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時,有個埃及國王接連打敗了幾個王國。但他連年用兵,國庫快空了;此時,又急需一筆巨款,卻發現再也拿不出錢了。
他的主意打到了猶太富翁麥啓士德的身上。但他知道猶太人決不會輕易出錢,得做個圈套讓他鑽才行。國王思索了好久,總算想出了一個妙計——
他把麥啓士德請進宮,擺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過三巡,國王噴著酒氣向富翁請教道:「麥啓士德先生,聽說您學識淵博,過人,我想借此機會向您討教一個問題。」
麥啓士德見國王那副故作謙恭的表情,懷著戒備的說:「不敢當,不敢當,我麥啓士德不過是個酒囊飯袋而已。」
「不必謙虛。」國王繼續說,「聽說您對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請教一下,在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種才算是正宗呢?」
聰明的麥啓士德一聽此話,就知道國王在耍弄陰謀詭計,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貶低另外一方,說不定會中他的圈套。這問題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個圈子再說。
他想了一會,沈著地說:「陛下所提的這個宗教問題,真是太有意義啦!這使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許我講完那個故事的話,就一定能得到一個美妙的答案。」
國王點點頭說:「那您請講。」
麥啓士德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個大富翁,家裏有數不清的金銀財寶,特別有一件稀世珍寶,是一枚閃爍著異彩的戒指,連城,富翁特別珍愛。
臨終前,他在遺囑上寫道:得到這戒指的便是他的繼承人,其余的子女都要尊他爲一家之長。遺囑要後代永久保存好這個傳家之寶,不能讓它落到外人的手裏。
得到這戒指的子子孫孫,都用同樣的方法立遺囑教後代們遵守,誰得到戒指誰便是一家之長。後來,這戒指傳到某個後代手裏,他有三個兒子,個個受到他的鍾愛。在臨終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傳給誰
當時,三個兒子都向他請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辦法,只得私下裏請來一個身懷絕技的匠人,仿造兩枚戒指。臨終前,就把這三枚連匠人也難分真假的戒指,私下裏分別傳給了三個兒子。
這下可好,待一閉眼,三個兒子都拿出戒指作爲憑證,要求以家長的名義繼承産業,可是誰也分辨不出哪只是真品。于是,究竟誰應該做真正的家長的問題,直到現在還無法解決。
麥啓士德講完故事後,微笑著對國王說:「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賜給三種民族的三種信仰,難道不是和這三種情形一樣嗎?你問我哪一種才算正宗,其實,大家都以爲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們都可以擡出自己的教義和戒律來,以爲這才是真正的教義、真正的戒律,以爲自己是天父的真正繼承人。這個問題之難以解決,就像是那三枚戒指一樣,實在叫人無從做出正確判斷。陛下您說對嗎?」
國王面對聰明機靈的麥啓士德,一時無言以對……
※ ※ ※
五教本同一理,奈何世人分別心重,分你我、分東西、分南北、分男女、分人種,連語言不同亦能區分為不同之民族,實乃「執相」也
「法門無量誓願學」,處此文明昌盛,科技發達之時代,人心特別好奇,上蒼為普度三曹,廣垂法音,故宗教門戶大開,而各宗各派為爭取信徒,亦都大吹法螺,使出渾身解數,因此道務上五花八門,應有盡有,而修子更因定力未深,眼花撩亂,有者甚至不知皈依何門方是?
「愛面子」乃人類之通病,故人人皆自認自己所入之門是「正門」,所修之法是「正法」,可是往往越修越糊塗,越修越煩惱,越修是非越多,也許當初他進的真是「正門」,而且飢渴逢飯湯,進了門當然先大吃大暍一番,但很快的飢渴之疾痊癒之後,開始挑食了,吃膩了嘛,漸漸覺得沒什麼稀奇,於是擔任起「評論家」,睜著眼盡找別人的缺點,閉著眼專藏自己的汙點,每把比高低、論是非當作洋洋得意之事。於是漸入小門、旁門而不自知,甚而唯我獨尊,輕視他教、他門,造成道務上之大困撓,實已成道務之罪人,卻自認是辦道之大功臣!諸如此輩,現正充斥末法道場之中,此亦現今道務雜亂之原由也!
修道者,常言「認理歸真」,「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故法門千千萬萬,修子無論身入何門,皆應以追求真理,擴展心胸為職志,如此在言行上以身作則,在體悟上澈明法心之平等、應緣、慈悲,所謂「方便有多門,皈元無二路」,人人因緣不同,當然皈依之法門亦異,但是最終目的,都是殊途同歸之明心見性,超生了死。故修士千萬不可自滿現狀,或自認為自己所入之法門才是天下唯一之正門,或自認自己所恭奉者方是宇宙間最高級之神。蓋法無正邪高低,只是因才施教,應緣慈悲。修心若正,則法門亦正。否則爾雖入正門,但修心偏邪,自墜邪路。可見正邪在爾之心上分,所謂心可作佛,心可作魔,心可造天堂,心可作地獄,修道修心,誠為修子最需著眼之處也!
再言,仙佛神聖,雖有無量無數,但總以真理為本體。故任何法門所崇拜之神聖,其形相如何?名目如何?並非重要,而是要看其內涵是否合乎真理?如教忠、教孝、教仁、教義等;蓋真理即是道,而三界內外,唯道獨尊,神聖所要啟示者即是「道」,那還有什麼可爭的呢?試想上帝若化成一個土地公之名號與形相來點化人時,你是要把它當成土地公呢?還是至高無上之上帝呢?再言觀音大士若化成一個乞丐來考驗世人時,你是將之輕視呢?還是將之尊崇?故金剛經一再地啟示世人不可執名著相,有云:「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修士豈不於此慎思乎?
天道佛音-第二篇 法門無量誓願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