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大河
過去,佛陀住在阿毘闍恆河邊。
一天,有一位比丘來到精舍求見佛陀說:「出家眾剃除鬚髮,正信出家,虔修梵行,成道時能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請世尊慈悲開示,我會獨自在一靜處專心思惟,精進不放逸。」
此時佛陀觀察恆河水,見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於是詢問比丘:「你有看到恆河中正在漂流的大樹嗎?」
比丘回答:「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如果此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入水中、不在沙洲上擱淺,亦不為洄流所住,不為人、非人所取,又不腐敗,最後會流入大海嗎?」
比丘回答:「會的,世尊。」
佛陀說:「比丘也是如此,如果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入水底,不在沙洲上擱淺,亦不為洄流所住,不為人、非人所取,又不腐敗,最後終會流入大海。」
比丘請示佛陀:「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什麼叫沈沒?什麼是在沙洲上擱淺?什麼是洄流?什麼是被人取?什麼是被非人取?如何為腐敗?請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後,必擇一靜處,專心思惟,直至悟道證果。」
於是佛陀為其開示:
此岸者,即是執著色、聲、香、味、觸、法;
彼岸者,即是執著遠離色、聲、香、味、觸、法;
人取者,即是憂悲喜樂皆近於俗人;
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持戒苦行,當生天處;
迴流所住者,如捨戒還俗;
腐敗者,即是犯種種惡行不善之法而墮落。
若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遠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持戒清淨,虔修梵行,最後一定可以流入涅槃大海。
比丘聽聞開示後歡喜離去,擇一靜處,精進思惟,即證阿羅漢果,遠離生死輪迴之流。
※ ※ ※
佛經中,波羅蜜多之意義,就是到彼岸,煩惱世界是此岸。學佛不外想消滅煩惱根源,而到達彼岸。彼岸是究竟涅槃。所謂彼岸此岸,都是假想的、虛設的,有些人以為彼岸就是對岸,抵達彼岸就認為是乘船過海一般的去到對岸。假使如此想法,就不能謂之明白真意。
有一句叫「回頭是岸」,既然回頭,那當然是此岸,何以又教人抵達彼岸?此一問題,每令初基者有所迷惑。須知佛法中無男無女,無人無我,無彼無此,又何得有彼岸此岸之別?由此可見,彼岸此岸係一種假托之詞,萬勿執著。然則到底佛經中之彼岸在於何處?怎樣才能達到?世尊初時也執迷於彼岸,後來才得悟道。
原來彼岸此岸,不離分寸。彼岸此岸就在眼前。所謂學佛求法,簡單非常,一念識得,不需外求,百千三昧,不離方寸。所謂方寸者,心也。當時世尊也有誤會,以為方寸之外,尚有三昧,拼命去求。六年苦修,骨瘦如柴,仍不肯信自己方寸,仍以為方寸之外有千百萬法門,遂致南轅北轍,愈走愈遠。後來見星曜之光,突然領悟,認定方寸之外並無三昧,從此教人尋求本性,本性既得,再求本知本能。
因此,心外無法,何需去求?故般若波羅蜜多而稱心經,不外叫人以自己智慧去到彼岸之謂。
雨華再集64-彼岸與此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