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莫戀紅塵

 

  惠古長老是名望極高的禪門尊宿,死後投生於宰相家,少年登科。


  在世人看來,這的確也榮耀了,但對修行人來,卻是大大的失算。為什麼呢?


  前世齋戒,從來不吃肉,今世吃肉,必定以吃肉為美;前世清修,從來不近女色,今世近女色,必定以色欲為美;前世恬靜淡泊,今世享受富貴,必定以富貴為美。這就如同大象入爛泥中,一步深似一步。


  假如他當年念佛往生西方,就不至於有退墮的危險了。(宋.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 ※ ※


  人生於塵土宛若作客,凡塵非久居之所。人人醒悟今生轉生為人之目的,應知末世歷劫之主旨。人若失去今日之良機,登天難矣。


  奉勸眾生,不得貪念後世福果,人人了悟以免再沉淪苦海,貪一時榮華與富貴,造下業障,惹來六道不停息一直轉輪,悔之已晚矣!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食人族菜單

 

  探險家旅行誤入食人族地區,在密林深處發現一家自助餐廳。


  那餐廳的菜單價目表:


  1.油炸傳教士:30


  2.紅燒獵人:40


  3.清蒸商人:50


  4.碳烤政客:250


  「何以碳烤政客價格最貴?」探險家問。


  「你可知道要花多少功夫,才能將他們肚子裡的東西清洗乾淨?」餐廳老闆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見川端康成

 

蓮生/文


  「川端康成」是我心儀的日本作家,獲諾貝爾文學奬,在日本文學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地位相當崇高。


  他的自殺同様震憾全世界。


  當時的媒體指出:


  一、川端康成有精神上的障礙。


  二、川端康成追求女友不成。


  「川端康成」與另一位諾貝爾奬得主「海明威」的自殺,都是人世間的一個謎?


  我在「葉子湖」閉關中,由於心儀「川端康成」,所以在「三昧」中,就見了「川端康成」。心中思念,無不見也。


  我問:


  「是精神上的障礙?」


  康成答:


  「無。」


  問:「追求女友?」


  答:「無。」


  問:「真正的原因?」


  答:「人生達到高位。」


  「最高位是什麼?」


  「空。」


  「是空使你自盡?」


  「是的。」


  「你何不尋找另一個目標?」


  「沒有一個目標能真實擁有,人生毫無一絲的價感,廚川白村也文學是蒼白空虛的物。」(廚川白村是另一位日本文學名家)


  我問:「你何不解目前的境界?」


  康成答我:「我自殺,很難解,有一菩薩極力勸我,捨身作世人奴隸,供養眾生,發願造五層佛塔,便可解目前境界,我一想作世人奴隸,會更辛苦,正考慮中。」


  我勸他:「依菩薩的意思做吧!所有菩薩還不是為了眾生,努力精進度眾生嗎?」


  康成先生仍然思索著。


  我出了「三昧」。


盧勝文集173冊《一夢一世界》見川端康成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不義之財,終將耗盡

 

濟公活佛 降


聖示:吾今日降著「欺詐之果報」一書。


  第四回「不義之財,終將耗盡」


聖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若為不義之財,縱使獲得,亦將無法消受,輕者將不義之財耗盡,重者將遭逢金錢無法解決之問題,使其付出更大之代價,當慎之也。


濟佛曰:智筆!今日之行程較趕,吾稍晚在南天尚有要事要處理,吾倆邊走邊談。


智筆曰:弟子在此叩見恩師,遵命!。


(師徒二人一同步出虛原堂,乘蓮台往南而飛。)


智筆曰:恩師!近幾年,新聞上常現在之年輕人都不想生小孩,因為經濟壓力大,錢又賺不多,再這樣下去,最後都只剩下老人了,請問恩師看法如何呢?


