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吃人的老虎

  話說,老和尚收留了一個小和尚,從未出過廟門,到了二十幾歲,要帶他下山。


  老和尚叮囑,鬧市中只有一樣東西最可怕,那就是老虎,她會吃人。


  小和尚問老虎是什麼樣子,原文沒記述老僧的回答,應該這樣作答:老虎者,面如芙蓉眉如柳,朱唇,皓齒,明眸,烏髮垂髻,或梳馬尾,或長髮披肩,嬌音如鶯歌婉轉,定登高跟鞋,腰系超短裙,上著露背裝,下露修長之玉腿,中露臍,乳峰高聳,乳穀隱約可見……


  進得城中,滿街老虎。回到山中老僧問:「鬧市中汝最喜歡什麼?」


  小僧回答:「老虎最可愛,最喜歡老虎。」


  二十年在寺院中,晨鐘暮鼓,黃昏青燈,焚香禮佛,修得清心寡欲。一旦離廟下山,步入紅塵,人性和本性頓醒,就全部推翻了老僧的教化。


  小和尚喜歡上老虎之後,老和尚再度說法談禪,磨破唇舌也是無用,命令小和尚洞中面壁,恐怕對老虎的喜愛也不會改變。


  人性和本性,在我看來,很難改變,試圖去改變,那是糊塗人白費糊塗勁。


  為了防範小和尚喜歡上老虎,只有設九重山門,紅牆之上安上電網,門前派武僧巡邏放哨。而武僧在廟門之外,近於紅塵,要愛上老虎,也是難辦。


※ ※ ※


  《太上清淨經》提及「六慾不生」,「六慾」乃是分開指明色慾、形貌慾、威儀慾、言語音聲慾、細滑慾、人相慾,以上六種情況所產生的慾望,無論是哪一種慾望,都足以破壞心靈的安定,一個人的念頭若不能安定,自然內心便無法得到清淨了。


  「色慾」乃是在說明眾生於青黃長短的色境中,深染愛著,惑動於男女之間的色情,無法有效的自我降伏愛染的心念。


  「形貌慾」乃是在說明男女看到世間上端容美醜的眾生,就產生出貪著的心,久久不能自制,內心將會有所煩惱,進而產生無奈。


  「威儀慾」乃是在說明眾生看到男女二眾,行步進止、含笑嬌態等,然而從此產生了愛染的心念,日夜薰擾著凡人,久久無法清淨身心靈。


  「言語音聲慾」乃是在說明眾生聆聽到異性輕盈漫妙的聲音,以及柔軟言談與纖細言語之巧言或嬌嗔之種種音聲,而感到迷思貪著之心。


  「細滑慾」乃是在說明眾生對於男女皮膚的細軟、滑澤等,產生耽樂愛染的心思,每每藉故希望有所碰觸到的思惟。


  「人相慾」乃是在說明眾生看到男女可愛的人相,就容易產生起貪著的心念,喜歡左顧右盼,就愛朝人群中打轉顧盼。


  「六慾」乃是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的六種慾望,此六慾亦可解釋為「眼耳鼻舌身意」對外境所產生的慾望,足以牽動、並擾亂平靜的心情;一個人的心情一旦無法清靜,雜思必然紛飛,種種煩惱痛苦必然此起彼落的有如煙波一般,一波接一波無法止斷。


  「不生」乃是說明清靜心,原來就沒有六慾的種子存在,因此不會主動生出六慾;但若外境太常湧現,並且遭受外物的干擾,加上定力不足,則恐怕心靈上永難得到清靜,慾望將影響牽引一生。


  是故,男女如能遣欲、澄心,使之淨化意念,便可駕馭在六慾之上,定力堅持,毅力永固,則一切外境將無法促使眾生之內心再起諸慾,心無慾念則身心靈皆得清靜、皆得安寧也。


《清靜真詮》第十四章 六慾不生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明星的淺薄與虛妄

  電影明星洛依德將車開到檢修站,一個女工接待他。她熟練靈巧的雙手和美麗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個巴黎全知道他,但這位姑娘卻絲毫不表示驚異和興奮。「您喜歡看電影嗎?」他禁不住問道。


  「當然喜歡,我是個影迷。」她手腳利落,很快修好了車:「您可以開走了,先生。」


  他卻依依不捨:「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風嗎?」


  「不!我還有工作。」


  「這同樣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車,最好親自檢查一下。」


  「好吧,是您開還是我開?」


  當然我開,是我邀請您的嘛。」


  「車行駛的很好。」姑娘問道:「看來沒有什麼問題,請讓我下車好嗎?」


  「怎麼,您不想再陪一陪我了?我再問您一遍,您喜歡看電影嗎?」


  「我回答過了,喜歡,而且是個影迷。」


  「您不認識我?」


  「怎麼不認識,您一來我就認出您是當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為何這樣冷淡?」


  「不!您錯了,我沒有冷淡。只是沒有像別的女孩子那樣狂熱。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來修車是我的顧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來修車。我也會一樣的接待您。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是這樣嗎?」


  他沉默了。在這個普通女工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淺薄與虛妄。


  「小姐,謝謝!您使我想到應該認真反省一下自己的價值。好,現在讓我送您回去。」


※ ※ ※


  所謂:「品格」,就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程度;所謂:「名望」,就是一個人的名譽與聲望。是以,一個人的品格與名望,二者之間,似是關聯,實在往往有很大的差別。


  品格乃是內在的性格與心智,經由長期的教育與磨練,逐漸鍛鍊而成,但是在表現的方式上,卻因人而異,有的十分顯露,有的隱而不著;而名望則是完全憑藉一個人外在的表現所給予別人的印象而來;因此,名望可說是別人空洞的贈予,品格才是一個人貨真價實的資產。由此看來,一個人的品格完成,在於自己,而名望的成就,卻操之於人。


  近世以來,社會風氣丕變,綱常頹喪,人心不古,日日所追求的,僅是名利而已。往往為了欺世盜名或爭權奪利,不惜使出卑劣的手段,以達成其目的;但是,這實在絲毫不足以提昇一個人的價值,因為那些能夠博取流俗歡迎的人,不外乎是由於平素彎腰而得來。至於品格純正的人,雖處於坎坷落魄的境地,仍然以實踐真理為依歸,大有矢志不移之志,即如佛陀的教化,就能夠置毀譽於度外,這是佛陀高尚品格的自然流露。


  一個人為了沽名釣譽,支持虛偽的名望,並不比培養優美的品格所花費的力氣為少;其實,一個人腳踏實地的歷練,由真實的品格而得來的名望,才是實至名歸的。日常生活之中,諸子為人處世,務必誠心為要,絕不要表裡不一致,更要把真實的自我隱藏一邊,就是要謙卑。


  品格是諸子的實體,它是永遠不變的;而名望不過是你們的影子,有時長過實體,有時則短過它。此外,名望猶如一個卑劣的建築物,雖易於興建,但以後的修繕費用卻所費不貲;由虛偽的名望所帶來的負擔,是足夠使人一生飽受它的教訓的。


  是以故,諸子進入道場學道,只要將習慣品格投入真理與道德的生涯中,就可以知道它的真正利益了。


寶德雜誌141期-述論:品格與名望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我在「蘇黎世」

蓮生/文


  我們走進了「瑞士」(Switzerland),第一站來到了「蘇黎世」(Zurich)這個城市,是第一大城,是瑞士銀行的集中地,有六百多家銀行,是工商金融中心。


  瑞士銀行聞名於世,蓬勃發展,原因有三:


  一、端士是中立國,不受戰爭威脅。


  二、銀行保密法,世界第一。


  三、安全保衛系統第一。


  我們走在「銀行大街」時,瑞士導遊張先生說:「我們的腳下全是金庫。」


  也就是全球三分之一的資產全在我們腳下。


  有人說:


  「我們是站在錢堆上說話。」


  有人說:


  「現在我是世界第一富豪。」


  有人說:


  「瀟灑走一回。」


  六百多家銀行,其分支機構五千多家,我聽了,舌頭伸出,再也縮不回來。





  陳傳芳說:


  錢可以買房子,但不一定買到完整的家。


  錢可以買醫院,但不一定買到生命。


  錢可以買感情,但不一定買到真情。


  錢可以買富有,但不一定買到心靈。


  錢可以買地位,但不一定地位永遠。


  錢可以買書,但不一定買到開悟。


  有錢不一定好。


  但,無錢樣樣不能。


  我說:


  我們行者,並不禁忌「錢」,只是我們要賺「正正當當的錢」。





  對於「瑞士銀行」我清楚,但也陌生,我早己聽聞「瑞士銀行」的大名,但從來無緣於「瑞士銀行」,因為我是心靈富豪,而不是金錢富豪。


  我站立在銀行大街,吹著涼涼的風,這些景物在十九世紀就林立了。


  蘇黎世的火車站是一八七一年建立的。


  有名的班霍夫街。


  蘇黎世的湖畔。


  雙塔教堂。


  利馬河。


  我看到名店街,各式各樣名貴的錶,世界十大名錶全部展現在這裡了「PP」、「AP」、「GP」、「伯爵」、「蕭邦」……。


  琳琳滿目。


  「瑞士」所製造的世界頂級名錶,閃耀了全世界。


  對「瑞士」這個國家,我倒是很驚嘆的,這裡有世界最美麗的風光,千湖之國,瀑布與小花,生活品質之佳,是世界文化的大遺產。


  美景一幕幕的呈現,不管是大地的靈氣,及物質上的珍寶,我的覺受一直在心裡蔓延,而且駐足著。


  走進瑞士。


  在「蘇黎世」。


  我不是對著「金錢」鞠躬,而是對這個山川靈氣的湖河之國鞠躬,表示了我對大地不凡的尊重。


盧勝彥文集205冊《阿爾卑斯山的幻想》我在「蘇黎世」

面對過去

  艾美是一個英國小女孩。她自幼父母雙亡,和小她一歲的弟弟查理相依爲命。在艾美16歲那年,姐弟二人到紐約的姑媽家度假。但是,厄運降臨了。他們遭遇了一次搶劫,查理被歹徒劫持了。


  特警們展開了營救。但是由于情報錯誤,負責營救的警官霍爾只解救出了一所房間裏的四名人質。一牆之隔的查理被歹徒狠毒地殺害了。


  媒體紛紛報道了這一事件,他們把矛頭指向了霍爾警官。在一片責難聲中,霍爾警官幫助艾美料理了查理的後事。他送上11朵名叫洛絲瑪麗的玫瑰花,放在了查理的靈柩上。洛絲瑪麗在古老的蘇格蘭語裏是「死的懷念」的意思。霍爾不敢正視艾美悲傷的眼睛,只是笨拙地說了一聲「對不起」。


  從此,每一年查理的忌日,艾美都能夠收到11朵來自美國的洛絲瑪麗。霍爾警官除了寄來花朵以外,還在附言裏叮囑艾美一定要把花放在查理的墓前。


  六年過去了,艾美收到了66朵洛絲瑪麗。在又一次到紐約探望姑媽時,艾美想到了那個內疚不已的霍爾警官。于是她到了警察局,可是,霍爾警官已經不在了。那次事件之後,他就因爲自責而辭職,開始酗酒,妻子也和他離了婚。艾美決定找到霍爾。


  兩個月後,她終于在一個小鎮上找到了醉得不省人事的霍爾,他早已沒有了當年俊朗精幹的樣子,完全變成一個肮髒的醉鬼了。他的住所是小教堂的後院,而艾美在那個破舊的小院裏,發現了大片的洛絲瑪麗。神父告訴艾美,霍爾只在夏天時是清醒的。在玫瑰開放的時候,他會把那些洛絲瑪麗剪下來放在小鎮的墓碑前,好像那就是他的工作。


  夏天到了,又是玫瑰開放的時候了。艾美再次來到那個小鎮,走到了霍爾獨居的小院裏。她大方地對霍爾的66朵玫瑰表示了感謝,然後硬拉著他走向了教堂外的廣場。


  艾美興致勃勃地介紹著:「這是赫德森先生,一家證券公司經理,他的第三個孩子快要出生了;這是吉米,剛剛從美術學院畢業,在一家出版社工作;這是菲斯太太,一個快樂的家庭主婦;這是魯比,一個演員……」


  「可是,他們和我有什麽關系?」霍爾不解。


  「天啊,你不記得他們了?他們就是你救出的那四個人啊。」


  「可是查理不在了,我不能逃避自己的責任。」霍爾的眼睛亮了一下,但又很快地暗淡下去。


  「是的,查理不在了,但這不能成爲你失去自信和消極生活的理由。你看看你救下的人,他們活得快樂健康。如果對死者的懷念只能成爲生者的心靈陰影的話,那些美麗的花也就失去了它們的意義。」


  霍爾沒有說話,陷入了沈思。


  對死者的懷念是我們生命中十分值得珍惜的一種感情,但是它不應該成爲我們生活的陰影。笑對缤紛的人生,才是對死者最好的懷念,因爲我們不僅要面對過去,更要面對現在和未來。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禪寧

  一個小沙彌問一位得道高僧:「師傅,你悟道修行、修身養性有什麼秘訣嗎?」


  高僧答道:「有。」


  「那麼你的秘訣是什麼呢?」小沙彌繼續問道。


  高僧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可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秘訣呢?每個人都是這樣的。」


  高僧答:「當然不一樣的!他們吃飯時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高僧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得失中穿梭,無法用一顆平常心對待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由此可見,無雜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這需要修行,需要磨煉,一旦我們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在任何場合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發揮自己的水準,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實現完滿的「自我」。


  人生感悟——人們常因為名與利而疲于奔波,其實我們都應該擁有一顆平常的心。而所謂的與眾不同其實就是這顆平常心。


※ ※ ※


  世人一生之中,動盪不息,不管是日常生活,或是求學、求財等都是難有安寧之時,連晚間睡眠都無法安寢,夢靨連連,無以停息,此等現象嚴重影響著身心之健康,久而久之,精神秏弱,疾病纏身,無法治癒,懊悔不已。


  歸其主因,乃世人沉迷於財利、聲名、欲望所致,使得精神無以寧息,這都是病端之所在,故而當思能盡力習悟「禪寧」,以固己性、己靈,及肉身之養護,否則肉體受戕害,性靈亦將無有歸宿,甚值慎心惕之。


  「禪寧」,即是要能習定、習靜,定靜即可寧神,寧神即可息性、存靈,肉身任督調和,氣血運暢真常,即可無憂無礙矣。盼能明之,悟之、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禪寧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人無情義狗不如

  有一次,帶家裡的狗看醫生,坐上一輛計程車。 


  由於狗咳嗽得很厲害,吸引了司機的注意,反身問我:「狗感冒了嗎?」 


  「是呀!從昨晚就咳個不停。」我說。 


  司機突然長嘆一聲:「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樣呀!」 


  話匣子於一打開,司機說了一個養狗的痛苦經驗: 


  很多年前,他養了一條大狼狗,長得太大了,食量非常驚人,加上吠聲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寧,有一天覺得負擔太重,不想養了。 


  他把狼狗放在布袋裡,載出去放生,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開車開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 


  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後面追了幾公里就消失了。 


  經過一個星期,一天半夜聽到有人用力敲門,開門一看,原來是那隻大狼狗回來了,形容枯槁,極為狼狽,顯然是經過長時間的奔跑和尋找。 


  計程車司機雖然十分訝異,但是他二話不說,又從家裡拿出布袋,把狼狗裝入布袋,再次帶去放生,這一次,他從北宜公路狂奔到宜蘭,一路聽到狼狗低聲號哭的聲音。 


  到宜蘭山區,把布袋打開,發現滿佈袋都是血,血,還繼續從狼狗的嘴角流溢出來。他把狗嘴拉開,發現狼狗的舌頭斷成兩截。 


  原來,狼狗咬舌自盡了。 


  司機說完這個故事,車裡陷入極深的靜默,我從照後鏡裡看到司機那通紅的眼睛。 


  經過一會兒,他才說:「我每次看到別人的狗,都會想到我那一隻咬舌自盡的狗,這件事會使我痛苦一輩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隻狗還不如呀!」 


  聽著司機的故事,我眼前浮現那隻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鎮、在荒郊奔馳的景象,它為了回家尋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經歷過多麼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門, 主人不但不開門,連一句安慰的話也沒有,立刻被送去拋棄,對一隻有志氣有感情的狗是多麼大的打擊呀! 


