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學子求學輕物欲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天空中星光明朗,下方燈火通明,令人有流連忘返之情境。


未久,蓮台緩緩下降來到一處校園裡,但見有某些學生正在比較手中的手機品牌、樣式,許多學生手持較高檔之智慧型手機,正在取笑使用傳統陽春型手機的同學,此舉令該位同學有些自卑,又有些生氣,似乎有些快要抓狂的樣子,卻予以壓抑住性子,可真不容易。〉


菩薩:眾生於求學期間,本該做好學生身份之事,既然本身為學生,就只能以學業為重心,其它的物品乃是身外物,僅是方便使用罷了。


何以為了點滴小事而取笑於他人,如此一來,不但本身頻造口業,更與其他同學植下不善因緣,有時候一個不合,尚有可能衍生出肢體衝突;若是如此,便有辱學子求學的用意。


邱生:菩薩啊!學生方才見到數名同學,正在取笑一名使用陽春型手機的同學,真是令人感到慨嘆!現代的學子,究竟什麼是實際需要的都搞不清楚。


菩薩:由於科技發達,現代化的產品,日新月異,並且多元化,在這種變化萬千的時代裡,尚且有不少家庭甚至連三餐都成問題,何況是根本無餘力使用到手機,就連古早型手機都無法擁有,更何況是智慧型手機呢?有些家庭的學生,甚至就連撥打公共電話的能力,都還感到很奢侈。


眾生啊!何苦同為學生,卻以自身之生活環境優渥,反倒去比較其他生活條件弱勢的同學呢!趕快乘著還在求學的階段,儘快將物質的比較欲望降伏下來,否則太過於炫耀,恐怕將會使自身成為有心人士傷害之對象,並且不應該以本身家庭環境優渥而輕視其他家境困難的同學,這才合乎求學的條件與資格。


邱生:想一想,學生往昔於就學時期,當時手機並不普遍,也就沒有什麼可以被比較了。


菩薩:現代人,物質太豐富,可說是極盡奢華的年代,卻也因此生活不夠單純,生活於享受中含帶痛苦,因為常被做比較,擁有的東西比別人差一些就要被取笑,擁有比別人好一點的東西就任意取笑別人,真是不知飽食終日、所為何事。


但願學子們在學期間能多以求學為重,不可捨本逐末,反倒比起物質生活之優劣性,畢竟每一個家庭的生活條件不同,能擁有的物質程度也就不同,不可予以比較,以免自誤損人。


邱生:〈邱生再走不遠處,但見有一群同學正在比較手中的筆,有同學指著手中的筆,說是親戚從國外買回來的,價格將近千元;亦有同學指著手中的筆,說要價數百元;但有更多同學手中的筆非常普通,就這樣被那幾位擁有高級筆的同學取笑,硬說是跟不上時代,一輩子沒用,惹得許多同學都快哭了出來。〉


菩薩:物資,實用就好,何必比較。


求學期間,所使用的筆,只要能夠寫就好。考試之時,誰會問哪一張考卷是高級筆寫出來的,又有誰會分別哪一張考卷是用低價筆所寫的,完全不會有人去劃分,唯一分出高下的是考卷上所書寫的答案,哪一張答對的比較多,考卷答對的多,自然分數高一些,考卷考題答錯的多,當然分數低些,從來不會有任何一位閱卷者特別找來答題者詢問所使用的筆是哪一個品牌或型號。


邱生:對哦!記得以前學生在讀書時期,根本沒有人會去比較手中所擁有的筆是哪一種,但會有人詢問看了哪些電視節目,下課時都在研究電視劇情者比較常見。


菩薩:看來每一個世代的學子所注重與討論的完全不太一樣,唯一的相同點,就是容易起比較心。


但願學子們要有學子的樣子,除了求學之外,亦要注重品性以及人際關係,將來步入社會服務,才能懂得於每一種場合應該注重的稜稜角角,而不是錯誤的將該注重的項目顛倒,若是注意力錯置,則甚難成就一番事業也。


邱生:聽聞菩薩一番話,勝讀萬卷書。


相信當今的學子們,以及社會上求學問者,都能知其輕重,使學習有所成長。


菩薩:但願世人珍惜現有的物資,並且適當的善用之。


邱生:感恩菩薩之開示!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吾回!


人生遊記-第十一回 學子求學輕物欲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不再、不再、不再

蓮生/文


  我發覺娑婆世間,有兩個字,應用在任何事,都非常的貼切。


  這兩個字是:「不再.......不再......不再......。」


  以時間論:


  前年不再了,前月不再了,前日不再了、甚至前一小時、前一分、前一秒,都不再了。


  以空間論:


  家母錯感嘆:「人如同鳥。」


  一會飛東。


  一會飛西。


  相聚就是分離的開始,悲歡離合,一次又一次的相聚,一次又一次的分離,這一切又一切,就算空間一様,時間也不再。


  (還是不再!)


  以朋友論:


  小學的朋友不再,初中的朋友不再,高中的朋友不再,大學的朋友不再。


  就算有同學會。


  見面只是唏噓:


  「不再、不再、不再。」


  我的弟子,新疆的民歌王-王洛賓,早年就寫了「青春舞曲」: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一様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一様不回來。


  別得那呀喲別得那呀喲,


  我的青春小鳥一様不回來。


  (三毛走了!)


  (王洛賓走了!)


  青春不但不再,連心也一樣不再,什麼都不再了!


  我移民美國,雷藏寺的開示說法,真佛密苑的回信問事,彩虹山莊的護摩歡聚。


  我隱居後:


  「不再、不再、不再。」


  劉禹錫的詩:


  百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此詩是劉禹錫重遊玄都觀的詩,裡面的深意,正是「不再」。


  此詩令我想起另一位劉郎,也就是入仙山遇美麗仙女的劉晨。


  天女和人間情郎的戀曲留傳至今。


  還有:


  萼綠華是天上美麗的天女,天女下凡,卻追求人間的羊權,夜降羊權之家,賜下了定情之物,傳為佳話。


  我的問題是:


  劉晨是劉老叟。


  羊權是羊老叟。


  試問:


  仙女還來譜戀曲嗎?


  還有年輕時的王維,詩文均佳,精於音律,也彈琵琶。


  王維為安樂公主譜了新曲<郁輪袍>,安樂公主欣賞王維,王維遂登第。


  如果王維是王老叟,還登第嗎?


