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

  「凡是錢財、地位與功名,都是命中注定,一半靠人為努力,一半靠上天的安排。只有學習作聖人與賢人,全靠自己決定,不跟上天相互關連。我有志學習當聖人與賢人,年少時缺乏內心省察的修養工夫,直到現在仍然不免偶爾有隨便的言語行為。你應當舉止端莊,謹慎說話,這是修養道德的基礎。」

  這封家書的收信對象,是曾國藩當時年僅九歲的兒子曾紀鴻。四十多歲的曾國藩正在江西撫州督軍作戰,其與太平軍的戰況陷入膠著,湘軍方面也有不少的傷亡,軍情可謂十萬火急,曾國藩的焦慮可想而知,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長期困擾他的老毛病癬疾,又在此時復發!


  人在軍營的曾國藩,縱使公務上面臨重大挫折,健康狀況也大受影響,但心裡仍然時刻惦記著幼子曾紀鴻的品德教育;信中告誡在湖南家鄉的曾紀鴻,希望其明白讀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獲取富貴功名,坐享官爵祿位。他認為,一個人能否得到富貴功名,一部分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命運使然,一部分可能是出自後天的努力,兩者之間並沒有一定的絕對;比如有人天生便是富貴命,但後天不肯努力,然而他們皆未必可以如願得到富貴功名。換句話說,想要擁有富貴功名,並非完全操之在人,其中實存有凡人無法掌控的因素。


  相較於富貴功名的夢幻不實,曾國藩相信這世上唯一可以全由自己作主的事,就是學習聖賢不凡的品德修為;信中提及自己在年少時也曾立志要成為聖賢,只是當時缺乏自我反省的涵養,以致步入中年,長期累積的習性早已養成,便很難將自己不好的言行舉止改正過來。也正因兒子曾紀鴻的年紀尚小,若能從小立定志向與聖賢看齊,並且如實篤行,將來必可成為聖賢人物。


  整封信流露出身為父親對愛子具有美好品德的深切期許。


※ ※ ※


  夫,男子之立身,在乎青年之戒慎,自少及冠,上受父母之教育,曰嚴與敬;次受師長之訓誨,知禮習儀。於是明孝義之方,識君親之德。恭儉處世,謙己遜人,研磨牖下,篤志立身,敦修品詣,涵養天真。


  及至學業精純,才藝篤越,上為君國效忠,獻身報主;下臨民事,惠澤及人,不阿權勢,不衒己長,庶可為才良之大丈夫也。然能廉潔以立身,必忠君而愛國,故青年者,必先善養其良知,良能之天性,修綱常之名教,立道德為基礎。學文學武,因才而施,各從其志奮發焉,或出仕王朝,或從業社會,或向農工商賈,或適於三教九流,亦不離乎立品、敦仁之要道也。


  人若無品德,則無以立身,如木無根則凋,水無源則竭。教育必在青年,使基礎安定,由壯而老,行之而無憾,則何有無過不及乲嗟哉!幸得光前裕後,顯親揚名者,莫不由品德之蔭,所由來也。亦莫不仰戴「天地君親師」之降恩也。反本思源,其報效當盡男兒之志焉。


修緣寶典-男效才良文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名利兩忘

  宋仁宗皇祐初年,朝廷派遣宦官用綠綈書囊盛著皇帝的詔書,前往徵召圓通居訥禪師住持十方淨因禪院。

  居訥自稱有病,不肯接受徵召,轉而上書朝廷推薦大覺懷璉應詔。


  有人問道:「聖明天子表彰道德隆盛之人,恩澤被於山林。大師為何要堅決推辭、不願應詔呢?」


  居訥回答說:「我忝列佛門之內,置身僧侶之行,目既不明,耳亦不聰。安居山林,粗茶淡飯,已經是幸運的了。即使佛祖也有不為之時,更何況其他人呢?前代哲人說過:盛名之下,難以久居。我平生秉持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不以外在的虛名俗利來束縛自己。若要心繫名利,何時才能滿足呢?」


  蘇東坡說過:「知道隨遇而安之可貴,那就是尊榮,心中知足常樂,那就是富足。迴避在朝之盛名,保全完善之節操,既能善始,又能善終。」


  圓通居納禪師可以說都做到了。


  居塵世中,應酬最是妨道,人能於塵事少一分,道力即進一分。道心常現,則凡念自退;一時忘道,則起一時之凡念,一念忘道,則起一念之凡情,幻緣不破,終無著處。


※ ※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以仁智之道,上下俱盡,內外兼修,直到道明,德成而後能成己與度人也。


  修道當學禪家之參悟,以道家之工夫及儒家之品行,可使心性明徹,神氣相守。莫失心性之道,精妙出世、入世之法,三教真法,明徹精微,使迷者悟,邪者正,愚者明,柔者強,挽救世風。


  世人當知「善正則萬物無以擾其心,心明則知天下之理;外忘名利,內忘思慮;外忘名利可身安,內忘思慮可心安;身安便是福,心安便是道也。」若思慮未忘,名利未斷,則難長久歸正矣。


  明心就正,可安然而入道,內正不邪,內無思念,了無牽掛,道心可昇華,可成全道果。若心就正,則無妄念,誠敬不偽,求得真心,可返回真如天性也。


回心思道-第五三章 明心就正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豚魚吉

  《戰國策。魏策》中記載,戰國時代的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田獵的小官約好要一起去打獵。約會的當天,魏文侯先是跟百宮一起吃飯、喝酒,後來不巧的天下起雨來。

  魏文侯看著下雨的天空,還是決定要去赴約,身旁的人都勸他:「今天喝得正高興,外面又開始下雨,難道您還要出去打獵嗎?」


  魏文侯回答:「我和負責山林田獵的人約好了,雖然大家飲酒作樂很高興,但是我怎麼能不去會一會他呢?」說完之後,魏文侯便親自去向這個小官打招呼,當面取消打獵的約定。書上最後寫道:「魏於是乎始強。」


  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周威烈王時,魏、韓、趙並列諸侯。從第一位君王魏文侯起,魏國延續近一百八十年的國祚。魏文侯如此看重與一個小官的約定,足見他是講信用的人,能讓人民信賴他的領導,並使得魏國強大。


  「豚魚吉,信及豚魚也」,表達一種面對萬事萬物的基本態度——誠意,即使最微隱的對象,都能存有善意與誠心,如此不論是與人相處或統治國家,必能獲得眾人的信賴與追隨。


※ ※ ※


  誠者,毋欺也,就字面上而言,言出而做到(完成)。然說起來容易 ,而要做到就並不容易。世人常以事小,說過即忘,有失誠信,也損己德,實得不償失,更遑論刻意欺騙他人而只為蠅頭小利,實甚為可惜!


  信者,人言為信,故依言為憑,言出必行即可取信於人。若有言在先,就必須實踐諾言;如今日說,將以自己所能幫助他人度過難關,言後就必須審度如何而行,切不可大意輕忽,時至卻失信於他人,如此則造成信用降低,人格受損。故言語須真誠恪守,不可巧語了事,更不可顛倒反復,甚而終致食言而肥。因此所謂誠信,即是誠心守信,亦即意為心誠之言將可終守也!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觀察受念處

蓮生/文

  釋迦牟尼佛說:


  「世俗人對於覺受,沒有去觀照,自然而然隨著感受而內心起變化。比如,一個人事事如意時,他的外表、言行舉止欣喜異常,春風滿面。當不順遂時,表情和言談都露出憂傷,非常的鬱卒。」


  佛陀說,感受有三項:


  一、樂。


  二、苦。


  三、非苦非樂。


  佛陀又教導弟子:觀受是苦,因為有聚必有散、健壯必衰敗、有得必有失、有生必有死。世俗的樂受是暫時的,世俗的苦受是劇烈的。樂受被理解為苦,因短暫的快樂消逝的時候,更加的令人痛苦。


  分析受念的因緣:


  當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了色、聲、香、味、觸、法,就產生了覺受。感覺器官起了作用,於是令人快樂的就起了貪婪,令人痛苦的就生起嫌厭。境物若不動心,就形成非苦非樂。


  佛陀適時教導我們:


  要清楚明白那種感覺,是樂受,是苦受,是非苦非樂受。


  如果是苦受,要學習忍辱婆羅蜜。


  如果是樂受,要學習不意氣昂揚,不貪婪,心明潔。清楚明白樂受後的不良後果。


  如果是非樂非苦,這是智者的覺受,不動心,平靜泰然。


  最重要的「受念處」的修行是:


  放棄世俗的感受,提昇精神上的感受。這是身、口、意清淨的大法門。


盧勝彥文集第156冊《清風小語》觀察受念處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待用咖啡

  「上帝面前我們都有同樣的尊嚴!都享有—杯咖啡的溫暖!」

  一日,和朋友在洛杉磯一家有名的咖啡廳閑坐,品著咖啡。這時進來一個人,坐在我們旁邊的那張桌子旁。


  他叫來服務生說:「兩杯咖啡,一杯貼牆上。」他點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我們注意到有一杯咖啡被端了上來,但他卻付了兩杯的錢。


  他剛走,服務生就把一張紙貼在牆上,上面寫著:一杯咖啡。


  這時,又進來兩個人,點了三杯咖啡,兩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貼在牆上。他們喝了兩杯,但付了三杯的錢,然後離開了。


  服務生又像剛才那樣再牆上貼了張紙,上面寫著:一杯咖啡。


  似乎這種方式是這裏的常規,但卻令我們感到新奇和不解。不過由於事不關己,我們喝完咖啡,付了錢,就走了。


  幾天後,我們又有機會去這家咖啡店。


  當我們正在享受咖啡時,進來一個人,此人衣著與這家咖啡店的檔次和氛圍都極不協調,一看就是個窮人。


  他坐下來,看著牆上,然後說:「牆上的一杯咖啡。」服務生以慣有的姿態恭敬地給他端上咖啡。


  那人喝完咖啡沒結賬就走了,我們驚奇地看著這一切,見服務生從牆上揭下一張紙,扔進了紙簍。


  此時,真相大白,當地居民對窮人的尊敬讓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


  咖啡既不是社會的基本需要,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需要指出的是,當我們享受任何美好的東西時,也許我們都應該想到別人,有些人也喜歡這樣的東西,但卻無力支付。


  再說說那位服務生,他在為那個窮人服務時一直都是面帶笑容。而那位窮人,他進來時無須降低自己的尊嚴討要一杯免費的咖啡,他只需看看牆上。


  多付款的那杯咖啡叫待用咖啡,你付錢了,但並不知道誰會享用它。這就是有愛和美的世界。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有四個旅客,一個盲人,一個聾子,兩個正常人,他們來到一座懸崖邊,想穿過一條鐵索橋到對面去。

  橋下就是水流湍急的山澗,浪濤拍在岩石上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兩岸的懸崖非常陡峭,也讓人看了心驚膽戰。


  第一個從鐵索橋上過去的是盲人,第二個是聾子,第三個過去的是一個正常人,可是另一個正常人卻因害怕和恐懼而在過鐵索橋時最終掉進了河裡。難道他還不如前面過去的盲人、聾子?


