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美德

  有一天,父親和三個孩子一起坐在花園裡休息,父親問他們:「假設可以滿足你們一個願望,讓你們得到心中最想要的一件東西,你們會選擇什麼?」


  女兒回答說:「我要美麗。人人都喜歡美的東西,如果我變美麗了,全世界的人都會喜歡我。」


  「妳可真傻!」她的一個兄弟說:「美麗是暫時的。我的願望是富有。金錢能夠征服世界,有了錢我就可以買到我想要的任何東西。」


  另一個兄弟說:「我覺得你們倆都很傻。財富和美貌一樣都是很容易失去的。我的願望是擁有智慧。誰也不能把智慧搶走。」


  一直默默傾聽的父親此時站起身來,用小棍子在地上寫了幾個零。


  他對孩子們說:「你們說的所有東西,無論是美貌、財富,還是智慧,就好像很多個零。


  但如果你在這些零前面加一個數字,就會使這些零變成一個巨大的寶庫。你們真正需要的這唯一的東西就是『美德』。


  只要有了美德,人就能變得美麗、富有和充滿智慧。」


※ ※ ※


  『品德』乃是發乎內在的自我要求,而『功德』是指一切利益他人之善行。如修橋舖路、施棺濟貧、急難救助、參與各項社會公益等,即有其功德。勝鬘寶窟卷上本有云:『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德』這個字之原意,乃是獲得之意思,然而此獲得並非指陽性的物質獲得,而是指意識獲得,亦即一個人運用己身之善行以影響周圍之眾,再從周圍之靈界感應體獲得能量的回饋。


  德的回饋是精準不混亂的,一個人若是心念慈善、眾善奉行,不論他有無說出來,靈界感應體皆會將能量回饋於此人身上,不會有所誤差,因為靈界感應體具備了正確判斷、跟蹤、循環、因果,它有準確的記憶、精準的探索、判斷與修正。


  功德是指心的境界,具體表現出來就是一種氣場,一般世人之肉眼雖然無法看見,但於某種程度亦能感覺得出來,例如有些人極好相處,某些人卻令人敬而遠之。心的層次愈高,則氣場愈佳,神鬼愈尊敬護持,往生後轉世,亦以心境之高低來決定,業報愈重者,氣場愈不佳,心地純善者,氣場愈好。


  太上感應篇有云:『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自古佛神能證果,皆體上天好生之德,能利益他人,積功纍德,始終如一而成神成聖,故有心為善者,只要是對社會有利益,對他人有幫助之事皆應歡喜力行,而非為了博得他人之讚揚或嘉許,或是為了得到榮耀而作,方能顯功德之貴也。
 

摘錄自
自然之道-第六章 德之中品-功德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坎坷的路上

  在一座寺中有一個小和尚,他從小就在這裡出家了,每天清晨,他要去擔水、掃地,做過早課後要去寺後的市鎮上購買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來後,還要幹一些雜活,晚上還要讀經到深夜。


  就這樣,晨鐘暮鼓中,十年過去了。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閑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發現別人過得都很清閑,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他發現,雖然別的小和尚偶爾也會被分派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距離也近,買的東西也大多是些比較輕便的。而十年來方丈一直讓他去寺後的市鎮,要翻越兩座山,道路崎嶇難行,回來時肩上自然還要多了很重的物品。於是,小和尚帶著諸多不解去找方丈,問:「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自在呢?沒有人強迫他們幹活讀經,而我卻要幹個不停呢?」方丈只是低吟了一聲佛號,微笑不語。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著一袋小米從後山走來時,發現方丈正站在寺的後門旁等著他。方丈把他帶到寺的前門,坐在那裡閉目不語,小和尚不明所以,便侍立在一旁。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現了幾個小和尚的身影,當他們看到方丈時,一下愣住了。方丈睜開眼睛,問那幾個小和尚:「我一大早讓你們去買鹽,路這麼近,又這麼平坦,怎麼回來得這麼晚呢?」


  幾個小和尚面面相覷,說:「方丈,我們說說笑笑,看看風景,就到這個時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的啊!」


  方丈又問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翻山越嶺,山路崎嶇,你又扛了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回來得還要早些呢?」


  小和尚說:「我每天在路上都想著早去早回,由於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穩走得快。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裡只有目標,沒有道路了!」


  方丈聞言大笑,說:「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煉一個人的心志啊!」


  幾個月後,寺裡忽然嚴格考核眾僧,從體力到毅力,從經書到悟性,面面俱到。小和尚由於有了十年的磨煉,所以在眾僧中脫穎而出,被選拔出來去完成一項特殊的使命。這個當年的小和尚就是後來著名的玄奘法師。在西去的途中,雖水阻山隔,艱險重重,他的心卻一直閃耀著求法的堅毅之光。


  道路曲折坎坷並不是通向目標最大的障礙,一個人的心志才是成敗的關鍵。只要心中的燈火不曾熄滅,即使道路再崎嶇難行,那片光明也會孜孜引路,如願而歸!


轉載自李焯芬‧《輕安自在》

海神請法

  佛陀時代,在舍衛國有五百位商人,帶同一位賢者展開航海尋寶計畫。他們在海上航行途中,海神化作龐大、醜惡、青面獠牙、火燃於頂的巨大夜叉,聳立於狂濤之間,擋住航路。他恐怖的面孔冷冷拋下陰森的字句:「世界上有比我還恐怖的嗎?」


  賢者平靜地回答:「有。比你恐怖好幾倍。」


  海神化身的夜叉幽幽地問:「喔!誰?」


  賢者以堅定的態度回答道:「世界上,有一類愚痴眾生,無惡不造:殺、盜、淫、妄、撥弄是非、惡言粗語、言不及義、貪婪縱欲、瞋恨暴力……固執地相信種種偏差、邪惡、錯誤的觀念見解,不改不悔。這種人死後直墮地獄,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刀斫車裂、刀山劍樹、火車鑊湯、寒冰沸屎……千萬年月受此苦報。這類眾生,比你恐怖何只百倍?」夜叉聞言,默默地鬆開雙臂,把船放了,隱沒於浪濤間。


  逃過一劫的眾商人,鬆了口氣,又繼續驚險的航行;不料才行幾里海路,船身又不動了。海神又化成乾癟消瘦,不成人形的怪物,只隔著薄皮、血脈筋骨呼之欲出般的身體,橫在船邊,空洞無力的聲音輕輕飄來:「世界上有比我更瘦的人嗎?」


  賢者望著對方說:「有。比你瘦弱好幾倍。世間上有一類愚痴眾生,存心惡劣,吝嗇、貪婪、嫉妒、捨不得布施與人分享。這種人死後馬上投生為餓鬼,身如山、咽如針、髮亂膚黑、瘦弱乾消……千萬年月受此苦報,不聞不見飲食穀物,這類眾生比你嚴重上千倍!」海神化身的怪物聽完這一席話,無言地放了船,消失了。


  好不容易迂迴前行數里,船身再度於汪洋中靜止。大眾定睛一看;這次不是驚世駭俗的妖怪,卻是一名巧笑倩兮的絕世美人。她倚著船身,用珠玉般甜潤的嗓音發問:「世界上有沒有像我一樣美麗的人呢?」


  賢者莊重地回答:「有。比你美上千萬倍。」


  海神反問:「是誰?」


  賢者答道:「有智慧的人,身口意三業清淨,廣行善法,信敬佛法僧三寶,並時常發心供養。這種人往生立刻化生天上,身形容貌清潔光明,端正莊嚴天下無雙,比你莊嚴何只千萬倍?和殊妙的天女相比,你簡直像是瞎眼的獼猴!」海神聞言,頃刻回復成海神的面目。


  威嚴攝人的海神,以掌掬海水,正色再問賢者:「是我掌中海水多?還是整片汪洋海水多?」


  賢者回答:「掌中水多。」


  海神一愣,遲疑片刻又問:「此話當真?」


  賢者慎重地說:「這是真實不虛的諦理。世界劫盡時,出現兩個太陽,泉池乾涸;繼而出現三個太陽,小河枯竭;當四個太陽併出時,大江乾焦;至五個太陽同現,大海亦開始消損;然後六日聚出,海水只餘三分之一;最後七日當空,海水枯盡、須彌山崩倒,遍地燃火。如果有人能以敬信之心,用一掬水,供佛、供僧,或孝養父母、周濟貧窮、施與禽獸,如此功德,將歷劫享用不盡!所以這一掬之水,豈不是比海水多?」


  海神聽聞以有限、有盡的水,轉化成功德法水的妙法,歡喜不已,主動獻上稀世珍寶,饋贈賢者,並叮嚀、囑託上好妙寶轉供佛陀及僧團。


摘錄自
佛典故事-海神請法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情為何物

情為何物?山盟海誓不渝。情為何物?意亂情迷不悟。
情為何物?淫亂身心難醒。情為何物?叫人以身相許。
情為何物?傾家蕩產悔恨。情為何物?受盡折磨心甘。
情為何物?身陷囹圄情願。情為何物?自古難解迷惑。


  情之於人,千變萬化,捉摸不定,如果不能確實把握,很容易失落自我,造成終身遺憾!像是父母親情,義無反顧,理當親行;兄弟姊妹,手足之情,義不容辭,相互扶持;妻子兒女,血脈相連,更得照顧,全力以付。果能如此堅行,就沒有自我失落的問題,倘若違親、逆親、甚或毆親,兄弟鬩牆,拋妻棄子,那就失茖了自我,無顏立足。


  除此之外,並令人不解的是男女間的情感,更是錯蹤複雜,無法理出頭緒,由貪慾、佔有慾的觀念,使得感情無法明白,尤其是青少年最為頭痛,什麼花前月下,山盟海誓,海枯石爛,沒你不娶,非君不嫁,到頭來,新郎不是我,新娘不是妳,就因而氣憤,相互鬥毆打架,甚至發生人命都在所不惜,懵懂的失茖了自我,誠不知還有更好的對像在等著你們呢!又有年老者,不知是修持的好時機,藉故老來沒伴,以金錢娶個年輕的作伴,老來進花叢,必死無疑,財去而不安樂,最後落個新娘落跑而傷心,何苦呢?年老當看開,多修持就對了。


  簡此說明至此,不知有無體會情是何物了麼?乃人生一幻影而己,皆非實際,那又該怎麼拿握才恰當呢?以智慧理念去思考,在親情上遵守倫常而行,在男女感情上遵守道德而行,就應該不會失落自我了。盼世人能明悟此理,清醒自己,莫以幻為真,總讓自己失落無法回頭。


詩曰:情為何物費疑猜。沉醉癡迷喚不回。
   自古英雄關難度。醒來悔恨嘆悲哀。


摘錄自
尋回失落的的自我-第一章 情為何物

勸當官之人

  天竺有個老和尚,曾經進入陰間,見到面目猙獰的鬼卒驅趕著幾千人,在一個大官署的外面,都剝去衣服反綁著。有個官員南面而坐,冥官拿著簿冊高聲點名,一一選擇精粗,估量肥瘦,就像屠宰市場上出賣羊豬。


  他心裏大為奇怪,又看見一個官吏離開正堂稍遠,在陽世間曾是本寺的施主,於是合掌打個問訊:「這都是些什麼人?」


  官吏說:「天界眾魔,都是拿人作為糧食。如來佛運用大神力,懾服了魔王,使他們皈依五戒。然而,魔族繁多,反叛、歸順沒有定數,都說自從太古以來,眾魔吃人,就像人吃谷物。佛能夠禁斷人吃谷物,我們就不吃人。像這樣的吵吵鬧鬧,就是那魔王也不能控制。佛見眾生沉淪孽海日多,阿鼻地獄已不能容納,於是發文給閰羅,要想移這獄中的囚犯,供它們食用,它們的肚子吃飽了,可以避免毒害生靈。十殿閻王共同商議,認為這事確實與百姓生命攸關,如不從命,不但不能造福百姓,而且造孽愈深。這些罪犯所以落得被天魔食用的下場,也是因為他們造孽太大,自食其果。


  這些鬼囚中,生前坑害百姓最深的,首先是人世間那些當官的人;次之,是那些衙役;再次之,是官兒們的親屬;還有他們的仆役。這四種人,沒有官的責任,卻有官的權力。他們只知道牟取私利,依草附木,仗著權勢作威作福,足以使人敲骨汲髓、食人膏膚、使人吞聲泣血的地步。四海之內,只有這四種人作孽最重。所以,要清理一下地獄,把這四種人清查出來,供天魔食用,做湯做菜。」


  天竺寺的老和尚聽了,以手加額,慶幸自己沒落得這步境地。他說:「早知如此,這些人不如削發為僧,可以免除身後之患。」


  冥官說:「那也不盡然。這四種人既然能利用權勢害人,也可以利用他們的權力助人嘛!在靈山仙境,有很多人,也屬於這四種人,他們不是逍遙自在地生活嗎?」


  冥官說完這話,老和尚也就醒過來了。


  老和尚有個侄兒,他在某縣衙裏任職。老和尚急忙寫一封信,派人飛速送去,勸侄兒趕快辭職,改從其他行業。


※ ※ ※


  古云:「做官若清廉,吃飯就要配鹽」,乃是說明「廉」之程度。末法之世界,在官員卸任後,即能夠購買大片土地及豪宅,這位官員的清廉度乃有爭議性,若不是經常收取商人的工程回扣金,便是要求商人進獻禮金、禮數…等。如此之官員,做得愈久,對於百姓愈是不利,因官索商,而商自然索民。「士、農、工、商」亦如是,雖然追求名利是世人所好,若是以不正當的手法貪圖利益,則必然有失清廉節度。


  當世有幸為官貴族,應當清廉公正,若為官不懂修其涵養及親民愛戴,反而沉迷酒色財氣或貪慾浮華生活,倚仗此刻官大威大,作威作福,惟恐福報享盡,業力當迅雷不耳已悄悄顯現,故才知積善功德,以為時甚晚恐怕無法彌補矣。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不露鋒芒

  北宋時期,文官錢惟演被貶出朝廷,出任河橋太守,臨行前他去拜別王沂公。


  王沂公擺設酒宴為他餞行,酒過三巡以後,他向錢惟演說:「相公你的才華功績,不是我能夠比得上的。但是,我能留在京師做官,相公卻被放任到外,這主要是京中的官人們都懼怕你,而不懼怕我。如果你能夠涵養謙德,不露鋒芒,官員們都不再忌諱你,那麼,你回京任職的日子,就不會太遠了。」


  錢惟演聽後恍然大悟。


※ ※ ※


  為人處世,切莫把銳氣和才華全都顯露出來,正如珍珠如若生在蚌殼之外面,則其四射之光芒很容易被人發現而遭捕捉,是故君子之才華總是適時的隱藏不讓人知道,因太招搖以誇耀己之才能者,總是容易遭受他人之嫉妒與陷害的,故而造物主非常聰明,將光芒四射之珍珠生長在外表粗糙之蚌殼內,其理即在於此也。


轉載

格雷莎修女的格言

  If you are honest and frank, people may cheat you;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People are often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Forgive them anyway.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


  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Be kind anyway.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some false friends


  And some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


  和一些真實的敵人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Someone could destroy overnight;


  Build anyway.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


  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 they may be jealous;


  Be happy anyway.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The good you do today, people will often forget tomorrow;


  Be good anyway.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


  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


  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You se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tween you and God;


  It i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你看,說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間的事


  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轉載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錯當善改

  一天下午,日本東京東武百貨公司的一名售貨員彬彬有禮地接待一位來買隨身CD的女顧客。當時,售貨員為顧客挑選了一台未啟封的新力CD。最後,售貨員清理商品發現,原來是將一個只有外觀的樣品機器賣給了那位美國女顧客。於是,她立即向公司警衛做了報告,警衛馬上四處尋找那位女顧客,但是一直沒找到其蹤影。


  東武百貨公司經理馬上召集有關人員研究,可是只知道那位女顧客是一位美國名叫基泰絲的記者,留下一張「美國快遞公司」的名片之外,別無其他線索。


  公關部連夜開始了一連串查找,打電話向東京各大酒店查詢,毫無結果。又打長途電話向「美國快遞公司」日本大阪總部查詢,後在深夜回話得知基泰絲父母在美國的電話號碼。接著,工作人員打國際電話,找到了基泰絲的父母,進而打聽到基泰絲在東京的住址和電話號碼。完成這一過程,總共打了三十五個緊急電話。