  我隱居才五年而已,已有多位弟子「生離死別」了,散的散,離的離,我也是一個盧老叟了。人生真的是:「不再、不再、不再。」


盧勝彥文集183《走出紅塵》不再、不再、不再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雷誅淫孽

  廣東省雷州縣,有位叫謝老的獨居老人,為人忠厚,年已七、八十歲,體力尚健,一日被雷擊斃,村人以翁忠厚,而死於非命,都認為天雷錯擊。


  忽然鄰家有位遠門親戚到,年齡與謝老差不多,聽到大家談論雷擊之事,他大聲說:「大家不知底細,天雷並沒有打錯人。」


  謝老年輕時,和我為伍,一日閒遊郊外,日下崦嵫山,途經林下,遇一尼姑,年僅二十左右,謝見地僻人稀,頓起不良之心,想強行非禮。


  尼姑身弱無法抵抗,被扯落下衣,情急智生,尼姑假意順從,說如廁再來,乘謝不備,蹲下抓起細沙,向謝臉上丟去。


  謝兩眼受沙,目不能開,尼姑幸得脫險,一氣走至山邊,見一矮屋,叩門求救。


  一位婦人出來,見尼姑急問何故?尼姑將情形告知,並懇求借宿一宵,且借了一條褲子。第二天早上叩謝婦人離去,並與婦人約好明天我會拿褲子來還。


  婦之夫,業小販,常隔夜才回來,但當天中途遇雨,全身雨濕,回家換衣服,找不到褲子,五歲小兒剛好在旁說:阿母拿給和尚穿去。


  王某罵說:「小孩子不可亂說話,怎會有和尚來我們家呢?」


  兒還說:「昨夜與阿母睡。」


  王某信以為真,怒責其妻,婦以理直氣壯,不甘受辱,苦口辯明。王某不以置信,隨著進入廚房,拿了一把刀將她殺死。


  隔天,王某上街籌辦喪葬事宜。尼姑拿褲子到王家來還,才知婦人為了救我,被丈夫誤認姦情而遭受慘死,伏在婦人屍體上大哭不已。


  後來王某回家,看見尼姑哀泣妻屍,誤以為是僧(和尚),忽然大怒,一刀將尼姑刺死,殺後才發現不是和尚而是尼姑。


  此時王某深深後悔昨天不信妻言,以致於誤殺兩命,這都是小兒亂說話所引起的,以腳踢兒,小兒被踢而死,王某悲悼更甚,知罪深重,也自殺身亡。


  一案四命,源頭都是謝老所造成,遭雷誅有何錯哉?


  嗟乎!色之為害,有甚於猛虎毒蛇也,一念之差,致四人死於非命,真令人不寒而慄。


  世之好色者,當引為戒焉。如謝老者,身雖受雷擊之報,豈能便消其罪孽乎?冥律森嚴,甚於陽律,當然很難逃過地獄之苦也。


  願世人不可漠視不當一回事,而蹈謝老的覆轍,幸何如之。


※ ※ ※


  夫,淫者為萬惡之魁首,色慾二關,乃是人生大敵,為色傷身,為慾亡命,明知有害,如蛾撲火赴死,只貪一時之樂,誤卻一生大事,終身罪惡無所避,嗚呼!是誠何心哉。


  故諸惡孽中,推淫為最,蓋淫念一萌,色膽包天,幻生妄想,千方百計,引誘生枝,如小阻礙生嗔心,忌人之有,生妒毒心,奪人之愛,生殺害心,萬般惡念由此起,善念本性由此消,森羅鐵榜,淫為萬惡首。


  奈何世之願,陷溺於此者,動曰何傷?嗟乎!天下受何傷之毒也,豈少也哉!殺人者,殺其一身,淫人者,何異殺其三世。有夫婦,然後父子兄弟。淫人者,何至獨亂夫婦之倫,上有父母翁姑,中而丈夫兄弟,下而子女媳婦,一門莫不恥,懸眉額之間,痛纏心骨之內,是無異挾自力刳人三世之腹,而由可傷乎。


  故淫者,神誅鬼責,天地難容,所以若遇孀婦、處女、或良家婦女,皆定力而不可犯也。若不省自身,私情之約,則輕棄其夫,不安於室,或夫厭其婦,遠逐他鄉,或賣為娼,在夫有入室之謀,在婦有下堂而去,傷天害理莫此為甚。人若無存一點良心,空花一過,反觀內照,能不悔自恨,哀身疑懼,累人累己,破家蕩產,或流失無所依,或病其身,或亡其命,或敗其家庭,或敗其宗嗣絕後代,此便是人生地獄。若入地獄,應受冥嚴,後再轉世,為六畜,或娼妓,或孤寡賤貧,此乃因果報應。


  蓋今身為婦女者,應知一生名節攸關,終身如白玉,容不得絲毫瑕疵。稍有醜行,雖有西江之水,也難洗其污;雖死九泉之下,也難掩其羞。故為男子者,當視淫行如鴆毒,一入虎口則死,何人貞節姿我片刻之歡,損彼終身之操,豈不罪大惡極。惟願世人,男與婦自省警惕,當盡力保守,須臾堅忍,終身善用,如果一念之差,後悔已遲,百身莫贖,可不畏哉。


警世箴言-述戒淫論

修行之義

  有一個古老的西藏故事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多隆的喇嘛,遠近馳名。一天,他看到有一個人在繞塔。


  「你在繞塔,很好。」多隆說:「但如果你能夠修行,不是更好嗎?」


  那個人就對自己說:「既然如此,我最好讀經。」於是他就開始勤奮讀經。


  一天,多隆又見到他。「讀經當然很好。」多隆說:「但如果你能夠修行,不是更好嗎?」


  那個人想:「讀經似乎還不夠好,打坐如何?」


  不久之後,多隆看到他在打坐,就說:「我承認打坐很好,但如果你能夠修行,不是確實更好嗎?」


  那個人被搞糊塗了。「你所謂的修行是什麼意思?請你告訴我如何修行。」


  「把你的心,從世間轉到修行。」多隆告訴他。


  佛教的修行要從改心做起,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 ※ ※


  修行顧名思義是將好、壞、對、錯、是、非兩極端分辨清楚,再經由智慧從中理出正知正念,身行端正,將錯誤的、不正確的,種種後天諸般惡習去除,加以改變、改進。


  一般世眾,在從不知與未慧明覺悟之際,往往對修行有著過之而不及心態,更有存著我心不害人,為什麼還要修行?這是未從覺達致有所悟者而言。


  然人身隨業降生世間,都是由各自因緣果報成熟契合,而塵界一切假相總是迷惑人心,以致人心受到這些假境萬象所吸引,誤認短暫假相是永恆實相,故心念伏動,生起無明的貪、嗔、癡、慢、疑,自然隨著一切境景造作諸般的業。對這由心發起的萬般念頭要非常謹慎,因為身、口、意、念、行都是由心帶動驅使,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明白修行非僅只於外相,身行。修行首重將心安撫不受外力諸境迷惑,能從心著手,身行定是入道,為人之正剛。


修行-綱繹大解-前言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廣種善因

  昔時,杭州,靈隱寺有道濟禪師,神通廣大,真人不露相,隱於瘋癲之中,以化世人。


  有一天清晨,路遇一青年擔著一擔菜。活佛一見,即向擔菜青年合十,口念阿彌陀佛,隨即說道:「請將你這擔菜,捨給貧僧吧!」


  擔菜者說:「家有慈母,不敢自尊,待禀明慈母,如母允許,小子即送於師父寺中去吧。」


  活佛口稱:「善哉!善哉!」


  原來該擔菜青人,是一位孝子,將菜賣妥後,回家禀明母親。


  母曰:「道濟乃現今活佛,既向吾兒化緣,這是難遇機會。」


  於是孝子遵母之命,擔了一擔菜,送至靈隱寺之中去。剛好正遇著活佛在門前守候,孝子則向活佛行禮。說明奉母命送菜來也。


  活佛對他:「說你想發財否?」孝子問:「如何發財呢?」


  活佛說:「你將這擔菜作成小泥丸,你就發財啦!」


  孝子問:「治什麼病?誰人要賣?」


  活佛說:「不但有人賣,而且還不夠賣呢!賤價不賣。賣一分銀一粒,你去福建省賣吧!」


  孝子遵旨到了福建省,這時正値福建瘟疫流行,死的人很多。孝子一見,即大喊賣藥丸,專治瘟疫。人們正在愁無藥能治這瘟病,一聽說此藥尊治瘟病,即有人試而買之,一試之下果然很靈。


  如此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爭著賣,不到三日,孝子己經將藥賣完。得錢很多,返家後,其左鄰右里種菜者,羨慕之極。亦去靈隱寺懇求活佛指點開示。


  濟佛說:「你等欲想以菜做藥發財則不可了。」


  眾問何故?濟佛說:「一者,你們不是孝子,再者,你等未種前因,無因,則不能得果。孝子,他前生是福建人,發心行善施茶,現今所有買他藥者,都是前生飲他的茶之人。你等前世未種此因,不能發財,你們速去種善因吧!」


