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須達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專研佛法倚蓬窗,頓漸爭執各主張。

   戲論高談無助益,實修即刻見真章。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廿七章 須達經


  「漸悟」與「頓悟」是漢傳佛教一個重要的教義爭論。持漸悟派者認為,修行有次第性,要一階一階向上;持頓悟派者認為,修行無須長期按次第修習,一旦把握住佛法真理,即可頓開茅塞馬上證果。對於這些議論,經典上到底是如何說明的呢?


  在《雜阿含》第四三五經/須達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須達長者往詣佛所問法,禮拜佛陀後,於一旁坐下,問說:「世尊!修行四聖諦是漸次才能達到現觀?或是一頓時就能達到現觀呢?」


  佛陀告訴長者說:「此四聖諦是漸次才能達到現觀,非一頓時就能達到現觀。」


  佛陀告訴長者說:「如果有人說:『我雖然對苦聖諦還沒有現觀到,但是對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導向苦滅的道跡聖諦,已經達到現觀』,此說乃是不可能的。猶如有人,把兩片細小的樹葉,連合為盛器,想盛水在裡面,而持之行走,水又不會溢出來一樣,那是不可能的。


……


  又在《雜阿含》第四三六經/殿堂經中記載:


  佛陀說:「譬如有四登的階梯,可以升上到殿堂一樣。假如有人說:『不用經過第一階,就可以登上第二階、第三階、第四階,而升上殿堂』。此說乃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要經由第一階,然後,才能次第登上第二、第三、第四階,然後得以升上殿堂。


  如是,比丘們!如果對於苦聖諦還未達到現觀,而欲對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現觀的話,那是不可能的事。


  又在《增支部》布薩經中記載:


  佛陀說:「猶如大海逐漸低斜,逐漸傾斜,逐漸坡斜,而不會突然變陡峭如斷崖般。同樣地,比丘們!於此法和此律中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而不會有頓然就了知通達,完成究竟智的。」


  從上述幾部經典中記載可知,所有的煩惱並非頃刻間就能夠被斷除,因為一個人的煩惱,有許多是來自於不良習氣或頑固的個性,這些習氣和個性不是懂得理論就可以馬上斷除,而是需要經過一次又一次不斷的修正,才能改變。


  證悟聖果也並非一瞬間就能夠完成,而是需要經過不同階段的修行與證悟。例如修行者從凡夫到成為斷盡一切煩惱的聖者,需要經過幾個階段:向初果、證初果、向二果、證二果、向三果、證三果、向四果、證四果等階段。


  如果以世間現象而言,昔時一位世俗的學徒,不論是木工、廚師、裁縫……等技藝,都必須跟隨在師傅的旁邊,聽從使喚學習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一樣,更何況是修行此等大事,決然是沒有頓悟之法的。


經典的智慧-第廿七章 須達經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最重要的大事

  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經問學生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大事是什麼?

  學生們紛紛提出不同的答案,可是他卻一直搖頭,直到有位學生指出是「善心」時,他才點頭稱是。

  因為,他認為有善心的人對於自己則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與己適當的事;對於別人則可稱得上是位良好的伴侶與可親的朋友。

  有了善心後才會有愛人的心,才會有坦直、誠懇、忠厚和寬恕的精神,這些才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 ※ ※

  世人往往窮其一生在日常之瑣事上鑽營,或是在欲利上營求,或是在某種無意義的事物上浪費寶貴的生命,實在令人費解也!也因而造成各種罪業之累積,而迷昧了本性,沉墜下去,更使得令人惋惜也。

  然真正的目標與人生的真諦,應該設法去突破與研悟才對,如是義與善,這是人生最根本的要義,從來甚少有人去思及,甚少有人去真正的付諸施行,這都是令人懷疑不已之事也。因義者能堂堂正正,伸張自己的本性;善者可正正當當,培養己身之真靈。

  一個人生存於短暫之世間,除此之外,別無真正擁有之物,所以說,惟將義與善能合於己心,經常的付諸施行,那你就沒有白活矣,同時真正之後福也會隨著滋生長遠也。盼能明而醒之!

思歸覺路-第六十八章 合心義善

不動心

蓮生/文 

  在佛法中,有「九種煩惱」的説法﹕


  一、貪愛。


  二、瞋恚。


  三、愚痴。


  四、驕慢。


  五、疑念。


  六、邪見。


  七、見取見。


  八、慳惜。


  九、嫉妒。


  在佛法中,又有所謂的「八風」﹕利、衰、毁、譽、稱、譏、苦、樂。


  坦白説,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眾生的心,不只眾生的心,連行者的心也難免受影響。


  除此之外,又有當代人説﹕


  「聖賢多寂寞﹗」


  「曲高和寡。」


  「生為無聊,死了可惜﹗」


  一個修行人,要修到八種法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淨」、「虛空」、「不動」、「極樂」。這實在是太困難了,太困難了也。


  今人––


  見利忘義。貪名貪利不滿足。


  見衰則無情。親朋四散,落井下石。


  見毀則心傷。


  見讚譽稱許高興異常,錦上添花。


  見譏則苦。


  苦則哀叫痛哉。


  樂則欣喜欲狂。


  今之世人,所「愛」所「憎」,喜怒哀樂,最是搧動人心。世上又有誰,真正修到「不動心」﹖


  我讀「楞嚴經」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


  又曰﹕「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偏能含受,十方國土。」


  由「楞嚴經」中得知,人都是糊裡糊塗的,以為物質就是一切,以致於迷失在煩惱、八風、喜怒哀樂之中,隨著外緣、外境而轉化,成為物己的奴隸了。


  要修「不動心」,就要看出「無得無失」,要真正心無罣礙,才能夠「八風吹不動」,真心是永遠不受動搖的。


盧勝彥文集第164《一日一小語》不動心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生死看淡

  昔日,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聞到此消息後,特來到他的家中弔喪。

  惠施入屋一看,卻看到莊子絲毫沒有悲傷的表情,而且還唱著歌,惠施勸他暫停唱歌,否則會被誤會太不近人情了。


  莊子卻回答說:「人生自幼至老,像四季循環一樣,春、夏、秋、冬,冬天過了,一年終了。死的人死了;活著的入又何必悲傷呢?」


  莊子並非對自己的妻子沒感情,而是看「生死」為無所謂。


  後來莊子病重,學生們商議,要以隆重的儀式來埋葬他。莊子知道了,勸他的學生說:「我把天地當做棺槨,日月星辰當做聯珠,萬物當做齋送,不花錢,而儀式又最為隆重,你們不必再為我準備後事了!」


  學生們說道:「但是,若不買一口棺木下葬,把老師的屍體掉在山上,豈不被那些狐狸和烏鴉吃了,我們怎能忍心呢!」


  莊子又說道:「狐狸也好,鳥鴉也好,讓它們來吃掉我的屍體吧!反正用棺木來收殮下葬,也要給地下的螻蛄,螞蟻吃掉的;你們又何必從山上的狐狸、烏鴉口裡搶去了它們的食糧,而讓地下的螻蛄、螞蟻去享受呢?」


  由此數例可知莊子是位知天安命,置生死於度外的人。


※ ※ ※


  人身這個假殼子,縱然活個百歲、千歲,也是個累贅,沒有一點意思。樣樣煩惱,一身所受;種種罪業,一身所造。混了幾十年,最後還是歸於黃土而已。


  人身假體,四大假合,何是四大?水、火、風、土是也。身之精血是水,人之熱是火,口鼻呼吸是風,毛皮筋骨是土。無常一到,精血乾枯,水流盡了,屍體冰冷,火燒光了,呼吸斷了,風吹散了,肉團腐爛,還歸大地,四大一空,人在何處?大智慧之人就明白虛假的事實,自然會把生死留意小心,把凡塵小事看淡了,認真修持,指破元神,便是無價寶山。


  世上假聰明者多,真智慧者少,智慧不開,前劫根淺,有根才有慧,有慧才能看得開、看得透,在生死上慎重的考量,不會去計較塵凡擾人之俗事。信道信佛是根,訪道訪師是慧,入道之後就由智慧去作主,誠心誠意,有始有終,千萬不可一時高興,久而生退心,再落入苦海之中。


處世修持珍要-第十五章開智慧(二)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八仙橋

  在湖南湘潭的雨湖周圍多山嶺,交通極為不便。後來一夜之間在雨湖上架起了一座橋,被叫做「八仙橋」。

  在雨湖西岸有一座山曾住有一位姓鄭的老漢,一個人在山上搭了一個茅棚居住,每天都要種地、砍柴、做飯,由於非常勤快,他種的莊稼又多又壯、種的菜又大又好。


  老漢不僅勤快而且心地善良,自己種的東西吃不完就周濟別人,不管是鄰舍、朋友還是過路行人或叫花子,無論關係遠近他都一視同仁對待。


  有時他周濟了別人,弄得自己都沒得飯吃了,他就採點樹葉、野果充饑。


  也許正是這鄭老漢的善良、樂觀和豁達的性格,使得這位鄭老漢到140歲時依然身體很健康,雖然頭髮鬍子全白了身體卻依然非常健壯、辦事麻利。


  正是因為這位長壽的鄭老漢住過這山,後來人們便把這座山稱做長壽山。


  有天晚上,鄭老漢正借著窗前的月光打草鞋。忽然,傳來了叫門聲,開門一看,門外也是一位白鬍子老頭,手上還拿著一個漁鼓簡,在老頭後面還有那麼六、七位。


  只見老頭很客氣地對鄭老漢說:「老丈,我們路過此地,想借寶地歇息歇息,不知行否?」


  鄭老漢高興地說:「歇息沒有問題,如果不嫌棄我這茅棚子小,你們就都進來。」


  門外老頭說:「不要緊,我們擠一下就行了。」說話間隨著一陣清風吹過,一下子從外面走進了八個人,其中還有一個女的。


  說也奇怪,平日連進三個人都覺得擠的小棚子,現在擠進八個人,還覺得挺寬敞。鄭老漢正在奇怪那,就聽其中一個穿得破破爛爛、身背葫蘆有著連腮鬍子的黑臉拐子說:「老丈,我們幾位肚子都餓了,你這裏有點吃的東西嗎?」