  第二天一早,東武百貨公司給基泰絲打了道歉電話,並由副經理和公關人員前往基泰絲的住處,見到基泰絲,他們深深鞠躬表示歉意,他們為基泰絲送來一台新的新力CD外,還加送了CD一張、蛋糕一盒和毛巾一套,副經理還拿出記事本,宣讀了怎麼查詢顧客的住址和電話號碼,即時糾正失誤的全部記錄。


  基泰絲由此深受感動,她本來是要把隨身CD送給日本的親戚作為見面禮的,但買回家發現隨身CD有問題根本不能用,非常惱怒,立即寫了題為《笑臉背後的真面目》的批評稿,準備第二天拿到東武百貨公司興師問罪。可是沒想到,東武百貨公司竟然及時糾正了錯誤,並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


  基泰絲為此撕掉了批評稿,而重新寫了一篇題為《三十五次緊急電話》的特稿。該文章發表後,引起社會廣大迴響,東武百貨公司也因此名聲鵲起,門庭若市。這個故事也被美國公共關係協會推薦為世界性公關關係的典型案例。


※ ※ ※


  許多人在小時候做錯事,或者犯小錯,很容易讓人原諒,因此他自小即存在錯誤觀念,以為小錯小惡容易使人原諒,即至長大成人,此一錯誤觀念變得根深柢固。


  不要認為小小的失誤微不足道,不要認為解決小失誤是很麻煩的事情。人非聖賢,誰能無錯,錯當善改,如不能及時改之,則錯成過,造成不可收拾之局面,到那時悔則晚矣、恨亦晚矣。


轉載

真心被騙

  古時候,有個國王有一匹千里馬。一次,一個商人想用金幣換這匹馬,遭到了國王拒絕。商人惱羞成怒,決定用詭計把千里馬騙到手。


  這天,商人喬裝成病重的流量漢,躺在路旁,他知道國王每天都會獨自遛馬經過這裡。果然,善良的國王看到奄奄一息的商人,馬上把他扶上了千里馬,要帶他進城治病。商人坐上了千里馬,指了指遠處的木棍,示意那是自己的拐棍,要國王去撿。待國王轉身時,商人奪過韁繩,縱馬逃走。


  國王跟在馬後面追了很久,終於跑不動了。商人這才勒住了馬,得意地對國王說:“你丟了千里馬,卻連一個銅子兒也沒得到,都是因為你太仁慈了。你還有什麼話要說?”


  國王大聲說:“馬可以歸你,但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別告訴人們你騙走千里馬的方法。”


  商人哈哈大笑說:“原來國王也怕別人嘲笑啊!”


  “不,”國王喘著氣回答,“我是擔心人們聽說這個騙局後,會懷疑昏倒在路邊的人都是騙子、強盜。如果哪一天,你我也因病倒臥路邊。那時,誰來幫助我們呢?”


  聽到這話,商人一聲不響地把馬牽回到國王身邊,請求他寬恕自己的罪過。而國王不計前嫌,後來兩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 ※ ※


  一個真心在做事的人,對於每一件事情都是極盡真誠去對待,絲毫不敢鬆懈,並且對於所負責之事項,定盡全部心力去付出與完成。一旦發現自己的真心對待,卻被他人的假意所欺騙,有時將會導致內心崩潰與破碎,到頭來可能喪志,將世界認定成黑暗而不具光明。


  譬如:眼見許多人正在求乞,一般人會予以同情性的施捨,有些人則怕被騙而不予理睬,相對造成冷漠,而有愛心之人當能施予,而有智慧者必觀察與調查後方做決定。因此,真心常因為無知與痴念,始讓有心人欺騙得逞,因為無知者經常沒有直接去研究觀察,痴念者通常認為人總是會犯錯,再給他一個機會,但卻從未想到自己的同情往往是他人貪欲坐大之動力,而有智慧者將會往真正需要同情的地方去。


  眾生在真心付出一件事之前,願能審慎而後謀定,切不可以疑迷心做事,而到後來吃虧上當,又心傷斷志,實不智也。


轉載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商湯求雨

  商朝初年,發生了一場旱災,延續了七年。使河幹井枯,草木枯死,禾苗不生,莊稼無收,白骨遍野。咄咄逼人的旱災,震撼著整個商王朝。商湯就在郊外設立祭壇,天天派人舉行祭禮,祈求天帝除旱下雨。這就是“郊祭”。


  郊祭最初的儀式是:燃燒木柴,用牛,羊,豬,狗等家畜作上供的物品。祭祀時,史官手棒三足鼎,鼎內盛有牛,羊等內作供品。史官虔誠的向天地山川禱告說:「是不是因我們的王政事無節制法度?是不是使人民受了疾苦?是不是因官吏受賄貪污?是不是因小人讒言流行?是不是有女人干擾政事?是不是宮室修得太大太美?為何還不快快下雨呢?」


  史官受湯之命,說了六條責備自已的事以求天帝鬼神賜福降雨。然而,祭祀沒有效果。儘管商湯命史官天天祭禮,苦苦哀求,天帝依然無動於衷,沒有賜福降雨。


  大旱持續到第七年的時候,商湯命史宮們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選了一個叫桑林的地方設了祭壇,他親自率領伊尹等大臣舉行祭祀求雨。但是祭祀之後也未見下雨,商湯就命史官占卜。史宮們占卜後說:「祭祀時除了要用牛羊作犧牲外,還要用人作祭品。」


  商湯稍稍沉吟後說:「我祭祀占卜求雨,是為了人民,怎麼能焚燒我的子民呢?就燒我來祭天吧!」然後,將自己的頭髮,指甲剪掉,沐浴潔身,命令左右把祭祀的柴火架起來,向上天禱告說:「我一人有罪,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的無能,使天帝鬼神傷害人民的性命。」


  禱告完畢,商湯便坐到柴上去。左右正要點火,突然烏雲四合,大風乍起,人們盼眼欲穿的大雨驟然而至。這就是歷史上的“湯禱桑林”。人們都認為正是湯的為民犧牲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才使得天降甘霖,旱情解除。


※ ※ ※


  古云:「春雷不響雨水少」,憶往昔每當此時或多或少乃有連日春雨,並且是接二連三,雖然情朗天氣人人愛,但大地之間卻缺少春雨之滋潤,農地少雨則灌溉費時,有些地方乾旱,難以顧及,將使水利產生不便之情形,進而減少農產之收穫。若是大地區的農作物欠收,則將波及民生物價之高漲,甚至於有幾家歡樂幾家愁之情形產生。


  近年來,水火之災,瘟疫飢饉,旱災等。屢見迭出,此因世人不遵天理,不守道德,惡氣沖天,致惹天心震怒,上天降下災劫以懲惡孽。世間眾生大多未能從日本大地震、海嘯、核災中警醒,每天仍照常吃喝玩樂,身、口、意業不斷造作,非常可悲。災劫一旦業緣成熟必會降臨,望世人要加緊修行、行善、渡化眾生之腳步,莫要空過時日,懊悔遲矣!


轉載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昧心妄法果報來

濟佛:文筆!今夜為師將帶領你探訪一位法官之因果。


(文筆近身一看!不覺驚歎了起來:「哇!好華麗的住宅!」走進住宅裏,只見一年過半百之老夫妻,兩人相對無語,而其妻在為其做全身之按摩,整個空間寂靜得彷如一支細針落地也可聽得清楚。)


文筆!爾可近身一探老者之狀態!


(文筆走近一探,此老者眼神暗淡,十分呆滯,且插著鼻喉管。)


文筆:恩師!此老者之病狀是為何因?


濟佛:此老者十六年前在司法界權位頗高,曾風光叱吒一時。但十二年前在擔任法官時受理一件車禍致死案,種下現下病因。


待老衲將其靈魂調出,爾可詳細了解。


(只見濟佛在老者之額頭上輕點,靈體便出竅。)


老者:弟子叩見濟公活佛蓮駕!


濟佛:勿多禮!爾還記得十二年前,因受賄而枉判,造成一婦人對爾審判不服,而飲藥自盡之事嗎?此事便是種下爾今日果報之因由。


老者:唉!這是我應得的報應!


約十二年前我曾受理一件酒醉開車肇事致死的車禍,肇事者為一富有人家,斃命者則為一貧苦之小民。車上兩個大人與二幼子分別輕重傷造成三人死亡,只剩妻半身癱瘓獨留於世。


她向法院申訴,但肇事者已透過關係先找到我,並以錢財疏通,請求從輕發落。當時因我「貪」字當頭,迷昧了良心,三條人命,再加上一人半身癱瘓,卻只輕判肇事者以易科罰金帶過,並刻意隱瞞其酒醉之情事。


傷者不滿,再提上訴,我卻巧用關係,使案子維持原判,受害人無法接受判決結果,在哭訴無門之下,在家中留下一封指控司法審判不公的血淚班班遺書後,便喝農藥自殺了!在當時引起社會大聲撻伐,當時我也很愧疚,也很後悔,如果一切能重來,我一定會秉公處理,絕不循私。


濟佛:其等冤魂不甘家破人亡,向地府申訴,經陰陽對照,其所言皆實,便賜其等緝凶討報令。在兩年前手執討報黑令旗向爾索命,使爾在應酬歸途發生車禍。經過一番急救後,醫師宣告終身恐癱瘓為植物人。


老者:雖然我身體無有反應,但實際上我的靈覺依然清晰,只是無能表達,實在苦不堪言阿!


文筆:早知如此之悔恨,又何苦當初之「貪念」!善惡不是無報,只是時侯未到,因果不昧呀!


摘錄自
因果牽纏實証篇-第八回:昧心妄法果報來

心齋

。。。。。


文殊‧動物常做為人類食品,擺開因果論而言,在含有生靈的動物心態中,有一種共同的意識︰認為我犧牲小性命供養人類,如果吃我的人行善修行,那麼我心較甘願,亦能借此得到一些功德的補助。


如果我犧牲了小性命,飽食魚肉的人,為非作歹,不務正業,則如行屍走肉,口裡只是吃了飼料,則等於白吃,最後再排泄出來,那麼動物被吃,當然有些不甘心!


仙童‧修道是否一定要持齋?


文殊‧持齋對修道者確實重要,但個人環境不同則不能勉強。如果環境不許可,強行齋戒,恐難貫徹始終,後日破戒更是不佳,故可從早齋,花齋,方便齋開始做起。修道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顆慈悲向善的心,若能先從講話修養做起,不兩舌,惡口,綺語,出口彬彬有禮;常語善,視善,行善!如此已是半清口。


若持全齋者;還是口出穢語,挑撥,批評他人,他教,雖其不食葷腥,然其舌劍傷人,仍是半清口而已。更有些持齋者,仍是慾念無窮,心腸狠毒,此種人可謂德之賊也。


故心齋比口齋更重要,所謂持齋者不一定皆成道,而成道者不一定皆持齋也。修道的課程主要有四維,八德,三綱,五常等等,持齋乃是其中一門功課,上體天心,下憫畜道,此亦是一個造功立德的機會;但你若捨此,而在其他方面勤加行功立德;亦是未嘗不可。


仙童‧若已發願持齋修道,但事後家人反對;不知該如何是好?


文殊‧此乃魔考。故持齋須先經家人的同意方可行之。若已發願持齋,則須和家人協調,以免和父母傷和氣。持齋後,侍奉父母更須比以前更加孝順,受辱不怨,受考不退。並要多行功立德,祈求仙佛慈悲化解難關,相信以其孝心,耐心和決心,必能漸漸使家人接受。千萬不可與家人頂撞,否則將會導致家庭失和,則違反孝道啊!


仙童‧觀各地素食館那麼多,足見吃素的人增多了,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因現代的社會太花了,所以需要以素來培養真正美德。吃素的人身需要素口,素心,素行,才能將靈性提昇到清淨國土。


文殊‧齋戒素食,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慈悲心,不殺生,不食肉,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新鮮味道。


摘錄自幸福之道︰第十篇-持齋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天上的田園

我被『善光佛』帶到天上界,去參觀『天上的田園』,天上也有田園,這實在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我只見『天上的田園』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的田園荒蕪,瓦礫成堆,有的形成殘花敗柳。


善光佛說:


『這些敗壞的田園均是富貴中人!』


『富貴中人?』我大駭。


善光佛說:


『豈不聞,富人上天堂,就如同駱駝穿針孔嗎?』


我說:『是的,是的。』


當然,有些田園,長著青青的幼苗,株株點點光潔青翠,非常青綠,遠看,綠油油一片,令人心曠神怡。


『這是何人的田?』


善光佛答:


『這是李祿的心田,他是一位販賣念珠的獨居老人,他批發多色的念珠子,用線穿成二十七粒的手珠,或是百0八粒的念珠,然後再批發給寺院或觀光景點的小販去賣。』


善光佛再說:


『這位賣念珠的老人,每穿一粒珠,便念一句阿彌陀佛,從來不漏念一句,也就是一粒珠,一句佛號,真的是老實念佛了。』


善光佛又補充說:


『老人批發念珠,除日常生活外,多餘的錢,全花在認養孤兒的身上,老人認養了幾個孤兒,他每月寄錢給孤兒院。』


我聽了,心中感動。


。。。。。


一位貧困的老人,在人間獨居陋處,但,在天上界的田園,竟然是一片青翠。


而人間有多少富豪,居華宅,開多車,揮金如土,紙醉金迷,生活奢侈,但,在天上界的田園,郤早己荒蕪一片。


善光佛說的不錯: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屍骨。』


耶穌說:


『富貴中人,進天堂,如同駱駝穿針孔。』


我說:


『你拚死拚活想得到地上的,就一定會失去天上的。修行人啊!慎之!慎之!』


我看到修行人『撈錢』,真的不如一個賣念珠的老人。


我看到修行人,千方百計向施主刻意攀綠,購自屋置自產,只有兩個字:『作嘔!』、『想吐!』



摘錄自神行悠悠-賣念珠的老人

短暫淫慾,苦楚一生

  遜清時代,鳳陽府有一位名叫朱維城的儒生,家裏有一個荷花池,從來未好好的開過花,康熙己酉年,他準備去參加省府考試,荷花池中忽然開放了一株並蒂蓮花,亭亭玉立,荷香四溢,心想這必是吉兆,今年秋試定能金榜題名。


  當日黃昏,就設置酒席,在池邊欣賞,幾口黃湯下肚,人就迷糊起來,讀的什麼周公之禮,都還給老師去了。看見那為他斟酒的侍婢有幾分姿色,便動了淫心,連老師教他的斯文,早已拋諸腦後。為了要想滿足他的色慾,於是用酒將侍婢灌醉,然後將她強暴,這一下子,他的命運就翻了一個大觔斗。第二天清晨,蓮花就凋謝了,本來長得並蒂好看,但現在枯萎難看起來,表示可交的大好運氣,變成了霉運了。


  當天晚上,他夢見 關聖帝君拿功名簿給他看,發現自己的姓名原來列在簿上,但卻被削掉,於是哭泣著跪求 聖帝赦罪,三次叩求都被攆了出來,等到醒來,自知大事不妙,但還是想去應試,仍硬著頭皮進了考場。同行的三個人都考中,可是他這個倒霉鬼卻一敗塗地,羞答答地流著眼淚回家。從此,凡參加任何考試都考不上,最後敗散家貧,窮困了一輩子。


  俗語說:「飽暖思淫慾。」就是說吃飽了,穿得暖,腦滿腸肥,被油水塞得什麼禮節也忘了,所以會被女色迷昏了頭。像朱維城這種沒出息的傢伙,見了蓮花並蒂開放的吉兆,就得意忘形了。一喝酒消遣,便想抱婢女上床嬉戲,歡樂只是短暫工夫,而倒霉卻是一輩子,試想這樣值得嗎?可見淫惡的報應是何等的快速與可怕啊!


摘錄自
淫禍 淫證:短暫淫慾,苦楚一生



  太上感應篇:「見他色美,起心思之」,凡是求學之青年,切莫見佳人貌美,思念不已,而致無心於課業,荒廢功名,一旦心起邪端,淫慾雖未付諸行動,卻已是消福奪功名之過業。


  美色雖使人樂於親近,並皆思擁有,亦因此造業在不覺中損福於無形間,任爾福份再大再深,亦有摧毀之時;何況,淺福少德之輩,豈不一念成禍?