※ ※ ※


  現今的社會是一個「功利」的社會,凡事皆以功名富貴作為評斷的標準,因此不論是電子媒體,或是實體書店,只要是標榜邁向成功、如何致富,成功經驗談……等資訊,都會讓世人熱血澎湃,眼睛一亮,迅速登上排行榜。


  然而許多心中立下「有為者亦若是」,依循那些成功者的做法,或是一心想要賺大錢,當大老闆者,為什麼總是壯志難酬,以失敗收場呢?原因就在於福報不足。當一個人福報盈倉時,不是人追錢,而是錢追人;但當一個人福報不足時,就變成人有二條腿,而錢有四條腿,只能望錢興嘆。


  人世間有很多東西可以追求,但是千萬不要強求。世人往往愛強求,因此帶給自己無止盡的苦惱和折騰。故,有智慧的人,就會努力培養福報,順應天命做事。那麼要如何培養福報呢?首先是要珍惜福報,然後還要廣結善緣。


  要培養善緣,首先要學會無私付出,要常常口說讚美、鼓勵的好話,隨手助人一臂之力,如此,就能感召到大氣無私的貴人,未來自然會在自己需要協助時,適時出現。一個人若是平常小氣自私,則同類的磁場,就會吸引小氣自私的人聚在一起。


  例如一個人喜歡抽煙喝酒,週圍當然也是充斥著愛抽煙喝酒的朋友;一位喜歡賭博的人,身邊就會出現一堆賭友;而滿口粗魯髒話的人,週遭的朋友也一定出口成髒。如果你喜歡布施,慢慢的樂善好施的人就會向你靠近,因為他們受到你的磁場吸引。因此一個人要培養好的磁場,慈悲的磁場,無私的磁場,大氣的磁場,則週圍自然是好磁場的朋友。


  命可以改,福報可以培養。一個人如果現階段福報小、運勢差,就要多作善事,好好培養福報,多積陰德,常保慈悲的心態,則未來自然會改變命運,邁向平順的人生。


虛原雜誌第233期

伽藍神

蓮生/文


  在「神行」中── 


  至一寺院,看見十八伽藍神俱在,這「十八伽藍神」即是美音、梵音、天鼓、歎妙、歎美、摩妙、雷音、師子、妙歎、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我記得佛的守護尊者尚有二位,一位就是韋陀護法,另一位就是伽藍護法。 


  當然佛的護法神甚多,數也數不清。 


  關聖帝君成為佛的護法尊者,只因關聖帝君,率數千陰兵陰將,手持「青龍刀」,騎「赤兔馬」,滾滾風雲而至,也來護持佛法之故。中國的寺院尊之為伽藍尊者。 


  伽藍尊者告訴我三句話,傳諭世人: 


  一、願天常生好人。 


  二、願人常行好事。 


  三、願口常說好話。 


  「為何要傳諭此三好?」我問。 


  伽藍尊者答: 


  「當今時代,怨氣沖天,善人全被惡人害,善人不敢下生娑婆了。今之世人,行好事的人少,做惡事的人多,想改正社會風氣,唯有常行好事。還有今之世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特別多,要鼓勵人多說好話,尤其讚歎的話,要多說,可以鼓舞人心向善,如此世界,尚有可救。」 


  伽藍尊者的一片心。 


  我能意會。 


  原來關聖帝君(玄靈高上帝),不只是忠義千秋而已,尚且有如此憫人之心,和樂人之善,得佛賞識,所以貴為天主(天帝),更是伽藍尊者,尊者的「三好」之言,令人省思。 


  我在「神行」中──


  體會到: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我如此的度眾生,無怨無悔,無愛無憎,心中平和,只有悲憫,只因人我一體之故。(平等心) 


盧勝彥文集169冊《忘憂國的神行》伽藍神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今生豬狗為何因

  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交河縣習潤礎,晚宿石門橋客棧,房近馬棚,夜深人靜時,忽然聽到馬兒在說話。


  一馬說:「今才曉得餓的苦,前生短藏的草豆錢,現在在那裏呢!」


  又一馬說:「我們多是養馬的人投來,受了報應,才曉得生前的錯,活在世上是不會醒悟的!」


  又一馬說:「陰官不公平,王五為什麼可以投狗?」


  又一馬說:「陰差說王五妻子,同兩箇女兒,都淫賤,偷他的錢給奸夫,可抵一半罪。」


  又一馬說:「罪有輕重,姓姜的投了七次豬,受宰殺的苦,比我們的罪,又更重了!」


  習君輕輕一咳嗽,馬就不說話了。習君常對養馬的人說起這果報事情。


※ ※ ※


  佛云:「萬物具有佛性」,只因業力差別,各有異報,為惡者難逃(三惡道)報應,淪落畜牲身,實乃苦慘。若靈投豬身,不擇飲食,專吞世人剩餘穢飯、餿菜以為美食當前,爭相奪食以飽足身軀。食而慵懶,乃又睡而食之,未久終能身肥體重,仍不知已近待宰之際,尚且好吃懶散。而狗身雖常使人憐愛,一旦病老或飼養者不願再養,則淪為流浪狗,非但同類排擠,更要常遇人類撲殺。


  何以人身不得,偏落豬狗異身?實乃宿世以前,曾犯下欺騙他人財物(以任何理由為藉口,騙取他人田地、宅舍或經商詐人貨物),不肯退還,情節重大者乃以豬狗身報應。世人無論以任何手段騙得他人貨財,已屬謀奪,此中計利生息,則恐墮畜牲之身,被人宰殺以償所欠債務,一世尚不足清償,則須多世以了結,是故「人身難得」皆因償債之便利也。


  觀今社會詐騙伎倆百出,利用世人弱點,以子女身份詐財,以父母身份詐騙,有者感情上騙財、騙色或仙人跳之類,皆已造下豬狗報應;待畜牲道報應完結,尚有貧困果報,必受他人詐欺拐騙而成負債報應,或不該承受之無枉災劫罪過,全然無故加諸其身,而百口難釋其疚;此皆往昔曾造就欺詐、誆騙他人財物、身軀之惡因所導引。


  是故為人必須行的正,做的穩,方不枉人生也。


因果經事例第三十章  今生豬狗為何因?前世皆因騙害人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坐,請坐,請上坐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平生喜歡訪僧問禪,有一次脫掉官服,換上便衣到某座寺廟中去遊玩拜會。


  這座廟的方丈看到來人貌不出眾,穿戴尋常,便坐在自己位子上沒有動,只是懶洋洋地抬手讓小和尚給他看座,算是打了個招呼:「坐,茶。」


  蘇東坡看到方丈如此慢待自己,有些不高興,便想戲弄一下這個以衣冠取人的僧人。


  蘇東坡吩咐站在一邊的小和尚:「取善簿來。」意思是要佈施一些香火錢。


  善簿取來以後,蘇東坡當著方丈的面,提筆寫道:香火錢一百兩。


  方丈在旁邊伸著脖子看到,心中一喜,熱情地站了起來:「請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


  蘇東坡一笑,又在善簿上落款:東坡居士蘇軾。


  那方丈一看嚇了一跳,他沒想到眼前這個看似尋常的人居然是名動天下的大學士蘇軾,急忙向他深施一禮,滿臉堆笑地說:「請上坐。」又急忙吩咐:「快快,上好茶。」


  兩人落座以後,方丈素聞蘇東坡詩詞書畫冠絕天下,千金難求,於是借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請他為廟裡題字。


  蘇東坡爽快地答應了,信筆在備好的紙上寫下了一聯:


  坐,請坐,請上坐;


  茶,上茶,上好茶。


  方丈一見對聯,立時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萬分慚愧。


  《菜根譚》云:


  身居高位而受到人家的尊重,人家所敬重不是我的人,乃是我的官位。


  身處貧窮而受到人家的侮辱,人家侮辱的不是我的人,乃是侮辱我身上所穿的布衣。


  如此看來,人家尊重的對象是官位,而不是我,自不值得歡喜高興了。人家所侮辱的對象是布衣,也不是我,我為什麼要去生氣發怒呢?


