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三摩地的分別智

 

蓮生/文


  人問:


  「三摩地的容,有分別嗎?」


  我答:


  「是有分別,我大致上分粗心念三摩地、細心念三摩地、喜樂念三摩地、我念三摩地、無我念三摩地。」


  人問:


  「有智三摩地,那些是?」


  我答:


  「粗、細、喜樂、我念均是。」


  人問:


  「非智三摩地,那些是?」


  我答:


  「無我念即是。」


  人問:


  「為什麼要修有智三摩地?」


  我答:


  「因為修定的開始,仍然須要有專注的對象。例如數息、梵字、本尊、法器等等的觀注。」


  人問:


  「這就是所緣?」


  我答:


  「心所專注即所緣。」


  人問:


  「由所緣的三摩地,能出生什麼?」


  我答:


  「是可以出生『神通』現象,但未達真正的成就。」


  人問:


  「神通現象可保留嗎?」


  我答:


  「不可保留,要層層突破之。」


  人問:


  「為何不可保留神通?」


  我答:


  「不可執迷於那個境界,如果執迷,行者無法到達『獨耀』。無法開悟,無法到達,解道及菩提道。」


  人問:


  「不執迷是什麼義?」


  我答:


  「捨棄一切執著,從粗念到細念,由細念到喜樂,由喜樂到有我,然後由我,到了悟。這個悟,是徹底認識本我,由本我再進入無我、無生。達到最終的三摩地。」


  人問:


  「心經: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婆羅蜜多時。………這是指什麼?」


  我答:


  「非智最高的三摩地。」


  人問:


  「什麼是法雲地?」


  「法德智慧如同雨雲是也。這是一個有智三摩地及非智三摩地的臨界點。由法雲地之後,才進入非智三摩地。」


  於是,印證了: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釋迦牟尼佛一直在禪定中,才能印證這四相,非常可貴!


盧勝文集261《定中之定》三摩地的分別智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霸佔資源受報

 

  公藝的田地座落在江、王二姓田地後面,與二人共用河水,江王二人卻昧著良心,在乾旱時,私下商量,不許公藝放水,並對公藝的僕人:「如果你家的主人要放水灌田地,必須每年繳納我二人各一石的租穀才可以。」


  家人對公藝起江王二人要租穀的事情,公藝考慮很久,感嘆地:「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句話實在很有道理。」


  家人就這河水的灌,原本是古例所規定,他們是不能阻止的,如果強要攔止,就向官府告訴,有何不可呢?


  公藝就教示家人


  讓他強時必有天,爭訟不免喪心田;


  不如建鑿池塘水,應用盈餘福保全。


  公藝就叫家人另外再挖池塘,引水灌,此事就告一段落。


  但江王二人日久相處生厭,又遇到乾旱之年,為了河水灌爭鬥,互相打傷對方,告到官府,二人就因此官司打了一年之久,都將田地賣給公藝,二人因而貧窮不堪。


  這是張公藝「忍辱得福,惡人受報」,為第五十三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


  心地光明厚,平生得自由;


  一團和氣象,本分向天求。


張公藝百忍集 五三、忍辱得福 惡人受報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取捨之心成巧偽

 

  清涼.文益禪師


  僧問:「如何披露,即得與道相應?」   


  師曰:「汝幾時披露,即與道不相應?」


  問:「六處不知音時,如何?」      


  師曰:「汝家眷屬一群子。」


  師又曰:「作麼生會,莫道恁麼來問,便是不得。汝道六處不知音,眼處不知音,耳處不知音,若也根本是有,爭解無得?


  古人道:離聲色,著聲色,離名字,著名字。所以無想天修得,經八萬大劫,一朝退墮,諸事儼然,蓋為不知根本真實次第。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祇果滿,他古人猶道,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又道彈指圓成八萬門,那滅却三祇劫,也須體究。」


  問:「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即得與道相應?」


  師曰 :「取、捨之心成巧偽。若如此用,多少省力!」


※ ※ ※


  心令清淨,了無一物,解放一切雜念、執著、沾黏,將染著於心中的五蓋,一一摧毀,讓心完全從障礙中解出來。要如何將心從障礙中解出來呢?就是要讓心從所攀緣的對象中解出來,也就是藉由覺性慧觀的力量,從邪見之無明、恆常、喜樂、執我、貪欲、我慢等各種細微的煩惱中解出來。


  所以修持此階令心解之方法有二:


  一、以初禪令心解於五蓋,第二禪令心解於尋、伺,第三禪令心解於喜,第四禪令心解於樂。


  二、以無常隨觀令心解於常想,以苦隨觀令心解於樂想,以無我隨觀令心解於我想,以厭離隨觀令心解於喜愛,以離欲隨觀令心解於欲想,以滅隨觀令心解於集(苦因),以捨隨觀令心解於執取。