枉死城

.....


楊生曰:這好比一個大監獄,廣大無盡,「枉死城」的人那麼多嗎?


城官曰:每日都有枉死之人來此,我帶你從頭間囚牢參觀。


楊生曰:這間有成群小孩,滿面鮮血,哭啼之聲不止,有的躺在地上,太慘忍可憐,為什麼不把他們放出呢?


將軍曰:這些都是被世人墮胎的小兒,因其已成形,天性不滅,死後皆到此地。因世人不願養育或有不正當的結晶,往往胎兒未能出世,便被墮胎死亡,而一人一條生命,這些被拋棄的小兒,因未能出世,所以怨恨之心不死,除暗中消耗其父母之錢財外,待其父母死後再有一段糾纏。所以勸世間的人,不可隨便墮胎,此舉不但損德,還會造成淫風不息,凡是曾墮胎損兒者,要多造功德,以補過錯,則陰律亦可減輕此罪。


楊生曰:這兩間相隔所關的都是青年男女,有的披頭散髮,狀至憔悴,一直往我這裡看,請問城官,他們為什麼被禁閉在此?


城官曰:這些都是陽間男女戀愛不能結局,而尋短見、服毒自殺等,死後均被囚禁於此。望世人勿太痴情迷智而輕生,這樣於事無補,不但不能成比翼鳥,更難為連理枝。


楊生曰:這個囚牢內為何全是斷腳、失手或腦破全身血漬之人?在那裡呻吟,看來很可憐。


城官曰:這些都是在陽間因車禍喪生之人,如壽元未滿,屬枉死者,魂到地獄,必暫禁在此地,待其壽元歲足時,再交由 冥王審判功過,以昭陰陽無私。


楊生曰:前面這間囚牢,悽慘聲音不絕,這是囚禁什麼罪犯呢?


城官曰:這些都是被謀殺或相殺而死亡之魂。


楊生曰:這也不可思議,殺人、被殺是否因果報應,應該死期已到,怎麼死後再墮落「枉死城」? 


城官曰:不錯!有者相殺為因果報應。但也有一些人,因此世不修善德,引起爭端,做下傷天害理之事,這就是枉死之由來。希世人明白此理,不可諉言我打死他,是他前世欠我之報,俗語云:「冤可解,不可結。」縱有相欠,如能不討,更有無量功德。人如能不起私念,彼此和睦對待,與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精神一樣,則地獄成空,因果不成。所以世人應知人身難得,須好好修身養性,若是貪花,則言其前世欠我花債,處處攀花獵艷,此非前世因所致。所謂前世因者,乃是無意中之觸合,如是存心不良非為者,是此生再造新孽,而結來世果。


摘錄自
地獄遊記 第八回 遊枉死城

魔王的詭計

  某個時期,因為宗教信仰昌盛,人心向善,下地獄的人數銳減,魔王緊急召集群鬼開會,商討如何誘人下地獄。


  現世鬼首先提議說:「讓我去告訴人類,丟棄你的良知吧!根本就沒有天堂!」


  魔王考慮了一會兒,覺得不夠好。


  惡心鬼則建議:「我們可以對人類說,為所欲為吧!根本就沒有地獄!」


  魔王想了想,還是搖搖頭。


  過了一會兒,旁邊一直悶不吭聲的巧智鬼說:「我有一招,只要對人類說,還有明天!」


  魔王終於面露笑容,直誇這個詭計最是高明。


※ ※ ※


  人生在世間,猶如做旅客,亦如過橋一樣,此乃日月推迫人快老,歲月如梭容易過,人生一定要死,因時間不能等待人,一日經過一日甚快,而且過去就難再回,光陰如箭去難留,經過一日,就減去一日之壽數。


  無奈迷愚俗子,平時庸庸碌碌、迷迷濛濛,一日度過一日,毫無心思進道修業,只知流戀在酒肉聲色之中打滾,並且每日汲汲營營,追逐名利。直到有心尋找心靈法華,有意聞法修身養性之時,已經是殘火欲斷;正欲求懺悔補償一生,又感嘆無常已到,氣血衰弱,心有餘而力不足。


  常言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放縱是摧毀自我心域長城,最易傷害心靈,它是縱逸之魔,帶領人心走向迷失之道,故智者不但不縱心所欲,反而更正念守心,若有過失,遇人指點,立即改正;凡對眾生有利益工作,當仁不讓,盡力去做,精進不怠,以摒除此魔障之迷惑。世人要知道,人的一生只不過短短的數拾年而已,一時之縱容將是引動萬障之衍生,不可不慎也!


轉載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真正的淘金者

  兩個墨西哥人沿密西西比河淘金,到了一個河叉分了手,因為一個人認為阿肯色河可以掏到更多的金子,一個人認為去俄亥俄河發財的機會更大。


  十年後,入俄亥俄河的人果然發了財,在那兒他不僅找到了大量的金沙,而且建了碼頭,修了公路,還使他落腳的地方成了一個大集鎮。現在俄亥俄河岸邊的匹茲堡市商業繁榮,工業發達,無不起因與他的拓荒和早期開發。


  進入阿肯色河的人似乎沒有那麼幸運,自分手後就沒了音訊。有的說已經葬身魚腹,有的說已經回了墨西哥。直到50年後,一個重2.7公斤的自然金塊在匹茲堡引起轟動,人們才知道他的一些情況。當時,匹茲堡“新聞周刊”的一位記者曾對這塊金子進行跟踪,他寫道:“這顆全美最大的金塊來源與阿肯色,是一位年輕人在他屋後的魚塘裡撿到的,從他祖父留下的日記看,這塊金子是他的祖父仍進去的。


  隨後,“新聞周刊”刊登了那位祖父的日記。其中一篇是這樣的:昨天,我在溪水裡又發現了一塊金子,比去年淘到的那塊更大,進城賣掉它嗎?那就會有成百上千的人擁向這兒,我和妻子親手用一根根圓木搭建的棚屋,揮灑汗水開墾的菜園和屋後的池塘,還有傍晚的火堆,忠誠的獵狗,美味的燉肉山雀,樹木,天空,草原,大自然贈給我們的珍貴的靜逸和自由都將不復存在。我寧願看到它被扔進魚塘時蕩起的水花,也不願眼睜睜地望著這一切從我眼前消失。


  18世紀 60年代正是美國開始創造百萬富翁的年代,每個人都在瘋狂地追求金錢。可是,這位淘金者卻把淘到的金子扔掉了,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直到現在還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可是我始終認為它是真的。因為在我的心目中,這位淘金者是一位真正淘到金子的人。


※ ※ ※


  奢華之人,有錢都嫌不夠,勤儉之人,雖沒錢卻感到綽綽有餘。奢華的人,內心常感貧乏,節儉之人,心裡頭常感富足。


  世人鎭日忙於追逐物質生活之享受,無有窮時,有人以有豪華屋宅為樂,有人以擁有私人轎車到處兜風為樂,有人以在聲色場所追逐為樂,有人以在金山錢堆中追逐物質之財富為樂,須知這些快樂都是短暫而不切實際,惟有精神上之愉悅,方是真正之快樂也。


轉載

今生體臭為何因

  世人常因勞力支出及氣候關係,形成一股汗酸味,而一日時間下來便使汗酸略發臭味,此是正常人情況,亦是人人可接受程度範圍。


  但有一種人,身上臭氣味,卻是與生俱來,若說是因為身體患病而生之惡劣氣味,也就無可厚非,但偏偏有些人並非因為患病,而從體內產生臭氣味,通常會在無緣無故之下傳出令人厭惡之臭氣味,有些人則是因為狐臭味,令人聞之難受,有些人則是「莫名奇臭」,因為根本找不出是從身體那一部位傳出來,就連當事者亦不願意如此。無奈是「天不從人願」,俗話說:「老天總是喜歡作弄人」,使人遇事無奈,令人處事難堪,有誰知道這些個(無奈與難堪)諸事,其實乃是(造有其因,始得其果)。


  在潭子地區,便有周某,自幼便有無名惡臭產生,此惡臭氣味總是找不出源頭,如同燃香之煙隨風飄散四處,氣味珍劣交雜,諸護法不願聞其劣味,無奈百味交雜,是以追本究底,而懲罰令其身遍有臭氣味,不令人喜。


  溯及周某之前生,乃是保定人氏,經營香舖,更自己製造香,在宗教香火興盛之期,心生惡念,以劣質香料滲香和少許中等香料,製造成香販售,卻以高貴名香價格賣出,果然從中獲得更高利益,相對此劣行為亦讓許多(護法神)及各家(祖先)所不滿,造成(神鬼集體大抗議),護法神頻頻將劣行上告達 金闕,(各家祖先)每每向幽冥控告商家劣行,因此, 金闕下旨命幽冥嚴加懲處,是以被幽冥認定心肝惡臭,而判決(十四世身帶惡臭之報),如今轉世為周某,已歷三世,如能懺悔前愆,並發愿供養上等名香及廣造諸善行,則可望縮短身有臭味之果報。


  藉此勸勉世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切莫「偷斤減兩」,更不得以劣質香,充做珍貴名香販售,免得自受苦果也;若有已犯者,應速速向上蒼懺悔,並從此立誓不再違犯。


摘錄自
因果經事例-第四一章 今生臭氣為何因?前世和香賣不真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舉世盡從忙裏老

  錢塘人陳某,同幾個朋友坐船到了西湖深處。秋雨初晴,登上寺院的樓上遠眺。一個朋友偶而吟誦:「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大家相互感慨嘆息。


  寺裏的和尚微笑說:「根據我所聞所見,有死了還不肯罷休的。幾年以前,秋月清澈明淨,坐在這個樓上,聽到穚邊有爭駡的聲音,過了好久吵鬧得更厲害。這地方沒有人居住,心裏知道是鬼。仔細聽他們的話,說得又快又激烈,好像是爭墓田地界。


  一會兒聽一個人呼叫道:「二位不要吵,聽老僧一句話可以嗎?人在世路上,紛亂不寧,是因為不知道這一生是一場夢罷了。現在二位夢已經醒了,苦心經營,千方百計,以求取富貴,富貴現今在哪裏呢?機巧之心萬種,用來酬恩報怨,恩怨現今又在哪裏呢?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白骨已經乾枯,孤獨地只剩下一個靈魂。想那呂祖黃梁一夢,夢醒還能夠了悟,為什麼你們親身閱歷過世間,反而不知萬事皆空?


  而且真仙真佛以外,從古以來沒有不死的人;大聖大賢以外,從古以來也沒有不消失的鬼。連同這孤獨的一個靈魂,長久以後也不免於消亡。為什麼在這電光火石般的瞬間,爭奪這蝸牛爬行的寸隙之地,豈不是在做夢中之夢?」


  說完,聽得鳴鳴啜泣的聲音,又聽到長嘆的聲音說:「悲哀和歡樂之情沒有忘卻,這就難怪不能把得失看淡。像這樣的牽掛,老僧也解勸不了。」」


  世道人情之中,確實存在著這番道理。


※ ※ ※


  眾生每日早出晚歸,終日忙碌辛勤,為工作而奮鬥,無非是為了讓家庭每一個成員能夠三餐獲得溫飽,縱使再勞累,亦必須擔起責任認真工作;但想不到工作之餘尚能撥出時間來修善造福,更可撥出時間來服務人群造福社會。因為不知分配安排時間,致使一朝氣短,魂神茫茫渺渺,不知何去何從,只有隨業流轉,而直墮九幽苦獄。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恭禧發財

濟佛曰:常見世人新年見面常喜互道「恭禧發財」,但「財」從何來,諸生知否?世人為求「財足」、「財豐」可謂用盡心機、絞盡腦汁、用心良苦,結果呢?有的得了「不義之財」卻賠進了「道德良知」;有的用偷、用搶,錢沒用到,卻先進了監牢;有者一生省吃儉用,也存不了什麼錢財,一生命窮,無法得志出運,徒嘆奈何?


童生曰:恩師所言甚是!那眾生該如何「求財」呢?請恩師教我們「撇步」(台語:意即方法。)


濟佛曰:可。仔細聽了,「發財」是果報,其因則在「佈施」二字。


童生曰:施了不就沒了,如何得財?


濟佛曰:欲得發財之果報,須先種佈施之善因,所謂「財佈施」得財富;「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世人欲得健康長壽、聰明智慧及財富,不從佈施下手,又從何而為之呢?


童生曰:恩師方才所言之「三施」,能否再深入解析以悟世人?


濟佛曰:可。所謂布施,是看見一切眾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樂,迷者受益。布施分有三種:


1.財施:以金錢、物品去幫助窮苦者,改善他們的生活。或出資捐款印刷各種善書、經典勸化度人,以改善眾生的心性。


2.法施:以自己所學,領悟的佛法真理,向世人宣說,使眾生同沾法雨,轉迷成悟,學道有成。


3.無畏施:凡對痛苦的人,用溫暖愛心加以安慰;遇人困難,施於援手解難,使受苦受難者心中得到平安,沒有恐佈感。如對寺廟佛堂等,獻出勞力清掃維護;或對毁謗正法者,能以無畏精神伸張真理感化之。


童生曰:那徒兒懂了,眾生之所以「窮困、病痛、短壽、沒智慧」就是因為不懂佈施之理,望世人深明此理,常三施並行,必「得福、得財、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也」。


摘錄自
四海遊記-第三十一回


  眾生在人生之旅途中,多少會有感受到生不逢時,運勢阻擾,並且常有付出心血而得不到相當回應;因而百思不解,造成世人思緒紛亂,身心受挫頗深,此皆是過去生中,造福未深所致。


  因此,積極修植福田,深耕德性,在福德逐漸耕植的同時,阻擾亦逐漸減輕,而諸事亦同時逐漸順心如意,故願眾生能勤修福以造福運也。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呵風罵雨

  曹二的妻子很是凶暴蠻橫,動不動就厲聲斥責風雨,辱駡鬼神。鄰里之間,一句話不合,就卷起袖子露出手臂,拿著兩根搗衣棒,奮力呼喊,上下跳跃,像咆哮怒吼的老虎。


  一天,她乘著陰雨出來偷竊麥子,忽然風雷大作,巨大的冰雹像鵝蛋,不一會,她已經受傷仆倒地上。忽然間大風卷起一個可以盛五斗的笆斗掉落在她面前,就靠頂著它才幸免一死。


  難道天也怕她的蠻橫嗎?有的說:「她雖然凶暴乖張,而善於服事她的婆婆。每次同人爭鬥,婆婆喝叱她,就馴服收歛了;婆婆打她耳光,她也跪而忍受。這樣說起來,她遇難不死,是有原因的了。」


  孔子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 ※ ※


  風和雨都有幫助天地創造化育萬物的功勞,而且各有天神在負責職掌。孔子遇到迅雷和烈風的時候,必定就會變容,以敬畏的態度來面對。曲禮說:「若是有了疾風、迅雷和大雨的發生,則必定要變容;雖然是在夜裡頭發生,也必須要起來,穿戴好衣帽端身而坐。」宋朝的程子,每次遇到了風雨,必定都會起身,因為必須要對天恭敬啊!


  而無知的百姓,雨下多了,則埋怨雨多了會傷害到農作物;晴天多了,則埋怨天太久不下雨了;風刮的太強烈,則埋怨風太暴了;卻沒有想到「陰陽各有定數」的道理;或是因為政府官員的施政過於嚴苛凶猛,或是因為人民造作了太多的惡業,這些都是導致風雨的失時和不調,怎麼可以因為風雨的失時不調而呵斥風咒罵雨呢?這樣做也只是徒然的增加了違逆上天的罪業啊!