  鄭老漢連忙說:「有啊!有!想必你們幾位都是從遠道來的,餓急了。」說著就從旮旯彎裏搬來一缸酒,又端來一大盤自己採來的乾鮮果品和一盤子已經放涼了的蒸地瓜,放在一張竹子編的小方桌上。


  這時,一個手中拿著一支玉簫的書生提議說:「今夜月色甚好,我們移至湖邊,對月暢飲如何?」那個連腮鬍子首先拍手叫好,其餘幾個也表示贊成。


  他們就帶著桌子和桌子上的東西來到雨湖邊上,各人尋來一塊麻石作為坐凳,一直飲到月亮偏西。這鄭老漢也就一直招待他們,一會兒給他們燒水泡茶,一會兒又到山上給他們採果子下酒。


  眼看天快亮了,八位這酒喝的飲的也都一個個醉眼朦朧了,一個敞胸露懷的大肚子對鄭老漢說:「老丈,勞累了你一晚,我們如何報答你呢?你想要什麼吧,我們都能辦到。」


  鄭老漢搖了搖頭說:「我什麼都不要。」


  連腮鬍子說:「你的茅棚子這樣小,就給你換個大房子吧!」


  鄭老漢微笑著說:「大地為床天作廬,何況我現在還有這個茅棚子遮身,足夠了。」


  一位身背寶劍、長得長眉長目、留五綹鬚的道人說:「老丈!人間福祿壽喜,隨你挑選。」


  鄭老伯說:「富貴福祿就是繩索,我不願讓它捆住手腳。至於壽嘛,人的生死由命,聽乎自然吧!」


  這時,那位美貌的女子開口了,她說:「人間福祿壽喜你都不愛,想必是看破紅塵,想超凡成仙吧!」


  鄭老漢說:「常言道得好,無煩無惱即神仙,我天塌下來也不曉得愁,早已是人中之仙了。」


  無欲無憂的鄭老漢這時突然說:「這雨湖方圓幾十里,從湖這邊過湖那邊去要走半天,太不方便了。你們要能幫助架座橋方便方便大家,就太好了。」


  大鬍子黑臉拐子連忙說:「這個容易,我們答應你。」


  鄭老漢見八人準備幫忙架橋便回家為他們去燒茶水,等鄭老漢帶著燒好的茶來到湖邊時,只見一座大橋已經橫架在雨湖之上,而那八個人已朝汀江方向去了。


  鄭老漢在後面邊喊邊追,忽然從地面飛起八朵祥雲,八個人向鄭老漢揮了揮手駕上祥雲飄走了。天亮了,周圍百姓聽到鄭老漢說的情況,知道是八仙架起的這座橋,於是,雨湖上便有了一座「八仙橋」。


  因為八仙踏著南花步在這裏經過的,所以橋那邊的一條小街,就叫南步街。


2018年7月25日 星期三

小富小貴易盈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兒時嬉戲荷花塘,別去多年歲歲忙。

   今日杖藜回舊地,桑榆暮景對凋殘。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第七章


小富小貴易盈,前程有限;

大富大貴不動,厚福無疆。

白話:


得到一點小財富、小地位,就富貴驕人、心高氣傲,甚至目空一切,這種人必定成不了大事;身居豪門、權勢在握,而能心如止水的人,才會厚福無邊。


說明:


  「盈」是驕傲、自滿,「小富小貴易盈」即形容一個人小有所得就驕傲自滿,目空四海,而三國時期的呂布就是一個例子。呂布擅長騎射,臂力過人,人稱三國第一猛將,與西漢名將李廣,同號為「飛將軍」。然而呂布雖有虓虎之勇,但缺英奇之略,心性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貪小利而忘大義。這就註定了他只能稱雄一時,不能成就大業的命運,因此最後呂布被曹操所敗而遭縊殺。


  又例如晉朝的石崇與王愷,二人彼此鬥富,比誰更有錢。王愷做了紫絲步障長四十里,石崇就做了錦步障長五十里。王愷誇耀皇上賜給他的二尺珊瑚,石崇拿起鐵如意就把珊瑚擊碎,然後拿出家中的許多珊瑚,都是長達三、四尺高,以一株賠給了王愷。然而石崇在荊州致富,全因他搶劫路經荊州的商旅而來,因此,最後也遭誣陷而獲罪被捕,並且牽連母親、兄長及妻兒,導致家破人亡。


  器量大的人,福澤必定深厚;器量小的人,福澤也必定淺薄,而謙虛和驕傲,則是福禍的分際。人一旦有自滿高傲的心,就會障礙自己德行的提升,只有以寬廣的胸懷包容一切,才能擔當起大任和重任,故道德經云:「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即是此理。


  例如周公才華蓋世,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稱為「元聖」和儒學的先驅、儒學的奠基人。雖然他已是大富大貴者,但卻不驕傲不吝嗇,還非常謙恭的禮賢下士,唯恐天下的賢人沒有得到任用。因此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即是最佳明證。


人間的智慧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卑鄙造孽的惡果

蓮生/文

  在「神行」中,對地獄道的眾生最是悲憫,人間的醫院已是甚苦,開刀房,一排刀叉,一片血肉狼藉,但,至少有麻醉劑,病患尚無痛苦的知覺,但,被推進去,已是一個「慘」字。


  我在地獄道,也見到如此模樣,獄卒將犯人捉住,開膛剖腹,把犯人的腸子拖出來,一段又一段的洗,但,這是沒有麻醉劑的,犯人痛的死去活來,呻吟大叫,我不忍看,犯人早已暈死過去,此種痛楚,可想而知。


  我悲憫的問冥吏:「何罪?」


  「心毒貌慈,假藥害人!」

  「呵!」我嘆息。


  冥吏說:「世上有一等人,見人藥物賣得好,便以類似的偽品,混充藥物,假藥當然治不了病,害人致死。也有用不潔淨之食物,冒充正品,凡是販賣製作偽藥、偽酒、偽食,傷人身心者,甚至害人性命,必得如此惡果。」


  「為何洗腸?」


  「此等人心腸污穢,我等替其洗之。」


  我問:「在娑婆人間,龍蛇混雜,魚目混珠,連修行也有正法邪法,左道之術充斥,我們又如何分辨?」


  冥吏笑了:


  「經是佛所說,律是戒也,論是菩薩之言,合於經律論自是正法。凡貪、瞋、痴,皆是邪法,致良知於事事物物則是正人,偏離則是左道。」


  我說:「禪宗六祖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冥吏說:「直心是道場。」


  我一邊「神行」,一邊想,這世間娑婆的人,原來就是妄念妄心,妄為妄作,如果除去了一切的妄念,這即是直心是道場,原來修行在一個「定」字,靜也能「定」,動也能「定」,三昧就在其中,自性淨土也在其中,大樂光明在其中。


  假藥毒品是造孽的。


  世人要知之矣!


盧勝彥文集171冊《玻璃缸裏的金魚》卑鄙造孽的惡果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行醫賣藥

  明朝張安國擔任撫州地方長官的時候,發現當地的人多賣假藥,就寫了一張告示,提醒大家說:「陶隱居(陶宏景)、孫真人(孫思邈)因爲寫了本草藥書、千金方,能夠濟物利生,積了許多的陰德,因此而名在列仙。自此以來,行醫賣藥誠心救人而獲得福報的人,實在是非常的多啊!

  姑且不論方冊上面所記載的;就只是最近,這種的效驗,尤其的多呢!有的只是賣真藥,便能夠家財萬貫;或是自身平安榮顯,享有高壽;或是子孫考取功名,光耀門楣,而改換了門戶;所以善惡的報應,真的是如影隨形,絕對沒有半點的差錯啊!


  我又曾親眼見到賣假藥的人,在最初的時候,積了一些家業,還認爲自己很聰明,有計謀;卻不知道冥冥之中,自己應得到的財祿,都被扣除減少了!或是自身多遭橫禍,或是子孫吃喝嫖賭,而破家蕩産;還有遭到天火,被雷震死的啊!


