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僧道隱關坐禪,功德何如?」
誌公答曰:「為僧道人,堅持齋戒,福德難量,何況一心靜慮坐禪,掃除雜念,離諸妄想。細觀萬法皆空,心中不生一念,守到功成果滿,必定成佛不虛。但要個好人,護法久遠,堅心不退,切莫高聲大叫,亦要清規細行。
古人云:
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
又云: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浮屠大寶塔;
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不生成正覺。
法界人天應當供養,此則名為,真淨福田也。如是之人者,永嘉云,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所以捨財施主,同心合意,功德豈可稱量也。」
※ ※ ※
人有一心一面而各人之心之面卻各異,但毋庸置疑乃均來自炁氣之孕育,陰陽之消長,坐功之修者亦同,非其有二念二心也。然而修者卻有以執形為是,有以執象為佳,或有以守靈、守性、守虛……林林總總之各家學說不一而足,但其要旨不過操之于研修參變之深淺而各異其趣,不外乎澄慮、除貪、系心、止念,茲將條列分述之:
澄慮者: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言乃警惕世人居安思危之意,然而坐功之修者卻應反其道而行之,滌盡外慮思緒而漸入靜境。
除貪者:貪,猶如蝜蝂(編按:動物名,一種蟲,傳說中好負重物。唐.柳宗元. 蝜蝂傳: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昂其首負之。)貪得無厭,摻雜廣求,無所而終,因此乃坐功之忌。除貪且須除燥進之求,燥進在難知靜,貪多則難得精,此皆坐功守靜納炁之死穴。
系心者:坐功乃借後天之身,長養先天之靈明,性為心,命為腎,心屬火,腎屬水,火上升則水下行,水火不交,心腎難融,五內失調,心則晦亂難靜,不可凝靈也。
止念者:知悟止念,則知靜之溝渠也。止者,止動,止思緒,止之未動之念,未發之緒,坐亦得清,且不易損陰斫陽也。
修道依坐功為要徑,實乃入道之根本,因其非知其法而不力行之所能致其功,是故,知其坐法而不躬行者,如知行善有益福德,而不知行一般,緣木求魚。是以盼世人、修者勤坐功而養其性,堅其志,培其靈也。
養道新學錄-第一章 坐功之要義(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