摘錄自
太上感應篇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色字頭上一把刀

  世人為何而煩惱、憂愁?無非是工作不順遂,事業客源不穩定,人生旅途中工作、事業關連於家中經濟收入,攸關於生活是否能夠免於困頓,金錢常令世人憂愁煩惱而面目無歡。


  然而,人之身體若是觸犯邪淫,輕者削福減祿,重者正如經云:「淫欲熾盛者,將有水火、刀兵、割喉、斷頭…等劫」;而有人雖身不受劫報所害,卻已將其等級降貶或除功名籍;而「削福祿」常以天地災報應其身,若不臨劫奪壽者,卻是重新整頓其福報。


  是以,一旦災劫臨頭,有人便罹難,有人則是飽遭生離死別之苦,有人則是一生所有剎那間化為烏有,必須從零開始,有人則須負債生存在世,在生理、在心理,無不是飽遭煎熬,而這些災難皆是夙世以來,乃至於今生犯造「淫慾熾盛」,其以(淫業)形成足以令人惡運連連。


  是以故,勉勵世人(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當省思且反觀內性,以洞悉智慧之開明,把握當下,積極創造未來,而累生所積之禍因,利用有生之年,真誠懺悔、除改夙累不善之業行,積極造善以彌愆,修養性德以添果,則禍去福臻也。


摘錄自
寶德雜誌-第8期


  色在世間是人之一大考驗,故有所謂色關之說。但迷者往往難以把持,貪圖邪淫,以致受陷於色關之中。有言道「色字頭上一把刀」,世人常為一時淫欲,毀了一生名節,或身陷紅粉仗中,身敗名裂才知悔恨,卻已為時已晚矣!


  世人應知,沾惹之後而使風波不斷者,唯此一「色」而已!

種不出的綠豆芽

  那是義大利一個電信公司招考時所發生的一段小插曲。


  據說,招考部的筆試結束後,這家公司發給所有甄選通過的人一袋綠豆種子,並且要求他們在指定時間,帶著發芽的綠豆回來,誰的綠豆種得最好,誰就能獲得那份競爭激烈、待遇優厚的工作。


  果然,當指定時間來臨,每個人都帶著一大盆生長盎然、欣欣向榮的綠豆芽回來,只有一個人缺席。


  總經理親自打電話問這人為何不現身?這人以混合著抱歉、懊惱與不解的語氣說他感到抱歉:因為他的種子還沒發芽,雖然在過去那段時間,他已費盡心血全力照顧,可種子依然全無動靜!


  「我想,我大概失去這個工作機會了。」據說,這是那唯一的缺席者,在準備放下電話前所說的一句話。


  但經理卻告訴這種不出綠豆芽的男子說:「你,才是唯一被我們錄用的新人!」


  原來,那些種子都是被處理過的,不可能發芽。


  種不出綠豆芽,正證明了男子是一個不做假的人,公司高層認為,這樣的人必也是一個有道德操守的人。


  「而這」,總經理說:「就是我們用人的唯一準則!」


※ ※ ※


  所謂:『一片真誠可感天』。況乎真誠,當然亦可感動於人也。誠乃出自一個人內心之真意,不論在其言語、舉止等,都是真實無欺,不但可顯人性之真,更可見人性之光明也,所以出『誠』,可說是一切之真純也。


  世人往往將己心偏離至性(即是誠),鑽研於虛假不實之行止,難以讓己心光明外,更無法一秉上天所賦之性而發揚之,使得整個社會相互欺詐,相互鬥角,個個內心惶惶,使得誠之本質完全消失,值得深思。


  人當將己心安於『誠』,凡事不失其真來面對,亦即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就是誠的最好寫照。安己心習學之。


摘錄自
方寸當知所安-第二十一章 心當安於誠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放生

邱生:學生常聞有人對「放生」異議頗多,諸如:環境問題等?


三尊:在修行中,「放生」乃一項重要課目,因藉此放生而培養我人之「慈悲心」,一者,展露仁民愛物之心;再者,止斷殺生害命劣行。至於「放生」實乃以原本地域既有之靈物,予以放生,如此便無所謂「環境問題」;所怕乃不知放生物之生存環境,而施予放生,如此便有可能造成環境問題。


邱生:那該如何去判別所擇放生靈物之生長環境?


三尊:一般而言,一些靈物會生存之環境,在世間早有輯成書籍,供世人參考,而現今大多偏向於(海族及靈鳥)之放生。


邱生:放生除了培養慈悲心之外,尚有何種功用及意義?


三尊:「放生」乃為解消殺業之良方。世人平素「戒殺、持齋」,再加以積極性的「放生」,藉放生使(慈悲心)起,而知生命之可貴,雖萬物各身異,但其靈實同,一旦面臨性命攸關,必爭先逃命,人亦如是,但卻喜弱肉強食,喪失慈悲心,以致於世間「災、厄、禍、亂」綿延不休也。當知(放生得生),解消殺業之一大良方也。


邱生:常有聞「求壽命延長」?


三尊:求壽若非妄求,一生中勤行放生,即可自然延壽。


邱生:何謂「妄求壽命」?


三尊:諸如:年事已高,或在生品性不端,或行車喜橫衝直撞,或口語常不善,如此之人尚未業報,反求壽延,便是妄求。


邱生:如何方能求壽?


三尊:若人在世益眾有功,且善行不斷,品性純良,求壽有其理由,世人常行放生……等諸善舉,雖不求壽,壽已延矣!


邱生:如此說來,包括延壽,只要眾生行事善良且廣造諸功德,延壽是不求而得的。


三尊:正是如此。


邱生:可有例外之事?


三尊:到目前為止,尚無脫離品性及造功德與利益眾生,而能求得延壽者,更不要妄言借壽、轉壽等事。


。。。。。


摘錄自
靈遊際遇-第十四回 放生消業又延壽



  為了怕老鼠餓死,而經常留下點米飯。為了怕飛蛾撲火傷身,而夜晚不點燈燭。古人這種慈悲的念頭,是使人類生生不息的一種契機。如果人無一點慈悲心懷,便和土木一樣只是空有一付形體而已。

淫與孝

  某縣的一位屬吏叫李懋華,因事到張家口去。在居庸關外,夜裏迷失了路,暫時在山邊的神祠裏面休息。一會兒燈火閃耀,遠遠看見車馬嘈雜,將要到達祠門。他想大概是神靈,就伏藏在廊屋下面。只見幾個貴官,一起進入祠中,坐在左邊的,像是城隍。中間四五個座位上,則不認識是什麼神。幾個小吏抱著簿冊陳列在桌上,一一檢點查看,李偷聽他們的談話,正談論郡中人民的善惡。


  一個神說:「某婦人侍奉尊親沒有失禮,但只是表面誠懇而內心並不誠懇。某婦人也能夠得到公婆的歡心,但是退下來在她丈夫面前有怨言。」


  一個神說:「風俗日益淨薄,神道也要幫助人行善。陰間的律條孝婦延壽十二年,這兩個婦人減半好了。」


  大家說:「好。」


  過了一會兒,一個神又說:「某婦人十分孝順而又十分淫蕩,怎樣處置她?」


  一個神說:「陽間的律條犯了淫,罪狀只是受杖刑,而不孝就應當誅殺。這是不孝的罪重於淫了。不孝的罪重,那麼能夠孝的福也重。輕罪不可以削減重福,理應捨棄淫而論她孝。」


  一個神說:「辛勞服侍奉養,是孝的小的方面;行止有虧,使尊親蒙受耻辱,是不孝的大的方面。小的孝難以贖免大的不孝,理應捨棄孝而懲處她的淫。」


  一個神說:「孝是大的德,不是其它的惡所能夠遮掩;淫是大的罪,不是其它的善所能夠贖免。理應罪和福各自受到報應。」


  旁坐的彎腰行禮請示說:「罪和福互相抵銷可以嗎?」


  神轉過頭來說:「因為淫而削減孝的福,這是使人懷疑孝沒有福了;因為孝而免除淫的罪,這是使人懷疑淫沒有罪了。互相抵銷恐怕不可以。」


  一個神隔著坐位說道:「因為孝的緣故,雖然十分淫蕩而不加罪,不使人更加知道孝嗎?因為淫的緣故,雖然十分孝順而得不到福,不是使人更加警戒淫嗎?互相抵銷是對的。」


  一個神沉思了很久說:「這件事出入頗為重大,到天上的官署請命好了。」說完都起身,各自命備車馬而散。


  李原是一個老吏,熟習官府文書,暗中記下他們的話,反覆思考,不能決斷,不知道天上的官署作出什麼樣的判斷。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大難臨頭各自飛

濟佛:為師帶領文筆直入第三殿採證。


文筆:恩師!前面有獄差,我們能進去嗎?


濟佛:可也!吾已先請照會了!但我等不入公堂內打擾冥王審判,在外觀望便可。


(只見一對男魂與女魂跪在案前,彼此互相指責與對罵。)


仔細一聽,乃是彼此互相推卸責任。因其等在世乃為一對夫妻,但不思努力工作以養家糊口,卻百般用計盜騙他人錢財,亦是世間統稱之詐騙集團。不少無知之人誤信其等之計謀,將錢財依其指引匯入詐騙集團的帳戶內。受害者不計其數,導致家庭頓起風浪,為此輕生者有二人。天律難容此等人之作為,故消減其福報,再降禍殃,促使其等於車禍中應劫而亡,拘提至陰曹審判受苦。


此對夫妻在世擁有千萬財富,亦互相恩愛,但一落至地府審判,則各為己身考量,期盼能獲得最輕的刑罰,於是互推主使責任。在世口口聲聲愛你至海枯石爛永不悔,日換星移永不變,一旦落至冥王殿前則轉為「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世人還在執迷於人情變化,為情境而苦,兩者對照,實為一大諷剌啊!


文筆:恩師!好像已審判確立了!其等須入挖心地獄,每日被鬼差剖心,十年後再入它獄承受其它苦刑。


濟佛:天眼照鑒,陰律難饒,種何因必嚐其果,此乃因果不昧,希世人皆能循走正道正法,賺取正當之財物,方免三寸氣斷蒙黑白無常拘提。


摘錄自
因果牽纏實証篇第四十二回:挖剖心肝金光黨


  在世若夢,世人只知享受紅塵之榮華,滿足假體之慾望,寸善不行,片德不積,喪盡天理,只思多積財物,留與妻兒。雖然爭得億萬財富,如若不加行善,只作諸惡業,造成萬劫之深孽,一旦三寸氣斷,死入地獄,孽鏡臺前,夫之業報,妻無法代;妻之業報,夫無法替,罪自當受也。到此時候,欲望積善行功,已過遲矣。

殺生共業

  紅塵俗世,民以食為天,無論飛禽、走獸,俗話說「軟的吃到棕蓑,硬的吃到秤錘」,無所不吃。然而在這片土地上,災劫頻傳,每每一個災情尚未平息,又傳出他處發生災情,災難似乎此起彼落的,在大地之間發生,但劫厄雖頻,卻似乎難以令世人警愓,更難以令眾生之內心充滿懺悔與反省。觀察天下發生災難最嚴重之處,通常都是「殺業」造作最密集的地方,像「日本大海嘯」之衝擊,帶給無數家庭的生離死別,深入解析其因,乃是來自於大自然的反撲,災區乃盛產「魚翅」,日本是「魚翅」的大量出產地,每天造作的殺生業債不知多少!


  此外,【殺業】當中,以「打胎」最為嚴重,每逢學生之寒暑假,墮胎不斷,逐年增加,不但斷絕一位新生命的誕生,而且【嬰靈】的怨戾之氣充斥於虛空,因而墮胎屬於殺業當中難獲天地寬容之刑,有時傷及母體子宮,從此難以再度受孕,屆時豈不令人感慨萬千?


  現代人屬於「共業體」,福德程度若是居於中下者,極有機會遭受共業牽纏,而促使集體罹難,當然有些人「共業而不共命」,雖然同樣受到災難導致損失,卻能於災後重生,此乃往昔曾經心懷惻隱之慈悲,施行於「放生」仁義善舉,所謂:「物之將死,你救牠;你命中有難,天救你。」細察災難之地,仍有重生者,自力救濟,獲得神的加持,使腦筋一片清靈,指引設法挖出一條供給飲用而足以活命的水源,此乃這些眾生,往昔「珍惜水資源」,每一滴水絕不輕易浪費掉,並且夙世當中,勤於「護持生命」,形成之重生,又能自力救濟的境界。


摘錄自
寶德雜誌第94期

鯨魚的故事

(就在濟佛師徒談論間,已來到南太平洋海面,正見有數艘日本漁船在圍捕一條鯨魚,可憐此鯨魚被捕鯨槍射中,身上一直流著血,補鯨船上之水手則拼命以魚槍射之,並絞緊繩索,將鯨魚慢慢拉近船邊,眼見鯨魚性命危急之際……。)


童生曰:恩師啊!鯨魚有性命之危,恩師何不施展佛法救救牠?


濟佛曰:非為師不慈,實乃此鯨魚前世之罪無可逭之故,待其氣絕後,為師調其靈問之,汝自可知也。


(此時鯨魚因受傷嚴重,致而漸漸失去抵抗力,以致被捕鯨船拖至漁船上,接著的畫面令人慘不忍睹。鯨魚被捕鯨者立即作切割處理,放血、取鯨油、鯨肉,鯨魚就在尚有一息之氣時,活活被肢解,此時眼前突然出現一男魂,濟佛以佛扇搧之,此男魂向濟佛飄了過來。)


男魂曰:嗚!嗚!嗚!痛死我也,人類真殘忍,為了經濟利益拆散我的美滿家庭,我的鯨魚太太及子女,均將永別矣!嗚!嗚!嗚!


濟佛曰:鯨魚啊!鯨魚!汝且勿悲,待老衲點出你之前世後,汝自可知為何會受此巨大痛苦而亡。汝之前世乃是一商賈,因居心不良想發筆橫財,遂以高紅利為誘餌,誘騙一些無智之人,將其一生之積蓄全數投入汝之公司中。汝初期尚按時發放利息,但二、三年後,因見累積之金額已上百億,遂突然惡性倒閉,使很多人一生之積蓄,一下子血本無歸,化為烏有,汝亦因此逃亡至海外逍遙自在。其間有些投資者,因受不了此打擊而上吊自殺,亦有者因而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此皆汝前世之過也。汝後來因惡貫滿盈發生橫禍,活活被火燒死。亡後魂至地府,受盡各種苦刑不在話下,更不用講輪迴轉世為鯨魚百世,以償汝之惡也。汝今乃第一世,尚有九十九世在等你呢!好好懺悔吧!


男魂曰:原來如此,唉!真是悔不當初啊!


濟佛曰:吾佛奉勸天下蒼生,「舉頭三尺有神明」,莫謂神明無形而可欺,瞞心昧己,惡事做盡,善事不為,到頭來吃虧的還是你自己。好了,今日著書時間已久,回堂去吧!


摘錄自
因果遊記《第十六回》

射殺動物

  鄉間有個人叫王發,他愛玩鳥槍,而且百發百中,一天之內他要殺死幾十只鳥。王發只有一個兒子,因為生在山東濟寧,所以就起名叫濟寧。濟寧長到十二歲,忽然遍體生瘡,就像被火槍打的一樣。而且,每一個瘡泡裏都有一顆鐵沙子,竟不知是怎麼進去的。王發為他百般延醫治療,最後不治而死,王家因此絕了後代。操持殺生的業報極其嚴厲,這事例還不足以使人信服嗎?


※ ※ ※


  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有人卻是心懷殘忍,作出了殘害物命的勾當。要知道殘害物命是惡事裡面最重大的了;而且動機更是出於殘忍的話,那麼這樣的任意所至,就會沒有一絲毫惻隱憐憫之心了。諸善的根本,就在於慈心,而諸惡的根本,則在於殘忍;去掉殘忍而存慈心,就是聖賢仙人修行的功夫所在。


  經上說:「一切動物沒有不畏懼刀砍杖擊的痛苦,也沒有不愛惜自己的壽命。」貪生怕死,愛戀自己的親人故舊,知道會疼痛,感覺會痛苦,這些貪戀和感覺,動物和人類是完全一樣!而人若是偶然的被湯火燙到,或是被刀針傷到,必定是呼天搶地的哭喊求救;暫時的頭昏眼痛,便嚷著要去看醫生或是買藥,人是如此的愛惜身體,為何對於動物的生命,卻不生憐憫愛惜之心,而任意的殘害他們,不惜跟他們結下怨仇造下殺業?