  因爲買藥的人,多是因爲家人疾病,心中感到急切,才會拿錢來求醫告診;這些孝子賢孫,只希望買的藥,親人吃了之後,能夠一服見效;但是卻被假藥給誤了啊!不但服了無益,而且反而傷身;平時殺了一只飛禽走獸,都還會有因果;更何況在萬物之中,人的命最爲尊貴,若是遭到此種禍患,這樣的痛苦,是無窮盡的啊!這樣的罪業,更是難以忏除的啊!怎麽能不戒除賣假藥呢?」


 ※ ※ ※


  世間人所犯的過錯,皆是因無明無知方造下,在這人世間因有太多的誘惑致使人們眼見,心思都逃不了這些誘惑,導致心念偏差,行為造諸背離良心的事情。


  是以應明一個道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利的求取不能背著良心,進而謀略強取,要知若因而造作,那受傷害的自是怨不釋心不甘,一朝這因成業就是冤親債主之因果啊!


  又人最易迷惑,心對某種執著就會做出背離道義的事情,這種行為就算一時間未得到報應,然在因緣成熟時當會自食其果。罪業形成都在一念一舉止,世人應時返照己心、觀照己念,自律行為,如此才能不受諸般誘惑,進而造諸過錯罪業。


慈聖雜誌第一六一期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禍亂的本源

  明教契嵩禪師說:「太史公讀《孟子》之書,到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時,不覺放下書卷而長長歎息說:唉,私利真是禍亂之源頭啊!所以孔子很少言利,就是為了經常防止引動禍亂的本源。

  本源,就是禍亂的開端。上至尊貴的王公大臣,下至貧賤的庶民百姓,追求私利的禍害又有何區別呢?那些擔任公職的官員,如果他們謀取利益有失公正就會導致法網紊亂;那些普通百姓,如果相互欺詐攫取私利就會使得事務混亂。社會上事務混亂,民眾就會因不服而相爭。執法紊亂,民眾就會因不服而心懷怨恨。於是謀反、暴亂、爭鬥,甚至不顧性命的事情,從此就發生了。這不就說明了私利確實是禍亂之源嗎?


  再說前代聖賢殷切告誡要人們克服利慾之心,提倡仁義道德,而後世還是有無數的依仗財利、相互欺騙、危害風俗、敗壞聖教的事情發生。況且公然宣揚追逐私利的理論,並且推行這一套做法。如此而想天下風俗端正,不致敗壞而浮薄,那又怎麼可能呢?」《鐔津集》


 ※ ※ ※


  眾生之心,濁污垢穢不潔,世間人之身軀與口過不斷,行徑偏頗不止休,不論身心皆為不純淨,甚至思惟上之濁思紛歧不斷絕,造成眾生一昧追求功利,枉顧道德,喪失倫理之精神。


  自古以來,仁人君子每行造一件事情,皆優先考慮到對人或是對物是否有損害,凡事盡以群生利益為考量;因此,昔時之人們,身心靈完全純淨,道德亦完整,倫理更是奉行不悖。


  反觀今日,世道澆漓不堪,人心不古,倫理失序,於是諸行為中不再依循古訓,形成自我唯是之無道德行為,只要私我能接受到利益,哪管眾生之死活;既有了這種喪失道德之念頭,迷昧良心的種種事情皆敢做,反正我又不會有事的心態,促使紅塵俗世之間,迷漫烏煙瘴氣,各地方災難禍患此起彼落,每隔一段日子,便有種種事端產生。


  由於這些事端牽連廣泛,最無辜的還是那些老實做事之人,只因為少數有心人士之惡劣行徑,直接、間接導致無辜者受害無窮無盡,令社會人群損失慘重,此皆人心不潔淨所帶來之災難厄耗。


  願普天之下的仁人君子,借事練心,遇事修心,以無我之心念善待世間一切眾生,則自我必能以群生之利為利,能謀蒼生之福為己任,是為「普淨」也。


寶德雜誌第139期

感激月亮,否定太陽

  有一則猶太故事說,有一天,有人問一位老先生,太陽和月亮哪個比較重要。

  那位老先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是月亮,月亮比較重要。」


  為什麼?


  「因為月亮是在夜晚發光,那是我們最需要光亮的時候,而白天已經夠亮了,太陽卻在那時候照耀。」老先生說。


  你或許會笑這位老先生糊塗,但你不覺得很多人也是這樣嗎?每天照顧你的人,你從不覺得有什麼,若是陌生人這樣對你,你就認為他人真好;你的父母、妻子或先生一直付出,你總覺得理所當然,甚至還有得嫌;一旦外人為你做出類似行為,你就受寵若驚,你就會很感激。


  這不是跟「感激月亮,否定太陽」一樣糊塗嗎?


  有個女孩跟媽媽大吵了一架,氣得奪門而出,決定再也不要回到這個討厭的家了!


  一整天,她都在外面閒逛,肚子餓得咕嚕咕嚕叫,但偏偏又沒帶零用錢出來,可又拉不下臉回家吃飯。


  一直到了晚上,她來到一家麵攤旁,聞到了陣陣的香味,真是好想吃一碗,但身上又沒帶錢只能不住的吞口水。


  忽然,老闆親切的問:「小姐,妳要不要吃麵啊?」


  她不好意思的回答:「嗯!可是……我沒有帶錢……!」


  老闆聽了大笑:「哈哈,沒關係,今天就算老闆請客吧!」


  女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坐下來。不一會兒,麵來了,她吃得津津有味,並說:「老闆,你人真好!」


  老闆說:「哦?怎麼說?」


  女孩接著回答:「對啊!我們素不相識,你卻對我那麼好,不像我媽,根本不了解我的需要和想法,真氣人!」


  老闆又笑了:「哈,小姐,我才不過給妳一碗麵而已,妳就這麼感激我,那麼妳媽媽幫妳煮了二十幾年的飯,妳不是更應該感激她嗎?」


  被老闆這麼一講,女孩頓時有如大夢初醒,眼淚瞬間奪眶而出!顧不得還剩下的半碗麵,立刻飛奔回家。


  才到家門前的巷口,就遠遠的看到媽媽,焦急的在門口四處張望,她的心立刻揪在一起!有一千句、一萬句的對不起想對媽媽說。


  還沒來得及開口,只見媽媽已迎了上前:「唉呦!妳一整天跑去那裡了啊?嚇死我了!來,進來把手洗一洗,吃晚飯了。」這天晚上,這個女孩才深刻體會到媽媽對她的愛。


  太陽一直都在,人就忘了它給的光亮,當親人一直都在,人就會卻忘了他們給的溫暖;一個被照顧到無微不至的人反而不會去感恩,是因為白天已經夠亮了,太陽是多餘的嗎?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龍樹菩薩

蓮生/文

  龍樹菩薩是顯密八宗的祖師,他在佛陀入滅後七百年出生。是馬鳴菩薩弟子迦毘摩羅尊者之弟子、提婆菩薩之師也。我們曉得龍樹入「龍宮」,取大華嚴經。開南天竺「鐵塔」,傳密教。


  我對龍樹菩薩的出家因緣,覺得很有意思。


  龍樹傳曰:


  「龍樹讀很多書,於一切之經書道術,無所不通,和友人三位,至一位道術者處,學隱身術,三人學會之後,隱身入皇宮,於王宮中與嬪妃等,姿意淫樂。最後,被國王發覺,乃關閉所有王宮的門戶,敕令數百名的兵士,持刀向空中砍之,龍樹菩薩的三位友人皆被砍死。只有龍樹菩薩較聰明,國王走到那裡,他跟到那裡,龍樹的頭始終不離國王的頭側,才得免一死。在那時候,龍樹才知道,欲望是眾禍之本也。」


  「龍樹既悟欲為苦本,是眾禍之根,於是入山中詣一佛塔,才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誦三藏,盡通諸深義。」


  這一段文字,令我想起,文殊菩薩曾問佛陀:「少年造業,到老修行,得成佛不?」


  佛陀回答: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若人回心發願修行,只要捨非從是,改惡向善,三業清淨,不拘老少,共成佛道。」


  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龍樹菩薩在過去世早己成佛,佛名「妙雲自在王如來」。他來娑婆度眾生,等於是一場遊戲而已,在「大莊嚴三昧經」中,記載非常詳盡。


  我最欣賞二句話:


  欲為苦本。


  欲為眾禍之根。


  這二句話,佛弟子要永遠記住。


盧勝彥文集第156冊《清風小語》龍樹菩薩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書非借不能讀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袁枚〈黃生借書說〉

  白話:書籍如果不是向別人借來的,往往不會認真去閱讀它。你難道沒有聽說過一般藏書者的事嗎?《七略》、《四庫》之類的書籍,是皇帝的藏書,但自古以來,有機位天子會真正去讀書呢?書籍豐富、簡直是汗牛充楝,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富貴人家有幾個人是讀書的?其他像父執輩辛苦累積藏書,卻被後代子孫隨便丟棄藏書的,就更不必說了。


  這是一篇帶有叮嚀與勉勵的議論文。篇名的「黃生」是黃允修,是袁枚鄉里間的晚輩。黃生很認真上進,可惜當時並沒有民間圖書館,所以喜愛一本書,除了花錢購買,唯一的方法就是到處向人借閱。只是個窮書生的黃生,常向當地有藏書的人家借書來閱讀。然而在古代,一般經史典藉都是主人珍藏的寶貝,所以大多不太願意隨便外借。


