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憂貧憂賤

  孔子去泰山旅遊,在半路上遇到一位老先生自彈自唱,神情十分愉快。


  孔子頗為訝異,便問老先生:「你為何這麼快樂呢?」


  老先生回答:「我怎能不快樂呢?人為萬物之靈,我幸運能出生為人而不是禽獸,這是我第一件樂事。在這個時代男尊女卑,地位相差很遠,我又能生為男人,這是第二件樂事。人的壽命長短不一,我沒夭折,而活到九十歲,這是第三件樂事。」


  孔子又問:「你有三件樂事,可是我看你衣物簡陋,就知道你生活貧困,難道你一點都不擔憂嗎?」


  老先生笑著說:「哈哈!錢財是身外之物,貧窮也是一件平常的事,只要淡泊明志,身心安泰,消遙自在,貧窮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孔子再說:「你年紀這麼大了,不怕死之將至嗎?」


  老先生回答:「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死亡只是人生暫時的終點,好像坐車到了終站就要下車,我心無牽掛,有什麼事讓我害怕呢?」


  說完,老先生又繼續彈他的琴。


※ ※ ※


  「知足常樂,多貪則憂。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世事多幻,變化萬千,何者足以為憂?何者足以為喜、為樂呢?讓世人總是捉摸不定,幻惑不已。


  世人有時以無財為憂,常以世俗之慮為憂,有時怕子女不聽話亦憂之,有時因無恆產、無汽車、洋房而苦惱不已,有時因無姻緣而煩憂,有時因無後而苦嘆!這都是因不能看開視明而憂惑者也。試想就是你所想要的都給了你,那又如何呢?然而人生真正生活的目的,以及人生真正的價值是在於此嗎?然而恐怕有者得了亦因而惹禍上身,或有者無福得之而又偏憂之,奈何呢?


  真憂者:當憂己是否善良?當憂己身是否知修?當憂己性有否涵修?當憂己靈有無清修明純?當憂家人是否能與之齊善?當憂自己是否能以身作範、引導他人行善行修?當憂自己能否貢獻心力於社會的純樸敦厚上?諸如此等才是無惑之憂也,亦即是真憂之意義也。希世人能細思真憂之所在,並予以勉行之。


摘錄自 惑 第四十八章 憂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