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遲到經歷

 

  我的一位同學,曾說過這樣一段經歷:


  那年她剛從大學畢業,分配在一個離家較遠的公司上班。每天清晨七時,公司的專的專車會准時等候在一個地方接送她和她的同事們。


  一個驟然寒冷的清晨,她關閉了鬧鍾尖銳的鈴聲後,又稍微懶了一會兒暖被窩--像在學校的時候一樣。


  她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拖延一些時光,用來懷念以往不必爲生活奔波的寒假日子。那一個清晨,她比平時遲了五分鍾起床。可是就是這區區五分鍾卻讓她付出了代價。


  那天當她匆忙中奔到專車等候的地點時,到達時間已是七點五分。班車開走了。站在空蕩蕩的馬路邊,她茫然若失。一種無助和受挫的感覺第一次向她襲來。


  就在她懊悔沮喪的時候,突然看到了公司的那輛蘭色轎車停在不遠處的一幢大樓前。她想起了曾有同事指給她看過那是上司的車,她想真是天無絕人之路。


  她向那車走去,在稍稍一猶豫後打開車門悄悄地坐了進去,並爲自己的聰明而得意。


  爲上司開車的是一位慈祥溫和的老司機。他從反光鏡裏已看她多時了。這時,他轉過頭來對她說:「你不應該坐這車。」


  「可是我的運氣真好。」她如釋重負地說。


  這時,她的上司拿著公文包飛快地走來。待他在前面習慣的位置上坐定後,她才告訴他的上司說:「班車開走了,想搭他的車子。」她以爲這一切合情合理,因此說話的語氣充滿了輕鬆隨意。


  上司愣了一下。但很快明白了一切後,他堅決地說:「不行,你沒有資格坐這車。」然後用無可辯駁的語氣命令:「請你下去!」


  她一下子愣住了。這不僅是因爲從小到大還沒有誰對她這樣嚴厲過,還因爲在這之前她沒有想過坐這車是需要一種身份的。當時就憑這兩條,以她過去的個性是定會重重地關上車門,以顯示她對小車的不屑一顧爾後拂袖而去的。可是那一刻,她想起了遲到在公司的制度裏將對她意味著什麽,而且她那時非常看中這份工作。


  於是,一向聰明伶俐但缺乏生活經驗的她變得從來沒有過的軟弱。她近乎用乞求的語氣對上司說:「我會遲到的。」


  「遲到是你自己的事。」上司冷淡的語氣沒有一絲一毫的回旋餘地。


  她把求助的目光投想司機。可是老司機看著前方一言不發。


  委屈的淚水終於在她的眼眶裏打轉。然後,她在絕望之餘爲他們的不近人情而固執地陷入了沈默的對抗。


  他們在車上僵持了一會兒。最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上司打開車門走了出去。


  坐在車後坐的她,目瞪口呆地看者有些年邁的上司拿著公文包向前走去。他在凜冽的寒風中攔下了一輛出租車,飛弛而去。淚水終於順著她的臉腮流淌下來。


  老司機輕輕地歎了一口氣:「他就是這樣一個嚴格的人。時間長了,你就會了解他了。他其實也是爲你好。」


  老司機給她說了自己的故事。他說他也遲到過,那還是在公司創業階段,「那天他一分鐘也沒有等我也不要聽我的解釋。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遲到過。」他說。


  她默默地記下了老司機的話,悄悄地拭去淚水,下了車。那天她走出出租車踏進公司大門的時候,上班的鍾點正好敲響。


  她悄悄而有力地將自己的雙手緊握在一起,心裏第一次爲自己充滿了無法言語的感動,還有驕傲。


  從這一天開始,她長大了許多。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福王大廟

 

蓮生/文


  我記得一個小故事,大家聽聽吧!


  有人去一個鄉下小土地公廟,求明牌。


  此人對土地公說:


  「如果我中大獎,會重建祢的土地公廟。」


  轉身要離去時,他又想:「不如軟硬兼施,才有希望。」


  於是,他對土地公說:


  「如果沒有中奬呢!嘿嘿!我就把祢的土地公廟給燒了!」


  這人說完,揚長而去。


  後來。


  這個人槓龜(沒中獎)


  他愈想愈火。


  他半夜到了土地公廟,把土地公的塑像,揪了出來,拋向田溝。


  放一把火,把小土地公廟給燒了。


  這個人遠離家鄉,到北部去討生活,如此經過了十年。


  十年後,這個人回到自己的鄉下。


  他看見金碧輝煌的土地公大廟,上書「福王大廟」,參拜的人,絡繹不絕。


  他很詫異。


  這福王大廟的廟址,竟然就是當年他放火的小土地公廟。


  他問人:


  「怎麼回事?」


  人告訴他:


  「這土地公非常靈,有求必應。當年,小土地公廟失火,土地公自己走出來,跳到田溝之中,避火。沒有這麼靈的了!」


  這人聽了,啞然。

  我去見佛陀。


  問:


  「小土地公,竟然住『福王大廟』,究竟是何因緣?」


  佛陀說:


  蓮生當為你說。


  這小土地公是非常勤勞的土地公。


  祂受恐嚇,也非常憂心。


  去求了城隍境主。


  城隍說:


  「無法!我沒有那麼大的法力。」


  小土地公又去求「四天王」,在「四天王巡行日」,他特別去求見。


  四天王說:


  「這人無中獎福份!」


  小土地公又去央求帝釋天。


  帝釋天說:


  「祢這小小土地公,竟然為了小廟的安危,奏到帝釋天來。這本是小事一件,但看你如此的有責任心,當給祢加持賜福,不是給那人加持賜福,而是給祢加持賜福。」


  土地公求帝釋天:


  「也給那人賜福吧!」土地公心地善良。


  帝釋天說:


  「那人給他安份工作,祢就當福王吧!」


  帝釋天竟然同情這小小土地公,給土地公說:


  那人賜給工作。


  祢賜給福王。法力增強。


  這就是小小土地公變成福王的因緣。


  佛陀說:


  「松長柏短皆有因緣!」


  我說:


  「若是大丈夫,必有沖天之志!」


盧勝彥文集第270冊《我所知道的佛陀》福王大廟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天堂地獄在哪裡?