  一個人若是只有觀察煩惱,卻不知煩惱的起因,是不能解煩惱的。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要了解煩惱是從何而來?它的助緣是什麼?如此,從因下手,才有辦法究竟斷除煩惱。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舌之禍

 

  南北朝時,賀若敦為晉的大將,自以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於同僚們之下,看到別人做了大將軍,唯獨自己沒有被晉升,心中十分不服氣,口中多有抱怨之詞,便下定決心好好幹它一場。


  不久,他奉調參加討伐平湘洲戰役,打了個勝仗之後,全軍凱旋,這應該算是為國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為此次心然會受到封賞,不料由於種種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來的職務,為此他大為不滿,便對傳令史大發怨言。


  晉公宇文護聽了以後,十分震怒,把他從中州刺史任上調回來,迫使他自殺,臨死之前他對兒子賀若弼:「我有志平定江南,為國效力,而今未能實現,你一定要繼承我的遺志。我是因為舌頭把命丟了,這個教訓你不能不記住呀!」完後,便拿起錐子,狠狠地刺破了兒子的舌頭,想讓他記住這血的教訓。


  光陰似箭,斗轉星移,轉眼幾十年過去了,賀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領大將軍,他沒有記住父親的教訓,常常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聲不斷,自認為當個宰相也是應該的。不久後,還不如他的楊素卻做了尚書右仆射,而他仍為將軍,未被提拔,他怒氣中燒,不滿的情緒和怨言便時常流露出來。


  後來一些話傳到了皇帝耳裏,賀若弼被逮捕入獄。皇帝楊堅責備他:「你這個人有三個太猛:嫉心太猛;自以為別人不是的心太猛;隨口胡,目無長官的心太猛。」


  因為他有功,不久也就被釋放了。他還不吸取教訓,又對其他人炫耀他和皇太子之間的關係,:「皇太子楊勇跟我之間,情誼親切,連高度的機密,也都對我附耳相告,言無不盡。」


  後來楊勇在隨文帝那裏失勢,楊廣取而代之為皇太子,賀若弼的處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那裏大放厥詞,就把他召來:「我用高穎、楊素為宰相,你多次在眾人面前放肆地『這兩個人只會吃飯,什麼事也不會幹,這是什麼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廢物不成?」


  賀若弼回答:「高穎是我的老朋友,楊素是我舅舅的兒子,我瞭解他們,我也確實過他們不適合擔當宰相的話。」


  這時因他言語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連,都揭發他過去的那些對朝廷不滿的話,並聲稱他罪當處死。


  隋文帝見了對賀若弼:「大臣們對你都十分的厭煩,要求嚴格執行法度,你自己尋思可有活命的道理嗎?」


  賀若弼辯解:「我曾憑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長江活捉了陳叔寶,希望能看在過去的功勞的份上,給我留條活命吧!」


  隋文帝:「你出征陳國時,對高穎:『陳叔寶被削平,問題是我們這些功臣會不會飛鳥盡,良弓藏?』高穎對你:『我向你保證,皇上對不會這樣。』是吧?等到消滅了陳叔寶,你就要求當史,又要求當仆射。這一切功勞過去我已格外重賞了,何必再提呢?」


  賀若弼:「我確實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賞,今天還希望格外的賞我活命。」此時他再也不敢攻擊別人了。隋文帝考慮了一些日子,念他勞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職撤銷了。


參訪「鹽洞」

 

蓮生/文


  「鹽」這種東西,在現代人來,並無稀奇之處,任何一家超市,都可以買得到。


  但在古代,「鹽」是珍貴之物,古代的「鹽商」都是大商賈。


  一本「紅樓夢」,曹雪芹寫盡了「榮國府」、「寧國府」的興榮及衰敗。


  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據是「榮寧二府」的後輩子孫。


  曹雪芹的祖輩是江南「鹽官」,專門替朝庭掌管「鹽」的官吏。


  那時的「鹽」是白金。


  怪不得「榮寧二府」如此的富貴。


  在中國如此,在西方亦然。


  耶穌


  「我是鹽,是道路,是前的燈。」


  看看,「鹽」有多麼珍貴!