  事後,盲人說:「我看不見任何東西,不知道山澗是什麼樣子,只管抓緊鐵鍊,像平常一樣地走了過來。」


  聾子說:「我聽不見水流的聲音,恐懼感因此減少很多,只要注意不向下看,自然也就安全地走了過來。」


  而那個過了橋的正常人則說:「我過我的橋,懸崖峭壁、水流湍急與我有什麼關係?只注意踩穩抓牢就是了。」


  老禪師語重心長地對弟子說:「可見那個失足掉河的正常人,恰恰是因為他耳聰目明。你明白該用怎樣的心態面對困難了嗎?一顆平常心啊!」


※ ※ ※


  《太上清淨經》提及:「外觀其形,形無其形」,本文在述說修行之最高境界,必須經常保持自在,唯有一心處於自在中,才能解脫種種束縛,正如《心經》所言:「觀自在」,自在便是《太上清淨經》所言之清靜。


  眾生之一切煩惱根源,皆由於內心不能清靜,經常遭受到外境之染著,此後附著在心中,久久不退,使得原本平靜的心,常常被打亂,內心一旦紛亂,心情便容易處於不佳狀態;因此,看不透外境原本不存在的現象,將障礙修行,無法解脫自在。


  很久以前,有那麼一則故事,有一位深居山林的和尚,本身戒律非常深厚,並且要求徒弟非常嚴格,經常以戒色來訓示徒弟,徒弟亦謹記於心。有一日,和尚帶著徒弟下山辦事,途經一條河流,有一名年輕貌美的婦女,正愁著無法過河,當和尚問這名婦女愁憂的情形後,二話不說,便抱著這名婦女渡河過去,過河後立即放下婦女,便帶著徒弟繼續前行,至此,徒弟心中悶悶不樂,非常鬱卒。


  數天之後,終於到了城鎮,和尚見徒弟幾天以來都一言不語,並且心情不佳,便問徒弟:「你為何心情不佳呢?」徒弟回答:「師父平常告誡我們要遠離女色,您為何抱那位婦女渡河呢?」和尚聽完後,回答:「唷!原來是那位婦女的形象,還在困擾著你,我早就不放在心上了。」


  由此可知,原來困擾著眾生的,並非外在的形體及形象,真正困擾著眾生的,乃是內心對外在境界形象的貪戀污染,明明外境只是藉由眼睛的器官,進行看的作用罷了,而內心卻去將著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景象深植於心,從此紛亂困擾著眾生,才有所謂之一見鍾情、情人眼中出西施、愛不釋手的情況產生,導致於眾生廢寢忘食,難以入眠、…等狀況出來。


  唯有領悟「外觀其形,形無其形」的境界,才能獲得真實解脫,內心解脫因外境所造成的束縛後,便可重獲自在輕安,使本來的平靜安寧再度回復也。


《清靜真詮》第十八章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騙婚女子

本堂濟公禪師 登台

禪師:賜符化筆!起!隨吾上蓮台。


化筆:弟子拜見師尊聖安!不知今日是否要繼續遊歷上期遊歷未完之實案?並且,是否為同一案件?真想早一點知道,並且將來龍去脈弄清楚,好把真相儘快傳述於世間,以茲警惕世人!


禪師:賢徒對現今之姻緣觀有何看法?


化筆:弟子膚淺,難能有何大徹悟!但對時下年青人卻有些許的寄望。就是希望他們在確定婚姻的對象,決定另一半要共組家庭之際,須要好好的想一想其責任之所在,而非僅是一時衝動或被迫之下結婚。也盼望已經結婚,雙方一起共同生活的夫妻,能夠多體諒對方,莫常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爭執,以致成怨,因為夫妻之因緣特殊,結來不易,應當珍惜才是!


禪師:徒兒觀見頗佳!營造婚姻得在過程中不斷再植善因。再者,論至夫妻雙方之心態可轉化姻緣善因之不足,此一論說完全正確!然而婚姻的結合尚牽連夫妻二人的因果,若不能透悉其中道理,進而釋解因果糾絆,恐時受因果之阻礙,導致夫妻生活波折重重,而要圓滿亦是遙不可及!


化筆:師父所言,弟子明白!就怕世人尚都迷惑不醒。


禪師:《業報印證遊記》一書降著,正是應運世情,以啟世人早日知修善道,明因知果,釋解阻障,以免受到己身所造之因果磨苦。


著書之實例印證處已到,吾徒可仔細觀看過程如何?


化筆:咦!前面那間屋子裏有爭吵聲,好像有事發生了!


禪師:沒錯!今夜正是此新婚男女經過二週的相處,女子偷騙丈夫的錢財已遭其夫查知。另其妻在外與異性私約,也遭鄰居撞見,告知其夫,事實已難再掩飾了,故今夜夫妻二人翻臉爭吵。


化筆:這女子對自己所作所為好像沒有悔意,還在那邊大聲嚷嚷,弟子看了實在有點不高興!對這種人,上天應給懲罰才是!


禪師: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此女子所造因果,當然必遭逢報應,受到應有的懲罰,上天有眼,怎可能視而不見呢?徒兒,你瞧!


化筆:哇!倆人大打出手了!師尊,會不會因此成為命案啊!好恐怖!


禪師:此時是這女子受果報之時刻,等一下徒兒將看到這女子跑到陽台受絆跌落樓下,受到重傷的一幕。


(說時遲,來時快!)


化筆:師尊!那女子已開始跑了起來。噯呀!完了!真的跌下樓了!怎會如此呢?是不是她的丈夫要殺死她?


禪師:非也!此女子乃是受到果報也!在跑時腳受絆跌倒,相應於因果報應,一絲不爽!


化筆:怎麼辦?還是救人要緊!總不能見死不救啊!


禪師:好一個「見死不救」!賢徒在如此之境景下,尚是一本慈悲為懷的心腸,可慰!可喜!


化筆:師尊!見笑了!愚徒實不及諸天仙佛之悲願於萬一啊!


禪師:賢徒也不必過於擔心!這女子並無生命危險。但此果報,將使肢斷顏毀,更因此次事件,將使整個事情爆發,經司法調查,這女子必將吃上官司,將有數年牢獄之苦。


化筆:樓下管理員與救護人員已將那位女子抬上救護車了!師尊,弟子想了解,這女子所造的因果,為何會從三樓跌落而未喪命,這其中是何原因?


禪師:這女子造作惡因,理應自招其禍,而得到報應!所幸這女子的父母都是善德之人,常造福德,也常迴向其女兒,就是現受果報的這位女子。雖然她蒙受其父母之德蔭福被,但自造因果,終還自受!且這位女子使用一身貌美行騙,所以遭受的果報為自毀容貌,斷肢成殘,以後不致再以此來詐騙無辜者!


化筆:哦!這樣弟子明白了!那麼這女子受法律制裁要關幾年?她騙別人的錢是否還要吐出來還給受騙者呢?


禪師:此事將由檢方追查處理,將可還給受害者一個公道,法律是公正無私的,賢徒無須為此掛心。


化筆:師尊所言甚是!弟子在與師尊遊歷實案著書的這些日子裏,對人生過程的種種有很多感觸,總覺得人生無常,實在不應該枉費此趟旅程。又人之心念都是造成善惡因果之源,如不好好將這個心給修好,就算空有俊美的外表又有何用?看了那麼多的因因果果案例,不忍眾生尚還痴迷,但又愛莫能助。但望世人能早體天心慈憫,以殊緣降著寶書,開啟眾生之智,早日精進大道,返璞歸真啊!


禪師:書著至今,已近圓功。賢徒能體天心慈憫,則更應當堅志,以代天宣化,用心普化濟世是勉!可,時間已晚,隨吾返堂。賢義堂已到,化筆靈投體。


化筆:愚徒恭送師尊!


業報印證遊記- 第九回 騙婚女子報應記(續)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這世界存在否

蓮生/文

  我常常想,這世界(娑婆世界)存在否?


