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所謂的忙

蓮生/文

  據我所知,現今的世人,人人都很忙的,上至總統先生,下至一般老百姓,人人都像螞蟻一般,東奔西走,匆匆促促。

  問:「你們在世間忙些什麼?」

  答:「忙賺錢啊!要吃飯啊!忙事業啊!忙家庭啊!忙子女啊!忙教育啊!連總統也要忙選票,不是嗎?」

  又說:「怎能不忙?什麼都要繳稅,房子房稅,地有地稅,車有車稅,水費、電費、瓦斯費……等等。壓力太大了,人生猶如走馬燈,忙到盡頭,倒下,才算忙完了。」

  問:「可有清閒?」

  答:「少啦!忙完自己,又忙子女,又忙孫子,人人如此!」

  「忙得有意義嗎?」

  「不知意義何在?人生就是如此,連晚上應酬也忙。現代人,要學的東西太多,連學習也忙。」

  如果細數「忙事」,應該無法可數才是。

  我說:所謂的忙,都是「白忙」。

  倒是「解脫生死」的忙,大家就忽略了。

  其實真正要忙的,就這一件「大事因緣」,其他的事,是小事。要趕快的覺悟啊!我們行者,要在忙中學習清淨、清涼、自在,更要幫忙碌的苦眾生啊!

  寫一首詩:

  這世界實在不可思議

  新奇的物體和知識永遠無盡

  需要裝進腦袋裡的已經大爆滿了

  忙

  變成了巨獸般的超然

  但何不回首那森冷環抱的死亡

  悄悄的靠近了人們的身旁

  要毫不遲疑當下

  祈求救度

  在中陰的境界才不茫然

盧勝彥文集168冊《孤獨的傾訴》所謂的忙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苦樂人生

  一個多愁善感的小女孩,在家裡西窗前看見一行送葬的隊伍,不禁神情黯淡,淚流滿面,蜷縮在窗前發呆。

  爺爺看見了,把小女孩叫到東窗前,推開窗戶讓她看,只見一戶人家正在舉行婚禮,喜慶幸福的氣氛頓時感染了小女孩的心情,她破涕而笑了。

  從此,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永遠銘刻下了爺爺頗有哲理的教誨:人生有悲劇也有喜劇,有失敗也有成功,有痛苦也有歡樂,你不能只推開一扇窗,只看一面的風景!

※ ※ ※

  人生到底是苦呢?或是樂呢?世人常以為有錢是樂,無錢是苦,全在於利欲上來衡量人生的苦樂,其實細加以探討,並非如此,有錢人有有錢人之苦樂,無錢的人也有無錢人的苦樂也,故由而可知人生到底是苦或是樂,全在於一個人心態上來加以區別也。

  人之心態如認為人生是樂,其必可得其樂,因其心態會安詳,會安於世事,不有任何之計較,認為世間每一件事都是美好的,認為世間的每一事物都是和諧的,試問世間哪有苦之來呢?也會因而造就他人之樂也。

  如一個人之心態無法開敝,總認為人生了無生趣,認為世間每一事物都是醜陋的,心境永遠是侷限在惡念裡頭,愁雲慘霧,試想這種人生何樂之來呢?必定永遠生活在苦難無趣的生活中,故可明白如何去培養,及把握住你生活的心態是最為最要的,也就是苦樂完全控制在自己的,非別人所造成的,希思悟勉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苦樂人生

危人自安,減人自益

  宋朝的李緒,負責掌管永安的軍務,那時候,有股勢力龐大的盜匪,剛剛開始作亂。

  李緒擔心自己會遭到災禍,就使用詭計,推薦他的好朋友范鉶,代理自己掌管永安軍。

  於是范鉶到任之後,李緒便得以離開永安的住所。後來範鉶全家,都被盜匪殺害了。

  這事過沒多久,李緒就被調任到臨安,在赴臨安的路上,遇到了強盜,李緒全家,也都被強盜殺死。

  舍卻危險而就安穩,這本是情理之常,而為什麼被上天所厭惡呢?上天並非厭惡他自求安穩,而是厭惡他使人承當危險。

  人生所經歷的許多情境,莫不有安穩和危險的分別;只知道自己求安穩,而不顧別人危險的話,假使這種詭計得以成功,那麼狡猾詭詐的人,都可以高枕無憂,而心存仁厚的人,都要活不成了!這怎麼是天地之心呢?

※ ※ ※

  《太上感應篇》云:「危人自安,減人自益。」「危」,乃是危及、危害之意,「減」,即是減損、減輕之意,此即以他人之危險換取自己的安全,滅損他人應得之好處而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

  凡夫無論置身居處於何種階級及地位,大都有一種共同之心態,就是將最為危險的任務推給他人去執行,而使自己獲得安全性高的工作,並且存在有減除他人應有之福利而使自己能獲得更多利益的心態,乃至於同樣的接受禮品,卻將最貴重之禮品留給自己,而便宜的或自己不喜歡的禮品則轉贈給他人,此皆是錯誤的觀念行為。

  君子見人有厄則矜之,小人見人有厄則幸之,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安樂和利益而危害他人,或幸災樂禍,嫉妒他人,希望他人犯過錯,破壞他人已成之功,但求自身安樂,讓人陷入危險之境地,此皆是造成自己貧賤福薄、壽短命促之原因。

  大學有云:「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違人之性,災必逮及身。 」故世人持身處世,當以仁恕存心,若見人有得意之事,應當生起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之事,應當生起憐憫心。若是喜忌人之成,樂人之敗,則當如何與人共事相處?如何得人信任?此乃徒自壞心術耳。俗語有云:「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故若能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能如是存心者,天必佑之。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之規律是常善與人,願大眾能時時自我警惕,切莫危害他人而使自己安定,亦莫減除他人應有之福利權益而促使自己獲得較大益處以肥潤自身,方能遠離一切災厄而增長一切福德也。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頓悟入道要門論

節錄

  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

  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問:云何為頓悟?

  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問:從何而修?

  答:從根本修。

  問:云何從根本修?

  答:心為根本。

  問:云何知心為根本?

  答: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經云: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也。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虛費功勞,於外相求,無有是處。禪門經云: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問: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惟坐禪,禪定即得。禪門經云:求佛聖智,要即禪定;若無禪定,念想喧動,壞其善根。

  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

  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薩戒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脫,亦名達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薩、無量力尊,是大丈夫。

  問:心住何處即住?

  答:住無住處即住。

  問:云何是無住處?

  答:不住一切處,即是住無住處。

  問:云何是不住一切處?

  答:不住一切處者,不住善惡有無內外中間,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處;只箇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得如是者,即名無住心也,無住心者是佛心。

  問: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

  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答: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云何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

  ……

  問:云何是正見?

  答: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問:云何名見無所見?

  答: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更無別眼。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有所見者,即是眾生眼,更無別眼;作眾生眼乃至諸根亦復如是。

  ……

  問:三學等用,何者是三學?云何是等用?

  答:三學者:戒定慧是也。

  問:其義云何是戒定慧?

  答:清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即同一體,是名三學等用。

  問:若心住淨時。不是著淨否?

  答:得住淨時,不作住淨想,是不著淨。

  問:心住空時,不是著空否?

  答: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問:若心得住無住處時,不是著無所處否?

  答: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三世不攝,亦名無三世也。

  心若起去時,即莫隨去,去心自絕;若住時亦莫隨住,住心自絕,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時,只物住,亦無住處,亦無無住處也。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只箇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經云:證無生法忍是也。

  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所言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言無心者,無假不真也。假者愛憎心是也,真者無愛憎心是也。但無憎愛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頓悟入道要門論-節錄

六道修行與精進

蓮生活佛開示

  在六道輪迴中,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那麼三惡道的苦,是不能夠修行的。

  簡單說起來,天道也是很難修行,阿修羅也很難修行。地獄、餓鬼、畜生,根本就沒有辦法修行。

  天道不能修行的原因,是因為福報太大,祂們的樂趣太多,幾乎佔了全部;樂佔的太多就很難昇起修行的心。

  阿修羅道,因為祂們本身有修善,但是嫉妒的心比較重,因此有一種鬥爭的現象,因為有鬥爭的現象,就很難有其他時間修行。

  三惡道更難修行,畜生道真的是很難修行,像畜生道的雞、鴨、羊、鵝、豬、牛,牠們沒有辦法體悟修行的道理。所以畜生道又叫做「大愚的境界」,是恆常的一種無明。

  地獄道更難修行,因為它是在無窮的苦,剛好與天道是成對比。天道是大福大樂,地獄道是大痛大苦。這兩極之間,苦與樂都是非常難修行的;苦是恆常的苦,很難懂得修行。

  餓鬼道也是一樣,想想看,像針一樣細的喉嚨,像山一樣大的種肚子,平時經常都已經在饑餓之中,祂哪有時間去想到要修持呢?

  所以地獄道很難修,餓鬼道很難修,阿修羅道很難修,畜生道根本沒有辦法修行。

  昨天中午,師尊看到自己的庭院裡,陽光出來時,花開了;昨天傍晚的時候,花又合起來,因為下雨、陰天,它又合起來了。師尊心中有一種感觸,花也是生命,太陽一出來它就開起來,太陽一下去,或者陰天的時候,花會合起來,這表示花是有感覺的。它不是死的,它會動,這是生命。

  我們看那些花、草、樹木,試看看用一個釘子,把它插下去一棵樹的時候,它會有樹脂流出來。

  另外,有很多植物,也是有感覺的,所以這些植物有生命,它會長,它會動,它是有知覺的。只是它的反應,沒有像人、像動物那麼大而已。

  但想想看,那些植物,它也能修行嗎?那些動物能夠修行嗎?

  在佛法的世界裡面,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在輪迴當中,我們千萬不能墮落到其它五道的輪迴裡去,不能夠墮落到那種境界裡面。尤其是三惡道,不能下去。一下去的話,等於是永遠的黑暗,那是沒有辦法醒過來的一種境界,是大愚執的那一種境界。

  所以一想到這種情形,反過來,你就會在這個人生中,非常的精進。

  在我們作為人的時候,應該慶幸作為「人」,要懂得知道道理,要懂得佛法,更要懂得精進,在這一世當中很認真的修行。

  這很不簡單,我們作為一個人,本身能夠得到一種知識、智慧,能夠明白所有的事理、道理;甚至於修行的道理;同時又能夠知道,又要想到,在這世界上,活的時間雖然有壽命長一點,八十歲、九十歲,壽命短一點,五十歲、六十歲,也有夭折一點,但無常一到,一下子生命就沒有了。

  所以要珍惜我們自己活著的生命,這個生命不是很長,因為要扣掉很多時間,雖然能活到八十歲,但扣掉晚上的時間、睡覺的時間,還有其他的作息時間扣掉,試問有沒有辦法修行?

  雖然能活到八十歲,扣掉一半,剩下四十年的光陰,四十年光陰中,有多少光陰能夠修行?小孩子的時候也不能修行,因為當時沒有那種知識,沒有學習那種技巧,沒有學習的那一種能力的時候,怎麼修行?

