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忘恩記怨

  有一次,吉伯和馬沙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經過一處山谷時,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將他救起。於是,馬沙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了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


  兩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伯跟馬沙為了一件小事吵起來,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記耳光,於是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記耳光。


  不久,他們旅遊回來了,有人知道這事後好奇地問馬沙為什麼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將吉伯打他的事寫在沙上?


  馬沙回答:「我永遠都感激吉伯救我,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會隨著沙灘上字蹟的消失,而忘得一乾二淨。」


  記住別人對我們的恩惠,洗去我們對別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晴空萬里。


※ ※ ※


  「受人之恩,雖深不報,怨則淺亦報之;聞人之惡,雖隱不疑,善則顯亦疑之。此刻之極,薄之尤也。」


  《太上感應篇》云:「受恩不感,念怨不休。」末法眾生,常有接受他人之恩惠,卻未能思及感恩圖報,以為別人給予自己的種種好處是應該的,認為別人給予自己之恩德是正常的,心裡一直認為別人對自己的種種幫助是必要的。


  但是往往這些以往對自己過度好待遇的人,只要有那麼一次不夠美好,或者只要有那麼一次對我人不夠圓融,我人便開始對這些恩人給予怨念,甚至懷恨在心,而且是永無止盡的怨言。當眾生在訴諸抱怨等事之時,從來未曾思惟別人對待我人不能善巧方便是正常的,無法認知別人對待我不能施予好處,本來就是應該的,畢竟我人未曾盡心對於別人有過任何的好處捨出,也未曾盡力施予恩惠德澤於別人!


  古時候的人,就是受到別人布施一餐飯的恩惠,也必定會回報;縱然是沒有能力回報,也一定是銘記感激在心,念念都不敢忘記。俗話說:「畜牲尚且知道要報恩!」小蛇為了報答隨侯的救命之恩,銜了兩顆寶珠送給隋侯;而黃雀則銜著玉環,報答楊寶的救命之恩;動物尚且如此懂得知恩報恩,人為什麼竟然能忘恩負義,連畜生都比不上呢?


轉載

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借屍還魂

王生曰:下生於年幼時,曾看過一件令我咋舌的「借屍還魂」事例。即是一年輕女子因遭橫禍,死後一縷幽魂飄蕩人間,竟附身於一中年婦女身上復活,雖然此事例有一些弔詭,不過,是否真有其事呢?


仙翁曰:哈哈!沒錯,是有其事無誤!此事牽扯一段因果所致,吾大概略述之以明世人。


話說清朝年間有一古物舊貨商,專門收購二手貨及古物轉手圖利。一次,有一女子因家中夫婿重病在身,缺銀兩治病,該女子家中又一無長物,於是女子在家中尋找甚久,方發現有一古壺,女子厚顏至該古物商家變賣。該古物商主人知悉其情形後,假意將一文不名之古壺用高價買下,助其為夫婿延醫治療,因此古物商一念之仁,挽救了女子夫婿一命。


事後該女子問起夫婿關於古壺之事,其夫告知古壺乃一沒有價值之物,只是自己捨不得丟棄罷了。這時女子才恍然明白古物商之用心良苦,而思圖報之心,然因其家貧,終其一生並無法如願。待雙雙轉世,該女子於遭劫厄身亡後,哀求冥王借其恩人氣數將盡的太太身軀,而還魂報恩,勞務家事並助事業也。


王生曰:好曲折的案例,此疑惑隱藏我心近三十年,今日聽仙翁說明才知其不為人知的因果。


仙翁曰:是的,世人不知因果之重,要是平日心存善念,盡力濟人利物,不但可養己德,又可增添福份的。


摘錄自
仙界遊蹤《第五回》

劃笑臉

  有一位在戶政事務所擔任櫃台受理工作的小姐,終日愁眉苦臉,幾乎可以說是得了「上班恐懼症」。


  她有一個習慣,每當與洽公民眾發生爭執,挨了罵,受了氣,便在筆記簿上,寫一個小「忍」字,如果受的是大氣,就寫一個大「忍」字。


  五年多下來,筆記簿裡填滿了大大小小的「忍」字,除了每天要揹負受氣的痛苦,還要揹負日漸增多的「忍」字重量,她終於揹出了病來。


  一位前輩發現了她的病因,想出對症下藥的方法,「妳把之前的那本筆記簿丟掉,換一本新的,然後將每一頁分成左右二邊,左邊寫「刁民」,右邊寫「良民」。


  工作時,若是遇上「刁民」,妳就在左邊寫個忍字,若是遇上「良民」,妳就把忍字給摃掉,沒有忍字可供摃掉時,便在右邊劃一個笑臉。


  一個星期統計一次,看看是忍字比較多,還是笑臉比較多呢?」


  她照著作,左邊忍字雖然不少,但全數被右邊的笑臉抵消,並多出了許多的笑臉。


  她心境一轉:「原來,這個世界,令我歡喜的人比給我氣受的人還多呀!」


  她一掃陰鬱,立即精神起來,她向自己挑戰,儘可能不寫忍字。


  來的是好溝通的民眾,她就劃下一個小笑臉:不好溝通的民眾,即使使出渾身解數,非讓對方滿意不可,然後再劃下一個大笑臉。


  久而久之,筆記簿裡全是笑臉,笑臉反應在她的臉上,也輝映在她的心底,病好了,人開心了,上班不再是沉重的負擔,工作變成是一件讓人既能獲至溫飽又可兼得快樂的喜事。


※ ※ ※


  紅塵世界,名為五濁世界,即是煩惱之地,哪有清涼之境?如果量小心窄,處處罣礙,爭鬧不休,那人生豈不苦死了,有何樂趣?


  觀現今世人能開闊心量者少之又少,而要打開心量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世上有很多人修持多年亦改不了其劣根、其毛病,譬如在日常生活間,有者即使為了一點小小細事就會動肝火、發脾氣、或罵人、甚或吵架而傷人、而害命之案件層出不窮。又有者為小事也會記恨在心,且永遠記住在心裡而苦惱一生,誠所謂自找苦惱,何苦來哉此皆屬患心量狹隘之毛病,世人之愚癡可見一般。


  開心之根要,旨惟能涵養己心性之「正善」與「慈仁」,果能存養正善慈仁者,始能逐漸開闊起心量來。「正善」者,博大之心、浩然之氣,心能浩然而博大者,自能無所不容;「慈仁」者,博愛之心、悲憫眾生,心能悲憫而博愛者,自能無所不愛矣。凡有愛必有容,有容必有愛,容與愛是相融合,且相輔相成長。人之所以能開闊心量,乃在己心有愛、有容,而「有容有愛」即是開闊心量之心鑰,亦即開闊心量之真諦。


轉載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好逸惡勞

  一隻烏鴉站在樹上,整天無所事事。


  兔子看見烏鴉,就問:我能像你一樣,整天什麼事都不用幹嗎?


  烏鴉說:當然,有什麼不可以呢?


  於是,兔子整天在樹下的空地上休息,忽然,一隻狐狸出現,跳起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結語:如果你想站著什麼事都不做,那你必須站的很高,非常高。


※ ※ ※


  在末法時期的人世間,個個已不知什麼是苦日子,更不知什麼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人人只知道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根本沒有絲毫煩惱。因為上一代的父母出生在貧窮困苦的時代裡,飽受苦楚,所以為人父母的都一直希望給兒女更多、更好的生活環境及條件,也因為有了這樣的觀念深植於心,所以只要有什麼好吃的都省下來給兒女享用,兒女想要什麼就盡量迎合兒女的需要,久而久之使兒女養成好逸惡勞的懶散心態。


  一旦到了該外出自謀生活的時候便不知如何適從,工作都想做最輕鬆的、離家近的、薪資又高的工作。但天底下有如此的好事嗎?工廠的老闆們都希望員工能好好認真工作且薪資是最低的,所以產生許多的年輕人只要薪資不合自己的要求,工作較粗重些的工作便不肯去做,而高薪資的又不合自己的資格及條件,以至於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


  世人須知付出多少的勞力,方有多少的報酬,切不可有好吃懶做,想等人送金上門的妄想!


摘錄自
世風集錄-社會篇:第五章 好逸惡勞

煮蟹

  說起供庖廚烹煮的動物,死得最悲慘的莫過於螃蟹。其他動物進廚房,只不過是刀下一死;而螃蟹卻是被活活地投入鍋裏,慢慢地加熱蒸煮。從水初有温度到沸騰開鍋,少說也得有幾刻鐘,其間,真是求生無望,求死不能。若不是上輩子造了大孽,怎會投生成這種動物來?


  相傳,前直隶巡撫趙宏燮在任的時候,有一天夜裏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他家已經死去的童僕婢媪一大堆人,跪在他的台階下,磕頭請罪說:「奴輩們生前受大人豢養之恩,而我們卻結成朋黨,千方百計地蒙蔽大人。即使在某件事上露了馬腳,在你追問的時候,我們也異口同聲,不是矢口否認,就是巧言辯解。使你明知其中有詭,卻也無可奈何。後來,我們進而暗中作梗,凡是不合我們意的事,叫你一樣兒也行不通,借此挾制主人。我們作了這麼多惡,閻王判我們托生水族動物,世世代代遭受鍋蒸湯煮之苦。明天供你食用的螃蟹,就是奴輩們的轉世。求大人看在一世主僕的面上,還是寬恕了我們吧!」


  那趙宏燮是位極為慈善的人,天亮之後,就把這夢講給廚房的人聽,並叮囑他們一定把這些螃蟹放生,並拿出銀兩,請屬下為這些犯有罪過的過世奴僕去做超度。當時,正是秋霜季節,螃蟹肥美,供給官府食用的更是經過挑選,當然不失為上乘。趙宏燮走後,他的奴輩們笑著偷偷地說:「這老頭子真夠狡滑,編造了這麼個故事來嚇唬我們?誰上他這個當?」他們把螃蟹全都做成美味的佳肴吞吃下去,把他拿來做功德的銀兩,全部私分了。然後向趙宏燮回禀說:「螃蟹已經放回河裏,佛事也辦完了。」趙宏燮非常滿意,且不知自已被蒙在鼓裏。


  奴輩作奸,固然是常有的事。追究起來,也是那些過世奴僕們遺留下來的惡習,最終造成自己難逃一劫的命運,豈不是自己治了自己?請君入甕,自作自受,就是指這種情況吧。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貴人提攜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春秋時期,晉平公廣招賢才,問大臣祁黃羊說:『現在南陽邵縣令出缺,在你心中誰可勝任?』


  祁黃羊思考了一會兒說:『解狐可以擔任。』


  平公聽完很是訝異說道:『解狐不是跟你有仇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


  祁黃羊說:『主公是問我誰可以任縣令,並沒有問我誰是我的仇人啊!』


  平公笑笑,點頭稱好。不久,掌管兵事尉又出缺,平公依然讓祁黃羊推薦。祁黃羊舉蔫道:『祁黃午可以擔任。』


  平公說:『祁黃午不是你的兒子嗎?』


  祁黃羊回答:『主公是問我誰可以任兵事尉,而不是問我的兒子是誰啊!』


  後來平公採用了祁黃羊的建議,任用賢才使國家繁榮昌盛。祁黃羊為國舉才,既不排擠仇人,也不避諱親人,除了公正之外,還有一份『成人之美』的氣度和胸襟。


  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中,君子總看到別人的好處,並竭力成全好事。在分別面對兩人時,向雙方說明各自的好處而不說壞話,以『成人之美』為前提。而小人總是見人好處便嫉妒作祟,唯恐天下不亂,甚至挑撥雙方為敵,以致『成人之惡』。這便是君子與小人最大的分别。


※ ※ ※


  眾生在日常工作上,為何相同的一個人,可以言有的人沒有什麼本事及能耐、也沒有才華、又不是很努力,但卻能有相當大的福報來加身,這是為什麼原因?在自己此生一切的行為動作,是否能給別人認同與肯定,若可以給人肯定,有很多人雖不善表達,也不會言汝有多麼棒,但打從心裡面卻是對汝相當肯定、相當欣賞、相當崇拜,但為何會這樣?


  這是在按各人前世所結的善德因緣,而形成果報不同,又每個人所結的善惡因緣也不同,當別人見到汝之時就會產生好感,這種前世所播種的福田,今世才會發芽。也就是前世救濟貧苦幫助很多窮苦之人,今生才有這種福報,未來若有良緣之時,這些過去所結的善德因緣者,就會來相挺共助汝一臂之力,來回報過去的恩惠,以及一句好話就能讓汝有很大的成就,更可以讓汝的福報能往上加添。這種平常就累積已有相當大的人際關係,皆是善良與美好!


  在未來的時空因緣當中,就會有很多的好因緣來相互成就,如此可以言:「一句好話暖三年、一句惡語恨汝一世」,甚且還不夠,就留待未來生生世世,再來報仇。一位好因緣、好的人際關係,必然會有很大的福氣作支撐及賜與,是對好因緣的人際關係有很大關連,而區分汝今生有否貴人來成全,讓汝自己能有更大的提昇與收穫。


摘錄自
大道因果-第二十九回 福氣貴人

繞圈子

  唐僧玄奘大師前往西天取經時所騎的白馬,原只是長安城中一家磨坊裡的一匹普通白馬。這匹馬並沒有什麼出眾之處,只不過一生下來就在磨坊工作,身強體健,吃苦耐勞,從不搗亂。


  玄奘大師想:「西方天竺取經路途遙遠,去時要當坐騎,回程時要負馱經書。況且自己的騎術又不是很好,還是挑選忠實可靠的馬吧!」選來選去,就選中了磨坊的這匹馬。


  這一去,就是十七年。


  待唐僧返回東土大唐,已是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這匹馬也成了取經的功臣,被譽為「大唐第一名馬」。


  當白馬衣錦還鄉,來到昔日的磨坊看望老朋友。


  一大群驢子和老馬圍著白馬,聽白馬講西天途中的見聞以及今日的榮耀,大家都稱羨不已。


  白馬很平靜地說:「各位,我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有幸被玄奘大師選中,一步一步西去東回而已。這十七年間,大家也沒閒著,只不過你們是在家門口來回的打轉。其實,我走一步,你也在走一步,咱們走過的路還是一般長,也一樣的辛苦。」


  眾驢子和馬都靜了下來。是啊!自己也沒閒著啊。怎麼人家就「功成名就」,自己還是老樣子呢?這話真的很發人深省。


  我們一生一直都在繞圈子......一圈又一圈。我們就像那些驢子和馬,每天也沒有閒著;並不是我們不努力,而是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努力。我們一生也都在受苦,但除了痛苦之外,並沒有從中學到什麼?似乎所有人都繞不出那個圈子。


※ ※ ※


  菜根譚:「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生命何義?困擾世人不已,應該多加深入體悟。世人總以為在生不愁吃、不愁穿,用錢能順己意,一切都能稱心,就此而已,故而在有生之年總是以此目標去追逐,以一生之時間去拼命,以為達此目的就可如願矣。


  世人當知,人之衣食是維持生活,但人絕對不是為衣食而活著。生命之義主在於能將有生之年完全奉獻自己,造福自己,同時也造福身邊之人,更甚者,能福助世間之人,使之離苦而得樂,顯現出生命的光芒,這樣才是真正生命的意義。否則光只是在那麼虛有的事物上追求,是多麼的無意義,不但會因而造罪、造業,也會因此而沉落本身之靈性,這種行為相較之下,是多麼的渺小,然而如果能體悟到人生的虛幻,就會改變心念去從事一些有意義之事,來光輝自己,並助長他人的靈智,這是多麼快活的事呢!