  在所有的惡業當中,惟有殺業最為慘痛,諸佛菩薩都勸戒我們不要殺生,要知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靈靈相轉,世代相延,今日殺他,他日殺我,循環業報不已。


轉載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呵風罵雨

  曹二的妻子很是凶暴蠻橫,動不動就厲聲斥責風雨,辱駡鬼神。鄰里之間,一句話不合,就卷起袖子露出手臂,拿著兩根搗衣棒,奮力呼喊,上下跳跃,像咆哮怒吼的老虎。


  一天,她乘著陰雨出來偷竊麥子,忽然風雷大作,巨大的冰雹像鵝蛋,不一會,她已經受傷仆倒地上。忽然間大風卷起一個可以盛五斗的笆斗掉落在她面前,就靠頂著它才幸免一死。


  難道天也怕她的蠻橫嗎?有的說:「她雖然凶暴乖張,而善於服事她的婆婆。每次同人爭鬥,婆婆喝叱她,就馴服收歛了;婆婆打她耳光,她也跪而忍受。這樣說起來,她遇難不死,是有原因的了。」


  孔子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 ※ ※


  風和雨都有幫助天地創造化育萬物的功勞,而且各有天神在負責職掌。孔子遇到迅雷和烈風的時候,必定就會變容,以敬畏的態度來面對。曲禮說:「若是有了疾風、迅雷和大雨的發生,則必定要變容;雖然是在夜裡頭發生,也必須要起來,穿戴好衣帽端身而坐。」宋朝的程子,每次遇到了風雨,必定都會起身,因為必須要對天恭敬啊!


  而無知的百姓,雨下多了,則埋怨雨多了會傷害到農作物;晴天多了,則埋怨天太久不下雨了;風刮的太強烈,則埋怨風太暴了;卻沒有想到「陰陽各有定數」的道理;或是因為政府官員的施政過於嚴苛凶猛,或是因為人民造作了太多的惡業,這些都是導致風雨的失時和不調,怎麼可以因為風雨的失時不調而呵斥風咒罵雨呢?這樣做也只是徒然的增加了違逆上天的罪業啊!


摘錄自
太上感應篇

珍惜資源

聖示:繼續探討「散棄五穀」與「天地災劫」之相關性。人生衣食俸祿皆有定數,若節儉不貪,可得延壽;若奢侈不儉,自損福報。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參駕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日常生活中,節儉不浪費,後福無窮。


菩薩:然也。


陳生:近來,報章雜誌普遍都在提倡節能減碳,而且石油飆漲,物價也是一波一波上揚,一般平民百姓直呼吃不消;因此,也可見開始開源節流的人們都在精打細算。


菩薩:心地一畝田,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陳生:世界性的糧荒,已逐漸蔓延各國,咱們生活在豐衣足食的美麗寶島裡,雖然較不受影響;可是,風災、水災頻仍,農作物受損嚴重,一旦缺糧之際,該如何是好?目前,世界會發生糧荒的情況,與小麥、玉米拿去生產【生質柴油】可有關係?


菩薩:依天律而言,五穀以養育民,民以食為天,若隨意散棄、糟蹋、丟棄……等,刀、兵、風、水、火之災劫,則降自上天。


諸生須知:「一人散棄一身報,一家散棄一家報,一邑一國散棄,則刀兵水災、旱潦、饑饉隨之而起。」【災劫】之形成,實乃【眾生共業】所致。因為眾生之造作不善,不知珍惜,日積月累,以致上天降下災劫,小則形成毀損部份,予以警訊,大則造成橫掃一空,予以警戒。仔細思量,豈可不慎之!


陳生:許多的團體,日常生活都常會有廚餘,因為不知珍惜,隨意丟棄,已經很普遍的;至於不知道的角落裡,食物的浪費恐怕更多!


風、火、水、旱災不斷影響世界各地,甚至於侵襲農作物,是何因?


菩薩:天災、水災、旱災、地震、饑饉皆是【眾生共業】所感而生。平時若能珍惜五穀雜糧,有餘則用心賑濟,發大悲心布施,則能避免未來之災劫。


陳生:五穀雜糧確實有越來越少的現象!


菩薩:現在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欲念不斷地升高,小則影響自己與週遭的人,大則影響社會國家。諸如:人類為求口腹之欲,除了消耗可觀的五穀雜糧之外,還要畜養許多動物,以供食用,為此大量開墾山林闢地,造成污染破壞,追本溯源,災難來自人的慾念熾盛。


陳生:也就是說,日常生活宜粗衣淡食,節儉惜用,知福惜福,以保長足;倘若奢侈浪費,不知感恩惜福,終必家道凋零落敗。


菩薩:然也。


陳生:若把養人的五穀任意散棄,不加珍惜,是會損及福報。恭請菩薩開示詳情!


菩薩:簡而言之,天生五穀以養,務必珍惜一粥一飯,當思得知不易,必須加以珍惜。如任意丟棄、踐踏、浪費,暴殄天物,自損福報。諸生切記:「人無壽夭,祿盡即死。」隨便散棄五穀,即是折福;折福之人,災殃豈有不至之理。


陳生:菩薩慈悲!假若一旦飢荒,可有救荒之法?


菩薩:平時即應早規劃,開築水利,獎勵生產,倡導節儉,嚴禁奢侈浪費,則必豐富,不致飢寒。遇到歲荒糧少,則減賦稅,賑濟災民,嚴禁商人趁機操縱糧食物價,將災害減為最低程度。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若節儉不貪,可得延壽。若奢侈過多,受盡則終。五穀養育人民,人以五穀維生,五穀是民之天祿,而今災劫頻傳,乃是因為眾生蔑視、散棄、踐踏之故,因此災殃頻至,上天與奪眾生損益之處也。


陳生:也就是說,隨便散棄五穀,即是【折福】;折福之人,【災殃】便來臨。


菩薩:然也。奉勸世人,知福、惜福、感恩、再造福。



摘錄自
寶德雜誌61期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欠債還錢

  從前有五百名強盜,他們佔據了一處山谷為本營,且到處搶奪為生,並不知什麼因果、善惡報應,每次的強奪都滿載而歸。


  有天,這五百名強盜又到了某村莊搶奪財物,正高興的騎馬準備返回山谷營區,到了半途,突然為首的一名強盜,他的馬兒突然不跑了,使得強盜頭很生氣,就用皮鞭打牠、踢牠,馬兒就是不走,大家都奇怪的圍過來看,此時馬匹開口說話了:「你不要再打我,我不必再駝你了,我只不過因為在前世的時候,向你借了五百兩銀子沒有還你,被冥王判今生必須轉世為馬來還債,到此我所欠的五百兩銀子,連本帶利在這幾年中已經都還給你了,如今已沒有再欠你了,我要回地府去銷案了。」話說完後,馬兒便倒地死了。


  五百名強盜親眼見了這一幕,大家都非常驚訝不已,尤其是為頭的強盜頭更是驚訝的說不出話來。過了好一陣子,心想:牠只不過在前世向我借了五百兩銀子未還,今生就必須轉世為馬來還債,像我們這樣子每天都出去搶別人的錢財,佔為己有,來世後果更不堪設想。


  想到這裡,心裡不禁起了陣陣寒意,於是便向部下表明金盆洗手的意思,將從前所搶奪的金銀財寶,都拿去濟助貧民,五百名強盜也同時向天起誓,願重新做人,將山谷營區焚毀解散。


摘錄自
慈聖雜誌 第八十六期


  世人做「生意」的都想賺錢,但「生財有道」,不可違背自己的良心,用欺騙手段,賺取無道之財。當知「生意」是維生活命,不要只顧自己生存,而不顧別人死活,莫為己身一時之快而負於人,不論是人情債或是金錢債,到頭虧欠的還是得還,應確實明認之!

偽君子

  有一位讀書人夜裏路過東岳廟,紅色的大門緊緊地關閉著,卻有人從廟裏出來,知道是神靈,就合掌加額,長跪而拜,口稱上聖。那人伸手扶住他說:「我不是高貴的神族,只不過是右鏡台的司鏡之吏,因為送文件,偶然來到這裏。」


  讀書人問:「司鏡是什麼意思?是業鏡嗎?」


  答:「你說的差不多了,但卻又是另一件事。業鏡所照,是人的一生中所做的善事惡事而已;至於人內心的曖昧、感情真偽的微妙變化,是瞬息萬端、興滅無時的,其中包藏著許多幽深詭秘、不可推測的意圖,那是很難窺見的。所以有的人,往往從外表能給人以麒麟般的威武、鳳凰般的堂皇的印象,而他的內在,卻掩藏著魔鬼般的用心。這些被隱匿並且美化的外形,一般的業鏡是照不透的。有的人就這麼混了一輩子,最終也沒有被揭露。所以,天庭經過認真的討論,決定把業鏡移向左台,專門照出那伙真正的小人;而在右台增設心鏡,專門照出那些偽君子的真面目。在兩台圓光鏡的輝映對照之下,人的心境都淋漓盡至地展現出來:


  有拗口狡辯的;有偏倚權勢的;有為利祿陷入漆黑的;有趨炎附勢彎曲如鈎的;有心地骯髒拉雜如糞土的;有行為污濁如沉泥積沙的;有內心險惡千重萬掩的;有穿通百絡死命鑽營的;有的披滿荊棘無人接近;有的刀光劍影凶象茟露;有的毒如蜂蜴剌傷他人;有的如狼似虎虎視眈眈;有的官服華蓋耀武揚威;有的利欲熏心散發銅臭;有的隱隱跃跃現出那淫秘戲的模樣,但你回過頭來看看他們的外表:個個儀表堂皇、道貌岸然!


  那光亮圓瑩如明珠清明透澈如水晶的人,千兒八百個裏頭也挑不出來一兩個。我負責站在心境一旁,仔細觀察、記錄下這些人內心的種種丑態,每三個月向玉帝滙報一次,以此為依據,定下他們的福分與罪名。大抵那些名聲愈大、地位愈高的人,所受到的懲處也最嚴厲。」


  讀書人再拜領受指教。回來以後,就找人給他寫了一副門匾,大書「觀心」二字,掛在門口上。


※ ※ ※


  世人有者外表打扮的妖艷美麗,但其心思、心念,惡毒如蠍,試問此種之偽又有何用?又有人善於偽其心地而行事,更屬可怕!


  禽獸只有直覺的本性,少有機詐的存心,反而天賦於人具有文明的理智,卻往往為了貪得無厭,而不顧一切使出一一機詐奸巧的伎倆,致使道德沉淪,本性迷失,正氣消頹,戾氣瀰漫。因此,人倘若不能行乎天賦具有的本然善性,無異更甚於禽獸的醜陋,等於虛有文明的外表,實則包藏著野蠻的獸心。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無盡燈

  一日,持世菩薩在靜室中靜坐思維法義,魔王波旬化作天帝釋的形相,率領一萬二千天女前來敬禮。


  魔王:持世菩薩,由於您修行的誠懇,感動了天帝我,請收下這一萬二千天女吧,可讓她們擔任打掃門庭之工作。


  持世菩薩誤以為他是天帝,說道:修行人已經捨棄了世間各種欲樂,修持解脫,我實在不宜收下這些天女,天帝還是請回吧。


  話還沒說完,這時維摩詰出現,說道:持世菩薩,這人不是天帝釋啊,他只是來擾亂你修行的魔王波旬罷了。


  隨即又對波旬說:這些天女你可以贈送給我,像我這樣的居士是不妨接受的。


  當下魔王波旬大為驚慌懼怕,心中想道:莫不是維摩詰要對我發怒?


  魔王想要隱形逃走郤無法隱形,用盡了神力也無法逃去,由於心懷畏懼,躊躇再三下,終於將天女贈予維摩詰。


  那時候,維摩詰對眾位天女發言道:魔王已將你們贈給了我,現在你們都應當發起求取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於是維摩詰隨她們的要求而說法,使之發起求道之意。又對她們說道:你們既然己經發心求道,就應當以法樂自娛,不應沉迷世間之欲樂。


  天女問道:什麼是法樂呢?


  維摩詰答道: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僧眾,樂離欲樂享受,樂觀愛恨如怨賊,樂觀貪欲如毒蛇,樂觀色身如空聚,樂護持求道之心,樂造福眾生,樂敬仰師長,樂行佈施,樂守戒律,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發揚善心,樂降伏眾魔,樂斷除煩惱,樂淨佛國土,樂勤修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得解脫,樂近善知識,樂不生怨怒,樂開導眾生,樂心喜清淨,樂勤修法。這就是菩薩的法樂。


  這時,魔王波旬對眾天女說道:大家和我一同回到天宮去吧。


  天女們答道:你已經將我們贈與這位居士。我們在法樂中感受到極大的快樂,不願再沉迷於世間的歡樂。


  魔王說:居士,請捨棄這些女子給我吧。將自己所有的施捨給別人,這才是菩薩的作為啊。


  維摩詰說道:你就帶她們走吧,願一切眾生求法的願望如願。


  於是眾天女向維摩詰問道:我們回到魔宮,應當怎樣修行?


  維摩詰答道:有一法門名叫『無盡燈』,所謂無盡燈者,譬如用一盞燈去燃亮千百盞燈,使黑暗都成為光明,而最初那盞燈的光明也不會因此而減少。就是這樣,一位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使他們發起求取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而菩薩的菩提心並不會減少,世間的善法卻會不斷增益,這就是無盡燈的涵義啊。你們雖然住在魔宮之中,卻能使無數的天子天女發起求取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這就是報答佛恩,也大大有益於一切眾生啊。


  此時,天女們向維摩詰行禮後,便跟隨魔王波旬返回魔宮,過一會兒便不見蹤影。


出自《維摩詰所說經》

真正的供養

  佛陀八十歲那年,抱病來到末羅國的拘尸那城。


  那時,佛陀患了嚴重的腹瀉,到城中的沙羅林就無法再走了,遂選擇在林中的雙樹間入滅。


  佛陀要求尊者阿難在雙樹間為他鋪床,頭朝北,面向西,雙足交疊,保持正知正念側臥。這時,沙羅樹雖然不在開花的季節,卻開起花來,花朵從樹上掉落下來,紛紛落在佛陀身上。除了沙羅樹花外,還有更多的曼陀羅花與栴檀香末,從空中飄下,落在佛陀身上,也飄滿了附近的地面,空中還響起了樂聲與歌聲。


  對這些奇異的景象,佛陀為尊者阿難解釋道:


  「阿難!這是一些棲居在沙羅樹林,篤信如來的夜叉天神,以奇異的花來供養我,但這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那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來呢?」尊者阿難問。


  佛陀說:「只有能受持正法,實踐正法,隨戒、隨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 ※ ※


  法句經中,佛曰:「如果有個人手拉著我的衣擺,緊緊的跟隨著我。但他還抱著強烈的欲望、激情、怨忿的心,行為放蕩又無知的話,那麼他跟我離開得很遠,而我也距離他很遙遠。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看到我所說的法,見不到法的人也不能看到我。


  如果有人距離我很遙遠,但他不抱著激烈的欲望、不抱激情、不抱忿怒的心、不被錯誤的觀念所驅使,又能不於縱自己,又有正確的知解,那麼他就像跟隨在我身邊一樣,而我也在他的身邊。因為他看到我所說的法,看到法的人也看得到我。」


  修身在於改脾氣、去毛病,世人有諸多塵俗染著,形成身口意之垢病,故而修持佛道,藉以改善(身口意)之劣行,進而造作諸善功德,而後方能對外善盡己身之能,加以利眾利民,始可立德於天下。


  修行有其次第,無法一步登天,所謂:「地基打的穩,樓房住的安」。修行中人若是光修不練,縱使千經萬典熟讀遍,卻與成就絲毫不相干;修行若是不肯(守五戒,行十善),又不能息滅(貪嗔痴),則雖持經唸佛,喊破喉嚨亦枉然;口說身不行,心不願或心思惟身行不配合,最終只落空談。


轉載

錢財多少才好

  數年前在泰國僻壤農村有一位貧窮的老媪,中了六千萬銖的彩票,雖然她居住在破屋裡,但她卻亳不猶豫的把全部彩金捐給寺廟,此軼事引起眾人議論紛紛。


  記者採訪她時,她卻雲淡風清地說:「今世都窮了半輩子,老了錢多也沒用,不如拿來行善,來世我才能享盡榮華富貴。」


※ ※ ※


  到底錢財是多是少、是福是禍,總是迷亂世人,甚少有人加以深入探討者,然而錢多福否?值得懷疑?錢少則安然,亦非如此,故而世人總被迷得團團轉,無法釋明,真是悲哀也。


  錢財一多,就會有作怪之來,或依恃錢財欺壓善良,或以錢財為非作歹,或用金錢迷亂心性,造成無可原諒之事實,或用錢財來加以作不合情理之事,或用錢財來危害他人,或用錢財倚勢欺人,所以受「有錢能使鬼推磨」之遺害:有了錢,囂張不可一世;有了錢,造成子孫之不求上進;有了錢,反而危及自己之幸福;有了錢,更引起他人之覬覦,謀財害命,更是禍源之來;有了錢,好淫本性之高漲,聲色厲源,敗壞品德;有了錢,以為就可虎仗其性,敗壞本身之靈;有了錢,就能不愁吃穿,引發浪費財物之根,敗德窮品。此等種種,並非有錢就是有福,事例甚多,爾後慢慢述明。


  無錢之人是否就有其福?亦非如此。無錢生活困苦,打拼無錢,思慮想能與人平起,求得物質之享受。無錢會引發盜心之來,無錢會思誘犯罪,以求達到欲望,無錢造成多少家庭之不能和樂安詳,無錢會造成多少貧賤夫妻之怨言,無錢造成多少人之鄙視,無錢引發多少人之看輕,無錢難伸己願,無錢無法廣交朋友,無錢難以充面,無錢造成多少之不幸,然而這些並非無錢當所發生之事,故無錢亦非福也。


  這麼說來,到底如何才能真正的得福呢?有錢之人當思德業廣種,不必總為錢財操心,夠用就好;無錢之人當求安分,用以培德,不求妄念。如此才能得到真福,更當慎思「有錢、無錢,無常一到,都是一樣,都得到地府報到,還是雙手空空而去。」故能慎思此理,明智的在錢財上盤算,才是真正的有福之人,更應明白地府的清算是以「德」來論定,並不是以你在世間錢財多少來判斷,希世人同明知之,並思悟之。


摘錄自悲哀世間情-第五章 錢財為害,禍亂人間

為官要清廉

聖示:世間有不少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女都能步入仕途,當官為吏;同時,也都盼望兒孫當官之後,做個「清官」,不做「貪官」,這是因為貪官污吏為歷代人民所痛恨。


正如百姓們所切齒痛罵的那樣,盜賊為害,不盡於人,流寇做亂,不盡於世;而人民受貪官污吏所盤剝之害,則難逃於天地之間;況且,賊可妨,盜可打,寇可捉,而貪官污吏正打著朝庭命官青天大老爺的招牌,明目張膽地搜刮民脂民膏,使百姓無可奈何,乃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聖母:賢生免禮!