  所以十歲以前也很困難。二十歲!還是很懵懂。到了三十歲,勉強知道了。

  四十而不惑。孔子說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可以不受迷惑了,比較不迷,能夠定下心智了。五十歲以後又老了,體能又開始衰敗了。真正能夠修的時間,不是很長啊!所以「精進」是很重要的,「六度波羅蜜」當中,「精進波羅蜜」是很重要的。

  像密勒日巴,他在高山的岩洞裡面,持續了九年的修行。釋迦牟尼佛在苦行林,持續有六年的修行。

  每一位祖師,大部份都持續有好幾年的修行,很認真的,持續的那一種精進,才能夠得到大成就的。像蓮華生大士,祂在苦行林裡面,在屍陀林,屍陀林就是墳墓的地方,也是持續很多年的精進修行。

  所以祂們的人生當中,都是有一段很精進的時間,都是很多年的。

  想到祖師們的修行,再想到人生苦短,再想到三惡道,你就要知道了,一定要精進,一定要有恆長的修行的心。

  嗡嘛呢唄咪吽。

法語精華──六道修行與精進

  「今世不修後世難,佳期錯過實堪歎;得成道訣無貴賤,一體同登極樂班。」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澳洲生命鬥士─力克‧胡哲

  沒有任何醫學解釋,澳洲籍的力克.胡哲(NickVujicic)一出生便沒有四肢,只有五趾不全的小小腳(醫學上稱為海豹肢症),極度震驚與悲傷的母親,甚至一開始便拒絕擁抱他。幸好,力克的父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透過信仰克服了恐懼和擔憂,更成為力克健康成長的關鍵角色。他的家人從小就給予力克豐盛的愛與鼓勵,把他當成正常般孩子養大。

  求學的過程中,力克曾經遭受澳洲法律的限制,五度被拒絕進入一般學校就讀,他的母親積極爭取修法,讓力克成為首批進入主流教育體系的身心障礙學生之一。相較於其他小朋友有雙手,力克用腳趾頭和嘴來寫字,但是他的學業成績斐然,屢屢獲選為學生代表。

  從小,力克就非常樂觀、自信、好動,所有正常孩童的活動,他都不放棄。幼年時期,曾經受到同儕排斥和霸凌,力克失望之餘,決定主動和別人做朋友,也因此贏得超好人緣,並以無比的勇氣戰勝霸凌。青少年期,力克曾經一度放棄希望,甚至嘗試自殺。

  十五歲時,力克聽了《約翰福音》裡盲人的故事,也是在那之後,他全然地願意把生命奉獻給上帝。因為他領悟到,他的缺憾不是他或父母犯了罪,而是「為了彰顯上帝的作為」,上帝對他另有計畫。這個故事是說,村子裡有一個人,一出生就是盲人,那時耶穌見了他,一旁其他的人就問耶穌:「為何他天生就是個盲人呢?」

  耶穌回答:「這是為了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聖經的話帶給力克喜樂與巨大力量,在他心田裡撒下種子。他領悟到,一個人儘管外表完全,但若是內心殘破,是毫無意義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性,應給自己機會創造自我價值,這體悟讓他因此立志成為勵志演說家。他認清了自己所要釐清的重點是,「我是誰?我在世上的目的為何?還有我離世之後要去哪裡?」他明白,唯有找到真理,才能得到自由,若沒有通達的智慧,是無法去看透世間的一切。

  「我不需要改變處境,我不需要手腳,我需要的是聖靈的翅膀,因為藉著這雙翅膀,我知道上帝正拖著我翱翔,不要放棄信仰上帝,因為上帝永遠不會放棄你。」他說道。

  轉念的力量感恩心出發

  他回憶起在他六歲時,母親常唸一本書《我愛的上帝》,書裡的主角瓊妮,是一位游泳與馬術選手,但是在她十七歲時,大學第一學期開始前的幾個禮拜,瓊妮在跳水進入湖中時,折斷了脖子,導致瓊妮脖子以下全身癱瘓。書中提到,瓊妮曾經因為癱瘓而絕望到想自殺,但是最後她卻想通了:「這不是宇宙丟擲銅板,也不是命運的輪盤,而是上帝對我人生計畫的一部分。」跳脫沈溺受害者的角色,選擇轉換心境,她重新接納自己,並勇敢地面對生命。

  力克在故事中,彷彿找到了自己。「聖經上說,我們種什麼,就收什麼。」,如果你的心裡滿是痛苦、憤怒、自憐,而且不願寬恕,這些態度會為人生帶來什麼?相反地,當我們大量儲存樂觀、感恩、行動、同理、或是寬恕的態度為自己充電,漸漸地,你可以感受到這些改變所帶來的力量。「與其往內縮到自己的世界裡,不如向外看看四周;與其帶著受傷的心尋求同情,不如去找一個傷得更深、更重的人,然後幫助他治癒傷痛。」力克鼓勵大家,發揮同理心,因為這是人類很棒的天賦,把握每次的機會練習並分享,讓施與受雙方同樣得到療癒。

  憤怒沒辦法日夜持續,就好像如果你一直讓引擎發動著,車子會壞掉,人的身體也是如此。他指出,醫學研究顯示,一直心懷怒氣與怨恨,會對身心造成壓力,導致免疫力下降,並破壞重要的身體器官。力克認清,寬恕是讓自己獲得自由,讓心思擺脫過去、展望未來,以感恩啟動正面態度,並將正面態度化作行動,能改變自己與別人的生命。

  「你可以選擇因為缺乏,而惱怒上帝,或是因為擁有而感恩。」力克胡哲以堅定的道心,克服身體殘缺的限制,用自己的生命講道,走遍二十五個國家,散播善念,為更多人打開封閉的心門。

  心理學家兼領導學老師卡拉‧芭克博士在《赫芬頓郵報》的部落格上寫道:「力克讓我們知道,即使面臨幾乎世上所有的人都覺得無力的處境,還是可以利用這樣的處境,喚醒心靈、激勵他人。力克是英雄,在大多數都看不到出路時,他卻找到了機會。」

  澳洲生命鬥士─力克‧胡哲以自身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苦難的另一邊,有一條不同的路,會讓你更堅強、堅定,讓你去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即使生命似乎要把你打倒,也要仔細注意有什麼浮現出來。」

  「你可以選擇因為缺乏,而惱怒上帝,或是因為擁有而感恩。」力克說道。面對人生的暴風,或許我們不知道可以維持多久,但是我們唯一該擁有的信念就是─「永不放棄」!如果你找到貢獻一己之力的方式,就能找到生命的意義,接著希望與信心自然來到,並陪伴你走向未來。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缺,在力克‧胡哲身上,我們看到他是如何以自己身體上的不完美,謙虛地邀請我們直視自己生命最艱難的內在核心。「如果自己沒有得到奇蹟,那就讓自己成為一個奇蹟,並勇敢地創造生命最光輝的價值!」他說。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空無與互為因緣

  一名著名的韓國學者穿著一身無懈可擊的黑色仿儒家長怉,有著高領與長長的水袖。他在達賴喇嘛面前盤腿而坐。

  「這個問題可能有點愚蠢……」這位韓國學者開始訪談時有點遲疑,他脫掉黑色無邊帽子,露出剃得短短的頭。

  「在你這一生當中……」學者繼續說:「你學了很多,也一直在修練自己的身體,你擁有所有的經驗,也是個偉大的思想家,你是否能告訴我一點私人的事情,一些啓發悟道的經驗?」

  達賴喇嘛在墊子上往後靠了一點,表情凝重。

  「這個身體,現在已經六十六歲了。但是在心靈的層面上,我卻非常年輕。」

  這位西藏喇嘛說著,他暫停了一下,為自己的笑話放聲大笑起來,全身都抖動不已。

  「但是當然,無常的觀念,還有空無的概念非常有威力,也很有用。」他說著深思起來,「尤其是空無的概念。」

  「根據龍樹大師的說法,空無意味著互為因緣或互相連結。」達賴喇嘛說著身子朝韓國學者靠近了一點。

  「空無並不是意味著一無所有。」達賴喇嘛繼續說,「空無是圓滿,而非空虛。空無的理論、空無的知識……我想我有蠻透徹的了解。空無--你也可以想做是互為因緣--幫助我們擴大視野。擴大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視野,擴大我們對自己生活的視野,真的無邊無際。全面的發展這樣的觀點非常有幫助。」

  「陛下,您可不可以跟我說明一下什麼是空無?」韓國人問道。

  「所謂的實相有兩個層面。」達賴喇嘛對這位韓國訪客說明著,「一個層面的實相是:你看到這是桌子。」他輕輕的把手放在他倆之間的矮桌上,然後他指著那杯熱開水:「這是水。」

  「好,要如可證明一般人所謂的真相是存在的?」達賴喇嘛說著把熱開水杯挪到面前,「這杯水是存在的。我看到,感覺到……這是水。」他靠近桌子一點,凝視杯中,用食指用力戳了杯子好幾下以強調自己的說法。

  他脫掉眼鏡,彎腰向前,直到臉部離杯子幾英吋遠。「第二次再看看,還是水。」

  達賴喇嘛抬起頭來,戴上眼鏡,指指坐在他右邊的人:「問問別人,是的,就是水。然後我們接受了:這就是真相。」

  「你所談論的是一般定義中的真相。」有一人說。

  「是的,一般的真相。但是換個方法來說,突然之間,我看到果汁。杯子裡面不是水,裝滿了果汁--黃色的。」達賴喇嘛又脫掉了眼鏡,用手背揉揉眼睛,又彎腰朝杯子看過去。「於是我仔細看:看到的都是水。所以這證明前面那個感覺是錯誤的--看到黃色的水是個錯誤。當我仔細看看時,裡面並沒有果汁。」

  達賴喇嘛戴上眼鏡,仔細研究那個韓個人是否抓到重點了。「另外一個例子,因為我色盲,我總是看到黑色。」他指著杯子對學者說:「今天我看到黑色的杯子,這個下午我看到的也是黑色的杯子,但是我不敢確定,我問別人這是什麼顏色?如果這個人確定這是黑色的,這就是一般的確認:這是黑色的。」

  他指指攝影師:「但是如果第二個人、第三個人、第四個人都說:這是黃色的,這樣雖然我總是看到黑色,卻是我的眼睛出了問題,而非真相是黑色的。我總是用這樣的方法來找出真相,一般所謂的真相--經過理性的調查研究。」

  「現在我們來看看最終的真相是什麼。」達賴喇嘛說著用手指點點杯子,「這到底是什麼?」

  達賴喇嘛往前靠近韓國學者,緊緊的盯著他。「我們看到色彩、形狀,但如果我們拿走形狀、色彩、物質,杯子還剩下什麼?杯子在哪裡?這個杯子是由微小的粒子所組成:原子、電子、夸克。但是每一種粒子都不能稱作杯子。同樣的粒子可以用來組合成四大元素、這個世界、任何東西。以佛來說,我們找不到佛在哪裡,所以,這就是最終的實相。如果我們深入研究,想要找出事情的真相,最後我們可能什麼也找不到。」

