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久而不聞其臭

  一日,佛與七十位比丘一起返回精舍,到了半路,這七十位沙門卻因為貪戀妻子、兒女,又慢慢開始退道心。那時候,正好遇到下雨,心情更加憂鬱苦悶。

  佛知道了這些比丘的想法,於是在路旁以神通變化了幾十間的房舍,大家都進去裏面避雨,可是沒想到房子會漏水!於是佛便藉機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如果蓋房子不牢固、不細密的話,遇到下雨就會漏水;同樣地,我們的意念如果沒有經過思惟謹慎而行的話,淫欲、放逸等煩惱就會滲漏進來。」

  「如果房子蓋得很牢固、密實,即使下雨也不會穿漏。同樣地,如果我們攝心思惟而行,有正念、正知的話,淫欲、放逸等煩惱也能夠降伏而不生起。」

  這七十位比丘聽了佛的偈頌以後,雖然勉強自己要精進,但還是迷迷糊糊的。

  雨停了以後,他們就繼續往前走,看到地上有一張破舊的紙,佛就叫比丘把它撿起來,並問比丘:「這是什麼樣的紙啊?」

  比丘們拿起紙來聞一聞,回答說:「喔!這是包香的紙,雖然被丟棄了,但是香氣還在。」

  佛又繼續往前走,發現地上有一根斷了的繩索,佛就叫比丘把它撿起來,問他:「這是什麼樣的繩索呢?」

  比丘們拿起來聞一聞,就說:「這個繩索非常的腥臭,這應該是綁過魚的繩索吧。」

  佛就告訴各比丘:「人的本性本來是清淨的,都是由於各種因緣而造罪、修福。如果親近有智慧、有才德的人,則自己的智慧、品德也會隨著逐漸增長,道心更加堅固。」

  「如果與愚昧或品德不好的惡友相處的話,那麼禍患、罪惡就會隨之而來;就像紙或繩子一樣,如果接近香的話,本身也隨著變得芳香;如果接近腥臭的魚,本身也變得腥臭了。這都是漸漸熏習而不自覺的緣故啊!」

  於是,世尊就說了一段偈頌,意思大致如下:

  如果親近庸俗淺陋、品德不好的人,長久被他熏染,就好像接近臭物一般,久而久之自己也漸漸地沈迷,對於惡法也習以為常,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惡的習性了。

  相反的,如果親近賢能善良的人,長久受他熏習,就像依附著香,受到香的熏陶,久而久之智慧增長了,也習慣修善法,德行成就既芬芳又高潔。

  這七十位沙門聽了佛連番的開示以後,知道對於家的貪戀就像污穢物的聚集處一樣,對於妻子、兒女的牽掛,就像腳鐐手銬的束縛一般,因此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跟隨佛陀回到精舍,攝心、思惟、精進修行,終於成就阿羅漢道。

※ ※ ※

  人之初性本善,眾生出生於宇宙間,人皆善性,何謂有惡?今日社會充滿猖狂風氣,人之降生天地間,學好難,學壞易,總之與善相近即善,與壞人相處即染惡,人皆知本性慈善,應速近聖佛學好榜樣,人心皆正,才能放出光明。

  人從呱呱墜地,無有智識,亦無善惡之純真本性,隨著年長受種種教育學識及環境之影響,漸有知識、生起分別心及諸般不良之行為衍生,這雖是運數,但關鍵卻在人之本心。然而在同樣的環境下生長,有者保持純真本性,有者淪為叛逆性格,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乃在說明十二因緣之聚會現象。然所謂叛逆之眾生亦非永遠是如此,有些人則在某種情形下遠離劣友,革去惡習,待另一個機緣之到來,大改前非而成為社會有用之人才;反之,眼前所見之善良眾人,有時亦會在某種因緣促使下成為社會之禍患。故而雖人力無法改變天時,但人心卻可扭轉時運。

  「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其臭。常聞蘭芝之香,久而不聞其香。」這是說時常接近事物,時日久了就不能讓人察覺它的特性,除非有新的開始才能讓人發覺有新的感受。所以處世為人,若一直與壞人混在一起,久而不知其壞,其心中若常存不良意念,則自己也不會察覺到有何不當。語云:「擇善以交」,乃警戒世人應慎重以交也。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