  幸好黃生與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袁枚,同住在一個鄉里,袁枚素來欣賞這個青年,每次都會借書給他,有一次黃生再度前來,袁枚有感而發地寫下這篇文章,並且「使與書俱」,意思是除了借書給他,再以這篇小文章相贈。文章一開頭就提到,自號「隨園老人」的袁枚答應黃生的借書要求,並對他說出這段名言。


  袁枚並非固執認為,借來的書才會讓人願意去閱讀,他其實是從「人性」當作出發點;認為人們總是珍惜得來不易的東西,書籍是如此、天下之物也都是如此,所以袁枚才說:「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不已。」認為向別人借來的東西,總是會擔心別人來索討,於是反而會對借來之物反覆又仔細玩賞。這就是為什麼袁枚會有「借來旳書更顯珍貴」的想法。


  袁枚也以自己的親身經驗來勉勵黃生,因為袁枚小時候家貧,年少時也經過到處借書的經驗;無書可讀時,連作夢都會夢到這件事情;有書可讀時,卻忘了好好珍惜。如今看到黃生,就想到從前的自己。


  言下之意,就是希望黃生要珍惜每一次能夠讀書的機會,一方面告訴他要惜福,因為自己從前的境遇,不能像他那麼順利與幸運;一方面也給予鼓勵,期盼能激發他加倍努力讀書的熱情。(季旭昇)

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焦點效應

  一座寺廟舉行了年度例行的「菁英禪七」禪修班,參加的人大都是社會上有成就的知名人士,在歷經了六天的課程洗禮後,第七天即將結業的早上,帶領禪修的法師決定給這些嬌客們來點不一樣的功課。

  他準備了一個缽,缽中有許多紙籤,每個人必須抽一張,再根據紙籤上所指示的任務去執行。而任務的內容可說是千奇百怪,有的紙修上寫的是穿著居士服去逛百貨公司;有的是去打掃厠所;有的是要向十個陌生人搭訕……總而言之,就是要衝擊學員的自我,去做些平常絕不會做的事情。


  王先生是個連鎖企業的大老闆,他很不願意去抽籤,但是法師強調若是不參加這個活動,就無法順利結業。礙於面子,王先生還是抽了,他抽到的任務是腳穿拖鞋,身著短褲、汗衫,再用寺院裡專門裝水果的大簍筐,走去附近的市場買簍橘子扛回來。


  一看到這個題目,王先生六天禪修所培養出的寧靜就破功了,他心煩意亂,壓根兒不想去,心想:「要是被我的員工看見,那還得了!」無奈法師絲毫不肯妥栛,他只好乖乖地上路了。


  一踏進人來人往的菜市場,他就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覺得怎麼每一個人都在看他,只見王先生就像做賊似的,左閃右躲地來到水果攤前,故作鎮定的買好橘子,壓抑著緊張,再用簍子擋住自己的臉,小跑步離開,好不容易殺出重圍回到寺廟裡。


  法師一邊讚許他,一邊要他把橘子送到廚房,以備當晚的結業歡送會的果汁之用。接著,法師要王先生再回到市場上,問問看市場裡的人,有誰剛才看到了一個背著一簍橘子的中年男人?


  王先生回到市場上,問了許多攤販、店家還有行人,沒有人記得曾見過這樣的一個人,就算有點兒印象的也說不清楚。


  他把這個結果回報法師,法師便說:「是啊!你以為所有的人都在看你,實際上是你的自我在乎別人如何看你。」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玩弄感情之報

保生大帝 降

  案由:在日本國,有一位此時已在卅三歲之已婚少婦,目下存活,帶有嚴重不孕症,在婆家受到二老冷淡以待,而其夫更是留連在外,另結新歡,因此少婦乃哀怨忿恨,終致罹患此症。


  說明:此少婦原本小家碧玉,外貌亦稱秀麗,故年青仗恃貌美,對感情事輕忽遊戲。


  交往男友稍不順遂,動輒再結新歡;雖然目下時世對貞節觀念已非昔比,但此女卻因伴侶過於複雜,甚致有因此在交往過程中,同時擁有數位男性友人,導致爭風吃醋大打出手;亦有其友人因此傷心失志,導致輕生。


  諸此種種,累積在年少之時,雖然一時輕狂無知,更將自身快樂建築於他人痛苦之中,因而累積已達現世施報標準,故於辛卯年巡遊神司彙報,乃准施懲。


  故於結婚之後,希冀得孕,但卻不可得!時日既久,公婆由殷望而失望,夫婿亦難以承受,因此不願回家,在外另築香巢,導致此婦不但無孕,亦罹憂鬱症。


  註解:此女外在條件皆屬中上,若能年少知所節制自身(當然此與目下世風有關,因此吾特將之列入書中,以資勸世),稍知放縱自己,但不能害人;卻一而再、再而三以此感情遊戲滿足自己,貽禍他人;則以其得夫,亦可得子,縱非無所缺憾,但基本幸福人生,必定可得!一念之差,貽禍無窮,乃致自身憂鬱難解,此後大半人生,恐將陷於愁雲慘霧之間!至希世人警而惕勵!


現世報律例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意業清淨最難

蓮生/文

  在隱居閉關期間,身清淨、口清淨是很容易的,無人可聊天、對話,口就清淨了;無人與之來往,身無觸,身子也清淨了。


  唯意清淨最難,一念生起,惡念之來,令人防不勝防,倏來倏去,心志只一放鬆,妄念便乘隙而入了。妄念中有「善」、有「惡」、有「無記」,善的無過失,無記的也不礙事。唯惡念就不好了,念殺、念偷盜、念淫欲、念妄語、念飲酒,貪念飲食,貪念睡得好,念念歌舞娛樂,後三者屬八戒,不管念過去,念現在,念未來,均是意業不清淨。


  雖然意業不清淨,但因尚未身、口去犯,算是不破戒,但不絕如縷的妄念,我們密教行者是以觀想去破之。


  「呸!」就止了妄念。


  「嗡。阿。吽。」法相、咒字、法器升起,就以「觀」取代了妄念,如此意業就清淨了。


  更好的是修禪定(三昧地),入正定中,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意業就清淨了。


  密教修「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仍然是守五戒或守八戒,並未脫戒法。念佛、念法、念僧;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再念天、念戒、念施,也就能使「意業清淨」漸漸的圓滿了。


  我深深覺得,人間道才易修行,其他五道,天道享樂太過,阿修羅爭執太過,剩下三惡道受苦太過,不易受戒持戒修行。


  今世不修,更待何時?


盧勝彥文集175《天涯一遊僧》意業清淨最難

家族侵吞

  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有一家鄉有戶世家大族,只有一個兒子,遭受疾病折磨很厲害。有一名醫給他診斷說:「脈象顯現為鬼症,這可不是藥物針炙所能治的病了。」


  於是,主人便請上方山的道士設壇驅鬼。到了半夜,陰風颯颯,壇上的燭光都暗淡發綠。


  道士橫劍閉目,好像見到了什麼,不久之後竟撩衣而出,說:「妖精作祟,我的法術能夠除去,至於前世的冤仇罪過,雖然有解脫的辦法,但肯不肯解脫,仍舊在於受冤者本人。如果關係到人倫綱紀,事情干犯天條,即使拜本上奏,也不能到達於天庭。


  只因你父親死後,留下了一個弟弟;你哥哥死後,留下兩個孤獨的侄子。你對屬於他們的財產,蚕食鯨吞,幾乎片瓦不存。你把這幾個孤獨無依的孩子看得和過路人一樣,至於他們的温飽寒暖,你就更不聞不問了。他們有疾病痛苦,你就任憑他們去悲傷呼號,竟像沒聽見一樣。


  你父親為此含恨九泉,在陰曹地府把你告了。冥官下了道通碟,要拿你兒子償還這筆冤債。我雖然握有法術,也只能為人驅除鬼魅,而不能替兒子驅逐父親!」


  這家富人的兒子不久果然死去。他終生無子只好讓侄兒當作繼承人。


 ※ ※ ※


  自古有言:父慈子孝,這真理從古至今相續流傳。而今末法時期,世間人皆在此真理上無所真正的付出,看電視中父不慈,凌虐子女的案件是那麼的多,又子女拋棄老邁父母的案件是如此的多,還有種種為父不慈、為子不孝案件數也數不清,。


  今時人心是怎麼了?真的是邪心惡念嗎?不然,此在人們的觀念有誤,一再的讓錯誤的觀念想法衍生不息,以致漸違背。為人父、為人子的實質義務,更背離了人倫綱常,此風不可長啊!