  因此,達賴喇嘛要說的是:杯子就是無。所謂「杯子」只是一個標誌,用來形容每天生活真相的一個形容詞而已。但是每個杯子都是存在的,卻是來自因果之間交錯複雜所形成的網絡,並非單獨成立的。物品不可憑自己本身、自己獨立意志就能成立。

  舉個例子,如果我決定要做一個黑色的馬克杯。為了要這麼做,我混合黑色的黏土與水,塑造出我喜歡的造型,然後把成品放在爐火中燒。因為我的努力,黏土加上水結果變成杯子。但是杯子之所以存在,是由無數的原子與分子交合作用而形成的。致於我,我這個創造了一個黑色馬克杯的人呢?如果我的父母親從沒有遇見過彼此,這個黑色馬克杯就根本不可能出現。

  因此,杯子並非獨立存在的,只有經過複雜的網絡關係才會成形。引用達賴喇嘛自己所說的話,這也是他的世界觀的基本概念,這個杯子就是「依賴性的創造」。會成為一個杯子,是源自許多不同的因素,而非單獨成立的。這就是「無」。所謂的「無」就是「虛無形質,沒有固定的存在」。或是換句話來說,無也就是互為因緣,互相依存。達賴喇嘛的眼睛一直盯著韓國人的臉。他那熱切的凝視讓人震驚。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無」?那跟真實的生活有何關聯?對達賴喇嘛來說,洞察力才是一切。我們的不快樂、痛苦都肇因於我們的感知與真相之間有差異。譬如我把自己看作完全不同的個體:我跟我的子女、妻子、敵人都截然不同。不論我愛這些人或恨這些人,我都相信我是獨立存在於這些人之外的。根據我一生的狀況,毫無疑問的,我相信我與人之間有一定的差距。所謂的利己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的概念,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

  然而,如果我接受達賴喇嘛的觀念,我就明白我的存在依賴著人、事、物、因與果之間無邊無際的交互連結運作。如果其中有任何一個部位出狀況,我的存在就會是另一番面貌。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自我」與「他人」只有在產生關聯時才有意義。超過半個世紀以來,達賴喇嘛始終深信著:「他的」利益與「你的」利益是互相糾結,交錯綜橫,緊密聯繫著的。這也是為什麼他這一生的心力都貢獻在為他人的幸福快樂而著想。他相信如果他能幫助別人,他自己就會是第一個受益人--最後他就是個快樂的人。這也是他一生最高的天職。

  他特別強調,只要遵循佛家的兩個基本原則:慈悲與空無的概念,任何人都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快樂。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三心不可得

  一位真空寺的老和尚曾說:

  凡夫的妄想是不一定的,或是回想著自己幾十年前的榮辱恩仇、悲歡離合,和種種的閒情,這是過去的妄想。

  或是事情到了眼前,可以去做,心中卻是畏首畏尾,猶豫不決,這是現在的妄想。

  或是期望著日後能夠榮華富貴、子孫發達,和一切不見得一定成功、一定得到的事情,這是未來的妄想。

  這三種的妄想,或是生起了,或是滅掉了,我們就叫它做妄心。只要能夠照見它是妄心,隨著妄念起來的時候,當下就把它斬斷,這就叫做覺心。

  所以說:「不怕妄念起,只怕覺太遲。」這個心若是湛然清淨如同虛空一樣,那麼煩惱就沒有立足的地方了!

※ ※ ※

  世上之人,修道求真者多,而得道成真者少,是何因否。乃修道之人,全不知掃三心,飛四相之法,故少成仙佛也。

  所謂三心者,過去之心不可追,現在之心不可存,未來之心不可求,此謂之三心也。心乃應事之總指揮,故過去之事不可追,雖妄想亦不返,反損精神;現在之事不可存,有事則應,無事則靜;未來之事不可求,事來則應,妄想亦不得,如此三心滅矣。

  何謂「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世人認自體,四大假合,地水火風所結色身,當作真我,見義不勇為,貪生怕死,只顧小我,名有我相。心存惡念,依私心所欲,分別你我,作事不公平,意亂動,名有人相。妄念不絕,塵心流轉,不求解脫,六道輪迴,名有眾生相。識神用事,妄想不停,思享百歲,子孫昌榮,惡業為種,不悟佛性求解,超脫真理,隨心染境,意識不覺,苦海沉淪,名有壽者相。以上四相,總由心意而生染。

  修學男女,若能將三心四相棄盡,順手而得大道成果也。

如何化解痛苦的陰影

蓮生/文


  人問:

  「……其實許多人,也有兒時不愉快的回憶,甚至成為陰影,這種心理的問題,佛法有什麼方法可以化解嗎?」

  我答:

  「只要能深入佛法,明心見性,不只是兒時痛苦的陰影,甚至一輩子痛苦的折磨,都是可以化解的。」

  我說:

  人之一生,苦多於樂。

  在佛經裏面常常提到──

  出生是痛苦的。

  孩提的時候是痛苦的。

  年輕及成年後,失去配偶、財富、幸福,充滿痛苦。

  煩惱是痛苦的。

  生病加倍痛苦。

  年老了更是痛苦。

  就算有了「財富」,失去更苦。

  就算有了「大名」,人紅是非多,也是苦。

  就算有了「美貌」,轉眼即逝,苦也。

  而且「財」「名」「色」都只是短暫擁有,失去時,痛苦倍甚。

  所謂八苦正是:

  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如果求得了呢?那就不苦了嗎?其實也不見得,求得了,害怕失去更苦。

  普賢菩薩警示偈:

  是日已過。

  命亦隨逝。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談了這麼多的苦,那佛法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金剛經》說: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這意思是說,把苦看成夢、成幻、成泡、成影,非真實性。

  把苦看成,如露、如電、如光、如石火,很迅速就消失了。

  也就是:

  就像夢一場,很快就過去了!

  還有更好的化解之道。

  《金剛經》云: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屬於「第一義空」。

  一切的痛苦,均以有「我」而起,若修至「無我相」痛苦則化解了。

  一切的痛苦,均以「人我」而起,若修至「無人相」,則痛苦則化解了。

  「無眾生相」(無空間)

  「無壽者相」(無時間)

  在一個高級的修行人來看,苦與樂是二元,其實也是一元。

  我們了解「第一義空」的道理,苦與樂是根本不存的,痛苦不存在,快樂也不存在,根本是「無何有」的。

  修行修到了「無何有」,痛苦的陰影早就不見,心中一絲不掛,何有陰影?

  佛法中,最高的至理佛性(空性),第一義空,如果能真實開悟,化解痛苦的陰影,是輕而易舉的。

  我反問:「有痛苦嗎?」

《當代法王答客問》如何化解痛苦的陰影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以道交鄰

  有一天,公藝陪同父親從祖墳前經過,看到鄰居李某放牛踐踏墳,藝父就將牛拴住,和李某發生爭吵。

  公藝勸諫說:「為了小事,何必爭吵。」

  藝父說:「踐踏我家的祖墳,就如殺我一樣,怎可說是小事呢?」

  公藝說:「這是我父子平時少與鄰居來往,才會發生此事,假如能以禮來對待他們,鄰居就會謹守分寸的。」

  父親問:「要如何做呢?」

  公藝說:「可請李先生到我家來,設酒席招待他,自然能使他謹憤。」

  於是在祖墳整理謝土當天,請李先生到我家,誠意以酒宴款待,慇懃告訴他。李某非常感恩回到家中,即時找人在公藝祖墳四周栽種蒺藜,永遠不敢侵犯。

  這是張公藝「以道交鄰,備酒以待」,為第八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買地不如義結來,

  張公德大不須猜;

  世間無限爭強者,

  多少芝蘭不曉栽。

※ ※ ※

  人往往因心地窄挾而誤事、且誤修,心之隘窄,則無法納容萬事、萬物,且難以容收正道正理,故無法成事,亦無法明理成道也。

  人要經常設法去寬廣己心,亦即是能鍊修自己之包容心,能包容,才可容人、容世間之事物,從這包容的種種過程中,亦可因而造成自己內心的體悟,能知「道」之內裡。如不能容,則這一切世間之道將摒除於內心之外也。所以無包容之心,即是無仁慈之心,缺乏愛心去容納身邊之事物,必定註定失敗之主因也。

  世間事物,何者最能包容呢?試看「天、地」就可知之,包容了世間所有萬物萬靈,無所不容也,那一切又是那麼和諧。故人當習包容之心,以壯大自己的修涵,希在此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包容心

日月星三光

  明熹宗天啟年間,江蘇省晉陵郡一帶鬧旱災,老百姓叫苦連天;郡太守便祭天祈雨,以求解除乾旱。

  但天仍然沒下雨,當天夜晚太守夢到一位神明告訴他說:「明天早上有位老人家會進城,只要你誠心地邀請他來祈雨,便一定有感應的;而他祈雨之所以會靈驗,就因為妙在他帶有一把傘,你不妨試試看。」

  第二天太守果然等到這位帶著傘的老人,並請他為大家祈雨。說也奇怪,當這位老人家向天禱告後,果然雨水飄落下來,而解除了這場乾旱。

  太守很好奇地向這位老人家請教:「老先生,請問您是積了什麼樣的功德,會有這樣的感應,以及您這把傘有什麼樣的因緣、作用呢?」

  老人家回答:「沒什麼特別的啊!我只是每逢初一、十五日一定齋戒沐浴,禮敬天地神明;以及大小便時,一定用傘遮身體,恐怕自己污穢、觸犯到日月星三光啊!」

  太守一聽,不禁深深讚嘆,原來這位老人平日對天地神明是如此的敬重,才贏得上天如此的感應啊!

※ ※ ※

  三光者,指「日、月、星」而言,麗乎天,照乎地,功參造化,德配乾坤,位極尊崇。

  無三光之普照,世間何有晝夜?無三光之晦明,群靈何從化育?德至高矣,功莫大焉。

  世人由於科技昌明,誤念三光為平常之象,鮮於尊崇,實在大錯特錯。無三光,哪來世間種種之化育?不但不存敬重之心,更反而污視其存在,實在令人感嘆也!盼能明白此理,正信正念,一切存感恩之心,則屬正道之人也。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崇敬三光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住的煩惱

  方會師翁初住楊枝山時,住室是間破舊的老屋,勉強能遮蔽風雨。

  恰值歲暮寒冬季節,雪粒紛飛飄落滿床,師翁仍然無意顧及這些。門下僧眾表達誠敬之心,願意為老師修造新的居室。

  方會師翁拒絕了,他說:「我佛曾經有言,當遇滅劫之時,高岸落為深谷,深谷升為高岸,萬物遷轉變動不定。哪裏能夠萬事圓滿、一切如意,感到稱心滿足呢?你們出家學習佛法,基礎工夫尚未掌握穩當,一晃就是四、五十歲了。哪有閒工夫去營造寬敝的住室呢?」

  方會師翁最終也未答應門下僧眾的請求。第二天,他上堂說道:「乍住楊岐山寺老屋破舊,滿床飄灑落下盡是雪珠。縮頸脖,暗歎息,追思古代高僧曾在樹下住!」

※ ※ ※

  時日飛逝,光陰似箭,時光是不待人的,如不能及時的把握,讓它白白的流逝,一事無成,那多麼的可惜!