 

濟公活佛 降


詩曰:人生似夢去匆匆,世事沉浮變幻中。

   陵闕烽煙荒草沒,長城依舊笑春風。


  世人渴慕天堂,憎惡地獄,然而,天堂在哪裡?地獄在哪裡呢?


  《雜阿含‧地獄經》中記載:


  有一次,世尊對眾比丘說:「有名叫『六觸入處的地獄』,在那裡,當任何以眼睛看到的色時,只看到不想要的色、看不到想要的色;只看到不可愛的色、看不到可愛的色;只看到不合意的色、看不到合意的色。由於這些因緣的關係,所以一直承受著憂苦。


  耳朵聽到聲音時,鼻子嗅到氣味時,舌頭嚐到味道時,身體接觸外境時,心意識知法時,……。


  有名叫『六觸入處的天堂』,在那裡,當任何以眼睛看見的色時,只看到想要的色、看不到不想要的色;只看到可愛的色、看不到不可愛的色;只看到合意的色、看不到不合意的色。由於這些因緣的關係,所以一直長受著喜樂。


  耳朵聽到聲音時,鼻子嗅到氣味時,舌頭嚐到味道時,身體接觸外境時,心意識知法時,……。」


  本經主要是敘述,當一個人執著於「我」,而不懂得「無常」道理的時候,則當「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嗅到、舌頭嚐到、身體接觸到、心裡意想到」等六觸入處時,會隨著個人的主觀和好惡,而生出喜樂輕安或是憂悲惱苦,因此,當下天堂和地獄就隨之而生。


  例如,當一個人看到自家門口有狗糞便時,絕大多數人會怒火中燒(此時身心處在眼觸地獄),口中或心中惡罵幾句後,才使心憋氣的清掃乾淨。而一位實修有成的人,雖然一樣看到狗糞便,但他知道這是因緣造成,狗兒只是展現其自然本性,所以沒有對錯,因此,能沉聲靜氣的清掃,內心依舊雍榮閒雅,波瀾不驚。


  一般人常誤以為天堂在「天上」,地獄在「地下」,誤以為天堂是一層一層往上,地獄也是一層一層往下,就像建築物一樣分層、分上下。其實這是世人用自己生活的物質空間推想之結果,並非正確。


  因為,在實際中的天堂與地獄,是由心靈主導,而不是物理空間。所謂「上」、「下」,是指心識的上、下,不是物理空間的上、下。所謂「高」、「低」,也是指心識的高、低,而不是物理空間的高、低。


  「向上的心」是指一個人的心識調到更微細層次的波段,而這種向上的心可透過修習布施、持戒、禪定和智慧,來培養出這類能力。所以,天堂、地獄無處不在,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地區的人,也會因為有無修行,或修行程度的不同,而各處在自己的天堂或地獄中。


  許多修行者為了要止息煩惱,四處尋覓「良好」的環境,以利道程能突飛猛進。然而,絕大多數人卻是失望的,因為,如果缺乏「正見」,或沒有「正思維」,就算住在平靜的森林山洞也不會快樂。


  所以,不要期望有良好的修學氛圍,良好的道場,良好的道友,良好的這個,良好的那個。如果凡間有這樣的地方,佛陀就不會教導弟子要「向內看」、「向內修」,而只要尋找到一處福地洞天,即可成就道業了。


證果之路-第十五章 天堂在哪裡?地獄在哪裡?極樂世界在哪裡?

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當妓勝當官

 

  清末《清稗類鈔》譏諷類記錄一事。


  有一人,名李竹溪,浙人,自號憂時子。見時下生活艱難日巨,國家治理越來越糟,認為末日當前,世界就要毀滅了,應以醇婦人自遣,盡情享樂。


  有一天,在一妓女周若蘭的妝閣,和若蘭談及時事,若蘭問他說:「你將來打算做什麼呢?屠戶賣酒的這些操賤業的人,都相率去當官了,你什麼時候也和他們一樣當官?」


  竹溪說:「我有自知之明,我無才略,無學識,不可以從政,不過我的先人餘蔭,得田五十畝,足以溫飽,我真的不想當官。我寧可當人家的奴僕,就算去做盜賊,其所造成的危害,也沒有像當官那麼大,當官之為禍,甚且可以亡國滅種。


  我雖然不學無術,但天良未泯,就算凍死餓死,我也不願為官謀生。像我還羨慕你的行業呢!你的行業雖然卑微,但是人們可以在你這兒得到精神的快樂,你之於人們,可助美感之教育,所以,我說妓女勝於官啊!」


 ※ ※


  現做官人,喜愛金銀;上欺君,下虐民;理不明,刑不中;有錢理正,無錢理窮;門吏專權,衙役弄刑;刁唆詞訟,各顯己能;良民受害,奸惡逞兇;仗勢欺弱,倚富壓貧;人心多怨,誰去耕種?訪求訟師,要報不平;此處奸險,能不遭凶?不說你做官不清,反說那百姓不正。


  從今後,學一個,包文正公。清上除刑,鼠牙崔角,服我公明;奸惡凶徒,刑罰加重。人正鬼神怕,官清民自靖。守分常安樂,那有禍患生?