濟佛曰:此問題有些複雜,吾簡單回答你,首先,如果是可以生而不生,將使其因果無法順應自然而生,因有子女者,有些是有要了結因果而投生為子女的,雖言是了結因果,這就是世人常言有些子女是來討債的,有些子女是來報恩的,若不使其將因果進行了結,將來還是要面對的。


  另一種情況是夫妻想生卻無法生育,此種現象在現今社會亦很常見,此種情況若無子女,即代表無此類之因果需了結,無好壞之分,故凡是要順應天理,自然而行,不能因為經濟壓力養不起不生而違反自然,如果要這樣,過去經濟條件比現在差多了,大家不是也生了很多子女,且未來如果老年人口很多,年輕人很少,亦將失去平衡,衍生之問題將更多,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此時蓮台停在一座三合院前。)


智筆曰:恩師!這裡是哪裡啊?看到前方有一座三合院。


濟佛曰:此處是台南白河的一處三合院,受訪者在屋,隨我來吧!


智筆曰:遵命!


(師徒二人一同步行至屋。)


智筆曰:恩師!屋看到一位中年人在休息,旁邊躺著一個小孩,我們要訪問哪位呢?


濟佛曰:當然是這位大人啊!


(此時濟佛佛扇一揮,將大人之原靈調出。)


智筆曰:此位小哥,我是虛原堂智筆,今日與濟公活佛來此處訪靈於你,亦屬有緣,希望你能將你所做的錯事老實出,讓世人能有所警惕。


小哥曰:濟公活佛救救我的小孩,讓他的身體能早日痊癒,拜託濟公活佛。


濟佛曰:你老實把你過去所犯的錯全盤托出,或許我還能幫你一點。


小哥曰:好的!好的!我在十年前剛出社會是一位上班族,因當時工作需要買車,找上一個好友借錢,他當時是詐騙集團的成員,就告訴我:「我了解詐騙的手法,我們一起合作來做詐騙,很好賺又輕鬆。」


  當時我就被他服一起合作開始投資詐騙,請了一些年輕人,有些負責打電話,有些負責取錢,有些負責電腦硬體維修,在短短半年就騙到近億元,也因此買了豪車、住進豪宅,但半年後,卻發現小孩有了肌肉萎縮症之症狀,使我疲於奔命,到處尋遍名醫希望能治癒,而此種疾病當時最貴的藥,一劑要價四仟多萬,我聽了都昏了。


  後來因為詐騙收入逐漸減少,只能變賣財,心想一定要救我唯一的獨子,後來好在近二年有健保能給付才比較輕鬆,而我在從事詐騙後第二年就被警察抓了,進監獄關了五年才出來,出獄後妻子也跟我離了婚,身上也都沒錢了,只剩小孩與我相依為命,小孩又行動不便,需要照顧,我只能靠打零工維持基本生活了。


濟佛曰:你小孩有此狀況全因你所造之罪業而來,而你又如此疼愛他,除了連累兒子,亦需你來承受此罪也。如果今後你能洗心革面,多行善事,你的小孩還有好轉的機會,自己領悟吧!


(此時濟佛佛扇一揮,小哥原靈投體。)


濟佛曰:智筆!今日的案例有看清楚嗎?


智筆曰:像這種不義之財,賺得再多上天自然會讓你吐出來,甚至要加倍奉還,所以不義之財不可取,正與今日之主題相呼應啊!


濟佛曰:沒錯!可以了,稍後吾還有事,吾倆儘快回去吧!


