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初發心與菩提

 蓮生/文

 

  我初到美國,展開弘法的工作,事實上非常困難。因為美國人不明白,什麼是「發心」?他們問我,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成佛?成佛又有什麼好處?他們甚至告訴我,他們根本就不想成佛。


  這弘揚佛法,果然是大困難,因為他們美國人,根本不明白「佛」是什麼,也根本不想成佛,既然不想成佛,又如何用心去學佛法?


  我知道他們雖不想成佛,但內心對東方的哲學及文化卻有一股嚮往的心,隨便道兩句東方的術語,就有一種特別高尚的味道,他們對老子莊子的哲學及道家思想,非常著迷,對釋迦牟尼佛也有耳聞。


  我對這樣的美國人,祇有先講些「老子的思想」,「莊子的處世」,來引發他們的興趣,再引入釋迦牟尼佛的「苦、集、滅、道」四諦法。說明釋迦牟尼佛當初出家的發心,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是為了拯救世人,是為了解除眾苦,人生有種種苦楚,在「內苦」方面,「四百四病」是身體的苦,「憂愁嫉惱」是心上的苦。在外苦上有「風雪寒暑」之自然界災害。另外,世上盜賊之害,虎狼之害,這是人為及動物之災害。


  我再解釋佛經的八苦──


  生苦──人一出生就是苦的,累母受痛之苦,而自己出胎住胎均是極苦。


  老苦──一個老人,會有感覺遲頓之慮,器官老化,耳目不敏,行動不便之苦。


  病苦──人在病中,忽冷忽熱,身心疲憊,受煎熬,其苦不可言諭。


  死苦──四大分張,靈神無依,是為極苦。


  愛別離苦──所喜歡的,會分散別離。


  怨憎會苦──所厭惡的,反而經常糾纏,避不開。


  求不得苦──所求不得,就有苦感。


  五陰熾盛苦──五蘊熾然,生死相循環,更是苦也。


  一般的人生十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後苦、憂苦、病惱苦、生死流轉苦。」


  我常常說明,人生不能自己作主的事實,像「諸行無常」,「生滅還流」,「不得寧息」之苦,來引起他們的同感,使他們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感悟,有感悟,才會發心學佛。


  今之世人,要他們發心學佛甚困難,因為他們迷惑於外在的「色」。對「名」非常的執著,對「利」非常的執著,甚至「妻子」「兒女」非常的執著,對「享樂」非常的執著,由於執著便引發了種種苦。


  我告訴他們,大家要發心,學習佛法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來對治種種的苦,學習由「不自在」變成「自在」,學習「當自淨意,寂然安住」的方法。我這樣慢慢的引導,也使得他們全來皈依「靈仙真佛宗」。


  但,事實上,一個初發心的弟子,要他們永恒的精進,也是非常困難,一個密宗行者發心學佛,難免再受到外界的引誘,便退了「道心」,這受外界的引誘而退了道心的,太多了,太多了。


  「出家人還俗」也就是退了道心。


  「皈依者不再修法」也就是退了道心。


  「離開修道的環境,重返世俗的環境」也就是退了道心。


  「在修道的環境爭名奪利」也就是退了道心。


  我盼望退了道心的人,自己要深思,想一想,什麼是真理,什麼是「本性清淨」,為什麼發了心之後,還要為諸客塵所覆蔽,對世間的道理,為何尚不開悟,為何自己還不清淨,如此,必須學習好「自性之清淨」,認清楚人生之意義。


  到了初發心開始,就要發菩提心了。


  發菩提心真言:


  「嗡。婆提支達。母打達牙。彌。」


  這發菩提心真言,是加持即已發菩提心的人,乃至成佛,其堅固之心不退轉回去,這個真言,可以令密宗行者不復退轉,一切菩薩初發心開始,便是持這真言,入不退轉地。


  所有皈依「靈仙真佛宗」的弟子,要體會「菩提心偈」:


  我與法界無餘諸眾生,


  一齊皈依上師佛法僧,


  為度生事發慈悲喜捨,


  願身口意如本尊成就。


  另一發菩提心真言:


  「嗡。波地支打。別炸。沙媽牙。阿吽。」


  前後二咒,均可持之,功德一樣。


  我個人覺得,要使人信佛很難,而要使人信了佛,也學了佛法的人,保持永恒不變更難,也就是學了佛法的人,有恒心修持下去更難,半途而退心的人,太多了,太多了。這是什麼緣故呢?魔強法弱啊!一個恒心十足的弟子,難免受諸魔考,考而不退初心,才是聖者。