紫雲真人勸官文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Ikigai

 

  你是否常覺得自己的人生很迷惘?你不滿意現況,想換工作卻又不太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擅長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呢?如果這聽起來和你有幾分像,今天這篇文章就非常適合你閱讀。


  試試 Ikigai


  前陣子我看到了一本名為《Ikigai》的書,這本書在介紹日本人恆常幸福的人生觀,因為覺得很有趣我又上網查了許多資料。到底要如何活得快樂長久又幸福?首先就是要找到你的「生存價值」。


  Ikigai 的意思是「The reason for living.」,可以解釋為你活著的目的,書中的解釋為:「每天早晨起床的理由,你生存的價值。」每天早上叫醒你的是夢想嗎?你的生存價值是什麼呢?你為什麼要活著?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圖書館借書或在博客來購買這本書,只可惜現在似乎只有外文版。


  所以,到底要怎麼找到你的 Ikigai?先從以下 4 點開始:


  你擅長的事?


  你喜歡做的事?


  世界需要你幫忙的事?


  別人會付錢請你做的事?


  想一想以上這 4 件事情,填在以下圖表裡,並找到重疊的項目:





  從這 4 大點開始找到你的 Ikigai


() 使命:你享受的事+世界需要的事


  義工、非營利,都是屬於這個範圍,如果你對環境保育、社會公益感興趣,這些事同時是社會需要、又符合你的興趣,所以它會變成你的「使命」。


  完成使命能使你感到相對的滿足,因為有一部份那是你享受做的事,缺點是經濟上可能無法支撐自己。


() 職志:世界需要的事+別人會付錢請你做的事


  醫生或老師,都是屬於這樣的類型,如果本身並沒有享受該職業、享受教書或救人,那它便會像是履行義務,與使命的感覺稍有不同。


  除非本身有喜歡做這些事,不然只會像是在進行責任與義務,它能讓你活得下去、也能回饋社會,但可能會對自己渴望的人生產生迷惘。


() 專業:別人會付錢請你做的事+你擅長的事


  也許你是一位業務、記者、司機… 這些都是因為時間累積而成為你的專業,別人也會付錢給你買的一種服務,如果它不是一個世界需要的事(如假新聞)或不是你享受做的事(製造假新聞),儘管有專業又賺得了錢,也可能會對你的內心產生遲疑。


() 熱情:你擅長的事+你享受的事


  桌遊、登山、潛水,其實很多嗜好都可以是你的「熱情」,不過,它不一定是個社會需要或別人會付錢的事,因此,雖然能帶給你快樂與滿足,但可能無法在經濟上支持自己,也難以找到需要你提供這些熱情的人,甚至覺得不被重用或不被需要。


  我知道一開始可能有點難快速地聯想到這 4 件事與生存意義的關係,在這請容我以自身的案例解釋一下:


  以橘色的字來看,就是有多方重疊的項目,這結果代表我可以從「設計領域、英語相關、內容創作或寫作」做選擇,但是必須要符合「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的夢想」這個議題,我才會真正感到滿足、被重用、有價值與意義。


  因此在尋找自己的 Ikigai 時,也盡量找到有多方重疊的選項,並利用你擅長的方式去闡述你認為世界需要的事,而每個人在意的事也不盡相同,有些人特別重視海洋保育、勞工議題,不論是透過演講、攝影或是繪畫甚至是音樂創作,找到你認為最好且最上手的方式去詮釋它。


  你可能無法一時之間完成這個表格,它的確需要花時間反覆思考,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要寫什麼,或找不到共通點,有可能是因為:


  你過度複雜化:很會聊天、說哭就哭、不賴床這些也算是很厲害的技能(笑)


  你嘗試得不夠:沒有畫家在還沒畫畫以前,就知道自己喜歡畫畫,對吧?


  你可以試想身邊的人會來問你什麼問題?你的朋友們常誇讚你什麼?也許你的方向感很好、很會揪團購、很會計劃旅行,這些事都可以寫上去。


  達成 Ikigai 之道的 5 大關鍵


  最後,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教授曾提出了 5 大達成 Ikigai 之道的要訣:


  從小細節開始學習與專注


  釋放真實的自我


  達到和諧的生活與可持續發展的興趣


  熱愛所有大小事


  活在當下


  找不到你的 Ikigai,試試用這 5 點觀察生活周遭的線索,也許你還很年輕,或者你嘗試的事還不夠多,多去戶外走走,多試試些以前沒做過的事,你的 Ikiga 是需要透過開發和摸索才能逐漸找到的。


  後記


  我知道滿多人看過的圖示都是由三個圓圈「天賦、專長、興趣」所組成,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世界需要什麼?」加入尋找人生價值的行列,我覺得特別有趣。


  也許當一個人找到了滿足之地,便會開始思考「我對社會到底有什麼貢獻?」這也是我從旅行部落客到寫職場筆記與自我成長的心理轉換,我好像開始以「社會需要什麼?」為出發點,而不是「我想要什麼?」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意想不到的是,解決別人的煩惱似乎比分享你每天去哪玩、每天吃什麼穿什麼還來得滿意很多,試試看吧!


  祝福你也能早日找到那個「早上起床的理由」,Peace


(本文出自佐依|理想生活設計)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橫眉冷對千夫指

 

蓮生/文


  耶穌基督面對「彼拉多」的審判時。


  耶穌不說一句話。


  耶穌基督面對群眾,群眾要他死的時候,正應了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


  「彼拉多」洗手,表示耶穌的死,和「彼拉多」毫不相干,並不是「彼拉多」要他死的。


  一位「救世主」,被淪為「死囚犯」。


  我心中曾如此掙扎,人啊人!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群眾到底是心中雪亮?還是心中盲目?