  與其再度被無情無義的人拋棄,不如自求解脫。 


  司機說,他把狼狗厚葬,時常去燒香祭拜,也難以消除內心的愧悔,所以他發願,要常對養狗的人講這個故事,勸大家要愛家中的狗,希望這可以消去他的一些罪業……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廣義的因果報應

蓮生/文


  有一則笑話: 


  一位深信因果報應的佛教徒,在大庭廣眾之下,宣講因果報應,他教人不殺生。 


  他說:千萬不可殺生害命,否則因果報應迅速,如影隨形。 


  殺牛會轉世為牛。 


  殺羊會轉世為羊。 


  殺豬會轉世為豬。 


  殺雞會轉世為雞。 


  ………。 


  正在大聲疾呼的時候,有一個人悄悄的上台,對佛教徒說:你難道要我們大家殺人嗎? 


  這當然只是一則笑話而已,然而,卻突顯因果報應非如此的單純,因果是不可思議的,是很難參透的,是很難細說明白的。說菩薩前知五百世,後知五百世,也是有限的。 


  要知道,單單以善惡業來說,有純善、純惡、善兼惡、惡兼善,善多惡少、惡多善少。這善惡業可以說千差萬別,報應也自然多變化,不是我們單純可以想像的。 


  再說,善惡有大有小,有真有偽,有進有退,有成有不成,有念有行,有念無行。有始終皆善,有始終皆惡,有先善後惡,有先惡後善,有外善內惡,有外惡內善。 


  根據地藏經: 


  報應之事,有早遲之分,有當生,有來生,有二、三、四、五生等等,有轉生,有不生。有先得福再得禍,有先得禍再得福。這其中就如同算盤要算一算,如同數學、方程式、解析幾何、微積分,時空乘乘除除,加加減減,變化多端,萬法因緣的生滅,簡直是一大科學也。 


  我們看地藏經,地藏菩薩說:「無間地獄,粗說如是,若廣說地獄罪器等名及諸苦事,一劫之中,求說不盡。」 


  如此可證,因果報應,一樣求說不盡。 


盧勝彥文集第160冊《葉子湖之夢》廣義的因果報應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平生第一次快樂

  他是美國最富有的四百人之一,卻常常得不到快樂,他說:「一些人畢生都在追逐金錢,絕大多數時間卻一無所獲。另一些人掙的錢多得花不了,自己卻活不過他們開的那些公司。這兩種人都在朝著他們所認為的幸福不停地勞作。但是他們都錯了。」


  事情發生在1999年,肯尼斯•貝林乘坐私人飛機到了羅馬尼亞。在當地一家醫院裡,七十一歲的貝林第一次把上了年紀的殘疾人扶到了輪椅上。從那一瞬間起,兩個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貝林來非洲之前,聖徒慈愛協會專門找到他,希望他能夠用私人飛機順路帶些捐贈物品到羅馬尼亞,包括肉罐頭和六把輪椅。坐上第一把輪椅的老人,他妻子過世了,他又中了風不能行走,如果沒有輪椅他只能永遠呆在屋子裡。


  「他老淚縱橫,並且告訴我說:‘現在,我可以走出院子,和鄰居們一起抽袋煙了。’我只不過把他扶上了輪椅,但就好像幫他恢復了人格尊嚴,」七十七歲的貝林接受《英才》專訪時說,「生平第一次,我感受到了快樂。為了保持那種感覺,我願意盡我所能去做任何事。」


  羅馬尼亞之行,點燃了貝林從事慈善事業的激情,接下來的幾年裡,他頻頻光顧非洲的醫院、東歐國家、阿富汗以及中國、印度、越南等新興國家。2000年,貝林創立了輪椅基金會。根據其網站資料,到2005年5月,輪椅基金會向全球130多個國家,捐贈了超過37萬台輪椅。


  直到晚年,貝林才找到了自我實現的途徑。在《為富之道》一書中,貝林講述了他如何從大衰退時代的窮小孩,到成為美國最富有的400人之一,再到成為慈善家的經歷。


  1928年,貝林出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農戶家裡,他祖父母是從普魯士和瑞士移民到美國的。貝林的家境很貧困,他父親一小時掙25美分,他母親幫別人洗衣服、打掃衛生,兩人用微薄的收入支撐整個家庭。「我在中學之所以熱衷於橄欖球,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學校是第一個讓我洗到熱水澡的地方。」


  「我是自己成長的。他們讓我自行其事,讓我自己作出重大決定,因為他們都在為謀生而奔命,幾乎沒有時間來管我。我變得有點不耐煩,我不喜歡做窮人,」貝林說:「但是這種經歷,使我渴望走出去,而且做什麼事情都無所畏懼。」


  在七歲那一年,貝林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賣報紙。每賣掉一份報紙,他就能掙1美分。此後,他又幫別人裝卸牛奶、修剪草坪,並在木場、乳酪廠和雜貨店等地方工作。用他的話說,就是「做一切可以掙到美元的工作」。


  高中畢業以後,他成為了二手車銷售員,最後成立了自己的汽車經銷商公司。後來,他變成了房地產開發商,搬到加利福尼亞。二十七歲那年,他掙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一百萬美元。


  他擁有頂級豪宅,世界級經典汽車,私人飛機,在1988—1997年間他還擁有西雅圖海鷹橄欖球隊。應有盡有,貝林似乎什麼都不缺了。但是,他又總覺得自己生命中缺少了某一樣東西。直到他把別人扶上輪椅時,他才找到了這種東西。


  當別人坐上輪椅並把便利和自由的意義告訴他時,貝林深受感動。「很多人都告訴我說:‘這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從想去死到想活著’。」他說。


  到發展中國家的旅行,「使我更加感激……自由並非天生而來,我們需要付出代價。我們需要不斷地奉獻並且不斷努力,這麼做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為了享受奉獻所帶來的快樂。」


  「我為自己在找到目標以前虛度了那麼多年的光陰而深深遺憾——並非因為我不渴望去尋覓,而是我起初以為錢掙得多就是目標。事實就是,我把梯子靠錯了牆,爬到頂才發現錯了。」


※ ※ ※


  俗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樣的,金錢,能使人功成名就,亦能使人身敗名裂。有的人為了金錢而喪生,有些人在金錢威脅下而屈服,以辱其志,墨其心。金錢;人人都想要,問題是,應用自己雙手,努力地,流血流汗去賺。發奮圖強,克勤克儉的累積。絕不是處心積慮地去詐取、誑騙。所以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財,不顧體面。


  錢財,取之於社會,就該用之於社會。濟貧恤寡,扶危救困,是每個具有同情、惻隱之心者,所應該做到的。社會是大家所共有,人類,更是與我息息相關。他人飢溺,如我之飢溺。他人困苦,如我之困苦。施捨錢財,以濟人之厄,鋪橋造路,與人方便。則功德無量,神佛同欽。不僅上超九玄七祖,位列聖神,且庇蔭後代子孫,百世其昌。


  祈盼諸生眾傑,施捨一己之錢財,共同造福國家社會,節省無謂之消耗,救濟孤兒寡婦。那麼,日積月累,功果成塔,欲證列佛聖,又何難之有?


儒宗寶典第四卷-論:適用金錢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看破紅塵

  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專誠到大慧宗臬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說吧!」


  將軍無法,有一天,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裡禮佛,大慧宗臬禪師一見到他便說:「將軍為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學習用禪語詩偈說道:「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開玩笑的也用偈語回道:「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道:「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臬禪師哈哈一笑道:「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 ※ ※


  看破與勘透,此二者若不深思,乍然以為同義,實則不然!所謂「看破」,乃為世人對世事或事物等有灰心絕望,不再有期待,謂之看破。何謂「勘透」?乃是在謎團中找出真相,謂之勘透。 


  世人在人生過程中,會有許多的看破,一次復一次,但卻沒有徹底的認清真相,只是一時心有餘力不足,只好放棄,這是迷途眾生的現象;然則有許多人窮盡一生,竟無一次勘透,所以勘透是一種智慧。 


  一般眾生容易在紅塵中迷惑,或者「看破」某些事物;修行之道子在修行大道之時,何時能夠「勘透」自身最深處之執著及欲望?雖然有許多修子在每修行一段時日之後,即自認自己已勘透許多法理,進入最勝義諦,甚致有許多修子自認自己已勘透大道之玄妙,因為具備神通或者通靈,乃以此自詡勘透教法,絕無干礙;事實上正相反,是此人又陷入另一層迷境。 


  所謂「勘透」,是智者洞見真相;應該是經藏全然無礙,任一所皈依之法教在修行過程中、逐日間,每一經教豁然明瞭。甚至有所爭議之教法,都能洞澈明慧,不生迷惘;絕非是在外力顯現中,始為勘透。 


  深願世之善眾,在人生過程中,不論有無修行,不必要執著於看破何事,而是要心如明鏡,勘透迷惘。 


拱衡雜誌第251期 述論:看破與勘透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人生在世,首重「承上啟下」,上要「承先」,承繼先人的智慧,要創造發揮自己的長才,亦要「啟下」,傳授後代的經驗,以利綿延不絕。


此外,唯有創造,才具有進步的動力,可是獨具創造能力,似非人人所能。而承上啟下、承先啟後,卻是人人所應遵守,無可逃避,也是人類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如何「承上啟下,承先啟後」呢?