(師徒二人同回虛原堂。


欺詐之果報-第四回 不義之財,終將耗盡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道不輕傳

 

  韓公子,縣裏有名的世家。家中來了個單道士化緣,工作非常努力,時而運用些小能小術,這韓公子深愛其術,待之爲座上賓、貴中客。


  單道士有時與人同行同坐,經常忽然消失不見,公子一心想讓單傳授其法,單不肯,公子總是死皮賴臉的懇求不已。


  單:「我並非私藏與吝惜我的法術,而是恐怕破壞了我修成的道術哪。如果所傳之人是君子那還行,不然的話,就會有人借此術來竊,公子您當然無須考慮會出現此種狀況。


  然而或許一見美色而悅目、心動,可能把持不住自己,借此術,隱身入人閨閣,那就是助您爲惡而宣揚淫行,我實在不敢從命!」


  公子聽了,知道不能強求,可心中怒極生恨,暗地裏與仆從輩們商議,陰謀設計來鞭撻侮辱之。又恐單知情用法術逃遁匿,因此,秘密的以細灰灑滿整個麥場上,雖然左道能隱形,可步必會留下鞋印,只要按著印記追蹤,就能隨時擊打他了。


  於是誘騙單來到麥場上,命人拿著牛鞭立刻狂打,單忽然不見,一看灰上果然有履痕,接著,那些仆從們用力揮鞭左右亂擊,頃刻間單已昏迷在地。


  整個過程,公子都在暗處,瞧得一清二楚,泄了心頭之恨後的他,自行歸家。這時單也回來了,告訴那幾位仆役:「我不能再住下去了,這些日子以來,一向煩勞諸位侍候,心存感激,今日一別,定當有所以報。」


  然後,從衣袖中端出一盅美酒,接著,手又伸向袖子,捧出一盤佳肴,並陳於幾案上,擺好之後,手又探向袖中,凡此十余次,案上已滿。於是邀請衆人共飲,人人都酩酊大醉。


  酒足飯飽之後,單仍舊把桌上的東西,一一放回袖子裏。韓聽聞此等異事,就讓他再次表演。單就在牆壁上畫了一個城郭,然後用手推了幾下,那城門頓時打開了,接著把自己的腰囊、衣物、書等隨身用品,全數丟擲於門


  於是向大夥兒拱手作揖,告別:「我去!」縱身躍入城門,城門就關起來了,單道士頓時杳無蹤迹。


  後來聽有人在青州的市集上,看到他教兒童在自己的手掌上畫黑圈,碰到人,就開玩笑的向他抛去,隨著他所抛之處,不管是臉面或是衣服,那黑圈就會離手掌,落印其上以搏一笑。


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仇豫考薦

 

  參《宋史》的記載。


  仇豫,宋朝人。仇豫出任明州太守時,想推薦一個幕僚,問幕僚:「你家日常吃飯要花多少錢?」


  幕僚答:「我家十口人,每天要用二千錢。」


  仇豫問:「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


  幕僚回:「早餐要吃點肉,晚餐也要吃一些肉羹,當然需要這麼多錢。」


  仇豫聽後,非常吃驚,心想:「以我當太守的俸祿,還不敢經常吃肉,日常只能吃蔬菜而已。你當個小官,每天就能吃肉,怎麼能不貪呢?」因此,仇豫打消推薦幕僚的想法。


  仇豫在許多地方做過官,由於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造福百姓,每次任職期滿,百姓都依依不捨,不肯放他走。


  之後,仇豫到高密州出任司錄之職,本來高密州的強盜非常猖獗,聽仇豫來了,都相互告誡著跑到臨近的萊州去了。


  後來,高密的士兵叛亂,關起城門,幾乎殺光了州裡的官吏,卻高聲喊著:「不要傷害仇豫大人。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仙人掌的聯想

 

蓮生/文


  從苗圃裡,移植了一株仙人掌到自己的小院子中。每天傍晚歸家,就先得捲起褲管,澆澆花,澆澆仙人掌。慢慢的仙人掌也長高了,長大了,充滿了綠意。有時候,我坐在院子中乘涼時,我正面對著仙人掌,這沙漠上唯一生活得浪漫的植物,其長相的確不凡。