  「奧地利」是陸國,在歐洲中央,「鹽」的來源更是珍貴非凡,他們開採「岩鹽」。


  傳


  世界的最高山峰,喜瑪拉雅山,山頂上有「岩鹽」,而阿爾卑斯山頂,也有「岩鹽」。


  因為地球的板塊運動,高山原是海底,桑田滄海之變,海底原是高山,所以「岩鹽」並不奇怪。


  我就見過「岩鹽」,粉紅色,一塊一塊的晶體,聽是全世界質料最好的「鹽」了。


  在二千五百年前,「奧地利」已開採「岩鹽」,鹽礦深入山中兩百多公尺。



  進入「鹽洞」,有三大體驗:


  一、乘坐一條鐵棍小火車駛入,很新鮮,平生第一次。


  二、乘坐木棍,滑下2045公尺的溜梯,哇!剌激得要命。


  三、乘坐船,遊地底鹽湖。


  (這些都是平生第一次)


  大夥玩得很開心!令人難忘。


  我印象最深的是,還是「岩鹽」,粉紅的晶塊,也有褐色的晶塊,我用我的眼睛觀察,深入晶塊之中,覺得「鹽」的世界,也是一種奇觀。



  我進入了「鹽」的世界,那是閃耀而迷人的境界,有著奇異的光芒。


  有「白光」。


  有「粉紅光」。


  有「瑰麗光」。


  那晶塊之,四通八達,如同光輝的帝國一般。


  有一位神站立在我眼前。


  祂說


  「這是神殿!」


  我


  「我知道四天王有四大神殿,黃金、白銀、琉璃、水晶,卻不知鹽也是神殿。」


  祂說


  「鹽好像很平凡,但,鹽也是不凡。黃金、白銀、琉璃、水晶,你可以沒有。但,你永遠不能沒有鹽,所以鹽有鹽神。」


  祂說


  「世人要禮拜鹽,但世人卻把鹽疏忽了!」


  我:「這很難哦!」


  祂說:「你要廣傳鹽的福音。」


  我楞住了!


盧勝文集205冊《阿爾卑斯山的幻想》參訪「鹽洞」


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吝嗇的富翁

 

  有一家富,極是吝嗇刻薄。他家請了一位私塾先生,每頓飯只給一盤蘿蔔作菜,天天如此,從不變味。先生雖有怨氣,卻無由發作,只好將就著,忍耐著。


  有一天,主人在吃飯時,要考他兒子對課。先生預先叮嚀學生:「席前令尊出句時,你看我筷子夾何物,便以何物對之。」學生怕對錯了父親責怪,便把老師的話牢牢記住。


  在考對時,富翁出上句:「核桃。」


  學生見先生筷子上夾的是蘿蔔菜,對道:「蘿蔔。」


  富翁不太滿意。他又出一句:「綢緞。」


  學生瞅瞅先生的筷子,又對道:「蘿蔔。」


  富翁斥道:「蘿蔔對核桃,尚得過去;綢緞如何可用蘿蔔來對?」


  先生解釋:「這是諧音對。‘蘿’諧綾羅的‘羅’,‘蔔’諧布匹的‘布’,有何不可?」


  富翁一聽蠻在理,又給兒子出一句:「鼓鐘。」


  學生見先生筷子上仍然夾著蘿蔔,便對:「蘿蔔。」


  富翁:「這更對不上了!」


  先生又解釋道:「這還是個諧音對。‘蘿’諧鑼鼓的‘鑼’,‘蔔’諧鐃鈸的‘鈸’,是對得很工穩的。」


  富翁語塞,接著再出一句:「岳飛。」


  先生又夾起蘿蔔菜,學生照樣對道:「蘿蔔。」


  富翁生氣了,惱怒地沖著先生:「你為什麼就只給學生教下蘿蔔二字,讓他來對?」


  先生不慌不忙地:「你天天叫我吃蘿蔔,我眼睛裡看的是蘿蔔,肚裡裝的也是蘿蔔,你不讓我教令郎對蘿蔔,我肚子裡還有什麼貨色呢?」


  富翁聽罷,無言以對。


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熟悉的地方無風景

 

  一位到新加坡游覽了兩個星期的外地朋友,在臨別晚宴上,談起新加坡的名勝,如數家珍。


  我在一旁靜靜地聽著,越聽越慚愧。


  他眉飛色舞地描繪著的好些名勝,尋幽探秘的好些島嶼,都是我足跡未及的。


  不是全然缺乏尋訪探究的好奇心,只是因為這些名勝都近在咫尺,就像是握在掌心裡的東西一樣的安全牢靠。心裡老想:又飛環掉,急什麼嘛!這樣無意識地一日拖一日,一年拖一年。地方慢慢的老去了,人呢,始終沒有把步印上去。最最糟糕的是;不去、不看,心裡居然也沒有任何遺憾的感覺。


  近讀上海女作家志華女士的散文集《無華小文》,有一段文字:


  「人對自己初來乍到的城市都有一種尋訪探究的濃厚興趣,而對自己生活其中幾年幾十年的地方卻常常無意中薄視並怠慢了。所以有人寫詩:熟悉的地方無風景。」


  薄視、怠慢。


  對對對,身在廬山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置身於廬山的那個人對於氣勢磅的廬山心存怠慢。


  被「怠慢」的風景,可以等——即使等上十年八年,那風景,依然嫵媚如昔。可是。倘若被「怠慢」了的是人生,可經不起一等再等呀!



