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努力走下去

 

  有師徒兩位僧人,從很遠的地方去靈山朝聖。他們一路上一邊乞食一邊趕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爲在行前,他們發了誓願,要在佛誕日那天趕到聖地。


  作爲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誠、不妄語,何況是對佛陀發的誓願呢!


  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時,年青的弟子卻病倒了。這時離佛誕日已經很近,而他們距靈山的路還有很遠。


  爲了完成誓願,師父開始攙扶著弟子走,後來又背著弟子走,但這樣以來,行進的速度就慢了許多,三天只能走完原來一天的路程。


  到了第五天,弟子已經氣息奄奄,快不行了,他一邊流淚一邊央求師父:「師父啊,弟子罪孽深重,無法完成向佛陀發下的誓願了,並且還連累了您……,請您獨自走吧,不要再管弟子,日程要緊……」


  師父憐愛地看著弟子,又將他馱到背上,邊艱難地向前行走邊:「徒兒啊,朝聖是我們的誓願,靈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既然已經上路,已經在走,靈山就在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了。佛決不會責怪虔誠的人,讓我們能走多遠走多遠吧……」


※ ※ ※


  夫天命大任之於人也,必先磨其身,餓其體膚,苦其心志,考其道心,百折不回,鐵杵磨針,堅忍不拔,方能勝任。


  今古聖賢,皆受一番折磨,知天知命,修身立德,以身作則,大德敦化,青史留芳,學道修真。若意志薄弱,心不堅,志不誠,不堪受考受試,心猿意馬,精神自亂,志餒心灰,中途而廢,則前功付於流水矣!


  自卑畏難,是失敗之因;希望毅力,乃成功之基。人生事業,固然如此,修道功夫亦莫不如此。若存自卑之怠,或而視為難事,則失敗已定;苟能深信不疑,必有所成。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法令與道義

 

  曇無識二十時,他一僅是個學養豐厚的青年,更是一個有膽識的性情中人。曇無識的堂兄因失誤而弄死了國王的白耳大象,堂兄被處死刑。


  國王又下令,探視死者的人就誅三族,此時所有的親屬們都不敢前往。曇無識以真切的兄弟之情,不顧性命的安危,帶著悲傷的眼淚,親手埋葬自己的堂兄。


  當國王得知竟然有人敢違反他的命令而要將他處死時,曇無識據理力爭的:「國王因法令而殺死我堂兄,我因為堂兄是親戚而理葬他,這沒有違反大義,為何國王要發怒呢?」


  曇無識做出違反聖旨的行為,又對著國王出曉以大義的言語,當時眾人都替他十分擔心,擔心他即將成為刀下亡魂。


  然而,曇無識卻是神色自若、英姿挺拔,一副理所然的樣子。


  這時國王不僅沒有因為生氣而處死他,反而被曇無識的凜然志氣所驚撼。於是國王免去曇無識的死刑。


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生亦何歡,死亦何悲

 

蓮生/文


  若干世之前,我死了,成了一堆枯骨,被棄在荒郊野地,我的形體是死了,但精神(靈魂)是活著的,我到處去遊歷,非常的快樂。


  有一位聖者展子,從枯骨前經過,展子看見了我這具枯骨,覺得顏色紅豔,認為奇特,就用馬鞭來敲著我的頭骨。


  展子問我:


  「這具枯骨,我且問你,你是年老死亡的?或是因病而死亡的?是因煩惱而自殺的?是國家動亂,而被戰死的?或是飢餓而死的?或遇強盜被殺死的?或是……?」


  我在夜間托夢給展子;


  「聖者展子,你所問的問題,可以是人間死亡的百態,你但知生,卻不知死,你想知道死後是什麼狀態嗎?」


  展子


  「好啊!」


  我


  「死後的世界,比有形體時自由多了,你可以隨念而行,因為沒有形體,不用吃、穿、住、行,完全沒有形體的需要,有的只是念頭,這個念頭主宰了一切。」


  展子問:


  「可有國家?」


  我答:


  「上沒有國王,下沒有臣子,沒有春夏秋冬,沒有人事糾紛,沒有疾病,沒有煩惱,生老病全沒有,沒有時間空間,我的死,比帝王的快樂更快樂。」


  展子問:


  「豈有此理,難道沒有天堂地獄嗎?」


  我答:


  「那是幻生幻受的。像我這樣的人,早就離幻生幻受了。」


  展子問:


  「你到底是誰?」


  我答:


  「蓮花童子!」


  展子


  「蓮花童子,我略有所聞。我且問你,如果有掌管生命之神,此神恢復你的身體,再生骨肉肌膚,你又有了父母親人及親眷朋友,大家團聚在一起,你也有厃故妻子兒女,這樣你願意嗎?」


  我


  「我怎可棄自由自在的至樂之死,而去生而受人間的勞苦呢?」


  這時:


  展子才明白,原來:


  生是牢獄。


  死是解


  生不如死,死的至樂,人間不知!


  我的這一世,不畏生死的原因就在此啊!


  人間根本是沒有「至樂」的,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是非常短暫的。


  至於:


  貧窮、卑賤、夭壽、惡疾、缺陷,這種痛苦比比皆是。


  又有,不能安居、吃也吃不飽、穿著布衣、容顏不美、口舌之爭、人事糾紛、毀謗誤解,更是令人煩惱不休。


  我反而覺得,死比生還更好。這就是我不執著生的道理,也是我不執著死的道理,我的思想是超越生死的。


盧勝文集228《法王的大轉世》處在中陰的時候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天命不可違

 

  《隋唐演義》中,當唐太宗聽民間流傳「唐三世之後,武王代有天下」後,便召見李淳風問道:「民間的傳是真的嗎?」


  李淳風回答:「臣觀察天象,推算曆數,知道這個人已經在陛下的宮中,從現在開始,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將會取得天下,大殺李唐子孫。」


  太宗:「那麼我將所有可疑的人都殺了,是不是就能阻止這件事呢?」


  李淳風回答:「這是天命啊!單憑人力是不可違抗的。如果沒辦法殺了那個將稱王的人,那麼也只是多殺無辜的人罷了。


  陛下現在不殺她的話,等她當皇帝的時候,年齡已經很大了,人一到老的時候心腸會軟,陛下的子孫還有能活下來的機會。如果真殺死她的話,她一定會再轉生回來,三十年後再當皇帝,那時候她就是一個年輕人了。年輕人心狠,到時候陛下的子孫會被殺得一個不剩,所以我勸陛下不要再找這個人了。」


  太宗聽了才打消誅殺武氏的念頭。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生孩子

 

  出自《聊齋誌異》


  新城王大司馬,家裡有管家僕人,很是富有。一天,他忽然夢見一個人進來對他:「你欠我四十千錢,現在應該還我了。」他驚訝地詢問緣故,那人也不回答,徑直向裡屋走去。


  他一下子醒來,妻子正好生了一個男孩。他知道這孩子是來要前生的帳的,就拿出四十千錢單獨放在一個房間。凡是孩子的一切衣食、醫藥費用,都從這四十千錢裡開支。


  過了三四年的功夫,看看那四十千錢只剩七百了。這天,奶娘正抱著孩子在一邊玩耍,王大司馬便叫過孩子來,對孩子:「四十千快用完了,你該走了。」


  話剛完,小孩的臉色就變了,接著頭向後一仰就瞪了眼,摸了摸鼻子,已經沒氣了。於是就把剩下的錢買了治喪的物件,把小孩埋了。


  這件事,欠帳的人可以引以為戒。從前曾有個老來無子的人,詢問高僧這是為什麼?


  高僧回答:「你不欠人家的債,人家也不欠你的債,哪能得孩子?」


  所以:生好孩子是來報恩的;生壞孩子,是來討帳的。生死由命,生了孩子的不要過於歡喜,孩子死了也不要過於悲哀。


※ ※ ※


  語云:「無恩無怨,不成眷屬」。因此,組成此一家庭,每一分子必有因緣所在,不論是討債投生為子女,或者償恩來為夫妻,必要成其組成親眷的關鍵動力,即是互相有直接欠債或因緣。


