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留。

  在言梁武帝,性善信佛持齋,拜誌公和尚為師,欷氏皇后亦拜雲公和尚為師。

  有一日雲公和尚開堂說法講經,欷后請梁武帝來聞經,武帝請誌公同來聽法。

  雲公和尚登堂說法講經,即時飲酒食肉。誌公進前問曰:「雲公你現今為國后之師,今登堂說法,因何飲酒食肉?」

  雲公答曰:「我飲食之猶如無食。」

  誌公曰:「恐你後來遂作之猶如無作之。」

  其後雲公福盡氣消,死去墜落牛胎,誌公就對梁武帝說此事情,梁武帝不信。

  誌公一日遂同梁武帝,野外同遊觀山玩水,信步而來,行到野田,看見有一隻花色牛在此耕田,誌公對梁武帝曰:「這就是雲公。」

  帝曰:「師父怎知之?」

  誌公曰:「帝若不信,可叫三聲便知端的。」

  帝連叫三聲,這頭花牛便四腳跪地,兩眼流淚。

  誌公問曰:「你前日登堂說法,你自言道,食之猶如無食,今日墮落作花牛。」

  花牛聞此言後遂自觸犁而死。梁武帝大驚,隨即作偈曰:

  堅持修行度眾生,冒犯口業罪不輕;
  酒肉不除登臺座,雲公說法墮牛身。

  帝看見果有此惡報,心中有悟,堅受信心。

※ ※ ※

  戒者,天下師也。釋尊明明開示:以戒為師,又云:末法眾生所行、所為、所思、一舉一動,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故末法眾生以戒為師。

  何以須以戒為師?蓋因末法眾生容易因人修行、容易依字解經,此二者俱皆容易陷入迷思。

  所謂「所知障」,為人處事若僅憑自我感覺為主,若全憑自我所知所思為導,那麼必定執著,一個執著心重之人必定自以為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自己高,人若存在貢高我慢之心理,將致使道德淪亡、正義罔存為伍的必定全然是敗德損義之輩,是以故,釋尊開示:以戒為師。

  戒律是人生之準則,亦為處事之標的,何者該做、何者該言、何者該思、何者該視,俱皆有其標準與適當之限制。「戒」乃出於自我約束之法則,而「律」是強制遵守之規矩條例;而戒律之行持,分門別類大致可分對人、對事、對物;又可分為身、口、意之三大戒律;容易犯戒之人俱皆為自私心重之輩,而容易守戒之人乃為無私之眾,戒又可分五戒,俱皆不出於身、口、意,若是身口意清淨,則五戒不逼而自然守律。

  由於戒律全為自發心,所以歡喜心守戒,易有成就,而輸誠一志,可明天心神意;由於持戒自然,所以容易圓滿夙願,積行功德周遍法界,足以舉頭昂揚、德霸一方,則戒德恆遠、流傳不朽也。

摘錄自修身養性-第三章 持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