菩薩:所謂:「承上啟下」,就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也就是說承繼前人的經驗與制度,開啟後來更佳的局面。


其主要方法,不外語言與行為,其中以行為為首要。例如:你們對孩子尊重,也是無意間告訴孩子,你也要尊重別人,你對孩子咆哮,也等於教導孩子,你也可以對別人咆哮。一般而言,性格開朗的孩子,必然來自於開朗的家庭;性情憂鬱的孩子,自然出自於憂鬱的家庭。


至於如何「承上」,日常生活之間,尊重長輩,接受教導,表現於行為上,自然而然,孩子就會潛移默化;不但是你在「啟下」,而且孩子也跟著學習,也是在「承上」,點點滴滴,絕對不會錯的。


陳生:是唷!許多父母疼愛子女,在孩子小時候,總以為孩子小,少不更事,年幼無知,不知不覺教導了多少惡例之事,猶不自知;一旦孩子長大,這些行為愈形明顯、愈演愈烈,眼見孩子行為迥然不同,更無法糾正,才開始後悔莫及。


然而日期若有異樣,才來感覺到驚訝,又何濟於事呢?


菩薩:做人之道,務必要做到勤儉樸實,待人要誠實,心地要厚道,不要玩弄小聰明。


此外,對子女不但要教育,並且還要懂得教育的方法,要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教育成材的子女。要教育子女學好,做一個正直光明的人,不要教導子女投機取巧,而損壞了他們的心性。


陳生:做人應該勤奮謹慎,小心確實,尤其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實踐力行。


菩薩:用心去行,以正確的觀念去引導良好的行為,腳踏實地,劍及履及,不好高騖遠,穩紮穩打,步步落實,不落空。知一人學一人,知一句行一句,不求多,但求精。《王鳳儀》老善人即是典型的善人,亦是修子之模範學習者。


陳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這句話是指「言行良好,就能得到好的結果,言行不好,就得到惡的結果」的話,這個世界將是很美好的,可是,事實與結果不一定是那樣的,往往是適得其反。


菩薩:「弱肉強食」這句話,原本是指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吞食。其實,不只是專指動物的世界,人類的世界也是一樣,強者欺負弱者,弱者被強者吞併,此時的強者就不一定是善的、正的,而弱者也不一定是邪惡的。


陳生:由於社會普遍存在「弱肉強食」的現象,所以,「去惡擇善」成為人類的理想、夢想,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存在這種矛盾的現象。


因為在現實社會中存著這種矛盾的現象,所以,「勸善懲惡」還只是理想、夢想,果真能夠實現的話,對人類社會將有莫大的幫助。若是沒有人能協助實現的話,終究只是一場夢。


菩薩:只靠一個人的力量,當然做不了大事,不過,每個人若能從自己身旁細微的事做起,努力去惡,使社會邁向善的一面,整個社會也會慢慢的變好。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指導!學生恭送菩薩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35期-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莊子試妻

蓮生/文


  學道時,我很欣賞莊子的「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這文字載於莊子的「在宥篇」中。


  莊子的道,是無為之道,如物本是虛空的,萬事萬物皆有道,這是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物未嘗有其死,所以長生者,不是一個人能,而是人人皆能,所以學道成就者,上為仙,下為王,仙是精,王是粗。


  莊子的成就:


  宇宙原是幻化,莊子也是幻化,幻化對幻化,入於窈冥之門,天地同參,萬物皆是道。這就是合一也。


  莊子姓莊,名周,後世稱為莊周真人,一說為宋國的蒙邑人,也就在趙文王、齊宣王、梁惠王恃代,師法桑公子,隱居於抱犢山,服食大丹而昇天。有人說,他在世時,為官位至「太極韋編郎」。又有說,他師事涓子,為官「漆園吏」,著書三十三篇。


  莊子的另一傳說,係楚王之後,與孟子之時差不多,太上老君下降,授莊子無為之大道,莊子著有「南華經」及「逍遙經」等書。其道家的法派,就是「南華派」。


  莊子有一段韻事,記載於「今古奇觀」一書中,很有意思,大意如下:


  有一天,莊子從墳墓區經過,見到一位白衣素服的婦人哭得很淒慘,哭聲不絕的傳了過來,令莊子聞之,亦甚感傷,同時那位白衣素服的婦人,手中持著扇子,又拼命的搧墳,這動作又令莊子感到詫異。


  莊子問:「墓中何人?」


  「是敝先夫。」


  「為何哭得如此淒慘?」


  「先夫在世,與我恩愛異常。」白衣素服的婦人答。


  「那夫人為何又搧墳?」莊子感到奇怪。


  「先夫臨終時有言,祇要墳墓的土乾了,就准許我再改嫁他人,因而就持著扇子,拼命的搧墳。」


  莊子聞言,為之語塞,感嘆夫妻恩愛,也是明日黃花。在當時,莊子已是一位有道法的人,便施了一法,幫助了白衣素服的婦人,墳墓的士很快的乾枯,那位婦人深深的向莊子道謝,歡歡喜喜的便下山去改嫁。


  莊子回到家後,便一五一十的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美貌妻子。


  妻子聞言,便開口罵那婦人「無恥」。


  同時責備莊子,怎可施法去幫助一個毫無廉恥的女人。


  「假如我死了呢!」莊子問。


  「那我決不改嫁,我當守節守寡,從一而終。」


  莊子不答,祗是嘆了一口氣而已。


  隔了不多久,有一天清晨,莊子突然的生了一場病,而痰昇在喉,把氣息給阻塞了,延醫救治來不及,便兩眼一翻,雙腿一蹬,就那麼簡單的一命嗚呼哀哉!


  當然莊子的美貌妻子非常傷心,趕忙的在家中辦理喪事。正在此時,有一位年輕的書生帶著一位老佣人,來尋莊子,自稱是莊子的學生,這位年輕書生一聽莊子已死,就堅決留下替莊子守孝,以盡弟子之禮。


  這位年輕書生,長得極為俏俊,正是風流少年。在莊子的靈棺之前,莊妻早就怦然心動,口雖不言,眉目之中早就流落出萬種風情,而年輕書生,也不時目視莊妻,眉目傳情,雙方均有意思。


  一個是風流俏書生,一個是年輕美貌的新寡,這正是乾柴烈火。


  莊妻透過老佣人,給老佣人很多好處,希望年輕的書生能夠娶她。


  而年輕的書生也默許之。


  正在此時,這年輕的書生,竟然病了,這個病是非常奇特的痛,是頭痛欲裂,哀聲慘叫,而莊妻也慇勤的照顧,體貼入微。


  「妳為何待我如此好?」年輕的書生間。


  「莊子的學生,就是我的學生,當師母的對待弟子好,這也是應該的,是當師母的責任。」莊妻如此同答。


  想不到,這年輕書生的頭痛病原來是宿疾,須服食新喪者的人腦,才能夠止住頭痛,這種情形已發生過數次。但這次發生在莊子的家中,地處偏僻,無法可想。


  莊妻及年輕書生均想起莊子是新喪,一位是莊子的妻子,一位是莊子的弟子。但,為了兩人的未來幸福,為了未來的新婚丈夫,這位貌美的莊妻,竟然提了一把大斧頭爬到莊子的靈棺之上,把靈棺用斧頭劈開,想取出莊子的腦汁,給「新愛」服食,以止頭痛之症。


  棺木一劈開。


  莊子嘆了一口氣,從棺木內站了起來,莊子根本末死。


  那老佣人及年輕俏俊書生全不見了。


  莊子吟了一首喝:


  青竹蛇兒口,


  黃蜂尾上針;


