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插花廟的尼姑,姓董氏,遇到觀音大士誕辰,整治供品器具將完,忽然覺得稍有倦意,便靠著桌子暫時歇息。
恍恍惚惚間,夢見菩薩對她說道:「你不獻供品,我也餓不著;你就是獻了供品,我也不會吃得更飽,寺門外有四五個外地流亡的飢民,討飯不得,困窮飢餓將要支持不住了,你撤下供品給他們吃,功德超過供我十倍。」
尼姑忽然驚醒過來,開門出去一看,果然不錯。從此每年供品祭獻完畢,都用來施舍給討飯的人,說這是菩薩的意思。
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濟人不在大費己財,但以方便存心。殘羹剩飯亦可救人之饑,敞衣敗絮亦可救人之寒。酒筵省得一二味,餽贈省得一二品,少置衣服一二套,省去長物一二件,切切為貧人算計,存些贏餘以濟人急難。去無用,可成大用;積小惠,可成大德,此乃為善中一大功課。
※ ※ ※
慈悲自古以來,便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我、無他、無求),成就三輪體空。
「慈悲喜捨」是菩薩對紅塵眾生,救苦救難之實質施予,雖然與對方並無任何淵緣存在,甚至毫無血緣關係,一旦(得聞、得見、得遇),知有苦難眾生急需施予救助,乃能不假思索,予以施濟協助,並且對象亦不分別(男、女、老、少、美、醜),一切視若同等。
凡有眾生真實急需,施助者並不慳吝,並且能不分別,菩薩之心腸,乃是大無畏之施予,對於所施予之對象,絕不可存在私人之欲求回報思想,並且是無任何理由發自內心誠意的施予,只是看成是在盡應盡的義務,做應當做的事而已,即便施予出去,亦從來不曾有反悔的意思心念,因此無掛無礙,能獲無比殊榮,以廣結大善因緣,德澤利益千萬人民,惠澤普及於群生,無往而不利也。
但俗世在於喜捨上,常存在欲求,施予他人,卻一直欲求他人隨順我意,行為一旦有不符合我的心意則心生懊惱,又有施予後,常生掛念或逢人常宣說所做善行,惟恐無人知悉,有些人乃是心欲求善名、美名等留名於世,方肯施予,如此一來,實在是毫無功德可言。
《六祖壇經》云:「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眾生若是保持衛道、佈施,願以所施參贊令法輪常轉,願本身所做之佈施,能令正法永駐在世,使眾生永沐法華而離苦得樂,因此慈悲無障難;若眾生爛慈悲,將會自召障礙而不自知也。雖然眾生在佈施方面,大都是發自於真心,但在無意之間,仍因佈施以累積福德,而獲人間福報。
願勉眾生能將有求之施捨,逐漸改善為無欲求之心而行佈施,如此則必能功德深耕,蓮台倍增、果品增長也。
寶德雜誌第41期-述論:慈悲喜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