陳生:為人父母者該如何教育兒孫,才能讓兒孫步入仕途而為官清廉呢?


聖母:戰國時代,齊相田稷的母親,就是一位知書達禮、深明大義、教子廉潔的好媽媽。


田稷自幼受母親的教導,知書達禮,才華洋溢,仕途之中,平步青雲,很快地當上齊宣王的宰相。


陳生:田稷高尚的品格,自小培養廉潔的美德,是否保持一貫的清廉呢?


聖母:田稷做官數年,有朝回家省親,探望母親,回到家裡,田稷奉上許多的金銀財寶送給母親,以示孝敬。


陳生:當時的田母如何處理,是否起疑這些財物的來路不明?


聖母:當然起疑。眼前這麼多的財物,試問賢生是否會起疑?


陳生:一定懷疑。


聖母:田母問道:「這麼多的財物,從何而得?」田稷回答:「是我的俸祿。」田母掐指計算,問道:「為相三年,就是不吃不喝,所得俸祿也沒有這麼多,還不從實道出,這些財物從何而得?」


陳生:田母真的生氣了,但不知田稷該如何自圓其說?


聖母:田稷見母親臉色不悅,從實而言,這些財物乃是下級官吏行賄之金。田母怒嗔道:「做官貪財,就是貪官污吏。我不希望你做貪官,做人不可不講信義,為人不可不講孝道,不義之財絕不可拿,快將這些財物送回京城。」


陳生:田稷受到母親的指責與批評,如何自處?


聖母:田稷內心非常慚愧,深深的覺得有負慈母的教育以及養育之恩。於是,立即回京城,清退所有行賄之金,又連夜上書齊宣王,詳細陳述事情的原委,並請求判刑,以為做官和教民之警戒。


陳生:田稷「聞過則喜」的廉潔品格,是否可得齊宣王的寬恕?


聖母:齊宣王知道詳情之後,對於田母之教導兒子,深感讚譽│田母是一個賢德之人;並對田母不顧情面的教子「廉潔奉公」之美德,肅然起敬,於是寬恕了田稷之過。田母訓子退還賄賂之金銀財寶,為官要清廉,輕財重德,萬古流傳。


陳生:如果有一個人做了一件錯事,永不磨滅,那一定會痛苦過一生。


聖母:如果知道做錯事,趕緊悔改,而且儘速去彌補一切,這叫做【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聖母:家庭的貧富,不要以財物來衡量。顏回說:「憂道不憂貧。」家境貧困,夫妻同心,互相尊重勉勵,克苦耐勞,不出三年,勤儉儲蓄,亦可有小積蓄。精神方面,常存「知足感恩」,常行「法施、無畏施」,濟世救人,更是富有之人。


陳生:能施捨之人,能幫助人、救人,也是富有之人。


聖母:「享受犧牲,犧牲享受」,要社會和平,必須人人去除私慾,敬老尊賢,人人相親相愛,社會就會快樂;要了解【人道】做完全,【天道】自然圓滿。修道亦同,必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後〈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也。


摘錄自
育婦德-第二十一章 田稷之母‧輕財重德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欣賞古董

  一休禪師的弟子足利將軍,請一休禪師到家裡用茶,並將其所珍藏的古董一件件地拿出來展示,且頻頻問一休禪師的看法。


  禪師回答道:“太好了!為了增添你這些古董的光彩,我也有三件古董,一是盤古氏開天闢地的石塊,二是歷朝忠心大臣吃飯的飯碗,三是高僧用的萬年拐杖,如果你也收藏在一起就好了。”


  將軍歡喜不已地說:“謝謝禪師,要多少錢一件?”


  一休道:“不用謝,每件物品只要一千兩銀子。”


  將軍雖然心疼,因為覺得這三件古董價值很高,所以花了三千兩銀子把它買下,並叫侍從隨著一休禪師前去取回古董。


  一休回到寺中,就對弟子說:“把在門口抵門的那塊石頭拿來,還有餵狗食的飯碗,以及自己花了十錢銀子買的那根拐杖,給來人帶回去吧!”


  將軍的侍從將這三件東西拿回去呈給主人,並說明其來處,將軍非常生氣地跑去找一休禪師理論。


  一休和言悅色地開示道:“目前正是飢荒時候,每戶人家三餐不繼,將軍卻還有心思在欣賞古董?所以我將你的三千兩銀子拿去救濟貧民,替你做功德,其價值終身受用不盡,比古董更寶貴了。”


  將軍除慚愧外,更深深佩服禪師的智能與慈悲。



轉載


  「錦上添花人人有,雪中送炭世間少。」


  世間人多現實,喜歡做錦上添花之事,想想富貴中人又何以看得起區區禮數?然而面對真正家境清寒、生活困苦者,多數人乃不肯施以慈憫之心。


  佛云:「今生榮華為何因?前世施飯濟貧人。」能施者謂之福,世人若能盡心盡力於修養性德,以濟貧恤困,則福報乃能綿延而不絕也。

母親的帳單

  小男孩專注地在他的筆記本上寫字。


  「你寫什麼這樣專心?」


  媽媽問他。「我在給你寫帳單!」


  過一會兒,他寫滿了整張紙交給媽媽,


  媽媽大聲地唸道:「買牛奶五十元,打掃廚房一百元,洗盤子五十元,洗廁所一百五十元.....,總共一千三百元。」


  媽媽唸完帳單後笑說:


  「我在這張紙的背後也寫個帳單給你。」


  「妳的帳單?」小男孩好奇地問道。


  媽媽寫給兒子的帳單:


  「煮飯免費,洗衣免費,生病時照顧免費.....,全部免費。」


  「我為你做的事都是毫無報酬的。」


  媽媽答說:「但是我會將一千三百元付給你。」


  男孩將帳單撕成碎片說道:


  「不,我什麼都不要了,因為你的帳單遠超過我千百倍!」


※ ※ ※


  為人在世不可不知其孝,蓋雙親之情,養育之恩,如同大海,無以可比。觀現今社會,五常道德,沈淪含糊,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無以倫焉,苦不堪言,敗壞風氣,沈淪無規。


  古訓曰:「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有二老,全無煩惱。」可知親如寶,金錢萬貫難買一老,老者即生吾育吾之雙親。古言:「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可想而知,師長亦可稱之為雙親,蓋雙親身兼教、養兒女之職,身教言教,以身作則,世人皆知也。


  父母恩情,山高海深,十月懷胎,三年哺乳,十年教養,歷盡千辛萬苦,為兒為女,再苦再累,流血流汗,在所不辭,只為將我等扶養長大成人,此恩此德生養之恩,天高地厚,為人子女者,萬不可忘也。無奈道德沈淪,長大成人之後,被社會五光十色,污穢之氣而蒙蔽,原本純潔孝順、尊親之心,反變「飼親」字眼出籠,怎不令人痛心?飼不如養,宛如家禽乎?悲也!嘆也!中國五千年之歷史,教忠教孝,難道要毀於這一代嗎?


  上蒼慈憫,批示文字,以醒原兒。年輕朋友,靜心沈思,幼小之時,雙親如何待你?每當身體不適,是誰在旁照料?想想其種種,歷歷在目。時空拉回,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待父母呢?病痛之時可曾在旁照顧?可曾噓寒問暖?三餐有敬嗎?是否將雙親送至養老院、安養中心呢?


  勸今為人子女者,用孝心敬父母,用誠意待雙親,無以目的,反哺之情,天經地義,人之初根。及時行孝,莫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則為時已晚矣!


摘錄自
大道玄妙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富在深山有遠親

  昔日有對住在鄉下的老夫妻,費了一生的心血,把三個兒女養大成年,並竭盡所能地送入大學府,再讓他們一個個的要娶妻出嫁。老夫妻認為他們的一生心願已了,可以安詳享清福了。誰知道,兒女們成家立業之後,紛紛搬往外縣市。把這一對老夫妻扔在家鄉熬日子。老夫妻懸掛念,盼呀盼的,就是沒有兒子的蹤影。只是女兒偶而提點吃的東西回來看看老人家,可是也一閃就消失了。


  鄰居住著一位算命先生,很同情老夫妻的處境,想出一則妙計:拿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空罋,罋底放入一張紅字條,再塞上幾塊瓦片、石頭,用紅紙封住罋口,然後放在老夫妻的床下。之後,到處散布消息,把喜訊傳到兒女們的耳朵裡。


  有了這麼天大的喜訊,兒女們立刻聚攏在一起,商量「寶罋」,深怕被歹徒捷足先登。


  有天,三人各帶了一份禮物,殷勤地現身爹娘面前。待走入房內,眼光集中在床下,想不到真的有一個圓滾滾的瓷罋,還用紅紙封住罋口,真嚇人。他們急於一窺秘密,彷彿金光閃閃的金銀就在眼前。三人和顏悅色的噓寒問暖,並邀請老夫妻到餐廳吃飯,獨留大嫂一人在家看守門戶。


  大嫂等到他們走了之後,環顧四周無人,急巴巴地抱罋子從床下抱出來,沉甸甸地,她暗笑:「這一回一定發財了!」腦子一轉,要如何分配呢?獨吞太多了,包袱中太沉重了,分明看得出,女人家的口袋又太小了,怎麼辦呢?何不先打開來看一看。誰知,揭開紅紙一看,哎呀呀!裏面竟然全都是石頭、瓦片。這一驚非同小可,坐在地上拍手叫天哭起來了。


  眾家弟妹攙扶著老人家,一踏進門檻,就看見嫂子哭成淚人,一擁而上,傷心人啜泣著說:「你們看呀!」大夥兒向前一看,不免大叫一聲:「啊!金銀呢?」接著看下去,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罋內並無金與銀,只叫兒女空歡心;若對父母多盡孝,富貴自然到家門」。


※ ※ ※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縱使我身一邊擔父一邊擔母,而足踝俱損、血流成河,經百千萬身,亦不能報父母深恩。現今俗世男女非但不知父母養育之勞,更有者為爭奪父母財產而大逆不道,或有在父母生前,即手足相殘等事發生,實不可思議。


轉載

和母親約會

  結婚了廿一年後,我發現了一種別出心裁的方法,可以讓愛的火花永保新鮮。


  不久以前,我和另一位女士約會,其實那還是我妻子的主意,有一天她說:「我知道你很愛她。」


  我很驚訝,立刻爭辯說:「但我愛的是妳呀!」「我知道,但你也愛她呀!」


  我妻子要我去看的女士是我的母親。


  她已經寡居了十九年,然而我忙碌的工作和身為二個孩子父親的責任,令我分身乏術,以致很少有時間和她相聚。


  那晚,我打電話給她,邀約她第二天和我一起吃晚餐和看電影。


  「怎麼了,你還好嗎?」她問道。母親是那種會認為晚上那麼晚打電話,又突然邀約她,一定不會有什麼好事的人。


  「我想如果有機會和妳單獨約會,一定很有意思。」我回答。


  她想了一會兒,然後說:「我非常樂意。」


  那個星期五下班以後,我開車去接她時,心裡有一點緊張,因為從未嚐試過這樣的約會。


  當我到達她家時,我看她對這樣的約會,似乎也有一點緊張。


  她在門內等著,身上穿著大衣,裡面那件禮服還是最後一次慶祝結婚紀念日所穿的呢!她的頭髮還特意捲了一下,臉上的微笑像天使一般。


  上了車後,她得意洋洋地說:「我告訴我的朋友,我要和我的兒子外出約會,他們都好羨慕,迫不及待要聽聽我們約會的情形。」


  我們去一家雖不豪華,但十分雅致,溫暖舒適的餐廳。


  我母親挽住我的臂彎,好像第一夫人一般。入座以後,我必須幫她看菜單點菜,因為她的眼睛現在只有大的字才看得見。


  用餐一半時,我抬起頭來,看到母親正在凝視我,嘴角帶著懷舊的笑容說:「記得當你小時候,總是我為你看菜單的。」


  「那現在妳正好可以休息,輪到我來為妳服務了。」我回答。


  一面享用晚餐,我們一面聊天,聊得很愉快,談了許多最近幾年來,各自生命中的一些事。


  我們聊得太久了,所以趕不上電影。當我送她回到家門口,她說「我要再和你一起外出,但下次讓我作東好嗎?」我答應了。


  回家後,妻子問我:「你的晚餐約會如何?」


  「非常有意思,比我想像的好多了!」~我回答。


  幾天以後,母親因心臟病猝發而去世。這事發生得太突然了,讓我完全措手不及。


  不久以後,我收到一封信,裡面是上次我和母親約會的那家餐館的一張收據,上面有一張字條寫著:「我已先付了賬,因為我確定自己不可能再有機會去了,但我還是付了兩人份的賬──你和你的妻子。


  你絕對想不到那一晚的約會對我有多大的意義,我愛你。」


  從那一刻起,我深深體會,一定要及時說:「我愛你」,並且要常常撥出時間給我們所愛的人。


  世上沒有任何事比自然如來因緣和你的家庭更重要,多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因為這事絕不能拖延到「以後有時間時」。


※ ※ ※


  俗云:「孝道為百善之先」,世人須重視,修子更要實踐力行。


  雙親乃生我、育我,對我有莫大恩德,慈恩澤被,令我衣食無缺;如今我身隨日子漸長大,亦復能獨當一面之時,現時我父我母之身體亦隨日子漸漸虛弱衰耗。我心思憶父恩母德,如山之高、似海之深,思欲報答,雖經百千萬億劫,猶不能報得父母深恩。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恭敬雙親,自然是在其生前盡心盡力奉養,並順遂其心志,不做出令父母心煩意躁之事端,並努力承歡膝下;


  ‧在家時早晚請安、噓寒問暖。另外兄弟姐妹手足之間有其情誼,理當長幼有序,兄友弟恭,為尊者謙卑,為幼者禮讓,一家和睦親愛,不令父母心生憂愁與煩惱。


  ‧出門在外交朋友,慎擇於禮義有益者結交之,善良朋友多交往,有損害朋友寧願缺乏亦不願接近。如此內外均安,和平氣象。


  因為孝親恭敬在心,表現在外,生時死時皆不變異。然而兄友弟恭常使雙親寬懷安慰,益友常隨左右,家道因而風光,如此人道已成就,足可轉投生於善良家庭、富貴人家之中。如若孝敬之功夫精深,則能憑依孝道功果,登入仙班,再做修涵。



摘錄自
寶德雜誌第25期

今生曲手為何因

  「今生曲手為何因?前世毒打父母人。」


  經文明白告訴世人,手肢先天殘廢自有因,人的手生來就具足靈活作用,如沒這雙手如何渡日生存,奈人往往利用這雙手造諸惡業,孽因,實不智。


  實例闡述:廣西有一老翁姓名單○炎,從小雙手有萎縮之症,此一病症醫學藥物皆無法醫治,只能靠醫學科技來作一些輔助。


  單氏打從父母雙亡後,就一直讓兄長照顧,然也沒錢安裝義肢,因此到最後兄長亡故,由政府機關安頓後半輩子,今已七十有三,體弱多病。而說單氏今生手疾磨苦為何?


