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但得此心無障礙,何須世外覓蓬萊

  清朝中後期,樓觀台附近來了一個李姓老道,衆人不知他爲何處之人,也不知他年紀有多大。這位老道平日總是身穿一件大袖的道袍,無論寒暑都是赤足而行,從來不見他換過衣服,而那衣服卻從來也不髒。


  白天,李姓老道常常到集市上向人化緣討要食物吃,卻從不向人索要錢財;每天晚上他都是整夜在磚槽上打坐入定,人們從來不曾見他躺下睡覺。


  李姓老道平日所談的大多都是明末清初時期的事情,有時候也說說各地的風土人情、名山勝迹等事,說起來都宛如親身經曆一般。當地一些年過九旬的老人都說:他們從小就看到老道如此了,真是不知道他有多大了。因此大家都尊稱他爲“赤腳李半仙”。


  樓觀台那兒有位公子與李姓老道關系很好,頗爲親近,常與他談論道家之事。一天早上,他被老道單獨請至書齋,老道讓他看一本放在書桌之上的書,他打看閱讀,只記住了其中“但得此心無障礙,何須世外覓蓬萊”這一句話。老道說:你記住這一句話,便足矣了,說完就把書收了起來。


  老道接著就盤膝而坐,開始打坐入定。這一入定,就從辰時定到酉時,也就是從早上七點一直入定到晚上七點一動也不動。那位公子一直在旁等候他出定。


  老道出定後,對公子說:你明日淩晨到我這裏來一敘如何。公子回答說:沒有父命,不敢離開家中。


  次日公子也就沒有去,只讓一位仆人回複老道,說今天不能來了。


  老道聽仆人說完後,就非常惋惜的說:這也是定數啊,只好以後有緣再相逢了。


  當天晚上,老道就坐化于石洞之中了。公子聽說後,爲自己錯過機緣而惋惜數日。當地人聽說老道坐化的消息後,紛紛趕來祭奠。


  數年後,當地有人從四川回來,說看見了李姓老道,衣冠面貌皆如舊,只是行走迅速,沒來得及說上話。這時大家猜測:老道坐化,可能並不是真的死,而是屍解走了。


  看了這位老道的故事,我想那位公子如果能去見老道,可能就能得到道法的傳授,只可惜他沒有去呀。由此一念之差而錯過機緣的故事,也可知道過去修道之難啊。


  至于老道對公子說的:只要記住“但得此心無障礙,何須世外覓蓬萊”這一句話就足夠了,我想這也是他在用此方式點化公子修道人一定要修心性才行。


  然而曆史上能明白神靈點悟的人又有多少呢,從公子因錯過機緣而只惋惜了數日這一點看,修道在他的心目中並不是十分重要,他很可能並沒有領悟這句話的內涵。過去很多修煉上的東西都不講明,而要人自己去悟的。過去修煉真是難上加難啊。所以過去很多想修道的人都歎息道:“讀遍丹經千萬卷,最後一招沒人傳”。


(資料來源:《咫聞錄》)


※ ※ ※


  心隨念轉,念可縛心,可知心是常受外境之影響,被動而不能自主。正心篇云:「住則生心」。住者住著,念秧住著在心中,生根茁芽,妄念頻生。所謂心有掛礙,其心必生,則心不能清靜,不靜即惑,有惑則迷。


  心最好無念,但即使有念,能不住,就可還原。故無論發生任何念頭,切不可把念秧住著心內。來者自來,去者自去,空無所住,則心可回復清靜。儆修篇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凡夫有七情六欲,實在不易不起念,如能有念即覺,就可不住生心。覺者醒覺,對念頭想一想,想通想透,研究後果,後果一明,其心自覺,故覺乃止念良方。


  說到覺字,當然以悟字來解釋,但覺與悟仍有分野。覺就是知道,亦可謂知其然。悟則較覺更深入,乃是澈底的明白。怎樣去求覺?人生最大之阻礙就是念生,姑無論好念惡念,有念就不能靜心,所以必要去念。念來時要用無相去抵擋,無相就是覺。無相之淺解,可用「不外如是」四個字。心中有念,念乃想財,用不外如是四個字想透一下,便可不想要財,此乃覺來念自消也。


雨華三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