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日 星期六

義理行事.處世之道

 本道院五聖之關聖 登台



聖示:居心以仁,行經義路,信義行事,建穩基礎,與人相處,方方兼顧,義不容辭,圓融諸途。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人的組成,有無形的靈魂以及有形的肉體,身體所展現的言行作用,來自於無形的心靈意念作用。


關聖:是的。意是心的音波,念是現在的心態,意念乃是當下的心態受到刺激後,所發出的音波傳達到身體上有關的器官,產生有形身體上各種功能的運作,一言一行的作用莫不由心念而起。


陳生:無形與有形是連在一起的,只是一般人很少注意到,因而使得我們對於心地的了解,非常貧乏,造成迷迷糊糊過一生的現象大有人在;也就是說居心要誠敬,作為要合義理,才是待人處世正確的方法。


關聖:聖賢處世之道,有許多值得諸子效法的精神。在諸子學習及研究之後,應用在平日的待人處事,才不失學道的意義。


是以,諸子平時的心念要正直,不可心存邪曲,並要有義氣的幫助各方的人,要學習成為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修道人,平時要以誠敬正直存心,與人接觸應該本於義理行事。如果平時待人處事,能將誠敬和義理做得周全,德行必然宏大,德不孤,必有鄰,人氣旺,必可達自助天助的。


陳生:謝謝恩師!學生感受到囉!目前現行的社會就是需要好的德行能遍及,在社會上的行事風格,必須以誠敬和義理為原則,從自身的誠意出發樂於助人,從一己影響一家,一家影響一里,一里影響一縣,一縣影響一省,一省影響一國,不斷地延續到每個角落。


關聖:如此一來,即可實現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陳生:漢朝時期,有一位劉寬的人,平時對人絕不疾言厲色,有時遇到屈辱或麻煩,也從不發脾氣。某日,他駕著牛車外出,遇到一個莽漢攔住牛車,劈頭就說這頭牛是他的。劉寬明知這人誤認,也讓他把牛牽回去,自己拉著空車回家。不久,莽漢的牛回牛欄,知道自己錯了,趕緊將牛送回,劉寬不但沒有生氣,而且還和顏悅色對待。


後來,劉寬當了官,對於部屬或百姓有過失,絕不施以重刑,而以輕責,使犯過的人知道羞恥,百姓受其寬宏大量所感化,於是再也不敢為非作歹。


劉寬的夫人發現他待人處事,對內對外從不擺官架子,也未曾看過他發脾氣,心想找個機會試一試他。有一天清晨,劉寬已經穿好官服,其夫人叫婢女端一碗熱湯送上來,暗令婢女故意將湯打翻在官服上。當下,劉寬非但絲毫不生氣,反而關切地詢問婢女,是否有被燙傷,檢查沒有後,才換官服上朝。


關聖:待人且寬,律己要嚴,這是古代聖賢的明訓,同時也是培養自己內德、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好方法;如此一來,才能夠讓自己的前途展現無限的光明。


陳生:長期以來,學生確實發現到,學習著誠敬與義理不但自己受益,家人也受益,因為行持王道,家庭始能呈現安和樂利。


劉寬為人寬厚的態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常常想,如果我們都能學習歷史人物給我們留下的楷模,那麼這個社會上奇奇怪怪的事就沒有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祥和也就能夠隨處可見囉!


關聖:所以,諸子學道,也就是學習寬宏大量。希望在諸子進德修業中,有德的人靠攏身邊,無德的小人遠離。


諸子從平常的經驗中去觀察,有許多事情的處理,是無法運用財富和權勢的,譬如想解除憂鬱和煩惱,再多錢也無能為力,唯有給子孫留下義德,享受安祥,才是人間最大的福報。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四十一章 義理行事‧處世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