  我的想法,令很多人莫名其妙。他們說,盧勝彥胡思亂想,盧勝彥瘋了,盧勝彥故說八道,盧勝彥無藥可救。


  我舉一些小例子來說明:


  一只茶杯,是存在的,它可以裝茶裝水,確實是「一只茶杯的存在」,但,如果打破了,它剩下碎玻璃,一只茶杯就不存在了。


  一棵樹是一棵樹的存在,但,挖土機一到,連根拔起,那棵樹就不存在了,連樹的影子都沒有了。


  一棟房子是存在的,但,當房子被推倒時,就成了土地廢墟,房子就消失了,根本看不到昔日的風光。


  我舉大例子說明:


  河流改道了。


  山移了。


  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


  地殼至今,最少已變動了七次。


  歷史一直在改變。


  古文明的消失。


  我再舉一個人人都想到,人人都不願想的事。


  如果有一天:


  一顆很大的慧星,把人類生存的地球撞成了碎片時。


  (慧星撞地球)


  我問大家:


  「娑婆世界存在否?」


  「歷史文明存在否?」


  「國家存在否?」


  「人類存在否?」


  「聖賢存在否?」


  「宗教存在否?」


  「財、色、名、食、睡,存在否?」


  「貪、瞋、痴、疑、慢、仇、恨、愛、情,存在否?」


  ……等等等等。


  我由於這樣子想,就達到一種「無上的悟境」了。無相、無願。


  「釋迦牟尼佛存在否?」


  「盧勝彥存在否?」


  所以:


  金剛法菩薩悟到──一切欲清淨,一切瞋清淨。


  金剛利菩薩悟到──一切垢清淨,一切罪清淨。


  金剛因菩薩悟到──一切法清淨,一切有情清淨。


  金剛語菩薩悟到──一切智智清淨,般若波羅蜜清淨。


  人間等於「浮世」。


  煩惱等於「客塵」。


  一切的一切,全是「第一清淨」。這就是本來的面目了。


  道吾禪師將入滅,對石霜禪師說:


  「我心中有一物,久而為患,誰能為我除之?」


  石霜禪師說:


  「心物皆非,除之益患。」


  道吾禪師說:


  「賢哉!賢哉!」


  我今天在這裡對大家說:「非佛、非心、非物」,不知大家悟否?


  悟到什麼?且說說看。


盧勝彥文集第200冊《開悟一片片》這世界存在否?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滿口泥沙

  騾子繼承了馬和驢的優點,不但體型碩大,腳力也極佳。可騾子若是發起性子,它的腳便會像釘了釘子一樣,堅持它固執的脾氣,一步也不肯向前走。

  要是騾子的主人是一個沒有經驗的新手,死拉硬拽與騾子鬥脾氣,於事無補不說,騾子還可能會狠狠地“獎勵”他一個響蹄。


  但換作有經驗的主人,他不會拿鞭子打它,他會很快地從地上抓起一把泥沙,塞進騾子的嘴巴裡。騾子會很快地把滿嘴的泥沙吐個一干二淨,等到吐完泥沙,脾氣也收斂得煙消雲散了,然後,在主人的驅趕下,又老老實實地往前走。


  其實,道理很簡單,往騾子嘴裡塞進一把泥沙,它就會感到很不舒服,進而連忙處理口中的泥沙,很快就忘記了自己剛剛生氣的原因。這種做法,只不過是轉移它的注意力罷了。


  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也是需要轉移注意力的,不要老是將注意力放在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上。我們不妨學學趕車人,給心中強騾子的嘴裡塞一把泥沙,吐盡一時煩惱,消氣前行。


※ ※ ※


  人之念頭瞬間萬變,一剎那數百念、數千意,而俗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世人常是不好的念起,不知覺醒再再的在念頭中打滾,造成身心靈不能清淨,煩惱不息矣。世人應明白念起是病,不續念是藥,要根除斷除不好念頭,就必需覺而不續,唯是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清淨安樂。


  修行在家居士因家庭因素,甚為容易受到諸等事情影響心情、心境,故而煩惱障自然特別多,一下憂此,一下憂那,以上皆是在家居士面對無法避免事情,然而就因在家修行人,大都易面對種種考驗,能從所遇考驗中覺悟者,那修行定超越,如與世俗人一樣,一遇事情就起種種不好念頭,這等修行人就無法突破,更是迷而不覺,自受念起之病磨苦。


  轉念是一個方便導引法,如果不能覺,當可依轉念法來淨化起念,轉移而忘卻,雖是非圓通法,但對一時無法覺徹之人,尚是一種善巧方便法。


慈聖雜誌-第一三二期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說謊大師

  塔嘎那巴生於東印度,首陀羅種姓,低下家庭,他無固定職業,依賴散工為生,生活窮困,及後更說謊成性,以設置騙局謀害他人騙取小利,維持生計。

  一天,有一位聰明善巧的比丘走過塔嘎那巴身邊:「年輕人,你正在這裡做什麼?」


  「我敬愛的比丘,請你不要問!」年輕人回覆。


  但比丘不用答案,也觀察到他在做什麼。


  「年輕人,你不要說謊呀!」他有心教導塔嘎那巴,繼續說:


  「如果你的話不實,當因緣成熟時,你要承受自己應得的果報,將要投生到地獄去。無時無刻的撒謊,那你也認定自己的話是實在的,習以為常,加重了自己的因果業報。」


  比丘繼續說:「說謊的現前報應有很多:類似你的舌頭會遲緩或黏著,口齒不伶俐;你的口或呼吸總是發出臭味;你的言詞沒有信靠力,沒得人尊重。長遠來說,損失的都是你自己;你的福業好像一塊田,說謊就是焦土;把壞的泥土舖滿田上,終使你有多好的善根種子也孕育不到嫩芽,更不要說有收成了。」


  塔嘎那巴從沒聽過說謊的因果理論,聆聽後非常害怕:


  「我叫塔嘎那巴,我經常說謊,人們就這樣稱呼我!」他悔意的說。


  「我所撒謊的次數如頭髮一般,難以數量;我向每個人都說謊,沒有例外。現在我應怎樣做?」


  「那你要不要學佛法呀?」比丘問道。


  「我要,我會試的。」塔嘎那巴猶豫的答覆。


  「但我已說謊了這麼多年,一時戒掉不說,可能有點困難。」


  「你知道還有為說謊者而定的戒修嗎?」比丘說。


  「那請你教我吧!」好像如釋重負一樣,塔嘎那巴決心學習的懇求道。


  比丘觀其資質深厚,授予灌頂,以說謊治說謊的修練教誡,以毒攻毒的對治方法,來教導他。比丘的教誡主要是指出;所有的感官覺受從一開始就是騙人的;全是根據眼看耳聽,來自六根六塵的體驗,反應出來,從愛惡取捨中形成,全是虛假不實。要以幻修幻。


  「不知一切皆虛妄,汝乃自認打誑語,


   豈知能知與所知,六識六塵皆誑汝,


   何處能尋真實境?錯執虛妄作真實,


   輪迴三界苦得沉,孩童不識多撒謊,


   執假為真恆輪轉,猶如無歇大水車,


   諦觀諸法皆虛妄,諸形諸相無實義,


   汝今所執真假見,率皆虛妄證無常。」


  如是修行,潛心參禪,七年之久,尋思清淨,獲證成就。回到上師處,卻得不到認證;上師又把高一層次的義理教授予他:


  「無我、無我所,


   無見,無所見,


   無所不見。


   萬法又不成假,


   無生無滅,自性空無。」


  塔嘎那巴遵照上師的教誡,以衝突的念頭及感受作為修行之道,證得真空的境界,妙有的悉地。將以假修真,以毒攻毒的義理,教化眾生無數,人稱塔嘎那巴上師。最後回到空行淨土。


※ ※ ※


  何謂真?何謂假?眾生一切悉憑眼見為真。然則,確係眼見為真嗎?


  佛家所云:「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更何況亙古滄海桑田,更非眼前所見即是為真。當然這是理論,應用於修行者明心見性,仍然不夠。


  所謂「四大皆空」,是要從根本上打破執見,不但是眼見,還有耳聞、鼻嗅、覺察等等,悉皆可以令我人進入迷境。以現今醫家最常用於精神患者的形容詞,譬如幻聽、幻覺等等,在旁人常斷言當事人沒有察知聞見異象,但當事人卻如旁人篤定,見知察覺自身遭受莫名異象干擾或傷害,此中孰真孰假?


  故,行者當要從此中尋覓永恒之靈明,才能破假象,照知真我。


拱衡雜誌220期-述論:真假

毘陀羅小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人生苦短志難酬,對鏡問君多少愁。

           歲歲花開同萬古,不如養靜守白頭。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廿六章   毘陀羅小經
 

  證得須陀洹果(初果)的條件需斷除三結,即斷除身見結、斷除戒禁取見結、斷除疑結。
 

  那麼!身見結到底有幾種呢?

  在《中部》四十四經的毘陀羅小經中記載: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那時,毘舍佉優婆夷去見法樂比丘尼。抵達後,向法樂比丘尼問訊,接著退坐一旁。
 

  在一旁坐好後,毘舍佉問法樂比丘尼:

  「聖尼!被稱為『有身,有身』,聖尼!世尊說的『有身』是指什麼呢?」


  「毘舍佉學友!世尊說的『有身』是指五取蘊,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毘舍佉優婆夷歡喜、隨喜法樂比丘尼所說後,更進一步問法樂比丘尼問題:

  ……
  「又,聖尼!怎樣有有身見呢?」

  「毘舍佉學友!不多聞的愚癡凡夫因為不肯親近善知識,故而不知聖法,不能善加運用聖法,


   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


   認為想是我,或我擁有想,或想在我中,或我在想中;


   認為行是我,或我擁有行,或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


   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


   毘舍佉學友!這樣有有身見。」


  「又,聖尼!怎樣沒有有身見呢?」


  「毘舍佉學友!多聞聖弟子若親近善知識,則知聖法,善御聖法,就


   不會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不會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


   不會認為想是我,或我擁有想,或想在我中,或我在想中;


   不會認為行是我,或我擁有行,或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


   不會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


   毘舍佉學友!這樣沒有有身見。」

  ……
  法樂比丘尼是「分別義趣,廣說分部」第一的比丘尼,也是一位阿羅漢。而毘舍佉在七歲時因聽佛說法而當下證得初果,可謂女居士的模範,她享有「布施第一」的美名,譬如她曾經為佛陀及僧團斥資興建一座寬廣又雅緻的修行講堂,後人稱此講堂為鹿子母講堂。

  由本經記載可知,法樂比丘尼所說的身見共有二十種。就以「色」而言,世俗的觀念(世俗諦)稱為身體,在究竟諦上稱做色蘊。色蘊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如果認為色蘊(身體)是我的話,就會產生執著;只要產生了執著,一旦色蘊(身體)起變化,就會感到痛苦。所以為了去掉執著、解脫痛苦,就要時時觀身體為無常、苦、無我。不管身體起了什麼變化,是樂還是苦,都要如實觀無常、苦、無我。


  受蘊也是一樣,只是變化得更快。所以佛陀說:「只有苦存在,沒有受苦者。」世人可能很納悶,如果說「沒有一個我在輪迴,那是誰在體驗果報呢?」因為果報包含樂與苦,而體驗樂與苦的是受的作用,所以是「受蘊」在體驗果報。錯誤的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都是有身見。故,一個人如果能夠突破有身見,則離初果就不遠矣!


