈大悲找上了你,請你將為何淪入畜道的罪業,就是閻君大人的判決主文,你說說看,列入寶書一定有好處,不要辜負了菩薩恩賜的機緣。


雞靈:您這位善生安好,罪靈叩謝菩薩洪慈,一定照實說!


勇筆:嘿!看不出來好像你在世有讀書,言語間還透出些許文質彬彬,請說吧!為何淪入畜道?


雞靈:第一世我是個練武人,可是武技不能當飯吃,就與同村的人在縣城中作些買賣,當然我是負責為他們擋麻煩的。


勇筆:原來是打手,不過不會這麼簡單吧?


雞靈:善生說的是,人有武技在身,多少就有些盛氣,看人看事就很不順眼,因此常常出手打架,而我當然都是贏,受傷的都是別人。


勇筆:那是你好運,沒碰上本事更高的人,否則吃苦頭換你了。


雞靈:就是啊!也因為如此,積造惡業就越來越多了。到了另外一世,又是參加幫派,那可是吃香喝辣,雖然也被官府關了好幾回,可是身無一技之長,只好又回去參加幫派,所以最後落得橫死市街。第三世也是如此,所以面見閻王大老爺的時候,那可真嚇人!總計有九道令簽,舉凡割腸、剖腹、銅柱烙火、下油鍋,我大概都經歷了,然後,閻王大老爺就丟來一紙判文,大意就是積造三世為惡,欺凌無辜弱小,判處七世淪為雞身,最重要的一件惡行,再加三世,總計十世雞身。


勇筆:啊!你這判例倒真有趣,是什麼惡行讓閻君大人加重三世雞身之罰呢?


雞靈:(顯現慚愧狀。)有一次因為被我的女人背叛,所以很生氣,喝了酒,在市井間見到婦女,不分青紅皂白就揍她們,其中有三件的受害人是被利器所傷血流不止,我才有報復後的心情,在旁看還哈哈大笑,就是這件事情,讓閻王大老爺加重三世判處雞身。


勇筆:嘿嘿!你倒是坦白,好像還真有悔悟的樣子。


雞靈:善生可知道,雞要死是很可憐,也很恐怖!利刃割喉卻又未立即死亡,一頭還被栽進翅膀內抽搐蹦跳,直至血盡而亡,我有如此機會,怎能不坦白?祈求菩薩大發悲心,助罪靈早脫畜道!


勇筆:哈哈!難得你有此自知之明,不過你把自己的身死也描述的太血腥了!不過有此一番話,應該讓現世人多少有個警愓,閻君大人自會審酌,你就安心面對還債的畜道判例吧!


菩薩:呵呵!賢生說得好,你就投靈回去吧!監察神司自會將你今夜參著寶書之功,通報冥司減輕罪業。好了,賢生吾等也回去。


畜道沈淪錄-第六回 欺凌弱小墜雞身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果報還須受

  唐朝時,西域天竺國,有位戒賢法師,德高望重,名震四天竺國。 


  有一天身患惡病,極為痛苦,無法忍受,正想自殺以求解脫時,忽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位菩薩降臨,指示他:「你在久遠劫前,作過多次國王,做了許多許多迫害惱亂百姓的惡行,本應該落入惡道,長久受大苦報,現今由於你宏揚佛法的緣故,得以免除將來的地獄大苦報,將它轉變成目前的人間小病苦,你要忍受。爾後,有位玄奘僧人,會到此拜你為師,求受佛法。」 


  於是戒賢法師強忍痛苦,力行懺悔,終於康復。 


  過了三年,玄奘法師果然來拜師求法。戒賢法師叫弟子述說痛苦的情形,徒弟邊說邊哭,可見病苦的慘狀。 


  如果不是菩薩的指明往世因果,或許就有人會說,如此大修行的得道高僧,還得到這樣的慘病,佛法有什麼靈感和利益? 