  乃其前世造下忤逆父母常予毆打傷害,更連兄弟姐妹也遭殃,傷害手足,怨尤不息,不只於此,前世孽因造作深重,在鎮中無人不對其懼怕,到處滋事與他人結怨,亦持木棒到別人家後院,將所飼養雞鴨豬隻打死殘虐,更也造作強辱他人,使其失節,諸等等孽因造作延致今生曲手磨苦,此因果實例闡述至希聞閱有警惕,孝道本應盡,忤逆罪業深難釋,又手腳方便不可用來造孽,一但失去手足本能賦予,盡是造作罪孽終必將承受失去健全手足的果報,世人不可不慎。


摘錄自
三世因果傳記-經章二十七:「今生曲手為何因?前世毒打父母人。」

悔善

  昔日浙江省溫州府,有兄弟倆人,其兄名曰:張高;其弟名曰:張舉。這張高為人極惡無比,近日好訟經官。這張舉靠其兄張高勢力,強搶人家錢財,強霸他人田園厝宅。張舉即使家中富貴榮華,高樓大廈,尚且不知足,分文不捨,盡日將大門關閉,自己從後門出入。或有孤貧乞丐求化,並無分文與他。家中有一內院,曝五穀,天井頂上設有鐵網遮蓋,連禽獸雞鳥不能食他一粒五穀。有一日如來佛到他家捐題化緣,張舉看見有一和尚要來化緣,即將大門關閉,如來佛到此不能進去。


  後來張高福盡氣消,被無常使者,拿到陰司去見閻君。閻君就判斷曰:「你這惡人,在陽間盡日經官好訟。」閻君大怒,即令將張高押去刀山劍樹地獄,受苦無盡期。然後再將張高判往貧窮人家出世,自小受苦,四歲失父母,七八歲即起瘋病,就作乞丐,盡日求化度日,受苦至極。


  再言張舉生下一子,名:張善。卻發起慈悲之心,暗行善事,憐孤恤寡,濟困扶危。其父知其子所作情由,必然會破了家業,私自將金銀財寶,盡埋大門之下,一家大小人等,總不知此情。以後張舉福盡氣消,一日中風而死,無常使者拿到陰司去見閻君。閻君曰:「你這罪人,在陽間作有多少因果?」此時張舉無言可答。閻君即命把簿官,取出善惡簿,就來對證。閻君看見大怒曰:「你這罪人有孤貧乞丐來求化,不肯分文與他,內院曝栗,天井用鐵網遮蓋,連禽獸雞鳥亦不能食你一粒五穀,此等惡行,罪不可赦。」閻君大怒,即將張舉押入無間地獄受苦。


  再言其子張善,看見父母俱亡,遂發慈悲之心,喜捨布施,將大門放開,將鐵網收起,每日齋僧供佛。閻君看見張善為人廣行善事,遂將張舉撥去伊子家中,出世為狗。此狗看見前生金銀財寶,埋在大門之下,然其子張善不知此情,這狗盡日臥在大門邊看守此金銀,見有人來往,即就亂咬。張善看見此狗,日夜傷人,遂將狗用鐵鍊鎖住,不得亂咬他人。有一日張善齋僧供佛,如來佛亦赴供,有一孤貧也來求化,這狗見求化之人,認出是前生胞兄,在陽間並無半句善言勸化,因此今生受了苦報,抱恨在心,就將鐵鎖鐵鍊扯斷,亂咬其兄。張善看見其狗,痛咬乞丐,即用竹杖,痛打這狗。如來佛對張善言曰:「不要毒打。」


  如來佛作偈曰:


  堪嘆世人造業多 無常迅速實難逃


  高樓大廈非為貴 推金積玉未足高


  四非分明陰司記 玉曹鑒察渾身磨


  我今勸你修行路 不如及早念彌陀


  張善遂問和尚曰:「師父你何說此偈?」如來佛答曰:「你知乞丐是何人?惡狗是你何人?」張善言曰:「未知是何人?」如來佛曰:「乞丐前生是你胞伯,惡狗前生是你嚴父。你父平生為人,不守本份,所作罪業等事,不許乞丐求化,日日將大門關閉,又不許雞鳥飛下啄食五穀,用鐵網遮蓋天井。後看你行憐孤恤寡,賑濟貧人,因恐你開費破了家業,私自將金銀埋在大門之下,今轉世為狗,盡日臥在大門邊,看守金銀,見有人來往就咬他。你若不信,可將大門之下掘開,有金銀為證。]張善就叫家人,將大門下掘開,果然看見有金財寶為證,方知此事是真實也。


如來佛作偈曰:


  善有人善 若無人善 設立天堂何人顯


  惡有人惡 若無人惡 設立地獄何人落


  修有人修 若無人修 紫袍錦帶何人受


  騙有人騙 若無人騙 牛羊犬馬何人變


  張善聞得如來佛說出此偈,又聞此段因果,既時跪在地下,懇求師父慈悲,帶我父親伯父,懺悔超昇出苦。如來佛逐拔度張高張舉超昇淨土。張善隨時持齋,就拜如來佛為師,修行學道,後來修成正果。


摘錄自
四十二品因果錄-第三品 張高、張舉因果


  行善為廣結善緣的妙方,更為積累福田之不二法門。有心施行善事,便要有一顆真誠喜捨的心,絕不可在事後心生反悔念頭。


  眾生因為愚迷,常昧於種種因素而對已經造作過正確的事情,心生懊惱,從此無法安穩;只因為幫助了與自己及與家族不相干的人,產生不捨的心念,有心行善又何須掛意是親人或是陌生人呢?


  無知的眾生在行善方面,通常在等待並期盼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應,一旦在造作善舉之後,經過一段時間未能受到心裡想要的感應,便開始懷疑我造作的善事,有沒有得到效果?什麼時候能夠獲得感應?開始會起抱怨心,並且怨天尤人;卻不知道自己業障深重,僅憑藉微許小善功德,又怎麼能夠抵償業累而得到感應呢?因此,行持善功德,亦常會心生悔意;其功行本就微薄,又因心生後悔懊惱,乃減去其功德力;雖然一生都有在造善行為,也不能說是有大功德,但因心有悔惱,自落於不真誠。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無不可解之冤

  有王某與曾某這麼兩個人,素來就相處得不錯,由於王某卻覬覦曾某老婆的美色,因此就趁著有次曾某遭盜匪所誣攀的機會,暗中賄賂獄吏,將曾某害死在牢中。


  王某將要請託媒人來向曾妻提親之時,他突然間有了悔意,因而就終止了這項陰謀;他本想做法事來解冤,但顧慮到佛法是否能得靈驗,又實在未可知;就在轉念間,他將曾某的父母與妻兒接到自己的家裡,並且盡心奉養照顧。


  經過數年,耗費了他家財的半數,曾某的父母自覺過意不去,主動想要將媳婦嫁與王某,但王某再三辭謝,且奉養愈加謹敬。


  又過了幾年後,有次曾母重病,王某衣不解帶地侍候湯藥。在臨死前,曾母說:「長久以來受你的恩惠,叫我下輩子怎樣才能報答?」王某終於將實情一一說出,趴在地上叩頭謝罪,並請曾母在陰間見到兒子時代為說情。曾母慨然答允,在旁邊的曾父也寫了一封信,放入曾母的衣袖中,並交代說:「妳死後果真能見到兒子的話,就將這封信交給他。如果還是要念舊惡、報宿怨,那我死後也不想再跟他見面了。」


  後來王某在為曾母安葬時,因督工勞累,正在打盹間,忽然聽到耳邊大聲說:「冤孽雖說解了,但你有個女兒,難道忘了嗎?」從驚懼中醒轉過來。沒多久,便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曾某的兒子,最後他竟得以善終。


  以必然不可化解的冤孽,而動之以不能不被化解的感傷,這樣的行事作為,真是一個狡黠的人啊!然而像這樣的冤孽尚且可以化解,可知世間沒有無法化解的冤孽了。此一情形,也足以作為勉勵犯過者的悔罪自新。


摘錄自
寶德雜誌第34期


  “他辱罵我,打我,羞辱我,掠奪我。”若人懷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


  “他辱罵我,打我,羞辱我,掠奪我。”若人不懷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在這世上,恨絕不能止恨,唯有慈愛方能止恨。怨恨無法達成愉快和圓滿,因為怨恨會產生更大的仇恨和不滿,最後將墜落至痛苦的深淵。唯有放棄怨恨,才能獲得真正的寂靜安祥,這是永恆的真理。

殺一人以安天下

  過去河南地界,遭了兵燹之災,弄得百姓顛連困苦,四散逃亡,倡亂的禍首是李全,他們夫婦二人,各使一條渾鐵槍,勇猛無比,號稱李鐵槍,又說甚麼李氏梨花槍,天下無敵,故聲勢非常浩大,所部也著實不少,到處劫掠焚殺,無惡不作,真如海堤水決,端的勢如破竹,沒人敢攖他的兇鋒,因為這班人都用紅巾為號,大家都呼紅賊,賊勢蔓延,直到登封縣地界,方才屯住。

  原來登封縣的西面,有座少室山,山上有座少林寺,是達摩禪師所開創,此寺以武功著名,一行僧眾,個個精於拳棒,並且是獨家秘傳,神奇變化,不可測摸,李全雖勇,但震於少林寺的威名,也不敢去惹他們,他們打算設法將僧侶招降下來,另編一枝和尚兵,合著自己的所部,那才可橫行天下哩!他打算了這一個主意,故暫時屯兵不進,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少室山少林寺中去,大意不外︰投降了,共享富貴,不投降時,就要興兵攻打,玉石俱焚等語。少林寺的住持,原是有道高僧,就是一班徒眾,也都一志修行,斷絕塵緣,那裡肯跟這班紅賊去幹那殺人放火的勾當,造那萬般惡業?

  故一口回絕,送信人回營,告訴了李全,可是他心還不死,又派人用甘言厚幣去誘致他們,和尚仍舊付之一笑,臨了兒李全怒了,又派人去說,限期三天,如其不率眾歸順,就要圍攻山寺,寺中住持,見他們一味歪纏不清,十分討厭,就把傳言人割下兩個耳朵,攆出山門,那人一路抱頭鼠竄逃回營中,告知李全,李全不覺大怒,便傳令進兵圍山,那附近的百姓,恐遭寇禍,都扶老攜幼的逃避。

  這時,剛巧有一僧人,赤著雙腳一路往少林寺而來,到得寺裡,照例拜了佛祖,參了執事眾僧,掛單小住,那時適因灶下缺少一個燒火的和尚,執事的便命他去充數,如此一住兩三天,紅賊攻下山頭,十分緊急,合寺僧眾雖協力同心的守禦,到底眾寡懸殊。此時,那被派去燒火的和尚抽了一根鐵棍在手,沖下山去,大吼一聲,揮動寶棍殺入賊人隊裡,如同風捲殘雲一般,遠遠望去,只見棍頭起落,馬仰人翻,就是李鐵槍上前交手,不及三回合,一棍打下馬去,被亂軍踐踏而死,李全的妻子也戰敗倒下去,仰天長嘆道︰四十年梨花鎗天下無敵,不想今天卻輸在一個和尚手裡,還有甚麼面目見天下人呢?就倒鎗刺喉而死,主腦既去,一班部眾死傷的死傷了,餘眾都四散奔逃,從此紅軍之亂,竟一鼓蕩平。

  和尚至此,一聳身跳在嵩山御寨之上,現出大威猛寶相,少林僧眾才知是觀世音菩薩顯化,都羅拜稱謝,於是便將此大威猛相塑成金身,另起觀音殿供養,怒目瞋容,手執寶棍,相貌很是可怕,人稱阿摩提觀音。

※ ※ ※

  佛家教人戒殺生,乃是佛眼觀察眾生,無有高下,大至人命,小至螞蟻,皆不得故意殺害。但是,此中有大原則在也,佛陀主張殺一人而安天下,或殺一救多人時,在所不戒,反而是,應殺不殺,假仁假義,姑息養奸,造成大患,小慈而生大禍害,亦是不明佛法、戒殺真意。

  此時,應殺者殺之,不但無罪,而有大功。但是,佛教開殺,應有原則性焉。

  一、該殺或被殺,不得有怨敵之心,而須有護法、濟世之想。

  二、對該殺之人或生物,有憐憫同情心,可憐他們為業障,五蘊蒙蔽良知,枉入邪道,為免其多造殺業,入無間地獄之故,令其身死,現在殺他,其實是度脫他,今天恐其一再墮落,又無法勸他悔改,不得以殺止之。

  三、今日開殺戒,是為了解救廣大的生命財產,以及百姓道場的安危也,雖殺人不樂,亦毅然殺之。

  瑜珈論菩薩戒本有云:

  「如是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我寧殺彼墮入地獄,終不令其無間業成,受無量苦;如是思惟,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摘錄自
釋疑寶卷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言人之過

  一天傍晚,一個騎馬的旅行家來到一家旅店。他下了馬,像其他騎馬的人一樣,他也相信世人的誠實和旅店的安全。於是,他把馬系在門旁一棵樹上,走進旅店。

  夜深人靜時,來了一個賊,偷走了他的馬。

  第二天早晨,旅行家醒來,發現馬被偷了。他既為丟了馬而難過,也為有人居然會做賊而傷心。

  這時,其他一些旅客走過來,圍著他議論起來。

  其中一個人說:"你真蠢,怎麼把馬系在馬厩外邊呢?"

  另一個人說:"更蠢的是,連馬腿也沒捆起來。"

  第三個人說:"最蠢不過的是騎著馬到海邊旅行。"

  第四個人說:"有馬的人,不是懶漢就是走不動路。"

  旅行家大為驚訝,最後他終於喊道:"朋友們,就因為我的馬被偷了,你們就一個個迫不及待地跑來教訓我,但奇怪的是,對偷我馬的那個人,你們卻連一句責備的話也沒說。"

※ ※ ※

  言語乃是用來溝通與表達,而人的一張嘴可食各種食物,相對也能說出各種言辭。然人的口德是非常重要,要知道說出一句好話或壞話皆是非常重要。

  凡眾時常在輿論、言語上犯下毛病,這毛病就是言人之過,說人是非,將別人所犯錯誤過錯當作嘴邊事。又看凡眾多少人常是長篇大論這等現象都非好事,有待世人自己多反省。語言是口出至善無惡意,更無傷害損人,因言語不是要人造不善業的,反觀如是有聞他人惡言相向或論及汝之長短,自身感受如何呢?