※ ※ ※


  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證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知世人皆有清淨的自性本心,只因分別、執著與妄想而成凡夫。


  世之人因執於形象而生分別心,使自心無法平靜,金剛經有云: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於相而離相,內心才能如如不動,不受牽纏。


  是故,眾生修行理當摒棄分別心,一有分別,即遭魔障,難以提升,應平等地看待每個眾生,無親疏貴賤,等同視為累世之恩人,努力付出,自能成就一番聖業。思悟之!


虛原雜誌195期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鄉原,德之賊也

  子貢問說:「如果鄉里的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樣?」


  孔子說:「還不能說他是個好人。」


  子貢又問:「如果鄉里的人都討厭他,這個人怎樣?」


  孔子說:「還不能說他是個壞人。倒不如鄉里中的好人都喜歡他、敬重他;鄉里中的壞人都厭惡他,他才是真正的好人。」


  又說:「外表忠厚而內心巧詐的偽君子,真是戕害道德的敗類啊。」


  《論語》原文: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路.二十四〉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陽貨.十三〉


  對於「如何分辨好人與壞人」,孔子重「質」更甚於「量」,指出不能光靠局部人的讚譽或毀謗來斷定一個人的善惡,他認為「好人喜歡,惡人憎惡」的人才是第一等人。在〈衛靈公.二十七〉中也傳遞進一步的想法:「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也就是說大家都厭惡或喜歡的人事,情況不一定就真是如此,應要查明清楚才能下判斷,不可人云亦云。


  而那種人人都誇讚的人,孔子叫他「鄉愿」。在《孟子.盡心下》中提到,孔子曾感慨地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


  弟子萬章就問孟子:「什麼樣的人是鄉愿呢?」孟子進一步闡述鄉愿的定義,他回答:「這些鄉愿不願落落寡合於世,認為人既然生在世上,就要作這世上的(俗)人,只要別人說聲好就可以了。」最後孟子作結論,「鄉愿」就是那些做事遮遮掩掩,專想討好世人的人。(原文:「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鄉愿」翻成白話就是「濫好人」,這種人標榜凡事以「大局」著想,不僅自己避免和人衝突,也不允許他人意見相左;不僅自己奉行「明哲保身」的混世方法,當他人受委屈時,也要求別人要有「吃虧就是占便宜」的雅量。動不動就祭出「有容乃大」等法寶自欺欺人,說穿了不過是「牆頭草,風吹兩面倒」。


  但令人氣餒的是,你還真挑不出鄉愿的缺點呢!孟子就曾找不出鄉愿的毛病而氣急敗壞地說:「要非議他的不是,卻舉不出實例;要攻擊他的毛病,他卻沒有明顯的毛病;他與世俗同流合污。他的居心好像忠信,行為好像廉潔,以致人人都喜歡他,他也自以為是。但卻不能進入堯舜的境界,所以說他是道德的盜賊。」


  原文: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人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


  孔子對於敗壞道德的「鄉愿」可說是深惡痛絕,他把這種人比成「似是而非」的「雜草」,他說:「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曲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孟子.盡心下》


  「鄉愿」不問是非,只會使出「和稀泥」手段,換取「委屈的完滿」、「讓步的妥協」。他的成全美名自然遠播,但在美名之下,不知多少公理正義、道德勇氣都蕩然無存了。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愛是給對方幸福

蓮生/文


  我上回寫到了「真愛是給他幸福」這句話時,內心其實有話要說,所以又寫了「讓讓讓讓讓」。


  我說:


  我們人的感情世界實在太複雜了,愛實在太複雜了,複雜到不可收拾及一片混亂。


  也有愛的暴衝:


  一位高學歷的學生。


  愛上一個女老師。


  但,女老師已有情人。


  於是博士班的學生,持刀殺了女老師。


  每刺一刀,喊一句:


  「我愛你!」


  拼命喊「我愛你」,共喊到聲淚俱下。刺了數十刀。


  唉!


  一位前夫要求與前妻復合。


  二人談判。


  前妻堅持不肯復合。


  前夫殺了前妻。


  唉!


  一位妙齡女子愛上公司的同事。


  但,這位同事已有意中人。


  妙齡女子趁二人在場時,自動獻身。


  同事不從。


  事後,妙齡女子告這位同事:


  「性侵!」


  唉!


  這些「恐怖情人」,確實很「恐怖」,愛不到,就殺了對方。


  愛不到,就同歸於盡,得不到的,誰也不讓他得到。這是愛嗎?


  我提出:


  「愛就是給對方幸福!」


  例如:你愛一個人,但,你愛的對方,有另外的意中人,而那位意中人的條件比你強,為了對方的幸福,你就應該:


  「讓讓讓讓讓」。


  我是石頭。


  對方是金子。


  我要「讓讓讓讓讓」。


  我是土。


  對方是水泥。


  我要「讓讓讓讓讓」。


  我是笨拙。


  對方是智慧。


  我要「讓讓讓讓讓」。


  由於我的讓,能讓我所愛的人更幸福,這才是真正的愛。


  「愛」是給對方幸福。這是我的原則,所以我這一生很「淡定」。


  不會有愛的暴衝!


  「為什麼你能夠讓?」


  我答: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還有一山高,你不可能永遠第一。」


  「你能忍痛割愛嗎?」


  「能!為了令愛的人更幸福!」


  「這樣的讓,豈不是認輸!」


  「贏與輸,禍與福,吉與凶,經常互換。」


  「你是什麼意?」


  我答:「平靜、開闊、寬廣。」


盧勝彥文集246冊《自己與自己聊天》讓讓讓讓讓

戒為根本

道濟禪師 降


詩曰:守戒修行紀律嚴 輕安快意效前賢

   浮生盡屬南柯夢 樂道悠悠忘歲年


  正業,是指清淨合乎正道的行為,也就是去除殺生、偷盜、邪淫三惡行。經云:「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故可知戒律→禪定→智慧,乃是循著次序而往上修得的。


  持戒可以減少現世惡緣,讓修行者能具足更好的福德善根因緣,而聞法、修行。但為什麼又會說:「由戒生定」呢?因為如果持守戒律,內心會很清淨安樂,在清淨安樂的基礎上,就很容易產生禪定。如果一個人常在懊悔不安,或欲望奔馳的情況下,是難以進入禪定的。故持守基本聖戒,是開始禪修的關鍵,也是一切善根的來源,一切功德的基礎。


  中阿含《何義經》中記載,尊者阿難問佛陀說:「世尊!持戒為何意義?」


  世尊回答說:「所謂持戒,乃是使其不追悔、不悔恨之義。阿難!