經典的智慧-第廿六章   毘陀羅小經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善巧方便

蓮生/文

  有一位認真思索的弟子,對我說:


  「盧師尊!我現在已知道,你日日寫書,主旨是在善巧方便,指引眾生通往證悟的大道上。」


  我點點頭。


  他又說:


  「書的內容,不出智慧與慈悲,就連你出版了『月河的流水』、『對著月亮說話』、『夢鄉日記』這三本,表面上是述情,但,其內在仍然是智慧與慈悲,我這樣說,對嗎?」

  我又點點頭。


  他最後說:


  「我明白,智慧及慈悲是最重要的,我想開悟,是離不開智慧及慈悲的。你說是嗎?」


  我說:


  「請你仔細聽著,智慧及慈悲,仍然是善巧方便。智慧是通往開悟的方法,慈悲也是通往開悟的方法。」


  他說:


  「盧師尊是說,智慧不是開悟,慈悲不是開悟,那我們如何思維?」


  我答:


  「比如,佛的開悟是山頂,智慧只是到山頂的道路,慈悲亦然。」


  「那山頂是什麼?」


  我答:


  「山頂就是山頂!」


  「你能不能透露一點點開悟的心得?」


  我說好的:


  無雲晴空。


  太陽餅裡沒有太陽。


  月餅裡沒有月亮。


  老婆餅裡沒有老婆。


  無縫塔。


  黑漆桶。


  水中月。


  鏡中花。


  ……………………。


  「不懂?」


  我答:


  「沒什麼可以懂的。」


  「看得見嗎?」


  「看不見!」


  「聽得到嗎?」


  「聽不見!」


  「摸的到嗎?」


  「摸不到!」


  「感覺得到嗎?」


  「感覺什麼都沒有!」


  「不是見聞覺知,那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悟?」

  我答:


  「因為知道不是見、聞、覺、知。所以才叫著開悟!」


  「仍然不懂?」


  我如此說:


  「你睡覺嗎?」


  「睡覺。」


  「你醒來嗎?」


  「醒來。」

  「你昨晚做夢嗎?」


  「做夢。」


  「做夢是真的嗎?」


  「醒來才知一切是假。」


  我說:「小悟!」


盧勝彥文集246《自己與自己聊天》善巧方便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善待別人的高度

  有一位高中女教師,在很多年之前,她的丈夫就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了,而她一個人卻培育了三個博士生女兒。同時,她所教的很多學生也都成績優異,讓同事和朋友們都感到不可思議。

  在一次採訪中,她向記者透露了她教學與教子的秘訣:不要指望別人都和你的見識一樣!接著,她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十多年以前,她的女兒正在上幼稚園。有一天,她看到了女兒的一張繪畫作品。當時,她一下子就怔住了。孩子總是充滿了想像,孩子的世界也應該是一個充滿了想像的世界。可是,在她女兒的一幅名為《陪媽媽逛街》的畫中,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車水馬龍,更沒有琳琅滿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數不清的大人們的腿……


  奇怪!她拿著女兒的畫沉思了很久,終於解開了疑惑。原來,幼小的孩子只有幾歲,身高只能達到大人的腰部,走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將孩子遮掩著,孩子除了能看到大人們的腿,還能看到什麼呢?


  女教師如夢初醒。是啊,孩子們上街看到的不是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而是大人們的腿,這是他們的身高決定的;學生對很多問題疑惑不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智力和見識決定的;企業的員工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工資待遇和發展前途,而不是公司的整體運行和未來發展,這是由他們所處的位置和環境決定的……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和大人有相同的視角來看待社會;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和老師一樣有相同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並不是每個員工都能和總裁一樣站在公司的全域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


  女教師說,不要埋怨別人無知,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站在同樣的高度。其實,一個人所處的高度,決定了他的見識。與其埋怨別人,不如用一種親近的態度和平和的心態,去和別人交流、溝通、兼融……這樣,你就可以做一個好家長、好教師、好經理,甚至是好總統。


  善待別人的高度,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的見識一樣。教子、教學、為人處世、管理一方,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 ※ ※


  道理人人懂,行之難,實踐更難。每一個人在這道理上各有不一的見解,如果是一個未經教育的人,與一個經過教育的人,兩人在同一件事情上定是認知不同,講出來的道理也一定大不相同,這就是差別。


  在一個有經教育開發了智慧,一個則是未經教育,不能顯露智慧,兩者的差異,自然形成不同的道理認知。人對道理固然有別,但如是道理不禍殃別人,亦或扭曲道理,講出來的都是善意,這時就算非是最圓融,道理上尚也是利益別人,故也算道理。


  凡世間各種不一的際遇,因每一個人的因緣果報不同,自然有不一的遭遇,此時世人如何來面對這些問題呢?若無法從各種遭遇中研悟源出始末,那可會讓自己身心處於煩惱痛苦當中,因此有認知之人都懂,讓自己的身心靈得到清靜才能解脫,只有那不明之人才一直鑽在每一遭遇事情,這種人就是無智無明之人,自己都不能給自己一個清靜自在,那還說什麼道理呢?


慈聖雜誌 第一五五期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文字思維侷限

  臨濟義玄禪師某次行腳到翠峰山,順道參訪翠峰從欣禪師。初見面,翠峰禪師就問臨濟禪師:「你從什麼地方來?」

  「我從黃檗希運禪師那裡來。」


  「黃檗禪師平常如何教導學僧呢?」


  臨濟禪師回答:「能用言語表達的,都不是真理。黃檗禪師從來不用言語教導學僧。」


  翠峰禪師問說:「什麼都不言說,什麼都不教導,那學生如何參學?」


  臨濟禪師答:「教導是有的,只是不同於一般言說;禪師有時揚眉瞬目,有時棒喝打罵。若論教授,一字也無。」


  「能否舉個例子?」


  臨濟禪師道:「我舉不出例子,因為那是足跡所不能到達的境地,就如一箭射過西天。這一箭射到什麼地方,實在不知道。」


  翠峰禪師說道:「足跡不能到達,心念總可到達。」


  臨濟禪師道:「如果一定要心念到達,那就有所偏差。因為有到達的地方,就有不到達的地方。這是分別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包容十方的。」


  翠峰禪師又問:「如果完全封閉語言意念,那我們又該如何見道呢?」


  臨濟禪師回答:「當下見道!」


※ ※ ※


  學禪者參禪修行,是要實現人生的妙悟。妙悟是機緣純熟時當下感悟佛性的真實,把握住人世的真諦,從而實現在心理上對世俗的超越。


  心靈妙悟不同於文字知解。在禪宗看來,文字知解是支離的、表面的、性空的;而妙悟是整體的、本質的、真實的。知解只能由語言文字邏輯演繹而來,而妙悟是超越語言邏輯、隨機實現的。文字知解可以展現為一個辨析說明的過程,而妙悟只能是即心即悟、不可言說的。


  宋代文字禪大起,如之參學示機趨於神袐化,逐漸催生出一個以語言文字、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交互使用,兼有比興、暗示、象徵意味的特殊的禪語系統。寓意隱約、設象示機、不犯正位,是它的特色。一般學人在這個系統面前,困於知解,如墮五里雲霧之中。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一年婚姻

  在英格蘭旅行結束的前一天,兩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決定結束六年的愛情長跑,在這個美麗的異鄉結為夫妻。

  在當地人的介紹下,他們選擇了在路邊的註冊機上登記結婚。這個結婚機器是英國最新的實驗產品,可以將自己的證件直接在機器上進行掃描,機器和國家資料中心聯網,確認兩人沒有犯罪紀錄,證件真實有效後,即可為兩人辦理結婚證明。


  兩個年輕人的證件很快通過掃描,確認有效。機器首頁上出現了一行字和幾個選擇:請選擇您維持婚姻的年限,分別有一年、二至五年、六至十年、十至二十年、二十年以上、一百年等六個選擇。


  兩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不懂得英國的浪漫,在他們的認知中,也許結婚時限愈長需要支付的費用愈高,他們於是先選擇了一年。


  機器很快為他們展示一年婚姻需要支付的費用是將近一萬英鎊,除了高額的費用外,機器還顯示,他們將得到一本厚厚的長達五百多頁的《幸福婚姻指南》。


  一年就要這麼多錢,那要是選擇一百年,豈不是要一百萬英鎊了?準備結婚的女孩朝男孩吐吐舌頭,好奇地示意他看看選擇一百年要花費多少錢。


  選擇一百年的選項後,機器上顯示:「你們考慮清楚了嗎?真的選擇執手一百年嗎?」


  男孩選了「是」。


  出乎他們兩人的意料,機器上顯示的資料非常少,除一英鎊的結婚證書工本費介紹外,還有一句話:恭喜你們,在漫長的歲月中選擇了對方,願你們真愛永存。


  這短短的話語讓女孩濕了眼眶,男孩也是感觸頗深。這是英國人的幽默,也是英國人對婚姻的尊重。如果只是出於好奇,選擇和對方締結一年的婚姻,那說明當事雙方根本沒有想好關於未來的路,那麼他們需要學習婚姻方面的知識還很多。他們需要瞭解婚姻和愛情的不同,他們甚至需要一萬英鎊這樣高額的費用來保證自己對這一年的選擇是認真的。


  如果兩個人選擇了漫長的一百年,那麼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向他們索取更多的費用,唯有祝福。祝福這對願意選擇和對方執手一百年的年輕人真愛永存。


  兩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在英國的結婚登記機前考慮良久,最終還是選擇了一百年的誓約,還有那句「真愛永存」的誓言。


※ ※ ※


  古云:能成為夫妻,是上輩子修來的緣分。此話屬真,一點都沒錯。但如今世人,可見夫妻相處已漸失其意義與真諦。不知是時代變了,還是現今世人違反了古訓,實在無法予以判定。


  然而既成夫妻,總應該有共同生活的目標,也就是原本一個人的生活理念,應該變成兩人的共同面才對,如此相處才能和諧,有事達成共識,有問題共同面對,兩人求得相同的意見才行事,如此怎會不幸福呢?