  吾淺作明,譬如此一家庭組成是為父、母、子、女各一人,此四人之因緣,有可能是父母成為親眷之主因,而子或女有可能各自與父或母有直接因緣,也有可能一位與父母有其因緣,而另一位卻是由與單一父或母具其恩債之因緣,因而組成家庭眷屬的現象。


因果命程定論-第五章 家運之共業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小便酒

 

  有一個老光棍,他並沒有什麼嗜好,只是喜歡在睡覺前喝一點葡萄酒自


  然而,他發現這幾天有人了他的酒。


  他便懷疑酒的是他的佣人,於是就把酒倒出來,再裝入他的小便。


  但裝小便的酒,仍然每天減少。他很不高興的把佣人叫來,責備一番。


  「不,我並沒有喝」佣人:「我是想做味道更香更可口的菜給您吃,所以我每天燒菜時,都加了一點在裡面。」


※ ※ ※


  人生於世,面對他人,理該斷除疑慮心,眾生只要對於任何人事物起了疑心,便將伴隨猜忌別人,若是對我人好,就懷疑對方對我不知道存在有什麼企圖;當別人對我未表現出善意或表現出惡言時,又認為對方一定是在盤算著如何算計我。有了這樣猜疑心,對他人猜忌深重,根本無法相信任何人。是以,猜忌之心,只會把自己孤立起來,因為對別人無法給予信任,相對的將使自己讓別人無法相信,最後只有逼害自己孤單寂寞。


  當一個人開始止斷疑慮心時,則對於別人開始能放心,自己也就能減輕不少壓力,自然處理事情較為平順,亦較為簡單容易。心中無疑慮時,自然能逐漸遠離痴迷,看待任何人事物乃能隨順因緣,事事以平常心看待,亦因為平常心使自己不痴念於一切人事物。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悲智雙運

 

蓮生/文


  悲就是「大慈悲」。


  智就是「大智慧」。


  雙運就是「同時運用」。


  要令眾生離苦得樂,是需要大悲大智同時具足,如此功德才能圓滿。如果單單有大慈悲,而無大智慧,自然無法「隨機而教」。但若祗有大智慧,而無大慈悲,會「看魔走邪」,這樣也不能救度眾生。


  我每回法,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兩手交叉,這就是象徵「悲智雙運」的手印。


  我深深覺得,大慈悲與大智慧如同人的雙,要雙才能「行」,單是不利於行的。


  我的弟子中,有的僅有「大慈悲」,卻欠缺「大智慧」。


  人是第一等的好人,學法學的很久,但祗有救度的悲心,若智慧,一點也沒有,無法「觀機逗教」。不但如此,教他唱一首讚,記得了前段,忘了後段,記得了後段,忘了前段。修法祗知表面,再深的義諦就不明白,不要學一反三,而是學一反無。不但如此,跟他東,他道西,跟他西,他道東,反正是連接不起來,這樣的弟子,當然無法更深一層去瞭解「重重無盡的真理」,如此的弟子,謹是有「悲心」,但無智慧,無法「悲智雙運」。


  另有一種弟子,祗有「大智慧」,欠缺「大慈悲」。


  這種弟子一學就會,而且能學一反三,在修法方面,也能體會法中的三味,宿因甚深入境界可以入得很深,也能變無窮無盡的法味。這麼好的根基,上師看了心中亦甚喜,但是,他空有大智慧,卻無大慈悲,他雖知道「修法」,卻不肯發願度眾生。


  他學會種種法,求的是「名聞利養」,名聞就是「好名」,利養就是「好利」,用「智慧」來賺取名聲及眾生的大供養,名有了,利就來,看不起愚笨的弟子,少了供養就給於不好的臉色看,凡事看「酬償」為定,這樣的弟子,祗有「大智慧」,而無「大慈悲」。


  照理,光有「大慈悲」,而欠缺「大智慧」,不會造成禍害,因為這種人「心地善良」,不會害人,祗要如神秀大師寫的愒一樣「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慢慢的磨吧!把心都磨光了,耐心及耐力的話,智慧就現出來了


  然而,有「大智慧」而無「慈悲心」者,同前者不同。因為學了法,修了法,若心思不正,修法而未修心,會成了魔的,成了魔不但不能度眾生,反而會害眾生,為了名利而修法學法,將來就是「要名要利」,成了有染的,沒有慈悲心的人,自然就是有的,法學會了,就開始出來騙人害人丁,口言修行,其實妄念不,這就是「走邪」。