  如果能持受戒律的話,便能得到不悔恨。


  如果得到不悔恨的話,便會得到歡悅。


  如果能得到歡悅的話,便會得喜悅心。


  如果能得喜悅心的話,便能得到輕安。


  如果能得到輕安的話,便能覺得快樂。


  如有能得到快樂的話,便會得到定心。


  多聞聖弟子因定心便得到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離;因厭離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一切淫、怒、癡;因解脫一切淫、怒、癡便知解脫而得解脫。」


  由上述綜合而知,持戒圓滿的修行者,能免除了造作惡行而後悔、擔憂的干擾,內心時常充滿喜悅,因此能漸趨於平靜,故


  「持戒」是禪修者的根本基礎;


  「正見」是學佛者的根本條件;


  「正念」是修禪定的根本要件;


  「正定」則是修行四念處內觀,完成“慧”的必要條件。因為只有在「禪定」中,才能如實的了知諸法實相,最後獲得智慧與解脫。故佛陀於入滅前告訴弟子們應「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令生命得到光輝、莊嚴,到達真正的安穩處也。


禪修的重要-第十六章 禪修的前行(二)守基本聖戒(正業)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清淨具足

  南嶽懷讓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俗姓杜,金州安康人。幼時性唯恩讓,所以他的父親給他起名懷讓。


  懷讓禪師十歲時,就雅好佛書,有出家相,不染俗貴。當時有三藏玄靜法師行腳路過他的家門,看到懷讓禪師炳然殊異,知其不凡,便告訴他的父親說:「此子若出家,必獲上乘,廣度眾生。」


  懷讓禪師十四歲時,即辭親前往荊州玉泉寺,從恒景律師落髮,學習戒律,時間長達八年之久。受具足戒之後,他又繼續學習律藏。


  後來他發現,象這樣學習律藏,對自己生死問題的解決,力用不是甚大,於是感歎道:「我受戒今經五夏,廣學律儀而嚴有表,欲思真理而難契焉!」


  於是決定放棄繼續學習律藏的打算,改修禪宗。當時,他的同學坦然禪師,知道他志氣高邁,便勸他各地參學,並建議他禮謁嵩山慧安和尚。懷讓禪師見到慧安和尚之後,慧安和尚又勸他前往曹溪參禮六祖。


  於是,懷讓禪師便來到曹溪。


  六祖問:「甚麼處來?」


  懷讓禪師道:「嵩出來。」


  六祖道:「甚麼物恁麼來?」


  [禪宗大德在接引學人時,經常援用此問,來啟發學人當下迴光返照,以悟明自己的本來面目。]


  懷讓禪師茫然無對。


  於是懷讓禪師決定留在六祖座下參學。


  八年後,有一天,懷讓禪師忽然有省。於是,他歡喜踴躍,前往丈室,告訴六祖道:「某甲有個會處。」


  六祖問:「作麼生會?」


  懷讓禪師道:「說似一物即不中。」


  六祖又問:「還假修證否?」


  懷讓禪師道:「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六祖道:「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預言)汝足下出一馬駒(指馬祖道一禪師),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懷讓禪師言下豁然契會。


  為報師恩,懷讓禪師悟道後,繼續執侍六祖,不離左右,長達十五年之久。在這期間,他的修行日臻玄奧。六祖入寂後,懷讓禪師遂往南嶽,止於觀音台,大弘禪法。


※ ※ ※


  人之思想、情緒、情感,以致於生活的全部內容,無不從心裡頭反射出來的,所以禪家說:「萬法惟心」。也就是必須透過自性,才能使心寧靜、平衡,發出光明積極之智慧。


  禪不是守空修定,禪是能從定靜清醒中發慧,它可使在生活中表現和諧,突破一切之愚迷與障礙,流露出純真的生活態度,從種種之虛幻與執著中走出來。「應無所住而生心」,是說能從真誠中,打破一切虛幻與執著,讓心靈自由發揮生命的智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精義,即是「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是純淨的,無須再追求什麼;自性是一切具足的,無須再添加什麼;自性是平衡不動搖的,無須再攀緣什麼;自性是能生萬法,具有無量的潛能與創造力,無須再造作什麼。所以說,自性是上乘的智慧也。


  一切般若(智慧),都是由「自性」生來,非從外入,這應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最好注解也。


禪-第十五章 無所住禪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大學新生歡迎會

  一個大學社團的新生歡迎會上,幹部依例請新生們「自我介紹」。


  當一女生被點名站起來時,她羞怯地說:「我叫李×萍,很高興來參加這個社團……我比較害羞,但我是很好相處的人,希望大家多來找我玩!」 


  接著,輪到另一女生,她說:「大家好,我叫吳×卿……我的個性比較內向,不過我也是很好相處的人……希望大家常來找我聊天!」


  接下來,輪到一男生,他說:「大家好,我叫陳×誠,我有很多優點,相信大家跟我相處久了,就會知道,希望以後大家多來發掘我的優點……」 


  在旁的一男學長聽到這裡,實在按捺不住,站起來說:「你們一直說『我很好相處,希望多來找我玩』、『我有很多優點,請大家多來發掘』,我們要學習主動關心別人、照顧別人,而不是等別人來關心你、照顧你啊!」 


  學長這麼一說,許多人都紅著臉、低著頭。學長接著又說:「沒有人天生有義務要對我們好,而是我們要主動去關心、照顧別人,才會交到好朋友!所以,你們要記得,『朋友』和『爸媽』不同,是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的!」


  此時,一男新生舉手說:「報告學長,我覺得『爸媽』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我們』是天上掉下來的!」


  靜思語:不要總是要求別人給我什麼,要想我能為別人做什麼。


※ ※ ※


  凡世間人在人生旅程、人際因緣各有不同,有者善緣聚集,有者不得人緣,以上差別自有因,需每一個人反思想想。


  何以別人善緣聚集,而我卻不得人緣,此中除了宿世業力牽纏外,也需了解一點,那就是人不愛我,我之行為必有缺點,而我不愛人,則是我自身心術有缺陷,這點是非常重要問題所在。若無法從此去明白了解,恐是不能增長人際善緣。


  對別人要有純潔之心去對待,不可有偏思偏念來對待,如有此心定能心存至愛的心去愛別人,此善心植緣怎不增長人際善緣而得貴人相扶持呢?


  再言不得人緣當是自身行為上有缺點,這個缺點不能融入別人的心,致使別人不敢親近,此點道是要有所知悉而改進缺點,如此定能增長善緣。要知在世間是群居生活,如沒人際善緣,那做何事情必多阻力。


  修道人亦如是,所謂未成道,需先結人緣,此就已明白告訴每一個人,在這世間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成就您的事業或修行道程貴人,故定要好好把握每一因緣,加強善植,以圓一切善因善緣。


慈聖雜誌 第140期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輸與贏

蓮生/文


(一)


  過去,我常常想到,「輸」與「贏」的問題。


  到底在這世界,誰是「贏家」?


  誰又是「輸家」?


  什麼是贏?什麼是輸?


  過去,在那舊式的廁所裏,我看到廁所的坑中,有很多白白的蛆,這些蛆,大家擁擠成一團,翻上翻下。


  翻到上面來的就是「贏」嗎?


  被掀到底下去的就是「輸」嗎?


(二)


  要賺到多少錢,才算「贏」,要賺到多少錢,才算勝過別人,一個人拚命賺錢,從生至老,這樣算贏家嗎?


  百萬?千萬?億萬?兆萬?有何標準?那種萬,才算贏家?


  開「朋馳車」三○○的,是贏家嗎?


  比「朋馳車」五○○的,就算輸家了。


  再比「朋馳車」五六○的,更是輸家。


  贏與輸,如何界定?


(三)


  有人「好勝心」太強。凡事爭強好勝。


  他可以站著與人辯論,辯到坐了下來,再辯到站了起來,如此站坐數回,一定要到贏了為止,贏得「辯王」的美名。


  有人打牌,一定要贏,若輸了,就不甘心,惡語掀桌,無所不為。


  有人玩桌球,也非贏不可,一輸球,便睡不著,好勝心太強了。


  辯論者,有可能永遠勝利嗎?