  因果律絕對是公平的。因果通三世,因此常隱微而不明顯,難以窺見全部真相。戒賢法師是往世業因,以「後報重報」轉為「現報輕報」的緣故。


※ ※ ※


  人生到處,總是隨緣,果因相乘,一毫不苟。因之未種,强就非易;緣之已遇,規避無由。天例公演,物理皆然,運會數還,故有滄桑之變。勢移局轉,每興沉浮之恨,悠悠今古,多少能逃此例。


  芸芸蒼生,幾個悟透機緣,欲求青雲不墜,必須道義兼行。斬荊掃棘,母忘帶來慧劍;披星戴月,勿挫興道雄志。茫茫世境,不離大道,步步過程,必有果因。能循善步以趣行,何憂危機四伏;謹守信誠而為本,不懼駭浪百尺。溺海雖危,慈航終得安渡;懸崖雖險,天梯任我攀登。


  功成不患艱辛,只患消沉,矢志不移,金石可破。世賢有感,可作興道揚教,既不枉今生之隨緣,亦能願符趣善矣。


鐘道聖訓-隨緣應暢隨緣業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義薄雲天

  三國時代,關公與劉皇叔、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為兄弟,立誓匡扶漢室,不願同生,但願同死。後來劉皇叔受命守徐州城,奉密詔欲討漢賊曹操,豈知密詔敗露,曹操遂起二十萬大軍,分兵五路下徐州,攻打劉皇叔。


  劉皇叔與張飛,乘夜劫曹營,因中計而敗北,皇叔單騎投靠袁紹,張飛奔向芒碭山而去。曹軍又攻打下邳,關公出戰被困土山,劉皇叔有一妻一妾均陷於下邳。曹操部將張遼,奉勸關公投降,關公乃約三事,其三事: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


  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贍養,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


  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曹操接納三約,關公乃入城稟告二嫂後,引數騎來見曹操。


  操自出轅門相接,關公下馬入拜,操慌忙答禮,關公曰:「敗兵之將,深荷不殺之恩。」


  操曰:「素慕雲長忠義,今日幸得相見,足慰平生之望。」


  關公曰:「文遠代稟三事,蒙丞相應允,諒不食言。」


  操曰:「吾言既出,安敢失信?」


  關公拜謝,操設宴相待,次日班師還許昌,關公收拾車仗,請二嫂上車,親自護車而行,於路安歇館驛。


  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公如此,愈加敬服。


  既到許昌,操撥一府與關公居住,關公分一宅為兩院,內門撥老軍十人把守,關公自居外宅。


  操引關公朝見漢獻帝,帝命為偏將軍漢壽亭侯。關公自到許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關公盡送入內門,令服侍二嫂,卻又三日一次於內門外躬身施禮,動問二嫂安否。


  一日,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袍相贈。關公受之,穿於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


  操笑曰:「雲長何如此之儉乎?」


  關公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


  操嘆曰:「真義士也。」然口雖稱羨,心實不悅也。


  忽一日,操請關公宴,臨散,送公出府,見關公所騎之馬甚瘦。


  操曰:「公馬因何而瘦?」


  關公曰:「賤軀頗重,馬不能載,因此常瘦。」


  操令左右備一馬來,須臾牽至,那馬身如火炭,狀甚雄偉。


  操指曰:「公識此馬否?」


  公曰:「莫非呂布所騎赤兔馬乎?」


  操曰:「然也。」


  遂并鞍轡送與關公,關公再拜稱謝。


  操不悅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嘗下拜;今吾贈馬,今喜而再拜,何賤人而貴畜耶?」


  關公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操愕然而悔。


  關公辭去,操問張遼曰:「吾待雲長不薄,彼常懷去心,何也?」


  遼曰:「容某探其情。」


  次日往見關公,禮畢,遼曰:「我荐兄在丞相處,不會落後。」


  關公曰:「深感丞相厚意,只是吾身雖在此,心念皇叔,未嘗去懷。」


  遼曰:「兄言差矣,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皇叔待兄。未必過於丞相,兄何故只懷去志?」


  公曰:「吾因知曹公待吾甚厚,奈吾受劉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此,必要立功以報曹公,然後去耳。」


  遼曰:「倘皇叔已棄世,公何所歸乎?」


  公曰:「願從於地下。」


  遼知公終不可留,乃告退,回見曹操,具以實告,操歎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


  後來關公出師,斬顏良,誅文醜,為曹操解去白馬之危,因而得知劉皇叔在河北袁紹處,又接到皇叔親手書,其略云:


  「備與足下,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君必欲取功名,圖富貴,願獻備首級以成全功!書不盡言,死待來命!」


  關公看書畢,大哭曰:「某非不欲尋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圖富貴而背舊盟乎?」乃寫書託送信人帶回奉上劉皇叔,其書答云:


  「竊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觀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嘗不三歎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內無積粟,外無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斷首捐軀,致負所託;故爾暫且羈身,冀圖後會,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當面辭曹操,奉二嫂歸,羽但懷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瞻,筆楮難窮,瞻拜有期,伏為照鑒!」


  關公欲向曹操辭行,曹操均避不見面,公不得已乃封金掛印,所有原賜之物盡皆留下,分毫不帶去,寫書一封,辭謝曹操,其書略云:


  「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上,實聞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請三事,已蒙恩諾,今探知故主見在袁紹軍中,回想昔日之盟,豈容違背,新恩雖厚,舊義難忘,茲特奉書告辭,伏惟照察,其有餘恩未報,願以俟之異日。」


  寫畢封固,差人去相府投遞。請二夫人上車,關公上赤冤馬,手提青龍刀,率領舊日跟隨人役,護送車仗,逕出北門,過五關,斬六將,直望河北,千里尋兄而去。


  以上故事,備述關公之義氣;困土山約三事,秉燭達旦,不以新賜而忘舊賜,


  不貪富貴,不忘舊盟,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危,報恩曹操,封金掛印,留書辭行,五關斬將,千里尋兄,此皆出於「義」字。此「義」字,包含「誠、勇、悌、明、恥。」也。


  關公之義氣,對於漢帝,對於劉皇叔,均抱著忠誠之心。見危授命,見義勇為,始終如一。對於劉皇叔,善事兄長之道,事嫂加事兄,兄長有難,獨自承擔而不背舊盟。恩怨分明,不苟取,封金掛印而辭行曹操。不貪圖富貴,不被物欲迷心,來去清白,其忠義兩全,可謂千古第一人,故有「義薄雲天」之頌詞。


※ ※ ※


  義者,宜也。即正正當當的行為。即指人無有私慾,行事正當而合宜之謂也。孟子云︰「夫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故君子處貧困之中,不失大義,而能修身修心,不為物慾所蔽。又逢發達之時,亦不敢奢華浪費,或行敗德背道之事。


  義方之義,原出於天。故大義可以參天,大義者,捨身不顧,如關夫子之為義殺身,至公無私。若周公之大義滅親是也。故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此大義所以難能也。


  語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此道者,義也。不義之財寧死勿取。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是以君子有見義凜然以赴之氣概,善盡所擔之天職。古有義馬之賦,今有義犬之文,走獸尚能死義,人豈不可為之乎?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迴避小人

蓮生/文


  「提婆達多」背叛了釋迦牟尼佛之後,便到處攻擊佛陀的教義。


  「提婆達多」以「五法宣言」責難釋迦牟尼佛。


  不只如此。


  一、用醉象欲踏死釋迦牟尼佛。


  二、用爪藏毒欲害死釋迦牟尼佛。


  三、用巨石推落欲壓死釋迦牟尼佛。


  我們發覺:


  佛陀只是沉默以對。


  甚至佛陀在路上,看見「提婆達多」率領他的弟子群眾,佛陀便遠遠的迴避、遠遠的迴避、遠遠的迴避。……


  這裡有二個問題:


  一、佛陀為什麼要沉默?


  二、佛陀為什麼要迴避?


  又不只如此。


  佛陀為什麼要授記「提婆達多」未來世成佛是「天王如來」。


  為什麼?


  我在此,簡單回覆:


  「釋迦牟尼佛是開悟者,佛陀明白第一無上義諦,所以他沉默、迴避、授記。」


  (我在此,請問諸聖弟子,你是否有更好的答案,試答之)





  這世間上的一般人,大半不是這樣的,都是師父攻擊弟子,弟子攻擊師父,雙方互不相讓,拚個你死我活,我死你活。


  這些人……。


  唉!唉!