  兩者皆不毒,


  最毒婦人心。


  這段故事,就是有名的「莊子試妻」及「大劈棺」。其實莊子是一位有道法的人,他死的這段時日,自己以「木遁」出了棺木,再化身成老佣人及俏俊書生回來試試他的妻子。


  沒有想到,莊子的妻子比起那位「搧墳」的婦人更加嚴重,也更加無恥,那「搧墳」的婦人,反而顯得直言的可貴,貌美而蛇蝎心腸的女人,應該自省。


  莊子的道,與老子的道,都是崇尚無為的,老莊思想,淵源流長,其中的深意,不是一般俗世之人可以意會。尤其莊子的思想,甚為高超,裹面甚為寬闊,我讀南華經,就如同飛行在千山之上一樣,心等宇宙,其中之變化自在,不可等量。


  為莊子寫一偈:


  恩愛原是明日花,


  人生如戲何有家;


  悟了真理祇一笑,


  飛行隱遁達無涯。


盧勝彥文集第61冊《道林妙法音》莊子的南華經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米奇老鼠的誕生

  這是一位孤獨的年輕畫家,除了理想,他一無所有。 


  為了理想,他毅然出門遠行,來到堪薩斯謀生。起初他到一家報社應聘,他認為那裡有他需要的藝術氛圍。但主編看了他的作品後大搖其頭,認為作品缺乏新意,不予錄用。和所有出門打天下的年輕人一樣,他初嘗了失敗的滋味。 


  後來,他終於找到了一份工作:替教堂作畫。可是報酬極低,他無力租用畫室,只好借用一間廢棄的車庫。沒有比這更艱苦的了!每天工作到深夜的他總這麼想。尤其煩人的是,每次熄燈睡覺時,總能聽到老鼠“吱吱”的叫聲和在地板上的奔跑聲。


  也許是太累了,他一沾著地板就能呼呼大睡。就這樣一隻老鼠和一位貧困的畫家和平共處,倒也使這間廢棄的車庫充滿了生機。 


  有一天,當疲倦的畫家從畫板上抬起頭時,他看見昏黃的燈光下有一對亮晶晶的小眼睛,那是一隻小老鼠。如果是在幾年前,他會設計出種種計謀去捕殺那只老鼠,但是現在他不,一隻死老鼠難道比活老鼠更有趣嗎?


  磨難已經使他具備了大藝術家所具有的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微笑著注視著那只可愛的小精靈,可是牠卻飛快地溜了,像個羞怯的小姑娘。窗外風聲呼嘯,可他聽在耳裡如天籟一般,他感到自己並不孤單,好歹有一隻老鼠與他為鄰,牠還會來的。帶著這種信念,他埋頭工作。 


  那只小老鼠果然一次次出現。他從來沒有傷害過牠,甚至連嚇唬都沒有過。牠在地板上做著各種動作,表演精彩的雜技。而他作為唯一的觀眾,並獎給它一點點麵包屑。


  老鼠先是離他較遠,見他沒有傷害牠的意思,便一點點靠近。最後,老鼠竟然大膽地爬上他工作的畫板,並在上面有節奏地跳起舞來。而他呢,絕不會趕走牠,而是默默地享受與牠親近的情意。一段日子後,他們互相信任,彼此間建立了友誼。 


  不久,年輕的畫家被人介紹到好萊塢去製作一部以動物為主的卡通片。這是他好不容易得到的一次機會,他似乎看到理想的大門向他開了一道縫。但不幸的是,他再次失敗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他在黑暗裡苦苦思索,他懷疑自己的天賦,懷疑自己真的一文不值,他在思索著自己的出路。


  就在他潦倒不堪的某天夜裡,他突然想起了堪薩斯車庫裡那只爬到他畫板上跳舞的老鼠,靈感就在那個黑夜裡閃了一道耀眼的光芒。他迅速爬起來,打開燈,支起畫架,三筆兩筆就畫出了一隻老鼠的輪廓。 


  於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動物卡通形象米老鼠就這樣不經意地誕生了。靈感只青睞那些肯思考的頭腦,這位年輕的畫家就是後來美國最負盛名的人物之一才華橫溢的沃爾特﹒迪斯尼先生,他創造了風靡全球的米老鼠。


  誰能想到,曾經在那間充滿汽油味的車庫裡生活過的一隻小老鼠竟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卡通形象的原型。米老鼠足跡所至,所受到的歡迎讓許多明星望塵莫及,也讓沃爾特﹒迪斯尼名譟全球。 


  堪薩斯那間充滿汽油味的車庫,沃爾特﹒迪斯尼後來評論它說:「至少要值一百萬美金。」”其實那裡什麼都沒,只有一隻老鼠。那是上帝給他的。上帝給誰的都不會太多。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飲食節制

    從前印度的巴謝那迪國王,有一天帶著侍者烏達拉去拜訪佛陀。


    由於國王每天的食量都很大,飲食不知節制,因此患有肥胖症,走起路來十分吃力。


    佛陀看見國王蹣跚的步履,因此對國王說:「一個人如果能夠節制飲食,非但不苦、不老,還可以平安、長壽。」


    國王聽後,命令侍者烏達拉說:「從今以後,每當我準備用膳的時候,你必須朗讀這段話,如果你能確實做到,我會賞賜給你金銀財寶。」


    烏達拉聽從國王的囑咐,每當國王進餐時,他都會大聲朗誦出這段話,用來提醒國王注意正常的飲食。


    經過一段日子的調整,國王的肥胖症有了明顯的改善,整個人容光煥發、神采奕奕,身體狀況和氣色都因此比以前好了很多。


※ ※ ※


    所謂「忌口」,針對者即是「口腹之欲」。此一欲望,可以令人饞心大動,無以自已。試看,明知自身體質忌冷,卻偏好生冷食材。(當然有許多是美食當前,後果不計)


    再者,病者之身,醫家千叮萬囑不可吃食何種食材,卻又難擋口腹之欲,亟欲品嚐而後快!此一心態,在今人可謂屢見不鮮。


    眾生切莫以為此乃老生常談,但其間所蘊涵,絕非僅止于當下之病情而已!(有些是對當下並無甚大傷礙,但卻後患無窮!)「忌口」乃是古來人們相引為戒,在身體有所病損、或在調養復元之際,一定要有節制口腹之欲。因為身體各部官能或臟器有所傷損之時,會有食材其本身之特性,會有干礙之特質,因此醫家會特別囑咐忌戒。


    但是民以食為天,「食」為口腹之欲,此「欲」又為人心最難自制之處。因而雖然明知,但是卻又故犯!殊不知故意乖違之後果,卻造成自身除當下之病情無益之外,更有牽連到其他臟器或官能、甚至機能因此受傷、或二度傷損!


    此節說明我人對於口腹之欲,一定要從平素之間即加以節制;切莫臨到需要忌口之時,對於自心欲望,卻已節制無力!如此即是斷送延命之契機,更種下傷礙此身之禍源!


延命珠璣-第二十七節  忌口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藏橘獻母的陸績

  陸績是三國時代的人,在他六歲時,曾到九江袁術的家中,袁術拿出很多橘子來招待他,他趁袁術沒注意的時候,就偷偷拿了二粒橘子藏在自己的懷裏。


  臨走前他向袁術跪拜告別,一不小心二粒橘子全都滾落在地上。


  袁術就責怪他為何懷中暗藏橘子而未告知主人?


  他跪在地上誠懇地回答:「因為我母親生性極愛吃橘子,所以我帶二粒回去想要孝敬母親。」


  袁術看他小小年齡才六歲就懂得真心盡孝道,便嘖嘖嘆為奇事!並將此事流傳開來。


  日後,有詩傳頌:「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橘實,遺母報深慈。」便是深深讚嘆陸續的孝心啊!