  此所言之「事」,乃指道事、聖事,在短短數拾寒暑中,什麼最重要:存款有多少?房子有多大?這都是虛幻不切實際者也,還是在你能擁有多少之道果,這才是最真實的。馬上一幌,自小到老,如不能明白知修進道的話,更待何時呢?

  人生在世,以德護身,以道正身,這是天經地義不變之至理,除此之外,並無甚他之妙法,所以,只要能一心專志於道,那一切可不必煩惱,自然諸事順暢,每每於道上求其精進,這也是人最大價值者也,希明悟思醒之!

皇母慈音第四輯-悟道精醒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我家本貧

蓮生/文

  小時候,家裡很窮,我曾賣「李仔糖」及「枝仔冰」,也賣過「澎糖」。……

  「寒假」或「暑假」,我在「南部火力發電廠」、「電力公司承製部」、「花蓮修理工廠」、「花蓮電表檢驗站」打過工。

  少年時,養過「豬」、養過「雞」。

  初中、高中、大學,靠寫稿子,投稿雜誌、報刊,賺點小錢。

  然而家裡的經濟,始終未曾好轉。

  我曾拿了一毛錢。

  向家附近的「大涼冰菓店」買一碗「清冰」。

  「清冰」就是冰加糖而已。

  然後對店員說:「請分成五碗。」

  店員瞪大了眼睛。

  嘻嘻!

  我跟四個妹妹,一人一碗。

  這就是我的小時候,我說:「我家本貧。」

  學道學佛之後,有趣的是,道長或和尚,常常自稱:

  「貧道。」

  「貧僧。」

  後來我得明心見性、開悟玄旨,原來這「貧道」、「貧僧」。

  是真的。

  就算那些大和尚,擁有山頭、大寺、大學、電視台、醫院……。

  我知,他們仍然是「貧僧」。為什麼是「貧僧」?請聖弟子,分析、分析!



  台州,白雲,「院迺禪師」。

  僧人問:「荊山有玉非為寶,囊裡真金請賜一言。」

  院迺禪師答:「我家本貧。」

  僧人又問:「禪師慈悲何在?」

  院迺禪師答:「貧僧名空。」



  大家發覺沒有,這「我家本貧」,可不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話兒,而是一句最珍貴最無上的話兒。

  高僧曰:「我一物也無。」

  盧師尊曰:「我一無所有。」

  沖照禪師曰:「我不知道。」(大道)

  清護禪師曰:「草鞋木履。」

  志球禪師曰:「青霄豈希眾人攀。」

  院歸禪師曰:「冰消瓦解。」

  (這些全與「我家本貧」這四個字有關。當我們領悟玄旨之後,開悟明心之後,你終於明白「我家本貧」這四個字。此四字震天價響,可以粉碎山河大地的,一切煩惱粉碎,一切生死粉碎,一切的一切全粉碎。)

  我建議:

  全世界的大富豪,排名十名或百名的億兆富豪。

  在其豪宅大客聽,各掛一匾,上書「我家本貧」四大字。

  一者,明本來面目。

  二者,本是如此。

《一支箭射向蒼天》我家本貧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尊師重道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末衛國人。子貢天性至孝,資稟穎慧,七歲即知善惡。十七歲時,遊於魯,聞孔子在闕里授徒,心甚景仰,遂拜孔子為師,深得儒學真諦和精髓。

  他不但是孔子學說的實踐者和傳播者,而且還是其堅定的捍衛者。他通達明理,善言辭,長於外交,曾任魯、衛兩國之相。孔子很欣賞子貢,把他比作宗廟裏尊貴的「瑚璉之器」。

  《論語序說》中記載:孔子去世,學生們為他服喪三年,子貢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一直為其師守祭六年,哀痛至極。他與孔子的關係堪稱尊師重教的楷模,被後世廣為流傳。

  一次,齊景公向子貢詢問孔子的賢能,子貢馬上回答說:「聖人也,豈直賢哉。」意思就是說,孔子不只是賢人,是聖人啊!

  接著子貢又稱頌孔子說:「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壺杓,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在這裏,子貢將孔子與天、地以及江海相比,說我跟著孔子學習,就像拿著瓢到江河裏飲水,腹滿而去,哪裏知道江河有多深呢!」

  齊景公說:「先生之譽,得無太過乎?」子貢說:「臣賜何敢甚言,尚慮不及耳,使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於明矣,使臣不譽仲尼,譬猶兩手把泰山,無損亦明矣。」他把孔子比作泰山,說自己的讚譽之詞,不過是給泰山添了兩把土;反過來說,即便是任何人想損其名譽,也不過是用手刨去泰山上的兩捧土,不會有損於泰山的崇高那是顯然的。

  子貢時時處處維護著孔子的尊嚴,絕不允許任何人毀謗老師的聲譽。一次,魯國的大夫叔孫武叔在人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聽後非常氣憤,說:「譬諸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大意是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牆裏面的房屋,一眼就可望盡,但孔子的學問本領則好比數仞高牆裏面的宗廟景觀,富麗堂皇,不得其門而入是不得見。

  數日後,叔孫武叔又在毀謗孔子,子貢就勸他不要這樣做,義正詞嚴地說:「你這樣做是沒有用的!夫子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夫子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甚麼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這段話不僅表現了子貢對孔子的崇敬,也體現了其高超的語言藝術。寥寥數言便描繪出孔子形象的高大。

  另外,其他人的一些不正的說法也都被子貢指正。陳子禽也是孔子的學生,可是,他總對老師有所懷疑,一次,他問子貢說:「夫子的學問是從哪兒得來的?他周遊列國,了解了各國的政事,是請求人家告訴的,還是人家主動說的呢?」

  子貢說:「文王、武王的仁義之道流傳在世間,賢能的人知道它的內涵,缺少賢能的人只知它的皮毛,道義公理無處不在,夫子在哪裏不能學習呢!夫子打聽消息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一樣,他是憑著溫和、善良、恭謹、儉樸、謙讓的美德得來的。」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對夫子有意表現恭敬吧,他難道比你更賢能嗎?」

  子貢說:「君子一句話可以表現出明智,一句話也可以表現出不明智,說話不可不慎重啊!我們老師是不可比的呀!他的高不可及,就像蒼天不可能有台階讓人登上去一樣。」

  有人問子貢孔子為甚麼那樣有才,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聖」,是天生的聖人。子貢謹記老師的教誨,以其齊家、治國之志向,博濟廣施之胸懷,謙遜至孝之美德,對師道尊嚴的維護和對「道濟天下」的堅定,垂名後世。

  確實,師道尊嚴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師德師恩是人終生不能忘懷的。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為師之道尊貴、莊嚴,正如《禮記‧學記》所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 ※ ※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而在這數十年歲月中,是否有依循為人之道在作事,這個問題是世間人需要好好思考的事。

  現代人求取功名不再像往昔那麼辛苦,每一個學校都給求學的學生福利優厚,每到考期時間就怕學生們受到炎熱、寒冷等侵犯傷害故給予很多的方便,以使考試順利,如此環境與昔日相比較實在天壤之別,故現代求學學生理應感到幸福很多,當更把握好時機用功努力在課業上。

  再言時代的進步,給予求學學生方便,理應有很安逸的學習空間與認知,應明白尊師重道道理才是,但看今卻未能在這基本為人學子上作得圓滿,何以故?今時師長教育辛勞卻往往得不到學生的體會,一但有對學生指導反被學生辱罵拳腳相向,更會找家長來理論或控告師長等等,感嘆世人從小求學就已理解為人處事道理,奈這些基本道理已漸埋沒,真是可惜啊!

  學生求學為習知識,卻是知識越高基本道理皆忘得一乾二淨,世人要知教育的重要,小孩求學若有不足之認知,為人家長應有共負責任來教導才是。

慈聖雜誌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老與死皆福氣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孤苦無伴疾病纏,子孫不肖茫茫然;
   吃齋念佛勤放生,預知時至回理天。

聖示:吾見近代老人問題嚴重,不管有錢沒錢,眾生一旦遇到老年情況,皆無解也。其實不然,從古至今就有很多實證,證明眾生能好好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連死亡皆能妥善規劃,使「死亡」變得自然愉快而沒有壓力。吾今夜便以「老與死皆福氣」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老與死皆福氣」

  宋代有一在家居士,名喚宋民,此老者從年輕就善歡茹素、念佛,早晚誦念各家經典,佛、道皆廣泛涉獵。只要有閒暇,就至市集買物放生,在其身教之下,家人皆能慈愛萬物,一家和樂。

  宋居士在中年時,三個兒子皆已成人,除了老大當官外,另兩個兒子也在外地經商。一年之中,除了大節日外,很少回家。古時交通不便,宋居士也很少去探視兒孫。

  在宋居士六十一歲那年,小他五歲的夫人染病去世,除了儉樸的喪禮外,宋居士也沒太難過。除了三餐得自理,環境得打掃,衣物得自己清洗外,宋居士仍是勤快念佛,很少與人交際應酬。親友勸他搬去與自孫住,但宋居士喜歡自由修行的生活,兒孫見其身子硬朗,也沒勉強他。

  在宋民七十歲那年,夢到太上老君伸出雙手歡迎他回歸理天,他趕緊寫信,吩咐兒子們在三個月後的十五日回家為其處理後事,兒孫們趕緊處理好事情,便提早半個月回家見父親。

  一進家門,老父還在廳堂誦經念佛,招呼過兒孫們,他又靜坐誦經去了。兒孫們以為老父親因想念他們,才施了一點小計謀要他們回家,趁此機會陪陪父親也不錯。待農曆十四當天,父親召集大家,吩咐好自己的後事如何處理,便入房休息。農曆十五一早,佛堂沒有誦經聲,家人入房一看,父親面容慈祥含笑歸九泉,家人才知父親所言不假,人原來可以「預知時至」。

  吾以上述實例勸喻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每天好好準備歸空後的資糧,少煩惱生活瑣事,未來歸空之前,才能有平安往生的福報,不但自身業力全消,更有仙佛接引回理天及西方極樂世界等,此為眾生今世讓努力的方向。汝等莫再蹉跎光陰,學學宋民居士及早規劃自己的修行人生,才是一位「真正」的在家修行者。藉由念佛靜心、茹素、放生消解殺業,老年時可避免疾病纏身,身心舒暢、愉快修行,子孫賢孝姑且不論,至少避免造成子女負擔,與其留給子女萬貫家財,不如留給子女修行的好榜樣,才有機度化親人,為未來回返理天早做準備,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即知即行。可,吾退。

全真月刊120期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守孝三年

  有兄弟三人,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參禪,因此就跟隨佛光禪師學禪,時日一久,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約出外行腳雲遊。

  有一天,在日落時借宿於一個村莊,恰巧這戶人家的婦人剛死去丈夫,帶了七個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時候,最小的弟弟就對兩位哥哥道:「你們兩位前往參學吧!我決定留在這裡不走了。」

  兩位哥哥對於弟弟的變節非常不滿,認為太沒有志氣,出外參學,才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氣憤地拂袖而去。

  這位新寡婦人一個婦道人家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幸好有這位師弟自願幫助她。她看到三師弟一表人才,就自願以身相許。

  三師弟說:「你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實在不好,妳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

  三年以後,女方提出結婚的要求,三師弟再拒絕道:「如果我和妳結婚實在對不起妳的丈夫,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

  三年後,女方又提出要結婚,三師弟再度婉拒道:「為了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無愧於心,我們共同為妳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經過九年,這一戶人家的小兒小女都長大了,三師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婦人道別,獨自步上求道的路。

  這位三師弟,喜好參禪,他雖然不入山打坐,反而為一家孤兒寡母服務,不為世間的五塵六欲所轉,反而轉變穢土為淨域,可以說這位師弟才是真正懂得禪機的人。

※ ※ ※

  道乃是無言之聖,而聖神仙佛乃是聖之理也。求道不離現實之生活,即是在現實生活之中即可求得真道,非得棄離現實始可得道也。因自身之道其德乃真,絕不可捨近而求遠。

  世俗言出家始可成道,人皆信之;在家欲成仙成佛,人皆異之。何以故?乃不明其理,未窮其道之故也。

  如為人父母不嚴不慈,為人兄長者不友不悌,為人夫妻者不仁不義,為人子女者不敬不孝,試問道在哪?理在何呢?又如果個個離家出走,每個家庭陷入父不父、母不母、夫不夫、妻不妻、子不子之道,豈可冀其之成乎?