  然而現今之人不以此為想法,剛新婚恩恩愛愛,遇有問題不協調、不相容,最後翻臉各走各路。所以現今世人會把婚姻當兒戲,男人有男人的主義,女人有女人的脾氣,反正誰也不怕誰,那夫妻怎會白首偕老、共同步完人生的旅程呢?也就是現今世人應該省思的地方。全沒想到真正婚姻的真諦,只不過一時興起所做的糊塗事,也不把它當作一件慎重之事,難怪說古風日下,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成夫妻,就得互信、互容、互愛,共親才能美滿幸福也。


世態迷失與醒覺-第六章 夫妻相處明真諦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惡人的器官

蓮生/文

  還記得綁架殺死白小燕案的罪犯陳進興嗎?陳進興窮兇惡極,同時還是性侵犯的累犯,是一位惡習深重的惡霸。他被判處死刑,死後他捐出了身體所有的器官,包括「眼角膜」,「心臟」、「肝藏」、「腎臟」等等。


  陳進興臨死,簽下捐出身體器官,這倒是一件善舉功德,我們曉得,只要是人,是有情眾生,皆有迷惑的時候,誰能沒有錯誤,世上並沒有天生的聖人,更何況聖人也有錯。陳進興的行為,是他的敎育失敗,重染惡習,一錯再錯,積習大深,很難返回正途。


  但,臨終捐身,在佛法平等之下,有慈悲之人,自當憫之。


  問題是在這裡,陳進興捐出的器官,要移植給正需要的病患時。


  病患說:


  「這惡人的心肝,我寧可死,也不用!」


  病患又說:


  「我們的身中,不能有狼心狗肺,不能有壞心肝!」


  病患堅持不用。


  這事倒是大大的震撼了我,我的見解是這樣的:


  陳進興的惡行,是因為他的心念,可以說是欲望,來自於本識、意識。它的執著堅固,是煩惱的根源,根本惑是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行。


  這和陳進興的器官是無關的,器官的本身實無惡性的存在,我們指的「心」,也非「心臟」,所以移植了惡人的器官,自己的心性不會變壞的,也非惡緣。


  我記得達摩祖師有一句話:「莫睹惡而生嫌」。這句話是說如果睹惡生嫌,如何度眾生?


  思之!


盧勝彥文集第160冊《葉子湖之夢》狼心狗肺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未來我是

  有個叫布羅迪的英國教師,在整理閣樓上的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練習冊,它們是皮特金幼稚園B﹝二﹞班三十一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題目叫:未來我是?

  他本以為這些東西在德軍空襲倫敦時,早已被炸毀了。沒想到,它們竟安然地躺在一隻木箱裡,並且一躺就是五十年。


  布羅迪隨手翻了幾本,很快被孩子們千奇百怪的自我設計迷住了。比如有個叫彼得的小傢夥說,未來的他是海軍大臣,因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大約三升海水都沒被淹死;還有一個說,自己將來必定是法國的總統,因為他能背出二十五個法國城市的名字,而其他同學最多只能背出七個。


  最讓人稀奇的是一個叫戴維的小盲童,他認為,將來他必定是英國的內閣大臣,因為在英國還沒有一個盲人進入內閣?


  總之,三十一位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繪了自己的未來,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要做王妃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布羅迪讀著這些作文,突然產生一種衝動?何不把這些練習本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五十年前的夢想?


  當地一家報紙得知布羅迪的這一想法,為他發了一則啟事。沒幾天,書信從各地向布羅迪飛來。他們中間有商人、學者及政府官員,更多的是沒有身分的人,他們都表示,很想知道自己兒時的夢想,並且很想得到當年的作文簿。布羅迪按地址一一給他們寄去了練習簿。


  一年後,布羅迪身邊僅剩下一本作文簿無人索要,他想,這個叫戴維的小盲童也許死了。畢竟五十年了,五十年什麼事都會發生的。


  就在布羅迪準備把這個本子送給一家私人收藏館時,他收到內閣教育大臣布倫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人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們保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經不需要那個本子了,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就一直珍藏在我的腦子裡,沒有一天忘記過。五十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經實踐了夢想。今天,我還想透過這封信告訴其他的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布倫克特的這封信後來發表在《太陽報》上,他作為英國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瞭一個真理;誰能把三歲時想當總統的願望保持五十年,那麼到那時,他一定就是總統了。


  產生一個願望並不難,難的是將它保持下去。我們有毅力將一個願望保持五十年嗎?


※ ※ ※


  世間人對種種追求慾望都是每分每秒在增加,好比對自己未來都有相當的想法概念,希望自己未來能有大好成就,亦或能得到想要的一切,這等想法甚多人有過,但實質能堅守初心的想法努力去實踐卻了了無幾。 


  有言道「人各有心,心各有志」,此話就已說出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想法或多個想法,然這些想法要能心志如一去達成,可就難有始而至終之人。世間人如此,修道人亦如是,剛進道門修行都有一股衝動與想法,想要能在道場中得到成就,這想法都甚多,但是能堅定心志又有多少呢? 


  是以凡不論是社會人士或是已修道修法之人都是一樣的,要能有發心掌握希望,再則更要有堅定的心志才有可能達成想要的目標。


慈聖雜誌119期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我是什麼

  有一位年輕的學僧,向興善惟寬禪師提出一個問題:「狗子有沒有佛性?」

  惟寬禪師回答:「有。」


  學僧又進一步問說:「禪師您有沒有佛性?」


  惟寬禪師回答說:「我沒有。」


  「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而禪師您反而沒有佛性呢?」


  惟寬禪師答說:「因為我不是你所說的眾生。」


  「您不是眾生,難道禪師您是佛嗎?」


  惟寬禪師就答:「也不是佛。」


  「那您究竟是什麼?」


  惟寬禪師說:「我不是一個『什麼』!」


  學僧最後就問:「那是我們能夠看得到、想得到的嗎?」


  惟寬禪師說:「那是不可思、不可議的不可思議。」


※ ※ ※


  人生於世間,從小到大都會經歷種種煩惱習氣,造成無量的痛苦和不安。從修行的觀點來看,產生這些煩惱習氣的根源,主要是「人我執」和「法我執」所造成。由於此二種虛妄和執著,障蔽了本具的智慧光明,不能悟證常住真心,以致從無始以來,纏縛有情於三界六道之中,生死流轉,受無量苦。故若要了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從輪迴中解脫,就一定要去除此兩個執著,否則解脫無望。


  「人我執」,每一個凡夫都有,而且非常濃厚。一個人有了人我執,就會生起私心。私心一生起,則引發貪、嗔、癡等諸惑,其一言一行,一舉一止,總要為我。即要為我,必不顧人。即不顧人,必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無所不為矣。如果沒有人我執,或者認識人本「無我」,即明白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空性,就不會想要爭什麼權,奪什麼利,如此又哪會產生煩惱和痛苦呢?故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此理也。


  世間許多糊塗學人,認假為真,執著此身,以為是我。一認是我,即便有人。有我有人,即分你我彼此。一分你我彼此,則輕乎人而重乎我,內於我而外於人。日謀夜算以肥己,千方百計以取人。一行一言,不肯吃虧讓人,一貨一利,要佔他人便宜。不但應事接物,處處爭勝,事事好強。即便是至親好友、同事同業者,亦要分出你我。恨不得他人貴物,為我獨得;世間好事,為我獨成。有利之處鑽頭探手,無利之處縮頭藏尾。殊不知三寸氣斷,萬有皆空,即便是此身亦不屬於我。到了那時,人我俱無,我在何處?而人又在何處?何苦在世枉用心機,強分人我,多結冤仇,豈不愚哉!


  故真心學道者,要速去除人我之見,否則,有人我之見,彼此之分,私欲堆積,茅塞心竅,妄想明道,難矣。


修道基本功-第十一章 去人我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小石比太山

  佛言:「如果惡人能夠像我一樣看到作惡的地獄果報,他就會心生大怖畏,吐沸血而死。」

  佛言:「最苦、最不可忍受的地方就是地獄。地獄的極苦無法描述。」


  比丘們請教說:「那就請世尊用比喻說明吧。」


  佛言:「譬如逆賊,被王法處置,身中三百矛,那麽他身上有棘葉大的完膚嗎?」


  比丘們回答:「他定然體無完膚。」


  佛言:「此人身上有三百個瘡口,他的痛苦如何?」


  比丘們回答:「被刺一矛,全身都痛,何況被刺三百矛?」


  佛從地上撿起一顆小石子,問衆比丘:「這顆石子大,還是太山大?」


  比丘們回答:「小石子怎麽能比太山呢?差之億億萬倍。」


  佛言:「這顆小石子就好比被刺三百矛的痛苦,太山就好比地獄中的痛苦。被刺三百矛的痛苦與地獄中的痛苦相差億億萬倍。愚癡的人心念惡、口言惡、身行惡,死後必墮地獄。」(《佛說泥犁經》)


※ ※ ※


  地獄之說,古今爭辯不休,世人以眼睛看不見來否定地獄之存在,實乃荒謬之至也。須知人生存之環境乃假,無形之靈界屬真,整個有形有象之物,均在無形之掌控中,故有「閻王註定三更死,不得留人過五更」之說。除了有修之人外,所有有形象、形體之人、事、物均有毀壞之期,故吾盼世人能多藉有生之年行善、修行,以期脫離六道輪迴之苦。


  地府之設乃因人心之壞所現,世之人不信鬼神者多,以為在世胡作非為,死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實乃錯誤之觀念也。如對做惡之人無所懲戒,則何人願行善呢?故冥府之懲罰千百倍苦楚也,望世人不可以吾為戲言則甚幸。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現在過去與未來

蓮生/文 

  我常常想到我這一生的過去。


  我也一樣常常想到我現在在做什麼?