※ ※ ※


  孝:善事父母、謂之孝。孝之道有七:


  一、無違親心,盡其禮而盡其心,始終如一,不棄初志,以盡其誠,而承歡親心。


  二、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三、如因家貧,承事不豐,雖菽水亦可盡其心而承歡之。


  四、如遇親喪,必哀必戚,內心致哀盡禮,祭如在前,以安親靈。


  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六、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其父母。


  七、大孝終身慕父母。


  「孝」就是百行之首,萬善之源,所以為人之子女者,始終奉事父母必須盡其孝,故事親至孝,乃為人子之道。但孝親必須心存誠敬,否則,雖有三餐之養,亦非孝也。如家之飼養犬馬,亦日以三餐,養親若不致其誠敬,則無異於犬馬之養也。


  子游問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凡為人之子女者,奉養父母,必須存誠敬於心,而表行於外,若無誠敬之心,則無異飼養犬馬也。


  書曰:「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乃勸為人之子女者,應當及時事親盡孝,則不致思欲孝養父母,而父母已亡,追懺已晚矣。


  「孝」應以和顏悅色,出其真誠以事其親,始得謂孝。倘父母有過失,為人子女者,應以悅色柔順的態度來勸解,冀使父母自行悔過,而免陷於罪之深,而遺憾終身。或見其親,頑固不化,反而受親之怒責,為人子女雖受苦於身心,亦應無怨無恨,不變顏色,婉轉而勸之,至於改過而止。


  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所以大孝至誠,可驚天地,可感鬼神,凡有大孝之子,天地神明必皆佑之。自古至今,孝者甚眾,如昔有廿四孝、皆可作為楷模。


  所以孝有五大美德,若依此美德而修之,則可成大孝也,此美德即「誠、敬、順、養、悅」也。


  誠者,誠心也,虔誠也,誠意也。


  敬者,尊敬也,敬重也,敬奉也。


  順者,順從也,不違背也。


  養者,奉養也。


  悅者,悅色也,溫柔也。


  此五大美德,既能修成,則康莊大道任爾縱橫無阻,成為一大孝子也。願世人勤而修之。


大道康莊-述:大道康莊之謂孝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暴惡鬼

蓮生/文


  時間: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晚上七時三十分。


  地點:西雅圖雷藏寺。


  人物:盧師尊、黃姓少女、黃姓少女父母、真佛行者約四十人。


  事情經過:如同「大法師」的電影情節。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一位少女被暴惡鬼附身(佔舍),其父母來請求盧師尊當驅魔人。


  這位少女幾乎所有的醫師看遍。


  所有的寺廟宮堂也看遍。


  我的占算是「因果病」。因果病是很難痊癒的,只因為有「因果」在其中,我只能算盡力而為,因為「因果」是不可思議的。


  在那天晚上:


  我們繞佛念佛號。


  黃姓少女,突然「變臉」。


  「怒目」。


  「臉扭曲」。


  「張牙」。


  「吐舌」。


  「口中」吒吒之聲。


  暴惡鬼向盧師尊挑戰,欲與盧師尊鬥法,張牙舞爪。


  我說:


  「你怎麼這樣兇!」


  暴惡鬼不管,照樣咄咄逼人,很多同門嚇得四處逃避。


  我說:


  「你兇,我比你更兇!」


  我以「鬼王令」召請,就來了「笑面鬼王」,我與笑面鬼王合體。


  手持「飛輪」。(無形的飛輪)


  我的手在少女的頭上,迅速的轉動,「拍」的一聲。


  暴惡鬼慘叫,吱吱的逃遁。


  黃姓少女,猛然倒地,漸漸醒轉,恢復正常人的模樣。


  然而,暴惡鬼又重新附身。


  我又用「飛輪」驅除。


  如此。


  三出三進。


  (這種情節,如果大家看過「大法師」或「驅魔人」,是一模一樣的)


  黃姓少女最後向我合掌。





  當我步出雷藏寺的時候,「俞孟佑」弟子對我說:


  「師尊!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為了黃姓少女,用法力對付暴惡鬼,是失去了平等心!」


  我「哦!」的一聲,怔住了。


  我想起了一件典故:


  昔日。


  有一位「麥那尊者」住在「隆穹山」。


  想不到「隆穹山」有很多的鬼物,於是「麥那尊者」唸「驅鬼咒」。


  這些鬼居然不怕「驅鬼咒」。


  又有一鬼王來,「麥那尊者」又唸「降伏咒」。


  鬼王對「麥那尊者」說:


  「魔起自心,你不通空性,才會咒我,你要知道一切怨魔皆前世三毒所引生的,豈是瞋怒咒能夠降伏的。」


  「麥那尊者」一聽,想起上師曾教導,要發平等悲心,尊者一時發平等悲心,鬼王及眾鬼便散去了。





  「俞孟佑」弟子,是開悟的弟子之一,她提醒我,人與鬼平等平等。


  我應該接引暴惡鬼,平和暴惡鬼的心,如此才是啊!


盧勝彥文集209冊《魔眼》人與鬼平等

孝犬記

  嚴州青溪有一王家養了頭母狗,母狗和它生的小狗同住在一塊。


  有一天,主人把母狗殺了吃狗肉,請了一些客人共同品嘗狗肉。


  母狗所生的小狗在案子下邊轉著圈地走動著,見人扔下一塊狗骨頭,小狗就把這骨頭用嘴銜了去,小狗往返了多次。


  主人王某對客人笑著說「人都說狗認不出同類骨頭,這話不假。」


  眾人把狗肉吃光了,小狗也不見了。


  王某覺得奇怪,到處尋找小狗,找到後園一看,見狗骨頭堆成一堆,骨頭上蓋著土,小狗已經死在母狗的骨頭旁邊了。


  王某大吃一驚,非常後悔,就把狗骨和小狗一同埋葬了。


  回坐後與客人共同發誓,永不吃狗肉了。王某作《孝犬記》以勸戒世上吃狗肉的人。後來,王某後代人丁興旺。


※ ※ ※


  今時之人好殺成性,每餐必有肉食,無肉可吃則謂無法下箸,此乃偏差之觀念。


  須知萬物眾群生,靈命皆一同無有二致,何苦偏做殺業,凌虐他靈呢?須知累世之中,彼此或許曾為父母兄弟子女之關係,若是你的子女,你會殺來吃嗎?同理,動物亦有親情倫理,何苦拆散他們的家庭,使其骨肉分離呢?


  細思之就可明白不該妄造殺業也。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只為悟迷卻闍黎

  有一年,道吾禪師行腳來到京口,正好遇上夾山善會禪師上堂示眾。


  有僧問:「如何是法身?」


  夾山禪師道:「法身無相。」


  那僧又問:「如何是法眼?」


  夾山禪師道:「法眼無瑕。」


  當時道吾禪師亦隨眾聽講。當他聽了夾山禪師的這些答話時,不覺失笑。


  夾山禪師於是下座,恭敬地請問道吾禪師:「某甲適來祇對(回答)這僧話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


  道吾禪師道:「和尚一等(必定、想必)是出世未有師在。」


  夾山禪師道:「某甲甚處不是,望為說破。」


  道吾禪師道:「某甲終不說,請和尚卻往華亭船子處去。」


  夾山禪師問:「此人如何?」


  道吾禪師道:「此人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和尚若去,須易服而往。」


  夾山禪師於是休講散眾,改裝易形,前往華亭禮謁船子和尚。


  船子和尚一見,便問:「大德住甚麼寺?」


  夾山禪師道:「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船子和尚問:「不似,似個甚麼?」


  夾山禪師道:「不是目前法。」


  船子和尚問:「甚處學得來?」


  夾山禪師道:「非耳目之所到。」


  船子和尚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


  接著,船子和尚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夾山禪師剛要開口回答,卻被船子和尚一橈打落水中。


  夾山禪師慌忙抓住船舷,正準備爬上船,船子和尚追問道:「道!道!(快回答!快回答!)」


  夾山禪師正想開口,船子和尚又舉起槳頁把打他往水裡打。


  這一下,夾山禪師終於豁然大悟,於是點頭三下。


  船子和尚道:「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夾山禪師接著問:「拋綸擲釣,師意如何?」


  船子和尚道:「絲懸淥水,浮定有無之意。」


  夾山禪師道:「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


  船子和尚知道夾山禪師已悟,如釋重負,說道:「釣盡江波,金鱗始遇。」


  夾山禪師聽了便掩耳。


  船子和尚於是讚歎道:「如是!如是!」並囑咐他說:「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藥山,只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後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裡、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無令斷絕。」


  夾山禪師聽了,於是辭行,上路時卻忍不住頻頻回顧。船子和尚看在眼裡,知道他心中尚有一絲疑問,不敢完全承當,於是便大聲喊道:「闍黎!」


  夾山禪師一聽,便回首。只見船子和尚豎起槳來,說道:「汝將謂別有(你認為還有別的什麼妙法,不肯死心承當)!」說完便將船覆過來,沒水而逝,以絕其疑慮。


  船子和尚入寂後,夾山禪師恭稟遺命,遁世忘機,隨宜施化。住山不久,即學者交湊,所隱之處,旋即變成了一大叢林。


  曾有上堂法語雲:「有祖以來,時人錯會,相承至今,以佛祖言句為人師範。若或如此,卻成狂人、無智人去。他只指示汝:無法本是道,道無一法。無佛可成,無道可得,無法可取,無法可舍。所以老僧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何故?皆屬所依,不得自在。


  本只為生死茫茫,識性無自由分,千里萬里求善知識,須具正眼,求脫虛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為複實有?為複實無?若有人定得,許汝出頭。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何不向生死中定當取,何處更疑佛疑祖替汝生死?