  世人應知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天賦之責,而為父者慈育下一代,這也是天賦之職,故兩相是有息息相關連,何以故?上代、下一代這個相繫關係怎會無關連性,因此為人父者,應當下深思有否需改進。為人子女者,則也要能當下思考是否有需改變之處。


慈聖雜誌110期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持齋守戒

  唐朝有一人姓郭名神亮,平生為屠宰業,盡日殺豬為生理,其母持齋修行,拜宗福寺律禪師為師。

  一日,其母修辦齋筵,叫神亮即往宗福寺,對師傅言曰:「我母親欲請師父赴齋筵。」


  藹律禪師問曰:「你是何人?」


  神亮答曰:「弟子姓郭名神亮,我母親前日拜你為師,故叫我請師父赴齋筵。


  師父問曰:「你曾持齋否?」


  神亮答曰:「我是殺豬為活,不曾持齋。」


  師傅曰:「你是殺牲造業之人,我不要赴你齋筵,你若肯來持齋,我即赴你齋筵。」


  神亮心中思想,師父若不去,母親便不歡喜,甘願持齋不違母命。


  遂對師父言曰:「我願要持齋。」


  師父答曰:「我佛無願不從,無緣不度。」


  神亮就在師父面前,誓願持齋,如若破戒,願墜地獄受苦。藹律禪師就與神亮歸依三寶。


  他念四句華嚴經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師父就同神亮回來赴齋,母心歡喜,師父齋畢回寺去了。神亮回家,日日持唸華嚴經偈,後來神亮家貧不能度日,依舊殺牲害命,宰豬為活。至後來福盡氣消,臨終被無常拿來,押入地獄受苦。

  閻羅王查點善惡簿上,惟有孝母之德,而曾有請師父一餐齋筵,但是他一生殺業太重,就發落寒冰池地獄受苦,三魂七魄,茫茫杳杳,感得藹律禪師在半空中,高聲叫曰:「郭神亮,你今何不快唸華嚴經偈!」神亮被師父點醒,即時唸華嚴經偈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郭神亮唸了數十遍華嚴偈,這寒冰池地獄化作蓮花池境界,無數萬鬼魂,都盡得超昇淨土回家鄉去了。


  郭神亮就作偈曰:


  陰司都蒙藹律僧,叫唸華嚴四句經。


  專心持唸數十遍,多少鬼魂得超昇。


《四十二品因果錄》


 ※ ※ ※


  戒是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具有防非止惡的功用。


  一位持戒的人由於受到戒的規範,所以不會造作惡行,若是不慎犯了戒,亦會立刻警覺、悔過,避免未來再犯,故能離惡向善,避免因惡行而招致的惡果。


  戒也是培育禪定和智慧的基礎,佛陀曾對一位婆羅門說:「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慧,慧能淨戒。譬如一個人洗手,左右手互相搓揉,左手能洗淨右手,右手能洗淨左手一樣。」


  對修行者而言,若是不持戒或犯戒,就會失去依靠而無法安樂,無法安樂就會失去歡喜、輕安、禪定、解脫智慧,無法完全斷絕煩惱、生死,就像一棵樹的樹根腐壞,枝葉枯萎,無法開花結果一樣。若是持戒具足,就會心得信樂,獲得歡喜、輕安、禪定、解脫智慧,完全斷絕煩惱、生死,就像一棵樹的樹根強健,枝葉茂盛,花繁果碩一樣。


  佛法以人道為根本,而人道則是因持守五戒而來。世間人有貧窮、富貴、壽夭、智愚、高矮、美醜……等,這些都是因持守五戒的清淨程度不同而造成。


  在家居士的「五戒」看似簡單,但實際上要如法行持清淨,卻並非是一件容易之事。加上現今世人對因果業力的了解不足,造成持戒風氣逐漸被忽略,待惡報臨頭時又怨天尤人,不知反省。


在家持戒功德-序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最重要的課堂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就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討論。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髮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稚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了一個問題:「您在幼稚園學到了什麼?」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段話是耐人尋味的。如果我們把這位科學家在幼稚園學到的東西「昇華」一下,換成成人社會的詞語就會發現,這位科學家所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要懂得分享有愛心、誠實正直有禮貌、生活規律講衛生等最基本的生活常識。而這些常識是由一個個好的習慣所支撐起來的,這些習慣從幼稚園就開始培養了。


  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之間,一個重要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的習慣。成功的人,往往具有並不斷培養自己的好習慣,改變自己的壞習慣;而失敗者恰恰相反,他們對於自己身上的一些壞習慣總是聽之任之,也懶得去培養好習慣。


  英國科學家艾蒙斯曾說:「習慣不是最好的僕人,便是最壞的主人。」


  當你不能成為習慣的主人時,那麼習慣就會成為你的主人了。一個被壞習慣帶著走的人,怎麼可能有成功的人生呢?


  習慣是養成的,人盡皆知,好的習慣養成了,它一輩子皆聽你使喚,成了你最好的僕人。壞的習慣建立了,它終生牽制著你,叫你永遠不得自在與解脫,成了你最壞的主人。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無知最快樂

蓮生/文

  在美國時,我知道美國人半年檢查身體一次,尤其年齡愈大,則常常檢查身體,預防重於治療。


  然而,我知道有一個人,他在年輕當軍人時,檢查過一次身體,從此之後,不再檢查身體。他的理論是:


  「檢查是恐嚇自己!」


  「無知最快樂!」


  據我所知,老子在這方面,似乎有他的觀點在。世上若無絕對聰明的人,人人平等無知,無所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下太平了。


  我當初得天眼,知三世因果,成了先知。先知好嗎?我現在回答不出來了。好像是:


  先知先苦。


  後知後苦。


  無知不苦。


  我隱居閉關時,是名「萬緣俱絕」,成了一切法性空,一切處無心,無一物可得。大家想想:《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閉關有六益處:一、捨一切。二、一切無起。三、無念一切。四、一切無相。五、一切無住。六、一切無戲。


  還有一點:「無知最快樂!」


  寫一首詩:


  你問我知道什麼

  我只有微笑
  不必發一語
  因為無知最快樂

  吵雜的聲音全部不在了
  心自然常寂
  只有虛空的妙樂

  知道太多就有太多的躊躇
  先知就會憂傷
  先知的憂傷長長
  還是無知清淨無染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無知最快樂


應機學習有禪機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滿佈,光芒四射,令人嘆為觀止。〉


菩薩:賢生可知在這個世道上,每一天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值得眾生學習的地方。


邱生:曾聽聞事事盡皆有其禪機,不知這個說法是否真實?


菩薩:修禪之人,處處藉事悟禪,生活上每一天所面對的一切人事物,盡皆有其禪機存在,就看個人的領悟力怎麼體會與領悟罷了。


邱生:依菩薩所言,每一天所面對的人事物,盡皆有禪機等待啟悟,但學生卻毫無悟性,是否禪根未深所致?


菩薩:非但賢生有如此悟禪能力不足,吾觀在這個寰宇之間的世人大都缺乏悟禪的慧根,畢竟並非置身於禪門中修行,無法悟禪,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邱生:那麼菩薩何以提及「禪」?


菩薩:只是順道提一提罷了,今時主要探討順應機緣以學習。


邱生:應機學習,這究竟是什麼情形,其意義又是為何呢?


菩薩:修禪的人談「禪機」,一般人便談論「應機」,順應機緣,或者可以說是藉由細故獲得領悟的機會,眾生可能會比較容易懂。


邱生:是否就像所謂的「藉事練心」的意思?


菩薩:有些類似,但今時所要講述的,並非練心,而是能夠藉著一件事情的發生,從中學習到難能可貴的經驗。


邱生:是否就像黑心食品事件一樣,從中學到一些上天給世人的啟示。


菩薩:沒錯。事情不分好壞,事件無關大小,凡諸一切順向以及逆向之種種事件,皆有讓眾生學習的地方。


邱生:壞的事情,居然還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難道要學做壞事嗎?


菩薩:非也。日常生活中,偶然間若是碰上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必須以此等惡劣的事件,當作一種借鏡,時時警示著自己,不可如同對方所做的惡劣行為一樣,絲毫不得步入其後塵;這就是一種逆向學習,以逆為借鏡,故而達到不違犯之。逆向事件尚且可以有正向之學習,所謂的以戒為師,便是這個情形。


邱生:每一天碰上的事情,可能千百件,難道完全都能學習得了嗎?


菩薩:眾生雖然終日所面對之事務多元,但若能從許多的事件中,取得其中的一件或二件,成為自己學習與體會領悟的要件,那麼眾生每一天都是在學習中點滴成長。並非什麼事情都要拿來學習,但若能比別人多一分觀察力,若能比別人多一分體會以及領悟,自然所學到的事物,一定會比別人多出許多來,人生旅途中也會比較光明與燦爛一些。


邱生:應機學習具體的情形,不知能否請菩薩,再做細微的分解呢?


菩薩:時下時常傳出黑心食品,不知賢生有何見解?


邱生:非常可惡,黑心的食品,殘害眾生之身體健康,真是令人沉痛厭惡至極。


菩薩:從食安問題中。是否有人從中學習到什麼?或是從中有體悟到什麼?難道僅知厭惡而沒有學到什麼嗎?