  很坦白說:「紅冠聖冕金剛上師」經歷了百死千生的考驗,我所吃的苦頭,說出來令人難信,我是個走進死亡幽谷的人,而竟然不死,真是命大。我是受親朋弟子背離的人,但隨順自然,不覺得苦。我是個受全世界修道者攻擊的人,但,他人唾天,天亦無損,這是千萬人中我獨行。這種大氣魄,大突破,恒心十足的修練,不退菩提道心,正是亙古不變的大歷煉。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名」,不在於「利」,不在於「妻、財、子、祿」,這些「名利」圈要跳得出去才行。人生的意義就是修道,追尋真正的真理,去體會真正的大智慧,去身體力行,去「天人合一」,回歸毘盧性海,光明的大佛海,那種得證,浩浩光明,舉世同欽。


  世人要發心學佛法,學佛法要實修,要堅守菩提心入不退轉地,能得「不退轉」,才能得證開悟。


  退轉的,天魔笑呵呵,給天魔當點心吃了,真是可憐又可嘆!


  我奉勸世人,未信佛的人,速速發心信佛學法,學了法的,要有恒心精進,不達得證菩提不休,速速探討其原理,建立正信,使菩提心不退轉,這才是根本至理。


  未發心的,依善惡業在六道中輪迴。


  已發心的,又退轉的,入金剛地獄。


  已發心的,堅守菩提心,不退轉的,必得大成就。


盧勝彥第60冊《湖濱別有天》初發心與菩提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縱軍擄掠之報

南海古佛 降


詩曰:苦塵覓緣探前因。壑洋深澗訴哀情。

   業果成報當自懺。祈復靈身修善明。


聖示:癸已將終,諸賢於自身修功積累甚豐,吾亦感欣慰。修程之圓成非一蹴可成,縱觀今昔成道聖者,莫不於歷盡萬般磨苦方能得此成聖緣機,尤為身入聖門行者,皆當把握此善道佳機,莫為外境人事所轉,方能於此聖門中盡己心力,共展渡世宏願也!可,妙筆靈體出竅。


妙筆:弟子參叩師尊聖安!


古佛:莫用多禮,快隨為師出訪。


(見師徒已往外登上蓮臺而去。)


妙筆:恩師之言讓弟子想起釋迦如來出家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甚至最後其父王派給他一同服侍修行的五比丘亦捨離他而去之時,亦不改其初衷,孤身一人修行,終於最後在菩提樹下成道,然後傳播佛法普利人天。


古佛:然也!所以十方諸佛以八苦為八師,不因外境之人事拂逆其心,而改其修行渡眾之願心也。可,目的地已到,準備著書。


(見蓮台已停駐於一密林之上空。)


妙筆:眼前一片漆黑,但於不遠處似有流水飛濺之聲,請問師尊此為何處?


古佛:此為世塵所稱澳洲地境。


妙筆:那眼前不見何物如何採證?


古佛:於右前方有一靈物,爾無見嗎?


妙筆:弟子眼拙,未見有物。


古佛:為求著書順利待吾施法。


(見古佛唸動神咒,一時周境如同白晝般,而此靈生亦調出其靈立於師徒之前。)


妙筆:此是何物?(待一瞧見。)原是一大老鷹!


古佛:吾等師徒雲路迢遙至此,欲探爾之過往前因,以能警醒世眾莫入惡途。


鷹靈:爾等為何人,又為何要我道出前因?


妙筆:此為吾師南海古佛,下生為台疆聖門之正鸞,今夜有此緣機能採探爾前世造作著入此聖書中,爾亦功德一件。


鷹靈:唉!非是不提,乃不值也!


古佛:爾但言無妨!若有勸化之效,爾居首功。


鷹靈:既不嫌棄那慢慢聽我道出前因,我前生於元朝,因夙業之關而身拜武將之職,為護國護民抵抗外侮,但亦有緣機受命征服他邦。每於城破之際,為賜賞軍士兵卒之勞,特縱其等入城任其所為,因此累結甚重之因果。於此平定後班師還朝,原以為可加官晉爵永享富貴,誰知卻被彈劾縱容軍士胡作非為,因而被降職三等。


我一氣之下告老還鄉,退休之後喜獵漁色,有日外出散步,忽見一年約雙十之女子頗俱姿色,懷生圖染之心,於是命人強擄入府而玷污之。而此女子受此屈辱悲恨沖天便投井自盡,一縷煙魂便往冥司控訴,未幾一載我亦因病而亡。


於冥司兩相對案之下,我只得承認前業荒唐,冥王斥曰,身為安邦武將未能共體其心,反而任棄軍律燒殺擄掠,其殺戮行徑天地不容,不知修心改過,甚而再造此淫業,既入吾轄爾可有罪受。於多殿審判受刑實非言語能形容,經抱柱地獄、刀山地獄,後再入挖心、寒冰之獄…實非我能承受。歷經種種刑罰後,受判須輪迴二十世鳥禽之身、二十世魚身,再輪象身、虎身…,唉!如今想起不覺愁苦,還盼古佛大發悲心救渡。


妙筆:經此刑罰,爾當能大澈大悟再尋回轉人身之機。


古佛:夙業所造今世受報,念爾參著有功,吾將知會冥司減爾三世輪為鳥禽之業報,以慰爾今夜參著之辛。


鷹靈:感謝古佛慈悲!