  為什麼就叫著「仙人掌」呢?仙人的手掌就像這樣嗎?我想不出是什麼人替它起了這麼詩意而美麗的名字,在我想像中仙人的手掌應該是晶瑩、光滑、柔細,哪像這「仙人掌」,長得粗糙又難看,渾身長滿了刺,一點也不似我的想像。記得幼年時,我曾幻想過,幻想自己是救人救世的仙人,到處除暴安良,在雲空之中,隨意遨遊。但,至今年長,仙人之夢沒有了,救人救世的心仍然不減。但,空有救國救世的抱負,而無真正的才學也是不行的。


  我覺得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心性」別人無法了解,君子坦蕩蕩放開心胸,卻不料小人都以蛇蠍之心來度君子之腹。我想,仙人掌長在孤寂的沙漠,不願像其他的花草樹木長在沃野的土壤上,不是沒有原因的,何以荒山漠漠,風吹沙丘,千里無一片綠的大沙漠中,而仙人掌孤獨的、傲然的佇立著,沒有伴侶,擁有的就是無窮盡的寂寞和月落烏啼。


  仙人掌又何以長刺呢!是的,那是為了防衛自己,在仙人掌的植物意識當中,它畢竟是明智的,就算在孤寂的荒郊野地,仍然要防衛自己。就拿我來,我畢竟太天真了,我認為君子之心,剖心切腹,可以容納日月,沒有必須隱瞞的。我一向,無害人之心,同樣也無防人之心,所仰仗的,乃是天下公理與正義,並無半點邪惡的心思,想學仙人飄逸過這一生,也想學聖人,心臻天齊。


  然而,卻從來就沒有想到,人間世上種種,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單純,這世界,邪人小丑,比比皆是。我雖無害人之心,而人卻有害我之意。於是,我對仙人與聖人的期望,開始感到痛苦,我想:「搬到沒有人的山上去住吧!和世人隔,做一株生長在荒郊野地的仙人掌。」


  許許多多的日子過去了,夢幻和空想全被現實和環境打得碎碎的,沒有一塊是完整的。心碎了,血液如蛇行般蜿蜒的流著,我感覺到,我就是被移植到庭院中的「仙人掌」。更糟糕的是,我這株「仙人掌」沒有刺,連保護自己也不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我今天想勸告世人的主題,然而,我看看我自己,我得承受永無止盡的痛苦,因為我是一株沒有刺的仙人掌啊!


盧勝28冊《泉聲幽記》仙人掌的聯想


忠臣與良臣

 

  唐太宗重用魏徵,引起一些權貴的嫉妒和不滿,而且到處散布流言蜚語,造謠中傷魏徵,並向唐太宗進讒言,侮蔑魏徵包庇犯法的親屬。


  唐太宗聽信讒言,十分惱怒,指派溫博去辦。由於溫博對魏徵也頗有微辭,立即去調魏徵的劣跡,不但捕風捉影,道聽途的搜集一些資料,並且添油加醋的向太宗進讒言。


  太宗命溫博去訓斥魏徵,魏徵並不與之爭辯。


  第二天,魏徵面見太宗,向太宗道:「我聽君主與臣下一條心,這才叫君臣一體,哪有開大公無私的精神,只在檢點行為上下功夫的賢良之臣呢?如果君臣上下都注重細枝末節,謹言慎行,我看國家的興亡禍福就無法預料了。」


  唐太宗大吃一驚,問道:「你這些話,到底有何含意?」


  魏徵不正面回答,乃向太宗叩頭:「希望陛下讓我做良臣,不要讓我做忠臣。」


  唐太宗飽讀經史,從未聽有人過這樣的話,不解的問:「難道忠臣,良臣有甚麼不同嗎?」


  魏徵:「像歷史上的稷、契、咎陶就是良臣;夏朝的龍逢,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謂良臣,就是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且被君主採納,因而身得美名,與君共享富貴,流譽青史的大臣。所謂忠臣,雖然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並敢於規勸君主,對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後被君主殺戮,國家滅亡,只落個忠臣的空名。這就是二者的區別。」


