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靜養心性

  出自《太平廣記》

  魯妙典是九嶷山的女仙官。生來聰敏,品德高潔,吃素不喝酒。

  十多歲時,她對母親說:「食物的氣味臭濁得很,一聞到就鼻腦疼痛,希望不要再吃飯。」全家人對她都很憐惜。

  過了十年,她常常悶悶不樂,就對她母親說:「人最長的壽命不過一百二十歲,卻每天被喜怒哀樂所傷害;又何況是女子之身,哪能再埋沒真性,混同於凡夫俗子呢?」

  有個竹麓道士拜訪她,把《黃庭經》傳授給她,對她說:「《黃庭經》是扶桑大帝君宮中的經書,誦讀一萬遍的人,能夠成為神仙。經書上說:‘詠之萬遍升三天,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凶殘,亦已卻老年永延。’。住在山上獨自修煉,只要讀上一遍,就如同與十個人為伴,沒有恐怖和畏懼。為什麼會這樣呢?此經能把身中的眾神召集起來,從而澄清端正了神氣。神氣端正了,外來的邪惡就不能干擾;眾神集中了,恐怖就奈何不了你。如果形全神集、氣正心清,就可以清晰地看見千里之外的東西,纖毫無隱。」

  道士再說:「我所擔心的是人不知道真經,知道了卻不能修煉,修煉了卻不能精進,精進卻不能長久。如果半途而廢,前功盡棄,不僅將遭到玄法的責罰,還將有無窮的痛苦報應。」

  妙典遵奉玄戒接受了經書,進入九嶷山,住在岩洞內,靜修默煉。屢次有妖魔前來試探,而妙典道念堅貞,不為所動。

  這樣生活了十多年,有位神人告訴她說:「這座山系大舜管轄,是天地的總司九州的宗主。古時候有個高道之士,製作了三處竹床,可以歇宿遮避風雨,保護形體、堅定道念。天長日久,竹床也都朽爛了。現在我為你製作它,可以遂心安閑歇息。」

  又過了十年,真仙降臨下來,交給她靈藥,她就白日升天了。

※ ※ ※

  養性

  人性之所以不能安靜者,嗜欲心亂之故,是以,節欲為養性之大要也。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愔,驚怖為狂,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則通於神明,通於神明者,得其內者也。」

  此乃節喜怒哀樂之感情,排除五官之嗜欲,則性靜而漸明矣。

  養神

  性之本,心之靈,昭昭而不昧者,神也,故神為眾妙之根,心性之主。養神之法,以和氣平形為主。

  養心

  心與性,似同而實異,性為體,心為用,性為先天之靈,心為後天之主,故以節欲養性,以無為養心,及其至也,則心性如一。

  養形

  形體為精氣之所聚,亦性情之所託也。故言修養者,無不以養形為要事。養形之法,可分三類:一為養氣、一為養精、一為以形骸順自然。養氣即吐納之術。精為人身之本源,精足則形全,精虧則形憊。形不安則勞,勞則無所寄矣。

  夫性、神、心、形四者,雖各有所用,而實互相連繫,不能去其一而不養也。世人或有離形神為二,或有耗其心而惰其形,或有勞其形而外其情者,皆不足以談修養之道。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