  所以人生不可淡視自己,能發揮多少善力,就發揮多少,這才是真正生命的要點,否則有善力而不為,不只可惜,還浪費了生命的要點!盼世人能思及於此,能了悟於此,使得自己能真正充份的發展出,造成己身生命的光明。


轉載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愛德

  老張是郊外一所工廠的員工。在這工廠裡,幾乎全是年輕女工人,誰也不樂意幹洗廁所這臭烘烘的工作。


  老張說:“我來吧,反正我從小有鼻竇炎,嗅覺不大好。“


  這一做就是十幾年。


  老張並沒有因此多得到一點什麼,誰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人人都覺得,老張鼻子不好,理該幹這臭工作。


  一個寒冬的凌晨,照例早起的老張聞到液化氣體泄漏,他一腳踹開兩個女員工的寢室門,把昏迷不醒的兩人用棉被一裹,一次一個抱出門 ......


  事後醫生說,只要晚二十分鐘,兩個年輕的生命就會永遠地結束。


  其他人大惑不解:老張這鼻子能聞到液化氣?


  老張一笑,不語。


  以後,人們還是經常看到老張在躬身沖洗廁所 ......


※ ※ ※


  在紅塵俗世上,欲戰勝敵人,必須用「愛」,亦即以愛心來感化仇敵。


  近代世俗提倡「愛的教育」,師長對於學童,必須付出(耐心與愛心)去關懷,去照顧每一位學童,使其薰陶在愛的教育下,能自發性學習。在「家庭」為人父母,更需付出(時間與毅力)去教育子女,並帶動學習,促進親子間之良好互動關係。


  面對環境不佳,理當隨手撿拾垃圾,令周遭環境,漸得(清潔與清新),則處之必然(心曠神怡)。在角落裡,難免有孤寂無依之老幼婦孺,乃需付出(關懷與愛心),去協助改善其生活所需,使之無所遺怨。人人如此,何患社會不安寧?愛之光輝,能撫平創傷;愛之光輝,能化(干戈為玉帛),也只有將(愛心散播天下),方能處處見溫馨。


  「我愛人人,人人愛我」,欲得他人之敬愛,必先去敬愛他人。愛從自己做起,將愛擴及對萬物的關愛,一飛禽一走獸,皆如同我手足一般,對於弱勢族群,更以愛的付出,使之感受人生溫暖,而不孤單;「推己及人」乃以對待自己的心,去對待一切眾生,於是愛之光芒,便閃耀在每一天,而(祥和)則時時散發,天下因而太平也。


  「愛」乃是至高至公之愛,不因(血緣)而偏愛,不因(師生)而執愛,不因(眷屬)而溺愛,在真愛的對待下,「人人平等」,不分(你我他),不分老與少,亦無男女有別。愛之於心,施之於身,而無私對待,則愛心普及,人人響應也。


摘錄自
歸真罡-第十四章 愛德

愛德

  老張是郊外一所工廠的員工。在這工廠裡,幾乎全是年輕女工人,誰也不樂意幹洗廁所這臭烘烘的工作。


  老張說:“我來吧,反正我從小有鼻竇炎,嗅覺不大好。“


  這一做就是十幾年。


  老張並沒有因此多得到一點什麼,誰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人人都覺得,老張鼻子不好,理該幹這臭工作。


  一個寒冬的凌晨,照例早起的老張聞到液化氣體泄漏,他一腳踹開兩個女員工的寢室門,把昏迷不醒的兩人用棉被一裹,一次一個抱出門 ......


  事後醫生說,只要晚二十分鐘,兩個年輕的生命就會永遠地結束。


  其他人大惑不解:老張這鼻子能聞到液化氣?


  老張一笑,不語。


  以後,人們還是經常看到老張在躬身沖洗廁所 ......


※ ※ ※


  在紅塵俗世上,欲戰勝敵人,必須用「愛」,亦即以愛心來感化仇敵。


  近代世俗提倡「愛的教育」,師長對於學童,必須付出(耐心與愛心)去關懷,去照顧每一位學童,使其薰陶在愛的教育下,能自發性學習。在「家庭」為人父母,更需付出(時間與毅力)去教育子女,並帶動學習,促進親子間之良好互動關係。


  面對環境不佳,理當隨手撿拾垃圾,令周遭環境,漸得(清潔與清新),則處之必然(心曠神怡)。在角落裡,難免有孤寂無依之老幼婦孺,乃需付出(關懷與愛心),去協助改善其生活所需,使之無所遺怨。人人如此,何患社會不安寧?愛之光輝,能撫平創傷;愛之光輝,能化(干戈為玉帛),也只有將(愛心散播天下),方能處處見溫馨。


  「我愛人人,人人愛我」,欲得他人之敬愛,必先去敬愛他人。愛從自己做起,將愛擴及對萬物的關愛,一飛禽一走獸,皆如同我手足一般,對於弱勢族群,更以愛的付出,使之感受人生溫暖,而不孤單;「推己及人」乃以對待自己的心,去對待一切眾生,於是愛之光芒,便閃耀在每一天,而(祥和)則時時散發,天下因而太平也。


  「愛」乃是至高至公之愛,不因(血緣)而偏愛,不因(師生)而執愛,不因(眷屬)而溺愛,在真愛的對待下,「人人平等」,不分(你我他),不分老與少,亦無男女有別。愛之於心,施之於身,而無私對待,則愛心普及,人人響應也。


摘錄自
歸真罡-第十四章 愛德

覆水難收

  漢朝之時,吳縣有一位愛讀書的人:朱買臣,只知道讀書,一心想藉著唸書走上仕途,並未外出找工作賺錢,所以家境非常貧窮。


  朱買臣白天上山砍柴,賣些錢財,以過生活;到了晚上,因無多餘的錢去買油點燈,只好燒著有油脂的松枝來照明,以便漏夜苦讀。


  這種苦日子,已過了一段時間,朱買臣的妻子實在受不了了。有一天,她哭哭啼啼的要求離婚,可是朱買臣安慰她說:「現在我們雖然很窮,再忍耐幾年,等我考取功名,做了官,妳就可以享受富貴了。妳就再忍耐幾年吧!」


  他的妻子聽了,很生氣地說:「像你這麼寒酸的讀書人,不餓死就已經不錯了,怎麼可能有富貴的一天呢?」


  由於妻子的堅持離婚,而朱買臣百般勸阻也留不住,只好離婚了。


  過了幾年,朱買臣果然當上了會稽太守,當他「衣錦還鄉」時,吳縣縣令派人把街道打掃乾淨,以迎接他。


  朱買臣回來那天,他的前妻也擠在人群中觀看。當朱買臣經過她的面前,她立即衝上前去,說:「相公!我是你的妻子,你還認得嗎?我知道我以前錯了,你是不是可以原諒我呢?」


  朱買臣立即命隨從端來一盆水,倒在地上,然後對著前妻說:「只要妳能把潑在地上的水,再收回來。我就和妳復合!」


  朱買臣的前妻聽後,羞愧不已,眼眶含著眼淚,傷心地離開。


  【覆水難收】是常用在男女感情和夫妻關係,比喻一切已成定局,不能反悔更改。


※ ※ ※


  世間有情男女共同組織家庭,無非是男歡女愛,而願夫妻白首諧老;然而又有多少對夫妻,能夠真正長相廝守至終身?


  觀現今俗世男女,動輒離異,動輒大演婚外情,男女之間,總有一方會破壞婚姻規則,絲毫沒有一點自制能力,導致於家庭常起風波,夫妻常生口角,或有拳腳相向,衍生肢體衝突,如此之婚姻何有不變異者? 所謂:「夫妻長相廝守」,乃在於夫妻相處上,互相尊重,而且夫妻十分和諧、喜樂,由開始到終身,從來不會發生口角,縱使有口角亦是隨即結束爭端。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絕非這一輩子才結下的因緣,當思夫妻的緣份得來不易,雙方均須在乎對方之感受,不可一意孤行,否則再好之姻緣亦會破壞。多為對方設想、多信任對方、多體諒對方、多愛對方、多幫助對方,認真的去經營真正幸福的家庭就對了。


轉載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魯王養鳥

  有一隻迷路的海鷗,從海上飛到內陸,來到魯國都城郊外。獵人們發現了海鷗非常高興,大家同心合力把海鷗捉起,之後把鳥獻給國王。


  魯王看見這隻少見的鳥,非常喜愛,直誇:「真是神鳥啊!大家看,它不但外觀美,連神情都很鎮定,一點兒都沒有被俘虜頹喪的樣子。這麼神奇的鳥兒,會飛到我們國家來,相信是吉祥的徵兆。嗯,我要好好養這隻神鳥,希望它能為我國帶來好運。」


  魯王便親自駕車,把海鷗送到一棟華麗的宮殿中,並吩咐道:「我這隻神鳥非常珍貴,你們得好好伺候。首先,請個工匠替它做個籠子,籠子得用珍貴的黃金和玉石來做。」另外,魯王還命令僕人專門伺候這隻神鳥,僕人接到命令,便戰戰兢兢、費盡心思照料魯王口中的「神鳥」。


  僕人們每天盡心盡力照顧神鳥,讓牠吃最肥美的肉,喝最甘醇的酒,像在伺候王子,可是它卻越來越瘦,而且悶悶不樂。他們聽說神鳥是來自海上,一定是思念家鄉的緣故,就每天演奏優美的音樂,一則放鬆它緊張的情緒,二來音樂中夾雜著海浪聲,可以減輕它對家鄉的懷念。


  這海鷗,住在金玉做成的籠子裡,像王子一樣,有最肥美的肉吃,有最甘醇的酒喝,可是,它卻不吃不喝,整天用頭用嘴叩打籠子,亂叫亂跳,眼睛裡充滿了悲愁,過了三天便死了。


※ ※ ※


  世人在浮華亂世,五花八色,被酒色財氣七情六慾擾亂秩序,心若不堅定,如飛蛾撲火,自燒其身也!


  未修之人,酒、色、財、氣樣樣都想沾沾,世俗的各種享樂都想嚐嚐,所以終其一生落入輪迴之中,無法解脫。而修行之人一樣三餐吃飯、定時入寐,爬山健行以練身健體,與常人無異。所不同的是,其吃飯是養色身,不是貪求山珍海味、暴殄天物;其睡眠是為維持身體機能可以精神飽滿;其爬山健行不是走馬看花單純鍛鍊身體,而是借幽靜之山色養己身正念與正氣。


  修行是為了解脫,如果沉迷世間幻景,那只是會造成生生世世輪迴不止,因為你會無止境的企求。然而凡塵一直在變化,永遠都沒有讓你滿足的時間點,故輪輪轉轉永劫追求不止。


轉載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柔語如春風‧惡語似寒冬

  有一間旅館經常發生浴袍失竊事件。


  客房部主任氣憤的寫了一張公告,打算發到各房間:「偷竊本旅館浴袍者,將被送警究辦。」


  隔一天,他把內容改了:「請勿將本旅館的浴袍攜走,以免觸法。」


  又隔一天,他把內容改了:「如果您對浴袍感興趣,請洽詢客房部,我們有全新的,可以賣給您,免得您拿走用過的浴袍,卻被扣了新浴袍的錢。」


  三則公告的用意雖然相同,但卻讓旅客的心情大有不同。


※ ※ ※


  「言語」乃是世人用來做為彼此溝通的方法之一,而人與人之間也只有透過言語,才能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觀念;因此,(說話)便形成一門在人生旅程非常重要而必修的課程之一。


  一個人若是在說話上不夠「柔和」,一個人若是在說話上無法「謙卑」,則必然所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將帶給別人(痛苦與怨惱);而自己也將因為說話的不當,而造成自己在別人的眼中,如同遇到無賴漢一樣,避之唯恐不及。縱使別人不會因為自己的出言不遜而遠避,但總是無法在別人身上見到笑容,更無法獲得別人的好言好語;因為自己在說話方面只講出負面的話,自己帶給別人負面的訊息,當然別人也直接反彈負面的能量回來,完全並且非常公平的對待。


  一句話的「惡」,可以澆熄他人熱情的火苗,熱情既然已熄,自然所散發出來的,便是(寒冷)。自己帶給別人有多惡毒、多難堪的語言,自己遭受到他人的寒冷回應就有多深,這完全是因為自己不夠謙卑、不夠柔和,所導致的酷寒之回應對待。眾生一句歹話,往往可以讓自己一生、一世,遭受到眾人的迴避,使自己終究成為到處不得人緣的一項惡因緣。因此,世間人每說一句話,都必須考慮到別人所能夠接受的程度,方才可以說出口,以免令自己成為社會冷漠的犧牲品。


  一句話的「善」,可以帶給別人心生歡喜,甚至於正面的肯定。因此,若是修行者能不斷帶給別人(柔和的言語),則可加強眾生〈熱情的火苗〉,使人生處處都在春風當中,「春風化雨」能令人心激昂,可使〈大地回春〉,讓萬物〈欣欣向榮〉。一句話正面的讚美,能提升一個人的信心,自然充滿活力,而自己也將因為帶給對方正面的話語,讓他人的溫暖普照也正面回應到自己的身上,則自己便如受春風加被一樣充滿法喜,「人際關係」也就在一句真心的好話中增進不少善因緣。


  一句話看似簡單,卻又充滿深深的學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定要不斷的帶給周遭每一個人「正面的訊息」,鼓勵的話語可以滋潤他人,化挫折為勇氣,化不安為安寧。一句話柔順的施予,將令自己增添善緣,這就是「修行」,亦是「弘法」。而諸多修行者都錯用修行的方法,都誤解修行的目的,人生無法帶給別人祥和,不能帶給眾生正面的訊息,修行一生亦毫無意義。