  太宗聽後,覺得有理,又問道:「你講得很對,作為君主怎樣才能明智,怎樣才會昏暗呢?」


  魏徵回答:「君主能聽取各方面意見,就明智;君主偏信讒言,就昏暗。」


  他又列舉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偏聽偏信,被奸臣矇蔽,死到臨頭還蒙在鼓裏的實例,進一步闡明這個道理,引起太宗的高度警覺。


  太宗誠懇的對魏徵:「我接受你的勸誡,努力去做一個明君,你也要大膽進諫,無所顧忌和隱諱,做一個流芳百世的良臣。」


  魏徵見太宗以做明君為己任,非常高興,立即向太宗保證:「你做明君,我一定做良臣,決不辜負陛下的厚望。」


  從此以後,君臣相知,凡有魏徵壞話的人,唐太宗一概不聽,甚至嚴加痛斥和懲辦,使那些愛進讒言、陷害正直大臣的小人銷聲匿跡,不敢為所欲為。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家傳祕方

 

  一休聽京都有一個知道治喉病妙方的老人,便請求老人務必教他,老人:「可以,但這是家傳祕方,決不能告訴他人。」


  一休答應了,老人也告訴他祕方。一休卻將祕方容寫在木牌上,立於交通要衢。


  老人知道了大為生氣,一休:「不錯,我答應你不,但我可沒答應你不寫啊!」


※ ※ ※


  人生在世,難免有面臨迷惘或困惑之時,當別人有了某種程度的困擾時,自己若是知道的就不能隱藏不,尤其是對方都已經來到自己面前,正開口詢問於我人了,我人所知的豈有不予以相告知的道理,非但有義務告知,並且得滿心歡喜的予以指導,若能這樣落實,才可以算是修持慧命。


  生活上有許多時候,總是有機會,於偶然間會遇到他人突然有某些事情需要別人協助的地方,自己如果不知道也就罷了,若是自己明明知道的事情,卻不肯明白的告知,這就有違禮教,是很不應該的行為。


  或許生活上偶然之間,碰到有人向自己詢問某本書的哪一段話的意思,如果自己明明知道就應該不吝於告知,不但自己知無不言,並且要以非常親切熱絡的精神接待之;尤其要以歡喜的心情與認真的態度去接待對方,能這樣自己就可學以致用,將所學的知識傳授給他人,同時更植下智慧的因緣,更有極大的機會提昇本身的功名運,這就是德行,這便是慧命深耕。


  奉勸大眾,日常生活之中,自己的價性所在,就是能從自己身上將所學所知及所能,毫無保留的傳授指導給別人。縱使只是解釋一句話的含意,或許是傳授某種事物的竅門,凡是自己所知道的,只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範圍,都應該知無不言才對;因為善巧引導他人,有時是利濟其急難,有時是排解其危厄,甚至有可能是救其命、拯其志、長其慧,自己亦在傳授知識當中,植添甚深妙慧也。


寶德雜誌第170-述論:知無不言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國君爭田

 

  參《孔子家語‧好生第十》的記載。


  虞國和芮國為了爭田地而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有結果,他們就相約:「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何不到他那裡請他給評判呢?」


  兩位國君進入西伯的領地後,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謙讓田地的邊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進入城邑後,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沒有提著重東西的。進入西伯的朝廷後,士謙讓著他人擔任大夫,大夫謙讓著他人擔任卿。