  還有世上眾生,真的是如此殘忍嗎?


  耶穌在十字架上,臨死前,還說:


  「天上的父(耶和華上帝),原諒世人所做的,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並不知道。」


  好了,耶穌救世人。


  卻被釘十字架,慘死!


  由耶穌想到佛陀——


  釋迦牟尼佛,坐法座上說法。


  一名「戰遮少女」指控佛陀跟他有小孩,且露出鼓起的肚子。


  群眾想聽佛陀說什麼?


  但,釋迦牟尼佛一句話也不說,也應了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


  佛陀當然不用「橫眉」,只是一句話也不說,冷對千夫指,是有的。


  另有一名女士「孫陀利」,指控佛陀及大阿羅漢都跟她有染。


  佛陀亦然不說話,「冷對千夫指」。


  後來「孫陀利」死於佛教教團附近的垃圾堆,群眾指責佛陀們幹的。


  佛陀仍然不說一句話。


  當時的釋迦牟尼佛,惡名流佈,到處都是毀謗的言論。


  後來證明,戰遮少女及孫陀利的背後,均有「外道團體」在策劃及設計,主要的目的,是徹底把「佛陀教團」全盤打垮及摧毀。


  由佛陀想到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在「麥加」,說他是上帝派來人間的最後一位先知(天使)。


  穆聖在「麥加」講他的「天啟」。


  「麥加」原有的教團,聯合對抗穆罕默德,且有教要追殺他。


  穆聖一句話也一樣沒有答辯,更應了這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


  當時穆聖一再忍辱又忍辱。


  但群眾並不理會,教派派出殺手追殺穆罕默德。


  結果迫得「麥加」待不住,才由「麥加」逃亡,一直逃到「麥地那」。


  穆罕默德是因為逃到「麥地那」,才發揮穆聖的天啟之道,才有今日,世界第一大宗教的回教。


  穆聖也曾:


  「橫眉冷對千夫指」。


  我曾經如此想,一個宗派的成立,要吃多少苦,要磨多少難,要承受多少壓力及譭謗,要面對群眾的忽冷忽熱。


  看看耶穌、看看佛陀、看看穆聖,他們所面對的是一般人無法承受的苦難。


  如果你要卓越,一定得吃苦。群眾往往是盲目的,群眾往往是迷失的,群眾的變來變去及其不定性,足以啟發我對人生不同狀況的領悟。


  大家要明白:


  一個宗派的成長,都是千錘百鍊的結果,那裡有一蹴而得的。


盧勝彥文集第178冊《登山觀浮雲》橫眉冷對千夫指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食藍則藍

  晏子辭世已經十七年了。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後,君臣餘興未盡,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裡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見此情景,連忙走到景公身旁。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經十七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就是大臣們的不賢啊。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話又說回來了,我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嗎?國君喜歡穿什麼衣服,臣子就學著穿什麼衣服;國君喜歡吃什麼東西,臣子也學著吃什麼東西。有一種叫尺蠖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十七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後,您就不再喜歡聽人家批評您,而只喜歡聽奉承話所造成的呢?」


  一席話說得齊景公心裡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點點頭說:「太好了,今天這一番話,教我豁然開朗。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學生了。」


  看來,只有真心願意接受批評,才會經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話是有道理的。


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有用無用之間

  一天,莊子和他的學生在山上看見山中有一棵參天古木因為高大無用而免遭於砍伐,另一棵成才有用的樹被砍伐,於是莊子感嘆說:「這棵樹恰好因為它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


  晚上,莊子和他的學生來到他的一位朋友家中作客。主人殷勤好客,吩咐家裡的仆人說:「家裡有兩隻雞,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將那一隻不會叫的雞殺了來招待我們的客人。」


  莊子的學生聽了很疑惑,向莊子問道:「老師,山裡的巨木因為無用而保存了下來,家裡養的雁卻因不會叫而喪失性命,我們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這繁雜無序的社會呢?」


  莊子回答說:「還是選擇有用和無用之間吧,雖然這之間的分寸太難掌握了,而且也不符合人生的規律,但已經可以避免許多爭端而足以應付人世了。」


  君子有所用、有所無用,識時務也。賢士有所為,亦有所不為,知天命也。


 ※ ※


  世間人整天忙碌為生活打拼,而在日子中總難有安樂的心態,煩惱一大堆,一會兒這件事在憂愁,一會兒那件事在煩惱,這等日子輪迴輾轉一日一月一年反反覆覆,身心靈都給累壞了。


  或許塵緣難釋,故而必需了斷,但是世間人如能多給自我一些空間,那定可讓身心靈解放。有道是:一日無事小神仙,就指為人者應放下執著,給予自我心靈舒解,這樣何不像神仙般悠哉,悠哉。


  安樂是現今社會每一個人要去學習與體驗,若不能將身邊事情順利處理,那身心自疲永在痛苦中過日子,因而處理事情要有智慧有依循,急不得則不急,世間人不常言道:吃快撞破碗,這個道理已告訴世人為事要有條有理,如此自能處理得圓滿,身心靈也不會被這些事情給侵害。希世人懂得給自己安逸安樂的日子。


慈聖雜誌112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修道修心.儉樸德性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若人之心境,淡然而知趣,雖苦亦覺樂;若人之心境,處優而不足,雖樂亦覺苦。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一個人的美德,不因外在的面貌、美醜、資產、貧富、權位高低而受到影響,完全是內在品德的展現。


菩薩:修道以修心為重,但沒有深入體悟,身雖穿道服,頭戴道帽,恐怕在修行團體,還是難免有一些是是非非的事情,困擾著這顆清淨的心。


陳生:從前在一座寺廟,住著一位傭工,一朝受世間的創傷,仰慕修道,乃帶髮出家修行;由於識字不多,無法精研三藏,但他也不因此而埋怨、頹喪,一心勤勞工作。凡是清掃廳堂、廁所、水溝,完全由他一人包辦,如此經過二、三十年,始終如一。


在一般人的看法,他只不過是一位目不識丁的傭工。其實不然,他雖識字不多,能夠以勤勞工作,用心埋頭於修行的基礎,清淨的心而獲得成就,其修行的功夫已爐火純青。


有一天,這位比丘忽然向住持稟告:「弟子今夜入寂,我所證的果位是羅漢,請師父多保重身體!」接著再向其他比丘說道:「切記做人的態度,請各位多保重!」


當天夜裡,時辰一到,比丘果然端坐而逝,全寺上下僧眾莫不驚嘆!