  也有這樣的弟子,當初學法的用意本善,也發了願。後來環境改變了,認為可以從中取得利益(詐財),有美貌的女子來學法(騙色)。一下子,道心不堅固,搖動了自己初學法的大願,也搖動自己度眾生的心願。這善因緣不見了,惡因緣便生了。空有「大智慧」,而無「慈悲心」,愈修就愈像魔,所害的入也就愈多。


  我今天,如此寫「悲智雙運」,就是明「大悲大智要同時具足,如此救度教化才能圓滿。」有了「悲智雙運』才能轉法輪,要知道這樣子的悲智雙運,是種種的勝行,是無量無邊的,神通也是無量無邊的,廣開的法門好像微塵數那麼多。每一個法門、都能令眾生完全得到開悟,如此才叫著「度化群生」啊!


  我記得禪宗六祖曾有一句話:「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這句話得好,修法的人,一定要有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一個學法的弟子若「好名好利」,學了法又「好色」不休,這就是有「煩惱塵勞」的,縱然有「大智慧」,可惜無「慈悲心」,這是不能「明心見性」的。


  有「大慈悲」,無「大智慧」,不會害人。


  有「大智慧」,無「大慈悲」,會害人。


  尤其,今天我傳授的是「靈仙密法」,要知道蓮華生祖師傳下的密法曾如此:「密宗的法要,如同將法藏於毒蛇的口中,學了真正的密法,可以得到即身成佛。學了密宗的法,而心有染,就得毒蛇咬,毒發而身亡。」蓮華生大士的這句話,的非常明白,學了密宗的法,不是成佛,就是成魔。這密宗的法是很厲害的,非同小可的。


  這密宗,又稱「念力宗」。密法修練到了頂的時候,會變成:「想什麼物,就怎歷來。」我們習慣於精神集中的想念,這修証的念力,就是神通的力量,要知道法修的愈深,神通也愈大,這神通是跟隨玄妙的密法的,念力就是神妙不可思議的法力。


  要知道,這念力,就是頓朗萬法,心唯萬法,也就是一本散於萬殊,萬殊復皈一本。一心就是宇宙心,宇宙心即是一心。要明心見性,先得妄念全皈於一,再將一皈於零,如此開始,才不會做出顛倒事。


  學了這「念力」之法,而自性不慈悲,不清淨,就是自性有染,有了染的自性來使用「念力」。「想什麼物,就怎麼來」。也就是,密宗行者,「想錢錢來,想人人來。」如此的密宗行者,就是被毒蛇咬住,毒發而身亡者,豈可不慎思慎行哉!


  男的行者,若想女人,就有一大群美女擁戴。


  女的行者,若想男人,就有一大群俊男擁戴。


  現在的人間,修學「念力宗」的人很多,走入旁門邪道的人也很多,這是有目共睹的。


  首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念力的因不對)


  華嚴經云:「坐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成魔道。」(惡心的念力是魔)


  圓覺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明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要斷一切原始無明的染,才成佛道。)


  六祖:「只此不染,諸佛之所護念。」


  我盼望,全世界的弟子,均是好弟子,不希望看見「焦芽敗種」不堪栽培,佛永遠存在心靈深處,人人同沾法益,共同獲得安寧自在,人人修持的是在無相的真如理性,人人具有大智慧及大慈悲,這是我的心願,我永永遠遠的心願。


盧勝文集第59冊《真佛法語》悲智雙運


棄官返鄉

 

  張季鷹是晉朝名士,原本在齊王冏的幕下任職,但因為厭倦司馬氏族間的殺閥猜忌,領略到人生的浮沉,同時想起家鄉吳郡美味的菜餚、鱸魚,便瀟灑地棄官返


  回到故後的張季鷹,縱情酒林,人人都叫他「江東步兵」。


  「江東步兵」這個典故來自於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阮藉其實不愛當官,他想要個一官半職的目的很奇特,例如擔任步兵校尉就是藉主動要求的,因為他聽步兵府裡面有美酒可喝;再者,這是阮藉就任的最高官職,所以後世稱他為「阮步兵」。