古佛:此乃爾所付出而當得之回報也,可,今夜至此,爾靈入吧!著書至此咱們回院吧!…,院已到,妙筆靈體入竅,可,吾回。


妙筆:恭送恩師聖駕。


《塗道悲音》第十回 淫色鋼刮傷報身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莫傷害他人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化緣時,遇見幾個年輕人用棍子追打一條蛇。佛陀問他們為什麼要打這條蛇,他們說害怕蛇會咬他們,所以先下手為強。



  佛陀教誨這些年輕人說:「如果不願意別人傷害你們,你們就不該傷害別人;如果傷害別人,甚至在未來世也得不到幸福。


  不可因自己的快樂而騷擾他人,不可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這些人聽完佛陀的教誨之後,理解到恨意的害處,他們也因此專心思考佛陀的教誨,不久之後,他們都證得初果。


  以傷害他人的手段來追求自己幸福的人,無法獲得幸福。


# # #


  人的心念瞬息萬變,而每一個念可成為善業,相同也可成為惡業,這皆是從心念造作論定是善或是惡。如是今時社會裡人們易貪求財利,心起萬般邪思惡念,意圖財利謀取,不擇手段侵害別人、傷害別人。 


  造作以上乃是心已有了惡念,故此因當下就成惡業。世人皆因不信因果亦總認為謀計無人知,這個想法時為大錯特錯,要知心起了念就已成業,更何況行為已造下了傷害別人的事,如此早已成惡業。 


  人的心念能種善因,也能造惡因,其帶動了行為舉止,是否做出善事惡事,就此來說世人應對自我的心思、心念反觀自照,省思自我的心念是否有偏差或起諸惡念。如能時時謹慎,注意每一思維心念,注意自我的行為舉止,那惡業自然不會形成,也不會造諸惡業。 


慈聖雜誌-第170期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棉花與瓦片

   一位年輕人和新婚的妻子經常吵架,他很懊悔,埋怨自己當初結婚前看走了眼,他感覺日子這麼過實在沒有意思,他決定徵求父親意見後和妻子離婚。



  父親聽完他的埋怨及訴苦之後,問他:「你的妻子有優點嗎?」


  年輕人抱怨說:「結婚前有,現在沒有了。」


  「你在她心目中有優點嗎?」父親又問。


  年輕人遲疑的說:「好像也是結婚前有,現在沒有了。」


  父親說:「你比我強,我結婚前不知道你母親優點是什麼。」


  年輕人抬頭瞭望他的父親,想說什麼又最終咽了下去。


  父親走到屋外,拿起了一塊瓦片和一團棉花問他,它們誰更硬一些,


  年輕人不知父親想幹什麼,說:「這還用問,當然是瓦片硬了。」


  父親把瓦片和棉花舉到同樣的高度鬆開了手,只見瓦片落地後被摔得四分五裂,棉花輕飄飄的落了下來,


  父親問他:「為什麼硬的碎了而軟的絲毫未損?」


  年輕人想了想說:「軟的很輕,所以絲毫未損。」


  父親拍拍他的肩,深切的說:「孩子,你應該像棉花一樣謙卑下來,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而不是像瓦片一樣有棱有角,遇冷則冰,遇硬而碎;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父親一輩子只明白一個道理,承認一個人的優點會讓自己溫暖,盯住別人的缺點,你一生傷害的是你自己。你應該學習棉花,可以為別人抵禦風寒,可以像陽光一樣溫暖。」


  「一句好話可以溫暖她一生,一句自私刻薄的話可以讓她記恨你一輩子,也會葬送掉你的婚姻。你希望父親像你對待妻子一樣對待你的母親嗎?」父親問。


  「堅決不。」年輕人低下頭對父親說,默默轉過身走向家的方向。


  做人應該像棉花一樣謙卑、柔軟;不會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而不是像瓦片一樣有棱有角,遇冷則冰,遇硬而碎,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


  父親說明一個道理,承認一個人的優點會讓自己溫暖,盯住別人的缺點,你一生傷害的是你自己。一句好話可以溫暖她一生,一句自私刻薄的話可以讓她記恨你一輩子……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軟語相恭維,包容互體諒」,人與人之間,最容易產生磨擦之處算是:言語。日常生活之間,任何一句不經意的言語,都能令彼此發生口角與產生心結,相對的柔軟的言語,乃可以使群眾樂於接受與喜愛,然而世間事都是互相的,互相要學會包容對方的一切,才能促進彼此互相體諒對方。