邱生:從黑心食品事件之中,不知能學習到什麼,還望菩薩指點。


菩薩:遇到食安問題,必須遵守法令規定,對於一切程序都要循規蹈矩,絲毫不得馬虎,更不得投機取巧,否則危害到的不只是眾生的健康,更損毀了自己的信譽,甚至連整個宗族亦將因而蒙受羞辱,屆時自己豈不是成為宗族的罪人乎!不但對不起宗人,更對不起十方眾生,縱使有懺悔之意,屆時事實都已經造成諸多甚難彌補之遺憾事件。


   有道德良心的人,必以食安事件為借鏡,當作激勵自己,將道德更栓緊一些,學到別人錯誤的教訓,轉化做為自己更正確的指標,如此從學習中成長,便是人生一大妙樂。


邱生:依菩薩所言,各行各業都能從任何一項事件中,學到更正面的知識,並將知識轉化吸收成為自己積極進取的好借鏡,能得如此,還真不簡單。


菩薩:世間之事,本就充滿著很多不容易,但就是有太多不容易,只要其中有能夠得到落實,並且有了某種的成果時,便能夠法喜充滿,做事情就更有精神與活力,其中妙處唯有各自領會與體悟,方能知之矣。


邱生:非常感恩菩薩之殷勤教示,但願在這個世間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吸收並運用,才不枉菩薩教化之苦心。


菩薩:但願群眾可以共同體悟之。


   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三十回 應機學習有禪機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一水四見

  曉大師,西元六世紀左右的韓國高僧,曾經與義湘兩人來中國求法,就在來中國的途中,有一晚路宿郊外,晚上口渴,在月光下找到了一池的水,當下喝完水,覺得甘美無比,便回到睡覺的地方歡喜的過了一夜。

  次日打算繼續趕路時,想起了昨晚的水這麼甜美,便想再去裝些水備用,於是來到了喝水的地方。


  不看則已,一看讓他連昨晚喝的水都從胃中反出,原來這甘美無比的水旁,竟有一具屍體,而蛆蟲不斷在屍體上爬動,屍水也滲透了這池水。


  元曉大師後來想,同樣的水,為什麼在沒有見到死屍時,覺得甘美無比,但在看到屍體在側時,卻覺得噁心,究竟水是甘美的還是讓人覺得噁心的?當下便悟道。


  原來水既沒有甘美也沒有臭穢的區別;這區別的並不是水,而是我們的心,因為心的分別,便有了甜水與臭水的差別了,而世間的一切對待也是如此。


  在佛經中有所謂「一水四見」的例子,眾生因為業力的不同,因此對現象界的東西感受也有所不同。就像水,在人的觀點中就是可以用來喝的,可以潔淨的;但是當魚兒看見水,就好像看見宮殿一樣;而惡鬼看見水,就像看到濃血;天人看見水,就像看到琉璃般美麗。以一水四見的例子而言,水的本體並沒有不同,但因不同的業力,在內心所起的感受便有不同。


  又例如狗子吃糞,糞便在我們的觀念裡是非常骯髒的東西,但狗子卻覺得很美味;又比如一般的人對魚蝦都覺得很美味,但對於吃素的人來說,就覺得很噁心。對於這些因人而異的看法,全然不是外在的環境有所不同,而是內心所起的反應而有好、壞、美、醜、臭、香、甘、苦等等的種種差異。


  我們生活在這娑婆世界中,對於外在固有的環境是不容易改變的,尤其佛教稱這個世界為「五濁」惡世,所謂的五濁便是:劫濁,時間的無常;見濁,思想的不淨;煩惱濁,內心裡有許多的貪瞋愚痴或忌妒,因此讓生活產生許多的不悅與煩惱;眾生濁,居住的世界五趣雜居;命濁,生命來自於父母的不淨。由此可知世間的現象是不清淨的。


  因此,要能讓世間的一切清淨,唯有內心的改變,才有辦法轉變,人人如果能廣結善緣,對人能多包容尊重,肯將多餘的布施於人,當您的心清淨,則淨土自然由此而現。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頸上鐵鏈

  一個月光明朗的夜晚,飢餓的瘦狼遇到了養得肥肥的看家狗。狼很羨慕狗,想和它交朋友。
  

  「你看上去怎麼這麼壯實?」狼問,「你肯定比我吃得好多了。」
  

  「唉,如果你要吃我吃的東西,就得干我干的活。」狗說。
  

  「什麼活?」狼問。
  

  「就是盡心盡職地給主人看家、防賊什麼的。」
  

  「我可以試試嗎?」
  

  狗一見狼願意跟自己一樣為主人效力,就領著狼匆匆向主人的宅第跑去。
  
  它們在一起跑的時候,狼看到狗脖子上有一圈明顯的傷疤。

  
  「你的脖子是怎麼搞的?」

  
  「是平時鐵鏈子套在脖子上勒的。」狗不經意地答道。

  
  「鏈子?」狼吃驚了,「難道你平時不能自由自在地隨意走動?」

  
  「不能完全隨我的意,」狗說,「主人怕我白天亂跑,因此把我拴起來。不過到了晚上,我還有一定的自由。重要的是我可以吃到主人吃不了的食物,主人非常地寵幸我……怎麼啦,你怎麼不走啦,你要到哪兒去?」狗一見狼正在離開它,主急切地喊。

  
  「我要回到樹林裡去,」狼回頭說,「你吃你的美食去吧,我寧可吃得糟糕點,也不願意讓鏈子拴住脖子,失去了寶貴的自由。」狼說完一溜煙地跑了。


 ※ ※ ※


  每一個人朝暮所思所想都各不同,而大都是煩惱憂愁的事,心思無以放下為多,心靈能清靜的可說不多啊!


  有道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道出人們日夜追求的都是外在物質上的需求,而對自我心靈尋得清靜空間,少之又少,如此的迷茫追求到頭來,還不是讓自己的身心靈疲憊不堪,真正得到物質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終還有什麼能永保,能夠不消失呢?


  蓋心靈的真正清靜自在才是每一個人要得到的,這是最為實在的東西啊!希世人能體會才是。


慈聖雜誌第160期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活在當下」這句話

蓮生/文

  我「明心見性」之後,有一個重大的突破,很多人講「活在當下」這句話,值得商榷。


  因為:


  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為什麼?


  若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下」又在何處?


  但,我們不能夠苛責「活在當下」,因為除了「活在當下」,已經沒有東西可以依附了。


  過去已過去,沒有了。


  現在在進行,也變過去,沒有了。


  未來還未到,沒有了。


  所以只有「活在當下」!


  但,「活在當下」,一剎那、一剎那,就已經「過去」了。


  修行在於:


  放下一切我見、法見,這是不動的。


  無思、無慮,如同大海沒有波濤。


  對外界的一切影響,一一斷除。


  結果是任運自然。


  我想:


  「任運自然」比「活在當下」更高明,對「五大」、「五塵」不執不取,化為精、化為氣、化為光明,心光自露,見證了本覺智光。


  我個人選擇要達到這種「光明」的境界,必須要:


  無知無覺,不增不減,沒有自性,意識忘卻。


  任運自然。


  言語、文字、意想、思惟、入世、出世、萬物、經典、諸法、八風、口訣……。


  全部忘卻,什麼也沒有了,這當然不是活在當下,而是忘、忘、忘、忘、忘。


  這是「徹切」(立斷)的真義!


  其實這世間,很少人修持到這麼高的境界,一般人都在「愚蠢」之中。「愚蠢」當然是「愚蠢」,而「聰明」也是「愚蠢」,因為「聰明」比「愚蠢」高一些些。


  不滿、不喜、不樂。


  這些全是凡眾的外相。


  至於「真相」,那更是可怕、可怖,「真相」很難明白,如果去挖掘「真相」,不如去探討世俗人間的七情六欲,探討七情六欲所產生的愚蠢行為。


  真相其苦。


  真相極髒。


  真相至妄。


  真相如幻。


  「真相」在「當下」之中,也是虛幻的。


  詩:


  如花一樣的貌

  在時光的洪流之中
  也變老

  原來都只是表相

  探究人間世
  只有惱

  活在當下又如何

  一切苦與樂
  均是耗
  只有行者才知道
  唯忘卻
  才能了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活在當下」這句話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板橋鄭燮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名燮,板橋是他的號。因為他在所作的書畫下款都題「板橋鄭燮」的字樣,後人就逐漸稱他為鄭板橋。

  鄭板橋因為失去了自己的獨子,因此總是經常尋訪孤兒,然後傾力相助。縣學裏的孩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讓人送飯,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就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


  在遇到災荒時,鄭板橋都據呈報,力請救濟百姓。他還責令富戶輪流捨粥以供饑民糊口,並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


  當災情嚴重時,他總不顧懲處的危險,毅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如果百姓們無法歸還糧食,他就乾脆讓人把債券燒了,所以百姓們都很感謝他這個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清官。


  乾隆十七年,他因申請救濟而觸怒上司被罷官,百姓都來送行,他只雇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在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依依不捨。


 ※ ※ ※


  一個人的涵養品德如何,從其言行舉止就可看出端倪。


  如一個人看見一眾生受苦時,能發慈悲心,視眾生如己,定會不顧一切,伸出援手幫助。若是另一個人見眾生受苦,看都不看就走了,此人亦可說毫無慈悲心,更別說伸出援手來幫助,兩者差異就在於內德涵養與仁心仁德差別。要知一個仁者是對一切眾生視如己出,平等對待,不會有分別,此種人其品德高超,是人世間之菩薩。


  世人在追求人世間種種卻忘了本心仁慈,此是需世人找回,不可只顧自我忘卻眾生。需明一個道理,那就是您如何對待眾生,眾生自有相對的對待或回報。是以人不可只為己,能共存在同一境,就是有緣。希世人能洞悉而用心對待每一眾生。