  故思悟此理,世人得堅心在日常生活之中求其真道,那仙佛可冀矣,悟勉之。

皇母慈音第二輯 現實中求真道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人生最需要關懷

蓮生/文

  曾在新聞中,知道有這樣的一個人,他是一名工人,在建築工地跌下來,傷得很嚴重。

  從醫院出來的時候,他坐輪椅,雙腳全完了。上廁所,大小便全要人扶助。

  問題是他沒有結婚,父母雙亡,又無兄弟姐妹。

  這位工人,只靠打零工賺錢,如今,什麼也不能做了!

  他原先住的地方,是租來的,現在,已換別人住了,在他住院治療的期間,屋主已承租給他人,事實上,他早已欠了幾期的房租沒有繳了。

  這位坐輪椅的工人,一出醫院。

  有人問他:「何處去?」

  他回答:

  「茫茫天涯,無處可去!」

  「如何走?」

  「寸步難行!」

  工人的臉,流下二行淚水,雙眼茫然。

  我看到這位工人的處境,內心悲痛,便偷偷的匯了一點錢給他。

  當時,我心中喊:

  「人生最需要關懷!」

  我相信,在這世界上,這樣子的人很多。有很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突然「無常」一到,走入了絕境,走投無路。貧窮,身無分文,失去工作的能力,生病,患絕症,舉目無親,誰來助汝?

  我曾說過:

  「我想建立關懷中心,專門收容走投無路的人,專門收容走入絕境的人,專門收容舉目無親的人。我們要去關懷他們,全心全意的去關懷他們!」

  然而,有人偷偷奉勸我:

  「善門難開!」

  「錢從那裡來?」

  「制度的建立很困難!」

  「人有百百種,住進來的,不滿意,怎辦?」

  「住進來的,告你,你怎辦?」

  「你善門一開,人滿為患,你應對不了,又焦頭爛額了,何必自找麻煩!」

  ……。

  有人告知我:

  「這種事,應該由國家去做,我們做,力有未及!」

  我說:

  「有些人,好像國家並未注意到,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去做這些事,彌補國家的不足。」

  我看到很多人自殺,自殺是很不幸的事。有人投水,有人跳樓,有人服藥,有人用瓦斯,有人燒炭,有人在車內吸廢氣,有人自焚,有人割腕。……

  自殺的那麼多,可見這世界上,欠缺「關懷」!

  還有很多失業的人,也加入了自殺的行列!

  孤兒寡婦殘障老人,都是人生的不幸,如果走到如此的處境,而且兼貧窮又生病,那就更慘了,恐怕連自己的性命都不想要了。

  我認為,布施關懷的對象,把孤兒寡婦殘障老人列為最優先的對象。

  貧窮疾病無力工作者,列為第二對象。

  我深深了解,人生真的很苦,苦有物質上的,也有心靈上的。曾經有一位名女作家,自殺時,只寫了四個字:「人言可畏!」就自殺了。其實物質上的苦要關懷,心靈上的苦,亦需要關懷的。

  古代聖王周文王一生致力:

  「哀此煢獨。」

  孔子的人生理想:

  「老安少懷。」

  我期望我將來的「關懷中心」,不只能救人生命而已,也能救人慧命,物質上的,心靈上的,我們都應該去救,人人都是一個大生命共同體。

《讓陽光照進來》人生最需要「關懷」

訪陰陽界三岔路

南屏濟公活佛  登台

101年5月8日壬辰年 四月十八日

著書:第十五回  訪陰陽界三岔路

聖示:可,化筆靈體出竅。

化筆:弟子見尊師您面帶愁容,不知何故?

活佛:世間人都迷失了純真本性,故而一再的造作無邊罪業,此怎不讓吾愁憂!

化筆:是啊!弟子隨諸聖恩師推動普化聖業深感世人的愚痴,更感世人難渡,這倒是弟子能體會尊師您的心境感觸良多。

活佛:普化聖業乃直指人心人性將真理教化,唯寄世人能早醒悟不落幽冥,更期世人能福慧修行功果晉升得以上升天界。

化筆:人心貪婪愚昧,總是認假為真,弟子當仁不讓一定為尊師分擔。

活佛:徒之心志吾甚欣慰。好了,隨吾下蓮台。

化筆:尊師,這個地方好特別,左方黑暗右方一片光明,此是什麼地方?

活佛:徒兒隨吾往前走,吾邊與告訴。前方左邊有一灰暗路兩旁各站有鬼差,徒兒可否有看見?

化筆:好恐怖好恐怖!真像是俗間鬼片中的鬼差,青面獠牙,手上還拿著鐵鋤,這是什麼境域?尊師啊!此是地獄嗎?

活佛:非也。今日訪遊之境乃是陰陽界三岔路口,凡世間人為惡不善歸空之際,魂必由此陰陽界之三岔路帶往地獄。

化筆:那右邊之光明大道又是什麼地方?

活佛:此黃金大道乃是世人善行具備,功積德高自在歸空後由此右邊黃金大道接引上天堂。

化筆:尊師啊!弟子看到左方的鬼差正在喝斥一個男孩子,不知是怎回事?

活佛:此男子在世為販毒之人,今因自食毒品中毒身亡,此罪業當由其造作墮落幽冥路。

化筆:後面好像還有好幾個男男女女,有老有中年,這些人為何都跪在那邊哭泣?好哀怨的感覺,旁邊都有一個鬼差押著這些人,是否也將要帶往地獄?

活佛:沒錯!此等罪魂將各隨在世造作罪業受到地獄刑罰,徒兒可往右方看去。

化筆:真是天壤之別啊!此境真的是一片祥和。咦?尊師,此黃金大道好像都有神仙在那裡,也看到了好多仙女童子,是要做什麼?

活佛:此黃金大道所有善魂在世皆是安守為人本份,更極力造福與修身養性,故所累積的福報功滿居高,才隨其福報上升此境。

化筆:那這些善魂都已受封了嗎?

活佛:功居德晉有分別,故有的是已有修証,有的只是帶善業上升。

化筆:如此說來這些善魂不像尊師帶領至天人境那些天人証果一樣囉?

活佛:此當有不相等的功積與因緣,一般善魂皆是在陽間俱足至善功積,平時的言行舉止就已無私心更將自身的一切付出利益到他人,此等是自積福報功果,當與修証的功果不同。

化筆:尊師,此三岔路好像很多人,左右兩邊弟子看了許久,好像左邊往地獄方向走去的人較多,怎麼辦?

活佛:末法時期人心變化迷失本性,一而再的讓身心靈活受罪,不懂得清淨心靈珍惜假身,勤以造諸利益眾生的事,只顧享樂毀損了身體不說,更使心靈沉淪一振不起。

化筆:如此狀況恐怕到時候地獄會塞爆了哦!天堂之路如此光明,更有諸天仙佛的接引,怎可放棄這機緣,希望世人能在此遊訪悉明善惡終有報,不可不信因果報,早點修善積功造福以避墮落地獄。

活佛:今夜遊訪此陰陽界三岔路,主在實證天堂地獄路是真實不虛,世人莫有錯誤的想法,如一錯再錯恐此兩路必是地獄之路與你有緣了。天堂路要上升一念一行都可上去,怕只怕世人難能始而至終啊!可,化筆隨吾回堂。……

聖示:可,化筆靈投體。可。吾退。

眾鸞生:恭送恩師聖駕。

天堂地獄(善惡賞罰實錄)第十五回  訪陰陽界三岔路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簡樸的幸福

  一般人都崇尚家財萬貫,過達官顯貴的日子,其實保持簡樸的生活,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涯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助益。

  大文豪托爾斯泰寫過一篇故事,大意是說,有對伊利亞斯夫妻年輕時立志要追求幸福,他們胼手胝足,努力營生,後來擁有很大的牧場、花園和財富,聲名遠播。

  後來,好景不常,家道開始衰落,子女只會遊手好閒,耗用家財,加上瘟疫、天災和盜匪,到了老年,他們倆一貧如洗,只得去幫傭。

  一天,主人宴請親友,這對老人家為他們安排料理結束後退下。主人問親友,「你們認得這對老夫妻嗎?」

  大家都不認得。

  主人說:「他們就是伊利亞斯夫婦。」

  大家都感嘆命運捉弄人,於是請這對老夫妻出來談話。

  伊利亞斯說:「五十年前我們努力追尋幸福,但直到前兩年,一無所有,變成工人,才真正得到幸福。」

  老太太解釋:「當我們富有時,有許多事操心,也常因浮躁吵架。現在,清晨起來,會說幾句恩愛話,生活平靜不爭吵,我們只需盡心為主人工作,讓主人獲益,也有時間禱告,覺得很幸福。」這時,客人都笑了。

  伊利亞斯接著說:「請不要笑!朋友們,這是生命的真理。起初我們也很愚蠢,為失去財富流淚。但上帝讓我們明白真理。我們說出這事是為了你們,不是為了安慰自己。」

  伊利亞斯夫婦的故事,印證了佛門所說,錢財五家共有,即水災、火災、貪官污吏、不肖子孫和盜賊。然而世間人卻為了擁有更多的財富忙碌,但大限來時什麼也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所以,別整天為了賺錢而煩惱,過過簡樸的生活體會幸福滋味,何嘗不是一種富有。

※ ※ ※

  凡夫俗子,包括各宗教法門的修行者,絕大多數都以身邊所缺乏的部份當作自己的苦惱。

  當一個人辛苦的工作而積蓄財富,在累積第一個壹百萬的錢財時,便又在苦惱著別人有二百萬,自己才只有一百萬,便繼續加強錢財的累積;當辛勤的積滿第二個百萬時,才發現原來別人已經是第三個、第四個百萬。正當自己的苦惱無處可發洩時,不覺發現自己身體,已經有了某些毛病,一方面煩惱身體的病,一方面憂愁自己的財富比別人還少了很多,就在醫病之憂愁、痛苦中,使病情一直在惡化,最後死於痛苦之中。

  同樣是一個人,同樣的時間工作,同樣的在積蓄,除了日常生活之必需開支外,則節餘而儲蓄,以「平常心」看待,也很少去操煩存款的總數。當財富累積到百萬時,心存感恩,看到一些生活困苦的人家,又能深深的感受到同理心的精神,加以同情施濟撫慰,一方面能予以施助,一方面慶幸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有一日,突然間昏迷被送到醫院,醒來時醫生告知病情,並要其好好治療,此人心想也好,我就在醫院修養一段時間吧!治療期間,心情保持非常歡愉,也不煩惱錢財,也不憂愁病情,只是「平常心」,在醫院接受治療,不久病情控制住,並且病情一直轉佳,出院後繼續生活著每一天。

  當一個人有了一部自行車時,總是想著能有機車騎有多好,當有了機車便想著能有汽車開有多好,擁有了汽車便要進口車,一生都在追求奢華的東西,而苦了自己與家人。當有了車子,又想到沒有房子,心中又開始苦惱,不知不覺中,日常生活完全得不到愉悅,只有痛苦,因為缺少的實在太多,其實,所缺少的部份只是個人的虛榮心作祟罷了!