  而張季鷹嗜酒,又為江東人士,因此人稱「江東步兵」。


  話張季鷹放棄功名利祿,鎮日耽於酒食,讓旁人為他扼腕,提起古有明訓:立德、立言、立功,他可是不屑一顧。


  然而,世人不僅貪戀生時的虛名,還冀望死後千古傳名,這種名利慾望,張季鷹早就看破。故的美酒佳餚能有多好吃?能這樣天天逍遙嗎?這其實是張季鷹遠離司馬氏加害的要訣罷了。


※ ※ ※


  世間有些事情是-沒有比有還好,一般世俗人都會貪享榮華富貴,那種物質的享受,然而卻忘了有了這些榮華富貴可能易遭引諸般禍厄劫關,這是因財富太過於招眼所致。因為人都有貪念,既是有了貪念,那定有惡人用不擇手段方法來取不義之財,這些人自然會找上一些具有財富的人,如此那有了財富的人不就比沒有財富之人還心驚膽怕,身心靈都不得安寧。這比那些沒有財富之人心靈自在又無何恐懼害怕,是不是相差甚大。


  又如一個有權有勢的人,往往都在享受那權勢之威,沒有想到一定也有人想爭奪權勢,此時心靈又何不時時在恐懼被人所害失去權勢,這個心亦又怎會自在安逸?


  以上與平凡之人其對自己恐面對的自是甚大差異,無權無勢之人平淡過日子,不與人爭鋒,日子自過得安逸又自在。是以世人對一些事情莫過於太執著與盲目的追求,要知是心靈得到自在安逸快樂重要呢?還是那些會造成身心靈不得安寧的重要呢?身心靈如果不能自在安逸,心不能時時處在快樂,那就算有再多的財富或權勢,也是沒什麼價啊!


慈聖雜誌第一六四期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滿目青山一任看

 

  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晚年築居在廬山的蓮花峰下,自號「濂溪」,人稱「濂溪先生」。


  當時,佛印了元禪師正好住持廬山歸宗寺,周敦頤藉著地利之便,經常到寺裡拜訪佛印禪師,並與他談禪論道。


  有一天,周敦頤問佛印禪師:


  「請問禪師,《中庸》有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為什麼禪門裡又『無心是道』呢?」


  佛印禪師簡潔地回答他:「疑則別參!」


  周敦頤仍不死心,繼續追問:「參則不無,禪師,究竟『道』是什麼?」


  佛印禪師:「滿目青山一任看!」意思是告訴他,舉凡眼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道,何必再問呢?


  周敦頤聽了之後滿懷歡喜,醉心於這樣的境界,對佛印禪師更加敬佩了。


  又有一次,他看到窗外新長出來的嫩草生氣盎然,心中若有所悟,不禁讚歎:「這正是我心中的意境啊!」


  於是寫了一首詩偈呈給佛印禪師:


  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會豁幽潛;


  草深窗外松當道,盡日令人看不厭。


  佛印禪師也以一首詩偈應和:


  大道體寬無不在,何拘動植與飛潛;


  行觀坐看了無礙,色見聲求心自厭。


※ ※ ※


  道者,無極之真理也;無極者,混沌也;混沌者,太極之未判,先天地之先、之元炁也。


  無極生太極,始分陰陽,有陽有陰,陽屬動,靜屬陰,陰極生動,陰動生陽,陽靜為陰,一動一靜,始分陰陽,天地開闢,乾坤定矣。


  宇宙現象所從始,天地人萬物所從生,乃無極之真,先天大地所主宰之也。究之,於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窮天地之後,莫知其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天地依此而覆載,日月依此而照臨,真空依此而寬廣,萬靈依此而變通。道也者,真空實相之妙理也,真空而生妙有,真虛而統至實,無形而形天下之有形,無聲而聲天下之有聲,天命之性也。


  蓋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則神,神則性,性則理也,此乃無極之真,萬化之主宰,貫通三界,大化流行。理生陰陽五行,陰陽五行而生萬物。氣而成形,性而賦之,人物之生,各得所賦之性,皆是理之然也。