  打牌者,有可能永遠贏嗎?


  玩桌球,有可能永遠勝過他人嗎?


  我想了又想,想了又想,我認為「不可能」的。


(四)


  當我從虛空中昇起,坐寶蓮華,放大光明照世間。在瞑想中,有一個新的領會:


  「贏了」,心平氣和。


  「輸了」,心平氣和。


  這是真正的「贏家」。


  「贏了」,趾高氣揚。


  「輸了」,垂頭喪氣。


  這是真正的「輸家」。


  假如有一個人,從來不去比較,心中平和,無有變易,贏輸平等,視一切「贏」如海中的浪起,視一切「輸」如海中的浪落,這是隨緣而現萬有的輸贏,此等之人,本體不變,已近「道」矣!這是接近「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我認為,研究輸贏的智慧,是一種「劣慧」。


  無輸贏的智慧,才是一種「勝慧」。


(五)


  不偏於贏,也不偏於輸,非贏非輸,即贏即輸,不落二邊,圓融無礙。


  其實在悟者的眼中:


  贏就是輸。


  輸就是贏。


  這就是中正不偏之理的觀念,是絕對不二的勝義,離互相對立的兩邊,有時候,連中都不要。


  真正的「贏」是:


  不自慚恥對不住自己。不自愧對不住他人。若對不住自己,或對不住他人,均是「輸」了。


  我認為,心本無形,輸贏是色法的有形,認定輸贏是宇宙萬有的變化幻象,不去相應而行,如此才是「心能自主」的人。反之,執著於輸贏,而去相應而行,此惑永遠障礙,是為污染,無法得正覺,永遠是一個世俗凡夫,廁所中掙扎的蛆而已。


(六)


  我早已收拾了「爭強好勝」的心,早已想到「退隱田園」,早已「無輸無贏」,早已「心可自主」,早已「不辯不語」,早已「化為空境」,我的一切自然,符合於「道」,我的「死」,不是輸,而是贏,因為精神與思想仍然活著,我的精神不滅,薪盡火傳,沒有窮盡的時候啊!


  就算是這樣的領悟,也不算是「輸贏」。


  我最喜歡吟咏「陶潛」的「歸田園居」:


  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

  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餘畝

  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

  桃李羅堂前

  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

  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

  復得返自然

盧勝彥文集第74冊《無形之通》輸與贏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遊訪地府平民區

本堂千手如是觀音菩薩 降


詩句:世間百業競爭心,眷戀貪欲未了情,命殒墮幽苦獄悲,來生惡道果報刑。


聖示:依【摩诃止觀】卷中其一【順流十心之首:無明昏闇】意謂:【諸衆生從無始劫來,闇識昏迷,無所明了,廣造諸業】亦如楞嚴經所闡述中【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如起貪、瞋、癡,廣造諸業,故以流轉予生死】,承一切世間皆爲幻相,倘若執識貪婪,眷戀迷惑、顛倒而未斷然,應當流轉于三惡道中,望衆生及時醒悟之。


菩薩曰:今日欲參著聖書,正鸾慈筆速速出靈竅!(菩薩即刻以法指點化慈筆之肉身,將慈筆元神調出)


慈筆曰:弟子參見恩師聖駕!


菩薩曰:賢生速與本座出訪之。(二人迅速步至堂前天公爐旁,菩薩即示現一朵五彩缤紛之蓮台)


慈筆曰:弟子恭請恩師上座,弟子隨後。


菩薩曰:賢生謙讓之心,甚得本座嘉勉之。(待二人坐穩、蓮台迅速飛升上空)


慈筆曰:此刻蓮台速飛往寶山山區內,風景明媚,尚于正時夕陽中。


菩薩曰:賢生坐穩些,以不致閃神跌落。


慈筆曰:是!這蓮台瞬間已進入幽冥谷中,天色瞬間縱變,且風聲咻咻的叫聲,彷佛鬼哭神號,此刻已來至一處牌樓地,扁牌寫著【平民區】!(此刻平民區外門有二位駐守將軍及一群頭戴官帽之人伫立等待著)


菩薩曰:賢生!吾等尚已至平民區,故汝先下蓮台且速趨前拜見【平民區區長及諸仙吏】。


慈筆曰:是!弟子參見平民區區長及仙吏們!


區長:正鸾實爲客氣!豈敢受正鸾之禮見!下官等參見千手菩薩及正鸾等二位親駕本區署,實乃萬般榮幸之至!


菩薩曰:區長無須客氣!今日亦特來叨擾,容區長方可引薦此正鸾入區內采訪因果論證,故本座尚有一事且趨往參辦,故方委請區長照應此賢生之靈軀。


區長:菩薩有事,可先離之,下官定當赴命恪遵法旨!


慈筆曰:啊!什麽?恩師您不陪弟子遊區啊?那弟子待會如何回堂呢?


菩薩曰:賢生毋須擔憂,本座定于汝等訪談完將趕至,汝應盡予跟隨區長等入區方可鑒事。


慈筆曰:哦!那好吧!既然恩師有事須協辦,弟子即不再勉強恩師。


菩薩曰:那本座先行離之,一切皆由區長引薦及護佑之。(說完菩薩即轉化無蹤影)


區長:正鸾請隨下官而入本區署吧!(尚有區長及另一名仙吏隨侍慈筆身旁同爲入區參觀)


慈筆曰:嘩!這平民區之地方可說太遼闊呀!真是歎爲觀止!而且各處房屋皆是平房式的,亦有諸多不同的人靈男女老少及外籍人靈皆有,更有諸多攤販位穿著打扮似爲上官衣裳之鮮豔服裝女子,正在交易中。


慈筆曰:咦、是耶!那位穿著打扮如此高貴典雅的女子,所穿戴的首飾又很漂亮,像是富豪之夫人,且身穿旗袍亦開叉邊,正在與賣發飾的老板詢價,價錢好像談妥好,從手絹中拿出古錢銅幣,而且那古錢銅幣中間有一個圓圈洞。


區長:此乃正是本區署之貨幣流通物。


慈筆曰:請問區長,爲何我所觀看這些平民區之幽魂,個個頭頂上都有一道微弱奇妙之光呢?亦有粉紅色及黃土色及黑色和白色等。


區長:哦!此乃幽魂尚處之心境所幻化而出。


慈筆曰:那這每位幽魂頭頂之光又代表何意呢?


區長:且由吾來作以說明,凡魂入區前已在冥王殿審判後,方可是否至本區署,即乃生前是否有布施片善寸德之,倘有在功德加減後即無所剩汲,則此頭頂將會呈白光,若爲粉紅光者乃尚因迷戀七情六欲者,故此區亦然可有婚姻之事,若呈黃土色乃屬尚重病症尚未療愈,若爲黑色則是屬于重犯者,待本區壽元退休後,即轉入投生畜牲道。


慈筆曰:那大多數頭頂有白色微光之幽魂,日後是否可有機會投生人道嗎?


區長:嗯!然也!受經審驗殁後之人魂論其功過加減後所剩汲功德,再經鑒察後是否需先暫薦入本區將可依據此【光】作爲律定。但多半投生都爲【貧庸苦報】或【窮困潦倒】之人。此因乃生前不願施善積德,且雖有勤儉或孝親者,但依舊【口業】未斷然或起貪欲、瞋恨、或愚迷倚戀者。


慈筆曰:所以來本區之人魂多半是帶業而來,而且尚無法能夠全數消除罪業之罪魂啰!