菩薩:一位目不識丁的比丘,能天天以勤勞、禮佛作為修行基礎;是以,不管出家或在家修,心是一切的根本。


心可讓你們自由自在圓滿的生活,也可讓你們遠離災難;所以,不可因自己優厚的條件而隨心所欲,能夠培養儉樸德性是基礎,才能讓你們走向成功的道路。


陳生:人間的生活,難免有時好、有時不好,情緒之高高低低,成為世人的常態。然而這種生活不去探討究竟,甚而找出原因,恐怕終其一生隨時出現在心中,成為良好心情的殺手,造成許多傷害的痛苦,卻走不出苦難。


所以,淡薄的生活、清淨的心靈,是儉樸德性的顯現,此德可使人免於勝驕敗餒的心情。


菩薩:人因處於現實之中,處於文明社會之中,有些事物不知取捨,只是一味的全吸收下來,所擁有的不但無益於心性的修持,反受其污染。


是以,環境可以塑造一個人,一個人也可以創造時勢,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可 。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第廿八章  修道修心‧儉樸德性

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子女的存在

 

蓮生/文


(一)


  你有子女,我恭喜你。


  你無子女,我更恭喜你。


  因為我知:


  『子女』是業力習氣的延續。


  子女的臉龐及習氣,大部份依著祖先及父母的遺傳,這在遺傳學中,已有根據可尋。


  在佛經中,依稀可覓。


  與父系有情緣的,生為女兒。


  與母系有情緣的,生為兒子。


  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這是對「子女」的極大恭維意義,宇宙生命的生死,極其自然,創造與否,是否多餘?


(二)


  「子女」的來,是有因緣果報而來。


  有的來了,又走了,這是因緣果報很少啊!一出生就死的,少年早夭的,這是緣盡,便棄之飛走了。


  「子女」的來,有些是有害的,是冤仇來結的惡果,你喜歡「子女」的可愛,但,你疏忽了長大的危險,「子女」正是冤家對頭人來報仇雪恨的。


  你「求子求女」、「生子生女」、「育子育女」。


  不知未來的危險大啊!


  沒有「子女」的,不用急啦!


  「子女」的存在,不等於自我的存在。「子女」的沒有,也不會喪失「真我」的存在。你「真我」的存在才是重要的,符合真理才是重要的,外在的「子女」有無,不要去時時計較,時時去關心。


  有「子女」,我無所謂。


  無「子女」,我無所謂。


  子女夭折,我無所謂。


  有人以為我沒有責任啊!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有責任」,「沒有責任」,我均是「無所謂」。


(三)


  「子女」的來,有些倒是有益的,因為是善緣而來,是來報恩的,這些子女很可愛,他明白父母的心,依父母的心去動作,取悅父母,不用父母去操心,孝敬父母,父母有虧欠的,他必補償之。


  這當中有無法測知的因緣果報。


  然而,明眼的聖人眼中,知道一些獲得孝順的兒女,是自己前世,春天的播種,秋天的收成,是自然的運行。


  不是父母的努力,「子女」才會孝順。


  不是父母的不努力,「子女」才會不孝順。


  孝順與否,不必感激與詛咒,萬物自然的運行,孝順與否,全是自身的因緣果報而已。


  很多人來問我:「未來子女孝順否?」


  我答:「我知道啊!」


  「請告訴我!」來客要求。


  「不能告之。」我答。


  「為什麼?」


  「未來子女的孝順與否,自己未來必知,早告訴你是增加煩惱,晚告訴你是減少煩惱,那我又何必告訴你呢!」我答。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


  有些人生「子」生「女」。其實就是生下一大堆的「麻煩」。


  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去教育「子女」。但,未來的結果是不去「計較」,不必放在心上,一切「無所謂」。


  「子女」絕對不是「真我」,祇是業力習氣的延續。


  你有「子女」,我恭喜你。


  你無「子女」,我更恭喜你。


盧勝彥文集第74冊《無形之通》『子女』的存在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父慈子孝

 

  一天,孔子來到公堂,剛剛坐定,門外就傳來一陣吵嚷聲。底下的人報告說:「外邊有父子倆來告狀,是父告子、子告父。」這一老一少破衣爛衫、灰頭土面,到大堂,便吵吵嚷嚷地爭著訴說。


  孔子臉一沈道:「父不父、子不子,成何體統,老者先說。」那少者趕緊閉了嘴,低下頭聽老者陳述。


  原來,這一老一少家裡只有他們兩個人,老者貪嘴、少者懶惰,家中一貧如洗,爺倆常常為了吃喝問題而爭吵打鬧。這一幕,早上又上演一次,結果就拉拉扯扯鬧上了公堂。


  孔子聽了,又氣憤又無奈,走下大堂,在窗前沈思了片刻,然後下令:「把他倆都給我關進大牢裏去。」


  告狀的爺倆想讓孔子給個公平合理的判斷,沒想到不分青紅皂白就要投進大牢,雙雙連喊:「冤枉!」


  但只見孔子對衙役們說:「把老頭子押進新牢,把年輕的押進舊牢,不準給飯吃。」


  老者被關在新牢裏,一個勁志唉聲歎氣。突然,梁頭上傳來一陣嘰嘰喳喳的叫聲,原來是一窩燕子,老燕子銜小蟲從牢窗裏飛進來,餵給雛燕。老燕子從早到晚,飛進飛出,從不間斷。老者一邊餓的昏頭轉向,也一邊看得入了神。