  有一個人不是富裕,但是自我滿足,經常審視我有兄弟姐妹,而且感情非常融洽;我有健康的身體,可以勞動;我有健全的眼睛,可以看到美好的世界;我有雙手可以工作,我有雙腳可以自由走動。雖然沒有車子,但是我擁有了這麼多的好處利益,車子就讓別人去開好了,我和我的家人可以一起走路或搭車,不但可以欣賞沿途風景,同時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光想到這樣的情境,心中便充滿著無比的「法喜」。

  是故,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歡喜、愉悅中度過,這就是「修行的真正意義」也。

寶德雜誌第78期-述論:缺苦&得樂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戒定慧法

  志誠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江西吉州太和人。志誠禪師少時即出家,後投荊州玉泉寺神秀禪師座下。

  當時禪宗分為南北頓漸兩支,所謂南能北秀。一般學人,不知宗旨,不明究裡,妄生彼此。

  六祖經常教育他的徒眾說:「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六祖在這裡講得非常明白,頓漸之分完全是依人的根性而分,接機的方便不同,歸趣則是一致的。

  但是,神秀座下的北方宗徒不明白這一點,常常譏笑南宗說:「慧能大師一字不識,有什麼了不起的?」

  而神秀本人對南宗還是心生恭敬的,因為慧能畢竟是經過他的恩師弘忍和尚印可的。所以他也經常告誡他的弟子們說:「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付衣法,豈徒然哉!吾所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無滯於此,可往曹溪質疑。他日回,當為吾說。」

  一天,神秀禪師把志誠禪師叫到跟前,說道:「你聰明多智,可前往曹溪聽法。如果有所聽聞,要盡心記取,回來後,講給我聽。」

  志誠禪師於是秉承師命,前往曹溪六祖座下,隨眾參請,但是他沒有公開自己的身份。

  有一天,六祖升座說法,突然告訴大眾說:「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

  志誠禪師一聽,連忙出來禮拜六祖,並當眾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的來意。

  六祖道:「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

  志誠禪師道:「不是。」

  六祖反問道:「何得不是?」

  志誠禪師很機智地回答道:「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六祖點了點頭,繼續問道:「汝師若為示眾?」(你的師父平常是如何教導你們的)

  志誠禪師道:「嘗指誨大眾,令住心觀靜,長坐不臥。」

  六祖道:「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于理何益?

  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志誠禪師一聽,感到非常驚異,於是再一次頂禮六祖,說道:「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慈悲,更為教示。」

  六祖道:「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志誠禪師道:「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六祖道:「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城禪師道:「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六祖道:「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志誠禪師聽了六祖的開示偈語,當即大悟,連忙向六祖禮拜懺悔致謝,併發心要依歸六祖。志誠禪師還當即說了一首偈子,以表達自己的悟境: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六祖一聽,遂印可了志誠禪師的證悟。同時,還進一步教誨志誠禪師道:「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隨語隨答,普現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禪師再次禮拜,並進一步問六祖:「如何是不立義?」

  六祖道:「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自由自在,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法。諸法寂然,有何次第!」

  聽了六祖的開示,志誠禪師歡欣踴躍,不停地叩謝。

  志誠禪師悟道之後,即成為六祖的門人,執侍六祖,再也沒有離開過曹溪。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11.吉州志诚禅师悟道因缘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人與蟻之間

蓮生/文

  曾經我到過紐約的「格林威治村」,在夜晚來臨的時候,人潮來往,川流不息,整條街上都是人。

  這些人,到這裏來吃飯喝咖啡。

  這些人,到這裏來喝酒。

  這些人,到這裏來購物。

  在格林威治村,怎麼樣的人都有,什麼店都有,還有很刺激的商店,像「刺青」店、「色情」店、「命相」店……。

  在「格林威治」村,我突然有一個想法,人和螞蟻有何不同?我在漫步中,迷惘了。

  曾經觀察一座大蟻窩,那些螞蟻群,密密麻麻的爬來爬去,數不清的螞蟻,來來往往的走著,他們又為了什麼呢?

  人在格林威治村,是為了吃、喝、拉、撒,因為在這裏,可以趕走「無聊」?

  而螞蟻走東走西,又為了什麼?吃、喝、拉、撒,「無聊」?

  我在人潮洶湧之中,想著人與人的相處,我這一生之中,常常遭周邊的人加害,我從無害人之想,但,冷不放就被咬一口,我覺得人很可怕!

  我現在是屬於「怕人的人」,尤其是愈接近我的人,我愈怕。

  被害恐懼症。哈哈!

  而螞蟻,是不是也一樣互相咬噬呢?是的,不同國的螞蟻,一樣有戰爭,我看過死傷遍野的螞蟻。

  我知道「蟻酸」很厲害,一咬了人,人身上會紅起一塊一塊,甚至更厲害的「蟻酸」,會隨著血液到大腦,人會休克,會死亡。

  想一想,螞蟻吃我的食物。

  想一想,螞蟻咬我的大腿。

  想一想,螞蟻在我隱居閉關時,拚命的搗蛋。

  人和螞蟻有什麼不同?

  一般人以為螞蟻實在微不足道,他們在地球上的角色,很少引人注目,甚至無人理會。

  同樣的,人在整個宇宙之間,在星座與星座之間,在滄惘的虛空,人是不是也微不足道呢?

  螞蟻有種族,有國度。

  人一樣有種族,有國度。

  我覺得螞蟻很「無聊」,而人也同等「無聊」。

  人和螞蟻。

  究竟有何不同?

  詩:

  走在格林威治村的人群

  從天剛剛黑走向深瞑

  是很熱鬧

  各類人種都有

  但無聊四方湧來

  心變得一樣的淒冷

  靜靜站著聽人與人的談話聲

  幾乎全無意義

  很瑣碎

  我仍然是孤獨的清影

  外頭很喧鬧

  但我很靜

  看這人間世界

  人與蟻相映

  有些人乾脆不用醒

  有些人乾脆不用睡眠

  格林威治村的人們

  就這樣喧嘩

  就在喧嘩聲中生存

  沒有日夜

  人與蟻之間喧鬧永不停

《小雨繽紛集》人與蟻之間

死要錢的母親

  日本的諷刺明星兼導演北原武,不久前又獲得一個電影的國際獎。

  幾年前他的母親去世,他回故鄉去奔喪。

  他一直不喜歡母親,因為她一直不斷向這兒子要錢,只要他一個月沒有寄錢回家,母親就打電話給他破口大罵,真是所謂的死要錢。而且北原武越出名,她索取的錢越多。

  回到家之後,他還是忍不住大哭一場。

  想到他一直在外,沒有好好供養媽媽,雖然是死要錢的媽媽,他還是覺得虧待母親。

  等辦完了喪事,北原武正要離開家的時候,他的大哥把一個小包袱給了他說:「這是媽媽叫我一定要交給你的。」

  北原武小心翼翼地打開小包袱,看到一本存摺與一封信,存款是用他的名義開戶,存款金額高達數千萬日幣。

  信中母親寫道:

  武兒,在這幾個兒女當中,我最擔憂的就是你。

  你從小就不喜歡唸書,又亂花錢,對朋友太慷慨。

  當你說要去東京打拼時,我就很擔心你會變成一個落魄的窮光蛋。

  因此我每月從不間斷地要你寄錢回家,一方面可以刺激你去賺更多的錢,另一方面也為了替你儲蓄。

  你給我的錢,我一毛都沒有花,你大哥一家把我養得好好的,你的錢就是你的錢,現在就拿去好好利用吧!

  看完了信,北原武哭倒在地上,久久站不起來……

  王永慶曾經說過一句話:

  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省下它,就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

  現在的經濟景氣越來越差,全世界都進入了二低一高的時代低成長、低利率、高通膨;不要小看你隨手花掉的小錢:一杯咖啡、一包香煙、一件衣服。

  如果你身邊也有存不了錢的朋友,告訴他北原武的故事,你就有可能成為他這輩子的貴人!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手機手機手機

  手機上癮曾經一度忙於「偷菜」,現在隨時手機上網、玩遊戲、聊天、刷微博。由於手機使用方便,「手機上癮」與傳統的網癮相比,更具有廣泛性和隱蔽性,危害更大。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世界上最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們都快離婚了,你卻還在玩手機。」這不是笑話,是個真實的故事。80後的小夥阿俊最終因為忍受不了妻子小何的手機上癮症,到法院起訴要求離婚。誰知,在庭審時妻子依舊事不關己地刷著手機,這讓海曙區人民法院的法官都無語了。

  阿俊抱怨道:妻子坐車玩手機,開會玩手機,吃飯玩手機,睡覺也玩手機,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玩手機。她自懷孕辭職保胎,到生下小孩後,就一直以照顧小孩為由而沒去找工作。當然我也有著不錯的收入,倒也不覺得她無業在家有什麼問題。誰知她壓根就沒有真正地全身心去照顧小孩,而是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電腦和手機上。

  婚前那會兒她就沉迷于網遊,經常玩得忘乎所以。婚後,在多次勸說後,她總算是放棄了遊戲。

  為了解悶她買了個蘋果手機,這下好了,刷微博搖微信就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平時終日擺弄手機,跟她說話也懶得搭理,總是只回一句「嗯,哦」。次數一多,我實在忍不了了。爭吵增多,冷戰加劇。就到法院起訴要求跟她離婚,這日子真是沒法過了!