區長:然也!(此時區長領銜引薦慈筆往田野鄉間觀測之。)


慈筆曰:嘩!這田野鄉村,彷佛人世間的鄉下地方,又樸實且有諸多簡陋之屋子,簡直如日據時代一般。


區長:憶起上回!吾有稍簡述本區署爲耕農及商業爲主,故凡事皆由人魂之力而作,然而人魂在陽世殁後,因生前敬業且執識陋習未脫,故往生後依然至本區繼重操舊業,然而正鸾可否明了罪魂應如何在本區內演變爲務農或商魂之定業?


慈筆曰:嗯!相信這個問題很多世人還不知道吧!容弟子先說,是否因罪魂生前有行善積德或後代子嗣有幫忙造功立德,且因有回向給曆祖之關系,故方可有此機緣在本區繼續重操舊業。


區長:呵!呵!呵!不愧爲正鸾,非常有概念,所有罪魂因生前若有行善積德且功德尚余未銷,加至子孫願心茹素造功回向,方有助此亡故祖先流轉至本區,且尚經幽冥教主批准後,方得至區內經商,而並非倚靠陽世子孫焚化諸多大房子、或大車或金銀財帛等而得其生活也。


慈筆曰:那區長方才所提及娶親之事宜,是否亦須有功德者,方可論其婚嫁呢?


區長:倘若罪魂欲至本區論其婚嫁,亦須審察功德余否!且亦須申請覆准,方可議婚之事。


慈筆曰:弟子方才見到有好多農夫肩上扛著鋤頭工具,好像往回家屋子而行,是否已日落了呢?


區長:然也!


慈筆曰:那祂們人靈入歸屋宅後,是否亦須由自己煮飯嗎?


區長:然也!平魂人靈回歸自處,須先生火且需拾幹木材,方得取火炊食,生活可謂清淡貧寒且刻苦耐勞。


慈筆曰:那麽在此是否依然會起貪、瞋、癡之心念呢?


區長:實有之事!但平魂在本區較爲自由行走,倘若犯有此三毒之心念者,惟恐將取消此魂每年之假期,無法回至陽世探望子孫,嚴重者亦將縮減其待本區之壽元,押至地獄受審嚴辦之。


慈筆曰:那可是諸仙吏與區長們,應如何得知此魂犯其三毒之心念?


區長:呵呵呵!正鸾難道遺忘方才所檢視諸魂頭頂所呈現之光,故而即便知曉!


慈筆曰:哦!所以相信至本區之罪魂應當不太敢動犯此罪才是啰!


菩薩曰:其來此之罪魂在生前有諸多陋習未斷除,難保至本區恕不可犯之,除受得有仙佛至此開示啓蒙,方可【明心悟性】否則多爲迷惑入障其中。


區長:下官參見千手菩薩聖駕!


慈筆曰:謝謝恩師補充開示。


菩薩曰:今日訪問至此,賢生速與區長拜別之。


慈筆曰:弟子感謝區長爲弟子闡述詳解,弟子將欲隨恩師回程之!


區長:下官等在此恭送千手菩薩暨正鸾回駕,就此恭別!


菩薩曰:適值三期末劫,萬教齊發,亂相橫生,佛魔並降,故應求得大道苦修心志,方得究竟之途!諸天下之蒼民希願心牢記,璧慈佛堂已到、賢生元神投體,可!吾退!


三毒之害因果論證 第二回 續遊【平民區】洞察欲望心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鐵鍊鎖虛空

  出自《四十二品因果錄》


  昔日湖南省,有一座銀山,山中有一寺,寺中有一位祖師,姓鄧名雲峰,盡日坐禪演妙法。


  寺內有飯頭,盡日煮飯。有一日,飯頭煮飯,力倦失火,墜落被火燒死。


  時飯頭含恨在心,就去陰司,向閻君告狀曰:「銀山有一位奄主,名曰鄧雲峰。令我煮飯受勞苦,致踏火中燒死我性命,求閻君拿鄧雲峰還我命!」


  閻君准狀,就票差二位無常,去拿鄧雲峰。


  無常來到銀山,看不見,尋不著,無常拜問伽藍曰:「我是無常,要拿奄主,赴陰司對理,為何不見,卻是為何?」


  伽藍答曰:「雲峰得了真空之法,我尚且不見他身形,你怎麼拿得?」


  無常曰:「既然拿不得,我此票難繳銷。」


  伽藍曰:「他一生最敬惜五穀飯粒,你能變化去把飯桶推倒在地,他來拈取,其時失察,便現形相,就可拿得。」


  無常拜謝伽藍,變作二隻貓兒,就來相咬,即將這飯桶推倒,雲峰果然現形。


  無常見著,就把鍊鎖了,言曰:「吾尋你久矣!」


  祖師覺照,鐵鍊如空,無影無蹤。鄧雲峰喝曰:「是誰到此!」


  無常跪下哀求曰:「我是無常,因飯頭告狀討命,閻君差吾來拿你,不知祖師佛法無邊,多有冒犯,望乞恕罪!」


  鄧雲峰曰:「你既然要鎖,只管鎖去。」


  無常曰:「伏望祖師赦罪寬恩,吾今拿你不得,阻礙此票,難得繳消。」


  雲峰祖師言曰:「你可拿吾,與你繳消。」


  忽然看見地上現紙一張,祖師將筆題云:


  銀山祖師鄧雲峰,鐵鎖將來鎖虛空;


  無常鎖得虛空住,纔能拿得鄧雲峰。


  鄧雲峰題完,無常去呈上閻羅天子,閻君觀看此偈,心中大驚,就叫飯頭過來吩咐曰:「雲峰祖師,得了蘊空之法,乃是現世佛祖,怎可拿他,既是佛你還敢來索討命,你自己去討就是。」


  飯頭遂化一陣狂風,吹飛到祖師面前,叫還吾命。


  來祖師曰:「你是飯頭麼?」


  飯頭曰:「然也。」


  祖師問曰:「你因何去陰司告吾?」


  飯頭答曰:「你叫吾煮飯,因力倦踏落火中,致傷身命,心中恨氣,特來告爾。」


  雲峰問曰:「你還死還未死?」


  飯頭曰:「吾身被火燒,那還不死?」


  祖師曰:「你果然是死,陰司去告狀,對吾說話者誰乎?火燒你色身,何曾燒你真身?」


  鄧雲峰作偈曰:


  本來面目無一物,萬物卸去本來真;


  火不能燒真空體,水不能淹真人身。


  飯頭聽了,忿恨銷釋,恍然頓悟,放大光明,謝法而去。


※ ※ ※


  人乃後天之肉身,此身賦有先天之靈,致而支使肉身之一切活動,而這先天之靈受後天之諸多影響而污穢,充塞著一切欲念、私念,導致先天靈之無法虛空,無法虛空就不能回復先天靈之清明,故而隨之沉墜下去,很難再回復也。


  雖言如此,凡事有其失,定有其法使之恢復,但看如何施為,在施為之間,亦得看個人心志是否堅定了。故惟有秉持誠摯道心來克服這些後天污染心靈之根源,始克完整無缺,是而在人為心性去求得真正的善道心,久久心靈就可虛空清明,回復先天所秉賦之層次,使得光芒四放,而鍊歷自己。


  故虛空心靈是道修或真正錬修之主要課程,除此之外,則較有阻滯,難有成就,希世人能於此了悟之,並多思悟之。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虛空心靈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富有的窮人

  保加利亞有一名九十八歲的老人-DobriDobrev爺爺,不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聽力。


  多年來,只靠著微薄的政府支助過活的他,住在老舊的小屋、穿著自己縫縫補補的衣服,每天他都會從自己的小鎮步行25公里到市區行乞。


  然後,默默地將每分錢捐給當地的教堂及孤兒院。在2010年,保加利亞的電視台為了拍攝一輯紀錄片,他的善行才無意中被發現。


  大家這才知道:這些年來,捐助最多的人,居然是一位最窮的老爺爺!