  有智人笑汝。汝若不會,更聽一頌:勞持生死法,唯向佛邊求。目前迷正理,撥火覓浮漚。」


  時有僧問:「從上立祖意教意,和尚為甚麼卻言無?」


  師曰:「三年不吃飯,目前無饑人。」


  曰:「既是無饑人,某甲為甚麼不悟?」


  師曰:「只為悟迷卻闍黎。」


  複示偈曰:「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長舒兩腳睡,無偽亦無真。」


  這段法語可以說是船子和尚用生命令夾山禪師承當的那個。其分量之重,唯有過來人方能知曉。一句「只為悟迷卻闍黎」,足令天下求佛求法者驚破迷夢!


  夾山禪師圓寂于唐中和元年。臨行前,師召主事曰:「吾與眾僧話道累歲,佛法深旨,各應自知。吾今幻質,時盡即去。汝等善保護,如吾在日。勿得雷同世人,輒生惆悵。」


  言訖,奄然而逝。後諡傳明大師。


※ ※ ※


  所謂「萬法由心起,亦由心滅」,言「法」實無一法可得,各種法門都是相應眾生因緣而生。


  法界次第云:「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閡,名為智慧,即梵語般若是。」


  蓋,修行人對此最忌,因為一切外境人事都是有為法,非是本來;因此修行人在此變遷之中只是藉境、藉人、藉事來鍛練自我心性;所謂無明境,無自覺,無諸善惡,無法明智慧,其含意即是心是人身之主導者,若是不著相,不落入相對是非之中,即是本來面目之主人翁。


  常有修行人四處找尋明心見性之法,鮮有在內心深處自尋一番,終日在外忙忙碌碌,迴旋之際已是百花凋落春已去。吾示其義乃是希望眾生在人生路程中,應時時返觀自心,捫心自問汝還缺什麼?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跳河忠臣

    清朝翰林學士紀曉嵐,才思敏捷,機智過人,非常受乾隆皇帝賞識;但乾隆也常常出難題,想讓紀曉嵐出洋相。


    有一天上午,風和日麗,他們兩人在御花園賞花,乾隆故意問他:「紀卿,忠孝兩字怎麼解釋?」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既然如此,你是個忠臣吧?那好,現在我就命令你去死!」 


    「領旨!」紀曉嵐雖然這麼說,但他並不想死,於是他很快地想到一個好主意。


    乾隆又緊跟著問:「那你打算怎麼個死法?」「跳河。」乾隆手一揮:「好,那你趕快去跳吧!」 


    其實乾隆也知道紀曉嵐不會真的去跳河,只不過是想看看在這種情況下,他如何脫困。


    等紀曉嵐走後,不久乾隆馬上發現他又跑回來了。


    乾隆開口問他:「紀卿,你怎麼還沒死?」


    紀曉嵐笑了笑,說:「因為臣子碰到了另一位忠臣,他不讓我死。」


    乾隆不解。紀回答:「臣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沒想到突然有一個人從水裡走了出來-皇上,您知道這個人是誰嗎?」「誰?」「是屈原。」


    紀曉嵐面不改色地說:「屈原從水裡出來後,拍了拍我的肩膀,還跟我說了一段話,就是因為這段話,我才沒有跳河,又跑回來。」


    「屈原到底對你說了些什麼?」皇帝好奇的問。


    只見紀曉嵐裝模做樣,假借屈原的聲音說:「紀先生,你這就不對了!想當年是因為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跳河。可是我看如今皇上還算聖明,不應該再有大臣跳河呀!你應該趕緊回去,再問問皇上,看他究竟是不是昏君,如果他真的是,那麼你再跳下去,咱們作伴也不遲呀!」


    乾隆聽了,不禁哈哈大笑,說:「好一個如簧之舌,行了行了!朕算是服了你了!」


    從此,乾隆再也不會叫紀曉嵐去跳河自殺了,因為他可不想做個昏君呀!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澎湖大橋之下

蓮生/文


  我這次回台灣,聽聞到一則消息。


  有一位姓「白」的企業家,被周刊報導,他選擇他最喜歡的澎湖大橋。


  「普通」一聲跳下水。


  走了!


  當然,該周刊的報導,少有好話,多半是揭名人之隱私一類的八卦。


  「白」先生受不了。


  以死示其清「白」。





  我回台時。


  一位點頭之交的企業家,是我以前的隣居,從自家大樓的窗子一躍而下。


  「※」的一聲大響。


  魂歸離恨天!


  這位企業家,有「失眠症」,患「憂鬱症」,每天出去走路,走著,走著,面無表情。


  如行屍走肉一般。


  很少和人來往與交談。


  以往他看見我,只是點一個頭,甚至低頭,默默然的走了過去。


  他走了。


  從此連影子也沒有了。





  以上這二則,都是近期發生的,還有很多,每天翻開報紙都有。壓力太大,壓得人都快「去校」了。


  現代人暴怒。


  現代人暴躁。


  現代人憂鬱。


  現代人抗壓性低。


  有人問我:


  「盧師尊如何對治?如何解套?」


  我回答:


  「佛陀說,以『無我法』為第一。」


  我的解釋如下:


  釋迦牟尼佛認為,人之有喜怒哀樂,有七情六慾,有吃醋嫉妒,有暴怒,有暴躁,有憂鬱,有壓力,全因「有我」而起。


  眾生「我執」深重。以「自我」為中心。


  順我者喜。


  逆我者怒。


  如何對治和解套,須以「無我」對治和解套。


  我說:


  我不是「盧勝彥」,我不是「蓮生活佛」,我不是「華光自在佛」。


  我沒有來,也沒有去。


  現在存在的我,是一時之「幻」。一切的傷害也是一時之「幻」,這是「無我想」。


  我是不會暴怒的,只覺得世人可笑。


  我是不會暴躁的,心中平靜如水。


  我是不會憂鬱的,快樂是一天,憂鬱也是一天,我選擇快樂。


  我是不會有壓力的,因為我「無我」,既然沒有我,何有壓力?


  一個開悟的人,知道無何有,人們讚揚我,我不會如何的欣喜,人們譭謗我,我也不會如何悲傷,反正就是這樣了。


  「我」是煩惱的根源!


  「我」是地獄的種子!


  「我」是一切一切的所依!


  任何一切滔天巨浪,大風大浪,我均能甘之若飴。為什麼?「無我想」、「無我法」、「無我計」……。我這無我,不是嘴巴說說而己,那是真正的去實踐,我成了無所謂,不要緊,由他去!嘻!


盧勝彥文集208冊《大笑三聲》澎湖大橋之下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善行陰騭,科舉福報

  出自《警明因果例證》


  昔河南省章縣,有位安叔葆,年已三十未有功名,藉講學維生。歲末收為人師的酬金五兩,在回家的路上,見衙門幾名官差,拘拿一名男子,後面跟著一位婦人,扭住丈夫的衣服不放,且邊走邊哭泣。


  叔葆見狀,心生憐憫,詳問其原故,差役說:「租糧沒完稅,要將他捕送交官法辦。」


  叔葆說:「怎可抗拒國家課稅呢?」


  婦人答:「這位是我丈夫,原來是官門的後代,因家門沒落,丈夫只知道賣田地救助飢貧之人,而忘了繳糧完稅,積少成多,現在家貧籌措不出來,膝下還有一個五歲的幼兒,懇求差官寬容,願賣兒完稅。如果被捕交官,母子將被餓死。」言罷,夫婦兩人抱頭痛哭。但官差不從。