  在法庭上,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庭審的辯論階段。「她微博上粉絲有好幾百個,但現實生活中朋友卻寥寥無幾。」阿俊說著說著突然大喊一聲:「法官你看她現在還在玩手機!」

  法官一看,果然,小伍把所有材料交給了律師,自己則坐在一邊低頭看手機,悠哉地刷著螢幕。

  這讓法官也忍不住當場批評了小伍:「開庭時不准使用手機,這是法庭紀律。」

※ ※ ※

  俗世有言「一樣米,養百樣人。」這人世間確實什麼樣的人都有,若是依世俗人來說較多為執著心很深,貪婪心甚大,如今社會人們大多接觸各種先進科技,自然而然在行住坐臥方便很多,但也因此依賴就變大了,對這樣的現象是好亦不好各別兩極,如世人能好好利用先進科技利益眾生,這道是很好的事,然若是太講究依靠先進科技一頭栽進科技,如此定成奢靡,以上種種情形可從現代人依賴電腦、手機看出。 

  年青人一天到晚沉迷電腦、手機等遊戲,這是非常不好現象,人心易受物慾誘惑,以致心靈漸走向迷惑,智慧也會隨著一天一天的沉迷,無法自覺走出奢靡,終必會把所有積蓄花在以上科技物品上,更會一窩蜂的與人爭新潮流行。 

  社會中很多父母因子女沉迷現代科技,讓父母傷透腦筋,而小孩子也因過度的迷失,造成在外借錢來買科技產品或形成更多的問題,以上之事皆是現代父母難為矣。 

  人們在昔以農業時代怎會有受現代科技影響,當時之人心純樸,也不會為了什麼事來讓父母傷神煩惱,比一比現代人福報是增加了,但也是業力加重了,這就是一體二面的事。蓋世人應多自我省思是否心受這些高科技的物品給迷惑,如是那定要將迷失的心找回來。

慈聖雜誌116期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三個篩子

  某天,智者的弟子慌慌張張的跑來,氣喘吁吁的說:「老師!我要告訴您一件事!」

  智者氣定神閑的反問:「你要說的話,有先用那三個篩子篩過嗎?」

  「篩子?什麼篩子?」弟子摸不著頭緒。

  「第一個篩子是『建設』,你要說的話很重要嗎?有沒有什麼建設性?」

  「其實也還好……」弟子猶豫了。

  「第二個篩子是『事實』,你要說的話,確定是真實的嗎?」

  「我不確定……」弟子遲疑的說:「我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

  「第三個篩子是『善言』,你要說的話,是好話嗎?」

  「不……剛好相反。」弟子不好意思的抓抓頭。

  智者微笑的說:「既然如此,我相信你沒有話要說了。」

  話要說得好,不如說得少,有些人一天到晚說個不停,但真正有益人群的嘉言益語卻沒幾句,大部分的話都是廢話。所以除非真的有事要商量、溝通、解決,否則修行人甚至普通人都要少開口,如果因多話而惹是非,非但無法記功,反而造惡就太不划算了。

※ ※ ※

  奇也,怪也,「言」何來之蠱(毒)呢?天之生人之口,就是要人能表達其意而言,為何還有毒之存在呢?世人也不必起疑,此言蠱之在,乃是因人意念之邪,言不由衷,而致使之毒也,如果人人能秉其誠而言,發之內心,無有任何之隱瞞,坦坦蕩蕩的,其言則善、則真、則無毒之來矣。

  世人可聞,言其不當者,傷人害己,甚至於惡意中傷,使之想不開而慘事連連,亦因人言之不實,導玫不可收拾之禍害,人心惶惶,亦有因本來是善好之事,被人言之不當而使之破壞無遺,這不就是因「言」有毒而使之的嗎?古有訓:「謹言慎行」。此謹言暗藏其毒之存在,須在言時得特別小心,不可造次,可免造罪造業,佛家言之,這就是「口業」是也。除此之外,如不用口言,以文字而行亦須謹慎,亦不可隨意而寫,這與口言無異也。

  所謂:「一言可興邦,一言可喪邦。」此明顯的解說「言」之重要,如果是在高層者之言,有其不當,影響到庶民之禍福,國與國間,人與人之間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仙佛們亦常以「善言善行」期勉,這箇中之道理亦有其深含之意也。況且善言善行可造己身之陰騭功德也。盼世人能細心體悟慎言之重要,絕不可輕忽而敗德亂事,希明而勉之。

蠱 第十章 言 蠱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愛恨情仇

蓮生/文

  我們「明眼」人,很容易看透「愛恨情仇」這四個字。

  這四個字的擁有者,就是云云眾生。

  「愛」就是執著。

  「愛」就是煩惱。

  「愛」就是有染。

  「愛」就是牽掛。

  這個「愛」字被反面的時候,立刻就轉而成了「恨」了。

  所以我說:

  「愛」就是「恨」。

  在這世界上,很多很多「愛」變成「恨」的故事。

  所以有:

  「情人看刀」!

  當一個人,由「愛」而變成「恨」的時候,往往他的恨,會達到百倍的驚天動地,那種「仇」,是「玉石俱毀」的。

  在這方面,我奉勸行者要小心的應對,因為佛教裡的「慈悲」,在一般人的眼中,被誤解為「愛」。

  於是:

  「麻煩」很快的降臨!

  菩薩的「大愛」,就是「慈悲」,是不同於一般的「愛」的,但是很容易混淆。「大愛」是一種犠牲自己而成就眾生的「愛」了。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生。

  「愛」的入骨。

  「恨」的碎屍。

  「情」的深深。

  「恨」的悠悠。

  我遇到一名寫黃色小說的「作家」,他原來是一名不滿我的人請來的。

  他給我一本冊子。(是寫我的,如同電影情節)

  問:

  「值多少?」

  我答:

  「無價。」

  「請付無價!」(勒索)

  我答:

  「無價就是一毛錢也不值。我一毛錢也不給。」

  「我會公開。」他說。

  我答:

  「請便。」

  「我這裡面寫的,會毀了你一生的名譽。」

  我答:

  「我沒有名譽。」

  他根本不知道,我是一位「開悟者」,開悟者只有「慈悲」,只有「大愛」,只有「犧牲」,開悟者沒有什麼名譽與不名譽。

  請仔細的參一參,我說的話:

  「一絲不掛」。

  「赤裸裸」。

  「光光」。

  「空空」。

  「我根本不是我」。

  「沒有愛,沒有恨,沒有情,沒有仇。慈悲者,也不是慈悲」。

  禪師說:「我是一隻驢,被世人騎!」

《開悟一片片》愛恨情仇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四難

  菩薩:仙童赴此因緣聖會,主筆著作幸福之道,是否可以述說當今世人修道的因緣,讓眾生知道呢?

  仙童:好的。經云︰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聞,普度難遇。因有此四難,所以得道,修道誠屬不易。但今日因緣成熟,四難反成了四易,何以言之?今述如下︰

  1、人身難得:三才以人為貴,人一生下來頂天立地,雙手橫貫四方,經緯相通,得天地之全靈,故配為三才之一。世人智慧聰明,衣食住行,樣樣方便,立功立德甚易。如墜落畜道,失去自由之身,任人宰殺奴役;或墜鬼道,任由陰差刑罰,饑餓難當,痛苦甚劇,故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況今人主張節育,倡言一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算少。如此看來,你們今日生有人身,不是很幸運嗎?該稱為幸運兒。生有人身,想研經習道,立德宣化,易如反掌。福份甚大,故曰人身難得今已得。

  2、中土難生:人能生在中土(東土),皆是根基深厚。以五行而論,中央戊己土,色屬黃,黃中正位,乃是最尊最貴之地。故中土之人,民心淳樸,保有古風,重視倫理道德,人心與天心相契;道根不昧,靈性敏覺,大道自然降於此地(實非降於此地,乃人心合於天道,天道自在人心)。所以中土每出聖人,處處聞道風,人人修佛法,仙佛屢現神蹟,所以神仙駐家庭,聖佛滿路上。觀乎歐美西方,科技昌明,道德淪落!殺人,搶劫,姦淫等事,視若家常便飯,有者無視道德,與禽獸無異,離道日遠,故曰中土難生今已生。

  3、正法難聞:正法即大乘心法,俗稱大道,頓法也。佛云︰八萬四千法門。道曰︰三千六百法門。法門眾多,要得到正法不易。觀世音菩薩又號曰正法明如來,正法昌明,有賴觀音大士慈航普度。正法即心法也;經云︰離心即為外道。萬法中的頓悟法門,為最上乘真傳,本由東土傳至西域,今日老水還潮,復興於東土,所以文化水準提高,具有道德學問,得其三昧者不乏其人。他們為傳道,授業,解惑獻心獻力,正法由此普傳,所以世人當以經書為借鏡,按圖索驥,尋找明師,請善智識為我開竅指玄;或親近聖堂,聆聽仙佛降鸞說法,啟迷證悟。聞得正法,誠修大道,才能超生了死,脫離六道輪迴,故曰正法難聞今已聞。

  4、普度難遇:現時科技發達,印刷術進步。交通方便,故經書遍佈。因為傳播工具便利,處處有佛法可聞,家家有善書可看,宗教已成為國民義務教育,人人必須入學研修,否則便成為道(文)盲,將來在社會上,終成為無學無道之士。世人生在此時,道經佛典普化,好像電視,冰箱,人人買得起,家家用得上,稱為家庭電氣化。修道也是人人必修,家家必學,稱為家庭修道化,故曰普度難遇今已遇。

  以上古時稱為四難的題目,如今都成為四易的解答了。但要得此四易,必須三生有修,種下善緣,才能生在今世為人,前五十年,後五十年,道緣大不相同,故生於今世,稱為三生有幸。食衣住行,樣樣方便無缺;宗教自由,門門有路可修。千里之外;剎那可至;異珍餚饈,伸手可得,猶如神仙一般。今人已具半仙資格,如入百貨公司,或登高樓,腳一踏上電梯(天梯),如騰雲駕霧,冉冉上升,可謂上天有方便之門,人豈可自棄之,故宜趁此深厚因緣佳機,親近有道之士,學習修心煉性之法,否則,人生此世,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實在太可惜了!

  菩薩:仙童說罷人生四大難,世人應該覺得是太容易了。就因太容易了,反而讓世人忽略了。俗語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種善因,才能得善緣,仙佛為了勸世化人身度世,或附人體傳話,循循善誘;十字街頭賣關玄,願世人不要錯過良機,逢此元會,普度眾生,人人可以成仙做佛,願世人速速尋找你心中的觀世音菩薩,才能得到大自在。

  仙童:感謝觀世音菩薩慈航普度,願眾生趁此因緣乘上法舟,逍遙去吧!

