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淩晨五分鍾的電話

 

  日本營銷大師夏目志郎一次給客打電話溝通一件重要的事情,客戶說:「對不起,夏目志郎,我現在非常地忙,我沒有時間。」


  夏目志郎:「沒關系,某某先生,我很理解,但是我只需要五分鍾的時間,今天不管任何時間,不管多晚,你告訴我,我都會打過去!請問可以嗎?」


  客最後:「今晚開完會議,安排好工作之後,回到家可能是淩晨一點了,你可不可以淩晨兩點再打電話過來?」


  夏目志郎立刻道:「沒有問題!」


  淩晨一點,夏目志郎已經休息了,可是他沒有忘記和客約好的電話,他淩晨一點多開始起床,穿衣服,打領帶,刷牙、洗臉、梳頭,一共花了四十多分鍾,接著他不斷地練習自己的微笑、不斷地練習自己的聲音。


  他太太問他:「老公,快淩晨兩點了,你要幹什麽?」


  他:「我要給客打個電話。」


  他太太問他:「你打多長時間啊!」


  夏目志郎:「只要五分鍾就可以了,你先休息吧。」


  他太太很不解:「打五分鍾電話還要起來刷牙洗臉穿衣服打領帶?你躺在床上打不就行了嗎?」


  夏目志郎:「太太,你對我還不太了解,等會打完電話我再告訴你。」


  到淩晨兩點鍾的時候,他按約定的時間把電話打過去,以非常飽滿的聲音道:「你好,我是夏目志郎……」


  五分鍾後,當他挂上電話,他又開始解領帶、衣服、准備上床睡覺,一共又花了近二十分鍾。


  他的太太對他:「你打一個電話,穿衣服花了四十分鍾,再衣服花二十分鍾,打五分鍾電話真需要前後花費一個小時嗎?」


  他告訴他的太太:「雖然我的客看不到我,但是他可以聽到我的聲音,可以感受到我此刻的狀態,感受到我此刻的熱情、感受到我此刻的微笑。」


※ ※ ※


  禮者,貌,敬,謹,謙,讓之謂也。人之修貌,宜以禮節文之,修節重貌,更修身心,外貌莊麗,其心不修,其行之正,則謂外偽虛,此不得正禮之貌也。


  心正貌端,事務謹而重,進退有度,不敢妄越天理,禮以合儀,為正君子,處世之道,君子之處世,知禮謹事,以敬其心之不正,而恐憂其失道而已。夫君子之禮,文質彬彬,身心合一,主敬其誠之,禮以待人,不以外恭違,是謂失中道之禮敬也。


  夫禮敬有恭,謙讓則見,敬去尊賢,讓篤有禮,尊賢進德,謙遜禮賢,和睦親友,合乎禮之道也。


仁義禮智信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修行是清淨的行法

 

蓮生/文


  佛教主張「修行」。所以就稱為行者。


  我們常


  以戒、定、慧,對治貪、瞋、痴。


  如何修持?


  我主張用「六度法」,


  布施———度貪


  持戒——度惡


  忍辱——度瞋


  精進———度懶禪定——度亂。


  智慧——度痴。


  這就是六波羅蜜,這六波羅蜜是「行法」,和「三無漏學」(戒、定、慧)完全連結在一起。(《增一阿含經》)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持戒有「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忍辱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精進有「斷精進」、「修精進」、「求化精進」。


  禪定有「身定」、「口定」、「意定」。


  智慧有「根本智」、「分別智」、「一切種智」


  我認為:


  我們先有這些觀念之後,就要去實現,這就是「行法」。


  我個人明白:


  當我人在「人間」,受「無明」影響,會生出很多的煩惱。


  煩惱是:


  因為有我,才有煩惱。


  因為愛戀,才有煩惱。


  因為憎恨,才有煩惱。


  因為恐懼,才有煩惱。


  因為無明,才有煩惱


  要消除煩惱,須要有正確的見解,才能消除。(正見)