  虞國和芮國的國君:「唉!我們真是小人啊!這是不可以進入西伯這樣的君子之國的。」


  因此,虞國和芮國就互相退讓,然後協定都把所爭的田地作為閒田。


  孔子:「從這件事看來,文王的治國之道,是無法可再超越了。不下命令而大家聽從,不用教導而大家遵從,這是達到最高境界了。」


※ ※ ※


  所謂:「慚愧」,羞愧之意,乃是省思、觀照自己不善造作之檢討;所謂:「感恩」,感激別人的恩惠,則是展露自己善念的表現。


  人生在世,必須有一種時常慚愧自我的精神,並且要燃起感恩世界人群的態度;能得如此,方可以不斷的增長自我德,並且掃除不好的性情、思維與行儀。


  眾生每當有人正在讚美某人的德行時,理當慚愧自己怎麼沒有想到要這樣做呢?有了這一層慚愧的心,就能不斷的往心深處尋找,原來自己也是可以的,一旦觀照自性之後,將能有機會從中掃除掉足以阻礙自己朝聖賢路邁進的障礙物;當心深層的穢掃除之後,見賢思齊的精神將能不斷展現出來。


  每當有他人正在稱讚自己的某些言行或能力之時,雖然心感到高興,但必須更進一步的感恩世界人群,因為有他們給予自己可以付出與貢獻的機會,因為自己的種種付出及貢獻,都是由於人群中有人需要,自己才會有發揮本身所學與專長能力的地方;因此,特別要感恩世界所給予的機會,榮耀並不是自己獨有的。


  能有這樣自省的精神,才能不斷的看見別人的益處,以及看見人群中的賢德者,再從中加以效法,使自己的種種知能不斷提昇到最圓滿光明之程度;屆時,才不會驕傲自滿,也才不以為自己有任何過人之處,進而更加慚愧省,從中更感恩眾生所給予的舞台,戰戰兢兢的扮演好自己所負責的角色,並且不斷觀摩別人的優點,從中讓自己的舞步更臻美好。


  奉勸大眾,當聽聞有人被讚揚德行時,盡快自我省,並觀照覺察,從中慚愧自己何以該注意到的卻沒有注意到,迅速從中改進;當有人稱讚自己種種好之時,該將此一法喜,感恩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因為自己的能力與榮耀,都是人群所給予的機會,因為別人有需要,自己才有付出的機會。


  是以故,不斷慚愧自己、感恩世界,就能不斷培德增益也。


寶德雜誌第168-述論:慚愧自己‧感恩世界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三摩地的分別智

 

蓮生/文


  人問:


  「三摩地的容,有分別嗎?」


  我答:


  「是有分別,我大致上分粗心念三摩地、細心念三摩地、喜樂念三摩地、我念三摩地、無我念三摩地。」


  人問:


  「有智三摩地,那些是?」


  我答:


  「粗、細、喜樂、我念均是。」


  人問:


  「非智三摩地,那些是?」


  我答:


  「無我念即是。」


  人問:


  「為什麼要修有智三摩地?」


  我答:


  「因為修定的開始,仍然須要有專注的對象。例如數息、梵字、本尊、法器等等的觀注。」


  人問:


  「這就是所緣?」


  我答:


  「心所專注即所緣。」


  人問:


  「由所緣的三摩地,能出生什麼?」


  我答:


  「是可以出生『神通』現象,但未達真正的成就。」


  人問:


  「神通現象可保留嗎?」


  我答:


  「不可保留,要層層突破之。」


  人問:


  「為何不可保留神通?」


  我答:


  「不可執迷於那個境界,如果執迷,行者無法到達『獨耀』。無法開悟,無法到達,解道及菩提道。」


  人問:


  「不執迷是什麼義?」


  我答:


  「捨棄一切執著,從粗念到細念,由細念到喜樂,由喜樂到有我,然後由我,到了悟。這個悟,是徹底認識本我,由本我再進入無我、無生。達到最終的三摩地。」


  人問:


  「心經: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婆羅蜜多時。………這是指什麼?」


  我答:


  「非智最高的三摩地。」


  人問:


  「什麼是法雲地?」


  「法德智慧如同雨雲是也。這是一個有智三摩地及非智三摩地的臨界點。由法雲地之後,才進入非智三摩地。」


  於是,印證了: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釋迦牟尼佛一直在禪定中,才能印證這四相,非常可貴!


盧勝文集261《定中之定》三摩地的分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