幸福之道-第一篇 因緣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行為舉止

  —個人走進飯店要了酒菜,吃罷摸摸口袋發現忘了帶錢,便對店老闆說:「老闆,今天忘了帶錢,改日送來。」

  店老闆連聲:「不礙事,不礙事。」並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門。

  這個過程被—個無賴給看到了,他也進飯店要了酒菜,吃完後摸了—下口袋,對店老闆說:「老闆,今天忘了帶錢,改日送來。」

  誰知店老闆臉色—變,揪住他,非剝他衣服不可。

  無賴不服,說:「為什麼剛才那人可以賒帳,我就不行?」

  店家說:「人家吃菜,筷子在桌子上找齊,喝酒—盅盅地篩,斯斯文文,吃罷掏出手絹揩嘴,是個有修養的人,豈能賴我幾個錢。而你呢?筷子往胸前找齊,狼吞虎嚥,吃上癮來,腳踏上條凳,端起酒壺直往嘴裡灌,吃罷用袖子揩嘴,分明是個居無定室、食無定餐的無賴之徒,我豈能饒你!」

  —席話說得無賴啞口無言。

  行為、舉止,是—個人文化修養的外在體現。—個品德端莊、富有涵養的人,其姿勢必然優雅。—個趣味低級、缺乏修養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勢來的。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通過別人的行為、舉止來衡量、瞭解別人。

※ ※ ※

  禮儀之薰陶,端賴日常之間的培養,進而成為每一天的行持。自古以來,凡是威風凜凜者,言必謹、行必慎,絕對沒有一身威儀之人,卻言行表現出輕率浮躁的;但是現代人失去禮節已久,在人人生活步調緊湊的年代,威儀已經逐漸不復存在,獨留下貪、嗔,使得有福者,而福不能彰顯,有運者,而運卻多乖舛,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威儀不再的緣故。

  自古有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前者灑脫,有陽剛之美,適用於男士;後者嫻淑,呈溫柔之態,適用於女士;如今時代變遷,站相、坐相更是適用於任何人。站相,所指是人的身體,一旦站立,必須腰桿挺直,五指伸直併隴,雙手平垂,置於褲縫,兩眼直視前方。坐相,所指是人於坐時,應僅坐於椅子的三分之一處,男士則雙手平放於大腿上方,接近膝蓋處,淑女則右手掌置於左大腿,而左手掌置於右手背上方。

  觀察每一個人的格調,在行住坐臥當中,便能一覽無遺,並且舉止之間,取杯、飲水之際,尤其取用杯子之時,是否優雅?飲水之時,是否露出龍威鳳儀?觀察這些舉動,就能知道當前這個人的福運如何?仔細想一想,一個有身分、有地位的人,在做任何事時,必定顧及形象,而步行絕不敢毛躁,氣亦絕不敢浮,飲食之間必定能端正身軀,椅子不敢坐盡,以力保身體能正直;因此,威儀之相,從中薰陶習慣,人自然而然隨著心平氣和起來。雖然有些人做事勤、速度快,若是在待人接物上,仍然以速戰速決的心態去待人處事,久而久之,在人際關係方面,將變得缺乏人情味,人與人之間缺少感情,見了面只能談公事或交易,絲毫無法交心。

  若是眾生可以時時培養威儀者,於待人接物方面,必定呈現出一己之熱誠,處事有條有理,人際之間,更能交心,心靈常會,貴人將普遍出現,從此「行有儀、坐有威、言而貫徹、行事有始有終」,則福田日增,運勢日暢,所到之處,人人禮遇、恭敬也。

增福開運寶鑑-第三十四章 培養威儀增福運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唐貞觀五年至十年期間,玄奘法師來到印度王舍城的那爛陀寺學習。那爛陀寺是當時全印度佛教最高學府,也是最享有世界盛譽的一所佛教大學。

  有一天,來了一位婆羅門學者,他是來那爛陀寺參加辯論的。

  他向那爛陀寺的僧眾提出一個質疑:「唯識學派認為,菩薩入見道位時,智與理冥,境與神會,不分能證、所證。既然達到‘不分能證、所證’的境界,那麼,你用什麼來作證明呢?」

  當時,婆羅門來辯論的要求很苛刻,即以腦袋作勝負,辯論輸了,要送掉腦袋的。對於婆羅門提出的這個問題,那爛陀寺的僧人們,竟沒有人出來回答。或者是他們回答不了,或者是怕回答錯了,要白白送掉腦袋。

  一片沉默之後,這個婆羅門以為自己獲勝了,驕傲地提出,既然回答不了我這個問題,那麼,那爛陀寺不准鳴鐘,僧人們要反穿袈裟,以示認輸。

  這對於當時身居印度佛教最大寺院和最高學府的那爛陀寺來說,這個問題回答不了,就等於佛教輸給婆羅門,是整個佛教的「臉上無光」了。

  如此為難之際,來自中國的玄奘大師挺身而出。他心平氣和地回答了八個字,就使那個狂妄的婆羅門認輸了。

  玄奘大師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玄奘大師輕描淡寫的八個字,卻把唯識學中的「自證分」和「證自證分」解釋得清清楚楚了,化解了那爛陀寺的一場辯論難題所引起的糾紛,也揭示了一條佛教智慧的真理:

  佛教強調自證自悟的智慧,即真理要靠自證、內證,而自證的真理,往往自知,卻難以言詮。

※ ※ ※

  修行之人,最喜將「道」掛在口邊。但是,修道是什麼?有人執於法我,雖然滿腹經綸,卻是一知半解,終日自以為是的大放厥詞,把似是而非的理論曲解誤傳 。因此修者多如恆河沙數,証悟者卻寥若晨星。

  「悟」分「解悟」與「證悟」二種,一般人只能做到「解悟」耳,離「證悟」尚有一大段距離,乃因「不能行」之故。所謂「解悟」者,是從理解佛法中的道理而獲得開悟,心裏明白當中的佛法,但自身卻未能到達其中的境界,理解而不能親身行持,此即謂「解悟」也。

  而「證悟」者,是一種親身的覺受,一種親證的境界,它不是一個知識的範疇,它是只有通過修證才能體驗,把理解的佛法實行運用於生活中,這才是學佛參禪的目的。

  荀子曰:「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已矣。」此古聖賢啟示惟「行」之重要性。解悟者當勉力修證篤行不怠,方是修身進道之踐履者。反之,若不能體悟道在踐行,視道如知識、言語一般看待,知道而漠視於行之所在,故雖一輩子言修,亦如無修一般,談何修乎?自無其成果矣!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醬缸文化

蓮生/文

  我去了「韓國民俗村」,地點在京畿道龍仁市器興邑甫羅里。

  這「韓國民俗村」佔地三十多萬坪,裏面將韓國的自然景觀,及人們生活習俗,活生生地體現出來。

  有二百六十餘座房子和朝鮮時代後期的種種生活文化。

  在民俗村,映入眼中的是:

  「醬缸」。

  很多人說:

  「韓國人是剽悍的人種。」

  「韓人是自尊心第一強的民族。」

  「韓國是仇視他族的民族。」

  「韓國是大男人主義的民族。」

  而我說:「韓人是吃醬缸泡菜的民族。」

  我當然知道,韓國人吃醬缸泡菜,吃到全世界都知名,吃到家家戶戶都是一樣,吃到全人類唯一吃醬缸泡菜的,令人一提到韓國人,就聯想到醬缸泡菜。

  這一次我到韓國,天天都是醬缸泡菜,老天爺,那酸酸辣辣的一碟碟泡菜,這倒是令人相當大惑不解。

  據說,韓國冬天,全國都會下雪,無法種植新鮮的蔬菜,韓人便在秋天時,將季節性的蔬菜,用鹽、蒜、辣椒等等,和韓國特有的發酵法去泡製。

  韓國泡菜有多少種,有人說有一八七種,傳說更多。我在韓國,看見韓國人吃飯,全是一碟碟的泡菜,中央放上一鍋湯菜,那就是主菜。

  其他沒有了。

  天天一樣,月月一樣,餐餐一樣。

  然而,韓國人對醬缸裡的泡菜,竟然從早餐、午餐、晚餐,就連出遠門也帶泡菜。

  我說:

  韓國是泡菜國。

  家家泡菜。

  韓國有泡菜博物館呢!

  提到醬缸。

  我的心中有一個想法,我們不能嘲笑韓國是醬缸文化的代表,事實上,整個地球就是一個大醬缸。

  又有誰在醬缸之外?

  一個人從出生、童年、青年、中年、壯年、老人、死亡。從小讀書到畢業,畢業後做事業。

  做事業之後結婚,結婚後生子,養育子女。

  然後退休,老了、病了、死了。

  這樣的排列,有多少人例外?

  我們這個地球的大醬缸,被說為五濁世界,裡面有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

  命濁是眾生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

  眾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心身不淨,不達義理。

  煩惱濁是世人貪於財、色、名、食、睡,愛欲太多,瞋怒諍鬥,虛誑不已。

  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劫濁是生在地球末世,飢饉刀兵疾疫水火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在這五濁惡世的地球醬缸,人從出生就開始浸泡在裏面,原本清淨的靈命,漸漸渾濁而不淨起來,想一想看,泡在醬缸裡的人,只有越來越渾濁,尤其在今日,肉慾橫流的世界,誰能清白?

  人一被丟入醬缸。

  就污染了。

  財、色、名、食、睡。

  幾人能逃脫?

  我看了看,在這醬缸的世界,有一個人是真正逃脫了,他就是釋迦牟尼佛。

  他要我們學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只有學這五乘達到清淨的佛果,才能脫離娑婆人間的醬缸。

  如果不這樣,你是醬缸內的泡菜而已矣!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

《異鄉的漂泊》醬缸文化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孟母三遷

  中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出生於山東鄒城。孟子三歲時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家門口經過。孟子就模仿送葬隊伍哭啼的樣子。孟母對兒子這樣的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裏。

  到了城裏,他家處於鬧市中,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孟子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

  孟母覺得這個地方也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學宮對面居住。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一天,孟子因不用功讀書而逃學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剪斷了,並且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和我織布的道理一樣,要一絲一絲的織上去,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你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就。像你這樣不用功,怎麼能夠成就大業呢?」

  孟子聽了非常慚愧,從此發奮向學,終於成了一位飽學高德的聖賢。

  孟母因為很注重小孩的幼年教育,所以才會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因為不良環境的影響,在行為上有了偏差。為了讓幼年的孟子能將心思放在學業上,曾經搬了三次家,留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個有益的幼兒教育故事。

※ ※ ※

  現今之社會,人情淡薄,眾所皆知,連至親之親情亦無不如此,實在令人寒心!為人子女者除了難以人倫之禮奉教雙親外,就是為人父母者亦有疏於親情教化之情況,難怪乎如今之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青少年之遺害比比皆是,實在令人扼腕也!這都是不能做到「義教親情」的嚴重後果。

  然今工商社會,人人為了爭名爭利,不眠不休,總是忽略了親情的管教,只以為可供子女豐衣足食就可以了,其實他們的內心中是空虛無奈,缺少了種種人倫義理的灌輸,所以青少年把持不住了就為非作歹,等到受害了才痛哭流涕,這又何用?毀了子女的前程,更毀了自己的希望,此等現象,如今之社會難以盡書,這也是大家共認的事實。

  奉勸世人,錢可少賺些,義情應多加以照應,不然那就如同俗云:「偷雞不著蝕把米」呢!希望能思悟這言,多付出一些心力在自身之親情身上,免爾後遺憾終生,更可因而鞏固社會的和諧,勉之。

皇母慈音-義教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