慈聖雜誌-第一五一期


佛系生活

  一天,一個智者正漫步山溪間,忽見一少年站立山崖,似欲跳崖狀。

  智者忽然拍掌大笑。


  少年莫名其妙回頭問道:「我痛苦已極,你鼓掌大笑。請問老翁,什麼事惹你如此高興?」


  智者說:「我在此山已經二十年了,不曾見過鬼,今天總算見到鬼了,所以撫掌大笑。」


  「鬼?你說誰是鬼?」少年問


  「你呀!你不正是個膽小鬼嗎?」智者說


  「我是膽小鬼?」少年憤然,「為了我的所愛,我敢於捨棄生命,怎麼能說我是膽小呢?」


  「是呀,你在人生難題面前,選擇的是放棄生命,不敢以應有的態度,面對人生。世界上,為死最易,雙目一閉,一了白了。而活著,尤其是有意義地活著最難。你棄難而擇易,不是膽小鬼又是什麼?」


  少年說:「可是活著,我太煩惱。」


  智者說:「隨緣自適,煩惱即去。」


  「何為緣?」


  「世間萬事萬物有相遇、相隨、相識、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


  「何為隨緣?」


  「有緣即往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你是說無欲無求,超塵脫世?」


  「人生豈能無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苦樂隨緣,得失隨緣而已,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哪裡還有煩惱可言?」


  「您是說全力付出,不求回報。」


  「正的,正如種樹時盡心盡力,施肥澆水、毫不懈怠,至於收穫成果多少,則是緣了。」


  「唉!隨緣的境界,雖然美妙無比,可是做到卻很難。」少年感嘆道。


  老人笑道:「還是做膽小鬼最易呀!」


  智者說完,撫掌大笑而去,少年則滿面羞愧,尋路而去。


 ※ ※ ※


  世人營營役役,為住忙,為衣忙,為食忙,你爭我奪,不惜以生命去換取身外之虛榮;甚至衣食住都有了,又嫌未能登峰造極,想日益求精,終日去做物慾之奴隸,何其可憐!


  因此,得過且過,隨遇而安,就可消除許多煩惱。娑婆世界,脆如玻璃,今日不知明日事,更何苦自尋煩惱?生活雖較苦,亦不可斤斤求美滿,隨遇而安,煩惱自除矣。


雨華再集 隨遇而安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三張餅四人分

  對他來説,那場災難發生得不僅僅是突然。他不是礦工,只是一名剛剛畢業分配到礦務局的大學生,去那家小煤礦體驗生活時,遭遇了礦井幾十年來的第一次塌方──巷道因塌方被堵塞。雖沒有將人埋進去,但靠自己的力量出去,已經不可能。

  驚魂未定,明白眼前的處境後,好像已經看到了死亡,他蹲在地上絕望地大哭起來。一同被堵在井下的,還有其他三個礦工,其中兩個都是四十來歲的年紀,他們是連襟,是親戚。另外一個,年輕一些,也應該有三十多歲了,姓陳,和連襟中的哥哥何師傅剛剛打過一架。


  三個礦工雖然同樣驚慌,但畢竟有多年井下作業的經驗,並沒有表現出像他那樣的絕望。


  他終於哭得沒有力氣了,癱坐在地上。從頭到尾,沒有人勸他,礦工好像都有著冷硬的脾性,像他們挖出的煤炭。只在他的嗓子完全哭啞了的時候,小陳把水壺遞給了他,説,喝口水吧。


  他幾乎是機械地把水壺接了過來。剛遞到唇邊喝了一口,就被何師傅一把奪了過去,説,夠了。


  小陳劈手去奪水,瞪何師傅,我的水,不用你管。這樣的境況下,小陳沒有忽略掉兩個人剛結的怨。


  何師傅的手很緊,水沒有被奪回去,他只是狠狠地瞪小陳,從現在起,沒有你的我的,這是大家的水,懂嗎?


  那一刻起,時間開始變得漫長。他隨身帶的水早已經喝完了,沒有帶任何糧食,塌方前,他已經決定上去吃午飯了。那三個礦工帶著午飯,並不豐盛,不過是三張油餅和一些菜。他不知道他們會怎樣分配那三張餅,水已經被何師傅收集到了一處,命令般地説,不到最後關頭,水不能動。他看著那三張餅,因為饑餓,他的絕望有了更加實質的內容。好半天,連襟中的弟弟悶悶地説,有什麼好分的,誰帶來的屬於誰,哥,咱們都有一大家子人呢。


  他別過臉去,他能説什麼呢?又是半天,也沒有人説話,他知道,他們心裏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只是個陌生人,是他自己闖入了這場災難,下井前,何師傅還説他們這些大學生純粹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對他很是不屑。


  何師傅卻説話了,説得很慢,卻極有分量,不行!必須分成四份,何師傅把餅拿過去,掏出隨身帶的一把小刀,説,我把餅分了。


  所有的目光都投到那三張餅上,包括他。他們看著何師傅把三張餅疊在一起,放在他的腿上,然後用刀子均勻地切割成了十二份,很小很小的十二份。再將重疊的十二份,散成三十六份。一份,只有很小很小的一塊,比指頭大不了多少。


  何師傅説,這三十六塊餅,剛好,每個人九塊,每天每人分三塊,可以堅持三天,從現在起,誰都不要説話不要動,保持體力。餅放在我這裡,該吃飯的時候我來分給你們。


  又是沉默,半天,另外兩個礦工點了點頭。他已經乾涸的眼睛,再度潮濕了。


  三個半壺水,三十六份小得不能再小的餅,維持著漫長的等待。一分鐘、一小時、一天……第三天的黃昏,他們得救了,就在被救出去的半小時前,何師傅不顧另外兩個人的反對,將自己最後剩餘的3塊餅遞到了他嘴裏,乾裂的唇擠出一個笑容,説,你是大學生,你活著比我更有用。


  何師傅在説完那句話後,就昏了過去……


  事情已經過去五年了,現在,他是一家煤礦負責安全的領導,也常常有在校或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像當年的他,去礦井體驗生活。每次,他都會對他們講一個故事,講三張餅分給四個人的一種分配方法,他説,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分配法,不僅偉大,還需要一顆善良博愛的心。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覺受光明的口訣

蓮生/文

  一般上師教導「光明」出現,有一種是生活中,極短暫的閃光,這種「光明」很難去確認,也很難去掌握,但可以去意會。

  前念已滅,後念未生──在此間,偶現明體。

  嬰兒時──由於未受妄念干擾,常見光明。

  大樂時──光明突然一閃。

  打噴嚏時──念頭中斷,光明一閃。

  打呵欠時──意念中斷,光明一閃。

  昏睡中──深眠時,光明一閃。

  臨死時──中陰出現,光明一閃。

  被打昏時──念一止,光明一閃。

  受大驚嚇──意識暫停,光明一閃。

  以上的光明出現,有的是無意義,有的是認不出,很難把握。

  我們(瑜伽士)是在:

  無修。

  無整。

  無治。

  無亂。

  在禪修中,出現的長久光明中,才真正覺受到明體光明的出現。

  我的覺受光明經歷中,其重要口訣是:

  思緒紊亂時,讓其平靜。

  思緒平靜時,讓其穩定。

  思緒穩定時,讓其寬廣。

  在寬廣中,出生光明。

  (在這個口訣中,有點像對治的味道,其實不用對治,只是你自己要確認,紊亂也是心,平靜也是心,穩定也是心,寬廣也是心,光明也是心,既是明的,也是空的。)

  要知道,一切念頭的來來去去,都是自行生起,也一樣自行消融。

  我比喻:

  海是佛性。

  浪是妄念。

  浪起浪落。

  總歸佛性的海。

  二者無差別。

  我比喻:

  溪水長流。

  如同妄念長流。

  要直要曲隨意而去。

  只要確認是本然狀態。

  曲直無差別。

  瑜伽士只要能安住在法爾本然的狀態,就可以在究竟之中得到了悟,得到了光明。

  所謂的雲、霧、靄,雖然出生在虛空之中,也會消融在虛空之中。

  只要確認這一點,你就無所掛礙了。

  如此,清新、無縛、自然,光明自然呈現。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無修、無整、無散亂,一切安住本然。

  明明了了。

  念頭生時,不理會它,不跟隨它,不管生起什麼念頭,都會自然消融。

  這就是光明世界。

  無所做,無所住。

  無所思,無所造。

  無判別,無專注。

  光明自生。

  宜確認之!

盧勝彥文集240冊《打開寶庫之門》覺受光明的口訣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修行修心.趨吉避凶

無極皇母大天尊 登台

聖示:古經云:「命由己做,福田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功德有回天之力,陰騭可奪定數之功。所以,孟子曰:「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所謂:「吉凶禍福是天主張,毀謗稱譽是人主張,立身行道是我主張。」是故,立命者,去惡命,造好命。因此,既然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皆由天做主,皇兒就不必在裡面多費神、耗光陰;可是立身行道、廣渡群倫是由自己做主,就要好好的把握,積極的開創,這才是真立命也。


陳生:恭向《無極皇母大天尊》恩師頂禮十二叩首!