摘錄自
寶德雜誌-第66期

自污救人

  農夫陳四,夏夜在圓形的草屋裏看守瓜田。遠遠地看見老柳樹下隱隱約約地有幾個人影,他疑心有人要偷瓜,就假裝睡著,留心傾聽。


  只聽其中一個人說:「不知道陳四已經睡著了沒有?」


  另一個人說:「陳四不過幾天就與我們一顆了,有什麼好怕?昨天在土神祠值班,看到城隍公文了。」


  又一個人說:「你不知道嗎?陳四延長壽命了。」


  眾人問:「什麼緣故?」


  那人便道出了事情的經過:


  某家失了錢兩千文,他家的婢女被鞭打了幾百下都沒有承認。婢女的父親也氣憤地說:「生個女兒像這樣,倒不如沒有。倘若果然偷盜,我一定勒死她。」


  婢女說:「這是不承認得死,承認也得死了。」器泣得叫天叫地。


  陳四的母親憐惜她,偷偷地典當衣服得了兩千錢,捧還給了主人說:「老婦湖塗,一時貪利拿了這錢。原以為主人積存的錢多,未必立即算得出來。不料連累了這個婢女,心裏實在惶恐慚愧。錢還沒有用,我冒著死罪,前來自首,免得結來世的冤仇。老婦也沒有臉面住在這裏,請求從現在起告辭。」


  婢女因而得到了寬免。土神稱贊她不惜污辱自己來救人,禀告到城隍,城隍禀告到東岳。東岳查點薄冊,這個女人原應老而喪子,挨凍受餓而死。因為這個功德,判處陳四借來世的壽命到今世,使能奉養他的母親。


  陳四正在暗暗地僨恨母親因為偷錢被驅逐,到這時才消了疑慮。九年以後,母親死去,陳四辦完了喪事,也無疾而終了。


※ ※ ※


  佛經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由此可見救命之恩德有多大。古來許多長壽之人,均多有在世曾有救助他人性命之陰德,因而欲求長壽者、欲求子孫賢達者,有機會救人一命,則必定有此福報。當然在救人命之際,亦有自身不幸罹難之人,依天律即刻成神,所以救命乃為大陰德之成就。


  凡見人性命危險,可以施予援手;救不成,雖無陰德,但可得增生三福五祿,延壽二年。


  凡救人性命成功者,可增加五福七祿,添延壽元三年,並且可以折抵三世因果公案。


  凡救人有成,受救之人能有貢獻社會人群之公益功德等敘錄,救人者再依其例增計一分,可以每件累計無所限制。


摘錄自
賞善金篇 卅一、救人命之賞例

和尚犯淫

  過去浙江有個和尚,立志修行成佛,志向堅定,刻苦修煉,往往終日打坐,背不沾席。


  有一天夜晚,一位極其豔麗的女子出現在他禪房的窗前。他馬上意識到,這是妖魅來到了,自已將面臨考險。便閉目打坐,默誦佛經,裝得好像沒看到沒聽到一樣。


  那女子做出種種媚態,一會兒風騷挑逗,一會兒温柔軟語。但終沒有得到接近和尚禪榻的機會。最後,長嘆一聲,失意而去。


  但是,從那以後,這位女子是夜夜必來。她耍盡了一切技倆,卻絲毫不能打動和尚的心,看來,她已經是無計可施了。她遠遠地站在對面,緩緩地對這位和尚說:「師父堅守自己意志的能力到了這種地步,我甘心折服;按理說,我也應該斷絕這種痴心妄想了。不過,師父你假如還只是佛教所說的『忉利天』這一層境界中的人物,知道一但靠近我,就會敗壞自己的道行,所以怕我像害怕虎狼一樣,這也不就是一般凡夫的境界?即使你進一步努力修行,得以達到『四禪天』,柔肌膩膚對你來說猶如懷抱冰雪;嬌姿媚態猶如糞土。這只不過是一種外在形式的變換,還是不能擺脫色相。」


  女子接著說:「如果你的心靈達到了『無色界天』,則能不受任何外在物象的影響,像花在鏡前鏡不知花;水自映月,水不知月。這便做到徹底斷絕色欲,擺脫色相了。如果你修煉到了諸菩薩天的境地,則花也無花,鏡也無鏡,月也無月,水也無水。如此,也就不存在什麼色相色欲、若即若離,達到了自在神通不可思議的地步。師父若然真正達到如此境地,應該敢於容我接近你的身體。如果真正達到真空而不染,則我將一心一意敬服你,再也不來干擾你了。」


  這位和尚自恃自己的道力足已戰勝女子的誘惑,於是就輕鬆地答應了。那女子偎依在和尚懷中,百般撫摸挑逗,這和尚終於控制不住欲念,損壞了自己修行的清淨戒身。事後和尚悔恨不已,結果在苦惱悲憤中死去。


  這位和尚經不住女子的一激,竟開門揖盜、引狼入室。天下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自信自己有能力,別人不敢做的事,他們就敢做。終於,落得個徹頭徹尾的失敗。這種人,和這位和尚是一路貨色啊!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世界花花,五顏六色,圍困著人們,要找出一條生路,也不容易!多少英雄好漢,縱有沖天之志,卻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最後都栽倒了,實在可惜!


  世人往往被一時花容所迷,看那花容終有失色之時,一旦花落隨風去,你還能擁有什麼?天上景色,四季如春,這種桃花源境,讓人看了心曠神怡。真美色在天上,人間的美色都是偽裝的佈景,待三寸氣斷時,成了一具「不動聲色」的艷屍,你還敢貪戀嗎?數十年後,你她皆歸黃土一坵,情愛何在?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愛河

聖示:濁浪紅塵,沉淪多少英雄豪傑?


   世上繁華春夢,誰能澈悟?


   世間榮華富貴如朝露,何人知曉?


   嬌妻美妾終須別,誰明警醒?


   浪蕩子,良心滅;風流客,癡情結。


   風花雪月貪戀久,巫山雲雨相思切,


   怕到頭來,骷髏粉送,空悲切。


菩薩曰:徒兒,為師今夜帶你去遊『愛河』如何?


虛筆曰:那可好,『愛河』乃高雄市風景之地,名聞台疆,徒兒已有甚久之時日未到此地了。然愛河是出了名的,男女談情說愛的好地方,能散步其間,別有一番情味。不知恩師帶徒兒到那裏去,有何用意?師徒又非情侶!


菩薩曰:你別想的太美!哪有那種閒情逸緻帶你到高雄愛河去談情說愛。快啟程!邊走邊談好了,幽冥之路遙長呢!


虛筆曰:今夜天氣甚冷,加之要往幽冥之地,徒兒更感悽涼無比。


菩薩曰:幽冥之路是特別陰森寒冷,所以說,地獄一途是非常悽慘的,同時,亦甚為遙遠呢!否則人一歸空,其靈得受煎熬數十天才能到達地府,就是這個道理。剛剛為師提到要到愛河去,並非是台疆高雄市的愛河,而是幽冥間的愛河是也。


虛筆曰:地府也有愛河?那想必亦甚有情調,難不成是地府談情說愛的地方?又敢問恩師,既然是一條河,那是幻境或是真實之境呢?


菩薩曰:此河非幻境,而是真境也。


虛筆曰:敢問恩師,既是真境,必有其源頭,又流入何處?匯於何處呢?


菩薩曰:此河說來,就是源自於世間之欲,所形成之污穢之河,經過匯流入幽冥之孽海之中。所以說,此河之源頭在於陽間,開闢入這股匯成污穢之欲流,流入地府孽海是也,愈集愈廣、愈大,不可收拾是也。


虛筆曰:原來如此。又怎會稱之為「愛河」呢?明明是孽欲所成的,為何好其名為愛河呢?


菩薩曰:這當然有其理在也,到了,你就知道。


虛筆曰:再問恩師,此部聖書是不是遊歷地府之著?


菩薩曰:雖有點雷同,但題材與勸世意義有異,愈後面愈加精彩。


(師徒談談間,天犬越過陰陽界,到了鬼門關之前面,二者均有光明燦爛之金字顯示。但天犬並未往鬼門關前進在鬼門關之前,向西北方而行,約有近百里之路。突然間,聽到浪花洶湧,浪潮澎湃,一望茫茫無際之河。)


菩薩曰:這就是所謂幽冥之愛河也。你可見到在愛河之中,男男女女在那漂蕩浮沉不已。


虛筆曰:這麼奇怪的愛河,真正名符其實的愛河永浴,一定是非常舒適的吧!


菩薩曰:如有你想的那麼好,幽冥就不要設此河矣。其實在此愛河受難者,都是一些平常在陽間,不顧一切的男歡女愛,或是女人利用美色來迷惑男人,或是男人因受美色誘惑而不思上進,毀滅自己之前程,甚至於丟棄國土江山(自古皆是)的男人,均是在此愛河中浮沉不定者。


虛筆曰:原來如此。


菩薩曰:再讓你看清楚些好了,以免空來一趟,沒有收獲而回。更可籍以讓世人知悉,以為戒醒。


(此時只見菩薩錫杖一振,愛河顯現出景像,歌臺舞榭,還有甚多歡娛之場所,燈光閃爍迷人。女人濃妝艷抹,姿態妖嬌無比,在那勾引男人。甚多之青年男女受不了迷惑,燈紅酒綠,樂不思蜀,達旦通宵,在那兒享樂。一受甜言蜜語,就揮金如土,在所不惜,至為逍遙。)


虛筆曰:這和現今大都會區風月場所沒有兩樣,大家都把持不住,一有閒暇就往那兒鑽,好似人間仙境啊!令徒兒亦有點嚮往。


菩薩曰:你認為好是嗎?那你也去好了,為師可不管你!


虛筆日:徒兒怎敢!此部聖書聖責還在,怎敢放肆,請恩師恕罪,並原諒徒兒無心之言。


菩薩曰:這是顯現實景,讓你知道在河中漂沉之人,是屬於這類實景所遭遇而來的原因。


虛筆曰:原來是這樣。那難到沒有人來救度他們嗎?


菩薩曰:誰說沒有?經常有渡船在河中來來往往,欲喚醒這些沉迷於愛河之靈兒能登船而到彼岸。在那邊你沒看到有渡船嗎?在船上有數位青年,同在船上呼喚著呢!


虛筆曰:這有用嗎?


菩薩曰:當然具有靈根者,會快遠悔醒而登船,因此而受渡之靈兒也不少呢!


(眼見那渡船又向下流而去。)


虛筆曰:真是沉迷於色情難返也。


菩薩曰:不錯。如果那麼好渡,仙佛就可不必太過於操心了。難怪乎這愛河一開,受迷害之元靈,想修返鄉(真正的家鄉)還真難也。最後為師題一詩作為結束。


詩曰:愛河原是陷人灘,欲出迷津難上難。
   多少英雄遷陷溺,說來總令我心寒。


摘錄自幽冥沉淪紀實

爭吵不休的社會 

  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貴的餐廳裡,一直抱怨這樣不對,那樣不好。侍者耐著性子直賠不是。


  但這位富婆的氣燄反而越發囂張,隨而指著一道菜對侍者說,「你說,這叫做食物?我看連豬都不會吃!」


  侍者終於按捺不住,對這位富婆說:「太太,真的是這樣嗎?那麼,我去替妳弄點豬吃的來。


  一個是「心中無半點善意」,一個是「胸中無半分寬容」,真是道盡現代人典型的交往模式,再看看下面二則夫妻的對白。


  丈夫:「聽妳講話就像是一個白癡。」


  太太:「你難道不曉得只有這樣,你才會懂?」


  「拿去洗衣店的襯衫拿回來了嗎?」丈夫問


  「我是你什麼人,女傭嗎?」妻子回答


  「當然不是,」他頂了回去,「你如果是女傭的話,至少應該懂得怎樣洗衣服。」


  我們經常掉進一個陷阱,就是爭論必有輸贏,在所有的爭吵事件中,大家都堅持自己的觀念,將之視為金科玉律,不肯退讓。


  我常開玩笑說,這就是所謂的「禮讓」…不管自己有沒有「禮」(理),別人都要「讓」。


  更重要的是雙方都不願意放棄說「最後一句話」。


  似乎誰說了最後一句,不管有理無理,誰就是勝利者,以致爭吵不休。


  想解開纏繞在一起的絲線時,是不能用力去拉的,因為你愈用力去拉,纏繞在一起的絲線必定會纏繞得更緊。


  人與人的交往不也一樣,很多人只知道「得理不饒人」、「火上加油」,卻不曉得「逢人只說三分話」、「順風扯蓬、見好就收」的道理,結果關係纏繞糾結,常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是非對錯並沒有快樂來得重要。


  快樂的秘訣就是「退一步」,先向別人伸出友善的手。


  讓對方做「對」的人,並不代表你就「錯」了。


  因為,當一切都好轉後,你會發現你將獲得放下的平安,也會感到讓別人「對」的喜悅。


  由此,你也做「對」了。


  邱吉爾在退出政壇後,有一次騎著一輛腳踏車在路上閒逛。


  這時,也有一位女士騎著腳踏車,從另一個方向急駛而來,由於煞車不住,最後竟撞到了邱吉爾。


  「你這個糟老頭到底會不會騎車?」這位女士惡人先告狀地破口大罵:「騎車不長眼睛嗎?」


  「對不起!對不起!我還不太會騎車」邱吉爾對那位女士的惡行惡狀並不介意,只是不斷地向對方道歉,「看來妳已經學會很久了,對不對?」


  這位女士的氣立刻消了一半,再仔細一看,他竟然是偉大的首相,只好羞愧地說道:「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你知道嗎?我是半分鐘之前才學會的,而教我騎的就是閣下您。」


  有位智者即說:「幾分容忍,幾分度量,終必能化干戈為玉帛。」


  曾有一對父子坐火車外出旅遊,途中有位查票員來檢查乘客的車票,父親因為找不到車票而受查票員怒言以對。


  事後,兒子就問父親,為什麼剛才不反目以對呢?