  而兒子待的舊牢裏,又暗又潮。少者趴在窗口,看見院中央有棵大槐樹,樹上有個老鵠窩,小老鵠正給老老鵠餵食。原來老老鵠生下小老鵠十八天眼睛就瞎了,無法覓食,於是小老鴰就負起餵養的任務。這樣一連看了三天,老老鵠「咂咂」的叫聲,讓兒子不禁想起還待在牢裡的父親也沒飯吃呢。


  第四天,孔子升堂。從牢裏提出老者和少者,這爺倆一見面,在大堂上抱頭痛哭,一旁的行役們個個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只有孔子自己心裏清楚,臉上露出了笑容。


 ※ ※


  中土傳統倫理觀強調「父慈子孝」,亦即先有「父慈」,才會衍生出「子孝」的倫理,故父母應為子女創造條件,培養教育子女。而父母對子女應盡的基本義務有五:


  一者愛念子女。


  二者供給無乏。


  三者令子不負債。


  四者婚娶稱可。


  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財物盡以付子。


  所謂「愛念子女」即是指:要關愛、呵護自己的子女。


  所謂「供給無乏」即是指:子女尚未成年、沒有能力自力更生前,父母必須盡撫養之職。


  所謂「令子不負債」即是指:子女還沒有賺錢能力,父母不要讓子女背上負債,造成精神上及經濟上的壓力。


  所謂「婚娶稱可」即是指:在子女適婚年齡時,應為子女備辦婚嫁。


  所謂「父母可意,所有財物盡以付子」即是指:時機成熟時將家產托付給子女。父母年老之後,必然要退出社會舞台,因此在子女長大,又有能力負起家中的責任時,為人父母就應該在適當的時機,將家產管理權轉交給子女,這也是為了維持家庭興旺發展之需要。


  有了父母的慈愛,子女也應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此「五事」包括:


  一者增益財物。


  二者備辦眾事。


  三者所欲則奉。


  四者自恣不違。


  五者所有私物盡以奉上。


  所謂「增益財物」即是指:為人子女應該依各人的技能賺錢,設法為家庭、為父母增加財物,擴大財產。


  所謂「備辦眾事」即是指:要為父母分擔憂勞。因為父母操勞一生,含辛茹苦將子女撫養成人,到年老之時,子女應為父母分擔辛勞,以免父母操心,而這也是一種相互布施的展現。


  所謂「所欲則奉」即是指:要盡力滿足父母的欲望。父母操勞一輩子,晚年應當有幸福安穩的生活。因此若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為人子女就應當隨父母的意思奉養一切。


  所謂「自恣不違」即是指:不應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尤其是父母所交待的事要做好,不違父母意。


  所謂「所有私物盡以奉上」即是指:父母若有所需,子女必須以自己的一切財物奉養父母,這是做人子的孝敬奉養父母長輩的根本之道。


  如果沒有父母就不會有下一代,父母生育子女、養育子女、教導子女,此種恩德比天還大,故為人子女者,應該依以上五事來孝敬、奉養父母。俗云:「家有二尊佛,不孝父母,奉神何益?」只拜神而不孝順父母,此乃是不切實際的。一個人若能慈孝父母者,未來必有增益,而無衰耗。


虛原雜誌-234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道在人間

  兄弟二人皆立志遠遊修道,無奈父母年邁,弟妹年幼,老大家裡還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


  某日,一高僧路過,兄弟二人要拜其為師,並將家中難處訴說一遍。


  高僧雙手合十,微閉雙目,喃喃自語:「捨得,捨得,沒有捨哪來得?你二人悟性皆不夠,十年後我會再來。」然後,飄然而去。


  哥哥頓悟,手持經書決絕而去。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妹,終不能捨棄。


  十年後,哥哥歸來,口誦佛經,念念有詞,仙風道骨,略見一斑。再看弟弟,彎腰弓背,面容蒼老,神情呆滯,反應緩慢。


  高僧如期而至,問二人收穫。


  哥哥說:十年內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廟道觀,背誦真經千卷,感悟萬萬千千。


  弟弟說:十年內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體康復,幼妹成家立業。但因勞累無暇誦讀經書,恐與大師無緣。


  高僧微微一笑,決定收弟弟為徒。


  哥哥不解,追問緣由。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勝讀真經千卷;父母尚且不愛,談何普度眾生?捨本逐末,終致與佛無緣。」哥哥默然。


 ※ ※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須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應按步就班,由後天道之道心修起,始能堅固道基也。然則後天道之道心者何?即人道之人心也。


  所以修人道者,修仁心而行佈施,造功立德,以解消其所有一切業障,然後才能進道也,因此凡修道者應先修後天道之道心,由近身修起,誠意、正心、修身以建立實踐之道德規範。先完成人道,而後才可進修天道,否則業障未消而修天道者,則業障重重,受魔考而易退道也。


  孟子曰:不學而知,是謂良知;不學而能,是謂良能。良知、良能為道心,亦即心之原也。心之原者,即心之本能。心是主管變化的,一切形色的變化,由心主持之。但心有道心與人心之別,道心為先天之心,人心為後天之心,後天之心屬於肉體的,肉體之心不免欲心,故不能純潔也。又人心可為善,也可為惡,所以危險也,必須有約束之道,才可以避惡趨善,故必須修道心,以約束其危險心也。