詠菊

 

  一天,蘇軾來到王安石府中,恰巧王安石不在。蘇軾就在書房裡隨便看看,見桌面上有首詩稿:「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

 

  蘇軾立馬提筆寫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與詩人仔細吟。」意思是王安石弄錯了,菊花是不會凋謝的。

 

  之後,蘇軾在黃州任職的時候,親眼見到了菊花落瓣,立刻認識到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詠菊」詩,想向王安石賠罪,只是苦於找不到機會。

 

  後來,蘇軾忽然想起了王安石在他被貶黃州前提過的一件事,原來王安石囑託他取瞿塘峽的江水。蘇軾當時由於被貶,心中不服氣,忘了這件事,現在想起來一定要辦妥此事。不料由於車馬勞頓,蘇軾竟睡著了。醒來時問船公現在到哪兒了,船公到了下峽,蘇軾沒辦法,只得從下峽中取了水。

 

  等見到了王安石,蘇軾對改錯詩句一事向王安石謝罪。王安石:「你沒看過菊花落瓣,我不怪你。」然後兩人就談到了取水之事,蘇軾已經帶到了,王安石趕緊叫人生火燒水煮茶,而茶色半晌才現。

 

  王安石就問:「此水何處取來?」蘇軾是中峽的,王安石笑著:「又騙我了,這是下峽的水,怎麼是中峽的呢?」

 

  蘇軾聽後大驚,問何從知曉,王安石教育他,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凡事要尋根究底,並向他解釋:「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只有中峽緩急相伴。太醫院宮乃明醫,知老夫患中脘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煮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

 

  蘇軾心悅誠服,離席謝罪。王安石又安慰他哪有什麼罪,並指出是因為蘇軾太過於聰明了,所以容易疏忽。此後,蘇軾再也不敢自視清高,他虛心求教,細心鑽研,終於成為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詞大家。

 

  王安石對蘇軾做錯了事,不但沒有斥責他,反而中肯地勸他,並且還指出蘇軾是因為過於聰明、容易疏忽造成的。朋友有過錯,這是很正常的事,就連聖人也有犯錯的時候。所以,對待他人的過錯,應該委婉地勸告,顧及到對方的自尊心,即使他當時不明白不理解,事後回想起來,也會覺得你勸的是對的。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以手指月

 

蓮生/文


  昔日。


  我(盧師尊)略有悟境,常常用「月亮」來比自己的悟。


  我常常「指月」。


  人問:


  「開悟是什麼?」


  我不答。


  只用手指月。


  我的意思是


  「月亮裡面沒有人,因為月亮沒有人,所以什麼是善惡?什麼是是非?什麼是心念?什麼是佛法?什麼是葷素?什麼是財?什麼是色?什麼是名?」


  因為沒有人?


  ………………。


  連「空」、「無」都沒有。


  我又


  太陽餅裏,沒有太陽。


  月餅裏,沒有月亮。


  老婆餅裏,沒有老婆。


  ………………。


  那麼反過來


  我們人類所住的地球,有國家、有人民、有一切的貪、瞋、痴、疑、慢。有財、色、名、食、睡。應有盡有。


  但,


  你知道嗎?我也把它當成「沒有」。


  大家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


  過去的已經過去!


  現在的很快過去!


  未來的還沒有到!(事實上,也會變過去)


  老實


  是沒有!沒有!沒有!


  所以:


  滄海變桑田。


  桑田變滄海。


  地球經歷了億億年,大變動已多少次了。在我的覺受之中,人類也是幻有幻無,幻生幻死,一切全是幻。


  明明地球上是有人。


  但,


  不長久。


  等於是沒有。


  因為「無所得故」。所以悟出:


  無所得。


  無所有。


  無所住。


  無所謂。


  我(盧師尊)就變成了,無恐怖、無顛倒、無妄想。


  一切煩惱斷盡。


  一切執著斷盡。



  洪州泐潭曉月禪師。


  僧問:


  「用手指月,未審指箇什麼?」


  曉月答:


  「請高著眼!」


  僧問:


  「曙色未分人盡望,及乎天曉也尋常?」


  曉月答:


  「年衰鬼弄人!」


  這兩句問答,曉月禪師點出了什麼?聖弟子知否?


盧勝文集第273冊《禪機對禪機》以手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