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位禪師,年輕未出家前,曾經與友人飲酒,酒後與友人爭奪財物,由吵架演變成打架,失手之下,竟然把友人打死了。
他於是收拾行李,畏罪潛逃到很遠的地方躲藏。
後來他進入寺院,拜師學佛,懺悔前非而出家勤苦修持,終於明了自心,見了佛性,大徹大悟,成為一名大禪師,開始弘法度眾,徒眾有百千萬之多。
禪師七十歲那年,有一天早晨,他沐浴之後陞座。那天他沒有說法,而是告訴大眾:「你們不要動,不要說話,靜看老僧了卻四十年前的一椿公案。」
禪師及大眾安靜的坐著。
一段時間之後,有一位士兵突然來到禪寺,拉起弓箭就想射殺老禪師。
老禪師向士兵合掌,說:「老僧在此等候您呢!」
士兵很驚奇:「我與你素不相識,但一見你和尚,就想一箭把你射死,這是何緣故﹖」
老禪師平靜的說:「欠債還錢,欠命還命,有因果在,你就下手吧﹗」
接著老禪師又對弟子說﹕「我死了之後,你們不要責怪他,甚至要請他吃飯,送他回家。如果責怪,便是逆師違天,不是我的弟子。」
弟子一片茫然,士兵也充滿疑惑。士兵請老禪師說個明白。禪師便將昔日年輕的事,一一說了。
老禪師又說:「你因隔世投胎,才會忘記,我尚在世,所以記得。」
這名士兵聽了,有所了悟,說:「怨怨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
士兵一悟,立即站立往生。禪師下座,為士兵落髮,取法名,放入龕中。
老禪師自己也趺跏而坐,向大家告別,坐化。
※ ※ ※
所謂因果不能滅,是一旦其因種下,即已形成其事件本身牽引的能量,在未來時間中,此一牽引之業力,必然會形成果報,所以種因即是肇建不滅之果報;僅能從果報未成熟之前,加以消弭或者提高自身防禦之能量,以期因可消、果可輕,降低種因能量傷礙至最低程度。
首先,如何使果報大化小?當然即是相對面種善因、結善緣,使自身在生命過程中,會牽引因業成熟的事機及運程,改善至比較平順,如此可以作預防性之消弭因業。如何提升自身防護、及抗禦果報來臨時之衝擊?唯一不二良方,就是修行。因為修行一則明理生慧;二則增益自身夙世善機顯現;三則最為重要,因為你在修行之中,必然會皈依佛聖,則可仗恃佛聖之庇助;就好像前面有座山,幫你擋住強烈旋風,你可以減輕受到衝擊傷害。
修行之人,甚至有人可以藉助於法要,如密行,以提升自身能量與業力抗衡;或者轉化、消抵(當然那是必須具備功行,才能有效抗衡,否則,亦如他人要受果報。)昊天至仁,果雖不能昧(滅),但卻可以使之預防減輕,甚至舒緩延長,最簡單的分析,百斤重物,一次是重擔,但分成三次、五次、十次,則可勝任負荷,甚至有人已不視為重擔,可以輕易度過此果報。
是以故,眾生當須體悟果之可怕,來自其因。慎因是為周全之道,若是其因已種,則時刻惕勵,勉之而行。
摘錄自因果命程定論-第廿九章 因果不能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