  過去多年來,他將行乞所得的每一分錢捐出,共額逾四萬歐羅,而他自己只以每月八十歐羅國家支助維持生活。


  「我們不一定會因為賺很多的錢而富有,但我們可以因付出的善念而使心中富有。」


※ ※ ※


  節儉乃是生活上的美德,是惜福的舉止,更是造福的契機,因為節儉可捨去不必要的浪費,而多餘的就可以用來幫助更困苦的人。


  俗云:「飯吃八分飽,留二分去幫助別人」,即是此理。多關照生命有欠缺之弱勢,幫助別人,福慧就在無形中添加。做善事,並非一定得非常有金錢,或者要有很多時間及體力。有些人在生活上並非很寬裕,但是對於施造善行皆能盡其心力,唯恐有此需求者不能等待太久。故行諸善事皆秉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如此善者,其福德已不斷在增長中。


  當知「施比受更有福」,用知足、感恩的心來看待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能知福、惜福、再造福,這都是從「節儉」中體悟出來的。勉之!

對答如流

蓮生/文


  「玄沙禪師」的法嗣之中,如果說「對答如流」的,應該屬於「道希禪師」了。


  福州,升山,白龍院「道希禪師」反應極快。


  僧人問:


  「如何是西來意?」


  道希禪師反問:


  「你從何處來?」


  僧人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希禪師答:


  「你早上拜佛三拜。」


  僧人問:


  「不說向上,請師直道?」


  道希禪師答:


  「得。」


  僧人問:


  「如何是正道?」


  道希禪師答:


  「騎驢尋驢。」


  僧人問:


  「如何是無賓主?」


  道希禪師答:


  「昔年尚記得。」


  僧人問:


  「今日又如何?」


  道希禪師答:


  「非但耳聾,又兼眼盲。」


  僧人問:


  「一切情忘如何?」


  道希禪師答:


  「連夢也沒有一箇。」


  僧人問:


  「學人擬伸一問,請師裁決。」


  道希禪師答:


  「不裁決。」


  僧人問:


  「為什麼不裁決?」


  道希禪師答:


  「須知對方是好手。」


  僧人問:


  「大眾雲集,請師說教?」


  道希禪師答:


  「少遇知音。」


  僧人問:


  「群生有賴是什麼?」


  道希禪師答:


  「沒有閑言語。」


  僧人問:


  「有學人見本地風光嗎?」


  道希禪師答:


  「曾賺幾個。」





  盧師尊覺得僧人與「道希禪師」的對話非常有趣味。


  我希望學禪者,能從這對話中,體悟「道希禪師」的要義。


  「你從何處來?」三思,三思啊!


  「你早上拜佛三拜。」是為什麼?


  「騎驢尋驢。」人人如此。


  「沒有閑言語。」又是指什麼?


  等等等等。


  開悟者一見此對話,不免莞爾。有人說,禪宗公案,不過是言語、文字的遊戲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是,如果你沒有「般若」的智慧,又如何能答得如此圓滿呢?


  我最喜歡的「耳聾、眼盲」這一句,問大家「耳聾、眼盲」是什麼?你能答嗎?


盧勝彥文集211冊《一支箭射向蒼天》對答如流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餓鬼因由

濟公活佛 降


詩曰:腹中之火自焚身。飢渴熾燃每秒分。

   滅已復生不間斷。皆因慳吝少施恩。


聖示:一切眾生皆為癡所欺,為貪愛所縛,故而心常濁亂無法清淨,因此若是能善修學慈悲心,不貪惜積聚,常行布施,如此心地就會像日光照除闇冥般,大放光明,步入解脫之路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上回著書時前往餓鬼道,但世間不是也有餓鬼存在嗎?那他們到底是存在於哪個地方呢?


濟佛曰:餓鬼居住之地可分二處,一者居於人世之中,然因為一陰一陽之關,世人平日無法看見,但若人於夜晚行於暗處時,有些人仍會有機會遇見人中餓鬼。另一地即是餓鬼世界,餓鬼世界處於閻浮提下五百由旬之處,其長有三萬六千由旬之寬廣。而且餓鬼道為六道之一,一樣擁有色身,只是餓鬼外相與人之外相差異甚大。


其實有些餓鬼亦有其神通,昔時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餓鬼「鬼子母」具大神通,她為了養活眾多子女,在人間為患,專殺害人間之嬰孩為生。於是,釋迦牟尼佛施展法力,將她的鬼子女藏在食缽中。「鬼子母」以神通上天下地的找,皆無法找到孩子,故只好向佛求救。佛向她說教,要求她不要殺害世間嬰孩為食。


「鬼子母」云:「我是以殺害嬰孩為食的,若我不殺害他們,我的孩子喫甚麼活命呢?」


佛云:「只要你立誓永不加害嬰孩,我的僧眾便從此每天施食予你們。」


因此施食成為佛門出家眾每日儀軌,此亦是慈悲心之展現也。


王生曰:原來如此,本堂於鸞期日之中午,也有祭拜好兄弟施食,每年七月中元普渡,更作擴大施食,此舉必定可利益甚多孤魂吧!


濟佛曰:然也。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目的地。)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看到前方有二餓鬼,一個以布蒙頭,給人一副畏首畏尾的感覺,另一個則是周身有毒風環繞,一副痛苦的樣子,叩問恩師,今日是要訪談他們二位嗎?


濟佛曰:然也,他們是為師今日安排的人選,你可向他們訪談為何會墮入餓鬼道之因由即可。


(濟佛說話中之同時,二餓鬼齊奔至濟佛面前,跪倒在地。)


王生曰:看到二位之模樣,令人感到非常納悶,故可否請二位將墮入餓鬼道之因由,簡略說明以為後人之警惕?


甲餓鬼曰:我在生之時,生性慳吝,一毛不拔,又好女色,由於前世有些許福報,因此工作收入不錯,雖然自己已經結婚,但我仗著有了一些錢財,故仍常向外獵豔,越軌偷情,然而因婬犯外色,故常畏人見,尤其最怕被太太發現而影響家庭,或怕被婚外情女子之丈夫發現捉縛打殺,或怕東窗事發被告上法院,因我心中常懷恐怖畏懼,不可堪忍,故時時心驚膽跳,而受蒙頭之罪,痛苦萬分。


濟佛曰:現今世間情色氾濫,以為有了點錢,就可尋花問柳,或包養幾個女人,彰顯己身能力,卻不知你偷人妻,人偷你妻;你傍人夫,人傍你夫;你欺人女,人欺你女,故有犯此過者,若不趕快止步回頭,未來必墮惡道也。


乙餓鬼曰:我前世時,為一卜算命理師,以預測休咎,教人趨吉避凶以餬口維生。然後來我發現一般人對正經八百的卜算,反應不甚熱絡,反而對信口雌黃的言論著迷不已,因此我抓住人性的心靈弱點,對於趨之若鶩的求福避禍者,有時說實語,有時說妄語,藉以迷惑人心,誑騙大眾,最後成為一典型不肖術士,騙得大家團團轉,加上我一生片善不為,有錢不捨,因此墮入餓鬼道,身上常繞毒旋風,迴轉我身,令我不得自在,隨意東西,心常惱悶痛苦。


濟佛曰:世人不知命由己立,果由因熟,因種果生,因果循環,自作自受,無人能替之理,因此被一些不肖術士誑騙,其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個人的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自己才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故切莫想藉算命坐待鴻鵠,妄冀僥倖,否則必定會失望的。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二鬼跪送濟公活佛,師徒二人隨即上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因緣與果報-第十四章 再訪餓鬼 敘說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