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日常生活之間,量入為出,能得節儉,即是增加一筆可觀的儲蓄。
真正富有的人,並不一定賺錢得多,他的富足有餘,主要是在計劃性的調節支出,並避免無謂和無意義的浪費;是以,在節儉中,就能有豐富的積蓄。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廉節的人,生性平淡,不受制於物慾的誘惑,一瓢飲、一簞食,已經滿足了;所以,終身樂無窮。
菩薩:《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簡單的說,吃每一粒米時都要想到它是農人辛苦耕種出來的,而且得來不容易,不要隨便浪費;而衣服的每一條絲線,都是養蠶人辛苦養蠶得來的,必須體認他們的辛苦。
陳生:但願我們能得惜福,當用則用,當省則省,不要隨意丟棄或浪費資源,以免自己成為地球沈重的負擔;因此,清淨心田,栽種清蓮,讓自己成為資源的播種者。
菩薩:人生在世,輪迴浮沈,頻頻造業,每一個人都有冤親債主〈包括:冤欠、靈障〉;是以,修子學道明理,更應當惜福而消罪,勤種福田,修行智慧,以保慧命常存。
造福別人,就是造福自己,能捨去有形有限的,才能獲得無形無限的;諸子能捨,捨得捨得,能捨才有得,明捨卻暗得。
陳生:學生明白。唐朝河南府府尹鄭瀚,生平節儉,最痛恨奢侈浪費。
有一次,家鄉的堂姪來找他,莊稼漢第一次到衙門,不僅衣著古拙不搭調,連禮數也生疏欠周到。府衙的人員見到了,都暗笑不已,唯獨鄭瀚不以為意,還禮貌周到的接待他。
鄭瀚問他來意,堂姪坦白地說:「我們家裡從來沒人做過官,現在田糧豐收,衣食不缺,想做個小小官來光宗耀祖,就是小尉也沒關係。」
鄭瀚德高望重,認為堂姪要求並不過份,便修書給當地郡守,請他酌請辦理。
堂姪離去的前一晚,鄭瀚召集家人和堂姪共進晚餐,以盡親戚情誼。
上菜當中,有一盤蒸餅,堂姪便依自己習慣,把烘烤較硬的外皮撕下,只吃內皮和肉。鄭瀚見狀,一時怒起,便大聲道:「蒸餅的外皮和內皮又有什麼兩樣,不吃外皮,就是浪費食物。我生平最痛恨世俗的奢侈浪費,常常想要把這些積病矯正過來,使世風重新的純樸平實。」
鄭瀚心存訓誡地繼續說道:「我原來同情你生長在鄉村,認為你必然瞭解農村的艱苦,一米一飯,得來不容易,必然會更加珍惜,沒想到,你也和城市的紈絝子弟一樣浮誇不實、奢侈浪費。」
說完,指著撕下的外皮,說道:「把它拿給我!」
堂姪一時驚愣住,張口結舌,不知該說什麼,只好把外皮遞過去。鄭瀚接過外皮,一口氣便把它吃完。
堂姪至此,才後悔不已,決心改正浪費食物的飲食習慣。
菩薩: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刻離開「仁」,急遽倉促的時候,一定和「仁」同在,挫折困窮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同在;是以,君子時時守住道心。
不管花花世界多誘惑,不管利慾色身多牽動,只要你們能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減少物慾,避免造業,就不怕受到干擾。待人接物,如果都能彼此尊重、相互體諒,修道才能把天堂帶回家。
可。停筆。 吾退!
陳生:學生明白。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60期-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