  後天道即人間世,離不開日常生活,所謂之紅塵也。紅塵是什麼樣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一切現象全是無常,所以為避免無常,必須修道,但修道有很多的障礙,那障礙就是紅塵的弊端與人心的貪欲。


  現上天大開普度之門,人人均可修道,人人均可成道,所以世人不可存出世的觀念,應存入世的觀念,只要日常生活順規順矩,男人遵守三綱五常,女人遵守三從四德。語云:百善孝為先,為人子者在家奉行孝道,在國報以精忠,則人道可成矣。


  現今之世,隱居山林,或幽居深谷,俱非修道的本旨。須知道在邇,而求諸遠。道在本身,身外無道可求,惟一所求者,希道心的擴展,凡間正是後天道道心的表現。修道者,有大進展者,亦有碌碌無聞者,這不是修道之名利問題,是道心的鞏固與否的問題。須知世間之名利,是人欲的增殖,不是道心的良能,道心之良能的擴展,是大公無私的,是濟世活人的,是以稱之曰:功德。名利是貪婪的,是污濁的,所以凡修道者,若執著于名利者,則道心無可修也。


  聰明才智的修道之士,多是藉自己的地位以完成救人的善舉,或用自己的錢財撫恤貧困,或致力代天宣化,勸人棄惡從善,果爾,則錢財是有價值的,錢財是身外之物,亦可說是假,借假以修真,可建立最大功德。孟子曰:捨我其誰歟?人人當積極建立功德,人人當抱救世的宏願,立志修道,但也不可騖名逐利而陷入於罪惡之中。


道心秘藏-第三章-第二節 後天道之道心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緣定三生

《第一世緣》


  遠古時期,天上有兩個特別喜歡打架的神,一個是水神共工,另一個是火神祝融,他們在不周山上交戰,水神共工敗給了火神祝融。


  水神共工特別生氣,就撞斷了周山的支柱,導致天空塌陷了,天河裡面的水不停的流向人間。


  身為人類守護者的女媧不忍心自己的子民遭受洪水滅頂之災,到世界各地收集五色石子。將這些石頭用大火燒煉,熬制成岩漿,將天空破了的洞口給補上了。


  女媧總共收集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五色石,唯獨用剩下了一塊,就隨意丟棄在山上的一個角落。


  這塊被丟在大荒山‧無稽涯‧青埂峰下的一顆頑石,常年吸收天地日月精華,有了靈性,經過上千年,修煉成了一個小男孩的模樣。


  因自己沒有補天之才,整日郁郁寡歡,在西方靈河邊上游走。


  在靈河岸上,三生石畔,見到了一顆漂亮的絳仙草,一下子就愛上了這棵仙草,因為害怕仙草枯萎了,每天用靈河裡的水澆灌她。


  一塊石頭愛上了一株仙草,真是不可思議。


  小男孩每天用雙手捧著靈河裡的水來澆灌這株仙草,仙草生長得更靈麗。


《第二世緣》


  受過男孩泉水澆灌之恩的仙草一直想要報答這個小男孩,越發苦心修煉,最終修煉成了一個女孩的身體。每天在離恨天外游走。餓了,就吃蜜青果為膳;渴了,就飲灌愁海之水解渴,想著如何報答這個男孩。


  一日,兩個仙人在小石頭旁邊聊天,談到紅塵中繁華種種,小男孩動心了,想步入紅塵,歷經人世間榮華富貴,在哪溫柔鄉裡享受幾年,也不枉此生。


  「他是甘露之恩,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淚還給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仙草得知男孩想到人間去歷經一段塵緣,為了回報當時的泉水澆灌之恩,仙草決定陪男孩到人間去走一遭。沒有同等的泉水作為報答,那麼就將一生的眼淚還給他吧。


《第三世緣》


  小石頭在凡間降生了,進入了一位姓賈的富貴人家,因為出生的時候,嘴裡含著一塊玉佩,就取名叫寶玉。


  絳珠仙草托生到了江南一個姓林的員外家裡,取名叫林黛玉。


  兩人隔著萬水千山,因血緣關系,又將兩人維系到了一起,林黛玉的母親是賈寶玉父親的妹妹,兩人竟成了表兄妹。


  在林黛玉十歲左右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了,父親當官無力培養她,就將她托福給母親娘家人照顧,也就是賈家。


  林黛玉就這樣進入了賈家,見到了賈寶玉,那個前世糾葛結下了不解緣分的男孩。


  他們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賈寶玉對林黛玉說:「這個妹妹我曾經見過!」大家都覺得他是在胡說,因為在人間,他們其實是沒有見過的,而林黛玉心裡也奇怪,這個人看著怎麼這麼熟悉。


  他們的確見過,那就是上輩子,一個是河邊的石頭,一個是石頭邊上的仙草。


  「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許多年。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紅樓夢》最開始是叫《石頭記》,因為就是寫賈寶玉這塊石頭的故事,林黛玉的「還淚」之說也是這麼由來的。


 ※ ※


  「我們可以選擇跟誰相處,但不能選擇跟誰相遇。」因緣讓陌生的二個人相遇,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因此人生發生了某些變化。不管這些改變是不是你所希望的,也許對方的出現,帶來了許多苦惱煩憂,但是兩個人能夠相遇,卻是難能可貴的一種恩賜。


  緣是什麽? 「緣分」在《辭海》的解釋是:因緣、機緣,指人與人的遇合或結成的一種關係,有人說:「相遇是一種緣。」也有人說:「今生的相遇是前生的約定,所以緣是一份彼此珍惜的情感。」有人說:「緣分是前生就注定。」姑且不論前世來生的說法,「緣」的存在卻是被很多人所認同。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聚的可能性。 「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哪怕是陌生人對你相視一笑,這便是緣。