  父親說:「兒子,倘若這個人能忍受他自己的脾氣一輩子,為何我不能忍受他幾分鐘呢?」


轉載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人人愛命,物物貪生

  陝西蒲城縣令某公,守持不殺生戒已久。但是夫人性情殘忍暴戾,又貪饞口腹。每天屠宰物命,用以烹製各樣精美飲食。


  有一次,正值夫人生日,親自交待廚夫,預備豐盛宴席,慶賀一番,廚房內豬、羊、雞、鴨,捆縛滿地,伸頸哀鳴,皆將被宰。某公見了,深為憐憫,勸夫人說:“你欣逢佳辰,他們卻為你置於死地,實在可憐,你要慶賀誕辰,應當發慈憫心,種善修福……。”


  夫人不等某公說完,便氣憤地辱駡道:“大家若像你一樣,遵守佛教戒殺,數十年後,普天之下,就要變成禽獸世界了,你不要向我宣說這些沒知識言語,我決不會改變的。”某公無奈,長聲歎息而出。


  次日早晨,夫人尚在熟睡中,不知不覺好像身入廚房,見廚師迅速飛聲磨刀,眾婢圍之觀看,夫人忽然自覺靈魂與豬合為一體,廚師直走到近前,拘執四肢,提放在凳上,然後扼住其頭,手持利刀,猛力刺入喉部,痛徹肺腑,又被投入沸湯拔毛刮骨,接著割頸部直到腹部,痛極難忍,神魂隨著肝腸,一時遊散,感覺飄泊無依。


  不久魂又附於羊身,同樣遭殺,驚懼狂叫,然而奴僕侍婢輩,站立身旁,卻談笑自若,袖手旁觀,那被殺戮的慘痛,更加倍於豬。


  過一會,又殺雞宰鴨,一一皆如親身挨受,各種屠殺,都已完畢,驚魂稍微安定。這時,忽然老仆帶進一條金色鯉魚,魂又附鯉,聽到一婢女歡喜呼叫說:“夫人最喜食鯉魚,現還在熟睡,快交給廚師斫成魚圓,以備夫人早餐。”


  於是廚師刮除魚鱗,挖出魚膽,斷頭去尾,當除鱗挖膽時,夫人有如親受淩遲極刑,最後放在刀砧是,錚錚細剁,這時,一刀一痛,如同變化百千身,受寸寸割裂一般,最後極力狂呼,忽然驚醒過來。


  這時,小婢送進食物說:“魚圓已煮好,夫人可用早點了。”夫人驚魂稍定,卻立刻命小婢端出去,回想夢境,不覺汗如雨下,於是命罷宴席。


  某公聞夫人要罷,感到奇怪,仔細追問,夫人具將夢中所受,一一相告,從此長齋素食,與某公同守殺戒。此事發生于清嘉慶中世年間。


摘錄自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頃刻萬死


  蓮池大師曰:「人人愛命,物物貪生,何得殺彼形軀,充己口腹,或利刃剖腹,或尖刀刺心,或剝皮割鱗,或斷喉劈殼,或滾湯活煮鼈鱔,或鹽酒生醃蟹蝦,可憐大痛無伸,極苦難忍,造此彌天惡業,結成萬世深仇。」


  「一日無常,即墮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受罪畢時,仍作畜類。冤冤對報,命命填還。還畢為人,多病壽夭,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藥,皆殺生所感也!」


  「我今泣血稽顙,哀告世人:不敢逼你喫齋,且先勸你戒殺!戒殺之家,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緜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可具陳。若更能隨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當隨願往生,永脫輪迴,入不退地!諸仁者!有緣遇此,便請回心,決志受持,莫生疑悔!如不能行,即以轉施他人,亦復功德無量。」

兒子的準備

  格林童話中有一則關於一位老人和兒子住在一起的故事。


  老人的耳力已經不行了,眼睛也看不見,顫抖的雙手經常把飯菜洒得滿地,碗也常打破。兒子夫婦倆感到非常厭煩,給了老爸爸一付木製碗筷,還把他趕到廚房幽暗的角落,不准和大家一起用餐。


  有一天,夫婦倆看到自己的兒子用刀片削木頭,便好奇的問孩子要做什麼。


  結果孩子回答:「我在替你們準備將來要用的木碗、木筷。」


  從此以後,年老的父親又回到餐桌上吃飯,家人也都非常孝順他。


※ ※ ※


  為人子女受到父母呵護疼愛百般照顧,深怕子女受到傷害,而子女往往不懂得感念父母的恩情,還百般的忤逆,這種不孝行為時下甚多。


  每一位父母對子女的教養無不傾盡全力,付出再多亦從不怨尤,子女要什麼就有什麼,百般的呵護與寵愛,顯示父母的偉大!雖然父母給予子女的總是那麼多,但相對於兒女奉養父母,有些則大有不同,斤斤計較之下,就連吃一頓飯也算得清清楚楚。


  子女奉養父母應該是至心孝敬,沒有一點怠慢與計較。為人要記得別人給予的恩惠,並且要知恩圖報。假若受父母養育之恩,不知行孝反哺,反而藉口悖孝,人皆唾棄,其未來果報如何?可想而知!是否又會受到下一代的不良仿傚?


  百善孝為先,奉勸世間人莫不孝父母,否則已失做人的資格,勉之!


轉載

真佈施與假和尚

  景城南面有座破寺,四周沒有居民,只有一個和尚携帶兩個弟子管理香火。他們都蠢笨如同農村雇工,見到人不能禮貌地對待。但是,他們的詭譎和奸詐很是厲害,偷偷買來松香煉成細末,夜裏用紙卷起點燃火星撒布空中,光焰四射。人們望見前往詢問,則師父弟子關門大睡,都回說不知道。


  另外,他們又偷偷買來戲場上的佛衣,裝作菩薩羅漢的形狀。月夜時或者站在屋脊上,或者隱約映現在寺門樹下。人們望見前往詢問,也說沒有看見。或者舉出所見到的同他們說,則合掌說:「佛在西天,到這破落的寺院做什麼?官府正在查禁白蓮教,同您沒有仇,何必造出這種話來害我?」人們便加相信是佛的顯化現身,布施日益增多。


  這様積蓄了十幾年,漸漸致富。忽然被强盜暗中注意,師父弟子一起被拷打而死,錢財全部被掠。官府檢點所留下的袋子和箱子,發現松香、戲衣之類,才悟出他們的奸計。


  這個和尚以不誘惑為誘惑,也極巧妙了。但是誘惑所得,恰巧用來自己傷害自己,所以說他最笨拙也可以。


※ ※ ※


  俗世間曾經有言:「真佈施不怕假和尚。」此是對於一般未曾知悉內情者而言。


  若是明知和尚是假,卻又佈施,則是造孽,造下讓和尚不知廉恥與懺悔的罪孽。


  若是明知和尚為假,又未告知他人內情,卻又一直對人言說:「護持有功,佈施有功。」那麼便是睜眼說瞎話,犯造詐欺共業罪孽。未來世中,更須受十方大眾之誤,而導致投資錯誤而損失,或者將因為劣友而破產負債,乃至於受騙者轉為親眷,在外敗家而收拾殘局,而假心假意對待他人卻一直言說自己好之愚昧眾生,不知自己造下地獄種子,而惡報將因受騙者之多寡及所騙金額多寡,相對惡報便有多深。


  譬如:數年前,在台疆曾經傳言有某道場之某師父,只要善眾對其道場乃至其師供養,功德金每滿一定數目,便能於往生後獲得該供養數之一定蓮台果位,藉此做為吸金而欺騙普遍無知又愚昧之眾生前去供養。行者當知,三千功功德可以外行造作而積累未來福德,往生人間不受貧困及諸不俱足,但八百果純屬內修性德。


  試問大德於佈施供養當下是否內心清淨?是否無所執?是否無所欲求?若是大德所佈施,存在我欲求……,是能否改善?我欲求我生意……?或我子女……?或身體……?若是心存此等念,心已不清淨佈施,何來有內果可言?


  一個億萬富翁佈施供養全數財富,一旦心中有我欲求,將來能往生某淨土,此富翁非但不能獲得內果之一果,並且因受佈施供養之福,僅能勉強受蔭往生天界,但因不俱足任何果位,只能任天人,天壽極短。另有一種人,一生或許皆僅有能力佈施少許功德,但因每筆佈施皆出自於內心深誠之無欲無求,雖佈施少卻因內心清淨無欲,可獲八百果,甚至三千功俱足。


  因此,假意出賣佛果位之外道邪師,切宜悔改,莫再深犯;而妄念以金錢買果位者,切宜戒之。


摘錄自
寶德雜誌第34期-述論:假意誤人造業深

為人師表誤人子弟

  鄞縣有位書生很有文才,但他仕途偃蹇,屢屢失意於科場。後來,這位書生得了一場大病,病中迷離恍惚,夢見自己來到了一處官衙門。根據那裏的情況,他判斷是來到冥司。


  這時候,對面走來一位官服打扮的人,書生一看,卻是一位老相識,便急忙向他打聽:自己得了這場病,是不是很快就會死?


  這位冥官說:「你的壽數未盡,但是祿數盡了,恐怕不久就會歸到這兒來的。」


  書生說:「我這麼多半輩子,全靠設館教書糊口,沒做過過份殘暴的事兒。怎麼祿數倒先盡了?」


  冥官聽了,不免嘆息,說:「正因為你是吃教書這碗飯的,而對孩子們的學業品德放任不問。為人師表,疏散怠墮,誤人子弟,因此才奪去了你的祿數。」


  冥官接著說:「無功而受祿就等於偷吃或浪費糧食,要消除應得的俸祿來彌補這種浪費和超支。為人師長者,位居『五倫』之中,享有崇高的榮譽。吃著這碗教育飯,卻做出誤人子弟的事兒來,理應受到最嚴厲的讉責。有官祿的,就要削減官祿;沒有官祿的,就得消減食祿,一絲一亳都要認真計較,一點兒也不姑息遷就。世上人往往看到一些才高學富的人,或貧窮或短命,動不動就說是天理不明。豈知他們自己誤了自己一生,大多是這個原因呢!」


  書生悵然醒來,果然一病不起。臨終時,講了這事以告戒親人,人們也就得以知道。


※ ※ ※


  師也者,傳道、授業、解惑。世人自受啟蒙學習以來,均賴師者之教化。易言之,人之成敗,其師至少佔有一半之功勞。因此為人師表,若不能善盡師者之職責,稍有荒廢即易誤人子弟,造成許多英才埋沒,甚至使其誤入歧途。因此,本殿有此罰責。


  凡為人師表荒廢自身職責,即削一福一祿。若有造成他人子弟受到延誤,每人削除一福五祿,可以重複累計。


  凡為人師表者有私心為用,對待學生私心考量乃有偏頗,即削除一福,可以累計。若造成學生實質傷害,則削除三福五祿。


  凡為人師表者,以私廢公,不盡師職,即削三祿。


  凡為人師表背德悖倫,對學子有侵害行為,即削五福百祿,並報東嶽加速顯成業報。


  師者,位列『天、地、君、親、師』五倫之中,若有不當,貽患甚深。列此篇,用在敦勉世之為人師表者,勤於化育英才,功德無量。


摘錄自
玉律規箴 十五、為人師表誤人子弟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螞蟻國

我在陰間見到一位少年人在哭泣,這少年人抬起頭,我看見了,不禁大駭,我叫他:


「XX,是你!」


他看見是我,說:「我被轉劫到螞蟻國。」


我問:「為什麼轉劫到螞蟻國?」


他答:「沉迷之罪。」


※ ※ ※


我在陰間,發現一個「大問題」,當今之世,被轉輪到螞蟻國的甚多。


白人轉劫成白螞蟻。


紅人轉劫成紅螞蟻。


黃人轉劫成黃螞蟻。


黑人轉劫成黑螞蟻。


我為此事,特別去詢問冥王。


冥王說:「當今之世,很多少年人迷於『網咖』,很多少年人迷於『電腦遊戲』,一入沉迷,不知回返,而成了人間的廢人,自閉於虛擬世界,求出無期。由於這一類的年輕人甚多,如今,無計可施,全轉輪於蟻國的世界。」


冥王又說:「另有一些年輕人,沉迷於毒品,年紀輕輕不學好,追求刺激,入了毒品的迷惑,求出無期,若無偷搶重罪,全轉輪到蟻國的境界。」


「另有一些人,沉迷於博彩,也就是賭博,電子賭博,一入其中,迷惑而不知返,求出無期,若無偷盜搶劫,也全轉輪到蟻國的境界。」


我聽了冥王的一番話,令我十分感慨。


「沉迷也算罪嗎?」我問。


冥王答:「枉為人也!」


「如何轉劫到螞蟻國?」


冥王答:「要他們勤勞一些!」


我問冥王:「昔日,有大阿羅漢禪定,有螞蟻之魂群聚成人形,問大阿羅漢,螞蟻如何轉劫成人?大阿羅漢回答,難矣!難矣!恐怕歷盡無量劫,也無法轉回人身呢!如此,轉輪到螞蟻國容易,由螞蟻國轉回人身是難,為什麼呢?」


冥王說:「人知有螞蟻世界,螞蟻不知有人世界,所以螞蟻轉回人身難矣!」


「沉迷之罪,有如此重嗎?」


冥王答:「沉迷雖非重罪,但,自縛身心,成了廢人,枉廢人身,所以不得人身。轉輪到螞蟻國,正是勞動改造的懲罰!」


我嘆息:「人身難得矣!想不到小小的沉迷,竟失人身,要重回人身,亦難矣!」


「xx,少年人,迷於電動遊戲,無法自拔,廢矣!」


電動遊戲。


毒品。


賭博。


慎之!慎之!


我有一個問題問大家:「人的國度與螞蟻國的國度,何異何同?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大家何不想一想,申論之!」



摘錄自地獄變現記-螞蟻國

無常之理

  在書上看到這麼一則故事,作者在地鐵搭車時,有一個小男孩在車廂裡又哭又鬧,而看起來像他爸爸的男人,卻坐在原處,聞風不動。


  大家對這現象非常反感,但都敢怒不敢言,作者挺身而出,質問那個男人:「你沒看到你的孩子這麼吵鬧嗎?你應該管管他啊!」


  男人這時才回過神來:「對不起!我這孩子的媽媽兩個鐘頭前在醫院過逝了,我正在想以後要怎麼辦,所以....真的對不起!」


  其他的乘客這時都安靜沈默下來,車廂裏只剩下男孩的哭聲。


※ ※ ※


  人間苦海,世事無常,並且歡樂苦短,而無一恆常之人事物,「無常」卻反而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真實理諦。


  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兄弟姐妹和樂,父母慈祥,這樣的生活又能維持多久?再如何幸福美滿的家庭裡,終有一天父母將有老病死的一天,而有時亦會讓白髮人送黑髮人,死亡亦不見得完全是老人才有的事。


  我人在生活當中,並不希望有意外狀況發生,但是無奈業力現前,常令我人迷糊、分心、雜思而產生意外,因此不願發生之意外亦非我人所能預料,我人的安全並非我們所能控制。


  現在我有好的工作及收入,實在很幸福,但是我無法保證公司經營運作能永遠正常,若能由我掌握,則天底下便沒有倒閉的生意。世間一切的人事物,若為我所能操縱決定,則天下便無憂悲苦惱的事情產生,就因為非我所能掌控,因此包括我的身體都不是我所有的。


  世上唯一能有的只是暫時的使用權而已,因此要把握住每一個當下能行善的機會,能把握當下每一個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把握住每一個與朋友相聚而深結善緣的機會,因此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隨時都有可能一覺不起,屆時我便無所悔,因為過去曾經把握過,珍惜過,如今便無悔矣。


摘錄自
寶德雜誌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處處有鬼神

  栗某,一天去河城探訪友人。路上看見一個人騎著馬向東北方飛跑,突然被柳樹枝掛住而跌落下來,眾人跑去觀看,騎馬人已經暈了。


  過了一頓飯的工夫,一個女人號叫哭泣著來到說:「婆婆病了,沒有藥物,步行了一晝夜,向娘家借得幾件衣服首飾,不料被騎馬賊所搶奪。」


  眾人引尋她去看落馬的人,那人已經重新蘇醒過來。女人叫起來說:「正是這個人!」他的包袱拋擲在路旁,問到包袱當中衣服首飾的數目,落馬的人不能回答;女人所說的,打開一看,卻一一符合。


  落馬的人於是認罪,眾人因白晝搶奪,其罪應當處以絞刑,就要抓起那人解送官府。落馬人叩頭乞求饒命,願意把懷中的幾十兩銀子給女人為自己贖罪。女人因為婆婆的病危急,也不願牽扯到公堂上,於是拿了他的銀兩而放他走了。


  因果報應之快,沒有快於這件事的了。每一想起這件事,就令人覺得處處有鬼神存在!


