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以後,立下一套極有系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是此意。

  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許多的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範的生活,而百丈禪師改進制度,以農禪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評他為外道。

  因他所住持的叢林在百丈山的絕頂,故又號百丈禪師,他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尤不肯假手他人。

  漸漸的,百丈禪師年紀老了,但他每日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因為農禪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

  弟子們畢竟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因此,大眾懇請他不要隨眾出坡(勞動服務),但百丈禪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

  「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服務的決心,只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

  百丈禪師無奈,只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的問道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那能吃飯?」

  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生活。

  百丈禪師的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

※ ※ ※

  「行單」之名詞出於佛門術語,簡單的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福報必須略盡綿薄之力,廣結善緣,才能在享福之際又添新福田。在佛門講「掛單」,有些人時常會需要前往外地「掛單」,接受別人的供養住所、供養餐飲,但是本身不能存著白吃白喝的心理,他方供我吃住,而我在「掛單」期間便該為他方做點什麼,因此打掃廳堂、協助飯堂挑菜等,看到有些地方需要整理,乃主動進行,那麼看在他方眼裡,多麼歡迎我人再次的「掛單」,因為我身能造作回饋他方的利益,他方自然見我如獲至寶一般。

  古來高德之士,無不是勤於「行單」,以廣結善緣、廣積福田。佛云:「未成佛道之前,先廣結善緣。」六祖慧能大師前往五祖處,五祖指示慧能大師去舂米,而慧能大師二話不說,便進行三年之舂米勞動,而這種勞力便稱之為「行單」;慧能不但樂於「行單」,並且藉「行單」之機會體悟佛法。若是當時的慧能大師一昧僅想聽法,而忽略原來「行單」就是最好的佛法,那麼便失去體悟、更缺乏弘法的耐心。因此,欲在修行路上有所成就,必須勤於勞力,世間唯有勞力,才能實際的幫助眾生出離苦趣。

  學佛最容易成就的,並非聞法者,而是飯堂的頭陀,有些飯堂頭陀從二十歲煮到八十歲仍不改其志,更未曾覺苦,反而樂得供應十方,但聞法修行者能有幾位數十年不忘本份,有不能適應團體而自立門戶者、有羽翼未乾而妄想稱師做主者,這種現象在任何宗教法門都經常發生,卻人人缺乏「行單」的精神,一心只貪圖十方的供養豐富,但白吃白喝的心理,將令未來世中勞苦世世以償還十方也。

  能在接受十方應供時,積極勞動以莊嚴道場,或敦親睦鄰之掃街,以實際之行動表現出修行者之風範,將比盲目讀經、迷愚念佛來得有意義。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100期-述論:行單之生活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