  我更常常想到我這一生的未來。


  很多人說: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想也沒有用,不要去想它。至於未來的,根本還沒有到,想也是空想而已。倒不如把握現在,把現在做好就好。」


  是的,是的。


  這就是「當下」。


  〈金剛經〉說: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這是指明「無所得心」)


  是的,是的。


  所謂: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正一步一步一分一秒的走了過去,至於未來的會變成現在,一樣變成過去。


  人在此世間,得了什麼?


  寒山子的詩,曾如此明示:「得了郊野的一個大饅頭。」


  (墳墓)


  我則說:「得了靈骨塔的一個小方格子。」


  (骨灰間)


  而我自己呢!我的骨灰,將存於世間各國的雷藏寺,靈骨塔位間的方格。連骨灰也不能完整,真的是一無所有。


  (碎骨粉身)


  應證了〈般若婆羅蜜多心經〉的:


  「無所得」。

ð
  到今天為止,沒有人能夠真正知道,這世間(娑婆世界)已過去了多少個年頭,人們只能知道千年,憶測萬年、億年……

  無始也無終。


  這時光的洪流,人們只看著它在流動,憶想過去如何如何,現在如何如何,未來如何如何,而人的一生,只是洪流裡的一滴水,實在太渺小了。


  把握「當下」!


  其實把握「當下」又如何呢?


  只有開悟的人知道:


  永恆的阿賴耶識,恆而不審的真如,「真如」只是坐在岸邊。


  洪流去流它的。


  「真如」知不知道,永恆及生命的無限?


  「真如」管不管,昨天只不過是今天的回憶,明天是今天的夢?


  「真如」會唱歌嗎?會沉思嗎?會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


  「真如」會浮沉於愛恨?


  「真如」到底在人身中的哪裡?


  「真如」會離開人身嗎?還是永遠跟著人身?


  分開、分開、分開、合一、合一、合一。


  「恆而不審」。


  我當然知道這些簡單的問題,因為我是開悟者,但,我要問一問我的聖弟子,你們的答案是如何呢?


  我在這裡也想問一問,唯識家們,眾生的阿賴耶識是同一阿賴耶識?還是各自獨立的阿賴耶識?是同一的真如?還是獨立各自的真如?


  我知道的。


  你們如何?


  在「無所得」的過去、現在、未來。「真如」是絕對?還是相對?


盧勝彥文集193《牛稠溪的嗚咽》現在過去與未來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敬惜字紙

  出自《張公藝百忍集》

  公藝有一位名叫馮貴的親戚,有一天來到張家,向公藝請教惜字的功德如何?


  公藝說:「關於惜字的善報,很難一一全說,如《覺世經》說:『求子得子,求壽得壽。』要求富貴功名,都能得到,凡是所祈求的,都能感應。然而要行惜字一事,必須心存珍惜,才能獲得善報。」


  馮貴說:「要如何珍惜?」


  公藝說:「不隨意寫字或畫圖,不放棄將作成的字圖,臥房不要有片字,床下不要放錢,灰沙不可寫字,器皿不可打上字號,桌子硯台不可有圖字,字紙不可隨便寫字。有關倫常性命的語句,謹記不可隨便亂寫,事事遵行,時時刻刻不可懈怠。」


  馮貴又問:「不惜字的人將受何報應?」


  公藝說:「其惡報只能大略的說,有如白癡、耳聾、啞巴、眼瞎、足跛、疥癬、痲瘋病、遭殃橫禍、絕斷子嗣等都是。」


  當時正逢家人端茶來,公藝就邀請馮貴喝茶,接著馮貴又問:「從前器皿上所刻有的字號圖晝,要如何處理?」


  公藝說:「將其埋在土內即可。」


  馮貴說:「先生未必能做得到吧?」


  公藝說:「我雖不敏,願聽指教。」


  馮貴將公藝所獻的茶杯,隨手打破,並指著茶杯說:「這上面有『張記』的字樣,要如何處理?」


  公藝隨即起來,感謝地說:「承蒙先生指教,使我能小心處事。」


  馮貴也感謝說:「希望兄長不要生氣,使我往後能注意小地方,這是先生的教導,不勝感激。」


  馮貴回家後,從此非常惜字。之後,三個兒子都登第當官。公藝就將先人所遺留下來的器皿,都檢查一次,遇有字號圖畫者,不問是否貴重,都埋到淨土中,以表示對惜字的慎重。


  這是張公藝「感人反己,以顯珍惜」,為第六十三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惜字陰功福必加,時行經理勿爭誇;


  一人知識難全盡,以友輔仁共發華。


※ ※ ※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爲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甯。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


  竊見今人任意褻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褻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褻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爲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字爲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


  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後生子因名王曾,連中三元,爲名宰相。沒後谥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凡科甲聯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世敬惜書籍,及與字紙中來。


  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或置書於坐榻,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紙揩拭器物,猶以敬惜爲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垃圾裏,茅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出外婦女,率用報紙包鞋襪。種種褻瀆,不堪枚舉。


  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褻潰天地間之至寶所致。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貽子孫以愚劣之報乎?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兒心有分別,故鉢有輕重耳

  鳩摩羅什進到沙勒國時,頭上頂著一個佛鉢,內心暗道:「這個佛鉢形體相當大,怎麼頂在頭上感覺這麼輕呢?」

  剛這麼想的時候,佛鉢立即沈重到無法負荷,羅什隨即失聲大叫,佛鉢也不小心掉了下來。


  他的母親詢問發生何事,羅什答道:「孩兒因為心中起了分別心,所以感覺佛鉢產生輕重變化。」由於如此,鳩摩羅什便留在沙勒國修行一年。


  所謂「分別心」,就是心對情境起作用時,只看到情境的表相,而有所思惟量度所產生的心念;具體地說,便是對事物產生是非、善惡、人我、大小、好壞、美醜等種種之差別觀感。


  事實上,這種取捨分別之心,便是一種忘念執著,無論對人或對事,都容易因此導向迷惘、煩惱與自苦。


※ ※ ※


  道不離本心本智,心能辨是非,智能分對錯,故道本如一無有別。世間萬物皆一體兩面,是非對錯亦如是,此都是由心由智理出,非是原本之道,何以故?


  對錯皆是一體兩面,而這一體兩面是由人的六根六賊入識,變現出對錯的分別,如果依道一本無對無錯,如無其原何來有其變現之對錯乎?


  是以在人心本有清靜之源,因久染世塵,方致本智受諸影響,產生種種的別異思維。以上皆於一個動念延生,是以人應多讓心靜,歸本無有紊雜,無有諸般起心動念,讓心停留在寂空,無有亦無無有之境界,那在這世間定得自在。


慈聖雜誌第一五七期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孽鏡顯業罪難瞞

玄天上帝  降

詩曰:修身持守道中庸。飾名盜求苦稱雄。

   發心不同果自異。善因善緣善果隆。

聖示:萬物生降於世塵中,有其生滅之刻,若不為外力所加,於命定之時回歸其處,當無違因果定律;若為外力所加而殞命者,視其歸因而論往生之處也。觀此世塵眾生,甚多迷眾遇此無能解決之事,便思尋輕生之念,當知人身難得,若任意損其靈命者,當墮於冥城,待其壽滿方能再受冥司審判,期諸世眾當須知悟生命之可貴,不可因事情無法解決就自我了斷,枉送生命而淪落冥司也。可,妙筆靈出。


妙筆:徒兒參叩師尊聖安!


玄帝:免禮,快點出發靈遊著書。


妙筆:徒兒遵命。(但見師徒已乘蓮台往外而出。)


妙筆:聞師尊感嘆!徒兒亦覺唏噓不已,感嘆人命之脆弱,稍遇天災或人禍,本為生龍活虎之眾,瞬時命喪黃泉,真可謂無奈啊!


玄帝:徒兒感嘆為師亦知,但因果律定生滅有其之機,縱然大羅天仙亦不敢違其天律;故若欲避此災劫者,當須多行善功,以所累積之功德轉化,將可避其夙定之機,而能平順於此道程中不懼任何劫數。


妙筆:以善功轉化災劫,此點徒兒當然知曉,但不知此解者亦多,若無其緣,將隨夙定之機飄流於此紅塵業海中,殊可嘆矣!


玄帝:天降大道廣渡有緣,爾須再施推力,將可渡化更多緣眾。


妙筆:此點徒兒知道,將再多施助力於道務推展,以不負師尊所盼。(於言談間已至冥司一殿。)


玄帝:徒兒快整束衣裝上前參禮。


(見一殿冥王已上前迎接師徒二人。)


妙筆:弟子參叩冥王聖安!今日有此緣機至冥王所轄,弟子惶恐!懇請冥王能多施助力,以能圓成弟子著書之愿也。


冥王:妙筆爾勿用多禮,協助寶書完著,勸化世眾乃吾之所愿,當全力協辦完成此寶書。


玄帝:感謝道友相助,今日攜徒至此欲探一殿所轄之業務,不知從何開始?


冥王:就從此鏡開始吧!


(見冥王往前方一指,只見一碩大之鏡面。)


妙筆:之前弟子曾拜讀前賢所著之書,讓弟子猜猜,此是否為孽鏡台呢?


冥王:然也,正如爾所言乃『孽鏡台』也。


妙筆:常聞俗言:『孽鏡台前無好人』,是否如此呢?


冥王:正如世人所言,於陽世行善者,至本殿論其功過,若功大於過者,視其之願需將轉往有緣修境行修,或其功品雖多,然其愿尚未成就者,須再入十殿轉輪為人,再圓其愿;若過多於功者,將一一押上此孽鏡台顯現其陽世所為,令其無能辯脫。


妙筆:如此說來,此鏡真是玄妙啊!