皇母:皇兒免禮!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人生在世間,難免都會受到命運的安排、業力的牽引、因果的糾纏;所以,氣數、命運卻是有的。古今中外,不但有書說的詳細,亦有人研究的透徹,中國的易經,經由四聖所著,除了闡述真理之根源以外,在應用上,有吉凶之原因和趨善避惡、趨吉避凶的方法。


吉凶禍福之由來,必有徵兆,上天慈憫,讓人了解其起因,使能提防準備,甚至改變之。袁了凡先生之教子四訓,對於知命、立命亦說的非常詳細,以他本身的經歷,做為最確鑿的印證。


皇母:皇兒當知命運是由自己所造,即自做自受,佛家謂:「眾生無非是業的延續」,一切眾生都得承受過去諸世所傳與的無形遺產,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造業的繼承者,就是因為有業力的因素,所以形成低賤和富貴的分別。


然而命運又分為兩種,一是隱形的命運,一是顯形的命運。隱形的命運,肉眼雖看不見,但它左右影響人的一生之力甚巨。有人說:「我前世不知做了什麼孽,今生要這樣活受罪。」這是前世做、今世報。顯形的命運是現做現報,肉眼看得到的,比如:因言語衝突而起殘殺,因意見不和而起打鬥,做壞事被關起來,做好事被擁戴等都是。


因此,知命者不怨天、不尤人,遇到困難的事情都要能心平氣和去應付,不會有厭惡的心情。所謂:「欲無後悔先修己,各有前因莫羨人。」


陳生:子輿和子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陣子,一連下了數十天的大雨,子輿就想,子桑是個窮光蛋,下了這麼多天的雨,一定沒有東西吃,人必定餓壞了。於是就準備一些飯菜,送去給子桑吃。


到了子桑家門口,卻聽見他彈琴唱歌,那聲音若歌若哭的:「是父親!還是母親!是天!是人!」也許已經餓壞了,歌聲都走了調,而且顯得聲疲氣喘的,如此的反覆著。


子輿邁步進去,問說:「你窮唱什麼父母呀!天呀!人呀的!是怎麼一回事啊!」


子桑答道:「我一直想,到底是誰使我陷入這麼困窘的生活!可是偏偏就想不透,父母不會為了我的窮苦而高興,說到造物者,該是公平無私的了,也不可能在窮苦上猛打我的主意。到底是誰使我落到如此地步!我就是想不透,左想右想,總算悟到了!這是自然的命運,我只有知命所為,順之而已。」


如何消災?如何延壽?如何改變命運?《寶德教育基金會》召開:「專書研習班」於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主講者以《了凡四訓》為主題,帶領大家勤學,並要有願力,希望大家在進德修業中要有所覺悟。


皇母:皇兒心中所想、口中所說、身上所做的惡事,積存到某種程度,自然發作的業力障礙,謂之「業障」。輕者諸事不順,重者臥病在床,其消除方式,便是接受現報,坦承自己的病業,是自作自受,不要怨天尤人,立刻覺悟,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仁義禮智信,並遠離貪嗔痴慢疑,積極行善積德,虔誠懺悔,發一個廣大的心願。也就是:修行從改心做起。


陳生:改變命運的方法是靠轉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大家都知道,種善因,得善果,可是如果業報沒有轉過來,就容易怨天尤人,怪佛菩薩不靈,怪神明沒有護佑;因此,必須虛心檢討它的原因。


《寶德雜誌》刊載「俞淨意遇灶神記」,請大家研究參考。行善不只是做表面的功夫,除了口善、身善,更重要的是心善、意善。


皇母:修行要從根本修起,根本是心、是念頭,只要皇兒的心善、念頭善,沒有轉不過來的業報,也沒有化解不開的災難。就像一棵大樹,心是根,念頭是本,身是枝,口是葉,你在枝葉上修行,而根本都爛掉了,還是沒有救;於是,要把根本救過來,枝葉就不難轉變,盼皇兒謹記在心也。


皇兒快把心靜下來!〈此時,示現景象:《皇母大天尊》走下鑾駕,一一為在場修子灌頂加持。〉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無極皇母大天尊》恩師慈悲!恭送《無極皇母大天尊》恩師聖駕十二叩首!


寶德雜誌-180期-修行修心.趨吉避凶【一】

中道法

  第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北天竺國人。他智慧敏明,學識淵博,傳化引導無數人眾。

  闍夜多後來閱城,敷陳傳揚頓教。當地有學法之眾人,惟知崇尚論辯之術。其中為首者,名叫婆修盤頭。盤頭虔行苦行,時常一天只吃一頓,夜間不睡,六時虔誠禮拜佛陀,清淨無欲,為眾人所信服皈依。


  闍尊者準備引度他,就先問他的徒眾道:「這偏行頭陀能修習梵行,難道能夠由此獲得佛道正果嗎?」


  眾答:「我等師傅精進不怠,為什麼不能夠?」


  尊者說道:「你們師傳所修行者與正道相距甚遠啊。設想苦行而經歷於塵劫,如此論說都是起虛妄之本啊。」


  眾人責問道:「尊者你心中蘊藏有什麼德行而來譏等師傳?」


  闍夜多尊者回答道:「我不刻意求道,但亦不會顛倒因果。我不禮拜佛像,但亦不會言行輕視。我不修習長坐苦行,但亦不會鬆懈怠慢。我不修行一日一食之法,但亦不會在不是飲食之時雜食。我並非滿足,但亦不會妄生貪欲。我心中無所希求,所以稱之為道。」


  當時徧行頭陀聽完,即激發了無漏之智,歡喜讚歎。闍夜多尊者又對那些徒眾說:「能領會我說的話嗎?我所以這麼說話的緣故,是因為他求道太過迫切了。因為琴弦張得太緊,就會繃斷,因此我不贊成這一做法。我將令他居住在安樂地,而進入於佛陀之教法中。」


  尊者復又告訴徧行說:「我剛才在眾人面前抑制摧折仁者,你不會內心惱怒吧?」


  徧行回答說:「回憶起在七劫以前出生於安樂園,拜智者月淨為師,他預告我不久就當證得斯陀含果。當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因為年老的緣故,就拄著拐杖去禮拜謁見。


  但我師卻叱責我道:『尊重其子而輕慢其父,你真是鄙陋啊!』


  當時我認為自己沒有過失,就請求師傅指示。師傅便說:『你禮拜大光明菩薩,卻將拐杖倚靠在壁畫佛像的面門之上,你將因為這一過錯,而失去將要證得的二果。』


  我自反省自身悔悟過失以來,聞諸般惡言,都如風拂面、如響入耳一樣坦然接受,何況今天聆聽尊者所言,就如同獲得飲下至美無上的甘露,我怎麼會反而產生煩惱怨恨啊!我惟願尊者發大慈悲之心,以妙道垂示教誨。」


  尊者說:「你培植諸般若已久,應當繼承我之法宗。你聽我說偈語:『言語之下理當無生,而同於法界之性。若能作如是之解,便能通達事理之境。』」


  闍夜多尊者付傳正法完畢,未離開座位,便奄然歸入寂滅之境。火化後,徒眾收拾舍利建塔供奉。此年為東漢明帝十七年歲在甲戌。


 ※ ※ ※


  佛法遍佈宇宙,一草一花,都包涵佛法。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只要心領神會,到處都可悟得佛法。


  我們學佛,首重深明虛幻。能夠了解世上一切都是幻影心魔所形成,何必求得?而且所謂有,乃是轉眼之幻影,到頭來終歸無有。因此,有有無無,無須計較。如果一執實有,定必陷入不拔地獄。


  怎樣去消除執有之見?有賴三科法門之運用。


  三科法門


  何謂三科?三科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合稱三科。


  (一)五陰─色、受、想、行、識。又名五蘊。


  (二)十二入─色、聲、香、味、觸、法(外六塵);及眼、耳、鼻、舌、身、意(內六根)。又名十二處。


  (三)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合為十八界。


  何謂三科法門?說佛法不執著兩邊,以現象界之三十六對為入門。勿著空,勿執有,並破除法相,走中道。


  三十六對


  現象界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故似是而非,全屬幻影。不作中道之分釋,很難令人明白宇宙間事事物物之實相。


  所謂三十六對是:


  (一)有情世間(世間之自然現象)五對:


  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


  (二)法相語言(客觀事物存在之形式)十二對:法與語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


  (三)自性起用(真實人心之活動)十九對:


  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


  自性


  學佛要尋回自性,自性就是為你鋪好三科法門之主要工具。自性是現象界所依,等於泥土為各種瓦器所依。沒有泥土,則沒有瓦器。三科中沒有自性,則宇宙間就沒有法相。


  自性不虛,能靜能動。動即不能自制;靜則不執不顛,自生妙用。要達到妙用之地步,則要用中道法。


  中道法


  中道法為解除煩惱之最有效辦法。例如:貧與富是相反的一對,如果你在貧困時,可以拿富字來對。我現在雖窮,如果富有又怎麼樣?也不外兩餐一宿。我現在亦可辦到,何必再費力追求!如此一來,心自然平,自除苦惱。


  又光與暗亦是相反的一對,人人羡光而厭暗。若處暗時,不必生厭。因為光來自然暗去。想辦法求光,自然可以去暗。然則雖處暗境,又何足生厭。如此自然心平,何來煩惱?


  中道法是語語作雙,盡除兩邊邪見。中道不是將兩邊之意見折中,中道是將相反兩邊之偏見邪見消解,超越兩邊,升高一層面,而透視事物之實相。所謂出六門不留形影,入六根拔起妄念。與人說話,外於相而離相,內於空而離空,不執著,不顛倒,如此便可悟得中道之妙用也。


雨華四集-中道  (三科法門    三十六對    自性    中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