  愛戀是樂受,貪。


  憎恨是苦受,瞋


  無明、恐懼,痴


  這些全來自於「有我」。


  所以佛陀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我(盧師尊)主張「無念」。


  「無念」則無我。


  「無我」則是空。


  「空」即是清淨。


  「清淨」則是梵。


  我


  「無念」是正覺佛寶,是「佛性」,是「法爾本然」。


  這是:


  無上般若


  至上的力。


  無盡的喜。


  輕安境界。


  無上上念。


  對的一。


  大圓滿覺。


  有人問我:


  「這是什麼?」


  我答:


  「就是七菩提的覺。」


盧勝文集第300冊《回歸星河》修行是清淨的行法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可憐人

 

  自稱「印刷工」的美國科學家和政治家富蘭克林,小時候在他哥哥的印刷工廠當學徒,所以有機會讀到很多書。


  白天,他排字、背紙、送書、跑腿;晚上,別人去過夜生活,有的去賭博,有的去喝酒,有的去看戲,他卻常常躺在閣樓裡,點上一支蠟燭,興趣盎然地讀那些剛裝訂好的新書。


  有一次,一個朋友問:「什麼人最可憐?」


  他不假思索地:「下雨天被困在家裡,不識字不能看書的人。」


※ ※ ※


  人生在世,必須經過不斷地學習,知識品德,才會逐漸地進步。基本上,學字有「效」和「覺」兩種意義,因此,學習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向外去仿效別人的長處,一種是向覺悟自己本具的才情,如此外兼修,學識品德,才能日益進步。


  同時,學習知識,修養品德,如能有朋友在旁,彼此砥礪,更能達到事半功佔的效果。但是,學習的目的,主要在於充實自己的學識和品德,成就自己的事業,因此,即使暫不為他人所了解,也應當怡然自在,作一個精神能自主,不假外慕的君子,才能卓然自立於社會之中。


鏡清雨滴​聲

 

  越州鏡清寺順德禪師問僧:「門外是什麼聲?

 

  僧雲:「雨滴聲。」

 

  清雲:「眾生顛倒,迷己逐物。」

 

  僧雲:「和尚作麼生?

 

  清雲:「洎不迷己。」

 

  僧雲:「洎不迷己,意旨如何?

 

  清雲:「出身猶可易,體道應難。」

 

《碧岩錄》

 

※ ※ ※

 

  性乃人之靈,乃先天所賦予者也。人原本之性,至明、至清、至淨而無邪,自降後天,受後天各種之塵染引誘,導致本性偏離於各種不同之情況,失去其和諧性,以致於元靈受到甚大之干擾,很難適切的控制,造成靈墜於濁,難以返回原本之清明,甚為惜也。

 

  故世人當知能鍊本性於「和協」,方不受環境各種之染而亂了本性,所以必須常加以歷鍊以成之,惟能和,靈可鍊至於無瑕、無疵,無任何之弊點,自可返回原天所賦之本性矣,此等之鍊和至為重要,關係自身將來善惡禍福之所在也,盼世人能明悟勉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和性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七年牢獄改寫人生

 

  一名青年曾被判刑七年,他在獄中洗心革面認真改過。


  出獄後,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獲得了大學的取錄,從犯人到大學生的奮鬥中,他同時贏得了真正的愛情和社會各界的理解和信任。


  該名青年這樣:「七年的服刑,對我來,雖然是一種洗刷不掉的恥辱,但我也從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我儘管失去了從二十三 三十這段時光,但卻可以贏得三十以後光輝人生。」


※ ※ ※


  俗云:「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凡世間人若知錯能改,當下悔過,從善修身,那上蒼也會悲憫諒解寬恕,而人若知有悔過之人真正的改過自新,也會原諒其一時無知的過錯。

 

  世人都會因一時的迷茫無知造下罪業,不論朔及過去生亦或今生所有罪業,只要能懂得不再造罪業,虔心懺悔,力行一切善功,業亦可消。


  要明白自己的道路是靠自己走出來,只要踏實去修正自己,再努力改進自己不好地方,終定能得到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