  歲月匆匆,春去秋來,許多人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現,然後消失,又有許多人停留了一段時間後離別。緣生時,學會珍惜,珍惜今世的因緣,下世才會有好因緣。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不被鬼侵的人

蓮生/文


  問:


  「何種人不被鬼侵?」


  答:


  「有人傳說,八字重的人,不被鬼侵;八字輕的,易受鬼侵。這是傳言。」


  問:


  「傳說中陽氣重的人,不被鬼侵是嗎?」


  答:


  「這仍然是傳說之一,例如,屠夫這樣的人,凶煞氣重,鬼亦不敢侵。」


  問:


  「傳說官氣重的人,鬼亦不敢侵,是嗎?」


  答:


  「這裡指的是檢察官、法官,是有人這樣說,甚至說,官印也可以鎮鬼,不過這也是傳說而已,貪官汙吏就難說了!」


  問:


  「佛陀是怎麼說?」


  盧師尊答:


  「佛陀說:


  不被鬼侵的人是:


  正信佛教的人。


  護法擁戴的人。


  有正念的人。


  持戒的人。


  不貪欲的人。


  不瞋的人。


  不痴的人。


  制心一處的人。


  光明正大的人。


  心中湛然的人。


  不生濁念的人


  不虛妄的人。


  正氣凜凜的人。


  正修的人。」


  (這種人不會被鬼侵,反而贏得了鬼神的敬重)


  「佛陀說:


  會被鬼侵的人是:


  邪淫而生的子女。


  不清淨的人。


  煩惱無休止的人。


  貪念重的人。


  障礙重的人。


  欲念纏身的人。


  懈怠的人。


  離開正念的人。


  墮入邪網的人。


  欲根重的人。」


  (這種人易被鬼侵,鬼入侵成了宿主,被控制,犯了更重大的罪業)


  問:


  「鬼婆及其跟隨者,為何不被鬼侵?」


  答:


  「鬼婆已是鬼,其跟隨者也是鬼子,作為如鬼,鬼鬼同類,已是鬼身,故鬼不會侵。他她佩土地公,而土地公是鬼婆加持過的鬼,鬼鬼同類而已。」


  我說:


  「已是鬼,故不必侵!」


盧勝彥文集第259冊《鬼與盧師尊》不被鬼侵的人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原則底線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德行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顯榮;人們所敬仰的乃是他的懿德,而不是外貌。


有才能的人,處理事情的能力卓然,聲望自然不凡;然而大家所欣賞佩服的,是他的處事能力,而不是因為他擅於誇耀。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為人處世應該要守住原則,原則是一塊人生的基石,承載著做人的道德、處世的良知;如果這塊基石崩塌了,那麼人就容易在這個充滿各種誘惑的社會裡,迷失掉自己原本的純真與樸實。


菩薩:是。保有原則的人,其心靈品行就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蓮,在這物慾橫流的現實泥塘中,始終不隨波逐流,也不人云亦云,更不為利益所誘惑而放棄自己純而真、潔而樸的本性。


陳生:在修行路程中,我們正在努力學習。紛紜迷亂的世間,對一個人的眼睛和心靈,都是莫大的考驗、誘惑,原則有人固執地堅守著,不越雷池一步,有人則在誘惑面前繳械投降,拋棄了人得以立身的原則。


菩薩: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人文城市,對人生的追求目標也並不一樣,原則並非是單一的,而應該是多方面的囊括學習、生活、工作等;是以,原則是做人、做事的底限,把握這底限就能有所為、有所不為。


陳生:醫生的原則是醫好病人,但在用藥上,必須靈活運用藥理與病理,藥理是一般的經驗與道理,病理卻各因人而有所不同,必須對症下藥。


東漢末年,諸侯混戰,水旱成災,疾病流行,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醫生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他自小熟讀經書,尤其精通醫學。


有一天,州府的官吏倪尋和李延生病,一齊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的症狀相同,都是頭疼、發燒。華佗仔細診斷,卻給他們開不同的藥方,讓倪尋服瀉藥,讓李延服發汗的藥,果然藥到病除。


倪尋和李延覺得非常奇怪,問道:「我們的病情都一樣,吃的藥為什麼不同呢?」


華佗詢問病發前的情形,倪尋說:「我昨天赴宴回來,就感到有點不舒服,今天就頭疼發燒。」李延說:「我好像是昨天沒蓋好被子受涼了。」。


華佗解釋:「倪尋是因為昨天飲食不對,內部傷食所引起的頭疼身熱,應該通腸胃;而李延是因為外感風寒受涼引起的感冒發燒,應該發汗。雖然病情表面差不多,但是病根不同,治療的方法當然有所不同啊!」


倪尋和李延覺得華佗說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各自按藥方服藥,果然兩人的病很快就好了。


菩薩:對症下藥是原則中的原則;做人亦如是,人都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則,讓這原則來規範、指導自己,因而守住人生最重要的原則陣地,便能擁有豁達處世的基石。


陳生:在進德修業中,明白許多以往不曾了解的道理,現在我們也懂得一邊學習、一邊調整了。雖然接近聖賢腳步尚有一段大距離,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努力以赴,分短程、中程、長程,也由小漸大、由近漸遠,而微細中再接再厲。


菩薩:吾期望見到成果!看見他人的懿德善行,要快馬加鞭去學習;縱然能力差一點,也要下定決心,漸入佳境,知否!


若是看見他人的邪思惡行,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期盼諸子謹記在心!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卅七章 細究病根‧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