※ ※ ※


  近世以來,科技漸慚發達,因此,作孽之輩,大唱無神之論,不信因果之說。有人看到做惡之人住洋房、開名車、穿名牌衣服……等;行善之人卻被人欺侮,還很潦倒,就認為沒有因果報應。祗是有些作惡者迅速受到報應;有些作惡者,卻仍然逍遙法外,此乃是前世積德,或是受祖德餘蔭之庇佑,因此不速受因果的懲罰。


  現今世人喜愛作事瞞上欺下,以為是「人不知,鬼不覺。」但天地怎可以欺?我人最愛暗地交易、私下收受,當知天清地明,舉頭三尺有神明。雖然肉眼俗胎無法觀見,天地法眼卻一覽無遺,縱爾在暗室之中,卻猶如處身露天一樣,任爾三頭六臂,一旦福報享盡,禍患隨之而來。


  如果不明此點,而否認因果,恣意繼續作惡,那麼便有餘殃,等著你去接受應得的懲罰,這是無法逃避的。凡是作孽者,都將自作自受,不是任何智力所能夠挽回。


轉載

矽谷盛傳的笑話

  這是一篇在矽谷盛傳的笑話!


  有個肉販看到有隻狗走進他的鋪子裡吃了一驚,肉販把狗噓走,可是沒多久這隻狗又跑回來,所以他探頭看了一下這條狗才發現狗嘴裡有張小紙條。


  他拿起紙條,紙條上寫著「麻煩給我12條香腸和一條羊腿,錢就放在狗嘴裡。」


  肉販低頭看了一下,哇!還真的有十塊錢耶!


  所以他收了錢,把香腸和羊腿放入袋子裡以後再放到狗嘴裡。


  肉販對這隻狗實在太訝異了,想想又剛好快打烊了,他就決定收攤然後跟著這條狗看看。


  他們沿著路走,來到十字路口的時候這條狗就把袋子放下,跳起來按了行人通行鈕,再叼起袋子耐心地等綠燈亮起,再行通過這個路口,當然肉販還是緊緊跟著它。


  接下來這條狗來到公車站,開始盯著時刻表瞧。肉販很震驚這條狗居然懂得舉起左腳來攔車,然後搭上了這台公車!


  肉販跟著上了車,狗把綁在項圈上的車票秀給車掌看,看到這一幕,肉販就像其他的乘客一樣簡直要暈倒了。


  狗狗接著坐在司機旁邊看著窗外,當下一個站牌出現,它就站起來跑去車掌那兒搖尾巴示意他要下車了,不等公車完全停妥,它就迫不及待地跳出公車往一間離站牌不遠的房子奔去。


  它打開了院子的大鐵門,衝向房門,當它接近那道木門的時候忽然改變主意往花園跑去,它朝向窗戶走去然後用頭去撞它好幾次,然後再跑回房門前等候。


  肉販看到一著彪形大漢開了門,然後開始凌虐這條狗!


  他打它、踢他、還大聲咒罵它!


  肉販實在不能忍受這種事,就跑去阻止這傢伙!


  「你他媽的在幹什麼!這是一條天才狗耶!我用我的性命擔保它絕對可以上電視!」


  這男人就回答肉販:「你說它聰明?這條笨狗已是第二次忘了帶鑰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不管你再怎麼拼命,老闆都不會滿足的!


※ ※ ※


  只要是人,那一個不想自己得到安定快樂幸福?若是自己想要求得安定快樂幸福,而卻狠心的驅使勞擾他人;或是自己已經處在安定幸福快樂的環境當中,於是就不知道他人被驅使、被勞擾的痛苦,這都是非常不仁慈的行為。


  古云:「苛薄成家,理無久享」。有些為人主者,不能體恤員工的辛苦,反而想盡辦法壓榨對方,不但加長工作時間,加重工作分量,甚至施以精神虐待,處處挑剔別人完成的工作。當知汝這輩子有能力享福,就隨便糟蹋別人家的兒女,待汝福報享盡時,也可能使自己在工作時受人刁難,連子孫都有可能受此因果之殃。


  故能為人主者,應發自內心關懷員工,體會他人辛苦工作之無奈,不隨意刁難,並保障他們之權益及福利,更應尊重下屬辛勞之付出,適時進行慰勞與援助,則能促使下位者做事更加忠實與盡心盡力,此乃為人主者理當而為也。


轉載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夫妻因果例證

聖示:續著《因果病象印證》。今日吾略述夫妻因果現象,所謂無恩無怨不成夫妻父子,而這其中關鍵,即在恩怨之因,而成相處之果。


勇筆:請教菩薩即如是,則恩成緣是如何?怨成緣又如何?


菩薩:恩成緣之夫妻,大體上會有相互體諒,相互忍讓,更有甘為對方犧牲之感人行為。而怨緣,則多屬針鋒相對,格格不入,更甚有專門為對方惹麻煩,扯後腿的舉動。


勇筆:比如說一對夫妻由戀愛而結合,三五年之間很恩愛,可是卻演變成不能相容,甚至仳離,這個夫妻因果是恩是怨?


菩薩:這可分成「恩成緣」及「怨成緣」兩方面。其一,恩成緣,是他們的情投意合,只可惜善因緣不長。若是怨緣,那麼必然仳離的過程很惡劣,甚至有如仇人,乃未了結怨緣。


勇筆:這樣說來,沒有具體解析,恩怨具有其可能因素,豈非太籠統了。


菩薩:非也。善因緣有其現象,如上述所云乃緣盡,會有較和諧之結束,如屬惡因緣,即會醜陋不堪的結束場面。


勇筆:那再請教,如果一對夫妻有第三者介入,又屬何種因果?


菩薩:這個因緣一定是締結在一個欠債的因緣裡,不論是外遇者,或者介入者,俱有欠債的因緣存在。


勇筆:糟了!菩薩這句話可要給世間上許許多多有外遇,或者介入人家家庭的人冠冕堂皇的藉口了!比如說有某甲介入某乙及某丙的家庭,某甲可以理直氣壯的說,這是欠債因果,而有外遇之某丙,亦是如此高呼,欠人債總必須還,這下好了,菩薩啊!這一段不妥當,我們刪掉重新再來。


菩薩:一派胡言!這是說明夫妻因果中的其中一環,並非每個案例絕對不變。況且這種惡因緣,乃是一種自作孽的行為,種下這種因,產生這種現象,如果你以此為藉口,那豈非表示你牯惡不悛,自甘墜落,更造成生生不息的輪迴惡因緣。


勇筆:那是說有這種情形的人不知道,我們解說因果關係給他們聽,勸他們信畏因果而醒悟,並及時終斷這種孽因的牽纏而已。知道是這種因果的人,就要謹慎,不可去碰觸這種惡因緣。嗯!對了。記得弟子的恩師,在著造五花十色說人生時,也提起過這個案例,那個婦人與兩個丈夫同一屋簷下生活,解析他們的因果,就如菩薩所云。


菩薩:這是一種惡因緣,由於世道人心之不忠厚造成很多這種因結,目前造成這種不當後果,吾特在書中提起,就是要世人明白,不能輕犯,更不能以它為藉口。


勇筆:則菩薩應該闡明,是何因業會造成這種後果,才能使世人慎惕。


菩薩:當然。這種因業,大致可區分如下兩大類:第一不可好佔人便宜,尤其不可以巧計愚弄他人,而得佔便宜。比如說以劣貨售人,使人吃虧上當,積一生之罪業,則得此苦果。第二類不可行騙、以騙人為手段,逞己私欲,亦必受此苦果。


勇筆:原來如此。可是,那個專好佔人便宜受報應,那另外的人,比如說一對夫妻及第三者,共有三人,這個因結如何成果?不可能三個人都有牽連,而再次轉為人時,再去嚐受這苦果。


菩薩:有可能如此。也有可能在這一世,他們沒有牽連,可是夙世以來,他們有所牽連,就完結這個苦果。


勇筆:感謝菩薩開示!弟子明白了。


菩薩:那麼今夜著書就此結束。


摘錄自
因果病像印證-第四篇 夫妻因果例證

世界是一面鏡子

  聯合國的一位親善大使去了非洲的一個國家,回來以後他就宣稱那裡的人是全世界最差勁的人:海關人員板著一張臉,計程車司機態度惡劣,餐廳侍者傲慢無禮,市民不耐煩而又有敵意。


  後來,這位親善大使看到了一段話:「世界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


  於是,再次去那個國家時,他一路掛著笑容,結果竟看不到任何不高興的海關人員,計程車司機,侍者......人人都是臉掛笑容,親切隨和。


  他這才發現,糾正別人態度最快的方法是糾正自己的態度。


※ ※ ※


  我們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內心的反映:


  在心情開朗時,見到的人都是友善親切。


  在心情煩躁時,碰上的人彷彿都是面目可憎。


  透過批評的眼睛看,世界充滿了有缺陷過失的人。


  透過傲慢的眼睛看,這世界充滿了低賤愚癡的人。


  透過智慧的眼睛看,你會發現原來每一個人,


  都有值得你尊重及學習的地方。 


  而有智慧的人:在獨處時,會管好自己的心。在人群中,則會管好自己的口。當你的心,開始懂得以智慧去觀察時,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 


  心隨境轉則煩,境隨心運則喜;凡事與人比較,生活就會不快樂。


  玆以下列字句與大家共勉:


  懂得知足的人找到《快樂》


  懂得放下的人找到《自在》


  懂得珍惜的人找到《幸福》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輕鬆》


  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


  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



轉載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挑撥離間

  人生於世皆有一張嘴,以用來溝通、飲食,然而有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之說,何以言之?乃因口不擇言、口不擇食也。


  人人這張嘴,本該用於情感之交流、學識之研習,豈知世人不知好好運用此天生器官,開口閉口不是言不及義,便是紛爭擾攘;更有者專好言人是非、挑撥離間。凡此諸般不淨口業,如不知早日虔求懺悔,則口業在無形之中累積,終必造成大禍。


  從前有一個人,從小就喜好憑著一根三寸不爛之舌去騙吃騙喝,卻從未有人糾正他,直到某日,此人依舊行騙,對象是地方惡霸,最後卻落得被斷手斷腳厄運。依此現象追究起來,若此人能及早改正行騙之習慣,便不會有如此淒慘的下場。


  在二十年前,北埔地區有一金姓少年,平時就愛講人是非,更進而挑撥離間,奈何好景不常。某次依然像往常一般在挑撥別人,對方卻是一位大官的親戚,而這大官的家族每個星期都會召開家庭會議,凡是家族裏面的大小事情,援例都會在這一日提出,共同解決。不幸挑撥之日正值家庭會議,結果這位少年不久被控毀謗的罪名,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是以故,世人必須時時觀照自己的身、口、意,檢測是否常口出狂言、口出妄語、口言不善,凡此種種不善口業,皆須懺悔;並發誓從此不再犯,那麼自身福運必可提昇,人緣必臻良善。


摘錄自
世風集錄-個人篇:第三章 觀口不淨

被宰的心情

  瑪納斯有個發配犯人的妻子,一次她進山砍柴,突然被瑪哈沁人捉住。瑪哈沁人是額魯特的遊民,沒有首領,沒有部落,有時幾十人為一群,有時幾人為一群,出沒深山中,遇禽鳥就吃禽鳥,遇到野獸就吃野獸,遇到人就吃人。


  婦人被捉住後,被剝去衣服綁在樹上,旁邊燃起火堆,瑪哈沁人剛從她左腿上割下一塊肉,忽然聽到火槍一聲震響,吶喊喧嘩,馬蹄聲翻騰,震撼山谷。瑪哈沁們以為是官軍前來圍剿,便丟棄下這位婦女,狼狽逃竄。


  其實,這是軍營的士卒在附近山中放馬。有位士兵用火槍打野雞,誤中馬尾,一馬嘶鳴,群馬皆驚,馬群沖向山林,士卒吶喊追逐,才造成這種聲勢。假如士卒們晚到片刻,這位婦女便血肉漠糊了。這種巧合,豈不有點兒鬼使神差!


  從此,這位婦女便吃長齋念佛,虔誠地信奉天命。她經常對人說:「天下的痛苦莫過於活生生受人宰割;天下恐怖心情,莫過於那個曾被人捆綁準備宰割的時刻。每當我看到生靈被屠宰時,都聯想到當時自己將受屠宰的心情;想到它們的內心恐怖和我一樣。所以,肉食我是咽不下去的。」


  這位婦女的話,值得用來告誡世間那些貪吃的人。


※ ※ ※


  上天生物,如夫生人,同生同愛,無靈之蠢惑之別,唯人之靈特高,怎可藉此而傷害其他生靈?


  眼見低等生物,因受擒或圈養至成熟即將被宰殺、刀割、入水滾燙……等等,世人可想而知,如此之疼痛超乎所有之折磨,且臨死前之驚恐心情更是筆墨難以形容。雖曰因前世之造作而衍生為披毛帶角之靈物,但上天有好生之德,實不忍視之人世間宰殺靈物!


