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大事因緣

 

蓮生/文


  有人問我:


  「我們活在世界上,為的是什麼?」


  我答:


  「大事因緣。」


  人問:


  「什麼是大事因緣?」


  我答:


  「了生死。」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曾如此想:「我所悟到的實相,是其他眾生不能體悟的,我也無法把我證悟的經驗僌授給別人。」


  佛陀想到此。


  就想涅槃。


  幸好「大梵天」及「忉利天王」盡全力勸阻,請佛住世。


  佛陀才留在世間,三轉法輪。



  了生死難嗎?


  我


  「難!」


  好像有這樣的比


  修行人如恆河沙數。


  而證實般若智慧的人,恰似飛鴻踏在恆河沙上。


  飛鴻飛上天時,沾上的沙。


  哈!果然難矣!



  再


  芸芸眾生,又有多少人,知道「大事因緣」?


  那更少了!


  像比爾蓋茲?


  像郭合銘?


  像川普?


  像拜登?


  像馬雲?


  像安倍晉三?


  他們知道大事因緣嗎?知道了生死嗎?



  我的至親,師母蓮香上師不用提了!


  兒子盧佛奇?


  女兒盧佛青?


  孫子盧弘?


  孫女盧君?


  他們知道大事因緣嗎?他們知道了生死嗎?


  當我望向夜空,滿天的星星都在眨眨眼,星星


  「你問的很好玩!」


  我啞然。


  一切看因緣了!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在此娑婆世界,我可算是明白大事因緣的人了。我也是懂得了生死的人了。


  我知道:


  「度眾生很難!」


  因為:


  人不明白自己。


  人不明白世間。


  生從何來?


  死從何去?


  人在世間到底要做什麼?


  請想一想——


  然後,再來皈依我吧!(南摩古魯貝)


盧勝文集第281冊《天下第一靈》大事因緣


天所問經

 

  人生在世,會面臨很多問題,有些疑問若沒有獲得客觀、正確的分析,往往積非成是,導致價觀的扭曲。所以任何問題,都要有正確的了解與認知,才能朝正確的方向努力,邁向美好的人生。


  二千多年前,一位天子提出心的疑惑事項,經由佛陀予以解釋、明後豁然開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佛陀與天子的交談容,俾於紅塵中覺悟人生的道理:


  天子向佛陀提出問題:


  世界上有什麼東西比刀劍還利?


  什麼東西比毒藥還狠毒?


  什麼東西比火燄更雄烈?


  什麼狀況下是最黑暗的生活?


  佛陀告訴天子:


  眾生習性剛烈,出狂暴的語言,猶如穿針帶刺般比刀劍還利。


  貪欲的人在無法滿足下,就可能做出比施毒藥還狠毒的行為。


  若嗔怒心發作時,往往喪失理智,所作出之劇烈行為,比火燄還雄烈。


  若因愚癡不信真理、事實,就如同藏身在黑暗的角落。


  天子又提問:


  什麼樣的行為可以使人得到無窮利益?


  什麼樣的行為反而使人失去利益?


  什麼樣的作法,可以使人得到堅固的保護?


  又是什麼東西可以勝過刀杖的利?


  佛陀告訴天子:


  佈施的人,就是在福田播種,捨一得萬,故可以得到無窮利益。


  若是只接受別人的救濟,表面上是獲得好處,但實際上已居下風,將失去利益。


  對於能忍耐的人,因其不計較得失的個性、不與人爭權奪利,就不會受到傷害,如同得到最堅固的保護。


  一個有智慧的人,因懂得妥善利用各種工具,處世勢如破竹,故智慧勝過刀杖的利。


  天子又提問:


  什麼原因使人成為小


  什麼是智慧的財寶?


  為什麼世界上會有搶匪盜賊?


  佛陀告訴天子:


  邪思妄想者因為失去廉恥心,在貪婪心驅使下就會竊盜別人的物品。


  戒律及道德規範,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就是智慧的財寶。


  世間之盜匪,就是因不守戒律、不信道德規範,才會逐漸走向偏差,最後淪為搶匪盜賊。


  天子又提問:


  什麼樣的人才能享受安樂?


  什麼樣的人才能得到榮華富貴?