  在聖者的眼中,看來是低等的動物,是野蠻的,是難以親近的。


  簡單的說:


  正是惱羞成怒的惡癖,更是任氣使性。也就是真正的小人行勁。


  師父是小人。


  弟子是小人。


  這互相攻訐,正是社會上撒野無禮的怪物,人間所以無法成為淨土,就是這等怪物搞出來的怪現象。


  愛錢,昧著良心幹了。


  愛名,昧著良心幹了。


  野心,昧著良心幹了。


  對於真正的大善知識,昧著良心,找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給以報復。


  以眼還眼。


  以牙還牙。


  這人世間為何如此汙穢?其真正的原因,全在於此。





  釋迦牟尼佛的迴避「提婆達多」,正是「善避」,這是開悟者的出困之道,不願隨「小人」起舞,他報以「天王如來」的大名號,期盼有一天小人醒悟過來,究竟成佛。


  一個沉默是謙讓。


  一個迴避是謙讓。


  一個授記是謙讓。


  這「謙讓」就是「無所謂」的智慧了。


  大善知識是不動的,就算諸多攻訐也是不動。大善知識如果攻訐小人,小人會更加的報復,如此惡性循環,二者皆壞,這不是避開困難之道。


  從事於度生的事業,對於「小人」的攻訐,只有以更大信心,勇往前進。


  對「小人」沉默,無所謂。


  對「小人」迴避,無所謂。


  對「小人」授記,無所謂。


盧勝彥文集第190冊《無所謂的智慧》迴避迴避迴避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旅館的特別房間

  一天夜裏,一對年老的夫妻走進一家旅館。前台侍者回答說:「對不起,我們旅館已經客滿了,一間空房也沒有剩下。」


  看著這對老人疲憊的神情,侍者又說:「但是,讓我來想想辦法……」


  恐怕其他旅店也早已客滿打烊了,好心的侍者將這對老人引領到一個房間,說:「也許它不是最好的,但現在我只能做到這樣了。」


  這是一間整潔幹淨的屋子,老人們愉快地住了下來。


  第二天,他們來到前台結賬時,侍者卻說:「不用了,因爲我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給你們住了一晚——祝你們旅途愉快!」


  兩位老人十分感動。老頭說:「孩子,你是我見到過的最好的旅店經營人。你會得到報答的。」


  侍者笑了笑,說這算不了什麽。他送老人出了門,轉身接著忙自己的事,把這件事情忘了個一幹二淨。


  沒想到有一天,侍者接到了一封信函,打開看,裏面有一張去紐約的單程機票並有簡短附言,聘請他去做另一份工作。


  他乘飛機來到紐約,來到信中標明的地方,擡眼一看,一座金碧輝煌的大酒店聳立在他的眼前。


  原來,幾個月前的那個深夜,他接待的是一個有著億萬資産的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爲這個侍者買下了一座大酒店,深信他會經營管理好這個大酒店。


  這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爾頓飯店首任經理的傳奇故事。


※ ※ ※


  語云:「時也,運也,命也,非我之所能也。」許多事物運籌帷幄,看似掌控在計畫裡,但當欲成事,卻往往取決於他人,所以世人油然而生如是感歎。


  時機、運勢、命運當真掌握在他人手中嗎?答案並無絕對值,而是屬於已然做好萬全準備,懂得付出犧牲的人。時機看似存有機率的問題,其實不然,時機的掌控是屬於觀察細微,及早付出,掌握先機的人所開創的。比如:服務業者如欲成功,就應先站在顧客立場著想,但這還是不夠的,而是要瞭解顧客的需求,且在顧客未能體會自己的需求前,便能提出相當充分的服務。運勢是屬於懂得付出,佈施在「捨得」中取得先機的人所掌握的。比如:一向默默耕耘佈施的人,必然會引起他人的共鳴,進而對其產生興趣,而因瞭解其佈施的動力,見賢思齊,如此一來,善緣廣結便可觸發福祿資糧,成就所為。命運有說是天註定,其實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比如:昔時了凡先生便是一例。所以當運勢昌順時,命運則隨善緣福田而改變。


  每個人都想成功,只是知易行難,不過「能知」卻比「不知」好的多。所以,許多世人皆以為自己知道了而盲目經營,其實許多失敗者,都是「不知」因而失敗。那麼如何「知」而行呢?還是離不開細微的觀察。比如:世人都會花錢,但有多少人知道貨幣的來源,及其與經濟的關聯呢?再比如:人人都需飲食,但有多少人知道消化、吸收的原理呢?簡而言之,世人把許多事物看為「理所當然」,也因為理所當然而失敗了。


  因果也是如此,世人都以為能知因果,卻不深入瞭解而事前準備,所以難防因果夙業的摧殘,以致失敗收場。因此,世人當防範未然,凡事觀察細微及積極行善,如此一來,事物齊備,福報亨通,即成「時也,運也,命也,皆我之所能也。」


財祿因果論-第十九章 成功的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