  所有人都戰慄於被懲罰,所有人都害怕死亡。將心比心,將別人比自己,我們不希望別人加諸於我們的,我們也不加諸於別人。一個不殺害別人的人,就不會造成別人殺害他的原因。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忍讓

  昔時清朝宰相張廷玉尚在朝當官之時,其家人在其故鄉桐城為其建了一所宰相府,但與鄰人卻因三尺地之糾紛而告上官府,其總管為求官司勝利,即修書一封給其老爺張廷玉,希其能告知縣府讓官司打贏,以爭回三尺地。


  當張廷玉接獲家中總管之來信後,便拿起毛筆在信末批了一首詩做為答覆,其詩曰:「千里求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他的總管見了老爺批示後,即命人將牆往後退三尺,其鄰人見他們如此之客氣、謙讓,亦往後退了二尺,便成了今日所見之「六尺巷」。古人之心胸寬大如此,不但免了爭訟,亦成為千古之美譚。


※ ※ ※


  眾生會產生紛爭,不外乎是與(親人、朋友、同事)間,大都是認識過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其一定的個性與習氣,一旦與自己「利益相左」,便很容易產生爭執,進而發生衝突,甚至於演變成仇恨的收場。詳細觀察,全是〈缺乏讓步之心〉;人與人只要能互相退讓一步,便能有「海闊天空」的境界。


  同事之間經常為了要多做些事或少做些事而產生計較,難怪會常衍生問題而產生口角;若是激進些的,則將會演成肢體衝突。這些都是可以避免之事。


  工作而手腳不敏捷的人,要有自知之明,在他人談論我身之缺失時,不該太過於反應激烈;假使自己真的有錯誤或缺失,要從自己的缺點去改進才對。縱使周遭的人確實有某些因素,無法卯盡全力來做事時,要是自己可以幫忙做的,就盡量予以協助達成,不應該去計較這些小細節,必須明白「多做多福」。


  這些不計較得失、願意多付出的人,亦會在某些時候獲得僱主之加給,並且在未來世中,若是有因緣與現在的同事再度相遇時,便能經常性得到「貴人因緣」,並且真實利益將會是無法預估的奇妙。


  若是我人在平時就經常與他人起紛爭,計較工作誰做的多,誰做的少,恐怕將會加速縮減自己在公司的福祿因緣。並且在未來世當中,亦會經常因為小人當道,而障礙自己的前途。如果因緣際會成為一家人,則恐怕會有擔不完的債務。


  因此奉勸世人,在本身得理之時,亦要多饒恕別人,若是處處都要和他人分別、計較、比較,是永遠無法讓心地獲得清淨光明的。修行之人,亦復如是,多讓步、不計較,就會多為自己植造〈慧性功果一粒〉;多為他人服務,就會為自己多修品級一層,深植善功德一分,願行者勉勵也。


轉載

在商言商

  有一新婚夫婦,男姓王名福全,此人對賺錢之事,抱有膽量,就開一間米店。因初資金短少,就向朋友借貸。


  未幾,王福全自想,作此小生意,每日所賺無幾,要到何時,方能還清所借之錢?就想多賺之法。將秤斗改製,以大糴入,小斗量出,如此經過數年,積少成多。以此手段所賺之錢,還清所借之負債尚有餘,就再擴大店鋪,更變加厲。


  如此王福全經過幾年,有一日突然身染重病,雖到處求醫,均不見效,而且日加沈重。王婦人就往附近之廟宇,請示神明,求問原因。經神聖指點,方知因違法營業,不守商德,而作出傷天害人之事,受天譴所引起。王夫人回家後,即向王福全說明一切,王福全始恍然大悟,他每日所作之愧心事,神亦能知,不但察知又受罰。連忙與夫人往到廟宇,跪在殿前,對神發誓病若復元重新為人,多造善事,以補過去之錯。


  誓畢回家後就在店門前,貼一報告,凡本地之人,持有貧民證明者,每月可到本店,領取白米三斗全免費,又將斗秤回復正確。在莊內若有大小善事,王福全必定應付不敢怠慢,經過數十年均如此,樂善好施,到八十歲之年無病暫逝。


  經冥王命交簿官查明,察知王氏一生,知過能改,樂善濟施,行善不倦,冥王則判命回陽再活十年,王福全就獲賜福再復活。在此十年間,王福全就將全部財產,做為善事基金,而向人說明他死而復活之經過,勸人皆能從事善舉,且自己逝後受判永享冥福也。


※ ※ ※


  「斷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無人為」


  錢財自古而今,迷惑、沉墜了多少世人,每天莽撞汲汲於此,造成甚多世間之悲情,然而錢財真的那麼重要麼?其實如只為飽身,則可不必要有太多之錢財,但是世人總是想不開,在身外財欲上求發展,就是拼了老命也在所不惜,實堪憐也。


  試看如今社會有多少之人為了謀取暴利,設法以欺詐之手段來騙取錢財,亦或以兇殘之手段,或暴力,或威脅他人之財物比比可見,更甚者,外表道貌岸然,其實內心狡詐,使人不知的陷入其之圈套而受害,諸如以假貨冒充真品,以什麼可以發財為藉口,處心積慮,說的天花亂墜來欺騙世人,以購買其產品,其實一點功效全無,不只違心,更是敗德。


  錢財乃身外之物,一旦無常來到,又能帶走多少呢?如果不能洞明此理,最後只有罪業隨身耳。話雖如此,但是世人還是迷惑於欲利裡頭,鑽不出來,實是痛心!


摘錄自
悲哀世間情-第四十八章 只圖益利,不顧德義

晦運之牽引

  一個初秋的傍晚,一隻美麗的蝴蝶從窗戶飛進來,不停地在房間裡一圈又一圈地飛舞,牠顯得驚惶失措,原來牠找不到出去的路了。


  牠不停地拍打著翅膀,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可任憑它怎麼在房間裡左衝右突多少次,都沒能飛出房子。


  牠有點絕望了,之所以無法從原路出去,原因在於牠總在房間頂部的那點空間尋找出路,總不肯往低處飛——低一點的地方就是開著的窗戶。


  甚至有好幾次,牠都飛到離窗戶頂部至多兩三寸的位置了。


  最終,這只不肯低飛一點的蝴蝶耗盡全部氣力,奄奄一息地落在桌上,像一片毫無生機的葉子。


※ ※ ※


  晦,不是僅僅壞運而已,是已到了倒楣禍事,甚至災凶,才能謂之晦暝。有句俗諺:「人講不聽,鬼牽就去。」這是典型晦運當頭。


  眾生在日常間,應可見到如此事例:譬如父母尊長、兄弟姐妹勸你不要做,但你卻偏偏聽信他人的話去做,因而闖禍肇事,甚至惹出一大堆麻煩事。最淺顯的例子:如今青少年喜歡吸毒,親長勸之不聽,因而傷害他人禍及自己。另有好言相勸,譬如不要去賭錢、或投資,但你聽不下去,終於傷身耗財。諸如此類,很多是你已在晦運的運勢之中,應當要謹慎。


  吾綜觀眾生,在晦運出現之際而身亡、或重傷、或巨大損耗中,都有一種現象,即是當事人在未發生此晦運之前(最長三日、最短前半分鐘),都會有心神異常不寧,較好者旁邊也會有人做忠告,甚至有者可以得到神司的顯化(或點化)。這說明人類有一種潛能,可以偵知(或察感)浩鉅而凶惡的能量即將出現在自己周遭。(原本動物即有此潛能,只是人類因酒色財氣等等後天染著,致使此潛能大幅退化。)然則,晦運亦是果報的一環,它要出現的時候,意謂者當事人的因緣已臻成熟。(不論此生是善是惡,累世的因果仍會成熟,只是遲速之分別而已。)


  所以,要避開這個晦運,有三個方法。其一、他人之忠告要審慎考慮。(因為這有可能是你累世善福也成熟了。)其二、他人重大的邀約,不論是出行或財務往來,也要審慎考慮。(因為這可能是你累世惡業成熟了。)其三、就是最老生常談:「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所以,立即發心向善,當晦運臨頭時,縱然不能全部化解,至少不無小補。



摘錄自
因果命程定論-第十六章 晦運之牽引

太子遊四門

  釋迦牟尼佛最初還是悉達多太子,他剛出生的時候,有位住在深山的阿私陀仙人,特地來王宮為太子祝福。他對淨飯王說:「太子具足稀有的大丈夫相!若太子繼承王位,將來就是轉輪聖王;若出家修道,一定會成為證得宇宙真理的大覺悟者。」


  淨飯王因為有阿私陀仙人的預言在先,擔心太子會出家修道,最終沒人繼承他的皇位,因而想盡方法,為太子建造許多美麗的宮殿花園,還預備很多年青貌美的宮娥婇女來服侍他,目的是要讓太子貪戀這些美好的事物。他還下了命令,凡是凋謝枯萎的花草樹木,或是生病漸老的宮女,都一概不得在宮廷內出現。


  悉達多太子就這樣在宮中長大,有一天,因為覺得在宮中很悶,要求父親讓他到宮外去看一看。淨飯王勸不過他,只好答應,卻下令預先把街道都清理乾淨,並讓一位隨從跟隨在太子身邊。


  太子就這樣走出王宮,與隨從二人來到東門。他們遇著一位老者,雙眼失明,不能看見,手持竹杖徐行。悉達多太子就問隨從說:「此人為何會如此?」


  隨從回答:「此人已經年老,鬚髮進白,眼花不見,依著竹杖而行。」


  悉達多太子說:「如此惡光景,不要多看了。」


  他們再遊到南門而去,忽然聽見有人沉吟的聲音,悉達多太子就問:「這是什麼聲音?」


  隨從回答:「此是人患病苦痛之聲。」


  太子又說:「這景況不好看。」


  再遊向西門而去,聽到數十人互相哭泣,悽慘之聲,悉達多太子遂問:「此是何聲音?」


  隨從回答:「此是人死送終之日,一家離別哀哭的聲音。」


  悉達多太子說:「此光景亦不好看。」


  再遊到北門而來,看見有一婦人生下孩子,呱呱之聲,悉達多太子對隨從說:「你將這孩子抱來給我看。」


  隨從遵命,就與婦人借過孩子,抱給太子觀看。悉達多太子看見幼子,突然著驚說:「為何形狀如此!」


  隨從回答:「人人初生之時,總是如此。太子你出生之時,亦是如此,自古及今,有生必有老,有老必有病,有病必有死,有死必有苦,人在世間,難免得生死輪迴之苦。」


  悉達多太子見眾生輪回生老病死,從此生起大悲心,十九歲時捨棄王位,出家修行,後圓滿究竟覺悟人生真諦宇宙真相,得道成佛,是名為釋迦牟尼佛。


※ ※ ※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宇宙的本質是變化無常、流轉不居,變化是宇宙的實相。而宇宙中的一切現象都是出自於因緣條件相加合起來的作用。一棵種子,加上土壤、雨水的助緣,就成長成一棵大樹了。為何會有這棵大樹呢?一切都是因緣而生的。這些都是佛陀所證悟出的宇宙真理,人會痛苦是因為不明白這諸行無常,一切皆因緣起的道理,而強求不可能的事物:生就不想死,美好的希望不變質。而這無知的妄想,當然不會實現,因為它違反了宇宙原理。


  佛陀說:「諸比丘啊!緣起是什麼呢?諸比丘啊!只要有生,就會有滅,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會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這種相依變化的法則,誰都無能停止它。這個道理不論智者出不出世,智者有沒有發現,這個事實定律早就存在於宇宙的運行之中了。」


轉載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五柳先生

  有一位先生,不知其名,亦不知其姓,因住家旁邊種了五種柳樹,於是便以「五柳」為名,而自稱「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其為人恬淡、安靜、少說話,生性率直,不做作、不矯情,他也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寧願放棄官位而回鄉栽花種竹,過著兩袖清風的日子,亦在所不惜。他住的房子既不能遮風,又不能避雨,一身粗布短褐上衣,衣服破了又補,到處都是補釘,一般人引以為苦,但是他卻樂此不疲。


  他很喜歡飲酒,但卻沒錢買酒喝,他的親戚朋友知道了就準備好酒來請他,而他也不客氣的喝個痛快,喝完了就回家;他有好酒時,也會請他的好朋友一起來喝,一直到喝醉了,他會對客人說:「我睏了!你們可以回去了。」他就是這麼灑脫的一個人,當時的人們也不會以進退禮節之失來責備於他。


  你們可知此「五柳先生」是誰嗎?他就是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


※ ※ ※


  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人都常是慾望貪婪不止,故致奢侈消福報,何以如此說?看現今社會人們的心貪求不止,見有喜好就想得到,亦見別人有的我就想像別人一樣,這種心態是時下的通病,還有時下物若有新開發,只見人們一窩蜂的追求,這又何嘗不是人心出了問題。


  世間物皆是借用,它皆有時間性終還是空,無一可得,但這個道理世人都難能體悟,因而一再的迷失。看看時下多少人,為追求行的體面,就去購買上百萬上千萬的車子;亦看多少人為衣著的美麗,追求時尚就去購買上千上萬的衣服;住的呢?不也是追求豪宅的居住,就去購買上千萬上億的房子,再說食的方面,世人多者皆一再的試想去吃不一樣的東西,隨著別人在飲食上貪圖口慾山珍海味,進而就去吃上一頓上千上萬元的食物,此之種種當皆是人的慾望深重,才致心念出離不了這些迷障。


  蓋世人需明白,假身的存活非是要一定有高尚的衣服、高級的車子、豪華的房子與每餐都是山珍海味才能過日子,生存本具足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孕育此身,因此生存在這天地間,自然和合了空氣溫度與水份,以滋養這身體,如能在此觀念上多了解,那自可居而安,無需任何大房子或是豪宅來居住,而行的方便則需明白,何以雙足立地,此應當有其作用,故又何以一定要有什麼高級車子來代步;衣服是用來保護這身體與禮貌的作用,並非是一定要穿的時尚;食是養活這個假體,非是一定要任何的山珍海味才能養活此身,或許世間人都只是一時的迷昧,但這些問題如難導正,恐致世人永遠無法得到解脫,希世人多省思這一個問題。


摘錄自
慈聖雜誌 第94期

牛山荒費

  在齊國的城外,有一座高大的山,叫做牛山。山上綠草如茵,花木扶疏,景色非常幽美,所以遠近馳名。附近的牧童喜歡趕著牛、羊引到這裡放牧;樵夫也喜歡到山上來砍伐木材。有些人因為欣賞這兒清新開朗的景致,經常來這兒遊玩。來來往往的人愈來愈多,可惜卻沒有人去維護它,牛山的花草樹木漸漸地乾枯了。


  有一天,孟子帶了一群學生經過這兒,一位年輕的學生失望地說:「我從前聽人說齊國的牛山風景幽美,怎麼會是這樣一座光禿禿的山呢?」


  孟子聽見了,就對學生說:「你以為它原來就是這種面貌嗎?這是因為到這兒來的人們不知道愛惜它的緣故呀!」


  「孟老師,您的意思是說,是來這的人們破壞了它的景色?」


  孟子說:「是的!花草樹木需要雨水和露水的滋潤,還要有充份的時間去發芽,茁長,可是人們卻不給它機會,任意的攀折、踐踏,這麼一來,沒有了花草樹木的點綴,這座山當然又怪又醜了!久而久之,人們還以為牛山原來就是這樣子呢!」


  學生們聽了,紛紛感嘆著:「真可惜呀!好好的一座山, 竟然變成這樣,唉!人們真是太不知珍惜了!」


  孟子接著又說:「就像我們人類,本來就都具有善良純真的天性,可是,如果不自已用心愛護,就有可能被外在的邪惡侵擾,所以大家應當努力修養自已的心性。」


※ ※ ※


  天生萬物,惟人最靈,匪人能靈,實是心靈,心為主宰,心能飛千萬里,無時空之阻礙。心之所發,意之所到,無所不至。心、腦電波與人相隨,能擇善,亦能擇惡,善良之心,謂之無邪,但思之無邪與腦之所想是息息相關的,要返本純潔最靈之心,無疑一法,用最誠之心,時時以五教經典、佛法,滋潤自己被黑墨污染之誠心。


  以善良心,治惡毒心


  以積德心,治為惡心


  以謙遜心,治傲慢心


  以恭敬心,治無禮心


  以自然心,治勉強心


  以中正心,治偏袒心


  以慈悲關懷心,治殘惡暴戾之氣


  以自己兄弟姊妹之心,治姦邪強盜之心.........等。


  薰陶之下,乃用自己之心,控制自己之腦,而至行為,行善、行道、宣道,漸漸以化自己清淨之心,方能再挽回漸漸已失去最靈之心。


  心者身之主,德者道也,故明道則明心,道者率性,因此能明道,則明心見性,成仙成佛矣!