  所謂「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性乃天賦,本然至善,遵循本然,處於萬物謂之道,循天理而行謂之率性。道乃一切事物之當然,依當然而行謂之修道也,不離此道,可明善復初矣。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 第五二章 無極與人性真理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每天的麵包

 

  一位朋友從巴黎旅行歸來,給我講了這樣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一天,朋友漫步到法蘭西劇院附近,遠遠地就看見了莫裡哀的紀念紀念像,他仰頭向大師行注目禮,走到跟前的時候,才看見大師下有一個乞丐。

   

  那是一個典型的歐洲乞丐:金色的頭發蓬亂氈,胡子拉,穿著厚厚的夾克和牛仔褲。時間尚早,乞丐顯然也剛到地盤,正在細心地擺他的攤。


  只見他跪坐在足有雙人床那麼大的薄毯上,一樣一樣地放置他的家什:番茄醬、芥末醬、蛋黃醬、醋……還有許多種朋友叫不上名字的東西,但看上去多數是調料。


  他那個認真、細心的樣子,就像在搞藝術品展覽一樣。發現有人在看他,乞丐抬頭衝朋友友善地一笑,天真親切,朋友大著膽子用英語跟他打了個招呼。他繼續一笑,算是回答。


  於是,朋友問他:「你有那麼多東西了,還要什麼呢?」 

   

  乞丐開心地大笑,雙手一攤,比劃著他的家當:「我得要到每天的麵包呀!」 

   

  我一直在想著那個歐洲乞丐那句看似平淡卻引人深思的話。是啊,盡管他已經擁有了那麼多東西,可他仍得「要到每天的麵包」,因為對他而言只有麵包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麵包才是他每天必需的東西。

   

  有時候,我們費盡心機得到了很多東西,可那些都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或者不是我們必需的。我們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塊麵包而已,就像那個乞丐,他缺的只有麵包,如果沒有麵包,他擁有的所有一切都是多餘的。

   

  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上,我們必須弄明白: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只有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的人生才會有方向,才會更容易成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比什麼都想要的人更容易成功」 。


大威勢的殺人鯨

 

蓮生/文


  我在陰間,與冥王相識相熟,談及因緣果報,實在令人嘆息不已!


  我對高官、大富豪、大名人的轉世,非常好奇。


  我問冥王:


  「此等人如何?」


  冥王答:


  「此等人是大威勢報!這大威勢報有上、中、下的三等不同。」


  「如何是三等不同?」


  冥王答:「大凡大威勢,其造業力也大,有善功業者少,反而造大惡業者多,三等不同,上等造業,轉成大威勢的阿修羅(鬥爭之王),中等造業,轉世成大威勢的殺人鯨,下等造業,轉世在地獄道的刀山劍樹之中,受盡死苦。」


  我對殺人鯨感興趣。


  我問:「如何是殺人鯨?」


  冥王答:


  「若是總統,發動戰爭,入畜生界,是殺人鯨;若是黑道頭子,殺人不眨眼,殺人如麻,入畜生界,是殺人鯨;若是大富豪,有大威勢力,殺盜淫妄,無所不為,入畜生界,是殺人鯨。」


  我


  「我在冥間,看見一位二次大戰殺人如麻的屠夫,也看見一次大戰殺人如麻的屠夫,他們轉世如何?」


  冥王


  「正是大威勢的殺人鯨!」


  「如今,殺人鯨少了些?」


  冥王


  「二大戰之後,大屠夫少了,人們知道戰爭可怖畏,所以巨鯨轉世愈來愈少,如今,只有幾位當世的領袖屠夫,有資格轉世成殺人鯨。」


  我問:「東方某國已逝世的領袖?」


  「是殺人鯨!」


  「西方現存領袖?」


  「是殺人鯨!」


  「非洲酋長!」


  「小殺人鯨!」


  「屠夫領袖?」


  「是殺人鯨!」


  「如果是流氓頭或小流氓?」


  冥王答:


  「流氓頭是獅子,小流氓是狼,他們尚無資格轉世成殺人鯨。」


  「坑人錢財的地下錢莊?」


  冥王答:「只是小小雨傘節,蛇的一種。」


  冥王偈:


