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銜命還國作

 

  晁衡,日本著名遣唐留學生,本名阿倍仲麻呂,入唐後改名晁衡,是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


  公元698年,晁衡出生在日本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酷愛漢文化。


  公元716年,日本政府決定派遣由五百五十七人組成的第九次遣唐船,十九的仲麻呂作為遣唐留學生也在其間。第二年三月,遣唐船從難波(今日本大阪)起航,駛向中國大陸。經過近半年的海上航行顛簸,上岸後又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在當年九月底到達了文化古都長安。


  到達長安不久,仲麻呂就進入了國子監學習。在這裏,他系統學習了儒家經典,畢業以後,參加科舉考試。作為一個外國人,仲麻呂一舉考中進士,讓所有的人都對他刮目相看。為了能在中國長期生活、學習,他更改了國籍,改名晁衡。


  晁衡的才華得到朝廷賞識,他被任命為左春坊司經局校書,職掌校刊正圖書,輔佐太子李瑛研習學問。公元731年,他被提拔為門下省左補闕,使他有了接觸唐玄宗的機會。


  公元733年,晁衡因雙親年邁,請求返回日本。玄宗皇帝極力挽留,晁衡未能成行。公元752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到達長安,副使吉備真備是他同時入唐留學的好友,久別重逢,不勝感慨,也勾起了晁衡的思歸之念。


  第二年,遣唐使準備返回,晁衡再次請求返回日本。晁衡入唐已經三十七年,這時已是五十六的老人。唐玄宗念他家有高堂,同意了他的請求,並任命他為唐朝回聘日本使節。任命外國人為中國使節,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明晁衡得到朝廷非同一般的器重和信任


  晁衡獲准回國的消息傳出以後,長安朝野人士紛紛給他送行。王維給他寫了送行詩《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晁衡也懷着激動的心情寫了《銜命還國作》贈答友人。這首詩抒發了他留戀中國、惜別故人和對唐玄宗的感戴心情,意境深遠,感人至深。它是歌頌中日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史詩,千百年來為兩國人民所傳誦。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

  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

  蓬萊路遠,若木故園林。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

  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那一年六月,晁衡一行辭別長安,到揚州延光寺邀請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十月十五日,他們分乘四艘大船從蘇州起航。


  天有不測風雲,晁衡所乘的那一艘船觸礁,與其他三艘船失去了聯繫。失去控制的船隻,被風暴吹到越南的海岸。哪知屋漏偏遭連陰雨,登陸後又遭土匪襲擊,全船一百七十餘人多被殺害,只有晁衡等十餘人僥倖險。


  傳聞他在海上遇難,長安的友人悲憤難當,李白揮淚寫下了《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這首詩感情充沛,深刻表達了兩人的誠摯友誼,是中日友誼史上傳誦千年的不朽名作。


  公元755年六月,晁衡一行歷盡艱險,再次來到長安。朋友們見到晁衡,喜出望外。晁衡見到李白的詩,百感交集,當即寫下了《望》:


  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

  一片望情,盡付水天處。

  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


  誰能料想,才虎口,又遭兵燹(因戰亂所造成的災害)。那一年十一月,安祿山發起叛亂,唐玄宗逃往四川,晁衡沒有家人,只得跟隨唐玄宗避難。


  直至公元757年末,玄宗自蜀返回長安,晁衡也跟隨返還。這一年,晁衡已經六十一


  以後,晁衡再度在朝廷擔任官職,歷任左散常侍兼安南都護、安南節度使。公元770年,晁衡在長安逝世,終年七十三。唐代宗為了表彰晁衡的功績,追贈他為從二品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大都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