  普天之下,親戚及朋友之間,因為平常甚少有聚會之機緣,因此不太可能會有言語磨擦之時;但若是經常見面的朋友之間,經常有言語上的磨擦,亦能產生彼此交惡之危機。時下最經常可以見到的言語磨擦的地方,最多的屬於家庭,在家庭裡最容易發生口角的便是夫妻了,容易彼此大小聲也是夫妻比較常見之事,要是面對長輩,眾生比較不敢有大小聲的情形;只有夫妻因為長期相處太過「靠俗」〈台語〉,於是彼此不能低聲下氣的多,夫妻間連言語交談都不能柔軟,那麼取而代之的便是硬邦邦的言詞,長期如此則夫妻關係便會產生質變。因此,唯有能夠互相言談柔和,彼此才能懂得互相恭敬;唯有互相語氣柔和,才能知道彼此順承的道理。


  眾生當知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包容,彼此才能懂得包容對方,自然就能夠體諒對方,家庭上亦如是,夫妻之間更該如此。因為夫妻是長期要生活在一起,所以無論是夫方或妻方都要有共識,面對彼此的生活小習慣,在無法與自己融合與共通的情形下,只能選擇包容著對方,因為夫妻畢竟來自於兩個不同的家庭,這不同之家庭造就彼此不同的習慣、興趣與嗜好,不能要求別人的興趣與嗜好非得和自己一樣,因此對於另一半的興趣、嗜好、生活習慣,未能與自己一樣時,必須彼此包容對方,才能好好的相處。


  面對另一半在外受到工作壓力,亦或同事間產生矛盾問題,甚至於在外受到委屈,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情緒不佳時,或許本身也因工作而有種種壓力,遇此情況,本身必須把持好自己,千萬不可在此時連自己都加上去軋一腳,若此時自己又來軋一腳,則恐怕夫妻間的衝突勢必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演變到發生家庭革命就不好了。


  奉勸眾生要學習柔和的說話,提升與人交談的柔軟度,能這樣夠柔軟的言語,才能搞好人際關係,家庭裡人人談吐都能柔軟,則家庭關係便能溫馨、吉祥。願人人互相包容對方的小毛病,日常間才能好相處,互相體諒彼此的心情,則生活才能快樂、美滿,處理世間事才能如意也。


寶德雜誌124期 述論:軟語相恭維‧包容互體諒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凡事皆淡然

 蓮生/文



  我的食物:


  少油。


  少糖。


  少鹽。


  不要味精。


  (愈淡愈好)


  我為人處事,也是淡然,不要衝動。因為我知道,世俗一切全是「幻有」。


  世間是「假有」。


  出世間是「性空」。


  我學習了「中觀」的思想。


  有人問我:


  「什麼是中觀?」


  我答:


  「在有形的世間一切事物,其本質沒有不變的實體。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也不是。而中觀的思想,是超越了存在與不存在。」


  問:


  「有與無二者對立,中觀思想如何說?」


  答:


  「不著有無,全是空性。」


  問:


  「空性是什麼?」


  答:


  「究竟本質。」


  (所有的一切現象全是究竟本質的顯現)


  問:


  「盧師尊的思想是什麼?」


  答:


  「我的思想是,一切皆無自性,也就是『畢竟空』。」


  問:


  「如何實踐?」


  答:


  「由世俗中,找出第一義的『畢竟空』。」


  問:


  「如何才能找出?」


  答:


  「有空互融、世俗與勝義互融、輪迴與涅槃互融………。一切都是圓融的。」


  問:


  「中觀的成就即是圓融嗎?」


  答:


  「微妙而不可思議。」


  方便與智慧合一。


  假有與實相合一。


  世俗與勝義合一。


  輪迴與湼槃合一。


  問:


  「盧師尊學中觀是哪一派?」


  答:


  「中觀思維有三派:中觀應成派、中觀自續派、中觀自續瑜伽派。我學的是中觀應成派。」


  問:


  「中觀是龍樹、提婆的思想,中觀應成派是佛護、月稱的思想是嗎?」


  答:


  「是的。」


  問:


  「中觀應成派的做法是什麼?」


  答:


  「用因明去破而不立。」


  問:


  「請詳細解說。」


  答:


  「我用『因明』(邏輯比量)去破斥鬼婆的搞鬼,但,自己不提出立場,這就是中觀的空。」


  我因為中觀的思想,使我自己變得非常淡然,不執著也無煩惱。


盧勝彥文集271《七海一燈》凡事皆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