冥王:今日吾安排一罪魂入孽鏡台以參証寶書。


(見鬼差已押一披頭散髮、身著素衣之女魂上孽鏡台。)


女魂:冥王在上,我於陽世時未有不法行為,於死後為何墮落冥司,請冥王還我一個公道。


冥王:是非曲直,非爾口說為憑,若此孽鏡台所顯現爾無違因果律定,自會還汝公道;若顯現其中惡行者,將受冥司會審。(但見鏡面慢慢顯現此女於陽世時,穿著輕薄衣衫在一舞台上輕歌慢舞、姿態撩人,台下擠滿人潮,未幾,鏡面再轉換,見此女子與一男子相擁而行,忽見另一女子氣沖沖至其面前大聲叫罵,鏡面再轉,見與男子相擁之女子,此時從其提包內拿出一把利刃,快速往立於前方大聲叫罵之女子的胸部而刺,瞬時大量鮮血湧出,而後此女子便逃離現場,鏡面再轉,見於一高樓上,持利刃之女子被警察包圍於牆角邊,忽見此女往高樓下一躍,快速著地腦漿四濺,鏡面再轉,見此女子送至醫院但已無生命跡象,其後黑白無常拘提此女魂至冥司,至此畫面不見。)


冥王:剛才所顯現乃爾於陽世所行,爾認罪否?


女魂:此並非我所願,被我所殺之女子常常對我大聲咆哮叫罵,我於盛怒之中才犯此罪行,請冥王明查。


冥王:爾可真惡人先告狀,若非妳強行介入他人婚姻,今當無此情事發生,只因爾私心自用,強佔別人之夫才衍生此情事,爾不但不自我檢討,甚而持利刃殺害其元配,若輕以饒恕還有天律可言嗎!


女魂:(……)


冥王:既無言可對,將其押下聽候審判。


(見鬼差已將此罪魂由孽鏡台前押下。)


妙筆:此孽鏡台可真玄妙啊,能真實反映出於陽世所行惡事。


玄帝:徒兒既然有興趣,不妨上台去照照看。


妙筆:師尊莫開玩笑,若上前去恐怕會出糗,算了吧!


冥王:爾師尊是跟你開玩笑,只為一解爾遊冥緊繃之情緒罷了!


玄帝:世人行道當守己方寸,莫違因果自可避過冥司刑罰,今夜時已晚,吾等師徒就此告辭。


冥王:既然如此,吾不再挽留,請順途而回吧! 


妙筆:感謝冥王今夜力助,就此告辭。


冥王:恭送回院。


玄帝:冥王留步!吾等回院…,院已到,妙筆靈入,可,吾回。


酆冥刑錄傳實-第二回  孽鏡顯業罪難瞞


這一切都很有趣

蓮生/文

  這世間很有趣,我很欣賞人間,早上一打開電視,就看見:


  歐美等國家,轟炸「伊斯蘭國」。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


  西非的「伊波拉」瘟疫。


  某個國家在慶祝國慶時,把殺人的武器,列隊演出。


  有一個國家說,我創辦的「真佛宗」是邪教。


  另外,台灣繼續爆出「食品安全」的問題。


  果然,這人間是非常複雜的事,不是嗎?


  而在我看來:


  「一點也不複雜。」


  只是:


  「很有趣。」


  問:


  「總之,你說說看,為什麼不複雜?用最簡單的道理講出來!」


  答:


  「我說,人間是有分別的,比如說,外國人本國人,男人女人,美女與醜女,富人與窮人,總統與老百姓等等。這樣分別下去,那就非常的複雜了。」


  「嗯!是複雜!如何是不複雜?」


  我答:


  「你看空中有白雲朵朵是嗎?這白雲朵朵跟人間,有何牽纏?」


  「嗯!沒有!」


  我答:


  「白雲跟人間果然無牽纏!白雲對任何一切都一樣。」


  高興出現就出現。


  高興消失就消失。


  我說:


  「你看,真佛密苑門口的玫瑰花,散發淡淡的玫瑰香,她對任何一個人有分別嗎?」


  「沒有!」


  「這就是了!」


  我說:


  「修行到了最高的境界,就像那一朵雲一樣,對人間不起分別。就像玫瑰花香一樣,對人間不起分別。」


  看啊!


  我是雲。


  我是玫瑰花香。


  我是太陽。


  我是月亮。


  我是星星。


  人們說你是正,你是邪,你是矮,你是高,你是善,你是惡,你是真,你是假,……。畢竟全無干涉。


  「生死呢?」


  我答:


  「沒有生死!」


  「快樂或憂傷?」


  我答:


  「沒有沒有!」


  「為什麼又有分別呢?」


  我答:


  「因為是人間,才有分別。如果解脫了人間,那一切簡單多了,是大圓鏡智,是法界體性。」


  「你怎能如此?」


  我答:


  「因為自心明白之故!」


盧勝彥文集246《自己與自己聊天》這一切都很有趣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卷四。王粲。七哀詩之一


  西京長安已經亂無法紀,像豺狼虎豹似的叛軍正在製造禍患。我離開中原地區,遠赴南方的荊州託身。親人為我而悲傷,朋友追著我攀住車依戀不捨。走出長安城門一無所見,只看到成堆的白骨遮蔽了原野。路上看到一個飢餓的婦人,把孩子拋棄在草叢裡,回頭聽到小孩的哭叫聲,灑著淚獨自離去不再回來。


  婦人說:「不知道自己將死在哪裡,怎麼可能兩個人都保全呢?」我急忙騎馬離去,不忍心聽她說這種話。往南登上霸陵的高處,回頭眺望長安,我領悟了《詩經。下泉》詩的作者心意,只能長嘆一聲痛徹心肝。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漢獻帝初平元年(西元一九零年),在關東諸侯組成反董卓聯合軍,於是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脅迫獻帝與其他官員遷都長安,當時十四、五歲的王粲也跟著父親王謙來到長安。


  兩年後,司徒王允用計誘使呂布殺死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率軍攻入長安殺王允報仇。王粲逃離長安,南下荊州,依附劉表避亂。在途中,眼見戰亂造成的殘敗淒涼景象,王粲心中悲情難抑,於是寫下這首七哀詩。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出戰亂所造成的慘景。王粲家世顯赫,祖父、曾祖父均位居三公,而王粲也早在十四歲時就得到左中郎蔡邕的賞識,在他心中,想必也嚮往著和祖父們一樣能有一番大事業,只可惜生不逢時,遭逢國家大亂,別說安邦定國,連想要苟全性命都不容易,只能逃往荊州避難。


  年僅約十七歲的王粲,正值年輕氣盛、懷抱理想的年紀,然而在逃難的途中,放眼望去到處都是蕭條冷落的景象,到處都是暴屍荒野的白骨,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面對國家動盪、民不聊生,明明胸懷大志卻又無能為力,只能把心一橫,急忙離去。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二句是全詩描寫戰亂慘景最為深沉哀痛的句子。長安為西漢首都,雖然東漢時遷都洛陽,長安仍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如今飽受戰亂波及,已不復見往日的繁華盛況,取而代之的是屍橫遍野,令人怵目驚心,形成極大的反差,更顯現戰爭的殘酷無情。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小慈生大害

  蜀中彭縣有一處名山,山有東、南、西、北、中五峰並列,因此稱五斗山。據說有位名叫俗名葛永瑰的道士在此修道成仙,所以又呼葛仙山。

  據說,這位葛永瑰是晉時一位學識很淵博的人。他深通仙道,到處尋找善地修煉,終於發現五斗山奇境佳勝,遂入山修煉,後於此得道。


  唐代時,川中節度使韋皋少年時期,還曾與葛永瑰道長在五斗山相遇。五斗山當地有很多與葛道長相關的神話傳說。今天,這裡就只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動物得靈氣後,干擾葛道長修煉的故事。


  葛永瑰在山中修煉之時,山中有隻狐狸(當地人稱狐狸為「毛狗」)每當他唸經修煉時,就在一旁蹲著聽經。葛永瑰心想:大道無私,凡有緣者均可來修煉,所以見狀亦不加禁止。日久天長,這狐狸居然得了靈氣,成了精,還能變化多端,但終因是只畜生,獸性不改,這狐精便偷偷下山危及人畜生命。


  葛永瑰知道後,痛加斥責,即要廢去其全部功力。狐精也非常狡詐,馬上痛哭流涕,發誓今後一定痛改前非。葛永瑰心道:修煉人慈悲為懷,這隻狐狸獲得如此功力也甚為不易,所以就姑且饒恕了它。


  但狐精對此卻是懷恨在心,它覺的要想為所欲為,必須除掉剛正的葛永瑰。但葛永瑰已是半仙之體,怎麼能夠隨便除去呢?思來想去,狐精覺的只有做使葛永瑰最悲痛的事,使其動情,動心,趁其心神搖蕩不能自持之時,才有得手除去他的可能!