  什麼樣的人才能得到端莊的外貌?


  什麼樣的人最醜陋?


  佛陀告訴天子:


  少欲知足的人,不會奢望物質享受,心自然快樂。


  無欲無求的人,不會貪求名器、祿位,就是最大的榮華富貴。


  遵守戒律的人,生活中規中矩,其行為自然顯得端莊大方。


  不守戒律的人,因小失大,為了彌補損失,就會不擇手段,最後演變、發生最醜陋的事。


  天子又提問:


  什麼是最好的親屬?


  什麼是大家所怨惡的?


  什麼是最痛苦的事?


  什麼是最快樂的事?


  佛陀告訴天子:


  懂得種福的人,就是最好的親屬。


  作姦犯科的行為,是大家所怨惡的。


  地獄的折磨,是最痛苦的事。


  無所求的人生,是最快樂的事。


  天子又提問:


  什麼樣的愛是不好的?


  什麼樣的相處不會被愛所拘束?


  什麼樣的生活是以煩惱毒自身?


  誰才是救濟眾生的醫師?


  佛陀告訴天子:


  糾纏貪戀的情感,誤人誤己是不好的愛。


  相聚時互相尊重,離去時互相慰勉,就不會被愛束縛。


  若是貪求情欲、貪求自己的權利,就如同以煩惱毒害自己。


  只有佛陀能以慈悲心引導眾生、化解眾生的疑惑、治癒眾生的痛苦,所以是最偉大的醫生。


  天子又提問:


  社會秩序與倫理制度已經建立,但是什麼情況下會被顛覆破壞掉?


  世間事物最有魅力的是什麼?


  什麼原因會使人不顧家屬、捨棄親友?


  又是什麼原因使人類阻擋住自己的康莊大道?


  佛陀告訴天子:


  愚昧無智的思想與作法,會顛覆、破壞世間辛苦建立的成果。


  世間人所癡迷的潮流、時髦等魅力,是短暫、不可靠的。


  在貪癡心作祟下,人類就會喪失理性,進而棄最親的家屬。


  若沉迷於物質、情欲的享受,就會迷失方向,阻斷美好的未來。


  天子又問:


  什麼東西不會被火燒毀?


  什麼東西不會被風吹碎?


  什麼東西不會被水浸爛?


  什麼東西能長久存在於世間,不會被盜匪竊奪,不會被外人或其他環境因素所破壞?


  佛陀告訴天子:


  世間財物,最終不外被風災、火災、水災、盜賊、疾病、官災或敗家子弟等殆盡。唯有將錢財佈施,轉化成為福德,就是火所不能燒毀、水所不能浸爛、風所不能吹碎,能與盜匪相抗衡,不會被外人或其他環境因素所破壞。


  天子又問:


  最後還有一個疑問,請佛陀解釋,不管是今生或來世,什麼行為是自欺欺人最狂傲的事?


  佛陀告訴天子:


  若是為了這一代或下一代子孫的生活,只會珍藏財寶金錢,不知修福佈施,認為身上的財物可以長久守護、擁有,可以代代相傳給予後代子孫,這是自欺欺人、最狂傲無知的事。


  天子聽完佛陀的講授後,非常歡欣,心感受到前所未有之喜悅,在完成行禮問訊後,很高興的離去。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相對無語

 

  黃龍禪師住在淨戒寺的時候,有一次,在那裏與洞山圓禪師相見,黃龍默然無語,兩人只是焚香對坐而已。


  從下午一直坐到深夜,洞山圓禪師起來道:


  「夜深了,妨礙你的休息。」


  完,就走了出去。


  第二天兩人各自回去,黃龍一回到自住的禪院時,首先迫不及待的向永首座問道:


  「你當初住在廬山的時候,認識洞山圓長老嗎?」


  「不認識,只聽過他的名字。」


  停了一會,永首座問道:


  「老師這次見到他,看他是什麽樣的人?」


  黃龍答道:


  「奇人!」


  首座退下以後,詢問侍者:


  「你跟老師見到洞山的時候,他們夜間談話,談些什麽?」


  侍者把實際情形,如兩人對坐,默然無語的話告訴首座,首座深深呼吸後,喟然大叫一聲:


  「疑殺天下人!」


  人與人之間,要用語言文字才能交換思想意見,有時語言文字,把理路越越混淆不清。禪,不立語言文字,禪師傳道,有時揚眉瞬目,有時棒喝笑罵,都是直截了當的教育。如黃龍、洞山二老,雖然無言,豈不已心心相印耶?老首座又何必多疑?不過,由疑亦能入禪也。


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在華盛頓一所中學任教的伯利頓博士曾給他的學生上過一堂難忘的課。這個班多數學生為過去的成績感到不安。他們總是在交完考卷後充滿了憂慮,擔心自己不能及格,以致影響了下一階段的學習。


  一天,伯利頓在實驗室裡講課,他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上,沉默不語。學生們不明白所學的課程和這瓶牛奶有甚麼關係,只是靜靜地坐著,疑惑地望著老師。


  伯利頓忽然站了起來,一巴掌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同時大聲喊了一句「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然後,他叫同學們圍到水槽前仔細觀察「我希望你們永遠記住這個道理,牛奶已經流光了,不管你怎麼樣抱怨和傷心,都沒有辦法取回一滴。不過,如果你們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預防,那瓶牛奶還可以保住,但是現在已經晚了,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記,然後注意下一件事。」


※ ※ ※


  人生在世,要突破煩惱,開創快樂的人生,必須要調整觀念。人在生活中的煩惱與快樂,只在心頭的一念之差而已,萬事想得開、放得下、看得破;所以,道理必須要研究,才會了解人生之真諦。


  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塵埃就是煩惱妄想,不要把煩惱妄想放在心頭,要隨時打掃乾淨,這樣一來,心靈就輕鬆,心裡就愉快。


  過去心,以往之事再回想、再度煩惱都變成多餘。未來心,因世事如棋,日日在變遷,提早煩惱亦是多損精神而無益;只有現在心是不得已。


  是故,掃心法曰:「風來疏竹,風去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事來心應,事去而心不留痕。」


寶德雜誌201期—述論:調整觀念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聖約翰與我的對話

 

蓮生/文


  在羅馬,我參訪的大教堂甚多,其中最具靈氣的大教堂,竟然是聖約翰大教堂。


  我一走入,便感應到靈氣迫人而來。


  我心神集中,靜默一會兒。


  遙見虛空中,有一道「光河」,河的中央出現一位頂著光環的聖者。


  我問:


  「聖者是聖約翰使者?或是施洗者聖約翰?」


  (在〈新約聖經〉中,有一位先知,是替耶穌施洗禮的聖約翰;另有一位聖約翰是耶穌的門徒,十二大弟子之一,所以聖約翰有二位。)


  聖者回答:


  「是施洗者約翰!」


  我一聽大喜,因為我知道「施洗者約翰」是一位大智慧的聖者,因此,我跟他一問一答。


  我問:


  「凡夫如何成聖?」


  他答:


  「凡夫要成聖者,須多多請教明悟之人,依明悟之人的話去做。」


  我問:


  「凡夫為何永遠凡夫,無法成聖?」


  他答:


  「無知,自以為是。」


  我問:


  「我看這世間,要找明悟之人並不容易,更何況生命短暫,智慧無涯,如何找呢?」


  他答:


  「世間之有少數明悟之人,你盧勝是少數之一,人們只要看你的書,自可依書,找到你明悟之人了。」


  我問:


  「我的書是智慧嗎?」


  他答:


  「你的書是光明的燈,指引人不生不滅。」


  我問:


  「為何仍有人不信,信了又退出,何故?」


  他答:


  「無知的人不會信。信了又退出,是因為自己的私心作祟,以智慧當世俗,而行其貪欲之念而已。」


  我問:


  「我如何能不捨一個眾生?」


  他答:


  「需要一點技巧,依他人之心而制宜。在這方面,聖者亦有缺失,我也曾流失信徒,聖主基督也曾流失信徒,佛陀也曾流失信徒,你自然也會流失信徒,這是必然,無須掛念。」


  我問:


  「聖者約翰,你何以現身?」


  他答:


  「眾多聖賢哲人,想藉著你的筆來對天下眾生話。」


  我問:


  「我當隱居否?」


  他答:


  「身隱而筆不隱。」


  我問:


  「我可以出來法否?」


  他答:「無知者輩,必攻訐你。雖然你吐露智慧的菁華,但,他們害怕。」


  我問:


  「我以何人為聖弟子!」


  施洗者約翰答:「居心正大光明者。」


  我合掌謝謝聖約翰。哈哈哈!兩人大笑。


盧勝文集189冊《神話與鬼話》聖約翰與我的對話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印第安草帽

 

  曾經有一個印第安部落長者,邊哂大陽邊快樂地編着草帽,一位美國商人想買他手中的草帽,問多少錢一個?長者回答五美元賣給你。


  過了一個星期,這個美國商人回來,你的草帽很受觀迎,我要訂一百個,總共多少錢?


  長者遲疑了一下,回答,那你每個就給十美元吧。美國商人不能理解,買多應該是批發價啊,為什麼反而更貴呢?


  長者笑著,我沐浴在陽光下編一個草帽,是一種享樂,而你讓我編一百個,我就要趕時間,受累,精神上非常痛苦,所以,你必須付給我更多,以彌補我失去的精神快樂。


※ ※ ※


  紅塵俗世,眾生迷愚者多,聰慧者少,造成眾生在人生旅途當中,經常會感覺到福祿逐漸減少,或者運勢無法開展,甚而陷入窘境,以致深深煩惱不已。


  眾生之所以福祿遲遲無法增長,最主要原因乃在於欲望太過於熾盛。日常生活之間,由於欲望太廣,使得有限的收入,必須不斷的支出,支出的範圍過於廣泛,積蓄自然就隨之不斷減少,形成辛苦工作大半輩子而本來應該有些存款與積蓄,但是出乎意料之外,存款不但沒見到增加,反而是日漸減少,狀況好一點的,只是讓每個月的收入與支山,形成平衡而已,這就是世間人心中之欲求而永無止盡的結果,才會讓手中的財福報一直流失掉。


  陽世間有石化業的龍頭曾經過:「福報不是你的收入有多少!而是你存款下來的有多少?」有福氣的人,不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喜歡追求物質享受的敗金之人,乃是會有規則、有理智的運用工作之收入,當省則省,當用則用,於生活上若是並非真有必要使用到的任何物品,對不隨意購買,能如此控制自己及約束自己的欲念,則福報便可持續增長,因為福報一直增加,乃更進一步能促使福祿回流於社會裡,因此有福者將於每一個月善用收入,除了固定支出之外,其餘的收入便分配一部份做為濟貧恤困之用途,讓自己的慈悲心念更增長一分,使自己的一分大愛精神流入社會的某些角落,進而發光、發熱。


  所謂:「收割之後,必隨後播種」,亦即隨時播下善的種子,讓種子萌芽,機緣成熟之時,福祿即能反覆形成,並使福報綿延不。然而人生的旅程中,由於本身平時之寡欲,運途自然能平坦順遂,生活上任何資源從不匱乏,乃是因為使用得當的結果。


  在十五年前,於廣東地區,乃有王氏,在某食品公司上班,或許從小生長於貧困家庭,知悉賺錢之不易,乃養成勤儉的習慣。反觀,現實的社會裡,可以觀見有不少貧人家的子弟,打從有了工作,每到發放薪資的時候,必定會開始大肆消費,有了這樣的習慣之後,自然造成積蓄不多的情形。


  然而王氏一介女流,卻未塗脂粉,僅是善於調養身體,使身體維持作息正常,亦常保持飲食清淡,雖無佳餚美饌之山珍海味,總是盡量能讓營養平均攝取,以維持身體健康。是以,王氏在勤勞與節儉之下,收入雖然不算多,但是有心存錢積蓄,經過一段時日,卻已累積一筆可觀的儲蓄。


  是以故,因為平時無太多與太大之物質欲望,日子過得樸實,生活中享受其清淡,於清淡中享受生活身心靈自在中,並且不忘隨緣隨份的行造種種善事;於是福德不斷增長,運勢燦爛非凡,乃因寡欲帶來的好處也。


增福開運寶鑑-第二十章  寡欲能增福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