  叔葆見這對夫婦,年齡也老了,無法再生育子女,如此一來,定必絕嗣。且此去交官,到了衙門,不知要關多長時間,惻隱之心,便油然而生,乃說:「我可替你繳納完稅。」


  將銀如數交官,拿了收據,給了這對夫婦。


  夫妻倆感恩載德,邀請叔葆到家中奉茶,叔葆至其家,見家徒四壁,只有舊書籍滿廚。忽見小兒不小心推落一卷,叔葆順手撿起,見已有蟲蛀蝕,珍重閱讀了一下,甚為喜歡。


  此時主人剛好捧茶出來,說這是先祖以前的文稿,我慚愧不能繼起祖業,束諸空廚,如蒙不棄,請存留下來參考。叔葆得此文稿莫大的高興,還回饋一兩。


  叔葆辭別回家,妻問為師的酬金呢?答:「已全作陰騭矣。」


  妻賢慧也很高興說:「作陰騭,自有所補,年關節省點過就好了。」


  叔葆熟讀其稿,第二年參加科考,文適其題,遂獲榜首,再幾年胼捷秋闈,而進士、入翰林,光宗耀祖,這都是陰騭之報也,也得了陰騭進士之美名。


  由此觀之,行善獲福,不爽絲毫,深期芸芸眾生,奉行不怠,則幸甚矣。


※ ※ ※


  人本具有其福,而福即是先天具有之福,及後天自己耕耘之福也。人人本身具有一畝之田,而此田得須自己加以灌溉,讓其能成長作物而收成,這就是後天之福田也。世人往往不知福之來,總是一味的往外企求,到頭來一無所獲。故當知如何求福,得自往內求,自可得也。如何求呢?下列二法供參研:


  一、外功多行:所謂【外功】,即是任何之片善、可見之善,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多加施行,亦即是多施予,就等於自己能多得其福之意,如不施,則難得。如人得需食物之供應,以求生存,但亦得排泄,以得調理是相同的。只吃不排泄,非脹死你不可,明而行之,福可來也,福由己耕。


  二、內德多積:何謂內德?即是常言之陰德是也,不求回報,不求名聲,凡是有利於他人之事,默默行之;凡是利於眾生之事,無條件的付出,就可因而累德而得福,付出多少,必定可回收多少,雖世人不能見之,但吉神、善神、功過神常予鑒之,必能積己身之厚福,更能延綿及子孫也。


  以上乃吾提供給世人參考求福之法,亦即等於思悟覺醒自己之路也,盼能明悟行之。


思歸覺路-第三十六章 福田勤耕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禪師解夢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座幽靜的禪院裡。考試前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雨天他戴著斗笠打著傘;第三個夢是自己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卻是背靠著背。


  夢境歷歷在目,秀才心裡充滿疑惑,趕緊跑去找術士解夢。術士一聽,說:「公子還是回家吧!你想想,牆上種白菜不是白費功嗎?戴斗笠打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卻是背靠背,不就是想幹好事而沒有成嗎?」


  聽了術士的一番話,秀才如同五雷轟頂,想來第三次考試居然出現這樣的預兆,非常絕望,就收拾包袱準備回家。


  此時,禪院裡的老禪師感覺非常奇怪,問秀才道:「你不是要考試嗎?怎麼今天就要回鄉了?家裡出了什麼事嗎?」秀才只得如實相告。


  老禪師聽後樂得說道:「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會高中。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中(種)嗎?戴斗苙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表妹脫光背對背躺在床上,不就是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覺得禪師說的有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去參加考試,最後中了個探花。


※ ※ ※


  此際眾生多有一種困擾,即是睡眠之中多夢。不論名利、富貴,不論親情、愛情,甚至有人所夢荒誕怪異,不一而足。有者,會因夢境而喜悅,因為現實中不可能達成,夢境卻實現;有者卻會驚惶懼怕,因為夢中墜落黑暗淵藪。


  醫家對人之作夢,解讀為腦神經作用,心緒亦緊密牽連。譬如孩童白日玩得劇烈,晚間睡眠即易作夢。當然不無道理,但卻非全然如此。古人有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當然並非全然如此,卻可由此而知,心緒所住會牽引腦識,因而作夢將之解讀為腦海意念之一種反射作用,亦在情理之中。


  不過,夢是一個抽象的虛景,為何在人腦之中會構築示現,當然必要有其動力。最簡單直接的動力,即是業力。我人積累不知凡幾之夙世善惡業,在時機成熟之中,會牽引腦內識海的種子,將之拼湊建構成一幕幕景象。此即為許多人會在夢醒之後,對夢境有熟悉,甚至非常清晰之印象;其理即在:此乃過去世業力已潛藏在你識海之中。


  夢、多夢、少夢、惡夢、好夢,醫家當然視之為病象。西醫會勸人舒解壓力,中醫會舒暢其筋絡;所以多夢是病象。我人積聚不知凡幾之業力,故在業緣成熟而入夢,是一種警訊,也是一種徵兆。


  凡人夢境二次以上重複示現,必有其因業之成熟,好夢並非一定好事,當然,絕多數是好事。中國有部書,名為《周公夢解》,即依人夢境示兆,加以解讀其吉凶。當然此書乃託藉之名,並非真是周公所著,但其夢解卻有透澈中肯之處。譬如夢親人死,乃為其人可脫劫,夢得升官財利,卻反有凶險,故可知業力牽引中會蔽障靈明,使你陷入夢境之中。


  綜此而言,多夢非好事,要少夢,只有由淨識,及清淨心。戒律深,可達其效果;淨業力,即可減除其業力牽引。


因果輪迴業報-第十二章 夜眠多夢礙安寧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德教敦倫

  離公藝家約三十里路的地方,有一姓高的富翁,生有一個兒子,名叫尚志,個性非常驕傲,有時不聽從父母的教導,但還算能知書達禮。


  高某聽說公藝很賢能又具有德行,經常能感化人家,就帶著兒子前來請求公藝教導。


  高父說:「久聞張先生教導有方,善於和鄰居交往,所以特別前來領教。」


  公藝就吟唱說:


  生子玲瓏美不中,陰功累積感蒼穹;神濟情心明目散,泥團打破孝行充。


  高父說:「謹遵先生的德教,但願小兒特來領受教誨,希望先生能給予教導,以開啟他的魯頓心智。」


  公藝說:「我以一篇《訓世勸言》,傳授給令郎,不必再以言說來教導他了。」隨即就將此篇遞給尚志,並令他讀頌說:


  為人子者學溫良,溫良恭儉最久長;


  久長著意酬天理,天理昭彰報非常;


  非常獲福臨忠孝,忠孝傳家定克昌;


  克昌厥後遺子孫,子孫聰明教義方;


  義方是訓肫誠學,誠學曾參孝滿堂;


  滿堂金玉人倫重,倫重五常莫恃強;


  恃強逞暴難和順,和順夫妻莫慘傷;


  慘傷朋友無信行,信行交鄰住贊襄;


  贊襄善事終純粹,純粹堅持氣色藏;


  色藏蘊奧無煩惱,煩惱終身性最剛;


  最剛必折將來壽,來壽增加厚德揚;


  德揚遇寵皇恩賜,恩賜敷榮樂無疆;


  無疆顯達同悠久,悠久重名世代芳。


  念畢,尚志覺得很慚愧,就跪下來行禮,願拜為公藝的門生。


  這是張公藝「訓言一篇,德教敦倫」,為第三十六個「忍」。


  後人有人贊歎說:


  連珠俚句全,善教儼名賢;


  生人惟孝友,學業世儒傳。


※ ※ ※


  時下的教育與往昔教育大有不同,此倒是一個嚴重問題,何以故?現代的年輕人無有經歷農業時期那種刻苦耐勞生活,自對苦境生活無有概念,又因新時代的科技產物嚴重的影響時下眾生,使其迷惑沉迷,這可說時下新一代的劣根越來越嚴重,以致人們的妄念不斷、貪婪不止,心靈難能擺脫物慾迷惑終成社會問題不息矣。


  教育本是要從小就札根,教導小孩明白什麼是真理,為人需守基本原則,故制定方便理解的教育課程,如往昔守重教育下一代基本認知人倫綱常、四維八德、忠孝節義等等為人處事基本原則,這就是要斷止人們造作錯誤的因果罪業,不讓墮落心性受到無明糾纏,終致思想行為偏離了為人準則。


  往昔教育已視透人心人性,也明白若不落實,將致整個社會家庭出問題,世人何不看看現今時下的一代思想行為舉止是否常出離人性天賦本資,那純真光陀不再,思想中心皆已無往昔教育克守的規則,此可從日常生活的各種事件看出端倪,是否世人要好好的在教育問題上深思量,如何改善今教育不足之處呢?


慈聖雜誌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