  一切眾生。


  繫屬於業。


  依止於業。


  隨自業轉。


  我


  「我教人修密教,轉三業成三密,正是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這也是如來自性清淨的祕密,依止法爾本然的清淨佛性,就不受業力的牽纏了!」


  冥王


  「正是,正是。」


  我有一問題,想問大家,如果你是冥王,看見一名「少智慧」,而經營有成的「大和尚」,大和尚是有錢,但「少智」,誤盡學佛人。你是冥王,當判他將來轉生何趣?請試答之。


盧勝文集第187冊《地獄變現記》大威勢的殺人鯨


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生活節儉,量入為出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日常生活之間,量入為出,能得節儉,即是增加一筆可觀的儲蓄。


   真正富有的人,並不一定賺錢得多,他的富足有餘,主要是在計劃性的調節支出,並避免無謂和無意義的浪費;是以,在節儉中,就能有豐富的積蓄。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廉節的人,生性平淡,不受制於物慾的誘惑,一瓢飲、一簞食,已經滿足了;所以,終身樂無窮。


菩薩:《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簡單的,吃每一粒米時都要想到它是農人辛苦耕種出來的,而且得來不容易,不要隨便浪費;而衣服的每一條絲線,都是養蠶人辛苦養蠶得來的,必須體認他們的辛苦。


陳生:但願我們能得惜福,當用則用,當省則省,不要隨意丟棄或浪費資源,以免自己成為地球沈重的負擔;因此,清淨心田,栽種清蓮,讓自己成為資源的播種者。


菩薩:人生在世,輪迴浮沈,頻頻造業,每一個人都有冤親債主〈包括:冤欠、靈障〉;是以,修子學道明理,更應當惜福而消罪,勤種福田,修行智慧,以保慧命常存。


   造福別人,就是造福自己,能捨去有形有限的,才能獲得無形無限的;諸子能捨,捨得捨得,能捨才有得,明捨卻暗得。


陳生:學生明白。唐朝河南府府尹鄭瀚,生平節儉,最痛恨奢侈浪費。


   有一次,家的堂姪來找他,莊稼漢第一次到衙門,不僅衣著古拙不搭調,連禮數也生疏欠周到。府衙的人員見到了,都暗笑不已,唯獨鄭瀚不以為意,還禮貌周到的接待他。


   鄭瀚問他來意,堂姪坦白地:「我們家裡從來沒人做過官,現在田糧豐收,衣食不缺,想做個小小官來光宗耀祖,就是小尉也沒關係。」


   鄭瀚德高望重,認為堂姪要求並不過份,便修書給當地郡守,請他酌請辦理。


   堂姪離去的前一晚,鄭瀚召集家人和堂姪共進晚餐,以盡親戚情誼。


   上菜當中,有一盤蒸餅,堂姪便依自己習慣,把烘烤較硬的外皮撕下,只吃皮和肉。鄭瀚見狀,一時怒起,便大聲道:「蒸餅的外皮和皮又有什麼兩樣,不吃外皮,就是浪費食物。我生平最痛恨世俗的奢侈浪費,常常想要把這些積病矯正過來,使世風重新的純樸平實。」


   鄭瀚心存訓誡地繼續道:「我原來同情你生長在村,認為你必然瞭解農村的艱苦,一米一飯,得來不容易,必然會更加珍惜,沒想到,你也和城市的紈絝子弟一樣浮誇不實、奢侈浪費。」


   完,指著撕下的外皮,道:「把它拿給我!」


   堂姪一時驚住,張口結舌,不知該什麼,只好把外皮遞過去。鄭瀚接過外皮,一口氣便把它吃完。


   堂姪至此,才後悔不已,決心改正浪費食物的飲食習慣。


菩薩:孔子:「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刻離開「仁」,急遽倉促的時候,一定和「仁」同在,挫折困窮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同在;是以,君子時時守住道心。


   不管花花世界多誘惑,不管利慾色身多牽動,只要你們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減少物慾,避免造業,就不怕受到干擾。待人接物,如果都能彼此尊重、相互體諒,修道才能把天堂帶回家。


   可。停筆。 吾退!


陳生:學生明白。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60-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