  是以世人皆有善心與明智思考,對言論說話是好是壞,對與錯當都能了然於胸,既然明白那就要知道修口德,莫再無知中造下口業仍不知,口業是會反蝕的,言語論非更容易反撲自身,慎之。

摘錄自
慈聖雜誌-第七十六期

伊斯蘭教之教義

  古佛曰:嗜多欲強,勞思傷神,欲望乃罪惡之源泉,一旦欲望之閥門被開啟,就須面對受誘惑後一發不可收拾的惡行,故除嗜去欲,可神清氣和,不為外物所役而輕安自在也。

  吾今日領伊斯蘭真主使者,蒞堂闡述,以悟世人。

  真主使者曰:我乃伊斯蘭真主使者,生於別失八裏(今新疆省昌吉回族自治州),距今約五百八十年,屬維吾爾族。

  別失八裏原本為元朝察合台汗國之一省,元朝滅亡後,西域各地有實權者紛紛據地為王,與明朝分庭抗禮,不受明朝統治,韃靼、瓦刺、別失八禮皆是當時蒙古人所建立之國家。

  別失八裏又稱庭州,乃當時聞名中外絲綢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亞、歐洲各國的必經之路,沿途旅店、飯館、茶水站甚多,我家即是開設小旅店之商家,由於當時往來各地之商旅絡繹不絕,因此家中旅店生意平穩,家人物質生活並不匱乏。

  我全家皆信奉伊斯蘭教,我亦謹守:『證、禮、齋、課、朝』的教義。

  『證』是指證信真主,『禮』是指拜功,亦即每日五次向真主朝拜,然而朝拜並非是為了求財、求子、求福、求壽,而是為了讓心靈更接近真主,及提升事事感恩之心念。

  『齋』是指在萊買丹月(每年伊期蘭九月)齋戒,齋戒可培養我們的誠實心與警戒心,亦可讓我們學習『節制』與『控制』欲望,煆煉意志力,不受物質引誘。

  『課』是指施天課。『天課』是指每年固定的捐施,然而天課並不是慈善施捨,而是一種社會義務。

  『天課』可淨化施者之財產,亦可滌除心中的自私與貪財的慾望,並培養慷慨好施的美德。

  『朝』是指朝覲聖城麥加卡巴天房。我一生謹守『可蘭經』之教義,重視聖潔,誠正良善,彬彬有禮,壽終之後,因心靈純潔,受真主召喚,而為真主使者也。

  古佛曰:伊斯蘭教之信仰,乃在認主獨一,不以物配主,樹立道德規範:禮、義、廉、恥,與人為善,明瞭生命的本質,並為純潔的靈魂而活,故修行不分宗教,若能識道、行道、成道,則是一趟成功的生命之旅也。勉之!

靈語現真-第十一章 謹守正道,真主召喚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仁慈之真諦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毘羅國的國家,老國王對於百姓非常愛護,因此深得民心。而老國王生有二位王子,由於老國王年紀漸老,處事有些力不從心,於是有意選擇王儲來繼承,大王子仁慈,卻顯得柔弱,而二王子有主見,並能果斷處理任何事,但生性好妒多疑,為人兇殘,凡是有人膽敢不聽話,莫說是百姓就連身邊的心腹,都無法倖免殘害,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人支持他。最後在眾文武百官議定之後,老國王乃決定讓大王子繼承王位,於是引來二王子邦親王的不滿,乃興兵欲造反,但不敵大王子,乃被貶出王宮。

  新國王接任王位後,非常的仁慈,不但對於犯罪的人民不曾動用刑罰,而且對於作亂的臣子也是不曾怪罪過。另外,邦親王以及跟隨的舊部屬一直在外流亡,最後更與盜匪結成一夥,乃由邦親王領導眾匪類,四處打家劫舍,甚至殺害一些行善的人們,製造社會事端,目的在使新國王失去民心,以便乘機奪回王位。

  後來,新國王下鄉,微服訪查民情,遇邦親王四處搶劫殺人,看在眼裡,非常不是滋味,又因仁慈心腸,畢竟不忍邦親王及眾匪類遭遇到傷害;雖然一直深記著老國王的一句訓言:「仁」,但人民卻一直處在痛苦、水深火熱當中,無以救拔,為此國王乃心疼,對空高喊:「我以仁治天下,為何天下總是不得太平,同是身為皇族中人,為何總是不能明白我的心呢?」

  某日,新國王獨自一人走到深山裡,天氣有些熱而口也渴,忽然見到面前有戶人家,屋前有位老人正在劈柴,乃向老人討了一杯水飲用。不久遠處傳來狗吠聲,只見老人快步走去,不一會兒乃綑綁一隻非常壯大且凶悍的狗隻,言道:「我今晚非宰了牠不可!」新國王言:「這條狗也是一個生命,何不放了牠自由。」老人回答:「我的雞也是生命,不是我不放牠走,過去我捉了牠許多次,因為念在牠可憐,於是放走了多次,但牠一直來叼走我的雞,若不宰了牠,今天被叼走的是我的雞,明天或許就是別人的雞被叼走了。年輕人!善有大小之分,若是因為〈小善〉而成就〈大惡〉則得不償失,自己也要負些罪過。」

  新國王聞言至此,心中似乎有所領悟,正欲向老人道謝時,老人早已不見蹤影。不久空中有神示現:「你身為國王,怎麼卻向我這個老人問起事來,你快回去吧!是好!是壞!自己做個決定。」於是新國王在返回山下的路途中,一直想著與老人的對話,終於有了決定。不久乃親自帶領軍隊剷除匪類,並且下令將邦親王處死,以對過去被其殺害的人們有個交代。從此國家的治安又恢復平靜,人們又再度生活於(和樂、互信、互助)當中。

  由此可知,仁心待人沒錯,但對於作奸犯科者施行仁政,便是對善良之人的殘酷,乃屬於施行小善而造作大惡也。眾生不能不明悟之!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61期

  「容人之過非順人之非,忍人之辱非怕人之勢,告人之失非揭人之疤,引人之惡非助人為凶,幫人之忙非養人怠惰,要人放下非叫人放棄。」

上天有好生之德,但絕不容大奸大惡之徒。

  孔子擔任魯國的司寇,代理國相的職務後,第七天,就誅殺了禍亂國家的大夫少正卯。並在宮門外面執行刑罰,而且停屍三天示眾,以警示其黨羽惡徒。

  孔子的弟子子貢心中產生了疑問,有所不解,向孔子進言道:“那少正卯是魯國的知名人士,如今先生您剛剛執政,立即便先將他殺掉。我擔心恐怕有的人會認為是錯殺吧?“

  孔子說:你先坐下來,聽我告訴你殺他的緣由。天下稱得上大惡的人有五種,連盜賊行為也不在其中。

  第一種是居心叵測而險惡的人;第二種是行為邪僻固執,拒不改惡的人;第三種是淨說假話而巧辯誣陷的人;第四種是對醜惡的事掌握得特別多,並以此要挾對方為他效命的人;第五種是順應錯誤卻善於偽裝,大姦似忠的人。這五種大惡之人,只要是其中的一種人,就應該受到正人君子的誅殺,而少正卯這個人,那五種惡行,樣樣都有。

  少正卯他身居高位,擁有的權力,足以聚集起自己的勢力,而結黨營私;他的言論也足以迷惑眾人,偽飾自己而得到聲望,他積蓄的強大力量,足以叛逆法制,成為異端。少正卯這種人,就是稱得上奸雄的人啊!所以,為了不讓他繼續禍國害民,便要及早除掉他。這人就是邪惡偽詐的魁首,必須立即除掉,越早越好!

  商湯殺尹諧,文王殺潘正,周公殺管叔,蔡叔,姜太公殺華士,管仲殺付乙,子產殺史何,這些人都是違背正道,禍國害民之徒。是應該殺,並且必須殺的。這七個人儘管所處的時代不同,但所具有的惡行是一樣的,所以對他們不能放過。《詩經》中所說的:「憂心如焚,惡徒成群!」小人成群了,就值得憂慮了。

※ ※ ※

  「上天有好生之德」,但絕不容「大奸大惡之徒」。

  因果者乃天地形成之時,即有之大自然法則也。「因」乃世人為非作歹所造之業,「果」乃業緣成熟之時必當受之惡懲也;「因」乃世人行善積德所造之善因,「果」乃已登仙籍子孫富貴之果報也。

  世人常以鬼神為無物,昧心妄為,其心狠毒不能為眾生解難,反謀財害命,迫害之令人傾家蕩產,妻離子散,上天焉能不以惡報懲之?否則如何昭彰天理之至正?

  故一個人要有明確的意念,唯『善』是一切之根本。善者有吉神護祐,就是有天災人禍亦無以傷身;惡者惡煞降臨,最終必使其惡付出沈重代價。

轉載

居上位而不恤

  從前有位富人非常熱衷於賺錢。他家中的一個老僕從早忙到晚,一刻都不得休息。由於工作疲勞,筋力衰竭,晚上一到,倒頭便呼呼大睡。因為大累,身心渙散,精神恍惚,每晚都夢見自己成為一個國君,位在萬人之上,隨心所欲,快樂無比。

  早上,有一人覺得他實在太過辛勞了,老僕則對那人說:「人生百年,晝夜各半,我白天為僕役雖然辛苦,但晚上則是人君快樂無比,我又有何可抱怨的呢?」

  而那位富人白天總是操心家業,心形俱疲,每天晚上都夢見自己成了他人的僕役,被人鞭打使喚,苦不堪言。

  一日,富人病了,其友人探訪時說道:「你地位尊榮,家財萬貫,但晚上做夢,卻當人的僕役,這是因果循環啊!如果你想做夢和醒著時都是稱心如意,那是不可能的。」

  富人想通這一夢一覺的道理後,就開始改變他做人的方式,減輕其老僕的工作,自己也不再過份操心家業,老僕的辛勞減少了,富人的病也少了,大家也減少了很多痛苦。

※ ※ ※

  所謂居上位,可以為官、可以為商。而不恤,亦即不能體恤下屬之辛勞貢獻,常施加名目,以利剝削其應有所得之利,古云:「苛薄成家,理無久享」。

  待人以寬,天賜福報。其意旨即是要各人盡本份,可以各得其利。為上者,以下者之辛勞,而得利潤;為下者因上者之投資,而可溫飽,乃屬互蒙其利。故上者不恤,猶如殺雞取卵,實為不智,但僅苦口婆心,勸不醒利慾薰心為之上者,本殿乃列罰則,以期可收宏效。

  凡起心動念,即削一祿。

  凡付諸行動,即削一福。

  凡此情形,均可單一事件而削其福祿。

  凡能知所省懺,則酌情復其福祿。

摘錄自
玉律規箴 廿八、居上位而不恤

自取滅亡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有許多的諸侯國,其中有一個國號為「宋」的小諸侯國。周赧王二十九年(西元前286年)時,這個宋國出了一件怪事:一個小鳥的窩裏孵出了一隻鷂鷹。其實這件事可能就是鷂鷹誤把卵產在小鳥的窩裏了,可有人說:這是大吉之預兆,以小生大,預示著宋國雖是一小國,卻可以當天下的霸主。

  不幸的是,宋國的國王宋康王聽了這句話,立刻就自以為了不起,以至於喪心病狂。他為了自我滿足,自我炫耀他有多麼的了不起,他砍倒祭祀用的神壇,並將其燒毀,又射天鞭地,以便「示威服鬼神」。他又自稱為天子,命宮中從此依照周天子的飲食起居來伺候他;他還下令,人們都要稱他為「萬歲」,不僅宮內如此,就連宮外、民間,整個宋國所有人都要如此。為了炫耀、享樂,他還「長夜之飲於宮中」,「多取婦人為淫樂」。

  這樣一來,因宋康王暴虐無道,天下人稱他為「桀宋」,也就是把他比作夏朝的亡國暴君「夏桀」。宋康王倒行逆施不到一年,齊湣王便起兵討伐他,只一戰,宋康王便敗,因其不得民心,頃刻間「民散城不守」。宋康王為了活命出逃到魏國,不被收留,次年便因飢寒交迫而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省溫縣)。

(資料來源:《天史》、《東周列國志》)

※ ※ ※

  太上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以人心之良寙來評論善惡,以天理之至正來談報應,形正則影正,形邪則影邪,一定之理也。種善因,得樂果,種惡因,得苦果,事證歷歷可鑑,絲毫不爽也,奈何世人愚癡不信,偏背善而行惡,誠可憐焉!

  世人常見善者坎坷,惡者壽考,似乎善惡因果報應不足採信,其實不然,誠不知善惡之報有其遲速轉移之現象,有者今世現身現報,有者來世後生後報,這是錯不了的。然行善者得禍,乃是其前世之惡因所致,而作惡者得福,亦屬其前世善因之來也。莫道作惡之不報,直待惡業滿盈;莫言修善之無應,直待善果圓成,自可分曉。

  世人當知正德、正善而行,絕不可偏失,時時以此惕勵自己,多積善德,於冥冥之中自有無窮之福報,否則會因而造惡而沉墜,不只毀了自己,更會因而傷及子孫,則罪大惡極,且痛苦無窮也。世人應知天網恢恢,絕不疏漏;盛德感天,迪吉萬年。以此勉之!

摘錄自
悟行清明感應篇-第二章 善惡報應,形影相隨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戒殺與放生

戒殺與放生的行為包括那些?

1.不親手殺生。

2.不教唆別人殺生。

3.不幫助別人殺生。

4.戒除肉食。

5.不從事與殺生有關的行業。

6.凡有拜神,一律用素菜、鮮花、水果,不用牲禮。

7.見人殺生,應加勸阻,或用錢將臨宰之動物買而放之。若勸阻無效,或他不賣,則應對被殺之動物起同情心,若能為牠念佛號或往生咒更好。

8.不虐待動物。

9.其他與上列殺生相反之行為。

戒殺與放生能得何種福報: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說,人在世間戒殺得五福:

1.壽命增長。

2.身心安穩。

3.不為刀兵虎狼毒虫所害。

4.死後得生天上,壽命長遠。


其他在佛經及善書上所記載之放生戒殺福報有:

1.遇有緊急災難,易於逢凶化吉,脫困免災。

2.遇有醫學上難治的所謂「冤業病」,能戒殺放生配合念佛、誦經、持咒、修懺等佛事,雖不能百分之百有效卻常有奇蹟出現。

3.凡有祈願,較易達成。(例如:求生子孫、求平安、求功名、求事業、求消災等。)

轉載自
虛原雜誌-157期

  所謂「我肉眾生肉,名異體亦異,同於一靈性,只是差形軀。」意說明人之肉有同眾生之肉,而靈性亦相同也,只不過名與身軀有所差異耳,何苦相互殘害而傷身敗德呢?靈靈相殘,何時能了?水火刀兵之劫都是由此而來,故當明而悔悟之,同時亦會因而受果報之感應,而報在己身也。

不知行善,災禍常來

  乾隆庚子年,北京前門外的楊梅竹斜街著了一場大火,火劫熊熊燒毀了民房一百多間。

  但是,就在這火海之中,卻有一間破房子蕩然獨存。四周的斷壁頹垣,像是整齊地為這間破房子劃定了界限,火劫撲到這裏戛然而止,不再向前蔓延。

  據說,這間破房子裏居住著一位寡婦,她耐心地守護著年老而卧病在床的婆婆。

  《孝經》上說:「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 ※ ※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不知行善,災禍必來,故可知「善」是最好之護身符,世人往往不知此點真理,胡作非為,造業造罪,當然隨之災難降至,無法避免,這是正理,這也是天理,絕無分毫之差錯也。

  常聽聞世人埋怨:為何災難總是降臨在自己的身上?為何不能稱心如意,飛黃騰達?為何好的事總輪不到自己?又為何別人都可如願如心,偏偏自己災厄重重?其實這都是自己所造成的,並非有誰在指使,並不是上天不公平所致,這裡頭詳細深入探討,可能是自己前業深重之關,亦或是今世片善不行,難有去業致福之機,所以這是怨不得人也。

  再看世間甚多不幸之事,其生亦有其因之所在也,為何車禍之難會臨汝身?為何祝融之災會降臨汝家?為何厄事無端會找上門來?為何不幸之事都會與你相關?又為何別人總是賺錢,而你總是破財連連,困擾不已?這裡頭當然牽涉到一個「善」字,善可避災,善可去業、邀福,善可清性明靈,善可去罪受祿,善是世人求致福祿的前緣,所以當深入去瞭解,澈底去了悟,你就不會有所埋怨矣,亦可因之明白之後,痛改前非,全心致善,就可改觀矣。

  一縷清香達上蒼,世人所祈求的無非要能事事如意,闔家平安,然而並非上天不仁,而是世人愚昧不智,一心為惡,福從何來呢?只要存心常善,吉神隨祐,一切即可如願矣,故世人當明「善」才是真正的財寶,善才是真正的福祿也。希世人能認清此點,自今而後,惟善是行,一切就可祥臨,勉之。

摘錄自
悲哀世間情-第三十一章 不知行善,災禍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