轉載

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最有意義之好事

  從前有一道者,一日閒暇無事,偕一徒兒出外覽勝,突然見一位過去平時,遊手好閒為非作歹之人,一時變為善良,和一群工人幹粗工,汗流夾背。道者向前對他讚曰:「這是你整個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好事。」言畢拂袖而去。


  至一溪邊,見一壯年人,救活一位險些溺斃之孩童,道者又對他讚曰:「你作一件人間最有意義之好事。」言畢又向前而去。


  到一村落,見一孩童將縛著玩耍之小青蛙,解開放入水中,道者對其讚曰:「你作了一件今天許多事情中之最有意義之好事。」言畢,師又向前而去。


  其徒見其師,每見一好事,用同言語讚他:「最有意義之好事。」即問其師之由。


  師答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人若能改過自新向善,等於前途無限,故曰『最有意義』。」


※ ※ ※


  修道之人必須知悉,人生在世或多或少曾經犯下過錯,然而為人處世不怕犯錯,只怕不知錯,而不怕不知錯,只怕不肯改過。


  世間人想要知道做什麼是對?做什麼是錯?必須有極大的福報。因為有福報之人,才有機緣與環境能夠獲得來自上天的訊息,及來自聖賢的義理。能獲得正確義理之人,才有福報分辨善惡、是非好壞。而沒有福報的人,必沒有機會與環境去獲得上天的訊息、聖賢的義理,就算勉強有此機會和環境,定沒有福報能夠接受;故而今日諸多見聞此義理,且能夠信受奉行者,必獲無量福,而見若無聞者,將受無量苦報。


  修道子須知懺,乃懺其前愆,因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所致;況且宿世之事皆已不知造下多少罪與過錯,諸如:忤逆尊長、欺下犯上、挑撥離間、殺生害命、謀奪偷盜、姦淫擄掠、殺人越貨,無一不曾犯過,故而今日接受正理,能知懺前愆。


  而悔乃事後知其非,而痛下決心改過。悔是今生所犯之罪與過錯,有幸蒙受上天恩澤,獲得知過的義理,並能夠改正之人有福了!所謂「不貳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因為接受教導,不再犯同樣的過錯,則福報必綿延不斷。而許多人明知做錯了許多事,卻一直不肯認錯,一意孤行,此等人必受天律的審判,無法得到光明,而囚禁在黑暗之中。


  不教而殺謂之虐,故而上天給予人們一次又一次的機會,能夠悔改罪與過錯,可見上天之恩澤也!唯一能回報上天之法,即乃真誠的懺前愆,老實的不貳過也!


摘錄自
修戒-第三十二章 修懺悔心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老牛求水

  這是個真實故事,在青海一個極度缺水的沙漠地區,人們的用水量嚴格限定,除了日常的飲用還包括餵牲口,每人每天三斤,依靠駐軍部隊,從很遠的地方運來。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樣。


  一天,一頭被人們認為憨厚、忠實的老牛渴極了,強行闖入沙漠運水車必經的公路,老牛以不可思議的識別力,迅速地衝上公路,軍車緊急剎車,老牛沈默地立在車前,不肯挪動半步。人和牛就這樣耗著,造成了堵車,後面的司機開始大罵,可是老牛不為所動。


  後來牛的主人尋來了,惱羞成怒揚起長鞭,狠狠鞭打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開肉綻,但還是不肯讓開。鮮血流了出來,染紅了鞭子,老牛的淒厲哞叫,顯得分外悲壯。一旁的運水戰士哭了,大罵的司機也哭了,最後運水的戰士說:「就讓我違反一次規定吧!我願意接受一次處分。」


  他從水車取出水,放在牛面前,出人意外的是,老牛沒有喝以死抗爭得來的水,而是仰天長哞,似乎在呼喚什麼。不遠的沙堆跑來一頭小牛,受傷的老牛慈愛的看著小牛貧婪地喝水,伸出舌頭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沒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靜無語中,它們便掉頭轉頭慢慢地離開。


※ ※ ※


  天下父母心,但願自身苦,不忍兒女勞;雖然含辛茹苦,但使兒女得受多福之養育;父母劬勞,唯求兒女不受饑寒所困;為使兒女不受凌辱,盡心盡力,供給最好的一切,而本身卻粗茶淡飯,甘之如飴。


  父母生育子女,受盡苦難折磨,尤其懷胎十月而哇哇墜地之際,生死交關;而今父母垂垂老矣,又受盡身體業磨之苦難;思憶於此,怎忍自身安逸而使父母之靈遭諸業苦?父母在世,為育我身,造種種業,身歿而今受諸業酷刑,皆因我而起;憶念至此,豈敢忍受慈母、嚴父之身陷厄難,而我獨享世間種種樂趣?思及父母哺育之恩,怎有不痛哭流涕者?父母在世,我身多有忤逆,念之於此,能不痛心疾首者,則是非人也。


  孝道乃是華夏民族承傳之道統。自古以來,聖賢之人,終不離於孝德;行道之人,更是一刻不離於孝順。父母在世,首重孝順;歿後,慎終追遠,亦是孝德;果能予以超薦出苦,始為完整之孝道也。


摘錄自
寶德雜誌第44期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廉潔自律

  樂羊子的妻子是戰國時代河南有名的賢慧女子。她誠實善良,知書達理,雖家境貧寒,但非常自愛,從不貪別人的便宜,甚至撿來的東西也不要。


  有一次,樂羊子在路上撿到一塊金子,就高高興興拿回家給妻子,妻子問:「這金子是哪裡來的?」


  樂羊子說:「在路上撿的。」


  妻子說:「這塊金子一定是有人不小心掉的,掉金子的人說不定正在很著急的找著,你應該把它放回去才對。」


  樂羊子說:「反正也不知道這金子的主人,就留下它,補貼家用吧!」


  妻子嚴肅的說:「別人的就是別人的,即使是人家不小心丟掉的東西被你撿回來,也不能把它當作自己的東西。我聽說,有志氣的人連泉叫『盜泉』的水都不喝,誠實廉潔的人對於撿來的東西也不會要。如果你貪圖小利,把這塊金子留下來,就是不誠實的表現。你得了金子,卻丟失了誠實守節、廉潔自律的高上品德。」


  樂羊子聽了非常慚愧,就在撿金子的地方等失主回來尋找,終於把金子還給了失主。


  妻子常常跟樂羊子說:「你是一個七尺男子漢,要多學些有用的知識,將來好做大事,天天呆在家裡或者只在鄉里四鄰轉悠一下,開闊不了眼界,長不了見識,不會有什麼出息的。不如帶些盤纏,到遠方去找名師學習本領來充實自己,也不枉活一世啊!」


  日子一長,樂羊子被說動了,就按照妻子的話收拾好行李出遠門去了。樂羊子在外求學期間,他的妻子在家辛勤勞作,奉養婆婆。有一次,鄰居家的雞跑進他家園子,婆婆竟把雞殺掉後煮了。


  晚上,樂羊子的妻子回來了,看到碗中的雞肉,就問:「婆婆!咱們家的雞一隻也沒少,這是哪來的雞肉啊?」


  婆婆就如實以告。樂羊子的妻子聽後,說:「我們家裏雖然窮,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拿別人家的東西。想一想,這也是人家辛辛苦苦養的雞,我們怎麼能白吃呢?」


  說完,就來到自家的庭院裏,挑了一隻又大又肥的老母雞,送到鄰居家,並且向鄰居道歉。


  後來,樂羊子得到魏文侯的重用,做了一番事業。樂羊子的妻子也因為自己誠實守節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好評。


※ ※ ※


  時下人心多變為事常是違背良心,利用各種手段謀取錢財,社會亂象皆是人心不修善、不知因果可怕,才一味沈淪不知醒矣。


  人之為善自有福星被照,而人之為惡災星隨身報,報應是隨著人為造作而顯現,因而是福、是禍皆由自己選擇。


  世人理當運用自身智慧與能力利益人間,莫有巧取為惡造作,這是會受惡報的。


轉載

正義之伸張

  家鄉有個姓崔的人,與當地有權有勢的富戶打官司;他非常佔理,但官府袒護富人,雖有理卻不能勝訴,不勝悲憤,幾乎想要自殺。當天夜裏,崔某便夢見了他已經過世的父親。


  父親對他說:「人,可以被人欺辱,鬼神可是不好欺辱的;人,可以結黨營私,鬼神也從不搞什麼黨派;人間受欺辱的人很多,可在九泉之下,伸張正義的道路卻是很暢通的。


  世上那些現在橫行一時、得志如意的傢伙門,十年以後,在陰曹那業鏡台下,他們都是些渾身顫抖著接受審判的惡棍。我在陰間當個管理茶點的小差使,有機會親眼見判官給欺辱你的人們記了賬。你還有什麼可憤恨不已的呢?」


  崔某自此以後怨恨全消,把事情忘記。


※ ※ ※


  「忍辱」是勇猛精進之人必備的功夫與修養,「忍一時,無憂無慮;退一步,海闊天空」,乃是至理名言。


  修身之人,必定不會認為有什麼事情,感受到須要特別忍耐之處,因為早在心裡捨去了〈怨懟與計較〉,因此便無任何事可以去(爭執與計較),也因為如此,自然而然的就(心平氣和),從來就不會感到有什麼事情是可以怨恨的,於是「忍辱」的功夫逐漸修涵完成。凡是遇到別人無端加諸於我人的屈辱,乃能隨順眾生之意,逆來而順受,在無形中總是免除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麻煩事。


  自古有言:「孰可忍,孰不可忍」,修行者雖然在修行忍辱功夫,但尚必須要有智慧的去判斷,若是樣樣皆忍受,姑息養奸,則容易延伸出社會禍害;若不能多做忍受,則又容易形成爭執、紛亂之事端。因此,聖賢之人(忍一己)所遭受到之(屈辱),(忍一己)所受到的(損失);但若遇有社會不平之事,必定會伸出援手,加以防止不平的事件發生,以避免社會上之恃權凌弱事件產生;又為了社會祥和與安定,乃能忍受自我所受到的屈辱。但為了「伸張正義與維護公理」,則必不能忍受社會上的(鬥亂、凌辱、迫害)諸事發生,這就是真正的「忍辱」功夫也。


摘錄自鸞門修行次第論-第十八章 正忍

賭上生命的棋局

  相傳有一位嘗盡風霜人間疾苦的年輕人,來到僧院跟住持說:「我對人生已無任何希望,只想尋求解脫,但我沒有耐心靜坐冥想,研讀學習,或過簡約的生活,我在現實的生活世界裡痛苦載浮載沉,有沒有什麼捷徑能夠幫助我這種人?」


  住持:「有的,不過你必須要告訴我你學過什麼、最在乎的是什麼?」


  年輕人:「我什麼都不在乎。因為我家境富裕,我不必要工作。而真正能引起我注意的東西,恐怕只有棋子了,因為我對這花了不少時間。」


  住持想了一會兒,找來一個懂棋藝的僧人,並準備了棋盤與棋子。準備妥當後,住持臉上,看不到一絲的玩笑意味,對會下棋的僧人說:「這裏有一把劍,曾立誓服從我的你,必要聽我的命令,和這年輕人下一盤棋,你若是輸了,我就用這把劍結束你的生命,但我保證你會重獲新生;你若贏了,我就會殺了這個年輕人,既然棋子是他這一生唯一在意的東西,輸棋而喪命也是理所當然的。」這是一場真正的生死決鬥。


  當棋局開始的時候,年輕人緊張的直冒冷汗,棋局成了他的生命關鍵。起先他沒抓到要訣,漸漸的,他發現前進的方法,並把握住機會給對方迎頭痛擊。正在僧人的棋局岌岌可危時,年輕人抬頭望見僧人因經年靈修充滿智慧及慈愛的臉,又想起自己過著毫無意義的人生,一股憐憫之情油然而生,於是他「慎重的」犯了一個又一個的錯誤,終至一敗塗地,再也無法挽回。


  突然間,住持傾身向前,拂手弄亂了棋盤,面對著突如其然的兩人說:「既無勝者,亦無輸家,這盤棋結束了。」然後,住持對年輕人說:「你的憐憫和犧牲小我的情操,自你全神貫注在下棋時,源源不絕的散發出來,現在的你也已經學會了如何專注及發揮同情心,你只要在這兒住一段時日,用同樣的態度修行,你必定得悟。」最後,年輕人遵照住持的指示,果然達成了他的心願。


※ ※ ※


  仁者,人之心德也。心德即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正己化人之意也。所謂仁字,從二人相處,因人不能離開群眾而獨存,若看他人之苦,即如自己之苦,他人有病,如自己有病,能發出側隱之心,即仁也。且能敬老愛幼,保借一切物命,即是慈悲之心,仁也。


  作事用物,為人而不為己,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我最討厭者,別人罵我、欺我、恨我、則我不將禍害,移到別人身上,合仁也。故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若有仁德之人,願看輕自己,而利益大眾,須恭敬、寬厚、信貴、勤敏、恩惠,能將此五種美德,施行在天下,則為仁矣。


轉載

卧底之理

  故事發生在康熙末年,甲和乙有舊仇,乙日夜謀算,企圖把甲整倒。而乙的這一陰謀企圖,卻被甲看破了。甲暗地裏派自己的心腹某人從其他途徑打入乙的家,並努力與乙親近。這麼過了兩年,某人大得乙的贊賞與信任,反而把他以前所信任的人都疏遠了。