  狐精經過觀察發現:葛永瑰對他的兒子非常愛護,可能父子之情還很深。


  一日,葛公之子赴廣漢地方遊學,途經五斗山,那狐精突然從洞中竄出,把葛永瑰之愛子吞進腹中吃掉了。葛永瑰當時正在東斗峰朝天洞修煉,本是心平氣和,突然覺的心驚肉跳,把持不住滾滾心潮,馬上掐指一算,立即知道狐精所做之事,急忙忙奔出洞去,隨手拔起洞前水中菖蒲,變成一柄鋒利無比的寶劍,即凌空向那狐狸洞劈去。劍劈山開,因此當地即有了一處名為「破山」的地方。


  這狐精積年修練亦是不弱,一口噴出一片毒霧,藉著毒霧,張開血盆大口,撲了過來。


  這時葛永瑰想到除掉這狐精不僅是給兒子報仇,更重要的是妖精不除此山不淨,民無寧日。這樣把心神穩定了下來。葛永瑰心中暗暗祈禱:「除惡務盡,成敗在此一舉,願上天祐我功成!」掌心雷一起,將那狐精擊的現出原象,又用神火加以焚燒,不久狐精便灰飛煙滅了。一時間天宇中的毒霧也隨之澄清。


  據說,農曆三月初三是葛仙誅殺狐精的日子,那狐精與葛仙斗法時用毒霧污染了山林,所以葛仙誅妖後即召請龍神普降甘霖以洗山。後來這五斗山中就有了一種神奇的現象,即每當農曆三月初三這一日來臨之前,山中必普降大雨一場,將山脈衝刷的碧綠潔淨。


  其實,修煉人對動物應該是不殺不養的,而且動物也是絕對不能修練的。這狐精能危害一方,殺人害命,與故事中的修煉人當初放任其聽法,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資料來源:葛仙山當地世代民間傳說)


※ ※ ※


  佛家教人戒殺生,乃是佛眼觀察眾生,無有高下,大至人命,小至螞蟻,皆不得故意殺害。但是,此中有大原則在也,佛陀主張殺一人而安天下,或殺一救多人時,在所不戒,反而是,應殺不殺,假仁假義,姑息養奸,造成大患,小慈而生大禍害,亦是不明佛法、戒殺真意。


  此時,應殺者殺之,不但無罪,而有大功。但是,佛教開殺,應有原則性焉。


  一、該殺或被殺,不得有怨敵之心,而須有護法、濟世之想。


  二、對該殺之人或生物,有憐憫同情心,可憐他們為業障,五蘊蒙蔽良知,枉入邪道,為免其多造殺業,入無間地獄之故,令其身死,現在殺他,其實是度脫他,今天恐其一再墮落,又無法勸他悔改,不得以殺止之。


  三、今日開殺戒,是為了解救廣大的生命財產,以及百姓道場的安危也,雖殺人不樂,亦毅然殺之。


  瑜珈論菩薩戒本有云:


  「如是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我寧殺彼墮入地獄,終不令其無間業成,受無量苦;如是思惟,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釋疑寶卷

養生修心

  同樣為道家經典的《莊子》,也記載了關於養生的看法。外篇卷七上的〈達生〉這篇文章這樣說道:

  有一次田開之去見周威公,威公知道他是祝腎的學生,而祝腎最聞名的,就是善於養生。於是威公問田開之,去祝腎那邊曾學到了什麼養生的方法?


  田開之回答:「我只是在前老師的門前,拿著掃帚灑掃門庭而已,還沒能學到什麼。」


  威公請他不要謙虛了,表示自己很願意傾聽、學習,希望他能說些什麼。


  田開之於是回答,自己曾在老師那兒聽見一句話:「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善於養生的人,就像放牧羊隻一樣,看見落後於隊伍的羊,就用鞭子去驅趕牠。


  威公不懂這其中的意思,田開之於是舉了單豹及張毅兩人的例子來說明。


  魯國的單豹隱居在岩洞之中,喝山間的泉水,不與人爭奪名利,即使年紀七十歲了,臉色還是像嬰兒般紅潤。然而有一天,他在山間不幸碰到餓虎,被餓虎給吃掉了。


  另外一個叫張毅的,他好慕名利,無論是富貴人家或者一般平民百姓,沒有不去奔走交往,試圖攀上關係,而他卻在四十歲時病死。


  在田開之看來,這兩人都分別走在兩個極端:單豹致力修養內在的德行,卻被餓虎吃掉了外形;張毅希望求取外在的名利,卻被疾病攻入內心。兩者都各偏執於一邊,也就是祝腎所說的,沒有鞭趕落後的羊,以達折中之道。


  《莊子》這裡所提出的養生之方,便是不偏不倚,取其折中,也就是如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


※ ※ ※


  人體是生命的載體,靈魂是生命的本體,形體是很難分割的;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僅要修身,也要養身。修身,修一個道德高尚之心,以完成事業;養生,則養一個體魄健全之軀體,以做好工作。如此身心雙修,最終就會達到修身養生的目的。


  養生首重順其自然,比如:隨天氣之冷熱,衣服要加減;餓了要進食,累了要休息,這是養生最基本也是最淺顯的道理。生活起居也要順其自己講規律,如此自然就會長壽健康。


  諸子切記!要節制欲望,愛惜身體,做到知足、知止,如此便可以享盡天年之壽。反之,恣情縱慾,耽於聲色,肆意逞強,當然會因此損傷害命,早早衰亡。


  吾期望諸生能夠;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妄念,去妒意。盡量使心靈達到虛無的境界。這樣就能保持清靜的生活,不受外界慾念的影響而煩惱也。


寶德雜誌125期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勿發明殺生害命的武器

蓮生/文

  在神行中──

  為了救度眾生,我深入最深最可怖畏的地府,此地府的人,可說「求出無期」,死報無止盡,令人堪憐!(如無間地獄)

  這裏所關的:

  發明拐子馬的人。

  戰爭刀輪的魚思咺。

  發明炸藥、槍炮、飛彈、地雷、水雷。

  發明毒氣。發明戰車。發明捕獸器。

  氫彈、原子彈、核子彈、各式飛彈。

  ……。

  此地府關的眾生,讓我驚訝的是,全是才智最高的發明家,連世界級最偉大的名人也在內。只因為發明了殺生害命最大的武器,其惡業之重,引發大量死亡,扭曲了人性,智慧愈高,權位愈重,惡業竟然最深。

  在世時,不可一世。

  是氫彈之父。

  是一聲令下,族群全被毒死。

  如今,落入「閻羅」之手,求出無期了。

  我說的世界級最偉大的名人,亦在此地獄之中,我若說出他的名諱,保證人人暈倒在地。

  不是希特勒,也非墨索里尼……。

  比希特勒及墨索里尼、東條更具盛名。

  天啊!一切物類,皆有親眷之愛,人間最苦是「生離死別」,真叫人痛斷肝腸,發明殺生害命的武器,唉!世間還有比這更凶惡、更悲慘的事嗎?

  刀。

  箭。

  弓。

  捕獸器。

  均不可為,何況是「生化武器」,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佛菩薩有無限的愛憐及悲願,但,人類以惡為能,忍作殘害,吾等慈心雖廣,卻只有淌下血淚! 

盧勝彥文集169《忘憂國的神行》勿發明殺生害命的武器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化解爭端

  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輸盤,為楚國製造了一種叫做雲梯的攻城器械,楚王將要用這種器械攻打宋國。

  墨子當時正在魯國,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動身,走了十日十夜直奔楚國的都城郢,去見公輸盤。


  公輸盤對墨子說:「夫子到這裡來有何見教呢?」


  墨子說:「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殺掉他。」公輸盤很不高興。


  墨子又說:「請允許我送你十錠黃金作為報酬。」


  公輸盤說:「我義度行事,絕不去隨意殺人。」


  墨子立即起身,向公輸盤拜揖說:「請聽我說,我在北方聽說你造了雲梯,並將用雲梯攻打宋國。宋國又有什麼罪過呢?楚國的土地有餘,不足的是人口。現在要為此犧牲掉本來就不足的人口,而去爭奪自己已經有餘的土地,這不能算是聰明。宋國沒有罪過而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你明白這些道理卻不去諫止,不能算作忠。如果你諫止楚王而楚王不從,就是你不強。你義不殺一人而準備殺宋國的眾人,確實不是個明智的人。」


  公輸盤聽了墨子的一席話後,深為其折服。


  墨子接著問道:「既然我說的是對的,你又為什麼不停止攻打宋國呢?」


  公輸盤回答說:「不行啊,我已經答應過楚王了。」


  墨子說:「何不把我引見給楚王。」公輸盤答應了


  於是,公輸盤引墨子見了楚王,墨子說道:「假定現在有一個人在此,捨棄自己華麗貴重的彩車,卻想去偷竊鄰舍的那輛破車;捨棄自己錦繡華貴的衣服,卻想去偷竊鄰居的粗布短襖;捨棄自己的膏粱肉食,卻想去偷竊鄰居家裡的糟糠之食。楚王你認為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楚王說:「一定是個有偷竊毛病的人。」


  墨子於是繼續說道:「楚國的國土,方圓五千里,宋國的國土,不過方圓五百里,兩者相比較,就像彩車與破車相比一樣。楚國有雲楚之澤,犀牛麋鹿遍野都是,長江、漢水又盛產魚鱉,是富甲天下的地方。宋國貧瘠,連所謂野雞、野兔和小魚都沒有,這就好像粱肉與糟糠相比一樣。楚國有高大的松樹,紋理細密的梓樹,還有梗楠、樟木等等。宋國卻沒有,這就好像錦繡衣裳與粗布短襖相比一樣。由這三件事而言,大王攻打宋國,就與那個有偷竊之癖的人並無不同,我看大王攻宋不僅不能有所得,反而還要損傷大王的義。」


  楚王聽後說:「你說得太好了!儘管這樣,公輸盤為我製造了雲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國。」


  鑒於楚王的固執,墨子轉向公輸盤。墨子解下腰帶圍作城牆,用小木塊作為守城的器械,要與公輸盤較試一番。


  公輸盤多次設置了攻城的巧妙變化,墨子都全部成功地加以抵禦。公輸盤的攻城器械已用完而攻不下城,墨子守城的方法卻還綽綽有餘,公輸盤只好認輸,但是卻說:「我已經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對付你,不過我不想說出來。」


  墨子也說:「我也知道你用來對付我的方法是什麼,我也是不想說出來罷了。」


  楚王在一旁不知道他們兩個人到底在說什麼,忙問其故,墨子說:「公輸盤的意思不過是要殺死我,殺死了我,宋國就無人能守住城,楚國就可以放心地去攻打宋國了。可是,我已經安排我的學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帶著我設計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國的城牆上等著楚國的進攻呢!所以,即便是殺了我,也不能殺絕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國還是無法攻破宋國。」


  楚王聽後大聲說道:「說得太好了!」


  他不再固執地堅持攻宋,而是對墨子表示:「我不進攻宋國了。」


  墨子成功地勸阻楚王放棄了進攻宋國的計畫,便起程回魯國。途經宋國時,適逢天降大雨,於是想到一個閭門內避避,看守閭門的人,卻不讓他進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剛剛挽救了宋國,是宋國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