  一日,某人乘機對乙說:「實不相瞞,甲以前暗地調戲我妻子,我不敢聲張,但心裏恨之入骨。因為自知鬥不過他,所以不敢去觸犯。聽說你也和甲有仇,所以願到你處效犬馬之勞。我之所以為你盡心,固然是要報知遇之恩,但也是要向甲報仇。如今,某甲漏出把柄,是我們下手的好機會,千萬別坐失良機!」


  乙聽了這番話,簡直是欣喜若狂。他馬上掏出一大筆錢來,交給某人,做為整倒甲的經費。某人虛構了一套所謂甲的罪狀,並提供了偽證人和偽證據,鼓動乙呈狀官府,狀告某甲。


  等到開堂審判的時候,核對案情,對照事實,發現乙所指控甲的罪狀,全都是子虛烏有,根本不能成立。那些做證的人也當堂反戈一擊,指控某乙玩弄權術,陷害他人。乙因而一敗塗地。


  乙以誣告罪被判流放邊地,乙憤恨至極,因和某人親密日久,平生缺德事都掌握在他手中,不敢再告發,竟氣憤而死,死時發誓要到陰司告狀。但光陰匆匆,一去十幾年,終沒見著某人受到什麼報應。


  評論這件事的人說:在這場互相傾鬥的過程中,首發難者是乙;甲在勢不兩立的情況下,於是鋌而走險,不過是自救的行為,罪不在甲。某人打入乙家,是為了替朋友施反間計。人是各忠其主,他親近乙是為了完成使命。所以,某人對乙談不上是背信棄義。那麼,對某人來說,也無罪可加。因之,鬼神對於乙的控告也不加理睬了。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吉人天相

  宋朝時有一縣令,名叫黃琮,他平時虔敬信奉神明,為人正直威嚴,不畏強權。既不接受下級之納禮,也不會向長官阿諛行賄,那些貪婪的大臣們,早就對他恨得咬牙切齒。


  當時道教盛行,有不少道高德紹的道士,為百姓做法事消災解厄,廣受人們的歡迎與接待,許多人亦因而歡喜佈施。當時的福州太守黃冕仲,聽到這些傳聞,便心生妒忌與惡念。於是他下令轄下十二個縣的縣令,藉機徵收道士的賦稅,以經濟勒索的手段,實行政治上的打壓。福州有十一個縣都執行了黃冕仲太守的命令,向道士們徵收了幾百萬的銀兩,唯獨黃琮卻不予執行。


  黃琮認為,道家信徒,宣善求真,倡導德行,有益於社會和人心,不應該在經濟上搜刮、打壓他們。再者,朝廷也沒有在頒布過徵收道士的法令,不可任意行事,於是硬堅持不辦。然而太守還是急催,黃琮就把自己數個月的薪俸拿出來,作為徵數道士稅款的抵付,繳納給太守。太守收下了錢款,心中雖然不滿,但是,也拿黃琮沒有辦法,因為黃琮的所作所為,都合於理法,所以只好暗恨於心。


  後來,報復的機會來了。朝廷要派一個廉訪使,到各地去明察暗訪,考察吏們的政績。廉訪使和黃太守都是貪贓枉法之徒,於是串通好要對黃琮不利。待廉訪使在福州察訪完畢,回京後,只要見到朝中官員,皆大道黃琮的壞話。


  有一天,廉訪使進宮陪侍皇上,宋徽宗突然問他:『你去福州視察,知道福州下屬的十二個縣裏,誰是賢德的縣令嗎?』廉訪使沒料到皇上會問這樣的問題,嚇得驚慌失措,腦子裏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皇上再次追問,他只想起了一個人名:黃琮,便連聲稱說:『黃琮賢德!黃琮賢德!』


  就這樣,皇上當天便下達聖旨:提升黃琮為漳州通判!


  不久,朝廷官員們也知道了這事,互相議論說:『黃琮真是吉人天相,轉禍為福。』


※ ※ ※


  心起於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心起於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


  在《太上感應篇》提及「逞志作威」,古來有名言:「一朝少年若得志,必多作威作福、行徑乖舛」,而本文之意,乃泛指普遍眾生,一旦諸事得意,便將淪為「功、利」,眼光必將短視,若是擔任要務乃無法謀社會福祉。這樣的一個人,無論是身居在官場或是商界中,乃至於寄居在各行各業當中,俱皆有其權勢、地位之爭鬥;然而小人者,一朝得志,終非百姓之福,小人一切權勢在握時,必將逞其私慾,謀其私利,置萬民於水火之中而不聞不問。


  君子者,必定「乘志籌福」,一位仁人君子秉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我精神,一旦身擁權位勢利時,必然能夠乘此權柄,處處設身處地的替百姓著想,能用心審視觀察人民所缺乏的各項設施,從中予以有規範、有條理、有計劃性的建設萬民福祉,使一切人民都能感受到並且獲得公平的待遇,因為君子深知照護在同一片土地上同胞們,是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因此君子營商乃能圖謀南北同胞之民生,使之南北互利,令貨暢南北各蒙其益處,創造多方贏家,而不僅只是積利於己,乃要使各界皆蒙受其中所帶來的利益,使各界都能蒙受其中的實際優惠,此為君子營商之德澤也。


  君子從政,必秉以公心、公正,時時用心去關照百姓,對於公眾建設皆能視其各方實際需要進行建設,而非自己覺得如何便如何,類似這種未能設身處地的替民眾著想,自作主張,甚至產生擾民情形,乃非君子所願見到的,因此君子於政皆能「慎重」而「不悖於天理」,於是能深得民心,仁人君子能「乘勢造福積善」,為自己、為人群不斷耕耘籌備未來厚福,無論心靈,無論行儀,皆使保持於「正直」當中。


  君子之德在於益眾,時時力求貢獻一己能力,但圖人們皆能大獲其益處,能大幅提昇萬民之生計,而非積私利,陷人民於匱乏,故小人禍民害己;君子澤利群生以養道,則其陰騭、福德日深且厚,雖曰:「謀民之福」,實亦同步造福自身於萬世千秋也。



摘錄自
寶德雜誌第88期

患難見真情

  荀巨伯到城裡去探望生病的朋友,不幸碰到胡賊攻城搶劫。城裡的居民紛紛逃走,躺在床榻的朋友勸告他趕快離開逃命。


  荀巨伯說:「我從遠方來看你,你要我馬上走,我實在辦不到。況且賊兵將至,我若丟下虛弱的你,豈不是違反道義?我荀巨伯豈是貪生怕死之輩?」堅持留下照顧生病的朋友。


  不久,賊兵攻進城裡,看到唯獨荀巨伯二人仍然留在屋中,賊人首領呵問道:「我軍浩浩蕩蕩入城,城中所有人都逃跑了,你是何許人也?竟敢留下來,難道你不怕死嗎?」


  巨伯說: 「我從遠地趕來探望生病的朋友,我不忍心留下他一人自顧逃亡,我願意拿我的生命來保全他。」


  胡賊聽完巨伯的這番話,面面相覷,既感動又慚愧,首領接著說:「我們是一群無情無義之人,今天當真闖進了一個這充滿仁義的地方啊!真是讓人慚愧!」


  在佩服巨伯的勇敢及義氣下,胡賊決定離開城鎮停止搶掠,居民也紛紛回來城市生活。


  所謂「一生一死,乃見交情。」這故事讓我們見證患難見真情的可貴。


※ ※ ※


  古有名言:「出外靠朋友」,而朋友之義,有兩肋插刀,在所不惜,並且朋友之間更有疏財之義。


  在紅塵俗世裡,雖然人情淡薄,但是在社會上畢竟還有一些人,在朋友之間是情誼相挺,遠遠比親兄弟還要講義氣,遇困難則三五好友仗義相助,心中有任何感傷之處,朋友間互相安慰及鼓勵。


  古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自遠方而來,無不是盡其全力,善加接待,使朋友倍感受到尊重及關懷,當我人在生活上有任何需要他人幫助時,首先出面相挺者不外乎朋友。由此可見,朋友之義與我人之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我待人之義又豈能有稍淺之乎?


轉載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心當安於義

  有一群螞蟻曾築一巢窩於樹林之中,誰料天不作美,有一天忽來狂風一襲,竟將蟻窩全面摧毀,以致全巢螞蟻傾巢而落林間溪水,遂隻隻上浮下沈,隨水之就下而漂,此時,螞蟻哀鳴不得,呼救不能,淒淒慘慘,危在旦夕!幸也,天有好生之德,突然之間,自空中飛來一隻烏鴉,一睹其狀可憫,遂心起慈悲之念,立即從樹上啄來大樹葉丟下溪澗,俾蟻群得以藉樹葉之助能搭上岸而獲救。此烏鴉拋一葉以解螞蟻之危,螞蟻當深感其恩而不敢須臾或忘矣!


  爾後,事已隔數旬,此蟻群至野外林間覓食之際,竟不期而遇,望見一獵人蹲在樹下,舉槍架起射出之姿,而仰首一看,認出其所瞄之目標竟是解救彼蟻群之『救命大恩人』,此中蟻群之王遂即在此獵人正瞄未射之時,趕至其腳邊,張口猛力咬住其小腿,終使獵人在劇痛之下造成盲射,而使此隻烏鴉得即藉機展翅飛離,一逃死劫。


  此螞蟻雖為昆蟲之類,卻知感恩圖報,義行可嘉,或因此而賜頒『虫邊加義』,蟻字為名,而獎其至義之表現耳。


※ ※ ※


  義者,天地之正氣,亦屬人秉之氣,方可頂立於天地之間,義亦屬於性之光輝,如義無性,人靈亦因而無光、無芒也。


  人之心當安於義,則人之性始可存義,人之氣方能充塞於生活中,人之心如能安於義,人之養涵始能達於昇華之境,心安於義,生活始有其情之存在,心能安義,始能有其之所正,不會有偏行之來,亦方能正己之德也,故心安於義者,是一個人存性養德之根本也,莫可忽視。


  義本於人之性,亦充於人之氣,是浩然的、是光明的、是正大無比的, 故應能明而知之以存心,這是最根本的,盼世人能以此自勉之。


摘錄自
方寸當知所安-第八章 心當安於義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醫治婚姻的藥

  清朝初年,太原地區有位女子,名叫彩蓮。由於夫妻吵架,受了丈夫李小牛的氣,憋在心裡,以致氣成疾病。


  李小牛聘請好幾位醫生,為彩蓮治療,仍然無效,只好去請教傅山先生。


  傅山先生是書畫家,亦精通醫學;聽後,說:「雖然沒有看到病者本人,這種病,也能治療;只是我的藥草不齊全,你先去撿一塊雞蛋大小而且深色的石頭,然後用溫火煎煮,如果水煎少了,則繼續添水煎煮。直至石頭煮軟,再來取藥;千萬注意,水不能乾,而且人也不能離開。」


  李小牛依法而製,石頭還是無法煮軟。彩蓮問道:「是否煎法不對?」


  李小牛說:「依法煎煮。」


  彩蓮說:「由我來顧著,你去問問看。」


  然後,李小牛跑去問傅山先生:「已經煎了兩天,藥引卻未見煮軟?」


  傅山先生問:「現在是誰替你在看火?」


  李小牛說:「是妻子!」


  傅山先生:「恭喜!你妻子的病已經好了。要治此病,首先要消氣。她見你為她煎煮石頭,氣就消了;她能夠替你煮石頭,代表她的病已經好了。」


  李小牛返家,果真彩蓮的病已經完全痊癒。


※ ※ ※


  有道是姻緣一線牽,這個一線可就廣及於過去生所締結善姻緣或虧欠因緣,如是因,如是果。而對於因緣的結識,自古以來皆有善的因緣、惡的因緣,雖是善惡交集,卻皆離不了因果因緣的定律。


  現代人對姻緣的觀念可說難有如一而終,少有能在互相包容珍惜下了斷今生締結的姻緣,何以故如此說?看今時社會的離婚率有多高,從這裏就可明白,世人漸對自己的婚姻難能夠包容對方,珍惜對方,或許在姻緣上為了某種原因才導致雙方意見不和,或許雙方有一方背叛夫妻情感,以致產生難予原諒對方,此等等種種都是致使姻緣生變原因。


  現代人需明白姻緣結來不易,能在今生結為連理共渡一生,當就要好好把握這段姻緣,為人夫者要克盡夫責,為人婦者也要克盡為婦助夫之理,若能互相珍惜那定能美滿。


轉載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菜人

  前朝明代崇禎末年,河南、山東遇到大旱和蝗災,草根樹皮都氣盡了,於是發生了人吃人的事,官吏不能禁止。


  有些婦女、兒童、被兩手反綁,趕到市上出賣,叫矢菜人。屠夫買去後,好像切割羊和豬一様,一一把她們屠宰。


  周氏的祖先,一次從東昌做生意販運回來,到市上吃午飯。屠夫說:「肉完了,請稍等一下。」很快看見拉著兩個女子到廚房裏,呼叫說:「客人等得久了,可以先拿一只蹄子來。」周氏的祖先連忙出來阻止,只聽到一聲長長的慘叫,則一個女子已被砍斷右臂,在地上翻覆轉動,另一個女子嚇得渾身顫抖,面無人色。


  她們看到周,就一起哀叫,一個求快點死,一個求救命。周動了惻隱之心,就出錢把她們贖了出來。一個已經沒有生存的希望,只好馬上當胸把她剌死;一個帶了回來,因為沒有兒子,就收納為妾。後來這妾生下一個兒子,右臂有一條紅綫,宛然是那斷臂女子的托生,人們都說,她是來報答周氏的恩德啊!


※ ※ ※


  五穀為天地間之至寶,天下生靈,莫不受其澤,無分貴賤賢愚,皆賴此而生於世。故人生必須珍重愛惜,納福延壽,惜一粒穀而成一善,不可輕棄。念余有今日之位,亦因生前惜穀而成也。


  每見世人,多賤五穀者,絲毫不樽節,若干婦女之輩,甚至碗底,釜中,灶上棹上之飯粒等,隨意掃落地面,或洗米時流落在水溝、餿桶者,不計其數也。或將剩飯拋在沉溝者亦不少,或晒谷收穫谷時,工作不認真,而損了五谷者不遑枚舉。如此此之人,不但妖壽折福,亦必受飢餓之患也。


  穀粒雖小,不知費了多少苦勞而得乎?須知農民之勞苦,訓曰:「鋤穀曰常午,汗滴穀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此食穀之人,不可不知也!何心輕棄哉?穀之貴如人命之貴,誰不知,已命之貴乎?何獨五穀不如也?願世人珍惜五穀,猶如己命可也!慎之。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